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薄层CT增强扫描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51

薄层CT增强扫描(精选10篇)

薄层CT增强扫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收录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收治的50例喉癌患者资料。本次年龄范围27-66岁,平均年龄56±2.8岁,其中,男35例,平均年龄58±4.2岁,女15例,平均年龄53±2.9岁。初步诊断,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咳嗽、咽喉疼痛等诸多不适感,为进一步诊断病情,对患者实施薄层CT扫描。

1.2 方法

1.2.1 CT扫描

选用东芝Activion CT机设备,引导患者卧位,下颌上抬,维持喉腔处于正中位置,引导病人保持ing的呼吸状态,且禁止吞咽、说话,避免运动伪影对扫描结果造成的影响。整个扫描过程中,沿游离缘至环状软骨下缘,层厚2-3mm,间距2-3mm,扫描条件130kv,160m A。CT机扫描过程中,时刻观察声带变化情况,提醒患者发出“E”音,做好发音过程中的扫描工作。为了增强CT扫描结果,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诊断,需向下延长扫描范围至颈根部,这对确定其他病灶具有良好的诊断功能。

1.2.2治疗评估

分析薄层CT诊断下喉癌的主要病症状态,结合CT诊断结果实施针对性治疗;于12个月后回访调查,对比50例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差异。

2 结果

薄层CT扫描下,喉癌患者主要症状为声嘶、呼吸困难、咳嗽、吞咽困难、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所有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本次CT扫描下,主要分为声门上型22例、声门型18例、声门下型10例,经过CT扫描可确定肿瘤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本次结合CT扫描进行治疗后,总有效率94%,仅3例短期治疗效果不明显。见表1。

3 讨论

3.1 薄层CT扫描优势

新时期医疗诊断技术快速发展,CT扫描成为临床疾病诊断常用方式,利用计算机成像技术构建的诊断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断方案。临床使用中,CT扫描可以构建新型诊断平台,对骨骼、器官等组织进行全方位检查,同时建立三维数据平台,对人体模型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掌握患者具体的病况,对肿瘤、组织病变等具有很好地投射效果。目前,喉癌诊断采用CT成为新技术趋势,可以对恶性肿瘤大小、位置及转移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例如,对存在声嘶、呼吸困难、咳嗽、吞咽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利用CT详细扫描确诊,指导治疗方案。本次CT扫描下,主要分为声门上型22例、声门型18例、声门下型10例,经过CT扫描可确定肿瘤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本次结合CT扫描进行治疗后,总有效率94%。

3.2 CT扫描下的分型

3.2.1 声门上型喉癌

多原发于会厌舌面根部。这类喉癌患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病症状态,尤其对各种异常风险往往无明显的察觉,甚至肿瘤发展至相当程度时,仅有轻微或非特异的感觉,如咽痒、异物感、吞咽不适感等,往往在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时才引起警觉。

3.2.2 声门型喉癌

由于原发部位为声带,早期症状为声音的改变,如发音易疲倦,无力,易被认为是“咽喉炎”,因此40岁以上,声嘶超过2周者,应当仔细行喉镜检查。随着肿瘤的进展,可出现声嘶加重甚至失声,肿瘤体积增大可致呼吸困难。

3.2.3 声门下型喉癌

声门下区堵塞可出现呼吸困难。当肿瘤侵犯声带则出现声嘶。对于不明原因吸入性呼吸困难、咳血者,应当仔细检查声门下区及气管。

3.3 基于CT扫描的治疗方法

3.3.1 手术治疗

①支撑喉镜下切除术。适用于喉原位癌或较轻的浸润性病变。目前喉激光手术和等离子手术开展逐渐推广,具有微创、出血少、肿瘤播散率低、保留发声功能良好等优点。主要适合较早期病例。②喉部分切除术。包括喉裂开、声带切除术;额侧部分喉切除术;垂直半喉切除术;还有一些相应的术式改良,根据声门癌侵犯范围选择。

3.3.2 放射治疗

钴和线性加速器是目前放射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早期喉癌,放疗治愈率与5年生存率与手术治疗效果相当。缺点是治疗周期长,可能出现味觉、嗅觉丧失及口干等症状。

3.3.3 化学疗法

按作用分为诱导化疗,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等。诱导化疗即手术或放疗前给药,此时肿瘤血供丰富,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辅助化疗指手术或放疗后加用化疗,以杀灭可能残存的肿瘤细胞。姑息性化疗指复发或全身转移的患者,无法手术,采用姑息性的治疗。

4 结论

总之,常规CT扫描是早期临床普遍采用方式,但其在诊断喉癌过程中易出现多种失误,降低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薄层CT扫描对喉癌诊断价值高,从多个方面反映患者的实际病症状态,可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的针对性。本次薄层CT对声门上型、声门型、声门下型等3类喉癌患者均发挥了重要的诊断作用,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薄层CT扫描诊断喉癌的病症状态,总结其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共收录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收治的50例喉癌患者资料,分析薄层CT诊断下喉癌的主要病症状态,结合CT诊断结果实施针对性治疗;于12个月后回访调查,对比50例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差异。结果 薄层CT扫描下,喉癌患者主要症状为声嘶、呼吸困难、咳嗽、吞咽困难、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分为声门上型22例、声门型18例、声门下型10例,经过CT扫描可确定肿瘤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本次结合CT扫描进行治疗后,总有效率94%,仅3例短期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 薄层CT扫描对喉癌诊断价值高,提高了临床治疗的针对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薄层CT,喉癌,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琳,李峻.薄层扫描对高分辨率CT诊断肺结节的意义[J].西部医学.2014(12).

[2]杨春艳,徐晶晶.肺部CT扫描标准薄层重建与高分辨CT的价值对比[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06).

[3]尹炳旺,麦游波.X线和CT扫描对成软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2014(22).

[4]严赟,沈志森.超声与CT在喉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07).

薄层CT增强扫描 第2篇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 57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43- 01

多层螺旋CT 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变的诊断中,但有些病变部位仅靠平扫不能确诊,需要采用增强CT扫描[1] 。增强CT扫描是指在平扫有可疑病变或发现病变不能明确诊断时,经静脉短时间大剂量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增强病变组织区域血管的显示效果,提高病变的显示率,为病变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检查过程中,注药速度快、操作要求严格, 只有患者、医师、护理人员很好地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检查,获得满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螺旋CT 增强扫描中的护理配合,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行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326例,其中男223例,女103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5岁,平均52岁。其中头颅43例,颈部11例,胸部105例,腹部153例,盆腔14 例,有彩超报告直接增强的123例,平扫后增强的203例。

1.2 方法

1.2.1 设备及用品: 德国西门子16层螺旋CT(CT Somatom Emotion16 ) 、高压注射器、一次性高压注射器针筒、2 4 GA 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等。

1.2.2 药品: 碘海醇(100ml,300mgI/ml)、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等。

1.2.3增强扫描前的准备:了解患者病情及过敏史,对于有过敏史者要特别慎重;判断是否属高危人群,是否属禁忌证;腹部增强扫描者,要求预约,早晨8:00-10:00让患者空腹,刚做过钡餐透视者,一般在鋇餐透视后1周方可行CT增强扫描。

1.2.4 静脉注射试验: 取原液1ml缓慢注入静脉, 观察15 ~ 20 min, 患者无不适时方可进行检查。

1.2.5 静脉穿刺: 选择相对粗大、弹性较好的上肢静脉进行穿刺,如肘正中静脉、前臂浅静脉。常规应用静脉留置针,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入至少1 cm,稳妥固定。

1.2.6 注射造影剂: 采用CT专用智能高压注射器进行推注。成人剂量为75~90ml;儿童剂量按每公斤体重1 ~ 2 ml 计算,采用快速静脉注射方式,注射速度2 ~ 4 ml /s,开始注射20 ~ 30 s 后进行扫描,继续给造影剂,成人至75~90ml,儿童至需要量,边注射边扫描。

