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精选8篇)

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 第1篇

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

湖北省武汉市十一医院儿科(430015)姚红艳

通过近十几年的调查了解,护生在所实习的科室当中,儿科与其他科室的不同点在,实习计划完成的难度要大于其他科室,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身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全家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团团转,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恐惧感,表现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经练丰富的医护人员为自己的孩子诊断、治疗。一旦知道了实习生将要为自己的孩子做治疗,绝不会留任何情面,就是

“拒绝”二字。所以实习生在儿科实习期间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护理临床实习医院儿科护理管理者面前一个急待解

决的问题。1 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护士长作为科室护生教学的总指挥,必须扮演好这个角色。首先在科室内选拔一名经验丰富、业务练、思想品德高尚、关心同学、乐于任教的护士作为科室的带教主管,负责全科的护生带教指导督查工作。每个带教老师,负责护生的学习指导工作。督促科室的带教主管根据护理部的教学计划及实习大纲要求制定本科的教学计划,并且同带教主管一起共同讨论,不断地修订、完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2 规范教学内容、制定护生实习手册 将护生在本科实习需要掌握的专科护理操作技术及疾病护理常规制定出来并打印成册,一是作为护生学习的指南、二是作为专科考核的标准。护生来本科实习的第一天,要求她们复印,人手一册,随时带在身边,随时学习。3 严格岗前培训 我院为一所市属的二级医院,每年接受实习护生约30名,每月分到我科带教的护生为2—3名,带教任务非常重,为了让护生尽快适应科室的环境,规范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的行为.对每一批护生护士长都统一综合的培训,学生到科室来的第一天,护士长就集中讲解本科有关的规章制度,重点强调的内容是:儿

科不同于其它科室,家长及患儿对实习生尤其敏感,要有思想准备,在没有99%把握的情况下,不要逞强进行静脉穿刺技术,一针扎下去不见回血,立即让开让带教老师接着穿刺,对于家长不友好的语言,要理解、宽容。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又要让患儿配合,首先.反复看带教老师是怎样操作的,仔细揣摩,认真讨教,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反复模拟练习,在基本熟练的情况下.从年龄较大一点的患儿身上训练,逐渐过渡到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等。让护生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盲目进入临床,让她们有章可循。4 定期考核、及时反馈 每周五护士长对本周实习的内容采取提问与现场查看的方式,了解护生实习的进度及掌握的情况,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反馈到带教老师,进度未跟上的或未掌握本周实习内容的,责成带教老师加班加点勿必在本周内完成,以利于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严格出科考核 科室实习生考核小组由护士长、带教主管、带教老师三人组成。考核时间:第三周护理技术操作(皮试液的配制及皮内注射法)考核,第四周专科疾病护理常规考核。5.1 制定实习护生出科考核表,该表上半部分技术操作考核区域(该区为带教老师根据护生操作表现,真实评价优缺点)该表下半部分为与该项技术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考核区域(该区需护生根据带教主管的提问进行回答)。

5.2 实习护生出科前二周由

带教老师填写实习出科考核表,一式三份,由护士长、带教主管、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包括护士素质、理论知识、技术操作(重点是操作流程)、沟通技巧、健康宣教等。考核在治疗室实地进行,患儿为将要做皮试的患者,护

生没有选择性,当场配好皮试液后立即为患儿做皮试,观察护生怎样与患儿沟通,是否详细询问过敏史、皮内注射成功与否、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执行情况、健康教育等知识讲解情况而给予适当的评分。理论考试采取提问的方式问护生:做皮试的注意事项及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考核结后,护生首先自我评价考核中存在的不足,带教老师补充考核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带教主管点评存在不足的危险性,以后怎样纠正,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护士长对护生考核进行全面总结,带教主管负责汇总三份考核表的评分,求出平均分,作为护生操作考核的成绩。将考核结果填写在护生实习手册及医院实习护生个人档案表上。考核后护生利用最后一周的实习时间针对自身的不足反复练习,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圆满地完成儿科实习目标。

总之,身为护士长的我深知自己在实习生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对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非常重视,实行严格的培训及带教,深入护生内部,掌握教学动态,调整带 教方法,狠抓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础扎实、技术熟练、品德优良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并且年年被评为院优秀带教科室,得到学生及学校的肯定。参考文献

1.刘静。张威,宋玉芹.输液室实习护生出科考核的改进与体会.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2):74 2.目标教学管理在神经处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麻春英,李元春.国际护珲学杂志.2008;2(2):207~208

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 第2篇

1.材料与方法

1.1对照组实习生

对照组实习生采用传统的儿科护理带教模式,即带教老师向实习生传授儿科疾病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式和护理方式等。

1.2研究组实习生

研究组实习生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用接触点教学模式,即带教老师在带教的过程中,每天对实习生进行专科疾病的一般知识讲解和儿科临床护理技能讲解,然后提出1至2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以书面形式把答案表达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习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教材等方式进行查询。得出答案由带教老师进行审批和纠正,以激发实习生的求职热情,增加实习生获得儿科护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实习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果

