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脓毒性休克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CU脓毒性休克(精选7篇)

ICU脓毒性休克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入选标准:(1)符合脓毒性休克病症的临床诊断标准;(2)未出现严重脏器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病症或病史;(3)签署了治疗、护理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5.13±1.06)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6.09±1.12)岁。综上,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存在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本组45例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主要包括持续的心电监护、遵照医嘱进行患者的相关指标检测、定期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好患者病况发展记录以及定期给予患者药物护理服务等。

1.2.2观察组:对本组45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以患者的实际治疗方案为基准,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案进行配合,对各类抗菌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充分掌握,并遵医嘱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用药。用药过程中,应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保持动态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则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2)对患者进行病房环境的细致化护理;首先,定期对病室进行消毒、清洁,保证环境的整洁性,及时处理废品以及医用生活垃圾;其次,控制好病室的温度与湿度,温度应维持在25℃左右,湿度以50%为佳;另外,及时更换患者包括生活用具、床上用品等医用条件,避免细菌滋生引发感染等不良情况。(3)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操作时,需辅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配合。首先,应以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基准,对通气模式进行选择,通常以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为优选;其次,可对患者的床头进行调节,抬高幅度可控制在30°左右,同时还应充分做好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工作;最后,为对呼吸机的连续性价值形成保障,还应对患者实施吸痰操作,吸痰管需控制在密闭状态,并将患者在吸痰过程中的机体情况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躁动现象,还应做好相应的保护性约束措施,以对意外情况的发生形成规避作用。

1.3观察指标本文主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患者的情绪评定,对比分析两组评价结果;其次,观察患者ICU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对比两组满意度结果。

1.4统计学处理本文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操作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护理指标对比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P<0.05;另外,在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中,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体见表1。

2.2满意度对比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脓毒性休克是脓毒症的发展严重期,临床上通常表现为长期的低血压现象,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需要针对性强、全面、科学的治疗与护理干预[4,5]。从临床治疗实践中可知,脓毒性休克患者通常处于机体无控制时期,且由于炎性反应的持续性扩大与加重,患者机体由于组织低灌注现象出现细胞损伤,最终将可能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本文主要针对ICU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模式进行研究,发现综合护理干预策略较常规护理模式应用价值更高,在提高安全性水平的基础上也促进了友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本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已经从简单的生理模式进入到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相互交错、和谐的期望;ICU脓毒性休克病症对患者的损伤性较高,为了满足患者在治疗以及护理过程中的综合需求,应从护理模式入手为治疗与患者恢复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服务。从本文结果看来,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下,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分数、抑郁自评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全方位的护理、沟通以及指导下,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其病况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观察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可见,综合护理干预在病情护理上采取了严格的细节管理措施,极大地减少了可能对患者病情不利的风险源,应用效果良好。另外,综合护理干预获得了97.78%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说明综合护理干预还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ICU脓毒性休克作为具有高死亡率的病症之一,其治疗基础上的护理十分关键。护理工作不仅要涉及患者包括病情护理在内的常规护理领域,为杜绝一切风险因素打造坚实基础;同时也应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患者住院环境优化、住院条件升级、沟通环境优化以及健康教育等内容,使患者得以在科学、严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对其病情恢复也具有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科学的饮食护理计划,如宜食用包括芹菜、韭菜、冬瓜、金针菜等在内的高纤维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

综上所述,对ICU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不仅为其治疗进程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支持,且通过全方位的护理干预,严格控制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提高了治疗与护理的安全性水平,为其病况恢复提供了良好基础,护理服务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对ICU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焦虑自评分数为(38.12±6.05)分,抑郁自评分数为(40.16±5.94)分,对照组相应的为(49.98±6.12)分、(52.07±6.11)分,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为(10.52±1.96)d,呼吸机使用时间为(6.04±1.21)d,对照组相应的为(16.21±1.74)d、(10.33±2.01)d,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对ICU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快其恢复进程,且护理服务满意度高,可推广。

关键词:ICU脓毒性休克,综合护理,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黎雪连,单浩洪,黎小满,等.综合护理干预在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2):1859-1860.

[2]郑纯翠.综合护理干预在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1):264-265.

