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监护治疗
ICU监护治疗(精选9篇)
ICU监护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10月我院急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8例,其中男69例,女19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36.32±12.65)岁;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58例与对照组30例。纳入标准:以美国创伤严重度评分为标准,伤情严重度评分(ISS)均>16分,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脏器损伤。(1)创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2例,高处坠落伤23例,砸伤17例,刀砍伤10例,其他伤6例(爆炸、机器绞榨等)。(2)创伤部位:颅脑损伤26例,腹部伤为主23例,多发性肋骨、四肢严重骨折22例,肺挫伤或血气胸12例,5例患者为其他损伤。(3)创伤数量:2处损伤32例,3处35例,4处及以上21例。(4)合并疾病:肝脏破裂14例,肠道破裂9例,四肢骨折11例,休克42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出现心脏骤停需立刻进行心脏复苏,严重者需要电除颤[3],及时进行止血、补充血容量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采用急诊手术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纳入ICU治疗,实施下列监护措施:
1.2.1 评估患者伤情,确定分类,合并有开放性伤口迅速止血治疗,给静脉输注液体维持液体容量平衡,充分固定骨折部位,进行心电、脉搏、呼吸、氧饱和度及无创血压监测,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1.2.2 密切观测病情变化,充分考虑突发状况,及时疏导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心理。无手术指征患者进行大流量、低潮度的吸氧治疗及辅助呼吸,同时使用广谱类抗生素、止血剂、甘露醇及碱性药物等进行治疗。
1.2.3 脏器监护和治疗,加强重要器官监护和功能的维护[4]。
(1)颅脑损伤患者采取脱水治疗,采用亚低温疗法降低其脑代谢水平,温度控制在32~34℃,保证血流灌注压和氧气吸入脑部,避免颅脑进一步损伤。(2)合并有胸肺损伤患者,为避免发生肺水肿,对输液的数量和种类应加以限制。血气胸患者需立即胸腔闭式引流,体表伤口有效处理。(3)对于严重颈椎骨折、胸椎及腰椎骨折等患者,采取手术措施治疗,避免外伤影响呼吸及循环,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4)对于急性肺挫裂伤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管理液体容量,避免发生肺水肿。(5)对于存在肾挫裂伤的患者,应及时对其进行手术修补,以免其发生大出血,早期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避免发生感染,造成败血症。及时补充凝血因子,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DIC。(6)对于不凝血的患者,血压降至75/50mmHg(1mmHg=0.133kPa)时应立即剖腹检查,若肝脏发生破裂应立即进行修补,若脾脏发生破裂需立刻切除。缝合脏器后逐层缝合腹壁,进行单纯外科治疗[5]。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死亡、致残人数、住院时间,计算死亡率与致残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死亡率、致残率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也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严重多发伤累及头部、胸部和腹部等多个重要器官,严重失血造成电解质紊乱和器功能紊乱,损伤部位之间相互影响,发生全身炎症反应,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病情复杂、严重、变化快、伤处多且面积大、低氧血症严重、出血量大、容易漏诊、休克发生率高导致生理紊乱的出现[6]。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受到感染,使病情恶化,救治不及时易导致残疾,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早期的及时有效的救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严重多发伤的监护和治疗多采用ICU进行,其优势包括:(1)ICU加强与创伤外科医生的沟通与协作,根据病情的变化,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对其行确定性治疗,争取到最佳的手术时机,帮助病人度过术后危险期[7]。(2)在ICU重症监护室扫描患者的头部、胸部和腹部,即可作出明确的诊断,不需要采用过多的辅助检查,这也是定性治疗的关键环节,为行手术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3)ICU能够提供成功抢救的措施和条件,及时消除心跳骤停、气道阻塞以及大出血等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因素,在最短时间内明确患者致命性损伤的原因。(4)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保护每个重要器官功能的恢复。(5)建立2条或以上的静脉通道,短时间纠正休克状况[8]。(6)ICU全程监测能够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减少内脏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7)ICU监护和治疗能够防治伤后继发感染,避免病情加重恶化,最后导致残疾甚至死亡。(8)维持通气障碍患者的呼吸以及循环的相对稳定,大出血患者必须同时开展手术治疗和抗休克治疗。对于患者损伤位置不同,采取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救命后保肢的原则[9],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治愈率。ICU进行监护和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有利于监护其病情,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有效处理,维护重要脏器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感染发生率,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10]。实验组的死亡率、致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ICU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手术环境和时机,通过完善的医疗设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安全渡过危险期,减少环境感染,及时发现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采取ICU监护和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突发状况能够及时有效处理,救治成功率高,死亡率和致残率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急救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渝,鲁力,文玉明,等.严重多发伤的ICU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3,25(17):149-150.
[2]王丽萍,张丽丽,柳君,等.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抢救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5(26):106-107.
[3]吴勇.严重多发伤ICU治疗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1):3162.
[4]刘晓静.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重症监护治疗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4):222-223.
[5]高林.98例严重多发伤的ICU救治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4):236.
[6]陈帅.严重多发伤的ICU监护及治疗〔J〕.中外医疗,2013,(15):95-96.
[7]杨维泽.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手术的评估与护理〔J〕.急救护理,2012,9(9):70-71.
[8]王黎鹏,骆建军,赵晓刚,等.严重多发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7):1181-1182.
[9]王玉贞.严重多发伤308例ICU救治体会〔J〕.医学信息,2014,27(2):68.