1.2.7 扫描结束: 拔出针头, 嘱患者按压穿刺部位3~ 5 min, 并在观察室观察20~ 30min, 确认无不适后方可离开。

2 结果

血管严重渗漏5例,明显不适4例,高压注射器故障1 例,均终止增强扫描。在皮试时出现重度过敏反应者1 例, 未行检查。其余315例患者顺利完成了CT增强扫描, 显影效果较好, 图像后处理评价满意。

3 讨论

3.1 增强扫描前护理

3.1.1 做CT增强扫描一定要具体分析病情、身体状况及诊断治疗价值的利弊关系,慎重选择,严格掌握适应证;碘对比剂使用禁忌患者,有过敏史、支气管哮喘病人、肝功能不全、严重心肺疾病、身体一般情况较差及高龄等禁忌做增强扫描。客观讲明过敏反应的情况,患者及家属同意做CT增强扫描后,签订增强扫描同意书方能做该项检查。

3.1.2 备好抢救用品,如药物、氧气、吸痰器、血压计等,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3.2 心理护理

做扫描时告知患者检查的注意事项、扫描目的、大概时间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感。注射造影剂时,细致地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此阶段患者主要负性情绪为焦虑恐惧。对此我们及时进行疏导,改变患者的情绪,对患者态度和蔼,亲切询问患者的内心感受,让患者感觉温暖,精神因素是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2],掌握其心理动态,使患者主动配合检查。检查过程要有主治医生和家属陪同,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并配合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在检查时让一名家属在旁陪同,给予精神安慰及必要的协助护理,使其在自然安静的心态中配合扫描。检查结束后首先要观察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的。拔针后, 要耐心地交代注意事项,并嘱患者在观察室观察20~30min, 以防意外发生, 还要告诉患者回去后多饮白开水, 以尽快排出造影剂[3] 。

3.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由于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不同,体质不同,造影剂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 在检查过程中很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因此, 我们必须有高度的安全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检查前应详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检查部位和要求,询问有无过敏史。对下列情况应限制或停止检查: 对碘过敏患者;严重过敏性哮喘患者;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观察患者的情况, 如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药, 必要时立即给予抢救。在检查结束后一定要让患者在观察室观察20~30 min, 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3.4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一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保证顺利完成检查, 最终获得满意的图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1) 要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采用24 G 静脉留置针,选择上肢较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穿刺时沉着冷静, 尽量一次成功,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扫描成功率。(2)熟练掌握高压注射器的使用: 护理人员应掌握好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 合理设定各项参数。(3)熟练掌握造影剂渗漏的处理:由于高压注射的压力大、速度快[4] 、患者年老体弱血管弹性差或者护理人员操作因素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造影剂渗漏。造影剂渗漏到血管外可直接刺激组织引起局部发生急性炎症改变[5] 。轻度渗漏可使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浸湿纱布外敷于肿胀部位, 并抬高患肢;较严重的渗漏, 在此基础上口服地塞米松5mg , 每日3次, 连用3日。(4) 熟练掌握造影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 一旦发现异常, 应立即停止注药和扫描, 作必要的处理。

总之,临床护理在CT增强扫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T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认真做好造影前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鸣鹏. CT 检查技术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4.

[2] 廖友芝, 刘少欣, 高焕新. MR 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J]. 护理学杂志, 2006, 21(1): 70- 71.

[3] 陆巧葱, 缪学勤, 梁美莲. 喜疗妥软膏治疗CT 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损伤的效果观察. 全科护理, 2009, 7( 1) : 709.

[4] Lim JH . Cholangiocarcin om x m or phologic classif icat ion according to grow th pat tern an dimagin g f inding s. AJR , 2009,12: 218.

薄层CT增强扫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GE Hispeed NX/i双排探测器螺旋CT, 肺窗WW:1600Hu, WL:-700Hu, 纵隔窗 WW:400Hu, WL:40Hu。

1.2 方法

选取2008年7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健康体检者200例, 年龄20~74岁, 初次将30名不同年龄的体检志愿者分为三组, 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参数进行扫描, 评定不同扫描条件下采集的图像对肺部细微结构、纵隔结构的分辨能力和图像的伪影及噪声水平。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 mA/50 mA/20 mA、扫描层厚3 mm、床速9 mm/rot、螺旋速度1sec/rot、显示野DFOV32 cm、重叠重建肺算法, 使用/不使用去肩部伪影AAR2过滤。评定标准:由3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以高质量参数的CT图像 (120KV、250 mA、9.0 mm/rot、1.0sec/rot ) 为金标准, 评定图像分辨能力。然后对170名体检者用优选出的扫描参数进行胸部体检, 评价胸部病变检出能力, 扫描参数:120KV、50 mA、 3 mm、 9 mm/rot、1sec/rot、DFOV32 cm、单次屏气23~30 s、1.5 mm重叠重建、肺算法、AAR2过滤、130~150幅图像。评定标准:电影模式连续播放, 纵隔窗加Smooth3过滤。结节大小分级:<3 mm、4~10 mm、>10 mm[1]。

2 结果

2.1 30名体检志愿者的体检结果

以1sec/rot-3/9 mmHS-250 mA条件下采集的图像质量作为标准, 对1sec/rot-3/9 mmHS-50 mA (A组) 和1sec/rot-3/9 mmHS-20 mA (B组) 条件下采集的图像进行比较, 前者能够清晰地分辨肺纹理级别、亚段支气管、次级支气管及纵隔结构, 且图像质量略优于后者, 伪影和噪声水平均低于后者。因此, 螺旋CT胸部薄层扫描条件优选方案如下:3/9 mmHS 、1sec/rot、120KV 、50 mA、AAR2、肺算法、1.5 mm间隔重建。图像质量结果显示, A组清晰29例, 清晰率96.67%, B组清晰12例, 清晰率40%, P<0.01。

2.2 170名体检者胸部扫描情况如下

对170名体检者用上述优选方案选定的条件进行胸部螺旋CT薄层扫描共检出结节或肿块51例, 支气管及亚段支气管管壁局限性增厚23例, 腔内隆起5例。其中检出小于3 mm的小结节14个, 11个为边缘光滑的钙化结节, 3个未见钙化。大于10 mm的软组织密度结节7个:2个边缘有毛刺, 一个可见支气管充气像。此外检出毛玻璃影或蜂窝状影27个肺段, 局限性肺气肿、肺大泡、肺段 (含亚段) 实变影、纤维索条影、空洞及空腔影、肺囊肿56个肺段, 广泛支气管管壁增厚2例, 纵隔钙化淋巴结80个, 肿大淋巴结10个, 局限性胸膜肥厚6例。

