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情况论文范文
不良情况论文范文(精选11篇)
不良情况论文 第1篇
1 2012年我市的ADR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分析
铜陵市现辖一县三区一个国营普济圩农场, 全市总人口74万, 面积1113平方公里。根据“点、线、面相结合, 最大程度广覆盖”的ADR/MDR监测工作思路, 目前已将监测网络延伸到所有的乡镇, 有效发挥ADR/MDR监测的预警作用。
1.1全年共上报ADR监测报告1206例 (百万人口1629例) , 其中属于新的ADR376例 (新的严重的17例) 、严重的ADR报告22例, 合计398例, 占33.0%。 (1) 从品种分析, 涉及350多个中西药品。其中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有70多个, 400多例; (2) 从报告来源分析, 其中医疗机构上报的ADR监测报告为705例、药品经营零售企业上报的ADR监测报告为501例; (3) 从报告频次分析, 单个品种ADR超过20例的依次为:头孢他啶注射液42例, 其中属于新的反应8例、严重的1例;复方氨酚烷胺 (片剂、胶囊剂) 39例其中属于新的反应3例;利培酮片30例, 其中属于新的反应16例、严重的1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片剂、针剂) 共计28例, 其中属于新的反应3例、严重的1例;头孢西丁注射剂28例, 其中属于新的反应6例、严重的1例;阿奇霉素27例 (胶囊、片、干混悬剂、针剂) , 其中3例为新的反应;氯化钠注射液24例, 其中属于新的反应6例、严重的2例;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剂24例, 其中属于新的反应6例、严重的1例;甲磺酸左氧氟沙星 (针剂、片剂、胶囊) 24例, 其中属于新的反应3例;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1例, 其中属于新的反应6例、严重的4例;奥硝唑20例 (胶囊剂、针剂) , 其中7例为新的反应、严重1例等。
1.2全年共收集上报MDR监测报告112例, 分属于21大类医疗器械, 主要品种为理疗贴 (57例) 、保健器材 (4例) 、注射器 (4例) 、电子血压计 (3例) 、椎牵引器 (3例) 、接骨板 (3例) 、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 (3例) 、拔罐器 (2例) 、医用胶带 (2例)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套装 (2例) 、眼科手术器械 (1例) 、骨折内固定器 (1例) 等;其中属于器械故障的为5例, 其他均为身体伤害;主要不良事件反应为骨折部位异常活动导致钢板断裂、导管质量缺陷、皮疹、瘙痒、疼痛、头昏、数值不稳定、粘贴不牢、进气管与穿刺器接口处漏水、输液器内发现异物等;有效监测报告百万人口131例, 较去年同期有较大提高。上报单位数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2011年的不足10家上升到近56家, 其中医疗机构4家, 其余均为零售企业。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 我市ADR/MDR监测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是, 我们清醒地看到, 与人民群众、社会公众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具体表现在:①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我市ADR/MDR监测存在单位间发展不平衡, 各单位在机构建设、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差异明显。还有很多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未能覆盖。②各单位监测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高。仍然存在部分上报单位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存在有部分ADR/MDR监测报告不能及时上报的情况;导致报告质量不高等现象。③存在一些上报主体对ADR/MDR监测工作仍存在误区。有些单位领导担心ADR/MDR监测工作影响企业自身产品的声誉, 损害企业的利益, 缺少收集上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甚至有意瞒报。特别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至今仍然为零报告。药械企业不报, 不等于其生产经营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没有ADR/MDR, 别人上报会更被动。④药械预警能力、分析评价水平、监测科研水平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等需要进一步提高等。⑤在人才、经费、设施和车辆等方面也制约了ADR/MDR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进一步提升。期待上级有关部门予以帮助和支持。
3 解决方法探讨
3.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组织对涉药单位和从药人员进行药品不良反应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法律法规及业务技能培训, 并组织计生、防疫、妇幼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有关人员参加ADR/MDR监测培训班, 不断提高对做好ADR/MDR监测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提高ADR的发现率和上报率, 杜绝漏报和瞒报现象, 提高报告质量水平。
3.2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合作, 注重部门联动。
为积极推动ADR/MDR监测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与卫生局的相互沟通和协调, 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并一起制定措施, 做到有章可循, 各司其职, 通力配合, 共同抓好对医疗机构单位和个人的目标责任考评, 完善追责机制, 真正实现谁尽责谁受褒奖, 真正做好ADR监测工作。
容易导致婴儿畸形的不良情况 第2篇
2、爱接近猫狗的孕妇 很少人知道带菌的猫也是一种对导致胎儿畸形威胁很大的传染病源,而猫的粪便则是这种恶性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英国,由于孕妇亲近猫给婴儿造成不良后果的,约占染病孕妇的40%,每年约有500名婴儿被猫所害。
3、每天浓妆艳抹的女性 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天浓妆艳抹者胎儿畸形的发生率是不浓妆艳抹的1.25倍。对胎儿畸形发育所产生不良影响的主要是化妆品中含的砷、铅、汞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被孕妇的皮肤和粘膜吸收后,可透过血胎屏障,进入胎血循环,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其次是化妆品中的一些成分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产生有致畸作用的芳香胺类化合物质。
4、孕期精神紧张的女性 人的情绪受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控制,内分泌之一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孕妇情绪紧张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阻碍胚胎某睦组织的融汇作用,如果发生在妊娠期间的前3个月,就会造成胎儿唇裂或腭裂等畸形。
5、饮酒的女性 孕妇饮酒,酒精可通过胎盘进入发育胚胎,对胎儿进行严重的损害。妊娠期每天饮2杯酒以上,可对胎儿有影响以至危险;每天饮酒2-4杯,则有畸形发育的危险。如脑袋很小,耳鼻极小和上嘴唇宽厚等。
6、吃了霉菌素食物的女性 有关专家指出,孕妇若食入被霉菌素污染了的食品(霉变食物),霉菌毒素可通过胎盘祸及胎儿,引起胎儿体内细胞染色体断裂.孕妇连续用链霉素可致新生儿耳聋。
