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系统范文
二级系统范文(精选12篇)
二级系统 第1篇
铁水脱硫是炼钢流程的重要环节, 可以有效地去除铁水中的硫, 为洁净钢的生产提供合格的铁水。作为炼钢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 脱硫二级系统可以按照生产计划, 计算脱硫过程需要的金属镁、氧化钙等脱硫剂量, 同时采集温度、硫含量、脱硫剂耗量等实际数据, 并发送给转炉等其它工序和三级管理系统。
1 需求分析
1.1 计划引入
在脱硫前, 脱硫二级系统需要引入三级管理系统下达的生产计划, 倒灌站生成的铁水信息以及行车称量的铁水重量等信息。
1.2 脱硫计算
在收集了生产计划、铁水信息后, 二级系统根据生产计划的目标硫含量、目标铁水重量, 计算脱硫需要的金属镁、氧化钙等脱硫剂量。然后通过PLC设定值发送给一级系统。
1.3 实绩采集
脱硫过程中的实际数据从一级系统采集, 同时采取人工录入数据的方式记录数据。
1.4 报表和数据发送
脱硫过程完成后, 脱硫二级系统将采集并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转炉二级系统以及三级管理系统, 并生成报表。
2 设计方案
2.1 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2 数据库选择
脱硫二级系统需要与PLC通讯, 将采集的PLC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 同时还要与三级及转炉二级数据库通讯。本系统使用Oracle10g作为后台数据库。
2.3 OPC
本项目采用Kepserver OPC服务器软件与PLC通信。本系统所涉及的是S7-400PLC, 由于Kepserve中嵌入了S7-PLC驱动程序, 因此可以直接建立Kepserver与PLC的连接, 连接基于TCP/IP协议实现。
3 软件设计
3.1 软件结构
系统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
3.2 计划处理、倒罐站、行车称重数据引入
脱硫二级是根据三级计划执行的。处理三级下达的计划时, 采用Oracle DBLink读取三级数据库计划表数据, 将计划信息保存在脱硫本地二级数据库。计划引入后从倒罐站、行车称重读取数据, 主要是铁水重量及化学成分。
3.3 模型计算和设定值发送
按照计划要求的目标硫, 模型将目标硫分成6个区间:0~2、2~5、5~10、10~15、15~20、20~30, 分别选择对应的计算公式计算, 根据初始硫、目标硫、铁水重量, 计算出金属Mg、氧化钙的喷吹量, 并发送给PLC。
3.4 实绩采集
服务器端程序负责与PLC通讯, 定时2 s读PLC数据, 将读取的PLC数据与上一次读取的PLC数据比较, 如果发生变化, 更新数据库的数据, 将PLC变化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的PLC状态表PLC_STATE。流程如图3所示。
3.5 数据处理
服务器程序定时 (每隔2 s) 检查PLC_STATE状态表, 根据状态表中的数据将当前状态信息写入数据库脱硫运行表CDS_RUN以及三级状态接口表L3_STSTUS中。
当脱硫完成时, 将CDS_RUN表中脱硫的数据写给三级Result接口表, 以及发送给转炉的接口表TB_INT_HMDS3_BOF_HM中。然后等待三级管理系统读取Result表, 以及转炉读取TB_INT_HMDS3_BOF_HM表数据。流程如图4所示。
3.6 报表和数据发送
脱硫过程中处理的实绩数据保存在本地数据库中的tb_run表中, 该表用于本地数据的查询及报表的生成。脱硫完成后, 将tb_run表中的数据分别发送给转炉数据库表以及三级管理系统。
4 调试
4.1 L1通讯
首先调试程序与一级PLC能否通讯。程序与一级PLC的连接建立好并定义好访问的Tag后, 使用group组的异步读取方法Asyncread读取PLC数据, 如果能读取、写入数据, 则通讯调试成功。
4.2 L2和L3通讯
脱硫二级需要与倒灌站、转炉、三级数据库通讯。因此要建立脱硫数据库与倒灌站, 三级及转炉二级数据库的连接。连接通过Oracle DBLink建立, 连接建立完后, 测试DBLink能否读取三级数据库及转炉数据库。
4.3 整体
脱硫二级与一级PLC, 倒灌站、转炉、三级数据库通讯建立并能访问数据后, 测试整体脱硫二级能否稳定运行。
5 运行情况
图5为脱硫二级客户端运行画面。
6 结束语
采用通用编程语言和数据库进行脱硫二级系统的开发, 其与一级系统、其它二级以及三级系统的通讯简易、可靠, 调试方便, 系统可以做到标准化、便于移植。
摘要:介绍了铁水脱硫二级系统的开发方案、系统结构以及开发和调试过程, 对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级系统 第2篇
1.总体准备:
系统网络拓扑图,要求与实际系统一致,及时更新
上机检查(抽查):核心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防火墙)、服务器主机
2.检查重点:
身份鉴别:复杂度,唯一性,非法登录次数,超时处理措施
访问控制: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控制粒度:网段级、单个用户,修
改默认账户,删除多余过期账户,权限分离,最小权限原则,尽量避免Telnet,限制登录网络设备网段
入侵防范:网络层: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主机:最小安装(包括系统服务)的原则,及时更新。
安全审计: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内容:
事件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审计记录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
恶意代码防范:及时更新,统一管理(规定和记录)
备份和恢复: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关键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
统硬件冗余
应用系统容错性:输入有效性检查:数据格式或长度,故障和恢复
3.相关记录*
设备运行情况记录,定期维护核查记录、更新升级记录、备份和介质管理记录、安全事件记录等。
文档准备清单(G2管理)
1. 总体性工作文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文件、信息安全工作规划或实施方案 书面明确安全管理机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责任部门,人员),落实信息安全责任 信息安全建设规划(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建设安全设施,落实安全措施,行业、部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行业标准规范)
2. 定级、备案材料(新建信息系统是否在规划、设计阶段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并备案)
3. 基本安全管理制度
□机房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资产和设备管理制度
□数据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用户管理制度
□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
□密码管理制度
□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岗位和人员管理制度
□技术测评管理制度(包括监督措施)
□信息安全产品采购、使用管理制度
□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教育培训制度
□自查和整改的规定
4. 岗位职责说明书、责任承诺书
□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安全审计员
5. 记录文件:
□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处置演练
□定期开展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自查和整改的方案和记录
(□等级测评监督记录)
6. 资质证明:
信息安全产品、生产单位相关证明:
□产品生产单位营业执照
□产品版权或专利证书
□产品或生产单位的相关声明或证明材料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
(国外信息安全产品的,是否经主管部门批准,并请有关单位对产品进行专门技术检测)测评机构相关证明:
□营业执照、声明、证明及资质材料等
□保密协议
□技术检测方案
□检测报告
□安全整改
物理准备清单(2级)
1.文档准备:
机房工程验收文件
机房出入记录表
巡检记录、温湿度记录表
来访人员进入机房的规定、审批流程和记录
防盗报警系统验收报告
避雷装置验收报告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其他防护系统的验收报告、停电等事件记录、定期核查维护记录等)
2.硬件及人员:
专人值守
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并固定,有标识
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地板下,管道内
介质分类标识,单独存储
防盗报警系统
避雷装置,地线
灭火设备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接地防静电措施
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温湿度可监控
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二级系统 第3篇
摘 要:本文针对包钢宽厚板现代化生产的需要,通过引进吸收并改进外方的设计,从而达到适应本厂的生产实际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这个平台,实现一级系统,二级系统,三级系统这三级系统生产的有序化。提高了产品成材率,有效节约成本,加快了生产节奏。通过二级计算机计算将最优设定值通过PLC最终指导生产,再经过PLC收集生产数据,通过二级计算机对生产数据的分析,给出产品的质量数据评定。最后通过对大量的生产数据的对比,优化二级模型数据。
关键词:二级系统;模型;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15
包头钢铁集团公司作为一个传统的长流程钢铁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建设了宽厚板现代化生产线,工艺装备实现大型化、紧凑化、自动化。同时为了实现1000万吨的这一巨大跨越,包钢借助信息化这个国际先进的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成果,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包钢在宽厚板铸机生产线采用DANIELI铸坯优化控制系统,生产高质量的中厚板板坯。在此条生产线上电器PLC同计算机二级系统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密不可分。真正的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实际工业生产之中。
1 系统组成
连铸二级系统能够改善铸坯质量、提高产量、增加金属收得率和提高连铸比,应用人工智能控制的,加强对连铸质量的预报和控制。例如:二级模型可以监督板坯切割过程并使损失降至最小,通过使用交替数字和长度修改切割程序,以便給出“最合适”的产品长度;二级模型还可以给出一个灵活的冶炼数据库,确保二级工艺控制的最佳结果,指导生产;二级模型还可以通过每个过程变量的对板坯不同影响,以不同方式生产出的板坯的质量。对于每次浇铸来说,可能定义各过程变量的优化值,或各变量(原则)之间的关系:通过过程工作站(PWS)完成。
在浇铸过程中,质量控制系统(QCS)模型从数据库读取这些优化原则和优化值,然后对从工艺过程中接收的实际值进行实时检测。连铸二级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包括多个模型设计,它是连铸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离开它整个连铸机将处于半自动化状态。同时,它大大地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系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三者缺一不可。而二级作为一级与三级的中间纽带,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要确保将三级的PDI数据准确无误地传送到一级,又要获取一级的实时数据然后传送到三级。所以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使连铸二级系统更加完善,确保生产正常稳定进行。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因为现场环境比较差,如果二级服务器死机极有可能导致整个铸机设备损坏,或生产的板坯质量也问题,更严重的会造成人员人身伤害,所以服务器采用NEC公司的容错服务器,硬盘采用raid1镜像,容错性达到观看视频无间隙切换,型号为NEC express5800/320Fd-LR,电源,内存,硬盘,主板包括机箱均为双冗余结构。共8个网卡(每台机器4个)网卡配置也是双机互为镜像。
服务器和工作站介绍:(1)二级服务器。负责冶炼、生产和辅助数据库的主机;进程运行环境(管理员、模型、通讯驱动);与PLC、三级之间的通讯。(2)OWS(操作员工作站)。显示通过服务器从PLC接收到的生产数据;允许操作工给出生产命令(钢水开始、停止…)到服务器进程;显示服务器生产结果(操作命令和生产事件的同一个结果);允许操作员插入手动插入的信息;允许操作员产生、浏览和打印相关区域的生产报告。(3)PWS(工艺工作站)。允许操作员到数据库维护冶炼数据(在服务器中);允许操作员维护生产计划表;允许操作员看各区域的生产状态信息;允许操作员产生、浏览和打印所有生产区域的生产报告。
3 结束语
通过二级系统下发设定值或下发命令通知基础级进行动作,并在生产过程中中期进行数据采样对比反馈后二级在进行对设定值和实际值的对比计算从而得到最优化生产参数并下发给基础级,指导生产,产生高质量板坯,节约钢水,提高铸坯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维.Delphi 5.x 分布式多层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魏巍.钢铁企业的制造执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13-88.
