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EV71型手足口病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EV71型手足口病(精选8篇)

EV71型手足口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8月末哈尔滨市手足口病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死亡患儿, 经市疾控中心采样确诊EV71阳性。8例患儿全部为农村居住, 无1例哈市居住。男6例, 女2例;年龄8个月~3岁, 小于1岁2例, 1~2岁4例, 2岁以上2例

1.2 临床表现

8例中有6例发热;4例伴有皮疹, 但皮疹较不典型, 较少, 只1~2个部位隐约可见;有4例无皮疹, 2例气管插管时见咽部有疱疹, 插管时即有血性分泌物;有5例患儿有嗜睡症状;3例患儿入院前出现抽搐, 入院时有高血压;1例患儿因嗜睡、运动障碍、频抽入神经科治疗1 d, 出现肺水肿而转入我科, 3例患儿来院时即有呼吸困难;2例主诉有呕吐;2例来院时有末梢循环不良, 血压测不出;4例听诊肺部可闻及啰音。

1.3 辅助检查

8例白细胞计数均升高, 5例大于20.0×109/L, 分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3例在10~20×109/L, CRP 3例轻度升高, 其余均在正常范围。8例血糖均升高, 5例在20.0 mmol/L以上, 3例在12~17 mmol/L。

1.4 治疗及转归

8例患儿皆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入院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 同时生理盐水扩容, 多巴胺、米力农改善循环, 保护心功, 辅以抗病毒药物, 甲强龙、丙球对症治疗。其中4例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 2例患儿因肺水肿较重, 合并DIC、肺出血, 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 2例患儿虽经上机积极治疗, 终因病情进行性加重, 于入院3 h后死亡;另外4例患儿死于循环功能衰竭和脑干脑炎。

2 讨论

HFMD属急性自限性疾病, 其病源以柯萨奇A组的16、4、5、9、10型, B组2、5型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为多见, 绝大多数患者会自然痊愈。但近十年来的流行资料表明, COXA16及EV71感染的重症病例呈逐年爆发趋势, 尤其是EV71 日益成为HFMD的主要元凶。根据目前的病毒学检查报道来看, 该病毒有一定的嗜神经性, 合并神经系统损伤者多见。而且由EV71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 较其他肠道病毒病情为重, 患者以4~5岁以下小儿多见, 特别是小于4岁的婴幼儿, 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干脑炎为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本资料8例患儿均死于此因。

本组资料的8例患儿中, 4例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 2例入院时出现末梢循环不良表现, 接诊医生给予积极扩容抗休克治疗, 气管插管内可见大量血性分泌物喷出, 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由于本病的机制不清, 现多数学者认为, 导致肺出血、肺水肿的可能机制为体循环内血液大量进入肺循环, 形成肺水肿。由于EV71的病理靶区主要在脑干, 脑干病变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出现失衡亢进, 从而产生儿茶酚胺瀑布式反应, 临床表现极易误诊为休克, 故切忌按休克给予积极的容量复苏, 以免产生医源性问题, 促使或加重肺水肿的发生。我们体会, EV71感染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 对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的反应均不敏感, 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对于这种情况即要给液体复苏, 又要适当减少液体复苏的量和速度, 采取慢补快脱的办法, 也许能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另外改善循环的主要措施是降颅压和心功支持, 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 尽量限制液体的入量及速度, 及早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1例合并脑干脑炎患儿, 无肺出血, 入院后表现中枢性呼衰、频抽、心率快、高血糖、高血压, 经积极降颅压, 控制血糖, 保护心功, 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 患儿病情进行性加重, 直至临终前出现特纳三联征 (血糖进行性升高、PCO2进行性下降、中枢性尿崩) 的脑干脑炎的临床表现, 考虑病毒侵犯脑干, 使延髓网状结构和生命中枢受累, 导致呼吸、心跳骤停。2例患儿以发热、皮疹、嗜睡、肢体抖动入院, 住院第2天出现呕吐、腹胀, 继之血糖进行性升高, 病情进行性加重, 虽然给予上机治疗, 但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提醒我们要注意呕吐症状, 可能是消化道衰竭的早期表现。

另外2例患儿外院治疗1 d, 转来时已出现肺水肿、中枢性呼衰, 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上机3 h, 家长放弃。还有1例患儿因“双下肢运动障碍2 d伴嗜睡”入神经科治疗, 该患儿一直无皮疹, 12 h后因抽搐、吐咖、出现肺水肿转入我科, 立即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同时甲强龙、丙球等对症治疗, 入科3 h后因心肺功能衰竭, 病情无法逆转而抢救无效死亡。这几例后经询问病史, 均来自手足口病高发的地区。转至我科前, 均有院外就诊的病史, 所以提示我们, 病史及早期的认症很关键, EV71感染时, 病毒侵及脊髓, 可引起与脊髓灰质炎类似的临床表现, 即出现急性迟缓性瘫痪, 也是EV71感染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之一。

我们分析8例死亡患儿的资料, 发现皮疹对危重症的诊断不是主要的, 8例患儿皮疹都不典型, 甚至有4例无皮疹, 以神经系统的症状首发。而年龄与居住环境与病情有关, 全部病例年龄在年龄0.71~3.00岁, 平均 (1.53±0.82) 岁, 均居住农村。白细胞升高与血糖升高也是重症死亡的危险因素, 8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均升高, 在 (11.63~27.21) ×109/L, 平均 (20.39±6.22) ×109/L。血糖在 (12.8~27.8) mol/L, 平均 (21.68±6.40) mol/L, 这些都是重症死亡的危险因素, 另外我们体会呕吐症状也是危险因素之一。只有重视危重患儿的早期甄别、重视出现肺水肿的早期危险因素, 积极给予早期干预, 才可能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生存率,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周伯平, 李成荣.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 71-72.

