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病房患者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CU病房患者(精选12篇)

ICU病房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组ICU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重症患者146例。患者来源:急诊或外院直接收住ICU 57例(39.0%),神经外科19例(13.0%), 普外科16例(11.0%),骨科13例(8.9%),肝胆外科11例(7.5%),肿瘤外科5例(3.4%),其他科室(包括内科、妇产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肛肠外科、急诊病房)25例(17.1%)。所有患者入科后根据感染状况,对可疑感染灶进行取材,参照2001年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院内感染者:患者入院时间≥48h培养阳性者;(2)ICU内感染者:入住ICU时间≥48h,培养阳性者;(3)疑似ICU交叉感染者:对患者ICU期间的所住病区和相邻床位情况进行分析,定义在同一时间段、同一病区(或相邻床位)住院疑似接触时间≥48h者。

1.2 监测方法

细菌学培养采用筛选常规培养。采用法国BioMerieux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增加手动药物敏感实验则采用K-B纸片扩散法,药敏结果判断及质量控制采用美国CLSI当年标准。所有药敏结果均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0年制定的标准判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146例重症患者,男122例,女24例,男女比例5.1∶1。年龄14~87 (53.9±17.5)岁,住ICU时间1~103(19.1±15.7)d,平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13~34(19.1±4.4)分。存活病例111例,死亡35例(24.0%)。存活患者平均年龄、APACHE Ⅱ评分低于死亡患者,住ICU时间长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死亡组比较,*P<0.01

2.2 标本来源

鲍曼不动杆菌阳性标本的采集来源主要以呼吸道痰液标本为主,其他部位总标本量14例,包括腹腔6例,胸腔4例,切口引流物3例,尿液1例。血液和其他部位感染鲍曼不动杆菌送检量虽小,但病死率却高达44.4%和42.9%。血液和其他部位标本患者病死率高于痰液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液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痰液组比较*P<0.05

2.3 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情况

146例重症患者中,ICU内感染123例(84.2%),ICU外感染12例(8.2%),院外感染11例(7.6%)。有ICU内相邻或同病房疑似交叉感染的患者118例(80.8%),其中存在相邻床位患者46例(31.5%)。

2.4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变化

鲍曼不动杆菌呈现广泛的高耐药现象,其中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哌拉/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棒酸、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耐药率均>60%,喹诺酮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定、头孢吡肟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居高不下;耐药率较低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及米诺环素均<30%,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17%,并连续3年保持较低耐药。见表3。

注:R为耐药菌株,S为敏感菌株

3 讨 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中,还可寄居于人的皮肤、黏膜、鼻咽、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和唾液中,很容易通过交叉感染在医院广泛传播,为条件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住院患者、重症监护患者和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脑膜炎、腹膜炎等感染。研究表明[3],实施大手术、病情严重、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力缺损、应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介入治疗、多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表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总病死率为24.0%,与国内相关报道相似[4]。本组的死亡患者年龄、APACHE 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APACHE Ⅱ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危重,有文献报道APACHE Ⅱ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病死率有关[5];死亡患者住院时间较短,与本研究中患者基础病严重和放弃治疗有关。本研究发现,危重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血行感染病死率高达44.4%,这可能与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及患者基础疾病严重等多种因素有关。

我院ICU为万级和十万级的层流洁净病房,可减少致病菌的空气传播,但所收集的146例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中,痰液检出率最高,以ICU内感染为主。(1)与患者病情危重且大多数需要呼吸机治疗有关,呼吸机在治疗的同时也损伤了患者呼吸道的屏障功能,也增加外源性细菌进入呼吸道的机会;(2)不能除外医院内接触交叉感染。本研究显示,同一时期入住ICU患者,即疑似交叉感染者,所占比例高达80.8%,其中存在相邻床位患者46例(31.5%)。相邻床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大,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存在易感因素患者严格要求各项无菌操作,加强手卫生监测、教育,床头放置消毒液,必要时对感染患者床旁隔离,定期监测病房空气、器械等细菌分布情况,可减少病房交叉感染的几率,对于疑似交叉感染是否增加病死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目前已成为全球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问题,随着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许多国家地区都出现多重耐药株或泛耐药株[6]。据报道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主要有:细菌产生碳青霉烯酶、外排泵机制、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外膜蛋白修饰或缺失,在高水平的耐药菌株中上述多个因素可能同时存在[7.8]。本研究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呈泛耐药现象。相关文献报道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有较高的敏感性[9],但我院ICU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到83.8%,这与本研究患者病情极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本科室的大量使用有关,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从而出现高度耐药情况。米诺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较高,达90%左右,是目前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最有效药物之一,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大,用于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阿米卡星敏感率高达75%以上,可用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辅助治疗。上述结果表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逐渐升高,对其有效的治疗药物减少,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提醒临床工作者动态监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变化,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此外,还应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教育,加强床旁隔离等,以降低交叉感染几率。

参考文献

[1]Peleg AY,Seifert H,Paterson DL.Acinetobacter baumannii:emer-gence of a successful pathogen[J].Clin Microbiol Rev,2008,21(3):535582.

[2]史俊艳,张小红,徐英春,等.2007年中国CHINET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3):196-200.

[3]刘丁,陈平,陈伟.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分型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140-142.

[4]石岩,刘大为,徐英春,等.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临床治疗初探[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7(1):34-37.

[5]Wong TH,Tan BH,Ling ML,et al.Multi-resistantAcinetobacterbau-mannii on a burns unit-clinical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J].Burns,2002,28(6):349-357.

[6]Paterson DL.The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infections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species[J].Clin Infect Dis,2006,43(Suppl2):S43-48.

[7]汪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严重感染的防治策略[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3):230-232.

[8]Karageorgopoulos DE,Falagas ME.Current control and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fections[J].Lancet Infect Dis,2008,8(12):751-762.

