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民族特色
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民族特色(精选4篇)
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民族特色 第1篇
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民族特色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因素相融合,形成俄罗斯民族宗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宗教文化.
作 者:杨翠红 杨翠屏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4)分类号:B976.2关键词:东正教 罗斯化 民族 宗教文化
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民族特色 第2篇
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独特分支,它的确立是俄罗斯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弗拉基米尔大公时期,俄罗斯尚处于“宗教虚无”和“多神崇拜”阶段,由于对外交流的广泛,使得俄罗斯开始寻求宗教上的进深。在经过长时间实地考察后,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了基督教东派教义(即后来的东正教),并率领全体军民集体跳入第聂伯河受洗归向上帝。在很长的一段时期,甚至包括20世纪,基督教文化都是俄罗斯文化的主要部分。
罗斯受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在政治和社会关系中,也在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俄罗斯文化在罗斯受洗这一事件后才刚刚起步,也就是说罗斯受洗所发生的时期(公元998年)正是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起点。俄罗斯将东正教作为自己的国教不仅为封建文化思想奠定了基础,也给中世纪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就其本质而言这一历史事件是文化历史的选择,而这一选择预先确定了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影响了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的进程。
一、罗斯受洗——历史文化的抉择
1. 俄罗斯选择东正教的前提
如何选择宗教的问题以及随之产生的如何选择特定的文化历史发展道路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十分迫切的问题,其原因不仅在于民族要团结,东斯拉夫各民族的文化要统一,而且在于那些已经逐渐具有地理和政治意义上的“东西”和“西南”领土上的民族要获得自决权。
俄罗斯在做出选择之前曾对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感兴趣,但这些东方宗教并不适合古俄罗斯。在经过长时间实地考察后,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了基督教东派教义(即后来的东正教)。
2. 选择东正教的原因
古俄罗斯时期,弗拉基米尔大公以及东斯拉夫早期封建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智慧为文化历史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选择,即选择东正教作为俄罗斯国教。这个选择既取决于古时东斯拉夫的政治因素,也取决于其文化的潜在倾向。
虽然俄罗斯编年史中没有记载选择东正教确切的缘由。但明显的是,文化历史选择的实现取决于一系列不同的,但是彼此之间又紧密联系的原因:
1.领土上俄罗斯与作为文化、宗教、政治中心的拜占庭十分靠近,这也是影响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因素之一。
2.拜占庭帝国不仅仅是强大富有的俄罗斯邻国,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其国强民富的凸显,它也成为了衡量社会的标准。
3. 根据《往年记事》中的内容可以推测,东正教的选择是以其祖先的那些以遗训形式流传下来的宗教文化经验为根据的。那些经几个世纪形成的祖先的信仰早已深入到了东斯拉夫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10世纪时期的古代俄罗斯人民在民族文化方面更接近东方。
4. 选择东正教也与文化政治的特点这一因素有关。选择基督教西教义对于俄罗斯而言则意味着向罗马教皇的权威屈服。并且依赖与其相似的宗教精神和国家政治也无法实现古俄罗斯大公们建立在政治、文化、宗教方面独立自主国家的目标。
因此,俄罗斯从一个“多神信仰”和“宗教虚无”的民族转变为了全民接受东正教的民族。
3.选择东正教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意义
