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鼻腔扩容术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51

鼻腔扩容术范文(精选4篇)

鼻腔扩容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1例患者中,鼻中隔偏曲为主伴有不同程度慢性肥厚性鼻炎57例;慢性肥厚性鼻炎为主30例;慢性鼻窦炎伴有不同程度慢性肥厚性鼻炎34例。男72例,女49例,年龄14~63岁,病程6个月-~10年。所有患者均以鼻堵为主诉,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排除鼻腔、鼻窦肿瘤。

鼻中隔偏曲手术适应证:偏曲之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接触,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具有鼻塞等临床症状。

慢性肥厚性鼻炎手术适应证:下鼻甲肿大,或肥大,或息肉样变,阻塞总鼻道或下鼻道,经药物治疗无效引起的鼻阻塞;下鼻甲骨质增生或位置不良引起的鼻阻塞。

慢性鼻窦炎手术适应症:钩突骨质增生,或黏膜肥厚、或息肉样变;中鼻甲前端骨质增生,或黏膜肥厚、或息肉样变,或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变形。以上结构异常伴有鼻窦炎引起鼻堵、嗅觉障碍,经药物治疗3个月效果不明显的患者。

1.2 手术方法

1.2.1 鼻中隔偏曲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3]或三线减张

法鼻中隔矫正术[4],解除造成鼻中隔偏曲的异常张力,保留大部分方形软骨和骨性支架。

1.2.2 慢性肥厚性鼻炎

手术术式分为4种[5]。下鼻甲外移术(Tl),鼻内镜下用剥离子将下鼻甲骨向外压移位;下鼻甲低温等离子消融术(T2),适用于下鼻甲肥大,以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等离子刀头由前向后刺入减容下鼻甲游离缘;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T3),适用于下鼻甲骨质增生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在下鼻甲前端作切口,用剥离子游离下鼻甲骨,酌情切除部分下鼻甲骨;下鼻甲部分切除术(T4),适用于下鼻甲增大以黏膜息肉样变为主,阻塞总鼻道、后鼻孔大部分的患者,鼻内镜下采用剥离子将下鼻甲内上移位后,再用吸切器或激光将下鼻甲外侧、尾部病变黏膜部分切除。

1.2.3 慢性鼻窦炎

在鼻内镜下切除病变钩突,对称开放双侧中鼻道,中鼻甲有骨质增生、息肉样变、中鼻甲泡、反向偏曲等的行中鼻甲成形,对称性拓宽双侧中鼻道,解除鼻腔结构之间的接触。

若一种术式不能完全解除症状,可联合几种术式同时应用,对称性拓宽双侧鼻腔。

1.3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术后鼻塞消失,鼻腔各结构之间无接触,总鼻道与中鼻道较术前明显增宽;有效:鼻塞较术前减轻,下鼻甲与鼻底有部分接触;无效:术后鼻塞无改善,体征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描述并比较不同手术方法的有效性。

2 结果

121例患者术后均在鼻内镜下定期复诊换药,随访时间3~l2个月,显效94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5%。无一例出现鼻腔干燥、头痛、鼻中隔穿孔等术后并发症。各种术式疗效比较见表l。

3 讨论

鼻腔扩容手术主要以缓解或解除鼻中隔、鼻腔侧壁和中鼻道结构异常引起的鼻腔阻塞为目的,纠正鼻腔病理性改变,调整两侧鼻腔气流的对称性分布,维系鼻腔正常通气功能。有研究发现,成功的鼻腔扩容可以有效缓解上气道通气功能障碍,对于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6]。鼻腔扩容术应在扩大鼻腔容积的同时尽可能保护鼻黏膜,保持正常鼻阻力,以避免术后发生空鼻综合征[7]。

注S:鼻中隔手术;T1:下鼻甲外移术;T2: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T3: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T4:下鼻甲部分切除术;B:鼻窦开放术