EV71型手足口病 第2篇

近期,我县出现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个别地方出现少数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为及时掌握我乡疫情动态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降低发病率,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大幅度降低发病率。

二、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XX乡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XXX XXX XXX 各村卫生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组,把手足口病防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二)严格实行防控工作责任制。为确保防治工作抓紧抓好,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职责和要求建立工作责任制,积极主动地落实各项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防控工作不力造成疫情扩散,瞒报、漏报、谎报疫情,因不负责任造成病例死亡等情形的人员和单位,将追究当事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给予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三、技术措施

(一)严格执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卫生部已决定将手足口病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报告,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在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如发生聚集性病例或重症病例先行电话报告,报告电话:XXXXXXXX。

(二)加大疫情监测工作力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乡卫生院要深入各村级医疗单位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出现手足口病疫情聚集的村组,必须启动每日疫情报告制度。针对手足口病高发人群为儿童,乡卫生院要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并督促托幼机构、学校严格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开展病例监测工作。

(三)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乡卫生院如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多或出现死亡病例时,要及时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病人的发病情况、危险暴露因素及密切接触者的情况等资料。深入分析疫情的分布和流行特点,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对聚集性病例、重症病例按《江西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试行)》中标本采集要求进行采样,送省疾控中心检测。

(四)疫情处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将患者生活、学习或工作地点作为处理重点。

1、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乡卫生院在辖区发生疫情后应及时设立专门诊室接诊发热和疱疹病例。县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如发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应及时转诊县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乡卫生院及各村卫生所要加强环境消毒和污物的安全处理,杜绝院内感染;患者的接触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及个人防护,强化洗消措施;对居家治疗的病人,接诊医生要告知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和保持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由乡、村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居家医学观察,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治疗。

2、医疗单位要按照《江西省手足口病(EV71感染)诊疗处臵意见》,积极救治病人,要不断总结交流诊治经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同时,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和各种标本采集工作。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做好重点科室、重点病房的消毒防护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就医安全。同时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3、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乡卫生院应会同教育部门加大对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对发现的病人及疑似病人要及早隔离、治疗。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要随时进行消毒。必要时依法暂时关闭病例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以保护易感儿童。

4、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如有疫情发生,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做好学校、托幼机构的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5、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乡卫生院和各村卫生所以广播、宣传栏、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介绍手足口病的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五)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乡卫生院要组织本单位职工和辖区乡村医生开展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一是开展预防控制技术培训,提高疾控队伍的流调、采样、检测、监测和消毒等疫情处臵技术水平,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开展诊疗技术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隔离消毒等知识的培训,使临床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尽快熟悉手足口病的诊疗技术,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加强卫生监督检查,确保防控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1、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联合检查,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2、配合县卫生监督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餐饮业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把原料采购关,严格遵守食品加工操作规范,确保食品安全。严格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确保餐具等公共用具的消毒效果。

四、保障措施

(一)人员保障。乡卫生院要加强防控队伍的专业技术建设,做好队伍的日常管理,保证人员稳定。

EV71型手足口病 第3篇

关键词:EV71型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致病人肠道病毒多为EV71型和CVA16型, 属于丙类传染病, 在我国是法定报告管理的,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其发病率尤以3岁以下儿童最高, 隐性感染者和现症患者是其传染源, 主要通过人群分泌物密切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的疱疹和皮疹, 且大多数患儿症状比较轻微。少数患儿可出现无菌性脑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 更有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 甚至出现死亡。我院是县级指定收治单位, 每年收治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均在500例以上。故探讨EV71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可为今后的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518例, 其中男273例, 女245例, 年龄6~83个月。临床症状主要为手足、下肢膝关节周围或臀部皮肤有皮疹, 无瘙痒。大多有不同程度发热, 少部分口腔内有溃疡或疱疹。

1.2 方法

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病变阶段, 给予其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 同时结合中药治疗方法。用于病毒分离的标本包括疱疹液、咽拭子、粪便, 从脑脊液或疱疹液中分离病毒, 在手足口病的实验室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患儿入院后, 尽快留取病原学标本, 在患儿咽后壁和扁桃体部位应用采集咽拭子的无菌拭子适度用力抹擦, 然后放到适当的保存液中, 进行密封处理后立即送检。将5~8g粪便留取在大便培养盒中立即送检。

2 结果

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518例中, 轻症患儿470例均痊愈出院, 重症患儿48例中转送上级医院治疗13例, 痊愈出院34例, 死亡1例。

3 讨论

3.1 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隔离病室分设洁污通道、医患通道, 医务人员须更换专用隔离衣或工作服, 戴一次性口罩和工作帽, 不交叉逆行。采用移动式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对病室内进行定时消毒。病室每天需开窗通气2~3次, 每次30min。每天用0.1%康威达消毒液对病室拖地3次。备手消毒液于每例患儿床头, 接触不同患儿须进行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接触分泌物和大小便时戴手套, 手套摘去后要洗手。应用0.1%康威达消毒液对患儿换下的衣物和被服进行30min浸泡后再送洗。应用0.2%康威达消毒液对粪便和呕吐物进行充分混匀1h后倒入卫生间, 煮沸消毒或应用含氯消毒液浸泡的方式, 对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和其他用物进行消毒处理。垃圾放入外贴有特殊标签的双层黄色垃圾袋中, 并进行焚烧处理。

3.2 加强护理管理

分批、分层、分期地组织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科室组织针对性的护理操作训练, 如正确采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手消毒液的正确使用、正压封管技术、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小儿呼吸机参数调节等。配备如小儿血压袖带、移动式空气消毒机、小儿呼吸机管道、小儿加压氧气面罩、小儿简易呼吸皮囊、小儿吸痰管等必要的设备。