ICU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第2篇

室温宜保持在20℃~22℃为宜,湿度应保持在50%~60%为好,要有监测温湿度的装置。ICU房间应定期消毒处理,室内空气培养要求细菌总数在200个每立方米(200个/m3)以下。控制出入人员的数量,减少其流通量。

开门窗换气,一般每日2~3次,每次20~30min。

紫外线照射、84消毒液,可配成1:500的溶液进行喷雾。

严格洗手制度任何正常人皮肤上都有细菌存在,其中有少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等,在正常人皮肤上不致引起感染,若一旦转移到人体易感部位,如伤口、肺部或泌尿生殖器等部位,尤其是在重症患者极易引起感染。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在接触两个患者和两邻床之间,为病人作查体前,各种技术操作及无菌操作前,处理尿壶、便盆后,进入或离开ICU时,均应认真进行手的清洗,必须要在清洗后用75%的酒精溶液进行擦拭消毒。

ICU内墙壁、天花板,应保持无尘和清洗,每日应清洁处理,可用含氯消毒液500mg/L彻底擦洗一次。门窗、床柜、病床及各种装备仪器表面每日需用500mg/L84消毒液擦拭。各种各式的抹布分开使用,分类放置,每人每桌一块,定期消毒。地面可用500mg/L的84消毒液清洁处理,每日应不少于4次。

严格隔离制度转送进入ICU与进手术室一样,应当使用清洁车或活动床。严格掌握患者进入ICU的分房标准,为了预防交叉感染和防止其散布,进入ICU的患者一定要分房治疗,如患者本人无感染但需要肾透析者,宜住单房间。有潜在感染病例如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须住单房间。有传染病患者、器官移植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以及有明显感染者如开放性化脓或引流的脓胸病人等均需住隔离房间。隔离房间应在位于通气道的末端或ICU之外。

ICU内的机械通气应定时按说明更换通气机的细菌滤过器,以及每24h换一次通气的管道和连接器,为预防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雾化吸入器在使用前后应适当消毒处理。ICU内使用雾化吸入器管道一般都是用1000mg/L的84消毒液浸泡消毒或清洗后熏蒸消毒。ICU内使用的外科器械必须彻底灭菌。

ICU病房患者 第3篇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ICU);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45-02

重症监护室(ICU)是配备有新型医疗设备和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的专业护理急救病室,ICU患者主要集中的是急危重病人,患者病情紧急严重,需要实时监护,随时进行抢救,甚至有时要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极易发生相关性感染,导致抢救失败的可怕后果[1]。本文就ICU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治疗措施进行临床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的462例ICU患者,男女比例为246:216,年龄在18~76岁范围之间,平均年龄54岁。其中,有69例静脉插管,占比14.94%;89例气管插管,占比19.26%;82例气管切开,占比17.75%;222例导尿管留置,占比48.05%。

1.2方法

对每位ICU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情况、体温情况、侵入性操作情况等信息按日统一记录,对目标进行监测。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检验操作规范和诊断标准详细记录ICU患者的感染与否情况,检验鉴定细菌病原体。

2 结果

2.1 侵入性操作的相关性感染情况

在所有ICU患者中,有101例患者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占比21.86%。

2.2 病原菌分布情况

在1.3例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中,经检验发现119株病原菌。其中,有56株革兰阴性杆菌,占比47.06%;有36株真菌,占比30.25%;有27株阳性球菌,占比22.69%。

3 讨论

根据前者的研究,ICU患者极易造成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个,患者自身病情。ICU是重症监护室,集中的主要是病情比较严重可能随时需要抢救的病人,大多都是意识昏迷、卧病在床的情况,病人几乎没有自身活动能力,从而造成代谢缓慢、免疫力低下,从而极易受到各类感染;第二个,医源性因素。病人在监护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注射广谱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这就可能产生内源性感染,或者产生耐药的菌株。另外,各类侵入性操作也比较容易引起picc相关性感染[2]。然而,在picc导管做静脉穿刺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导管、连接器、穿刺針等一系列手术器具,同时还要防止人体肢体活动造成导管脱落或者断裂,大大地增加了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几率,因此针对其预防措施的研究分析显得尤其具有必要性。

针对ICU患者侵入性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四大重要措施:第一个,ICU的隔离消毒,常用的消毒措施有每日每时的紫外线照射,定期的甲醛熏蒸,碘伏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的螺旋式消毒,ICU室内设备、仪器、床位、药具、推车等的消毒,另外,进出的医护人员的口罩、服装、手套等必须保证安全卫生,包括探视病人的家属必须按照医院规定穿戴专用消毒服、鞋;第二个,保证侵入性操作的无菌性,尤其是针对picc静脉穿刺中插入管道的操作,对于气管插管必须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对于导尿管必须随时清理卫生并为避免损伤尿道做好护理及固定工作;第三个,减少气管切开、插管、连接呼吸机这一过程的操作时间,并且必须做好口腔的洗漱护理,尽量采用picc插管,方便快速,从而节约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痛苦;第四个,picc静脉导管的留置优先使用锁骨下静脉置入,固定穿刺部位及时清理消毒并定期更换,防止局部发炎、导管堵塞,有研究表明picc导管“一针治疗”的穿刺手术方案能够显著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发炎率降低至5%,相关性感染率降低至2.2%[3]。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针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预防侵入性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重点关注侵入性操作的无菌护理,针对关键部位及环节做好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红燕,陈芳,刘朝朋. 神经内科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9:10-12.

[2]贺江艳. 神经内科ICU病房导管相关感染的因素及预防策略[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8:188+191.

ICU病房患者 第4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ICU病房中接受治疗的清醒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18~75岁,按就诊顺序依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2.3±4.9)岁;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3.7±5.8)岁。两组ICU病房中清醒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ICU病房相关疾病的专业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ICU病房相关疾病专业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1)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特点及应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医疗和护理指导。(2)心理干预:患者由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性格、文化素养及心理状态做出初步评估,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支持。患者的任何努力和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其感觉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充满信心面对困难与挑战。尽量减少患者的后顾之忧,必要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负性情绪。(3)循证护理:将循证护理贯穿于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始终。

1.3 疗效评价

患者依从性的划分标准[2]:(1)依从性好:患者完全接受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完成完整治疗过程,完全配合各项护理措施。(2)部分依从:患者接受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对护理措施部分配合。(3)不依从:患者对出现的反应和副作用不理解,不配合医护工作。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心理状态[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或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67.50%)优于对照组依从率(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P<0.05),见表1。

