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精选9篇)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 第1篇

ICU 的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入工作区时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戴工作帽,外 出时更换外出服及鞋。

2、医护人员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

3、严格探视制度,特殊情况需要探视时,只允许一人入室,入室应 更衣、换鞋,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患有感染性疾病患者不得进入。

4、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检查、治疗、护理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 毒;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二)卫生保洁措施

1、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物处置区),监护区每 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15㎡。

2、室内应保持整洁,使用层流消毒

3、墙面、门窗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每日用清水或消毒 液擦拭,如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 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 拭消毒。卫生洁具应分室使用,用后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4、地面用清水湿式拖擦。如发生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 时,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地面被呕吐物、分泌 物或粪便污染时,可用 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5、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使用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每张病床旁须 配备手消毒剂。

6、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三)消毒隔离措施

1、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特殊感染或有传染病的患者, 应安置在隔离监护室,诊疗、护理器具固定专用,病人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2、各种设备、仪器等,应定期擦拭保持清洁,遇有污染时应及时消 毒。

3、患者转出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床单位及所有物品必须更 换和消毒。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吸痰管一用一更换;无菌物品应在有效 期内使用。

5、严格执行防护制度,在给病人进行吸痰等可能有喷溅的操作时, 应做好防护。

6、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雾化吸入装置等器具应定时更换, 一人一用,用后应先消毒再清洗,干燥后备用。

7、加强对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动静脉导管置入部位的皮 肤,每天用安尔碘或酒精消毒,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 分泌物及粪便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 ICU 病人、接触 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9、加强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 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如有特殊或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时, 应严格执行 消毒隔离制度。

10、每月对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

11、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分类收集, 日产日清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 第2篇

一、布局合理、分治疗室(区)和监护区。治疗室(区)内应设流动水洗手设施,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净化工作台;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每天进行空气消毒,消毒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有条件的医院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二、病人的安置应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三、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五、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六、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七、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八、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要洗手。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内治疗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患者, 常规组患者40例, 其中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19例, 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 (45.50±2.50) 岁, ICU监护时间5.50~22.00 d, 平均监护时间为 (13.50±4.50) d;强化组患者40例, 其中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22~75岁, 平均年龄 (45.50±2.00) 岁, ICU监护时间5.00~22.00 d, 平均监护时间为 (13.50±4.00) d;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ICU监护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病例选取标准

80例患者均为不同程度的重症患者, 年龄均在18岁以上, 排除精神类疾病、死亡患者、中途转院治疗患者, 对患者进行泌尿系统感染重点监测, 同时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处理。

1.3 方法

常规组患者40例, 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是针对患者情况进行常规性的环境和皮肤护理干预, 同时进行静脉穿刺和更换床单被褥等护理干预措施。

强化组患者40例, 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同常规组患者, 同时对监护室内的患者进行强化管理, 主要为: (1) 在进行护理中首先对ICU内的环境注意强化管理, 严格控制进出人员, 对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在进入前应严格的进行空气消毒、室内设备消毒、治疗床和呼吸机等设备的消毒处理, 并且进行严格的监测, 一旦不符合相关监测标准应及时进行补救和处理[2]。 (2) 对患者进入ICU室内后在进行导尿管插管操作时候, 技术一定要娴熟并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戴无菌手套, 在选取导尿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粗细适合, 避免尿道口和尿道发生损伤。在顺利插入导尿管后, 应牢靠的固定好, 同时尿袋的高度应低于治疗床的高度, 保证尿液顺利流出, 防止倒流发生污染, 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3) 在进行多天治疗后, 应注意及时更换导尿管和尿袋, 注意在患者恢复意识状态能够自主排尿后应鼓励其主动排尿, 避免长时间留置导尿管, 在更换尿袋时应对导尿管进行冲洗。同时对尿道口周围应用生理盐水进行擦洗, 避免细菌污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4) 在移动患者时候应注意对导尿管的保护, 防止脱落或是对尿道的挫伤发生。 (5) 对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严格的控制, 同时依据药敏实验进行应用, 避免发生严重耐药, 给患者后期治疗造成影响[3]。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强化护理管理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2 (5.00%) 、护理满意度40 (100.00%) 、住院治疗时间 (16.50±3.50) d, 均显著优越于常规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10 (25.00%) 、护理满意度30 (75.00%) 、住院治疗时间 (21.50±3.00) d, 差异性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护理干预措施不当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