3.3 病情观察及基础护理

手足口病病程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4个阶段, 生命体征稳定期、心肺衰竭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各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手足口病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发病急, 因此护理重点是严密观察巡视, 如果患儿体温在37.5~38.5°C, 则每天进行4次体温的测量, 如果患儿体温在38.5°C以上, 则每4h对其进行1次体温的测量, 在使用降温药物后30min, 进行1次体温复测, 而后改为每1~2h测量体温1次, 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之后, 则每天进行2次体温测量。护理中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精神差、手足发凉、恶心呕吐、抽搐等早期危重征象。

3.4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加强对患儿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详细向其讲解预防原则、护理要点、治疗措施、流行特征、疾病预后等内容。同时通过发放相关知识手册及宣传材料等方式, 提高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正确认识, 增强其有效配合护理和治疗的意识, 促进患儿早期康复。

在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中, 主要观察指标是神经系统受累情况、呼吸、心率、精神状态等, 观察患儿有无频繁呕吐、肢体软瘫、无力、抖动、抽搐等。正确标本采集和送检, 加强监测患儿血压、呼吸、心率、体温。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 要高度警觉症状不明显而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 给予患儿早期治疗, 可能延缓或阻断其病情的进展, 从而帮助患儿进入恢复期。对于出现严重神经源性肺水肿, 已经进入心肺衰竭期的患儿, 临床上目前还尚没有明显有效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於宙星.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5) :45-47.

[2]鞠桂萍, 孙丽辉, 王晓霞, 等.7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29) :5229-5230.

[3]潘正桃.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 2010, 21 (7) :502-503.

EV71型手足口病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选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符合手足口病相关诊断标准、发病48h内的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 (以下简称EV71) , 按住院号升序, 随机选择20例重症病例作为重症组, 其中男1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4.0±2.4) 岁;选取20例轻症病例,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 (4.2±2.3) 岁。所有入选对象的患儿家属均已知情并同意, 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且报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

1.2 诊断标准

(1) 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版) 》诊断标准[6]; (2) 血清学、脑脊液或咽拭子EV71型核酸检测显示为阳性有助于确诊。

1.3 排除标准

排除近期使用过对人体免疫有增强或抑制作用相关药物的患者, 排除合并影响免疫功能疾病如结核等患者。

1.4 方法

一方面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免疫细胞群分类进行检测, 另一方面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专人用无菌采血针采集所有病例的外周静脉血, 并供专人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各因素与患儿生存预后的关系。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的处理, 计量结果如轻、重症组CD3+、CD4+水平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重症EV71患儿T细胞比例及其主要亚群表达

经比较, 重症组患儿在CD3+、CD4+、CD8+各指标的表达上显著低于轻症组, CD4+/CD8+比例显著小于轻症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重症EV71患儿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表达

重症组患儿较轻症组患儿CD19+细胞比例、IgA、IgM、IgG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C3、C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预后多因素的Cox模型分析

经多因素回归分析, CD4、CD8、CD16、IgM、IgG等因素均影响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生存及预后, P<0.05。见表3。

2.4 预后转归统计

经分析可知, 重症组患儿的平均病程明显延长, 治疗进展、死亡、好转人数较轻症组明显增多, 治愈人数明显少于轻症组,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见表4。

3 讨论

本文通过分析重症EV71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水平及CRP水平的变化, 探讨其发病机制、疾病进展与机体免疫之间的关系, 从而指导临床早期进行干预, 以期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 改善患儿的预后。

研究显示:重症组T细胞比例、CD3+、CD4+、CD8+表达水平相对于轻症组显著降低, 而且CD4+/CD8+方面重症组也显著小于轻症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相似, 它表明随着疾病的进展, T淋巴细胞功能遭受严重破坏, T细胞比例出现失衡。这与王飞舟等[7]用免疫组化方法来检测死亡HFMD患儿体内CD3+、CD4+和CD8+T细胞表达情况相符, 因此推测, T细胞比例下降及亚群失衡可能和EV71手足口病病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谭曙光等研究[8]表明, 正常人外周血中存在一种能够特异性免疫EV71的少量淋巴细胞, 体外增殖后发现这种特异性T淋巴细胞可在健康人群中广泛存在。EV71的这种T细胞免疫反应启示我们在以后的EV71病毒免疫机制研究及亚单位疫苗设计需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临床上感染EV71后, 应用细胞免疫增强剂治疗增强其细胞免疫功能, 是否能阻止疾病进展、促进疾病恢复, 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重症组B细胞比例、IgA、IgM、IgG表达水平比轻症组要明显升高, 而C3、C4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 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随着EV71型HFMD病情进展, 体液免疫水平显著变化, 合成免疫球蛋白增多, 补体降低;研究结果与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王文杰研究[9]发现, 重症EV71患者IgG、IgA均显著低于轻症组, 而IgM则无显著变化。与其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和抽血时间点的选择有关, 本研究重症EV71患者采血点控制在诊断为重症EV71后48h内, 而有些学者的采血时间更早, 为入院后即采血。据此推测, 随着疾病的进展, 免疫球蛋白合成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体液免疫功能激活与疾病进展程度可能有一定相关性。人体感染EV71后激发自身免疫反应, 促发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因此, EV71感染后进展为重症、危重症手足口病, 甚至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能是免疫球蛋白异常表达和补体减低。