[3]李小莉,陈勇,张昌碧,等.医护联合查房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6):2208-2211.

[4]文晓妮,曹云云,周仲瑶,等.脓毒性休克患者抗生素应用及时性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4):2247-2249.

ICU脓毒性休克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我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50例, 年龄1个月~4.1岁, 平均年龄 (0.92±0.81) 岁。入院经治疗好转存活24例, 其中男15例, 女9例, 归为存活组。死亡26例, 其中男17例, 女9例, 归为死亡组。原发病:败血症17例, 重症肺炎16例, 消化道穿孔并腹膜炎4例, 肠炎11例, 颅内感染2例。符合MODS诊断44例, 出现DIC 5例, 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予机械通气13例, 累及1个或2个系统功能障碍22例, 累及3个系统功能障碍12例, 累及4个或以上系统功能障碍16例。

1.2 诊断标准

脓毒性休克:参照《实用儿科学》 (第7版) [1]。MODS诊断标准据1991年ACCP/SCCM会议制定的MODS的诊断标准[2]和1996年第二届世界儿科危重医学会议上制定的儿科MODS诊断标准[3]。血清白蛋白浓度低于35g/L为低白蛋白血症诊断标准。

1.3 分组及对照比较

脓毒性休克病例分为2组.其中痊愈、好转存活>28d, 归为存活组 (n=24) , 死亡组包括死亡及放弃后死亡病例 (n=26) 。对两者的白蛋白水平进行比较, 并对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做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 () 表示, 并进行正态性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优势比 (OR) 值>1并且logistic回归系数是正值时, 此因素是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白蛋白水平比较

5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 存活组24例, 低蛋白血症9例, 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为37.5%。死亡组26例, 低蛋白血症21例, 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为80.8%。将两组样本进行卡方检验, χ2=9.736, P=0.002, 两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白蛋白均值 (35.65±6.19) g/L, 死亡组白蛋白均值为 (30.49±7.26) g/L, 将两组样本进行正态性检验, t=2.691, P=0.010。因此, 死亡组的白蛋白均值与存活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合并功能障碍器官数目与病死率情况

合并1个及2个器官功能障碍时, 无死亡病例 (0/14) ;合并3个器官功能障碍时, 病死率是64.3% (9/14) ;合并4个或4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时, 病死率是77.3% (17/22) 。随着合并功能障碍器官数目的增加, 病死率逐渐升高。χ2=10.053, P=0.0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对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

脓毒性休克的发生是二分类变量, 本组资料因变量标记为:0=死亡;1=存活。将白蛋白应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Backward:LR的方法。模型检验χ2=26.781, P=0.000, 模型有统计意义。血清白蛋白OR值=1.125, 95%可信区间为1.021~1.240。OR值为1.125>1。故血清白蛋白是影响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死亡危险因素。

3 讨论

白蛋白在人体血清蛋白中占50%左右, 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物质结合及运输,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原因考虑为: (1) 在炎性反应急性期, 肝脏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如CRP增加, 使得白蛋白等负性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减少, 导致白蛋白生成减少[4]; (2) 感染早期, 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快, 加之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血浆白蛋白渗入血管外间隙, 导致血清白蛋白下降[5]; (3) 通过肠道丢失[6]; (4) 感染后致血浆容量增加、白蛋白库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血清白蛋白的降低, 合并功能障碍器官数目的增加, 病死率越高, 血清白蛋白是影响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死亡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患儿的预后密切相关, 随着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 可加重各脏器功能的损害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使得病死率增加。因此, 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监测血清白蛋白, 并酌情处理。本组病例中白蛋白作为复苏液体对降低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死率无直接作用。目前临床上对补充白蛋白能否改善临床预后,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仍有争议。本人在实践工作中遇到数例患儿在治疗初期予生理盐水20mL/kg扩容, 并使用血管活性药, 但低血压持续数小时不能纠正, 最终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积极心肺复苏成功后, 再次积极扩容, 继续使用生理盐水扩容, 并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白蛋白及血浆等胶体液, 最终休克控制, 患儿的生命抢救成功。及时应用白蛋白及血浆, 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及血容量使血压回升, 而且使渗出的体液回流改善内环境, 转入良性循环, 使进行性的病变终止或逆转。因此, 在治疗中使用白蛋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对预后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白蛋白水平与儿童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做为研究对象, 其中好转存活24例, 死亡26例;对50例患儿进行白蛋白监测, 同时对各脏器功能进行监测, 观察白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的白蛋白值与存活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功能障碍器官数目的增加, 白蛋白值越低, 病死率逐渐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 模型检验χ2=26.781, P=0.000, 模型有统计意义。白蛋白OR值=1.125, 白蛋白可做为脓毒性休克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 白蛋白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患儿预后不良和疾病严重性的预测指标。

