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气管插管
ICU气管插管(精选11篇)
ICU气管插管 第1篇
我科从2005~2007年5月共气管插管45例, 其中困难插管20例:出现心搏骤停3例, 低血压15例, 口腔损伤2例, 误入食管5例。
2 插管时的护理配合
2.1 病情评估: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SPO2、心电图, 了解有无其他伴随疾病及原有插管史, 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检查患者的张口程度、颈部活动度、牙齿、咽喉部情况。选择插管型号, 评估插管深度、静脉通道是否畅通。
2.2 用物准备:
喉镜、牙垫、气管导管、插管油、注射器、吸痰管、面罩、吸引器、抢救车等。根据需要备好呼吸机, 使一切处于完好状态。
2.3 插管时的配合: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使其放松并积极配合。使患者去枕仰卧, SPO2低时予面罩简易呼吸器辅助给氧, 使SPO2回复到较高水平。肩部可略抬高5~10 cm, 充分暴露声门。按医嘱推注辅助用药, 药量精确。口咽部分泌物多时要及时吸净痰液, 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是心电图和SPO2的变化。喉镜插入后取出导管内芯, 吸痰。一边固定插管位置, 一边辅助通气, 观察胸廓起伏, 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观察SPO2是否下降, 然后向气囊注气4~5 mL, 用牙垫、胶布固定, 测气囊压力, 气管内给氧, 根据病情需要连接呼吸机。
3 气管插管并发症的护理处置
3.1 误入食管
3.1.1 原因:
声门暴露不清、口咽部分泌物过多影响视野所致。
3.1.2 措施:
调整体位, 可行头低斜坡卧位, 肩部放一枕垫, 头尽量后仰, 使口咽喉三轴线接近为一直线。清理口咽部分泌物。如果确定误入食管应立即重新置管。
3.2 误入一侧支气管
3.2.1 原因:
多为插入过深或插入后未及时固定移位所致。
3.2.2 措施:
在插管前评估患者支气管开口位置, 选择大小粗细合适的导管, 插入后要及时固定, 防止固定不牢导致下移入一侧支气管造成单侧肺通气。
3.3 心律失常
3.3.1 原因:
常见有心动过缓或心搏骤停, 易发生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因导管刺激咽喉部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或交叉神经兴奋所致。
3.3.2 措施:
插管时一旦出现心律失常, 应立即汇报病情遵医嘱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心搏骤停, 要立即行心肺复苏, 同时要继续完成气管插管。
3.4 低氧血症
3.4.1 原因:
常见为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气道开放不充分, 或面罩过度通气时, 面罩与脸部有漏气。
3.4.2 措施:
充分开放气道, 及时吸尽痰液, 选择合适的面罩, 插管前后充分给氧。
3.5 误吸
3.5.1 原因:
胃内容物反流。
3.5.2 措施:
选择合适的插管辅助用药可减少误吸的发生, 对有胃潴留者要及早予留置胃管抽取胃液, 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3.6 口腔、牙齿、声带损伤
3.6.1 原因:插管辅助用药后肌肉松施不完全或操作粗暴不熟练所致。
3.6.2措施:选择大小适合镜喉、放置位置适当, 使用喉镜时不使用强力, 待肌肉松弛后再行置管。
4体会
气管插管操作规范 第2篇
2.1绝对适应证 ①胸腔和心血管手术;②俯卧位等特殊体位的全麻手术;③需应用肌肉松弛药的全麻手术;④湿肺全麻手术;⑤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的患者(如颈部肿瘤压迫气管患者,极度肥胖患者等);⑥腹内压增高或饱胃患者;⑦并用降温、降压术的全麻手术等。2.2 相对适应证 取决于麻醉医师个人技术经验和设备条件,一般均为简化麻醉管理而选用,如时间长于2小时的任何全麻手术;中、小型全麻手术等。3 禁忌征:
3.1 绝对禁忌证 喉水肿、急性喉炎、喉头黏膜下血肿、插管创伤可引起严重出血,除非急救,禁忌气管内插管。
3.2 相对禁忌证 呼吸道不全梗阻者有插管适应证,但禁忌快速诱导插管。并存出血性血液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等)者,插管易诱发喉头声门或气管黏膜下出血或血肿,继发呼吸道急性梗阻,列为相对禁忌证。主动脉瘤压迫气管者,插管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鼻道不通畅鼻咽部纤维血管瘤、鼻息肉或有反复鼻出血史者,禁忌经鼻气管内插管。麻醉者对插管基本知识未掌握、插管技术不熟练或插管设备不完善的。4 使用人员:
使用者为麻醉专业医师,使用前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经科主任考核认可。5插管前检查与评估:
①麻醉方法(全麻或清醒);②是否存在插管困难等问题,需采取何种插管方法解决。5.1牙齿
5.1.1 有无松动龋齿,新近长出的乳齿或恒齿,其齿根均浅,缺乏周围组织的有力支持,易被碰落。牙周膜炎可致齿槽骨疏松和牙龈萎缩,由此会导致牙齿松动,注意保护(必要时请口腔科适当处理);
5.1.2 有无固定牙冠或牙桥,注意其部位,操作喉镜时要重点保护; 5.1.3 有无活动性牙桥或假牙,术前应摘下留在病房;
5.1.4 有无异常牙齿,如上门齿外突或过长、上下齿列错位、缺牙碎牙或断牙等,注意其部位;异常牙齿易在喉镜操作过程中遭损伤(松动、折断或脱落),应注意避免; 5.2张口度 正常最大张口时,上下门齿间距介于3.5~5.6cm,平均4.5cm(相当于3指宽);如果仅约2.5~3.0cm(2指宽),为I度张口困难,但一般尚能置入喉镜接受慢诱导或快速诱导插管;如果为1.2~2.0cm(1指宽)者,为Ⅱ度张口困难;小于1cm者。为Ⅲ度张口困难。Ⅱ度以上张口困难者,见于颞颌关节病变(炎症、强直);颌面部瘢痕挛缩(炎症、外伤或烧伤后遗症);颌面、舌或口内肿瘤以及先天性疾病(如巨舌小颌症小颌伴小口畸形)等。此类患者无法置人喉镜,明视经口插管不可能,多数需采用经鼻盲探或其它方法插管。5.3 颈部活动度
正常人颈部能随意前屈后仰左右旋转或侧弯。从上门齿到枕骨粗隆之间划连线,取其与身体纵轴线相交的夹角,正常前屈为165°,后仰大于90度。如果后仰不足80°,提示颈部活动受限,插管可能遇到困难,见于颈椎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半脱位或骨折、颈椎椎板固定术后等);颈部病变(颈部巨大肿瘤、瘢痕挛缩、颈动脉瘤等);过度肥胖(颈组短、颈背脂肪过厚)或先天性疾病(斜颈、颈椎骨性融合等)。5.4 咽喉部情况
炎性肿物(扁桃体肥大、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喉病变(喉癌、喉狭窄、喉结核、声带息肉、会厌囊肿、喉外伤、喉水肿)及先天性畸形(喉结过高、喉蹼、喉头狭窄、漏斗喉)等患者,因插管径路的显露有阻档,无法经声门作气管插管,需考虑先作气管造口后插管。