重症EV71免疫学发病机理复杂, 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由于儿童感染EV71后的高病残率、高病死率, 因此早期识别、及早干预对降低其病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还缺少早期识别重症EV71的特异性指标。本研究还将20例重症EV71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CD3、CD4、CD8、D4/CD8、CD16、IgM、IgG、IgA、C3、C4等指标以及临床实践中认为很可能影响患儿生存预后的年龄指标一起纳入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D4、CD8、CD16、IgM、IgG是重症EV71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 它表明CD4、CD8、CD16、IgM、IgG及CRP不仅是影响疾病进展因素, 而且还是影响疾病生存预后的因素。研究中CD4、CD16的EXP值较其他指标明显增高, 说明在预测重症EV71的生存预后时, CD4、CD16相对于CD8、IgM、IgG价值更高;本研究还显示年龄指标并非影响患儿生存预后的指标, 与临床经验不相符, 原因可能与病例较少有关。因此动态监测上述指标协助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 早期识别、及时干预, 以期提高重症EV71的生存率。由于研究样本量少, 研究结果还需要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 手足口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一方面可能是T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另一方面可能是人体体液功能的亢进。CD4、CD8、CD16、IgM、IgG等各种因素对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生存及预后有一定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对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学特点进行研究, 探讨并分析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与疾病的发生以及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我院住院的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轻症与重症各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为轻症组与重症组, 对其血清补体、血清免疫球蛋白以及外周血免疫细胞群进行检测。结果:重症组T细胞比例、CD3+、CD4+、CD8+表达水平相对于轻症组显著降低, 而且CD4+/CD8+方面重症组也显著小于轻症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细胞比例、IgA、IgM、IgG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3、C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预后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D4、CD8、CD16、IgM、IgG等因素影响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生存及预后。结论:手足口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一方面可能是T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另一方面可能是人体体液功能的亢进。CD4、CD8、CD16、IgM、IgG等各种因素对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生存及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EV71,重症手足口病,免疫学,预后

参考文献

[1]Cho HK, Lee NY, Lee H, et al.Enterovirus 71-associated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s with neurologic symptoms, a university hospital experience in Korea, 2009〔J〕.Kor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0, 53 (5) , 639-643.

[2]Cao R, Han J, Qin E, et al.Mechanism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for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a review〔J〕.Sheng wu gong chengxuebao=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1, 27 (5) :712-716.

[3]Wang SM, Lei HY, Su LY, et al.Cerebrospinal fluid cytokines in enterovirus 71brain stem encephalitis and ecbovirusmening it is infection of varying severity〔J〕.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4, 13 (7) :677-682.

[4]Tung WH, Sun CC, Hsieh HL, et al.EV71induces VCAM1expression via PDGF receptor, PI-K/Akt, p38MAPK, JNK and NF-KappaB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Cell Signal, 2010, 19 (10) :2127-2137.

[5]Wong KT, Munisamy B, Ong KC, 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virus in human enterovirus 71encephalomyelitis suggests possible viral spread by neural pathways〔J〕.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Experimental Neurology, 2008, 67 (2) :162-16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30 (5) :348-351.

[7]王飞舟, 刘增甲, 王旭, 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3, 36 (3) :182-184.

[8]谭曙光, 刘军, 严景华, 等.EV71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研究〔C〕//葛锡锐.第二届免疫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免疫学会, 2013:46-47.

EV71型手足口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2 月~2015 年6 月在我院临床诊断感染EV71 的90 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感染组研究对象, 均符合原卫生部制订的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4]中的诊断标准,且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EV71 感染,其中男53 例,女37 例,年龄3 个月~4岁,平均(1.8±0.7)岁。 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普通组(32例)和重症组(58 例),其中普通组男20 例,女12 例,年龄2 个月~4 岁,平均(1.5±0.9)岁;重症组中重型30例,危重型28 例,男33 例,女25 例,年龄2 个月~3 岁,平均(1.2±0.8)岁。 另选取50 例我院同期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5 个月~4 岁,平均(1.9±0.6)岁。 三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HFMD临床分型

参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 年版)分为普通型和重症型,具体内容如下: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出现发热为普通型;重症型分为重型和危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重型,如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头痛、呕吐;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 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型:①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②肺部啰音、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紫绀等;③脑疝、昏迷、频繁抽搐。

1.3 HFMD临床分期

根据患儿病情进展情况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为病程的第1~4 d,可见口腔溃疡、皮疹,伴或不伴发热,重症者伴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损伤症状;恢复期为病程的7~14 d,皮疹及口腔溃疡等症状基本消失,无发热症状,重症者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大部分改善,逐渐恢复心肺功能。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肘静脉血3 m L,置于肝素抗凝管中,3000 r/min离心15 min, 分装后置于-80℃ 冰箱中保存待测。 观察指标包括血浆s TREM-1、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其中促炎因子包括TNF-α、 白细胞介素-1β (IL-1β)、IL-8, 抗炎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测定,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组不同分期与对照组血浆s TREM-1 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感染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s TREM-1 及TNF-α、IL-1β、IL-8、IL-4、IL-10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组急性期血浆s TREM-1 及TNF-α、IL-1β、IL-8、IL-4、IL-10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2.2 感染组急性期与对照组血浆s TREM-1 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普通组和重症组急性期血浆s TREM-1 及TNF-α、IL-1β、IL-8、IL-4、IL-10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组急性期血浆s TREM-1 及TNF-α、IL-1β、IL-8、IL-4、IL-10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感染组恢复期与对照组血浆s TREM-1 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普通组和重症组恢复期血浆s TREM-1 及TNF-α、IL-1β、IL-8、IL-4、IL-10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组恢复期血浆s TREM-1 及TNF-α、IL-1β、IL-8、IL-4、IL-10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恢复期比较,#P < 0.05;s TREM-1: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白细胞介素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普通组比较,#P < 0.05;s TREM-1: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白细胞介素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普通组比较,#P < 0.05;s TREM-1: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白细胞介素

3 讨论

手足口病属于一种近年来流行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疾病,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或皮疹和发热,少数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肺水肿、急性迟缓性麻痹、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等[5]。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病毒直接侵犯组织细胞有关,大量病毒在体内复制可破坏细胞[6,7]。