例(%)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ICU病房是综合医院急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同时,也是综合医院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4]。庞静[5]采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心理护理调查问卷,调查了52例ICU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和孤独、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以及心理疏导护理2周后的变化,结果发现ICU患者往往存在强烈的孤独、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反应,心理疏导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不良情绪反应。曲海丽等[6]对济南某三甲医院ICU 157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调查,以便评估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结果发现大多数ICU机械通气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焦虑得分与重症监护经历量表中人际支持需求、治疗与病情信息、认知与感觉改变维度评分、病情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年龄等相关;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抑郁得分与人际支持需求、治疗与病情信息、认知与感觉改变、环境感受维度评分及病情评分等相关。文献还认为[7],给予信息告知护理、社会支持护理、睡眠护理、舒适护理和非语言沟通等护理干预对ICU病人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善,护士应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多采用这些方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注意到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结合循证护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病人治疗和康复的促进作用。综合护理干预针对ICU病房中清醒患者特定的生理及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宣教、指导及情感支持,使ICU病人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饶捍卫等[8]将296例ICU清醒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系统护理干预组,分别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各组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分,结论认为,系统护理干预对ICU危重患者心理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ICU病人的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ICU病人的依从性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治疗后,两组ICU病人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显著;而且观察组ICU病人的SAS和SDS评分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提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效果可靠,ICU病房中清醒患者依从性也高。推测原因可能是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结合循证护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一种整体、个体化、创造性和有效的综合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可使ICU病房中清醒患者获得良好的身心状态,对缩短、降低ICU病房中清醒患者不愉快的程度有一定效果,对ICU病房中清醒病人的主观感受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宏,顾海燕.不同镇静评分系统在危重病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573-575.

[2]张静,陈佳蕾.社区干预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3):1471-1474.

[3]Li M,Gong L,Sun X,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dry eye syndrome[J].Curr Eye Res,2011,36(1):1-7.

[4]詹渭娟.基层医院ICU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1):88-89.

[5]庞静.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不良情绪调查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2007-2008.

[6]曲海丽,杨丽娟,韩玉萍,等.ICU机械通气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3):94-98.

[7]周红.护理干预对ICU患者焦虑和抑郁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13-14.

icu病房管理制度 第5篇

2、ICU医护人员应到相关科室轮转一定时间,如:心电图室、麻醉科、手术室、急诊室、专科监护室等。

3、按照各级人员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每年参加院内外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学科进展,掌握最新技术,适应危重病监护的知识及技术要求。

4、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和病例讨论,互相交流,集思广益,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5、重视三基培训,规范各种技术操作。规范各项记录书写,做到项目齐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准确及时。

6、组织ICU医护人员进行科研活动,及时收集、分析、使用各类信息,每年写出一定水平论文。

7、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学习,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掌握危重症患者的远程会诊技术。

8、安排临床各科医务人员到ICU轮科培训。

ICU病房护理风险分析与解决对策 第6篇

【关键字】 ICU;内科;护理风险;解决对策

【中国分类号】 R470【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92-01

1前言

近年来,随着ICU在我国急救医学发展,它已经成为了医院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科室。ICU可以说集中了全医院最先进的抢救和监护仪器,科室的医生、护士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他们能够用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对重病急危人的循环、呼吸等全身的各个系统全面的进行监视、护理以及治疗。对于内科ICU 病房,由于病人的病情比较复杂,有很多危急的病人像心脏衰竭的患者,如果稍微疏忽就很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ICU 的护理,尤其是内科的ICU护理对病人的治疗来说非常的重要。[1]

2 ICU病房护理风险分析

2.1护理操作中的风险:支持生命的大量设备、仪器;转运时的呼吸、心跳的停止;抢救、固定躁动的约束带、由于被动体位造成压疮;醫院内发生的感染;运用多种药物;内脏器官的检查、紧急的医疗措施、由于患者的特殊体质而无法预料的病情、无过错的输血感染、过敏和输液反应、由于侵入导致的病毒感染以及体内脏器的误伤、由于患者诊疗的延误等原因造成不良的后果,这些原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患者的死亡或者伤残,这些风险造成的后果将难以弥补。[2]

2.2信任危机的风险:病人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宣传医疗机构的服务特殊性不够,还有受到有些医疗卫生中发生的不良事件的影响,在看病和治疗的过程当中怀疑医护人员,对护理人员不信任,有的不法分子甚至还故意的制造纠纷来索取赔偿金。

2.3环境风险:内科ICU科室是医院的重、危病人的集中地方,极易的发生内感染,如消毒隔离的制度没有严格的执行,易引起交叉感染。还有多种药物、特殊检查、紧急措施增多和患者的特异体质、输液输血、过敏反应、这些不良后果跟患者、家属对ICU 的医疗结果和高期待值的矛盾等方面,都会造成环境的风险隐患。

3 ICU病房护理风险解决对策

3.1完善各种风险管理制:我们内科ICU科室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建立了麻药管理、仪器检查登记、隔离消毒、护理人员培训、危重病人转运和护理查房制度等。各种操作的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比如:遇到病人抢救的时候,严格按抢救的流程,进行有条不紊地的抢救,避免杂乱无序,影响其他病人监护的质量。设置病人转入、出医院的交接班记录本,在病人转出之前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进行再次评估,做好详细的记录,要提前通知涉及的科室和病人的家属做好接待的准备工作,在转出前还要核对好病人用品,避免不出现遗漏、错拿。

3.2以人为本, 诚信服务:内科的ICU最好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因为内科ICU的患者大多属于病情危重的无家属在身边陪伴的,患者和患者的家属本来在精神上就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他们往往会出现不配合治疗、性情急躁甚至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服务稍不满意就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所以我们要加强医院和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协调工作。当患者进入内科ICU 时,科室的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和家属内科ICU 的规章、制度,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解释ICU无法留陪,并告知探视的时间、制度,介绍治疗的具体情况,耐心的回答家属提出的问题。如果患者和家属有什么不满、问题,甚至医患之间产生分歧、矛盾,要立刻向上级医生报告,以便尽快妥善处理,把矛盾扼杀在萌芽阶段。根据患者和家属不同的病情、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选择适当的交流方法,准确的洞悉患者和家属的意图并给予及时的解答,使得他们疾病的痛苦和精神的负担得到减轻。对于有一些患者和家属提出的不满以及一些异常的投诉,注意留心资料的收集,为以后的事留下依据,避免出现争议。