此外,四环素、激素类的药物都有致畸的报道,所以妊娠期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不仅如此,准父母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都有可能产生死胎、低体重儿、智力低下等情况。
同时,孕妇病毒感染也是导致畸形儿的原因之一,常见的是孕早期母亲患流感、风疹、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可使胎儿患小头畸形及脑积水、脑钙化等组织或器官畸形。畸形儿产生的内因主要来自遗传因素,这是由来自父母亲的遗传物质的异常而造成的。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情况 第3篇
互联网举报情况
2月份12321 举报中心共收到举报互联网不良与垃圾信息17563 件次。其中垃圾邮件11737 件次;互联网不良网站5491件次;恶意软件58 件次;其它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博客、论坛等)共277 件次。
通过对中文邮件内容分析,垃圾邮件中,举报零售业推销4198 件次,所占比例35.91%;教育培训类3044 件次,所占比例26.04%;违法出售票据证件2006件次,所占比例17.16%;涉嫌欺诈类692 件次,所占比例5.92%;非法经营活动484 件次,所占比例4.14%。
2月份举报其它互联网不良与垃圾信息共277 件次。通过论坛传播不良与垃圾信息96 件次,通过博客传播不良与垃圾信息58 件次,通过即时消息等方式传播不良与垃圾信息共123 件次。
移动电话网举报数量为12371 件次,其中短信息11958 件次;骚扰电话262 件次;WAP 网站34件次;其它移动不良信息(IVR、彩铃等)共117 件次。
涉嫌违法类短信息举报情况
2月份举报涉嫌违法类短信息2134 件次,占短信息举报总量的17.85%。其中,举报违法出售票据证件1403 件次,所占比例65.75%;非法金融活动391 件次,所占比例18.32%;出售违禁品195 件次,所占比例9.14%;反动政治谣言90 件次,所占比例4.22%;非法经营活动55 件次,所占比例2.58%。
2月份收到举报移动电话网骚扰电话262 件次,其中内容涉嫌欺诈类、涉嫌色情暴力类和金融保险业推销的举报信息居前三位,占比分别为54.96%、21.76%和12.21%。收到举报移动电话网其它(彩信、彩铃、IVR等)不良与垃圾信息共151件次。
固定电话网方面,2月份共收到举报143件次。其中举报固定网骚扰电话119件次;举报垃圾传真12件次;举报不良声讯台4件次;其它举报8件次。
12321举报中心垃圾情况
对于垃圾邮件,首先发出《垃圾邮件举报处理函》3份,要求邮件运营企业处理发送垃圾邮件的邮箱地址22个。截至目前邮件运营企业已全部对非伪造的邮箱账号作暂停处理。
对于钓鱼网站,提取各类域名的钓鱼类网站91件次,已交CNNIC处理。目前,该批网站已依据CNNIC的处理流程按域名类型的不同做出以下两种处理:1、暂停域名解析;2、删除域名对应URL链接并推送给第三方合作单位进行提示屏蔽处理。
至于淫秽色情及低俗网站信息,经初步核查,2月份举报涉嫌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网站2913件次,同时将境内网站信息移交主管部门处理,结果如下:内容涉嫌淫秽色情的197个有效网站信息转交公安部公众信息网络安全举报机构。内容涉嫌低俗的78个有效网站信息转交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处理结果如下:已做“通知删除”或“转执法部门”共16个网站(20.52%);无法打开、非本地信息等原因无法处理的6个网站(7.69%),另56起数据正在处理中(71.79%)。
对于短信息,2月份提取涉及违反“九不准”的网内点对点类涉嫌违法短信息106件次,涉及号码72个,已提请公安部门处理。
发布日期:2011.3.18
本栏目由12321举报中心支持
说明
本周国内各大网站的前几名依旧坚如磐石,固定不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新浪和淘宝两大网站在世界网站流量排名中却发生了变化。其中新浪由世界排名第16位上升一名,而淘宝则从13位下降一名。
更新时间:2011-03-20
Alexa,是一家专门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网站。以搜索引擎起家的Alexa创建于1996年4月(美国),目的是让互联网网友在分享虚拟世界资源的同时,更多地参与互联网资源的组织。
网站流量排名,用于衡量网站的流行程度。
国家/地区的网站流量排名,用于衡量网站在一个国家/地区的流行程度。
Alexa中文网站流量TOP5
1.baidu.com★★★☆
6 世界网站流量排名
1 CN网站流量排名
用户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百分比
3月20日 10.48% 最近7天平均 10.41%
2.qq.com★★★★
10 世界网站流量排名
2 CN网站流量排名
用户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百分比
3月20日 7.02%最近7天平均 7.1%
3.sina.com.cn★★★☆
15网站流量排名
3CN网站流量排名
用户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百分比
3月20日 4.58% 最近7天平均 4.96%
4.taobao.com★★★☆
14网站流量排名
4CN网站流量排名
用户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百分比:
3月20日 4.03% 最近7天平均 3.92%
5.google.com.hk★★★★☆
19 网站流量排名
5 CN网站流量排名
用户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百分比
3月20日 4.19% 最近7天平均 4.21%
理性团购 击退“春寒”
人间四月天即将拉开帷幕,草木青葱了不少,可气温却依然是“冰冷面貌”,春游计划无奈被一推再推。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吃好玩好击退最后一丝寒冷,迎接暖春。小编这就为您提供热门美食团购TOP,并发布大众点评北京休闲生活团购榜TOP5,为理性玩乐支招。
更多团购信息请登录大众点评网http://t.dianping.com
大众点评北京美食团购榜:
嘉和一品粥
网友打分:口味 22环境 16服务 16人均 ¥28
网友点评:粥“熬得不错”,而且“选择不少”,服务也“很好”,难怪“经常需要等位”,爱粥人士不容错过。
团购内容:仅售13元!价值24元嘉和一品粥绿色田园套餐。
优惠参数:折扣5.4折/节省¥11
团购地址:http://t.dianping.com/deal/1313
赛百味
网友打分:口味 23环境 16服务 21人均 ¥21
网友点评:快餐连锁品牌,“统一”装修“干净、明亮、畅快”。品种“不少”,顾客还能根据自己喜好DIY,“很有意思”。
团购内容:仅售34元!价值61元赛百味双人分享套餐。
优惠参数:折扣5.6折/节省¥27
团购地址:http://t.dianping.com/deal/1269
金鼎轩
网友打分:口味 22环境 20服务 17人均 ¥34
网友点评:“平民化”“港式茶楼”,品种“很多”,价格“便宜”。“无论饭点还是非饭点”,生意都“很好”,服务员都“热情”,挺难得。
团购内容:仅售26元!价值51元金鼎轩精品小吃套餐。
优惠参数:折扣5.1折/节省¥25
团购地址:http://t.dianping.com/deal/1287
优芙丝鲜果优格
网友打分:口味 22环境 17服务 18人均 ¥29
网友点评: “健康”、“新鲜”的冰淇淋。
团购内容:仅售18元!原价32元优芙丝鲜果优格中杯优格。
优惠参数:折扣5.6折/节省¥14
团购地址:http://t.dianping.com/deal/1229
都太国际连锁海鲜自助
网友打分:口味 22环境 25服务 23人均 ¥213
网友点评:环境“宽敞、舒适”,服务“贴心、到位”。
团购内容:仅售128元!价值188元午市/仅售158元!价值238元晚市——都太国际连锁海鲜自助餐一份。优惠参数:折扣6.8折/节省¥217
团购地址:http://t.dianping.com/deal/1309
大众点评北京休闲生活团购榜:
星美国际影城(回龙观店)
团购内容:仅售22元!原价85元星美国际影城(回龙观店)超值观影套餐。
优惠参数:折扣2.6折/节省¥63
网友点评:据说银幕和音响效果在京城都“排的上号”,看过果然“不同凡响”。
团购地址:http://t.dianping.com/deal/1146
昌平保利影剧院
团购内容:仅售29元!原价225元昌平保利影剧院双人观影套票。
优惠参数:折扣1.3折/节省¥196
网友点评:位于“华联的四楼”,大厅装修得“不错”,休息区“座位很多”,放映效果也“挺不错”。
团购地址:http://t.dianping.com/deal/1153
兴隆卡丁车俱乐部
团购内容:仅售22元!原价63元兴隆卡丁车套餐一份。
优惠参数:折扣3.5折/节省¥41
