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案(精选6篇)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案 第1篇

15、大禹治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三、教学用具: 幻灯片、洪水视频。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 问答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老师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代传说故事呀?

(好的,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叫做——大禹治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开火车都生词,读对跟读;(2)去拼音开火车都生词,再齐读;

(3)指名读长句、难句。共5个句子。

(4)解决多音字:“倒”和“没”。(在读完长句1后解决)(5)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1)指名并引导学生回答;(2)引导全班学生完成填空,并齐读一遍;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

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按要求说出本课生字。

翘舌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边音的字。

3、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继续细读课文。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走遍、吃近)

“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说明大禹了解情况走的路多,范围很广,什么苦都吃到了。)

“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

吃尽“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要重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上述数量词要重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背。

3、指名背诵。

4、齐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给多音字组词。没 倒

2、扩词。治 理 洪 伟

二、教学部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引导自学下列生字:理 形 指导下列几个字的笔顺:伟 雄 提醒学生注意:“雄”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读一读,再抄写。读一读,再抄写。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 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

四、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走遍 千山万水 吃尽 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案 第2篇

教学内容:《大禹治水》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画面理解词语。

3.通过观看多媒体、品词析句、反复朗读、想象说话,知道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文的二、三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感受大禹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这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生齐读题。

2看洪水视频。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学习一自然段

生自读文。圈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词语。

2生回答,相机解释词语。

3指导朗读本段。

4齐读本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洪水摧毁了家园,害惨了百姓,一个叫禹的人,他看在了眼里急在心上,他下决心治理洪水。禹下了决心后又是怎样做呢?

学生自读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禹为了治理洪水做了哪些事情?

谁读读他先做的事: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2学生回答,师相机解释“水流”和“地形”。

3把握关键词语,感悟人物品质。相机指导朗读。

4师生共读本段。

学习三自然段

自读文,2指生讲故事。

3通过几个数字感悟人物品质。

学习四自然段

看图感受老百姓的新生活。

2假如你是老百姓,你想对禹说些什么?

3齐读本段。

三、拓展延伸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传说中,像大禹这样为人类造福的大英雄还有许多,射日的后羿、开天的盘古、补天的女娲等等。下我们可以多读读,慢慢的就会感染他们优秀的品质。也许有一天你的名字也会代代相传。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不怕困难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案 第3篇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力求贴近学生生活, 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教学中教师做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观察者, 形成“玩中有乐、乐中有趣、趣中有练、练中有悟、悟中有创”的课堂学练模式。

二、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跑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当教师带领四年级学生走进“跑”这个特定教材时, 笔者认为对技术动作的要求不宜过高, 通过不断提高要求, 增加难度, 使学生能用正确姿势协调、自然地跑, 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则是本学段的教学重点。

基于上述分析, “跑”这个特定运动方式所蕴涵的“培养姿势”、“身体锻炼”、“模拟生活应用”、“培养合作精神”等功能应该是教师期盼挖掘出来,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价值。为了满足学生全面锻炼身体的需要, 笔者在跑的练习之后搭配一个《齐心协力》的游戏作为辅助教材。由主要教材的功能分析和价值取向, 再与辅教材的功能叠加, 为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一部分依据。

三、学情诊断与预估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成长期, 身体尚未定型, 发育尚未完善, 心理尚未成熟, 他们喜欢跑, 但跑的姿势不一定正确, 跑的运用能力也比较欠缺, 他们渴望参与各类奔跑游戏又难以静下心来长时间练习跑的技能。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 通常考虑一堂课的时空限制, 预计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在正确姿势认知、养成, 合理运动负荷刺激, 适应群体 (练习) 氛围诸方面获得收益。上述分析为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另一部分依据。

四、主要教学流程

水与中华(二)治水得天下 第4篇

公元前278年初夏,秦军攻入楚国都城郢。楚王出逃,楚几乎亡国。

楚,地处富裕的水乡泽国,一种区别于中原儒家文化的独特哲学,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专家介绍:楚人的哲学是道,楚人生活在南方水网密布的土地上。这是道家产生的一个物质基础。其哲学是从水的一些特性衍生而来的。它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像水那样滋润万物,与世无争。这种哲学思想带给楚人的只能是保守(图1)。

(1)柔美的水乡孕育出与世无争的性格

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出土的丝织品,两千多年漫长的光阴抹去了它原本的光泽,但神奇的工艺至今仍难以复制(图2)。