插管前对上述五方面问题进行常规检查的目的主要在掌握插管的难易程度。困难气管插管是指声门不能完全显露或无法完成常规插管的情况。如果因估计不足而遇到困难,不仅会因插管失败而使某些手术无法进行,更有威胁患者生命甚至死亡的潜在危险。因此.插管前应仔细检查,客观估计插管难易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简单易行的估计分类法为:患者端坐,张口伸舌在手电筒照射下观察咽部,根据能看到的咽部结构,判断插管的难易程度。其分类标准详见表。对 I、Ⅱ类患者一般不存在插管困难;对Ⅲ、Ⅳ类患者需警惕发生插管困难。首先应禁忌采用快速诱导插管,以清醒插管为安全;其次需考虑插管对策,可酌情选用纤维光导喉镜引导插管或逆行引导插管等法等。
插管难易程度的简易分类法
能见到的咽部结构
实际能显露声门的程度
I类 软腭、咽峡弓、悬雍垂、扁桃腺窝、咽后壁 声门可完全显露 Ⅱ类 软腭、咽峡弓、悬雍垂 仅能见到声门后联合 Ⅲ类 软腭、悬雍垂根部 仅能见到会厌顶缘 Ⅳ类 软腭 看不到喉头任何结构 5.5导管的选择
5.5.1 成人:①导管内径(ID)的选择:经口腔气管导管在男性成人一般需用内径 8.0~9.Omm的导管;女性成人需用内径7.0~8.Omm的导管。经鼻腔气管导管的内径则需分别各减少1mm;②导管插入长度:自牙槽嵴计算起,在女性导管插入长度为20~22cm;在男性导管插入长度为22~24cm;如系经鼻腔插管,需分别增加2~3cm。
5.5.2 儿童:气管导管内径需根据年龄和发育大小来选择,详见下表,其中列
出较适中的导管内径,据此尚需常规准备比其大一号和小一号的导管各一根,在喉镜下直视声门大小,再最后选定内径最适合的导管用于插管。
小儿气管导管选择的最适中尺寸推荐
小儿年龄 导管的内径(mm)新生儿 3.0 6个月 3.5 18个月 4.0 3岁 4.5 5岁 5.0 6岁以内小儿也可利用公式做出初步估计:公式1 导管内径(mm ID)=4.0+(岁÷4)一根ID满意的导管允许在20~25cmH2O气道压力下不出现漏气现象;如果在气道压力<10cmH2O时即出现漏气,提示需要更换为较大一号的导管。
5.6.3 导管插入深度的估计 可根据年龄用公式估计从牙槽或鼻孔至导管尖端的插管长度,导管尖端的位置相当于气管的中段位:
公式l 经口插管的深度(cra)=12+(岁÷2)公式2 经鼻插管的深度(cra)=15+(岁÷2)6 操作步骤
6.1 操作者站在患者头端,患者取经典后仰位或修正式头位;
6.2 操作者左手握喉镜,右手拇指及中指将患者口腔内的上下门齿推开,可使口腔充分开大; 6.3用左手持喉镜沿口角右侧置入口腔,将舌体推向左,使喉镜片移至正中位,此时可见到悬雍垂(为显露声门的第一个标志),慢慢推进喉镜使其顶端抵达舌根,稍上提喉镜,可看到会厌(为显露声门的第二标志)和声门;
小儿年龄 导管的内径(mm)6岁 5.5 8岁 6.0 12岁 6.5 16岁 7.0 6.4 右手以握毛笔式手势持气管导管,斜口端对准声门裂,将导管轻柔地插过声门而进入气管,此时应强调在直视下缓缓推入导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的长度,成人一般以套囊进入声门后1cm即可,注意避免套囊压迫声门;如果使用导管 芯,在导管斜口进入声门1cm时,要及时抽出。
6.5导管插入气管后,塞入牙垫,然后退出喉镜,充气套囊证实导管确在气管内后,将导管与牙垫一起妥加固定。需警惕导管误插入食管,或导管插入过深而误入一侧主支气管;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有无扭曲,随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一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s,吸痰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7确诊导管在气管内的方法
导管插入气管后,应立即确诊导管确实在气管内,而不会误插在食管内。通过呼吸囊压入气体,同时做如下观察即可做出确诊:
7.1 听诊腋窝和剑突上的肺呼吸音,双侧肺应完全一致; 7.2 观察胸廓起伏活动,双侧应均匀一致; 7.3 观察呼出气的CO2参数,应为阳性。
上述指标都属正常时,即可确定气管导管位置正确,导管误入食管或深入支气管可以排除。气管导管被插入右侧主支气管,正压通气时只有一侧胸廓起伏和呼吸音,需及时拔出导管少许加以调整,直至双侧呼吸音恢复和双侧胸廓同时起伏方称满意。8注意事项:
8.1显露声门是气管内插管术的关键,必须根据解剖标志循序推进喉镜片,防止顶端推进过深或太浅;
8.2 显露声门的操作要迅速正确,否则麻醉转浅,插管即不易成功。如果麻醉已经转浅,必须重新加深麻醉或追喷表面麻醉药,不应勉强插管,否则易造成插管损伤;
8.3 应将喉镜的着力点始终放在喉镜片的顶端,并采用上提喉镜的手法,严禁将上门齿作为支点,利用撬的手法,否则极易碰落门齿;
8.4 导管插入声门必须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如遇阻挡,可能为声门下狭窄(漏斗喉)或导管过粗所致,应更换较细的导管,切忌勉强硬插管;
8.5 体肥、颈短、或喉结过高的患者,有时喉头虽已显露,但无法看清声门,此时可请助手按压喉结部位,可能有助于看清声门,或利用导管芯将导管变成“L”形,用导管前端挑起会厌,施行盲探插管;
ICU气管插管 第3篇
[关键词] ICU;气管插管意外拔管;预防;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60-02
气管插管意外拔管(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是指气管导管滑脱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除,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引起[1]。目前意外拔管被认为是ICU中最常见的气道不良事件[2]。它能引起上呼吸道损伤、误吸、心律失常,导致缺氧、呼吸功能衰竭,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甚至死亡[3]。Mort等[4]研究结果显示,发生意外拔管后有30%需重置管,其中,72%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或)气道相关性并发症。Carmen 等[2]研究表明,发生意外拔管的案例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天数是未发生意外拔管案例的2倍。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迥异,波动在3.4%~22.5%[5]之间,因此,在预防意外拔管上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笔者所在医院根据国内外的论证及调查所得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护理干预对策和培训计划,对新入职护士进行培训并应用于临床,以指导护士日常护理工作,降低发生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风险。