网友点评:交通“很方便”,坐地铁“可以直达”。赛道“很长”、弯道蛮“多”,玩起来“很嗨很过瘾”,跑完还有“打印好的成绩单”,赛玩和朋友一起坐在室内酒吧,“吃点喝点”、“聊聊天”,“非常开心”。
团购地址:http://t.dianping.com/deal/1254
镭战俱乐部
团购内容:仅售28元!原价262元镭战俱乐部真人CS套餐一份。
优惠参数:折扣1.1折/节省¥234
网友点评:这里采用“激光镭射枪”,由于是“室内战”,地形“比较复杂”,“挺过瘾”,“适合团体聚会”。
团购地址:http://t.dianping.com/deal/1253
Top5 芙蓉工坊
团购内容:仅售138元!原价1158元芙蓉工坊烫发套餐一份。
优惠参数:折扣1.2折/节省¥1020
网友点评:美发师设计和修剪都“比较耐心”,会“根据脸型和气质”提出合适的发型建议,手法也“不错”,值得尝试。
247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第4篇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共收治31746例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共247例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同型输血且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属自愿参与到本次调查研究中。
1.2 方法:
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科工作者根据该回报单内容进行检查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判定标准为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2h内体温升高大于等于1℃并排除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的判定标准为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皮肤潮红、疹痒、荨麻疹或胸闷、呼吸困难[1]。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本文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各类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
具体情况: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19%(68/3110),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19%(37/3110)、过敏反应0.87%(27/3110)、其他输血反应0.13%(4/3110);滤白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5%)(23/1994),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0.45%(9/1994)、过敏反应0.70%(14/1994);病毒灭活血浆0.7%(78/10003),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发应0.07%(7/10003)、过敏反应0.6%(68/10003)、其他输血反应0.03%(3/10003);冷沉淀只见过敏反应为0.69%(2/288);去白悬浮红细胞0.47%(77/16351),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0.08%(18/16351)、过敏反应0.36%(59/16351)、其他输血反应0.03%(5/16351)。
结果: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它成分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临床输血治疗中要认真做好输血前评估,明确输血适应症,以成分血输注为主。
2.2 比较有无输血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异
247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其中无输血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0%(46/11565);有输血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00%(201/20181)。结果:有输血史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免疫性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要求临床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和适应症,尽量减少输血。
3 讨论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输血的治疗作用较广泛,但合理输血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二是纠正止凝血功能。严禁为了单纯扩容和补充营养而输血。另外大失血患者,及时大量输血,在预防急性肾衰及多器官功能改善上有重要意义。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特征为输血后15min至1h内出现寒战,继则高热,体温可高达38~41℃。有些病人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但血压无明显变化。反应持续15~60min,然后逐渐好转,数小时后完全消退。在昏迷及全身麻醉下,发热反应常不明显。出现此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观察,并予保暖、抗组胺药物等对症处理,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2]。过敏反应的症状主要包括荨麻疹、眼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可有皮肤潮红、广泛皮疹,甚至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及过敏性休克[3]。若患者出现荨麻疹可单用抗组胺药物治疗;遇过敏反应中、重度者则应加用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用升血压药及镇静药等抗休克;有会厌水肿者应作气管切开以防窒息[4]。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广泛的开展输血新技术,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和适应症,合理节约用血,以成分血输注为主并尽量减少输血,有效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我院临床输血中所发生的247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情况,说明不同情况及不同成分输血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月2015年5月我院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情况。结果:在临床输血治疗的31746例患者中,247例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发生率0.78%;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为2.19%,明显高于其它成分血;而且有输血史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患者。结论:在临床输血治疗过中,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和适应症,合理节约用血,以成分输血为主并尽量减少输血,有效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成分输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输血史
参考文献
[1]诸晓凌,郭永建.国际输血协会5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标准6之解读[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8):812—814.
