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理发范文
二月二理发范文(精选6篇)
二月二理发 第1篇
公益从“头”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千人公益理发活动策划案
一、活动背景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二、活动主题 公益从“头”开始
三、活动时间
启动仪式:2016年2月26日(周五)下午3点(雨天顺延一天)活动落地:2016年3月10日(周四)上午9:00-下午18:00
四、活动地点
皋城广场、北塔公园、九墩塘博亚广场、水云涧广场(公园暂定其中3个,实际可能有调整)
五、参加人员
现场接受理发服务志愿者(共约1000名),理发师30名,30名医护人员,10名现场安保。
六、活动内容 1.启动仪式
在皋城广场宣布【公益从“头”开始】千人公益理发活动正式启动,邀约10家媒体参与报道。2.征集志愿者 六安市区自愿参加此次活动的市民和发型师志愿者,前往所在社区(填表格)报名或通过H5场景线上登记相关信息报名。3.千人公益理发
30名理发师为1000名志愿者公益理发。4.千人免费义诊
30名医护人员免费为市民做健康咨询及检查。
七、活动目的
以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为契机,将民族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鼓励大家热爱生活,勤奋工作。同时,通过此次活动能带动大家热爱公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中来,积极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此外,鼓励市民在平凡工作中乐于奉献,为美好六安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
八、活动亮点
1、影响力大。政府关注,全民参与,传播广泛;
2、传播周期长。从启动到活动落地,再到后期口口相传,传播周期超过一个月。
3、参与度高。本次活动志愿者群体兼顾男女老少,年龄层次从几岁小孩到年过七旬老者。
4、新闻价值足。“龙抬头”、“千人公益理发”、“公益从头开始”„„个个都是新闻亮点,媒体热衷报道。
九、活动要求
1.本次活动本着志愿的原则,主办方、承办方精心组织,积极做好相关筹备、宣传、安全保障和协调工作。
2.活动中所需的理发器材,均为理发师自带,请妥善带好相关器械,其他由主办方提供。
3.主办方制定的其他相关事宜。
二零一六年二月
二月二理发 第2篇
很多人都知道二月二龙抬头理发这个习俗。每年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理发日这天,各大理发店生意都是爆棚!可是为什么要到二月二龙抬头理发去呢?这到底是因什么而起的?让我们来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寓意吧。
据了解,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各地的理发店通常会迎来客流高峰,除了讨吉利外,在一些地区还有“正月不剃头”的原因;与剃头的火爆相比,年轻人在吃上的传统则越来越淡了。
二月二理发 第3篇
(一)客家“二月二”节概述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流传演变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现在具有鲜明特色和多种内涵的“二月二”节。
桂东客家地区,是指今天以贺州市、梧州市为中心的广西东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其先人原居我国北方,后从北向南不停地迁徙,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广西客家人多数是明末清初由闽西、广东梅州、江西赣州——中国客家人共同的摇篮(闽粤赣三边地区)迁来,居住在桂东的客家人,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风俗。贺州客家人以二月初二这天为“二月二”,亦称“春龙节”、“开春节”。这天客家人备好祭品,祭土拜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贺州的“二月二”是既保留有北方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又结合当地祭社习俗的具有新特色的客家“二月二”习俗。
(二)习俗解读
“二月二”是贺州黄田客家人的传统节日。现在这个节日有两大特点:一是过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备足猪肉,杀鸡杀鸭,制作糍粑、糕点,热情款待亲戚朋友;二是节日期间开展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多种节庆活动。
1.女儿回门、吃社。
在黄田镇,人们早在“二月二”前几天就开始准备猪肉,杀鸡杀鸭,做好各式糍粑、糕点,以热情款待回门的女儿及来吃“二月二”的客人。客人既可以是主人的亲朋好友,也可以是主人不认识的但由亲朋好友带来的人,只要是“朋友之朋,亲人之亲”,都是客人。在黄田人看来,谁家来吃饭的宾客越多,就证明谁家的亲戚朋友越多,而朋友越多就显示这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声望越高,越富有、越兴旺。这天主人要破费不少,但花钱也高兴,并且以此来驱邪,祈求开春大吉大利,五谷丰登。
2.舞龙、迎神赛会 。
贺州黄田镇在“二月二”这一天热闹非凡,遇上三年一次的“大庆”则更甚,有舞龙、舞狮、唱戏、抢炮及进文武庙烧香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并有瑶族人表演的上刀山、过刀梯、香火烧身、火炼等民间绝技。有乡民让过刀梯的作法者手触摸一下额头,并由作法者手牵其赤足走过刀梯,之后作法者就口念法咒,双手在该乡民的上身周围来回比划,认为此举可以消灾祛病。民俗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隐含着非常丰富的象征符号意义。上述上刀山、过刀梯的仪式正是人们祈福消灾的深层心理的象征表现。
3.游街、唱戏。
在贺州黄田,“二月二”这天进庙烧香许愿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抬着文武帝的神位及祭祀物品,敲着锣鼓舞着狮子,在黄田各大街小巷游行,各代表队后面还跟着腰鼓队前来助兴,黄田一派热闹景象,文武庙前人山人海。每年“二月二”前后几天,都会上演有当地特色的戏,如:桂戏、客家戏、彩调(俗称“调子”)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俗特色。
4.食俗。
是日在吃社中可以品尝到贺州客家人的美味佳肴。如贺州客家人多有“二月二”食糍粑之俗,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再如“白切鸡”,又名“白斩鸡”,其中又以信都白切鸡尤为著名,将熟鸡切成块状置于盘中,吃时蘸上佐料,其特点是鲜、嫩、软、脆。最有特色的菜非黄田双扣肉莫属,它味道鲜美,滑软而不腻,实为佳肴中的上品。此外,客家的各种“酿”也是久负盛名,有豆腐酿、竹笋酿、蒜酿、瓜花酿、萝卜酿、茄子酿、马蹄酿等等。
5.炮期。
