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PO盈余管理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PO盈余管理(精选7篇)

IPO盈余管理 第1篇

盈余管理 (Earnings Management) 是实证会计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块。其主要是指经营者很自然地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那些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W.Scott, 2003) 。而作为公司的利益相关方, 主要通过财务信息来考量与目标公司契约的行为。因此, 通过盈余管理可以研究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 进而不仅对公司大小股东, 而且对公司其他利益方研究和决策有重要意义。在众多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中, 关于企业首次公开发行新股, 即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的动机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较为重视的领域。原因是IPO的行为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第一步, 也是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们选择新投资渠道的机会和对象。目前, 国内外的各种文献都开始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各种研究, 包括A股、B股和H股。本文试图从公司地区差异的因素入手, 对我国A股市场IPO过程中盈余管理的现象作初步的探索。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

近年来, 国外关于资本市场驱动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驱动盈余管理的高发时期中未预期的应计行为。研究主要包括4个方面: (1) 管理层收购 (MBO) 前的盈余管理。Perry和Williams (1994) 研究结果表明, 在买入全部股票之前, 未预期应计项目的确认主要是减少公司收益。 (2) 股票发行前的盈余管理。研究表明:在出售权益 (Teoh, welch和wong, 1998a) 向公众发售股票 (Teoh, welch, 和wong, 1998b;Teoh, welch和Rao, 1998) 和换股收购之前 (Erickson和Wang, 1998) , 公司往往利用未预期应计项目来增加报告收益。 (3) 迎合预测的盈余管理。Burgstahle和Eames (1998) 发现管理当局为了避免报告盈余低于分析师的预测而采取一些行动调高盈余。 (4) 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Bushee (1998) 指出, 当公司股权大部分被短期炒作型机构持有, 且有价证券周转率高时, 公司会通过削减研发费用来虚增利润, 即存在盈余管理。

(二) 国内研究

陈信元 (2008) 研究后, 得出一个结论:从我国的A股市场里对于公司的地区差异的统计结果来看, 东西部在分布上是有区别的。刘云 (2010) 指出, 长期以来因为西部地区公司自身的健康情况不太好, 甚至还存在着和其他地域企业相类似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中国特殊的制度下, 要进行IPO, 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之前大多背负着巨大的社会服务体系, 依靠股份制的改革而整体上市, 其结果必然是资产利润率过低, 加之新股发行额度的限制。刘星 (2009) 的研究表明:使得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选择“主体上市, 原企业改为母公司模式”, 也就是集团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控股股东, 集团公司将资产的一部分抽出来, 建立一个虚拟的股份公司, 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主体。吴云 (2011) 则认为, 源于上市公司的多元复合架构, 致使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包含了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其他合营公司及共同控制等种种企业的经济情况。因此,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诸如商品交易、资产的转让、提供劳务等方式, 在相关联的企业间采取非实质性的转移交易, 目的是对IPO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然而, 因为西部公司较之于其他地区公司还残存着其他诸多问题, 所以如果要上市发行股票融资, 就需要比其他地区的企业有更加强烈的动机, 包装和管理对它的盈余信息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基于我国制度背景中新股发行政策、西部公司现状, 提出以下假设:

Hl:IPO过程中, 中国A股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H2:中国A股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 主要通过对应收账款的调整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H3:中国A股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 西部公司相对于非西部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更为严重

提出这一假设的原因是, 从西部公司历史与现状中看出, 存在储蓄总量不足, 自身资金积累能力差, 证券市场融资能力弱, 资金大量外流, 导入民间资本阻碍多等问题, 而与此对应的东部公司则相对不突出。进而, 2001年开始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改变了过去由政府部门预先制定计划, 推荐和选择企业的行政本位。这种变化使得本来就相对弱小的西部公司可能失去了原来制度下所理所当然获得的上市名额。所以, 假设面对存在和面对这些问题的西部准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现象更为严重。

(二)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中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SMAR (中国资本市场会计研究) 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上市后各年度的年度报告数据。上市公司2005年的年报数据是本文研究所取得的最近数据。本文中选取2009年起作为研究起点。且假设首次公开募股年份 (2009年和2010年) 为第0年, 并以此为基点倒计 (-1、-2、-3年) 和顺计 (1、2、3年) IPO前后年份。这样选取的原因主要是为使实行分析研究可靠, 需要有一定长度期间的数据观察样本IPO后的情况。本文选取的样本IPO前后的观察期间长度为3年。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需要大量使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的数据, 故其数据的质量关系到研究的准确性。我国于1998年1月1日起要求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 故以1998年开始的研究期间各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数据可直接获得, 较为准确, 利于研究。

(三) 研究模型

从文献来看, 可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应计利润总额和可操纵利性应计利润总额。由此, 本文使用以下模型:Je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等。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

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故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上述地区的上市公司为“西部公司”, 而将非上述地区的上市公司为“非西部公司”。表1列示了2009~2010年在我国A股市场上市的150家公司根据地区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这150家新上市公司中, 非西部公司数量是西部公司数量的4倍。因此表明了西部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在公司数量上出于弱势, 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没直接地能被准上市公司利用。

从样本上市公司IPO当年的主要财务特征的统计特征描述中, 本文列示了西部公司和非西部公司的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经营性活动现金流的描述性数据。从表2中可以看出, 从这四项指标中位数和平均值的绝对数上看, 非西部公司都要高于西部公司 (见表2) 。

(二) 样本整体IPO前后的收益表现

在本文中, 使用资产回报率来作为样本收益表现的指标。这是参照Aharony, Lee and Wong (1997) 对于包括1992至1995年共83家发行B股和H股的国有企业的样本的盈余管理的研究所使用的ROA计算方法, 即在计算总资产时扣除现金资产。其理由是在Aharony, Lee and Wong (1997) 的研究中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第n年的现金资产与IPO收入现金的比率中位数始终在较高的水平, 若直接使用包括未使用的IPO现金收入, 不能准确地反映资产回报率。最理想的做法是扣除未使用的IPO现金收入, 但是这类数据无法取得, 于是就使用扣除所有现金资产后的总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的指标。

从整体样本来看, 上市公司IPO前后年度呈现以IPO前一年为峰顶的倒V字形。这点不符合Aharony, Lee and Wong (1997) 的研究结论, 即上市公司IPO前后年度呈现以IPO当年为峰顶的倒V字形, 但基本符合林舒, 魏明海 (2000) 的对于中国A股IPO公司的研究结论, 即IPO公司的收益表现在IPO当年前达到最高, 然后从IPO当年开始持续下降。

(三) 西部公司与非西部公司IPO前后的收益表现

在本文中, 使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计算和比较西部公司和非西部公司IPO前后年度的收益表现。观察发现西部与非西部公司呈现与整体样本相似的收益表现形态, 即无论是西部公司还是非西部公司的收益表现都在IPO前后年度呈现以IPO前一年为峰顶的倒v字形。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在IPO前年度和包括IPO年度连续4年的时间里, 西部公司的收益表现绝对数高于非西部公司。另外, 在IPO后年度的时期内, 西部公司的资产收益率的下滑幅度也明显大于非西部公司的资产收益率, 且逐渐绝对数低于非西部公司。