2.1理论考核

4-8周实习结束后,研究组实习生理论考核成绩为优(90-95分)的有37名,理论考核成绩为良(80-89分)的有18名,理论考核成绩为合格(60-79分)的有5名,对照组实习生分别为19名、21名、20名,两组实习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调查问卷

最后在实习生实习结束后对120名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实习生的得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习生,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实习是护理教育中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最终阶段,是实习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又能提高实习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实习生获得实际护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激发实习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实习生热爱护理专业的情感与职业道德,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才的目的。在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不仅要保证实习生学习护理知识的全面性,还要注重培养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新能力。传统的儿科护理带教方式是以带教医师给实习生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先导,要求学生牢牢记住,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接触点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以培养实习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发挥问题对实习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实习生学习护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实习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增加实习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实习生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实践证明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单纯的应用接触点教学模式,不能使实习生有效地获得系统的儿科临床护理知识,该种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不具备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完整性的优点,漏掉了一些基础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学习层面。

儿科临床见习教学方式的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见习,教学方式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纯的理论讲授和学习无法培养出好的临床医生, 如何通过临床见习让医学生从对儿科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验证, 到建立起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 真正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化为己有变得非常重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尤其是目前家庭及社会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重视等, 原有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本文就儿科见习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实践进行探讨, 以寻找更适合儿科临床见习的教学方式。

一、根据每次临床见习课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医学生在第一次进入儿科见习时, 对儿科常见疾病的认识还非常肤浅, 临床见习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最典型病例的学习, 让学生能将感性认识与大课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形成对儿科疾病的一个正确的整体认识。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见习到较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实际情况, 灵活采用参观法、实践法、床旁观摩示范教法、病例分析法、模拟诊疗法、精讲复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1、2], 使在同一单元见习中也可根据见习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交替应用。例如参观法多用于对某些基本症状、体征如黄疸、贫血貌、血尿、过敏性紫癜皮疹的认识、新生儿N ICU病房参观等, 主要目的是给予学生感性认识, 这时主要由教师示教, 在示教过程中讲授症状与体征的意义及相关知识。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见习多采用实践法, 选择病房或门诊5岁以下小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以学生为主角, 分组实际测量不同年龄小儿头围、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小儿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并作出书面评价, 学会使用生长曲线, 如果是婴幼儿尚需通过询问小儿辅食添加情况判断辅食添加方法是否正确等, 带教的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或修正学生错误。对于肾病综合征、呼吸系统啰音、循环系统先心病杂音的听诊等的见习则多采用床旁观摩示范教学法, 根据临床选择的典型病例, 教师对患儿家长进行病史采集, 快速地进行体格检查, 边查边讲解发现阳性体征, 如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的临床特征以及凹陷性水肿的检查方法和特点, 对于肺部啰音或心脏杂音听诊则可采取固定听诊器位置, 让同学挨个迅速听诊, 尽量减少患儿痛苦。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见习时还可采用病例分析法或模拟诊疗的方法, 如临床有典型的病例, 学生在完成病史询问和体检后, 要求结合已有的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与讨论, 提出诊断及治疗原则, 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如果临床没有典型病例, 则采用模拟诊疗的方法, 应用典型的教学病例作为诊疗对象, 由教师扮演“病人”, 学生扮演“医生”。“医生”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 (教师提供阳性体征) , 然后提出该病例所需进行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并进行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对于一些大课的难点重点或需对大课未讲授的内容进行补充时, 如小儿液体疗法的见习常采用精讲复习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 结合住院病例重点对液体疗法的原则、具体补液方案、方法步骤、常用液体如4∶3∶2液等的配制进行精讲, 然后给一个病例让学生实际操练, 最后教师总结。

二、在见习过程中, 合理设计见习课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

1. 合理设计见习课内容。

根据病房病种情况, 尽量选择典型、病情受见习影响小以及无医疗纠纷倾向的临床病例, 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量多的临床知识。但儿科的病患多为14岁以下儿童, 患儿配合程度差, 尤其是婴幼儿一见穿白大褂的人就哭闹, 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非常宝贝溺爱, 常常对见习生有持抵触情绪, 不愿意配合教师示教或消极对待临床教学活动, 加之医学院校扩招学生数目明显增加而临床教学资源有限, 尽管带教老师努力创造机会使见习学生直接接触患儿, 但大部分学生在遇见患儿哭闹不配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后便不知如何应对, 再者儿童疾病变化迅速, 像腹泻脱水患儿来的时候有非常明显脱水征, 但经过一夜的补液脱水基本纠正, 第二天见习的学生根本看不到脱水征, 某些疾病如轮状病毒肠炎有明显季节性, 夏季见习的学生很难见到。针对临床教学资源有限、某些示教困难的疾病和目前存在的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配合度差, 无法适应大量学生同时、反复进行体检等, 我们采取模拟诊疗的方法, 模拟诊疗教学就是应用典型的病例作为诊疗对象, 由教师扮演病人, 学生扮演医生。医生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 (教师提供阳性体征) , 然后提出该病例所需进行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并进行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3]。通过让实习同学扮演病人或家属, 进行问诊训练和病历资料搜集, 让学生感受医患双方不同的心理状态, 培养学生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在根据所收集病例资料提出需进行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的过程中, 充分复习大课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了实验室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并训练了学生临床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3、4]。

