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P设计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P设计范文(精选12篇)

IP设计 第1篇

关键词:NGN,软交换,媒体网关,QoS

0引言

目前,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电信业正处于从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NGN)演变的巨大变革之中,NGN泛指以IP为中心,可以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融合或部分融合的全业务网络。NGN体系采用开放的网络架构,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独立的网络构件,各个构件可按相应的功能划分,各个独立发展。媒体网关是将一种网络中的媒体格式转换成另一种网络所要求的媒体格式的设备,媒体网关在NGN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业务都需要媒体网关进行数据转换和接入实现,媒体网关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或网络接入功能、核心媒体网络接入功能、媒体流的映射功能、受控操作功能、管理和统计功能等。本文介绍一种IP媒体网关设计实现方案。

1系统设计

媒体网关采用3层以太网交换体制,以10/100/1 000 Mbps以太网接口作为承载接口,具有E1网关板、话音接口板和以太网接口板,完成电路、话音和IP业务的综合接入。采用多槽位背板结构,可以灵活配置各种接口板卡的数量。各业务接入板卡通过背板的以太网接口总线连接到交换单元板,进行业务和控制信令的传输。网关的控制和协议处理软件加载在主控处理器中,完成网关系统的工作。

媒体网关主要分为:主控交换板、E1网关板、话音用户板、以太网接口板和背板等,媒体网关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1.1主控交换板设计

主控交换板是媒体网关的控制和数据处理中心,媒体网关整机的控制及管理软件加载在该板上,实现对媒体网关内部各电路板的配置、监测与控制以及高层IP路由协议处理等。同时,实现与各业务单元间业务数据交换,控制信息的交换功能。主控交换板采用Freescale公司生产的MPC82xx系列通信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双处理器构架,CPU处理器部分采用PowerPC 603e内核,运行控制、管理和协议软件;通信处理模块(CPM)处理器用于各种通信接口和底层协议的处理,分担CPU处理器的工作压力。主控交换板采用Broadcom公司的56xx系列交换芯片,具有全线速无阻塞的3层交换能力,并具有多层交换和过滤功能,支持流量控制、管理,支持基于COS的优先级队列,保证业务的服务质量(QoS)。该交换芯片具有24个10/100-Mbit和2个10/100/1 000-Mbit以太网接口,其中,10/100-Mbit以太网接口用于连接各业务板卡,10/100/1 000-Mbit以太网接口作为承载接口,连接到IP网络。

1.2接口板设计

话音用户板实现本地话音用户的接入,完成呼叫控制、话音编解码、格式转换、抖动消除、回波抵消及RTP协议等功能。话音用户板主要由MPC82xx系列通信处理器和话音编解码DSP组成。通信处理器主要实现呼叫控制、用户信令处理和编解码资源控制等功能。编解码DSP芯片采用AudioCodes公司高集成度群路编解码芯片,具有G.729A/B、PCM、传真以及带内数据等功能,针对每一路话路可以任意设置。该芯片PCM端是TDM接口,G.729A/B端是HPI接口,且该HPI接口所输出/入的包格式是MAC/IP格式。话音用户板逻辑图如图2所示。

E1网关板与PSTN网络的E1接口进行连接,用于把电路交换机的业务接入媒体网关,从而通过IP网络进行传送。每块E1网关板支持4个E1接口,120路话音/传真/数据。E1网关板主要由E1接口电路、MPC82xx系列通信处理器和话音编解码DSP组成。E1接口电路实现时钟恢复、数据提取、HDB3编解码、去抖动以及远端环回功能;通信处理器主要实现板卡管理、信令处理和编解码资源控制等功能。

以太网接口板,完成对接入的IP数据和SIP终端等业务的接入。以太网接口板如只有一般功能要求可直接利用主控交换板的10/100 Mbit以太网接口直接扩展,如需要功能增强,则需要引入通信处理器等其他功能模块实现。

2软件设计

媒体网关负责各种用户或各种接入网络的综合接入,如普通电话用户、以太网用户接入、SIP终端和PSTN网络接入。同时媒体网关要接受媒体控制服务器的控制,绝大部分的动作,特别是与业务相关的动作都是在控制服务器控制下完成的,如编码、压缩算法的选择,呼叫的建立、释放、中断,资源的分配和释放,特殊信号的检测和处理等。媒体网关和媒体网关控制器之间采用MGCP或H.248作为控制协议。MGCP由IETF定义,实现相对简单,早期应用比较多,但目前的趋势则是转向了由ITU-T定义的H.248标准。

2.1功能描述

媒体网关软件完成不同种类网络间的媒体流格式的转换;接受媒体网关控制器的控制命令,按要求控制硬件完成事件生成;向媒体网关控制器报告相应的数据和资料。在局域网出口侧与局域网相连,发送或接收H.248消息;在媒体网关内部与硬件接口模块相连,完成对硬件的控制。

媒体网关通过信令适配转换技术实现H.248信令到硬件控制信令的适配,实现对硬件的控制。信令处理软件划分成了几个功能模块:媒体网关侧H.248协议、信令收发、交换接续和释放、决策部分。

媒体网关侧H.248协议模块是H.248协议软件的一部分,与媒体网关控制器软件一起完成协议流程。信令收发模块负责用户信令的接收,并产生合适的信令回送给用户。它通过调用硬件适配模块提供的API来控制用户动作。决策部分接收信令收发模块的信息,当它根据媒体网关控制器提供的收号规则收全用户号码后,通过消息队列送到媒体网关的H.248软件处理部分,由H.248软件处理部分与媒体网关控制器部分进行交互。交换接续和释放模块负责交换矩阵和收发号器的连接和释放。

2.2模块划分

媒体网关软件分布于设备内部各板卡的处理器中,采用分布式负荷分担的机制,提高整机的软件处理效率。从功能模块划分大致可分为:操作系统软件模块、底层驱动软件模块、IP适配软件模块、网关管理软件模块、信令处理模块、信令传输控制软件模块和业务适配模块,如图3所示。

2.2.1 操作系统软件模块

媒体网关的操作系统采用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操作系统是美国Windriver公司的先占式实时操作系统,具有丰富的BSP支持,并提供配套的Tornado开发平台,以其稳定性和高效性,占有商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得主导地位。

2.2.2 底层驱动软件模块

完成各硬件板卡处理器和各种功能芯片的初始化、管理和控制,并实现与上层软件的接口。

2.2.3IP适配软件模块

实现TCP/IP协议和UDP/IP协议,完成信令消息和接入业务与IP网之间的格式转换。

2.2.4 网关管理软件模块

负责对网关的维护管理,主要网关参数配置,状态监测,对路由和链路状态的管理,对各接口是否正常的检测和管理等。

2.2.5 信令处理模块

从硬件线路上接收信令消息单元或向硬件线路发送信令消息单元,完成信令消息的适配处理,并对收到的信令消息进行预处理;

2.2.6 信令传输控制软件

完成PSTN信令在IP网可靠传输,使用确认方式进行无差错无重复传送用户数据,并根据通路的MTU(消息传输单元)的限制进行用户数据的分段并在多个流上保证用户消息的顺序递交。

2.2.7 业务适配模块

完成从IP硬件线路上接收业务的编码转换或向IP硬件线路发送解码转换的数据。

3QoS保证设计

QoS一直是具有VoIP功能的网关设备中的关键因素。虽然大多数QoS机制采用某种形式的服务标签或队列来实现峰值业务条件下的数据包优先等级传输,但事实上QoS机制有很多种。IP媒体网关的主要任务是确保语音包有比数据包更高的优先级,因为语音包对延迟特别敏感,如果它们延迟到达,语音质量将严重受损。另外,对延迟敏感的视频业务也是接入业务中的一部分,必须确保视频业务不完全占据最高的优先级队列而影响到语音业务。

3.1QoS保证方式

保证QoS,实质上就是要提高网络的传输条件。如高质量的语音通信,就是依赖于带宽、时延和抖动这3个要素。一般而言,网络提供QoS保证的途径有:过度配置、优先级、队列、避免拥塞和传输整形等。

3.1.1 过度配置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QoS途径,通常应用在局域网,是靠提供大量带宽来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广域网中,由于带宽成本,过度建设这一方法目前还不可能占主导地位。

3.1.2 优先级

该方法是对每个IP分组的级别进行分类,不同级别的分组在网络进行带宽分配、通过顺序、时延抖动和丢包等方面的处理时,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这样可以确保诸如语音和图像等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分组享受高的级别,从而提高其传输的质量。

3.1.3 队列

队列和队列调度算法是在已经应用了优先级的前提下采用的一种QoS方案。队列实际上是路由器或交换机内部的一块缓冲区,用来存储带有优先级别的IP分组。队列调度算法则用来确定存储在队列中的分组的发送顺序,为优先级高的分组提供更好的服务。

3.1.4 避免拥塞

拥塞控制与避免机制是QoS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拥塞控制使在网络在负载达到某一限度时降低传输流速度。但拥塞控制本身并不能保证QoS。只有与拥塞避免功能同时存在时,拥塞控制才能发挥作用。随机早期检测(random early detection,RED)技术是标准的拥塞避免方法。每当队列满时,RED就随机地丢弃一些分组,使队列不出现溢出。