(四) 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下对样本整体公司分析与检验

在此部分中, 本文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检验我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 在中国资本市场中A股的上市公司IPO前后年份长度过于短其上市前的财务数据只被披露三年, 因此, 无法直接使用Jones模型或者是修正的Jones模型来进行较准确地预测IPO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作为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中得到的残差作为操纵应计利润的替代指标。其中的原理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 修正的Jones模型回归后的残差是回归方程的随机变量, 平均值为0。若其中位数不等于0, 则表明存在所谓的操纵性应计利润, 也就是说样本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见表3。

表3是根据样本整体数据, 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下方程多元现性回归的结果汇总, 其中包含了各种描述性统计值。从此表可以发现, 去除应收账款变化额的踪影业务收入变化额, 即, 其回归系数β1的平均值与中位数的估计值分别为-0.023与-0.044;固定资产原值的变量, 即, 其回归系数β2的平均值与中位数的估计值分别为-0.051与-0.078。

根据 (Jones, 1989) 的文献理论, 因存货增加能增加收益的变动能使回归系数β1显著为正, 而相反, 应付账款等增加而可以减少收益的变动能使回归系数β1显著为负, 在此难以确定其预测符号是否符合预期;另一方面, 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费为能使得收益减少的应计利润科目, 故固定资产原值的变量的回归系数β2的估计值结果符合理论的预期。

另外, 从表3中还表明, 总体应计利润总额回归方程的R2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485与0.499, 此说明修正的Jones模型对于整体样本的回归数据拟合程度不高, 可能是IPO前后年份长度较短的结果。

从模型回归的F检验结果来看, 回归方程的F值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901与4.239, 对应F检验的P值结果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20与0.035。由此可以看出, F检验的结果表明, 自变量的全部时间序列上的线性组合在对于预测变量的可用性上程度较高。

从回归方程的残差来看, DW统计量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877与1.792, 小于且较接近2, 此表明通过Durbin-Watson检验, 即回归方程的残差其独立性强, 不存在序列相关的模型不成立问题。

最后, 根据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的整体样本公司历年操纵应计利润总值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发现, 整体样本IPO公司在第-2、-1和基点0年的操纵应计利润的平均值为0;中位数分别为0.037、0.018和0.021, 都大于0。根据前文的指标替代前提, 表明整体样本IPO公司存在所谓的操纵性应计利润, 也就是说整体样本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五) 在修正Jones模型下对西部公司分析与检验

表5是根据西部公司样本数据, 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下方程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汇总, 其中包含了各种描述性统计值。其结果和整体样本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相似。

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下方程多元现性回归的结果汇总, 其中包含了各种描述性统计值。从表5可以发现, 去除应收账款变化额的踪影业务收入变化额, 即) , 其回归系数β1的平均值与中位数的估计值分别为-0.037与-0.041;固定资产原值的变量, 即, 其回归系数β2的平均值与中位数的估计值分别为-0.071与-0.100。

另外, 从表5中还表明, 总体应计利润总额回归方程的R2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385与0.330, 此说明修正的Jones模型对于西部公司样本的回归数据拟合程度不高, 可能是IPO前后年份长度较短的结果。

从模型回归的F检验结果来看, 回归方程的F值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3.330与2.901, 对应F检验的P值结果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41与0.067。由此可以看出, F检验的结果表明, 自变量的全部时间序列上的线性组合在对于预测变量的可用性上程度较高。

从回归方程的残差来看, DW统计量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842与1.861, 小于且较接近2, 此表明通过Durbin-atson检验, 即回归方程的残差其独立性强, 不存在序列相关的模型不成立问题。

根据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的西部样本公司历年操纵应计利润总值的描述性统计。表6表明, 整体样本IPO公司在第-2、-1和基点0年操纵应计利润的平均值为0;中位数分别为0.024、0.020和0.024, 都大于0。根据前文的指标替代前提, 表明西部样本IPO公司存在所谓的操纵性应计利润, 即西部样本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另外, 如图1所示, 整体样本和西部公司样本的历年残差中位数汇总图, 结果与是上文表分析的特征和趋势一致。

五、结论

从我国的《公司法》和《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来看, IPO公司与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符合契约理论中契约关系的甲乙双方, 即作为IPO公司一方中的管理人员是代理人, 而证券监管部门是委托人;前者掌握上市公司的盈利等真实情况, 而后者不掌握这些真实信息, 形成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因此, IPO公司的管理人员具有强烈的动机, 利用这契约的不完备和信息的不对称, 以盈余管理和财务包装的方式达到上市融资金额的最大化。上述研究检验和实证结果表明:

(1) 在IPO样本期间 (2001、2002年作为IPO第0年的前后3年) 中, 把调整的总资产回报率, 即作为收益表现的指标。结果显示, 样本整体的IPO公司在上市 (0年) 前3年 (-3、-2、-1年) 的ROAt均大于上市 (0年) 后的每年, 并于上市前第1年 (-1年) 达到最大值, 随后逐年下降;在对样本整体的分类研究中, 非西部公司和西部公司均和样本整体类相似的形态。其中, 西部公司0年前的收益表现均高于非西部公司, 且在0年后, 前者逐年下降的幅度均大于后者。

(2) 在对样本公司总体应计利润、应收账款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化的研究中, 结果显示, 在上市后第1年样本公司的应收账款会具显著性的下降;总体应计利润变化 (DTACt) 均为负值, 而且在-1年和+2、+3年相对于上市当年的差异存在显著性;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化 (DOCFt) 在上市前第1年显著为正。上述结果说明, 上市公司在IPO当年通过增加应计项目来调整盈余数字, 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而调节应收账款是主要手段。在对样本整体的分类研究中, 非西部公司和西部公司均和样本整体类相似的形态。其中, 西部公司与非西部公司相比, 前者在各项目中变化的程度比后者大。

(3) 在对样本整体公司作修正的Jones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时, 作为操纵应计利润项目代替的指标显示, 残差的中位数不为0, 说明样本整体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在对样本整体的分类研究中, 西部公司和样本整体类相似的结果。综上所述, 本文的3个假设成立。本文研究表明, 企业综合实力较弱的西部地区比综合实力较强的非西部公司存在较强的盈余管理的动机。这一发现对我国资本市场中利益相关方具有一定启示。

从证券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 首先, 应该扩充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指标要求, 不仅考察是否连续3年达到正净利润, 还应加入现金流的要求地综合考量。其次, 应加大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 以增加IPO公司的违规成本。最后, 要对西部公司IPO谨慎, 不能受到行政和财政方面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急功近利的“推一把”行为。

从上市公司财务审计的角度来说, 应当明确作为注册会计师的任务和职责, 即在独立审计制度下, 为降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而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供的盈余信息作约束性地考量。因此, 首先, 建立独立性的机制和思维并有效实施。我国外部审计业务开展以来往往不能杜绝与被审计企业的非独立关系。其次, 学习并利用在刚性财务规则下软性的审计策略以达到向外部使用者明确盈余信息意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焰、张秀梅:《上市公司关联方加以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研究》, 《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 《会计研究》2010年第9期。

