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病毒性脑炎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儿童病毒性脑炎(精选10篇)

儿童病毒性脑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即收集1993年2月~2003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55例患者,按年龄分组,≤17岁为儿童组,共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7岁,平均(8.5±6.0)岁;其中学龄前儿童13例。>17岁为成人组,共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平均(27.0±5.0)岁。10例腹泻患者中有7例发生在夏秋季,其中,儿童组5例,成人组2例。

1.2 临床表现

儿童组常见的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抽搐、头痛、意识障碍、腹泻等,常见的体征包括发热、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成人组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精神症状、抽搐、颈僵、腹泻等,常见体征包括体温升高、布鲁辛基征、巴宾斯基征等。具体资料见表1。

1.3 实验室检查

儿童组18例行脑脊液检查,15例结果异常;7例行血清病毒抗体检查,有4例为阳性结果,均为混合感染,频率较高的是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抗体;3例行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查,2例结果异常,均为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成人组32例行脑脊液检查,24例呈现异常结果;13例行血清病毒抗体检查,8例结果异常,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单纯疱疹毒抗体、麻疹病毒抗体、EB病毒抗体;19例行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查,12例异常,其中,6例为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其他为麻疹病毒抗体和EB病毒抗体阳性。

1.4 辅助检查

儿童组共有12例完成脑电图检查,全部为异常脑电图,其中,轻度异常3例,中度异常4例,高度异常5例;有2例患者住院期间间断检查3次,可见脑电图从广泛高度异常1个月后变为中度异常,2个月后变为轻度异常,表明随着脑炎病情的改善,电生理检查结果也在好转;神经影像学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6例发生脑形态或病灶改变,其中,4例病灶在颞叶,1例在顶叶,1例在额叶;20例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8例显示异常改变,主要改变为弥漫性脑水肿。成人组有29例进行脑电图检查,4例为边缘状态,25例为异常结果,其中,轻度异常5例,中度异常13例,高度异常7例;14例行MRI检查,其中9例可见病理性形态改变,8例病灶分布在颞叶,1例在丘脑;22例行CT检查,其中6例见形态学改变,主要显示弥漫性脑水肿。

1.5 统计学分析

两组资料经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抽搐、意识障碍、头痛和腹泻四个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理论值(T)<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成人和儿童患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不同。与成人病毒性脑炎相比,儿童的抽搐、意识障碍和腹泻等症状的发生率较高,而头痛的发生率则低于成人组患者,其他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一般认为,婴幼儿因为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神经兴奋性阈值偏低,容易发生抽搐和意识障碍。同样,因为消化道功能不健全,容易发生消化道病毒性感染,继而导致血源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这或许是儿童患病毒性脑炎时腹泻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本组儿童组患者中,小于6岁的婴幼儿有13例,7~17岁的有9例,提示年龄小、抵抗力弱,也可能与儿童发生病毒性脑炎有关。

相比其他三个客观上容易被发现的症状,笔者认为儿童头痛发生率显著低于成人的临床意义比较大。因为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尤其是婴幼儿。当正常的语言表达还不成熟或不能掌握时,则很难对自己的痛苦给出准确的描述。因而,病历中记载的头痛并不一定反映儿童的头痛真正发生与否,即儿童组头痛发生率低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类似的临床症状也见于颈僵。虽然儿童组颈僵的发生率低于成人组,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可能与儿童的痛苦感受表达不充分有关。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怀疑患病毒性脑炎的儿童,不能因为某些症状未出现而忽略、甚至否定诊断。需要全面调查,并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或实验室、辅助检查等资料,以明确诊断。

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发病初期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者也比较多见。复习病例发现,这些患儿病情较重,多伴有意识障碍。如果排除单纯疱疹性脑炎的病例,预后相对较好,与相关文献报道不一致[2],可能与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有关。

根据神经影像学MRI的检查结果[1],两组共有12例患者可以诊断为单纯疱疹性脑炎,其中,儿童组3例,成人组9例,提示单纯疱疹性脑炎在成年人中的感染发病率相对较高。本组资料显示,病毒性脑炎多在夏秋季节发病,病初出现腹泻,可能系肠道病毒引起[3]。如怀疑由肠道病毒引起的7例脑炎患者中,儿童组5例,成人组2例,提示儿童存在发生肠道病毒性脑炎的易感性。如果把怀疑肠道病毒性脑炎和怀疑单纯疱疹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相比,前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后者。在成人组6例有意识障碍的患者中,5例可能为单纯疱疹性脑炎,出院时仍遗留精神行为异常或癫痫的症状。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尽管使用了抗病毒治疗,单纯疱疹性脑炎仍然是中枢神经系统破坏性最强的感染性疾病之一[4]。

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临床资料尤其是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的结果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无论在儿童还是在成人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有学者报道病毒性脑炎可以多次复发[5],但本组病例均为首发。

总之,病毒性脑炎在儿童和成人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儿童的某些临床表现较重,可能与儿童神经系统尚处在发育成熟过程有关。

参考文献

[1]王燕,李月菊,王继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6):419-421.

[2]Kataoka H,Kohara N,Sato W.Acute non-herpetic viral encephalitis of juvenile onset:analysis of 11 cases based on initial clinical symptoms[J].No To Shin Kei,2005,57(7):599-606.

[3]王德新.神经病毒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9-448.

[4]Whitley RJ,Kimberlin DW.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Semin Pediatr Infect Dis,2005,16(1):17-23.

