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预防接种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儿童预防接种范文(精选12篇)

儿童预防接种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8月选择我中心预防接种儿童234例,随机分两组,观察组117例,男60例,女57例;年龄3个月~3.5岁,平均(1.84±1.52)岁。对照组117例,男65例,女52例;年龄4~4.5岁,平均(2.18±0.63)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①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解预防接种的目的和意义,嘱咐家长接种前后相关注意事项,既不要在发烧、感冒、抵抗力虚弱时接种或提前接种,也应注意接种后的卫生工作,改善儿童体质,并告知家长儿童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案。②心理护理:主动接触儿童,手轻抚儿童的头与手以获取儿童信任,促使儿童保持身体放松并主动配合接种;接种时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并表扬和鼓励成功接种儿童的配合行为,将其作为其他待接种儿童的榜样,鼓励他们主动配合接种,并保证未接种的儿童不能接触到接种不满意的儿童;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建立亲切感,促使儿童主动、积极地配合接种。③接种环境:接种应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可张贴卡通、动画图片,或放置一些儿童喜爱的玩具,将室内设置成温馨的蓝色或粉色,以此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医护工作人员要务必做到“三查七对”制度,还应认真核对:姓名、疫苗名称、疫苗颜色、疫苗剂量、接种时间和针次、注射部位,根据不同疫苗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法。④接种后护理:接种结束后,嘱咐儿童家长接种0.5h后确认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若儿童在接种疫苗后24 h出现过敏性休克、晕厥、癔症等情况,立即打“120”进行急救;5d内出现恶心、发热、荨麻疹、腹泻、硬结、呕吐等不良反应时,及时与医生联系,医生应指导家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嘱咐家长接种后保证儿童充分休息,少运动,多饮水。当儿童自觉注射部位瘙痒时切勿挠、抓,防止发生感染。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核实资料,对儿童进行常规检查;选取疫苗并打印注射单,宣传接种相关知识;儿童家长签知情同意书并接种;记录签名并嘱咐注意事项,留观0.5 h。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儿童的接种恐惧程度:当接种儿童轻度恐惧但不回避或未产生恐惧感时为Ⅰ级;当儿童产生恐惧感并尝试回避,但仍能顺利接种时为Ⅱ级;当儿童恐惧感强烈,尽力回避接种,需接种人员和家长强行接种时为Ⅲ级。并比较两组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包括接种意义、疫苗类型、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措施;家长满意度包括讲解情况、接种技术、护理态度等。同时比较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处理数据,利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间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儿童恐惧度比较:接种过程中,观察组儿童恐惧Ⅰ级例数少于对照组,Ⅲ级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满意度比较: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接种后,观察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儿童由于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抗病原体能力弱,是多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防治疾病意识的增强,预防接种疫苗逐渐成为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举措[2]。然而,一些家长对预防接种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知,不愿意对儿童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并且,进入机体后的疫苗属于异物,不同体质的儿童因自身敏感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不良反应,若不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或处理不当,不仅可增加儿童的痛苦和家长的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医疗纠纷,从而影响预防接种疫苗工作的顺利进行[3,4]鉴于此,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和耐心讲解,告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定期对家长培训相关疾病预防知识,使家长全面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加预防接种率,避免儿童出现疾病感染的情况[5,6];同时对家长讲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促使儿童积极配合接种,避免发生医疗纠纷[7]。

本研究探讨、分析了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应用效果。本研究所应用的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主要从家长宣传教育、心理护理、接种环境以及接种后护理等方面入手,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家长水平认识、医务人员的素质、环境等因素对接种效果也有影响,采取换位思考方式去缓和与解决矛盾,避免发生医疗纠纷;这不仅可丰富家长的疾病预防相关知识,缓解儿童恐惧等不良情绪,有助于获取儿童及其家长的信任,保证接种过程的顺利进行,还可改善接种结果,保证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研究结果显示,接种过程中,观察组的Ⅰ级恐惧的例数少于对照组,Ⅲ级恐惧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消除儿童的恐惧感,促使儿童配合接种,增加疫苗接种率,提高家长满意度,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预防接种儿童的临床记录资料234例。结果:接种过程中,观察组Ⅰ级恐惧的例数少于对照组,Ⅲ级恐惧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儿童,护理,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1]李燕荷,张丽君.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5,7(1):34-36.

[2]王洋.儿童预防接种前后的护理干预分析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3):210-211.

[3]李建好,何焕燕,卢银娥,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33):7469-7470.

[4]程红梅.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132-133.

[5]黄晓宁.全程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重要性[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5):343-344.

[6]田金云.全程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9(16):231-232.

[7]朱秀丽,代海平.浅谈心理护理在社区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128-129.

儿童预防接种知识宣传 第2篇

为什么一定要按免疫程序接种?