3.1.5 传输整形

传输整形是一种处理和修改分组长度以保证QoS的技术,例如分组分段。ATM网络提供高QoS的原因之一就是它采用了固定长度的短信元。任何信元可以被延时的上限是传输一个信元所需的时间。

3.2QoS保证方案

具有QoS保证的网络,其QoS系统应是将优先级、队列和消除拥塞等几种技术集成在一起的整体,形成一种基于策略的管理系统。下面介绍具体实现方式。

3.2.1 保证交换和承载带宽的方式

媒体网关的交换和承载接口不做完备的QoS系统,但保证交换和承载接口的带宽足够大,把传输带来的数据质量下降通过业务适配模块来消除。这是一种过度配置的保证方式。

3.2.2 承载接口完成流量管理

在承载接口实现流量管理功能,保证上行的话音等实时业务的带宽和优先级,同时,对下行业务也进行队列控制,消除对业务接入端的冲击。

3.2.3 采用具有QoS保证的交换

采用高性能3层交换芯片实现网关的核心交换,交换芯片支持优先级、队列管理和包过滤等功能。通过对不同业务制定相应的优先级策略和带宽保证策略,可以控制业务适配端和交换对业务流进行相应的包优先级等配置,为实现系统QoS提供硬件支持能力。

3.3QoS保证方案比较与选择

上述几种方式中,第1种严格意义上属于尽力而为的处理方式,对不同网络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同时没有对于网络攻击的防范能力,安全性亦较差。第二种和第三种在这2个方面都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同时,在第2种和第3种基础上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QoS策略。第2种和第3种比较,由于设计的复杂性,第2种的流量管理功能不可能设置在所有接口,只在上行接口设置,这样不能实现端到端的QoS保证,同时网关内部的业务质量不能保证,第3种则从核心交换实现QoS保证,使本地业务接口、中继网关接口和上行承载接口的业务流都受控,利于QoS的实现。因此,选择采用高性能3层交换芯片实现网关的核心交换,交换芯片支持优先级、队列管理、避免拥塞功能。通过对不同业务制定相应的优先级策略和带宽保证策略,可以控制业务适配端和交换对业务流进行相应的包优先级等配置,实现系统QoS硬件支持能力。

4结束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媒体网关的体系结构和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软、硬件模块设计和实现方案。特别介绍了网关设备对QoS的保证方式并提出了几种QoS实现策略,经过分析和比较,给出了设计建议。

参考文献

[1]刘韵洁,张智江.下一代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朗为民.下一代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ITU-T H.248.1 v3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Version 3[S],2005.

《认识IP地址》教案设计 第2篇

教案设计

学校:宁夏中卫市第三中学

姓名:徐金虎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认识IP地址》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信息技术

2、课时:

1二、【学生课前准备】:

1、阅读本节内容,了解新知。

2、回顾二进制知识,会使用计算器将十进制数换算成二进制数。

3、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联入因特网),教学软件,教学课件

四、【教材分析】:本节把认识IP地址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为学生更好的使用网络工具,查询、检索及下载网络资源做好准备。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网络数据的传输与共享的认识。

五、【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因特网提供的服务非常熟悉,能够迅速地回答,对于IP地址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理解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2)过程与方法

体会IP地址在网络中的重要地位;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应用网络、维护网上文明、遵守网络道德法规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

七、【重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因特网IP地址的分类。

八、【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上机练习法、任务驱动法

九、【教学过程】:

1、案例引入:山东破获11亿元网络赌球案 IP地址是破案线索辅助背景音乐【百度MP3音乐盒】钢琴曲眼泪

?wtp=tt 学生回答:电话号码互不相同。

3、教师讲解新知:

类似的,为了使连入网络的每一台计算机在通信时能够相互识别,网络中的每4、教师提问几位学生记录下来的个人计算机的IP地址。

并针对以上IP地址讲解IP 地址是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用用点隔开

5、教师讲解IP分类 【百度搜索图片】 http://image.baidu.com/

6、任务二:

自己和邻座同学的计算机的IP地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多看看同一计算机教室中几个同学的计算机IP,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

7、教师小结

8、巩固练习:比一比谁做的快(1)、下列IP地址正确的是(C)A、218.289.1.0B、172.16.5C、202.96.128.68D、202.96.128.1

43(2)、下列哪个 IP 地址是不合法的(D)A、202.100.199.8B、202.172.16.35 C、172.16.16.16D、192.168.258.

1(3)、某台电脑的 IP 地址为“ 192.168.47.27 ”此地址为(C)地址

A.A 类B.B 类C.C 类D.D 类

IP设计 第3篇

【关键词】工业以太网;TCP/IP协议;嵌入式系统技术

1.工业以太网发展现状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拥有产品设计、冲突检测、载波监听等多种功能接入的技术,既是计算机连接局域网络的标准,又是互联装备共同分享数据的通信协议。比如说在接入检测冲突接口时,主机在检测到线路空闲时才能发送数据,而不是直接将数据发送。随着以太网传输速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太网被广泛使用,形成了以太网集线器的技术领域。在以太网+TCP/IP协议上,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碰撞、摩擦,最终形成了在工业网络中低成本、高效控制的工业以太网技术。该项技术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且功能强大,可以把多项企业网络层面连接起来,形成企业特殊的基于TCP/IP光纤环网网络的网上信息系统。

2.矿山应用工业以太网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矿井实施了矿山综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代矿井开发的一种必然趋势。参考已经实施过的矿井的综合信息化建设结果,可以发现凡是走矿井综合信息化建设老路没有创新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信息软件平台臃肿的矿井单位,其最终的建设结果都是失败的,所以这就需要树立可靠、实用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对矿井生产加工时不能漏掉每一项安全检查,在保证矿井安全的基础上再谈控制矿井的要求。因此,统一的软件平台、硬件传输平台和管理平台的建设是实现矿井综合信息化建设的必经步骤。红岭的有色矿业之前的网络布线重复且复杂,传输效率也不高,所以,环形网的建设是相对合理科学的,将井上和井下的线路建立统一的数据传输平台,这样既能够满足现代矿井信息建设的发展要求,又能够利用工业以太网的优势掌控整个红岭矿山的电子信息技术。此外,工业以太网采用信号传输和独立的检测系统也能够无限制接入信息平台。

3.基于TCP/IP光纤环网网络的设计目标

构建覆盖全部矿井的工业以太网,实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监控安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约化,利用统一的以太网数据传输平台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的矿井管理是工业以太网系统的设计的总体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综合利用把视频、音频、图画的现象呈现的眼前,达到综合管理的目标,实现安全生产礦井的目标。在技术方面要有统一的技术标砖,既能够确保技术指标标准,规范系统流程,又能够保证系统软件正常安全的运行;在实施过程和内容中,要统一分配,组织明确,实施中突出实施重点、难点,投入时多加慎重,利用充足的机械装备进行勘察检测,满足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工作环境不受干扰;在管理上,需要精简机构,完善人员分配,结合现代化管理技术实现管理自动化、科学化;在系统调用上,要求用户资料的规范性和详细性,并保证用户的安全性。

4.设计的原理

(1)工业以太网拓扑结构 环形工业以太网是综合信息自动化控制平台最主要的主干结构,主干网的传输介质是光纤,运用交换机进行工业以太网数据交换。井上和井下可以设置多个环网,环网相连构成的信息网会成为安全的监控中心。由于在矿井条件下,环境十分恶劣,恶劣的地理环境将会导致网络的意外断裂的风险升高,所以处于安全生产的需要,要求信息传输网络链线路冗余。因此,使用环形以太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网络意外断裂的可能,确保了以太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生产上来看,其实环形网络是一个简单的网络环,在任意一条网络线路出现问题时都会有备用的线路使用传输,实现了以太网的高效可用性。(2)嵌入式系统技术 嵌入式系统是能够完成一种或多种特定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具有高度灵活化、相应速度迅速、代码简便的特点,是软硬件的紧密结合体,适用于多任务或任务限制的应用条件。与常规计算机系统不同的是,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每一套嵌入系统的开发都有其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联系,也有着相应的特殊功能,不仅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更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硬件和软件的作用。另外,在通信和控制领域内,嵌入式系统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技术分析

控制系统网络可分为信息层、控制层和设备层三层,与传统的控制系统相比,工业以太网打破了之前只在信息层采用以太网技术的缺陷,在控制层和设备层也采用了相当先进的以太网技术,基本来说,所有的PLC和I/O供应商都能够提供支持TCP/IP的以太网借口产品。工业以太网被广泛使用后,控制器的作用被凸显出来,既可位于现场控制又可远程控制,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目前,控制的远程I/O支持以太网的功能越来越广泛,有的甚至已经集成了Web服务器,并且允许在信息层的用户也可以像处在控制层的用户一样直接获取控制器和远程I/O模块中的当前状态值,但在本质上仍有着一定的差距。