3.3提高护理记录水平:首先,提高护士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对她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在记录护理情况的时候要牢记三重点、三随时、三不能原则,有问题的时候随时记录、病情变化的时候随时记、检查治疗用药和治疗前后随时的记录。然后,医护之前加强交流,杜绝护理记录不符,其实造成记录不符的主要原因是医护双方理解患者资料存在分歧,没有及时的进行沟通造成的。护士对于有些重要的比较关键的名词、数字要和医生进行核查以后进行记录。如果在记录中发现不一致的地方应该找医生进行核实,避免医护记录相冲突。最后,抓好护理记录的质量管理,在内科ICU可是成立专门的质量检查小组,由检查小组的成员对护理记录进行经常性的严格的检查,对急危重症的患者要更加的注重护理记录的质量,随时都要做好检查,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改正, 把风险降到最低。

4总结

我们要做好内科的ICU护理,要保证护理的质量,我们首先就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严格的执行管理制度,使得每一步都有条不紊。其次注意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在做好培训的同时,建立完善内科ICU护理的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严格管理。做好医院的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医院的真实情况,消除以前人们的误解,让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ICU的护理,建立良好的信任。给予良好的医疗环境,做好卫生和保护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管理好医院的环境,让患者和家属在治疗期间有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还要做好护理的记录。我们内科的ICU只要坚持改掉现在存在的问题,运用好解决对策,就会做到更加人性化,更加优秀的护理,让病人能够尽早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 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02):53.

[2] 肖兴琼,于新玉. ICU潜在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 西南军医,2009(09): 70-71

ICU病房患者 第7篇

关键词:颅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护理

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病房内的颅脑重症患者意识模糊,常伴有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使患者的营养摄入与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营养供给不足将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影响临床治疗进展,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地改善颅脑重症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维持患者肠道的完整性,增强其免疫功能,并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1]。本次研究中对重症颅脑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并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ICU病房的85例颅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CT扫描均证实为重症颅脑损伤,其中,合并原发性脑干伤31例、脑挫裂伤28例、弥漫性轴索伤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43.2岁;对照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1.7岁。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患者入院后,早期禁食,72 h后予以鼻饲营养液,护理人员按常规护理方法做好各项护理工作。观察组同样给予传统的护理方法,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及针对性护理干预。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营养状态及消化道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营养缺乏情况,在营养液的配置过程中,在满足患者每日需求量的同时,适当增加所缺乏的营养物质。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恢复情况,对患者在肠内营养过程中所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总结,并根据所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本研究中所总结出的护理问题主要包括:鼻饲管管理问题、负面心理情绪及消化道感染3个方面:(1)鼻饲管管理:给予鼻饲管管理护理,鼻饲前,患者取半卧位,同时验证胃管位置是否正确,为避免误吸情况的发生,鼻饲后0.5 h内,患者不能吸痰及翻身,护理人员应记录好鼻饲数量及时间,观察患者大便的性质、颜色等情况,若有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为防止患者肠黏膜受损,可遵照医嘱予以相应药物;(2)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问题:予以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前,对患者及家属讲述营养支持的相关注意事项,耐心详细的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康复信心;(3)消化道感染问题:给予口腔护理及消化道管理,因鼻饲营养支持患者常用口腔进行呼吸,导致患者舌苔和口腔干燥,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检查患者口腔黏膜的健康情况,以预防感染和炎性腹泻的发生。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神经功能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相关并发症及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录入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6%,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0%,观察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70,P=0.03),见表1。

2.2两组患者间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38例,治疗总有效为88.4%;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2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2.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91,P=0.005)。

3讨论

颅脑重症患者在创伤、手术及感染等应激作用刺激机体的情况下,主要表现为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或昏迷等症状,患者即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进食困难等情况,临床针对颅脑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时,予以适当的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胃肠黏膜的供给,同时改善患者供血功能,并保护患者胃黏膜不受损伤[2]。对颅脑重症患者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提供患者膳食纤维,为患者体内重要有机物的合成及修复患者胃黏膜提供原材料。研究表明,对予以肠胃营养支持的颅脑重症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黏膜屏障的恢复,阻止毒素、细菌等进入体内,预防感染的发生[3,4]。营养支持的同时,对颅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增加患者静脉血液,刺激患者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恢复,降低神经功能的损害。本次研究对ICU病房的颅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予以护理干预措施,与传统护理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这与文丽英等的研究大致相同[5]。

综上所述,对颅脑重症患者ICU病房的肠内营养支持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有较大的帮助,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珍,冯萍,陈玉红,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及其并发症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4,14(2):68-71.

[2]栗艳红.重症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措施[J].吉林医学,2012,33(16):3524-3525.

[3]翟丽萍,刘春艳,王丽,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颅脑外伤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胃黏膜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5):1912-1914.

[4]吴剑.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对不同蛋白质含量肠内营养支持反应的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6):377-378.

ICU病房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8篇

1 建筑布局

1.1 我院ICU设在住院部四楼, 七部电梯都能直接到达以便能快速收治患者, 并且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科室: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建筑材料与手术室相似, 便于清扫消毒。

1.2 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医护人员生活区相对独立, 以减少彼此相互干扰。医务人员与病人进入ICU有不同的通道, 并且进入医疗区域有缓冲间, 并设有风淋设施, 有利于感染控制。

1.3 ICU医疗区域病床为开放式, 我院设有三个分隔式病房。第一、二、三医疗区域分别设有14张、10张、2张病床, 每张病床使用面积约15 m2, 床间距大于2 m2, 两床之间设有布帘相隔。设有一间单人病房, 一间双人病房, 用以收治需要保护性隔离的患者, 亦可收治严重、特殊感染或发生耐药菌株感染需进行隔离的患者。

2 环境要求

2.1 我院ICU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病区装有十万级空气净化装置, 设有层流空气, 持续净化空气, 有独立空气调节系统, 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温度维持在24摄氏度左右, 相对湿度40~60%) , 我院每月对空气、桌面进行一次采样检测,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2 我院在每个医疗区域配有感应式水龙头, 并且每张病床备一张床旁桌、一辆治疗车, 一瓶快速洗手液, 有效地防止了交叉感染。

2.3 病床单位实行一床一巾湿式清扫, 每天两次, 患者床旁桌椅用消毒液擦拭, 每日两次, 实行一床一巾一用一消;患者被服一天一换, 遇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 病人转科、出院后会用床单位臭氧消毒机对病床单位做终末处理, 以防止交叉感染。

2.4 地面、墙面和门窗医院聘有专人负责擦拭, 每天两次, 保持无尘和清洁, 通常用清水擦洗, 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 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抹布有洗衣班专人回收、清洗、消毒、晾干, 防止了因抹布为传播媒介的交叉感染。