3 讨论

选择剂量参数的原则是应尽可能减少患者射线量的摄取, 同时必须保证图像质量。剂量的高低影响噪声的大小, 而噪声的大小又影响图像的质量。通过采用合适的扫描参数和图像重建方法, 最终负面影响将被减弱。因此纵隔图像应采用smoothing平滑过滤重建, 而肺应采用高分辨力滤过重建。为减少X线辐射剂量, 螺旋CT检查可以通过增加螺距或降低毫安秒的方法, 但是由于螺距过大可导致Z轴分辨力下降造成肺内小结节的漏检;而双螺旋CT使用双排阵列式探测器, 有高质量HQ和高速度HS两种扫描方式, 降低了因螺距过大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适当选择较高的扫描速度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 大大地减少X线辐射剂量。由于肺尖和肺底周围X线衰减系数大的组织较多如肩胛骨、膈肌及肝脏等, 肺尖和肺底图像上可能出现较多伪影, 为了不增加毫安秒宜采用ARR2软件去除伪影提高分辨力。有效CT剂量加权指数可起到粗略估计在螺旋CT整个胸部扫描过程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的作用, 正侧位胸片辐射剂量为0.06~0.25 mSv, 常规CT为13 mSv-27 mSv, 而双螺旋CT胸部薄层扫描优选参数 (120KV、1sec/rot-3/9 mmHS-50 mA ) 仅为1.5 mSv左右[1]。结果采用优选参数的双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 常规剂量 (250 mA) CT可见更多的正常结构, 若以图像质量能够保证做出正确诊断为标准, 用低剂量 (50 mA) 参数采集的图像质量不低于常规剂量采集的图像, 只是次级肺小叶的识别能力有所下降, AAR2软件去除伪影效果明显。因此, 双螺旋CT胸部薄层扫描优选参数能够满足临床需要, 可以用作常规胸部薄层扫描的最佳参数。采用优选扫描参数的薄层双螺旋CT即能够降低患者的射线摄取量, 有能够保证图像的质量, 提高影像诊断的效率, 延长了球管使用寿命, 降低了运营成本,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肺部常规薄层的最佳扫描参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首批对30名不同年龄的体检者采用三种不同的参数进行扫描, 评定不同扫描条件下采集的图像对肺细微结构、纵隔结构的分辨能力和图像的伪影及噪声水平, 第二批170名体检者采用优选参数进行胸部体检, 评价胸部病变检出能力。结果 三种不同的扫描参数对肺细微结构、纵隔结构的分辨能力和图像的伪影及噪声水平有明显差异, 1sec/rot-3/9mmHS-50mA条件下采集的图像质量完全能够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1sec/rot-3/9mmHS-50mA是螺旋CT胸部常规薄层扫描的优选方案, 其辐射剂量小、图像质量高、性价比高。

关键词:肺,纵隔,扫描参数

参考文献

薄层CT增强扫描 第4篇

【关键词】胆道梗阻;动态增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85-2

胆道梗阻病因复杂,包括结石、肿瘤及炎症,其诊断一直是医学影像学探讨的难点之一[1]。笔者收集本院自2005年1月—2009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通过总结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以期提高CT对该组疾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3例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7~71岁,平均53.1岁。皮肤、巩膜黄染47例,右上腹痛、腹胀31例,发热2例。胰头癌19例,胆总管下段结石2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

1.2仪器与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MX 8000多层螺旋CT扫描仪及SGI后处理工作站MX VIEW软件。常规行上腹部CT平扫加3期动态增强扫描,自膈顶上方2cm扫描至肝下极。扫描参数:(1)常规扫描:电压120kV,电流150mA,螺旋时间0.75s,螺距1.25,扫描层厚6.5mm,重建层厚5mm,标准重建。(2)增强扫描:电压120kV,电流200mA,螺旋时间0.5s,螺距1.5,扫描层厚3.2mm,重建层厚1.3mm,标准重建。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l),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80~100ml,注射流率3.0ml/s。注射对比剂后分别延时27s、60s、90s,行3期扫描,所得图像均进行MPR、4D重建处理。

1.3梗阻水平的判断参照文献[2]胆道梗阻平面按3段划分:肝总管(CHD)及以上平面为第1段;CHD以下至胰上部为第2段;胰头部及以下为第3段。本组病例均为第3段。

1.4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扩张的诊断标准[3]肝外胆管直径>10mm时为扩张,6~10mm为可疑扩张。肝内胆管诊断依范围可分为3级:仅肝门附近胆管扩张者为轻度扩张;既有肝门又有外围胆管扩张者为中度扩张;肝门及外围均明显扩张者为重度扩张。依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分为:直径5mm为轻度,6~8mm为中度,9mm以上为重度。

2结果

本组病例中,(1)胰头癌19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等密度强化为主6例,稍低或低密度强化为主13例。胆胰管扩张12例,胆囊增大15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7例,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10例。(2)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3例。13例均有胆囊增大、胆胰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0例。(3)胆总管下段结石21例,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胆胰管扩张16例,可疑扩张5例,胆囊增大8例,肝内胆管中度扩张呈“枯枝”征12例,胆总管下段均逐渐变细。

3讨论

3.1胰头癌CT表现(1)平扫:胰头部见等密度、低等混杂密度肿块影,最大者约80mm,最小者约10mm。(2)增强扫描:瘤体的CT强化程度均依赖于瘤体的血供情况,McNulty等[4]使用动态CT研究瘤体的增强,认为CT增强扫描可在活体反映瘤体的血供情况。多数学者认为胰头癌为乏血管肿瘤,强化程度低。本组结果以等密度强化为主6例,以稍低和低密度强化为主13例。胰腺癌CT强化程度高,反映瘤体内残存的胰腺组织多,提示恶性程度低;CT强化程度低,反映瘤体内残存的胰腺组织少,提示恶性程度高[5]。(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扩张12例,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10例,胆囊增大15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7例,中度扩张2例。

3.2十二指肠乳头癌CT表现十二指肠乳头癌指来源于十二指肠乳头部黏膜、壶腹内黏膜、主胰管和胆总管共同开口处的壁间黏膜上皮的癌瘤[6]。(1)平扫:胰腺钩突底部层面,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肠壁向腔内突出软组织肿块,呈圆形、分叶状、菜花状,以圆形多见。密度多均匀,无钙化及囊变,边缘多清楚。肿块与十二指肠肠腔断面呈“双环”征,且内环相切。(2)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多呈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仍明显。本组病例中,以中度强化为多,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3例。(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均有扩张,胆囊均增大,胆总管下段均有突然狭窄截断,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0例,中度扩张3例。

3.3胆总管下段结石CT表现(1)平扫:胆总管下段见结节状高密度、等密度致密影,本组病例高密度16例,等密度4例,低密度1例。(2)增强扫描:均无强化。(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扩张16例,可疑扩张5例,胆囊增大8例,胆总管下段均为逐渐变细,肝内胆管中度扩张呈“枯枝”征12例,轻度扩张8例,3例肝内胆管无扩张。壶腹癌与壶腹部软组织密度结石的鉴别,平扫壶腹癌与壶腹部软组织密度结石均为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很难鉴别。增强后,壶腹癌均有轻中度强化,结石无强化,故增强后均能明显鉴别。另外,肝内外胆管梗阻情况有助于鉴别,壶腹部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均呈轻-中度,而壶腹癌肝内外胆管扩张均呈中-重度。MPR、4D重建,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潘爱珍,陈焕伟,甘毅,等.多层螺旋CT经肝穿胆道造影及血管造影成像在胆道梗阻病变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12):1224.

[2] Lee MG,Lee HJ,Kim MH,et al.Extrahepatic biliary diseases:3D MR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compared,with,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Radiology,1997,202:663.

[3]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75.

[4]McNulty NJ,Francis IR,Platt JF,et al.Multi detector row helical CT of the pancreas:effect of contrasl enh anced multiphasic amaging on enhancement of the pancreas,peripancreatic vasculatureand pancreatic adenocarcinma.Radiology,2001,220:97.

[5]王中秋,陈英鑫,卢光明,等.胰腺癌的恶性度和其瘤体CT强化程度的对照分析[M].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10):920.