免疫程序是国家根据疫苗所采用的毒(菌)株的免疫原性、疫苗本身和几种疫苗同时接种的反应性、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针次、间隔时间,疫苗的血清学、流行病学效果、免疫持久性、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具体实施条件以及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等多种因素制定的。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如百白破疫苗必须注射三针才能完成基础免疫,乙肝疫苗完成三次才能使儿童身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这都是专家们根据多年科学实践而制定的,因此,预防针一定要按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

为什么要给孩子进行免疫接种?

婴儿出生后可从母体内获得一定的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因此在6个月内一般不容易患传染病。但6个月以后,这种抵抗力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小孩子就容易患各种传染病。为提高儿童抵抗传染病的能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需要有计划地按时给孩子进行免疫接种,以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预防接种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有下列疾患情况者,请事先告诉医生。如:发热,结核病,糖尿病,过敏史,高血压,心、肝、肾病,癌症,白血病,输血,血液制品或免疫球蛋白使用史,艾滋病,服用激素类药物或进行过防疗或化疗等,以及一切您认为有必要告知医生的情况。

二、孕妇及哺乳期禁止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麻腮风(mmr)疫苗的女性在接种后3个月内避免怀孕,接种其他疫苗的女性在接种后1个月内避免怀孕。

三、如果您有预防接种原始记录或黄皮书、外文表格请您务必携带。

四、前来接种的人员应认真、如实地填写预防接种申请表和接受接种医生的问询,以便医生进行预防接种前禁忌症和慎用症的筛查。

五、如您需要接种黄热病疫苗,请您在星期四下午集中接种,或电话约定时间,因黄热病疫苗1支可接种5人份,溶解后的黄热病疫苗只能在半小时内使用,如果不及时集中使用会造成浪费,故请您谅解。

六、如果您目前身体患有某些严重的疾病,对方又需您出具预防接种证明书,保健中心可为您出具预防接种禁忌证明,但您需提供有效的医院诊断证明报告。

儿童预防接种的安全护理 第3篇

关键词:预防接种 安全护理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73-02

计划免疫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以保证儿童健康地成长。我科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对来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16900例儿童进行护理干预,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6900例,男8590例,女8310例,年龄1个月-13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在第一次进行预防接种时就按照国家和云南的体检程序,对我门诊辖区内每个新出生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专人专管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科学喂养及预防接种知识宣教。提高相应知识的宣教和解释工作,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程序的重视。

1.2.2 每次接种疫苗前做好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及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告知工作,并在每次接种后,为家长安排下次何时来进行何种疫苗的安排,必要时打电话提醒家长,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让家长及时了解疫苗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取得家长配合。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避免饥饿,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身体过敏的食物,以免孩子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每次接种疫苗前、中、后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以便家长了解各类疫苗,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

1.2.3 接种疫苗时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接种门诊配置;有候诊室和接种室,应保证候诊室清洁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温馨舒适,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报使儿童候诊或休息时有在家的感觉,减轻孩子、家长的心理压力。消除儿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于月龄较小的儿童用手亲自抚摸儿童,消除其陌生感与恐惧感,以取得儿童家长对接种人员的信任,對特别紧张的儿童可用分散注意方法进行逗引,使预防接种顺利进行以保证安全注射为目的。

儿童预防接种全程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2年7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计19 320例, 男9 674例, 女9 646例, 年龄1个月~14岁。接种反应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建立证、卡、簿

对我院辖区内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 与家长互留通讯方式, 对接种疫苗进行编排, 定期检查发现未及时来院接种者, 立即联系沟通, 督促家长完成接种。每次接种后, 在《预防接种证》上签名, 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时间, 通知其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

1.2.2 做好接种疫苗的宣传教育工作

日常工作中, 我们随时解答家长的各种疑问, 给家长讲解各类疫苗的生物学原理。注射前详细说明该疫苗的适宜人群, 对不能接种的人群也要向家长说明, 并给予合理的建议, 这样既提高了家长对疫苗的认识, 也取得了家长对我们的信任, 使预防免疫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对年龄偏大的儿童我们给予详细耐心的讲解, 如不接种疫苗带来的危害等等, 使大部分孩子能够消除恐惧心理, 主动配合接种注射。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如口头宣教、传单、墙报、黑板报、宣传栏等广泛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使家长普遍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动接受疫苗接种, 有效提高了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

1.2.3 创建一个温馨清洁的候诊 (休息) 室

设有疫苗接种候诊室和接种治疗室, 候诊室整洁明亮、空气流通, 并配有小椅凳为儿童提供休息场所。配有儿童喜欢的画册和图书, 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 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治疗室内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 h, 保持室内清洁, 温湿度适宜, 避免儿童接种时受凉。同时按接种疫苗的种类划分接种区, 接种区标记清晰, 做到按区注射。

