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早期治疗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CU早期治疗(精选11篇)

ICU早期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63例患者均为外伤所致, 经头颅CT或MIR确诊, 符合重症颅脑损伤标准;男45例, 女18例;年龄15~76 (平均42.8) 岁;Glasgow评分3~8 (平均5.64) 分。按患者家属要求和客观条件, 分为ICU组和常规组, 分别为41例和2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昏迷时间、Glasgow评分、手术率、合并症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ICU组:立即进入ICU, 按需给予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等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头部抬高15°, 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应用皮质激素、利尿、脱水降低颅内压, 营养脑神经细胞、促苏醒药物, 记录24h出入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予以止血剂、制酸护胃、防止感染、营养对症治疗;高热者予以人工降温或亚低温治疗, 适当镇静安眠, 长期昏迷者予以鼻饲保证每日所需营养等。严密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和肢体活动情况, 加强饮食、呼吸道、皮肤、口腔、五官科、各种引流管、伤口、安全等护理;做好肢体按摩、翻身拍背、肢体被动活动等理疗;按需及时复查头颅CT或MIR检查, 如有手术指征, 快速做好术前准备, 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同时做好清醒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工作。 (2) 常规组:不进入ICU, 采取病区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人工气道建立时间、手术准备时间、从高热到实施亚低温时间、各种并发症、治愈好转率、伤后3个月GOS评分良好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有部分患者行手术治疗, 出现一些并发症和死亡。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监护和复诊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比较, ICU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交通运输业和建筑行业等的快速发展, 由交通和工矿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火器伤、爆炸伤、高空坠落、跌倒、击打伤等外伤暴力作用于头部, 导致头颅受到伤害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头颅遭受暴力外伤后, 颅内血管损伤发生颅内血肿、脑挫裂伤所致的脑水肿、血块沉积在颅底脑池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 均可导致颅内高压的发生, 脑神经组织变性坏死, 脑组织受压移位后压迫脑干、血管、神经和脊髓,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并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力, 形成恶性循环, 使病情迅速恶化。

部分重症患者导致广泛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明显改变;昏迷时间达12h以上, 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并且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昏迷时间较长, 病情严重, 进展迅速, 并发症和合并症较多, 预后不良, 临床治疗护理较棘手, 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在其救治过程中,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危及生命的脏器进行紧急救治, 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 快速完成术前准备[1]。如何及时诊断和早期予以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 挽救患者生命、提高临床疗效,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ICU集中了先进的检测和生命支持仪器设备,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收住ICU后, ICU提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能达到短时间内维持生命体征, 为早期手术救治生命赢得时间[2]。在ICU能给予各种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减少或延缓血源性脑水肿和继发性脑水肿的发生, 帮助患者渡过出血、水肿和感染三大关口;监测病情的发展, 可随时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对患者进行复查;手术指征明确时, 能在短时间内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 积极采取外科手术干预。能显著提高治疗、护理的效率、增快治疗速度、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应提倡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开展。

摘要:对近两年来分别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和常规病区治疗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将两组在人工气道建立、手术准备、实施亚低温时间和并发症、治愈好转率、GOS评分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 ICU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存在显著差异 (P<0.05)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予以早期ICU监护治疗, 能显著增快治疗速度、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ICU,疗效,体会

参考文献

[1]郭利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4 (22) :53-54.

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第2篇

因此需要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认识,对诊断方法加以改进。新型抗真菌制剂已可以应对这一问题。

美国梅奥诊所 Limper 博士近期发表综述,详细介绍了 ICU 患者常见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文章发表在 2014 年12月1日出版的Chest杂志上。传统和新型抗真菌制剂

过去十年中,有大量新型抗真菌制剂问世(表 1)。当选择抗真菌制剂时,需权衡不同药物之间的优缺点以及患者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感染特点。

一般情况下,制定抗真菌治疗方案时需首先明确致病菌。同时通过真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患者感染的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表1:目前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多烯类药物(1)两性霉素 B: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的原型就是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尽管毒性较大,但是这类药物仍旧是重症真菌感染的首选,特别是那些危及生命的重症感染。包括:侵袭性曲霉菌病、部分全身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重症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和毛霉菌病。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相结合,诱导细胞缺陷,增加细胞通透性,导致细胞死亡。

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必须静脉使用。应用期间,需密切随访肌酐、尿素氮(BUN)、血钾、血镁、全血细胞计数(CBC)和肝功能。

总的来说,使用两性霉素 B 时,需密切随访患者各项指标(每天一次或每两天一次)。两性霉素 B 导致的肾毒性可突然出现。

很多医生为了避免应用两性霉素 B 后出现发热和寒战,会在应用前给予患者使用解热镇痛剂、抗组胺类药物、抗吐剂或哌替啶。两性霉素 B 需缓慢静脉滴注,一般滴注时间要超过 2-6 小时;因为快速静滴会导致威胁生命的高钾血症和心律失常的出现。

当和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时(如:氨基糖苷类),肾毒性作用会增加。两性霉素 B 的肾毒性是剂量相关的。

对于重症免疫缺陷患者、肾功能受损患者、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 B 剂量≥1.0mg/kg/d 的患者,强烈建议使用两性霉素脂质体来避免肾毒性的高发病率。肝毒性也会发生,但是比较罕见。(2)两性霉素脂质体:

目前为止已有数种两性霉素脂质体制剂问世,包括:两性霉素 B 脂质体、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复合物和两性霉素 B 胆固醇硫酸钠复合物。相比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这些脂质体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肾毒性。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两性霉素 B 的应用,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多。目前几乎没有研究能证实,两性霉素脂质体的疗效要好于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应进行平行对照研究来了解两性霉素 B 和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的副作用。动物模型研究指出,相比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两性霉素脂质体制剂中枢神经系统(CNS)浓度更高。但是尚无人体试验能证实这一点。

2、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口服活性,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三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 C-14-α-去甲基酶介导的羊毛甾醇向麦角甾醇转化合成来发挥作用。

已有研究指出,唑类药物与人类细胞色素 P450 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唑类药物的应用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于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移植患者和艾滋病毒(HIV)感染患者。

当唑类药物与环孢素、笨二氮卓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和某些抗 HIV 药物同时应用时,会产生药物互相作用,导致细胞色素 P450 酶活性和代谢率的改变。此外,所有唑类药物都会延长 QTc 间期,应用时必须特别注意;特别是当与其他可能导致 QT 间期延长的药物联用时。

早期制剂如:酮康唑,是咪唑类药物,对激素水平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会产生较明显的副作用,目前已被新型三唑类制剂所取代。