选择了东正教后,俄罗斯也了解了一些古希腊以及罗马社会的文化。这并不是通过了解罗马的价值观,而是通过了解拜占庭帝国中所保留的一些希腊文化实现的。在大马士革的圣约翰的帮助下,俄罗斯人民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逻辑学,古代天文学、地理、动植物学、解剖学以及生理学也广为流传。
东正教也给俄罗斯文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当西方神学书籍在用拉丁文书写时,在俄罗斯已经开始使用斯拉夫语文字———基利尔文字(古斯拉夫语文字的一种)。同时,在俄罗斯,图书文化有着很高的地位,俄罗斯文学也在此时开始迅速发展。
总体来说,东正教的确立促进了俄罗斯与基督教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俄罗斯建立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也促进了俄罗斯建筑、艺术的发展,并广泛建立了文化和艺术的价值观。
二、东正教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
东正教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 在东基督教文化中把尘世看作是永恒生命的一个片段,它并不具有自身价值。
随时准备死亡才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目标,因为死亡代表着新的生命的开始。因此,东正教教徒追求恭谦和虔诚,同时也承认罪孽和苦行主义。
2. 东正教也在俄罗斯传达了同心同德的思想,使教徒们齐心协力共同改善生活。
东正教在精神上组织了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加强了他们对价值观的理解,而正是这一处于异教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特性的形成。
3. 在东正教中强调了基督教的末世论,所以俄罗斯人民能够区分善与恶,发觉世间行为的不完善,并且从不满足现状。
俄罗斯人民信奉这一神圣的价值观,他们追求善良,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始于善良。
4. 俄罗斯人民不是生活在现实中,而是生活在过去或是未来。
对于过去,他们总是寻找在改善生活方面的精神上的安慰和灵感,并且始终以自信的姿态面对未来。所以,如果说西方人民的美德是高效和紧凑,东方人民的美德是中庸和平凡,那么俄罗斯人民的美德体现在公正性、耐心、保守和和谐。
三、东正教中教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
东正教奉行相互独立的宗主教制,这些宗主之间在权力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这种已经失衡的竞争降低了教会权利对抗政治权利的力度。所以传统上东正教教会与世俗权利之间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这些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东正教教会是国家中央集权精神上的支柱。世俗权力掌权者把教会看作是宗教思想的发源地。以基督教宗教传统为支柱的东正教教会解决一切关于神学、礼仪等方面的问题。同心同德则是教会和宗教合理性的最高体现。随着15世纪莫斯科独立的宗主教制的建立,俄罗斯的教会成为了保证国家统一的手段。
总的来说,教会和国家集权在俄罗斯文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相互补充,使俄罗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特色。
四、总结
以上内容讲述了俄罗斯东正教的产生及其在俄罗斯本土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俄罗斯文化的价值观、语言文字以及宗教观点的统一是俄罗斯保持领土统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正教逐渐使俄罗斯人民产生了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由于教会的完全独立性,东正教逐渐成为了国家的机构并且依附于国家,然而人民始终是俄罗斯力量的支柱,人民的力量的来源正是东正教那与众不同的道德标准和精神信念。
参考文献
[1]《东正教》, 商务印书馆, 2001年8月
俄罗斯的东正教 第3篇
作为沙皇俄国实体的继承者,苏维埃俄国的意识形态自然也不能例外。从布尔什维克和苏俄政府倡行的某些仪式、挂领袖像等,即可隐约看到东正教圣礼或敬神拜圣的影子;在列宁逝世追悼会上斯大林所致的悼词,其韵律和格调也明显带有东正教圣事上的祷词风格,如其中一连就用了完全重复下列语句的六个工整的排比句:“列宁同志和我们永别时嘱咐我们……列宁同志,我们谨向你宣誓……”;特别是联共(布)中央用水晶棺永远保存列宁遗体的决定,也是受到了东正教“圣体血”仪式的影响,即是想用领袖的遗体去替代基督的“体血”,并试图将领袖当作永生的神来敬拜。这种敬拜在以后又普遍引申为在办公室、会议室处等挂革命导师或领袖像……
东正教的保守性和不开放性,主要因于停滞落后的东罗马帝国和沙皇俄国的封建制社会。迄今为止,它仍标榜“正教信仰是源自基督和使徒的纯一不变的正道”。
尤其是俄罗斯东正教不像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那样能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调适自己,而是严格尊奉一神教宗旨,敌视自由和进步,反对多元和开放。如它信守古老的基督教教条,不允许对神学教义、仪式作任何改造和革新;仍保持一整套繁琐的宗教仪式,严格守斋;它目光短小,不重视社会问题,反对教会生活的现代化;它甚至在祈祷时坚持用古斯拉夫语,而反对使用现代语等等。