1 培训目的及方法
1.1 培训目的
提高护理人员对气管插管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导管的护理技能,预防和降低ICU气管插管意外拔管事件,保障患者的安全及利益。
1.2 培训方式
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由1名专科护师担任培训组长,4~5名护士(护师以上职称)担任培训者,成立气管插管安全维护小组,其中医生担任咨询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采用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1.3 培训内容
1.3.1 第1阶段(时间6学时) 采用理论授课形式,统一讲授呼吸系统生理解剖及相关病理生理学、气管插管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气管插管的护理及注意事项、药物约束的使用、各种临床评估、意外拔管的概念、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意外拔管的处理等理论知识。
1.3.2 第2阶段技能方面(时间6学时) 采用临床实践方式,由各个培训者对受训同事进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培训,实地演示ETT的固定、气囊测压、身体约束等,如果受训人员多于培训人员则使用工作坊形式,由培训人员在工作坊中现场演示如上培训内容。
2 效果保证
为使培训者和受训者明确培训的内容,保证培训效果,特制订新入职护士相关培训记录表。新入职同事在接受此培训后的第1周,由培训组护士为其作首次评估,该同事开始独立工作后的1个月内由培训组护士或专科护士为其再做进一步评估,此后至该同事入职后的1年以内,所有培训组护士皆为该同事的咨询人,护士长及专科护士不定期对受训者的学习进度进行跟进和指导。
3 讨论
国内同行对气管插管意外拔管引起的不良后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部分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是可以预防的。培训涉及的相关物品易于获取,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质量,符合医院的质量管理要求,易于实施和推广。但世界范围内,预防气管插管意外拔管尚未形成统一看法,部分做法因各地的实情而有差异。实施计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方面阻力,如医疗方面的配合问题、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及潜在的风险。预防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临床不断强化和改进的护理技术。根据接受培训后护士的调查所知,新入职护士对预防气管插管意外拔管重视程度高,对意外拔管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掌握较全面,在看护气管插管患者心理压力较前明显减小。
尽管目前气管插管相关材料日新月异,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后的紧急应对措施也日趋完善,但仍无法避免对患者气道、循环方面的影响[4]。
因此,降低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关键的问题在于预防[6]。而预防意外拔管,涉及到多方面因素,要求护士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此计划中,本研究参考了大量文献,根据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整的培训方案,希望提高护理人员对预防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意外拔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段摄霞, 王红艳, 郭秀茹, 等. ICU气管插管病人发生意外性拔管的前瞻性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18(10):457-458.
[2] Carmen B,Eva C,Maria D,et al.Unplanned extubation in orally intubated medical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Heart Lung,2007,36(4):270-276.
[3] Philip M,Marion B,Patrick F.Self-extubation risk assessment tool: predictive validity in a real-life setting[J].Nursing in Critical Care,2008,13(6):310-314.
[4] Mort TC.Unplanned tracheal extubation outside the operatingroom:a quality improvement audit of hemodynamic and tracheal airway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emergency tracheal reintubation[J].Anesth Analg,1998,86(6):1171-1176.
[5] Yeh S,Lee L,Ho T,et al.Implications of nursing care in the occurr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unplanned ectubation in adult ICUs[J].Int J NursStud,2004,41(3):255-262.
[6] 陆江琴,李雪.ICU患者意外拔管的观察与预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6):133.
(收稿日期:2011-11-17)
ICU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体会 第4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气管插管患者52例, 治愈40例, 死亡6例, 放弃治疗6例。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32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 脑出血术后12例, 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存活率100%.