口服酮康唑会导致肾上腺副作用和严重肝毒性,随着毒性较低和作用更好的三唑类药物问世,酮康唑应该不再用于一线治疗。此外唑类药物是 C 类药物,不能用于孕妇。相反的是,两性霉素 B 是 B 类药物,可以用于孕妇;所以在重症感染时,首先考虑应用两性霉素 B。(1)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有一个亲脂的尾端,可以增强抗真菌活性,如:曲霉菌株。伊曲康唑能有效治疗部分曲霉菌感染、粘膜念珠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菌病。

但是伊曲康唑与蛋白结合率极高,几乎无法渗透入脑脊液,因此不能用于治疗 CNS 感染。

伊曲康唑有口服胶囊和口服溶液两种制剂。口服制剂需要在有胃酸的环境中进行吸收,因此口服胶囊应与食物或酸性饮料同时服用。

应避免在使用伊曲康唑时,同时应用抑酸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为了使伊曲康唑吸收更稳定,伊曲康唑口服液中含有环糊精。伊曲康唑口服液应空腹时服用。当使用伊曲康唑时,需常规监测伊曲康唑血药浓度。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不需要调整口服伊曲康唑剂量。伊曲康唑在肝脏进行代谢,对于严重肝功能受损患者应慎用。

伊曲康唑的副作用较少,包括:外周水肿、皮疹、腹泻和恶心。严重的副作用发生更罕见,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Stevens-Johnson 综合症和肝损伤。和其他唑类药物一样,伊曲康唑与很多细胞色素 P450 代谢相关的药物同时服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2)伏立康唑:

伏立康唑有静脉和口服制剂两种,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和其他真菌感染中。和大多数唑类药物一样,当与其他细胞色素 P450 代谢及通路(包括:CYP34A、CYP2C9 和 CYP3A4)相关药物联用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肝硬化患者,伏立康唑应慎用。

静脉伏立康唑制剂中含有环糊精,因此肾功能受损患者应慎用;因为环糊精会在肾脏中累积。

口服伏立康唑制剂中没有环糊精,必要时可以替代静脉制剂应用。对于轻中度肾功能受损患者,不需要调整伏立康唑剂量。如果必须要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应用静脉伏立康唑,需密切监测患者血肌酐水平。

一般情况下,伏立康唑不应用于严重肝功能受损患者中;除非没有其他药物选择、综合评估后获益大于风险时,尚可应用。伏立康唑有光敏性,所以应用时应避免日光直射。

随着伏立康唑越来越多的预防性应用于严重免疫缺陷患者中,出现了不少慢性光敏反应的病例。

应用伏立康唑后也有不少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报道。但是免疫抑制患者本身就有不少皮肤癌的危险因素。最近研究指出,应用伏立康唑并不是导致皮肤恶性肿瘤的唯一危险因素。

尽管因此,临床医生仍需关注这类患者皮肤病变和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的情况。

伏立康唑的副作用还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和肝功能异常。目前严重肝功能异常的副作用已很少见。

应用伏立康唑后确实会出现外周水肿,但是相比伊曲康唑其发生率显著下降。大约 1/3 的患者会出现视觉异常。但这一并发症通常只持续数小时,然后逐渐消散;一般数天到数周后,可恢复正常。

伏立康唑药物代谢情况因人而异,因此需定期监测血药水平。(3)泊沙康唑:

泊沙康唑可以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预防性用药,包括:免疫缺陷患者的曲霉菌病和播散性念珠菌病;也可有效治疗 HIV 患者的口咽念珠菌病以及对于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的重症口咽念珠菌感染。

对于重症免疫缺陷患者,泊沙康唑作为二线用药有效治疗该难治性曲霉菌感染及球孢子菌病。

泊沙康唑也可有效治疗毛霉菌病。常见副作用包括:腹部不适和腹泻。严重毒性作用包括:偶发肝功能异常。泊沙康唑会达到吸收饱和,因此为了取得最佳吸收效果,需要有充分的膳食脂肪。

对于中重度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患者,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当对药物毒性进行临床监测时,需包括肝功能检测。

泊沙康唑现在已有口服控释片问世,可以取代之前吸收较差的口服混悬液。此外,静脉制剂也已问世,这可以推动泊沙康唑在重症真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4)氟康唑:

氟康唑是一种低脂溶性药物,应用方便,能有效治疗白色念珠菌。氟康唑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粘膜念珠菌病和侵袭性念珠菌病,对球孢子菌病和隐球菌病也有效。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当肌酐清除率 < 50mL/min 时,氟康唑剂量需减少至 50%。接受血液透析患者在血透后需要给予全量。

相比其他唑类抗真菌制剂,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氟康唑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对较少的,比伏立康唑还要少(伏立康唑是一个对 P450 和相关通路较弱的抑制剂)。

副作用相对较少,但是也可以出现皮疹、皮肤瘙痒、头痛、恶心、呕吐和转氨酶水平的增高。其他新兴唑类药物:针对新兴唑类抗真菌药物(如:雷夫康唑、艾莎康唑、阿巴康唑)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这些药物的临床有效性和适应症尚未完全确定。

3、棘白菌素类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质膜上的β-1,3-D-葡聚糖合成酶、破坏真菌细胞壁来发挥作用。

(1)卡泊芬静:

卡泊芬静对白色念珠菌有杀菌作用,对曲霉菌有抑菌作用。卡泊芬静最初主要应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但卡泊芬静也可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发热,可作为侵袭性曲霉菌肺炎治疗中的一部分。

未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通过的适应症还包括:经验性应用于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预防性应用于重症免疫缺陷患者中。基础研究指出,卡泊芬静可有效治疗卡什肺孢子虫感染。

但是目前尚无确切的临床研究能明确:棘白菌素是否可有效治疗卡什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因此,棘白菌素不应作为卡什肺孢子虫感染的一线或单药治疗方案。由于细胞壁黑化作用,所以隐球菌对卡泊芬静是天然耐药的。卡泊芬静有静脉制剂,在肝脏代谢,所以当肝功能受损时需调整剂量。当患者存在肝功能受损、怀孕、或同时使用环孢霉素时,需慎用卡泊芬静。

有趣的是,卡泊芬静和其他棘白菌素类药物不会影响细胞色素酶系统。但是当和环孢霉素、他克莫司、利福平和特定抗 HIV 药物联用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仍会发生。

其他副作用包括:肝酶升高、面部肿胀、头痛、皮肤瘙痒和恶心。过敏反应很少见。极个别患者会对所有棘白菌素类药物出现过敏。(2)阿尼芬静: 阿尼芬静可用于治疗念珠菌血症、侵袭性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食道炎。阿尼芬静也能有效治疗曲霉菌感染。有时阿尼芬静还能经验性的用于疑似念珠菌血症的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阿尼芬静耐受性较好。

常见副作用包括:低钾血症和腹泻。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极罕见的肝毒性。(3)米卡芬静:

米卡芬静可用于治疗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获准用于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预防性应用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以避免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出现,预防性治疗念珠菌性食道炎。