薄层CT增强扫描 第5篇

关键词:颞骨,三维重建,各向同性,临床,价值

1 引言

颞骨内的解剖结构众多细小,比邻复杂,要准确全面了解这一区域各解剖特点,仅行轴位扫描常常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加扫冠状位或其他特殊扫描位置。况且二维图像上难于反映颞骨内各结构的空间关系,根据其想象的各结构的空间关系,往往难于形成准确的印象,而多平面重建和VRT能够提供较多的信息。本文主要讨论应用64层螺旋CT行颞骨薄层轴位扫描,应用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漫游(VRT)技术,重建的图像显示颞骨正常解剖关系的临床价值,探讨行颞骨薄层轴位扫描是否能取代HRCT检查成为临床常规检查。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材料

将40名非内耳疾病志愿者分成2组:第1组20例(男12例,女8例,共40耳,年龄13~71岁),应用HRCT扫描轴位和冠状位;第2组20例志愿者(男11例,女9例,共40耳,年龄18~75岁),应用轴位薄层扫描,MPR和VRT重建。

2.2 检查方法

使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第1组HRCT扫描条件:120 k V,300 m As,层厚1.2 mm,准直6×0.6矩阵512×512,重建函数U70u.sharp,window:Inner Ear,共扫描24层。第2组扫描条件:120 k V,有效管电量200 m As,螺距1.0,准直64×0.6,矩阵512×512,层厚0.6 mm,重建间隔0.3 mm,重建函数B70f very sharp,window:Osteo,扫描范围自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

2.3 三维重建处理

将直接薄层扫描图像重建成同HRCT冠状位和轴位的MPR图像以及分别重建前半规管、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耳蜗、听骨链和面神经管最佳显示层面的MPR图像(见图1~7);在内耳的VRT模式下,根据视觉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亮度和透明度,通过手动方式对内耳以外的其他结构进行切割,仅保留内耳和部分内耳道结构,就得到内耳的透明重组图像(见图8~11)。

2.4 评价指标和统计方法

颞骨轴位选择镫骨、弓形下窝、前庭上神经管、面神经管膝部、锥隆起、鼓膜张肌、锤砧关节、水平半规管、前庭导水管,冠状位选择面神经管蛇眼征、耳蜗底圈、鼓膜张肌、锤骨外侧韧带、前庭导水管、前庭下神经管、蜗窗、弓形下窝、横嵴等解剖。上述结构由3名诊断医生能判断其为正常者视为结构显示清晰,计1分,否则0分,最后累计各结构积分。HRCT冠状位和MPR冠状位,HRCT轴位和MPR轴位进行分组比较,应用CHISS统计软件包行χ2检验。

3 结果

(1)HRCT轴位和MPR重建轴位图像(见表1)及HRCT冠状位和MPR重建冠状位图像(见表2)的统计分析,二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注:A为HRCT轴位图像;B为MPR轴位图像

注:A为HRCT冠状位图像;B为MPR冠状位图像

(2)MPR和VRT对正常内耳的显示(见表3)。20例健康志愿者MPR图像不但清晰显示前半规管、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耳蜗、听骨链和面神经管的整体形态和内部骨性结构,而且可以任意调节观察方位,1次扫描可显示多幅连续的图像,但空间立体结构不能显示。VRT均清晰显示内耳的空间立体结构,耳蜗底圈、前庭、半规管等均可清晰显示并可以多方位旋转观察,但不能显示骨性结构。

注:+为显示,-为不显示

4 讨论

4.1 颞骨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的合理应用

4.1.1 扫描技术的设计

颞骨解剖结构众多且细小,扫描方案设计要合理,才能得到优质图像。扫描层厚越薄,重建后得到的颞骨图像质量越好,以螺旋CT机的最薄层厚为佳,由于本机最薄层厚0.6 mm,且应用Sureview全景无失真图像重建和锥形线束校正这种优越的性能技术特点,图像噪声及受照射剂量与螺距无关,无层面的失真,也就是层厚与螺距无关,而其他厂家的产品图像质量随螺距增大而下降。因此本组颞骨轴位均以3 mm扫描,0.6 mm的层厚重建,重建间隔0.3 mm,螺距1.0。扫描范围以颞骨为准,自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扫描范围基本同HRCT,虽然重建后的层数增加,但患者所受照射剂量没有增加。

4.1.2 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根据颞骨的解剖特点,合理应用各种后处理技术。图像后处理技术有SSD、MIP、VRT及MPR等,我们主要应用VRT及MPR技术。首先应用MPR技术把颞骨的主要结构如耳蜗、半规管、面神经管、听骨链等(如图1~6)重建出来,再根据临床的需要重点观察。然后应用VRT技术观察颞骨的立体解剖关系。VRT可以从不同的参考面积观看三维物体的内部信息和透明容积成像效果(如图8~11)。

4.2 颞骨MPR重建图像的各向同性

理论上如果图像能够达到X、Y、Z 3轴空间分辨率相同,通过螺旋薄层扫描,便可以进行任意方位任意角度的MPR重建图像来代替其他方位的直接扫描。目前,我科应用64层螺旋CT空间分辨力高,图像清晰[1],其准直宽度为0.6 mm,则在X、Y、Z轴上得到一个0.6 mm×0.6 mm×0.6 mm的立方体,它能使各个方向的空间分辨率保持一致,即各向同性。刘凯等学者在理论上证明了颞骨高分辨率CT的各向同性[2],本研究从结果中可以看出,MPR重建轴位冠状位图像和直接扫描轴位冠状位图像无显著性差异(见图7),即在临床应用上验证了颞骨的各向同性,表明MPR图像和原始图像空间分辨率基本一致,同巩若箴[3]等的研究相一致。

4.3 HRCT成像的局限性

HRCT容积效应少,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因而,病灶内部结构和轮廓边缘清晰显示[4],特别适用以显示细小骨性结构为主的解剖部位,是临床应用检查颞骨最主要的方法。然而颞骨内结构众多,精细,位置重叠,方向各异,是人体最复杂的解剖区域之一。某些结构需要特殊位置才能显示清晰,为了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往往采取变换扫描角度来解决。如为了较好显示面神经管、内耳迷路等结构则需要斜面矢状扫描,为了显示咽鼓管、颈动脉管乙状窦沟、锥突、鼓窦、乳突小房、乳突窦等结构则需要0°、30°、70°、105°、135°等角度扫描。在临床应用中,有些体位难以实现,特别是婴幼儿和有些老人甚至连基本的冠状位都无法实现。再者,二维图像难于反应颞骨内各结构的空间关系,而且断面是不连续的,根据想象难以形成准确的印象。

4.4 MPR和VRT的成像优势

获得MPR图像只需一次薄层轴位扫描即可进行任意角度的重建,获取多种图像而不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避免了强迫体位,解决了假牙或银夹在冠状位扫描产生伪影的问题;应用MPR技术更易获得半规管、耳蜗、听骨链、面神经管等结构的整体形态和最佳显示层面,操作简单,易掌握,只要在操作界面上的矢状位、轴位、冠状位层面上调整适当角度即可,前提是操作者必须熟悉耳部解剖。半规管、耳蜗、听骨链等结构的MPR图像国内文献未见报道(见图1~3,5~6)。

在三维重建的方法上,文献报道的有SSD、MIP、VRT等方法[5,6,7],但其成像时有大量的数据丢失,特别是SSD成像时仅用了大约10%的数据,而VRT是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快速发展而开发的一种新的三维成像方式[8],它利用了全部的容积扫描数据,保证了扫描容积内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和空间关系,可以实时得到感兴趣区的三维立体图像,较真实的显示解剖结构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9],通过调节透明度和亮度就可以得到半透明立体图像(见图8~11)。

4.5 MPR和VRT的临床价值

听骨链与冠状位、矢状位、轴位均有不同的夹角,而且不同个体之间这些夹角有差异。因此,无论冠状位、矢状位还是轴位,都难以显示听骨链的整体形态和大小;颞骨内的面神经分为迷路段鼓段和乳突段,有2个弯曲,骨壁薄,影像细微,斜矢状位可在一幅图像上显示面神经的水平段和垂直段,但直接扫描不仅摆位困难,而且,不同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常不能成功;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形如蜗牛壳,由蜗轴和环绕轴外周的蜗螺旋管构成,蜗螺旋管是中空的螺旋状骨密质骨管,围绕蜗轴作2.5圈旋转;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后半规管和外半规管所在的平面亦互相垂直,但前半规管和外半规管所在的平面约呈79.3°;直接扫描都难以显示整体形态。应用MPR技术,根据扫描图像,只要调整适当的角度,就能显示各个部位的整体形态大小和内部骨性结构。应用VRT技术,选择合适的透明度和亮度,把影响内耳显示的其他组织切割掉,就可得到直观立体的三维图像,且可以多方位旋转观察。

综上所述,MPR图像和原始图像空间分辨率基本一致,达到了各向同性。因此,通过一次薄层轴位螺旋扫描,应用MPR技术就可以多方位观察颞骨的内部结构,半规管、耳蜗、听骨链、面神经管等结构可以同层显示,但空间立体结构不能显示;应用VRT技术可以显示直观的立体三维图像,但内部骨性结构不能显示;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临床信息,为耳科医生提供直观立体的形态,对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应用轴位薄层扫描技术,完全可以代替HRCT成为临床检查颞骨的常规方法。

参考文献

[1]乔国庆,欧陕兴,杨方.多层螺旋CT的功能特点及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3):147-148.

