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血型抗原
ABO血型抗原(精选8篇)
ABO血型抗原 第1篇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抗-HCV阳性组:
选自2005年8月—2008年8月献血员中1084名抗-HCV阳性者。健康对照组:健康人12 880名,为本地区健康人ABO血型调查资料[3]。
1.2 方法
抗-HCV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ABO血型鉴定采用凝集法[4]。
2 结果
2.1 1084名献血员抗-HCV阳性组与健康人组血型分布
见表1。
2.2 ABO血型抗原与抗-HCV阳性率的关系
见表2。
2.3 A/O、B/O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血型抗原与抗-HCV阳性的关联性结果见表3。
见表1。
注:文中A/O、B/O的A和B代表抗-HCV阳性患者之血型显性因子A和B抗原与隐性因子O(无A和B抗原)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抗-HCV阳性与健康人组血型分布和基因频率很接近。从表2可知,ABO血型抗原与抗-HCV阳性率的风险度均在0.9462~1.066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在0.1423~0.7873之间,均P>0.05)。又从表3可知,A/O、B/O血型抗原的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之比与抗-HCV阳性率无关系,RR值在1.0183~1.036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在0.9623~1.1107之间,均P>0.05)。由上述可知,抗-HCV阳性是由HCV感染所致,其发病率与ABO血型抗原无任何关系。
摘要:目的了解抗-HCV阳性与ABO血型间的关系。方法抗-HCV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ABO血型鉴定用凝集法。结果1084名献血员抗-HCV阳性者,其中A型占25.0%,B型占33.12%,O型占32.93%,AB型占8.95%;与健康组ABO血型分布结果相似。结论抗-HCV阳性率与ABO血型抗原无关。
关键词:抗-HCV阳性,献血员,ABO血型
参考文献
[1]赵桐茂.人类血型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21.
[2]Aird L.A relaionship between cancer of stomach and the ABO bloodgroups.Brit Med J,1953,1:799.
[3]王广结,贾乔盛,杨春智.内蒙古地区12880汉蒙族ABO血型调查.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79,3(3):19.
ABO血型鉴定的注意事项 第2篇
ABO血型正反定型及结果
正定型: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RBC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和(或)B抗原。
反定型:用已知A细胞和B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和(或)抗-B。
正反定型注意事项
更换新批号抗血清或对试验有怀疑时,可设阳性、阴性和自身对照。抗A管的阳性对照用抗A标准血清加已知A型RBC;抗B管的阳性对照用抗B标准血清加已知B型RBC;阴性对照用AB型血清加正常人O型RBC;自身对照用被检者血清加被检者RBC。为避免交叉污染,尖吸管、玻棒只能一次性使用。RBC悬液浓度过高或离心力过大可造成假凝集,操作时须注意。操作环境应在20~25℃下进行。操作中心严格查对制度,观察后要立即正确记录结果。婴幼儿RBC抗原末发育完全,老年体弱者抗原较弱,最好用试管法鉴定。白血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时RBC上的抗原可能减弱甚至消失,要结合反定型综合判断结果。亚型RBC(如A3型)的抗原性较弱有时会出现混合外观,甚至与较低效价的血清抗体不出现凝集反应,要用抗-(A+B)标准血清进行鉴定。
反定型注意事项
不宜用玻片法,因为献血者或患者血清有时凝集力较弱,必须经过离心使RBC紧密接触,否则,不足以使RBC凝集。试管离心后,应先观察上清液有无溶血,然后摇动底层RBC进行观察,若出现溶血现象表明存在抗原抗体反应并有补体激活,应视为凝集。因为患者新鲜血清作反定型时,由于补体作用发生溶血,如不检查有无溶血现象,会使结果判断错误或遗漏。反定型必要时加一管“O”型RBC,用以查出盂买型抗-h抗体,同时可查是否有缗钱状形成和血清中偶可见到的少数与血型抗原无关但能使阳比发生凝集的物质。血清中存在免疫性血型抗体,冷凝集素效价增高,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异常均可造成反定型困难。
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常见情况
分型血清效价太低,亲和力不强。如抗-A血清效价不高,可将A型误定为0型。分型血清未灭活产生溶血,血型鉴定时误认为阴性。
RBC悬液过浓、过淡,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当,使反应不明显出现假阴性。
受检者RBC上抗原位点太少或抗原性减弱以及类B或cisAB等。
受检者血清中缺乏应有的抗-A、抗-B。
各种原因引起的RBC溶解,误判为不凝集,部分溶血时可溶性血型物质中和了相应的抗体。