副作用包括:皮疹、腹部不适伴恶心、呕吐、腹泻和黄疸。注射部位可发生静脉炎。

目前所有 3 种批准上市的棘白菌素对念珠菌感染都应视为是同样有效的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抑制 / 缺陷个体中。临床医生需关注那些可能提示为真菌感染的临床体征,如:持续性肺部浸润,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表 2)。

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肺部和脾脏弥漫性钙化肉芽肿,特别是那些组织胞浆菌病患者。这些浸润病灶对常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表 2:提示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免疫缺陷患者的真菌感染主要是由于念珠菌血流感染和侵袭性曲霉菌的组织感染,包括:侵袭性曲霉菌肺炎。但是其他真菌感染,包括:地方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取决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和卡什肺囊虫肺炎,也往往会出现在免疫缺陷患者中。

需引起重视的是,除了白色念珠菌以外,其他念珠菌病的感染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更耐药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包括:毛霉菌和丝孢菌感染,也在不断增加中。地方性真菌病的治疗方法

地方性真菌病包括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菌病。这些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 / 缺陷个体中。隐球菌肺炎和隐球菌脑膜炎也是常见的真菌感染。

地方性真菌病的有效诊断需要:明确不同感染的地区差异、临床特征、相关血清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支气管镜检查以及必要是的腰椎穿刺术。这些感染的临床诊断已在其他综述中详细介绍。地方性真菌病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状态。

一般情况下,非重症真菌感染选用广谱唑类药物;重症感染首先选择两性霉素脂质体,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选择长期使用广谱唑类药物。

针对具体地方性真菌病和隐球菌病感染应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1、组织胞浆菌病和相关后遗症

荚膜组织胞浆菌可引起的感染包括: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的孤立性肺结节、支气管结石症、纵隔肉芽肿和纤维化、有症状的或播散型肺组织胞浆菌病(包括:组织胞浆菌相关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临床症状较轻、免疫功能正常的肺结节或孤立支气管结石症患者,通常不需要唑类药物的治疗。有症状的或活动性组织胞浆菌病结节状浸润,伴或不伴明显淋巴结肿大患者,通常需使用伊曲康唑治疗同时预防后遗症的出现(如:纤维性纵隔炎),剂量为 200mg bid,疗程 3 个月。

但是,目前尚无研究可证实:抗真菌治疗可以降低纤维性纵隔炎的发生率。纵隔肉芽肿伴随大量淋巴结肿大患者,若血清学或尿液抗原检测阳性,提示存在近期或活动性感染,可给予伊曲康唑治疗,剂量为 200mg bid,首先治疗 12 周。若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可以继续治疗至 12 个月。

不幸的是,大多纤维性纵隔炎使用那个唑类药物治疗无效。抗纤维化药物和全身激素应用也不能有效治疗纤维性纵隔炎。

纤维性纵隔炎可导致严重的血管或气道变形,需要植入血管内或支气管内支架,接受支气管成形术或进行其他外科手术干预。

支气管结石症是由于组织胞浆菌病感染淋巴结,淋巴结钙化所导致,可能会进入支气管腔内。

当支气管结石症合并咯血或肺不张时,可行支气管镜检查评估病情,经支气管镜或外科手术行取石术。当进行支气管镜取石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大出血的发生。

轻中度有症状的肺组织胞浆菌病肺炎患者,一般首选伊曲康唑治疗,疗程 12 周。

但是对于重症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如果有危及生命的肺部感染伴严重气体交换异常(图 1),应首选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直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图1:进行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 CT 影像。

这是一名 72 岁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年女性,正在接受阿达木单抗和氨甲喋呤免疫抑制治疗。这名妇女出现进行性的气体交换异常,CT 显示有广泛播散的粟粒样结节浸润。支气管镜检查 BAL 中发现有组织胞浆菌,尿组织胞浆菌抗原阳性,从而得到确诊。

然后选用伊曲康唑作为维持治疗,剂量 200mg bid,疗程至少为 3 个月。对于那些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常伴空洞),可选用伊曲康唑治疗,剂量 200mg bid,疗程为 12 到 24 个月。

免疫缺陷 / 抑制的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治疗时往往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例如:免疫功能缺陷 / 抑制的、有症状的、轻中度组织胞浆菌病患者通常首选伊曲康唑治疗,开始 3 天剂量为 200mg tid,随后调整为 200mg bid,维持 12 个月。

重症免疫功能低下(如:AIDS)伴进行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应首选静脉两性霉素脂质体,直到患者临床症状相对稳定。

然后可使用口服伊曲康唑,200mg bid;直到有效免疫重建,CD 4+ 计数 > 200/μL。持续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需要终身维持治疗。

对于部分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伴重症肺组织胞浆菌病和弥漫性肺损伤,可以给予辅助激素治疗,建议用量为泼尼松 40 到 60mg/d,持续 1 到 2 周,可使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2、芽生菌病感染

皮炎芽生菌,是双相型真菌,好发于美国中部和东南部,会导致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肺部感染。

到目前为止,芽生菌病相关的 ARDS 和重症弥漫性肺炎病例报道的数量很少。皮芽生菌感染更常见表现为非重症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大面积实变病灶、肺结节和慢性纤维空洞性病变。皮肤播散最常发生。有时也会累及骨关节、很少累及 CNS。对于轻中度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一般首选口服伊曲康唑治疗,200 mg bid,疗程为 6 个月。但是,对于骨关节芽生菌病患者,伊曲康唑疗程需延长至 12 个月。

对于重症肺芽生菌病患者,如:弥漫性肺损伤或全身重症病变,应首选静脉两性霉素 B 治疗,直到临床症状缓解。然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 6 个月,200mg bid。体外实验和少量临床研究提示,也可选用伏立康唑治疗,200mg bid。激素辅助治疗对于部分重症芽生菌病 ARDS 患者有效。

免疫缺陷 / 抑制合并轻中度肺芽生菌病患者,若不伴 CNS 受累,可口服伊曲康唑 200mg bid,疗程至少在 12 个月以上。

但是对于重症肺芽生菌病不伴 CNS 累及的患者,应首选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直到达到临床稳态。然后改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疗程至少 12 个月。AIDS 患者需要终身持续口服伊曲康唑 200mg/d,或服用至免疫功能重建为止。肺芽生菌病合并 CNS 感染患者,应首选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5mg/kg/d),直到达到临床稳态。在停用静脉两性霉素 B 后,应继续使用伊曲康唑,疗程至少 12 个月。

也可选用伏立康唑来替代伊曲康唑治疗,剂量为 200mg bid。合并 CNS 感染的 AIDS 患者应终身口服伏立康唑 400mg/ 天,或服用至免疫功能恢复。

3、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是因为吸入含球孢子菌的尘埃而感染,好发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金华河谷、亚利桑那州中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很多球孢子菌病感染症状轻微。部分感染可出现类似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肺部症状。