贺州各地庙宇都定有会期,抢花炮活动在会期期间举行,客家人称之为炮期。[1]抢花炮前有烧香、磕头、请神保佑仪式。在黄田,客家人在“二月二”祭文武庙的文昌和关帝,还在抢炮坪进行抢炮活动。抢炮者奋勇当先,当仁不让,以抢到花炮为荣;抢到花炮的队伍,得到花炮和花炮盒,还可以得到奖品。等到来年花炮节会期,优胜者必须向筹备会提供比今年所得奖品更加丰厚的物资,叫做“还炮”,以表示本队五谷丰收,生活富庶,人丁兴旺。
二、壮族“三月三”节日文化解读
(一)“三月三”节的原始意义及其发展演变
三月三歌节又叫“歌圩”,壮族的传统节日,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多在春秋两季农闲时举行。一般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都盛装赶来参加。歌圩上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此唱彼和,还有抛绣球、碰红蛋、演壮戏等活动,非常热闹。歌圩活动由来已久,一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三月三”是与祭祀、酬神等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巫术信仰为载体进行的、以祈求和娱乐为主题的习俗节日。在本质和内涵上表现出与贺州客家“二月二”节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逐渐提高,壮族 “三月三”祈婚配求生育的意味也日趋淡化,许多地方的“歌圩”不仅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特色,而且增添了物资交流会、赛球演戏和放电影等活动,赋予社会主义的新内容,因而更加丰富多采。其娱乐性、竞技性和经济性日益增强,逐渐成为一种组织性越来越强、功能越来越繁杂的活动,这正体现了民俗的变异性特点。民俗一旦形成大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的因素。“社会生活变化了,许多新的内容必然要补充到旧的传统民俗之中,以适应新的生活的需要”,“使它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变化。”[2]民俗的变异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三月三”节日内容
1.对唱山歌,聚众畅饮,联络感情。
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壮族“三月三”活动的主题。在《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就记载道:“大新三月初三,各地都祭拜祖坟。节日到来,各家准备酒肉各数十斤,糯饭成担,上山祭祖拜神,下午宴会亲友,酒饭后,男女对歌。”这段记载明显看出,对歌是祭拜完毕后最重要的活动。以唱歌为媒介开展社交活动,通过唱歌来交朋结友,寻求配偶。歌圩期间,除对唱山歌外,还有抛绣球、碰蛋、打扁担,唱师公戏、壮戏、采茶戏等传统活动。
2.进行抢花炮活动。
壮族的“三月三”还进行“抢花炮”活动。抢到花炮,就足以代表该村该寨的力量和能力,象征全村的团结协作、人丁兴旺。现在的抢花炮已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它还成了民族交往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抢花炮的功能意义体现人们“消灾祈福”的民俗心理。
3.经济贸易交流活动。
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随着前来参加的人数增多,随之就出现了为这些人服务的商贩,进而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易盛会,促进了壮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在“三月三”前后几天里,各种小商小贩满载商品纷至沓来,大到家具、小到各种生活用品,还有各民族特有的饰品、食品,各种商品货物应有尽有。
总之,壮族“三月三”已经变成了一种歌舞娱乐聚会和社交活动。它既是原始文化的积淀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古代各少数民族特有的心理和传统信念,同时又融入了现代人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它与贺州客家“二月二”的发展表现出内在一致性。
三、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节日文化比较
(一)异同性比较
关于贺州客家“二月二”和壮族“三月三”的异同性,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显示出来。
1.习俗内容上的异同。
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的习俗内容大致相仿,都是以祈求和娱乐为主题的节日,只是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求育习俗中,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中的祈福都是以祭拜的形式实现的,只是祭拜的对象不同,但目的都是祈求人丁兴旺。以抢花炮的相同形式表现,内涵却是一致的,都源于原初的祭祀酬神活动,目的是求育求兴旺。
2.本质、功能和信仰上的一致。
综观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都是以祭祀为信仰依托、以祈求娱乐为主题的节日,是同一种性质的礼俗。两个节日都是民间的一种消灾祈福的祭祀活动,主要通过祭祀土地或花婆等习俗,达到除灾避邪、祈求人丁兴旺的目的。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在信仰、本质和功能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二)相似性产生的原因
1.共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各个时代,又根据生活资料和生产的进步,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的不同阶段。与之相适应的婚姻家庭状态,依次有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即族外婚)家庭、对偶婚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婚家庭。”[3]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都具有这些时代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共同特征,而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人们往往有着相似的心理信仰,所以各民族可以产生习俗相似、性质一致的文化现象。
2.时间选择上的原因。