1.2.4 做好接种时的检查指导工作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每日查对疫苗的接种数量、有效期。操作前须检查疫苗的质量有无浑浊、沉淀或安瓿有无裂纹等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清理并上报。操作前了解接种儿童的个人信息, 如孩子出生时及出生后的情况、平时身体状况、第一次接种后的反应及当日有无不适 (感冒、发热、腹泻等) 。在征得家长理解和同意后, 确定所接种疫苗的名称并登卡签字。根据注射部位和疫苗量的多少,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掌握疫苗接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 处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和免疫功能不全如免疫缺陷、白血病、淋巴瘤等过敏体质的儿童不宜接种, 神经系统疾患如癫痫、脑病等疾病, 慢性心脏病、肾脏病、肝病的儿童不宜接种。患腹泻的婴幼儿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 等腹泻恢复后可补服。一般感冒流涕、咳嗽发热, 同时伴有其他明显症状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疫苗。

1.2.5 意外情况的处理

个别儿童注射时由于胆怯、过度紧张, 在注射疫苗后可能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虚脱现象。此时, 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 立即让儿童平卧, 并监测其生命体征, 如生命体征平稳时, 口服适量糖水, 必要时吸氧, 短时间内即可恢复。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 要按照休克的抢救原则处理。

1.2.6 做好接种后的指导

注射完毕后让儿童静坐观察休息20 min~30 min, 如出现反应及时处理, 无反应再让其离开接种室, 同时做好离院指导。告知家长短时间内让孩子适当休息, 不要做剧烈的活动;2 d内不要给儿童洗澡, 避免针眼处浸湿, 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注射部位瘙痒时, 告诉儿童不要用手挠以免诱发感染, 多喝水, 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大多数婴幼儿注射疫苗后局部和全身反应较轻微、短暂, 不用做特殊处理, 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的一般反应;极少数孩子会有头痛、头晕、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或淋巴结肿大, 少数1 d~2 d, 多数3 d~5 d自然消失。孩子接种后出现轻度发热 (38℃以下) 和局部反应, 可不用去医院, 如本组18例出现发热症状的儿童, 经指导家长多给孩子喂水, 加强生活护理和观察, 体温均在2 d内降至正常。局部反应者44例, 嘱家长保持孩子皮肤和衣物的清洁干燥, 避免孩子用手挠, 对局部进行热敷, 促进血液循环, 红肿很快消失。接种后出现局部反应, 如果指导护理得当, 无其他异常变化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以免降低接种效果。如果体温过高 (38.5℃以上) 并有其他急性反应, 家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疫苗种类繁多, 有些疫苗需长时间方能产生持久性免疫抗体。如乙肝疫苗注射后, 产生相应抗体需半年内3次注射方能出现效果, 因此这种疫苗注射后, 应让家长了解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 必须按规定次数和时间进行注射, 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和效果, 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接种的应及时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和轮状病毒活疫苗后30 min内不能进食任何温热的食物与饮品。

2 讨论

2.1 预防接种率大大提高

儿童预防接种是一项国家对儿童期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措施, 有许多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认为预防接种可引起儿童局部及全身的不良反应, 不利于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处于观望状态, 不主动带儿童接种疫苗。通过接种前后的宣教和护理指导, 我科接种门诊辖区内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疫苗都有了正确的认识, 并积极主动地带儿童参加预防接种, 有效提高了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

2.2 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活动总结 第5篇

为推动预防接种工作,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6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的通知》(x办疾控函〔2016〕x号)、北京市《北京市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6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的要求,我县与全市同步将于2016年4月25日前后一周内开展宣传活动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活动,宣传主题为“接种疫苗,家庭有责”,总结如下:

一、针对流动人口聚集地、托幼园(所)、商业服务场所、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或场所,张贴宣传画,以提高群众对儿童接种工作的重视度,增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信心

二、院内大厅设立宣传条幅一条,主题为“接种疫苗,家庭有责”

三、办板报一期,张贴宣传画以及宣传计免相关知识。

四、在接种日设立咨询台,向广大群众和家长进行宣传活动,并利用流动儿童强免工作对外省市儿童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使预防接种工作深入民心。

在此次活动中,全体保健科人员参与了宣传活动,现场宣传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广泛宣传接种疫苗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动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和教育工作,与辖区政府、学校、集中用工单位等相关部门合作,将宣传活动深入到工地、学校、社区,将预防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提高居民对及时和全程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的认识。给儿童家长解答免疫预防接种以及儿童常见传染病防治等问题;针对当前群众中存在的对疫苗安全性普遍担忧的心理,重点宣传疫苗安全性,同时兼顾预防接种重要性及疫苗对传染病防控效果;讲解了免疫程序和疫苗接种前后整个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外来人口预防接种政策等相关内容。通过本次宣传活动,提高了群众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增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信心,了解国家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方针、政策,并能真正参与到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来,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了促进工作。使预防接种深入人心,把政府的关爱传递给每一个人

【相关阅读】

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80年代后,我国政府积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扩大计划免疫规划(EPI,Expanded Progrrammeon Immunization实施免疫规划,保护儿童健康)并积极开展工作。

