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中求差函数公式使用方法
Excel中求差函数公式使用方法(精选7篇)
Excel中求差函数公式使用方法 第1篇
有不少刚入门的朋友还不知道Excel中怎么求差,所以在此再给大家讲讲Excel中求差方法,这里还是以图文给大家演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Excel表格中怎么求差?
第一步:打开Excel表格,单击第一排,第三个“单元格”,也就是C1,在C1中输入“=A1-B1”;
第二步: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说:A1-B1=C1,第一个单元格中的数字“减去”第二个单元格中的数字“等于”第三个单元格,
不妨大家来试试,输入需要求差的数目;
如图中,我在A1中输入50,在B1中输入了60,结果在C1中直接出现了答案:-10。
当然,大家也可以依次在第二排、第三排、四排等,单元格中输入更多需要求差的数字,得出更多的结果,如图;
此时,还没离求差还少了一个步骤。大家先用鼠标单击选中C1单元格,然后当鼠标变成一个黑色十字架的时候,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往下拖;如下图
拖完后,放开鼠标你就可以看见所有的结果都会显示出来。
怎样?求差的结果是不是都出来了?简单吧!而且结果都是准确无误的。
Excel中求差函数公式使用方法 第2篇
2、 此时C1单元格中会出现“=SUM(A1:B1)”的公式,如果括号内没有内容的话,我们也可以将光标定位到括号中间,然后拖动鼠标选中A1和B1单元格,按下回车键即可,
对多行和多列的单元格进行求和运算
1、 我们这里以多行单元格为例,对下图中A列单元格和B列单元格的内容求和,将结果放至对应的C列单元格中。我们这里先将第一行的结果求出来,然后利用自动填充功能求出余下行的结果。首先,选中C1单元格,利用上述的方法对A1和B1单元格进行求和,结果放到C1单元格中。
2、 切换到“公式”选项卡,单击“自动求和”按钮,将A1和B1单元格求和的结果放到C1单元格中。
3、 将鼠标放到C1单元格的右下角,待光标变成黑色十字箭头的时候按下鼠标并向下拖动至最后一行,我们这里是第9行。
4、 释放鼠标,大家可以看到C列单元格中已经自动填充了A列和B列单元格求和的结果,如下图。
提示
对多列单元格求和的方法,可以参照上一个方法,先将第一列单元格的内容进行求和,然后自动填充到其它列。
Excel中求差函数公式使用方法 第3篇
一、利用Vlookup () 函数进行成绩合并
由于考试过程中有同学缺考等原因, 考试以后的成绩可能不是按学籍表里的顺序排列的, 为了保持与学籍表一致, 可以先使学籍表不变, 利用Vlookp () 函数到考试成绩表里自动查找出每位参加考试学生的成绩, 并自动将成绩录入学籍表中。这样原始的成绩数据表没有什么变化, 也不需要排序, 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
Vlookup的功能是在表格或数值数组中查找指定的数值, 并返回表格或数组当前行中指定列处的数值。
语法:Vlookup (lookup_value, table_array, col_index_num, range_lookup)
参数:Lookup_value选项是需要在数据表第一列中查找的数值。 (被查找表中)
Table_array选项是需要在其中查找数据的数据表。 (原始数据表)
Col_index_num是table_array中待返回的匹配值的第几列, 用数字表示。 (查找表)
Range_lookup是逻辑值, 如果为TRUE或省略, 则返回近似匹配值, 如果为FALSE或0, 将返回精确匹配值。如果找不到, 则返回错误值#N/A。例:学籍表如图1, 考试成绩表如图2, 利用Vlookup函数进行查找后的成绩表如图3所示。这里使用的函数“VLOOKUP (A2, 考试成绩表!$A$1:$F$28, 6, FALSE) ”表示从“考试成绩表”的A1到F28中查找A2单元格中的内容, 返回“考试成绩表”的第6列即总成绩。注意此处的被查找表使用的是绝对引用。
二、利用Rank () 函数进行学生成绩排名
在Microsoft Excel中进行排名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在最后增加名次和编号列, 在编号列中分别输入1、2、3、进行编号。再用总成绩进行降序排序, 在名次列分别输入1、2、3、等名次, 最后用编号以升序排序并删除编号列, 这样一张带有名次的成绩表就制作好了。但是这种方法比较麻烦, 可以用Rank () 函数实现一次性排名。
方法二:利用Rank () 函数实现一次性排名。如图3合并后的成绩表在C1单元格中输入标题“名次”, 在C2单元格中输入=RANK (B2, $B$2:$B$31, 0) , B2的成绩在所有成绩中的名次就会显示出来。前面的函数表示求B2单元格中的数据在B2至B31表格中所占的名次 (0代表以降序排序) 。
三、利用If () 函数将百分制成绩自动转换为等级制成绩
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以后, 某些学科的成绩采用等级制。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老师常用百分制, 如果要将这些成绩逐一转换为等级, 要占用很多时间。为了将这些百分制成绩转换为等级制成绩, 可以充分使用Microsoft Excel的If函数嵌套进行成绩的自动转换。转换方法:=IF (G2<60, "E", IF (G2<70, "D", IF (G2<80, "C", IF (G2<90, "B", "A") ) 。
Excel软件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但对了Excel的使用还只在于最基本的数据录入与简单的统计。其中的公式与函数是一项很重要的功能, 熟练使用Microsoft Excel的公式与函数, 提高成绩统计的效率, 将会大大减少成绩统计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程慧杰, Excel公式与函数逆引大全, 2011.5.