3 讨论

泌尿道感染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 同时也是重症监护室内最为常见的感染, 为医院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针对于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来讲, 由于原发性疾病较重, 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 对细菌和病毒的抵御能力降低, 同时患者多进行多种抗生素或是长时间抗生素治疗, 因此对院内感染的细菌多存在较强的耐药性, 一旦发生机体某个系统的感染, 进行控制和治疗较为困难[4]。在我国医院感染构成比中占10.9%。据报道, 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80%~90%与使用导尿管有关, 另5%~10%与其他泌尿道的操作有关。所以, 导尿是泌尿道受感染最常见的原因, 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身体内定居的内源菌或医院环境污染的外源菌, 这些细菌可通过直接定居尿道周围或污染导尿管引起泌尿道感染。另外, 导尿管表面的生物膜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 留置的导尿管为细菌提供了逆行感染的机会。给患者留置导尿管, 显著增加了获得尿路感染的危险性。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的危险度越大。导尿每增加一天, 感染危险增加。操作前一定要评价导尿和留置导尿的必要性, 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证, 选择粗细适中的导尿管, 尽可能缩短置管时间,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做好尿道口的消毒, 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 导尿管要妥善固定, 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黏膜损伤, 对留置导尿者, 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可使导尿管相关感染从开放式引流的97%减至8%~15%[5,6,7]。

本文中对我院重症监护室内进行治疗的患者80例, 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强化护理管理, 结果显示常规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缺乏针对性, 因此对重症监护室内的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病率没有获得较好的控制, 在进行强化护理管理的干预措施后, 显著降低了重症患者泌尿系统的感染发病率, 同时明显的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增强了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 增加患者治疗的自信心、减轻患者身体和心理的负担, 更好的配合治疗从而缩短了住院治疗时间。

针对ICU患者进行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重症监护室内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缩短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安全可靠, 适宜进行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对强化护理管理对ICU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内治疗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患者, 常规组患者40例, 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强化组患者40例, 进行强化护理管理, 对比两种护理干预对控制和降低泌尿系统感染效果。结果 强化护理管理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均显著优越于常规组患者, 差异性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护理干预措施不当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结论 针对ICU患者进行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重症监护室内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缩短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安全可靠, 适宜进行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强化护理管理,ICU,泌尿系统感染,护理满意度,安全性,护理效果,常规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伏平.重症监护室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4) :272.

[2]钟秀玲, 李小瑛, 罗艳霞.医院泌尿系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 (1) :7-9.

[3]李春霞, 谢春雷, 李爱文, 等.消毒隔离措施的实施对重症监护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影响[J].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7) :2609-2610.

[4]吴安华, 李丹.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7) :909-912.

[5]李双玲, 王东信, 吴新民, 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5) :503-507.

[6]Stovall RT, Haenal JB, Jenkins TC, et al.A negative urinalysis rules out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trauma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J Am Coll Surg, 2013, 217 (1) :162-166.

ICU护理管理与控制院内感染 第4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37-02

1 引起醫院感染的因素

1.1 医务人员因素:科室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是主要因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1]。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无菌技术原则,接触每例患者前后、执行每项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或对手进行消毒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此外,ICU与院内多科室协作,进入ICU的其他科室医务人员较多,他们是否执行ICU的相关院感管理规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1.2 医疗用具因素 医疗用具、用品,在使用前除主管部门监测外,护士是最直接的质量管理者。如一次性医疗用品中,在操作中应认真检查各种质量,防止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医院感染。另外在正常工作中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均应严格消毒。

1.3 环境因素:病房通风换气不良、病房内医疗仪器多且使用频繁、固定装置的消毒处理、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1.4 患者因素:ICU内多种不同病原菌、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危重病人同室,抵抗力低下,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并且较多患者在转入时就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另外ICU内较多的有创性技术的应用,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引流管、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机使用等虽是救治患者必须的,但也破坏了皮肤的保护作用,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防御功能,若留置导管时间长,气道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医院感染。

2 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的预防

2.1 加强培训教育 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掌握并执行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同时也重视对护工进行院感知识培训,认真执行标准预防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

2.2 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手卫生知识的培训与竞赛,增强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增进了对手卫生预防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理解,手卫生的正确性和依从性得以很大程度提高。

2.3 人员管理 医务人员进入ICU更鞋换服,戴口罩、帽子,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技术原则。每个床尾放置了快速洗手液,以减少致病菌通过手传播而致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减少探视人员。