儿童病毒性脑炎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37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42-01 脑电图的应用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其操作安全、便捷、价格适中,比较受儿科医生青睐。分析我科自2011年5月~2011年10月间67例脑电图异常,临床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详细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均为住院患儿,男35例,女32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5岁; 4~6岁14例,7~9岁21例,10~12岁17例,13~15岁15例。所有患儿入院主诉均为“发热、头痛伴呕吐”。发病至就诊时间1~半月不等,平均6.3天。所有患儿均在我院门诊行脑电图检查(采用美国BIOLOGIC脑电图机描记),诊为“儿童异常脑电图”,拟诊为“病毒性脑炎”收治入院。住院日10~22天,平均15天。除1例患儿继发癫痫转上级医院治疗外,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

2 结果与分析

2.1 EEG异常者临床诊断: 67例脑电图异常,其中轻度异常41例,中度异常19例,重度异常7例;最终确诊脑炎59例,非脑炎8例。

2.2 两组患儿脑炎情况对比 :根据异常脑电图分度,分为A、B两组,A组为轻度异常组,B组为中-重度异常组,B组26例全部确诊,确诊率明显高于A组,(表1)经χ 2 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2.3 两组患儿复查EEG情况对比: A、B两组中最终确诊为脑炎患儿59例,均在治疗12天后临床症状恢复、阳性体征消失,达临床痊愈,其中38例在14~16天之间复查脑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脑电图。比较其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的情况,(表2)经χ 2 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轻度异常脑电图在治疗两周内可大部分恢复正常,而中重度异常脑电图仅小部分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脑电图完全恢复较临床症状恢复为晚。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脑膜而引起的炎性反应,是儿童发病率较高的疾病。EEG检查对于病毒性脑炎患儿,具有异常率高,操作安全、便捷、价格适中,可反复检查,对帮助诊断、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均有很重要的价值的特点,但是,脑电图易受各种因素干扰,如情绪紧张、精神活动可使α波抑制,体温改变使脑波频率变化等。其中年龄因素影响最大,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儿童脑电图的特点: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脑电波频率逐渐变快,由不规则变规则,由不对称渐变为对称,由不稳定到稳定。一般到10岁左右,建立α波优势,基本稳定 。病毒性脑炎时,病理学改变显示脑组织有炎症变化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从而导致病变部位脑细胞电位差异常,表现为脑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α波减少,慢波增加,以至形成广泛性慢波节律。因为儿童期脑电图的特点,所以,一份以慢波散发增多的儿童脑电图,判断其是否为病毒性脑炎,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改变等相关检查结果。本组资料中,67例脑电图异常患儿,有8例最终诊断非脑炎,均为脑电图轻度异常。当脑电图背景脑波变慢,呈中、重度异常脑电图时,提示病毒性脑炎可能性显著增大。

儿童病毒性脑炎一般病程半月左右。随着临床症状的恢复,脑电图亦逐渐恢复。通过对比分析,轻度异常脑电图的患儿在半月后复查脑电图大部分恢复正常,而中、重度異常脑电图改变,持续时间长,其脑电图恢复明显晚于临床症状恢复。

儿童病毒性脑炎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毒性脑炎患儿124例,男92例,女32例;年龄11个月~14岁,中位年龄4岁4个月;发病后12~36h内入院。临床符合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诊断标准[1]。根据年龄分为A组(<3岁)52例、B组(3~6岁)26例、C组(>6岁)46例。

1.2 试验方法

1.2.1 脑脊液(CSF)病毒病原学检测方法:

取入院后患儿CSF 0.5ml,应用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法对CSF中肠道病毒(EV)、疱疹病毒(HSV)Ⅰ、Ⅱ型、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病原进行检测。

1.2.2 试剂:

PCR引物根据病原的序列由北京市高科技实验室自行设计、赛百盛公司合成,Taq酶由天为时代试剂公司提供。提取RNA和DNA的试剂及逆转录试剂为Invitrogen产品。

1.2.3 技术流程[2]:

Trizol提取CSF中的RNA和D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巢式PCR技术对核酸提取物进行检测,以确定病原种类。

2 结 果

2.1 患儿季节分布与临床表现

全年各季节入院患者数分别为1~3月28例(22.6%),4~6月28例(22.6%),7~9月38例(30.6%),10~12月30例(24.2%)。3组中>90%的患儿有发热、淡漠、烦躁、嗜睡、兴奋等症状。A、B组中同时伴有惊厥者48例(61.5%);C组以头痛为早期症状者44例(95.7%)。

2.2 年龄分布

B组患儿病原检出率最高(76.9%)。见表1。

2.3 实验室辅助检查

12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CSF常规、头颅CT、脑电图等检查均有不同比例的异常发现。见表2。

2.4 病毒性脑炎病毒病原季节分布

CSF病毒病原检测阳性者78例(62.9%)。CSF病原以EV为主[36例(46.2%)],其次为HSV-Ⅱ型[18例(23.1%)],未见HSV-Ⅰ型病毒,CMV及EBV主要分布于4~9月。见表3。

注:CSF异常为白细胞、蛋白质超过正常值,以单核细胞为主;头颅CT异常为早期脑水肿改变,后期为脑萎缩;脑电图异常为广泛弥漫性慢波(3~5Hz)

3 讨 论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常见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病毒种类、发病季节、患儿营养状况及急性期有效的治疗等对患儿的预后均有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年来腮腺炎、风疹、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预防接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病毒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文所检测的病毒主要为EV 36例(46.2%),HSV-Ⅱ型18例、CMV和EBV各12例。此结果与Munoz-Almagro等[3]研究结果一致。