[3]石晓军、王豪:《国内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金融经济》2008年第7期。

私募股权投资特征与IPO盈余管理 第2篇

未上市企业为了满足上市条件,并且达到降低融资成本、募集更多资金的目的,常常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包装。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这种IPO盈余管理行为普遍存在(孙威和郝洪,2012;潘越等,2010;Teoh,Welch和Wong,1998;Aharony,Lee和Wong,2000)。IPO是企业的重大财务事件,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十分严格。然而常常由于盈余管理行为造成其信息失真,进而导致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决策失误,大大降低了资本市场效率,后果十分严重。国内外学者关于IPO盈余管理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IPO盈余管理的特征、动机、IPO盈余管理与长期业绩表现的关系以及IPO盈余管理影响因素4大方面。直到近年,才出现了一些以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的对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与IPO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王秀丽和张艳,2012;张凌宇,2007),但由于样本选择、制度因素等原因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而由于数据的不易获得以及行业的特性,国内对整个A股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在IPO盈余管理的影响下进行全面考察的实证研究几乎空白。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具有融资意向的上市或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本文所研究的私募股权投资按市场、投资方式和操作风格包括如下3类:风险投资基金(VC)1、产业投资基金2和并购投资基金3。其中,收购基金在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行业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占据每年流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超过一半,相当于风险投资基金所获资金的1倍以上。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潜力巨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之一。私募股权基金偏好具有上市潜能的企业(Pre-IPO型),IPO企业上市前1/3都有私募股权入股。私募股权投资高度参与了所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有足够能力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而且无论是出于实现企业增值的目的或是通过资本退出实现获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都有动机对企业IPO盈余管理施加影响。由此可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对企业IPO盈余管理行为施加作用,研究私募股权对企业IPO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国内鲜有文章研究广义的私募对IPO盈余管理的影响,仅有的研究一般局限于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私募的概念也一般局限于狭义的风投,不具有广泛代表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私募股权股东的其他特征是否也会造成私募股权股东对IPO盈余管理采取不同的态度,例如私募股权的性质,私募股权股东的个数等等。外资私募和内资私募究竟谁对盈余管理起到更好的抑制作用?单个私募股东和多个私募股东并存究竟哪种模式下公司治理效应更好?本文正是首次对以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期得到新的启示。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PE/VC、IPO与盈余管理

学者们对风险投资在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认证假说”、“监督假说”和“躁动假说”。

Megginson和Weiss(1991)研究发现风投支持企业的IPO抑价度比没有风投支持企业的抑价度要低,有风投入股的企业的价值得到了更真实的反映,并由此提出了“认证假说”,即风险投资家十分重视自身的声誉,从而尽量使IPO定价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声誉因素使得风险投资家真正发挥认证作用。Barry(1990)以美国1978~1987年间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配对原则选择320家风投支持的企业和320家没有风投支持的企业,发现前者的抑价度明显低于后者,前者在发行之后吸引了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更优秀的承销商和审计师,他们认为风投加入企业之后,风投的监督、监管作用使得这些公司的质量得以提升,即“监督假说”。风险资本入股企业之后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Gompers(1996)的研究表明,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支持的企业比欠缺经验的风险投资家支持的企业在IPO时具有更低的抑价度,并由此提出了“躁动假说”。风险资本家必须定期在资本市场上募集后续资金以持续经营下去,尤其是在欠缺声誉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家于IPO的表现对于后续的成功融资极其重要,因此他们要靠好的IPO记录来提升自己的声誉,以维持作为市场参与者的活跃度。

毫无疑问,PE/VC对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学术界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PO抑价、上市首日表现以及IPO以后长期业绩表现等方面,从PE/VC角度研究IPO盈余管理的文章少之又少,实证研究更是几乎空白。

Jain和Kin(1995)以1976~1988年北美证券市场为研究对象,根据配对原则选出有风险投资持股组和无风险投资持股组,实证结果发现,在IPO前有风险投资持股组的资本费用高于没有风险投资持股组,说明风险投资能够对公司试图减少资本费用粉饰利润的行为起到了抑制和监督作用。Luo(2006)调查了美国1996~2000年间679家有风险资本支持的IPO企业,发现IPO企业当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与IPO后(锁定期内,锁定期满1年后,锁定期满两年后)由同一风险投资入股的其他IPO企业数目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出现IPO盈余管理,投资者最终会识别出来,这给风险投资家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为了挽回形象就要付出更多地成本代价。Sharon P.Katz(2008)研究得出IPO前有PE背景的公司确认损失确实比非PE背景普遍及时,越及时说明其公司治理越好,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这是因为私募股权股东相对于外部投资者更容易获得更多的企业财务的真实信息,可以更多参与参股公司治理,使得PE对所投资公司的未来前景有更准确的预期,为了使企业有更好、更稳定的业绩,私募股权投资会抑制“内部人”的盈余管理行为。张凌宇(2007)以2001~2004年的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创投入股对IPO抑价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西方关于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入股与IPO抑价度之间并无显著关系。

(二)文献评述与假设提出

国内外关于PE/VC对IPO盈余管理作用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不同时期、不同的样本会得出不同的实证结果。并且之前研究的PE/VC多为狭义的私募,只包括风险投资,而本文研究的私募如引言部分所述,包含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3部分,本文并不将私募与风投、创投等概念进一步区分,而是统一并入广义的私募范畴,因此,本文在研究主题上有了很大的扩展,更为全面。此外,本文进一步深入探究私募股权股东的具体特征会对IPO盈余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主要包括私募股权的性质和私募股权股东数量两个方面,外资私募和内资私募相比究竟谁对IPO盈余管理发挥更大的监管作用?多个私募股权股东和单个私募股权股东相比哪种情况下治理效应更好?本文首次研究这些问题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相对于外资私募股权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国私募在组织形式和盈利模式上都处于相对劣势,尽管近年来内资私募在各方面越来越向外资私募靠拢,二者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但在知名度和活跃度方面,外资私募远远胜过本土私募,中国很多知名案例的背后都有外资私募的运作,如KRR、凯雷、摩根、新桥等等。内资私募相对于外资私募在声誉度上有很大欠缺。声誉对于私募股权投资来说至关重要,是私募股权实现资本退出和再融资的根本保障。根据躁动假说理论(Gompers,1996),缺乏声誉度的内资私募更有动机通过一个成功的IPO案例去提高自己的声誉资本,建立在业界的威信,并且LUO(2006)也发现,一个失败的IPO会对PE/VC的认证作用产生影响,影响其之后入股企业的IPO进程,因此内资企业更有动机发挥监管治理效应,抑制盈余管理等有损企业价值的行为。另一方面,内资私募相对于外资私募有更多的内部信息,更加真实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可以更多地参与企业的公司治理,因此可以更好地发挥抑制内部人盈余管理的作用,这与Sharon P.Katz(2008)研究的信息优势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的结论也是一致的。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假设1:相对于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内资私募对企业IPO盈余管理的行为发挥了更强的监督和抑制作用。

私募股权投资会对IPO盈余管理起到抑制监督作用(张子炜等,2012),那么是否有越多的私募股权投资入股这家企业该作用就会越大呢?这种作用是可以叠加的吗?根据对样本的直观观察,对于某一家企业来说,如果只有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入驻,该私募多为知名度高的大私募,而有多家同时入股的情况多为几家小私募。此外,一般认为多个股东并存时,彼此之间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但是,这种股权制衡机制并不一定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杜莹、刘立国,2002),因为具体还要看股东的性质,而且,当多家私募股权股东并存时,这些股东之间可能会存在搭便车行为(张秋来、黄维,2005),纷纷失去了监督的积极性,治理效率反而低于只有一个私募股权股东,进而提出本文的假设2。

假设2:相对于有多家私募股权同时入股一家企业的情况,只有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入股对企业IPO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大,发挥的治理效应更好。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介绍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3~2011年间上市的所有A股企业为研究对象,收集其IPO前一年的财务数据。因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数据起点为2003年,故以2003年为起点。此外,目前2012年企业年度报告尚未出具,故截止到2011年。剔除金融行业和缺失值后,共保留929个样本公司。其中,相关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和Wind金融资讯,PE/VC数据来源于CV Source。