临床研究表明,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为EV71和Cox A16,其中以EV71 型重症手足口病最为常见[8]。EV71 型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临床上可见神经源性肺水肿、脑脊髓炎及脑炎等。 有研究表明,年龄<3 岁的EV71 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展为重症病例的可能性很大,其原因为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9],提示该病的发生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细胞因子处于互相制约状态,共同维护免疫平衡。 当病毒侵入机体时,免疫细胞被激活而不断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在参与机体免疫病理损伤的同时保护机体免疫。 细胞因子中抗炎介质与促炎介质间保持平衡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该平衡一旦被打破,则会出现诸多不良后果。 促炎介质占主导地位会使炎性反应进一步加重,抗炎介质占主导地位则会使抗炎/促炎趋于平衡, 机体炎性反应随之减轻。 TNF-α 主要由活化单核巨噬细胞、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产生,是机体感染后最早产生的多功能细胞因子之一,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通过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而加重炎性反应[10]。IL-1β 是一种能激活多种免疫和炎症细胞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具有介导炎症和致热作用[11]。 IL-8 是一种强而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和活化因子。 目前认为,TNF-α、IL-1β 导致的炎性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诱导以IL-8 为代表的趋化因子产生的,且与炎性反应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2]。IL-10 由巨噬细胞核T淋巴细胞产生,可发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和拮抗促炎介质的双重作用[13]。 其主要生物活性是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产生促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减少TNF-α、IL-1、IL-6、IL-8 等的释放。 IL-4 是重要的抑炎症因子之一,可增加正常休止期T细胞活性、调节造血功能,抑制炎性反应进一步加重[14]。

本研究结果发现,恢复期各炎症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可能与体液免疫有关,刘亚敏等[15]研究指出,EV71 手足口病型患儿患病7 d后血清特异性抗体Ig M明显增加,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重症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TNF-α、IL-1β、IL-8、IL-4、IL-10 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组,提示EV71 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处于更为复杂的兔疫紊乱和动态失衡状态。 可能原因为EV71 型重症手足口病早期EV71 诱导TNF-α前炎症细胞因子大量产生,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炎性反应的进一步加重可造成IL-10 等抗炎细胞因子持续大量产生以拮抗过度产生的前炎症细胞因子[16]。 急性期TNF-α、IL-1β、IL-8、IL-4、IL-10 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提示感染EV71 后早期会出现免疫保护作用,急性期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则有助于机体早期启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进而最大限度调动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参与对EV71 的免疫,加速手足口病自限恢复。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TREM ) 是新近发现的一个受体家族,TREM-1 是其中一个与炎症相关的成员[17]。 TREM-1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专一表达于中性粒细胞、CD14+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 在调节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激活过程及炎性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s TREM-1 是TREM-1 的一种分泌亚型,感染初期即可大量释放进入血液[18,19]。 近年来,s TREM-1 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指出,脓毒症患儿血浆s TREM-1 水平较正常者明显升高,s TREM-1 水平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感染严重情况[20]。s TREM-1 水平变化趋势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8 一致, 提示s TREM-1 可能属于一种促炎介质,其变化趋势可反映病情转归情况,水平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加重,降低则说明病情好转。

研究表明,EV71 引起的炎性反应极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小血管内皮,造成血管炎性变及细胞融合等改变,进而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发生[21]。 有效改善机体免疫状态,积极进行抗炎治疗有助于EV71 型重症手足口病的预防[22]。 综上所述,密切监测EV71 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浆s TREM-1 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血浆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临床诊断感染EV71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感染组)和50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型将感染组分为普通组(32例)和重症组(58例)。比较各组及感染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sTREM-1及TNF-α、IL-1β、IL-8、IL-4、IL-10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血浆sTREM-1及TNF-α、IL-1β、IL-8、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急性期血浆sTREM-1及TNF-α、IL-1β、IL-8、IL-4、IL-10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普通组、重症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sTREM-1及TNF-α、IL-1β、IL-8、IL-4、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sTREM-1及TNF-α、IL-1β、IL-8、IL-4、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 TREM-1在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促炎作用,该病与抗炎与促炎介质失衡有关。

EV71型手足口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68例手足口病脑炎 (EV71感染) 患儿的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根据《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2011年版) 》的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 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 (斑丘疹、丘疹、小疱疹) ; (2) 既往体键, 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 (3) 起病后,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等; (4) 意识障碍或出现抽搐; (5) 脑脊液特征:无色清亮, 压力增高或白细胞计数增高, 糖和氯化物正常; (6) 根据临床资料可排除高热惊厥和瑞氏综合征及细菌、真菌、支原体、乙脑病毒等病原引起的颅内感染 (7) 必须同时具备 (1) 、 (2) 、 (3) 、 (6) 项, (4) 、 (5) 具备一项。

1.3 研究方法

查阅相关病案, 进行回顾性分析: (1) 发病年龄、性别; (2) 热峰、发热持续时间、皮疹、严重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等; (3) WBC计数、血糖、心功酶、电解质、脑脊液、胸片及病原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 (4) 治疗及转归。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性别

68例重症病例中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9岁, 平均年龄2岁1±6个月。住院时间10~14 d, 平均12 d。男49例 (72%) , 女19例 (18%) , 男女比例为2.6∶1。

2.2 临床表现

发热:发热68例, 热程2~5 (3±0.5) d, 其中高热52例 (76.4%) , 中等度发热16例 (23.6%) , 低热0例 (0%) 。

皮疹形态及分布特点:手足口均有皮疹27例 (39.7%) , 手足口腔+臀部有皮疹26例 (38.2%) , 仅手足有皮疹9例 (13.2%) , 仅口腔有皮疹6例 (8.9%)

神经系统:易惊54例 (79.4%) , 肢体抖动48例 (70.6%) , 嗜睡32例 (47%) , 精神差26例 (38.2%) , 呕吐18例 (26.5%) , 抽搐7例 (10.3%) , 肌无力5例 (7.4%) , 昏迷3例 (4.4%) , 病理征阳性31例 (45.6%) 。

循环系统:面色苍灰3例 (4.4%) 、皮肤花纹3例 (4.4%) 、四肢发凉10例 (14.7%) ,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10例 (14.7%) 。心率增快12例 (17.6%) , 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3例 (4.4%) , 血压升高12例 (17.6%) , 下降3例 (4.4%) 。