企业IP通信设计探究 第4篇

1 企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大规模跨地域、跨所有制的企业联合重组风起云涌。企业对于寻求战略协同、战略管控的期望与要求也越来越高, 实现集团企业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管控衔接的难度越来越大。在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如何提升办公效率以提升竞争力, 企业还面临着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1) 企业中工作地域分布广而且分散, 且各处的办公环境复杂多样, 导致协调办事能力不高效。 (2) 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在海量资源中迅速找准人或资源去解决。 (3) 员工需要在各种业务系统上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及协同工作。 (4) 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不能迅速的从上级表达下去, 导致工作延误拖沓。 (5) 相关的信息淹没在大量的无关信息中, 需费时费力地去搜寻, 效率不高。 (6) 难以高效配置公司资源, 如专家经验、成功实践等知识无法高效传播形成资产;遇到问题要问好几个人才能最终找到合适的专家。 (7) 办公平台上的信息纷繁复杂, 影响工作效率, 召集会议需要手工预订会议室、预订网络资源。

这些种种问题, 都是阻碍企业正常发展的现实因素, 面临着如何提升办公效率以提升竞争力的挑战。如何为大型企业提升协作效率、创造价值, 是值得深入的问题。

2 IP通信发展的运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 IP通信将互联网与通讯有机融合, 为通信行业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 已逐渐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通信主流。IP通信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是可以支撑和派生丰富多彩的、创新的通信应用模式, 为人们的生活创就无限的精彩。在商业领域, IP通信有着很广泛的利用, 目前正在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着众多功能和便利。

人们对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 技术手段的日益成熟, 越来越多的通信手段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对通信要求的提升, 尤其是企业对更高效率的企业通信及更低的通信成本的追求, IP通信技术与企业办公及业务流程整合在一起, 实现基于业务支撑的统一协作, 将更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将会以在桌面展现的方式显示所有办公系统和通信手段, 带来工作习惯的变革, 通过多渠道、顺畅的沟通方式, 在第一时间, 便捷、及时解决问题, 最终形成最高效的工作方式。国内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多, 业务覆盖范围广泛, 在海内外或国内有很多分支机构, 非常需要有高性能的网络通讯方案帮助他们降低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管理模式, 从而增强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 企业IP通信的设计构思

IP技术的通用性和极高的性价比注定它将成为未来语音通信的潮流, 成为企业通信方面的强力配置。建立企业信息化平台, 应考虑其开放和共享的特点, 从业务运营、系统架构和基础设施资源整合方面分别探讨。

(1) 业务运营方面:应采取分阶段逐步实施策略, 创新运营模式, 构建业务生态环境和统一运营服务体系规范, 实现平台资源、产品资源、合作资源、运维资源的构建搭设。

企业中的业务市场部分, IP通信设计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统一企业服务形象, 及时为客户服务。 (2) 解决企业与客户的对话。就是解决客户对陌生企业的生疏, 通过建立及时的通信系统, 客户通过打电话联系到企业的客服中心, 客服人员可以为客户及时、准确地解答他想要的问题, 这个时候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住客户。

(2) 系统架构方面, 打破传统电信烟囱式建设模式, 借鉴互联网开放、合作、创新的理念以及业务交付平台 (SDP) 架构, 构建以电信能力开放引擎为核心的平台, 同时提供业务开发测试环境, 降低成本, 缩短周期。例如:企业培训知识管理模块的建设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将人与知识有效串联结合, 促进企业内部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共享;通过构建在线学院可以使员工更加科学地协调工作和学习的时间, 达到个人业绩和知识积累同时提升。

(3) 基础设施资源方面, 应采用虚拟化技术, 充分整合企业各分散的软硬件资源统一基础资源调度和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和按需分配, 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 提高空管能力, 促进工作高效。

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根据需要随时通过各种通信手段与同事、伙伴或客户发起即时消息、语音、视频、桌面演示方式沟通。在具体设计中有四点思路: (1) 随时随地接入:移动应用, 移动终端获取各种重要的办公信息;移动OA (Office Automation) , 就是移动办公自动化, 移动终端审批待办事务, 查看邮件附件、会议、体验营销;终端接入, 任何场景下均获得一致的办公体验。 (2) 高效的团队协同:个人通讯, 员工状态广泛集成于各种系统, 随处一键发起沟通;会议沟通, 数据语音视频, 实现会议融合、便捷一键入会;知识传播, 管理层思想向一线快速传播, 专家知识经验分享、员工及时找到专家。 (3) 信息便捷快速获取:个人黄页, 面向个人SNS信息聚合中心, 集成微博、博客、知道、论坛等所有个人;角色频道, 集中展现角色相关信息;一站处理相关领域系统;主动推送整合的最新的岗位相关信息;区域频道, 提供区域维度统一的信息发布、知识整合和共享、工作支撑。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 企业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出现的瓶颈结合IP通信给企业带来丰富功能和便捷交流, 提出一些解决企业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的思路, 希望使IT通信的各种功能应用于企业的办公信息化和自动化中, 通过提高效率和节省开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摘要:IP通信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是可以支撑和派生丰富多彩的、创新的通信应用模式, 为人们的生活创就无限的精彩。在商业领域, IP通信有着很广泛的利用, 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着众多的功能和便利。随着国内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壮大, 企业中管理成本升高, 工作效率缓慢, 管理模式复杂, 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瓶颈, 本文就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IP通信的发展, 在企业中进行设计探讨, 提出设计思路, 以便能解决这些问题作为参考。

关键词:企业,IP通信,探究

参考文献

[1]董加强.基于IP的空间通信网络设计与仿真[J].计算机应用, 2011, 4.

[2]黄婷.IP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J].信息科技, 2009, 12.

《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第5篇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吴 飞

一、设计思想

1.设计了一个问题导学平台,其中有两项评价功能:一是学生对课堂要弄懂的问题的自我评价,二是测验功能,对应问题设计了相应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使用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的对比来综合评价学生。例如:客观评价的结果较差,自我评价对应题目也不会,说明该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楚,只要他把不懂的问题慢慢弄懂,成绩就会提高,可以对他多鼓励;而客观评价一般,自我评价全懂,则说明该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这种情况反而比前一种情况更糟糕;更极端的情况,如果他是故意的,那就是不“诚信”,更应该加以引导。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不考试。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可以充分认识自己的水平,那么可以减少客观评价(即考试),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样学生也通过查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

2.带着问题,从“玩”中学。设计了一个VB通信小程序,通过“玩”这个小程序,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然的学会有关IP地址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IP地址的概念,掌握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方法,了解IP地址的管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使用通信程序的例子让学生带着兴趣来掌握枯燥的理论。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和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所用教材是教科版《网络技术应用》第二章第二节内容。IP地址概念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一个抽象的新鲜概念,但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前就使用过IP技术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点: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

五、教学难点:IP地址的分类

六、教学资源

硬件环境:机房

软件环境:电子教室、自开发问题导学教学平台和IP通信小程序

七、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

2.把枯燥的知识点融于一个通信小程序的例子中。

3.对整个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并从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两方面结合综合评价学生。

八、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学生使用问题导学平台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问题作自我评价。学生对要学的内容心中有初步了解。

师:今天讲的是IP地址及其管理,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个问题导学平台的“自我评价”看看大家对要学的内容的了解程度,课堂快结束时再复评,看看自己都学到了什么。

师:演示如何使用。生:自我评价。

图1 IP通信程序客户端

2.正式开始上课。教师点评自我评价结果,指出重点、难点。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看上去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比较枯燥,但不要大家死记硬背。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式是“玩”一个小软件,玩的过程有两个要求:(1)在玩的过程中要能发现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一点东西;(2)要玩透彻了,里面提到的东西要弄懂。

打开通信软件(图1),简单介绍。通过自己开发的通信软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3.师:软件的功能是可以从某台学生机发消息给教师机,那么第一步需要做什么?直接连接报错。生:输入服务器地址。师:刚才说要玩“透”,服务器IP地址这就有三个问题:(1)什么是IP地址?(2)为什么要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3)怎么才能知道电脑的IP地址?

前两个问题合起来解决,使用QQ来类比说明。师:在你用QQ时是否遇到过对方说他在某地,但实际显示在另外一个地方?根据什么来显示?答:根据地址而不是名称或其他的东西。

师:提醒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发现问题的意识。

学生实践活动:方法

一、运行cmd──ipconfig命令

方法

二、网上邻居-右键属性-本地连接属性-双击“Internet协议(TCP/IP)”

子网掩码提一句,提醒观察,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IP的数字改成256看看是否可以。发现问题:为什么IP地址是0~255之间的四段数字组成的?从根源说起,引出二进制的IP。

4.教师对二进制知识做适当补充。

传统IP地址由32个二进制位组成,但是二进制格式使用(书写、记忆)麻烦。

常用格式:十进制格式(点分十进制):我们将32个二进制数分成4组(每组8位),并将每组转换成十进制数(0~255),且每组间用圆点来分隔。

请某位学生使用通信软件来说明为什么每段数字在0~255之间。

从通信软件中发现特殊IP地址127.0.0.1,说明什么是本地回环地址。

学生实践活动(进一步的“玩”):输入服务器IP地址,连接成功。使用通信软件发送自己的姓名给老师。目的既是要保持学生的兴趣,又为了自然地引出下一问题。

5.通过观察通信软件上各学生发送消息里包含的IP地址部分,让学生产生为什么各IP地址前三段一样的疑惑,让学生自己发现IP地址分两部分这一问题。

教师提问:请说出各位同学电脑IP地址的区别。前面说了IP地址可以分为四段,现在仔细观察,有没有同学能发现四段的IP地址分成了几个部分?