2.4 病房消毒管理 规范病房地面、物体表面及医疗用具的消毒方法、时间、次数,切实做到一人一换一消毒;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掌握科室主要感染途径;指导选用恰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液,清除或杀灭医疗器械、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医疗器械及用品、被服和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及医疗废物处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2.5 病人管理

2.5.1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泌尿系统的侵入性操作,如:膀胱镜检查、留置导尿是泌尿道感染的诱因[2]。(1)严格掌握导尿的指针,必须留置导尿时,使用硅胶导尿管刺激性小,相容性好,减少感染的发生。(2)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外阴清洁和护理。(3)保持集尿袋不高于膀胱的位置,防止尿液逆行。(4)不主张膀胱冲洗,尽早恢复膀胱收缩能力,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

2.5.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严格无菌操作规程。(2)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3)插管部位及导管护理 观察导管置入的刻度并记录,严密观察插管部位及周围皮肤情况;保持导管的通畅,防止堵塞,保持导管连接紧密,每次操作时接头处用酒精擦拭。(4)根据病情需要,尽量缩短置管时间。

2.5.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1)病情无禁忌情况下,抬高床头30-45°。(2)加强口腔护理。(3)加强呼吸环路的管理 环路冷凝液是高污染物质,应避免倒流入肺。定期排空收集瓶,并应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严禁随手乱倒,以减少交叉感染。(4)加强气道的管理 合理吸痰和雾化吸入。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雾化吸入也应适时进行。(5)尽早停用应激性溃疡的药物。(6)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离呼吸机。

2.6 强调过程监控 注重持续改进

每天院感专职人员到ICU对每一个病人进行目标性监测,填写病人的一般情况,侵入性操作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原体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等,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科主任、护士长,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在限定的时间内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达到监测-反馈-教育-改进-提高的目的。降低ICU院感发生率。

实践证明,医院中ICU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控制ICU医院感染成为目前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ICU的技术水平,直接反应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4]。要想有效控制ICU院内感染,不仅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合理的病房布局,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控制意识,更重要的是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院感控制,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戚小敏,赵桂荣,王悦,等.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77

[2] 贺彩芳,吴雪洁,杨碎丽,等。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与集尿袋更换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412-414

[3] 王力宏,马文辉,张京利,等,APACHEII评分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651-653.

[4] 王力宏,马文辉,张京利,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5):610-613.

作者简介:

ICU感染管理 第5篇

一、监护病房布局和要求

1、监护室应设于清洁、安静的区域,远离人流量大的交通要口,在进入ICU前应有缓冲间,内部明显划分为三个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设有更衣室、医护人员办公室、治疗室、污物通道、手消毒设备、洗手池及脚踏水龙头开关。

3、病室内可采用自然通风和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 以确保空气洁净。

4、消毒设备。

5、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为9.5m2左右。床间距大于2米。

6、ICU按床位多少,设置一定的隔离房间,患有传染病、严重感染及体弱、大手术的病人,应收住在隔离室治疗。

二、环境消毒

1、监护室应做好环境整洁,空气新鲜,室内定时通风换气,室温保持23--260C,相对湿度为50—60%为宜,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每日以循环风消毒机消毒2小时。

2、地面每天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拖地,每日不少于3次,地面采用湿扫,每周彻底打扫一次。

3、病床、各种仪器、墙壁、门窗每日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擦洗一次,病人转出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

4、室内空调机、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等空气过滤网,每周冲洗1—2次。

5、室内禁止养花,医护人员不得在ICU内饮食。

三、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应更换专用的工作服及鞋方可进入ICU,外出时必须外加隔离衣,更换外出鞋。

2、控制出入人员,减少人员流量。病人家属不得随便进入ICU探视病人,应在规定时间限制进入。

3、工作人员的衣帽、口罩应保持清洁,最好使用一次性帽子、口罩。

4、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咽部和手采样作细菌培养。

5、做各项无菌操作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并穿好工作服,手指甲要剪短,不能戴戒指等饰物。

6、严格洗手制度,在各种技术操作及无菌操作前后;接触两个病人和两张

病床之间;处理便器后;进入或离开ICU时均应认真洗手,最好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了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双方,在进行上呼吸道管理(如吸痰和清洁口腔等)、伤口换药、放置导尿管和灌肠、测肛温等均应戴手套。