2 护理体会
2.1 插管前护理
2.1.1 环境因素
ICU病房限制探视和陪护人员, 进入ICU者应戴帽子、口罩, 必要时穿隔离衣, 每日按ICU病房管理制度进行消毒。
2.1.2 患者的心理准备
对于意识清者, 向患者解释说明插管的必要性、安全性, 耐心开导、鼓励和安慰患者, 并告知医护人员将陪护在其身旁, 解除紧张情绪,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1.3 物品准备
喉镜分为成人型号、儿童型号、新生儿型号;导管选择:男710号, 女615号, 14岁以下儿童, 号数= (年龄+18) ÷4, 新生儿310~315号;气管插管盘的准备:一次性牙垫, 一次性吸痰管2根, 一次性注射器1具, 胶布, 张口器, 压舌板, 插管血管钳, 润滑剂, 麻醉药喷壶, 听诊器, 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器, 吸痰器, 氧气筒, 多功能心电监护仪[3]。
2.2 插管后护理
2.2.1 导管护理
导管固定要牢, 以避免患者呛咳或烦躁时脱出, 要用寸带和胶布固定套管, 松紧度以容纳一小指为宜, 定时检查, 随时调整, 并应用合适的牙垫, 避免患者将导管咬扁, 定时放气囊, 以免导管对黏膜压迫过久。
2.2.2 气囊护理
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应小于15 mm Hg (1 mm Hg=0.133 kPa) , 注气量为3~5 m L左右, 每2 h~4 h放气1次, 每次间隔3 min~5 min[4], 以防止气管壁黏膜因受压发生局部缺血性损伤, 如黏膜溃疡、坏死。放气时边抽吸气道分泌物边缓慢抽气囊内气体, 以防误吸入分泌物引起肺部感染或窒息。
2.2.3 吸痰技术
吸痰及气道湿化对气管插管的患者非常重要。因为建立人工气道后, 患者咳嗽反射降低, 使咳嗽能力下降, 人工吸引成为清除气道内分泌物的惟一重要方法, 也是气道管理中重要技术之一。吸痰不当会引起: (1) 低氧血症; (2) 气道损伤; (3) 颅压升高; (4) 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等。所以作为一名ICU护士要能适度把握吸引时机, 根据痰液的潴留和表现按需吸痰, 对呼吸功能差、低氧血症者尽量缩短吸引时间, 减少吸引次数, 手法正确, 时间少于15 s, 做到有效吸引。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吸引前后给予3 min纯氧,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结合翻身叩背, 吸痰管可用生理盐水或石蜡油润滑。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坚决做到戴无菌手套, 一根吸痰管只能用一次, 冲洗吸痰管的生理盐水瓶要注明“口、鼻腔”、“气管内”等字样, 并注明开启时间, 如遇痰液黏稠时可: (1) 配50 m L生理盐水以每小时8~10 m L泵入; (2) 还可用NS 5 m L+博利康尼5 mg+兰苏30 mg q 4 h气管内滴入; (3) 应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可用注射器抽吸配好的药液5~10 m L取下针头, 断开呼吸机, 在患者吸气时从气管导管外口直接注入, 注入后接呼吸机通气1 min~2 min后吸痰以稀释痰液。
2.4 插管后心理护理
气管插管患者插管后当即失音, 意识清的患者常会出现烦躁、焦虑不安, 可以设计一些以语言为主, 写字和手语为辅的患者沟通方法。
2.5 拔管护理
气管插管最长留置5 d, 拔管前必须先将存留在口鼻咽及气管内的分泌物吸引干净, 同时充分吸氧后再拔管, 拔管时先把吸痰管插至气管插管最深处, 气囊排气边吸边拔, 拔管后继续观察病情, 观察有无缺氧及呼吸困难的症状, 鼓励患者咳嗽, 定时变换体位。q 2 h翻身叩背, 定时吸痰, 雾化吸入等措施。拔管后30 min查血气分析。
3 讨论
ICU患者病情危重, 特别是对气管插管患者, 在护理工作中对有创人工气道管理不善, 将会引起人工气道伤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从而影响抢救或导致抢救失败, 因此ICU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 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 具有慎独精神, 并能进行预见性护理, 杜绝差错事故, 消除影响患者康复的潜在因素, 处理问题沉着、冷静、果断迅速, 才能胜任护理ICU患者的抢救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明松, 倪琴玉, 王凤华.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情况的预防和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2, 8 (10) :8-10.
[2]钟淑清, 陈世明, 钟南山.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呼吸衰竭110例次临床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1996, 2 (1) :13-15.
[3]朱红, 孙冰.全科护士实用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59.
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应急预案 第5篇
1.评估病人意识状态、舒适度、插管深度、呼吸机条件以及是否约束。2.若病人自行拔管。
3.通知医生,立即吸氧、清除口腔分泌物,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4.意识状态加重、无自主呼吸者,及时应用简易呼吸器给予加压供氧,协助医生,重新气管插管,并给予机械通气。5.拔管后,喉头水肿患者,立即遵医嘱给予激素类药物,必要时协助医生进行环甲膜穿刺,保证氧供后行气管切开术。
紧急气管插管在ICU病房中的护理 第6篇
关键词:气管插管,重症监护病房,护理
气管插管是对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建立有效通气最有效的方法, 也是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点。重症监护病房 (ICU) 危重患者, 常存在潜在的器官功能失调、内环境紊乱, 插管伴随的并发症常在所难免, 同时插管导致的任何一个并发症皆可给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带来致命的后果。因此, 做好气管插管前的准备工作, 病情评估及充分的抢救准备工作, 可有效减少气管插管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5年至2007年2月共气管插管45例, 其中困难插管20例:出现心搏骤停3例, 低血压15例, 口腔损伤2例误入食管5例。
2 插管时的护理配合
2.1 病情评估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SpO2、心电图, 了解有无其他伴随疾病及原有插管史, 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检查患者的张口程度、颈部活动度、牙齿、咽喉部情况。选择插管型号, 评估插管深度、静脉通道是否畅通。
2.2 用物准备
喉镜、牙垫、气管导管及导丝、插管油、注射器、吸痰管、面罩、简易呼吸器、吸引器、抢救车、无菌手套、插管辅助用药。根据需要备好呼吸机, 使一切处于完好状态。
2.3 插管时的配合
向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使其放松并积极配合。使患者去枕仰卧, SpO2低时予面罩简易呼吸器辅助给氧, 使SpO2回复到较高水平。肩部可略抬高5~10cm, 充分暴露声门。按医嘱推注辅助用药, 药量精确。口咽部分泌物多时要及时吸净痰液, 以免影响插管视野, 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是心电图和SpO2的变化。递喉镜给医生, 插入后协助取出导管内芯, 吸痰。一边固定插管位置, 一边辅助辅助通气, 观察胸廓起伏, 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观察Sp O2是否下降, 然后向气囊注气4~5mL, 用牙垫、胶布固定, 测气囊压力, 气管内给氧, 根据病情需要连接呼吸机。
3 气管插管并发症的护理处置
3.1 误入食管
3.1.1 原因常因声门暴露不清、口咽部分泌物过多影响视野所致。
3.1.2 措施协助取得适当的体位, 可行头低斜坡卧位, 肩部放一枕垫, 头尽量后仰, 使口咽喉三轴线接近为一直线。口咽部分泌物多时协助医师吸痰, 由一人一手持喉镜一手持气管导管, 另一人吸痰后迅速插入。如果确定误入食管应立即重新置管。
3.2 误入一侧支气管
3.2.1 原因多为插入过深或插入后未及时固定移位所致。
3.2.2 措施在插管前评估患者支气管开口位置, 选择大小粗细合适的导管, 插入后要及时固定, 记录插管距门齿的距离, 并固定牢固, 防止固定不牢导致下移入一侧支气管造成单侧肺通气。