师:前三段固定,后一段变化,那么这样的一个机房总共可以有多少IP地址?

生:256台。

师:去掉特殊的0和255,让学生思考大于254台怎么办。从IP地址两部分的变化引出IP地址分类的概念。变化方式:3+1;2+2;1+3。

每个IP地址有两部分组成,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用A类B类地址,从而解决254台主机局限的问题。

6.通过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的分段变化来确定属于哪一类IP地址,这种方法不太直观,能否看到IP就知道属于哪一类。二进制的IP是看最前几位,引出D类、E类;我们常用的是点分十进制,方法是看数字的范围。两者不矛盾。

让学生使用通信软件上的IP转换,得出数字的范围,加深记忆。

图2 问题导学平台的考试界面

7.IP地址的管理。自学,老师提问。拓展:IPV6。

8.教师总结。学生再次评价及复习,既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作为进一步学习的依据。此步也可以作为教师跟踪学的慢的学生的依据。(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学到了什么,开始觉得很枯燥的知识点是否都明白了)

9.课堂测验(5分钟左右)。(图2)

10.做的快的同学可以进一步自我评价和回答问题,对自己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11.教师对测验结果评讲。

测验结果:成绩不由测验分数唯一决定。教师通过测验成绩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对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以及诚信素养,以便进一步教育。

九、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大市级公开课,得到了一致好评。大家认为,这种“玩”“学”“评”结合的素质教育法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并能对素质教育的程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可操作性比较强;在“玩”中的“学”,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原本十分枯燥的IP知识点;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结合,并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课堂客观评价的结果是70%以上的同学获得了优秀。

IP设计 第6篇

【关键词】硬件探针;网络质量;测量系统;关键技术

引言

自网络出现后,其应用范围日渐广泛,并且在生活与生产中的重要性愈加显著,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最为强烈要求的便是网络质量的保障。通过实践探索与学者研究,提出了IP网络测量技术,它作为网络管理的关键方法,对网络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监控,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当前,主要的IP网络测量技术有两种,分别为探针及非探针测量技术,但二者均存在不足,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硬件探针的IP网络测量技术,分析了其总体架构、关键技术及设计实现。

1.基于硬件探针的大规模IP网络质量测量系统的概况

1.1 既有IP网络质量测量技术的不足 针对探针IP网络质量测量技术而言,其作为实质性的测量方法,不足主要表现在较高的投入费用及相对复杂的部署,因此,其难以满足大量部署的需求。目前,此技术主要用于手工测量及诊断等工作,同时,在实际应用管理过程中,其缺少系统的上层管理系统,导致网络质量测量难以具有规律性与周期性。针对网络设备IP网络质量测量技术来说,其作为辅助性的测量方法,不足主要表现在网络设备的相关指标缺少精确性,同时,此技术未能对网络指标展开单向采集。

1.2 硬件探针的概况 硬件探针属于硬件设备,主要是通过网络流量的获取,以此实现对网络性能的精准测量,其最为显著的优点便是拥有丰富、完整的信息,进而满足了网络质量精密测量的信息需求。

根据国外某公司的研究可知,其研制的硬件探针实现了端到端的QoS监控及OAM可视化,同时,通过对数据包的分类处理,促进了其各项功能的发挥,并且借助两个软件接口实现了与外界交互,二者分别为命令行模式与基于SNMP协议的通信,再者,它还具备实时在线式检测功能,在实际测量时,节约了网络资源[1]。

1.3 新测量系统的总体架构 系统的核心服务器端软件主要部署在省级网管中心,具体的物理设备有应用服务器、采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及配置服务器,通常情况下,地级网管中心采用分布式部署,而在省、地级网管中心的使用主要是借助管理终端,以此实现了远程访问。

2.基于硬件探针的大规模IP网络质量测量系统的设计研究

2.1 关键技术 首先,测量任务统一管理机制。此技术是指一个测量任务,包含多个测量连接,而一个测量连接包含两个PAA设备,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用户可利用测量任务及其采集周期及持续时间的设置与停用,以此实现对相关测量连接的系统管理、性能测量及便捷停用。PAA设备主要负责对测量连接各端所在网络的网络质量监测,具体的指标有单向与双向时延、单向与双向抖动及丢包率等。当一个PAA设备配置成功后,此设备则会对网络中的对端设备进行自动搜索,如果二者已经配置好,则会建立一条测量连接,如果二者未配置好,则会持续搜寻,直至找到对端设备。对于两个PAA设备而言,其通信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二者在同一网络,则可借助设备端口直接传输信息,第二种为二者在不同网络,则可利用逻辑结构实现信息传输,不同的通信模式适应了不同网络结构的测量需求。

其次,网络质量拓扑展示机制。此技术的形式为拓扑图,以此让客观对网络分布、测量设备分布、测量连接分布等情况得到了直观的认识,同时利用图形化的方法,对网络关键性指标进行了显示。通常情况下,客户的IP网络拓扑主要是利用背景图片的方式实现的,将其放置在底层,并支持背景图片的添加、导出及替换等。在背景上,显示测量设备及测量连接的分布拓扑,并支持测量设备手工增加及拖拽调整等。同时,在拓扑上,拥有多样的关联功能,具体有设备操作、测量任务、查看警告等[2]。

最后,SLA映射机制。此技术主要是利用底层探针设备,从而实现了对被测网络性能指标的测量,在此基础上,获取了映射SLA指标的相关性能数据。此后,结合SLA指标的映射规则,对各个性能数据进行映射,使其成为SLA指标。在此基础上,系统将对IT基础设施展开定期的监控,以此掌握其性能,并保证其提交的服务均满足SLA的约定。

2.2 设计实现 在功能方面,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三层,即:适配层、应用层及展示层,第一层为各类技术接口模块,系统借助此层,实现了与底层探针设备的通信;第二层主要是对核心业务进行逻辑处理,具体包括资源管理、网络质量测量及评价、报表管理等;第三层为GUI访问界面[3]。

在软件方面,系统架构主要是遵循MVC设计模式实现的,在此基础上,系统拥有以下三个层面,即:视图层、业务层及控制层,第一层的页面展示代码是由JSP与Ext JS技术进行编写而成;第二层又称数据持久化层,其持久化存储是借助MySQL数据库实现的;第三层属于系统的控制器,其主要作用为协调与调用其他两层间的代码。

在运行方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系统常见的功能模块有以下几部分,其一,网络测量,作为最关键的功能模块,实现了测量连接及任务的创建,同时对各性能指标的分析与对比,从而实现了实时监控;其二,质量评价,其具备网络质量评价的功能,如:网络评价拓扑、评价算法设置及SLA管理等,其三,资源管理,其所有的系统资源管理功能,满足了用户测量设备的功能需求,其三,报表管理及自身管理等,具体功能有报表生成、自定义报表、用户管理及权限管理等。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硬件探针的大规模IP网络质量测量系统,有效弥补了既有IP网络质量测量技术的不足,借助硬件探针,设计了大规模IP网络质量测量系统,本文分析了既有技术的不足、硬件探针的概况,并重点阐述了新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等,相信,在日后实践中,通过对此系统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网络质量测量的规范性、流程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成,刘会永.基于硬件探针的大规模IP网络质量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J]. 软件,2013,12:46-50.

[2]董闯.基于硬件探针的网络流量监测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

IP调度系统专网应用设计 第7篇

随着新一代专网IP网络通信系统的成功应用,未来新专网试验采用多媒体和网络互联技术,能够实现大信息量音视频信息的交互和共享;能够实现专网多媒体指挥与显示;能够为专网用户提供流媒体服务。更真实地显示专网实况信息和面对面专网指挥,是信息化专网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专网IP 调度在保留了传统模拟和数字调度设备所具有的调度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等IP化的应用,并在调度分级上实现了突破,不再受传统分级不能超过3级的限制。具体说来可以包括视频回传、语音调度、数据上传和指令发布等,使得调度系统向信息化迈进,可纳入专网信息化平台。

1总体设计方案

IP调度系统采用先进的数字音、视频压缩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构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和智能化的指挥系统[1,2]。可以实现一个系统内部或多个系统之间信息的实时传送,满足在中低带宽条件下的双向音、视频交互及数据传送功能的需求,以达到可视化指挥,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1.1系统框架设计

IP调度系统由分别为调度服务器(MCU)、数据库服务器、站位(包括调度台,音、视频终端)、系统管理机和系统监控台5部分组成。IP调度系统框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

1.2调度功能设计

调度系统由总调度台、分调度台、站调度台、多媒体调度终端和音频调度终端组成的4级调度结构。IP指挥调度具备分群、通播、越级、分隔、专向、会议、转接、强拆和越级专向等主要传统调度功能外,新增电子白板、文字调度、任务时间和专家组等功能,并在传统音频调度上增添视频调度显示。

1.3软件设计

本系统的应用平台为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应用程序采用Windows Socket(套接字)来实现调度终端和MCU之间的通信。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修改性。系统软件由数据库、数据库服务接口软件、MCU系统软件、系统管理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和调度终端软件等6个模块组成。软件模块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3]。