7、护理感染病人按隔离病人进行了,有条件应将病人置于单间,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前后,按隔离病人的要求进行隔离消毒。

8、工作人员患感冒、肠炎和皮肤感染,以及其他传染病时,应停止工作。

四、物品的消毒

1、取无菌物品应用无菌镊子。干燥无菌镊打开使用有效期为4小时。

2、氧气湿化瓶、管道吸痰瓶、胃肠减压瓶、量杯等每日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消毒,便器固定使用,每次用后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消毒。

3、体温表、服药杯用后浸泡于0.05%有效氯的消毒灵中,清水冲净,晾干备用,其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

4、换药、治疗用具,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后送供应室处理。

5、病人转出ICU后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擦洗床、桌椅,进行终末消毒。

6、用过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装置,勿与其他病人交叉使用,病人转出后,彻底清洗、消毒后再用。

7、ICU的一切物品,包括仪器和清洁工具(拖把、抹布等),禁止同其他病房混用,从外面带进来的物品,应进行清洁、消毒。清洁工具每日必须消毒一次。

8、严格分开清洁洗手池与污染水池,保持清洁。

9、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规范的要求进行分类处理。

五、隔离与防护

1、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制定和执行隔离制度、措施(多重耐药)、保护性隔离制度措施。

3、对隔离病人床边设有隔离标识(红带)。

4、对隔离病人隔离用品(口罩、帽子、隔离衣、眼罩、防护面罩)配备,并正确使用。

5、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利器伤后,掌握应急处理原则、方法,进行免疫预防和追踪发病情况。

六、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1、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接受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

无菌操作原则。应采用床头抬高30—45度体位。

2、吸痰前,护士要戴好帽子、口罩,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吸痰时必须用无菌吸痰管,使用一次更换一根,保持每次吸痰都为无菌导管吸引。

3、对气管切开病人每隔4小时清洗内套管一次,每日煮沸消毒灭菌内套管1—2次。

4、气管造口应用双层湿纱布覆盖,防止空气中细菌、灰尘及异物吸入,并改善吸入空气的湿度,根据情况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5、气管造口处的敷料及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每日至少换药2次,最好每4小时更换一次,分泌物多时及时更换。

6、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及时更换。

7、用无菌蒸馏水进行雾化或湿化,螺纹管内的冷凝水应随时排净,禁止将水倒入雾化罐内及随时乱倒;雾化罐每日更换消毒。

8、口腔护理,每日三次。

9、根据病情,进行胸部X片检查、痰培养。

七、尿路导管感染的预防

1、严格掌握导尿的指征,尽可能避免导尿。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时要轻柔,防止尿道粘膜损伤。

2、留置的导尿管,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预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八、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1、对于择期手术病人,如无反指征,术前应洗澡,并使用抗菌皂;

2、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若必须备皮,提倡手术当天备皮,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

3、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

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第6篇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治疗室和监护区),标识清楚,人流、物流、洁污分流流程合理。设置三通道:医护通道、患者通道、污物通道。有独立的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卫生处置室。

二、治疗室内应设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监护区每床占地面积不少于15m2,床间距大于1米,每床配备快速手消毒液。

三、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在床旁或门口标记。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四、建立ICU出入室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呼吸机管道消毒制度、多重耐药菌隔离制度和预防措施等。

五、工作人员入室前应更衣、戴帽、换鞋、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入内。工作人员外出时必须更衣或穿外出衣。

六、限制探视人数,探视人员进入ICU应穿隔离衣、戴口罩、穿鞋套;每位病人同时不得超过2位家属探视。

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卫生规范。

1、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操作者必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和铺皮肤大铺巾。

2、接触每位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须实施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进行触诊、更换敷料和留置导管前后应洗手。

八、有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措施。

1、呼吸机管路清洗和消毒符合要求,要求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2、呼吸机管路3天更换或有污染及时更换。

3、及时倾倒冷凝水,有冷凝水收集容器。

4、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病人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除呼吸机/人工气道。

九、有预防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措施。

1、穿刺点无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等感染症状。

2、穿刺点敷料每日更换。每周更换导管一次。

3、有创导管拔除时细菌培养。

4、对于留置深静脉导管的病人,从第4天开始,每天评估拔除导管指症。

十、有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措施

1、每天尿道口护理二次;每周更换尿管一次。

2、导尿管拔除时细菌培养。

3、对于留置导尿管的病人,从第4天开始,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拔除导尿管。

十一、对病人的各种留置管路要进行严格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

十二、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十三、空气消毒: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按操作说明进行有效消毒,每天至少进行六次,有条件时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十四、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和MRSA感染或定植应有隔离措施,隔离标识清楚。