ICU监护治疗 第2篇
【关键词】 ICU重症监护;护理对策;护理影响因素
【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高科技的不断出现,最近几年来,许多高端科学技术产品都以广泛用于临床。例如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等。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对自己本身及社会的认知能力的加强,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医务人员通过长期的实验摸索,终于找到了提高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各种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使得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严密监护下,终于战胜了病魔,度过了危险期走向了健康。下面的文字就是对ICU常规护理,护理要求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现介绍如下:
一.关于ICU常规护理
1.1对于所有处于ICU重症监护的病人都必须要连续24小时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每四小时必须进行体温测量一次并做记录,对于RR , BP , SPO2 , HR(P)必须每小时测量并记录一次。而对于新入院的ICU重症病人必须在其进病房时及时准确的测量其生命体征并做好相关记录,密切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且要做到对于专门的病人要有专门的医务人员进行密切监测和进行相关护理。
1.2对于在ICU重症监护室做护理的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运用各种抢救仪器和监护仪器,每个护士必须对自己所分管的病人的病情要做全面的了解,对于整个ICU的医务人员必须分工明确并密切合作,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和处理病人的各种突发状况。
1.3用药原则:所有药物的使用在使用时必须进行”三查七对”,并且还要及时准确的记录病人药物的24小时出入量;输液原则:无特殊情况必须无条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输液,一般坚决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除抢救情况),必要时可以用输液泵输液。
1.4医务人员必须按时做好早晨晚间的护理,随时发现病人某些部位脏随时护理如口腔护理、会阴擦洗等;坚决做好“六洁”“四无”的工作。医务人员还必须及时准确的对病人做相关的评分(如Breden评分、镇静评分、GCS评分),还要注意病人的卧位必要时帮助病人调整卧位,使得病人卧位舒适,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发生。
1.5对于有插管的病人必须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密切监护防止脱管现象的发生,及预防交叉感染出现。
1.6对于在ICU重症监护室的需要进行特殊监护或治疗(如有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气管插管、IABP、S-G导管及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的病人按各自的常规护理执行即可。
1.7医务人员在进行交接班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相关交接程序执行,严防遗漏与粗心大意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关于护理安全
所谓的护理安全是说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相关护理的过程中不导致(法律规定以外的)病人身体结构或者功能上的,以及心理上的伤害、功能的障碍、器官的缺陷甚至机体的死亡。安全管理是指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患者健康的前提下,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等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的、及时的有效的控制。随着近几年来医患关系越开越紧张,各种关于医疗事故方面的新法律的颁布,而ICU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基本都是生命垂危的病人,极易发生医疗事故。所以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护理安全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2.1关于医疗技术方面 随着现在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要求的提高,因此大量的高科技设备被引进临床。这也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设备的复杂,或者说医护人员对于设备的操作没有彻底掌握,在治疗患者过程中突发某种故障医护人员由于技术缺乏不能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甚至错误,从而延误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在药物方面,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新产品开发周期也越来越短,导致有些医务工作者各种抗生素的滥用,甚至药物剂量应用不当导致药物配伍不当,这些都会危害到患者的安全,及护理安全问题,还会导致院内感染概率的大大提升。
2.2关于医护方面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及不断进步,人们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而ICU的特殊性实行的是无家属陪伴的制度,这样会加大患者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和恐惧感,因为家属对于患者某些行为的不理解在与我们医务人员沟通时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而家属的迫切关心就会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发现护理人员在某些方面操作不规范或者不合理(如书写护理文书不规范、病情书写前后不一等)则极易引起家属的不信任也容易引发纠纷。因此对于ICU的护理人员来说必须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强烈的责任感、无私的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小心谨慎的态度。对于医生与护士来说:可以说医生与护士沟通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对于医生强调的是与时俱进技术或者治疗方法改变很频繁,而如果医生与护士没有进行交流会导致护士对病情的观察出现误差从而延误治疗。
2.3关于患者与家属方面 对于病人自己,对于部分患者在手术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ICU综合症)患者很难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极不配合护理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对于家属简单的说,由于对病情的认识不够彻底,或者抱有侥幸心理,就是不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治疗方案而影响了病人的安全。
三.关于护理要求
对于ICU的护理人员必须以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甚至挽救生命为目的。必须做到严格密切的观测患者的病情,并且能及时迅速的做出判断,必要时还要及时实行各种治疗措施。
3.1关于基础的护理技术 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或分泌物等,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绝对通畅,保持患者的舒适体位,用以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在保持输液通路,导尿管以及各种引流管的通畅时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术原则执行,以避免交叉感染;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对患者口腔眼睛及皮肤等处的护理,使患者在生活方面感到舒适;护理人员必须在熟练掌握观察技术的基础上,严格密切的观察和监护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病情的变化,并且综合分析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在患者已经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使患者的生活规律化、独立化。
3.2关于心理护理 对于患者,一般这种重症的患者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起伏很大。所以我们在熟练急救患者的同时,还需要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以及进行相关的安抚使患者情绪平静下来,而对于要立即进行手术者需要马上进行精神鼓励。对于家属,同样会有不安和紧张的情绪,护理人员在安抚他们情绪的同时还要不断的与家属交流沟通患者的病情。要求护理人员有极高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能设身处地为患者和家属着想,这样就可以使医患关系相对和谐一些。
四.讨论
ICU的旨在为生命垂危的病人提供更好的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包括生命支持、生理机能的监测和并发症的防治),甚至是病人进一步达到更好的康复。这也就使得ICU集合了相关专业的高端知识和顶尖技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许多医院ICU病房的普及及规范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人们也提高了对生命生理机能的认识,从而,使得人们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危急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大部分的重症危险病人在ICU的严密监测及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的垂危时期,慢慢恢复了健康。
参考文献
[1] 丁兆红,杨延民. 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安全管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08):104
[2] 杨新,唐文凤. ICU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的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4):82