[2]王红卫、白力军, Excel函数经典应用实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7.
Excel公式与函数教学初探 第4篇
关键词: Excel;公式与函数;实例教学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Excel公式与函数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Excel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技巧,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情分析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学生应当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其中让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第一目标,为今后升入高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无法继续进行高职学习,所以中专阶段的学习可能会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根基。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厌学情绪倾向较大,具有良好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品质的学生比重较小,对知识性内容讲解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陈述、解说,学生听讲、记笔记、上机练习。最好采用教师一边进行大屏幕操作,一边让学生练习,当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该课程的目的时,再简单讲解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二、公式与函数
在Excel中经常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等混合运算,也可能对数据进行某些功能求解,例如知道学生的出生日期,怎样计算出学生的年龄?又如知道学生的身份证号码,怎样得出学生的出生日期?在Excel中对于这样的数据进行简单运算,既可以使用公式也可以使用函数来进行处理,在某些情况下,公式和函数可以相互通用,或者两者可以混合使用。
1、公式。公式是Excel工作表中进行数值计算的等式,公式输入是以“=”开始的,公式有加、减、乘、除等简单计算。例如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工人的计件工作量:单价(3.50元)乘以件数(每个工人的实际完成的件数)。可以使用单元格相对引用来计算:=3.50*F3,然后通过拖动柄来填充其他工人的实际工作量。
2、函数。Excel中所提的函数其实是一些预先定义好的公式,它们使用一些称为参数的特定数值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Excel函数包括500多个函数,将这些函数分类为财务函数、日期与时间函数、数学和三角函数、统计函数、查询和引用函数、数据库函数、文本函数、逻辑函数、信息函数,而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的也就30多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并不是将所有的函数都教授给学生,就连最常用的30多个函数也只能是大致讲给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授之以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会根据最常用的30多个函数编辑实际案例让学生来完成实际函数的理解与掌握。然后再根据实际生活,选取难易适中的练习让学生来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选取相应的函数来完成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也是Excel公式与函数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三、创新教学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学生学习Excel一般会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所以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并通过课堂讲解后,安排一些相关的实例来进行巩固。同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及侧重点,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难易适中,不要为了迎合公式与函数的使用而选取过难的案例,一定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也能保证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该案例对教师安排的自主练习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在教学过程后,安排自主练习时,也要围绕当堂课的内容,选取难易适中的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各自运算、比对结果、总结分析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自主练习。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最好能够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小综合性质的阶段考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
很多学生在学习Excel公式与函数之初,感觉很有意思,尤其是在某些数据处理中既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用函数的情况下,学生一般都会尝试两遍,感觉很有成就感。可是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综合练习操作时,需要使用函数的地方不明显,或者学生知道这个地方需要使用函数,但是不知道应该是哪一个函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采用启发、引导式,先对所要练习的实例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分析结果让学生自行对相应的函数进行运算,最后由教师检查学生的运算结果,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再进行小组互助教学或教师统一讲解。