为了加强对该工作的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度,促进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保证免疫接种率,有效地防止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达到最终消灭疾病的目的,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成立了全国计划免疫协调领导小组,并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至此,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免疫接种程序: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即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并在婴儿1周岁之前,完成程序中的所有基础免疫。

关于社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 第6篇

【关键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接种率;改善措施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许多孩子随父母来到城市成为流动儿童,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场所不固定,随意性大,对接种疫苗的认识程度不高、信息不畅、对接种疫苗不了解等原因,导致这部分流动儿童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漏种、误种、不接种的现象常常发生[1-2]。预防接种就是常说的打“防疫针”,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从而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防御能力[3]。儿童及婴幼儿最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因此,定期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是儿童保健的主要环节。人工免疫方法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4]。目前,我国儿童接种的疫苗以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为主。城市接种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接种。为了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保护流动儿童身心健康,要做到每个流动儿童都能及时预防接种。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加强对流动儿童接种的管理。

1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现状

1.1 流动儿童的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认识不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多数平时都忙于打工、挣钱,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计划免疫接种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知道有病看病,而不知道无病早防、计划免疫接种是预防孩子得传染病的重要途径,致使这部分儿童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漏种、误种、不接种的现象时常发生。

1.2 社区卫生防疫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方法欠妥。因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比较繁杂,大多居无定所,居住条件环境差,大多早出晚归,远离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宣传资料和计划免疫接种提示一般都张贴在卫生服务站以及辖区的小区周围,因此这部分人员平时无法看到、更不去留意,政府通过地方电视和地方广播公布的阶段性计划免疫信息他们平时也无法获得,所以常规的宣传方式存在盲区、不到位。

1.3 超生人员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有顾虑,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一般都是为了躲避当地政府计生部门的追查带老婆来到城市的,在城市里东躲西藏,居无定所,待孩子出生后,刻意去隐瞒,生怕别人知道,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致使这部分孩子不能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1.4 预防接种责任意识较弱。有些从事计划免疫工作的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使一部分流动儿童未能及时建卡和免疫接种,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歧视,认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

2 对策

2.1 领导重视从行政上、业务上狠抓落实,促使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搜索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儿童信息,减少免疫空白点。

2.2 执行法律法规,加强管理,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凭计划免疫接种证入托、入学制度,依法加强辖区内管理[5]。

2.3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与工商、公安、计划生育、乡镇、居委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的单位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进城务工人员人口流动管理部门职责,尽可能使进城务工人员到相应理部门注册登记,摸清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状况。

2.4 社区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一条绿色通道,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做到随到随建卡、随接种。

2.5 建立横向网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要建立计划免疫横向网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一旦发现,应及时建卡和转卡、补种,各社区服务站之间要协调统一、互通信息、及时联系,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量能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计划免疫接种[6]。

2.6 广泛宣传。根据进城务工人员流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普及免疫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标语、接种证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地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7],尤其是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租住地较为集中的地方,让家长带领儿童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造册、免疫接种,由现在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免疫服务。

参考文献

[1]鲍文娴.外来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58-59.

[2]王小燕.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57-158.

[3]马旭峰.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848-1849.

[4]曹熊燕,方杭燕.城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77-78,83.

[5]苑波.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3,(34):388.

[6]李红.影响社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5):397-398.

儿童预防接种晕厥的分析与预防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全部是本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对象, 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5~13岁, 为学前儿童或学生。12例首次发生晕厥, 4例有过晕厥史。

1.2 预防接种晕厥儿童的临床特点

发生时间:5例发生在站立注射时, 11例发生在注射后数分钟之内。症状:先出现头晕, 恶心, 上腹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随后出现面色苍白, 出冷汗, 下肢无力, 坐立不安等症状, 持续几分钟后出现四肢发冷, 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脉搏微弱等休克症状。

1.3 对晕厥儿童的处理方法

注射引起的晕厥最常见的是血管抑制性晕厥, 即迷走神经性晕厥。其前驱表现主要为头晕, 胸闷, 面色苍白, 出冷汗, 肢体无力, 恶心呕吐, 脉搏细弱。当出现上述晕厥前驱症状时, 应迅速让儿童平卧或头低脚高位, 同时针刺人中穴, 一般很快能恢复正常, 然后再针对病因进行适当处理。让儿童保持安静并给予热糖水或葡萄糖注射液口服;若半分钟内不恢复正常, 可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 10岁以下0.3~0.5 ml, 10岁以上0.5~1 ml, 必要时可吸氧。让儿童注意休息, 密切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 做好神态, 瞳孔, 生命体征的监测, 关注病情的进展与康复情况,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以便做出相应处理。