本文38例(30.6%)患儿发病在7~9月,与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大多发生于6~11月的报道一致[4]。但与其他季节病毒检出数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此季节的EBV或其他病毒感染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营养状况的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症状较以往(昏迷等)有很大差异[5]。本文患儿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嗜睡和烦躁等精神症状;其惊厥和头痛在各组中出现几率不同。A、B组(幼年)中>60%的患儿伴有惊厥,C组(学龄)95.7%的患儿以头痛、嗜睡为主。可能是年幼患儿尚不能主动表达不适,出现惊厥才引起家长的注意。年长患儿在头痛出现时即就诊并进行较早的治疗,避免了惊厥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而头痛、嗜睡的症状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的表现相似,易被忽略延误治疗而遗留头痛、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等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后遗症。因此认识所在地区病毒性脑炎患儿各年龄段的症状特点,对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特异性IgM检测为确诊病毒性脑炎提供依据,但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时间,其阳性检出率在60%左右。而确认病毒性脑炎的最直接依据是从CSF中分离出病毒[6,7]。近几十年来,应用PCR技术直接对病原DNA、RNA检测成为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的直接方法。本文124例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疾病早期CSF病原学检测阳性78例(62.9%),为病毒性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早期实验室指标。由于本文各组检测病例数较少,因此还需进一步观察总结。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CSF)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选取12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据年龄分为A组(<3岁)52例、B组(3~6岁)26例、C组(>6岁)46例。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应用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CSF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包括肠道病毒(EV)和疱疹病毒(HSV)I、II型及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分析各病毒的季节与年龄分布的特点。结果 3组患儿均有发热、嗜睡、烦躁、淡漠等症状;A、B组伴有惊厥48例(61.5%),C组伴头痛44例(95.7%)。CSF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78例(62.9%),其中以EV为主[36例(46.2%)],其次为HSV-Ⅱ型[18例(23.1%)],HSV-Ⅰ型未检出,CMV及EBV主要分布于4~9月;B组患儿病原检出率最高(76.9%)。结论 (1)除发热、嗜睡外不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患儿伴随症状不同;(2)应用多重引物PCR方法早期检测CSF病毒病原阳性率较高。

关键词:脑炎,病毒性,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病毒病原学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9-763.

[2]Yamamoto T,Nakamura YA.Single tube PCR assay for simultaneous am-pliflcation of HSV-1/-2,VZV,CMV,HHV-6A/-6B,and EBV DNAs in cerebrspinal fluid from patients with virus-related neurological diseases[J].J Neurovirol,2000,6(5):410-419.

[3]Munoz-Almagro C,Gonzalez-Cuevas A,Cambra FJ,et al.Rapid diagnosis of herpetic meningoephalitis by PCR[J].Enferm Infet Microbiol Clin,2002,20(3):110-121.

[4]金玉,余唯琪,薛君莉,等.小儿病毒性脑炎病原诊断与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3):149-151.

[5]Kwon KJ,Kim HJ,Shin CY,et al.Melatonin potentiates the neuro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resveratrol against beta-amyloid-induced neurode-gener-ation by modulating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s[J].J Clin Neurol,2010,6(3):127-137.

[6]Kabadi SV,Maher TJ.Posttreatment with uridine and melatonin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duces edema in various brain regions in rats[J].Ann N Y Acad Sci,2010,1199:105-113.

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人的护理 第4篇

【关键词】脑炎,病毒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48-01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腦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

1 临床资料

1.1 我科收集2011年4月-2012年8月住院患儿18例,其中女6例,男12例;年龄11个月至13岁,住院15-23天,平均住院天数19天。

1.2 18例患儿均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其中6例伴有惊厥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经头颅CT或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证实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

1.3 临床特点:本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特点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终年发病率很高。本病以儿童多见,成人也可发病,但少见。

1.4 .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如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轻度颈项强直和Kerning征阳性。

1.5 治疗效果:全部患儿均给予抗炎、抗病毒、吸氧降颅压等,17患例儿痊愈出院,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室温为22-24℃,湿度为55-65%,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患儿意识情况,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及四肢肌张力的变化,有无惊厥,惊厥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瞳孔不等大或忽大忽小等情况,警惕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的可能。如意识从嗜睡或神志模糊转为昏迷,提示病情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2.3 发热的护理

观察体温改变,2-4h测体温1次,体温发热者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或多饮水等,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和更换衣裤、床单被套,做好皮肤护理。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按医嘱加用药物降温,同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降温处理后30min复测体温,体温降至正常后仍监测3d,同时给予高热、易消化饮食。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毒性脑炎患儿多数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部分患儿还伴有严重的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发作,尤其是脑干脑炎,由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患儿很容易因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呼吸深浅、节律等)。有痰者应及时给予雾化吸痰,变换体位,病程长者,还要经常拍背以防止肺炎及肺不张。要经常巡视病人,如发现呼吸不规则,瞳孔大小及对称性不符,则提示脑疝的可能。对有高度危险患儿主张及早行气管插管或行机械通气。

2.5 惊厥的护理

发生惊厥时,病室要保持安静,患儿取头侧平卧位,及时吸出咽喉部的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时可用开口器或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垫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及口唇咬伤,,要详细记录惊厥发生的情况、时间及次数。

2.6 使用甘露醇的护理

甘露醇为脱水剂,要求剂量准确快速输注,时间在半小时内滴完,否则会影响用药效果。同时甘露醇又是高渗液体,一旦漏出血管外,如不及时处理,即可导致周围组织坏死, 因此在使用甘露醇时随时观察局部有无渗液。这里要注意的是,甘露醇在保存过程中如室温过低易出现结晶,有结晶的药液不能使用。

2.7 昏迷的护理

患儿应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度有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低颅内压; 每2 时翻身1次,轻拍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动作宜轻柔;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动体位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气管插管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使用人工呼吸机。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卡供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镇静,躁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可使用镇静剂。

2.8 腰穿术后的护理

腰穿术后给予去枕平卧4—6小时,婴幼儿往往艰难长时间坚持固定平卧姿势,而表现出哭闹,因此我科对于传统体位给予调整争取去枕平卧2小时再左右侧卧各一1小时,交替进行,同时禁食禁水,嘱家长加强看护,勿使患儿头部抬起。患儿剧烈哭吵可致颅内压增高,加速脑脊液外漏,刺激腰穿部位神经根源,可引起腰背疼,因而护士须在术前做好宣教工作,术后强调强制体位的重要性。