例如计算班级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各为多少?这道题一般是在讲过常用函数,如COUNT函数、IF函数等之后的练习题,有的学生直接用眼睛数一数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直接填在表中。题目中只有10名学生,用眼睛是可以数出来的,但是如果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几百人,甚至幾千人怎么数?还有的学生一看计算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函数。可是他们往往不知道用统计函数,找了一大圈儿后,有的学生又会想:“是不是这道题用公式做呀?”而当教师说到这道题也可以改成:“统计班级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各为多少?”这样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想到统计函数,进而找到COUNT、IF函数完成运算。
总之,Excel公式与函数用于运算与处理数据时相比数据库软件来说更容易学习,且也是容易上手的工具软件,且Excel办公软件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应用的范围也较广。
Excel中求差函数公式使用方法 第5篇
一、公式与函数概述
在Excel中经常会涉及到数据的简单运算或混合运算。要得到运算结果可以使用公式或函数来进行数据处理。在部分情况下公式与函数可以相互通用或混合使用[1]。而在部分情况下公式与函数处理数据会更加简易。公式是Excel工作表中进行数据计算的等式, 公式输入必须以“=”为开头。公式中包含了加减乘除等简单计算。例如, 计算物品的总价格, 单价2.5元, 乘以件数可以使用单元格的相对引用来实现“=2.5F3”然后通过拖动柄来填充其他物品的总价格。函数即为事前定义好的公式, 其将参数以特定的顺序来进行计算。在Excel中包含着500余个函数, 大致可分为财务函数、日前与时间函数、统计函数、数据库函数等。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只需要进行常用的30余个函数的教学, 根据函数编辑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函数的计算, 根据分析结果来选择相应的函数来处理数据。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也是Excel公式与函数教学中的重点之一[2]。
二、计算机课堂教学案例
2.1公式的应用
2.1.1公式输入“=”开头
在Excel中公式的应用十分常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反复强调在输入公式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输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案例进行说明, 如果要计算2/10的数值, 那么就首先需要在A1单元格中输入2/10, 如在没有输入等号的情况下将会看到在A1框中是一个日期。而正确的做法是在A2单元格中输入“=2/10”。
2.1.2公式中的单元格引用
在Excel中输入公式时有可能需要运算的量并不为常量, 而是单元格的引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图1作为实例进行讲解。从图1中可以看出, 如果要计算商品A的销售量小计如果不使用函数的话就需要在F3中输入“=C3+D3+E3”, 其中C3、D3、E3都是单元格的相对引用。并且C3、D3、E3可以使用鼠标点击后输入。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同学会在F3中输入施加数据即为输入“=84+63+78”, 教师可以告知学生数据均来自表中的单元格, 因此可以直接对单元格进行引用。例如如果E3中的数据进行改动, 如果F3中输入为“=C3+D3+E3”, 那么F3则会随着数据的变动处于更新状态。
2.1.3公式中有常量
在Excel公式和函数教学中不仅要使用单元格引用, 还有可能会使用常量。总评成绩计算公式“=平时*25%+期中*15%+期末*60%”。因此如果要计算1号学号学生成绩就需要在单元格中输入相应公式。进而进行公式复制就可以计算其他学生的总评分成绩。
2.2函数的应用
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常用的函数主要有四个SUM、AVERAGE、MAX以及MINA.学生首先要掌握函数的语法格式。函数 (num1, num2....) , 1其中num1, num2....是1-30个需要求和的参数, 之间输入到参数表中的数字、逻辑值与数字的文本表达式将会被处理计算。如果参数是数组或引用单元格, 那么只有其中的数据将会被进行处理计算。如果参数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 那么就会出现错误提示。
三、结束语
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Excel公式和函数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使用公式与函数来进行数据处理。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使用公式与函数的区别, 进而分析表格中所包含的信息。教师要多安排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演练, 学生才能够更好的了解自身不足, 进而不断完善。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高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了高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应用Excel知识点是公认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相对于高中生来说较为困难, 学生很难记忆理解。文章主要探索高中计算机教学中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
关键词:Excel教学,高中计算机教学,公式与函数
参考文献
[1]夏芸, 赵诚.Excel中公式和函数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07) :1705-1706+1709.