2结果

18例晕厥儿童经以上处理后, 神志很快恢复正常, 血压, 脉搏都在正常范围, 呼吸平稳。

3讨论

3.1 晕厥发生的原因分析

预防接种儿童晕厥多为血管抑制, 以恐惧, 紧张, 疼痛, 甚至晕针导致脑血流减少, 脑供氧不足等为主要原因。主要包括:①心理因素:由于儿童对预防接种有恐惧感, 精神高度紧张, 当接受注射时皮肤因受疼痛刺激, 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 引起血管突然扩张, 血液大量流入外周血管, 使回心血量大量减少, 心输出量减低, 造成血压下降, 因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造成大脑缺氧而发生晕厥;②空腹因素:应激性是人体对外界的自然反应, 空腹注射即可引起应激反应。空腹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注射刺激加强了其兴奋性, 通过反射而引起血管床扩张, 从而使回心血量减少, 导致短暂性血流量减低而致晕厥;③体位因素:预防接种时常为站立注射, 由于站立姿势造成血液循环调节发生障碍, 加之疼痛刺激, 血液贯注于下肢, 引起循环血量减少, 脑部供血减少而致晕厥。

3.2 预防措施

别“刁难”流动儿童预防接种 第8篇

外来务工者带孩子打疫苗被要求先出示13种证件, 一经披露, 立即在社会引起反响。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 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但对于接种时需要提供哪些证件, 并没有明确规定。朝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接种为何要提供居住证明, 难道与有关部门相关要求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都规定得很清楚, 流动儿童免费享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流动儿童在暂住地居住时,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到暂住地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建立《儿童预防接种卡》, 接受免疫服务。流动儿童建卡、建证、预防接种及管理工作由暂住地接种单位负责。接种单位为辖区内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提供免疫服务, 填报流动儿童免疫服务报表。保障流动儿童及时获得预防接种服务, 预防、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爆发、流行。笔者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近20年, 开展预防接种尤其是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 从来不要求提供什么居住证明, 只要持有《预防接种证》 (近年推行预防接种卡) , 就能接受预防接种。笔者所在市的各级接种单位预防接种门诊也都是这样执行的。

照片转自相关网站。

目前, 流动儿童的基础免疫接种率较低, 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已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流动儿童家长缺乏预防接种知识, 有的甚至拒绝接种, 导致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大大低于本地儿童。一般儿童在打了一针疫苗后, 医生都会帮家长预约第二次打疫苗的时间, 并把时间写在接种证上。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 换了一个地方之后, 常常忘了带孩子去接种。外来人员预防接种意识淡薄, 也是造成预防接种率低的一个主要因素。流动儿童流动性强, 儿童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 地区城乡差异, 主动接受免疫接种服务意识差, 加之管理措施不到位, 政府部门协调不够等因素, 使得流动儿童漏种的情况常有发生。大多数流动儿童来自经济落后的偏远贫困地区, 特别是不少计划外生育、超生的流动儿童家长, 本来就不敢给孩子接种, 这也是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低的另一个原因。随着流动人口增多, 预防接种率偏低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包括麻疹在内的一些近年来已经少见的传染病又呈卷土重来之势,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为了提高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 消除免疫空白的现象, 有效保护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 控制和消灭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各地需要加强管理力度, 针对全国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加大、流动地域广泛的现实, 各地政府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机制, 在预防接种上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必须同样对待, 简化接种程序, 不再发生家长带孩子接种要出示13种证件的现象。

同时提醒把握住医院产科环节, 向产妇发放预防接种须知单, 使产妇了解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 知道何时接种疫苗, 预防哪些疾病。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使广大群众了解免疫规划是预防疾病和保护儿童健康的有效手段, 增强预防接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重点区域即个体摊贩和打工者集中的地方和单位, 开展宣传时最好能引起当地的重视与配合, 使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做好学校、幼托机构等接种证查验工作, 及时查漏补种, 消除免疫空白。

在此提醒广大家长, 预防接种证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本本, 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以后孩子入托、入学、参军、出国等都要查验接种证, 一旦发现漏种, 必需一一补上, 不然将不能办理相关的手续。

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影响因素研究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自2012年4月-2013年9月出生的300名儿童,调查持续居住超过60 d,且无本市户籍的外省儿童与其家属。

1.2. 方法

按照外来儿童全面查漏补种活动的调查参数,择取外来儿童300人,同时以不同街乡外来儿童数位居前4位的25个行政村居作为调查点。在择取的调查点里,每一个外来儿童数都超过100人的村居随机调查适宜调查的对象,所有外来儿童数超过100人的村居随机调查20名,通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工作者对其实施相应的问卷调查,现场填写外来儿童免疫接种与家属情况调查单。此次研究的样本总数为300例,调查时间2013年12月。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所使用的疫苗接种合格,第一时间分析指标参见相应的免疫预防工作技术规范,未到接种时间但可以在规定接种时间范围中完成接种的儿童为合格。