ICU监护治疗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63例患者均为外伤所致, 经头颅CT或MIR确诊, 符合重症颅脑损伤标准;男45例, 女18例;年龄15~76 (平均42.8) 岁;Glasgow评分3~8 (平均5.64) 分。按患者家属要求和客观条件, 分为ICU组和常规组, 分别为41例和2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昏迷时间、Glasgow评分、手术率、合并症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ICU组:立即进入ICU, 按需给予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等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头部抬高15°, 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应用皮质激素、利尿、脱水降低颅内压, 营养脑神经细胞、促苏醒药物, 记录24h出入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予以止血剂、制酸护胃、防止感染、营养对症治疗;高热者予以人工降温或亚低温治疗, 适当镇静安眠, 长期昏迷者予以鼻饲保证每日所需营养等。严密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和肢体活动情况, 加强饮食、呼吸道、皮肤、口腔、五官科、各种引流管、伤口、安全等护理;做好肢体按摩、翻身拍背、肢体被动活动等理疗;按需及时复查头颅CT或MIR检查, 如有手术指征, 快速做好术前准备, 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同时做好清醒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工作。 (2) 常规组:不进入ICU, 采取病区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人工气道建立时间、手术准备时间、从高热到实施亚低温时间、各种并发症、治愈好转率、伤后3个月GOS评分良好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有部分患者行手术治疗, 出现一些并发症和死亡。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监护和复诊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比较, ICU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交通运输业和建筑行业等的快速发展, 由交通和工矿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火器伤、爆炸伤、高空坠落、跌倒、击打伤等外伤暴力作用于头部, 导致头颅受到伤害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头颅遭受暴力外伤后, 颅内血管损伤发生颅内血肿、脑挫裂伤所致的脑水肿、血块沉积在颅底脑池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 均可导致颅内高压的发生, 脑神经组织变性坏死, 脑组织受压移位后压迫脑干、血管、神经和脊髓,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并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力, 形成恶性循环, 使病情迅速恶化。
部分重症患者导致广泛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明显改变;昏迷时间达12h以上, 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并且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昏迷时间较长, 病情严重, 进展迅速, 并发症和合并症较多, 预后不良, 临床治疗护理较棘手, 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在其救治过程中,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危及生命的脏器进行紧急救治, 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 快速完成术前准备[1]。如何及时诊断和早期予以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 挽救患者生命、提高临床疗效,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ICU集中了先进的检测和生命支持仪器设备,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收住ICU后, ICU提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能达到短时间内维持生命体征, 为早期手术救治生命赢得时间[2]。在ICU能给予各种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减少或延缓血源性脑水肿和继发性脑水肿的发生, 帮助患者渡过出血、水肿和感染三大关口;监测病情的发展, 可随时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对患者进行复查;手术指征明确时, 能在短时间内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 积极采取外科手术干预。能显著提高治疗、护理的效率、增快治疗速度、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应提倡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开展。
摘要:对近两年来分别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和常规病区治疗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将两组在人工气道建立、手术准备、实施亚低温时间和并发症、治愈好转率、GOS评分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 ICU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存在显著差异 (P<0.05)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予以早期ICU监护治疗, 能显著增快治疗速度、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ICU,疗效,体会
参考文献
[1]郭利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4 (22) :53-54.
ICU监护治疗 第4篇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干预;重症监护室患者;ICU综合征;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98-02
ICU综合征是患者在进入到ICU进行治疗时,在ICU特有环境、治疗和患者自身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下,引起的精神症状,包括感觉错乱、波动发作或者急性知觉降低、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记忆力减退以及定位错乱障碍等[1]。如果患者出现ICU综合征,就会增加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另外还可能引起患者出现严重的认知、心理方面的后遗症,最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2]。我院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对ICU综合征的预防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至1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患者100例。纳入标准:年龄不小于18周岁;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病史;听力和语言正常;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院时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或有精神障碍;四肢活动障碍或者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入住ICU超过两次;神经外科患者。全部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53.1±2.6)岁。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保证病房的环境安静;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同时详细告知患者住院环境、解释病情等;保证患者睡眠;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心理支持,对患者的监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①早期锻炼和运动:在对患者病情、意识和肌力进行严格监护的情况下,逐级给予四步运动锻炼。第一步:在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时,不管患者意识处于何种水平,护理人员都需要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对体位进行改变,并给予关节被动运动锻炼,每天3次,每次20分钟;第二步: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能有效配合护理,就可以进行主动关节运动锻炼,保持坐姿20分钟,每天进行3次锻炼;第三步:在患者上肢肌力超过3级时,就可以将主动关节运动锻炼的范围扩大,如果肌力允许,护理人员就可以协助患者坐在床沿;第四步:如果患者能够进行主动关节运动锻炼,则可以不再进行被动关节运动锻炼,运动锻炼要一直进行到患者离开重症监护室。
②情感支持:情感支持主要包括患者家属的支持和医护人员的支持。医护人员要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在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时,医护人员要保持诚恳和耐心的态度,通过交流沟通,让患者能将自身比较关心的疾病问题表述出来,同时让患者将疾病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表达出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积极了解,通过交流沟通让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并能采取积极和正确的方式来应对疾病。对患者家属的探视进行半开放式,在对探视进行限制的前提下可以增加预约探视,让患者和家属的交流沟通增加,从而让患者的孤独感和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③音乐干预:护理人员可以选择患者自己比较喜欢的音乐,通过耳机每天定时为患者播放一定时间,在播放音乐时,护理人员可以利用语言来对患者进行诱导,让患者去想象比较快乐和美好的景象。
④心理疗法: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内心痛苦和不良情绪进行深入了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指导,让其能有效掌握改善不良情绪的心理应对技巧和知识,告知患者保持稳定情绪对于疾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评价指标
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对ICU综合征进行诊断,每天通过两名护理人员来评估患者ICU综合征,如果评估结果为阳性,就需要告知医生,让医生来进行诊断和鉴别。采用ICU环境压力源量表对ICU环境压力程度进行测定。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压力评分、ICU住院天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压力评分、ICU住院天数比较( X±s)
组别例数压力评分(分)ICU住院天数实验组5083.47±15.5411.06±9.07对照组5099.85±13.2616.89±16.11t 5.66972.2298P P<0.05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的ICU综合征发生率为18.0%(9/50),对照组患者的ICU综合征发生率为34.0%(17/50);实验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主要是对患者生命进行抢救,病房中医疗仪器和设施会让ICU患者的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患者处在仪器报警声和噪音中,而且和自己家属隔离,不能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这样患者自身压力就会增加,从而患者就可能出现一些认知能力改变和反常的行为反应[3]。在不良反应和情绪的影响下,患者自身免疫力就会降低,让疾病康复时间增加,甚至还会加重患者病情。所以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对于ICU综合征的预防和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早期锻炼和运动、情感支持、音乐干预以及心理疗法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压力评分、ICU住院天数和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能让ICU综合征发生率有效降低,同时让ICU患者压力程度得到有效缓解,应该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6]。
参考文献
[1]程洁曼.ICU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3,15:96-97.
[2] 王红玉.护理干预在预防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29:110-111.