(2)在纹理稀疏的罗上面刺绣,金线不容易附着,难度很大,因此由上海丝绸研究所花费2年时间才完成的刺绣复制品,其平整程度远远赶不上原件

楚国丝织品上的凤凰,永远凌驾于龙和其他百兽之上。自喻为凤凰的楚人,在他们奢侈品的设计中所体现的精神世界,已经完成了对中原的征服。

生活在温柔水乡的楚国,其境内浩荡的长江是一道天然屏障,楚不需要与中原各国争夺,即可坐享大片的土地。

也许因为生长在多水的环境,楚人善于治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就是楚人修建的。

芍陂,是一个几乎没有边际的湖泊,它并不是天然形成,而是楚国靠人工挖掘出来的水利工程。

很难想象,在那个只有石器和青铜器的年代,这样浩大的工程,楚人是怎样凭空挖凿出的。在芍陂的灌溉下,安徽北部一带同楚国腹地江汉平原一样,成了当时的第一等良田(图3)。

(3)图组:

(3-1)芍陂 (3-2)今天仍被芍陂灌溉的良田

就在楚人夜夜笙歌的300年间,一个小国正在甘肃无边戈壁的干旱中挣扎。它境内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河流,便也没有良好的农业条件。缺水决定了他们只能过着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

这个小国的名字叫秦(图4)。

(4)从秦俑坚毅的面庞可以看出当年秦人不屈的性格

秦国苦心经营着缺水的国土,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3世纪从关中平原崛起。

当秦国的决策者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时,楚人正沉醉在與世无争的道家哲学里;当楚国的百姓习惯于富足时,秦国的男人正时刻准备提着敌人的头颅换取富足。公元前340年左右,以举国之力推动霸业的秦打败了六国联军,成为令诸国胆寒的强国。

公元前316年,秦发动的一场战争,拉开了秦楚之争的序幕。这一次,秦军的目标是楚国西边的巴国和蜀国。

《战国策·秦策》关于这场战争结果的记载只有区区几个字:蜀亡,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巴、蜀两国拥有广袤的四川平原的天下第一等良田。秦国得到巴蜀,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秦灭巴、蜀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在30年之后才显现出来,它给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秦关于这场战争的部署,曾有过这样一场争论:连横家张仪向秦王建言先攻韩国,劫持周天子以令天下。而大将司马错主张先灭蜀,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

楚是唯一能与秦抗衡的南方大国,楚国的长江天险屏障最脆弱的一环,竟在于它上游的两个古老的王国巴、蜀。

在楚国的漆器上经常能看到凤和虎的形象。虎是巴蜀的图腾,在虎的上空,骄傲的凤凰在展翅高飞。

专家介绍:楚和巴、蜀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楚要征服巴人,另一方面,巴人又要依附于楚国。

因为地缘关系,巴、蜀一旦危亡,楚国必然陷于危难。

如果攻占巴、蜀,就能顺长江而下攻占楚国。这样一来,楚国曾经的天然屏障——长江,便会成为秦国运兵的天然“高速公路”。

这一次,秦攻击的目标直指巴、蜀。巴、蜀被灭,秦牢牢控制了长江上游,楚则丧失了赖以立国的国防险要。

时间仅仅过去4年,秦就发动了攻打楚国的战争。结果楚军大败,楚失去了赖以立国的长江、汉水两大水系,丢掉了江汉平原粮仓,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秦国频繁地蚕食楚国日益缩小的土地。

公元前278年,持续了30多年的秦楚之战终于一锤定音,这一次楚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都城郢被秦军攻破。

这一战,使屈原投江,楚王出逃。

郢都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市,那修筑在长江边的故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专家介绍:郢都城的面积有16平方公里,现在的荆州城面积是4.5平方公里,郢都的面积比荆州城大得多。

今天,当年那个面积是荆州城3倍的都市,已经难以辨认。它层层夯实的高耸城垣已经风化为矮坡,成了田野中的人行道,环绕城墙的护城河则干涸成一个个的小池塘。很难有人想到,这里曾经是那个时代最繁华的城市(图5)。