受检者血清中蛋白紊乱或实验室温度过高,常引起RBC呈缗钱状排列。
细茵污染或遗传因素引起多凝集或全凝集往往是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
血清中有意外抗体如自身抗-I,存在免疫性抗体如抗-PI、抗-M、抗-H等常干扰试验。
新生儿、老年人、低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清中的抗-A、抗-B效价太低甚至缺乏,可出现正反定型不一致。
非特异性反应:被检血清中可出现与血型无关的,同部分人血细胞均可发生凝集样反应的现象,可能系免疫性抗体所致。
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处理方法
首先重复试验1次,严格操作规程,使用合格的试剂及细心观察和解释结果。
另从受检者采取一份新鲜血标本,可纠正因污染或搞错标本造成的不符。
将RBC洗涤数次,配成5%盐水细胞悬液,用抗-A、抗-B、抗-A1、抗-(A+B)及抗-H做试验可以得到其它有用的信息。
对受检者RBC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如结果呈阳性,表示RBC已被抗体致敏。
用A1、A2、B、O型RBC及自身RBC检查受检血清。加怀疑是抗-I,用O型(或ABO相合的)脐血RBC检查。
若试验结果未见凝集,应将细胞及血清试验至少在室温和4℃放置30分钟,用显微镜核实。
如疑为A抗原或B抗原减弱,则可将受检RBC与抗-A或抗-B血清作吸收及放散试验以及受检者唾液作A、B、H血型物质测定。后者只对80%HAB分泌型的人有用。
ABO血型抗原 第3篇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ABO血型,相关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传染性疾病, 乙型肝炎的发病除自身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外, 它与ABO血型是否具有相关性至今尚不清楚。近几年来, 各种文献上有关乙型病毒性肝炎与ABO血型的相关性报道越来越多, 但报道结果不统一[1,2,3,4,5,6]。为此, 将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的武威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与ABO血型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武威市凉州医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住院病人HBs Ag阳性患者446例和HBs Ab阳性人群487例, 按A、B、O、AB血型分组, 并以健康体检人群53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试剂
乙型肝炎定量检测用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 ABO血型鉴定用中山市生科试剂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的血型鉴定卡。以上实验操作均按说明书要求进行试验操作。
1.3 方法
乙型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检测方法为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 ABO血型鉴定为微柱凝集法。统计分析本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住院病人HBs Ag阳性患者446例, 按A、B、O、AB四型分组;HBs Ab阳性人群487例和健康体检人群531例按同样的方法进行分组, 将HBs Ag组和HBs Ab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表1显示, (1) HBs Ag组ABO血型分布特点为:O>A>B>AB, 这与对照组的血型分布一致, 同时也和威武地区人群的ABO血型分布相统一[2]; (2) HBs Ag组和对照组相比, χ2=8.79, P<0.05, 说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Bs Ag组O型血分布38.6%, 高于对照组O型血分布33.3%, HBs Ag组A型血分布34.3%高于对照组A型血分布30.3%;
表2显示, HBs Ab组ABO血型分布特点为:O>A>B>AB, 这与对照组的血型分布一致, 同时也和威武地区人群的ABO血型分布相统一[2];
HBs Ab组和对照组相比, χ2=1.02, P>0.05, 说明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武威地区已成为西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其血型分布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研究报告还未见报道。因此, 本人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本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住院病人HBs Ag阳性患者446例和HBs Ab阳性人群487例, 将武威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与ABO血型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 以便给武威地区不同血型的居民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传染病调查方面提供参考。