ICU监护治疗 第5篇
关键词:中风,重症监护室,康复治疗
脑中风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者脑卒中, 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血以及出血性损伤, 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均较高。临床研究表明, 约有1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 (ICU) 接受治疗[1]。ICU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多较差, 存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而临床治疗中往往只注重疾病治疗, 对于功能康复往往缺乏系统、规范化干预治疗。我院对ICU中风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治疗,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 我院ICU收治的中风患者88例, 均经临床症状、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其中, 男61例, 女27例, 年龄45~82岁, 平均 (62.97±4.31) 岁;原发病类型:68例脑梗死, 20例脑出血;合并症:24例糖尿病, 34例心脏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4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以及合并症等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电监护、综合药物治疗以及常规康复治疗 (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 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医师开展早期康复治疗, 方法如下: (1) 良肢位: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取患侧卧位, 保持躯干略微向后方旋转, 并予以背后垫枕。保持患侧上肢向前伸展, 并且与躯干之间保持≥90°的角度, 前臂向后旋转。通过体位调整, 使患者的重心向前倾斜, 可将健侧上肢放置于后枕或者躯体上, 调整双下肢至迈步状, 健侧肢屈髋屈膝, 同时予以垫枕。取健侧卧位患者, 保持患侧上肢前屈位, 伸展腕背关节, 并将其置于枕上。患侧下肢予以屈髋屈膝, 同时予以垫枕。患者取仰卧位时, 予以臀部及大腿下垫枕, 维持膝关节屈曲;予以患侧肩胛部位垫枕, 以调高并且前伸肩关节。 (2) 康复治疗:患者均根据病情实施物理治疗, 部分患者配合吞咽训练、作业治疗、心理干预以及语言训练。a.实施肺部物理治疗, 即采用被动振动以及拍打胸廓的方法进行促进排痰, 也可通过变换体位促进排痰, 必要时可采用吸痰处理;b.实施头颈部、四肢以及躯干功能锻炼, 以主动运动以及被动运动为主, 配合体位变换以及良肢保持等训练, 早期可予以床上或者床边坐起, 然后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予以斜床过渡性站立训练, 训练频率以1次/天为宜。c.患者均视病情予以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 例如脑循环治疗或者超短波治疗等, 治疗频率以2次/天为宜。d.早期开展吞咽功能训练, 对于有发音异常者还需进行发音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离开ICU时, 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采用Glasgrow昏迷量表 (GCS) 评价患者的脑损伤严重程度;采用Fugl-Mayer (FMA) 量表评价患者的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记录两组患者在住ICU期间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GCS、FM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及上下肢FM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两组的各项评分获得显著的降低, 并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5例 (11.36%) 肺部感染, 对照组12例 (27.27%) , 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脑中风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 病情危险性较大, 尤其是ICU中风患者, 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均较高, 即便经积极治疗后获得生存, 也容易出现诸多的后遗症, 以脑功能损伤以及肢体功能障碍最为常见[2]。ICU中风患者多需要长期卧床, 肌张力降低, 关节以及肌群功能降低, 如不及时开展科学合理的干预治疗措施, 可能引起继发性损害, 导致病情加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表明, 在脑中风初期, 即发病4周内, 患者能够通过一定规范性干预而形成促进功能康复[3]。大量临床观察以及实践研究表明, 对于密切监护下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脑卒中患者, 实施早期康复治疗,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脑功能以及肢体运动功能[1]。因此, 认为对于住ICU中风患者, 早期实施系统规范化的康复治疗非常必要。谢逢春等[4]认为, 住ICU中风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即予以取良肢位, 并定时变换体位, 能够为后续康复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开展肢体康复训练, 能够维持并并且增强患者的感觉输入, 重建大脑皮层功能。实施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 能够有效保护病灶局部脑组织, 降低患者的脑组织耗氧量, 预防病灶扩大, 从而阻断病情进展[5]。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一般性康复治疗 (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 以及ICU监护等基础上, 予以取良肢位, 并开展以肺部物理治疗、头颈部及肢体功能锻炼、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及发音功能训练等为主的综合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GCS与上下肢FMA评分均获得了显著提高, 而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证实早期规范性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ICU中风患者的脑功能以及肢体功能, 促进病情康复。此外, 观察组患者住ICU期间肺部感染率仅为11.36%, 相比于对照组的27.27%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 对住ICU中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脑功能以及肢体功能的康复, 预防或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临床预后,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齐锡友, 卢晨, 佟琦媛, 等.早期康复治疗中风急性期10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1, 33 (9) :1356-1358.
[2]郑晓青, 赵红艳.重症监护对中风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3 (11) :121.
[3]张博, 张国锋, 沈洋, 等.早期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 2015, 31 (1) :30.
[4]谢逢春, 张燕燕, 吴曙粤, 等.重症监护室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对康复的影响[J].广西医学, 2008, 30 (3) :335-336.