(二)变量描述

如表1所示,可操纵应计利润(|DAi,t|)为因变量,采用Dechow et al(1995)一文中修正的JONES模型方法计算,代表盈余管理程度。是否为外资私募(Foreign)、是否为内资私募(Local)、是否为多家私募(Multiple_PE)、是否为单家私募(Single_PE)为本文研究关注的自变量,其余为控制变量。

(三)回归模型

为了研究私募股权性质和私募股东个数两项特征对企业IPO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运用OLS回归进行检验,针对假设1,构建回归方程1如下:

针对假设2,构建回归方程2如下:

四、实证结果

方程1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无论是单变量回归,还是加入了其他控制变量,变量Local的系数始终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分别为-0.026和-0.025。这表明,相对于有外资私募入股的企业,内资私募股权投资对IPO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大,印证了假设1。这可能是因为内资私募为了构建声誉资本更有动机发挥公司治理作用,而且内资企业掌握更多的内部信息,也更有能力抑制内部人盈余管理。

注: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p<0.01,**p<0.05,*p<0.1

方程2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无论是单变量回归,或者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变量Single_PE的系数始终为负,分别为-0.028和-0.031。这表明,相对于有多个私募股东来说,只有一家私募股东时其对公司治理效应更好,对IPO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更好的抑制作用,印证了假设2。这可能是因为多个私募股东并存时可能存在搭便车现象,失去了监督的积极性,反而治理效果更差。

五、结论

企业上市过程中的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IPO中的财务信息失真将会给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造成更大的损失。随着私募股权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私募股权在资本市场的高活跃度和对公司治理的高参与度使得私募股权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前人研究已经证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IPO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私募发挥了良好治理作用。本文以2003~2011年间所有上市的A股企业为研究样本,进一步检验,当私募股权

注: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p<0.01,**p<0.05,*p<0.1

股东具有不同特征时,其对IPO盈余管理的影响会有什么不同,是加强还是削弱了私募股权的公司治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外资私募股权,内资私募股权对于IPO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并且只有单一私募股东比有多个私募股东的治理效应更好,因为它有效避免了搭便车现象。

参考文献

[1]潘越,吴超鹏,史晓康.“社会资本、法律保护与IPO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10年5月,62页~65页.

[2]孙威,郝洪.“IPO盈余管理程度与长期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会计之友》,2012年第1期上,69页~72页.

[3]王秀丽,张艳.“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盈余管理研究”,《国际商务财会》,2012年1月,19页~24页.

[4]张子炜,李曜,徐莉.“私募股权资本与创业板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证券市场导报》,2012年2月号.

[5]张宗益,黄新建.“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10).

[6]Barry,Mozzarella,Peary,Vetsuypens,“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public companies:evidence from the going public proces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7(2),1990,447~471.

[7]Megginson Weiss,"Venture capitalist certification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ournal of Finance,46(3),1991,879~1903.

IPO盈余管理 第3篇

关键词:IPO,盈余管理,动机,防范策略

2013年12月30日, 伴随着《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发布, 暂停一年半之久的IPO之门重启。在IPO重启的背景下, 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政策、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试图从IPO过程中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入手, 分析风险投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 控制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关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上市发展。首次公开募股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简称IPO) 作为企业上市的第一步, 成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 不良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国股票市场上盈余管理的问题一直存在,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比比皆是。具体到IPO公司, 以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原因上, 在此期间对于相关部分产生的影响却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而且,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模型对研究成果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以往研究中, 国内外学者多采用琼斯模型, 大部分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揭示盈余管理行为。为了使研究更加严谨, 本文创造性的采用修正后的琼斯模型并结合IPO企业的特征计算NDA, 以此更加精确的揭示盈余管理水平。

二、IPO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 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 对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 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IPO公司为了满足上市条件和以更高的发行价格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笔者认为, 企业在IPO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 IPO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

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最基本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管理者通过对需要外泄的会计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地处理, 提高本企业外在的资本价值和盈利能力。投资者在投资前主要通过分析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 而进行投资选择。这样不但满足了IPO公司的上市条件, 促使企业以更高的发行价格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而且可以通过一定的会计手段实现合理避税、降低企业成本, 以期达到利润最大化。

(二) IPO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客观因素

由于我国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 在有关企业首次公开募股阶段相关法律制度制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漏洞。很多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进行会计处理, 从而在IPO过程中吸取更多资金, 甚至进行偷税漏税等不法勾当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 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也助长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实证设计及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从中国证券网选择A股市场制造业为样本, 并搜集了样本公司2011-2013年年报数据, 在剔除ST、数据不全等情况后共得出70个观测数据。为了更好地对年报进行分析, 本文将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和的指标划分为5个区间。盈余管理程度最高的是0以下和1以上, 0和1之间按数值大小管理程度升高。

文章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结合IPO企业的特征, 得出实证研究结果如下:盈余管理是在企业IPO过程中具有普遍性, 而且是导致IPO企业发行之后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与盈余管理程度低的IPO公司相比, 有着较强盈余管理手段的IPO公司上市后面临的风险更高。

四、规范IPO盈余管理的对策

IPO盈余管理是一个系统性课题, 要想实现最终预防和遏制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本文利用会计学原理对我国70家IPO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企业IPO时盈余管理的普遍性, 并从相关法律制度、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提出规范IPO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 规范企业IPO审核制度

为了降低违规风险成本,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企业IPO流程管理。而且, 要根据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 对于IPO上市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运作流程等方面实施更为严格的审核制度。尽量减少审核漏洞的存在, 削弱企业IPO盈余管理的力度。

(二) 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IPO过程涉及企业内部会计、IPO审核、监管、投资者等多方工作人员。任何一方工作人员出现差错都会给企业的IPO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方面, 需要相关部门在工作人员选拔时提高自身企业的标准。另一方面, 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 严禁进行不良的盈余管理行为。投资者需要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 不断提高相关会计信息分析能力, 争取准确地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 得出该企业的真实信息。

(三)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目前, 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并且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相关法律制度也是视而不见,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会计管理体系, 已经成为我们规范企业IPO盈余管理的重要对策。企业管理者应该立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尤其在IPO等重大政策抉择方面要综合考虑相关制度要求进行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张祥建, 徐晋, 郭岚.企业盈余管理存在原因的理论分析[J].软科学.2004.85-88.

[2]包国吉.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J].财经纵横, 2006 (2) :64-65.

[3]朱小平, 杨扬.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现状的思考——读《实证金会计理融论》有感[J].财务与会计, 2011 (8) :37.

[4]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62-66.