结果显示, HBs Ag组和HBs Ab组的ABO血型分布特点为:O>A>B>AB, 这与对照组的血型分布一致, 同时也和威武地区人群的ABO血型分布相统一[2]。HB-s Ag组和对照组相比, χ2=8.79, P<0.05, 说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HBs Ag阳性与ABO血型有相关性, 其中HBs Ag组O型血分布38.6%, 高于对照组O型血分布33.3%, HBs Ag组A型血分布34.3%, 高于对照组A型血分布30.3%, 说明O型血和A型血的居民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几率较大。因此, 武威地区居民中O型血和A型血的人应更加注意预防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HBs Ab组和对照组相比, χ2=1.02, P>0.05, 说明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即HBs Ab的获得与ABO血型无显著相关性。
所以, 为寻求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不仅要全民普及接种乙肝疫苗, 还应针对不同地区, 不同人群进行有效防范。因此, 在武威地区的居民中O型血和A型血的人应更加注重预防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 不仅要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更应该了解预防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识积极预防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
参考文献
[1]隋建超, 于秀娜, 李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与ABO血型的相关性研究[J].华中医学杂志, 2000, 24 (5) :225-226.
[2]王磊, 侯哲萍, 王晓辉, 等.献血者ABO、Rh D血型与HCV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 (11) :2909-2910.
[3]朱晨光, 张华, 熊建平, 等.ABO血型与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探讨[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2, 42 (2) :72-73.
[4]曹春艳, 李兴艳, 高磊, 等.乙型病毒型肝炎与ABO血型关系探讨[J].华中医学杂志, 2000, 24 (5) :225-226.
[5]徐华, 张建耕, 刑荷香, 等.ABO血型与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03 (3) :220-222.
ABO疑难血型鉴定1例 第4篇
1临床资料
患者男, 56岁, 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 有输血史。病人血液标本采集后送交输血科做血型鉴定并预约同型红细胞2单位。
2血型检查
2.1 ABO血型鉴定
用Diana血型卡做ABO正、反定型结果为:抗体A (+) , 抗体B (4+) , O细胞 (-) , A细胞 (4+) , B细胞 (+) 。由于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 而且病人红细胞有自凝现象, 考虑可能是冷自身抗体影响了检验结果。因此, 进行了如下试验。
2.2 将病人的红细胞用37
℃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 做正定型试验[1], 结果为:抗体A (-) , 抗体B (4+) , 血型鉴定为B型;用同样处理的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做4 ℃ 24 h吸收试验, 用吸收后的血清做反定型, 结果在4 ℃、22 ℃时B细胞凝集现象消失, 正反定型完全相符, 确定为B型。
2.3 唾液血型物质测定
按要求制备抗A、B、H标化血清, 取反应结果为2+的标化抗血清分别和经隔水煮沸处理过的唾液1∶1室温反应15 min, 然后再与相应的标准红细胞反应[2], 反应结果为抗A标化血清与相应的标准红细胞反应“2+”, 抗B、H标化血清与相应的标准红细胞反应结果为“-”, 说明患者为分泌型, 含B物质和H物质。确定为B型。
3讨论
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 在排除了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后, 主要考虑标本红细胞或血清本身的原因[3]。在室温较低的环境中, 冷自身抗体是造成ABO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的原因之一。遇到这种情况, 要综合分析并做相关实验, 并在实验时保持37 ℃。病人输血时应注意血液加温, 慢输, 要严密观察病人的输血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绍林.临床检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66-1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81-83.