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8例 (12%) , 口唇紫绀, 咳嗽, 咳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3例 (4.4%)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5例 (7.4%) 。

2.3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升高62例 (91.1%) , >15109/L有46例 (67.6%) , 4109L有2例 (2.9%) , 全部病例WBC (12±3.2) 109/L。备注:4例WBC正常, 16例WBC升高但低于15109/L。

血糖:血糖升高>8.3 mmoL/L者46例 (67.6%) , 血糖降低2例 (2.9%) , 全部病例血糖 (8±1.2) mmoL/L之间。

血生化:CK-MB增高16例 (23.5%) (25±4.2) U/L之间。

电解质:低钠5例 (7.4%) , 高钠2例 (2.9%) , 低钾3例 (4.4%) , 高钾1例 (1.5%) 。

脑脊液:外观上均为无色透明, 脑脊液压力增高54例 (x%) , 脑脊液WBC>10109/L33例 (48.5%) (20±4.5) 之间, 潘氏实验阳性16例 (23.5%) , 糖在 (3.8±0.5) 之间, 氯化物 (121±4.5) 之间

胸片:异常18例 (26%) , 正常60例 (74%)

病原学检查:血清病毒核酸检测EV71阳性42例 (62%) , 阴性26例 (38%) 。

2.4 治疗及转归

治疗: (1) 常规监测体温、呼吸、血压、心率、意识、尿量; (2) 脱水降颅压治疗:20%甘露醇0.5-1.0g/ (kg次) 年, 6~8 h 1次, 颅高压表现严重时每2~4 h 1次, 并加用速尿; (3) 注射丙种球蛋白0.4~1 g/ (kgd) , 总量2 g/kg; (4) 糖皮质激素:静脉应用甲泼尼龙2mg (kgd) , 病情稳定后, 尽早停用;病情危重的应用10~20mg/ (kgd) 冲击; (5) 支持对症治疗:退热、止惊、氧疗, 必要时机械通气, 发生循环障碍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 (6) 维持电解质、血糖、酸碱平衡; (7) 其它:补充维生素、能量合剂等。

转归:经上述积极治疗, 6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 出院时均无阳性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反应正常。死亡2例, 入院时气管插管内均有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涌出伴顽固性休克。1例在治疗2 d后在神经源性肺水肿控制后持续深昏迷家长放弃治疗出院。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引起, 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手足口脑炎患者的白细胞、血糖均显著升高, 伴肢体抖动、惊跳等症状, 且患儿出现高热, 肢体无力等危象[1]。采用糖皮质激素与人血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控制疾病, 提示该病具有病毒血症及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机制参与[2]。

该院采用脱水降颅压、注射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甲泼尼龙及支持对症治疗:退热、止惊、氧疗, 必要时机械通气, 发生循环障碍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对症治疗, 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6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 出院时均无阳性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反应正常。死亡2例, 入院时气管插管内均有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涌出伴顽固性休克。1例在治疗2 d后在神经源性肺水肿控制后持续深昏迷家长放弃治疗出院。

综上, 对手足口脑炎患儿应密切观察, 在明确颅内感染后, 根据颅内压采取相应的积极脱水降颅压措施, 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人血免疫球蛋白, 可获得可靠疗效[3]。

参考文献

[1]张云玲.手足口病脑炎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3) :76-77.

[2]胥志跃, 祝益民, 肖政辉, 等.手足口病脑炎 (EV71感染) 45例临床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儿科危重症学术会议论文集.长沙: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 2010:101-102.

EV71型手足口病 第7篇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EV71型与其他EV感染的手足口病患者白细胞 (WBC) 和C反应蛋白 (CRP) 结果是否有差异, 为临床防控及诊治HFMD, 治疗EV71型手足口病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86例院感染性疾病科2014年5月—8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 其中男45例, 女41例;年龄0月~5岁, 平均年龄 (2.50±1.52) 岁, 诊断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08年版) 》。EV71型感染者18例, 为EV71感染组;其余68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

1.2 检测方法

手足口病毒R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 法, 试剂盒由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集患者发病3 d内的咽拭子样本, 用盐水浸湿无菌咽拭子, 适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部位, 应避免触及舌部;迅速将咽拭子放入装有1~2 m L生理盐水 (需提前把1~2 m L盐水预先加入到咽拭子管中) 的咽拭子样本采样管中, 以防干燥, 贴上条码送检;经上述处理的样本可4℃暂存, 在12 h内送达实验室, -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 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标本运送采用冰壶加冰或泡沫箱加冰密封进行运输。

患者空腹12 h, 用真空采血管抽取受检者静脉血5 m L, 分装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EDTA-K2) 常规管和生化管, 用于WBC计数和CRP检测;标本室温放置不超过2 h, 尽快进行白细胞计数检测和分离出血清, 血清不能及时检测的冷冻待检。WBC应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S-1800i五分类血球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CRP应用罗氏公司P800及其配套试剂检测。我院实验室两项指标正常参考值分别为WBC:3.5×109~9.5×109/L;CRP:0~5 mg/L。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采用RT-PCR对86例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肠道病毒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38例, 阳性率为44.2% (38/86) ;肠道病毒EV71型阳性18例, 阳性率为20.9% (18/86) 。EV71感染组18例患者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68例患者WBC和CRP定量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EV71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WBC和CRP异常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有20多种 (型) 肠道病毒可引发手足口病, 其中以EV71和CA16最为常见。多数患儿感染EV7l后,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手、足、口腔有丘疹或疱疹等, 症状轻微;但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肺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和神经源性心肌炎, 预后极差[5,6], 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嗜睡等。研究表明EV71病毒具有嗜神经性, 其可通过直接感染和免疫损伤机制导致手足口病患者脑干和脊髓灰质的神经细胞出现炎症细胞浸润, 神经元变性、坏死, EV71感染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引起患儿严重的疾病, 甚至死亡;尤其是婴幼儿, 会导致长期的神经及精神疾病。因此, 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者, 须予以密切关注, 并及早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随着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 各医院临床实验室相继开展手足口肠道病毒的定量检测,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儿童手足口肠道病毒的感染类型和载量, 其可以帮助临床医师迅速确诊肠道病毒感染患儿, 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于儿童手足口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疗效观察都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RT-PCR对86例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肠道病毒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38例, 阳性率为44.2% (38/86) ;肠道病毒EV71型阳性18例, 阳性率为20.9% (18/86) 。回顾分析EV71型与其他EV感染的手足口病患者WBC和CRP结果, 结果显示EV71感染组18例患者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68例患者WBC、CRP定量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EV71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WBC、CRP异常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无特异性疫苗预防, 也无针对病毒的特效治疗方法, 对0岁~5岁儿童危害严重, 尤其对于EV71型感染者, 需要对EV71型感染者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EV71型感染者与其他型肠道病毒手足口病感染者WBC与CRP指标并无差异, 不能用WBC和CRP来区分EV71型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以及患者病情严重性。