[3]王志新,金寿松.制造执行系统 MES 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52-68.
[4]余莹.制造业信息化“断层”[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25):41.
[5]胡春,李平.制造执行系统体系结构中功能模型的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2:31-59.
[6]李铁克.制造执行系统模型综述和分析[J].冶金自动化,2003(02).
[7]张景进.中厚板生产[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静宇(1976-),男,就职于信息办与网络中心,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云计算与信息安全;籍晓宇(1980-),男,内蒙古包头人,中级网络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
港池抛丸线二级系统设计 第4篇
1 总体思路
二级接受3级计划和上传实绩, 并且和PLC进行通讯连接, 实现在线板坯自抛丸开始至侧喷结束的自动跟踪, 并且在板坯到达喷漆、表喷和侧喷时自动将板坯号和相关的指示信息下发至喷漆PLC和表、侧喷的上位机。
技术方案:
在服务器上安装ORACLE数据库, 接收3级计划, 并且在数据库中创建所有冷检信号的表格和对应位置上ID号的表格, 以便跟踪处理。在客户端上显示所有抛丸计划, 待钢板吊至抛丸辊道上, 由抛丸操作工在抛丸计划界面上根据实际钢板号选择待抛丸钢板ID号, 抛丸开始时点击“开始抛丸”按钮, 触发跟踪;待抛丸结束后, 人工在界面上点击“抛丸结束”按钮, 触发传送抛丸实绩至3级。
二级根据OPC通讯实时读取辊道PLC的所有冷检信号, 跟踪触发后, 根据冷检信号来传递钢板ID, 从而实现跟踪, 待喷漆入口冷检信号触发后, 发送喷漆与否指示给喷漆PLC。
待钢板进入表、侧喷入口冷检时, 根据跟踪的钢板ID号去数据库中查找表、侧喷内容, 通过数据库传输的方式将数据写至提供给表、侧喷设备的表中, 由表、侧喷上位机将喷印内容传送至下位机从而实现表、侧喷功能。
2 二级功能概述
二级接收MES计划, 并且和PLC进行通讯连接, 实现在线板坯自抛丸开始至侧喷结束的自动跟踪, 并且在板坯到达喷漆、表喷和侧喷时自动将板坯号和相关的指示信息下发至喷漆PLC和表、侧喷的上位机。
3 冷检布置简介
抛丸机入、出口, 抛丸后每组辊道前后, 喷漆烤漆入、出口以及烤漆内部每组辊道前后, 侧喷出口均安装了冷检并按序编号, 以便进行钢板位置的跟踪以及修正。
4 数据库介绍
在服务器上安装ORACLE数据库, 分别建立本地计划表、冷检编号状态表、喷漆烤漆信息表和侧喷信息表。
5 二级读取MES计划
二级采用数据库读写方式, 周期性去读取MES系统中的抛丸处理计划, 写至本地计划表。
6 二级和一级通讯
6.1 二级和抛丸之间的通讯。
二级和抛丸设备之间没有直接连接, 只是在客户端上有人工交互按钮来实现半自动的操作, 在客户端上显示所有抛丸计划, 待钢板吊至抛丸辊道上, 由抛丸操作工在抛丸计划界面上的“抛丸计划查询”下根据实际钢板号输入待抛丸钢板ID号, 下面的数据表会根据输入的ID号实时变化, 在表格中选中实际钢板号双击后, 数据会自动写至“当前抛丸板坯ID号”中, 抛丸开始时点击“开始抛丸”按钮, 触发跟踪;待钢板尾部经过抛丸出口冷检时, 系统自动传送抛丸实绩至3级。 (图1)
6.2 二级和辊道PLC通讯。
由于全线冷检信号都在辊道PLC中, 所以二级需和辊道PLC进行通讯获取冷检信号, 通讯方式为OPC方式。二级实时读取辊道PLC的所有冷检信号, 跟踪触发后, 根据冷检信号来传递钢板ID, 从而实现跟踪。在客户端会实时显示冷检的状态。
6.3 二级和喷漆PLC通讯。
当板坯到达喷漆设备的入口 (头部到达入口冷检) , 二级将对应板坯的喷漆与否指示下至喷漆PLC, 通讯方式为OPC。如果自动发送喷漆数据不成功, 可在客户端进行手动发送。
6.4 二级和表喷侧喷。
由于表、侧喷有自己的上位机, 二级只需将最先待喷的钢板号及喷印信息写至上位机读取的数据库表中即可。侧喷前冷检检测到有新钢板来到时, 二级根据在线跟踪上的数据查找第一块待喷钢板ID, 然后去计划表中将喷印信息读取出来写至喷印表中以待喷印, 大大减少了人工的操作量, 无需在上位机上手动输入所有表、侧喷的内容。若因特殊原因, 二级未自动发送成功, 操作工在客户端界面上手动选择待喷ID行, 双击落入下面侧喷信息, 手动点击发送即可完成数据的传输。
如果因特殊原因有钢板上线或下线处理, 则只需在客户端点击“钢板上线”或“钢板下线”, 将钢板按实际位置进行在线跟踪, 保证跟踪的准确性和数据传输的正确率。
结束语
该系统能根据钢板顺序根据现场冷检信号完成自动在线跟踪, 待钢板进入对应区域后根据此钢板所要求的工艺数据自动传输至PLC, 由PLC来执行相应操作, 取代了人工数据输入且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此系统现已运行半年多的时间, 运行基本稳定且满足实际需要, 达到了预期效果。
摘要:抛丸线二级上行接收MES计划, 下行和PLC通讯, 实现板坯在线跟踪, 自动将板坯号和相关指示信息下发至喷漆PLC和表、侧喷的上位机, 实现数据的自动传递, 降低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关键词:二级,自动,跟踪
参考文献
[1]张国武.基于OPC和NET框架的SIMATICNET客户应用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8 (4) :70-71.
二级系统 第5篇
------以黎明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为例
叶琼茹
(黎明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高职院校都需要一个实用的科学化管理系统来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通过对高职院校二级院系考试管理系统改革的目的和可行性分析,以黎明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为例,浅谈如何改进二级院系考试管理系统,此系统能对二级院系的学生和成绩做统一管理并自动安排考试表,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可大大提高二级院系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益,优化资源,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二级院系;考试管理系统;创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校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所提倡的高等教育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无非就两个:高教教学改革和高教管理改革。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承担着国家教育事业的重任,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科学化管理系统来规范高校的教学管理,可以优化资源、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其中二级院系考试管理系统的改革是高校管理改革的一个重点任务,该系统能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对二级院系的学生成绩做统一管理,规范考试安排,避免了工作量大、步骤繁琐、数据查询困难等现象。
现就以黎明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为例,来谈谈高职院校二级院系考试管理系统的改革。
一、考试管理系统改革的目的及可行性分析
[1]
(一)考试管理改革的目的
从事教学秘书工作多年,每次安排学生考试均需先从教务管理系统中调出学生课程、任课教师等相关信息,再按科目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利用WORD或EXCEL进行手动安排考试,这种方式不仅古板、浪费时间、工作量大外,而且容易出错。为了对二级院校的学生、教师及课程等教学关键要素进行科学化管理,就要对考试管理系统进行改革,主要实现:统计成绩、安排考试、安排考试座位、即时查询、按照各项要求完成统计报表,以及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管理等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效益率、节省人力、物力资源,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建立与顺利运行,对二级学院管理、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二)考试管理系统创建的可行性分析
1、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只有拥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拥有较完善的考试管理系统。对于高校来说,教学材料归档完整、教学计划管理规范、学分制度完善,管理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规范性等为系统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我们学校目前拥有良好的客观条件,但却缺乏一套完善简单易用的考试管理系统,目前我系所使用的二级教务管理系统虽然拥有比较规范、提供较高的系统信息质量外,但还是缺乏更简易有效的管理体系来督促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保证考试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等。因此,新考试系统的改革在管理方面上是具有可行性的。
2、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考试系统的改革不需要额外增加设备购置费、软件开发费、管理和维护费用,而且人员培训过程简单,容易---作者简介:叶琼茹(1984-),女,福建泉州人,黎明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研究实习员,学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电子与通信专业的教学与研究。[3]
[2]
掌握;另一方面,考试系统的改革可以解决二级院系教学秘书因业务繁杂而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并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及时调整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益,同时还可以减少人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3、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
近几年随着科技不断创新,急速飞奔的计算机技术、高速度大容量的电脑已成为许多学校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设备,推动办公自动化的软件不断涌现,比如QQ、邮箱、MSN等等工作业务沟通系统已经是非常普及,微机的普及为该系统的创建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本系统的创建技术是先进的、可行的。
二、考试管理系统创建方案
(一)考试管理系统工作分布:
1、二级院系教学秘书:
(1)负责收集学生考试科目、任课教师等信息,专业课考试由二级院系教学秘书安排,公共课及英语考试明细表则上报给教务处和外语系教学秘书。
(2)通知专任教师上交考试试卷,包含A、B卷,随机抽卷,统一收发誊印,再装封试卷;
(3)利用教室资源系统查询相关的可用教室明细表,利用系统自行安排考试时间地点及监考教师,安排表编制出来后及时通知学生;
(4)按照考试安排表组织学生考试,考完让任课教师阅卷批改;
(5)让任课教师填写成绩报告单,由教学秘书统一在教务系统里录入成绩;
2、教务处:负责汇总二级院系采集的公共课学生考试信息、安排考试的时间、地点,并下发二级院系,最后汇总学生考试成绩,提出学籍变动意见;
3、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全面负责审批教务处拟订的考试计划、审批考试后有关学生学籍异动的处理意见等等。
(二)考试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的关键点(1)存储考试课程、班级、监考教师等数据库
按惯例,考试数据一般是由二级院系教学秘书手工从教务管理系统调出学生课程明细表,再人工的通过WORD或EXCEL文档进行手动安排形成考试安排表,再通过反复的审核无误后报送学生和监考教师处,最后报送教务处存底。由于考试班级、人数、监考教师的繁多,手工排考难免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错误,而现在教学秘书可以直接在该系统直接存储考试课程、班级、监考教师等信息库,在区分课程的性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上课的学生班级(是否不同年级或专业)、上课的班级数(人数是否超标)基础上,利用系统自动生成考试安排表,从而保证了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一致性。(2)自动编排随机座位或常规座位安排