ABO血型不合输血对策探讨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选取2013 年1 月- 2015 年1 月医院收治的ABO血型不合输血患者200 例, 且其均符合临床中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3]。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 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研究组男51 例, 女49 例, 年龄5 ~ 67 (30. 8 ± 5. 6) 岁;对照组男50 例, 女50 例, 年龄5 ~ 70 (31. 5 ±4. 9) 岁。2 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输血前未采取特殊预防措施。研究组在输血前应用全方位输血对策, 采用除去白细胞的血小板制品, 经白细胞过滤器处理后, 进行输血治疗;或对血小板制品进行紫外线照射, 降低同种免疫反应发生;或对血小板制品利用 γ 射线照射 (控制剂量为20 ~ 30Gy) ;并且也可以应用免疫球蛋白;对患者静脉注射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 封闭血小板抗体, 降低不良反应。或对血小板进行交叉配型, 选取与ABO血型抗原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 立即停止输血, 并给予抗休克处理, 并做相应的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处理。
1.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输血后有无发生发热、过敏、溶血、菌污染、循环负荷过重、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继发性血色病、输血后出血倾向以及空气栓塞、低温等不良反应。比较2 组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中的效果。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SPS 20.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发热、过敏、负荷过重等方面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 0% 低于对照组的31. 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 讨论
在临床抢救治疗中, 由于人体血液成分复杂、多态, 因此在输血治病时也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 危及生命[4], 分析患者ABO血型不合输血, 应当采用有效的临床对策, 才能有效避免ABO血型不合所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研究指出, ABO血型主侧不相合的血小板输注会导致血小板输注后计数增加幅度小于ABO同型或次侧不相合的输注效果。刘晓静[5]的报道, 选择新生儿中的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76 例, 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 例, 监测和记录光疗过程中血清胆红素变化, 比较2 组血清胆红素峰值、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证实对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进行治疗, 可降低血清胆红素峰值, 减少不良反应。本文中, 研究组对新生儿进行有效治疗后,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 0% 低于对照组的31. 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与刘晓静的研究结论一致。ABO不相合输血, 会导致严重的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和高死亡率[6]。有研究指出, 在ABO血型不相合的输血不良事件, 提示ABO血型次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溶血发生率低[7], 对于血小板输注, ABO不相合血型输血可导致血小板在患者血浆介质中因抗A/B引起的血小板活化, 抗原阳性的血小板被Ig M和Ig G抗体A/B作为疫复合物介导, 可以导致血小板的活化、被清除。ABO不同型血液输注后, 需要更多的RBC输注, 抗A / B与血小板A和B抗原结合, 容易引起止血受损、可溶性蛋白如v W因子和内皮细胞, 使患者产生出血倾向, 造成输血不良反应, 影响临床输血患者生命安全[8,9]。
在临床中, 对于ABO血型不合输血患者, 对其在输血过程中。可以先注射滤除白细胞产品, 不仅可以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还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 值得在实际中推广应用。ABO血型不合输血, 应用血小板洗涤处理对策, 采用高浓度的血小板制剂 (如干燥血小板) , 保存后将其悬浮于一种添加液中, 可减少血浆介质用量的70% ,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ABO血型不合输血, 其应对策略中, 可以采用洗涤、减少血浆含量方法, 严格执行血小板不相合输注策略, 改良使发生次侧不相合、输血发生不良事件风险降低。也可以在再次进行ABO血型输注前, 对受血者HLA抗体的特异性进行检测, 选择缺失与受血者KLA抗体相应抗原的血小板进行输注[10]。
综上所述, 针对ABO血型不合输血患者, 临床中对其应用全方位输血对策, 其临床控制不良反应的效果好, 改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状况, 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ABO血型不合输血对策。方法 将200例ABO血型不合输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输血前采取全方位输血对策, 对照组输血前未进行特殊处理。对比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发热、过敏、负荷过重等方面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3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临床ABO血型不合输血患者, 应用全方位输血对策, 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发挥积极影响。
关键词:ABO血型,血型不合,输血不良反应,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志华, 王瑾, 陈超, 等.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丙种球蛋白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9) :656-660.
[2]曾化峰.ABO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J].医药前沿, 2013, 5 (15) :364-365.
[3]时卉丽, 赵倩, 王康丽, 等.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分析[J].河北医药, 2014, 36 (3) :447-448.
[4]陈芳, 王素娥.1例ABO血型不合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零期”患者静脉输注血小板后双下肢疼痛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1) :145.