[2]谭斌,秦莉,代波,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相关研究[J].中国实验断学,2006,10(9):1030—1031.
[3]马红丽2009—2011年洛阳市5家医疗机构294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不良情况论文 第5篇
【关键词】阿奇霉素;临床治疗;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P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l-0118-01
阿奇霉素是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广,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因此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好、组织选择性高等优点,即使在酸性环境中也能够稳定存在,能够作为一线用药。在治疗方面多用于治疗金葡菌、肺炎球菌、厌氧菌、嗜血杆菌以及军团菌等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感染,从目前的临床报道来看,阿奇霉素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损害以及白细胞减少等,笔者就此进行了汇总,现报道如下。
1阿奇霉素的临床治疗情况
1.1 呼吸系统阿奇霉素在治疗呼吸道炎症反应上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哮喘、毛细支气管炎以及弥漫性支气管炎等,有文献指出阿奇霉素在治疗支气管扩张患者时还具有减少痰液的效果,小剂量的阿奇霉素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肺功能,避免反复感染。
1.2心血管系统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菌的感染有关,而阿奇霉素能够通过抑制病原菌来起到预防心肌梗死后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
1.3囊性纤维化阿奇霉素在治疗囊性纤维化患者上有着较好的疗效,患者呼吸道感染假单胞菌较为罕见,一般抗生素很难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而阿奇霉素能够显著的改善囊性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且起到防止感染的效果。
2不良反应
2.1 胃肠道反应 此类反应是阿奇霉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主要是由于药物能够作用于胃肠平滑肌使其产生收缩而发生以上症状,在临床应用时可配合思密达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简单有效,患者也更容易接受,同时在静脉给药时尽量在饭后应用。
2.2肝损害患者的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黄染以及肝功能异常等,由于肝胆是阿奇霉素代谢的主要途径,所以无论是何种给药方式都可能会引起肝脏的损害,在应用时应当先进行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病史,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及时检查肝功能。
2.3过敏反应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口唇紫绀、面色苍白以及血压骤降等,有时会伴随有丘疹出现,部分患者会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腹泻,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休克。考虑原因主要是由于LgE引发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所致。
2.4伪膜性肠炎无论是何种抗生素的应用都会导致患者的肠道内发生一定程度的菌群改变,所以艰难梭菌也会受到影响,艰难梭菌的繁殖受到限制是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主要原因,严重时甚至会致患者死亡,因此患者发生腹泻时应当警惕伪膜性肠炎的发生。
2.5肾功能损害有文献指出1例患者在应用阿奇霉素之后出现腰部针扎样疼痛、血尿,之后立刻停药并急查尿常规发现有红细胞及尿蛋白,之后查肾功能发现异常。因此在用药时应当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必要时立刻停药进行对症治疗。
2.6其他部分文献指出阿奇霉素会引起肾衰竭、尿潴留以及心律失常等情况,但是较为少见。
3注意事项
阿奇霉素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的,因此在应用时应当考虑患者的肝功能是否异常,酌情使用。口服用药时建议在餐前1h或餐后2h用温水或凉开水溶解之后服用,不宜用开水冲服以免影响药效。阿奇霉素具有半衰期长的特点,因此每天仅需用药一次。在静脉给药时应当注意控制滴速,同时药物浓度和剂量不应过度,每次治疗时间不少于1h,浓度控制在20mg/m1以内为宜。
4讨论
阿奇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一种,主要是通过阻碍细菌转肽过程,减少蛋白质的合成而起到抗菌作用的,由于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治疗敏感菌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皮肤以及软组织感染上有着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对于支原体感染更是疗效显著。目前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被人们所重视,我们必须了解其应用特点及不良反应,才能更好的合理选择,提高疗效。在临床应用上,应当注意有严重肝病的患者避免使用,将对患者的损害降至最低,同时由于阿奇霉素的半衰期较长,所以对于儿童、老人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更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在药物选择上应当仔细考虑,在用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患者的健康。
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配伍情况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本院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开出的90张西药处方, 所有处方分别从外科、儿科、内科等抽取, 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且内容完整、真实。
1.2 方法
主要分析处方中所使用药物的品种、应用方式、配伍合理性等,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的规定标准进行, 并结合处方中药物的使用说明书, 筛选其不良配伍的处方, 最后进行统计[2]。以及处方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发应的情况。
2 结果
经严格的对比分析, 90张处方中有50张处方存在多种药物配伍不良的情况, 且其不良发应为恶心 (20.00%) 、呕吐 (16.00%) 、发热 (18.00%) 、头痛 (12.00%) 、不适 (20.00%) 、其他 (14.00%) 。见表1。其配伍不当的处方中存在:抗生素类药物配伍不当 (36.00%) 、注射用盐酸氨溴索与抗生素类药物 (20.00%) 、阿奇霉素软胶囊与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抗酸药 (24.00%)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和阿莫西林 (20.00%) 。见表2。
3 讨论
针对患者患病类型的复杂化、多样化, 临床上通常使用的单一西药治疗已经不能达到其治疗的理想值, 所以将多种西药进行联合使用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据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 将多种药物采用联合使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 同时可以将药物的药性发挥至最大限度。但是并非所有药物都具有这一特性, 有的药物经过配伍后反而会降低其药效;有的药物在配伍后甚至会产生较强的毒性, 使其副作用增强;有的药物经过不合理的配伍后更是直接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尤其是对特殊人群, 例如孕妇、儿童[3]。