颅内肿瘤患者术后ICU监护及处理 第6篇
关键词:颅内肿瘤,监测,处理,ICU
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病之一[1], 肿瘤的切除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术后怎样尽早, 尽快的恢复, 怎样防治并发症, 提高存活率也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及ICU医师的关注, 本文对收入我院ICU56例脑肿瘤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了长期监测, 并进行了机械通气和吸氧, 镇静, 高压氧治疗等方面的处理, 现浅谈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中, 男26例, 女30例;年龄42~68岁, 平均54岁。肿瘤病理类型, 主要包括:胶质细胞瘤、听神经瘤、黑色素瘤、星形细胞瘤等, 患者术后安全由手术室直接护送进入ICU重症病房, 少部分患者由于麻醉药物未醒。
1.2 监测及处理
1.2.1 呼吸功能的监测及处理
颅内手术常直接或间接影响脑干, 易出现呼吸及心率节律改变或意识障碍, 手术区少量继发性颅内血肿将会压迫脑干, 引起脑干移位而危及生命[2], 伴随缺氧和CO2潴留, 易发展为呼吸, 循环衰竭。应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 肿瘤切除部位、神志恢复状态和SPO2, 尽早给予吸氧, 辅助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时间72h, 给予的条件血氧浓度 (FiO2) 40%, 频率 (F) 12次/分, 呼气末正压 (PEEP) 3~5cmH2O, 潮气量 (VT) 6~8mL/kg的机械通气模式。
1.2.2 颅内压的监测及处理
脑肿瘤手术切除常易并发脑水肿, 甚至脑疝等。应将患者床头抬高到15°~30°, 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 并用脑室外引流管监测72h。因颅内压的大小直接反映脑水肿的严重程度, 可根据颅内压的高低决定应用脱水药的剂量和频率, 经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后脑水肿病例, 用高渗脱水剂、利尿剂、激素等药物降颅压疗效不佳, 采用高压氧 (HBO) 治疗, 效果明显。
1.2.3 精神状态的监测及处理
患者在手术后心理和精神上常被医师忽视, 特别是麻醉恢复早期, 常常烦躁不安, 可给予安定5mg静脉注射。患者过后再次清醒时常安静, 如患者仍表现烦躁, 在除外颅内病变后, 可反复给予安定3mg/次静脉注射或1~2mg/h持续静脉泵入, 对于烦躁不安次数频繁者, 可以给予心理安慰, 引导等辅助治疗。
1.2.4 机体内环境的监测及处理
由于手术治疗具有创伤性, 手术后大脑控制系统还未恢复, 常易发生内环境紊乱, 特别是鞍区肿瘤患者术后易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一般认为尿量>200mL/h、尿比重<1.005, 尿渗透压<200mOsm/ (kg·H2O) , 可诊断尿崩症[3]。脑肿瘤患者术后应准确及时的记录每小时尿量, 电解质、中心静脉压、尿比重、尿渗透压, 随时根据得失来调整输液量和补充电解质, 督促患者进行自我补充水分, 多进含钾含钠高的食物如香蕉、咸菜等, 对于血糖和血脂的监测也是非常的重要。
1.2.5 营养及代谢支持
脑肿瘤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一般不是很理想, 而且在恢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来维持身体所需要的能量, 给予必要的营养, 特别是维持正氮平衡, 对术后患者意识恢复, 增加抵抗力,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至关重要。可口服, 消化功能正常者, 即予胃肠内营养 (TEN) 。昏迷, 消化功能异常的患者予保留鼻饲管,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 必须微量元素也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充。
1.2.6 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监测及处理
脑肿瘤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是常见并发症之一, 易并发颅内感染, 一旦发生感染, 控制很不容易, 因此, 对脑脊液漏应给予足够的重视[4], 我们针对这类患者, 需要严格保持漏口的清洁, 干燥, 以及引流管通畅, 随时监测引流液的颜色, 在护理方面, 应绝对卧床休息, 采用头高30°~45°, 本组患者均在l周内自行停止漏液。
2 结果
经过综合的监测和处理措施, 术后本组病例恢复良好者有49例, 5例伤残, 2例死亡 (监护中清醒后意识再度恶化, 经再次手术抢救后死亡) 。恢复良好者都顺利拔管后转出ICU进入神经外科继续治疗, 现已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暂无发现任何并发症。
3讨论
脑肿瘤手术的术后ICU监护的重点在于预防脑水肿, 呼吸及循环的支持, 精神状态的各项指标的监测及处理。术中由于对脑干及延髓的直接或间接的损伤, 在伴随缺氧和CO2潴留等因素的条件下, 常使脑水肿的发生率升高, 因此术后及时有效的吸氧及机械通气, 既可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 又可调节呼吸机参数来保持患者正常的呼吸环境。降低PaCO2可以增加脑血管阻力和降低脑血容量, 因而使脑组织体积减少, 颅内压降低[5]。由于绝大多数麻醉药的作用是可以扩张外周血管的, 使得体表散失的热量大大增多, 机体内散失水分也随之增加, 同时也抑制患者的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造成患者术后低温状态。随着术后麻醉减浅而体温未能恢复, 导致寒战, 寒战可增加全身和脑的耗氧量, 甚至高达500%[6], 颅内压升高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寒战, 寒战除了以上作用还可增加血压和胸内压, 使颅内压进一步升高。颅内压第二个因素是精神状态, 简单的说就是烦躁, 在保证通气适当的前提下, 安定类药物能消除紧张或减轻因寒战、兴奋而导致的颅内压增高。对于脑水肿的患者, 更要一直监测颅内压, 可给予利尿及脱水处理, 必要时及时行头颅CT检查, 甚至是开颅清除血肿等。Taylor等[7]报道88%的开颅术后血肿发生在手术后6h内, 即常见颅内压升高在6h之内相对比较明显, 在此期间, 要严密观察。在本例降低颅内压方面除了采用利尿, 脱水治疗外, 采用高压氧的最新治疗, 从而大大减少了脑疝的发生率。
总之, 对于脑肿瘤切除术后送入ICU病房的患者, 应尽早的进行吸氧, 机械通气, 脑外引流管的72h监测颅内压, 颅内压升高明显可采用高压氧, 合理利用镇静药物, 保持内环境稳定, 科学防治脑脊液漏, 从而大大减少了并发症, 降低了病死率, 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656.
[2]陈志红, 苗新英.38例听神经瘤手术护理[J].护理学杂志, 1998, 13 (4) :7.
[3]廖正强.鞍区肿瘤术后低钠血症37例的临床处理[J].重庆医学, 2005, 34 (6) :921-922.
[4]周定标, 张纪.颅底肿瘤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99-100.
[5]谢荣.麻醉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606.