在系统中设计两种座位模式:随机排座和常规排座。现在高校考试提倡随机排座,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作弊率。系统还加入人工调整界面,可以检查考试时间、地点、课程、班级等信息是否冲突,可以对生成的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人工调整。
(3)合理安排监考人员
一间教室正常是安排两名监考教师(主、副监考人员),一般主监考教师是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来担任,但往往由于班级多、分班、一个教师任几个班级的课程等原因,主监考教师不够,所以只能随机穿插安排其他监考教师,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监考队伍。
(三)考试管理系统数据库创建表模式
1、输入报表的创建模式
以下图一是黎明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考试安排系统输入报表的创建模式图,本系统以报表的方式输入,主要包括班级、科目、教室、监考教师四个部分,各种输入是二级院系教学秘书在安排考试前需要提前先录入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4]。输入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数据正确、有效、及时、快速的输入到系统中去。
图
一、输入报表的创建模式图
图
二、班级、人数、学号输入创建表
图
三、课程输入创建表 图
四、监考教师输入创建表
图
五、教室、座位行列数输入创建表
2、输出报表的创建模式
以下图
六、图七是黎明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考试安排系统中输出系统的界面选项设计。利用计算机编排考试,还加入人工调整的界面,可以对自动生成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进行适当调整,得到包含课程、时问、地点、监考教师、班级、学生(人数)、随机(或常规)座位号数安排等相关要素的考试安排表。
图
六、输出选项表
图
七、黎明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考试安排系统打印考试安排选项表
(四)考试管理系统创建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系统还无法满足我系特殊的考试模式
因为我系考试安排方式比较特殊:要求不同年级的两门不同课程排在一起,分成两间教室考。这样的模式给编排座位及考试增加了难度,闭卷、开卷不能混搭,同年级同专业的也不能混搭,类似科目也不能混搭,系统是无法自动识别这些,所以必须人工对系统界面选项进行调整,才能编排出合理的考试安排表。
2、考试人数超标问题
由于教学秘书在创建教室信息表时输入的信息包括教室座位的行、列数,这样一间教室的座位数已被限定。当班级人数超出这个限定数时,系统就无法识别,只能靠教学秘书手动对班级人数修改到限定人数内,再把缺漏的人数自行填补到安排表中。
3、可用教室问题
在建立教室数据库时,可以先把所有可利用的教室信息都录入进去,但不同学期不同时间可利用的教室不一样,在编排考试时,必须先核对教室是否可利用,如果不符合,就要进行人工调整。
三、总结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每年招生人数的剧增,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二级院系教学秘书的教学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加上工作经验的守旧,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尤其是考务安排方面更是吃力,因此,考试管理系统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被重视。
除了考试管理系统外,其他各种管理软件的开发也应该陆陆续续被开发应用到教学管理中。现代高校管理方式与企业
一样都讲究高效、快速和失误率小的工作方式,而各种管理系统的开发刚好代替手工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为管理信息系统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了各方面的可能性。各种管理系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性质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使其教学管理更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才能全面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5]
参考文献
[1] 周越俊.高校考试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3).[2] 张霞.浅析学分制下的成绩管理工作 [J].成功(教育版),2008,(12).[3] 周庆莲.高校学生成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4] 梁晓辉.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理工大学, 2007,(10)[5] 曾琦华.高校学生成绩管理探索 [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4).Reforming the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Secondary Professorship
colleges
YE Qiong-ru(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Liming Education University , Fujian,Quanzhou,362000)
二级系统 第6篇
医院材料;二级库存管理;零库存管
1.二级医院材料库存管理的现状
关于二级医院的消耗品库房管理问题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二级医院医、教、研等物质基础的医用耗材,已成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对材料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以充分利用物资资源,更好地发挥资金效用,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一个二级医院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医院要想在竞争中胜出,效益与成本是关键的两个问题。对于全国大部分二级医院,医用耗材成本占医院医疗成本的1/6,条目2000多个,涉及领域广泛,其中每一项都与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息息相关。消耗品库房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了医院的运行成本控制、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率、临床保障能力等问题,因此,库房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二级医院的财务管理和医院能否做大做强。
2.二级医院材料二级库管理方法的设计
在大部分二级医院管理系统中,一般只有材料一级库房,其主要功能是各种卫生材料、普通材料的入、出、存管理。但在二級医院的实际工作中,仅有一级库的管理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根据一级库的出库数据只能反映出各临床科室的总消耗,医院管理者几乎不能对其领用、消耗进行全程跟踪和了解,即管理者不能将卫生材料、医用器械等材料的消耗与每个患者相对应,导致消耗材料管理出现真空地带,难免出现卫生材料易流失、难对账、难管理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我对BX医院进行了先期调研分析,根据BX医院具体情况设计了“卫生材料二级库管理方法”。
“二级库存管理”是指各临床科室、辅助医疗科室、行政管理科室在医院材料一级库房领用材料后所形成的库存。该方法很好地满足了二级医院管理工作的需要,有效地控制了常见的关于医疗材料管理中存在的跑、冒、滴、漏等现象,既有效的控制了成本,又保护了医院和职工的利益。
3.二级医院材料二级库管理方法的实现方式
为了达到在不影响医疗工作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针对二级医院采用了以下的思路:
针对二级医院门诊患者,医用、卫生材料发放相对简单,对于门诊患者发生的材料费,按门诊收据中的材料费内容发放。
针对住院患者,医用、卫生材料发放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两种方式:
对于医生医嘱中所需的卫生材料,模仿医嘱摆药的功能,根据医嘱的内容、开始时间、停止时间、上次发放本医嘱材料截止时间、本次发放本医嘱材料截止时间等信息计算该条医嘱本次需发放的卫生材料,在发放材料的同时自动记录患者费用。
如:医生下达某种药品长期医嘱,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其中用到了一次性输液器,医嘱为每日三次,医嘱开始时间为2010年10月23日早8∶00,每天的执行时间为9∶00,13∶20,19∶00。如计算2010年10月23日0∶00至2010年12月24日0∶00的材料消耗,程序则会自动计算出需一次性输液器3支。
对于手工录入的卫生材料,则应根据计费内容发放材料。在发放材料的过程中,将收费信息与库存信息一致的材料自动对应,如果信息不一致,还可进行手工对应,以确保材料发放的正确性。
4.如何实现材料二级库管理与医院HIS系统的融合
根据对BX医院HIS系统和计算机技术调查,并根据全国大部分二级医院HIS系统和信息自动化水平,二级医院应以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为依托,利用HIS的数据库平台,调用HIS现有的费用、医嘱、医用卫生材料等一级库信息,开发医用卫生材料的“二级库管理信息系统”,使该系统与HIS实现很好的融合,并使材料二级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完善、操作简便。
该系统可根据医用卫生材料一级库的出库信息直接确认入二级库,不仅操作简便,还有效减少了误操作。在临床科室需要出库时,可直接调取出库申请,确认出库,基本上不需手工录入信息,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时间等资源。护士站根据医嘱、计费等信息自动提取的某时间范围的出库申请,临床科室如果暂时不需出库某种材料,还可将其删除,待以后再申请。
材料二级库管理系统根据临床的申请信息对该申请单进行出库确认,系统会将收费信息与库存信息一致的材料自动对应,如果信息不一致,还可进行手工对应。材料出库信息查询,该功能的灵活性在于可查询任意出库单组合的申请信息及出库信息明细,并可将申请信息与实际出库信息进行比较。
5.材料二级库管理方法能给二级医院财务管理带来的好处
A.有助于二级医院实现医用卫生材料的“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概念最先是在商业领域中提出来的,它指的是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资流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正在逐渐缩短,生产销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物流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资的库存量,最大限度上提高资金的流通效率,避免资金的积压,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对于二级医院而言,由于其承担着急诊抢救的任务,因此医疗工作存在着极大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医院的医用卫材库房不可能实现绝对意义上的零库存。所以,“零库存”概念对于二级医院来讲应该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概念。它强调的是缩短库存占用时间,缩短医用卫生材料二级库出库的确认时间;加快医用卫生材料二级管理从入库到出库的流通速度,最终达到消耗品的入库速度与出库速度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零库存。
B.更有效的控制了成本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二级医院材料的二级库管理可以全面的提升医院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水平。