1.4MCU设计

1.4.1 MCU冗余切换

主备MCU设备均设计一个可选的高性能嵌入式双信道Ultra320 SCSI RAID 控制器,附带电池供电缓存,就能确保信息安全无误,提供超强性能和数据保护;标准热插拔冗余散热装置及可选热插拔冗余、前端装载电源,有助于提供高可用性及简便的服务性。在处理数据文件之际,主备MCU间自动建立所有文件的备份,使用户能更轻松地确保资料与文件的安全性。

1.4.2 MCU控制策略

调度服务器主要功能由软件实现,使得调度系统解决了分级调度和终端数量受限的难题,而负责媒体处理的多点处理器主要用硬件实现,可以尽可能地接近用户端,MCU对于处理媒体流压力就大大减轻。将MC与MP分离是构建IP调度系统的设计重点[4,5]。MCU控制策略如图3所示。

在分布式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对语音、视频和数据交换也采用了分层结构的设计思想,如图4所示。

1.5QoS策略设计

IP调度系统主要是配合网络全局的QOS应用策略,这里描述的是调度系统自身在网络应用环境变化下,特别是上下行不对称网络,调度系统如何保证业务质量。

1.5.1 RTP设计

为使IP调度中流媒体业务QoS保障得以实现,本系统设计中采用RTP协议为音频、视频等实时数据提供端到端的传递服务,即可向接收端点传送恢复实时信号必需的定时和顺序的信息,也可向收发双方和网络管理者提供QoS监测的手段,降低对网络带宽的需求。RTP协议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网络带宽的占用率,避免数据包重传造成的时延[6,7]。

1.5.2 保证业务QoS策略

为了确保服务质量,当监测到QoS指标下降时,IP调度终端采取措施,按照一定顺序依次减低各种媒体的质量,使得在给定的带宽和负荷条件下仍然能向用户提供可接受的服务。

首先考虑降低质量的是视频信号,然后依次是数据、音频和控制信号。采取措施可分为2类:短时响应和长时响应,前者旨在解决包短时丢失和时延增加的短期问题;后者用于网络拥塞日益严重的情况。

为提高QoS提出动态调整图像带宽设计,当网络状况不佳时,可以通知编码器,降低图像带宽,优先保证声音带宽;当网络状况好时,通知编码器,提高图像带宽。

2需要解决的问题

2.1多级指挥

原有专网指挥调度体制只有3级,但需求为4级,以往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第3级用户再构建小调度群,通过人工转述方式实现4级调度。本系统的重点就是要解决4级调度难题,这种多级模式的创立,实现了交叉分群,灵活入群加入调度呼叫,调度指挥模式更加完善,指挥更加灵活、方便。系统采用多媒体流控技术实现多级调度和交叉分群等调度功能,实现了同一调度用户同时隶属其他群的功能,用户数量不再受限。

2.2大时延流媒体解码

卫星链路时延值较大,造成H.264解码芯片无法从网络上火的流媒体流中解码有效的视频信息。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次反复验证试验,测定经过卫星通信链路传输后时延值达到300 ms左右,通过调整网络接收默认时延和抖动参数后,使得网络信息流不再被丢弃,并按照正常数据送解码芯片进行解码,并通过调整H.264解码算法,动态调整修正时延值来实现音视频流的正常解码。但解码后仍然存在跳帧和音唇不同步现象。卫通用户媒体流传输采用最低有效传输方式解决了跳帧现象;采用设置不同缓存时延的方法来调整音视频流的时延差[8,9]。

2.3MCU冗余切换

冗余切换的时间指标和切换可靠性都是关键、难点问题。本系统MCU切换采用RS232串口连接作为切换控制通路。

主MCU向备MCU发送信息的时间为1 s,为防止误码,连续2次不能收到主MCU的信号时,备MCU通知所有终端启用备MCU,终端切换所有信息的时间约为1 s,MCU的切换可能会造成终端图像的有些帧丢失,从而暂时停止,图像关键帧的间隔为100帧,即图像可能停止的最长时间为4 s,综合统计,切换时间小于7 s,考虑冗余设计,切换时间设计为10 s。

3关键技术

3.1音视频信息音唇同步控制

一般音唇同步的处理就是在发送方的数据包和数据控制包打上时间戳,在接收方根据音视频不同的时间戳进行缓冲和解包。专网音视频信息音唇同步控制难点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带宽和时延(比如卫星通信链路和Cisco CPE应用链路)的限制,使得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缓存时间,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音唇同步。因此,必须在理想经验值的指导下经过系统验证和磨合,才能得到理想的音唇同步控制设计方案。

3.2音频信息的流控调度

流媒体的音视频数据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本系统设计采用的支持流媒体传输的网络协议为:实时传输协议RT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和实时流协议RTSP。由于实时数据在网络上传输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延时、延时变化、带宽和丢包等问题,在音视频数据前插入包含载荷标识、序号、时间戳和同步源标识符的RTP包头,然后利用数据报套接字在IP网络上传输,以此改善连续重放效果和音视频同步。多终端解算同一上级音视频信息流或者重点用户解算多上级音视频流时,采用IP组播技术、RTP、RTCP和RTSP等协议技术,结合MCU控制软件实现复杂的流媒体流控制和调度[10]。

4结束语

专网IP调度业务打破了传统数字和模拟调度的束缚,实现多级调度、灵活分群、跨群指挥和多级越级等功能。系统还具有专家决策会议和文字调度等扩展功能,丰富了调度系统的内涵,提高工作效率。虽然IP调度系统已经在专网中得到了应用,但专网应用必然需要经过更为长期的试验与验证,并依据专网电磁兼容和具体应用环境,提出更为合理的调度系统方案。 

摘要:为适应专网信息化发展需求,对IP调度系统设备所运行的网络环境和应具有基本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确定了专网IP调度系统框架结构,并进行调度系统调度服务器(MCU)冗余和控制、系统流媒体业务QoS策略、系统软件等设计,实现了调度技术、多媒体技术与IP网络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提出了合理可行的IP调度专网设计方案。

关键词:IP调度,MCU,QoS

参考文献

[1]郭经红,顾闻,张官元.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调度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9):82-85.

[2]李立芳,何树有,高昂.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指挥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7(3):62-65.

[3]李学祥.网络管理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黄志,王萍,丘昊,等.基于H.323高性能MCU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0(4):145-148.

[5]苏州科达通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基于H.323的MCU技术[J].电信网技术,2003(11):81-82.

[6]GU X,NAHRSTEFT K.Dynamic QoS-aware MultimediaService Configuration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Environ-ment[C]∥Vienna,Austria:Proc of the IEE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ICDCS),2002:311-318.

[7]Srinivas Vegesna,信达工作室.IP服务质量[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8]RFC 3508.H.323 Unifoem Resource Locator(URL)Scherme Registration[S].

[9]唐智伟,石跃祥,朱珍民,等.基于H.323协议的H.264视频传输[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12):125-127,133.

简易IP地址判断程序设计 第8篇

关键词:IP,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地址类型,划分方式

1 IP地址的基本概念

Internet需要有一个全局的地址系统,它可以为其中每台网络设备(包括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以保证这些网络设备之间能互相通信。TCP/IP协议的网络层使用的地址称为IP地址。在目前使用的IPV4协议版本中,IP地址是由软件实现的32位二进制地址。每台网络设备至少需要有一个IP地址,并且该IP地址不能与其他网络设备的IP地址相同。如果一台网络设备需要连接多个网络,则它可以拥有两个或多个IP地址。

IP地址采用的是分层结构。它有两个组成部分:网络号与主机号。其中,网络号用来标识一个网络;主机号用来标识网络中的一台主机。当网络中的两台主机之间进行通信时,需要将这两台主机的IP地址封装在IP包中。当前IP地址结构的优点是便于管理和寻址;缺点是难以选择一种合适的层次结构,使它既能适应现实中的网络规模,又能够充分利用日益紧张的IP地址资源。

2 IP地址的分类方法

根据取值范围的不同,IPV4地址可以分为5类:A类、B类、C类、D类与E类。IPV4地址中的前5位含有类型的标识,A类地址的第一位为“0”,B类地址的前两位为“10”,C类地址的前三位为“110”,D类地址的前四位为“1110”,E类地址的前五位为“11110”。其中,A类、B类与C类地址是基本IP地址,D类与E类地址主要用于特殊或实验用途。

3 特殊的IP地址类型

直接广播地址(Directed Broadcasting Address)是A类、B类与C类地址中主机号为全1的地址。直接广播地址用来将IP包以广播形式发送给特定网络中的所有主机。直接广播地址只能作为IP包中的目的地址。例如,IP包中的目的地址是201.1.16.255的主机号为全1,则路由器将该IP包广播给201.1.1.16.0网络中的所有主机。

“本地网络中的特定主机”地址是A类、B类与C类地址中网络号为全0的地址。本地网络中的特定主机地址用来将IP包发送给本地网络中的特定主机。例如,IP包中的目的地址为192.0.0.254,则路由器不会将该IP包转发到网上,而是将它发送给本地网络中的特定主机。