关键词:儿童,脓毒性休克,血清白蛋白,预后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16-2521.

[2]Bone RC, Balk RA, Cerra FB, 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Crit Care Med, 1992, 20 (6) :864-874.

[3]Fitcher J, Fanconi S.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in pediatric patients[A].Tibboel D, Voort E.Update in 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25.intensive care in childhood:A challenge to the future[M].Berlin:Springer, 1996:239-254.

[4]Hedlund JU, Handdon LO, Ortqvist AB.Hypoalbuminemia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Arch Intern Med, 1995, 155 (10) :1438-1442.

[5]Ruot B, Papet I, Bechereau F, et a1.Increased albulmin plasma ef-flux contributes to hypoalbuminemia only during early phase of sepsis in rats[J].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3, 284 (3) :R707-R713.

ICU脓毒性休克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国际脓毒症会议及2008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标准:脓毒症经充分液体复苏仍存在动脉低血压 (包括乳酸酸中毒、少尿及急性意识障碍) 作为入选病例标准[1]。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脓毒性休克患者41例。随机分治疗组 (21例) 和对照组 (20例) 。治疗组患者年龄24~78岁, 平均5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8~75岁, 平均5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APACHEⅡ评分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治疗, 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 (天津红日药业公司提供) 10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后静脉滴注2次/d。

1.4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记录患者心率、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病死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 治疗组的心率、凝血酶原时间、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3 讨论

目前, 尽管临床上对脓毒性休克采取了先进的治疗方法, 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2]。血必净注射液是在“菌 (细菌) 毒 (内毒素) 炎 (炎性递质) 并治”的理论指导下研制而成的中药静脉注射液, 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红花黄色素A、川芎嗪、丹参素、阿魏酸、芍药苷、原儿茶醛等。血必净注射液能够减少纤维蛋白原含量, 同时具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作用, 能够调节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 对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能力。梁爱华等[3]发现血必净注射液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炎性因子TNF-α和IL-6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谢丹等[4]发现血必净注射液能降低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功能障碍器官数及死亡率。在抢救脓毒症时, 抗生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会诱导大量内毒素释放及炎性递质产生, 此时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清热解毒, 抑制炎性递质释放, 保护机体组织免于遭受严重打击。抑制炎症反应, 减少并发症, 对脓毒症患者有治疗作用。

本组资料显示,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治疗效果确切, 能改善患者的循环、凝血机制等功能, 降低病死率, 其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方法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4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21例) 和对照组 (20例) 。两组均予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凝血酶原时间、白细胞计数及病死率。结果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 治疗组的心率、凝血酶原时间、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对脓毒性休克发病的多环节起阻断作用, 明显降低其病死率, 改善预后。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休克, 脓毒性,炎性递质

参考文献

[1] Dellinger RP, Levy MM, Carlet JM, et al.Surviving Sepais cam-paign:internation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ais andseptic shock:2008[J].Intensive Care Med, 2008, 34 (1) :17-60.

[2]朱英, 周琪.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8:28 (1) :24.

[3]梁爱华, 王金华, 薛宝云, 等.血必净注射液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炎性因子产生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 (12) :1240-1241.