2. 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

临床见习不单纯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以提高其综合理解分析能力。我们通过典型病例结合利用PBL教学方法[5], 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见习中我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难度适中病例, 如支气管肺炎、肾病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等, 以其临床症状为主线, 引导学生去探究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生理, 面对患儿各种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结果, 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 最后推断出诊断及治疗原则。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为何在左向右分流型一般情况下无青紫而在右向左分流型会出现青紫?为什么动脉导管未闭出现的青紫是差异性青紫?为什么动脉导管未闭会出现周围血管征?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杂音是如何产生的?等等。这时可抓住先心病的病理生理这个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反推出先心病的临床表现、体征, 进一步可以做的辅助检查以及这些辅助检查可能有的改变等, 从而全面解释上述问题。又如小儿急性肺炎见习, 我们提供给学生一个典型重症肺炎病例 (肺炎合并心衰) , 以这一病例的临床表现为主线, 引导学生主动思索出现这些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基础是什么, 体检中应注意的重点项目、相关体征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阳性或阴性体征) 是什么。根据病例提供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资料引导学生一步步反推出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通过这样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过的知识, 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医学意识、临床医学思维和临床医学判断能力[5、6]。

三、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不断提高, 在见习时一些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如重度营养不良、佝偻病X型 (O型) 腿、漏斗胸 (鸡胸) 等已难见到, 在见习某种疾病时病房往往缺乏相应教学病例, 而且5次见习时间很难让学生见到儿科所有的典型病例。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典型病例, 尤其是一些病例的典型体征的照片、X线片、CT、M R I等, 充分利用多媒体或网络资源, 以弥补临床病种的不足, 对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尽量利用适当的图片、动画展示, 让同学有形象直观感性认识。而对于肺部啰音、心脏杂音听诊, 可应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典型啰音及杂音, 刺激学生听觉, 加深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儿科临床见习对儿科临床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带教老师应精心组织、充分准备,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 使学生能把临床实践与大课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易著文, 王秀英.儿科学临床教学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90-99.

[2]刘晓艳, 张建江, 胡劲涛, 等.儿科学课程见习教学方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1) :127-128.

[3]李巧毅, 唐宗玲, 陈虹, 陈岩峰.应用模拟诊疗提高儿科见习带教的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6) :91-92.

[4]马立燕, 赵芳, 陆彪.模拟诊疗结合标准化病人在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4) :93-975.

[5]李华君, 秦丽娜.新时期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1) :61-62.

儿科护生的临床教学体会 第4篇

【关键词】护生;临床教学;教学体会

临床教学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实习相结合的第一步。儿科实习,是护生最胆怯、最头痛的一个学习过程。如何转变护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在兒科实习的工作热情,培养学生知难而上的精神,提高带教质量,带教老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消除陌生感与胆怯心理

1.1消除陌生感,缩短护生的不适应期实习护士刚刚迈出学校的大门,又匆匆的跨进医院大门。离开她们曾熟悉的校园生活,进入她们融入社会的第一个大环境。环境陌生、人员陌生,又是儿科,是六双眼睛同时看着你操作的地方。“我能做点什么,我能学到点什么?也就只有看看的份吧!”思想的压力,情绪上的落差,只有带教老师热情的接待、友好的相处,才能慢慢消除护生的不适应心理,缩短她们实习的不适应期。

1.2消除胆怯心理,做护生的良师益友

1.2.1带教老师本人一定要做到品德端正,工作热情,责任心强,不但要学历高,技术好,还要善于沟通。带教老师应严格执行医院规章制度,注重自身的举止言行,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1.2.2带教老师一定要记住自己学生的名字,不要每天“喂”、“同学”这样称呼她们,让她们人格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

1.2.3带教老师除了教她们本学科知识外,还要了解她们心理动态,和护生做好换位思考。现在的护生都是90后的孩子,依赖性强,吃苦精神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差。一个好的带教老师能让护生产生信任感,学生不但在专业学习上依赖带教老师,甚至愿意随时随地跟着带教老师。

1.2.4与护生沟通要及时,经常找学生谈心,想她们所想,和护生建立起朋友的关系,是实习顺利进行的保证。

2科学的实施带教计划

2.1让护生懂得热爱护理事业,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护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崇高的职业,而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是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是光荣的职业。

2.2做好岗前培训,培养护生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讲解马虎大意造成的差错事故案例。严格严格三查七对制度,每项护理工作均按正规要求示教,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重视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训,注意学生的情商及职业形象的培训