[2]刘凯,柳澄,陈清华,等.颞骨高分辨率CT各向同性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96-100.

[3]巩若箴,晁宝婷,樊兆民,等.颞骨平行枕眶线多层螺旋CT扫描法及其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2):1 049-1 052.

[4]Wang J,Takashima S,Matsushita T,et al.Esophageal invasion by thyoid carcinomas:prediction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Comput Assist Tomogr,2003,27(1):18-25.

[5]孔庆聪,徐川,张亚琴,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颞骨检查中的应用[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27-228.

[6]H Greess,A Nomayr,B Tomandl,et al.2D and 3D visualisation of head and neck tumours from spiral CT data[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00,33(2):170-177.

[7]T Root,P Ratiu.3D visualistion of the middle esr and adiacent structures using recinstructed multi-slice CT datasets correlating 3D images and virtual endoscopy to the 2D cross-sectional images[J].Neuriradiology,2002,44(5):783-790.

[8]马辉,韩萍,梁波,等.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显示内耳及内耳病变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1):1 142-1 145.

薄层CT增强扫描 第6篇

关键词:CT薄层扫描,支气管扩张、结核,诊断

支气管扩张症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因其多数呈不可逆发展及内科难以彻底根治受到人们的关注。原发性支气管扩张较少见, 大部分是由于支气管或肺部疾病导致的继发性支气管扩张, 其中肺结核是继发性支气管扩张常见原因之一[1]。由于结核慢性迁延性病变使局部肺组织纤维增生, 牵拉支气管而发生扩张或由于支气管结核导致支气管扩张, 称为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对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的具有完整的CT薄层扫描随访的147例肺结核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统计存在结核性支气管扩张病例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诊治的, 男90例, 女57例;年龄最小者18岁, 年龄最大者76岁, 平均46.5岁。根据病史, 临床表现, 胸片或CT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痰涂片及快速结核菌培养、血沉、结核抗体、C反应蛋白、DNA-PCR, 部分患者通过电子支气管镜、支气管动脉造影、抗结核治疗效果等方法确诊。其中涂阳肺结核49例, 涂阴肺结核98例;浸润型肺结核101例, 纤维空洞型肺结核46例, 合并支气管结核19例。

1.2 临床症状

25例患者无症状、为体检发现, 12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 间断咯血、以少量咯血为主, 偶见中等量或大量咯血, 部分患者还有胸闷、潮热盗汗等不适症状。大部分患者肺部听诊无干、湿性啰音。41例既往有结核病史, 为复治肺结核患者, 11例为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期间肺部病灶进展。

1.3 薄层CT

每例均行螺旋CT扫描及螺旋CT薄层扫描, 采用西门子SOMATOM PLUS 16螺旋CT扫描机, 扫描层厚7mm, 螺距1.5, 扫描范围由肺尖到膈顶, 高分辨率CT扫描层厚1~2 mm, 螺距1.5。

2结果

147例患者原发病灶表现为斑片状、絮片状、结节状、索条状等多形态阴影, 大部分病灶密度不均, 边缘模糊, 部分病灶内见透光区, 少部分合并胸膜肥厚或肺不张。螺旋CT显示71例存在支气管扩张, 而CT薄层则显示97例患者存在支气管扩张。浸润型肺结核101例中, 支气管扩张57例;纤维空洞型肺结核46例中, 支气管扩张40例。支气管扩张与结核病灶的部位有关, 位于结核病灶内77例, 其余位于结核病灶附近或远端支气管, 发生在右上肺55例、右中肺15例、右下肺12例、左上肺39例、左中肺12例、左下肺17例。单发支气管扩张55例, 其余为多部位支气管扩张。仔细观察支气管扩张形态, 大部分为柱状扩张, 部分为囊状扩张或混合型扩张。普通CT扫描仅能显示明显存在的支气管扩张, 而CT薄层扫描且能更清楚显示“印戒征”、“双轨征”或“支气管缺乏渐细改变”等典型支气管扩张改变。

3讨论

导致继发性支气管扩张的原因较多, 肺部结核病变是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 肺结核的发病与人体免疫力及变态反应性、结核菌入侵的数量及其毒力等有关, 其病理类型主要有渗出性病变、增殖性病变、干酪样坏死, 且能相互转变并多数表现为肺部组织反复破坏及纤维组织病态修复的慢性过程, 可以造成病灶区支气管管壁的支架结构如弹力纤维、平滑肌、软骨等受到破坏, 管壁弹性减弱而逐渐形成支气管扩张[2];或肺部淋巴结核病变压迫支气管壁, 造成远端支气管扩张;或支气管内膜结核导致支气管引流不畅, 造成气道阻塞造成远端支气管扩张;或因结核纤维组织增生, 使周围支气管牵拉扭曲变形并导致扩张[3]。

结核性支扩形成过程较复杂, 从本组资料分析, 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的早期结核病变, 形成支气管扩张的比例较小, 如果发展到增殖性病变或干酪样病变, 局部形成支气管扩张的比例明显增高。支气管扩张易导致反复感染不易治愈, 甚至出现反复咯血容易误诊为结核复发等[4]。如果能极早发现并诊断结核性支扩, 明确支气管扩张的部位、性质和范围, 对分析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极大的帮助。既往支气管扩张主要靠碘油造影发现捻珠状、花束状、佛手状、鸡爪状改变等形态来判断, 主要为外科手术提供帮助[5]。但支气管碘油造影有一定禁忌证, 如造影术必须在肺部炎症控制2~3周后或大咯血者必须在停止咯血2周以上, 才考虑支气管造影术。对一般情况较差如明显心肺功能代偿不全、造影剂过敏、伴有气流阻塞或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则不适宜行支气管碘油造影, 另外碘油能长期存积于支气管内也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 所以靠支气管碘油造影来诊断结核性支气管扩张的价值受到影响。而普通CT能清楚显示结核病灶的形态, 大致判断结核病灶形成时间, 对合并存在明显的支气管扩张有辅助诊断价值, 但对早期细微的结核性支气管扩张以及支气管扩张的病变大概原因不能作出明确判断。

而CT薄层扫描对判断结核病灶形成时间、结核病灶周围的支扩, 特别是显示支气管壁增厚和段及亚段以及远端支气管扩张方面特异性高, 且对连续跟踪观察病灶变化及支扩演变过程有帮助。连续薄层扫描, 不仅可以发现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及程度, 还可以显示肺小叶中央终末细支气管的扩张及肺外周部的小叶实质炎性改变, 可以显示柱状支气管扩张及曲张性支气管扩张的延续性、支气管内的粘液嵌塞及肺内结核的病变以及空洞与扩张支气管的关系, 对判断结核病变在活动期还是在稳定期有一定的鉴别价值, 对是否需要进行抗感染、抗纤维化、支气管引流、支气管镜检查、支架值入、并发症如大咯血是手术还是介入治疗等有参考意义[6,7]。

总之CT薄层扫描以其无创、快速、准确等而逐渐成为结核性支扩主要确诊手段, 特别对结核性支扩形成原因如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内膜结核、纤维组织牵拉等可进行鉴别, 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因此CT薄层扫描对诊治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圣秀, 戴欣.CT薄层扫描在诊治肺结核中的应用.床肺科杂志, 2008, 13 (3) :361-362.