[5]刘晓静.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不同时期光疗治疗的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 (10) :1188-1189.
[6]李志华, 王瑾, 陈超, 等.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丙种球蛋白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9) :656-660.
[7]吴建君, 赵树铭.ABO血型不合的血小板输注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19) :2761-2763.
[8]金哈斯, 鲁燕侠, 陶格斯花, 等.ABO血型不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0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40) :7593-7596.
[9]糜雅芬, 高磊, 王翠云, 等.血型不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J].血栓与止血学, 2015, 21 (1) :49-51.
玻片法测定ABO血型配比分析 第6篇
测定血型是献血者和输血者必做的检测。玻片法ABO血型的测定是中职卫生学校生理学实验课的主要内容之一, 此实验操作简单、反应快速、实用性强且成本低, 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又能为其以后的工作打基础, 因为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多采用此方法测定ABO血型。为探求最合适用量的血型试剂与全血的配比, 笔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并对精准率进行分析。
1 材料
人全血, 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 (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双凹玻片。
2 方法
(1) 分组:学生共300名 (操作前均已知血型) , 其中男生30人, 女生270人, 分3组, 学生年龄16~17岁。
(2) 在双凹玻片两端分别滴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各1滴。
(3) 在试剂中分别滴入人全血, 各组试剂与全血的比例分别是1∶1 (第一组) 、2∶1 (第二组) 、3∶1 (第三组) 。
(4) 结果观察见表1。
3 讨论
3.1 效果满意度
由于操作者已知自己的血型, 实验测出的结果均与已知血型一致 (未出结果的除外) 。实验结果表明, 当试剂与全血比例为2∶1时, 效果最佳, 均可判断血型;试剂与全血比例为1∶1时, 效果次之, 有5%无法判断血型;试剂与全血比例为3∶1时, 效果最差, 有23%无法判断血型。
3.2 结果分析
结果表明, 试剂与全血的配比不同, 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判定。第二组试剂与全血比例为2∶1, 全血被稀释两倍, 混合液清澈度和颜色适中, 红细胞凝集现象最便于观察;第一组试剂与全血比例为1∶1, 全血被稀释1倍, 在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时, 由于混合液清澈度较差, 并且颜色较第二组明显加深, 对于结果的判断有一定的难度, 部分学生无法判定;第三组试剂与全血比例为3∶1, 全血被稀释3倍, 由于全血过少, 混合液颜色过浅, 红细胞凝集现象不明显, 对于结果的判断难度进一步加大。
3.3 问题分析
(1) 操作不熟练, 采血速度过慢, 可能将血凝块混入, 影响对红细胞凝集现象的观察, 导致结果无法判定; (2) 不能很好区分血凝块和红细胞凝集现象; (3) 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则, 将两种试剂混淆, 导致无法判断结果。
4 结语
用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玻片法测定ABO血型, 试剂与全血比例为2∶1时效果最好, 成功率最高。在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高一次实验的成功率, 因此建议玻片法测定ABO血型采用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与全血的比例为2∶1。
在实验操作之前, 我们就告知了学生实验的目的,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血型定型试剂说明书中标明试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1, 我们通过实验认为2∶1最合适, 让学生懂得要相信自己, 只要认真去做、勤于思考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 生理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基层卫生单位对护士的需求在增加, 对护士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 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 通过探寻最佳的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与全血的配比,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法 人全血与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按不同比例混合。结果 不同配比时观察效果不同。结论 用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玻片法测定ABO血型, 试剂与全血的配比为2∶1时效果最佳。
关键词:玻片法,ABO血型,配比分析
参考文献
[1]曹春燕, 谢冬萍, 汪海宏, 等.医学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情志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 10 (8) :971-973.
