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主体性范文
儿童主体性范文(精选3篇)
儿童主体性 第1篇
一、激发主体阅读兴趣, 营造主体阅读学习氛围
阅读兴趣的激发是主体性阅读的前提, 教师常见的手段是猜谜语、讲故事、设计悬念的问题、创设有趣的情景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渠道更加通畅, 从而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例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 就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出庐山的美景。通过实物直接感知,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庐山, 从而唤起了儿童对庐山喜爱的情感, 为下面进一步体会感情奠定了基础。阅读教学是师生讨论、交流、研究、思辨的过程, 教师应该平等参与到学生中间去, 通过引导与启发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成为阅读活动能动的学习主体。在这样的活动中, 我们应该认真的倾听学生的见解, 让儿童在交流中敢表达真实的内心。在和谐的阅读氛围中,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展现。例如:在教学《螳螂捕蝉》时, 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我国春秋时期, 吴国的国王不听大臣们的劝阻, 执意要攻打楚国。有一位聪明的少年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来告诫吴王: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因为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 因而学生们十分的喜欢。但是, 在交流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少年能懂得这样深刻的道理吗?为什么很多年长的大臣不能说服吴王?这个少年是谁?一个不知名的少年如何能够接近吴王?等等。这样的疑问立即让课堂活跃起来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大家认为:这篇课文主要是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 那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总潜藏着危机, 人如果只是看着眼前的利益,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通过这种主体性阅读活动, 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了, 从而丰润了儿童的生命底蕴。
二、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深化主体对主题的理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懂得教育的教师, 往往会把一扇通往星空的窗户指给学生看。”教师是学生在阅读时的领路人, 要把学生的阅读方向讲清楚, 至于具体的内容则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感悟, 结合自己的情感和经历, 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且从中学习到语言的表达技巧, 彻底领悟文本所蕴含的东西。有的时候, 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看似开拓了学生的阅读眼界, 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 实际上却只是泛泛而读, 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导致上课内容沦为了单纯的材料堆砌, 而学生由于年龄小, 生活经历少, 对于材料中的很多内容都无法理解, 根本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以导致在理解文意上出现困难, 最终的教学效果是极其低下的。例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时, 因为文中描写了孟郊将要远行前一天的夜晚, 在昏暗的油灯下, 母亲在为他缝补衣服, 一针一线地细细缝着, 第二天送别之际, 太阳高照, 小草茂盛, 孟郊不由触景生情, 最终于50 岁的时候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现在的学生, 许多都没有穿过缝补过的衣服, 因此无法理解孟郊的情感, 教师可以介绍孟郊穷苦漂泊、颠沛流离的生活背景, 拓展阅读资料, 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 从而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深化了阅读的主题, 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三、实现阅读个性异构, 创新文本阅读的意义
阅读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活动, 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文章的信息, 用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去与作者对话, 产生心灵上的交流, 是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行为。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应当作为一种参考和指导, 而不能用来抹杀学生自己的理解。只有学生进行自我的阅读实践, 才能自我感悟, 获得属于自己的信息, 进行有价值的思考, 积累下有价值的阅读经验。阅读的最大价值就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只有不同的个性化解读, 这篇文章才能称得上是精彩的文章, 文本阅读也才是有意义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文本中解读出不一样的东西, 才是阅读生命力的体现。教师的阅读个性化解读是学生对文本阅读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文本的意义进行不同程度上的阐述, 注入一些个人的理解, 在教学时留给学生进行自我解读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 就先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的原曲, 通过旋律的变化来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从而理解贝多芬在乐曲中表达的心情。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 学生根据旋律的波动起伏, 对贝多芬的情感都会产生自己的共鸣, 从而与贝多芬的情感进行了交流与碰撞, 对乐曲有了自己个人的理解与想法, 再结合贝多芬的生平事迹和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能够给学生进行自我解读的机会, 对文本解读进行创新, 革新阅读过程。