IPO盈余管理 第4篇

一、IP O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条件

(一)由IPO引发的盈余管理动机

1. 公司股票上市的优势

IPO即通常所说的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是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社会公众出售的行为,公司通过发行股票上市有很多优势。首先,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能够筹集到企业经营和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这与较难获得的银行贷款相比,不仅融资数额大、速度快,而且拥有的是一种“永久的”资本。其次,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能够极大提高公司的社会知名度,有助于公司树立产品品牌形象,扩大市场销售份额,提高公司的业务扩张能力。再次,上市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形成了公司业绩的一种市场评价。那些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公司的股价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可以提高在银行的信誉度,使公司能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大量资本,进入资本快速、连续扩张的通道,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从而推动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 监管机构对股票上市条件的严格监管

正是因为公司股票上市有极大的好处,证监会才会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严格的审核,目的是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比如《证券法》、《公司法》等对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有持续盈利能力的限制,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首发上市的要求,通常会运用盈余管理的方法对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进行包装,以获得上市资格。因此,监管机构对公司IPO严格的监管要求从另一个角度也激发了一些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那么,从实质上讲,盈余管理就是指盈余管理的主体即企业管理层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非会计方法等手段实现对财务报告收益的调整和控制,结果是使盈利在不同会计年度的反映和分布,并没有使企业的实际利润增加或减少。也就是说,有些公司为了达到连续盈利的要求而对上市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进行盈余的操纵,以符合连续盈利的硬性规定,而在这些年度调增的盈利必然要在以后年度中回调,因此就出现了上市公司在IPO成功后业绩下滑的现象。

(二)IPO盈余管理的条件

1. 信息不对称是IPO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公司管理者与债权人、政府部门、监管部门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通常管理者直接参加公司的经营管理,拥有更多更直接的信息,而外部使用者只能根据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来了解企业,所以对管理者来说存在很大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

2. 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机构的监督不力是IPO盈余管理产生的外在条件

会计准则的改进与完善只能就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共性的会计规范做出规定,不可能包括会计处理全部规范的制定和治理,所以每次出台新的会计准则,都会使某一方面盈余管理的范围减小,某一方面盈余管理的范围变大,这就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另外,在现阶段中国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大,公司股票首发上市前市场上没有成熟的企业价值,证券监管部门只能根据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各年度的会计报告等来判断公司是否符合上市要求,这也给管理者进一步提供了盈余操纵的条件。

3. 追求利益是IPO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力

由于发行股票会使公司快速筹集到大量永久的资本,所以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会利用股票发行机会进行广泛宣传,以提高公司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管理者在IPO前对公司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进行包装,以符合上市要求。管理者要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定会在IPO时进行利润的操纵。

二、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的介绍

本文使用的是改进后的Jones模型:

其中:TAit、△R EVit、△R ECit、PPEit、IAit、N D Ait、D Ait分别为i公司第t年的总体应计利润(净利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增加额、应收账款净额增加额、固定资产原值、无形资产原值、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操纵性应计利润,ξ是均值为0、方差不变的随机项。

模型中把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加额扣除应收账款净额增加额后的项目和固定资产原值、无形资产原值作为自变量,总体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的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这是因为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营业收入增加的同时会伴随着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加,而且公司会扩大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规模。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首发上市的71家公司为对象,分析期间从2006年到2010年。本次研究所需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网站和同花顺炒股软件。本文进行分析使用的是EV iews6.0软件。

三、实证结果分析及研究结论

(一)净资产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衡量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的变化及变化的程度,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被认为是所有的财务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好。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获利水平,说明了企业筹资、投资、资产营运等各项经营、财务及其管理活动的效率,而不断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是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所以这一指标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都十分关心的。

通过Excel2003对上市公司样本各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从平均值来看,上市前两年(2006年和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分别为27.95%和28.44%,在IPO当年(2008年)迅速降到11.40%,比上年下降了17.04%,上市后两年(2009年和2010年)又分别下降到10.63%和9.29%,净资产收益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中值来看,上市前两年分别为27.04%和27.56%,在IPO当年降到11.18%,比上一年下降了16.38%,上市后两年又继续下降为11.07%和10.98%;另外,从极值看,上市后两年的极小值都小于零,而上市前的极小值均大于零;上市前的极大值最大达到了75.28%,上市后仅为22.80%和25.31%。从方差和标准差来看,也可以得出同样的规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一: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在IPO当年显著低于IPO以前年度,并且呈继续下降的趋势,即上市公司IPO前后的业绩存在显著差异,且上市前两年的盈余程度大于IPO当年及IPO后两年。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以总体应计利润(TA)为被解释变量(=净利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收入的变动即主营业务收入增加额减去应收账款净额增加额后的项目(R EV C)和固定资产原值(PPE)、无形资产原值(IA)作为解释变量,根据模型:

用EV iews6.0软件进行O LS回归,回归结果见图1:

根据图1,我们可以得到回归模型:

模型的估计结果说明,净收入变动指标与总体应计利润呈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随着公司净收入的增加,公司的应计会计利润也随之增加。固定资产原值指标及无形资产原值指标与总体应计利润呈负相关关系,因为随着固定资产原值增加,计提的折旧额会增加,无形资产的增加也会使应计会计利润会随之减小。而从图1也看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R 2=0.964072,修正的可决系数为,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给定显著水平α=0.05,由于F=685.210963大于给定的临界值,由此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到参数c=0.167,α=0.137,β=-0.109,γ=-0.291,从而计算出N D Ait,再根据D Ait=TAit-N D Ait,计算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 A,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2006年和2007年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均值为正值,分别为0.0520和0.0241,而IPO当年和IPO后两年呈负值,分别为-0.0148、-0.0275、-0.0210,这说明上市公司在IPO前会调增会计盈余,在上市后又有将其调回的现象,经过处理,连续5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代数和正负基本抵消,接近于零。

从图2对中值的分析中也可得出同样结论:

很显然,以首发上市年份2008年为分界线,IPO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呈负值,柱体的高度上下正负抵消接近于零。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结论二:上市公司在IPO前两年调增应计会计利润,在IPO当年及IPO后调减利润,即上市公司在IPO前后通过调整应计利润来进行盈余的操纵。

四、加强IP 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监管的建议

就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通过过度包装会计信息达到上市要求的现象已不足为奇,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如何有效的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成为监管部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准则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根据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能够进行盈余管理,就是利用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设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仍伴随着许多问题。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可以“乘虚而入”,因此应该加强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设,尽量减少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空隙”,以减少盈余管理的施展空间。

另外,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虽然对各种违法行为都做了相应出发的规定,但是最终能够得到认真执行的情况很少,所以我们必须加大相关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大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对于那些造假者,要针对其产生的后果,严格执行处罚,警示后人。

(二)加大监督管理和处罚的力度

由于IPO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所以监管机构在监管其上市时避免使用单个指标,要采用更多的指标来考核,加大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同时要改变对上市公司罚款的处罚模式,严格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加大对违规机构进行处罚的力度,证监会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在公司上市时严格把关,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三)加强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及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IPO盈余管理 第5篇

为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我国于2009年10月开启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定位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相对主板成熟型企业而言,这些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风险和产品市场风险;同时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相对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这两项因素使创业板市场存在比主板及中小板市场更大的风险。

Joseph、Lee和Wong(200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张宗益、黄新建(2003)对在19982000年度进行了IPO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IPO当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程度最大,约占期初总资产的7.9%。鉴于我国主板已经历20年的发展,监管相比创业板更为成熟完善,却依旧存在为获得上市资格、取得较高的股票价格而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笔者开始怀疑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在IPO时存在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

创业板是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国投资者投资的重要方向,过度的盈余管理将损害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的秩序。因此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创业板融资环境,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时的盈余管理程度及如何加强IPO时会计报告信息真实度的问题值得研究。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文对2009年10月到2011年2月创业板开板以来上市的187家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创业板开板时间较短,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有限,因此采用截面数据对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进行一个整体的不分行业不分年度的盈余管理分析,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共有186个样本公司。根据修正Jones模型,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搜集的数据主要有各公司IPO发行前两年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净额、固定资产原值、资产总额;发行前两年公司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发行前一年公司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巨潮资讯网和金融界。本文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和EXCEL软件。