鼻中隔偏曲的类型临床常见为混合型,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行个性化手术治疗,如采用鼻中隔成形术或三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保留了大部分方形软骨和骨性支架,保持鼻中隔应有的生物力学支撑性,并可避免术后鼻中隔扇动、鼻背塌陷和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本组病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此类严重并发症。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主要采用对称性开放双侧中鼻道,切除钩突,开放两侧筛窦,中鼻甲成形,尽量保留及保护好鼻腔、鼻窦粘膜及正常结构,以维护鼻腔、鼻窦的功能。当严重的黏膜息肉样变必须对黏膜处理时,可以使用电动切割器切除表层的息肉样变组织,保留黏膜基层,防止骨质暴露。保留黏膜是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核心内容,鼻腔、鼻窦的分泌功能、纤毛传输功能都是依靠完整的黏膜来完成,丢失的黏膜无法再生。我们重视了以上特点,本组病例术后未出现窦腔缩小、鼻塞等情况。对于慢性肥厚性鼻炎为主的患者及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伴有下鼻甲肥厚的患者,我们主要采取下鼻甲外移术,部分患者在外移下鼻甲后若鼻腔体征改善不明显则加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尽量保持鼻腔粘膜的完整性,保留鼻黏膜有效功能面积,维护鼻腔功能,只有少部分下鼻甲黏膜息肉样变,阻塞总鼻道、后鼻孔大部分的患者和下鼻甲骨明显增生的患者,在外移双侧下鼻甲后酌情加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或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本研究中,术后总有效率97.5%。有3例无效,其中1例患者手术失败是因为分离鼻中隔前端黏膜时两侧相应部位有较大撕裂,为预防术后穿孔,在竖形切除中隔软骨尾端软骨条时过少,造成术后中隔前端矫正不满意,提示手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两侧对应部位黏膜损伤,前位偏曲的方形软骨尾端应切除2mm。另外2例是因为患者患有过敏性鼻炎,患者不能正规使用鼻用激素而行手术,术后症状反复。

在本研究中,对于肥厚下鼻甲的处理,我们使用最多的是下鼻甲外移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王秋萍等[8]研究报道慢性鼻炎引起鼻阻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下鼻甲骨位置不良或结构不良,是下鼻甲骨位置过度靠近鼻中隔,或下鼻甲骨本身骨质增厚而导致总鼻道有效通气面积缩小的结果。也有研究发现,下鼻甲代偿性肥大不仅有黏膜肥厚,也有下鼻甲骨肥大并向内侧移位,且下鼻甲骨内侧移位程度要明显超过黏膜肥厚程度[9]。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肥厚下鼻甲实行下鼻甲外移术,不仅可以有效解除大部分患者鼻阻塞,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下鼻甲的生理功能。本研究中,对鼻腔的扩容我们强调了双侧的对称性。以往手术多追求最大化去除病变结构,尽可能扩大鼻腔,而忽视鼻腔生理功能的对称性,有的患者术后仍一侧鼻塞或头痛,其头痛常为反射性痛。鼻阻力与下鼻甲的大小有很大关系,并且下鼻甲有温度调节、过滤及清洁以及对物理化学刺激的调节作用[10]。如手术过度扩大鼻腔容积,鼻阻力减低,大量气体通过鼻腔,易直接刺激三叉神经引起反射性头痛。有研究表明,双侧鼻腔不对称性通气将改变鼻腔空气动力学特征,使得鼻腔宽敞侧发生代偿性变化,来维持近似正常的呼吸生理功能。这说明双侧通气对称性是维护鼻腔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提示如术中不对称扩容,术后较宽的一侧也会代偿变窄,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患者术后仍感觉鼻塞,但鼻内镜检查未见机械性阻塞,原因除鼻腔过度通气外,还应考虑可能与双侧鼻腔容积不对称有关。正常人具有生理性鼻甲周期,两侧下鼻甲黏膜内的容量血管呈交替性和规律性的收缩和扩张,表现为两侧鼻甲大小和鼻腔阻力呈相应的交替性改变,但左右两侧的鼻总阻力保持恒定,对呼吸无明显影响,正常人常不自觉,但如果两侧鼻腔容积不对称,两侧在周期收缩阶段的最小阻力不相等,总阻力发生显著变化,出现周期性明显鼻塞。本研究中注意了鼻腔对称性处理,术后未出现鼻塞、鼻干、头痛等症状。故手术过程中应适当地对称扩大鼻腔容积、恢复双侧通气的对称性。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慢性肥厚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选择l21例鼻中隔偏曲、慢性肥厚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患者,根据患者鼻腔情况采取不同的术式,如鼻中隔偏曲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或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慢性肥厚性鼻炎行鼻内镜下下鼻甲外移术酌情联合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或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慢性鼻窦炎行鼻内镜下双侧鼻窦对称性开放。结果:术后随访3-l2个月,有效率为97.5%,无一例出现鼻腔干燥、头痛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处理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鼻塞,鼻中隔,鼻甲,鼻窦炎,内窥镜,耳鼻喉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腔扩容技术的临床意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2):89~90