受限广播地址(Limited Broadcasting Address)是网络号与主机号为全1的地址。受限广播地址用来将IP包以广播形式发送给本地网络中的所有主机。例如,IP包中的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则路由器不会将该IP包转发到网上,而是将它广播给本地网络中的所有主机。

回送地址(Loopback Address)是A类地址中网络号为全1、主机号为全0的地址,即127.0.0.0。回送地址保留用于网络软件测试与本地进程之间的通信。例如,IP包中目的地址为127.0.0.0,则路由器不会将该IP包转发到网上,而是将它回送给发送该IP包的主机。

4 IP地址的划分方式

Internet规模的扩大促使IP地址的划分方式不断发展。IP地址的划分方式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最初的标准分类的IP地址、划分子网的三级IP地址结构、构成超网的无类别域间路由(Classless Inter Domain Routing,CIDR)技术、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技术。

早期研究人员在设计Internet前身时,并没有预料到网络的发展速度如此快。由于当时个人计算机与局域网都没有出现,因此研究人员在设计Internet的编址方案时,主要是针对大型机互联的网络结构。设计IP地址的最初目的是希望每个IP地址都能唯一地标识一个网络或主机。但是,这种地址划分方式存在两个问题:IP地址的有效利用率和路由器的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子网(subnet)和超网(supernet)的概念。子网是指将一个大的网络划分为几个比较小的网络,并且每个小的网络都有自己的子网地址。超网是指将一个组织所属的几个比较小的网络合并为一个大的逻辑网络,例如将几个C类网络合并成一个地址范围更大的路由域。

5 关键问题

5.1 判断IP地址的合法性

输入的IP地址的合法性需要自行编写函数完成判断,而不能使用Winsock提供的inet系列函数。在设计判断函数时需要全面考虑,以判断不符合IP地址格式的各类情况。通常,可以先检查那些明显的错误,例如判断IP地址的总长度是否超过15位。表一给出了常见的IP地址格式错误。

下面给出的是判断IP地址合法性的部分代码:

5.2 判断IP地址的类型

在判断IP地址格式合法的基础上,我们要判断输入的IP地址的类型信息。A类地址的取值范围为1.0.0.0~127.255.255.255;B类地址的取值范围为128.0.0.0~191.255.255.255;C类地址的取值范围为192.0.0.0~223.255.255.255。我将不在这三个范围内的IP地址标记为其他类型。

下面给出的是判断IP地址类型的代码:

6 结束语

编写一个IP地址分析程序,关键是判断IP地址中每位是否出错,需要以“.”为标志将IP地址的字符串分解开,并将每位的字符串转换为对应的整数。这里关键是如何将字符串按“.”分解。只有进行了正确的分解,才能判断出IP地址的类型。

参考文献

[1]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M].4th ed.Person Education,2003.

[2]Preston Gralla,How The Internet Works[M].8th ed.Que,2006.

IP设计 第9篇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基于IP重用设计技术

在世界集成电路发展史上, 晶体管的发明, 是微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离子注入工艺、扩散工艺的发明, 集成电路问世了, 开创了世界微电子学的历史。光刻工艺和CMOS工艺的发明, 人类研制出了CMOS集成电路, 并研制出了第一块门阵列, 如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直到今天, 依然有95%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是基于CMOS工艺技术。动态随机存储器的问世, 标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随后, 64kb动态随机存储器的诞生, 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的到来。16M DRAM的问世, 标志着正式进入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随后集成电路发展向着微小型化继续发展。

1 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又叫做微电路、芯片, 是一种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新型半导体器件。它是由具备一定功能的电路所需的半导体、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导线组成, 通过氧化、光刻、扩散、外延、蒸馏等半导体制造工艺全部集成到一块小硅片上。也就是说集成电路是一种把电路小型化的方式, 将一小块硅片焊接封存到一个管壳内, 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集成电路将所有元件通过有机结合, 组成一个整体, 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高性能、低功耗等方面迈进了一大步。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成为推动集成电路发展的动力。我国在“十二五”期间, 正加紧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 以增强基于电子信息的相关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集成电路, 又叫做IC, 按照功能、结构可以分为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 例如传感器, 主要用来产生、放大和处理各种模拟信号, 通过电源控制电路和运送, 处理模拟信号。数字集成电路, 例如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 用来产生、放大和处理各种数字信号 (即在时间和幅度上离散取值的数字信号) 。此外, 集成电路还可以根据制作工艺、规模大小、导电类型、用途等进行分类。

2 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

集成电路设计是把集成电路产品具体化的过程, 是把电路的各项性能转化为具体物理版图的过程。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是微处理器或多核处理器的核心, 它可以控制电脑、手机到数字设备的一切, 而存储器和ASIC对于现代信息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设计集成电路的成本非常高, 但是我们可以将集成电路分散到其所需的各产品上面, 进而缩小集成电路所需各产品的成本, 降低集成电路的设计成本。集成电路的设计要根据电路的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在正确选择系统配置、电路形式、元件结构、工艺方法和设计规则的基础上, 尽量减小芯片的面积, 降低设计成本, 缩短设计周期, 保证全局优化, 从而设计出满足各项性能和要求的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设计思路包括分层分级设计和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把一个集成电路看作是由许多相关的模块或者单元组成的。分层分级设计是将高复杂性的集成电路逐级分解为低复杂性的设计级别, 直到设计级别的复杂性分解到足够低, 能够容易的逐级组织成一个集成电路。

2.1 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

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有全定制设计方法和半定制设计方法。

(1) 全定制设计方法。全定制设计方法是利用版图编辑工具, 从每个半导体元器件的图形、尺寸、位置及连线开始设计, 直至整个版图的布局和布线的完成, 是针对每个元器件进行电路参数和版图参数整体优化的方法。它一般采用自由格式的版图设计规则进行设计, 并且不断完善版图设计, 从而使每个元器件及连接导线安排的更加紧凑, 功耗更低, 速度更快, 从而得到最佳性能和尺寸最小的芯片, 有利于提高电路集成度和降低成本。全定制设计方法适用于更高速度、更低能耗和面积最省要求的设计, 随机逻辑网络采用的就是全定制设计方法, 但是, 这种设计方法的设计周期长、人员素质要求高等缺点, 造成设计成本很高。

(2) 半定制设计方法。半定制设计方法是基于事先精心设计并存在的单元库中的单元电路而设计的方法。在设计时, 我们须根据电路的要求, 从单元库中调出所需的电路和压焊块, 进行自动布局和布线, 最终得到掩膜版图的一种设计方法。半定制设计方法适用于设计成本低, 设计周期短, 生产批量小的芯片设计, 比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半定制设计方法可以分为门阵列设计和标准单元设计两种。门列阵设计方法是把含有若干器件的单元排列成阵列形式, 并将各单元之间用导线连接的方法, 门列阵中各单元全是相同的。标准单元设计中是指用版图编辑工具中事先设计好的基本电路单元版图, 不需要设计者设计的一种半定制设计方法, 标准单元设计法中各单元高度相同, 但宽度不同。标准单元法比门列阵法的芯片面积利用率高, 标准单元法能够保证连线布通率100%, 可以与全定制设计法相结合。

2.2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可以分为:芯片硬件设计和软件协同设计, 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硬件设计。集成电路硬件设计内容包括:系统功能设计、确定模块后行为验证、逻辑设计、门级功能验证、布局和布线等内容。

(2) 软件设计。设计者根据电路框图进行电路设计并确定元器件的各项参数, 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分析, 然后反复修改, 进行电路优化, 最后得到集成电路。

2.3 可编程逻辑器件 (PLD) 设计法

PLD的设计方法,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在数字系统设计中可实现各种逻辑功能, 从简单的随机逻辑替换到复杂的控制定序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具有成本低、集成度高、使用简便、设计容易, 以及具有其他系统设计方法所没有的调试功能。大多数的PLD器件具有可编程连接的“与-或”阵列结构。可编程阵列意味着其连接, 可由用户通过编程来决定。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选择, 不同的生产工艺给PLD器件提供了众多的设计方案:可编程阵列的“连接线”熔丝型包括ECL、TTL双极性工艺、CMOS工艺、CMOS RAM工艺。从运行速度上, ECL工艺的PLD器件用于高速运行电路的设计, CMOS用于低功耗电路的设计, TTL熔丝型PLD器件用于中档设计, 工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速度和功率条件的限制。

3 基于IP重用设计技术

基于IP重用设计技术, 即以IP为核心的设计技术, 是基于0.35μm的CMOS工艺技术及EDA技术的发展, 是一种强调设计重用与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技术。由于开发同一种单一用途模块工作量是集成一个可高度复用模块工作量的十倍或者更多, 因此, IP重用设计技术可以带来十倍甚至更多利益。IP核主要有硬核、软核和固核三种, 如图2所示, 将各自性能比较。