急性肺球孢子菌病和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不同点包括:一般抗菌治疗无效、同时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疲劳、盗汗、皮肤病变(部分患者可出现多形性红斑或结节性红斑)。急性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经常是自限性的。

绝大多数免疫缺陷 / 抑制合并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患者,如果没有全身播散的危险因素,不需要治疗。但是必须对每位患者全身播散危险因素进行仔细评估。这些危险因素在表 3 中做了详细讨论。表 3:球孢子菌病播散的危险因素

此外,某些疾病状态会导致重症肺部感染出现的风险增高,包括: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和其他结构性肺部疾病、肾功能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免疫功能正常合并中重度肺球孢子菌病患者,治疗首选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疗程至少为 6 个月;如果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无明显改善,则治疗时间需进一步延长。

泊沙康唑也能有效治疗球孢子菌感染,可用于治疗耐药病例。

只有球孢子菌相关肺结节患者,可首先观察 1 年,不需要抗真菌治疗。但是当合并重度免疫抑制状态(如:化疗、全身激素治疗、CD4 计数 < 200/μL)时,可以给予应用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时不能忽视全身播散的风险(表 3)。可给予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

球孢子菌相关肺结节若合并全身播散危险因素、合并空洞型病变伴或不伴咯血时,可以使用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

对于那些有症状的慢性肺结节或慢性肺空洞型球孢子菌病患者,病程超过 3 个月的,可给予唑类药物治疗,疗程需延长到 12 到 18 个月或更长,直到肺空洞或临床症状稳定。

弥漫性肺球孢子菌病合并弥漫性肺损伤和气体交换障碍患者,首选两性霉素 B 治疗。待临床症状改善后,改用伏立康唑(400mg/d)或者伊曲康唑(400mg/d)治疗,疗程至少为 1 年。

免疫抑制 / 缺陷患者需要接受持续唑类药物治疗直到免疫功能恢复。

球孢子菌病可以从肺部播散至骨头、关节、皮肤、CNS 等。对于不存在脑膜播散患者,可给予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疗,疗程至少为 1 年,直到临床稳定。对于骨关节球孢子菌病患者,首选伊曲康唑。重症患者首选静脉两性霉素脂质体,待临床稳定后,改用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疗,疗程至少为 1 年。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发性球孢子菌病患者,需要行腰椎穿刺术来了解是否存在球孢子菌性脑膜炎。播散型球孢子菌病和脑膜炎患者,首选两性霉素脂质体,待临床稳定后,改用唑类药物治疗,如:伏立康唑(800-1000mg/d),唑类药物可能需要终身用药。因为如果停药的话,很容易造成复发。曲霉菌病的治疗

肺曲霉菌病的治疗取决于医疗环境、免疫状态和疾病状态。当足分支菌定植在预先存在的肺空洞中形成曲霉肿时,往往存在出血倾向。可通过放射介入栓塞治疗大出血来挽救生命。外科手术治疗曲霉肿,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但是,仍然有部分病例必须行外科手术切除。有时当患者存在免疫抑制 / 缺陷时,曲霉肿可以进展为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

侵袭性曲霉菌肺炎一般只发生在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中,通常是那些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大量激素应用或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患者。

目前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一线治疗是静脉使用伏立康唑:第一天 6mg/kg q12h,第二天起 4mg/kg q4h,直到临床改善。病情稳定后,可改用口服伏立康唑,200mg q12h,直到病灶消散。

或者也可以使用静脉两性霉素脂质体(3-5mg/kg/d),直到临床改善。继而选用口服伏立康唑 200mg q12h。只要有可能,在治疗期间应尽可能的改善患者免疫状态。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一线治疗失败的,可给予棘白菌素治疗,如:静脉卡泊芬静(第一天 70mg,第二天起 50mg/d)。目前并不清楚棘白菌素联用伏立康唑能否改善疗效。

此外,口服泊沙康唑也可以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难治性、局灶性、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积极治疗失败的,可考虑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治疗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免疫状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轻中度感染患者可以给予口服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直到临床稳定。

ICU早期治疗 第3篇

【关键词】ICU;预后;胃肠营养;临床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100-01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受自身及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各医院ICU所接受的患者近年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指出,早期胃肠道营养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自身状况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本文特意针对此问题做此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00例ICU危重患者。我们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设定实验组和常规组且二组的患者数量一致。在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他们的年龄在19-8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52.6岁左右;在常规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他们的年龄在18-84岁之间,其平均年龄在53.1岁左右。经过对比与观察,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相比之下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我们对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和诊疗措施来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加用早期胃肠营养干预;之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体的常规治疗措施包含有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疾病,抗感染以及纠正患者的酸碱失衡和电解质损伤状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并留置导管,为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计量设定在500ml,浓度为5.0kj/ml,滴速控制在50ml/h。与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依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剂量的调整。

1.3观察指标 我们对患者进行营养干预之后,重点观察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胆固醇量进行观察,并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状况的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用p<0.05表示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明显要高于常规组患者,其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比率明显要低于另一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实验数据统计如下:

3.讨论

研究指出,鉴于进入ICU进行治疗的患者的自理能力丧失,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及营养支持,只有如此,才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营养状况。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和营养支持之前,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和营养支持方式,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必须要及时进行治疗。另据相关报道指出,早期胃肠营养支持能够明显改善ICU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机体各项器官和功能的恢复,利于患者的康复,有利于达到患者良好的预后效果。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明显要高于常规组患者,其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比率明显要低于另一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该营养方式在临床上的引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白蛋白含量、蛋白摄入量及胆固醇量的含量,通过胃肠道营养的有效干预,可以实现患者内部功能的恢复这与上述报道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ICU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胃肠营养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且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下降,有效度较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较高,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红梅 . 营养干预对运动性贫血干预 [J].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3910-3911.

[2]周红 .ICU 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相关性分析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8):22-24.

[3]苏跃康,李勤,邱亚,等 .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 [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5):29-30,33.