(二)研究模型设计及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修正Jones模型对样本进行盈余管理程度分析,以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的可操作性应计利润DAi,t来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模型如下:

1、总应计利润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差额,估计总应计利润TAi,t:

2、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估计所需参数b1、b2、b3:

3、将b1、b2、b3带入以下方程式,计算公司i IPO年度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NDAi,t:

4、总应计利润包括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求出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i,t:

注:Ai,t-1:公司i上期期末总资产;

PPEi,t:公司i当期期末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

△REVi,t:公司i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和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

△RECi,t:公司i当期期末应收账款和上期期末应收账款的差额;

NDAi,t:公司i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正常性应计利润。

三、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1、利用SPSS软件多元线性回归对上述方程(2)中的系数进行估计,得出的系数估计值及统计分析如下表1所示。由表中显著性Sig.(Sig.接近于0)可以看出模型具有很高的显著性水平,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说服力;同时△REVi,t/Ai,t-1的估计系数大于零,即总应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正相关,PPEi/Ai,t-1的估计系数为负数,总应计利润与固定资产数负相关,因此估计的系数符合现实的经济意义,可用于方程(3)中的不可操纵的应计利润的估计。

2、利用SPSS软件对盈余管理程度(DAi,t)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186个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均值为0.1083,即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平均为上期期末总资产的10.83%;偏度系数为1.099大于零,由此可得总体上公司在I P O时有做大利润的倾向,存在盈余管理;峰度系数为8.533,明显的大于3,说明样本盈余管理程度分布较为集中,多数样本公司存在盈余管理。

3、利用EXCEL软件对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的企业进行统计分析,做出柱状图,如下图所示:186家公司中有152家公司(占总样本的81.7%)IPO时DAi,t大于0;盈余管理程度大体呈现正态分布,正态分布中心大约为0.08(盈余管理程度占上期期末总资产8%的公司最多);由下图知此正态分布明显右偏,样本公司有做大利润的倾向。

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时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186个样本中81.7%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大于等于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分布也大体呈现正态分布,正态分布中心约为8%,而在正态分布中,盈余管理程度大于等于8%的公司占到总样本的58.6%,样本盈余管理程度的均值为期初总资产的1 0.8 3%,该正态分布明显右偏,企业存在做大利润的盈余管理。

相比主板上市公司平均约为7.9%的盈余管理程度(张宗益、黄新建,2003),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更高。盈余管理会降低财务信息质量,使盈余信息无法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降低财务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价值,损坏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最终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的监管力度,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以合理政策引导企业减少盈余管理。在此,笔者从监管部门角度提出下列建议:

首先,监管部门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调整审批标准,并严格控制创业板上市条件。创业板上市公司多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在审批上市公司上市资格时应更多得关注企业的成长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应该应用综合的企业评价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利润指标或以利润指标为主导的衡量体系来衡量企业状况,引导上市公司关注企业成长性而非只专注于盈余的高低,减少公司IPO时为获得上市资格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

其次,应建立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外部审计管理。作为风险最大的证券市场,创业板应该有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在上市公司IPO时,一方面要提高对盈余预测、关联交易和盈利额等重要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同时要提高对企业预测盈余实现情况的关注程度,对过度高估收益的公司应给予严厉惩罚;另一方面要重视外部审计对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使其对企业经审计后披露的信息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提高审计后的会计报告的可信度。

最后,应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弥补会计制度缺陷。管理当局应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在对盈余影响比较大的事项方面,应尽量减少会计选择的自由度,缩减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不断提高会计事项的规范化,让每个重要的会计事项都有明确的标准,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Siew Hong Teoh,Ivo Welch,and T.J.Wong[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Long-Run Market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8.

[2]、宁亚平.盈余管理本质探究[J].会计研究,2005,6.

[3]、吴联生,王亚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07,8.

[4]、杨淑君,王莉莉.我国A股市场IPO过程中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

IPO盈余管理 第6篇

2009年10月23日, 筹备10年的创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开板仪式。2010年国务院提出要重点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的融资平台, 也是风险汇聚的高地, IPO盈余管理就是风险之一。目前, 国内外研究A股市场IPO盈余管理的文献颇丰, 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IPO公司盈余管理与后期市场表现的研究、IPO公司盈余管理特征的研究、不同行业IPO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IPO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近年来也有少数学者对中小企业板市场的IPO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 并开始提及风险投资、高新技术、创投支持等词汇。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成立时间尚短, 市场数据的不及时、不完整使得有关创业板以及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究极少或者仅限于理论阐述。

2011年是创业板开盘的第3个年度, 对于在创业板首年上市的公司而言, 从上市前3年到上市后1年的数据均已完成披露。那么在IPO过程中创业板上市公司是否真的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呢?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相比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有差异?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将主要研究这两个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盈余质量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以期对创业板IPO未来的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985年, Stem and Burstein最早研究了上市公司在IPO之后的业绩滑坡现象, 发现公司经常通过盈余管理高估公司发行股票前的利润, 以提高股票发行价格和公司信誉。Chaney和Lewis (1998) 用美国的数据揭示了IPO公司的收益平滑与发行后经营业绩的正相关关系。Aharony, Lin和Loeb (1993) 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会在IPO前的最近两年选择能增加报告收益的会计方法, IPO当年的盈余管理处于最高水平, IPO前的盈余管理确实影响股价。Xie (1999) 及Sloan (1996) 用研究样本的方法进行重复研究后发现, 那些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提高经营业绩的公司的股价会下降, 而那些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做低利润的公司的股价则会上升。Teoh等 (1998) 发现在IPO前一年存在向上的盈余管理;IPO之后, 管理层转回原来的盈余管理;且进一步发现IPO前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的公司其后期表现也越差。香港学者Aharony, Lee和Wong (1997) 考察了发行B股与H股的83家企业在IPO前2年和上市后3年间的业绩变化情况并发现, 发行公司平均资产利润率 (ROA) 在IPO前两年开始上升, 在IPO当年达到顶峰, 随后则呈现下降趋势, 表现为以IPO当年为分界线呈倒V形。而林舒、魏明海 (2000) 对1992~1995年108家A股公司IPO前后的业绩波动进行了研究, 发现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IPO前2年和前1年处于最高水平, IPO当年显著下降而非继续上升或轻微下降, 不呈倒V形。张宗益和黄新建 (2003) 基于A股的研究直接发现企业在IPO时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在IPO前一年、IPO当年和IPO之后第一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 其中以IPO当年为甚。对于中小板上市公司, 黄福广、李西文 (2009) 通过实证研究102家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2002~2008年的数据后发现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但该行为较为复杂, 与现有文献研究结论并不完全相符。而姚明龙等 (2010) 得到中小企业样本公司在IPO前一年和IPO当年存在显著大于零的可操纵应计利润, 盈余管理在IPO当年达到最高值的结果。

基于国内外关于A股、B股、H股和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已有研究,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由于我国创业板建立时间尚短, 首批上市的上市公司均经过严格的上市审核程序 (1) , 盈余管理行为将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 在创业板上市的大多是具有融资困难且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 为争夺上市资格、扩大融资规模或增加投资者的关注, 都具有前一年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为此本文提出:

假设1: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前一年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Jain and Kini (1994) 以北美地区证券市场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风险投资背景的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明显少于没有风险投资背景的IPO公司。Cohen和Ianberg研究发现, 风险投资的存在与盈余反应系数成负相关。Morsfield和Tan研究发现, 有风险投资背景的IPO公司在IPO当年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没有风险投资背景的IPO公司更低。Aharony, Lee和Wong (1997) 证实盈余管理也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得到产业政策倾斜的行业的上市公司在IPO之后的业绩下滑程度要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 保护性行业 (如交通、能源、原材料) 因受到国家的照顾, 更容易获得IPO资格, 所以它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如非保护性行业。王军、王野 (2009) 研究2000~2007年505家高新及非高新技术企业IPO后业绩变化, 发现即使IPO前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也会面临业绩大幅下滑的可能, 这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尤为明显。唐运舒和谈毅以香港创业板市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在控制了盈余管理等因素后风险投资对IPO后经营业绩有着正积极影响。陈祥有 (2010) 得出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IPO公司上市前一年的盈余管理水平具有抑制作用, 且有风险投资背景的IPO公司比没有风险投资背景的IPO公司在IPO前一年的盈余管理程度更低。索玲玲、杨克智 (2011) 对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的样本实证研究发现, 风险资本持股并不能减少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盈余管理的程度。

基于国内外关于风险投资、行业保护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资和行业保护程度对盈余管理起抑制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保护, 更容易获得上市资格, 因此它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如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此本文提出:

假设2:非战略性新兴行业公司的IPO盈余管理幅度比战略性新兴行业上市公司更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收集上市公司IPO前后连续5年的数据进行, 规定IPO当年为T年, 则相应的IPO前1、2、3年分别为T-1年、T-2、T-3年, IPO后一年为T+1年。由于2010年上市的公司尚未披露上市后一年 (即2011年) 的年度报告, 使得T+1年数据不可获得, 故本文仅选取了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的50家公司的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依据。这也是该项研究到目前为止唯一可行的样本。本文的财务数据主要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2009年报、2010年报进行自行整理而成, 并参考了全景创业板网、巨潮资讯创业板网以及CSMAR数据库中的相关行业信息。在自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规模、地区和行业上呈现出一定趋势, 现将样本特征描述如下。

(二) 样本的特征描述

表1说明, 样本公司的发行规模的均值、众数、中位数分别接近于2 000万股的水平。总股本、注册资本的最大值均约为最小值的10倍以上, 如乐普医疗总股本为40 600万股, 注册资本为36 500万元, 而华星创业的总股本仅为4 000万股, 注册资本仅为3 000万元。说明50家样本企业的规模存在较大差异, 但本次IPO上市的发行规模差异并不明显。

表2说明, “江浙板块”、“广东板块”、“北京板块”的效应很明显, 创业板的发展仍然依托着民营经济较发达和重视资本市场的地区, 但是中部及其他地区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发展势头迅速。

资料来源 (表1、表2) :根据深交所2009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自行整理而成。

从表3可以看出, 虽然5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制造业, 但在信息技术业和服务业中也占有相对较多席位。这表明行业结构的调整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已初见端倪, 第三产业的上市比例正在显著增长。另外, 依据国务院《战略性新兴行业产业目录》, 本文研究了50家样本公司是否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现50家样本公司中有41家归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占总体的82%并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六大类型。其中属于信息网络产业有13家, 高端制造业12家, 生物医药8家, 新材料5家, 节能环保2家, 新能源1家。其他9家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基础制造业, 包括爱尔眼科、上海佳豪、华测检测、新宁物流、华谊兄弟、金亚科技、探路者、吉峰农机和宝通带业。这种分类方法将为本文之后的子样本研究提供基础。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所属行业进行手工分类整理而成。

(三) 盈余管理的测度模型和指标计算

本文主要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 通过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DTAC) 和可操纵性流动应计利润 (DCA) 两个指标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幅度。模型的建立和指标的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TACj, t为第j个公司第t期总应计利润;Ej, t为第j个公司第t期净利润;CFOj, t为第j个公司第t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TAj, t-1为第j个公司第t-1期期末总资产;△SALESj, t为第j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第t期相对于第t-1期的增加额;PPEj, t为第j个公司第t期期末固定资产总额;NDTACj, t为第j个公司第t期非操控性总应计利润;△ARj, t为第j个公司应收款项第t期期末余额相对于第t-1期期末余额的增加额。相对于长期应计项目来说, 流动应计项目更易被用于盈余管理, 可操纵性流动应计利润也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替代指标。

CA=△ (流动资产-现金) -△ (流动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5)

为了证明修正的Jones模型在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上的适用性, 本文将单位资产总体应计利润 (TAC/TA) 作为因变量, 单位资产 (1/TA) 、单位资产主营业务销售收入之差额 (△SALES/TA) 、单位资产固定资产原值 (PPE/TA) 作为自变量, 分年度建立回归模型1。将单位资产流动应计利润 (CA/TA) 作为因变量, 单位资产 (1/TA) 、单位资产主营业务销售收入之差额 (△SALES/TA) 作为自变量, 分年度建立回归模型2。得出F统计量在T-2年、T-1年、T年、T+1年均在2左右, T-1年达到12.007, 这表明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 模型是总体显著的。模型系数α0、α1、β0、β1、β2的t值在观察年度分别达到8.404、2.565、6.364、4.390、-4.836, 表明模型1、2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 (α=0.05) , 即DTAC与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显著相关, DCA与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收入也显著相关。因而, 修正的Jones模型对于本文的研究是适用的。

四、描述性统计与实证检验

(一) 创业板IPO公司的盈余变化分析

通过对50家样本公司ROA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发现样本公司ROA的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均呈现逐年递减, T-2年、T-1年ROA的均值在20%左右, T年在10%至15%之间, T+1年降为10%以下。通过t值检验得出样本均值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将与总体均值相等。按照行业性质, 将全样本分为子样本一 (非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子样本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对其ROA指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 子样本一、子样本二ROA的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变化遵循全样本的变化规律, 即呈逐年递减趋势。

(二) 创业板IPO公司盈余管理存在性的分析

在以上的分析中, 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ROA在观测年度逐渐降低, 盈利变化幅度也在IPO之后逐渐减小。然而, 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特殊性, 资产规模在IPO过程中的迅速扩大, 可能稀释了单位资产收益水平, 因此ROA指标只能从总体上反映盈利状况。为了进一步研究创业板IPO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以及在IPO前后年度盈余管理的幅度这两个问题, 我们运用前述的分年度的截面数据的修正Jones模型, 分析DTAC和DCA两个盈余管理指标。其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表5所示。

注:括号内为p值, 样本均值在显著性水平为α=0.05时与总体均值相等。

注:括号内为p值, 样本均值在显著性水平为α=0.05时与总体均值相等。

50家样本公司在T-2年、T-1年、T年、T+1年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DTAC) 的均值分别为5.72%、4.14%、2.43%、1.79% (在α=0.05水平下显著) , 标准差分别为24.99%、21.13%、16.06%、9.00%, 表明样本公司在从IPO前两年到IPO后一年间的可操纵性总应计利润逐渐减少, 变化程度也逐渐减小。然而在表5中, 可操纵性流动应计利润DCA的均值则分别为6.80%、11.10%、3.89%、0.943% (在α=0.05水平下显著) , 中位数分别为4.56%、10.90%、5.44%、-0.529%, 可以看出DCA在IPO前一年达到最高, 在IPO之后又明显下降, 甚至在IPO后一年DCA总和数不到IPO前一年的10%。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1, 本文采用SPSS 17.0的单样本t检验来验证创业板IPO公司盈余管理幅度的平均值是否显著 (α=0.05) 非零, 结果见表6、表7。