2.3制定实习计划,护生进入新病区,带教老师首先介绍本科室大体环境,儿科的专科特点,学生实习的侧重点。根据实习大纲制定带教计划:第一周动眼看、动脑想、用心体会,不急于动手。第二周组织实习讲座,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简单操作,如测量生命体征、送检、更换二部液体等等。第三周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如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输液。带教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讲解小儿血管特点等诸项理论,与一针见血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渐渐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第四周集中训练静脉输液做好出科考试。做好儿科实习期间的座谈会。

3教与学的双评制度,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质量

3.1经过一个月的儿科护理学习,护生基本消除了陌生心理和胆怯心理。不仅使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得到就地转化和锻炼,而且培养了她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开拓了本专业知识面,对于日后她们的独立走向工作岗位意义重大。护生即将出科,带教老师要对护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静脉输液)测试,根据她们在本科实习期间的表现,在实习考评表中写出公正的评语,打出真实的分数。

3.2同时护生也为带教老师填写护理带教评价表:你对你带教老师是否满意;带教老师是否每周讲解本学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是否正规操作演练以身示教;带教老师有误训斥、责骂或不尊重你;带教老师在带教期间让你最满意的是什么(举例说明);让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实习科室有哪些建议。

3.3医院对护生非常满意的带教老师、带教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带教护士,进行表扬、不同形式的奖励,以鼓励临床护士使我们带教老师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本科室的带教质量。

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 第5篇

PBL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儿科临床实习的效果,在-儿科实习生中开展PBL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结果通过引入PBL教学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说明PBL教学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 者:毛春芬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人民医院儿科,浙江慈溪,315300刊 名:中医药管理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年,卷(期):200917(12)分类号:G642关键词:PBL教学 儿科 临床实习

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 第6篇

李静,侯伟,黄绍平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医院,陕西,西安 710004)

[摘要] 为培养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七年制学生在儿科临床见习中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法。结果显示该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方法为临床医学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法;儿内科;临床见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clinical pediatrics probation

LI Jing, HOU Wei, HUANG SHao-ping(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04, ShaanXi, China)

Abstract: To train medical students in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we used the problem-centered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seven-year students pediatric clinical prob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is teaching methodology could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rain their independent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capabilities.Therefore, it has been proved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ology is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clinical pediatrics probation.Key Words: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ology;pediatrics;clinical probation

传统的儿科学培养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 教学中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学生经常是被动学习。以问题为中心, 实行参与式的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走向,终身学习作为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已经为教育界和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认同。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课程, 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基于七年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以及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性质,我们在儿内科教学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担任医师角色,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职业行为能力与临床交流技能, 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参与式方法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使用,此后各种新的参与式学习方法和技巧不断涌现,如小讲课(lecturette)、快速反应(brainstorming)、小组讨论(small group discussion)、角色扮演(role play)、案例分析(case study)及示教与实习(demonstration and practice)等[1]。目前,这些技巧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尤其适合青少年学生教育, 适宜在30人以下的班级开展。参与式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灵魂和核心。相对于“灌输式”而言, 是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它的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 重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做到教学与实际结合。同时用启发的方式, 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 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最终使教学双方都得到提高。

二、参与式教学儿科见习教学中的运用

1.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式教学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核心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2]。参与式教学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5人的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临床见习,在此过程中, 采用小讲课、小组讨论、示教实习和快速反应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担任医师角色,开始教学前为学生提供病例信息,例如, 首先提出患者的症状, 引导学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 抓住主要症状, 寻找补充信息, 有针对性的进行查体, 适时给出查体结果, 根据现有的症状和体征对问题进行定义、提出假设, 解释机制、在逐渐提供新信息、展开问题、重新判断假设、修正假设中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患者的诊治, 掌握疾病的知识,在这过程中学生担任主要角色。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源、解决遗留的问题。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不仅具有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儿生长发育一课的见习,该章节是容知识及技能为一体的实际工作。知识的培训如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各年龄特点选用小讲课、讨论的方法。技能方面的培训如体格测量, 采用示教实习, 把测量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坐高等测量方法示范给学生, 然后选择住院儿童病例,分组实习练习,让同学掌握正确地测量方法;最后以小组讨论为主, 根据住院病人所测量的指标、儿童生长评价标准,讨论小儿体格发育情况及评价结果。讨论完毕, 每组一人上讲台汇报。最后, 老师总结小组讨论会的收获, 期间采用快速反应, 使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 起到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样方法也应用在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见习,如由一组同学总结所检儿童的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特点,由其他组同学猜猜孩子的年龄。这种见习不仅提供学生听和看,而且有动手实践、动口表达的机会,避免了单一方法的枯燥,又弥补了某些方法的不足,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随着各种检查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加深了当今临床医生对先进检查方法的依赖性。我们在临床见习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先把住院病人的辅助检查资料告诉学生, 而是在学生们获得了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资料后, 提出问题如为明确诊断还需要哪些辅助检查、这些辅助检查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等, 比照学生的回答和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再由学生进一步讨论, 加深认识, 最后由临床带教老师分析总结,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辅助检查的正确价值。总的来说, 每次临床见习均按照“提出问题-病例见习(实践操作)-回答问题-进一步实践操作-总结与分析”的程序进行, 通过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不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的督导作用。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不仅需要热爱专业、知识渊博、热情坚定、有自信心、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外,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见习准备。见习前需要仔细认真备课、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使所有教学活动围绕着学习目标开展;选择适当的教材,使学习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做好应付一切偶发事故的计划。②管理讨论过程。早期,由于学生相关的知识较少、对临床缺乏了解、没有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 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启发。而后期,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 教师应逐渐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掌握课堂的讨论。③小组讨论。老师需要观察小组的互动行为,合理掌握讨论进程和讨论内容, 避免学生过多的重复、或者因为时间受限而没有讲完;在出现错误和偏差时要及时指出, 甚至引发新的讨论;通过提出启发式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通过相关的语言和背景进行总结,并保证参与者的理解。总结时, 对学生进行关键问题的解读和强化, 评估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问是一种重要技巧, 适当选用提问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学生上台发言,应该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他们有信心面对未来。