1.3. 统计学方法

此次调查通过EPI软件录入调查参数,同时通过平行双录入的形式予以纠错测检,利用SPSS 11.5软件分析调查参数,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此次研究所调查的300名外来儿童,建证比例超过89%,而建卡比例则超过85%。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户口所在地、家庭人均收入、搬迁后是否知道转接种卡片、是否希望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能否接受的疫苗价格等因素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胎次、性别、家属年龄、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家庭子女数量等因素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为了避免其他外在的影响因素,把在单因素分析里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存在显著性关系的变量整合到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通过模型予以多变量探究,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户口所在地、家庭人均收入、搬迁后是不是知道转接种卡片、是不是希望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能否接受的疫苗价格等因素整合到回归方程,且P<0.05。

3 讨论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儿童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合格比例也随之增加。儿童的家属是外来儿童的监护人,近80%的外来儿童家属都要担负着抚养儿童的重任。家属的文化素质影响其对免疫预防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儿童的免疫接种。我们还发现,外来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的知晓比例有所差异,其子女的免疫接种合格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疫苗价格的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其子女的免疫接种合格比例也存在差异。疫苗价格的接受能力不仅和经济因素有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外来儿童父母的免疫预防态度有关[1,2,3]。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给出改善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水平的一些措施:(1)联合计生、村居委会等系统,让这些系统参与到深化查漏补种工作中,第一时间发现新迁入外来儿童;(2)深化免疫预防知识的宣教工作,加强外来儿童父母以及监护人的预防接种意识,提高其为子女予以预防接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深化免疫预防服务品质,从根本制衡免疫预防服务工作的有效性。

摘要:目的 分析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影响因素,并给出基本对策。方法 按照外来儿童全面查漏补种活动的调查参数,择取外来儿童300人,同时以不同街乡外来儿童数位居前4位的25个行政村居作为调查点。在择取的调查点里,每一个外来儿童数都超过100人的村居随机调查适宜调查的对象,所有外来儿童数超过100人的村居随机调查20名,通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工作者对其实施相应的问卷调查,现场填写外来儿童免疫接种与家属情况调查单。此次研究的样本总数为300例,调查的时间2013年12月。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所使用的疫苗接种是否合理,第一时间分析指标参见相应的免疫预防工作技术规范,没有到接种时间不过可以在规定接种时间范围中完成接种的儿童为合理。结果 此次研究所调查的300名外来儿童,建证比例超过89%,而建卡比例则超过85%。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户口所在地、家庭人均收入、搬迁后是否知道转接种卡片、是否希望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能否接受的疫苗价格等因素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P<0.05,儿童胎次、性别、家属年龄、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家庭子女数量等因素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P>0.05。为了避免其他外在的影响因素,把在单因素分析里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存在显著性关系的变量整合到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通过模型予以多变量探究,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户口所在地、家庭人均收入、搬迁后是不是知道转接种卡片、是否希望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能否接受的疫苗价格等因素整合到回归方程,且P<0.05。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给出改善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水平的一些措施:1联合计生、村居委会等系统,让这些系统参与到深化查漏补种工作中,第一时间发现新迁入外来儿童;2深化免疫预防知识的宣教工作,加强外来儿童父母以及监护人的预防接种意识,提高其为子女予以预防接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深化免疫预防服务品质,从根本制衡免疫预防服务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瑾,陈美光,荆瑞芳,等.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中5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免疫状况及抗体水平比较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12,17(6):603-607.

[2]罗力,郝模,于明珠,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化建设研究成果简介[J].中国卫生资源,2012,13(4):440-443.

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目前,乙型肝炎(乙肝)治疗及预后效果都不理想,是国际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1]。乙肝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为感染乙肝病毒(HBV),HBV可通过血液、皮肤伤口、性接触等进行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乙肝疫苗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抗体通过清除HBV预防感染[2]。为了提高我国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有效预防HBV感染,本调查对30000份儿童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研究我国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效果,以提高家长的预防意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中国居民健康状况调查》中儿童血清样本30000份作为研究对象[3],其中男15000例,女15000例;新生儿6000份,1~3岁6000份,4~6岁6000份,7~9岁6000份,10~12岁6000份;农村居住儿童15000份,城市居住儿童15000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各5000份,男女比例均是1∶1。

1.2 方法

(1)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样本的HBV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及核心抗原阳性率;(2)检测血清HBV DNA判断血清样本乙肝病毒携带率。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4];(2)观察HBV感染以及HBV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及核心抗原阳性率的年龄分布;(3)观察HBV感染以及疫苗接种的地域分布。

2 结果

2.1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接种乙肝疫苗血清样本8220份,总接种率为27.40%,其中男4470例,接种率为29.80%,女3450例,接种率为23.00%。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为62.50%;1~3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33.50%;4~6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22.83%;7~9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10.50%;10~12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67%;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比其他年龄阶段的接种率高。

2.2 乙肝病毒年龄分布

血清标本检测后,乙肝病毒携带率为13.16%(3948/30000),乙肝病毒核心抗原阳性率是2.69%(807/30000),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是9.56%(2868/30000),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是23.66%(7098/30000)。血清样本检测中新生儿和4~6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最高,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率年龄分布具体数据见表1。