ICU脓毒性休克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ICU住院时间大于3 d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脓毒性休克患者均符合2008年脓毒症国际会议诊断标准[3]: (1) 存在重症感染, 经积极的液体复苏仍存在感染所致的低血压, 即收缩压<90mm Hg (1mm Hg=0.133 k Pa) , 平均动脉压 (MAP) <60 mm 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 mm Hg以上; (2) 存在器官灌注不足的表现, 如出现乳酸性酸中毒、少尿, 或有急性意识状态改变等; (3) 血压需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排除标准:排除以下患者, 住院时间小于72 h者;年龄≤18岁;慢性心肝肾疾病病史;基础疾病预后差, 并可能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如恶性肿瘤终末期、血液病等。

1.2 常规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2008脓毒症治疗指南[3]给予积极规范治疗, 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抗生素治疗、氧疗 (包括机械通气) 、血液净化等。

1.3 观察指标

患者均在入住ICU后24 h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完成各项监护及相关检验。记录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 、脓毒症相关脏器衰竭评价 (SOFA) , 以及在进入ICU时和第3天的血浆BNP水平, 结果分别记为BNP0和BNP3, 两者的差值记为△BNP。血浆BNP检测方法:受试者静息状态下采集静脉全血5 m L, 置于EDTA抗凝的试管后立即送检, 使用荧光免疫测定法测定BNP浓度, 全程由专人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BNP正常参考值<100 pg/m L, 同时记录患者每日的出入量。

1.4 分组与评价

纳入研究的患者随访28 d后根据患者生存情况, 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评价两组患者BNP0和BNP3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及△BNP与病死率间的关系。评价两组患者第1天、前3天液体平衡与病死率、△BNP的关系。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ROC) 评价各指标对预后评价的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偏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 经log对数转换后检验是否达到正态分布。两组间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样本率比较用χ2检验。双变量之间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各指标对预后评价的ROC曲线, 比较曲线下面积 (AUC) ,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BNP水平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128例符合条件的脓毒性休克患者, 其中, 男性77例, 女性51例, 年龄32~83岁, 平均 (62.5±15.8) 岁。其中肺部感染59例, 血源性感染33例, 腹腔感染22例, 泌尿系感染9例, 其他部位感染5例。82例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好转存活 (存活组) , 46例病情恶化死亡 (死亡组) , 总病死率为35.9%。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NP0 (lg10 BNP0)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具有可比性。死亡组APACHEⅡ评分、SOFA、BNP3 (lg10 BNP3) 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BNP及其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关系

128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前3天的△BNP>0, 其中40例死亡, 病死率为81.6%;有79例患者△BNP≤0, 仅6例死亡, 病死率为7.6%。两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10, P=0.000) 。

2.3 液体平衡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BNP的关系

2.3.1 两组患者液体用量及平衡

存活组第1天液体总入量与死亡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存活组第1天、前3天均出现负平衡, 与死亡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2 两组患者第1天、前3天液体平衡与病死率的关系

入院第1天, 液体正平衡患者的病死率 (48.6%, 34/70) 明显高于液体负平衡者 (20.7%, 12/58) (χ2=10.71, P=0.001) 。入院前3天总液体负平衡者的病死率 (18.6%, 14/75) 亦低于正平衡者 (60.4%, 32/53) (χ2=23.47, P=0.000) 。

2.3.3 前3天液体正负平衡与△BNP相关性

前3天液体负平衡者BNP呈下降趋势, 液体正负平衡与△BNP呈显著正相关 (r=0.491, P<0.01) 。

2.4 各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价的ROC曲线分析

根据ROC曲线分析并计算AUC值, APACHEⅡ评分、SOFA、BNP3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均有一定的评估能力 (P<0.05) , 其中SOFA具有最大的AUC值, BNP3与APACHEⅡ评分的AUC值相仿, BNP0的AUC值最低。BNP3为255 pg/m L时, 预后评价的敏感性为76.1%, 特异性为78.0%。见表3。