十五、物表的消毒、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参照《恒生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十六、ICU空调通风系统每年至少清洗消毒2次。

十七、卫生用具应严格分区使用,并有明显标志,地面采用湿式清扫。

十八、院感科每月对ICU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采样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若结果不合格时,科室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和记录。

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已看) 第7篇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ICU工作人员穿ICU专用工作服,其他科医务人员可穿更换工作服(隔离衣)进入ICU。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必须穿隔离衣。

2、口罩:凡接触病人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必须换ICU内专用鞋或穿鞋套。

4、工作帽:接触病人、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快速手消液消毒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时,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科室每季度进行一次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病人管理

1、尽量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者,隔离于单独房间。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予床边隔离,实行分级、分组护理,并挂黄色?(蓝色)醒目标示牌,床边备隔离衣,接触病人须穿隔离衣,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5、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予消毒漱口液每6-8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访客穿专用的清洁隔离衣,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戴口罩,每床病人隔离衣分开放置。

3、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5、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6、在ICU入口处,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无菌单、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穿刺后第二天更换)无菌纱布为2d(每天更换),专用贴膜为7d,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及时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硅胶尿管每月更换一次,橡胶尿管及一次性引流袋每周更换一次。(橡胶尿管每周更换一次,一次性引流袋每3天更换一次)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用高效碘会阴抹洗两次。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五、物品管理

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中性清洁剂擦拭,每天1次。金属接头、湿化罐、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非一次性使用物品,送供应室集中消毒处理。

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心电图机每天中性清洁剂擦拭外壳。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擦拭。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一用一消毒。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使用清水擦抹。

4、每天更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进行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

六、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本ICU使用中央电离空气消毒,并进行效果评价。不予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

2、墙面和门窗:清水擦洗保持无尘和清洁,不可出现霉斑。如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出现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时,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一次,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禁止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七、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

3、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加盖。

八、监测与监督

1、成立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小组。

2、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3、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4、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5、每月一次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6、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每周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ICU病房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8篇

1 建筑布局

1.1 我院ICU设在住院部四楼, 七部电梯都能直接到达以便能快速收治患者, 并且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科室: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建筑材料与手术室相似, 便于清扫消毒。

1.2 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医护人员生活区相对独立, 以减少彼此相互干扰。医务人员与病人进入ICU有不同的通道, 并且进入医疗区域有缓冲间, 并设有风淋设施, 有利于感染控制。

1.3 ICU医疗区域病床为开放式, 我院设有三个分隔式病房。第一、二、三医疗区域分别设有14张、10张、2张病床, 每张病床使用面积约15 m2, 床间距大于2 m2, 两床之间设有布帘相隔。设有一间单人病房, 一间双人病房, 用以收治需要保护性隔离的患者, 亦可收治严重、特殊感染或发生耐药菌株感染需进行隔离的患者。

2 环境要求

2.1 我院ICU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病区装有十万级空气净化装置, 设有层流空气, 持续净化空气, 有独立空气调节系统, 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温度维持在24摄氏度左右, 相对湿度40~60%) , 我院每月对空气、桌面进行一次采样检测,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2 我院在每个医疗区域配有感应式水龙头, 并且每张病床备一张床旁桌、一辆治疗车, 一瓶快速洗手液, 有效地防止了交叉感染。

2.3 病床单位实行一床一巾湿式清扫, 每天两次, 患者床旁桌椅用消毒液擦拭, 每日两次, 实行一床一巾一用一消;患者被服一天一换, 遇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 病人转科、出院后会用床单位臭氧消毒机对病床单位做终末处理, 以防止交叉感染。

2.4 地面、墙面和门窗医院聘有专人负责擦拭, 每天两次, 保持无尘和清洁, 通常用清水擦洗, 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 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抹布有洗衣班专人回收、清洗、消毒、晾干, 防止了因抹布为传播媒介的交叉感染。

3 人员管理

3.1 制定了严格的病室管理制度, 限制人员进入, 谢绝进入病区探视及陪护。为了满足家属探视病人的需求, 我院制定了每天下午16:00-16:30在外走廊隔玻璃窗探视病人的规章制度, 这样既防止了交叉感染又满足了病人家属的需求。