2.3 乙肝感染以及疫苗接种的地域分布

农村居住儿童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是9.71%,高于城市居住儿童携带率的3.45%;城市居住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42.47%)高于农村居住儿童接种率(12.33%);城市居住儿童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4.54%)低于农村居住儿童(4.92%)。

3 讨论

目前临床推广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5]。乙肝疫苗的作用机制是刺激体内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抗体,抵抗病毒、预防感染[6]。目前尚无治疗HBV的特效药,乙肝患者主要依靠长期服药增强免疫功能,改善体质,所以提前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HBV感染的方法。

本调查结果显示,乙型肝炎疫苗总接种率为27.40%,其中男童接种率比女童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比其他年龄段的接种率高;血清样本检验中乙肝病毒携带率为13.16%,乙肝病毒核心抗原阳性率是2.69%,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是9.56%,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是23.66%;新生儿和3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最高;农村居住儿童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是9.71%,明显高于城市居住儿童的携带率3.45%;城市居住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42.47%)高于农村居住儿童接种率(12.33%);城市居住儿童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4.54%)低于农村居住儿童(4.92%)。目前我国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整体水平低[7];农村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低于城市居住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女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低于男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农村居住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比城市居住儿童高,说明农村居住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高。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减少HBV感染,应进行如下工作:(1)完善乙肝疫苗接种制度和相关管理措施,提高我国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完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管理措施及相关制度,提高新生儿接种率;(2)加强HBV知识、危害性、预防知识宣传。加强乙肝疾病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疾病知识普及率,增强社会对乙肝的认知性;大力宣传HBV对人体的危害,增强人们的疾病感染危机意识,提高警惕性;加强预防感染措施宣传,提高人们的免疫功能,减少HBV感染的发生;(3)加强乙肝疫苗接种知识宣传,让人们认识到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感染;(4)加强农村地区HBV防控管理,降低农村儿童HBV感染率[10]。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整体低下,农村儿童接种率低于城市儿童,女童接种率低于男童,需要通过完善乙肝疫苗接种制度及管理措施,加强乙肝疾病知识、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等,提高人们的乙肝疾病认知,增强乙肝疫苗接种意识,从而减少HBV感染。

参考文献

[1]孙晶.研究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3):6-7.

[2]张雪妍,王跃锜,周永康.国内儿童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安全性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9):1611-1612.

[3]卢庆乐,田玫玲,吴殿水,等.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93-4194.

[4]向勇.1100例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现状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7(5):180-181.

[5]柯以弘.187例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3—4年后免疫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2(1):160-163.

[6]王选中.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5):154-156.

[7]卓家同,钟革,黄影,等.广西壮族自治区1992—2013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及预防效益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6,21(1):84-90.

[8]李利翔,文加峰,南社利.某市接种门诊570名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效果观察[J].医学动物防治,2015,31(5):555-556.

[9]陈伟,李永成,骆晓艳,等.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现场调查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5,17(9):162-163.

儿童预防接种 第11篇

本文通过督导工具,对被抽样接种单位的备份文件进行自动分析,以了解拜城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质量,为今后整改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从国家免疫规划中心软件专区下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接种单位客户端督导工具V1.1(2011年9月20日,以下简称督导工具),点开界面,从全县16个接种单位中、按随机抽样方法(盲法)随机抽出10各接种单位,选择被抽样的接种单位客户端数据备份文件,点击《统计》按钮,在《设置》界面进行相应的设置,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工具会自动进行统计,统计完成后,点击《导出》按钮,指定要导出的位置,打开导出的文件,对自动生成的数据进行评价。

结 果

儿童预防接种个案录入情况:被抽样的10个接种单位录入儿童总数12286人,及时建卡儿童数9582人,及时建卡率77.99%,重卡数72人,重卡率0.58%,见表1。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录入及时性与完整性:被抽样的10个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录入及时性与完整性均低,见表2。

讨 论

及时建卡率《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规定,“在儿童出生后的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及时到接种单位补办”。可以推断,及时建卡率是指在出生后的1个月之内建立预防接种证的儿童数在已建卡儿童中所占的比例,本县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录入及时性较低,目前没有及时建卡率的考核指标,通过广泛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可以提高及时建卡率。

重卡率:可以推断,重卡率是指重卡儿童数在已建卡儿童中所占的比例,本县允许了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软件里重卡儿童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信息录入人员责任心不强。

录入及时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年12月30日颁发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中规定,村级接种单位在每次接种完成后5天内将预防接种记录提交乡级防保组织,由乡级防保組织在5天内完成疫苗接种信息的录入。可以推出,录入及时性是指每次接种完后10天内完成疫苗接种信息录入儿童数在总信息录入儿童中所占的比例,本县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录入及时性较低。主要原因是信息录入人员责任心不强。