基于IP重用设计主要包括进行系统设计、IP模块设计、基于IP任务验证、IP总线接口设计与验证、BFM验证、系统集成等内容。基于IP重用设计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建立片上总线 (即OCB) , 要保证OCB正确高效、灵活、可重用。IP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质量可靠、IP模块与现有设计技术兼容、易于应用、可文件化、HDL带有详细注释、适合于不同工艺的版图、全部通过验证、有测试平台。重用IP设计包括设计流程、编码准则、时序信息、版图布局原则等内容。IP验证包括系统级验证、行为级仿真、RTL级仿真、硬件仿真、物理验证、测试平台等。IP设计时, 应该采用标准的接口、可重用、可验证的策略, 并提供精确的IP模型。IP技术设计能够减少设计周期, 降低设计成本、减少设计风险等。

IP重用技术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重视IP产业的发展, 对其也有大动作, 其成本更容易得到回报。为了保证芯片设计的可重用性, 库中核的开发业要遵守可重用的设计方法。它的主要原则有: (1) 核必须易于集成到整个芯片的设计中; (2) 核必须强壮, 允许对核内部进行必要的功能性验证。

他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软IP核设计方法、硬IP核设计方法。软IP是一种以可综合的RTL代码交付的核。所以, 编写RTL代码应遵循几个原则: (1) 简单的原则, (2) 编码方式一致性原则, (3) 规则划分的原则, (4) 易读易懂原则。硬IP核设计方法比软IP核设计方法复杂, 程序也复杂。硬核接口设计问题, 接口设计时注意端口时序一致性和输出端口驱动的选择问题。输出驱动应根据具体设计来选择, 现如今, 选择大驱动更加合适。

4 结束语

半导体工艺的迅猛发展, IC设计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基于单元库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电路设计要求, IC设计开发已经面临着重大的问题。此时, IP技术成为我们研究发展的热点, IP技术的产生发展, 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而工艺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进步, 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集成电路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集成电路向智能化、系统集成化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马秦生, 魏翠, 孙力军等.嵌入式SOC总线分析与研究[J].中国集成电路, 2007, 16 (3) :45-49.

[2]许居衍.半导体技术发展限制及其逻辑发展趋势[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1卷5期.

网络拓扑设计及IP网路由技术 第10篇

网络拓扑是网络主要组件互连及网络链路的总体结构。网络拓扑设计是网络工程重心,而IP网络编址方案设计是网络可运营服务的软件技术基础。远程登录,资源共享,文件下载/上传,Mail服务,Web服务是计算机互联网的基本应用功能.。一个企业网的网络设计应该遵循网络设计基本原则,按网络规模和功能设计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外部VPN,内部VPN,接入VPN,存储区域网络(SAN)等类型。企业局域网的扩展网络应用服务可配置两个主要协议:VLAN中继协议(VTP)和生成树协议(STP),主要用来防止网络环路和增加链路冗余以及虚拟局域网的创建和应用。企业局域网与局域网的连接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的连接应用至少一个路由器(或网关)。企业局域网的网络拓扑设计可根据网络功能和通信服务区域等条件决定匹配的网络拓扑,局域网的网络拓扑:总线型,环型,星型,扩展星型,层次型,网状型(图1)。无线局域网可以用作企业网的扩展部分,构网组件有无线网卡,无线接入点,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甚至无线路由器。

对于传统局域网应符合5-4-3规则和定时参数设置,目前,1OGBase-xx光纤以太网和10GBaesT非屏蔽双绞线以太网是企业局域网的带宽极高设计。接入层交换机,网桥,传输介质,集线器,各类型主机及网络操作系统等是组成局域网的基本网络组件。局域网传输介质:绝大多数以太网适用非屏蔽双绞线(UTP),UTP有交叉和直通之分,对于交换机到路由器端口或PC,集线器端口到PC连接使用直通UTP;对于两个路由器,两个交换机,两个集线器,两个PC的端口连接以及交换机到集线器,路由器到PC的端口连接使用交叉UTP,但UTP有衰减,串扰,EMI,RFI影响;更长传输距离和高带宽适用多模光纤(<2000米),数据传输距离2000米以上适用单模光纤,每条光纤由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两根光缆组成,光源使用激光,传输信号是光脉冲,不受EMI,RFI影响。无线广域网是企业网拓扑设计的发展方向,其先进性,便利性及拓扑设计正日新月异。广域网技术有租用线路(DSL,T1/E1,T3/E3,SONET,OC-1,OC-3,OC-12,OC-48,OC-192),线路交换(PSTN,ISDN),分组交换(X.25,中继),信元交换(ATM,SMDS)。广域网物理层标准:EIA/TIA-232(64kbit/s),EIA/TIA-449/530(2Mbit/s),EIA/TIA-612/613(52Mbit/s),V.35(48kbit/s),X.21。企业广域网的网络拓扑有:星型,部分网状,网状(图3)。

2 组网硬件设备和网络流统计分析

无论企业局域网还是企业广域网,都采用标准兼容网络硬件,他们工作在OSI/RM对应的网层。(详见表1)。

分析网络数据流量是进行网络拓扑设计的必要条件,是网络管理设计的基础(见表2)。

3 计算机互联网络组成企业网

计算机网络通信其实就是网络终端主机或服务器间的信息按IP地址寻址方式,经调制解调处理以电脉冲或光脉冲通过网络链路及网关,路由器,

交换机等网络组件的处理作业完成双向信号传输和转换功能。企业网拓扑设计是网络物理结构总体规划,是不同网络硬件设备通过传输介质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网络运营要进行IP网编址设计,及在PC,服务器,网关,路由器,交换机上安装对应软件及配置网络命令,在路由器上应用IP NAT的动态地址转换(DAT)或伪装协议,子网划分(VLSM),路由聚合(CIDR)等网络路由技术,可连接因特网进行远程登录,网页浏览,文本文件或图像数据下载/上传,软件下载,网络电话,视频会议,网络电邮等网络服务。

路由协议算法主要是:距离矢量,链路状态,混合三种,IP路由协议是网络路由数据处理和转发的基础,其包括有类路由,无类路由及IPv6路由。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可扩展性好,互连性强,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的原则,所以大型网络就是多局域网和广域网,内部网,专用网,存储区域网络按照分层网络设计原则和网络冗余设计原则互连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网络应用服务共同点是主机间利用信号传输(数字或模拟)进行网络通信,以端点通信划分网络:广播多路访问网络(如以太网);非广播多路访问网络(如复合拓扑型网);点对多点计算机网络(如企业内部网,存储区域网络);点对点通信网络(如广域网);虚拟链路网络(如虚拟专用网)。

4 网络拓扑图设计IP网络地址分配设计IP网子网划分技术

企业网物理拓扑设计举足轻重,他的IP网恰似整个网络工程设计画龙点睛之笔。网络拓扑图的网络结构分析:总计25个局域网,4个广域网链路,进行了IP网子网化,层次型路由器网络拓扑设计及思科局域网三层网络拓扑设计,但省略链路冗余设计。

4.1 IP网地址计算及地址分配原则

IP地址是分配给计算机网络主要网络设备的接口地址,是网络层的逻辑地址,而网卡MAC地址(由12个十六进制数组成)是硬件物理地址。IPv4地址计算公式:设地址的子网掩码=n,则可分配IP网子网数=2(n-k)[k=8(A类网),16(B类网),24(C类网)],每个子网主机IP地址数=2(32-n)-2。所以n=24则这个局域网可分配主机IP地址=254,因此子网掩码=24的每个子网的主机数=254个。局域网IP地址是DHCP服务器动态分配,也可人工配置,对于同一局域网的设备IP网络ID相同,不同局域网IP地址不同,局域网用IP ARP/RARP,以太网帧按MAC地址寻址和传输数据。IP网络核心技术有VLSM子网化,CIDR路由汇总,私有IP地址集,IP NAT/PAT协议。

4.2 IP路由依据及路由表

带宽(BW),延迟(DLY),可靠性(Reliability),负载(Load)是网络性能衡量指标,而度量(Metric),消费(Cost),管理距离(AD)是IP路由优先转发的依据。网络流路由是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或IPv6路由。路由协议有外部和内部之分,对于广域网之间或多自治系统之间数据路由应用边界网关路由协议(BGP),内部路由协议主要有增强内部网关路由协议(EIGR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和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IS-IS),主要应用在计算机区域网络,比如局域网间数据路由,多区域网络路由及一个自治系统之内路由。增强内部网关路由协议是矢量距离无类路由协议,主要应用扩散更新算法(DUAL),与路由信息协议不同:不使用跳数作为路由度量,而使用带宽,延迟和公式计算的复合度量。OSPF协议和IS-IS协议是无类路由链路状态协议,使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应用链路状态数据包进行网路通信,利用链路开销进行路由和转发。

计算机网络路由器的路由表实时反映相连的网络环境(如直连,静态,RIPv2,VLSM,CIDR,BGP,自治系统,EIGRP,OSPF及区域)信息是IP路由基础,路由表还汇总路由配置,更新,汇总,管理距离/度量或可行距离,后继路由IP地址信息,父路由及子路由,路由时间,还有各设备接口的IP地址,子网个数,掩码等信息。