[2]韩德民,臧洪瑞.鼻腔扩容技术.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24(4):l97~l98

[3]吴健.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刊,2009;11(6):925~927

[4]韩德民,王彤,臧洪瑞.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手术.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24(2):l03~l05

[5]郝晓民,刘水明,蔡咸仪,等.鼻内镜下108例鼻腔扩容术疗效分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ll;46(7):586~588

[6]彭易坤,胡德峰,代喻兵,等.鼻腔扩容术对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效果的影响.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5):301~304

[7]Da mm M,Eckel HE,Jungehülsing M,et al.Olfactory changes at threshold and suprathreshold levels following septoplasty with 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3;an;112(1):91~97

[8]王秋萍,李泽卿,王天友,等.下鼻甲位置不良对鼻通气功能的影响.医学研究生学报,2002;15(5):424~426

[9]Sulsenti G,Palma P.Tailored nasal surgery for normalization of nasal resistance.Facial Plast Surg.1996;12(4):333~345

鼻腔扩容术 第2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所有患者入院均被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完成, 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为17岁~68岁, 平均年龄为37.8±4.1岁, 其中确诊为单纯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患者为24例, 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为26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为16岁~70岁, 平均年龄为38.5±4.9岁, 其中确诊为单纯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患者为29例, 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为21例。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其他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鼻腔扩容术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为:1由于偏曲导致鼻窦通气受到影响和持续性的鼻堵以及由于压迫鼻甲导致睡眠打鼾以及反射性头痛的患者采用鼻中隔偏曲手术。2由于下鼻甲肥大导致影响通气以及下鼻甲代偿性肥大造成的骨质肥大和黏膜增厚的患者采用鼻甲黏膜下骨质部分切除手术。3由于鼻甲后端息肉样变以及肥大造成患者鼻道大部分或完全阻塞, 并且出现分泌物阻塞鼻腔的患者采用鼻甲部分切除手术。

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为:注射北京第四制药厂生产的普卡因与消痔灵混合溶液, 比例为1:1。注射时, 采用双侧同时进行注射, 注射量为每测2ml, 每7天注射一次, 3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1~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3]:显著:患者的鼻腔通气性良好, 中鼻甲可见, 鼻中隔和鼻底与下鼻甲的间距高于3mm。有效:患者的鼻腔通气性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 中鼻甲可见, 鼻中隔和鼻底与下鼻甲的间距低于3mm。无效:患者的鼻腔通气性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别, 临床体征与治疗前相同。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 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 进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U=2.1709, P=0.0299) , 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随着当今医学的发展, 人们对疾病的治疗方案越来越成熟, 医疗技术也日渐完善。对于像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一类疾病, 虽然不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但是会对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4], 其危害不容忽视。因此, 适当的身体锻炼以及定期的身体检查对于疾病的检测以及预防的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5]。鼻腔扩容术是直接采取手术的方法, 减轻患者鼻腔内的气道阻力, 改善病变部位的狭窄程度, 从而治愈或减轻患者病情[6~7]。因鼻腔扩容术仅在患者鼻甲前端作一小切口, 减小了患者的手术创面, 从而降低了术后的感染风险, 减轻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与术后并发症。与药物治疗相比, 鼻腔扩容术在根源上改善了患者的病情, 治疗时间更短, 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本研究显示, 采用鼻腔扩容术进行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 明显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

由于鼻腔扩容术直接作用于患者病灶, 手术过程中切除了患者的病变部位, 治疗的效果大大提高。本研究显示, 采用鼻腔扩容术进行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治疗无效的仅为1例, 明显少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

综上所述, 采用鼻腔扩容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周期短, 治疗效果显著, 在根源上改善了患者病情,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钱劲英.慢性肥厚性鼻炎微波治疗的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5 (2) :182-183, 185.