2.9 预防并发症

做好皮肤护理: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洗皮肤3—4次,待干后皮肤皱折处及受压部位扑爽身粉,修剪指甲,防止搔抓皮肤,造成感染。保持床单及患儿衣物清洁、干燥、平整,如有排泄物污染及时更换。每2小时翻身1次,并对受压部位、骨隆突处做局部按摩,注意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有无发红或苍白,预防压疮的发生[2]。

2.10 加强饮食护理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处于应激状态,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状态,易导致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并发症。根据患儿吞咽与咀嚼能力,急性期可选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改为软食或普食,疏菜、水果,多饮水。昏迷患儿,给予鼻饲喂食并做好鼻饲管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由于病情危急,严重者导致死亡,作为家长,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担心患儿预后不良 护士应表现出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与家长多沟通,详细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使之对疾病的治疗方法,预后有更多的了解,同时说明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可取得很好效果,以增强家长治愈患儿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2.12 健康教育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向家长提供日常生活护理的有关知识。指导家长作好智力训练和瘫痪肢体功能训练。有继发癫痫者指导长期正确服用抗癫痫药物。出院患儿应定期随访。

3 总结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毒经血液循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大脑组织局限性或弥漫性水肿、软化,脑膜充血和水肿最终引起严重脑缺血缺氧,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产生神经、精神症状和相关体征。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和临床表现,迅速准确执行医嘱,了解治疗用药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为调整药物提供依据,护理做到有的放矢,详细做好各项记录。急性期良肢位的摆放及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护理,大大降低了患儿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儿童病毒性脑炎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病毒性脑炎患儿32例, 男17例, 女15例, 年龄2~11岁, 患儿发病后均行MRI检查。

临床表现:32例患儿均有发热, 病初咽痛、咳嗽26例, 不同程度腹泻17例, 后期出现头痛, 部分患儿伴呕吐, 抽搐, 意识障碍7例。血常规WBC轻度升高,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清亮, 23例脑脊液压力轻度增高, 细胞总数增多, 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升高, 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脑脊液检查正常9例。发病多为夏秋季节, 农村居多。

方法:仪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MRI检查仪。对所有的患儿均做横轴位SE T2WI (TR 5 000, TE 93, FOV208×230, 矩阵208×448) 、T1WI (TR400, TE 8.7, FOV 208×230, 矩阵348×512) 、FLAIR (TR 8 000, TE 87, FOV 208×230, 矩阵348×512) 层厚6.5mm, 层距30%。

结果

病灶分布呈散在、多发, 表现为斑片状、脑回状特点, 主要位于双侧丘脑、基底节区、中脑、大脑半球皮层下区, 大部分丘脑及基底节区病灶呈较对称分布为其另一个特点。T2WI表现为高信号, 大脑半球皮层下区病灶表现不明显5例, 若不仔细易漏诊;T1WI像表现为稍低信号21例, 表现不明显11例;32例患儿FLAIR序列全部均表现为高、稍高信号, 清楚显示病灶及其数目、分布、累及范围。6例患儿于病后7~12个月复查MRI检查2例表现正常, 4例呈不同程度的局灶性脑萎缩表现而出现大脑半球脑沟深宽, 脑实质内无异常信号, 1例左侧基底节区出现小斑片状软化灶, 见图1。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 是临床常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毒直接感染脑组织的神经元产生细胞溶解, 引起局部或弥漫性神经元丧失或脱髓鞘改变, 病毒性脑炎的MRI影像学体征表现, 病理学上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和小软化灶形成, 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结节, 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血管周围有浆细胞渗出及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的水肿样免疫应答表现, 可累及脑实质及脑膜, 病灶散在、多发, 主要分布于丘脑、基底节区、脑干、大脑半球皮层下区, 部分病灶可呈对称分布;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咽痛, 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全身症状, 其神经症状和体征因病变累及的脑组织的部位、范围及脑功能的损伤而异。由于发病2周内血清和脑脊液病毒抗体浓度仍可正常范围, 致使许多病例不能获得病毒学和免疫学证据, 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辅助检查[2]。

本组9例脑脊液检查正常, 因此脑脊液检查正常不能排除病毒性脑炎。MRI具有无辐射损伤, 软组织分辨率高, 多序列参数, 无骨伪影等优点, 而病毒性脑炎的病理特征性改变决定了MRI成像的表现, 因而MRI检查是儿童病毒性脑炎的必须的检查方法, 本组32例患儿MRI检查均发现脑内病变, 表现为等、稍长T1稍长T2信号, 尤其以FLAIR (液体恢复反转序列) 显示病灶及其数目、范围及分布更为敏感, FLAIR序列是重T2加权成像, 是抑制脑脊液 (自由水) 高信号的, 由于脑脊液的T2高信号被抑制呈现低信号改变, 此时, 避免了邻近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病灶被脑脊液高信号所掩盖[3], 所以可以敏感地显示早期病毒性脑炎轻度脑水肿表现。本组病例中的5例大脑半球皮层下区的病灶在SE T2WI像上显示不明显, 而在FLAIR序列均清楚地表现为斑片状、脑回状的高信号影像, 弥补了SE T2WI序列的不足, 减少了漏诊, 提高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郭继伟, 段建航.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早期表现与诊断[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10) :8-9.