3.3 心律失常
3.3.1 原因常见有心动过缓或心搏骤停, 易发生于病情严重及全身状况不稳定的患者。插管时常因导管刺激咽喉部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或交叉神经兴奋所致。
3.3.2 措施插管时一旦出现心律失常, 应立即汇报病情遵医嘱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发现心搏骤停后, 要立即行心肺复苏, 同时要继续完成气管插管
3.4 低氧血症
3.4.1 原因常见为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气道开放不充分, 或面罩过度通气时, 面罩与脸部有漏气。
3.4.2 措施充分开放气道, 及时吸尽痰液, 选择合适的面罩, 插管前后充分给氧。
3.5 误吸
3.5.1 原因胃内容物反流
3.5.2 措施选择合适的插管辅助用药可减少误吸的发生, 对有胃潴留者要及早予留置胃管抽取胃液, 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3.6 口腔、牙齿、声带损伤
3.6.1 原因由于未使用插管辅助用药或使用药物后肌肉松施不完全或操作粗暴不熟练所致。
3.6.2 措施选择大小适合镜喉、放置位置适当, 使用喉镜时不使用强力, 肌紧张者待肌肉松弛后再行置管。
3.7 低血压
原因多为使用麻醉镇静剂所致。措施:使用剂量精确, 备好升压药。
4 体会
ICU患者常突然发生病情变化, 因此紧急气管插管多, 困难插管也较多见, 常至少出现一种并发症, 且过长时间和过多插管均会增加ICU患者病情恶变的危险[1~3]。因此我们认为通过以下几点可减少ICU患者紧急气管插管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1) 平时要加强对气管插管用物的检查, 使之处于备用状态, 一旦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要及时要查找原因, 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做好插管用物及药品的准备, 尽量缩短插管时间, 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 护士要熟悉气管插管的工作流程,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要点, 对医师在插管时碰到问题要及时给予协助处理。 (3) 做好插管时的病情观察并做好记录, 尤其要注意观察心电及脉氧的变化, 发现心跳骤停要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抢救。 (4) ICU的患者要在入室时签好紧急置管协议, 以免需在紧急置管时须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而延误插管时机。
参考文献
[1] 刘芬, 赵文辉, 李声华.手术室外紧急气管插管并发症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9) :3720 ̄3721.
ICU气管插管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0月65例呼吸衰竭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治疗。其中男42例, 女23例;年龄16~72 (54.3±3.9) 岁;重型颅脑损伤20例、脑出血12例、肺挫伤12例、COPD 8例、重症肺炎6例、急性左心衰竭7例。按照患者插管方式分为A组30例和B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经口气管插管, 采用一次性普通有囊型气管导管 (上海贝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患者头呈后仰后伸位, 在专用插管型喉罩前端及两侧均匀涂抹润滑剂, 抽出囊内气体, 右手喉罩, 沿舌正中线顺咽后壁插入, 将喉罩四周套囊充气后, 气管导管沿管道插入, 退出喉罩, 固定气管导管, 套囊充气。B组经鼻纤维支气管镜插管, 患者取仰卧位, 头略后仰, 2%利多卡因5ml局部麻醉, 1%麻黄碱滴入术侧鼻腔收缩血管, 扩张鼻腔, 气管导管套在纤维支气管镜外, 气管导管涂上液体石蜡, 纤维支气管镜一侧鼻腔插入气管, 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约距隆突上2~3cm, 吸出分泌物, 气道通畅后拔除气管镜, 气管导管充气8~10ml, 固定气管导管[2]。插管成功后连接呼吸机, 听诊双肺呼吸音, 确认清晰后固定导管。记录患者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动脉血气指标、并发症。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为0.05,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插管时间及插管成功率比较
B组患者插管时间短、1次性插管成功率高, 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3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A组脱管2例, 痰迦形成4例, VAP 8例, B组脱管4例, 痰迦形成3例, VAP 4例。A组患者VAP发生率较高, 脱管率低, 与B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救治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从患者可耐受及安全方面考虑, 经鼻气管插管明显优于从口插管[3], 在本组资料中A组患者采用经口气管插管, B组采用经鼻气管插管, 经口气管插管空间移动度大, 固定牢靠, 但患者生理吞咽易导致插管移动, 口腔分泌物多, 痰迦及VAP发生率较高。经鼻气管插管, 患者耐受性较好, 留置时间较长, 更适合于长期置管患者。经鼻气管插管操作相对复杂[4], 鼻粘膜较薄, 稍有不慎可导致鼻腔出血, 需操作者熟悉解剖位置, 提高气管插管熟练度。
随着纤支镜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其操作技术不断得到完善, 其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在插管时间上, 时间较短, 为患者抢救争取了时间[5]。在对患者进行纤支镜下气管插管时需注意[6], 对清醒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病人的配合, 表面麻醉, 避免患者频繁咳嗽和屏气影响插管;备好抢救器械、药品及物品;插管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及血压、血氧饱和度、短期内高流量吸氧[7], 加强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耐受度。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在危重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应用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王灵聪, 黄立权.ICU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不同气管插管方法的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 2012, 47 (31) :49-50.
[2]叶良玉, 王效峰, 李莉.机械通气中经鼻腔气管插管与经口腔气管插管二种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比较[J].河北医学, 2011, 12 (8) :706-708.
[3]夏玉玲.经口气管插管法与纤支镜下经鼻气管插管法在ICU的运用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3) :29-30.
[4]Liu EH, goy RW, Chen FG.An evaluatrion of poor LMA CTrachTM views with a fibreoptie laryngoscop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corrective measures[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06, 97 (6) :878-882.
[5]Henderson JJ, Popat MT, Lati'o IP, Pearce AC.Difficult Airway Society.Difficult Airway Society Guidelines for man agement of the unanticipated difficult intubati on[J].Anaesthesia, 2012, 59 (7) :675-694.