总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文本, 又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都在追求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但最根本的原则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一定能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摘要:主体性阅读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 阅读中要搜索文本中的信息, 并能够处理筛选出来的信息, 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世界、磨砺思维, 并从而获得内心的审美体验。
儿童主体性 第2篇
关键词:转变观念;激发兴趣;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育方式,常把儿童放在被动的位置,只是机械地接受一些零星知识的灌输,毫无乐趣可言,长此以往,令人担忧。那么如何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孩子引入自己设计的“美好”计划之中,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致使儿童的学习以教师的教学目标为起点,又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为终点,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幼儿依然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需要在实践中细致地观察幼儿的反应,在不断的修改与碰撞中使教学目标具体、明确起来。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激发儿童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的材料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是它们有机统一的标志。”因此,教师要研究所用的教法,是否能够引向儿童的兴趣,启发儿童的思想,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当幼儿对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提出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教师就需反思自己原有的假设,并做出相应的修改,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我班有一次设定了一个交警的角色,就在活动区放了一顶交警的大盖帽,但一直无人问津,更没有人将帽子同“马路”上的种种布置联系起来。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许孩子们对这种角色经验不感兴趣,或许他们并不了解或根本没留意过马路上的交通警察,或许这一内容对我班孩子不合适,于是,我果断地收起了大盖帽,取消了预定的交警活动。
三、经常带孩子走出课堂,让孩子去接受大自然、大社会
大自然、大社会是一个活材料,能让儿童在实践中成长。例如,我班的明明画的汽车和别人的都不一样,他的汽车侧面有个大圆圈。明明说这是汽车的备用胎,于是孩子们对备用胎产生兴趣。我决定带孩子们到马路上观察汽车的备用胎。孩子们回来后告诉老师:吉普车的备用胎是挂在车后的,公共汽车的备用胎是藏在车身下的等等。在实践中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这种方法远远胜于教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说教。
陈鹤琴先生说:“世间有一种书呆子,不辨菽麦不辨美丑,这些人并不是因为读书才变成书呆子的,而是因为他们只晓得一味读书,而不去同真正的书——大自然、大社会接触,才变成书呆子的。”那么,就让我们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吧!
(作者单位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第一幼儿园)
家校合作中回归儿童主体的思考 第3篇
虽然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为此做出了牺牲和贡献,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了看客、成了被动配合家长们忙活的配角。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家长委员会组织活动到底为了什么? 这些活动中的主角到底应该是谁?
一、儿童的缺失
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教育性是家委会的本质属性,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家委会教育性的体现。家委会的出发点、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保证家委会教育性的充分展现。家委会的归宿即其价值追求应是家委会要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密切配合、建立立体育人体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实现家长委员会的教育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委会在组织各种活动时,就不能置学生于不顾,必须要确保儿童的主体地位,以真正实现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在部分家委会组织的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主动性得不到应有发挥、儿童缺位的现象。
1.孩子被置于成人的操控中
在目前家长委员会组织的活动中,有的家委会请来的专家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在台下呼呼睡觉;有的家委会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孩子不愿参加,却被家长强迫参加;有的家委会组织的活动次数过于频繁,孩子将参加活动视为沉重负担……家长们热情高涨,四处张罗,但是孩子们却不胜其扰,有太多的无奈,我们不得不说已有太多的孩子“被合作”了! 家委会的成立是为了充分地利用家长资源,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部分家委会在组织活动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不考虑孩子的认知基础、不考虑孩子的主观感受,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活动、为了表示对学校对班主任的支持而组织活动、甚至存在部分家长为了谋取私利组织活动的现象。