儿童病毒性脑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2例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儿作为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儿童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4]。其中男43例, 女19例, 年龄4个月~14岁, 平均4.8±3.6岁, 发病0.6~7 (2.6±1.8) d。伴发热、呕吐、疼痛、抽搐和腹泻等症状。随机抽取本院同期非中枢感染性疾病患儿62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6例, 女16例, 年龄5个月~14岁, 平均4.9±3.5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发病7d内行腰椎穿刺获得1.5~2.0ml脑脊液标本, 行CSFC、常规和生化检查。置脑脊液于侯氏微型细胞沉淀仪中沉淀后, 离心30min, 收集细胞, MGG染色, 冲洗, 晒干, 镜检。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

根据侯氏标准对细胞进行识别和分类。CSFC镜检异常标准:细胞形态、数量倒置, 淋巴单核细胞比例倒置。脑脊液常规细胞异常标准:细胞数>10×106/L。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细胞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单核吞噬细胞检测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浆细胞、激活型单核细胞和转化型淋巴细胞的检测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淋巴细胞反应可能成为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的重要特征。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观察组CSFC和常规检查检测率比较

观察组CSFC异常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 其次是混合细胞, CSFC异常检测率显著高于常规检查异常检测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CSFC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见表2。

2.3观察组CSFC和生化检查检测率比较

CSFC异常检测率显著高于生化检查异常检测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亦提示CSFC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见表3。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的病因通常是病毒入侵人体, 率先侵犯入血液造成病毒血症, 随之入侵全身器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 或者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 轻重差别较大, 通常患儿表现为呕吐、头痛、困倦多睡和面色差, 部分患儿高热不退, 也有患儿出现低热[5]。严重的患儿会表现为抽风、肢体瘫痪、昏迷和呼吸节律不整等。病毒性脑炎起病急骤, 发展迅速, 具有较高的病残病死率。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体征和症状, 复杂多样, 故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困难[6]。一直以来, 病原学诊断是确诊病毒性脑炎的金标准, 但是病毒的类型繁杂, 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脑炎和新发病毒也在增加,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亦难以确定患者病毒类型[7]。此外, 脑脊液免疫学检测抗体等免疫学和血清学对于早期诊断也具有一定得局限性[8]。目前, 临床上通常根据患者的体征、神经症状、流行病史、脑电图和脑脊液常规进行诊断, 漏诊和误诊率较高[9], CSFC分析做为一种微观检测方法, 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辅助诊断中, 其参考价值愈来愈受重视。

注:与常规检测比较, *P<0.05

注:与常规检测比较, *:P<0.05

CSFC是一种易于操作的病理学检查方式, 其对病毒性急性期的诊断特点通常如下:病理细胞数目增加, 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因不仅与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相关, 也与神经免疫的变态反应密切关联, 异常免疫细胞增加[10]。以淋巴细胞反应为最, 混合细胞反应次之, 亦有以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的混合反应, 即急性期时最典型的是淋巴细胞反应, 该反应对神经免疫脱髓鞘的诊断也具有一定价值[11], 此外, 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一过性的中性粒细胞反应。检测率明显高于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法。

本研究通过对62例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儿行CSFC检测发现,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浆细胞、激活型单核细胞和转化型淋巴细胞的检测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患儿急性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免疫活性细胞, 根据细胞类型初步推断为小淋巴细胞转化成浆细胞和转化型淋巴细胞, 提示淋巴细胞反应可能成为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的重要特征。此外, 观察组CSFC异常检测率显著高于常规检查异常检测率, 也高于生化检查异常检测率, 说明CSFC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这与Jordan M研究的结果一致[12]。

综上所述,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采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与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相比不仅具有较高的异常检出率, 而且对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因此对于儿童病毒性脑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可疑病毒性脑炎时, 可常规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 (CSFC) 的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收治的62例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儿作为观察组, 同期儿童非中枢感染性疾病患儿62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儿的脑脊液细胞学异常检出率、常规、生化特点。结果 观察组单核吞噬细胞检测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浆细胞、激活型单核细胞和转化型淋巴细胞的检测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CSFC异常检测率显著高于常规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CSFC生化检查异常检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儿童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采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检测率高, 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病毒性脑炎10例临床分析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 男7例, 女3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5岁。发病季节:发病以4月-6月较多, 7月-9月次之, 4月-9月发病占全年的75%, 1月-3月最少, 但全年可散发。

1.2 前驱感染

指发病前1个月发生的病症, 脑部起病时已经痊愈。本组10例中8例有前驱感染, 大多数在脑炎发病前2周发生, 多为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

1.3 临床表现

1.3.1 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症状指在时间上与神经症状紧接或重叠的症状, 大多数为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 持续不到1周即出现神经症状。本组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7例, 发热、咳嗽、腹泻1例, 支气管炎1例, 发热或吐泻1例。

1.3.2 起病症状

发热6例, 抽搐1例, 头痛1例, 精神症状1例, 昏迷1例。

1.3.3 症状与体征

发热6例, 精神症状1例, 抽搐1例, 嗜睡1例, 头痛1例。

体征:病理性反射7例, 颅神经瘫痪1例, 瘫痪1例, 颈抵抗1例, 其中1例患者出现多种症状和体征。

1.4 实验室检查

1.4.1 血象

病程1周做白细胞及分类计数的10例, 其中8例白细胞超过10109/L, 10例中性白细胞大于70%,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多, 与预后无直接关系。中性均小于70%, 因此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的增高不能排除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1.4.2 脑脊液检查

10例均做过脑脊液检查1~2次, 白细胞增高者25.5%, 潘氏试验阳性占23.7%, 蛋白轻度增高占42.4%, 糖和氯化物轻度降低分别占总数的16.1%和7.7%。

1.5 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最突出表现可归纳为5个类型:一般型5例, 意识障碍型1例, 精神障碍型1例, 颅神经瘫痪型2例, 抽搐型1型。

临床各型中以精神异常为主者预后最好, 精神障碍型5例全部痊愈。意识障碍型7例, 痊愈6例, 抽搐型有频繁抽搐者预后较差。

1.6 诊断

诊断主要依赖临床[1]。一般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 可伴有发热, 主要表现为出现脑部症状如意识障碍、精神或行为异常、抽搐、颅神经症状等, 以及颅压升高如头痛、呕吐, 偶见眼底静脉淤血。若伴有脑脊液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 (以单核为主) , 蛋白轻度增高, 糖、氯化物无明显变化, 细胞学检查阴性, 则基本可以作出诊断。