十月革命后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由于国内斗争的严酷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封锁,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固有的革新与开放因素被窒息,而东正教和俄国专制主义传统中的保守与封闭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活并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占了上风。如在指导思想上,斯大林就将列宁的无产阶级一国首先可以夺取政权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修改或发展为“一国可以首先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列宁在世乃至延伸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苏联早期党内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那种民主、自由和开放的朝气蓬勃气氛逐渐消失了,盛行的是斗争哲学和批判立场。如对国际共运外部是大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和各国反动派,在国际共运内部则大批国际和国内各种所谓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这一切实际上都被斯大林变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于是,对马列主义(实为斯大林主义)之外几乎所有意识形态乃至学术流派持敌视和批判态度,即使自然科学也不能幸免。如著名的“李森科运动”就是苏联在遗传学领域开展的反科学行为。
俄罗斯东正教堂巡礼 第4篇
俄罗斯东正教堂的由来
俄罗斯原本是信奉多神教的, 像中国的道教一样有自己的天神、地神、山神、河神。据《往年纪事》记载, 弗拉基米尔大公在比较了各种宗教以后, 认为伊斯兰教禁酒, 不适合俄罗斯;犹太教软弱;保护不了自己的子民;天主教要求斋戒, 也不适合俄罗斯。而东正教却相对比较灵活, 希腊语又与俄语接近, 特别是东正教堂的宏伟壮丽, 宗教仪式的庄严辉煌, 使人们在礼拜时可以恍若身处天堂。于是下令全体子民到第聂伯河受洗入教, 史称“罗斯受洗”。
无论城市、乡村, 教堂总是被建造在高处或市中心, 而且是最耀眼、最漂亮的建筑。最初的俄罗斯东正教堂是完全模仿拜占庭式的罗马柱、拱形顶, 后来为了防止屋顶积雪, 改建成了菱形的帐篷顶、钟形顶, 最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球形顶, 样子很像“洋葱头”。为了防止鸟类的粪便污染教堂屋顶, 又将球形顶涂成各种颜色, 镀上黄金、白银, 色彩斑斓;为了防范外来的侵扰, 教堂和修道院都建造得十分结实, 周围还有高大的围墙。到1914年, 俄罗斯已有大教堂54174座, 小教堂23593座, 修道院1025座, 教徒接近1亿。
如同中国的天坛、布达拉宫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的标志一样, 许多俄罗斯东正教堂也是名扬四海。如果你想了解俄国历史, 探寻绘画、雕塑艺术, 采撷建筑精华, 那就去拜访俄罗斯的教堂。
昔日帝国的辉煌伊萨克大教堂
圣彼得堡的伊萨克大教堂, 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名教堂。
伊萨克大教堂的穹顶有30层楼高, 四面是64根高大的罗马柱支起的雕花山墙, 每根石柱高20米, 重120吨, 都是由整块的花岗岩雕凿而成, 巨大的穹顶镀金用了100公斤黄金, 建成100多年来, 一直光彩夺目。
教堂的外墙用灰色大理石贴面, 内部则用玉石、天蓝石、优质大理石和黄金装饰, 有雕像和浮雕300多座、珍贵的圣画像和镶嵌画200多幅。宽敞的大厅可容纳14000人。
教堂建在沼泽地上, 为了支撑住这个庞然大物, 往地下打了1.3万根6米长的桩子。工程从1818年开始, 到1858年竣工, 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
最美的教堂洞窟和圣母安息教堂
洞窟和圣母安息教堂, 被誉为俄罗斯“最美的教堂”, 位于普斯科夫的一座修道院里, 建于1473年。
教堂的墙壁上装饰有许多精美的壁画, 蓝色的球形屋顶上建有白色的小阁楼和金光闪闪的尖顶, 如同童话中的城堡。更奇的是教堂底下还有座天然的洞窟教堂, 长220米, 红砂岩, 常年保持5℃恒温。古老的镶金圣像和繁星般的烛光, 将人们带入神秘、久远的中世纪。
据说那时的修道士远离红尘, 寻求孤独。这个洞窟正是3个修道士开荒时发现的。当周围逐渐形成村落, 修道士们就会收起行囊, 继续向着荒芜人烟的地方走去。
血与火的洗礼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安息大教堂