(5)郢都(荆州)遗址

楚人跟随他们的国君一路逃亡,从湖北到河南,从河南到安徽,无论迁到哪里,都把新的落脚点称为“郢都”。

楚人到了安徽寿县,停留下来。这个小城成了楚国的最后一代国都,仍然被称为“郢”。

然而,这个郢都无处不透露着楚国行将就木的命运。好在楚人仍然习惯水乡生活,这个郢都虽然没有长江那样浩荡的江水,但小河小湖也能让他们温饱自足。

楚是一个在治水上远远超越时代的国家,因为到了战国后期,各国才开始注意到水利的作用。楚也是一个在思想上远远超越时代的国家,因为到汉代,统治者才意识到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从干旱西北走来的秦人,在一路耕战中终于领悟到,水利是富国强兵的一条捷径。他们在一南一北修建了两大水利工程,也随之得到一南一北两大粮仓。

为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秦人开天辟地打通了长江和珠江——中国的两大水系,帮助秦帝国完成了对中国南方的统一。战国末年,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三大水利工程横空出世,出现了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辉煌的年代。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秦国统一战争的最后10年。此时,六国已不再联合抗秦,只有赵国仍在顽强抵抗。

与赵国决战长平,秦国出兵60万。

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县一带,就是当年秦、赵两国一决生死的战场。这里离秦国都城咸阳大约500公里,这一打就是两年。历时两年的长途作战,秦军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专家介绍:秦国的军事力量以骑兵为主。人要吃粮,马要吃草料,骑兵对后勤要求更高。要供养一支60万人的军队进行经年累月的战争,军粮必然是个极大的负担。

长平之战的结局,是秦军虏获了40万赵军官兵。多出的这40万张嘴该怎么办?

秦军首领白起作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

在山西高平的一个山谷,考古人员在一个坑里发现了100多具赵国士兵的尸体。这个山谷到处都有掩埋尸骨的大坑,史书的记载得到了证实。

专家介绍:秦国活埋赵国的几十万战俘,过去认为这是秦残暴本性的体现。但它还和当时缺乏粮草有关。由于担心这些士兵因给养不足而重新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采取了这样一个遭到后世批评的措施。

可以想象,40万战俘被活埋,除了历史着墨渲染的秦人凶残本性,也许还能找到另外的理由。

仅仅持续两年的战争,所需要的军粮就达到50万吨。秦灭六国的战争持续数十年,粮草又如何解决?

最富足的国家莫过于楚。楚之所以国库殷实,很大程度在于他们善修水利。仰赖芍陂,强弩之末的楚在纷乱的战国时期延续了19年。

秦人出自干旱的西北高原,他们一路迁徙,直到关中平原才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大河——黄河支流的泾水和渭水。灭巴蜀并汉中,秦人终于接近长江。

我们不得而知,秦国的决策者究竟是因为善于学习所以英明,还是因为英明所以善于学习。事实上,水并不是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但他们很快就超越了前人。

公元前256年,秦人建成都江堰。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战乱没有将它摧毁,岁月没有将它湮废,在历次地震,特别是公元2008年特大地震中幸存的都江堰,至今仍在灌溉着四川平原(图6)。

(6)都江堰是来自干旱之地的秦人的不朽之作

《史记》记载:都江堰建成,秦军顺长江而下,一万艘船只运载了600 万斛的大米。有了充足的军粮,灭楚之战连连告捷。此后短短数十年,都江堰使曾经旱涝无常的四川盆地增加了万亩良田。此时,秦国的粮食产量已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但是,四川盆地离秦军的北方主战场太遥远,要从西南调运粮食到黄河流域,没有相通的水道,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既然秦军受制于军粮,军粮就成了一切阴谋的靶心。历史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奇妙的转向。对于这一事件,后人给了4个字的评价:千古奇计。

韩国与秦国相邻,时常遭到秦国进攻。《战国策》这样描述韩国的景象:道路上到处都有身首分离的尸体,百姓四海流亡,国家处在崩溃的边缘。

为保护奄奄一息的国家,韩惠王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计谋。

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匠,成为疲乏秦国的关键人物。他需要说服秦国兴修一个水利工程,这个工程会持续十数年,将耗费秦国巨大的人力财力。韩国的目的是疲乏秦国,延迟战争的到来。

这一年,是都江堰建成后的第七年。一个名叫郑国的工匠,选择关中地区进行勘测,他要制定一个绝佳的水利工程计划。

今天的陕西咸阳市船头村,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老渠的下落,老渠见证了2000年前那个工匠的高明。