3 讨论

BNP是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 具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并拮抗肾素-血管紧张肽-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活性, 在调节体液容积、血管压力和电解质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心室壁张力增加或容量负荷增加时BNP水平增高, 在心力衰竭中具有极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4]。近年来研究发现, 脓毒性休克时循环中存在的心肌抑制物质、心肌受体的改变导致心肌抑制、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稳态失衡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以及在休克后期和严重低血压时心肌灌注不足等原因使泵衰竭加重, 导致血浆BNP水平急剧上升[5]。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血浆BNP水平与脓毒症预后相关, UEDA等[6]研究认为连续性BNP水平测定可用于脓毒症高危患者的早期检测、危险分层、治疗和预后判断, 血浆BNP升高程度不仅能反映心肌损害的严重程度, 也能对脓毒症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OST等[7]对93例脓毒症性休克的研究显示, BNP可以作为脓毒症诱导心功能障碍的可靠指标, 在病程第5天时的血浆BNP浓度可以作为不良预后危险性增加的预后标志物, 因此作者认为早期监测BNP对脓毒症患者预后有很明显的价值。本研究结果类似, 死亡组BNP3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 如果治疗后BNP呈下降趋势, 则提示预后较好。治疗后BNP明显下降, 临床上见于感染有效控制、循环很快改善的患者。治疗后BNP无明显下降, 提示容量负荷过重或出现心功能不全, 这类患者多合并一些不良因素, 如感染无法控制、循环难以维持或肾衰竭等。因此, BN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情况。

鉴于脓毒症休克时患者血流分布异常、循环血量不足, 为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 维持重要器官灌注, 需要及时补液以纠正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因此脓毒性休克患者提倡早期目标性的容量复苏[8], 为维持循环相对稳定可能需要在短期内输注较多的液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补液。由于积极的液体复苏, 容易导致液体负荷过高, 可出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而BNP的分泌相应增多, 血浆BNP浓度增高。因此, BNP是反映左室容量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7], 故血浆BNP水平下降,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液体的负平衡。本研究结果显示, 前3天液体正负平衡与△BNP相关, 液体负平衡后BNP总体呈下降趋势, 进一步证实BNP水平变化反应液体负荷情况。本研究亦证实, 存活组与死亡组第1天、前3天液体负平衡者与液体正平衡者相比, 病死率明显降低。MURPHY等[9]对21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 早期给予充足液体复苏 (发病后6 h内) 和后期保守液体复苏的患者, 病死率最低, 其原因考虑休克早期 (发病后6 h内) 快速、充分液体复苏, 可以显著降低炎症介质 (TNF-α、IL-8、IL-1B) 浓度, 更重要的是这种炎症介质反应高峰在损伤后1~6 h内发生, 同时可以通过稀释血液, 降低血黏度, 放缓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细胞的交互粘连, 增加驱动压, 增加微循环的灌注, 改善预后;而后期液体负荷过多及正平衡造成液体潴留, 通过不同机制损伤器官功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CHARPENTIER等[10]研究发现, 脓毒血症患者入住ICU后第2天即有44%出现收缩功能不全 (超声心动证明射血分数<50%) , 如过多补液可能导致液体正平衡, 加重心脏容量负荷, 更不利于心功能的控制, 甚至由此引起急性心力衰竭。ALSOUS等[11]的研究也显示, 对脓毒性休克患者, 如果在治疗的前3天中的任意一天能达到液体负平衡500 m L以上, 则预后相对较好。本研究结果提示, 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 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 如过多补液可能导致液体正平衡, 加重组织的水肿, 更不利于感染的控制, 甚至由此引起急性肺水肿, 因此在循环监测的情况下应适当限制总的入液量, 在维持重要脏器基本灌注的前提下可适当应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 以减少单纯为维持血压而用大量的液体复苏。

DOMICO等[12]的研究证实, 确诊脓毒症后24 h BNP>210 pg/m L是死亡率增加的最强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ROC曲线分析也显示, BNP0的AUC最低, SOFA最高, BNP3与APACHEⅡ评分相仿, BNP3值>255 pg/m L时 (正常参考值<100 pg/m L) , 预后评价的敏感性为76.1%, 特异性为78.0%。本研究进一步证实BNP3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BNP3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与APACHE II评分相似, 脓毒性休克患者BNP持续增高, APACHEⅡ评分高, 预后差,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3]。同时本研究发现, 存活组和死亡组的BNP0、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OC<0.5) , 可能是BNP反映心脏容量负荷的因素多一些, 或病例数及设计的原因。因此BNP3的预测价值优于BNP0, 动态观察BNP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液体管理, 比单看BNP基础值对反映病情变化及判断患者预后更有意义。