本研究在随机抽取的90例西药合用处方中, 发现有50张处方存在药物配伍不合理的现象, 经作者根据相关文献分析, 简单的将其不良情况的发生原因进行抽取式总结: (1) 抗生素类药物配伍不当:抗生素类药物也称“抗细菌剂”, 是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将细菌消灭的药物, 例如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霉素, 若将这三种抗生素类药物联合使用, 则会造成药物的毒性增强, 从而损坏患者的肾脏功能;若将四环素类药物与青霉素联合使用, 则会阻碍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降低抗菌效果;若将氯霉素与红霉素联合使用, 则会导致两种药理相同的药物之间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互相减弱药物的药效[4]。 (2) 注射用盐酸氨溴索与抗生素类药物:注射用盐酸氨溴索适用于慢性呼吸道疾病、排痰功能不良、痰液分泌不正常等患者, 主要是促进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促进肺部表面活性物的分泌, 从而减弱痰液粘稠度, 增强支气管纤维组织的运动, 利于患者咳出痰液, 但是将其与抗生素药物进行联合使用, 例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 则会导致患者肺组织中的浓度含量迅速增加, 从而引发不良发应症状[5]。 (3) 阿奇霉素软胶囊与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抗酸药:抗酸药主要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疾病, 通过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减弱胃液消化, 可以被肠道吸收, 但是在阿奇霉素的作用下, 则会降低其药效的浓度, 从而降低治疗的效果。 (4)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和阿莫西林: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是有效的避孕药, 但是在阿莫西林的干扰下, 则会影响避孕药在肝肠的循环效果, 不仅降低其避孕的效果, 同时还会引起不良发应的发生。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 90张处方中有50张处方存在多种药物配伍不良的情况, 且其不良发应为恶心 (20.00%) 、呕吐 (16.00%) 、发热 (18.00%) 、头痛 (12.00%) 、不适 (20.00%) 、其他 (14.00%) ;其配伍不当的处方中存在:抗生素类药物配伍不当 (36.00%) 、注射用盐酸氨溴索与抗生素类药物 (20.00%) 、阿奇霉素软胶囊与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抗酸药 (24.00%)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和阿莫西林 (20.00%) 。
综上所述, 西药虽然经过药物的精选成分配置而成, 在治疗效果上具有快速的特点, 但是若联合使用的配伍不合理, 则会使其药效降低, 引发不良反应情况, 甚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药物的掌握能力以及药理的熟悉程度, 根据药物的性质、禁忌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药物的配置, 才能避免出现药物配伍不当的现象。
摘要:目的 对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配伍情况进行探讨。方法 90张西药处方, 分析西药处方中配伍情况以及导致的不良发应发生情况。结果 90张处方中有50张处方存在多种药物配伍不良的情况, 且其不良发应为恶心 (20.00%) 、呕吐 (16.00%) 、发热 (18.00%) 、头痛 (12.00%) 、不适 (20.00%) 、其他 (14.00%) ;其配伍不当的处方中存在:抗生素类药物配伍不当 (36.00%) 、注射用盐酸氨溴索与抗生素类药物 (20.00%) 、阿奇霉素软胶囊与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抗酸药 (24.00%)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和阿莫西林 (20.00%) 。结论 医院、门诊等处方提供人员存在不合理配制用药的情况, 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胁, 要求有关人员提高对药物药理、药性、药效的掌握程度, 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西药合用,不良配伍
参考文献
[1]唐高峰.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的对策分析.中国处方药, 2016, 14 (4) :32-33.
[2]陈花花.试析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当代医药论丛, 2013, 11 (9) :273-274.
[3]梁玉红.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40例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15) :170-171.
[4]陈秀宇.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与不良反应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旬刊) , 2013, 23 (12) :7691.
细辛脑注射液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浅析 第7篇
1 资料收集方法
用同一方法统计本品2000年至2009年发生在同一区域的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并以细辛脑为检索词,通过CNKI和维普资讯数据库收集2000年至2009年本品不良反应文献报道。
2 结果与分析
2.1 报告统计分析
经统计共有1429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有28例,占2.0%,严重的不良反应有78例,占5.4%,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有281例,占20.0%,一般的不良反应1043例,占72.9%,各不良反应分布情况见表1。由于本统计数受统计条件所限,加之漏报的情况,在全国因本品实际所致的不良反应要远远超过此数。
2.1.1 年度分布及增长情况
其不良反应报告数自2004年开始逐年快速增长,见年分布与增长趋势图。
2.1.2 不良反应/事件临床表现
其不良反应/事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经对症治疗后除1例死亡外均好转或治愈。1429例细辛脑注射液不良反应表现共1911例次,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见表2。
2.1.3 在原患疾病中及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本品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1429例不良反应报告均来自原患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主要有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由于这些疾病多发生于小孩,故不良反应亦多发生于小孩,以6岁以下小孩为主(810例,占56.7%)。1429例不良反应在原患疾病中及各年龄段的分布见表3。
2.2 文献报道
收集到使用本品致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共20篇,涉及病例73例,其中过敏性休克22例、过敏样反应18例、皮肤过敏25例,其见表3。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高、病程快(多数在用药30 min内发生,最快用药1 min内发生,一般在用药5~10min内发生)、危害大,可累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皮肤黏膜、泌尿系统和致失视等,若处理不当将危及生命;过敏样反应发生率亦较高,也可以累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等[1~3],严重者也会危及生命。本品使用说明书载明少数人对其可产生轻微副作用,如口干、头昏、恶心、胃不适、心慌及便秘等,罕见休克(≥1/10000~<1/1000)。皮肤过敏发生率也较高,使用说明书中未收载,为新的不良反应。从文献报道来看,说明书所载不良反应与实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种类和严重程度上均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3 讨论与建议
随着本品在临床中的不断推广使用和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认识程度的提高,不良反应报告数逐年快速增长。从以上分析来看,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与文献资料所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即本品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皮肤受损、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高,在已知的1429例报告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分别为361例、106例;文献报道涉及的73例病例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分别为25例(皮肤过敏)、40例(过敏性休克22例、过敏样反应18例),表明说明书所载不良反应与实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种类和严重程度上均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公众对本品的不良反应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使用对象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本身多伴咳嗽、咯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使用对象又多为小孩,而小孩在发生不良反应时可能不会确切的主诉,倘若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或过敏样反应,如不及时发现或抢救不当,就会导致患者生命危险,后果严重。