[2]潘稚芬, 陈清勇.结核性支气管扩张40例的临床特征.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7) :887-888.

[3]陈勇.高分辨率螺旋CT在肺结核合并支气管扩张的应用.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5, 8:71-72.

[4]郑惠聪.支气管扩张误诊为肺结核7例分析.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 (l2) :1590-1591.

[5]叶仙, 周荫北, 唐军, 等.结核性支气管扩张症治疗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35) :54-55.

[6]陈惠芬, 赵新国罗, 文侗.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547例临床分析.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 (6) :412-415.

薄层CT增强扫描 第7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在我院手术并且行病理证实的直径≤20mm的92 例肺部孤立小结节患者。所检查的肺部孤立小结节直径大小为4. 5 ~ 20mm。均为北京市第六医院CT室于2013 - 09 ~ 2014 - 07 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的机器是由美国通用电器医疗器械公司制造的GE - 型螺旋CT机。

1. 2 方法

使用螺旋CT扫描机首先常规从胸廓入口扫描至肋膈角, 层厚5mm, 层距5mm, 螺距1 ~ 1. 5; 然后于小结节水平加薄层扫描, 层厚1mm, 层距1mm, 螺距l, 扫描电压120. 00k V, 扫描电流150 ~ 300m A。将原始数据减薄到1mm。层厚, 层间距重建重叠1mm。增强扫描采用快速静脉推注。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 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应用 χ2检验,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恶性肺小结节的CT增强扫描

53 例恶性小结节中51 例在CT增强扫描中表现为CT净增值明显增高 ( 20Hu为标准值) 。大多数结节内部密度明显强化51 例, 2 例不强化。强化病例中, 形态学显示不规则强化36 例 ( 67. 9% ) , 周边强化12 例 ( 22. 6% ) , 显著强化2 例 ( 3. 8% ) , 中心强化3 例 ( 5. 7% ) 。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强化形态不同: 腺癌的周围部分可呈点、条样不均匀强化: 鳞癌可表现为均匀强化。53 例恶性肺小结节增强扫描CT净增值及CT强化类型见表1。

注射造影剂后, 如估算时间单期扫描, CT净增值往往偏低, 而注射造影剂35 秒后, 分别间隔1min、3min重复扫描, 扫描三期, 更方便比较出CT增强最大差值。肺癌结节表现为初始急剧上升, 达到峰值后并不立刻下降, 而是持续一段时间。这与陈百强等人研究结果为: 肺癌结节表现为初始急剧上升, 达到峰值后并不立刻下降, 而是持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 肺炎性结节较肺癌结节强化持续更长时间, 然后迅速下降; 肺结核结节呈平坦型, 无明显强化高峰, 少数结核结节迅速达峰值后曲线迅速下降的结果一致。

2. 2 92 例肺内孤立小结节多层面重建 ( MPVR)

在所收集的92 例患者中, 恶性病变为53 例, 结节直径大小为4. 5 ~ 17mm, 包括肺腺癌26 例, 鳞癌16 例, 肺泡癌4 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4 例, 其它部位转移癌3 例。良性病变39 例, 结节直径大小为4. 7~ 20mm, 其中肺结核球2l例, 肺炎性假瘤12 例, 肺错构瘤6 例。

2. 2. 1 能提示恶性肺内孤立小结节的征象有血管集束征与气管截断征、毛刺征、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见图1。

2. 2. 2能提示肺内孤立小结节为良性肿瘤的CT征象是圆形结节, 边缘光滑锐利见图2, 可有脂肪、钙化, 但毛刺征、深分叶征、空泡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卫星病灶及血管集束征不常见。

2. 2. 3能提示肺内孤立小结节为炎症结节的CT征象是: 炎性病变多出现边缘模糊、邻近胸膜增厚, 偶见空泡征和钙化; 提示肺内孤立小结节为结核结节的CT征象是结节可伴有粗毛刺、边界清楚、钙化、卫星病灶、邻近胸膜增厚; 对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的恶性肿瘤、炎性结节、结核结节及良性肿瘤有较高的鉴别价值的征象是结节的形态、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棘状突起、钙化及胸膜凹陷征。见表2。

分叶征和毛刺征的出现几率较高, 其他指征都多与分叶征和毛刺征同时出现。分叶征并兼有毛刺征象诊断肺癌诊断率为83% , 兼有分叶、毛刺, 密度、血管集束征征象诊断肺癌阳性率为86. 7% 。因此, 分叶征、毛刺征以及血管集束征的出现, 对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为恶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2. 3 对恶性肺小结节的诊断

53 例恶性肿瘤患者, CT薄层增强扫描显示42例阳性, 多层面重建 ( MPVR) 显示49 例阳性, CT薄层增强扫描并多层面重建显示51 例。CT薄层增强扫描、多层面重建、CT薄层增强扫描并多层面重建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率分别为73. 6% 、77. 4% 、84. 9% 、79. 2% : 84. 9% 、86. 8% 、88. 6% 、92. 5; 90. 6% 、93. 5% 、96. 2% 、96. 2% , 后者与前者相比, 均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见表3。

3 讨论

孤立性肺结节 ( Solitary Palmonary Nodule) , 在临床上是肺部单发, 直径小于3. 0cm, 不伴有肺不张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类圆形小病灶[1], 随着螺旋CT扫描速度的越来越快, 层厚越来越薄, 且一次屏气则可以完成全肺的薄层扫描,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CT对肺内的小结节, 特别是肺外周不典型性小结节的检出率, 但对其定性仍较困难。尽管支气管镜、纵隔镜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等技术已经比较普及, 但对直径小于2cm的小结节进行穿刺活检也仍有较大困难。因此,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 CT在肺小结节的诊断方面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CT扫描并MPVR重建可以准确地反映肺内小结节的位置、形态、结节内部密度、结节与周围肺交界处表现、结节与周围气管及血管的关系。下列征象对恶性病变诊断有帮助: 母子灶, 结节分叶征, 棘状突起和毛刺征, 空泡征, 肺结节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良性病变出现空洞征都多见小卫星灶, 均匀致密的钙化, 结节边缘光滑、规整并且<3cm的结节病灶[2]。小结节的毛刺征是指其边缘开始向周围伸展的无分枝、放射状, 并且直而有力的一种线条状的影像学形态[3]。

3.1在肺结节增强扫描的研究中, 以最大CT净增值20~65Hu为恶性结节的诊断标准, 其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7.4%、84.9%、73.6%。

3.2肺恶性小结节病灶通过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 其CT征象的检出率会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结节越大, 小结节恶变的可能性越大[4]。若从结节形态、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棘状突起、钙化及胸膜凹陷征等征象考虑, 其显示率低可考虑良性结节, 而若其显示率较高则考虑恶性结节。

3. 3 MPVR重建对肺恶性结节的诊断, 其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6. 8% 、88. 6% 、84. 9% 。

3. 4 CT薄层扫描与MPVR重建相结合其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3. 5% 、96. 2% 、88. 7% , 可见其联合运用能较明显提高特异性和诊断敏感性。

参考文献

[1]史红宇, 赵双涛, 马宝红, 等.孤立性微小肺结节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33 (4) :104

[2]赵国军, 张艳霞, 刘洪文.肺内孤立性结节的X线胸片与CT诊断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7, 30 (2) :74