家委会在行使职能时,不在于组织什么活动、组织多少次活动,关键是如何通过组织活动真正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成年人必须组织起来,这次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为了他们的孩子。” [2]因此,家委会在组建之时、组织活动之初, 就应明确自身职责是什么, 应确立为了孩子的活动理念。如果家长委员会组织的各种活动成了对学生的控制,如果儿童真实的需要被家长们一厢情愿的设计所代替,这些都不是对儿童发展的促进。
2.活动变成“成人的秀”
笔者曾亲历某校家委会组织的一次活动:该家委会利用周末组织一年级的学生义卖文具,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筹措上学善款。孩子们辛苦一上午卖文具所得的几千元钱最后被老师和部分家长捐了出去。家长们很高兴,认为义卖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但是,通过深入交流发现,孩子们的感受让人啼笑皆非:刚上一年级的明明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卖文具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家庭的孩子, 脱口而出:“把钱送给他们,这不是傻吗? ”在活动中,冰冰因为文具卖得特别顺利,不到一会儿而就卖完了,而且仅几根铅笔就卖了100多元,冰冰和妈妈说:“卖文具能赚好多钱,到下一个周末我还想卖文具。”而同在一个小组的璐璐同学因为屡次遭受拒绝,几乎中途放弃,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任务,因此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而璐璐的妈妈则抱怨这样的活动是为难孩子,在璐璐妈妈的控诉下,家长们纷纷对一些路人不捐款的行为进行了痛斥。
家委会举行义卖活动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 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南辕北辙。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家委会对“爱心教育”的理解过于肤浅。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不是设置一个教育情境就一定能产生预想的教育效果,不是举行一次义卖活动孩子就能理解爱心的含义,就能得到应有的爱心教育。“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3]在义卖活动中,家委会忽略了在孩子接受爱心教育的过程中复杂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这类活动多是成人一厢情愿的设计,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没有了解孩子的认识基础, 活动超越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儿童大多是被动参与其中,甚至对儿童造成了身心伤害。
家委会不管组织什么样的活动,都应以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都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违背儿童的主观意志,最后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活动只能被儿童直接无视,最终演变为一场专属于成人的道德秀。
二、儿童 在场———家校合 作应有之义
1.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以正确的姿态参与学校教育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进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家长与学校教育通力合作。家长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不仅是一种表层的合作行为,其实质是在大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开放性发展的问题。随着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学校之内、教室之内,教育不能再偏安一隅,其必须与宏大的社会同步开放。但是,教育做好开放的准备了吗? 家校合作是教育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当教育呈开放态势,当外部资源、外部教育力量进入教育内部时,我们应指导它们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学校教育呢?
从目前的家校合作来看,有的家长高歌猛进、高调进入学校教育领地;有的家长唯唯诺诺、低眉顺眼地进入学校场域;还有的家长保持沉默、心不在焉。这些姿态都是不对的,高歌猛进者因其凌驾于学校、儿童之上;低眉顺眼者因其慑于学校、老师的权威;沉默的在场者因其对学校、儿童的漠视。在这几种姿态中,我们更应警惕的是高歌猛进者,因其高调,我们会被高歌猛进者的热情所打动,会沉浸在对其参与学校教育所做贡献的感激、歌颂中,孰不知这种高歌猛进者对家校合作、对儿童本身的成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因为其一般表现出成人的强权、个人的专制意志,更容易导致儿童的缺位。
儿童不是机器,儿童不可能被动束缚于成人画好的牢笼中,机械地按照成人的预设获得家长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仅凭一腔热忱,不懂教育规律,盲目地组织教育活动,打着为了孩子的名义一厢情愿地对儿童施加各种成人化的设计,是不正当的,也是不合理的。儿童不应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应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只要一个少年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仅仅属于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他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枯萎和生命活力的过早消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成年人的任何教导。”[4]
家长在进入教育领域时,应持什么样的姿态呢? 就像卜劳恩的漫画《假期第一天》 :“胖胖的小老头趁儿子酣睡之际, 悄悄把他弄上车,警察也配合,路人也配合,孩子终于醒在梦幻般的美丽田野”[4]。家长不应强行将儿童带到成人设定的世界,而是应该扮演将儿童送达儿童自己世界的角色。当儿童身处自己的世界之中,家长应像胖胖的父亲, 悄悄地躲在美丽的田野边,让儿童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地徜徉,当孩子遭遇困惑、挫折、矛盾、冲突时,家长应扮演等待、引导、帮助、鼓励、陪伴的角色,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中实现自我成长。