参考文献

[1]杨海英, 王冯彬, 王江蓉, 等.98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J].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 (1) :22-25.

[2]李兰娟, 范骏.手足口病[M].//马亦林, 李兰娟.传染病学.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37-144.

[3]郭雪, 郑焕英, 莫艳玲, 等.2008年广东省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9, 13 (3) :270-272.

[4]Solomon T, Lewthwaite P, Perera D, et al.Vir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J].Lancet Infeet Dis, 2010, 10 (11) :778-790.

[5]王幼亮, 马蕴珠, 朱振华.1 970例手足口病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0, 12 (2) :124-125.

EV71型手足口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1],所有病例经龙岗区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龙岗中心医院诊断,并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均经广东省卫生厅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确诊。人口资料由龙岗区坑梓街道办事处提供。

1.2 流行病学调查

对每一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个案调查表采用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附件2[2]。

1.3 实验室检测

采样检测方法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附件2。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采集重症病例发病3日内、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疫区3岁以下易感儿童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以及外环境涂抹棉拭子标本,4 ℃暂存并在12 h内送达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实验室。检测方法采取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使用美国ABL公司7500型荧光定量PCR仪,检测EV71和CoxA16核酸采用深圳市太太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肠道病毒71型核酸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核酸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沙梨园社区是坑梓街道秀新居委会下属的一个居民小组,占地约9104 m2,总人口3 921人,其中15岁以下儿童173人,5岁以下儿童84人,大部分为外来人口。居住区(175栋居住楼房)、9个工厂企业、53个商店(铺)错综坐落,北部有一中心幼儿园,7月初已放暑假。该社区卫生状况一般,住宅区内有一篮球场及健身运动场。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流行强度

截止7月30日共计报告26例手足口病病例,全人口罹患率66.31/万,15岁以下人口罹患专率15.03%。各住宅区罹患率分布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首发病例,女,11月龄,6月30日发病,发病前1周无明确外出及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病高峰位于7月612日,占总病例数69.23%(18/26)。见图1。

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分布

2.2.3 人群分布

2.2.3.1 性别分布

因26例患者均在0~15岁之间,所以罹患率以此年龄段计算。男性罹患率15.15%,女性罹患率14.86%,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36 ∶1。男女性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见表2。

2.2.3.2 年龄分布

26例病例中,最大年龄为8岁,最小为5月龄;其中3岁以下23例,占总数的88.46%。各年龄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27,P<0.01)。见表3。

2.2.3.3 职业分布

26例患者中散居儿童19例,占73.08%;托幼儿童5例,占19.23%;学生2例,占7.69%。

2.2.4 家庭聚集性

26例病例分布在21个家庭中,其中有2个家庭各发生2例病例,有1个家庭发生4例病例。死亡病例1任某的姐姐肛拭子EV71病毒核酸阳性。

2.3 临床特征及预后

2.3.1 主要临床表现

见表4。26例病例中重症2例,轻症24例。

2.3.2 转归

26例病例均至龙岗中心医院就诊,给予对症治疗,其中2例经广东省卫生厅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确诊为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其他24例患儿均已痊愈。

2.3.3 死亡病例简况

病例1任某,女,2岁,散居儿童,7月3日发病,7月5日17:40经抢救无效死亡。入院至死亡4.7 h。经市、区临床手足口病专家组会诊,诊断为:①重症手足口病;②脑干脑炎;③神经源性肺水肿;④心肺衰竭。经实验室荧光定量RT-PCR检测,咽拭子、肛拭子均EV71阳性。病例2,欧阳某男,1岁4个月,7月9日晨发病,7月11日7:15经抢救无效死亡。入院至死亡12 h。经市、区临床手足口病专家组会诊,诊断为:①EV71重症手足口病;②脑干脑炎;③神经源性肺水肿;④脑疝。经实验室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肛拭子和疱疹液EV71核酸均阳性。

2.4 采样、送检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2.4.1 患儿采样检测

7月510日,采集肛拭子6份、咽拭子1份、疱疹液1份。检出6份肛拭子、1份疱疹液EV71核酸阳性。手足口病患儿标本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87.50%(7/8)。其中2名死亡病例均检出EV71病毒核酸阳性。

2.4.2 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采样检测

7月13日,采集疫点周围健康人群粪便标本2份,肛拭子2份,检出1份粪便标本(为死亡病例的密切接触者)EV71核酸阳性;7月19日,采集手足口病患儿家中密切接触者(儿童及成人)肛拭子20份,未检出EV71、CoA16病毒核酸。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4.17%(1/24)。

2.4.3 外环境采样检测

7月19日,采集外环境样品25份,其中水样19份(包括饮用水、污水、河水、鱼塘水),病家地板物表棉拭子3份,厕所棉拭子3份,均未检出EV71病毒核酸。外环境25份标本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零。