ICU早期治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3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67例, 女89例, 年龄20~82岁, 平均 (40.2±4.8) 岁。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3~7分。致伤原因:车祸致伤179例, 高空坠落致伤143例, 硬物击打致伤28例, 其他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7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直接送入普通病房, 给予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在入院后直接送入ICU, 给予早期ICU监护治疗, 主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功能,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开颅手术治疗、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或者机械通气治疗。在清除粉碎凹陷骨片时, 需要给予必要的减压术。术后要给予脱水剂静脉滴注, 并对患者进行对症支持性治疗, 防止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紊乱。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各项治疗措施所需时间 (人工气道建立、病情变化CT复查、高热症状缓解及术前准备)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评分) , 并在治疗3个月后, 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MESSS) 分析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观察患者病死情况。

1.4 评价标准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将患者预后情况分成恶劣和良好,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1~3分表示预后恶劣, 其中1分表示植物生存;2分表示重度病残, 意识清楚但是生活不能自理;3分表示中度病残, 生活能够自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4~5分表示预后良好, 其中4分表示轻度病残, 恢复情况良好;5分表示生活恢复正常, 但是精神方面存在轻度障碍[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施各项治疗措施所需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人工气道建立、病情变化CT复查、高热症状缓解以及术前准备等各项治疗措施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h

2.2 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

试验组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预后恶劣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死情况比较

治疗3个月后, 试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8.8±2.4) 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7.6±6.3) 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4151, P=0.0000) , 且试验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1% (2/178)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 (26/178)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22.3275, P=0.0000) 。

3 讨论

ICU是危急重症患者的特殊监护病房, 能对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有效的把握, 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及时的监测, 从而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和评估预后恢复[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就诊时可能就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反射消失, 呕吐物以及脑脊液等导致的气道阻塞, 中枢性呼吸衰竭发作导致的低氧血症, 外伤性脑出血导致的低血压以及贫血等, 在患者病情变化时, 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以及脑细胞水肿等症状会不断加剧, 所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3]。加强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监护治疗, 能对致残率和死亡率进行有效预防、控制, 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给予早期ICU监护治疗, 而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结果发现, 试验组患者的病死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结果表明,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ICU监护治疗, 能对低氧血症等情况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 从而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 同时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继发性脑神经元损伤进行控制[4]。试验组患者实施各项治疗措施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早期ICU监护治疗能有效监测患者的症状, 及时发现相关疾病症状并给予有效的对症治疗, 从而为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综上所述,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ICU监护治疗的治疗效果显著, 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同时还能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贺英, 朱明, 吴云娟, 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241-242.

[2]农祯瑞, 吴晓秋, 李东海, 等.早期进入ICU监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5 (4) :314-315.

[3]缪舜.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ICU监护治疗的观察和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9) :4410-4411.

ICU早期治疗 第5篇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使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休眠和低温状态,从而降低脑组织代谢,降低耗氧量,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絮乱,增强脑细胞对创伤和缺氧的耐受性,因而可防止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的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1]。

亚低温治疗仪由主机、带冷水回路的降低温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因其与人体接触面积大,降温效果好,又便于控制体温,被广泛应用。本文总结2008年以后我院ICU应用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经验。

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5例,年龄20-70岁,均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6-8分),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并弥漫性脑肿胀10例,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脑干损伤中枢性高热1例。其中手术治疗15例,应用亚低温治疗,最长10d,最短2d。

二方法

患者躺在降温冰毯上,通过体表散热使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通常为33=34℃。根据病情所需要维持2-10d。执行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时机,伤后越早越好(伤后12)[1]。由于患者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时可能发生寒颤,故在实施治疗时使用适量肌松剂和镇静剂以防寒颤。通常静推地西泮10-20mg,生理盐水500ml+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静脉滴注,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开启降温冰毯,头部置冰帽或冰袋,使体温逐渐下降,速度为每小时1℃至直肠温度32-35℃,调慢镇静剂的滴速,以能维持镇静为宜。

三护理措施

1、环境及体温检测 ICU温室应控制在20℃-25℃,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体温检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重点项目。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维持在33℃-35℃,若患者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地狱33℃易出现呼吸、循环工人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心室颤动。应每30min检查患者体温并记录1次,以了解体温变化和亚低温治疗仪云状情况。保持机器正常运转的同时,及时调整冬眠合剂的用量。

2、神经系统观察 本组病例均处于昏迷状态,治疗过程中随时出现意识及瞳孔的变化,冰箱每30min观察一次。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特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与脱水和激素治疗。

3、循环、呼吸检测 亚低温状态下会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因此在使用降温帽、降温毯降温的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肢端循环、面色等生命体征的变化[2]。另外亚低温状态下患者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减弱,痰液不易排出,口、鼻腔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易进入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气切口每日更换敷料,充分湿化气道。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統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患者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幅度明显变化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应立即停止亚低温治疗,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输注或行机械通气。

4、保持有效降温 此项的要点是夹好温度传感器,放置腋下需要胶布将探头固定在腋窝中央,将手臂夹紧靠近胸壁,如探头位置靠近腋后线,则测得温度是降温毯温度,比实际温度低。如手臂不夹紧,腋窝空虚或探头掉出在腋窝外,则测得体温是空气的温度,机器不能识别,都误认定目标体温已经达到而自动停止运转。为了较准确测定温度,最好将温度传感器外裹一层薄塑料纸套,插入肛门6-10cm检测肛温。保持直肠温度32-35℃。观察病人的寒颤反应,根据需要调节冬眠合剂的滴速。

5、保持水点解质平衡 每12-24h检测血气分析、血气解值、肝肾及凝血功能,因脑外伤意识障碍时,高渗脱水的应用,易产生高钠血症,而高钠血症又诱发高血糖症。低温下,血浆向血管外漏出,钾离子向细胞内移,导致血钾下降[2],复温过程中注意防止反跳性高血钾。

6、保持静脉通道顺畅 低温使浅表静脉收缩,增加静脉穿刺的难度,在应用降温毯之前在较大血管留置套管针,或留置深静脉套管针,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以备治疗抢救。

7、加强皮肤护理 每2h翻身一次,及时擦干冰毯上的水珠,每天擦澡,更换衣被,保持皮肤干洁,避免冻疮及褥疮的发生。

8、胃肠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外伤后常并反应激性溃疡,每日抽吸胃内容物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尽早鼻饲,能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时。但亚低温使肠蠕动减弱,腺体分泌消化酶减少,使吸收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应适当提高鼻饲食物温度,使肠道局部温度升高,以增强肠蠕动,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3]。

9、复温护理 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把温度调至36℃-37℃,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减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止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止冬眠合剂,若体温不升,可加盖被子或热水袋等方法复温。复温速度以每小时0.1℃上升,1-2d完成复温,防止复温过程中血流量迅速增加引起急性脑水肿,准确掌握各种药物的使用,预防血钾升高、出血和消化道溃疡。

四体会

亚低温能保护血脑屏障及细胞膜结构,控制脑水肿,减低颅内压,减少脑耗氧量,减轻脑组织乳酸堆积与神经毒性产物过度释放等,对降低颅脑重症患者的残死率,改善颅脑重症疾患神经功能预后有重要意义。颅脑重症患者应尽早使用亚低温治疗,使体温在数小时内达亚低温状态,可以减轻脑部的病理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促进脑神经的恢复,使患者平稳地度过脑水肿高峰期,避免由脑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及内环境絮乱等并发症引起的病情变化,从而减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朱诚,国外亚低温与脑损伤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9,20(1):4-88.