[6]王恩真.神经外科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
ICU监护治疗 第7篇
1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40岁, 因“反复发热10月余, 反复起脓疱2月”于2012年7月29日转入内科ICU。患者自诉10月余前因“发热”到外院住院, 期间出现左膝及左踝疼痛、肿胀。今年3月29日到骨科住院, 4月2日行左胫骨上端病灶清理术, 病理检查结果:慢性骨髓炎, 不排除真菌感染可能性。住院期间出现皮肤红斑、脓疱, 于4月16日转皮肤科, 皮肤病理检查示:皮肤浅表真菌感染。经抗真菌治疗1周后红斑、脓疱消退。此后因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 于4月25日转入呼吸科, 予抗感染及抗真菌等治疗后病情好转, 于5月4日出院, 出院后继续服用“伊曲康唑口服液”。6月10日再次出现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 复诊后由呼吸科拟“侵袭性播散性真菌病”收治。近2周来先后出现皮肤红色结节、脓疱, 在呼吸科给予抗真菌、抗感染等治疗无明显好转, 6月23日曾出现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经抢救成功于6月27日转入皮肤科, 继续抗感染治疗。实验室检查提示骨髓抑制并有肾功能受损, 提示病情仍危重, 予转内科ICU进一步治疗。转入内科ICU诊断:侵袭性播散性真菌病, 脓毒性休克, 左下肢蜂窝织炎, 淋巴癌, 脉管炎, 严重贫血, 蛋白质营养不良, 电解质紊乱, 急性肾损伤。既往史:既往因“发热反复发作, 颈部肿物”于2008年曾分别在当地医院及外院诊治, 诊断为“淋巴结结核, 皮肤结核, 皮肤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等疾病, 住院抗痨抗真菌治疗后缓解, 出院后症状反复。有输血史、手术史, 无外伤史, 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 否认心脏病史、糖尿病史。否认食物过敏史、有对氨水杨酸过敏史。
2 不同时间点药物治疗及其分析与讨论
第1天 (7月29日) , 患者T 37.1℃, WBC 7.2×109·L-1, N 91.6%, PLT 36×109·L-1, HGB 59g·L-1, HCT 18.2%, LY 4.5%, CRP155.11mg·L-1, 超敏C反应蛋白>5.0mg·L-1;肾功能、肌酐176μmol·L-1, 尿素15.59mmol·L-1, 内生肌酐清除率21ml/min。患者病情加重, 注射0.5g, q6h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0.5g, q12h;注射0.3g, q12h伏立康唑, 均静滴, 目的为抗感染。同时给予胸腺法新免疫调控治疗;为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应及时补充能量、高浓度的葡萄糖液和胰岛素;丙氨酰谷氨酰注射液保护肠黏膜。
分析与讨论: (1) 患者实验室检查提示骨髓抑制并有肾功能受损, 在目前患者感染程度重, 已出现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情况下, 药师使用应用最广谱、作用最强的抗菌药物, 遵循抗菌药物“重锤出击”的策略[1], 以便能够快速的阻断病情恶化, 遏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 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故选择抗感染方案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是有根据的。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及用药史, 考虑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且根据2011年IDSA《MRSA指南》[2]:对于复杂性SSTI的住院患者, 除手术清创和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外, 应在培养结果出来前进行MRSA经验性治疗。 (2) 患者入院诊断为侵袭性播散性真菌病, 给予静脉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临床药师考虑选择静脉使用该药的给药途径欠妥, 因中至重度肾功能不全 (肌酐清除率<50ml/min) 的患者不得经静脉给伏立康唑, 因可发生赋形剂磺丁基β环糊精钠蓄积[3]。该患者有急性肾损伤, 血肌酐176μmol·L-1,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计算其内生肌酐清除率为30.7ml/min, 属于肾功能失代偿期, 建议给予伏立康唑片口服途径给药, 因该药口服吸收迅速, 生物利用度很高 (96%) , 可给予第1天400mg, q12h负荷剂量, 第2日给予200mg, q12h维持量。经过与医师沟通, 医师从临床的角度出发, 认为对于重症并发MODS的患者抗感染治疗为重中之重, 给予静脉使用伏立康唑联合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迅速控制感染为最终抑制SIRS的反应, 纠正各重要脏器特别是肾功能得到好转的最有效方法。临床药师经查阅大量的书籍, MODS病理生理机制为感染、创伤是MODS的促发因素, 炎症反应的失控、而产生MODS的根本机制是SIRS/CARS失衡。机体炎症反应失控的表现和结果为组织缺氧、内皮细胞和再灌注损伤、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和细菌/毒素移位;同时又是进一步促进炎症细胞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和炎症反应加剧的重要因素;而组织缺血和内皮细胞损伤则既是肠道毒素细菌易位的基础之一, 又是细菌毒素移位后产生损伤的结果。肠道是休克及MODS中最易发生缺血缺氧的器官[4]。相关文献亦论述了危重疾病时肠黏膜屏障 (IMB) 损伤的机制:胃肠黏膜容易在危重疾病时受到损伤, 与自身的解剖结构特点密切相关[5]。经讨论后, 医生和临床药师达到一个共同的观点, 并建议密切监测患者在治疗期间肝功能、肾功能等变化[6]。 (3) 由于MODS使患者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所以机体会出现以高分解代谢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蛋白质分解、脂肪分解和糖异生明显增加, 但糖的利用能力明显降低。急性肾损伤合并MODS的患者不但具有一般危重患者的应激代谢反应, 还具有其特殊的改变如能量代谢、糖代谢、脂肪代谢等[7]。器官和组织的功能维护和组织取决于适当的营养基质, 因此, 器官和组织细胞代谢达到营养支持治疗, 同时添加谷胺酰胺保护肠道黏膜, 促进和改善肠黏膜绒毛的功能是合理的。临床药剂师和医生同意以上治疗措施被应用。
第2天13:00患者出现意识改变, HR增至130次/min, R至42次/min, Sp O2 48%, 患者镇静治疗后, 予经鼻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插管上机后, 患者呼吸逐渐降至18次/min, HR 90次/min, BP 70/48mm Hg;复查血气分析后予下调吸入氧浓度至60%, 并给予多巴胺维持患者的血压 (100~110/60~70mm Hg) 。白细胞计数38.1×109·L-1, 94.2%粒细胞比率, 血红蛋白80g·L-1, 血小板计数221×109·L-1;肌酐105μmol·L-1, 尿素11.05mmol·L-1;16U·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26U·L-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给予增加注射用伏立康唑溶媒生理盐水的量至150ml静滴, q12h;增加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使用次数至0.5g静滴, q8h抗感染。