[3]宾精文.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 6 (4) :24-27

薄层CT增强扫描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肺内磨玻璃样结节患者, 抽取其中的34例作为观察对象, 包括有男18例, 女16例, 年龄33~85岁, 平均年龄 (64.4±12.6) 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薄层CT扫描, 并无原发肿瘤病史。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将以上统计观察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 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CT检查结果和表现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检查方法:

所用仪器为GE64排128层螺旋CT (LightSpeed VCT) , 相关参数为:管电压120kV, 管电流270mA, 层厚为5mm, 窗位和窗宽分别为80HU、1 000HU。高空间分辨率重建算法, 重建层厚为2mm, 层间距1mm。所得图像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医师进行双盲阅片, 做出综合诊断, 并对结节进行分析, 包括结节的大小、部位、性状, 边缘清晰程度, 是否存在毛糙征或者是光滑, 是否为单纯磨玻璃样结节还是混合性结节, 混合性结节实性成分处在中心还是周边, 结节中是否存在气泡或者是含气的小支气管等。

1.3 数据处理

本文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 (±s) 形式表示, 对比中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磨玻璃样结节CT表现

本组34例患者经薄层螺旋CT扫描发现, 单纯磨玻璃样结节者12例, 包括恶性肿瘤者8例, 良性结节4例;混合性结节者22例, 其中恶性肿瘤12例, 良性10例。20例恶性结节的直径平均为 (11.3±3.2) mm, 14例良性结节的直径平均为 (6.7±1.9) mm,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P<0.05) ;在所有恶性结节中, 病理检查结果发现, 腺癌9例, 支气管肺泡癌7例, 不典型腺瘤样增生4例;在良性结节病例中, 有2例发现结节后穿刺活检结果显示结节性纤维化, 2例表现出炎性假瘤, 2例经手术发现局灶性机化性肺炎, 2例手术发现炎性肉芽肿, 6例经随访1年后结节小时或者是未发生明显改变, 证实为炎症性病变或者是良性病变。

2.2 结节性状与良恶性的关系

经统计发现, 结节形状不同, 其良恶性鉴别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详见表1。

3 讨论

磨玻璃样结节因密度浅淡所以在普通X线片上常显影欠佳, 而近几年CT的发展及使其发现率明显提高。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成熟, 使得CT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信息[1]。曾有研究指出[2], 薄层螺旋CT在单发磨玻璃样肺内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显著优于胸部平片, 其可以检出胸部平片无法发现的病灶。并且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现, 其分辨率越来越高, 在肺内磨玻璃样结节诊断中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3]。本文中发现, 经薄层螺旋CT技术对肺内磨玻璃样结节进行诊断时, 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在分布位置上并无明显差异, 不同结节类型的CT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且良恶性结节的直径大小、形状和边缘表现均差异显著,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 证实了薄层螺旋CT在肺内磨玻璃样结节诊断和鉴别中临床价值显著, 值得关注并推广。

怎样处理肺内单发磨玻璃样结节为目前放射科诊断医生以及胸外科医生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文结果发现, 磨玻璃样结节可发现在肺内的任何部位, 良恶性结节在病变分布的部位方面上无明显差异, 病变的大小在良恶性鉴别中存在明显的显著性, 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应对其给予重视。

通过对表1及图1、图2、图3 (A、B、C、D) 进行观察可知, 结节形状和结节为恶性或良性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恶性病变结节边缘以圆形居多, 在单纯性磨玻璃样结节与混合性磨玻璃样结节中恶性结节的形态中圆形占比均高于良性结节, 故而结节形态可作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重要依据;同时, 结节边缘和结节是否为恶性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另外, 良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多位于周边, 而恶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多位于中心, 故而良、恶性结节也可通过中心与周边的密度不同予以鉴别。

注:图2为多角复杂性单纯磨玻璃样结节, 为良性病变, 经随访, 在3个月后吸收。

注:图3中A与B为边缘不规则的恶性混合性磨玻璃样结节, 结节的中心是实性成分, 四周是磨玻璃样成分;C与D是边缘不规则的良性混合型结节, 其中C病理证实为结节样纤维增生, D病理证实为机化性肺炎。

综上所述, 经薄层螺旋CT技术对肺内磨玻璃样结节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 准确性较高, 表现存在特异性, 值得关注。

摘要:目的:应用薄层螺旋CT扫描对肺内磨玻璃样结节作出诊断, 对其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 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磨玻璃样肺内结节患者34例, 对其展开薄层螺旋CT扫描, 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薄层螺旋CT扫描本组34例患者中表现为单纯磨玻璃样结节者12例, 包括恶性肿瘤者8例, 良性结节4例;混合性结节者22例, 其中恶性肿瘤12例, 良性10例。不同类型结节者的CT表现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薄层螺旋CT技术对肺内磨玻璃样结节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 准确性较高, 表现存在特异性, 值得关注。

关键词:薄层螺旋CT,肺内磨玻璃样结节,诊断,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仲晨曦, 谷志涛, 方文涛, 等.34例肺单纯性磨玻璃样病灶的临床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5 (3) :102-105.

[2]王续, 王欣.多排螺旋CT (MSCT) 诊断肺孤立结节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8 (12) :332-335.

[3]张丽萍, 陈成水.肺部单发磨玻璃样结节的最新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 2011, 16 (2) :1023-1025.

薄层CT增强扫描 第9篇

【关键词】 小肝癌;CT增强三期;检出率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具有“癌中之王”之称,按大体病理解剖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和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其中SHCC又称为早期肝癌,一般为单发,少数为多发,一般右叶多见,左叶少见,尾叶分布最少,病灶大部分位置表浅,也有少数位于肝叶深部[1]。中国肝癌病例协作组的标准为: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2个癌结节,其最大直径总和≤3cm[2]。由于SHCC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往往难以被发现,出现症状时,肿瘤往往已经很大,多已属晚期,预后极差,所以提高SHCC检出率对其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延长SHCC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有着重要意义[3]。近年来,CT技术得到发展及改进,为SHC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巨大帮助,尤其是CT增强三期对SHCC的诊断意义巨大[4]。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54例小肝癌患者,对其CT资料进行重新阅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做出统计学分析,分析SHCC在各期的增强特点,以提高CT增强三期诊断S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54例小肝癌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5±2)岁;46例病例有乙型肝炎病史或者表面抗原阳性;14名患者合并肝硬化;临床症状:肝区疼痛7例,乏力3例,其余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饮酒史:经常饮酒30例,偶尔饮酒4例,其余不饮酒;41例病例甲胎蛋白阳性。

1.2 检查方法 采用双层螺旋CT,检查前常规禁食4~8h,扫描前30min口服2%泛影葡胺500ml,扫描前10min追加200ml,充盈胃肠道。扫描时参数设置、扫描周期0.8s,扫描条件为120kV,250mA,矩阵512×512,层厚5mm,螺距为1.0。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先进行全腹部平扫,然后再做全肝三期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使用剂量为1.5ml/kg。采用高压注射,注射速率为3.0ml/s,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后30s、70s、3min分别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扫描[5]。

2 图像分析和SHCC诊断

采用统一阅片记录单记录CT影像结果,包括平扫病灶形态、密度、有无钙化灶等,以及增强时病灶直径、数目及增强情况。确定肿瘤在各时段强化特点,将其分为典型表现和不典型表现,其中典型表现是平扫为低密度或者等密度,动脉期呈高密度,门脉期呈低或等密度,延迟期仍呈低密度。

3 结果及分析

54名患者经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共检出62个病灶,病灶直径0.6~2.4cm,平均(1.5±0.1)cm,其中肝左叶17个病灶,肝右叶45个病灶。CT增强三期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检出60个病灶,以高密度病灶为主;门脉期检出57个病灶,以低密度或者等密度病灶为主;延迟期检出60个病灶,为低密度病灶为主。经CT增强三期扫描结果综合分析,检出率96.3%。有2例患者的2个病灶在动脉期呈低密度,其他各期均为等密度,未诊断均为SHCC病灶,后经病理活检诊断为SHCC病灶。对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肝脏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其中门静脉供血占75%~80%,而 90%以上的SHCC是由肝动脉供血[6]。正常的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所以在动脉期扫描成像时肿瘤与肝实质之间有明显差异,故典型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影,门脉期肝实质明显强化,而SHCC密度下降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病灶的密度进一步下降,有“快进快出”影像学特点[7]。因此,CT增强三期扫描对发现动脉血供丰富的肿瘤比较确切,在Lim等文献中也得到证实[8]。SHCC的CT增强三期扫描表现形式复杂,但绝大多数具有典型表现。CT增强三期扫描可以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情况,正确反映其血流变化情况,提高SHCC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必须强调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 何雪松,黄晗,王永杰,等.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3):265-267.