1.7 治疗

至今仍以对症治疗为主, 在急性期控制炎症, 减轻脑水肿, 防止脑疝形成, 避免并发症。

1.7.1 退热

有高热或抽搐不止者可用退热剂、复方安基比林2 ml肌注、物理降温、酒精擦浴、湿毛巾冷敷, 必要时用人工冬眠或亚冬眠, 冬眠灵25 mg、非那根25 mg肌注, 必要时6 h再重复1次。

1.7.2 脱水剂

应用指征为: (1) 有颅压增高症状, 如明显头痛、呕吐、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 (2) 眼底静脉淤血, 乳头边缘模糊, 瞳孔一侧或双侧扩大, 固定, 忽大忽小, 边缘不整等, 提示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可能; (3) 抽搐频繁, 持续1 h以上者, 必须坚持连续用药, 脱水剂可用甘露醇、速尿等, 应用时必须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2 d~3 d内逐渐停止, 切勿任意中断。

1.7.3 止痉

应用安定等。

1.7.4 激素

激素有控制炎症发展、减轻脑水肿、控制抗原抗体反应等作用, 关于其疗效文献报告不一[2], 目前一般应用于弥散性脑脊髓膜炎、感染后脑炎及多发性神经根炎。对病毒直接侵犯的脑炎, 有人主张用于控制脑水肿, 近年来有人认为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身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激素有抑制

1.7.5 抗病毒治疗

(1) 5-碘-2′去氧尿嘧啶核苷 (即疱疹净) 能抑制DNA病毒, 目前应用于疱疹性脑炎, 剂量100 mg/kgd, 静脉滴注 (于4 h内滴完) , 连续5 d, 及早治疗, 效果较好。副作用是肝功能损害, 骨髓抑制, 脱发, 但停药后可恢复。因难溶于水, 须高度稀释, 故静脉滴注时输液较多, 对脑水肿者应慎用。 (2) 阿拉伯糖苷胸腺嘧啶, 可抑制病毒感染, 重型可试用。 (3) 干扰素:由病毒感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可干扰病毒感染其他细胞, 可治疗慢性DNA病毒感染。 (4) 转移因子:是有希望的免疫治疗方法, 具有转移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致敏淋巴细胞或其释放的活性物质, 有抗细胞内感染的能力。本品无毒性作用, 但若同时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时, 可能抑制在身体内的作用。 (5) 恢复期:有意识障碍, 可以用乙酰谷氨酰胺、氯酯醒、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 促进细胞代谢, 恢复脑功能。

1.7.6 中药治疗

(1) 高热神昏伴惊厥, 舌绛, 脉弦数者热入心包, 给以清热解毒, 芳香开窍。 (2) 昏迷为主, 热不甚高, 舌白腻或黄腻, 舌质不一定绛, 脉濡数、滑数, 宜避秽化浊, 芳香开窍, 可应用苏合香丸、玉枢丹。芳香开窍药中主要药物是麝香、冰片、苏合香等, 均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扩血管作用, 因此能改善脑组织的血液循环, 或减轻脑细胞缺氧状态, 同时具有解毒作用。

2 结果

病程最短2 d, 痊愈者89.7%。4周内恢复, 1例好转出院, 1例死亡。

预后情况:10例中痊愈8例, 好转1例, 1例死于呼吸衰竭。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一种病毒性感染的神经性疾病, 可在细胞及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 从本文的临床表现中可以看到4月-9月是高发期, 前驱期症状多有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见, 本组10例中6例发热, 神经症状抽搐1例, 头痛1例, 抽搐频繁者预后较差。在治疗上应对严重脑水肿患者频发性癫痫发作包括呼吸衰竭和高热等威胁患者生命的症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有主张短期应用较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对抗炎症、水肿及抑制抗体、抗原反应以减轻神经组织损害具有良好效果, 本组辨证论治地使用苏合香丸、玉枢丹效果较佳。

参考文献

[1]何家荣, 马云祥.实用神经医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 175~179

超声治疗病毒性脑炎诊疗分析 第8篇

1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06年5月期间入住我院的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患者年龄2~13岁, 其中男性41人, 女性33人。全部病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

1.2 仪器和方法

应用诺亚方舟NV-A20OOB型超声电导治疗仪, 根据年龄进行分类, 对各年龄组选择对应的技术参数。将脑活素5mL平均分为两份, 放置于2个空白耦合凝胶贴片, 于脊柱后椎间隙经皮局部导入, 并保留药贴5~6h, 1次/d。

2 结果

本组74例发生病毒性脑炎的表现为:意识障碍和 (或) 抽搐21例, 偏瘫和 (或) 失语6例, 病理征阳性62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35例。用脑电图检查均显示弥漫性高幅慢波活动, 轻度异常24例, 中重度异常50例。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轻度升高和 (或) 蛋白轻度升高39例, 正常35例;脑脊液IgM抗体阳性42例。头颅CT示斑片状低密度区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及对照组43例,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均予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保持呼吸道通畅, 退热, 控制惊厥、脱水, 抗病毒等治疗, 对照组用脑活素5~10mL/d加入5%葡萄糖液50~100mL中静脉注射;观察组应用诺亚方舟NV-A20OOB型超声电导治疗仪, 对于观察组根据不同年龄选择对应的技术参数, 将脑活素5mL平均分成两份, 放至2个空白耦合凝胶贴片, 从脊柱后椎间隙经皮局部导人, 并保留药贴5~6h, 1次/d。两组的总疗程均为2周, 其中观察组超声电导透皮给药于6~9d后停用。疗效效果的判定标准为:头痛、呕吐消失, 体温降至正常, 抽搐停止, 意识障碍恢复, 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呈阴性作为临床有效指标, 在治疗1周内达临床的有效指标, 2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状态为治愈;治疗1周内达临床有效指标, 2周后脑电图好转为有效;在治疗1周内没有达临床的有效指标为视为无效。结果观察组治愈22例, 好转8例, 无效1例, 有效率96.8%, 治愈率71.0%;对照组治愈21例, 好转21例, 无效1例, 有效率97.7%, 治愈率48.8%。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通过应用诺亚方舟NV-A20OOB型超声电导治疗仪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静脉注射的对照组。