[2]胡文静, 魏晓萍, 刘武科等.等离子消融术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肥厚性鼻炎51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20) :2409-2411.

[3]丁小军, 邓建华, 谷李欣等.鼻腔扩容术68例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15) :2464-2465.

[4]刘飞, 王欣欣.慢性疾病影响老年人QOL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1) :4277-4280.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1.21.097.

[5]陈美均, 李劲松.不同术式对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疗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 2012, 41 (24) :2517-2519.

[6]张国华, 邓明朝, 容庆丰, 等.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11) :1849-1850.

鼻腔扩容术 第3篇

关键词:鼻腔扩容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 其主要是因上气道出现完全塌陷, 从而造成阻塞, 反复发作诱发呼吸暂停和低通气, 患者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打鼾, 诱发睡眠结构发生紊乱, 血氧饱和度降低, 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和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从而对机体重要的器官和脏器造成损伤, 严重者出现睡眠性猝死[1,2]。 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9 月收治的6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其中男39 例, 女21 例, 年龄16~70岁, 平均 (45.5±10.7) 岁,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睡眠打鼾、呼吸暂停的临床症状, 在白天时可能嗜睡和头昏, 注意力不集中。 通过鼻内镜检查, 鼻中隔偏曲者42 例;合并症情况:糖尿病10 例, 高血压15 例, 心律失常3例, 术前注意对血糖、心电图和血压进行监测。

1.2 方法

采用STORZ鼻内窥镜系统进行手术, 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联合黏膜麻醉, 全麻满意后以1%的丁卡因联合0.1%的肾上腺素棉片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通过1%利多卡因联合0.1%肾上腺素对鼻中隔、下鼻甲、中鼻甲黏膜等进行局部浸润性麻醉。 于鼻内窥镜电视显像系统下进行手术, 根据临床特点分别实施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 主要是对软骨膜和骨膜两侧进行分离, 将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进行离断, 将软骨线、软骨线下方宽度为1~3 cm的软骨条切除, 根据临床特点将筛骨垂直板的前缘的骨质咬除, 对偏曲的犁骨进行咬除, 上颌骨鼻嵴和腭骨鼻嵴的偏曲部分进行切除。 根据中鼻甲和下鼻甲临床特点进行中鼻甲和下鼻甲手术。 下鼻甲手术主要包括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下鼻甲外移术。 中鼻甲手术主要施行中鼻甲内移固定术:内镜下用剥离子将中鼻甲自根部向内按压移位, 扩宽中鼻道, 中鼻道给予膨胀海绵或硅胶管填塞固定, 1 周取出。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最低血氧饱和度 (LSa O2) 、平均血氧饱和度 (MSa O2) 、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HI) 和睡眠呼吸暂停指数 (AI) 情况通过多道睡眠监测 (PSG) 对患者夜间连续的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脑电图、心电图、心率等指标的监测, 通过计算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呼吸不足的数量总和的平均值, 来计算AHI。

1.3.2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Epworth嗜睡量表 (ESS) 评分情况主要是针对患者坐位看书、看电视, 公共场所静坐且没有间歇情况下乘车1 h, 在某一环境下躺下休息, 和人坐着交谈过程中, 在未饮酒的午餐后静坐时, 驾驶车辆等候信号灯等八种情况下进入睡眠状态的可能性, 每种入睡的可能性评分为0~3 分, 随着分数增高, 入睡或打盹的可能性越高, 总分为24分, 一般正常情况下总分≤10 分[3]。