ICU脓毒性休克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5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根据液体复苏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即刻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行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通过桡动脉置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迅速通过开通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对照组患者在液体复苏的第1个小时迅速补液1000~1500 ml,随后根据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血压等指标的变化进行液体量和滴速的调节,保持患者平均动脉压>70 mm Hg(1 mm Hg=0.133 k Pa),尿量维持在约1~1.5 ml/(kg·h)。观察组患者在液体复苏第1个小时迅速补液500~1000 ml,随后根据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血压等指标的变化进行补液,保持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波动在50~70 mm Hg,尿量维持在约0.5~1.0 ml/(kg·h),可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3,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手术过程中的补液量和出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的补液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水平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评价的比较

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两组比较,P<0.05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长期以来传统性液体复苏强调快速、大量的输液以维持血压、尿量和纠正代谢异常,但也有研究发现脓毒症进展过程中传统性液体复苏常导致液体超负荷,相关学者研究发现,24个国家198个ICU中1177例脓毒症和1970例非脓毒症患者相比,每日液体正平衡分别为1.8 L和0.5 L,每日液体正平衡量增加1 L,死亡的危险性便增加10%,而且经过多因素相关性分析证实液体超负荷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给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大量和快速补液虽然能使血压迅速恢复正常,但却可加重组织细胞水肿、减少组织氧供,同时缺血-再灌注损伤还会引起MODS[6,7]。因而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理念,即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度破坏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对继发的MODS可能具有保护作用[8]。

本研究表明,通过采用限制性输液策略对比传统的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能有效复苏,两种液体复苏策略均能够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维持重要脏器基本血供的基础上,术中出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这可能与限制性输液时液体正平衡程度较轻、组织间隙液较少、组织水肿程度低有关。

综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组织血流灌注,减少术中出血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5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实施常规充分液体复苏方案,观察组28例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手术过程中的补液量和出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上,观察组的补液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水平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评价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组织血流灌注,减少术中出血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限制性输液,充分液体复苏,脓毒性休克

参考文献

[1]杨艳超,韦洪艳,蒋晨霞,等.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应用的疗效评价.河北医药,2012(11):1649-1650.

[2]赵昕,徐凯智,张咏晖.限制性输液与充分液体复苏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比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11-413.

[3]Moller AM,Pedersen T,Svendsen PE,et al.Perioperative risk factors in elective pneumonectomy:the impact of excess fluid balance.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2002,19(1):57-62.

[4]Alsous F,Khamiees M,De Girolamo A,et al.Negative fluid balance predict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a retrospective pilot study.Chest,2000,117(6):1749-1754.

[5]刘艳萍,李红军,吴亚辉.限制性输液在中毒性休克患者手术中应用的疗效评价.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9):4856-4858.

[6]Holte K,Sharrock NE,Kehlet H.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perioperative fluid excess.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03,90(3):395-396.

[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7,22(16):21-22.

ICU脓毒性休克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重症医学科(ICU)资料完整的4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均符合200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危重病学会(SCCM)诊断标准:(1)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2)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存在;(3)收缩压<90mm Hg(1mm Hg=0.133kPa)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40mm Hg至少1h,血压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4)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如少尿(<30ml/h)>1h,或有急性意识障碍。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9~71(50.52±12.91)岁。其中原发病为肺部感染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4例,腹腔感染8例,重度颅脑损伤7例,多发伤8例,心肺复苏术3例,颈椎爆裂骨折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2例。经积极治疗后死亡15例,将其作为死亡组,其余25例作为存活组,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

患者均经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按照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接受EGDT,6h内达到复苏目标:(1)中心静脉压(CVP)8~12mm Hg;(2)平均动脉压(MAP)>65mm Hg;(3)尿量0.5ml·kg-1·h-1;(4)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70%。若液体复苏后CVP达8~12mm Hg,而ScvO2或SvO2仍<70%,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30%,或输注多巴酚丁胺以达到复苏目标。

1.2.2 乳酸测定方法:

选患者右侧桡动脉为采血部位,抽取患者入院时、6h和24h该部位动脉血各1ml,采用血气生化分析仪(GEM Premier 3000)检测动脉血乳酸浓度,并计算6h血乳酸清除率(入ICU即时动脉血乳酸浓度-6h动脉血乳酸浓度)/入ICU即时动脉血乳酸浓度×100%),及24h血乳酸清除率(入ICU即时动脉血乳酸浓度-24h动脉血乳酸浓度)/入ICU即时动脉血乳酸浓度×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动脉血乳酸浓度

存活组入院时、入院6h、24h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死亡组比较,*P<0.01

2.2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

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和24h乳酸清除率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死亡组比较,*P<0.05

3讨论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病学会及欧洲危重病学会组织联合开展“拯救脓毒症运动(SSC)”,制订了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其目的就是早期识别、诊断、针对性治疗,以期降低病死率,并确定了早期目标性指导治疗(EGDT)。有专家指出,对危重症患者而言,早期复苏治疗的基础是适当的液体治疗加上足够的氧供[1]。

乳酸是由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生成,其在骨骼肌、心肌中氧化为丙酮酸,最终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此为乳酸生成的唯一途径和消除的主要代谢去路。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机体都能生成乳酸,在安静状态下,一些组织和细胞仍能进行糖无氧代谢获得能量,如皮肤上皮细胞、白细胞、视网膜、睾丸、肾上腺髓质等,其中皮肤中的糖酵解速度最快。这些组织、细胞及骨骼肌内的乳酸,均可迅速进入血液,成为血乳酸重要来源。因此,在安静状态下,血乳酸保持一定水平范围。正常人在空腹、休息时静脉血乳酸0.45~1.30mmol/L,动脉血乳酸0.1~1.0mmol/L;全血和血浆中乳酸浓度也有差异,血细胞比容值正常时,全血乳酸浓度低于血浆乳酸浓度。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条件下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增加。所以单纯的乳酸值增高无决定性意义。

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而言,出现失衡的氧输送及氧消耗,导致机体的缺氧,从而导致乳酸生成与清除之间的严重不平衡。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一直是重症医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其病死率高达20%~63%。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时组织缺氧,乳酸生成增加,组织低灌注与缺氧存在于常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出现异常之前。当组织灌注减少及缺氧时,糖的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受阻,无氧酵解途径被激活,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丙酮酸转化为乳酸,从而产生大量乳酸。不难理解,乳酸被作为组织低灌注组织缺氧的指标之一。很多文献定义,动脉血乳酸浓度>2mmol/L为高乳酸血症,>4mmol/L为乳酸中毒。发现高乳酸血症患者要进行早期积极干预。同时,我们知道影响乳酸浓度的因素较多,一些非缺氧状态中的高乳酸血症已经得到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实,所以仅用一次高乳酸浓度代表组织低灌注,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受到相应的限制。因此,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的变化比单一的乳酸浓度更有价值。目前尚未界定患者入住ICU后多长时间的乳酸清除率对预测患者预后价值更高[2],部分文献提出10%的乳酸清除率评估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似乎有一定的特异度和敏感度[3]。在2006年,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指出,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6h内乳酸清除率10%者病死率明显降低。有专家研究结果证实,血乳酸浓度在24h内恢复至正常水平的脓毒症患者几乎100%存活[4],而在6h内血乳酸浓度持续升高的脓毒症患者往往有较高的病死率。本研究结果提示,6h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28d病死率明显较对照组低。由此我们认为,在越短时间内,乳酸被快速清除掉者预后越好[5]。同样提示,我们应尽早尽快进行动态动脉血乳酸监测,可以给临床医师提供更好的病情评估和预后估计。因此,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早期尽可能提高乳酸清除率将利于改善其预后[6]。

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浓度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脓毒性休克患者40例,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将其中死亡患者15例作为死亡组,其余25例作为存活组,比较其在入院时、入院6h和入院24h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 存活组入院时、入院6h、入院24h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和24h乳酸清除率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血乳酸浓度持续增高或6h乳酸清除率低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差,6h乳酸清除率较24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早期预后评估作用。

关键词:乳酸,乳酸清除率,休克,脓毒性,预后

参考文献

[1]Del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Grit Care Med,2004,32(3):858-873.

[2]蒋文中,汤彦.血动态乳酸预测重症监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9,8(8):534.