3 人员管理

3.1 制定了严格的病室管理制度, 限制人员进入, 谢绝进入病区探视及陪护。为了满足家属探视病人的需求, 我院制定了每天下午16:00-16:30在外走廊隔玻璃窗探视病人的规章制度, 这样既防止了交叉感染又满足了病人家属的需求。

3.2 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换拖鞋, 更换工作服, 戴口罩帽子, 外出更换外出服, 以减少感染。

3.3 会诊者入室前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鞋套, 建议使用ICU诊疗设备如听诊器等, 防止交叉感染。

3.4 加强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 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 操作前后按规定洗手, 坚持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交叉感染。

3.5 加强护士基础护理

3.5.1 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 注意加强口腔护理, 用口腔护理液每日3次清洁口腔, 按时给患者翻身叩背, 雾化吸入, 促进痰液排出,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运用正确的吸痰方法, 防止外源性感染。雾化液冰箱内2~10℃保存, 有效期24小时, 呼吸机管道实行一人一管一用一消, 长期使用患者管道每周更换一次, 更换管道时防止呼吸机冷凝水倒流。长期吸氧患者每日更换湿化瓶、清洁鼻腔及一次性吸氧管, 使用中的湿化瓶用无菌蒸馏水。

3.5.2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减少留置时间, 每日用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一次, 2周更换尿管, 每日更换尿袋, 保持集尿袋通畅并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每日3次消毒, 并涂以红霉素软膏, 以防尿道口粘膜干裂, 可有效地降低泌尿道感染。

4小结

ICU病房患者 第9篇

1 ICU病房护理的常见风险分析

1.1 护理技能操作风险

护理技能操作风险在 ICU病房护理中最常见的风险包括:心跳、呼吸停止的抢救;治疗药物的应用;神志不清时意外坠床;特殊的外出检查;转运时躁动给予约束带固定;被动体位形成的压疮;院内感染;大型检查与采取紧急医疗措施、无过错输血感染、输液反应、过敏反应;各种侵入性操作导致感染或误伤或患方原因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此外, 医疗技术专业性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就医的高期待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 也使风险增加。

1.2 护患信任风险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与实施、社会舆论与媒体的渲染、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医疗卫生行业中个别不良事件影响等, 使一些患者或家属在看病和治疗过程中对医护人员持有怀疑态度, 尤其是不信任护理人员, 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医闹”。

1.3 隐私风险

告知行为及保护患者隐私不规范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或思想交流时间少、宣教不到位, 或家属与家属之间交接不清, 患者及家属不满意或无理取闹;患者转科时主管护士在护送患者到转入科室与责任护士交接患者时对病情、病历等交接不清楚或造成差错、事故;护理人员不注意交谈方式泄漏患者病情及隐私, 给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带来负面影响等。

1.4 护理文书风险

(1) 书写护理文书意识淡薄。主要反映在有些护理文书书写流于形式或者应付了事, 出现明显的缺陷或遗漏。也有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自我法律保护意识, 对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学习不够深入细致, 存在片面地认为护理文书的好坏不碍大事等错误的指导思想。如签名不规范或代签名现象, 这种病历在法庭上将失去法律的证据力。 (2) 护理记录书写不及时、不完整或无记录。护理记录记载了对患者治疗护理及抢救的全过程, 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也是澄清事实的有力武器, 但护理记录中出现不及时、不完整、内容不连贯或对主要病情变化无记录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危重患者抢救未及时记录, 事后做回顾性描述, 导致事实与记录的出入。也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或责任不强, 忽略了记录或记录时忘记某些项目, 使护理记录不完整。例如体温记录单只记录了体温、脉搏、呼吸, 而忽略了大、小便项目的填写。 (3) 记录字迹不清晰与涂改现象。护理文件书写要求明确规定护理记录书写字迹应清晰, 严禁涂改、伪造病历资料。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术语或重要数据出现涂改或模糊不清, -旦发生医疗纠纷将失去其原有的可信度。但护理记录内容不准确、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楚、有涂改、标点符号不规范、错字和别字比较严重、签名无法辨认等现象是很常见的。 (4) 医护记录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护理记录书写与医疗记录时间出现差异, 从而使病历所具有的法律依据作用大减, 例如医生开出医嘱与护士执行医嘱时间不对应。医嘱是护士对患者实施治疗的法律依据, 要求临时医嘱须在开出后15min内执行, 但由于医生疏忽将时间开错或抢救患者下达口头医嘱, 于抢救结束后补开医嘱时将时间开错;也可能是护士忽视了医嘱开出的具体时间, 导致时间不对应等。 (5) 存在计量单位使用不规范、不统一现象, 出入量记录不准确。

2对策

2.1 提高护士风险意识, 完善各种操作规程

ICU病房面临危重病人无陪护的问题, 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2]。同时由于ICU患者病情往往较危重, 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 必须完善各种操作规程 , 才能减少护理风险并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 (1) 对事故的重点环节要把好关, 特别是对危重患者抢救, 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 如输血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护患双方共同在现场对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 (2) 对岗位护理人员进行持续的急救护理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是防范纠纷、减少护理风险的措施之一; (3)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制意识, 使护理人员明确角色责任和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并将风险意识贯穿到工作中每项操作和护理的具体工作当中, 防患于未然; (4) 加强抢救设备检查、维护, 保证急救设备、药品、器材齐全完好, 建立标准的规范化抢救程序; (5) 避免容易疏忽的“风险环节”: 如转运前必须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 并及时汇报、记录;转运中的机械、物品必须备齐备足, 防范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 如管道扭曲、移位等。这些细小的环节稍有疏忽, 就有可能引发医患纠纷, 使护士成为风险的责任人。

2.2 建立以人为本、互惠互信的服务意识

ICU是一个没有家属陪伴的封闭管理模式, 进ICU的患者病情多是危重者, 机体上常陷于危机状态, 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常有急躁、焦虑、恐惧等精神改变, 如疏忽、怠慢患者或家属可引发纠纷。因此, 对神志清楚的患者可根据他们的病情、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 准确判断患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及时给予解答, 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气管切开的患者可以用笔或手势来交流、表达思想,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责任护士应向家属讲解ICU不能留陪伴、探视时间、制度, 并告知患者所在的床号, 让其家属感到我们很重视这个患者;探视时主管护士应站在床边, 解答家属疑问, 必要时协助联系主治医师等, 让其家属随时可了解患者的情况;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任何不满或疑问, 应及时回应, 妥善处理解决。对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或投诉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协调,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 ICU为封闭式治疗场所, 无家属陪护, 患者病情重、变化快, 护士工作任务繁重、负荷大, 护士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 最终导致产生差错的概率增加[3]。因此, 为了增强患者的信心, 应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并要求ICU护士对自己的情绪和态度有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保持热情饱满、沉着稳定的情绪。