5 IP路由主要过程及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流程分析

网络IP路由技术是网络服务基础,网络路由主要有:直连网络,静态网络,有类路由协议网络,无类路由协议网络及IPv6网络路由等。

6 网络拓扑与IP网互配互用

移动IP应用始于IPv4网络,在IPv6应用扩大,他们共性是:位置变动的网络终端用不变IP地址进行网络数据传输。IP安全是IP网保证数据传输的技术基础,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协议。网络服务应用IP路由,IP路由技术是数据传输工具,网络路由协议是计算机网络通信传输技术基础。端点数据传输是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特征,网络拓扑是IP网络物理结构基础,IP网是软件兼容的IP地址以网络技术分配的逻辑结构。完整先进的IP地址分配设计是实现网络应用服务基础,IP网是网络运行服务的基础结构,是可视信息的传输载体。

摘要:标准的局域网拓扑类型和适用的广域网拓扑是计算机互联网拓扑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本文描述各网络类型及应用功能时,分析组网基本硬件单元,网线物理层连接技术标准和相关网络技术特性。网络信息流分析是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功能设计的依据。IP地址分配就是要建立IP网,必须遵循因特网的IPv4和IPv6地址分配原则及技术协议。本文的网络拓扑图设计包含广域网结构,体现分层网络设计原则,综合应用星型网络拓扑等网络技术。同时把它作为IP网设计的网络物理结构,分析网络IP路由技术和路由协议,按照IP网子网划分原理分配路由器接口IP地址和交换机的局域网IP地址,定义网络路由协议。以图描述IP网络路由过程和分析多种路由协议,从原理上分析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传输过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网络拓扑设计技术原则和全面分析了IP网路由技术。

关键词:网络拓扑,网络组件,网络数据流,网络拓扑图,IP网络,IP网子网划分,IP网络路由

参考文献

[1](美)Charles M.Kozierok.TCP/IP指南(卷1):底层核心协议[M].陈鸣,贾永兴,宋丽华,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网络基础[M].北京邮电大学,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LAN交换和无线[M].思科系统公司,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计算机网络设计和支持[M].思科系统公司,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路由协议和概念[M].思科系统公司,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Allan reid.广域网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7]NetScoutsystems.ManagingModernIPNetworks[E B/OL].http://www.netscout.com/docs/thirdparty/NetScout _3pv_Modern_IP_Network.pdf,2008

[8]Networkinstruments.ExtendingNetworkVisibil itybyLeveragingNetFlowandsFlowTechnologies[EB/OL]. http://www.networkinstruments.com/assets/pdf/flow_wp. pdf,2009

[9]Netscoutsystems.EnterprisePerformanceManagement [EB/OL].http://www.netscout.com/docs/whitepapers/NetS cout_wp_Enterprise_Performance_Management.pdf

[10]Netscoutsystems.Evaluating the need for upgrades in Campus LANs[EB/OL].http://www.netscout.com/docs/ whitepapers/NetScout_wp_Campus_LANs_WAN_Bandwidt h_Optimization.pdf

IP设计 第11篇

雖说是蹭IP,但该剧完全是一个向“雷剧”宣战的作品。从《温州两家人》的主创阵容就能看出这种决心——制片人侯鸿亮、导演孔笙、编剧高满堂。毫无疑问,这基本是国产剧中顶级的组合,这也基本宣告了该剧必将拥有不俗的品质。事实上,从《温州两家人》毫不吝惜成本的世界各地取景外拍就可见一斑。况且该剧的剧情和剧本也用不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回馈了渴望看到精品国产剧的观众。

《温州两家人》讲的可不仅仅是两家人的小故事,透过侯三寿和黄瑞诚两个温州商人的企业发展历程,将2003年至2013年十年间整个温州商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变迁过程如画卷般延展开来,说不出的惊心动魄与现实情怀。这对于一部需要时代感的现代戏来说,对时代氛围的渲染,塑造人物在时代嬗变中的变化,没有比高满堂更擅长的了。

《温州两家人》最成功的便是塑造了两个主人公丰满的性格,有的剧是通过事件来推动剧情发展,而这部剧是通过性格迥异的主人公来产生矛盾,从而影响剧情的走向。郭涛和任程伟,两位老戏骨的扎实表演塑造了候三寿和黄瑞诚。剧中除了两个尽显温州诚信进取精神的“大枭雄”,几个女性角色的刚柔并济也让人印象深刻——一心为公司的林佳来,犀利通透的苏教授,善良呆萌的富家女侯晓帆,正派执拗的灵子,几个人有一个共通点便是自立自强的现代都市气息浓厚,不见一点国产剧中喜爱家长里短女性的影子,非常耳目一新。

商战剧并非当下热门类型,经典的商战国产剧也凤毛麟角,相比之前一些商战题材的国产剧,在描绘波谲云诡商场竞争方面,高满堂为《温州两家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犹如雕刻塑像般细致、扎实。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中展现的商战情节并非杜撰,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真实案例存在的。比如MGX公司起诉侯三寿;黄瑞诚公司来自正泰集团与施耐德公司的专利侵权案例;黄瑞诚酒店产权式经营的案例来自温州国贸大酒店;黄瑞诚进军西北西川河来自奥康集团进军重庆璧山,开创大西南鞋城的事例。《温州两家人》中的商战之所以精彩,也正是因为情节有出处,真实感非一般商业剧所能及。

《温州两家人》的高品质扇了众多蹭IP者的耳光,那些用低劣手段来糟蹋IP营养的从业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群盗贼和暴徒。

IP变更提示器的设计与实现 第12篇

1 基本原理

正如上文指出的, 个人搭建服务器最关键的是要让访问用户获知服务器的IP地址, 动态域名当然是一个解决方案, 但如果使用量较小, 则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目的。例如架设了一个FTP, 只希望办公室中同事能访问, 实际用户可能仅10人左右, 此时可尝试利用Email通知这些用户服务器的当前IP地址。提示器的基本原理:

(1) 将此提示器程序部署到个人服务器上, 并保持始终运行。

(2) 提示器程序每隔一定时间检查IP地址, 如果IP地址与前一次检测的相同, 则不做处理。

(3) 如果IP地址与前一次有变更, 则将当前的IP地址通过Email发送给服务器的使用者。

2 获取IP地址

首先必须明确, 既然是为了给外部用户访问服务器提供IP信息, 那么此IP地址必须是公网地址, 而非内部网络地址。这对于一些在NAT设备之后的服务器尤其重要, 基于此, 很难通过系统的API或其他一些函数来获取服务器的公网IP, 因此笔者采取了通过访问并分析网页来获取IP的方式。目前网络上有许多提供IP地址查询的网站, 笔者使用了ip138.com提供的相关服务。

通过分析ip138.com网站上的页面, 可以得到获取当前访问者IP的网址实际是http://www.ip138.com/ip2city.asp, 访问此网页后会获得一个很简单的网页, 其HTML代码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 IP地址就位于[和]符号内, 获取此地址非常便捷, 代码如下:

3 对外发送邮件

对外发送邮件有多种方式, 笔者在这里介绍两种较常见的情况, 供各位读者参考。

(1) 使用Jmail组件

Jmail组件是Dimac公司发行的一个功能强大的Mail相关组件, 其功能涵盖邮件的发送、接收、查询、合并等多个方面, 其中邮件发送只是其最简单的基本功能之一, 以下是dimac官方网站上介绍其SMTP邮件发送的一段示例代码, 可以看到, 通过Jmail组件的Message类, 发送邮件是很轻松的工作, 只须设置好发件人, 收件人地址, 邮件正文等基本内容, 利用其Send方法就可完成发送工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Jmail组件支持无SMTP中继发送服务, 也就是说如果找不到可用的SMTP服务器, 可以在Smtp类的Send函数中将第二个参数设置为空字符串即可。

(2) 使用.NET自带的SmtpClient类

.NET类库从2.0版本后就提供了一个SmtpClient类, 此类用来模拟客户通过SMTP服务器发送邮件的行为, 下面笔者给出一段示例代码:

可以看到, 使用SmtpClient类同样非常便捷, 但请注意, 由于垃圾邮件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大部分SMTP服务器现在都要求认证服务, 即必须提供Credential身份认证才给予SMTP邮件中继, 这就是上面代码设置Credential的目的, 如果您能找到不需要认证的SMTP服务器则可以省略以上步骤。

下面对两种邮件发送方式做一个简单比较, Jmail组件方式的一大优势是不依赖.NET类库版本, 而且支持无SMTP中继方式, SmtpClient类则作为.NET类库的一部分, 兼容性好, 而且无须第三方安装, 但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目前垃圾邮件泛滥, 因此许多邮件服务器都会将这种通过程序自动发送的邮件归入可疑垃圾邮件队列, 特别是Jmail组件方式的情况更严重一些, 请各位读者注意这个问题。在创建的示例程序中使用了第2种方案。

4 程序实现

解决了以上两大问题后, 程序实现就非常容易了, 通过Timer控件控制程序周期性获取服务器地址, 并通过判定确定是否发送邮件, 示例代码如下:

这里需要指出, 笔者提供的示例中邮件发送的接受人只有一个, 读者可灵活扩展, 完成对一批用户的批量发送, 以适应服务器提供给多个人使用的需求。

5 结语

IP设计范文

IP设计范文(精选12篇)IP设计 第1篇关键词:NGN,软交换,媒体网关,QoS0引言目前,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电信业正处于从现有网络向下一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