分析与讨论:目前患者感染灶尚不完全明确, 结合其血象特点看,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可能性大, 且根据指南需针对MRSA行经验性治疗, 考虑目前患者血肌酐值下降, 肾功能逐渐恢复的情况下, 给予增加万古霉素给药次数加强抗感染。并考虑伏立康唑引起的肝功能试验异常以及视觉障碍不良反应可能与较高的血药浓度和/或剂量有关, 故给予增加溶媒生理盐水的剂量,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6天 (8月3日) , 患者仍处于持续镇静状态, Ramsay评分为2~3级;今晨患者因出现呼吸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 而调整呼吸机参数;仍有发热, Tmax 38.5℃;持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在120/60mm Hg左右, 血管活性药用量逐渐减少。左下腹壁近左大腿近心端可见红斑形成, 皮肤上散在米粒样脓疱;左大腿内侧近端皮肤可见大片红斑, 较前日红斑稍吸收, 但可见皮肤脓疱增多, 部分破溃、渗出, 局部皮温增高, 软组织肿胀仍明显;右踝内侧及足面皮肤可见增多的米粒样脓疱, 局部红热肿;左内踝部及左小腿远端内侧见增多的皮肤脓疱。白细胞计数17.5×109·L-1, 粒细胞比率92.5%;肌酐92μmol·L-1, 尿素10.42mmol·L-1。给予加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 ivq, 12h。
分析和讨论:患者呼吸快, 血氧饱和度下降, 血气分析提示氧合指数为132mm Hg。根据患者Pa O2/Fi O2、呼气末正压水平均低以及8月2日胸部CT示两下肺含气不全, 可考虑肺损伤 (ALI) 存在, 而ARDS是ALI的严重阶段, 二者是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
第14天 (8月11日) , 患者体温已正常一周, 复查血象下降明显, 双下肢皮肤红斑、脓疱较前吸收, 水肿减轻, 血气分析提示氧合可, 给予脱机治疗。
第17天 (8月14日) , 患者神清, 持续鼻导管给氧, Tmax 36.7℃。双侧腋窝、左侧腹股沟、左侧腘窝分别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腹部平软, 未见压痛, 未触及包块;双下肢皮肤红斑、脓疱较前吸收, 水肿减轻, 左侧大腿内侧仍有少量脓疱疹未吸收。白细胞计数5.2×109·L-1, 72.6%的粒细胞比率, 血小板计数130×109·L-1;乳酸2.39mmol·L-1, 肌酐68μmol·L-1, 尿素7.18mmol·L-1, 尿酸109μmol·L-1, 总二氧化碳21.5mmol·L-1。给予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改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g静滴, q8h抗感染。
分析与讨论:患者目前体温正常已1周, 皮肤病灶较前基本吸收, 血象白细胞正常, 临床药师建议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降阶梯换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万古霉素继续使用至3周, 伏立康唑可调整为口服给药。患者转入ICU后, 万古霉素已使用14天, 虽已达到IDSA《MRSA治疗指南》推荐的复杂性SSTI的住院患者抗感染时间7~14天, 指南同时也指出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做出随时调整。考虑到患者反复发烧、出现脓疱, 因此继续使用3周巩固治疗, 医师采纳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及万古霉素意见, 继续给予静脉使用伏立康唑也是为了巩固抗真菌治疗的作用。
第22天 (8月19日) , 体温正常, 血象未见明显波动 (白细胞计数6.4×109·L-1, 粒细胞比率81.2%) , 给予停注射用伏立康唑, 改为伏立康唑片200mg, q12h口服序贯治疗。
分析与讨论:患者病情稳定, 临床药师再次建议伏立康唑可给予由静脉给药转为口服给药连续治疗, 因该药口服片剂的生物利用度很高, 达96%, 口服和静脉滴注两种给药途径可相互转换。医师采纳药师建议。
第27天 (8月24日) , 患者皮肤病灶较前吸收、干结, 实验室检查结果较前改善 (白细胞计数4.3×109·L-1, 血小板计数82×109·L-1, 粒细胞比率66.0%, 尿素6.22mmol·L-1, 肌酐86μmol·L-1) , 病情相对比较稳定, 患者可出院服药继续治疗。
3 总结
综上所述, 诊断和治疗工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此例患者经入院后药师遵循“重锤出击”的原则, 快速阻断了病情恶化, 遏止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防止了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病情稳定后, 医师采纳药师建议, 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及万古霉素意见, 继续给予静脉使用伏立康唑也是为了巩固抗真菌治疗的作用, 最终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在该病例的在药物治疗中, 临床药师帮助医师权衡利弊、综合衡量选择治疗药物, 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的临床诊治获得最大受益, 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起到作用, 并在临床药学实践中得到能力的证实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淑娟.抗菌药物治疗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6-267.
[2]Catherine Liu, Arnold Bayer, Sara E, et al.Cline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for the Treatment of Methicillin-Resestant Staphylococlus aureus Infections in Adults and Children[J].Clin Infect Dis, 2011, 52 (3) :e18-e55.
[3]汪复, 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69-372.
[4]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90-391.
[5]徐有青, 崔培林.重视危重疾病时肠黏膜屏障的保护[J].山东医药, 2011, 51 (16) :1.
[6]吴彩军, 刘朝霞, 刘禹赓.2008年拯救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J].继续医学教育, 2008 (1) :53.