3.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意识[3]。为了课上几分钟的发言,学生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相关的资料,分析所讲内容的逻辑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小儿喂养的见习,在简单的介绍婴幼儿喂养特点后,将不同的案例分给各组,要求进行①模拟安排一日三餐, ②计算和热卡供给量。见习前一周布置任务, 小组成员分头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 了解儿童食品市场, 进行数据的分析。一周后各小组结合自己的案例,形象、生动地向全班同学演示, 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按照小儿年龄特点制定食谱, 还锻炼了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技巧。有些同学性格内向, 不善言辞, 特别是在公共场合, 而5人小组在每次讨论结束, 均有一位代表上台汇报, 大家轮流, 从而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在表达的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交流技能。

三、参与式教学的体会

七年制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同学认为此教学方式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查阅资料能力、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自学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归纳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克服了胆怯心理,还提高了对病例的基础和理论知识的深入认识,同学一致认为希望以后多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但是在提高临床查体技能方面,有同学希望能多接触病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安排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在夜间或周末来病房接触病人,由当天值班医师管理指导,不仅解决了见习同学多病人可能不配合的困难,而且增加了临床观察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 笔者深刻体会到, 参与式互动学习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①参与式互动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 培养对象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作为一个主体, 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②教学方法不再是沉闷的课堂讲授, 而是包括有小讲课、快速反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示教实习、快速反应等等生动活泼、人人能参与的教学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起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③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而且因为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④教师同样也得到提高, 认识到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中, 自己不再是“师长”, 而是组织者、帮助者, 在教学态度、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都有了很好的改进, 甚至在业务上也会通过互动式教学得到提高。

总之, 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 都深感参与式教学是适合医学生临床学习的好方法, 既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而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安力彬,等.关于医学生临床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2):58259.[2] 陈瑞华,欧珠罗布,付强,鲜恩英,普珍,边仓.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88-89 [3] 尹晓娟,何念海,薛媛.儿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讨[J].现代医学卫生,2005,21(4):497-498

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7篇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一、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二、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二、简要讲解儿科学的特点。

三、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三、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四、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五、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和指距。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牙齿。

三、简要讲解体格生长评价。四、一般介绍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五、一般介绍小儿生殖系统发育。

六、简要讲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七、一般介绍小儿心理行为异常。

第三章 儿童保健

目的要求:

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

二、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主要内容:

一、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二、一般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着重阐述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第四章

第三节 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

三、掌握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

四、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五、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重点讲解小儿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四、介绍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

第五章

第一、二节 小儿营养和喂养

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需要量。

二、掌握婴儿喂养、添加辅食的原则。

三、了解小儿营养状况评价。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小儿对能量、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及其临床意义。

二、重点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及断奶时间、注意事项、提倡母乳喂养。介绍 有关母乳喂养的新观点。三、一般介绍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中牛乳、羊乳、代乳品的适应症、优缺点、成份与 方法。

四、重点讲述辅食添加的原则、种类和时间。五、一般介绍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种类和方法。六、一般介绍小儿营养状况评价。

第五节

(二)维生素D缺乏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了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三、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VitD的来源及代谢过程。

二、结合病理生理重点讲解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

第六节

(一)营养不良

目的要求:

一、熟悉营养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掌握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了解营养不良的并发症。

四、掌握营养不良的防治。主要内容:

一、介绍营养不良的病因,结合病因重点讲述预防措施。

二、结合营养不良病理生理,重点讲述本病的临床特点。

三、重点讲述营养不良的诊断。第六节

(二)小儿肥胖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儿肥胖症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熟悉本病的临床表观与鉴别诊断。

三、掌握本病的诊断与防治。主要内容:

一、讲述本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述诊断标准。三、一般介绍本病的鉴别诊断。

四、重点讲述本病的防治,强调控制饮食与加强运动。

第七章

第一节 新生儿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

二、熟悉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和护理。

三、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及围产医学的定义。

二、重点讲解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高危儿的定义。

三、简要讲解新生儿及早产儿在外观、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以及体温调节方面的特点。

四、结合上述特点讲解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要求。五、一般介绍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第五节 新生儿窒息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预防。

二、掌握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后遗症。

三、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介绍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新生儿Apgar评分及复苏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及后遗症。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介绍呼吸管理和监护。四、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

第六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与预防。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三、了解本病的预后。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三、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与预后。

四、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

第七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介绍病因与发病机制,强调预防重要

二、诊断着重讲解病史、症状及体征、头颅CT、B超检查及脑脊液检查。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

第八节 胎粪吸入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与防治。主要内容:

一、介绍本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第九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三、掌握本病的治疗及预防。主要内容:

一、重点讲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要点,氧疗、PS替代疗法。四、一般介绍预防本病的措施,尤其是预防早产的重要性。五、一般介绍本病与胎粪吸入性肺炎、感染性肺炎的鉴别要点。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

目的要求:

一、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二、掌握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三、掌握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及常见的几种病因。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二、重点讲述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三、分别简要讲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等的特点及鉴别要点。

第十一节 新生儿溶血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母婴血型不合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三、了解本病的预防方法。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母婴血型不合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三、重点讲解治疗本病的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及产前治疗。四、一般介绍预防Rh(D)溶血病的方法。第十二节

(一)新生儿败血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感染途径、常见病原菌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要点,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强调本病早期症状不典型。

三、重点介绍抗生素治疗。

第十二节

(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目的要求:

一、熟悉宫内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病因。

二、掌握宫内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主要内容:

一、介绍本病的病因。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第十三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与预防。

二、掌握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介绍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1病理生理(皮下脂肪的特点,新生儿易出现低体温的原因等)。

二、结合病因(寒冷、早产、窒息、感染等),介绍提出预防措施。

三、重点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

四、治疗:重点介绍本病的复温措施。第八章 第二节 21-三体综合征

目的要求:

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 主要内容:

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特征。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外,强调染色体检查的重要性。

三、结合病因及发病因素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指出遗传咨询的作用。

第三节 苯丙酮尿症

目的要求

一、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的基本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依据,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四、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措施,饮食疗法的原则,指出早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五、一般讲解预防及开展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性。

第九章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二、掌握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内容:

一、介绍小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点。

二、讲解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每类疾病的共同特点。

三、重点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过筛试验及确诊方法。

四、重点讲解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IgA缺陷症、胸腺发育不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

五、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熟悉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复发。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几种类型哮喘的诊断依据。

三、重点讲解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尤以糖皮质激素在本病的应用。

四、讲解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及预防复发的措施。第五节 风湿热

目的要求:

一、了解风湿热的病因和病理。

二、掌握风湿热的临床及诊断标准。

三、掌握风湿热的治疗及预防。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和病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着重介绍1992年修订的诊断初发风湿热的Jones标准,并指出其不足之处,避免过诊或漏诊、误诊。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及原发和继发性预防。

第八节 川崎病

目的要求:

一、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及病理。

二、掌握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三、掌握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和病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三、着重介绍川崎病典型及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标准。

四、重点介绍川崎病的一般治疗及其治疗新进展。

第十章 第一节

(一)麻疹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麻疹的早期诊断要点及典型的临床经过。

三、熟悉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四、掌握麻疹与其他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

五、熟悉麻疹的常见并发症。

六、掌握麻疹的防治原则及方法。主要内容:

一、介绍麻疹病毒的特征、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介绍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解麻疹的诊断依据及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

四、介绍麻疹的常见并发症。

五、重点讲解麻疹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第三节(一、二)结核病

总论、原发型肺结核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结核病的发病机理。

二、掌握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方法与预防。

三、掌握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四、熟悉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五、熟悉结核感染的特点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一股讲述结核病的发病机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方法,特别是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三、重点讲授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特点,包括:①临床类型;②病理及转归特点;③临床特点;④诊断要点,强调开放性结核病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既往传染病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痰和胃液找结核菌,胸部Ⅹ线检查对诊断的重要性。

五、介绍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六、重点讲授治疗原则、治疗目的及治疗方案。

七、讲述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

八、重点讲解小儿结核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卡介苗接种、预防性化疗。第三节

(四)结核性脑膜炎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

二、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简介发病机理,指出血行播散在结核性脑膜炎发病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发病机理讲解病理类型。

二、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分三期的特点,强调不典型结脑的临床表现。

三、强调结脑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阐明早期诊断要点。

四、重点讲解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五、重点讲解结脑治疗的两个环节:控制炎症和控制颅内压,强调早期、彻底治疗结脑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第八节 小儿腹泻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二、掌握本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