2.3 履行护士责任和义务, 关注病人知情权

知情权是落实患者“被告知”和“同意或不同意”的权利。如各种治疗或护理如有涉及患者生命安全的, 护士应给家属讲明利害关系, 得到家属同意并在护理病历上签字, 避免日后医疗纠纷的发生; ICU患者如有佩带首饰等贵重物品, 在领取时必须由两个护士 (或一个第三者在场) 交还患者家属, 并根据“ICU探视制度须知”要求写明已取走的物品并签名;需要特殊的外出检查或转运时必须告知其家属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做好记录, 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保管好患者的病历与各种检查报告单, 他人不能将ICU患者病历或化验单等私自带出ICU病房, 如需要带出, 必须向护士说明并及时送回;另外, 不在病房中交谈患者的病情, 以免泄漏患者病情及隐私权。

2.4 注重与规范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2.4.1 领导重视是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关键。

部分医院领导对医疗文书书写, 尤其是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管理缺乏足够认识, 缺乏医患纠纷中的法律意识, 不按规定所需要投入财力, 不配备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病案管理工作人员, 使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管理工作得不到组织落实与实施, 终因病案管理缺陷引发了重大医疗纠纷, 方才恍然大悟。因此, 强化领导的管理意识, 改善管理理念, 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是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关键。

2.4.2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制意识。

学习《病案书写规范》、《病案管理质控规章制度》, 使大家清楚写好病案的重要意义;学习《护士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文件, 结合典型事件进行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质量意识与法制观念。

2.4.3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 防“错漏”常抓不懈。

护士要做到认真、及时、真实、完整地写好每一份护理文书, 不仅是对患者和医院负责, 也是对自己负责。必须改变护理人员重干轻写、笔下草率的不良习惯, 做到防患于未然是保证护理文书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 (1) 做到医护记录一致。解决医疗护理记录的不相符, 首先要核准医护双方对患者资料来源并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 对关键性的语名及数字护士应先同医生核查后再记录, 如发现书写记录不一致时, 应及时与医生核实和更正。 (2) 书写时应做到客观、准确、及时、完整。护理书写记录要遵循“三个随时、三个重点、三个不能”, 即有问题随时记、病情变化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重点记录客观事实、重点记录护理行为、重点记录护士确实做过的事情。主观的描述、判断、结论不能有, 自相矛盾的记录不能有, 含糊其词的记录不能有。 (3) 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管理常抓不懈。医院应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经常检查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记录,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予以改正。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1-192.

[2]张风清, 李珍, 黄体纯.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A) :67-68.

ICU病房患者 第10篇

绝大多数非发酵菌属于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 随着侵入性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 广谱抗菌药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 耐药率高的非发酵菌的分离率逐年上升, 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临床对其抗菌治疗十分困难, 不易治愈。因此, 加强对ICU病房与非ICU病房的非发酵菌耐药性检测, 可为临床有效治疗及预防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从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非发酵菌1 471株, 其中ICU病房分离出非发酵菌504株, 非ICU病房分离出非发酵菌967株。其中来自痰液808株、咽拭16株、尿10株、脓汁14株, 1周内同一患者、同类标本中多次分离的菌株不重复计入。

1.2 仪器和试剂

法国梅利埃公司生产的ATB-Express细菌鉴定仪及配套的细菌鉴定条。

1.3 药敏试验

药敏纸片来自英国Oxoid公司, M-H琼脂来自美国BBL公司, 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依据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 制定的药敏实验结果解释标准及数据分析和阐述的推荐标准进行, 所用标准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

1.4 数据分析

采用WHONET 5.4软件统计分析病原菌的分离率及耐药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技术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年间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2 735株, 其中非发酵菌1 471株, 占革兰氏阴性杆菌的53.8%。排前5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中, 铜绿假单胞菌59.5%、鲍氏不动杆菌20.0%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2.8%, ICU病房与非ICU病房中各占3位, 3种非发酵菌中, 铜绿假单胞菌排在第1位。ICU病房中非发酵菌分离率:2005年为48.4%、2006年80.5%、2007年80.2%;非ICU病房中非发酵菌分离率:2005年为30.3%、2006年46.7%、2007年57.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种非发酵菌占ICU与非ICU病房中非发酵菌的94.4%, 耐药率比较见表1。

3 讨论

ICU病房中分离出非发酵菌504株, 占ICU革兰氏阴性杆菌的74.5%;非ICU病房中分离出非发酵菌967株, 占革兰氏阴性杆菌的46.8%, 二者均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主, 即1 359株占92.4%, 略高于国内报道的73.8%和83.8%[1,2]。以上统计表明, 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以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占优势, 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引起ICU病房与非ICU病房医院感染的主要非发酵菌[3],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4]。3年间, ICU病房非发酵菌分离率在2006年达高峰 (80.5%) , 高于2005年的48.4%, 与2007年持平;非ICU病房中非发酵菌分离率每年呈上升趋势。ICU病房非发酵菌的分离率 (74.5%) 远高于非ICU病房中非发酵菌的分离率 (46.8%)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非发酵菌已成为ICU与非ICU病房病原菌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非发酵菌革兰氏阴性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 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后又产生获得性耐药, 是非发酵菌耐药性的一个重要特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LBLs) 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高耐药率的主要原因。