注:**号处数据表明在α=0.05水平下显著。

统计分析的结果为:创业板IPO总体盈余管理幅度较小, 在IPO前两年至IPO后一年显著 (α=0.05) 为零, 但在IPO前一年由于流动性应计利润操纵的均值为11.10%, t值检验为2.726, p值为0.009导致盈余管理幅度显著不为零, 表明存在IPO前一年通过流动性应计利润项目进行确保上市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假设1成立。

(三) 战略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IPO盈余管理的对比分析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创业板上市企业中约有80%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即国务院所规定的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六大行业, 而盈余管理也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盈余管理动机是否被受到国家产业政策保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掩盖?为此, 本文将对子样本一 (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 和子样本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 的盈余管理幅度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单样本t检验, 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为零。然而子样本二在T-1年DCA均值的t值为3.425, p值为0.001, 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存在IPO前一年进行流动性应计利润盈余操纵的可能。子样本一、二在T-2到T+1年的DTAC和DCA检验如表8、表9。

注:**号处数据表明在α=0.05水平下显著。

从双样本的均值检验中发现, 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DTAC均值显著相等, 在T-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DCA均值比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显著更大, t值-2.187。但在T-3、T-2、T、T+1年DCA均值显著相等, 进一步证实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盈余管理幅度比非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显著。因此假设2不成立。

五、结论

本文以自行收集的创业板首年上市的50家公司在IPO前后连续5年的数据为依据, 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幅度较小, 仅在IPO前一年存在通过可操纵流动性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比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前一年盈余管理幅度大。对于假设2不成立的原因, 本文认为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国家产业政策倾斜, 属于保护性行业, 但是创业板本身就是高成长性高科技性企业云集的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IPO资格并不容易, 相反由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具有产业保护优势, 更有可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公司业绩以获取上市资格。由于创业板的建立时间尚短, 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 无论在时间跨度或公司数量上, 所选取的样本量有些许欠缺, 同时在修正的Jones模型的运用上, 因为采用的分年度的截面数据, 没有考虑时间序列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可操纵性总应计利润 (DTAC) 、可操纵流动性应计利润 (DCA) 预测值的误差。如果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将会得出更准确的预测值。

参考文献

[1]林舒, 魏明海.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0, 2 (2) :87-108.

[2]张宗益, 黄新建.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 (10) .

[3]吴联生, 薄仙慧, 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 2007a (2) .

[4]黄福广, 李西文.中小企业IPO、盈余管理与风险资本持股——来自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2009年第四届中国管理学年会, 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

[5]陈祥有.风险投资与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 (1) .

[6]索玲玲, 杨克智.风险投资与首次公开募股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南京审计学院学报[J].2011 (4) .

[7]Ritter, J.The Long-Run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e.1991, 46:3-27.

[8]Jones 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 29:193-228.

[9]Aharony J, Lin, C.J and Loeb, M.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Ac-counting Cho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 10:61-81.

IPO盈余管理 第7篇

自2009年创业板市场的引入以来, 不论在质还是量上, 为我国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 创业板市场有其独有的特征, 即低门槛, 高风险, 严监管。鉴于我国主板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问题, 那么具有低门槛和高风险的创业板市场在IPO过程是否存在更为严重的盈余管理问题更加让人怀疑。创业板公司高市盈率上市之后, 业绩的突然下滑, 不禁让人想到IPO过程中严重的盈余管理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笔者希望通过此篇文章对我国创业板市场上盈余管理的有效监管提供帮助, 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在外部相关规定和自身特征上与主板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 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除了主板公司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段之外, 还出现了一些独特和隐蔽的手法。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变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提前确认收入和费用、利用关联方交易等。

1. 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主观性, 企业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政策一旦选定, 不能随意更改, 除非法律法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外。在现实中, 由于改变会计政策带来的利益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 企业往往会在不满足规定的情况下改变会计政策以达到短期操纵会计盈余的目的。例如对长期股去哪投资在权益法和成本法之间进行转换。

会计估计需要职业判断, 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采用会计估计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很容易调整会计盈余。如对固定资产净残值的估计, 应收账款坏账的计提比例等。

2. 利用不透明的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 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交易需要的交易成本较少, 集团公司青睐借此提高集团利润。控制人的利己性通常会导致关联交易的不公平, 违背商业公平。相比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 创业板上市公司中, 民营企业居多, 关联方不容易被识别, 关联交易更难识别。关联方之间会通过关联交易虚构利润, 转移利润以实现盈余管理。关联方之间还可以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提供担保等方式进行关联交易, 调节企业会计盈余。

3. 企业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和费用

长期来看, 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费用, 不会影响企业的总利润。但是, 在短期内, 它却可以改变企业的利润分布, 企业借此可以调节前后会计期间的利润, 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例如企业在年末提前确认商品的销售事项, 开具发票确认收入和成本, 从而达到扭亏或者增加利润的效果。相反, 企业也可以延迟确认收入和成本, 使得今年的收益在下一年度给予确认, 从而促使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的趋势。

4. 利用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当中, 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 无形资产所占份额比较大, 因此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对于它们来说举足轻重。创业板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往往会取得比较满意的盈余管理效果。在无形资产的研发过程中,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 才会给予资本化, 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然而, 企业可能会为了满足上市要求, 将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资本化, 从而虚增企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不计提摊销, 只需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计提减值准备,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操纵会计盈余提供了空间。

三、有效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的建议

1. 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

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会计法规和制度往往不能为所有经济事项提供标准的依据。同时, 会计法规和制度的滞后性与新业务的不断涌现的矛盾也很难被解决。因此, 在制定会计法规和制度的过程中, 我们尽量降低不确定性, 同时力求其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能够满足会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需求;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规定, 应给予详细的解释或案例说明;制定制度或规定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从而压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2. 控制创业板上市条件, 严格审查IPO资格

上市资格审查中忽视了公司的成长性和长期盈利能力, 这促使了企业进行盈余操纵, 使得企业IPO当年利润虚增, 从而为其获得上市条件打下基础。监管当局应该适当地控制企业上市门槛, 对于拟上市的企业, 不仅要审查其短期盈利状况, 更要考虑其成长性和核心竞争力。在资格审查过程中, 尽力识别其获利模式, 防止其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 (剥离劣质资产) 获得上市资格。

3. 加强公司治理

应计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会计利润在分布上发生变化, 真实盈余管理完全偏离了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对于社会和企业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管理者应该加强公司法人治理, 建立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不仅要发挥大股东和独立董事的积极作用, 同时还要发挥小股东的制衡效用和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从根本上防止企业盈余操纵, 从而降低企业短期的投机行为, 促使企业稳健发展。

摘要:随着创业板市场的壮大, 创业板市场IPO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创业板上市公司IPO过程中, 为了使投资者高估企业盈利能力, 提高股票发行价格, 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然而严重的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现状, 在此基础上, 为有效控制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板,IPO,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祥有.风险投资与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1) .

IPO盈余管理

IPO盈余管理(精选7篇)IPO盈余管理 第1篇盈余管理 (Earnings Management) 是实证会计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块。其主要是指经营者很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