四、了解本病的预防。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死亡原因。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型。

三、介绍有关鉴别诊断。

四、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五、一般介绍预防要点。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熟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防治要点。

三、了解小儿肺炎的分类。

四、掌握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五、熟悉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

六、熟悉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点。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讲述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防治要点。三、一般介绍肺炎的分类。

四、结合病理生理,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及重症肺炎的特点。

五、讲解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

六、重点讲解肺炎与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肺结核的鉴别。

七、讲解几种常见的不同病原体所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点。

八、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疗程、重症肺炎的处理要点。

第十三章 第三、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一、了解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二、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分类、预防及治疗原则。

三、掌握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洛四联症的病理生理、临 床表现、诊断及常见并发症。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正常胎儿血循环及出生后血循环的变化。

二、介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分类、预防及治疗原则。

三、重点讲解上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X线检查、心电图改 变、超声心动图特点等诊断方法与并发症。

四、介绍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五、介绍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方法。第十四章 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目的要求:

一、了解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典型病例、严重病例及非典型病例的诊断(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三、掌握急性肾炎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处理。

四、了解病程与预后。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述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机制。三、一般介绍本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典型病例的诊断要点。

四、重点讲解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处理要点。五、一般介绍病程与预后。第十四章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二、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三、了解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合并症。

四、掌握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重点讲解肾病综合征四大特点的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分类。三、一般讲解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

四、治疗:重点讲解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应用,并介绍难治性肾病的治疗。第十五章

第一、二节 小儿造血、血象特点与营养性贫血 目的要求:

一、熟悉正常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二、了解贫血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

三、熟悉小儿贫血的定义、程度与分类。

四、掌握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治方法。主要内容:

一、讲解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⑴正常小儿造血的变化规律、髓外造血的定义与意义。

⑵正常小儿血象变化规律。

⑶正常血红蛋白种类的变化规律。

⑷正常小儿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变化规律。二、一般讲解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三、讲解贫血的定义、小儿不同年龄贫血的标准与分类。

四、重点讲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五、重点讲解营养性贫血的治疗: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补充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等

六、结合病因讲解预防措施。第十六章 第三节 化脓性脑膜炎

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儿化脑常见病原菌。

二、了解小儿化脑的发病机理和病理。

三、掌握小儿化脑的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

四、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五、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和并发症的治疗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病因、发病机理与病理,介绍常见致病菌。

二、重点讲授化脑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的变化特点,强调新生儿和小婴儿化脑的特点。

三、重点讲授化脑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

四、重点讲授化脑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强调不规则治疗后化脑诊断的困难。

五、重点讲授抗生素治疗的用药原则、剂量、用法及疗程。第十七章

第五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三、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与预防。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散发性与地方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散发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诊断。三、一般介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21-三体综合征、佝偻病、粘多糖病1型及生长激素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四、重点讲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及预防,强调新生儿筛查的意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基本要求

一、性质和任务: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理论知识和技能: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l.根据小儿机体处在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的特点,掌握由此产生的小儿在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和病理等方面与成人的差别。

2.熟悉小儿水和电解质失衡的病理生理特点,掌握婴儿腹泻、肺炎、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脑水肿等病症的小儿液体疗法。

3.了解小儿保健原则,掌握小儿时期计划免疫。

4.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掌握正常小儿的喂养。5.掌握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包括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6.掌握下列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维生素D缺乏病、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营养性贫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窒息、麻疹等出疹性传染病。

7.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肾炎、肾病

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脊髓灰质炎、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8.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9.掌握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颅高压、脑水肿等危急重症的诊断与抢救措施。

(二)基本技能:

l.掌握儿科静脉穿刺的规范操作,能熟练地进行头皮静脉、股静脉及颈静脉的穿刺操作,掌握小儿骨髓穿刺、胸腔穿刺、腰椎穿刺技术。

2.掌握鼻饲方法、物理降温、氧气疗法、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了解人工呼吸器、保温箱、光疗设备的使用。

三、参考性学时范围:

儿科学临床教学的问题与建议 第8篇

一、当前儿科学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偏理论,忽视实践操作

现今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偏向理论,而忽视实践操作。原因是由于对学生的考评主要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而且无论是就业还是讲评都以理论考试分数为标准,这就使学生觉得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从而不重视对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病例的具体书写以及体检等一些最基本的临床实践[1]。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当学生毕业后向实习医生转换时,不易在短时间内达到要求,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2. 对儿科学的学科认识出现偏差

在一般人眼中,儿科学即为“简单”的另一种称呼,在医学领域也有一些人对儿科学不够重视。由于小儿不善于表达,因此不易于采集病史并开展体检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极大的耐心及爱心,这就使一些学生感觉儿科医生吃亏,因此不想当儿科医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考试能否通过,对临床见习毫无热情。