论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应用 第6篇
我在此以“中数21班成绩表”37人为例讲解:
1 计算总分、名次、平均分、最高分、高低分、总人数
如表1具体方法如下:
(1) 总分:=SUM (C3:I3) , 其他同学的总分计算, 用填充柄拖动复制公式。
(2) 名次:=RANK (J3, $J$3:$J$39) 注意:要使用绝对引用。
(3) 平均分=AVERAGE (C3:I3)
(4) 最高分=MAX (C3:C39)
(5) 最低分=MIN (C3:C39)
(6) 总人数=COUNTA (B3:B39) 注意:算总人数时, 区域为人名时, 则用COUNTA, 当区域为数值时, 则用COUNT。
2 统计平均分的分段人数及占的百分比
如表2所示:
(7) 90-100分间的人数:=COUNTIF (L3:L39, ">=90")
(8) 算80-90分间的人数:=COUNTIF (L3:L39, ">=80") -COUNTIF (L3:L39, ">=90")
(9) 算70-80分间的人数:=COUNTIF (L3:L39, ">=70") -COUN-TIF (L3:L39, ">=80")
(10) 算60-70分间的人数:=COUNTIF (L3:L39, ">=60") -COUN-TIF (L4:L40, ">=70")
⑾算60分以下的人数:=COUNTIF (L7:L43, "<60")
⑿占的百分比=分段的人数/总人数=J47/37, 其他的均用填充柄拖动即可复制公式。
3 计算等级和奖金
如表3所示:
⒀等级:=IF (AND (C23>=90, D23>=90, E23>=90, F23>=90, G23>=90, H23>=90, I23>=90) , "一等", IF (AND (C23>=80, D23>80, E23>=80F23>=80, G23>=80, H23>=80, I23>=80) , "二", IF (AND (C23>=75D23>=75, E23>=75, F23>=75, G23>=75, H23>=75, I23>=75) , "三等", "无") ) )
⒁奖金:=IF (M23="一等", 1000, IF (M23="二等", 500, IF (M23="三等", 100, "无") ) )
4 小结
4.1 公式的使用
公式是对单元格中数据进行分析的等式, 它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减、乘、除或比较等运算。
Excel中公式语法:
即最前面是等号 (=) , 后面是参与计算的元素 (运算数) 和运算符。
1) 输入公式的方法
a) 选定要输入公式的单元格;
b) 在单元格中输入“=” (等号) ;
c) 在等号右侧输入公式内容;
d) 按回车键。
4.2 函数的使用
函数是预定义的内置公式。它使用被称为参数的特定数值, 按照语法的特定顺序进行计算。
函数语法:
以函数名称开始, 后面是左圆括号, 以逗号隔开的参数和右圆括号。
4.3 输入函数
1) 选定要插入函数的单元格;
2) 单击“插入”“函数”, 弹出对话框;
3) 在对话框中找出要计算的函数名;
4) 单击“确定”, 弹出对话框;
5) 在参数框中看默认的参数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则重新选择区域;
6) 单击“确定”。
通过上述成绩表的各数据的计算分析, 相信你一定会处理这些数据吧!
摘要:EXCEL中的公式与函数已经广泛应用于数据统计当中, 该文通过“中数21班的成绩表”为例, 先计算总分、名次、平均分、最高分、高低分、总人数, 再统计分段人数及占的百分比值, 然后计算等级和奖金, 本实例能够为教师提供成绩管理方面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EXCEL,公式与函数,计算
参考文献
[1]甘登岱, 徐建平.精通Office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邢铁申, 冯冰.计算机应用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Excel中求差函数公式使用方法 第7篇
综而观之, 本课由两大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以公式的概念和单元格的三种引用作为本课的基础内容;第二个板块是以三个函数辅以三个项目任务串联组成的主体内容。
分析教材后, 结合学生实际, 我如此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结构 (见左图) :
A.教学内容:公式与单元格引用、函数, 项目应用
B.任务一:求和函数 (使用默认参数)
C.任务二:求平均值函数 (必须修改参数表)
D.任务三:排位函数的使用 (相对引用绝对引用相结合)
E.函数的参数, 单元格的引用
一、第一个“陷阱”:从“=1+1”到单元格引用和函数, 初步了解函数