因此,建议生产厂家加强对本品的使用风险管理:(1)主动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放大样本监测,积极收集不良反应报告,结合质量再评价情况,认真评估分析,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例如,属于质量问题的,进行工艺、质量控制改进而解决;对于药物自身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配伍禁忌内容,实事求是地在使用说明书中给予载明;(2)做好产品使用跟踪服务,开展培训工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合理选择用药人群,有过敏史者应禁用或慎用该药,并告知患儿家长该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指导其监测用药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临床应用表明,通过雾化吸入方式给药,不仅见效快、剂量少,还可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适应证患者尽量采用雾化吸入方式给药[4~10];首次静脉滴注本品的患儿,须有专人陪护,控制滴速(先慢速滴注),观察10 min如无不适再酌情加快滴速[11];静脉滴注本品应单独给药,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否则可能增加输液中的微粒数和热原含量,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若发生了不良反应,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及时上报。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细辛脑注射液不良反应监测病例,为本品进行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用同一方法 统计本品2000年至2009年发生在同一地区的1429例不良反应报告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并与从CNKI和维普资讯数据库收集到的2000年至2009年本品不良反应文献报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本品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受损,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发生人群以小孩为主。结论 本品的临床应用较广,不良反应报告逐年增多,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本品需要加强使用风险管理。
不良情况论文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重庆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布点检查的中小学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2002年调查学生210 879人, 2003年为185 064人, 2004年为179 792人, 2005年为210 588人。学生的城乡区分采用调查当年城乡学生的划分标准归类处理。
1.2 方法
在调查前统一对体检监测医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体检过程中随机抽样复查, 进行过程监督。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方案和细则》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2002-2005年学生视力不良率比较 从表1来看, 重庆市学生视力不良率逐年增高 (χundefined=26 215.0, P<0.01) , 2003年比2002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 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14.3个百分点, 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2年视力不良率增加了17.0个百分点。增加最高值集中在2003-2004年, 增加了14.3个百分点,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 840.1, P<0.01) ;增加最小值在2004-2005年, 增加了0.3个百分点。7~9岁2002年与2005年视力不良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 722.4, P<0.01) 。
2.2 不同年龄段学生视力不良率比较 从各个年龄段看, 低年龄段视力不良率较低, 而高年龄段视力不良率较高, 2002-2005年4 a间7~9岁平均视力不良率为35.9%, 10~12岁为39.1%, 13~15岁为59.0%, 16~18岁为79.2%。13~15岁比10~12岁增加了19.9个百分点,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 653.0, P<0.01) , 16~18岁比13~15岁增加了20.2个百分点 (χ2=15 298.0, P<0.01) 。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男女生视力不良率比较 见表2。每个年龄段视力不良率都是女生高于男生, 4 a间7~9岁组女生高于男生5.9~7.7个百分点, 10~12岁组女生高于男生6.8~9.4个百分点, 13~15岁组女生高于男生9.7~11.6个百分点, 16~18岁组女生高于男生6.0~8.6个百分点。男、女生差值最高值出现在13~15岁组, 为9.7~11.6个百分点;最低值出现在7~9岁组, 为5.9~7.7个百分点。4 a间男生视力不良率为54.1%, 女生视力不良率为6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 298.0, P<0.01) 。
2.4 城乡学生视力不良率比较 从表3可见, 各年龄段及各年度均为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视力不良率, 相差最低值为7.8个百分点, 相差最高值为22.9个百分点, 最高值年龄段出现在13~15岁。4 a间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为64.4%, 农村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 267.0, P<0.01) 。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重庆市农村学生视力不良率明显低于城市学生, 可能与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差异有关:农村学生望远的机会多而望近的机会相对较少, 如学校校址视野开阔, 周围建筑物少, 特别是高层建筑少、遮挡物少, 学生课外活动时视野好, 可以充分望远, 眼睛可以得到远和近的充分调节;农村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 活动场所广阔, 课外活动较多, 看电视计算机等视近的时间相对较少[2];城市学生户外活动场所少, 往往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 大部分时间是待在教室和家庭里听课、做作业、玩计算机、看电视, 视近时间较多, 眼睛的调节幅度不够充分, 城市的夜晚相对吵闹和明亮, 眼睛的明暗调节度相对受限, 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眼睛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分析结果还显示, 重庆市女生视力不良率在各个年龄段都明显高于男生, 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与有关报道[1]一致。男女生性别差异最高值出现在13~15岁段, 与女生进入青春期年龄大致相当, 女生这段时期眼睛的高近视率是否与青春期有关, 有待研究;女生较早进入青春期, 月经期间损失铁等营养物质, 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视力正常发育, 使视力差于男生, 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有专家认为, 体育活动可使降低的视力提高30%[3], 可能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有利于眼睛肌肉调节能力的发展, 以及户外活动可使眼睛视远机会增多, 可以缓解视力疲劳有关。男生较女生活泼好动, 体育运动及户外活动均多于女生, 可能也是导致男生视力不良率低于女生的原因之一。另外, 女生学习较为刻苦, 用眼较多, 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4]。
在低年龄段的7~9岁组, 视力不良率由2002年的25.76%上升到2005年的44.58%, 低年龄组视力不良率逐年增高, 表明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已经向低年龄段发展。提示预防近视要从学前教育抓起。学前教育多数时间是在家庭, 要求家庭教育也要重视近视的预防。有研究表明, 引起近视的原因与生活方式有关, 如果儿童在室内, 或者待在计算机和电视机屏幕前的时间过长, 都有可能引起近视[5]。近年来, 随着电脑、电视的普及, 儿童近距离视物的时间比过去要多得多, 如长时间看书、看电视和计算机等, 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直接导致学生在视力尚未发育正常之前就发展为近视, 使学生过早戴上了近视眼镜, 严重影响了身心发育。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状况, 为开展近视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05年重庆市学生体检资料中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2年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9.6%, 2005年为66.6%;7~9岁学生2002年视力不良率为25.8%, 2005年为44.5%;城市学生为64.4%, 农村学生为41.7%, 城市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学生视力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学生视力不良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保护学生视力需要全社会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视力, 低,患病率,对比研究,学生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281-286.