[2] 陈锡群.低温对颅脑损伤免疫动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197.

ICU早期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二六一医院ICU收治的真菌感染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6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临床确诊为IFI后方给予氟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入ICU后即根据美国WVUH IFI危险因素评分系统进行持续评分, 以40分作为评定是否存在真菌感染的标准, 一旦出现评分≥40分, 即认为该患者已存在IFI, 给予氟康唑进行早期抗真菌治疗。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患者67例,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32例, 其中男20例, 女12例;年龄38~83岁, 平均 (50.9±6.3) 岁;基础疾病:呼吸衰竭7例, 肺癌2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7例, 脑出血后遗症2例, 脑梗死4例, 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2例, 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 结肠癌术后3例, 严重颅脑损伤1例, 急性白血病2例。观察组35例, 其中男19例, 女16例;年龄49~81岁, 平均 (68.4±7.7) 岁;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7例, 呼吸衰竭8例, 结肠癌术后3例, 脑梗死4例, 急性白血病3例, 脑出血后遗症3例, 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2例, 急性重症胰腺炎, 2例严重颅脑损伤2例, 肺癌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情况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氟康唑注射液全部为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大扶康注射液, 大扶康的规格为200 mg/10 m L。早期经验性治疗的用药方案具体如下: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 以400 mg即两支为首次剂量, 而后用药剂量根据患者肌酐清除率进行调整, 当肌酐清除率>40 m L/min时, 用药剂量为200 mg/d;当肌酐清除率为21~40 m L/min时, 用药剂量为100 mg/d。氟康唑持续治疗时间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在应用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两组患者的如下指标:①患者每天的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及体温情况;②对患者血气分析、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等指标每天进行检测;③每周2次复查肝功能, 每周2次进行引流液、血液、粪便、尿、支气管灌洗液等真菌涂片及培养检查;④每周2次复查胸部正位片或进行床边X线胸部检查, 若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应随即复查胸部正位片或进行床边X线胸部检查。

1.4 临床疗效评定

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IFI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以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 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分为4级[3]:痊愈,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真菌培养结果或真菌活体组织检查结果均显示恢复正常;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真菌培养结果和活体组织学检查结果没有完全恢复正常, 但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好转;进步, 患者临床表现虽然有好转, 但改善并不太明显;无效, 从各方面评估患者病情没有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总有效=痊愈+有效+进步。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38%,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8.89, *P=0.0157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断提高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侵袭性诊疗操作的广泛开展, 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真菌感染患者大都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 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已引起医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存在年龄大、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危重、各种侵入性操作多、住院时间长等特点, 因此ICU患者发生院内真菌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病房。ICU患者在医院总住院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8%~15%, ICU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占10%~15%[4]。

IFI患者的死亡率保持在90%左右, 近年来ICU患者发生IFI的概率逐年升高[5]。IFI是指由致病性真菌侵及黏膜、真皮、内脏组织和器官及肌肉引起的人体深部组织的感染。美国院内感染监测系统对院内真菌感染的研究表明[6]:在1980~1990年间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近一倍, 其中增加最明显的为外科ICU患者, 增速为124%。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近30年增加了3~5倍。统计显示真菌感染的发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0.3%迅速上升至现在的11.3%, 增长速度是各种病原生物感染中最快的, 真菌感染已成为危重患者死亡及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7,8,9,10]。

IFI多发生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或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IFI常侵犯的器官有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多个器官或系统, 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或障碍及严重的全身性感染。ICU患者IFI的发生率逐渐增高, 近年来, IFI已逐渐发展成为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而且ICU患者IFI的发病率有明显的进一步增加的趋势[11,12]。以曲霉菌为主的丝状真菌和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是IFI最常见的致病菌。报道显示在美国, 处于院内血源性感染第4位的就是念珠菌血症。有20%~40%行器官移植的患者会发生真菌感染, 而艾滋病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将高达90%。尽管新的抗真菌药物不断问世, 而且非药物治疗真菌感染的措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IFI的发病率仍在不停的增高。ICU患者病理生理异常常较严重且普遍存在, 在临床治疗中, 频繁的侵袭性治疗性操作以及检查, 及抗生素的广泛、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性免疫力低下, 从而成为真菌易感人群[13]。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真菌感染患者情况多较复杂, 此类患者多为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 且常常为耐药菌, 严重的基础疾病掩盖了真菌感染所产生的临床表现, 这就给真菌感染的诊断带来极大困难。真菌感染一般发生在60岁以上年纪较大的患者, 多伴有非常严重的基础疾病, 而且常因为激素应用时间较长, 侵入性检查较多, 存在低蛋白血症等原因, 造成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 出现体内菌群失调, 进而出现IFI[14]。临床对真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表现、真菌培养和活体病理检查, 由于真菌培养的阳性率较低, 且真菌培养需要较长时间, 因此临床上对真菌感染的确诊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然而此类患者大多存在基础疾病重、一般状态差、免疫力低下等高危因素, 如抗真菌治疗不及时, 将会使感染播散, 患者常因治疗被延误而出现迅速死亡。既往的文献报道显示, 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有治疗见效快、疗程短、效果好等优势, 会大大降低真菌感染导致患者死亡的概率[15,16,17]。

由于缺乏对IFI有效的检测手段, 往往早期诊断困难。同时与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不同, 目前能有效抗IFI的药物种类较少, 并且对IFI的治疗还受医务人员对IFI的认识程度、实验室检测水平和患者经济基础等的限制。一项对ICU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显示, 在73例住院患者中, 在念珠菌血症诊断之前的ICU留住时间、疾病种类和慢性健康状况及急性生理学评分Ⅱ (APACHBⅡ) 评分等因素控制齐同的条件下。治疗延迟超过2 d患者的病死率将会出现明显升高。目前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念珠菌, 尤其是白色念珠菌感染[18]。其他病原菌主要有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等。本研究67例患者中, 经真菌培养确诊感染白色念珠菌23例, 占总数的34.33%, 这与既往的文献报道相符。