针对各科室物资管理的作用:以往二级医院对科室使用消耗品的管理仅到仓库向科室发放为止,而科室对自己使用消耗品的数量,只能靠人工来管理,不能及时获得库存,更无法对物资使用的流向进行追踪。材料二级库管理应用于科室物资管理后,科室用该管理方法向仓库申请所需物资,向仓库领取后,确认进入科室二级库,库存增加。可收费项目,在护士收费的同时,将该库存减少,并记录病人使用情况,同时也提供设置收费不减库存项目,配合护士实际需要。不可收费项目,由护士定期出库。该系统配合物资条码管理系统,在基本不增加护士工作量的情况下,实现物资的管理从最初的购买到最终的全流程管理。
针对检验试剂管理的作用:由于不同于临床科室耗材的管理模式,检验试剂管理系统是通过建立检验收费项目与试剂消耗量对照表来自动采集检验试剂的消耗情况。以门诊病人为例,首先门诊病人刷卡扣费,在费用保存的同时,检验二级库自动扣除试剂的测试量,最终实现了检验试剂消耗的精细化管理。
针对高值耗材库存管理的作用:高值医用耗材属于医用耗材中的特殊种类,价格比较昂贵且大部分是植入人体的,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不仅与患者的健康有关,也关系着医院的经济利益和声誉。材料二级库管理对高值耗材采用“先卖后买,零库存”管理,在病人使用后,护士刷商品条码收费,将标志高值耗材的物资写入病人使用登记,并可刷入产品批号,仓库根据登记的物资做入出库。这样做保证收费的快速准确,每件高值耗材流向都可追踪,且一定在收费后仓库才进行买单,这就不会造成高值耗材的流失。
针对核算采集的作用:通过对采集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了对院科两级医药收支进行的统计核算,特别是科级成本核算可以根据采集的数据对科室的医药收支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分摊和配比,以达到考评科室效益、控制科室成本消耗的目的,确保科室效益及奖金发放紧密挂钩,增强全员成本意识。
锦屏二级水电站通信系统 第7篇
关键词:电站接入系统通信,施工暨永久通信,集控中心,卫星通信,程控调度交换系统
1 电站概况
锦屏二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冕宁三县交界处的雅砻江干流锦屏大河湾上, 是雅砻江干流上的重要梯级电站。其上游紧接具有年调节水库的锦屏一级水电站, 下游依次为官地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和桐子林水电站。
锦屏二级水电站是雅砻江上水头最高、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同时也是世界上该水头段单机容量和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之一。电站总装机容量4800MW, 单机容量600MW, 最大净水头318.8m, 额定水头288m,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242.3k Wh, 保证出力1972MW, 年利用小时5048h。电站以500k V电压等级接入电力系统, 在系统中担任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电站按无人值班设计。
2 电站接入系统通信
锦屏二级水电站接入系统通信包括系统调度通信和行政通信, 电站采用双光纤通信方式接入系统。
锦屏二级水电站通过锦屏换流站和南天变接入系统, 沿电站至锦屏换流站的两回500k V线路上架设2根24芯OPGW光缆, 光缆长度为260km, 沿电站至南天变的两回500k V线路上架设1根24芯OPGW光缆, 光缆长度为322km, 沟通电站至国家电力调度、华中网调和四川省调之间的通信联系;目前, 在锦屏换流站已配置1套阿朗Metropolis®ADM和1套诺西hi T7070 MSTP光传输设备, 分别用于接入国网一通道和二通道;另配置1套中兴S385光传输设备, 用于接入四川省调;南天变配置1套中兴S385光传输设备, 用于接入四川省调。
为增加接入系统通信的可靠性, 配置在锦屏二级水电站的国网第一、第二通道和省网光传输设备均通过锦屏一级水电站、锦屏二级水电站之间的施工通信光缆连接, 组成锦屏一级水电站~锦屏二级水电站~锦屏换流站环网;配置在电站端的国网第一、第二通道和省网设备通过STM-4光接口板互连。
锦屏二级水电站不配置网元管理系统, 电站端配置的国网第一通道、省网的光传输设备分别接入国调、四川省调及雅砻江流域梯级集控中心的网管系统, 进行统一的设备管理和电路配置, 在电站配置1套便携式本地维护终端, 供平常运行维护用, 图1为电站接入系统通信示意图。
3 电站施工暨永久通信
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暨永久通信系统主要在各重要施工和生产场所之间组建光纤传输网络, 为各场所提供话音、监控、计算机数据及施工变电站调度通信提供传输通道。锦屏二级水电站区域内光纤网络节点为:锦屏东端110k V联合变电站、楠木沟、辅助洞口东端TBM110k V变电站、许家坪、穆家铺子、漫水湾物资转运站、辅助洞口西端景峰桥10k V开闭所、地下厂房、上游调压室、上游进水口和上游溢洪门。
锦屏二级水电站地下厂房通过电缆桥架敷设2根24芯单模光缆至辅助洞口东端TBM110k V变电所, 每根光缆长度约3km;上游调压室通过电缆桥架敷设2根24芯单模光缆至锦屏二级水电站地下厂房, 每根光缆长度约6km;上游进水口通过电缆桥架敷设2根24芯单模光缆至辅助洞口西端景峰桥10k V开闭所, 每根光缆长度约1km;上游溢洪门通过管道与架空方式敷设2根24芯单模光缆至辅助洞口西端景峰桥10k V开闭所, 每根光缆长度约为6km。地下厂房MSTP STM-16光通信设备通过光缆与辅助洞口东端TBM110k V变电站相连, 环入锦屏二级水电站场内施工暨永久通信网;上游调压室紧凑型STM-1光通信设备通过光缆采用1+1保护支线电路通道接入地下厂房MSTP STM-16光通信设备;上游进水口设备室和上游溢洪门设备室的紧凑型STM-1光通信设备分别通过光缆采用1+1保护支线电路通道接入辅助洞口西端景峰桥10k V开闭所MSTP STM-16光通信设备。锦屏二级水电站场内施工暨永久通信网内STM-16光传输设备为华为Opti X2500+ (Metro3000) 设备和紧凑型STM-1光传输设备为华为Opti X155622H (Metro1000) 设备。图2为锦电站施工暨永久光纤通信系统图。
4 电站与集控中心通信
雅砻江流域梯级集控中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锦屏二级水电站与集控中心通信采用主通道、备用通道和应急通道三个通信通道。
主通道租用四川省调电力通信专网的光纤通信通道, 锦屏二级水电站至集控中心租用一个155M通道, 锦屏二级水电站通过主通道将信息传至四川省调电力通信专网, 再由省调电力通信专网传至集控中心。
备用通道租用电信公网光纤通信通道, 锦屏二级水电站至集控中心租用一个20M通道, 公网通信公司将光缆放至电站与集控中心, 并提供光通信终端接入设备, 形成锦屏二级水电站至集控中心的备用通道。
应急通道租用128K卫星通信通道, 在主用通道和备用通道同时中断的情况下, 卫星通信为锦屏二级水电站至集控中心的重要数据和调度电话提供应急通道。
5 卫星通信
锦屏二级水电站卫星通信包括卫星链路、话务链路与数据链路三部分, 其中卫星链路实现了电站与集控中心、二滩水电站、官地水电站的互联互通。话务与数据链路依托于网状网卫星链路实现了电站与集控中心、二滩水电站、官地水电站等多个站点的数据传输功能。
卫星通信网络为星状拓扑结构网络, 中心站设在集控中心, 锦屏二级水电站为远端站。卫星远端站接入集控中心卫星通信系统后由集控中心卫星主站进行统一运行管理和监控。因锦屏二级水电站通信机房位于地下厂房, 故在地下厂房外进厂交通洞口右侧建立卫星机房, 在卫星机房与地下厂房通信机房之间配置带光接口的三层网络交换机, 利用4芯光缆将卫星信号延伸至地下厂房通信机房。
6 程控调度交换系统
锦屏二级水电站在电站地下厂房通信机房配置1套程控调度交换机, 以满足地下厂房、上游调压室、上游进水口、上游溢洪门等厂区的生产调度通信需要。该机通过2M数字接口与四川电力调度交换网、雅砻江流域梯级集控中心程控调度交换机、电站行政交换网连接, 实现专网内的等位拨号。
程控调度交换机容量为512端口, 用户线256线, 另配置一体式调度台、数字录音系统、维护终端等, 数字式录音系统为8通道, 可把话音和时间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记录在软盘、硬盘或可读写光盘上。在电站地下厂房通信机房配置音频配线1架, 音频配线架的容量为800回线, 有保安单元。
图3为程控调度交换机配置图, PSM为电源板, TSA为时隙板, SCPU为中央处理器板, DTU为2M数字中继板, 16ALU为16路模拟用户板, HDLU2为16路数字用户板, ICFU-1为多功能版, 8DBRI2为调度台板, LS为2线环路中继板。
信令与中继方式:程控调度交换机与西昌月城变电站采用1*2M数字中继口连接, 与雅砻江流域梯级集控中心程控调度交换机采用1*2M数字中继口连接, 与电站办公区程控行政交换机采用1*2M数字中继口连接, 信令均采用Q信令, 图4为程控调度交换机组网示意图。
锦屏二级水电站调度通信交换网与行政通信交换网进行组网后行政通信交换网监作调度通信交换网的备用, 交换网设置原则为:调度通信交换网可以进入行政通信交换网, 而行政通信交换网不允许进入调度通信交换网。
7结语
高校学院二级科研管理系统设计 第8篇
科研管理系统是为实现高校科研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提高科研业务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加速信息的记录、查阅以及传播速度,并且与“数字校园”中的其它系统相结合,共同实现无冗余的统一信息管理。从长远上来看,科研管理工作在学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研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学校综合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学校的科研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全校科研信息的基础数据管理,而学院在实际使用中更关心的是本学院科研的细分统计信息及报表输出格式,如按学科师资的科研情况、论文与科研经费的比例、按学科师资的科研增长统计、为各种申报填写表输出相应的科研信息及文档。本文以北京工商大学科研管理系统为例,在学校科研管理平台及数据库基础上探讨实现适合学院科研管理的细分统计信息、面向应用的报表输出及文档管理工作,从而提高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效率。
1. 科研管理的相关概念
1.1 科研管理的概念
科研管理是指对科研活动及科研人员的管理。它包括对科研的决策与规划、科研人员管理、课题管理、情报信息管理以及经费和设备、课题成果管理等内容。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目标管理是做好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径。科研管理包括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管理,即从科研活动开始一直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工作。
1.2 高校科研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科研管理是按照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管理学原理,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校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效果等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总结,使科研目标达到最佳完成状况的一种组织活动。
笔者讨论的学院二级科研管理是在学校科研管理平台及数据库基础上实现适合学院科研管理的细分统计信息,其中主要包括对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成果获奖、论文收引、学术交流等的管理。
2.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2.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要求尽可能完整地、准确地捕捉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其他要求,它描述了系统应该做什么,并且使得开发人员和用户就这种描述达成共识。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找出系统的所有需求并加以描述,同时建立起系统的需求模型。
一般获取用户需求的方式就是对用户进行调研,而且经常采用口头交流的方式。从科研管理系统的各个子模块触发,可以抽象出本系统所实现的功能的用例:
登录:用户在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科研管理系统。
科研资源管理:系统管理员实现创建用户组、分配用户组成员和设定职工的级别,并按照不同的用户组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输入科研人员信息包括科研人员编号、姓名、密码以及权限等等。
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秘书进行项目的申请,管理审核人员对项目进行相关的审核监督。
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秘书对到账项目经费进行登记、提取、发放,监督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情况。