[2]王智勇, 刘启贵, 董毅, 等.纸张底色的色调和饱和度对主观感觉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9) :497-498.
[3]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05.
[4]吕若然.2000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 (1) :656.
不良情况论文 第9篇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 几乎涉及临床医学全科, 在对抗细菌等感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其不良反应也较多, 可涉及人体多个器官、系统[1]。为进一步了解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 特对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各临床科室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 筛选出涉及抗菌药物的报表, 共54份。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通过Excel建立相关表格, 统计分析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患者因素, 和抗菌药品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药物及使用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双录入法输入Excel表格, 数据均采用%表示,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
本组女性所占比例稍高于男性,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41~50岁患者所占比率为37.04%, 明显高于其他的年龄组 (P<0.05) , 见表1。
2.2 给药途径及方法
54例患者中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联合用药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一用药,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药物种类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中, 以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高, 为55.56%, 明显高于其他种类抗菌药物 (P<0.05) , 见表3。
2.4 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所累及器官/系统中, 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 占64.81%, 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系统 (P<0.05) , 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 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已引起相关领域内的广泛关注, 从以上结果来看, 女性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男性, 与国内其他报道结果一致[2], 这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有关, 但二者差异不明显, 可知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性别无明显的相关性;从年龄分布来看, 41~50岁患者最多, 主要是由于此年龄段的人群通常承受有较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 易患各种疾病, 同时60岁以上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 与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 药物肝脏代谢和肾脏清除能力减弱有关[3];从药物使用情况来看, 静脉滴注和联合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的过程中, 应主要选择抗菌药物的剂型, 对于口服、肌肉注射可治愈的疾病, 应避免使用静脉给药, 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需联合用药时须严格根据药物的配伍, 合理选择, 并把握好用药剂量、给药方法等;在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中, 以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 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等优点, 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 而在本次调查中发现, 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使用方法有关, 如头孢地嗪溶媒使用量大, 静脉滴注时间长, 可使药物分解产物多, 引起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 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4,5], 主要原因属药物变态反应, 易于观察和发现。
综上所述, 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方法、患者自身等因素均相关, 临床用药中需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调整用药方法、剂量、时间等, 加强观察, 以最大限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洋, 刘华, 吕娟丽, 等.医院2010年-2013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6) :1370-1371, 1374.
[2]何定峰, 洪佳妮, 刘宪俊, 等.我院2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8 (6) :548-550.
[3]汪慧芳, 赵心同, 江佳, 等.我院31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事, 2014, 28 (6) :669-673.
[4]应广荣.某院7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3) :147-148.
不良情况论文 第10篇
未按要求禁食,而影响结果或延误治疗
精神病患者发病时大多无自知力,有的否认自己有病,表现态度违拗而拒绝治疗。要求其明晨禁食,抽空腹血或做B超,患者却自己该吃就吃不配合治疗,餐后去做辅检,会影响结果,明天再做吧,他继续不听,这样不能及时完成辅检,如果其躯体疾病已达到危机值了而精神症状掩盖了躯体疾病,那将延误了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易发生外走并出现意外
精神病患者大多认为自己没有病,有的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有人都要害他,故千方百计的想走,有的借故上厕所,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悄悄地溜走,有的突然攻击工作人员,将其打伤逃走,有的一出病房门拔腿就跑,他们只想快点跑出去,离开这儿,在外走过程中,有的不敢回家怕再次被送到医院,结果在外面溜達,身上没钱,而引发治安事件,有的不小心被车撞伤,引发交通事故,有的在外发生自伤、自杀以达到解脱,有的发生他伤,把自己认为要整自己、害自己的人先除掉,自己就轻松了。这样将给患者自己、家人、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具体为:①对要求禁食抽空腹血查生化或做B超,须将其置于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必要时予保护性约束,做好交接班。②患者外出检查必须由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对精神症状丰富的有外在企图的,要求安排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安全意识,并且有能力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员带检查。③在检查前要给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指导,讲解做检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让其积极配合。④对精神症状严重,极不配合的,要及时告知主管医生,能否延缓一下,防止发生意外。
不良情况论文 第11篇