关中贫瘠的盐碱地处在涇河与渭河交汇处,这里旱涝交替,农业一直比较落后,如果能在这里修建一个水渠,必然会大大挖掘这块土地的潜力。

专家介绍:截泾水入洛水,连通两条河流,使这条长达125公里的水渠从关中大地流过,浇灌大约280多万亩的土地。

经为期3个月的勘测,郑国怀着复杂的心情进入咸阳城。

在家门口建粮仓的美妙计划彻底说服了秦人。公元前246年,泾河工地,十万余民夫在修建河渠,这一修就是10年。这项工程的总负责人正是郑国。

今天,在泾河的一段河岸的崖壁上,还能发现特殊的砾石层。这些规整的砾石是人工堆砌的,这里就是当年水渠的一段(图7)。

(7)郑国渠工程遗址

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郑国充分利用这一地势特点,在平原上找到一条屋脊一样的最高线,巧妙地引来泾河、洛水,让渠水由高向低实现自流灌溉。

尽管是怀着阴谋入秦,但郑国倾注了全部心血。今天人们还在惊叹郑国超越时代的智慧。

但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公元前237年,修了9年的水渠就要完工,“疲秦之计”突然败露。

在暴怒的秦王嬴政面前,郑国成了韩王的弃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摘录了郑国的一段话:“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意思是说我虽然有阴谋,但这个阴谋只能为韩国延长几年的寿命,却给秦留下了福泽万世的基业。

这是郑国留给历史的唯一一句自白。正是这句话,让秦始皇决定把这项工程继续下去。

公元前236年,一波三折的这项水利工程终于建成。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评价:渠修成后,关中280多万亩盐碱地被浇灌成肥沃的农田,秦终于富强,吞并诸侯(图8)。

(8)郑国渠今天仍在浇灌关中的万亩农田

新水渠建成,秦国的两大粮仓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南北遥相呼应。“疲秦之计”变成了“强秦之策”,6年后,秦军直指韩国,成为韩国真正覆灭的开始。

尽管郑国本人没有得到历史更多的关注,但由他设计的这个不朽工程却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郑国渠”。

3年后,秦攻打苟安于安徽寿春的楚,楚成为秦国统一大业中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国家。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案 第5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3.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4.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次发大水,洪水滚滚,淹没了大地,冲倒了房屋,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到处流浪。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鲧,他多次带领百姓修坝堵水,但是都失败了。鲧的儿子禹看到这种情景,就整天想办法要为人民制伏洪水,那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传说故事--《大禹治水》。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请学生自己先试着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同桌之间交流互读。   (1)两人一起读读课文;   (2)向同学读读你圈出的字。   3.学生在小组里分自然段读文,要求认真听,帮同学指出没有读准的字音;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字音是否读准。三、交流识字情况。   1.认读词语卡片。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百姓 父亲 带领   修筑 才能 制伏 挖洞 水势 辛苦 入学   a、小组合作认读。 b、开火车检查。   2.做游戏认读生字。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及时评价反馈。  五、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二、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齐读。三、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具体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练习把故事讲下来。   (1)自己练习讲故事。   (2)小组内互相讲述。   (3) 指名讲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评议。 七、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回家搜集传说故事,准备召开“民间传说故事会”。 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滔滔洪水 千辛万苦 引入大海 无家可归 千山万水 安定日子   教后感: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的科学方法,并能按顺序说清楚。

3.知道“三国家门而不入”的来历,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正确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第二段大禹治水的经过。

4、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具准备: 1.有关洪水的课件。

2.第三自然段的填空,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一)、媒体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洪水的课件)(看完后)你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课文中是怎么描写洪水的?(板书:滔滔、冲到、淹没)

3、这么大的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难?(无家可归)

4、什么叫“无家可归”?

5、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日,年复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那几句是写大禹想的?那几句写大禹做的?

2、大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先干了什么,后干什么?(相机板书: 走遍、察看、挖河、劈山、引水入海)

3、大禹做的这些事能不能把顺序颠倒呢?

4、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这里的“千”、“万”是不是真的指一个千,一个万?它们说明什么?

5、想象一下:在那样的年代大禹是怎样挖河、怎样劈山的呢?

6、文中的“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数字中的“九”?这又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7、经过千辛万苦后大禹终于引导洪水流入大海。那你能看着板书,按顺序说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3、请小朋友观察插图,并想想你从“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这些词感受到什么?

4、是啊,大禹为了大家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大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5、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大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结果怎样了?

2、(多媒体展示情景)理解“制服”“安定”。

3、老百姓怎样谢大禹?启发想象。

4、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五、全文总结

齐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思维英雄?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案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案(精选6篇)二年级大禹治水教案 第1篇15、大禹治水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