[6]何正光, 邱容, 肖昌武.纤支镜经口引导气管插管在慢阻肺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华西医学, 2011, 24 (12) :3117-3119
ICU气管插管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我院ICU入选的呼吸衰竭患者85例, 男46例, 女39例, 年龄48~65 (57.5±4.3) 岁。患者均存在Ⅱ型呼吸衰竭 (Pa0231~44mm Hg, Pa C0284~121mm Hg) , A-pache l I评分 (14.8±4.7) 分。原发病:急性心肌梗死23例, 脑血管病变18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急性发作14例,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 多发性骨折脏器损伤8例, 上消化道出血7例, 急性中毒6例。排除有鼻衄病史及原发性肺炎者。随机单盲分为A、B两组, A组44例, B组41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1.2 插管方法
A组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插管方法。B组患者采用喉镜引导经口插管方法。
1.3 观察指标
插管24h吸痰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SPO2、Pa O2、Pa CO2;工作量与并发症指标:平均插管时间、平均口腔护理次数及脱管例次、痰痂形成例次、呼吸机相关肺炎等。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表示,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所有数据经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气分析指标
不同组别患者通气24h后, 动脉血气指标均较之机械通气前好转, 两组SPO2、Pa O2与Pa CO2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并发症
A组患者插管时间长于B组, 但人均护理次数要少于B组 (P<0.05) ;并发症:A组患者通气期间脱管例次、痰痂形成例次及VAP发生例次均少于B组 (P<0.05) 。
3 讨论
通过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是ICU救治危重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 在辅助通气效果方面, 两种插管方法效果区别不大,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但从患者可耐受性、插管的安全性方面比较, 经鼻气管插管效果明显优于经口插管方法。究其原因, 经口气管插管导管移动空间较大, 不易固定, 易出现气管导管脱落, 同时患者生理吞咽动作易导致插管移位;由于口腔及咽部分泌物较多, 实施口腔护理与吸痰的次数也较多, 由此导致的痰痂及VAP的发生概率也增大[2]。经鼻气管插管对患者咽喉部的刺激小, 导管容易固定, 不易出现意外脱管现象与并发症, 病人耐受性较好, 有报道[3]经口气管插管常只能放置1w以内, 较长时间的机械通气需行气管切开, 经鼻插管导管留置时间可达30~60d, 更适合于长期置管者[4]。同时, 适用于有口腔疾病或不能张口的患者, 部分患者可自主经口进食、进水。但由于经鼻插管操作相对复杂, 加之鼻腔黏膜较薄, 稍有不慎即导致鼻腔出血, 因此, 需要插管者熟悉局部解剖位置, 提高经鼻插管的熟练度, 这对于提高抢救效果, 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灵聪, 黄立权.ICU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不同气管插管方法的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 2007, 47 (31) :49-50.
[2]叶良玉, 徐效峰, 李莉.机械通气中经鼻腔气管插管与经口腔气管插管二种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比较[J].河北医学, 2006, 12 (8) :706-708.
[3]夏玉玲.经口气管插管法与纤支镜下经鼻气管插管法在ICU的运用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5) :29-30.
ICU气管插管 第9篇
关键词:心外ICU,婴幼儿,多次,气管插管,原因分析,对策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逐渐向新生儿、低体质量儿和复杂性先心病扩展。婴幼儿因其特殊的生理、病理原因更容易因不同因素而多次气管插管, 致使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较高。现将婴幼儿多次气管插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01年7月至2013年6月先心手术患者1000例, 其中100例≤3岁, 体质量≤10 kg的婴幼儿因各种原因导致多次气管插管。见表1。
2原因分析
2.1 生理
2.1.1 循环:术后良好的心功能有赖于心内缺损的彻底纠治和术中有效的心肌保护。
2.1.2 呼吸:由于小儿气管、支气管的平滑肌层薄弱, 软骨环发育不完善, 容易塌陷, 气管黏膜下血管及腺体丰富, 气管、支气管腔内黏膜易肿胀, 感染后分泌物多, 加之小儿咳嗽反射尚不完善等均易发生气道堵塞。而通气量小及肺膨胀不全也容易发生不张或肺部感染, 和呼吸功能不全。
2.1.3 体温控制和营养支持:婴儿期自身的代谢特点:对缺氧、饥饿、创伤等耐受力较差。由于婴儿代谢比较旺盛, 体内能量储备不足, 容易产生负氮平衡, 患儿拔管后易出现呼吸肌疲劳。
2.2 病理
2.2.1 术前准备不完善:先天性心脏病常常反复感冒。术前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未控制,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高。
2.2.2 原发畸形未完全纠正。
2.3 体质量:术前心功能减低, 慢性消耗、营养素吸收障碍、容量补充受限等状况也会加重术后的代谢紊乱, 术后发生肺炎、纵隔炎症、肾功能衰竭、呼吸机使用延长的概率较营养状况正常的患儿高。
2.4 并发症
2.4.1 肺高压: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比较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并发症, 肺血流增多的先天性心脏缺损, 肺动脉高压出现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与缺损的性质有关。合并重度肺高压的部分患儿, 容易在术后早期诱发肺动脉高压危象, 处理不及时可继发代谢性酸中毒, 甚至危及生命。术后合并肺高压的患儿, 在某些诱因的刺激下, 极易出现反应性肺血管痉挛, 而诱发肺动脉高压危象, 从而造成右室搏出量的急剧下降, 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1]。
2.4.2 低心排: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心脏术后严重并发症,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心内畸形纠治不彻底有关。
2.4.3 肺功能障碍:术前存在心脏畸形, 造成肺功能的长期改变。肺血流过多, 引起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因液体超负荷所致的肺水肿、大量残余的心内左向右分流、术中左心减压不够以及长期机械通气所致的呼吸肌乏力。气管、支气管分泌物蓄积、大片、膈神经损伤所致的膈肌麻痹、镇静剂和止痛剂、影响呼吸肌的神经肌肉疾病均可造成呼吸功能障碍。
2.4.4 胃肠胀气:心外术后危重患者原则上放置胃管, 但不需要持续胃肠减压。个别特殊小儿及重症术后患儿有明显胃胀气时要及时地进行间断胃肠减压及排气, 以防止因胃胀气而膈肌上抬, 影响呼吸引起呼吸骤停。
2.5 拔管时机的选择失败:对一些病情稳定的患儿, 撤机是一个快速过程。复杂病例则更需要慎重、监护和耐心。如果插管时间过长, 患儿可并发拔管后声带和声门下水肿。自主呼吸时, 上呼吸道梗阻造成的高胸内负压会增加后负荷, 心室功能受损的患儿一般不能耐受所增加的后负荷。撤机时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应保持在轻度的过度通气。
3对策
3.1 疾病护理:①积极治疗、控制术前患儿的呼吸道感染, 加强洗手防止交叉感染。②婴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 患儿术后易发生高热、低血钾或高血钾症, 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严重心律失常。③在全身的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 心肌形态及心功能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常用营养支持的途径分为肠内和肠外营养两种。④肺高压的防治: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在充分镇静、肌松的基础上, 通过呼吸机参数的调节, 适当降低PCO2, 维持在28~35 mm Hg。Pa O2维持在90~120 mm Hg, 必要时可补充一定的碱性液体, 保持内环境偏碱, 使p H>7.5, 可防止肺血管痉挛, 预防肺高压危象的发生[2]。药物的使用:对合并肺高压的患儿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降低体肺循环和明显提高心排血量。