对不良事件进行报告能够搜集和借鉴经验,对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研究不同科室系统之间的不良事件报告情况,发掘阻碍报告的因素,有助于针对不同科室系统采取改进措施,对于降低患者就医风险、保障患者就医安全以及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根据合作意愿和随机原则,分层抽取湖北、江苏、浙江三省15家医院,其中二级医院4家、三级医院9家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参考外文文献并结合预调查实际情况修改制得,包括基本信息、不良事件上报和处理情况以及上报的阻碍因素三个部分。以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为参照,将调查对象分为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医护人员。内科系统包括神经内科、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风湿科、内分泌科、肾内科、肿瘤内科、感染科等。外科系统包括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胃肠外科、胆胰外科、泌尿外科、肝脏外科等。问卷由课题组成员直接分发给医院医护人员并说明研究目的,保证问卷中的隐私信息受到严密保护不会泄漏。调查对象在调查现场填写并当场回收。所有调查对象均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对问卷进行填写。
1.2 数据分析
通过EpiData 3.0软件将问卷内容建立数据库,用SPSS 12.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医护人员的调查问卷507份,剔除关键问题缺失的问卷,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96.45%。内科系统有效调查问卷288份,占问卷的58.90%,外科系统有效调查问卷201份,占问卷41.10%。对内科系统的医护人员和外科系统的医护人员在不良事件发生、报告和阻碍因素等方面进行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取值P=0.05,比较两类人群在各个方面的差异。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和报告情况
用药错误、压疮和坠床是所有应答问卷中不良事件最常见的几类不良事件。对两个系统间各个类型不良事件进行卡方检验,内外科系统之间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9),其余P值均大于0.05。具体的不良事发生率见表1。
注:*表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
注:*表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
国外学者通过病例笔记回顾得出4个月间每个入院患者平均发生不良事件0.322起[4],并且每个医护人员会管辖多位患者,因而医护人员实际每人每年发生不良事件应大于1例。本调查发现内科和外科系统医护人员平均每人每年报告自己不良事件例数分别为0.12和0.13例,远小于实际发生情况。1年内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的医护人员报告自己不良事件例数为34、27,报告他人不良事件例数为109、96。
2.2 不良事件处理情况
两系统的医护人员对自己发生的不良事件分别有91.8%和92.9%的人有意愿报告科主任或者护士长,并按照报告制度逐级上报;对他人发生的不良事件分别有71.8%和68.8%的人表示自己不会上报。两个系统人员处理不良事件的情况见表2、3。对两个系统之间处理自己和他人不良事件的方式进行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2.3 不良事件阻碍因素
两系统的医护人员共同认为的阻碍报告因素前三位分别是认为同事自己会上报、担心扣发奖金和认为不良事件对患者损害很轻。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患者损害很轻对内科医护人员报告的阻碍情况大于外科医护人员(P=0.001)。两系统具体影响因素的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见表4。
3 讨论
研究表明,现行的自愿性报告系统显然不能让人满意,每年未被报告的医疗不良事件在50%~96%之间[5]。国内外研究对医护人员之间的发生和报告情况研究比较多[6,7],然而不同科室系统医护人员报告行为和阻碍因素的研究比较缺乏,对于不同科室系统之间不良事件发生、处理和阻碍因素的比较分析十分必要。
3.1 内外科系统之间发生不良事件的类型基本相同
内外科系统之间发生的最常见不良事件的类型基本相同,分别是用药错误、压疮和坠床,并且这3种事件外科系统发生情况均要多于内科系统。而跌倒这一事件内科系统发生情况显著高于外科系统,这可能与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较多,外科病人行动受到限制有关。提醒内科系统要更多关注预防患者跌倒的不良事件。
3.2 内外科系统之间不良事件的处理意愿及报告情况分析
数据表明,两系统之间医护人员不良事件的处理意愿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对于自己的不良事件,多数医护人员表示会采取报告科主任或者护士长,并按照报告制度逐级上报的措施;而对于他人的不良事件,多数医护人员的回答是指出或者协作其采取措施补救,但不会上报。结果表明报告意愿方面,阻碍医护人员报告别人不良事件的因素比阻碍其报告自己不良事件的因素更强。报告结果显示与国外医院相比,医护人员实际的报告十分少,医护人员报告的意愿未能转化成行动,报告的阻碍因素很大。
3.3 内外科系统医护人员不良事件上报的阻碍因素分析
内外科系统的阻碍医护人员不良事件报告的因素大致相同。在影响因素排在前10位的影响因素中,自身因素有5个,同事因素有3个,科室因素和患者因素分别有1个。医护人员认为阻碍自己上报最多的是个人因素,分别是担心扣除奖金、工作繁忙、忘记及时上报、担心评先评优受损、担心名誉受损和没有及时辨别出医疗不良事件。其中3项都与报告之后的惩罚有关,说明两系统医护人员均认为不良事件报告的阻碍因素是处罚性结果,因而减轻报告后的处罚对于提高不良事件的报告率有重大意义。
外科医护人员中更多的人担心报告不良事件对自己的名誉产生损害,而内科医护人员则更为重视自己跟同事的关系,更多的人因为与同事的关系要好而不愿意上报他人的不良事件。不同障碍因素对于两系统人员报告影响的差异性比较发现,患者损害很轻这一因素的影响对内科系统医护人员的阻碍人数百分比明显大于外科系统的百分比。
3.4 不足之处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医护人员对于不良事件报告的知识和主观态度,但是由于调查对象可能担心真实填写对自己或者科室带来不良后果,在应答问卷的时候会有非客观真实的结果,调查结果与真实发生情况相比会存在差异。
4 建议
4.1 建立匿名、非惩罚性报告系统
奖金、评先评优以及名誉等均关系到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报告后的惩罚性结果会对多数医护人员产生阻碍作用。如果现行的惩罚措施不能减轻,那么医护人员的上报意愿很难得到提高。匿名保密报告系统有利于保证报告人的身份信息,防止报告后对报告者产生不良后果,同时消除了报告同事不良事件的顾虑,有利于提高对他人不良事件的报告率。
4.2 根据不同科室特点对不良事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不同科室系统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一定差异,某一不良事件发生率在特定科室会比较高,并且这种差异具有显著性。本调查发现内科系统跌倒的发生情况显著多于外科系统,应该针对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的科室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4.3 不同科室采取不同激励措施
调查显示,外科系统医护人员更关注自己名誉,内科系统医护人员则更关注自己与同事的关系。对于报告的结果均需采取保密措施,对不良事件报告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做的较好的科室采取适当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哈维超,周亚夫,顾民,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20-22.
[2]柯晓华,陶红兵.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1):61-64.
[3]Kohn LT,Corrigan JM,Donaldson MS.To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
[4]Sari BA,Sheldon TA,Cracknell A,et al.ASensitivity of routine system for reporting patientsafety incidents in an NHS hospital:retrospectivepatient case note review[J].BMJ,2007,334(7584):79.
[5]Gong Y.Terminology in a voluntary medicalincident reporting system:a human-centeredperspective[C]//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Inter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cs Symposium.ACM,2010:2-7.
[6]Evans SM,Berry JG,Smith BJ,et al.Attitudesand barriers to incident reporting:a collaborativehospital study[J].Quality and Safety in Health Care,2006,15(1):39-43.
不良情况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