在ICU病房与非ICU病房中, 非发酵菌有各自的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非发酵菌中分离率占绝对首位的致病菌, 与其复杂耐药机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 已成为临床重要的耐药株。从ICU病房与非ICU病房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对比中可以看出, 除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外的其它抗菌药物, ICU病房的耐药率高于非ICU病房 (P<0.05) , 如ICU病房中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61.3%、非ICU病房中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27.0%。在ICU病房中, 庆大霉素、头胞吡肟的耐药率较低, 非ICU病房中, 头胞吡肟、头胞他啶的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株的出现, 更加重了临床对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的困难。我院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株97株, 其中ICU病房42株, 占ICU铜绿假单胞菌的15.9%;非ICU病房55株, 占铜绿假单胞菌的9.0%。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 也是机会致病菌, 其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加, 并呈现单耐药到多耐药不断进展的趋势。尤其是鲍氏不动杆菌ELBLs产酶株, 部分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引起广泛传播, 被称为革兰氏阴性菌的MRSA[5]。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不同于铜绿假单胞菌, 美罗培南在ICU病房与非ICU病房的耐药率几乎一致, 且敏感性较强, 哌拉西林、3-4代头孢、丁胺卡钠和环丙沙星在ICU病房的耐药性均强于非ICU病房。左氧氟沙星在ICU病房的敏感性较强, 与ICU病房较少使用有关。美罗培南、哌拉西林、它唑巴坦对ICU病房与非ICU病房都有较强的敏感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美罗培南的高度耐药, 其原因可能与细菌外膜通透性较低, 使抗菌药物不能达到菌体有效部位、细菌产生水解酶以及外排泵系统表达有关。结果显示, 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它唑巴坦和头胞吡肟的耐药率非ICU病房高于ICU病房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它抗菌药耐药性差异不大。不同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多抗菌药的耐药率非ICU病房大于ICU病房。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它唑巴坦和头胞他啶在ICU病房中耐药率较低, 非ICU病房中仅头胞他啶的耐药率较低。

%

总体来看, ICU病房与非ICU病房耐药率的比较中, ICU高于非ICU (除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发酵菌在ICU病房与非ICU病房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耐药率也在逐年提高, 是临床面临的严峻问题, 极大威胁人类健康。因此, 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医务人员的警觉性, 及时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合理使用抗菌药, 降低非发酵菌的感染率, 遏制医院感染扩大的趋势, 延缓细菌耐药的产生,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吴安华, 任南, 文细毛, 等.医院感染非发酵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病原菌与耐药性监测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11) :764-766.

[2]张建中, 黄支密, 单浩, 等.4种非发酵菌革兰氏阴性菌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6, 16 (8) :862-864.

[3]王辉, 陈敏钧.1994-2001年中国ICU非发酵菌的耐药性变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83 (5) :385-390.

[4]李家泰, 李耕, 齐慧敏, 等.2002-2003年中国革兰氏阴性菌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1) :19-27.

ICU病房患者 第11篇

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我院ICU共发生意外拔管9例次,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12~82岁;其中胃管3例次;气管插管2例次,气切管1列例次;尿管3列例次;意识清醒状态下4例,昏迷患者1例。意识模糊伴烦躁着4例2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2.1

患者意识模糊伴烦躁不安是引起患者自行拔管的重要因素,本組病历4例次。此组患者均为颅脑外伤术后。意识处于谵妄状态。均未使用镇静剂,以免影响病情观察,导致此类患者拔管率较高。2.2

固定导管方法不妥

本组4例 ,3例病人为清醒患者尿管滑脱,均为导尿管气囊冲液量不足所致;1例为老年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患者作摇头动作时气管插管滑脱。2.3

肢体约束不当

本组2例

患者因约束带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未及时调整位置,双手的活动范围过大,将气管插管和胃管拔出:此组多发生于夜间,接班护士只知道病人是使用约束带的,但未及时检查,加之约束带质量不好往往能挣断约束带导致自行拔管。2.4

健康宣教不到位

本组1例 为一78岁老年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意识清楚。既往有手术史。患者于夜间5时自己拔除胃管,问其原因,患者告知肛门通气就可拔除胃管。ICU因危重患者多,护理操作繁多而杂,导致护士只重视护理操作而忽视了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导致病人对各种管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出现意外拔管。2.5

医疗护理操作不规范: 本组1例 为70岁昏迷气切患者,外出行头颅CT检查,途中简易呼吸气囊辅助通气,搬动患者时,因用力不匀,将患者气切管过度牵拉拔出。2.6

ICU是封闭管理

无家属陪伴,患者白天夜间无规律作息制度,夜间意外拔管高于白天,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呼吸频率降低,肺泡通气不足、二氧化碳(CO2)潴留、血氧饱和度较清醒时低,易出现头痛、烦躁、幻觉等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睡眠状态拔管。[2]2.7

护士相关因素

中午夜间护士人数少,遇抢救其他病人,不在患者床旁时,同时年轻护士缺乏责任心、慎独精神。对患者病情无预见性,易致意外拔管。3 意外拔管的危害3.1

增加患者痛苦,增加并发症,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3.2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导致医疗纠纷。3.3

对患者及当班护士的心理影响。患者会认为自行拔管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会认为难以治愈,造成心理阴影,不利于疾病康复;值班护士因在当班期间出现意外拔管事件,心理压力很大,有的甚至采用隐瞒上报等方法,错过了最佳纠正不良反应的时机,造成严重医患纠纷。4

预防措施4.1

加强护士专科培训和管理:(1)选择自身素质好的护士轮转ICU,同时对于轮转护士进行专科理论及专科操作技能培训;由ICU专科护士承担培训任务。(2) 选出护理质量管理组长,对危重病人每天定期检查,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病人、重点环节管理。在意外拔管的高危时段,应提高警惕,加强巡视。(3) 弹性排班

对于危重患者多时,随时调动备班人员,以保证危重病人护理质量,保证医疗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4)

制定管道护理常规,对于新同志,做好传、帮、带,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各项护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特别是护理细节问题,不容忽视。4.2

加强护患沟通 护士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应用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考虑患者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如清醒、配合患者,反复告知管道的重要性,使患者处于最佳舒适状态,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同时取得家属配合及理解。鼓励家属探视时间多安慰患者,主动配合医护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4.3

对意识不清、狂躁患者,在不影响病情观察情况适量使用镇静剂,减少病人的不适与疼痛感,在使用镇静剂或镇痛药物时,集中进行护理操作,使病人舒适。4.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及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时,对病人高危管道正确评估、记录、并签名。同时给病人进行翻身、移动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应保护好各类管道,防止翻身时意外脱管。4.5

制定各类管道滑脱应激预案。如对于气管插管意外滑脱者,在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后,可紧急行简易呼吸气囊辅助通气。同时通知医生,必要时重新插管。5

小结

ICU病房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分析 第12篇

1.1 材料

2009年至2010年本院ICU住院患者的痰, 尿液, 胸、腹水及引流液, 血液, 伤口分泌物及留置导管等标本, 分离出革兰阴性菌分别为2009年274株, 2010年326株。同一患者相同部位标本的相同菌株, 视为同一菌株, 不重复药敏试验。中国蓝玫瑰红琼脂由温州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采用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 (Kirby-Bauer, K-B) 进行药敏试验。药敏结果根据美国国家实验室判断标准。