科研成果管理:科研秘书进行成果获奖、专利的申请,管理审核人员对论文情况、专利情况、科研项目所获得的成果进行鉴定汇总,系统管理员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维护。
学术交流管理:科研秘书对科研学术交流进行管理,发布学术会议等信息。
系统管理:系统管理人员添加、修改、删除系统参数,新注册人员信息,以及文档的整理、数据库备份等。
退出:用户退出科研管理系统。
具体的用例图如图1所示。
2.1.1 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科研管理系统的科研信息有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科研经费等几种。
科研资源:科研资源主要实现的是对科研人员的管理,本系统中的科研人员主要分为三类:教职工、学生以及校外科研人员,需要实现对科研资源的信息录入、查询以及相关的统计分析。
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系统中的核心部分,科研项目分为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和校内项目,对这些项目不仅要实现对项目信息的录入、修改,还要按一定的要求对其进行查询,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的申请、审核、立项等等。
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是科研管理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科研经费主要包括进账、经费提取、经费支出以及报表统计,按照不同的项目类型设置项目经费的比例并且按一定条件进行项目经费的查询。
科研成果:包括著作、论文、专利以及成果鉴定,实现这些著作、论文等的录入,按条件查询以及按一定格式导出,论文的收引情况、专利的申请等等,成果的鉴定信息。
学术交流:主要包括学术会议、受聘讲学、访问考察和进修学习等。
系统整体功能图如下示:
2.1.2 角色划分
2.1.2.1 科研秘书
科研秘书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成果、成果获奖、论文情况、学术交流都可进行操作。
2.1.2.2 管理审核人员
管理审核人员主要是对科研项目的申请提交、审核、项目进度检查、项目完成等进行操作。
2.1.2.3 系统管理员
对科研人员的信息进行录入、更新及修改,对系统的维护,对用户的权限管理等。
2.2 系统静态模型设计
2.2.1 类图
类图(Class diagram)显示了模型的静态结构,特别是模型中存在的类、类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与其他类的关系等。类图不显示暂时性信息。
类图(Class diagram)由许多(静态)说明性的模型元素(例如类、包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元素和它们的内容互相连接)组成。类图可以组织在(并且属于)包中,仅显示特定包中的相关内容。类图(Class diagram)是最常用的UML图,显示出类、接口以及它们之间的静态结构和关系;它用于描述系统的结构化设计。类图(Class diagram)最基本的元素是类或者接口。
类图通常包含类、接口、协作、关系。图3是科研资源管理的类图。
2.2.2 构件图
构件图是对整个系统数据库表建立的一个参考,通过构件图可以得知系统数据库中表的联系,构件图显示编译、链接或执行时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有助于我们分析和理解构件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对构件和构件的关系建立模型可以使开发者有一个工作目标,也让编写技术文档和帮助文档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所写的文档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它利于重复。图4为系统的构件图。
2.2.3 部署图
部署图5(deployment diagram)是用来显示系统中软件和硬件的物理架构。从部署图中,您可以了解到软件和硬件组件之间的物理关系以及处理节点的组件分布情况。使用部署图可以显示运行时系统的结构,同时还传达构成应用程序的硬件和软件元素的配置和部署方式。
一个部署图描述了一个运行时的硬件结点,以及在这些结点上运行的软件组件的静态视图。部署图显示了系统的硬件,安装在硬件上的软件,以及用于连接异构的机器之间的中间件。
2.3 动态模型设计
2.3.1 活动图
以科研项目管理子模块为例,用户登录科研项目管理模块,查询或浏览项目,接下来进行活动并发:新增一个项目即填写新项目的各种信息,填写完后可以进行修改和删除,然后保存项目,满足审核的项目可以进行审核。科研项目管理模块活动图如图6所示。
2.3.2 时序图
时序图中包括如下元素:角色,对象,生命线,激活期和消息。
时序图描述对象是如何交互的,并且将重点放在消息序列上。也就是说,描述消息是如何在对象间发送和接收的。时序图有两个坐标轴:纵坐标轴显示时间,横坐标轴显示对象。每一个对象的表示方法是:矩形框中写有对象和/或类名,且名字下面有下划线;同时有一条纵向的虚线表示对象在序列中的执行情况(即发送和接收的消息对象的活动),这条虚线称为对象的生命线。对象间的通信用对象的生命线之间的水平的消息线来表示,消息线的箭头说明消息的类型,如同步,异步或简单。浏览时序图的方法是,从上到下查看对象间交换的消息,分析那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消息交换。系统的用户登录系统的时序图如图7所示。
用户打开系统的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系统核对用户的信息判断用户是够是合法用户,如果合法则用户成功登录,如果系统找不到匹配项,则返回登录失败;用户成功登录系统后就可以选择进入项目管理界面进行操作,系统执行相应的操作,完成操作后用户退出系统。
系统的经费处理子模块的时序图如图8所示。
科研秘书登录系统的经费管理子模块后,浏览查看经费的各项信息,当有经费进账时,进行经费进账登记,对经费进账表进行更新并保存,将更新信息同时汇总到统计报表中,同样,经费提取和经费支出都是如此。
3. 结语
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利用UML的需求分析模型、静态结构模型、动态行为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描述科研管理系统,将科研管理分为几个大的模块进行分析设计,其中项目管理模块是本系统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需求(用例)模型描述了科研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静态结构模型描述了科研管理系统的静态结构,动态行为模型则反
摘要:统一建模语言UML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建模工具。本文以北京工商大学科研管理系统为例,采用UML对学院二级科研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分析。在确定系统设计的目的的基础上,对系统的需求进行了用例建模,同时分析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为将来的系统实现做好了准备。
关键词:UML,科研管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晓鹏.UML在游戏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13):70~72
[2]黄炜.基于UML的CMS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5):1249~1251
[3]姜同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
[4]孔军等.基于UML的系统需求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15):217~219
[5]关丰富.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11月
二级系统 第9篇
手术器械是医疗工作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系统、科学的管理和保养手术器械有利于控制感染,提高手术室的规范化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设备资源,充分发挥医院救死扶伤的作用,因此手术器械需要严格规范的管理。法国法律对所有医疗器械的追踪严格规定:要求能够找出最后5位使用过某组医疗器械的患者。我国卫生部也于2009年4月1日首次以卫生标准形式颁布了三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人员、建筑、设备设施、耗材、清洗消毒灭菌技术以及效果监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是,传统的手术器械管理方式并不能满足以上要求,由于监控管理手段的不力,时有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器械包超过消毒有效期、传统的记录纸污染和进入手术室造成交叉感染的事故发生。同时还存在器械供应室人员准备器械劳动强度大,发生事故后,事件可回溯性差,相关科室责任无法界定,消毒费用过高等问题。因此如何更合理的管理与保养手术器械,满足溯源的要求,保证医疗安全,这成为目前众多医院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2]。
目前,国外有医疗机构采用二维码打标技术,将手术器械用微冲击打标技术在手术器械上标记二维点阵码。在器械清洗、消毒过程中采用专用读取器读取二维码来记录清洗消毒过程,实现手术器械的追踪。国内某些医院在试点使用基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的手术器械管理系统,通过在手术包上标贴RFID标签的方式实现手术包的电子标识和自动识别。以上两种技术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手术器械追踪溯源的目的,但是溯源的广度和粒度上又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为了解决以上在医院中存在的手术器械管理漏洞,实现严格管控、不同粒度的有效溯源,本文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手术器械二级溯源系统进行研究,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实现和应用。
1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1.1 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另一种常见定义是:物联网,即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通过上面的定义可以知道,物联网技术是传感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与互联网的结合,它可以让所有的物品和人都可以与网络连接,方便识别和管理[3]。根据各个技术在物联网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物联网分为三层:最底层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等组成的感知层,用于数据的获取;中间是多种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组成的网络层,用于数据的传输;最上面的为应用层,实现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物联网中实现物物相联的基础是将物品进行电子标识,最常使用的技术有RFID技术和二维码技术。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射频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无需与目标接触,工作环境要求低。采用制作成RFID标签的方式使用,它支持写入数据,无需重新制作新的标签,可多次读写、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容易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RFID工作时要产生电磁波,在使用时为确保其不会干扰邻近的广播、电视和其它医疗设备的使用,通常会根据使用场景选用特定的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频段。
二维条码/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二维码具有以下特点: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编码范围广,图片、文字、声音均可编码;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译码可靠性高,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可引入加密措施,保密性、防伪性好;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读取方便。