1.3.3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鼾声评分针对患者打鼾程度进行评分, 总分为0~10 分不同等级, 其中0 分:不打鼾;1~3 分, 患者打鼾程度为轻度, 并且不会影响同床者的休息;4~6 分, 打鼾的程度为中度, 对同床者有一定的影响;7~9 分, 患者为重度打鼾, 对周围近距离人的休息有影响;10 分, 患者打鼾会对整个同屋人的休息造成影响, 而离开房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 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LSa O2、MSa O2、AHI和AI情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后LSa O2、MSa O2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9.25、13.38, P < 0.05) 。 治疗后AHI、AI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18.85、11.13, P < 0.05) 。 见表1。

注:LSa O2: 最低血氧饱和度;MSa O2: 平均血氧饱和度;AHI睡: 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I:睡眠呼吸暂停指数

2.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ESS和鼾声评分情况比较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后ESS和鼾声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注:ESS:Epworth嗜睡量表

3 讨论

鼻腔是人体重要的呼吸门户, 其不仅具有通气、清洁滤尘、保持温湿度、加强机体免疫和嗅觉等功能, 同时对于人在睡眠状态下周期性通气也具有重要的作用[3,4]。 上气道阻塞往往会诱发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其主要分为鼻-鼻窦阻塞和咽腔阻塞, 同时鼻腔内解剖结构改变、炎性反应和肌肉调节功能障碍等共同作用造成上气道阻塞[5,6]。 而炎性反应、解剖结构发育异常及鼻腔内占位性病变是上气道发生阻塞的前提因素[7,8]。 鼻气道阻塞原因较为复杂, 其中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病变和下鼻甲肥大等较为常见, 同时还有可能发生鼻咽部阻塞, 进而出现鼻腔阻力增加[9,10]。一般情况下, 鼻腔阻力是正常的上呼吸道的50%比例, 其正常阻力的存在可以保持肺泡气体交换过程的顺利和充分的进行, 但是如果鼻阻力过大, 可能诱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11,12]。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骨和软骨共同组成的骨性气道即鼻气道是人体重要的气体交换的通道, 咽气道则是人体重要的肌性气道, 当鼻阻力增加时, 作为肌性气道的咽气道的负压就会相应的增加, 进而引起咽腔黏膜和周围的软组织发生塌陷, 从而形成一种无效气道, 明显的降低胸腔内的压力, 软腭发生震动, 进而形成打鼾;其次鼻气道发生阻塞, 患者可能需要用嘴进行呼吸, 这样明显的降低颏舌肌和鼻翼肌的肌电活动, 气道扩张不是十分顺畅, 舌体会松弛后坠, 对咽腔形成阻塞;另外鼻腔发生阻塞后, 呼吸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进而有可能出现代偿性的过度通气, 从而发生呼吸暂停, 进而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13,14]。 关于鼻气道阻塞增加和睡眠呼吸障碍研究在19 世纪就已经出现, 往往鼻腔狭窄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生率密切相关, 尤其是鼻气道阻塞越严重, 患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也更加严重, 其引起的睡眠结构紊乱也随之越重。 目前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鼻气道阻塞之间关系研究的结论较多, 针对采取手术方式也有分多种, 选择合适的鼻腔手术措施, 改善鼻腔通气功能, 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逐渐成为耳鼻喉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针对性根据鼻腔阻塞引起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进行鼻腔扩容术的个性化治疗, 对鼻腔和鼻窦的通气容积进行扩展, 利用鼻腔空气动力学监测技术, 量化分析鼻腔内结构与气流的相互关系, 识别鼻腔功能性结构, 有效地降低鼻腔内的阻力, 缓解咽腔黏膜肿胀情况, 降低咽腔塌陷压力和顺应性, 有效地改善患者在睡眠状态下的通气质量, 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但既往研究中鼻腔扩容术是否达到了鼻腔扩容的效果, 是否真正降低了鼻阻力, 未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对鼻腔扩容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术前与术后主观症状及客观指标方面的比较尚未有大样本的及明确的报道。