对ICU患者IFI进行早期经验性治疗的理论依据是:①ICU患者为IFI的高危人群, 其中念珠菌感染发病率高;②在预测ICU患者是否存在IFI方面真菌定殖的作用十分重要;③IFI确诊困难, 且耗时;④延迟治疗会导致真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增加;⑤氟康唑等经验性抗真菌药物, 有效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早期经验性治疗的重点是对真菌感染高危患者的识别, 以下是早期经验性治疗IFI的必备条件:①患者存在发生IFI的高危因素。②患者具备IFI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③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真菌在体内寄殖, 如真菌培养或活体病理学检查提示真菌感染, 达到早期经验性治疗的标准。早期经验性治疗IFI的标准有:①在给予积极的针对细菌的广谱抗感染治疗后, 患者病情无好转;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情况;③患者伴有高于38.5℃的发热或低于36℃的低体温超过72 h;④容量复苏无反应的不明原因的较长时间的低血压 (收缩压<8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⑤高危患者无菌体液、血液真菌培养结果阳性, 在两个以上部位2次以上或找到菌丝、真菌;⑥高危患者眼底检查发现有白色毛状渗出物。在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时, 可依据以上的标准, 当患者出现上述标准中的情况时就需要考虑开始经验性使用抗真菌药物。临床上IFI患者的预后与是否开展早期经验性治疗是密切相关的。既往报道显示IFI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延迟48 h内治疗, 其死亡率就会由40%上升到78%。而采用氟康唑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患者的存活率将高达83%, 其存活率明显高于临床确诊真菌感染后才开始进行抗真菌治疗的患者。

IF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临床特征性表现体征主要有眼部和皮肤体征, 但这些体征非常少见, 所以IFI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 如真菌培养和 (或) 镜检, 以及活体组织学检查等。然而真菌培养的阳性率较低, 尸检证实真菌感染的患者, 其血培养阴性率仍会高达50%[19]。因此, 一旦患者出现IFI的高危因素, 特别是出现抗细菌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的发热 (>72 h) 时, 即使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存在真菌感染, 也应该开始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20]。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经验性治疗持续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效果良好, 应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会有明显改善。

由于氟康唑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影响较其他抗真菌药物小, 而ICU患者很多都伴有一定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 因此氟康唑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真菌药。临床工作中常选取氟康唑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氟康唑对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效果良好, 而对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效果稍差。氟康唑对曲霉菌是无效的。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自进入ICU后, 即采用美国WVUH IFI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对其进行分层管理和干预, 对患者每天进行IFI高危因素评分, 一旦高危因素评分≥40分, 即认定该患者存在IFI, 随即应用氟康唑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该方法的抗真菌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说明早期经验性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对降低ICU患者IFI患者的病死率是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由于IFI临床确诊困难, 病死率高, 等待真菌培养结果或活体组织检查确诊后采取抗真菌治疗, 会导致感染播散, 治疗效果较差, 甚至治疗失败。早期经验性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 能使IFI的致死率明显降低, 并且能有效缩短治疗周期, 节省治疗费用, 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规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对高度怀疑IFI的患者, 如对广谱抗细菌药物治疗无效的超过72 h的顽固的发热患者, 在没有临床确诊真菌感染之前进行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本研究纳入了美国WVUH IFI危险因素评分系统, 对存在IFI风险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分, 以评分40分为标准, 若总分≥40分即认为存在真菌感染, 即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此方法弥补了仅以体温作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判断标准的不足, 为部分虽然没有明显发热症状的高危患者, 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早期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病原真菌、感染部位、药物的种类、药物的抗菌谱、安全性、有效性和效价比等因素。若经验治疗真菌感染抗菌药物选择不当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 反而会增加IFI患者病死率。此次研究较明确地显示:早期经验性应用氟康唑治疗ICU IFI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 降低IFI的病死率。早期经验性应用氟康唑治疗ICU IFI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IFI大都由两种以上真菌感染引起, 非白假丝酵母菌尤其是克柔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 故感染病原菌为克柔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的患者采用氟康唑治疗效果差, 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评价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ICU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二六一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真菌感染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临床证据证明为真菌感染后给予氟康唑行抗真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真菌感染早期即行抗真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均应用氟康唑, 时间为14 d,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的抗真菌感染总有效率分别为59.38%、9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氟康唑对ICU真菌感染患者进行早期经验性治疗有助于提高抗真菌感染治疗有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

ICU早期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58例ICU危重症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收治, 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中男15例, 女14例;年龄59岁~80岁, 平均年龄为 (70.42±2.54) 岁;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7例, 结肠癌10例, 脑梗死3例。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5例;年龄为59岁~79岁, 平均年龄为 (70.40±2.53) 岁;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8例, 结肠癌7例, 脑梗死4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患者体温均超过38.5℃。 (2) 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3 d及以上抗感染治疗无效。 (3) 存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 (4) 患者本人或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 (1) 对吡咯类、咪唑类药物严重过敏患者。 (2) 合并严重肝脏、肾脏与脑部等器质性病变患者。 (3) 使用广谱抗生素周期不足者。 (4) 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阳性者。 (6) 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组研究未表示知情同意。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真菌感染早期采用氟康唑行抗真菌治疗, 即应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系统评估其每日感染真菌的危险性, 若评分超过40分即认为其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度危险, 可采取抗真菌治疗。对照组则通过临床检查、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等明确诊断为真菌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后方可予以抗真菌治疗。2组患者均采用氟康唑行抗真菌治疗, 其用药方案如下:应用氟康唑注射液 (商品名:大扶康注射液;生产企业:美国辉瑞制药公司;规格:200 mg/10 m L;生产批号:160107) 治疗, 若患者肾功能正常, 首次用药剂量是400 mg, 往后依据其肌酐清除率调节用药剂量, 若肌酐清除率超过40 m L/min, 则每日用药剂量是200 mg;若肌酐清除率为21~40 m L/min, 则将用药剂量改成每2 d 200 mg, 治疗时间为2周。

1.4 观察指标

(1) 在2组患者治疗期间, 每日定时检测其体温、血气分析指标、电解质、肾功能、血常规、真菌检测和X线胸片等, 并参考我国卫生部通过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评估2组患者治疗效果。 (2) 经体征、症状、引流液以及组织排泄物等真菌检测, 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真菌清除率, 患者真菌完全清除者为清除, 未完全清除者则表示未清除。

1.5 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患者体温正常, 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真菌病原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显效:患者体温降低至38℃及以下, 或恢复至正常状态, 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实验室和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基本正常;有效:患者体温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病原学、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好转, 体征和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体温、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无变化, 或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86%,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真菌清除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 真菌清除者27例, 真菌未清除者2例, 其真菌清除率为93.10%;对照组患者用药后, 真菌清除者20例, 真菌未清除者9例, 其真菌清除率为68.97%, 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χ2=5.497, P=0.021) 。