2.4.4 3岁以下儿童病毒携带率检测

7月18、19日,对整个秀新居委会下属9个社区3岁以下幼儿采集肛拭子或粪便样品以排查手足口病,共采集样品626份,检测出12份肛拭子EV71病毒核酸阳性。疫区3岁以下易感儿童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1.92%。采样、送检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见表5。

2.5 控制措施

2.5.1 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坑梓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多次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题工作会议,部署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并下拨预防控制专项经费。同时,龙岗区卫生局多次召开防控手足口病的专业会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自7月13日起派出16名疾控专业人员驻点开展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制定《坑梓街道手足口病应急处理预案》,明确了11个预防控制小组职责和任务。很快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科学、有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的工作机制。

注:683份样品均未检出CoxA16病毒核酸。

2.5.2 加强传染源的搜索和管理

7月521日对沙梨园社区、东二社区吓坡社区12周岁以下儿童共进行6次排查,共排查271人,其中5岁以下儿童231人,发现1例疑似手足口病病例。为全面搜索传染源,还对秀新居委会3岁以下儿童采集肛拭子和粪便标本626份,检出EV71病毒核酸阳性12份,其中4名被龙岗中心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其他8名出现手足口病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也进行了隔离观察。累计指导、追踪随访住院和居家治疗的患者、接触者、隐性感染者落实隔离措施,实施连续7天医学观察462人次。

2.5.3 切断传播途径

暂停使用沙梨园社区内的健身运动器材。对街道6个居委会40居民小组内外环境进行连续20多天的环境整治和严格消毒处理,对辖区7个幼儿园进行一次全面终末消毒。对坑梓街道每个手足口病家进行了连续7天消毒,重点加强对厕所、个人用具、玩具、楼道、门把手、楼梯扶手等物表消毒。对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家庭免费发放三氯消毒片,指导家长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等用品进行消毒。累计消毒面积达875 400 m2。

2.5.4 加强卫生监督工作

加强医疗与传染病监督,督促医疗机构加强对重点科室(儿科、门诊)进行重点消毒处理,在院内实行预检分诊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加强对重症病例的发现、诊断和治疗;卫生、教育等多部门通力联手,督促所有学校和托幼机构暑期班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追查登记制度,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患儿所在教室、所用桌椅、物品等进行彻底消毒。

2.5.5 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普及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宣传单发放到所有5岁以下儿童家庭。街道有线电视台每天滚动式播放专题电视节目,张贴海报、发放《手足口病家庭清洁消毒指引》等手足口病宣传资料3.21多万份。

3 讨论

本次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表明,流行期6月30日7月27日,持续28天,位于深圳市第2个发病高峰。发病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散童和托幼儿童为主。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标本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87.50%。2名死亡病例及其中1名死亡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检出EV71病毒核酸阳性。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4.17%(1/24)。疫区3岁以下易感儿童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1.92%(12/626)。12名EV71病毒携带者全部为3岁及以下散居儿童,且EV71病毒具有明显家庭聚集性。死亡病例均检出EV71病毒核酸阳性,与2008年全国死亡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相一致[3]。在疫区内开展易感儿童病毒携带者的调查对消灭传染源、控制疫情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内未见文献报告[3,4,5,6,7]。该疫情根据患儿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可以判定为一起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在沙梨园社区的局部暴发流行。本次疫情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采样、排查、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外,特别是创新性地开展手足口病隐性感染者实验室筛查工作,感染源搜索范围扩大至整个秀新居委会,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了对疫区671名易感儿童的采样和病毒核酸检测,这一措施也得到广东省卫生厅专家组的肯定。

深圳市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外地流动人口涌入,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外来人口流动频繁,导致社区难以管理;外来人口大多租住民房,居室简陋,生活条件艰苦,文化水平低,防病意识差,容易导致传染病多发;据调查本次疫情26例儿童中就有19例发生在外来人口家庭。2名死亡病例家庭也因经济窘迫,未及时带领患儿到正规医院就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无法抢救。因此,如何在大型移民城市做好外来人口的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急需研究的课题。

领导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是预防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该起疫情得到市区卫生局、市区CDC、坑梓街道办、坑梓预防保健所等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就加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了专门指示。深圳市CDC、龙岗区卫生局、龙岗区CDC等单位领导多次亲临或派专员到坑梓街道督导疫情处理,龙岗区CDC派出2个专业小组在坑梓街道驻点15 d,指导疫情处理。坑梓街道办高度重视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在疫情处理过程中,得到了坑梓街道各居民委员会、教育、计生、妇联等部门和单位的大力协助和配合。同时该起疫情受到了媒体的关注,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栏目对该疫情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志谢: 本文部分实验室检测工作得到深圳市宝安区CDC微检科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龙岗区某社区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3日内、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疫区3岁以下易感儿童的粪便、肛拭子或疱疹液标本以及外环境涂抹棉拭子标本,采取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EV71和CoxA16核酸检测。结果 流行期6月30日—7月27日,持续28 d。发病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8.4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36∶1;职业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占73.08%和19.23%。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标本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87.50%(7/8)。2名死亡病例及其中1名死亡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检出EV71病毒核酸阳性。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4.17%(1/24)。外环境标本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零(0/25)。疫区3岁以下易感儿童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1.92%(12/262)。结论 该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病原体为EV71病毒引起。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已经成为我国南方城市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2008-11-19)[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85/200812/38494.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009-06-04)[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0906/41047.htm

[3]王琦,王子军.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3):181-184.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2008安徽阜阳及中国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与防控工作报告2008年5月[EB/OL].http://218.247.198.113/cdc/login.do?form Action=index&mod-ule Flag=DI

[5]孙军玲,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9):973-976.

[6]陈小英,许国章.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杂志,2010,37(3):210-211.

EV71型手足口病

EV71型手足口病(精选8篇)EV71型手足口病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8月末哈尔滨市手足口病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的重症手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