本课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公式, 我让学生打开一个工作簿, 在两个单元格中分别输入“1+1”和“=1+1”, 然后让学生观察结果, 看两个单元格的区别。然后告诉学生:公式是一个以“=”号开头的进行数据分析的等式。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因为公式的定义虽说简单但却很抽象, 先让学生动动手做一做再抛出定义, 抽象的东西就显象具体了, 学生用一次简单操作就领会了公式比较抽象的概念。接下来让学生完成学生成绩表的总分计算, 一般学生会用刚才“=1+1”的方法逐个计算总分。针对这一做法, 我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这个成绩表上有12门功课, 学生人数有300人, 要求计算每个学生的总分, 怎么处理?由此引出单元格的引用和公式的复制问题。对于三种引用, 主要讲解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我通过两个操作分别使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然后进行公式复制, 让学生观察结果, 分析两个公式的异同, 同时掌握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这样, 就完成了基础板块内容的教学。
公式的定义与单元格的三种引用为接下来的函数环节作好了充分必要的铺垫, 我认为在函数的教学上应该做到先概括再具体化, 先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共性的东西, 然后才是对常用函数的学习与掌握, 这样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于是我这样带着学生进入函数环节: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公式, 是EXCEL内置的公式, 它当然也以“=”开头, 其结构是=函数名 (参数) , 参数主要是单元格区域的引用, 参数可以有多个, 多个参数以逗号来分隔。这是对函数的高度的概括。接下来具体学习第一个函数:求和函数SUM。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函数, SUM函数要细讲, 让学生充分了解函数的结构, 特别是参数。讲解完SUM函数后, 让学生完成项目的第一个任务, 在总分表上用求和函数计算出学生的总分, 这一任务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二、第二个“陷阱”:从默认参数到编辑参数, 深入理解函数参数
简短点评学生第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后, 介绍第二个函数: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讲解该函数时, 我故意在总分表上把总分字段改成平均分字段, 完成讲解后, 我让学生在平均分工作表上用AVER-AGE函数完成对学生平均分的操作。这又是一个陷阱, 学生一般没有想到平均分工作表上的清单和总分表上的清单是不一样的, 这里多了总分字段, 以刚才任务一的方法来操作, 就把总分字段当成是一个单科成绩了。巡视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落入了陷阱, 其中少数学生发现了问题:算出的平均分大于100分了。我顺势引导:为什么会出问题?函数没有用错, 错只会错在参数上。最后再引导学生修改函数的参数, 加深了他们对函数的整体理解。
三、第三个“陷阱”:由RANK函数的使用引出单元格绝对引用, 全面掌握参数
接下来的第三个函数排位函数RANK把函数的内容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首先这个函数可以有三个参数, 作为降序排位的话用到两个参数;其次在实际应用上, 参数分别要用到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讲解该函数时重点强调两个参数的意义, 操作时我故意只对第一个学生作出成绩排位, 不复制函数完成全班学生的成绩排位, 然后让学生名次工作表上用RANK函数完成学生成绩排名。这里是我设下的第三个陷阱, 不出我所料, 学生在操作该函数时几乎全军覆没, 第二个参数都想不到用绝对引用, 少数学生在复制函数后发现了问题, 我便让他们观察操作结果, 分析问题所在, 提示在复制函数时, 什么参数应该随着目标单元格变化而变化, 什么参数不应该随首目标单元格变化而变化。经提示后, 大多数学生都能把数组区域的引用改成绝对引用了, 演示操作后完成了该环节的教学。
项目操作是本课主体内容的重点, 它的作用有两方面, 一是强化学生对单元格引用的理解, 二是检测学生对函数使用的掌握程度。可以说教学内容和项目操作是相互服务的,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项目任务的设计是统一的。本课讲了三个函数, 分别是求和函数SUM、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排位函数RANK, 分析教学内容, 我挖掘出了两个层次。一是AVERAGE函数与SUM函数之间的层次。在项目任务设计时故意设计成求和时只需用函数的默认参数即可, 而在完成第二个项目任务时必须编辑AVERAGE的参数, 同时用IBM公司的经典广告词“思考留给自己, 工作留给机器”告诉学生不要轻信了计算机, 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是RANK函数和前两个函数之间的层次。这一层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该函数使用了多个参数, 二是该函数是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结合。在讲解RANK完成排名时, 我故意对两个参数都采用相对引用, 不复制函数, 让学生去操作项目任务三。
Excel中求差函数公式使用方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