ABO血型报告错误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7篇
1.1 标本来源
2000年8月至2011年7月本院患者血型检测样本25630例。
1.2 血型试剂
标准抗A、抗B血清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其效价、特异性及亲和力均符合国家标准, 于2~8℃冰箱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ABO标准红细胞
实验室每天自制2%试剂红细胞。
1.4 方法 ABO、RH (D) 、血型常规鉴定:
玻片法, 试管法。
2结果
血型错误的情况:检验人员工作粗心的错误16例, 临床医师输血申请单写错血型3例, 临床护士弄错标本3例, 疾病原因导致血型结果错误3例。
3血型错误原因分析
3.1 检验者工作粗心的错误。
在血型检测时, 由于试管上未编号, 离心后拿错试管, 使之张冠李戴而造成血型错误;工作精力不集中, 责任心差, 填写血型结果时因笔误而造成血型错误;把ABO标准血清的抗A血清”误认为A型血清, “抗B血清”误认为B型血清, 使之判断结果错误而造成血型报告错误;血型检测时因患者红细胞悬液浓度过低或离心时间太短 (未做反定型检测) , 又只用肉眼观察结果, 在血型抗原较弱的情况下, 微弱, 细小的凝集未看到, 而造成定型错误, 患者红细胞浓度过高 (或未经盐水稀释) , 使抗原抗体反应不成比例, 而造成定型错误。
3.2 护士抽错病人血液标本或贴错标签。
如:李某某, 申请单为“A“型血, 血库对当天送来配血标本鉴定为“B”型。电脑查询以前结果仍为“A型。经询问, 护士抽取血标本时, 只看床号, 没查对病人姓名、性别等, 误抽血液标本。
3.3 疾病因素。
有些冷凝集素过高的病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巨球蛋白血症引起红细胞串钱状凝集, 胶原性疾病, 类B抗原均可影响血型鉴定。
3.4 医生填写错误。
临床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时, 没有依据血型报告单而凭印象或听信病人自述填写;另外因病历上血型检验报告单夹错, 医生未看清患者姓名和床号导致填写输血申请单时抄错。
3讨论
通过临床25例血型错误原因的分类结果表明, 有64% (16/25) 是由于检验者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责任心差所致。有约12% (3/25) 是由于临床医生在输血申清单上填错血型, 12% (3/25) 是由于临床护士抽错血标本, 有12% (3/25) 是疾病导致的错误。检验者在交叉配血时应认真细致, 必要时对献血者的血型重复鉴定, 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某些疾病会使受血者的红细胞肮原减弱或使血液中含有较高的冷凝集素, 造成血型鉴定困难甚至血型错误 (约12%) , 此时应对受血者的红细胞进行洗涤和加温并做反定型检测。为确保血型结果的正确, 防止血型鉴定的错误。
血型鉴定是为输血服务的, 是一项严肃而又细致的工作。虽然有多种因素影响ABO血型, 只要我们医务人员认真去做, 避免不应该发生的失误, 对人民负责, 血型鉴定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赵桂芝.临床检验学.3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75—188.
[2]余晋林, 伍伟健.ABO反定型试剂红细胞配制方法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6.4 (19) :203—204.
