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边词》鉴赏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51

《边词》鉴赏范文(精选5篇)

《边词》鉴赏 第1篇

朝代:唐代

作者:张敬忠

原文: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译文

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二月之间,垂杨尚未发芽。

黄河岸边。如今开始冰雪消融。长安城里,却正当落花时节。

注释

⑴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旧来:自古以来。

⑵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⑶即今:如今,现今。冰开日:解冻的时候。

⑷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 “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边词》当为张敬忠公元7(唐中宗神龙三年)前后在边塞军中任职时所写。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公元707年,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张敬忠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边词》鉴赏 第2篇

穷边词二首

作者:姚合朝代:唐体裁:七绝 将军作镇古F洲,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边词 第3篇

二月垂杨未挂丝③。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译文

五原这地方的春天一向都来得很迟,已是二月了杨柳还没有挂丝。眼下河冰刚刚解冻,可那京城长安却已是春花凋谢之时了。

赏析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而是对春天的展望和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全诗情调乐观恬适,称得上是开盛唐边塞诗风的先驱之作。

注释

1边词:一般写边塞景物。

2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旧来:自古以来。

鉴赏画、鉴赏人、更是鉴赏生活 第4篇

一、鉴赏画

叶三是鉴赏家,最直接的体现是其与大画家季匋民共赏画作。叶三这个人物凭借其生活经验和对画的最朴素理解,用最简洁、准确的语言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地对季匋民的画予以评价,以至于让“最讨厌听人谈画”的季匋民“首肯”他的评价。可见叶三确实具有鉴赏家所应有的素质。

一般人鉴赏画的常规做法,无非是对画面的色彩、构图等外在的形式作简单的欣赏。而叶三却不,他看到的是画中的“意”。季匋民画的特点“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是大写意,叶三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好”,乍看有奉承的意味,但是他确实能够“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他的评价实在而不花哨,没有虚伪,只有真诚。“他从不瞎评论”,而是以其内心真实感受一语中的地道出画的好处。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能赏出季匋民画作中的“美”,而且能赏出画作中的不足。“红花莲子白花藕”竟使得一向“从不当众作画”的季匋民也为他“破例著胭脂”了。不仅如此,他还能辨认是否是李复堂的画。由此可见,叶三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

二、鉴赏人

孟浩然曾经感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贾岛也曾说“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在季匋民心中叶三无疑是他的“知音”。不仅能赏他的画,亦能赏出季匋民骨子里不流俗,他的画“不装模作样,没有江湖气。”文人雅士爱荷,季匋民也不例外“最爱画荷花”,尤其喜欢墨荷,“荷梗甚长,一笔到底”。荷,高洁之征象,更何况白荷?叶三欣赏他的画,难道不是欣赏他的为人之品,而且是“出于肺腑”的?

身为果贩的叶三,一个小小的商贩,却得到大画家的青睐:季匋民独独对他“另眼相看”,他画画时“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甚至送画给他并称之“泽之三兄”。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叶三的大儿子是“店里头一把算盘”,“老二也很能干”“叶三抱孙子了”。叶三算得上儿孙满堂,家境富足。他完全可以在家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叶三还是卖果子”正如文中所说“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他做到了:他搜罗到最好的水果,如,“别处没有”的西瓜,他最先想到的就是给季匋民送过去。甚至在季匋民死后,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看来,叶三不仅是对季匋民的画赏识更是对季匋民这个人赏识和敬重,而季匋民何尝不是赏识叶三这个人呢?作为商贩的叶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笔者看那是情理之中,毕竟他还是个果贩子;季匋民死后,他的画成为“精品”、“神品”,画价大增,面对“要多少钱都行”的诱惑,叶三爽利而坚定地说:“不卖”。一个朴素纯真、不涉功利的叶三形象,凸显在我们面前,真实而又高大。可见,叶三对美的追求不是热血沸腾的一时冲动,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以一生的追求去力行,最终画随他共存于地下。那何尝不是他“死了都要爱”的执着?

以果为媒,以画为介,我们似乎看到了叶三和季匋民之间显现出的人性之美:执着、本真、纯洁。

三、鉴赏生活

叶三,果贩?鉴赏家?当这样的身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时,是多么令人费解?但是叶三确实做到了。他能够成为“鉴赏家”是必然,还是偶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卖果子的叶三是一个怎样的人?也许能解开谜团。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但是他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而且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都是一些“得四时之先”树熟的、大的、均匀、香甜、好看的果子。一个与众不同、懂得欣赏生活、有品位的以审美眼光去追求生活美的叶三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再说,“他也喜欢到处跑”,以至于他和送果子的人家很熟,熟的连“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他和果园主人也不是一般的熟,熟得“像是亲家一样”。勤快的叶三不仅送去了果子而且给一些深居简出的人送去节令。

丰子恺先生在《豁然开朗》中说:“你若爱生活,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同于世俗商贩审美眼光的叶三,因他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美的执著追求,能够不间断地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他“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他对生活的挚爱不仅增加了其丰富的阅历,同时也提高了他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情趣,当然显著提高的还有他的鉴赏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叶三能赏出季匋民的画“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正是借助“这样一个”平常而又独特的叶三形象,向我们阐释了鉴赏家的内涵:对生活的热爱源自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生活中的美。如果我们能像叶三那样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那么,我们也能成为“鉴赏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边词》阅读答案 第5篇

(2)暮春(晚春)季节。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意对即可)

拓展阅读:《边词》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边词》鉴赏范文

《边词》鉴赏范文(精选5篇)《边词》鉴赏 第1篇朝代:唐代作者:张敬忠原文: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