NCCLS (2003) 药敏试验标准判定[1]。以大肠杆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菌株为质控菌。

1.3 观察项目

鉴定细菌种类, 比较2009年至2010年分离菌株标本分布情况及前5位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2 结果

(2) 2009年从449株临床分离菌株中共取得符合要求的274株革兰阴性菌 (肠杆菌科145株, 非发酵菌100株) , 其中大肠埃希菌62株 (13.81%) 、铜绿假单胞菌55株 (12.25%) 、肺炎克雷伯菌53株 (11.80%) 、鲍曼不动杆菌45株 (10.02%) 和阴沟肠杆菌30株 (6.68%) ;2010年从541株临床分离菌株中共取得符合要求的326株革兰阴性菌 (肠杆菌科165株, 非发酵菌126株) , 其中大肠埃希菌76株 (14.05%) 、铜绿假单胞菌66株 (12.20%) 、鲍曼不动杆菌60株 (11.09%) 、肺炎克雷伯菌58株 (10.72%) 和阴沟肠杆菌31株 (5.73%) 。

(2) 分离的菌株依次来源于痰液、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以及穿刺、引流液等, 见表1。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2年间分离菌株标本分布大致相同, 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 均占60%以上。

(3) 2009、2010年2年前5位G-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 见表2。2年间常见G-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总体水平变化不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相当, 优于不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 (头孢类) 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对所有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最高的抗菌活性 (耐药率为1.7%~3.3%) , 但也出现了耐药菌株, 应密切注意。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0.3%~30.9%;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为18.2%~33.3%。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5.0%~35.6%、35.0%~35.6%、31.1%~31.7%, 对其他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达55.0%~98.3%。

3 讨论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2年间分离菌株标本分布大致相同, 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 均占60%以上。表2可知, 2年间常见G-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总体水平变化不大[2]。

3.1 肠杆菌科细菌

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为代表。

大肠埃希菌对喹喏酮类的耐药率>70%, 与国内汪复等[3]报道相似。由于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主要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有关, 因此临床经验治疗时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十分慎重。克雷伯菌属与大肠埃希菌耐药谱相似, 比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属耐药性低[2]。

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 该种菌株检出率虽不是很高, 但它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达35.5%~96.8%, 目前仅仅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对其敏感性较高 (耐药率为3.2%~12.9%) 。

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机制主要是产生β-内酰胺酶, 对以氨苄西林为代表的广谱青霉素耐药率>90%;对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相当, 优于不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 (头孢类) 抗菌药物。表2结果表明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对所有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最高的抗菌活性 (耐药率为1.7%~3.3%) , 但也出现了耐药菌株, 应密切注意。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低。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最常见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中亦有发现。此酶耐药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 耐药程度高, 耐药谱宽, 耐药机制复杂, 往往由普通的β-内酰胺基因突变而来, 一旦受其感染, 即在细菌与细菌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病房与病房之间、医院与医院之间迅速传播, 造成耐药菌株的几何级增长, 交叉耐药与多重耐药的过早出现, 导致感染患者死亡率的增加, 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3.2 非发酵菌

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代表。

表2结果显示,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0.3%~30.9%;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为18.2%~33.3%。铜绿假单胞菌对5 种抗菌药物敏感率为33.9%~18.2%, 依次为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与刘文恩等[4]报道明显偏低, 可能与我们控制使用这几种抗生素有关。CLSI (M100-S17, 2007年) 建议, 对铜绿假单胞菌严重感染患者的治疗, 用大剂量抗假单胞菌青霉素或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并推荐与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联合应用[5,6]。

Lepper等[7]较早的临床研究提示, 依米培南的消耗量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发生呈正相关。因此, 细菌耐药监测的同时, 应调查抗菌药的使用情况,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耐药最严重,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已达98.0%以上, 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 在18.2%~73.3%之间, 比杨晓军[2]报道的要高。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可以水解亚胺培南的OXA酶。表2结果显示, 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5.0%~35.6%、35.0%~35.6%、31.1%~31.7%, 对其他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达55.0%~98.3%。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菌株的增加, 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敲响了警钟, 应高度重视呼吸病房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问题。对于致病力强, 难以清除的革兰阴性杆菌一定要以及时、准确的药敏结果为依据, 采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综上所述, 革兰阴性菌在感染病原菌中仍占主要地位, 耐药性仍十分严重, 应及时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 指导临床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临床上, 应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生素, 及时了解本地区和本单位细菌耐药性的变化, 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抗生素的疗效, 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革兰氏阴性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2009年至2010年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009年分离出前5位的革兰氏阴性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62株 (13.81%) 、铜绿假单胞菌55株 (12.25%) 、肺炎克雷伯菌53株 (11.80%) 、鲍曼不动杆菌45株 (10.02%) 和阴沟肠杆菌30株 (6.68%) 。2010年分离出前5位的革兰氏阴性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76株 (14.05%) 、铜绿假单胞菌66株 (12.20%) 、鲍曼不动杆菌60株 (11.09%) 、肺炎克雷伯菌58株 (10.72%) 和阴沟肠杆菌31株 (5.73%) 。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对所有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最高的抗菌活性;非发酵菌对大多数抗菌药高度耐药。结论 革兰阴性菌在感染病原菌中仍占主要地位, 耐药性仍十分严重, 应及时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 指导临床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重症监护病房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Methods for diluti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for bacteria that grow aerobically.Eighth edition:approved standard, M2-A8[J].Villanova, Pennsylvania: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2003.

[2]杨晓军, 马少林.重症监护病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7, 29 (1) :44~46.

[3]汪复.2005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J].中国抗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 (5) :289.

[4]刘文恩, 王红梅, 唐银, 等.124株多重耐药菌株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6) :665~667.

[5]CLSI.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Seventeenth informational sup plement (M100-S17) [S].2007.

[6]Livermore DM, Winstanley TG, Shannon KP.Interpretative reading£orecognizing the unusual and inferring resistance mecha-nisms from resistance phenotypes[J].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1, 48 (Suppl1) :87~102.

ICU病房患者

ICU病房患者(精选12篇)ICU病房患者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组ICU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重症患者146例。患者来源:急诊或外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