3.2 呼吸机的管理:①明显病变或病变较轻者, 主张采用容量转换型呼吸方式, 可提供稳定的潮气量。保持37 ℃的气道湿化温度[3]。气道温湿度不足可使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的丢失因此增加[4], 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 造成黏液纤毛系统损伤, 使其清除异物的能力大大减低;引起呼吸道炎症, 可使呼吸道黏膜糜烂、溃疡, 导致细菌感染。气道充分有效湿化, 可维持支气管黏膜细胞纤毛的正常功能, 使支气管内分泌物向上移动, 良好的气道温湿化, 可减少气道阻塞的发生率。②根据病情确定合适的PEEP。根据病情确定合适的PEEP, 适当的PEEP有顶托作用, 使呼末小气道开放, 利于PCO2排出和使肺泡膨胀, 增加功能残气量, 利于氧合及预防和治疗肺不张的作用。③有效镇静、止痛, 减少刺激。疼痛可引起心率增快, 心排血量增加, 心肌耗氧增多有诱发肺高压危象和心脏骤停的危险。④保持内环境平衡。术后24 h内是心律失常发生高峰期, 故应反复检测血气、电解质变化, 以防因体外循环、或利尿造成低血钾致心律失常。保持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轻度的PCO2不足, 通常随着麻醉作用的慢慢消失, 动脉PCO2逐步恢复正常, 避免因PCO2潴留引起再插管。
3.3 把握拔管指征:正确使用呼吸机, 加强呼吸道管理等, 能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3.4 并发症的处理:监护人员须熟悉患儿手术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予处理。
3.5 药物管理:术后短期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支持和平稳过渡, 盲目、过早或试验性停药, 往往使病情反复或加重甚至再次插管, 这对患儿顺利康复极为不利。
3.6 适当给NCPAP模式辅助呼吸, 减少呼吸肌疲乏。
3.7 对于PCO2高的患者按医嘱给予咖啡因或氨茶碱兴奋大脑皮层, 减少PCO2对大脑的抑制作用。
3.8 保持持续的胃肠减压, 防止腹胀。
及时发现影响拔管的因素给予积极处理, 可避免多次气管插管的发生, 保障患儿的安全及减少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郭加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26-727.
[2]王旭.阜外小儿心脏围术期重症监护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42.
[3]王旭.阜外小儿心脏围术期重症监护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39.
手术前困难气管插管的有效护理配合 第10篇
【关键词】手术前;困难气管插管;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17-02
困难气管插管是指常规喉镜下,患者插管次数超过3次或者插管时间超过10min。气管插管困难是临床麻醉中常见问题,如操作不当,患者咽喉容易损伤,出现缺氧现象,甚至还会导致心跳骤停,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很大威胁[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手术前困难气管插管的有效护理配合。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手术前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总计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手术前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共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2.1±1.5)岁,气管插管困难原因:口内肿瘤4例,咽喉肿瘤2例,颈部烧伤2例,颈部肿瘤压迫气道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2.5±1.3)岁,气管插管困难原因:口内肿瘤5例,咽喉肿瘤2例,颈部烧伤1例,颈部肿瘤压迫气道2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气管插管困难原因等方面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被详细告知研究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患者药物护理及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评估。①做好插管前的检查及估计:插管前做好常规检查,对气管困难程度做出评估,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插管困难现象,及时做好应对措施。检查项目包括:患者张口度,II级以上张口困难者,需要使用可视喉镜或纤维支气管镜等方法插管[2] ;患者牙齿:观察患者是否有活动性假牙及异常牙,门齿过长或外突患者避免插管时对牙齿造成损伤;颈部活动度:后仰不足80°,患者插管较困难,提示患者增大仰卧幅度,调整至适宜角度;出现咽喉部先天畸形或咽腔炎性肿物等情况时,会阻拦插管经路。②插管前准备:使用18G软套管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将其固定,以免患者移动后脱落;做好手术准备,打开氧气阀门、监护仪,准备好吸引器及常规气管插管用具,对于插管困难者还需准备润滑剂、插管钳或异性喉镜,在插管不成功时使用。③插管配合:插管前气道必须保持通畅,以免插管困难时患者通气不畅而缺氧。困难气道的患者一般都采用清醒气管插管和经口盲探插管,护理人员需要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做好配合事项,全身放松,保持慢呼吸。协助医生做好麻醉工作,清醒插管一般使用1%丁卡因3次喷雾,经环甲膜穿刺注药行气管粘膜表面麻醉,但要把握剂量,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现象。采用芬太尼咪达锉仓等药物,达到镇痛、镇静效果,减弱患者咽喉反射,减少分泌物,方便后续插管工作。叮嘱患者深吸气面罩吸氧后,遵照静脉注射适量的插管前用药,保证插管工作顺利开展。气管插管困难者,护士应协助医师在患者颈部声门水平皮肤上将气管向下按,降低声门高度。患者呕吐物过多时,应配合医师使用吸引器将上呼吸道异物清理干净。插管后及时推注麻醉药液,注意患者呼吸节奏,防止过强刺激使得血压急剧上升,同时,最好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一切动态。
实验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麻醉前的心理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容易紧张、焦虑,进行麻醉工作前,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向家属简单介绍麻醉及插管过程,及时劝慰家属及患者,做好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
1.3评价标准
有效:术中顺利插管,患者无缺氧现象,术后体征恢复正常;一般:术中插管较顺利,患者术后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插管次数超过3次或者插管时间超过10min,甚至出现缺氧至昏厥现象。总有效率=(有效+一般)/本组患者总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对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据调查研究,气管插管困难的发生率在3%左右,95%以上困难气道都是在术前检查中得知,由此可见,术前的气道检测工作十分重要。护理人员要协助麻醉师做好插管前的心里护理、检查及估计、插管前准备、插管时配合等综合护理工作,让患者提高配合度,有助于缓解痛苦程度[3] 。
本组研究中,患者出现张口困难现象,是口内肿瘤过大阻拦声门所致,面对患者特殊情况,医护人员不可盲目强行插管,以免患者出现水肿、出血显现,造成气道损伤,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再进行后续试插工作。针对患者气管插管困难,使用盲探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盲目性大,不定因素多,成功率太低,插管容易失败,反复操作更会使得上呼吸道出血,并发各种并发症。纤维支气管镜插是国际上公认的能有效解决气道困难的插管技术之一,插管时能直视气道情况,精确定位,准确性高,对患者的刺激小。但此种技术对专业度要求高,如果操作不当,会因镜杆或导管入声门受阻等原因使得插管失败,因此,操作者必须要积累一定的经验才能正确拿捏。
本组研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实验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与杨军等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4] 。因而,本组研究可进一步证实,针对手术前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能提高护理效果,保证插管工作顺利进行,减少患者插管困难产生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刘传永,厉瑛,桂莉等.困难气管插管预测方法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733-2735.