ICU监护治疗 第8篇
关键词:ICU,儿科,重症监护,舒芬太尼,镇静
本文主要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儿科ICU住院治疗的108例重症监护患儿应用舒芬太尼的镇静效果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儿科ICU住院治疗的重症监护患儿10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 每组36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0∶16, 年龄1~12岁, 平均 (6.48±1.27) 岁;研究A组男女比例19∶17, 年龄1~12岁, 平均 (6.73±1.31) 岁;研究B组男女比例17∶19, 年龄1~12岁, 年龄 (6.89±1.35) 岁;其中疾病类型为心脏病65例, 肺部疾病26例, 肾脏疾病12例, 其他5例。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三组患儿麻醉诱导期均予七氟烷吸入, 60 g/L和维库溴铵静注, 0.2 mg/kg, 维持期均予异丙酚2~4 mg/ (kg·h) 、舒芬太尼2~3μg/ (kg·h) 和维库溴铵80~160μg/ (kg·h) 持续静注, 异氟醚浓度0.4%~1.5%吸入[1]。术后均带气管插管入ICU, 即刻予舒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48 h, 其中对照组剂量为0.02μg/ (kg·h) , 研究A组剂量为0.03μg/ (kg·h) , 研究B组剂量为0.04μg/ (kg·h) , 密切关注患儿用药期间生命体征变化, 以及镇痛、镇静效果[2]。
1.3 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效果:用疼痛行为评估量表 (FLACC) 评定镇痛效果, 总分3分, 分值越低表示镇痛效果越好;用Ramsay评分评定镇静效果, 总分6分, 2~4分表示镇静效果理想;观察不良反应与追加镇痛剂评估用药安全性[3]。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不同时间段的镇痛与镇静效果:
研究A、B两组患儿术后各时间段的FLAC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研究B组术后各时间段的Ramsay评分均比对照组和研究A组高, 对照组与研究A组除术后4 h外的各时间段Ramsay评分组间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三组患儿用药后的安全性指标情况:
三组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临时追加咪达伦唑率比研究A、B两组高,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A、B两组患儿术后各时间段的FLAC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提示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同时, 通过对三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Ramsay评分进行分析比较, 得出尽管三组患儿的各阶段Ramsay评分均在理想分值范围内, 但研究B组术后各时间段的Ramsay评分均比对照组和研究A组高。由此可见, ICU患儿术后应用舒芬太尼, 在保证镇静效果的同时, 可以有效预防患儿因剂量过大造成的反应迟钝甚至沉睡, 改善患儿的配合度与依从性。且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儿术后临时追加咪达伦唑率22.22%明显高于研究A、B两组的5.56%与2.78%, 提示舒芬太尼应用剂量过小, 可相应提高患儿术后追加其他镇静剂的发生概率, 一方面可造成部分患儿因镇静效果不佳出现躁动, 引发插管脱落等影响术后正常恢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另一方面可相应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影响治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相关研究表明, 舒芬太尼药代动力学特征具有有限性, 舒芬太尼应用剂量与呼吸抑制的发生概率呈正相关性[4,5]。本研究结果同时得出, 三组患儿用药后均为出现呼吸抑制等临床症状, 且三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研究中分组用药剂量均较小且组间差异不明显有关, 其对重症监护患儿的血流动力学与生命体征的影响, 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 TCU重症监护患儿应用舒芬太尼治疗, 具有较高的镇痛与镇静效果, 且可有效避免患儿深睡与追加镇痛剂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赖军华.三种镇静方案在ICU计划镇静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 :83-85.
[2]马星钢.舒芬太尼用于不同部位手术患儿的术后镇痛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7) :31-34.
[3]皮丹丹.舒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 (9) :8-11.
[4]林毅麟.小儿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探讨[J].吉林医学, 2013, 33 (34) :7186-7187.
ICU监护治疗 第9篇
关键词:ICU重症患者,心理问题,护理方法
ICU是医疗机构为重症患者设置的加强护理的特殊病房。一般如重症护理病房的患者为需要全天式护理和监测。虽然现有的医疗措施已经很完善,但患者还是承受着很大的负担,常会出现如恐慌、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患者的恢复[1]。本文针对ICU患者在临床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讨论,分析并制定针对其心理问题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ICU重症患者中,进行问卷调查的80例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21~85岁,平均年龄在61.5岁。
1.2 护理方法
对本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恐慌、焦虑、烦躁、紧张、忧郁等。在经过患者的同意后,在本组80例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根据第一次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对护理的方法进行及时的完善并且改善ICU的环境设施。在此后的一个星期进行第二次的问卷调查,根据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1.3 完善护理方法
1.3.1 增强护患的沟通交流
与患者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并给与相关护理。要向患者讲解护理过程、目的、易出现的问题及配合方法等,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亲切、耐心的态度,可提高患者的遵医效果[2]。
1.3.2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因为每位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病情以及习惯和民族都不同,所以在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后,要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即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与患者所需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1.3.3 提高探视条件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有关条例,要在患者家属探视的问题上进行多方面考虑,可适当增多患者家属探视的机会,让患者于家属有更多沟通的时间,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可利于病情的恢复。
1.3.4 改善ICU病房的环境
对于ICU病房的外部设施,要保证其通风、干净整洁等。病房内应布置温馨,可改善患者的焦虑心情。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过程中,要保证动作声音小,保障重症患者有一个舒适的医疗环境,改善其心理问题[3]。
2 结果
影响患者心理问题的主要问题是:病情(57%)、个人问题(23%)、环境问题(20%)。首次的问卷调查显示中,重症患者易出现的心理变动是:恐慌73(91%)、焦虑73 (91%)、烦躁7(9%)、紧张70 (88%)、忧郁40(50%)、落寞40 (50%)、气愤41 (51%)、绝望30(38%)、担忧49(61%)、不安60(75%);而在应用的新型护理手段后的问卷调查显示中,重症患者易出现的心理变动是恐慌20 (25%)、焦虑11(14%)、烦躁15(19%)、紧张23(29%)、忧郁10(13%)、落寞9(11%)、气愤5(6%)、绝望9 (11%)、担忧12 (15%)、不安14(18%)。
3 讨论
3.1 影响ICU患者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3.1.1 病情问题
ICU患者一般都为病情的严重或者是并发症的发生引起的心理各种问题出现,这是导致患者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根据数据提示,很多患者因病情的问题引起精神问题的并发症状。
3.1.2 患者自身因素
因为每位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如文化程度、年龄、心态等。所以患者在承受压力后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
3.1.3 环境因素
ICU患者本身因病情严重,加之医院的特殊氛围,并且家属的陪伴是极少的,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若病房环境恶劣,不能让患者保持正常的休息和安静,那么会造成患者出现心理波动如:烦躁、不安等。
3.2 调查结果
根据本组调查结果发现,第二次的调查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首次调查结果。因此,在对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效的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并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可以降低患者心理出现问题,加快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向海燕,唐春炫.ICU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03):112-113.
[2]夏登枝.ICU患者家属心理需求调查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02):207-208.
ICU监护治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