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动点问题答案
八年级动点问题答案(精选5篇)
八年级动点问题答案 第1篇
动点问题专项训练
1.如图,△ABC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P是AC边上一动点,由A向C运动(与A、C不重合),Q是CB延长线上一点,与点P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由B向CB延长线方向运动(Q不与B重合),过P作PE⊥AB于E,连接PQ交AB于D.(1)当∠BQD=30°时,求AP的长;
(2)当运动过程中线段ED的长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线段ED的长;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ABC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ACB=60°。
∵∠BQD=30°,∴∠QCP=90°。
设AP=x,则PC=6﹣x,QB=x,∴QC=QB+C=6+x。∵在Rt△QCP中,∠BQD=30°,∴PC=∴当∠BQD=30°时,AP=2。
(2)当点P、Q运动时,线段DE的长度不会改变。理由如下:
作QF⊥AB,交直线AB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QE,PF。∵PE⊥AB于E,∴∠DFQ=∠AEP=90°。∵点P、Q做匀速运动且速度相同,∴AP=BQ。∵△ABC是等边三角形,∴∠A=∠ABC=∠FBQ=60°。∴在△APE和△BQF中,∵∠A=∠FBQ,AP=BQ,∠AEP=∠BFQ=90°,∴△APE≌△BQF(AAS)。∴AE=BF,PE=QF且PE∥QF。∴四边形PEQF是平行四边形。∴DE=
11QC,即6﹣x=(6+x),解得x=2。221EF。21AB。2∵EB+AE=BE+BF=AB,∴DE=又∵等边△ABC的边长为6,∴DE=3。
∴当点P、Q运动时,线段DE的长度不会改变。
2.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1kxb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A,与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相交于B(-1,5)、C((1)求k、b的值;(2)设1mc x5,d)两点.点P(m,n)是一次函数y1kxb的图象上的动点. 23c,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与函数y2的图象相交于点D.试问△PAD的面积是 2x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请求出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设m1a,如果在两个实数m与n之间(不包括m和n)有且只有一个整数,求实数a的取值 范围.
【答案】解:(1)将点B 的坐标代入yc2x,得5c1,解得c=5。∴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52x。
将点C(52,d)的坐标代入y5552x,得d5=2。∴C(2,-2)。
2∵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B(-1,5)、C(512,-2)两点,5kb∴252kb,解得k=2。b=32)存在。
令y10,即2x30,解得x32。∴A(32,0)。
由题意,点P(m,n)是一次函数y3的图象上的动点,且1m312x2∴点P在线段AB 上运动(不含A、B)。设P(3n2,n)。∵DP∥x轴,且点D在y52x的图象上,∴y55DyPn,xD=n,即D(n,n)。
2∴△PAD的面积为S113n2PDOP=22+5nn=14n32+4916。∴S关于n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开口向下,有最大值。
又∵n=2m3,1m32,得0n5,而0n=325。∴当n=3332时,即P(4,2)时,△PAD的面积S最大,为
4916。3)由已知,P(1a, 2a+1)。
易知m≠n,即1a2a+1,即a0。若a>0,则m<1 1。2 由题设,n0,m<2,解出不等式组的解为a<0。 综上所述,数a的取值范围为a<0,0 【分析】(1)根据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由B 的坐标求得c=5,从而得到y255;由点C在y2上xx求得d2,即得点C的坐标;由点B、C在y1kxb上,得方程组,解出即可求得k、b的值。 (2)求出△PAD的面积S关于n的二次函数(也可求出关于m),应用二次函数的最值原理即可求得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 (3)由m≠n得到a0。分a>0和a<0两种情况求解。 3.如图,已知双曲线yk,经过点D(6,1),点C是双曲线第三象限上的动点,过C作CA⊥x轴,过D作DB⊥yx轴,垂足分别为A,B,连接AB,BC.(1)求k的值; (2)若△BCD的面积为12,求直线CD的解析式;(3)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1)∵双曲线ykk经过点D(6,1),∴1,解得k=6。x61×6•h=12,解得h=4。2(2)设点C到BD的距离为h,∵点D的坐标为(6,1),DB⊥y轴,∴BD=6,∴S△BCD=∵点C是双曲线第三象限上的动点,点D的纵坐标为1,∴点C的纵坐标为1-4= -3。∴63,解得x= -2。∴点C的坐标为(-2,-3)。x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kx+b,1k2kb3则,解得2。6kb1b2∴直线CD的解析式为y(3)AB∥CD。理由如下: ∵CA⊥x轴,DB⊥y轴,点C的坐标为(-2,-3),点D的坐标为(6,1),∴点A、B的坐标分别为A(-2,0),B(0,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mx+n,1x2。212mn0m则,解得2。n1n11x1。21∵AB、CD的解析式k都等于相等。 2∴直线AB的解析式为y∴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AB∥CD。 【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平行的判定。【分析】(1)把点D的坐标代入双曲线解析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2)先根据点D的坐标求出BD的长度,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点C到BD的距离,然后求出点C的纵坐标,再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求出点C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解答。 (3)根据题意求出点A、B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可知与直线 CD的解析式k值相等,所以AB、CD平行。 习 一、解答题(共1道,每道100分) 1.如图,抛物线y=x 2-6x+8与x 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直线y=x+2交y轴于点C,且过点D(8,m).左右平移抛物线y=x 2-6x+8,记平移后点A的对应点为A′,点B的对应点为B′.