[2]王雄,郝慧灵.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清醒气管插管在困难气道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26):5443-5444.
[3]陶芸生,吴向南.困难气管插管的麻醉处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28):145-146.
ICU气管插管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933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均是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ICU行气管插管时间≥24 h的患者, 排除精神障碍的患者。其中男473例、女460例, 年龄在18~82岁之间, 平均年龄 (52.53±21.31) 岁, GCS评分在5~11之间, 平均评分 (7.8±2.1) 分;机械通气24~95 h, 平均 (51.34±22.36) h。疾病类型分别为:呼吸衰竭、重症肺炎、脑血管意外、重度脓毒症休克、各类手术后, 分别为321例、211例、136例、114例、151例。将所有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进分为对照组 (466例) 和观察组 (467例)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通气时间和疾病类型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临床护理比较研究。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的患者根据其疾病类型进行常规医疗, 在临床的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 包括健康教育、规范操作、合理使用镇静等措施, 并注意其病情变化。
1.2.2 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强化护理干预策略, 包括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合理约束、亲情护理、强化行为训练、动态评分及时评估拔管指征, 具体如下: (1) 强化护理人员培训:所有护理人员均要经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培训, 包括:掌握呼吸机通气的基本原理、气管插管的重要性、UEX的相关护理对策、评估技巧、分享成功案例、总结失败案例、强化护理流程, 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进行定期的拍背、吸痰操作时至少应有两人合作, 使头部与气管导管活动保持一致性, 更换体位时先摆正头后转动躯体, 翻身时将气管插管与头部一起转动, 动作宜轻柔; (2)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根据临床经验UEX发生的高危时段为早晨6:00~8:00、中午11:00~13:00、深夜23:00~2:00, 此3个时间段加强护理人员的分配, 频繁对病床进行巡视; (3) 合理约束:有些患者神志不清或者出现烦躁的心理, 对插管较为排斥, 无意识情况下自行拔掉插管, 针对此类的患者使用棉布约束带对于患者的双手进行固定, 限制其双手的活动范围, 使其双手不能达到颈部。每2小时, 松开约束带, 协助患者进行上肢运动, 10 min/次, 运动后再行进固定; (4) 亲情护理: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亲情般的沟通, 了解患者冷、热、呼吸费力、疼痛、大小便、卧床不适、胸闷等情况, 及时进行处理, 并对患者进行心情疏导, 当患者无法言语表达时, 可以选择写字板, 令患者文字表达; (5) 强化行为训练:由经过专业呼吸治疗培训的护士对清醒合作的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指导其加强腹式呼吸锻炼, 并教会做呼吸操, 20 min/次, 3次/d, 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 预防呼吸肌疲劳, 而改善肺功能; (6) 及时评估拔管指征:每班护士接班时, 注意患者的肌力、意识、心率、呼吸、指脉氧含量及呼吸机的所有参数, 所有指标均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制定撤呼吸机计划。当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自主呼吸有力的情况下, 且带管吸氧1 h后血气分析结果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撤机拔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UEX总发生率分别为11.43%、2.01%,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有文献也经过证实非计划拔管与医、护、患、器材等各方面有直接原因[3,4], 本研究临床发现确实与医、护、患、器材等各方面原因息息相关, 主要表现在: (1) 医生对患者缺乏正确的镇定措施, 多数的患者清醒后均表示不会拔出插管, 但长时间的插管会对咽喉壁黏膜的刺激和局部压迫, 产生恐惧感, 而自行拔出导管[5]; (2) 护士对患者实施口腔护理、吸痰或翻身等护理时, 因操作不当而导致意外脱管; (3) 多数的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内均为神志不清, 对插管的必要性不理解, 加之术后的恐惧心理, 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而引起患者烦躁不自觉拔管; (4) 有厂家生产的气囊质量较差, 容易发生破裂或漏气等因素, 这也是导管脱落的因素之一。
本研究针对其不同的原因, 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主要包括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合理约束、亲情护理、强化行为训练、动态评分及时评估拔管指征等方面, 结果其UEX总发生率分别为2.01%, 远低于对照组的11.43%, 同时也低于国内的相关研究[6]。本研究中发现早晨、中午和深夜时UEX的发生情况较多, 这与陈爱萍等[7]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这可能与这三个时间段患者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和呼吸频率降低、肺泡通气不足、二氧化碳潴留有关。所以本研究在这3个高发的时间段加派护士值班, 并且密切注意各个患者的情况, 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加之全面针对性的护理, 使其UEX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并且低于关内外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 UEX的发生与医、护、患、器材等各方面有直接关系, 临床医疗及护理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护理, 医护人员要掌握气管插管的必要性, 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并对患者实施亲情的护理、正确评估拔管指征, 可以效的降低UEX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吴欣娟.实用ICU护理及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1-12.
[2]朱姝芹, 许勤, 童孜蓉.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特征分析.护理学杂志, 2012, 27 (8) :8-10.
[3]Moons P, Sels K, De-Becker W, et al.Development of a risk assessment tool for deliberate self-extubation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Intensive Care Med, 2004, 30 (7) :1348-1355.
[4]EI-Solh AA, Schultz M.Decreased Alveolar fibrinolysis in patients with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a species-specific event.Anesthesiology, 2007, 106 (2) :252-261.
[5]赵雪梅.ICU科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措施.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36 (6) :38-39.
[6]伍林非, 廖燕, 虞献敏.个性化约束在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 2011, 26 (9) :36-37.
ICU气管插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