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安息大教堂矗立在克里亚济马河岸上已经800多年了, 她阅尽了人间沧桑, 作为人类建筑的瑰宝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238年2月3日, 横扫欧洲的蒙古铁骑突然出现在弗拉基米尔城下, 切断了古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当时弗拉基米尔大公正在外地招募军队, 城内守军不多。蒙古大炮的猛轰和一波又一波的攻击, 使城墙多处塌落。在苦苦支撑了几天后, 弗拉基米尔城终因弹尽粮绝, 被蒙古军攻入。顷刻之间, 全城陷入一片火海, 财物被洗劫一空, 老人和孩子都被砍杀, 女人被俘往兵营, 昔日繁华的都市化作灰烬和焦土, 只有石头的圣母安息大教堂幸存下来。
欢乐的乐章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是伊凡雷帝在攻克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汗国之后, 下令修建的一座“最美丽的教堂”。它标志着240年“鞑靼统治”的结束和俄罗斯民族的复兴。
1561年教堂建成了, 伊凡雷帝问建筑师:“你还能建出比它更美的教堂吗?”“能!”建筑师不假思索地回答。伊凡雷帝下令挖掉了建筑师的眼睛。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确是与众不同的, 它像是9座教堂聚在了一起, 虽然互不相称, 却显得和谐统一。特别是那些葱头圆顶, 色彩鲜艳, 各具特色, 螺旋状的线条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当叮叮当当的钟声响起, 宛如奏起了美妙的乐章, 涤荡人们的心灵。
历史的印记王子浴血教堂
“王子浴血教堂”坐落在蜿蜒流淌的伏尔加河畔, 是座五圆顶的小教堂, 红砖绿瓦附带一座四斜坡的小钟楼, 是为纪念小王子季米特里而建的。
1584年, 伊凡雷帝死后, 摄政王鲍里斯戈东诺夫篡权, 将皇后和小王子放逐到古城乌格利奇。一天, 8岁的小王子在伏尔加河边玩耍时被暗杀了。这件事激起了小镇居民的愤怒, 人们鸣钟起义, 追杀凶手。戈东诺夫忙派兵镇压, 将700多人投进监狱。那口大钟也被砸掉钟耳, “发配”西伯利亚。后来戈东诺夫登基成为新沙皇, 但天灾人祸却接踵而至, 好似上天对他的有意惩罚。他终日心神不安, 不久便一命呜呼。普希金据此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历史剧《鲍里斯戈东诺夫》。
东正教堂的经典之作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在俄语中是“城堡”之意。它的中心是教堂广场, 环绕广场的是以三座皇家大教堂为主的建筑群。它们都建成于15世纪, 是集俄罗斯东正教堂之大成的杰作。
圣母安息大教堂是俄罗斯的国教大教堂, 历代沙皇在此登基加冕。教堂宏伟华丽, 有鲜明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内里的大吊灯是用300千克黄金和5吨白银铸成。
圣母领报大教堂是沙皇的皇家教堂, 造型俏丽活泼, 有9个金光闪闪的球形圆顶。教堂里15~16世纪的壁画和圣画像最有名。
天使长大教堂原本是为军队的守护神米哈伊尔而建的, 后来成为历代沙皇的陵寝, 皇家的太庙。这座建筑由意大利人设计, 带有文艺复兴风格。20世纪60年代, 苏联在考古挖掘时打开了伊凡雷帝的棺椁, 依照他的头骨还原出他的头像。考古的记录用中国的优质墨汁写在18世纪的羊皮纸上, 装进特制的器皿埋入地下, 以供后人研究。
还有伊凡大帝钟楼, 它高80米, 是克里姆林宫最高的建筑, 兼做瞭望塔和信号台, 上面挂着大大小小18口古钟, 钟声可传至30公里以外。不过最大的一口钟却一直放在地上, 它高6米, 重200吨, 用青铜铸就, 在钟壁上铸满了精美的雕像和图饰, 是举世无双的“钟王”。因为太重了, 所以始终无法把它吊上钟楼。如果有一天它真的被敲响, 真不知钟声会传出多远?
东正教的复苏基督救世主教堂
为纪念1812年战胜拿破仑的反法卫国战争, 从1839年到1883年, 用了44年才建成的基督救世主教堂, 坐落在莫斯科河畔, 与克里姆林宫遥相呼应。
教堂有6个金顶, 高103米, 占地6805平方米, 是莫斯科最大的教堂, 里里外外被黄金和大理石包裹起来。但不知什么原因, 1931年按照斯大林的命令被炸毁了, 苏联解体后, 才开始重建, 直到1998年, 它的金色大厅里才重新回响起唱诗班悠扬的歌声。
十月革命后, 信教受到限制, 除一部分被认定为历史文化瑰宝和用作博物馆以外, 大部分教堂被封闭或拆除, 信教人口下降到10%左右。以莫斯科为例, 原有教堂848座, 到1990年只剩下78座还开着门。重建的基督救世主教堂是东正教复苏的标志, 它表明东正教已经重新主宰了俄罗斯人的信仰。
千姿百态的俄罗斯教堂
结束语
正如西方古典建筑的精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无一不是来自基督教堂, 俄罗斯建筑的精品也是来自东正教堂。不过它不同于西方的古罗马式、哥特式, 而是有着自己匠心独运之处, 装饰考究、色彩丰富, 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遗产。
千姿百态的俄罗斯教堂, 同时又是历代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的博物馆。
顺便提一下分辨东正教和天主教的方法。除了东正教是洋葱头状的球形屋顶, 天主教是陡形尖屋顶以外, 十字架也有不同。天主教的十字架是长方形的, 而东正教接近正方形, 在十字架的下面还多出一根短斜线。这根短斜线一头指向天, 一头指向地, 意思是如果人一生从善, 死后便会升入天堂;如果一生作恶, 那只有下地狱了。
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民族特色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