鼻腔扩容技术的原理是利用鼻腔异常结构矫正、充分的扩大鼻腔通气容积、对鼻腔双侧通气对称性的恢复, 改善上气道阻塞临床症状的一系列手术, 主要鼻中隔三线减张矫正术、中鼻甲内移固定术、中鼻道双侧鼻窦对称开放术及下鼻甲外移固定术等。 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对鼻中隔原有的生物力学支撑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会诱发鼻背塌陷和鼻中隔扑动, 改良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只是将偏曲部分切除, 有效地保留了不偏曲的软骨和骨, 并且大块的软骨和骨在修正后重新放回原位, 提高了鼻中隔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三线减张术原理是建立在解剖胚胎期生发点生长过程中产生异常张力导致鼻中隔偏曲的三条曲线, 三条曲线主要是鼻中隔方形软骨尾侧端与鼻小柱大翼软骨尾侧端之间、鼻中隔方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结合部位、鼻中隔软骨与犁骨、上颌骨鼻嵴和腭骨鼻嵴交界处, 需要对鼻中隔软骨和正常的骨性结构进行保留, 只是进行线条型的切除软骨和部分的骨质, 最大限度的对三条张力线区域进行保留, 保证了鼻中隔骨性支架的完整性, 对鼻中隔正常的应力关系有很好的恢复, 利于鼻中隔重新塑形和恢复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15,16]。

鼻腔扩容术 第4篇

关键词:鼻腔扩容重塑,慢性鼻炎,鼻内镜

慢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各类人群。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鼻粘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征的鼻腔慢性炎症,[1]临床发病率高,主要表现鼻塞伴头痛不适。我科对75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同期行中隔矫正、中鼻甲成形术、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症状术后改善比较理想、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5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龄14—52岁,患者以鼻塞症状为主,伴头痛、头昏沉感,精神萎靡、间歇粘性或粘脓性鼻涕,不易擤出,日常生活受到明显影响,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无效。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检查。所有患者下鼻甲增生肥大,表面不平,1%麻黄素收缩粘膜反应差,触诊弹性差,其中伴有下鼻甲过度水平内展15例,鼻中隔偏曲伴粘膜肥厚12例,中鼻甲气化10例。

1.2 治疗方法:

10例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其余均在局麻鼻内镜下完成手术,并发鼻窦疾病同时行相关手术。

1.2.1 鼻中隔矫正术

取鼻中隔偏曲侧killian切口,在0°鼻内镜直视下自切口处剥离粘—软骨膜,充分暴露偏曲部分及棘突或嵴突,随时调整剥离子用力方向,保护粘—软骨膜,预防撕裂,彻底矫正或切除偏曲部分,复位粘膜观察鼻腔中隔居中,位置满意,中隔处理结束。若鼻小柱处或前端仍有偏曲,再于鼻中隔方形软骨尾端与鼻小柱大翼软骨尾端之间条形去除部分软骨,术中尽量保留骨性支架的完整性。[2]

1.2.2鼻甲处理

中鼻甲气化或肥大应用15号刀片垂直于中鼻甲垂直部前缘正中切开,去除其外侧部分,将内侧部分内移固定,用粘膜咬钳咬齐中鼻甲下缘。对于下鼻甲的处理采用粘一骨膜下切除术+骨折外移法。取下鼻甲前端上缘垂直向下切口,达下鼻甲下缘处,然后自前向后作2—2.5cm的水平直线切口,切开粘膜切透粘骨膜,用剥离器先分离下鼻甲内外两侧面的粘骨膜,使下鼻甲内外两侧粘骨膜与下鼻甲骨彻底分离,使全部下鼻甲粘骨膜形成一个向前开放的口袋,用咬骨钳从前向后分次咬除下鼻甲骨,术中咬除下鼻甲骨质时不可强拉,以免撕裂粘一骨膜。对于下鼻甲局部肥大或向内过度伸展者,采用骨折外移的办法,用鼻腔剥离子深入下鼻道终点处,向内上方上抬下鼻甲,使下鼻甲自根部骨折内移,然后于下鼻甲内侧缘分前、中、后三点向外侧按压,使下鼻甲于根部骨折,外移至下鼻甲外侧缘与鼻腔外侧壁相贴。