3 分析和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因为病毒直接侵犯, 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传统的静脉注射用药涉及到能否通过血脑屏障的问题。

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药物促渗新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将电致孔、超声空化和现代离子导入技术的叠加作用运用到一体, 使药物能够透过皮肤直接进入病变组织及器官, 发挥治疗作用。这种治疗技术可通过调整超声强度、致孔强度、电导强度, 实现了有目标的给药[2]。

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药物渗透速度快, 比自然渗透高上百倍; (2) 实现了定量、定位、定向给药, 这样可以使药物在病变局部形成高浓度区, 治疗效果更佳; (3) 因为是定量、定向和定位用药, 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 从而减少了用药量; (4) 避免药物的胃肠道降解破坏和在肝脏的“首过效应”; (5) 比口服用药药效长2~3倍, 药效稳定持久; (6) 这种治疗技术适应范围大, 能够进行深部组织局部高浓度药物治疗; (7) 无痛、无创、安全、方便[3]。

本文的结果显示, 用于治疗病毒性脑炎的脑活素经超声电导给药治疗, 可以达到与静脉注射给药同样的有效率, 治愈率有了显著提高, 这种技术方法能够缩短疗程, 减少患者的痛苦, 且易操作及可配合性高, 尤适合儿科使用。作为简单实用的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治疗疗法, 这个技术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德虎, 蒲瑞生, 杨宏, 郭鹂.超声电导透皮给药佐治小儿肺炎疗效观察[J].中华统代儿科学杂志, 2005, 12 (2) :27-28.

[2]湛秀萍, 王月, 赖百塘.低能超声对人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J].中国肺癌杂志, 2000, 3 (6) :455-457.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患儿,其中女9 例,男14例; 年龄8 个月至10岁;其中16例均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其中7例伴有惊厥。经头颅CT 或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证实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本组患儿均采用抗感染、抗病毒、降颅压、营养脑神经细胞等方法治疗,在全科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全部治愈出院。

2 观察及护理

2.1 生命体征监测:由于患儿不能完全明确表达自己的感觉,应仔细观察患儿意识情况,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中枢神经功能及颅压内的变化,尤其应注意瞳孔及呼吸节律的变化,前囟有无饱满﹑紧张等情况,一旦发现有血压升高,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增快、呼吸不规则,则提示颅内压增高[3],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配合抢救。

2.2 发热的护理:小儿病毒性脑炎易出现持续高热,高热易导致惊厥﹑抽搐﹑造成脑缺血、缺氧以至脑水肿[4],因此,采取适宜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体温是病毒性脑炎护理中首要和关键的环节。高热期间加强基础护理,随时测量体温变化。寒战时应加强保暖。体温高于38. 5℃即给予冰枕。腋窝冰袋冷敷。当体温持续在39℃以上,除了冰敷外,应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勤換内衣裤,温开水擦拭皮肤,清除毛孔内淤积物,防止受凉。鼓励患儿多饮白开水,加强口腔护理。

2.3 惊厥护理: 惊厥发作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患儿发生惊厥时,应将头偏向一侧,用开口器或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垫于上下齿之间, 防止舌及口唇咬伤;适当约束抽搐肢体,但不可用力过大,防止骨折和脱臼,加强安全防护[5]。应同时给予大流量吸氧,流量为1 ~ 2L /min, 因惊厥时呼吸暂停、脑细胞缺氧易导致脑水肿, 造成恶性循环而加重病情。遵医嘱及时给镇惊药物。

2.4 饮食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处于应激状态, 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状态,又不能正常进食,易导致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 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不利于疾病恢复。需保证患儿水、电解质、维生素的供给,对胃肠功能不好的患儿以静脉营养为主, 病情好转后一般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应少量多餐,以减少呕吐,同时注意食物色香味的搭配,以增加患儿食欲。

2.5 静脉通道护理:尽量使用留置针,用透明敷贴固定,以便观察局部有无渗漏。输液间期用封管液正压封管,避免血管的反复穿刺,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和及时,除甘露醇静脉推注外,其余均控制输液速度。

2.6 心理护理:病毒性脑炎病情比较严重,需要腰椎穿刺以及止惊等抢救措施,给患儿和家属产生恐惧、焦虑、害怕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担心治疗和用药后留下后遗症。所以,护理人员要经常和患儿家长沟通, 在临床治疗上, 通过对整个病情的讲解,取得了家长的同意和理解, 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帮助家长和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3 体会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或后遗症。因此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过程中迅速的抢救措施,得当的治疗。慎密的症状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同时在患儿神志清醒时不失时机地做好心理护理,可减轻患儿及其家长的紧张、焦虑心理,增强自信心。对病情良好恢复、降低病死率、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明明.儿科护理学[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267.

[2] 崔焱.儿科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

[3] 耿燕.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射频手术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6A) : 26-27.

[4] 肖小玲,胡秋秋,唐唯佳.循症护理与临床路径结合运用于临床的讨论[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 6) : 17.