录入完整性:可以推出,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录入完整性是指完整信息录入儿童数在在总信息录入儿童中所占的比例,本县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录入完整性较低。主要原因是信息录入人员责任心不强。

针对及时建卡率、录入及时性、录入完整性低、出现重卡现象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整改,通过提高信息录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信息质量。

儿童预防接种 第12篇

关键词:基层接种门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为顺利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 我国经过需求分析与论证、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后, 首先在6个省份开展了试点建设工作[1]。实践表明, 信息化管理提高了预防接种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率, 达到高效管理, 解决异地接种和漏种问题, 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深入开展[2]。作为信息系统的客户端, 现将我院接种门诊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情况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辖区内200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常住儿童和流动儿童。

1.2 方法

1.2.1 人员培训

先后分两批对接种人员进行信息化系统操作的集中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并确定2名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

1.2.2 网络设备建设

接种门诊配备计算机、打印机、扫描枪等, 安装《中国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软件。

1.2.3 建立预防接种数据库

对辖区内儿童全面摸底登记, 将2005年1月1日后出生儿童的基本情况与接种信息全部录入系统, 利用信息系统开展预约接种、查漏补种、分析接种率等, 对常住与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

2 结果

2.1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状况

2.1.1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

通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软件, 实现儿童建档、疫苗登记、接种信息录入、接种预约、儿童接种下载、个案信息查询、接种证打印、接种数据统计等预防接种基本服务和管理功能。

2.1.2 提高登记和预约效率

系统对管理疫苗进行登记;根据儿童基本情况, 对需要接种的疫苗进行提示;在出现提前接种、间隔时间错误时对接种医生进行提醒, 防止错种、漏种现象。预约登记是消耗时间最多的工作, 利用系统打印预约单能明显缩短预约时间。

2.1.3 及时统计和分析预防接种数据

利用信息系统统计接种门诊工作量、疫苗使用量及辖区内儿童的接种情况、各种报表, 如汇总接种日当天疫苗使用情况、自动统计儿童接种明细、自动生成国家常规要求的预防接种统计报表等。

2.1.4 预约接种与查漏补种

根据选定的疫苗种类、免疫程序、接种情况、预约接种日期等条件, 生成包括接种疫苗种类、针次及接种日期等内容的接种通知单, 达到快速、准确预约的目的。查漏补种让接种医师快速查找、通知辖区内未能及时接种的儿童。

2.1.5 数据维护

对接种数据定期或随时进行备份、恢复及数据库整理工作。

2.2 接种医生与儿童家长对信息化管理的评价

2.2.1 医生满意度

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对于信息系统的使用, 从不会到基本掌握到熟练操作, 从反对到抵触到完全接受, 切实体会到了信息化管理对于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作用, 认为信息化管理不但提高了效率, 同时减少差错的发生, 满意度达到100%。

2.2.2 家长满意度

通过对儿童家长开展的满意度调查显示, 受种儿童家长普遍认为信息化管理明显缩短了等待时间, 预约清楚, 登记规范、完整。

3 讨论

接种门诊通过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不但实现了自动预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通过对接种资料进行动态统计和分析, 对日常接种工作实施有效监督, 有利于方便、及时地发现漏种儿童, 提高了接种门诊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3]。

随着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深入, 不断强化了接种门诊对于接种对象的管理力度。实践表明, 流动儿童是预防接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4]。但由于目前信息系统运转状况欠佳, 接种门诊不能快捷查询并下载流动儿童的相关信息, 如果直接录入, 容易出现不同接种门诊之间的重卡现象。为避免重卡, 目前部分流动儿童的信息未能及时录入信息系统, 从而造成了流动儿童的信息还不够全面。为此, 我们采取了电脑和手工登记相结合, 以保证流动儿童的接种信息齐全。这是我们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也是当前信息化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信息系统, 接种门诊可以快捷地统计、汇总漏种与应种儿童名单, 同时我院已对儿童家长建立飞信群, 但仍不能方便地完成有针对性的接种通知工作。因此, 应积极探索开发客户端软件功能, 如签订短信发送合同, 通过客户端支持发送电信、移动手机短信, 使查漏补种信息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发送, 这将对查漏补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达到方便高效提高接种率的目的。

为保证信息化系统的高效运行, 建议继续加强对基层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其在熟练使用客户端系统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日常维护水平[5]。

参考文献

[1]刘大卫, 曹玲生, 曹雷, 等.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试点效果评估[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4) :341-347.

[2]曹雷.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5) :491-494.

[3]叶世南, 古有肄, 周海, 等.中山市预防接种计算机化管理现状和需求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4.11 (3) :453-455.

[4]刘爱华, 辜荫华, 徐述湘, 等.北京市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抽样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 2000, 6 (5) :263-266.

儿童预防接种范文

儿童预防接种范文(精选12篇)儿童预防接种 第1篇资料与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8月选择我中心预防接种儿童234例,随机分两组,观察组117例,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