3. 教学病例缺乏

目前由于育儿知识的宣传、卫生事业的发展、儿童保健的不断完善,使得一些常见或是多发疾病,如腹泻、贫血或是肺炎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与此同时,随着一些基层医院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疾病在这些基层医院就能得到治疗,再加上人们思想的转变,以往必须住院接受治疗的疾病,现今到门诊就能得到解决,因此住院患者数量在减少,相应地教学病例也不足。此外由于高等院校扩招,增加了临床见习生数量,也使教学病例显得更加缺乏。另外,病人也不积极配合,目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少有患儿家长愿意让自己孩子来当教学病例,且见习生太多,一个病例很可能在短短的一个星期中由10个以上的组依次对其作检查,这对患儿的正常休息以及情绪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部分见习生在课前不认真预习,在见习时通常都是携带课本来开展体检工作并询问患儿病史,使得患儿家长很不信任,因此不主动配合。

4. 教学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展教学的形式基本是围绕着教师进行的,教师向众多学生进行讲解及示范,学生则需要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陈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提出的要求,更无法满足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渴望,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对其医疗应变能力的加强也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因为这种模式的教学属于被动式教学,学生兴趣和热情不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差,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在儿科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均太少,临床实践一般是一个星期才有一次机会,更有甚者两个星期才有一次实践机会,这种实践教学根本就不能满足儿科学教学对实践性提出的较高要求,临床见习时很多教师为避免影响到科室的正常工作,只是带领学生简单地观看,这种“实践”形式无目标和规范性,且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较低。

二、儿科学临床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1. 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理念

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育理念,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对问题进行分析及解决的能力。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建议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高低、能否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医学院校学生今后会成为医疗工作人员,因此其医学知识的获得,既来自于学校,又来自于未来的工作岗位。对教师而言,传授知识尽管很重要,但是“授人以渔”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更重要。

2. 大力开展心理学知识教育

面对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现状,作为一名儿科医师,既要有高超的医术,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达到了解患儿及其父母心理,进而得到其信任,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避免患方反感,处理好医患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也不断加强,人们的各项合法权利均受到法律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医学领域提出的标准也相应提高[3]。儿科医师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则不仅自己心态平和,而且能以这样的状态去影响患者,从而确保有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另外,目前不少疾病都与心理健康有关,因此儿科医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关资料显示,心理问题患儿逐年增加,这说明身体健康并不代表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健康是身心健康,因此,心理保健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儿科医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只有如此,才能从容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最大限度地提高患儿的医治效果。

3. 建设一支优秀稳定的师资队伍

儿科师资队伍是否稳定及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儿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的儿科医师以及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由于儿科医师付出较多,但回报很少,相比于其他医学专业反差较大,导致一些年轻教师无法安心工作,极易跳槽。因此,在部分综合医院出现了儿科师资的断层问题。此外,医疗资源的不均分配使有限的资源无法充实到基层医院,也无法实现儿科医师的有效培养。因此,医学管理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儿科临床教师收入合理,以实现教师队伍的稳定,提高教学质量。

4. 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科学性

儿科医疗主要针对儿童,而且大部分儿童无法准确描述病情和自己的感受,相比于成人其语言表达较差,这就使得儿科学起来极其不易,其理论抽象不易掌握。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部分“儿童的生长发育”这一课,以前都是教师讲、学生学,但采取病例分析方式开展教学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儿童生长发育方面的图片以及录像进行实时展示,让难懂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学生非常喜欢[4]。

5. 儿科学教学应满足时代要求

以往的医学实习教学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多,能多次向家长询问以了解患儿病史,且能在患儿身上开展实践操作,进行患儿体检,以判断正常以及异常之间的区别。部分实习生还能在教师指导下实践部分经常用到的内科诊疗技术,如胸穿以及骨穿等。这种理论以及实践操作间的结合和联系,使理论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上升为感性认识,为未来临床实践工作打下了牢固基础。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将孩子当做掌上明珠,极其宠爱,且医患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很多家长不信任实习医师,要求经验丰富的医师来进行治疗。因此,实习医师不管是采集病史还是开展体格检查都变得更加困难,且一些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实习医生不易进行症状及体征识别。儿科学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该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明确病因、症状表现以及具体的诊断治疗,特别是认症这一环节最为关键。因此要在儿科教学中采取观摩以及示范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由经验丰富的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病例,亲自采集病史,开展体检工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使其轮流上前观摩和实践,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一边检查一边对学生进行示教,如果有机会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实践,如检测出心脏杂音,教师可将听诊器固定好,让学生依次前去听诊,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儿科学教学既确保了学生有机会实践,又降低了患儿的痛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科临床教学最终是为了培养高水平儿科医师,但目前在儿科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儿科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优秀儿科医师的培养。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以及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使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满足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钱丽萍,朱红,冯星.加强儿科临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67—968.

[2]蔺世平.中外儿科医学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45—46.

[3]张清友,陈永红,王玉燕.儿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6):94—96.

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

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精选8篇)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 第1篇儿科临床教学的管理湖北省武汉市十一医院儿科(430015)姚红艳通过近十几年的调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