3.2 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换拖鞋, 更换工作服, 戴口罩帽子, 外出更换外出服, 以减少感染。

3.3 会诊者入室前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鞋套, 建议使用ICU诊疗设备如听诊器等, 防止交叉感染。

3.4 加强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 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 操作前后按规定洗手, 坚持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交叉感染。

3.5 加强护士基础护理

3.5.1 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 注意加强口腔护理, 用口腔护理液每日3次清洁口腔, 按时给患者翻身叩背, 雾化吸入, 促进痰液排出,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运用正确的吸痰方法, 防止外源性感染。雾化液冰箱内2~10℃保存, 有效期24小时, 呼吸机管道实行一人一管一用一消, 长期使用患者管道每周更换一次, 更换管道时防止呼吸机冷凝水倒流。长期吸氧患者每日更换湿化瓶、清洁鼻腔及一次性吸氧管, 使用中的湿化瓶用无菌蒸馏水。

3.5.2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减少留置时间, 每日用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一次, 2周更换尿管, 每日更换尿袋, 保持集尿袋通畅并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每日3次消毒, 并涂以红霉素软膏, 以防尿道口粘膜干裂, 可有效地降低泌尿道感染。

4小结

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第9篇

【关键词】 ICU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不但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而危重患者具有许多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加之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ICU内感染治疗和控制可选用的药物越来越少,这不仅治疗护理带来困难,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据文献报道统计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4.14%,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6.21%)和普通病房(6.8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1我院ICU病房属综合性科室收治病种多、病情复杂,多为感染性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我院ICU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1 保证医疗安全

加强学习,强化全科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成立科内感染控制小组等,专职感控医生及护士,定期进行感控调查,如有感染发生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2 ICU布局及环境管理

2.1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开安置,特殊感染者单独放置,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设有更衣室,医务人员办公室,仪器室,治疗室,污物处理室等。每张病床床旁备用手压式的瓶装洗手液,做到一床一瓶一消毒。按照2张病床配备一个洗手池的标准配置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并配有消毒纸巾。

2.2 ICU的环境管理 我院ICU病房是层流病房,定期清洁过滤网,做好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每日三扫三拖,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采用湿式拖地用碱化水,当地面有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拖地,物体表面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3 ICU的人员管理

3.1 进出ICU人员的管理 所有人员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后方可进入ICU。ICU工作人员外出时必须外加外出服、更换外出鞋。

3.2 严格洗手制度 有效洗手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50—80%。应做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与洗手制度,在操作前后必須认真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操作结束以后,及时脱掉手套并进行洗手。洗手的目的在于去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驻菌,将常驻菌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我院ICU均采用WHO推荐的六步洗手法。

3.3 工作人员患有感冒、肠炎、皮肤或呼吸道以及其他器官传染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工作人员还应定期进行口咽腔细菌培养,凡带有致病菌株定植者,应立即治疗或更换工作岗位。

3.4 医务人员不得在病房内饮食,病床上一般不得放置物品,如有必要可铺上消毒巾。

3.5 加强参观人员、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在执行有创和个别无创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可采用封闭式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勿上下提插,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留置导尿时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可以使用防逆流引流袋,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并做好会阴部清洁;尽量避免和减少侵入性操作,在给患者行各种技术操作时,一定要规范减少机械性损伤如深静脉置管时要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勿反复穿刺。对中心静脉置管及有创动脉置管的患者,在进行操作时戴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无菌敷料清洁干燥,严密监测体温,如出现高热者,疑似血行感染的应立即拔管并取动静脉置管尖端2—3cm送检血培养及药敏。

5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疗废物处置

严格做到一次性医疗用品一人一针一丢弃、毁形。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利器装入锐器盒,医疗污染垃圾装入防渗漏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塑料袋,每日有专人定时收送至指定地点处理。

6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在应用广谱抗生素2周后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无明显感染、血液白细胞计数不高而反复发热,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佳者,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

7 加强内勤护工的管理

加强对内勤护工院感、消毒隔离基础知识、消毒剂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规范洗手的培训。管理者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8 总 结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它不仅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增强每位员工的感控意识;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参考文献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精选9篇)icu的感染管理制度 第1篇ICU 的感染管理制度(一)人员管理1、医护人员进入工作区时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