微柱凝胶鉴定卡检测ABO血型探讨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490例病例为2011年6~12月我院新入院患者, 其中男287例, 女203例;年龄6~88 (平均31.4±6.3) 岁。
1.2 材料
孵育器采用达亚美专用孵育器;离心机采用达亚美专用离心机;置卡器采用达亚美专用置卡器;移液器采用四种型号:lμl、50μl、500μl和l000μl;微柱凝胶鉴定卡采用达亚美ABO/Rh卡;手工试剂采用抗A、抗B血清 (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单克隆抗D采用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产品。
1.3 方法
全部病例均抽取静脉血2ml, 对血液标本进行肝素抗凝后均分别采用微柱凝胶鉴定卡与手工操作进行血型鉴定。微柱凝胶鉴定卡检测法按达亚美卡式血型鉴定操作手册进行, 并依据说明书提示标准判读结果;手工操作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规定正向定型及正向定型+反向定型试管法进行。对于采用微柱凝胶鉴定卡检测结果与正反定型检测法结果不相同者, 须使用生理盐水将血液红细胞反复洗涤3次, 再分别运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2 结果
采用微柱凝胶鉴定卡进行血型鉴定的正确率为100%, 采用正反定型手工法的正确率为100%, 仅采用正定型手工法的正确率为97.96%。见附表。
3 讨论
虽然《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规定对血型进行鉴定时应同时进行正向定型法及反向定型法, 以保证血型鉴定的准确性, 但当前国内各级医院在鉴定血型时多数均仅采用正向定型法, 而且标准化较低, 操作随意性较大, 因此时有血型错检的事件出现[5]。使用微柱凝胶鉴定卡进行卡式检测是利用葡聚糖凝胶浓度的调节机制来控制分子筛孔径的大小, 使其仅允许游离分子通过, 进而对游离红细胞和凝集红细胞进行分离的检测手段。该方法涉及凝胶分子筛技术以及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在对红细胞及血清进行离心后, 由于凝胶的阻碍, 凝集红细胞停留在凝胶上部则提示发生凝集反应, 可判定为凝集反应阳性;若全部红细胞均停留在凝胶底部, 则提示不存在凝集反应, 可判定为凝集反应阴性。
使用手工操作进行血型鉴定, 在面对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 以及婴幼儿、部分老年人等RBC抗原较弱的待检人群时, 由于凝集较弱因此血型鉴定的难度较大。而微柱凝胶鉴定卡中的凝胶孔径控制在仅让未凝集的RBC通过, 只要存在凝集反应的RBC则会被阻碍在分离柱之外, 因此灵敏性较高, 特别是在检测诸如抗-E等临床意义重大的红细胞抗体时, 则会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 其检测结果的阳性度更强[6,7]。另外, 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及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会自发出现RBC凝集的现象, 仅采用正向定型法的人工检测过程中易因上述假凝集现象而造成血型错检。微柱凝胶鉴定卡检测法由于加入了具有促红细胞特异性凝集的抗人球蛋白, 故检测特异性远高于正向定型的人工检测。本研究结果显示, 仅采用正定型手工法的正确率为97.96%, 采用微柱凝胶鉴定卡进行血型鉴定的正确率为100%, 采用正反定型手工法的正确率为100%。虽然正反定型法较之正向定型法的检测正确率有所提高, 但与微柱凝胶鉴定卡检测法相比, 其操作的标准化程度仍较为欠缺。鉴定卡检测过程均采用标准化定量操作, 极大地降低了操作工作量及随意性, 且检测结果一目了然, 客观性较高, 重复性较好, 同时检测所需标本量少, 特别适合较难抽取血液标本者, 如大面积烧伤患者, 新生儿等。在进行微柱凝胶鉴定卡检测过程中, 若红细胞浓度过高或过低, 或者红细胞离心不彻底, 血清中残留纤维蛋白或细胞凝结等, 有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呈现假阳性或假阴性[8], 因此在进行卡式检测前应准确控制细胞浓度。
综上所述, 由于血型鉴定较为特殊,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微柱凝胶鉴定卡检测法可有效提高血型鉴定的检验质量及水平, 因此适合临床使用, 以最大限度降低血型错检率, 实现零误差。
参考文献
[1]李勇, 杨贵贞.人类红细胞血型学使用理论与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76-278.
[2]Titlestd K, Georgsen J, Andersen H, et al.Detection of irregular redcell antibodies;more than3years of experience with agel technique and pooled scrning cells[J].Vox Sang, 1997, 73 (4) :246.
[3]Cate JC4th, Reilly N.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l test for 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ng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laboratory[J].Areh Pathol Lab Med, 1999.123 (8) :693.
[4]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89-91.
[5]项力勒, 张小燕.受血者常规筛查Rh血型情况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00, 13 (2) :72.
[6]邹文.柱凝胶法快速检出抗一E所致配血不合1例报道[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19 (4) :278.
[7]孙福廷, 李新菊, 王金萍, 等.IgG抗一e引起卡式配血不合1例[J].实用医药杂志, 2004, 21 (7) :64.
ABO血型抗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