病毒性脑炎45例临床分析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1~69岁, 中位年龄33.3岁;20岁以下19例占42.2%, 20~50岁18例占40.0%, 50岁以上8例占17.8%。

1.2 临床表现

本组45例中32例起病前出现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前驱症状。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精神及行为异常、抽搐为首发症状者占多数, 少数以意识障碍起病。发热39例, 头痛37例, 恶心呕吐34例, 抽搐15例, 精神及行为异常20例, 意识障碍23例 (其中意识模糊18例, 昏迷5例) , 脑膜刺激征29例。

1.3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者18例 (40.0%) , 白细胞为 (10~18) ×109/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1周后恢复正常或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外观均为清澈透明, 正常者11例 (24.4%) , 压力增高者34例 (75.6%) , 白细胞数增高者30例 (66.7%) , 白细胞数 (20~340) ×109/L, 均以淋巴细胞为主, 糖和氯化物正常。所有脑脊液隐球菌阴性, 结核杆菌检测阴性。 (2) 脑电图检查:异常42例 (93.3%) , 异常程度不同, 共同特点为弥漫性慢波, 以θ波为主, 部分病例在弥漫性异常的背景上有局限异常, 以额颞部为主。 (3) 影像学检查:CT检查异常者6例 (13.3%) , 5例表现为额叶或颞叶边界不清的低密度, 1例在侧脑室周围显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灶。

1.4 治疗及转归

45例患者均予无环鸟苷10mg/kg静脉注射, 每8小时1次, 共10~20d。部分患者予皮质激素、抗生素、甘露醇等治疗, 部分文献报道高压氧治疗收到了良好疗效。据临床表现将本组病例化分为轻中重3型。轻型:表现低热或中等热, 癫痫发作次数少, 药物控制有效, 精神异常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短。重型:表现高热, 癫痫发作频繁, 抗痫药物效果差, 昏迷。中型介于两者之间。本组45例轻型16例, 中型20例, 重型9例。轻型16例均痊愈;中型部分遗留间歇性癫痫发作, 智能减退不明显, 经正规抗病毒治疗后, 13例治愈 (症状完全消失, 复查血常规完全正常) , 29例治愈出院, 16例好转自动出院, 出院后1例死亡, 5例病情较重 (转上级医院确诊为病毒性脑炎, 2例抢救无效死亡, 3例治愈) , 病死率6.7%。

2 讨 论

2.1 诊断

病毒性脑炎起病急, 临床表现多样, 常以头痛、发热、抽搐、精神症状等起病, 早期常误诊为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有限, 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变化主要为白细胞数轻度增多, 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 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 其改变程度与病情可能不平行。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中阳性率高, 文献报道达90%~100%可以作为了解脑细胞损害程度的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危重的判断以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价值[1]。值得注意的是, 正常人无脑部疾病的脑电图10%~15%可呈轻度异常。本组脑电图异常者42例占93.3%, 急性期以α减少频率减慢为主, 散在θ波, 最后形成θ波为基本节律, 病情较重者以弥漫性高波幅的δ波和θ波为主要表现, 症状越重, 脑电图异常率越高, 程度越重。脑电图无创伤, 费用低, 敏感性高, 对早期诊断、指导治疗、评价病情的轻重及评估预后有指导作用。本组CT检查阳性率低为13.3%, 根据文献报道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 (MRI) ;CT阳性率低可能是CT扫描早, 炎症早期脑组织结构未发生改变, 而神经细胞发生功能性紊乱, 因此CT正常时脑电图可异常, 但可用于鉴别颅内肿瘤、出血、梗死及其他疾病。笔者分析45例患者情况总结以下几点诊断经验: (1) 该病在我县境内主要见于青少年及壮年, 无明显的季节性, 呈散发性。 (2) 多急性起病, 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 (3) 表现抽搐, 精神及行为异常, 意识障碍等弥漫性全脑功能障碍多见, 部分有脑膜损害。 (4) 脑脊液正常或白细胞轻度增高, 糖及氯化物正常, 多数颅压增高。 (5) EEG多表现弥漫性慢波。 (6) 影像学大多无特异性改变。 (7) 通过观察, 病程大多自限性, 部分病例呈戏剧性改变可很快好转, 考虑可能与感染的病毒类型有关。

2.2 鉴别诊断

主要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鉴别。主要依据病史及脑脊液动态观察。如病程1个月无好转, 反而出现恶化, 需考虑结核性脑膜炎或隐球菌性脑膜炎 (一般头痛剧烈) 。需要注意的是入院前已用过抗生素的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当脑脊液的糖含量<2.5mmol/L, 氯化物120mmol/L, 蛋白定量>1.0g/L, 脑脊液糖与同步血糖比值<0.50[2]应高度疑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若疑诊结核性脑膜炎, 抗结核治疗2周后复查脑脊液。墨汁涂片找到隐球菌可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 若第1次阴性, 至少连续查3次, 注意无菌操作。头颅MRI示额颞叶有异常信号者需与脑胶质瘤、脑脓肿鉴别, 可于治疗后动态观察头颅MRI。

2.3 治疗

结合临床, 总结以下几点: (1) 病毒性脑炎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目前惟一可有效治疗的疾病, 美国学者主张凡疑诊为病毒性脑炎者均给予1个疗程的抗病毒治疗[3] (目前广泛应用的药物是无环鸟苷) , 应用原则是早期、足量。 (2) 激素治疗问题, 目前在基层医院存在滥用倾向, 主张在激素治疗开始前一定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以免延误病情, 造成恶化。 (3) 抗癫痫治疗, 亦需早期、足量用药, 避免造成恶性循环, 成为难治性癫痫。 (4) 营养及支持疗法, 不能进食者鼻饲, 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5) 加强护理很重要, 注意肢体功能被动运动, 防止关节挛缩。总之, 病毒性脑炎因易侵犯青少年, 若不积极治疗部分可出现严重后遗症, 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尤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脑炎诊断是排除性诊断, 需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方可诊断。治疗采取综合治疗, 注意激素应用的指征。

参考文献

[1]黄有歧.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125-126.

[2]贺斌, 赵忠新.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回顾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 (2) :95.

儿童病毒性脑炎

儿童病毒性脑炎(精选10篇)儿童病毒性脑炎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即收集1993年2月~2003年2月在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