[2] 杨双,梁赵玉,黄岸,等.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06-1808.

[3] 邢卫红,邢丽,崔书彦,等.小肝癌的CT三期增强扫描影像表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0):1257-1257.

[4] 丁伟伟,郭玉林,牛建栋,等.64排CT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5):736-739.

[5] 陈文军,程明,王恩锋等.多层螺旋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1):67-69.

[6] 吕培杰.CT能谱成像在小肝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3):321-324.

[7] 郑可国,许达生,沈静娴.少血供小肝癌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930-934.

薄层CT增强扫描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有患者78例,通过临床随访或手术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男57例,女21例,年龄(40.6±68.4)岁,病史12~25年。临床症状有咯血,慢性咳嗽、咳痰,反复肺部感染和胸闷、憋气等。

1.2 检查方法

利用GE 16排螺旋CT扫描机进行扫描。扫描时屏气,扫描时依次从肺尖开始,扫描到膈顶结束。扫描参数:管电压140kV,管电流200mA,图像层厚10mm。并进行1.25mm薄层肺窗重组及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根据扫描结果,针对可疑病灶进行分辨率扫描重建。

1.3 诊断标准

参考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的标准及分型[4,5,6]:患者的咳嗽、咳痰和咯血等表现,并且有以下影像表现的一项:(1)支气管腔失去逐渐变细的自然过度层次,即支气管远端与近端宽度相近;(2)支气管远端宽度大于伴行的肺动脉直径;(3)胸膜下1 cm以内看到支气管。支气管扩张可分为4型,即柱状型、囊状型、静脉曲张型和混合型。

2 结果

78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中,柱状型41例,表现为轨道征及印戒征;静脉曲张型21例,呈蚯蚓状迂曲,管壁增厚;囊状9例,其中4例出现囊内液气平面;混合型7例。双下肺支气管扩张49例,左下肺支气管扩张16例,右下肺支气管扩张8例,双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5例。常规CT发现支气管扩张56例,薄层重组发现支气管扩张72例,结合多平面重建为主的三维重建则78例均得于明确诊断。

3 讨论

引起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不完全清楚,比较明确的是,先天因素及后天因素均可导致其发病[7]。如遗传性疾病肺囊性纤维化可演化进展为支气管扩张症,免疫缺陷、纤毛运动障碍等可助推支气管扩张的发生,后天的反复感染导致支气管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壁的损伤,亦可形成或加重支气管扩张。有遗传性疾病继发的支气管扩张范围较大,常呈肺叶或肺段分布,小儿时期即开始发病,被称为先天性支气管扩张症。慢性支气管炎也可继发支气管扩张,其病变呈散在分布,受累的多数是小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并在病程中不断增多。中叶内段支气管及其分支,下舌段支气管及其分支走向比较陡,发生支气管肺炎时,炎症物质引流不畅、引流不完全等,其细小支气管容易受累,成为支气管扩张的好发部位。与继发感染有关的支气管扩多见于下肺,而结核引起者多在上肺尖后段。

支气管碘油造影曾被作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金标准,由于操作繁琐,患者痛苦,碘油进人肺泡后容易导致医源性肉芽肿性炎症等缺点,自CT出现以后已基本不用。目前认为,HRCT是发现及诊断各级支气管扩张的新标准,它操作便捷,无并发症,已经得到临床的认可,因此,对临床怀疑支气管扩张症、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在常规CT平扫的基础上进行薄层重组和MPR,对细小支气管扩张的发现及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支气管扩张的CT表现与扩张支气管走行方向及扩张类型有关,可表现为“双轨征”、“串珠”、“印戒征”、“蜂窝状”、“柞状征”等。病理上支气管扩张分为4型[1,2,3],即柱状型、囊状型、静脉曲张型及混合型。本组病例中以柱状型最多见,混合型次之,静脉曲张型最少。我们应用16层螺旋CT的薄层图像结合MPR图像,发现以上CT征象时,能从多方位观察扩张的支气管,从而确定支气管扩张以及扩张的范围和程度。柱状支气管扩张可出现印戒征和轨道征。当扩大的支气管走行方向与图像层面平行时表现为轨道征;当扩大的支气管走行方向与图像层面垂直时表现为印戒征。当扫描层面与扩大的支气管既不平行也不垂直时,可采用三维重建技术,选取适当角度和方向,得到特征性的图像,MPR显示最佳[8]。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管壁呈蚯蚓状迂曲,管壁不规则增厚,囊状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内外光滑,呈一串葡萄状,囊内气液平面是其典型表现。支气管扩张症也可以伴有叶段的肺萎缩,在萎缩的肺叶中见扩大的含气支气管。总之,MSCT具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广、层厚薄及图像清晰的优势,通过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使支气管扩张症的影像学表现更加直观、清晰,避免遗漏病变,大大提高了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之,多排螺旋CT常规扫描基础上进行薄层重组及三维重建可以显示更多的支气管扩张征象,对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优势[9]。而且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扫描范围广、图像清晰,必要时进行多平面重建,能够清楚显示扩张支气管的部位、程度和形态等,提高了支气管扩张症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nbsp;探讨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nbsp;回顾性分析呼吸内科78例支气管扩张症的患者,对扫描图像进行薄层重组及三维重建,总结CT影像表现,探讨其诊断该病的临床价值。结果&nbsp;78例支扩的患者中,柱状支扩58例,囊状支扩15例,混合型支扩5例,支气管扩张的影像学特点均得到显示:印戒征和双轨征。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的蚯蚓状迂曲,管壁增厚;囊状支气管扩张的囊内出现气液平面。结论&nbsp;多排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支气管扩张的影像特征,明显提高支气管扩张的检出率。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

参考文献

[1]胡凯,陈俊,张福洲,等.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意义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7):4.

[2]潘俊海.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在支气管扩张症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7):50-51.

[3]田舜或.支气管扩张症的多层螺旋C&nbsp;T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8):130.

[4]董生,肖湘生,刘仕远.支气管扩张症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4(4):241-244.

[5]Naidich&nbsp;DP,McCauley&nbsp;DP,Khouri&nbsp;NF,et&nbsp;al.Computed&nbsp;tomography&nbsp;of&nbsp;bronchiectasis[J].J&nbsp;Comput&nbsp;Assist&nbsp;Tomogr,1982,6(3):437-444.

[6]Kang&nbsp;EY,Miller&nbsp;RR,Miiller&nbsp;NL,et&nbsp;al.Bronchiectasis:comparison&nbsp;of&nbsp;preoperative&nbsp;thinsection&nbsp;CT&nbsp;and&nbsp;pathologic&nbsp;findings&nbsp;in&nbsp;resectcd&nbsp;specimens[J].Radiology,1995,195(3):649-654.

[7]昊其标,邢扬扬,曹世宏,等.支气管扩张症发病机制的若干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6,21(2):139-140.

[8]吴立业.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10.23(7):2188.

薄层CT增强扫描

薄层CT增强扫描(精选10篇)薄层CT增强扫描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共收录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收治的50例喉癌患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