以上两种技术在物流、医疗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1.2 物联网医疗应用可行性分析
手术器械溯源,指的是在手术器械的使用过程中的任一点向使用流程的上游寻找根源。现在使用的多数手术器械并非一次性使用,在使用后需进行清洗、消毒,然后投入到下一次的手术中,手术器械的使用是多次循环的过程。图2是手术器械的一次使用周期: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到,手术器械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可用于下一次的使用,即便这样也难免出现手术感染的情况。因此在出现感染时需要能够及时调查出感染原因,制定补救措施,同时也能够及时弥补漏洞,避免感染再次发生。
同时由于手术器械的多次使用,对手术器械的溯源就不仅仅是在一次使用过程中的溯源,需要进行多层次的溯源。法国法律对所有医疗器械的追踪规定既是考虑到这种情况。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传统手术器械的管理方式是很严峻的挑战[4]。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手术器械溯源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的:
技术成熟性。物联网感知层中的关键技术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传感器技术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应用于身份证、交通、体育、军事、防伪、收费、大型设备资产管理、航空物流识别等诸多领域,可见其技术的成熟程度很高。在医疗行业方面也已经有了一些案例,但多用于设备资产管理等,较少将感知技术应用医疗用品的溯源。
使用廉价性。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RFID电子标签的制造成本越来越低,现在每只标签的平均价格低于一元,并且由于标签可以读写、可以重复使用,因此标签的实际使用成本更低。
产品安全性。RFID标签带可以用乙醇擦拭,有效地解决了在潮湿环境下使用或是受到血液污染、磨损等情况时无法擦试的问题,更适合在医疗行业应用[5,6]。
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器械溯源系统
根据国内外目前手术器械的管理的现状及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器械二级溯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手术器械的两级溯源。系统结合使用二维码和RFID的优点,使用二维码标记单个手术器械,用于供应室拆装包检查;使用RFID标签标记手术包,用于手术包流通,以此实现单个手术器械和手术包两级的溯源。两级溯源在供应室以手术包标签进行关联,这样就可实现手术器械全程的控制。下面从该系统的溯源管理机制和系统设计两个方面详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器械溯源系统。
2.1 溯源管理机制
手术器械的使用过程涉及到的人员、科室众多,不同人员对手术器械的处理方式不同,有的人员需要对单个手术器械进行处理,如清洗、消毒、使用过程,有的人员只需要对整个手术包进行处理,如手术包杀菌、储存、转递等过程。因此对不同过程的记录和溯源无法采用统一的方式,因此本系统引入二级溯源机制。即根据手术器械的不同呈现方式:单个手术器械和手术包,分别实现单个手术器械一级的溯源和手术包一级的溯源,并将两级溯源在手术器械装包的时候进行关联,由此即可实现全过程的溯源。
2.1.1 溯源预处理
实现二级溯源管理机制需要首先对两级中的手术器械和手术包进行标记。手术器械在采购来首次使用前均做预处理,手术器械供应室工作人员采用二维码打标机在手术器械上不影响正常使用的位置冲击二维码,该二维码在器械清洗、消毒、杀菌过程中均不受影响。包装手术器械的手术包也进行轻微改造,在内封装一个耐高温、耐腐蚀的RFID标签,代替传统记录纸记录手术包信息。手术器械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医护人员均配备二维码或RFID扫描器,采用自动识别的方式代替以往人工识别,提高识别速度和准确率。
2.1.2 手术器械级溯源
手术器械在供应室进行清洗时需检查手术器械的完整性及是否已打标,检出损坏器械及未打标器械,并补充进已打标的新器械。器械清洗后使用扫描器扫描其上的二维码,系统自动记录该器械的清洗时间及操作人员。器械清洗后进行消毒采用相同的方式记录手术器械的消毒过程。
器械清洗消毒后包装成手术包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进行储存、转送到手术室拆包使用,在此过程中手术器械一直以手术包的形式存在,采用RFID标签进行标记。手术包到达手术室后,手术护士使用溯源终端扫描手术包获取手术器械清单,然后逐个扫描手术器械上的二维码,系统自动核对器械与清单是否相符,如有不符立即发出警告,提醒护士进行确认。术后手术护士再次逐个扫描手术器械,避免遗漏。
以上单个手术器械在供应室的清洗、消毒和手术室的使用过程中均采用溯源终端对手术器械进行自动识别,在保证准确迅速的同时系统记录了该整个过程中的科室、人员、器械及时间等信息,在之后的任何时候均可以对某此手术中的任何手术器械查看其清洗、消毒、使用过程。
2.1.3 手术包级溯源
手术器械杀菌时根据不同手术包类型封装成手术包。封装时首先列出手术包器械清单,包装护士逐个扫描待包装的单个手术器械上的二维码,系统根据手术包器械清单提醒器械已准备齐全后,包装护士再进行打包。打包完成后溯源终端在手术包内封装的RFID标签上记录手术器械清单及打包人员、时间等信息。包装好的手术包需要进行灭菌处理,不同人员交接手术包时均采用扫描RFID标签的方式记录交接过程。杀菌完成后手术包进行储存等待使用。
由于手术需要指定手术包时由专人将手术包从供应室转递到手术室,转递过程中,供应室人员、转递人员、手术室接受人员均需使用便携终端扫描手术包的RFID标签来记录交接过程。
采用以上方式对手术包进行处理和使用,手术包的存储、转递、交接等过程均得到有效记录,系统还可以自动监控手术包的存储时间,避免手术包过期,减少重复消毒次数。
2.2 溯源系统设计
基于以上机制设计手术器械二级溯源系统,其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系统从功能上可划分为四层,从下到上依次是设备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系统对外可与医院其他业务系统互连,实现数据交换、提供服务,下面详细介绍各层功能。
2.2.1 设备层
该层实现设备(手术器械、手术包)的标记,使用二维码标记单个手术器械,使用RFID标签标记手术包。设备识别使用二维码扫描器和RFID扫描器扫描代替人工识别,且扫描器与操作人员进行绑定,扫描后扫描器将扫描到的设备信息进行格式转换和数据加密后发送到后台系统中,系统将该数据及操作人员、扫描时间记录到业务数据库中。
2.2.2 数据层
数据层进行信息的存储。手术器械、手术包、二维码读写器、RFID读写器等设备的基本信息存储于设备数据库中,作为溯源的基本信息。用于标记手术器械、手术包的二维码、RFID信息等存储于标记管理数据库中进行管理。手术器械院内流通过程中进行器械交接等产生的动态信息由设备层传输到数据层存储于业务数据库中。以上静态、动态信息的集中分类存储方便了溯源的实现。
2.2.3 服务层
服务层将数据层的数据进行整合,对数据进行解析和转换,将零散数据转化为应用层可直接使用的结构化数据。服务层响应系统设置的关键事件,如消毒过期、器械不全等,并进行事件处理。服务层还根据管理者、业务人员等对系统的不同使用方式分配不同角色进行管理,保证不同人员各取所需。
2.2.4 应用层
应用层实现设备标记管理、设备追溯、数据统计分析、事件预警、医疗过程控制的功能。不同用户使用以上功能的一个或几个。设备标记管理根据特定的编码规则生成设备标记(二维码、RFID编码),采用微冲击打标机或RFID读写器对设备进行标记。设备追溯为根据设备标记追溯该设备在使用流程中的各环节信息。数据统计分析对人员、科室、设备等统计工作量、设备使用率等情况。事件预警、医疗过程控制为系统根据系统设定的警戒事件(消毒超期、器械不全等)给管理人员及相关业务人员发出警告。
手术器械溯源系统即可作为单独的系统存在,也可与医院其他业务系统互连,相互进行数据交换、提供服务。其中,设备数据库中数据可从医院资产管理系统中同步获取,而溯源系统中的业务数据也可通过WEB服务提供给医院信息系统HIS使用。
3 溯源系统的实现及应用
目前,已根据系统设计开发出原型系统。根据手术器械的使用过程设计了三个核心子功能:手术包日常管理、手术器械溯源管理、手术包溯源管理。三大子功能将手术器械使用涉及到的从供应室到各手术室的相关人员从散落状态串联起来,实现器械、人员、科室不同粒度的全程可追溯。
3.1 手术包日常管理
管理和分配手术器械二维码标签、手术包RFID标签的编码,根据制定的统一编码规则,按照器械类型及手术类型制定。
管理人员登录系统,管理手术包的使用状态,系统自动按照手术包消毒时间排列手术包的使用优先顺序,消毒时间较长的优先使用。管理人员也可因特殊原因手动调整配发顺序,或者设置手术包为不可用状态。
手术包消毒过期提醒,系统自动监测手术包已消毒的时长,临近期限值时系统进行提醒,管理人员可设置优先取用此手术包,避免手术包过期重复消毒。对于消毒过期的手术包,系统自动发出提示,管理人员根据提示信息取出手术包,另行存放,避免误用。
手术包日常流通监控,管理人员随机抽检手术包,检查该手术包在院内流通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操作是否规范,符合可溯源的要求。
3.2 手术器械溯源管理
手术器械溯源有两个溯源方向:根据手术台次、手术患者等信息溯源单个手术器械;根据手术器械追溯使用过该器械的科室、患者,及进行清洗消毒的人员、时间等信息。在患者术后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依此进行溯源,迅速确定异常原因。
另外由于对每个手术器械的使用过程都有记录,系统可以统计出手术器械的使用频次,可根据需要及时采购更换器械,提高了手术器械的管理水平。
3.3 手术包溯源管理
手术器械以手术包形式存在的时间最长,涉及的人员较多,存在众多的交接环节,这在以往很容易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手术器械溯源管理通过扫描手术包标签获取手术包从灭菌完成进行储存、转递直到手术使用前的全过程。通过手术包将整个流程中的所有人员科室串联起来。系统可以对不同环节设定规则,如储存时限、转递时限等,保证各个环节的安全。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器二级械溯源机制,根据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行性,对比国内外两种实现手术器械溯源的方式分析现存的问题,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器械二级溯源机制。通过单个手术器械溯源、手术包溯源两个不同粒度实现纵向器械溯源。并且系统可以进行横向的统计管理进行器械的合理调配,统计器械的使用分布。通过两级溯源机制对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使用、回收全过程进行监控,提高医院手术器械的管理能力,减少医院感染事故的发生。通过设计原型系统,对该机制进行了试点验证,证明该机制的可行性。该机制同样对医院药品、血液制品等重要医疗资源的管理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手术器械二级溯源系统。使用物联网中的二维码技术标记单个手术器械,使用RFID技术标记手术器械包,在此基础上构建手术器械的两级溯源管理机制,在手术器械使用的不同环节针对不同溯源粒度实现溯源。该机制充分满足手术器械对溯源管理的要求,提高医疗管理的水平,保证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RFID,溯源,手术器械
参考文献
[1]Jong-Hoon Youn,Hesham Ali.RFID-Based Information System for preventing Medical Errors[OL].http://ieeex-plore.ieee.org/xpl/freeabs_all.jsp?arnumber=5326382,2009-11-10.
[2]王羽,徐渊洪,杨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框架[J].中国医院,2010,14(8):2-4.
[3]Lopez,Beatriz,Melendez,Joaquim.Loc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based on a maintenance service oriented infra-structure and RFID technology[OL].http://ieeexplore.ieee.org/xpl/freeabs_all.jsp?arnumber=5759266.2010-6-16.
[4]Sangwan,R S.,Qiu,R G.,Jessen,D.Using RFID Tags for Tracking Patients,charts and Medical Equipment within an Integrated Health Delivery Network[OL].http://ieeex-plore.ieee.org/xpl/freeabs_all.jsp?arnumber=1461346.2005-7-5.