时间上都选择春天,反映出农业社会中节日文化的普遍规律和人们共同的信仰观念。这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从季节变化上说,春天是“新生”的象征;二是从生产活动来说,节日的起源往往同人的四季节律活动有关。“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气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4]151客家“二月二”和壮族“三月三”正是农忙前夕,此时不仅要为农耕做好准备,也要重视求偶、祈求人丁兴旺。
3.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扩布性,也称传播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种新的民俗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形成,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完善之后,它的功能和价值被充分显现出来,它不仅为该民族、该地区的民众所接受,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开始向其他民族地区渗透。民俗文化的这种传递方式随处可见。”[4]15历史上南北民族的交往源远流长,伴随文化上的交流,客家“二月二”和壮族“三月三”必定产生相互的交流和影响。
(三)不同性产生的原因
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具体习俗表现方式上的不同,是在本质一致的前提下产生的正常现象。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即使是相同性质的民俗节日和出于同样动机的风俗,各民族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也会千差万别。这也正是民俗节日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所在。
四、结语
通过对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的比较研究,可以了解这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发展的脉络,从中发现人类文化的相似和共同之处。客家“二月二”和 “三月三”的传承就显示出其更重要的文化史价值和意义。二者作为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存在的性质相同、本质一致的民俗节日,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习俗内容上,都存在着众多的相似性。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历史的途径,显示出重要的文化史价值。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如何在开发利用节日文化旅游的同时,保护好具有多民族交融性、独特风韵的客家“二月二”节及壮族“三月三”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小春,丁战.桂东客家文化风俗述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2]陶立?.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4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7.
二月二,糖豆节 第4篇
离“糖豆节”还有些日子,爆米花老爷爷的生意就开始红火起来。
“砰—— 砰”的爆米花声拉开了“糖豆节”的序幕,大人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洗净,浸泡在清水中。泡的时间不能太短,短了,炒出来就不酥脆;也不能泡长,长了,豆子会发芽。
等到炒豆子的时候,大人观察着灶下的火候,锅铲翻飞,把豆子炒得黄黄的、香香的,瞅准机会,适时撒上白糖,融化的糖刚好包在热黄豆外面。馋嘴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等着糖豆晾凉,抓起几颗放在嘴里,又甜又脆又香。
小时候,我并不太喜欢吃炒糖豆,更爱吃爆米花。二月二刚过,我家的米花就吃完了,于是我带上家里的糖豆去和小伙伴交换。
“一把换一把。”大个子说。他比我们年龄都大点儿,可个子却最矮。明明个子矮,大家却叫他“大个子”。
“一换一”,大家都觉得很公平,于是,都同意了。
“让她先来。”大个子指着我说,我就把右手伸进小运的衣兜。
“握紧些。”大个子“好心”提醒我,我听话地把手抓得紧紧的,似乎要把米花握成米花团。
“该你了!”大个子转 向小运,威严地说。
小运伸出黑黑的手,来抓我兜里的糖豆。
大个子提醒他:“别抓太紧!”
小运尽量把手 张大,虚虚地抓了一把,我的衣兜立刻空了一半。
这样两三个回合,我的糖豆没了,换来的米花也刚好装满原来的衣兜。大家开心地吃起来,自然不会忘记大个子,都主动分给他一些吃。
吃着香喷喷的米花,自认为聪明的我,忍不住向妈妈汇报。妈妈听完,轻点着我的额头,笑我是个小傻瓜,吃亏了都不知道。
其实不管吃不吃亏,能和小伙伴一起过“糖豆节”,一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 葛苑春)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好不好 第5篇
“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因为人们认为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做“剃龙头”,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因此,
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来的?
传说一:
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传说二:
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二月初前后正值惊蛰,春暖大地,雨水逐渐增加,适宜春耕。“二月二”过后,农民会停止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开始投入到生产当中去。
原来过二月二这个节日是为了祈福!那么,二月二这天您做了几样?
剃龙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大人小孩多在二月二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
二年级学生日记:理发 第6篇
二年级学生日记:理发
理发
今天我从饭店里回来,正要去小区里玩那。正好朱XX来了,我问&lsqu;朱XX你要去哪里呀?他说&lsqu;我要去理发&rsqu。妈妈说&lsqu;你和朱XX一起去理吧&rsqu;我们两个商量;谁先跑到那里谁先理,可是那里太远了,妈妈说&lsqu;没事,你们都是学跆拳道的吗,锻炼身体吧&rsqu;我们两个一起跑结果我赢了,我就先理了。我理完了。朱XX很生气,他说你怎么跑得那么快呀!在小区玩了一会我们高高兴兴得回家了。
二月二理发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