2.去除复杂关系的遮蔽,确立儿童中心的家校合作观
目前我国家校合作、家长委员会的提法都把“家长”放在首位,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也曾明确提出家长是家长委员会的主体,这种提法意在强调家委会是独立于学校存在的组织,是家长的自治组织。但是这种提法容易导致在家校合作中家长走向前台,成为家校合作的主角, 而忽略了儿童的存在,导致儿童缺位的现象。
在开展家校合作较好的美国,作为推进家校合作机构的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始终以争取和保护青少年儿童的权益为宗旨,又被称作“家长教师学生联合会”[5]。由此可见,美国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从名称和宗旨上,美国都充分给予了学生即儿童应有的地位。在我国,家委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家委会唯一的评价标准也应是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1]因此,家校合作不是家长的独舞,它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了舞台,但是在这方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家长。家校合作中有复杂的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复杂的关系容易遮蔽了真正的主角。家校合作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但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儿童的发展,家长搭台、儿童唱戏,儿童的健康成长才是家校合作的真正目的所在。
在美国,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各级协会里面都有儿童代表,如美国家长教师协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青少年。如董事会由3名协会官员、16名有代表性的协会会员代表、6名能代表全州的会员、2名青少年代表共同组成。 [6]这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明尼苏达州的中心小学在做每个重要决定的时候,除了让家长、教师、专家参加,也会允许一定年龄的学生参加。这启示我们在家校合作中应有儿童在场,不能让家校合作变成学生被动执行家长决策的过程,应该充分尊重儿童。
( 1) 家长在组织活动时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喜好。如美国为了让家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会允许家长扮演成“学生”在学校里体验一天。家长在组织活动前应了解孩子的认知基础、情感基础以及生活基础, 预见到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对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受到哪些锻炼、训练儿童哪方面的能力和行为做好周密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工作。如上述义卖结束后明明提出的“把钱送给他们,这不是傻吗? ”对目前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他并不能理解爱心的意义,在活动之前应首先帮助学生理解献爱心的意义,解决好相关的认知基础,再开展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 2) 在活动展开过程中 , 家长的作用应弱化, 让儿童活动于其中,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家长不能为了忙活而忙活,不能为了让活动看起来更加盛大而忙活,家长应该始终围绕着学生可能受到的教育而忙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从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才能从这些感受和经验的积累中进行判断、选择和建构,把这些经验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自己的发展。在上述义卖活动中,家委会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仔细感受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的认知冲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情感建构的特点出发,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从冲突的碰撞、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实现应有的教育价值,并生成更深刻的教育主题。如果义卖中遭受挫折的洋洋在家长的带领下战胜挫折, 坚持卖文具,孩子对爱心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丰富。另外,在活动过程中,家长不能包办代替, 当文具顺利卖完后,家长不能代替将其劳动筹得的善款捐出去,应当让孩子亲自将劳动所得捐给贫困家庭的同学,这样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
( 3) 活动结束后 , 应加强与儿童的沟通交流。如上述义卖活动中璐璐因为屡遭拒绝, 倍受打击;家长们也对不捐款的路人进行了痛斥。这些活动中生发出来的问题充分说明,家长、孩子对爱心的理解过于自我中心,认为自己义卖是为了奉献爱心, 别人一定得支持自己。如果不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沟通指导,其不仅不能通过献爱心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反而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自我。因此,活动结束后, 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收获,以及产生的新的认知冲突,以保证活动的完整性、丰富性,最终达成教育效果而沟通;另一方面通过沟通了解儿童的世界,为再次组织活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燕红.我国家长委员会伪教育性的倾向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4(10).
[2]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刘铁芳.守望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杨敏.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实践探析及启示[D].西南大学,2007.
儿童主体性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