[5]Chun L L,Show W Chien L,Hui C,et al.Enhanc-ing Medication Safety and Healthcare for Inpatients Us-ing RFID[OL].http://ieeexplore.ieee.org/xpl/freeabs_all.jsp?arnumber=4349618.2007-10-15.
优化程序解决平整机二级系统崩溃 第10篇
1 问题的提出
自平整机组投产以来, 二级各应用程序就时而没有响应, 重启二级服务器后, 还是不能运行, 必须手动清除各应用程序通讯用的共享内存文件, 而且对一级TDC (快速工艺控制) 也要进行复位重启, 二级系统才能正常运行。自2009年7月份以来, 这种事故发生频率增多, 由于每次重启TDC后, 物料跟踪信息丢失, 必须手动对钢卷信息进行“同步”录入, 而且还必须对机架再次进行标定, 事故处理时间很长。仅2009年7月份, 该事故导致的非作业时间就长达十几个小时, 严重影响了生产的进行。
该问题涉及到二级计算机和一级TDC, 这两部分都是平整机的控制核心, 它们之间关系密切, 交互报文就达二十多个。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生产隐患, 二级组技术人员在现场监守, 认真分析二级系统日志、配置文件、源代码等, 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并对其进行优化, 使这一技术难题得以解决。
2 标签打印的程序分析
2.1 通讯机制
平整机组二级系统运行于Subsystem平台上, 包括PDH、P D M、P S H、P A P S N D、P A P R C V、S T A、S S T、S O S、LABELPRINT、PRNPROXY、COMSERV等二十多个LFE (应用程序单元) , 各LFE之间使用CORBA通讯, 与一级、三级采用TCP/IP报文通讯, 数据库采用Oracle数据库, 画面、报表采用Oracle公司的Developer 2000开发, 应用程序与画面之间的通讯采用Oracle的PIPE。
通过对每次事故观察分析, 首先是LABELPRINT (标签打印程序) 没有响应, 然后是与之相关的MTRRCV (物料跟踪接收转换器) 、PDH (原始数据处理单元) 等。通过对各LFE的配置文件分析, 各个LFE之间互相依赖,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一个没有响应, 就波及其它LFE, 最后引起了整个系统的崩溃, 因此把重点放在了标签打印程序的研究上。
标签打印程序与其它应用程序一样, 采用标准的LFE模式, 其任务虽然简单明了, 但麻雀虽小, 却五脏俱全。它继承了应用程序类、数据库接口类和通讯类, 通过IDL语言定义CORBA接口与其它LFE进行CORBA通讯。标签打印程序上连二级画面, 下达标签打印机, 使用了ORACLE PIPES、WINDOWS PIPES、TCP/IP、CORBA等通讯方式, 把ESCAPE序列发送至标签打印机。
2.2 打印的两种方式
标签的打印有两种方式:一为自动, 即打印程序接受由生产线上物料跟踪系统发出的物料实时状态报文, 当物料处于完成状态时, 即带钢生产完毕, 称重完成后, 启动打印过程, 提取相应数据, 组织标签格式, 发出打印指令ESCAPE序列, 完成标签打印;一为手动, 适用于标签打印错误, 或者标签遗失等情况下, 重新打印标签。图2为打印命令函数调用示意图。
3 平整机的问题解决
3.1 报文格式
平整机生产节奏快最快速度高达1500m/min, 一般情况下采用自动打印模式, 在自动模式下, 生产线上物料状态 (OPERATION_STATE) 一旦改变, 一级TDC的物料跟踪系统发送各种物料状态报文给相关的LFE, 标签打印程序是其中之一。
标签打印程序的take Material States函数检测物料状态, 如果是4则触发打印, 根据mecode通过实现一个PR类的实例构造生产卷的所有数据信息, 如果构造成功, 则调用打印函数构造ESCAPE打印指令序列, 发送到通讯代理Proxy PRN, 由Proxy PRN翻译为对标签打印机的TCP/IP通讯, 打印标签。
3.2 优化程序解决问题
通过日志, 我们发现当接收到物料状态为4的报文时, 从mecode构造产品数据不成功, 原因是此时物料跟踪发过来的钢卷号为入口卷号, 而不是成品卷号。正常情况下, w_operation State为0, 1, 2, 3, 对应的钢卷为入口钢卷, w_operation State为4、5时对应的是成品卷号。
由于问题的根源在TDC的物料跟踪系统, 因此每次只启动二级服务器并不能解决问题, 必须对TDC进行复位重启, 消除错误, 生产才能得以进行。为了解决该问题, 我们从二级程序着手, 优化二级标签打印程序, 采用自动打印模式时, 不仅检测物料状态, 而且检测钢卷号是否为成品卷号, 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
通过对二级系统日志的分析, 查出了TDC物料跟踪程序的缺陷, 通过优化二级标签打印程序, 巧妙避开了该漏洞, 使得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Skin pass mill machine functional description[M].SMS DMAG, 2004.
[2]平整机电气和自动化报价 (最终版) , 附件2技术说明[M].SMS, 2004.
联想的二级火箭计划 第11篇
在这套系统背后,就是联想ThinkServer服务器为核心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包括:LIV-Cloud云计算管理平台解决方案、LeoStor云存储解决方案以及LIM智能统一监控解决方案等在内的一系列企业级解决方案。其中LIM智能统一监控解决方案,是联想自主研发的面向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全方位监控平台,它以运维自动化替代了人力监控,颠覆了原有的运营管理模式和方法,可实现10秒精确定位故障,并节约75%的人力维护成本。
这样的合作,非常清晰地展现了联想集团在企业级市场的“优势叠加”打法,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童夫尧这样解释:“第一次叠加指的是传统PC与前端的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进行叠加,即显示器、平板电脑、手机、电视的四屏合一。第二次叠加指的是所有终端设备与联想企业级产品,包括并购后IBM x86及存储的二次叠加,即不仅为客户提供终端设备,还可以帮助客户一起参与建立自己的终端架构。第三次叠加指的是在前两次叠加的基础上加一个云技术解决方案。联想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个可以提供硬件及整套解决方案的公司,我们有终端、有后端、有存储。目前联想的销售人员已经很少在客户面前单一地谈硬件采购,而是更多地与科技部门的老总谈企业的IT架构、数据库结构,怎样参与客户的顶层设计。这些谈下来了,硬件自然而然就有了。这是联想未来往企业业务发展的必经之路,本身也是我们能力的一个提升。”
在稍晚召开的“联想企业级业务策略暨ThinkServer Gen5发布会”的演讲台上,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及亚太新兴市场总裁陈旭东高调宣布:2014、2015财年第一季度,联想集团PC领域以19.4%的份额再创新高;智能手机销量比去年上升39%,首次成为中国市场第一;而联想企业级业务则获得了高达33%的同比增长。
这一串数字,也算是对联想集团“优势叠加”战略中的每一个“+”进行战果汇报。早在2014年4月,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首次提出“优势叠加”的战略路线,希望通过“PC+移动设备+企业级产品”形成更为完整的全设备组合,并将其插上“云服务”的翅膀,最终形成更全面的“联想体验”。
用云重新定义企业级计算
2014年初,联想成立了企业级业务集团,希望在现有的企业级业务基础上,打造新的、快速发展的利润引擎。
几乎同时的2014年1月,联想对外宣布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并于2014年10月1日完成收购。在这笔超过20亿美元的交易中,联想将获得1100项专利技术和应用,并迎来世界各地超过7000名 IBM 员工,以及分布在北京、上海、横滨、罗利等地的41个全球研发、生产基础设施。
“随着IBM x86服务器业务收购交易的完成,联想将再添一项全球一流的业务,进一步壮大在企业级设备和服务方面的实力,并随即成为全球服务器市场第三大厂商。”杨元庆如是表示。
陈旭东在大会现场算了一笔账:在这个规模20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中,一旦市场份额能够增长到个人电脑的水平,联想的营业额将翻倍,而利润则更会翻两倍以上!这意味着,收购完成后,联想的企业级业务发展轨迹将整整提前5年,将使联想得以进入全球顶尖厂商阵营。
目前,联想正在专注于业务的顺利整合,为用户提供平稳顺畅的过渡。陈旭东则更进一步认为,IBM x86的技术优势,再加上联想的运营能力,整合之后必将取得1+1>2的效果。
“‘优势叠加’战略与IBM x86服务器并购,将让企业级服务成为‘助推联想腾飞的二级火箭’。”陈旭东说,“未来将会以全新的思维来经营联想企业级业务。”
这种新思维就是“三个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以方案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具体来说就是,联想将更为提前的参与到客户经营的顶层设计中,帮助客户进行系统性地规划和设计,做到以客户应用为出发点、以解决方案为核心,帮助客户真正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与中信银行的合作中,联想发现IT系统在银行内部已经从传统的安全支撑系统,演变成一个战略决策层面的支撑。因此,IT系统必须要结合银行的业务去设计一个新的产品出来,来满足银行客户的需要。这就要求联想的焦点要从银行层面、拓展至银行客户层面上来。在新的合作框架中,联想集团将向中信银行提供包括软硬件产品及定制化解决方案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技术服务;中信银行将为联想集团提供包括供应链金融、集团现金管理和网络银行等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双方还将联合组建“智能网点综合实验室”,对最新的人机交互IT产品和技术进行研究。根据协议规定,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在金融信息化和金融服务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未来,联想还将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和产品组合等方面的大力投入,把企业级业务打造成为新的业务支柱。和其他业务一样,中国区在企业级业务领域也将扮演先锋的角色。陈旭东亦表示,联想将在集团整体投入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市场、销售等在内的多方面的额外投资,加大拓展企业级业务版图、不断向云计算等高价值领域挺进。
借云计算提升渠道能力
联想集团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渠道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但随着IT市场的变化,很多原来单纯的代理处境日渐困难,而云计算战略的清晰,也为这些渠道伙伴提供了升级的通道和机会。
在联想企业级业务策略发布会上,陈旭东介绍说,联想将从咨询、部署、管理和运维四大环节,为大客户量身定制全价值链产品、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以提供贴合业务需求的互联网云应用和云方案,帮助客户提升业务的灵活性和总体拥有价值。联想将在拥有从智能移动终端、到桌面设备,再到后台的服务器、存储等企业级产品的基础上,将整合中国区大客户、服务和云服务等部门的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发力云计算市场。