(1)求线段AB、CD的长; (2)当抛物线向右平移到某个位置时,A′D+B′D最小,试确定此时抛物线的表达式;(3)是否存在某个位置,使四边形A′B′D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此时抛物线的表达式和四边形A′B′DC的周长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2) (3)存在,抛物线的表达式为,周长的最小值为 解题思路:(1)令y=x 2-6x+8=0,解得x1=2,x2=4,由题意知A(2,0),B(4,0),则AB=2; 将D(8,m)代入直线表达式y= x+2,可计算出D点坐标为(8,6);C点坐标为(0,2),过D作DE⊥y轴于点E,则DE=8,CE=4,在Rt△CDE中,由勾股定理知 (2)类似于“奶站模型”:我们可以认为A、B两定点为居民区,动点M在直线DE上运动为送奶站,要确定M点的位置,保证AM+BM最小;然后把A、B、M三点连同奶站模型和抛物线一起向右平移,当M点与D点重合时,M点向右平移几个单位,说明抛物线向右平移几个单位,此时A、B分别与A′、B′重合,能保证A′D+B′D最小。 使用奶站模型的处理思路可以确定M点的位置如上图,可以证明M点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则DM=5,原抛物线的表达式为则A′D+B′D最小,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向右平移5个单位,(3)典型的天桥问题,等价于“A′、B′为x轴的两个动点,且A′B′=2,试确定A′、B′的坐标使得四边形A′B′DC的周长最小” 将点D向左平移两个单位到达N(6,6),则DN=A′B′=2,作C关于x轴的对称点C′,连结NC′交x轴于点A′,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B′,连结CA′、DB′.因为NA′=DB′且根据奶站模型NA′+CA′最小,所以此时CA′+DB′最小. C′(0,-2),N(6,6),则NC′所在直线为,该直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A′B′=2,则,则相当于原抛物线向左平移了个单位,抛物线的表达式为,此时四边形的周长最小,最小值为NC′+A′B′+CD= 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特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1.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2.应用比例式子建立函数解析式 3.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如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此类题型一般考察点动问题、线动问题、面动问题。解题方法: 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三.双动点问题。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分一下四种。 1.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像问题 2.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 3.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 4.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 四.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b 3、c 4、d 5、b 6、d 7、d 8、d 9、b 10、默写 略 二、古诗文阅读 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1分)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1分) 2、文言文阅读 答案: 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因为“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6、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记叙了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右溪记》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三、现代文阅读 答案1.(1)霍金来西湖赴荷花之约;(2)我们与如荷花般的霍金相会 2.(1)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或实现人生价值后 的无悔)。 (2)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疾时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3.示例1:经历了淤泥般的黑暗生活并将之淡远,所展现出来的亭亭玉立的生命是最美的。示例2:付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把它化作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拥有这个过程的生命是美的 4.示例1:简单即美。有一句歌词说“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花开花落是最宁静的美;和谐相处是最质朴的美;笑看得失是最从容的美。生活的本质不在于浮华与繁复,而在于从最简单处感受真,于最平凡中体味美。示例2:美的创造往往是曲折的,美的内蕴往往是丰富的。当人们赞叹《永州八记》的清秀之美时,可曾想到它蕴含着柳宗元贬谪的心酸;当人们称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境界之美时,可曾想到它源自于杜甫屋漏难眠的凄楚。只有经历岁月的沉淀和苦痛的磨砺,美才能绽放出永恒的华彩。 说明文 答案:15.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彩灯对wifi信号影响之大。 评分标准(2分。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意近即可。16.不能。“可能”一词在文中表明微波炉也许会吸收网络信号,但不确定。删除之后就变成了一定,与事实真相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评分标准:2分。判断1分,理由2分,意近即可。 动点型问题是最近几年中考的一个热点题型,从你初二的动点问题就不是很好这 点来看,我认为你对动点问题缺乏技巧。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 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 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 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 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 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 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 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 另外再向你推荐一道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的中考数学最后一题 限于百度的公式无法打出,你可以自己去浏览一下。八年级动点问题答案 第2篇
动点问题解题总结 第3篇
八年级答案 第4篇
初中数学 几何动点问题 第5篇
八年级动点问题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