[3]Nguyen HB,Rivers EP,Knob lich BP,et al.Early lactate clearance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utcome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2004,32(8):1637-1642.

[4]R.Phillip,Dellinger MD,Mitchell M.Levy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Neurology,2008,5(6):845-848.

[5]Russel JA.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septic shock[J].Minerva Med,2008,99(5):431-458.

ICU脓毒性休克 第7篇

关键词: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尿源性脓毒症休克

尿源性脓毒症休克是临床泌尿外科中的常见并发症, 其发病急、致死率高, 严重影响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泌尿外科患者行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 易并发尿源性脓毒症休克, 威胁患者术后的预后生活质量[1]。本研究探讨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休克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行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患者80例, 其中男14例, 女66例, 年龄37~68岁, 平均年龄 (52.5±3.6) 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肾铸形结石的诊断标准及美国危重病医学会 (SCCM) 签署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管理指南》的诊断标准[2], 经B超、CT、IVU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肾铸形结石, 结石的平均直径为2.6 cm。PCNL术后尿脓毒症休克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表现的两项及以上指标。排除患者心、肺、肾等其他系统疾病史, 排除患者手术禁忌史。

1.2 方法

80例患者均及时给予早期处理: (1) 液体复苏治疗, 初期的补液量依据中心静脉压 (CVP) 结果, 前30 min给予至少1000 m L的晶体液或300~500 m L的胶体液, 直至CVP值达到8~12 mm H2O, 机械通气和心室顺应性降低者CVP值为12~15 mm H2O; (2) 对高热患者采血, 进行血液培养、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 确诊后静脉注射抗生素, 初期使用1种或多种广谱抗生素, 待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改为敏感抗生素治疗; (3) 通过机械通气或高流量吸氧等方式维持患者Sa/Sp值为88%~95%; (4) 血压稳定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给予呋塞米20~69 mg/d静脉推注治疗, 并维持其尿量;其他患者给予毛花苷C 0.2~0.4 mg/d、氢化可的松200~300 mg/d治疗, 直至患者血压稳定后停用; (5) 当患者血红蛋白值<90 g/L时, 给予红细胞600~1200 m L输注, 改善其凝血功能; (6)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防治并发症、康复治疗为主。

2 结果

80例患者中, 71例患者经治疗3~6 d后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术后5~10 d转普通病房行康复治疗, 术后20 d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X线胸片等检查显示均为正常, 治愈出院, 9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 其术后血培养报告中显示为绿脓杆菌阳性 (多药耐药) 。

3 讨论

脓毒症休克是临床泌尿外科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率低, 但死亡率高。传统尿脓毒症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感染性结石、心肺功能不全及梗阻性感染等。本研究发现, PCNL尿脓毒症休克多见于反复下尿路感染的女性患者, 应给予高度重视[3]。本研究主要探讨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休克的原因, 可能有以下几点: (1) 术前未能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尤其是尿路完全梗阻后合并的感染, 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解决;同时尿路致病菌在机体内形成的细菌生物膜特定结构, 也导致病菌的抵抗力增强; (2) 手术时间过长、结石过大、通道过小及灌注压力与流量过高等因素, 均可加重细菌与内毒素的直接扩散; (3) 结石菌与其它菌群不同, 抗生素对其可产生不同反应, 尤其是术前的尿培养尚不能明确结石菌, 故术前抗感染治疗无法杀灭结石内的细菌因素; (4) 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患者常常合并其它慢性疾病, 机体自身防御力降低, 则容易导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的发生。临床上可根据原因给予有效的防治措施, 由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重要因素是泌尿系梗阻, 因此, 适当合理的解除梗阻和抗生素使用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PCNL术后尿脓毒症休克起病急、发展迅速, 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是生命体征的早期恶化表现, 如高热、烦躁、寒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这种早期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给予特异性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因素。对早期确诊后的患者即刻抗生素经验用药, 推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官润云, 张建华, 刘孝东, 等.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休克的处理和预防[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5 (11) :48-49.

[2]张策, 王树声, 向松涛, 等.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尿脓毒症休克的诊治特点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0, 31 (8) :73-74.

ICU脓毒性休克

ICU脓毒性休克(精选7篇)ICU脓毒性休克 第1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