IDC数据显示,仅2013年企业级服务器市场容量就超过了40亿美元。如此海量的市场,仅靠System x和Think Server自己的销售来打拼远远不够。“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少不了合作伙伴的支持,作为企业级业务重要的一环,联想非常重视对渠道合作伙伴的能力培养。联想不光建立起了完善的渠道培训计划,甚至还准备了大量的资源,在联想战略转型的同时,帮助合作伙伴从‘搬箱子’的角色中转型。”童夫尧说道。
云计算(Cloud)、企业级应用(Enterprises)、移动互联行业应用(Mobility)和IT服务(Services)组成了联想全新的CEMS2.0商用客户价值体系,而联想中国区企业级业务推出核心策略——腾云计划,将发力云计算市场,致力于成为云基础架构的领导者。
具体来说,联想计划在中国培训1000个云计算基础架构专家,招募100个云计算解决方案渠道商,并建立10个云计算解决方案中心支持现有渠道转型。童夫尧认为:“以腾云计划为例,说明在对合作伙伴的支持上,这些都是‘动真格’的。”
这意味着,联想的云计算业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联想自己作为云计算提供者,另一类就是联想帮助客户建设云服务能力。新成立的云服务集团是负责前者——公有云服务,包括有乐商店、云存储等;联想大客户负责后者,包括提供基础架构、软件和运维等一系列的服务。
这也就是陈旭东常说的:“联想既提供云,也帮助别人建云。”目前,联想的云计算业务是由各个部门高度协同完成的,比如企业产品提供丰富、全面的企业级产品支持,包括定制化产品;而云服务部门则有丰富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再加上其他部门以及VMware等合作伙伴的协助,联想可以提供包括从顶层设计到落地部署、服务在内的交钥匙工程。
热连轧二级系统改造的通信网关设计 第12篇
在热连轧生产线改造中,不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和减少改造资金投入是优先考虑的因素,可以对现有的自动化系统不做改动或只做少量通信接口改动,新增一套过程控制( 二级) 系统,与原有二级系统实现两套过程控制系统并行运行。新增二级系统在调试过程中利用生产实际数据完成模型优化,既缩短了系统调试周期,又不影响生产线的正常生产。
在两套二级系统并行运行过程中,设计一套通信网关服务器( NGS) 系统至关重要,它既可以保证新旧两套过程控制( L2) 系统同时与基础自动化( L1) 系统保持通信,又不影响原自动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1项目背景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一钢轧总厂紧凑式带钢生产线( 以下简称马钢CSP) 于2003年投产,自动控制系统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生产线设备主要包括1套液压事故剪、1套高压水除鳞装置、1架立辊轧机、7机架四辊精轧机、1套机架间冷却装置、1套二次除鳞装置、1套辊缝润滑系统、1套快速冷却系统、1套层流冷却装置、1套飞剪、2台卷取机、1条钢卷运输线、打捆机、称重设备等。在工艺方面包括半无头轧制和铁素体轧制等特殊工艺。
马钢CSP二级系统从投产至今已运行了10多年时间,随着CSP产品大纲发生变化和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目前二级系统的控制模型已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考虑到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原有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新增一套并行运行的二级控制系统来完成生产线的自动化升级改造。
本文介绍的就是基于该项目的需求来提供满足两套二级系统并行运行的NGS设计。
2系统结构及配置
在不影响原有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由于不能对原系统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接口做大的改动,因此新增NGS到原自动化系统中,由NGS实现新旧两套二级系统的并行运行,桥接新旧二级系统与一级自动化系统之间的通信任务,并提供两套系统功能切换等功能。
系统改造后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L1 TDC( 西门子控制器) 内部通信保留原全局数据内存( GDM) 网,L1与NGS的通信采用原以太网,NGS与新旧L2系统通信采用新增以太网通信。L1和L2通信电文最重要的是设定电文和实测电文,实测电文由NGS复制并转发给新旧L2; 设定电文由NGS根据功能选择一份给L1。新增NGS后,L1负责通信的TDC需修改通信接口配置; 原L2的服务器MAS( 原过程控制服务器) 负责通信的端口需要修改接口配置。
3软件设计
NGS采用标准的3层软件架构设计,包括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等) 、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采用第3方成熟的商业软件,其中,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 Server 2012 ( 64 b) ,数据库软件采用Oracle 11g; 中间件和应用软件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定制。
3 . 1中间件系统
中间件是过程控制系统的核心支撑软件,即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其主要作用有:( 1) 屏蔽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的差异性及底层操作的繁琐性,让应用软件开发人员面对一个快捷的开发环境,降低系统开发的复杂性; ( 2) 将过程控制系统中一些共性功能分离并固定,缩短项目开发和调试时间,提高系统稳定性; ( 3) 中间件采用配置信息的方式来建立项目,当需要修改或扩展功能时非常方便,增加了系统的扩展能力。
NGS采用的过程控制开发平台( PCDP) 中间件系统[3]由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具有进程管理、实时数据文件管理、进程间通信管理、外部通信管理、日志报警管理、变量管理和数据库连接管理等功能。
PCDP外部通信管理[4,5]负责NGS与L1、新L2系统PCS、原L2系统MAS之间的通信链路以及数据收发队列的管理。在TCP /IP通信协议的基础上,该组件根据冶金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对以太网通信过程的基本功能( 建立连接、连接检测、收发电文等) 进行统一封装。
NGS在PCDP上对外部通信组件进行配置,以实现L1和L2系统的并发通信功能。
3 . 2应用软件
NGS的系统功能包括通信连接管理和通信电文处理。其中,通信连接管理在PCDP中间件系统上进行功能配置; 通信电文包括L1发送给L2的实测电文和L2发送给L1的设定电文,应用软件功能主要是处理所有实测电文和设定电文,将所有通信电文 分为ADH( 实际值处理 电文) 、SDH ( 设定电文) 、MTR ( 跟踪电文) 、OTH( 状态电文) 4种类型,处理方式主要是实测值接收和设定值发送两种。与此对应,在软件架构设计上,对每种类型电文分别设置模块来处理( 如图2所示) ,其中,MTR跟踪电文,MTRRcv模块处理所有接收 自L1的跟踪电 文,并且分发 到MAS和PCS,MTRSnd处理所有发送给L1的跟踪电文,这些跟踪电文从MAS和PCS中接收 。
3 . 2 . 1通信连接管理
目前L1和L2之间的通信电文约有80个,每个电文采用一个TCP通信连接进行L1和L2的电文交换。增加了网关服务器后,一个电文需同时与L1、MAS和PCS分别进行电文交换,即在网关服务器上需要建立大约240个通信连接,因此,如何保证所有通信电文收发实时可靠是网关服务器设计的重要内容,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端口号分配、电文收发处理和通信连接监控。
( 1) 端口号分配。原MAS系统和L1系统通信端口号配 置规则采 用端口号 为电文ID +25 000 ,考虑到在一台机器上端口号既不能重复又要便于通信连接的参数配置,NGS的通信端口编号采用如下规则: NGS接收和发送L1和MAS通道端口号分别为ID + 25 000和ID + 35 000,NGS接收和发送PCS通道端口号为ID + 45 000。
( 2) 电文收发处理。为保证电文收发处理的实时性,通信管理系统设计采用多进程和多线程混合方式,对所有的通信连接进行逻辑分组,每个通信组单独由一个服务进程负责管理。分组时需要考虑这组内的所有连接的通信量,以均衡每个服务进程所处理的任务量,一般可把内容和时序要求相似的通信连接分成一组。每个组最多包含16个连接,每个连接由服务进程的一个独立线程进行管理。
( 3) 通信连接监控。为了便于对各通信连接的状态进行诊断,管理程序对每个通信连接的工作时间以及接收或发送的电文数量进行统计,如果出现异常,比如连接被断开或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心跳电文,系统将会产生报警信息,提示系统维护人员。
3 . 2 . 2通信电文处理
电文处理功能包括电文解析、分发、比对、选择保存和状态监控等,其中电文比对和选择关系到MAS和PCS两套系统的并行运行和在线切换,下面以设定电文的比对和选择为例说明。
( 1) 比对。为了分析和确认新旧L2系统模型设定参数的精度,在NGS上开发了设定电文内容比对分析功能,即把从旧系统和新系统接收到的设定电文的每个变量逐一进行比对分析,并对差异较大的数据项进行报警。由于手动干预和响应速度的差异,两个系统的设定电文发送给NGS的时序和次数不会完全一致。因此在启动电文比对时,需要先将接收到的设定电文保存到缓冲区中,然后对新旧系统发送电文的时刻和带钢ID进行比较,如果带钢ID相同且时间相近( 两个电文到达时间差小于2 s) ,则可认为是新旧系统对同一卷带钢进行同一次设定,这样的两个电文之间可以进行比对。
( 2) 选择。对于新旧两套系统同时发送的设定电文,在NGS中设计了功能切换开关以实现两套系统的在线切换。设计方式如下: 1) 整体切换。通过一个开关控制新旧L2系统整体上线,包括所有的通信电文,例如在切换到PCS的情况下,NGS在选择发送给L1系统的电文时全部采用来自PCS的电文。2) 部分功能切换。在L2系统调试过程中使用,对主要的模型控制进行在线切换,如精轧模型在线切换包括预设定电文和轧机动态设定电文的设定数据,NGS根据功能切换开关状态,在转发这2个设定电文时选择组装发送给L1。
4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NGS已于2014年成功应用于马钢CSP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项目中,利用生产线检修间隙对自动化系统的模拟轧制验证结果表明,NGS功能已完全能够满足自动化系统改造的要求,可以实现两套二级系统并行运行和在线切换,并且为新二级系统PCS的下一步功能调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目前国内有多条热连轧生产线面临升级改造的任务,在减少对生产线生产影响和资金投入方面,二级系统并行运行方案具备非常大的优势,其中,网关服务器的设计实现至关重要,新旧系统的并行运行使得新二级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生产数据来调试功能和优化模型,大大缩短了新二级系统的调试周期。
二级系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