1.2.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48小时取出鼻腔填塞物,常规应用抗生素3天,鼻腔生理盐水冲洗并运用鼻喷激素1—3个月,一月内每周复查鼻内镜,清理鼻腔分泌物,并检查有无鼻腔粘连等并发症。4周后每2周复查一次,直至鼻腔粘膜完全上皮化,随访6月以上。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鼻塞症状完全消失,无头痛不适,鼻腔通气良好。检查下鼻甲与鼻中隔和鼻底的间距较宽,在5mm左右,下鼻甲大小位置合适,粘膜湿润,淡红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结痂,无粘连;好转:鼻腔通气较通畅,偶感鼻塞,检查下鼻甲和鼻中隔或鼻底间距在3—5mm之间,下鼻甲缩小,粘膜稍干,无异常分泌物;无效:鼻塞症状无好转,下鼻甲仍与鼻中隔鼻腔底紧靠,鼻腔通气未改善。

2 结果

术后患者随访半年以上,术后定期复查,进行鼻腔清理观察,避免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保持鼻腔清洁通畅。术后半年进行疗效分析,显效52例,占68%,改善18例,占24%,无效5例,占6%,总有效率93%。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鼻塞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头痛、头部昏沉感,偶可见耳鸣、耳闷等。下鼻甲是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受累器官,下鼻甲肥大是导致鼻塞的主要原因,下鼻甲粘膜含有丰富的由静脉血管构成的海绵状组织,在下鼻甲游离缘后端,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之间形成海绵状血窦,内有丰富的含血腔隙,海绵状血窦在正常情况下呈收缩状态,遇有冷空气刺激时即扩张,借以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因为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鼻甲粘膜深层海绵状组织慢性扩张,静脉及淋巴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静脉通透性增高,粘膜固有层水肿,继而在血管周围发生纤维组织增生,粘膜肥厚,病变累及骨质可造成骨质增生,从而引起下鼻甲增生肥大,下鼻甲肥大又会加重鼻塞症状,长期鼻塞,张口呼吸,又容易引发咽炎、睡觉打鼾、上呼吸道感染等,这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鼻腔为一复杂的腔隙结构,鼻腔内的每一结构对鼻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都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由于其复杂性,所以在正常人群中,很少有人每一结构都是完全正常的。其中某一结构的全部或局部明显异常,或者几种结构均明显异常,都可引起鼻塞、头痛不适症状,鼻腔扩容术主要解决由于慢性炎症引起的鼻部粘膜和或骨质的增生性病变或影响鼻腔有效通气的各种解剖异常。我们采取同时联合手术,解决了鼻腔解剖和形态异常,提高了鼻腔有效通气容积,降低了鼻阻力。[3,4,5]对下鼻甲肥大目前临床实施手术的方法较多,对于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后,下鼻甲尚能缩小者,一般采用硬化剂注射、下鼻甲微波治疗,短期有一定的疗效,但术后易发生鼻腔粘连,远期易复发,影响鼻腔通气功能。针对鼻甲粘膜肥厚并骨质增生,对血管收缩剂无明显反应或下鼻甲过度水平内展者,宜行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骨折外移术,能有效的拓宽总鼻道中下部宽度,增加有效通气而不破坏下鼻甲生理功能。[6]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5~166.

[2]韩德民.鼻内镜外科技术新热点.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441~442.

[3]张庆翔,刘宏刚,王云丽,等.鼻腔扩容术治疗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23(2):116.

[4]邝少盛,麦其伟,吴舜.内侧上缘纵形切口行下鼻甲成形术.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4,22(5)346—376.

[5]陈平.单纯下鼻甲消融术对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疗效的回顾性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4,12(6)448—449.

鼻腔扩容术范文

鼻腔扩容术范文(精选4篇)鼻腔扩容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21例患者中,鼻中隔偏曲为主伴有不同程度慢性肥厚性鼻炎57例;慢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