3 讨论

ICU危重症患者普遍需要接受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气管切开等侵袭性操作, 且近几年来广谱抗生素在ICU病房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 导致ICU危重症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病房患者。据统计, 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病死率高达90%[4], 且其发病率呈现出逐渐攀升的趋势。侵袭性真菌感染, 指的是因致病性真菌侵袭患者真皮、黏膜、内脏组织和器官以及肌肉所致的人体深处组织感染。真菌感染大多发生在合并器官多功能障碍或者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者, 真菌往往侵袭人体心脏、脾脏、肝脏、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道系统和运动系统等, 从而致使多个器官出现功能衰竭、障碍等, 甚至诱发全身性感染, 影响患者康复。目前, 真菌感染已经成为ICU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 需予以及时、恰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然而, 真菌感染的临床确诊难度比较高, 目前以实验室真菌培养、活体组织学检查结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 但上述诊断方法耗时均比较长, 如果等患者明确诊断为真菌感染后再行治疗, 已然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 对ICU危重症患者进行早期抗真菌治疗十分必要。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具备特异性, 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体征、眼部特征等, 然而上述体征极为少见, 因此真菌感染的临床确诊仍以实验室检查为主, 如真菌培养、镜检和活体组织学检测等。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系统是评估患者是否处于早期真菌感染阶段的重要手段, 也是术者对ICU危重症患者进行早期抗真菌感染的基础。目前, 真菌感染仍旧以药物治疗为主, 而氟康唑为其最常用的有效药物之一。氟康唑属于三唑类抗菌药物, 其抗真菌谱较广, 对于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良好的拮抗、杀灭作用, 对于小孢子菌属、糠秕马拉色菌、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等也有良好效果。同时, 相较于其他抗真菌药物, 氟康唑对于人体肝肾功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明显较小, 因ICU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 因而适宜应用氟康唑治疗。此外, 氟康唑口服给药的吸收性较高, 不受抗酸药物、H2受体阻滞剂、药物等影响, 有助于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另外, 本研究结果提示, 观察组患者的真菌清除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在患者真菌感染早期应用氟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的效果更佳, 充分证明了早期氟康唑在ICU真菌感染治疗中的显著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ICU危重症患者于真菌感染早期口服氟康唑行抗真菌感染治疗, 可有效解除其临床症状, 并提升真菌清除率, 效果肯定, 可作为ICU真菌感染治疗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周凯, 胡迎春, 刘济滔, 等.早期氟康唑治疗ICU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西部医学, 2014, 26 (9) :1144-1145、1148.

[2]黄伟平, 胡北, 温妙云, 等.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ICU真菌感染41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8) :1478-1479.

[3]李吉明, 彭鹏, 李文超.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3) :439-440.

ICU早期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 年6 月-2015 年5 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肠内营养患者80 例, 年龄24~70 岁, 平均 (42.4±5.3) 岁。原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 例, 重症肺炎12 例, 中毒8 例, 颅脑外伤14 例, 心肺复苏后6 例, 复合伤20 例。根据予以患者不同的营养方式分为研究组、对照组, 每组40 例, 研究组年龄24~70 岁, 平均 (42.4±5.2) 岁;原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 例, 重症肺炎6 例, 中毒4 例, 颅脑外伤7 例, 心肺复苏3 例, 复合伤10 例。对照组年龄24~70 岁, 平均 (42.3±5.3) 岁;原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 例, 重症肺炎6 例, 中毒4 例, 颅脑外伤7 例, 心肺复苏3 例, 复合伤10 例。两组患者原发疾病类型、平均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 即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进行严密监测,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 置入鼻空肠管, 幽门孔下距离约30 cm, 第1~2 天予以500 ml/d肠内营养液;第3 天开始肠内营养液逐渐增至1000~1500 ml/d;点滴速度为25~50 ml/h, 无不良反应后可维持在100~120 ml/h, 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点滴流速及剂量进行调节。

1.2.2 对照组进行完全早期胃肠外营养, 将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连续输注至中心静脉, 且予以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进行适度补充, 根据葡萄糖的量进行胰岛素补充,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的改变, 且予以及时对症处理及基础疾病有效治疗。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水平的变化;评估两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情况、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指标的变化[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水平的变化

治疗后, 两组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有改善, 且研究组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 例 (5.0%) , 对照组发生呼吸相关性肺炎10 例 (25.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6.27, P<0.05) 。

2.3 两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的评估比较

研究组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ICU病房主要收治危急重症患者, 常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及严密病情监测。重症监护病房接收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 机体处于应激性状态, 患者常无法经口正常自主饮食, 促使儿茶酚胺及糖皮质激素等物质的分泌大量升高, 进而引发分解蛋白量升高, 而对蛋白的合成产生抑制, 机体对能量的代谢消耗性急剧升高, 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态, 可表现为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含量下降, 为促进其病情迅速康复, 满足其营养需求, 需及早对患者予以早期营养支持[4]。目前, 早期营养支持法主要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早期肠外营养。文献[5]显示, 对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营养水平, 提高预后, 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本研究探析ICU呼吸机治疗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改善营养水平及临床预后的效果分析,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有改善, 且研究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 例 (5.0%) , 对照组发生呼吸相关性肺炎10 例 (25.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6.27, P<0.05) ;研究组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谢胜[6]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即可使机体需求能量情况得到满足, 同时可降低患者的炎性反应, 保证肠内菌群平衡, 胃肠道结构正常生长, 对黏膜屏障进行保护, 避免黏膜萎缩脱落, 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7]。当饮食经由肠道时可促进肠道的蠕动, 促进肠道释放免疫球蛋白及肠道技术, 增加了肠黏膜的渗透性, 有助于肠黏膜细胞的生长, 可降低肠道细菌内毒素的移位, 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 恢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且对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 可简便操作, 医疗成本低, 是治疗危重患者营养状态的首选方式;促进胃肠道结构及功能完整,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 ICU机械通气患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临床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析ICU呼吸机治疗患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营养水平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予以呼吸机治疗的重症患者80例, 根据予以不同的营养方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 每组40例, 研究组予以早期肠内营养, 对照组予以完全早期胃肠外营养, 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水平的变化;评估两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情况、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 两组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有改善, 且研究组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情况、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临床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临床观察,预后,ICU,呼吸机治疗,早期肠内营养

参考文献

[1]冯勇.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5, 17 (1) :22-23.

[2]马玉姗, 司徒翠红, 梁杰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配合肠外营养的护理方案对机体营养情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7) :246-247.

[3]张艳, 宿英英.重症神经疾患者者肠内营养过程中胃肠动力不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13) :1537-1540.

[4]江美嫦, 陈文标, 关健明.甲氧氯普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颅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5, 22 (9) :1364-1367.

[5]施桂芳, 杨卫, 胡红娟.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21) :28-32.

[6]谢胜.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脓毒症患者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11) :34-36.

ICU早期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6月我院ICU治疗的危重症患者106例, 男59例, 女47例;年龄45~76岁, 中位年龄65.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ICU患者诊治标准, 均不能经口进食。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进入ICU后, 治疗组密切注意呼吸和循环系统, 1~2d内, 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应用EN支持, 营养应均衡, 合理安排餐次, 保证患者所需能量。对照组给予传统胃肠营养, 治疗组置鼻胃管, 灌入营养液5~7d。治疗2周后比较2组血清白蛋白 (ALB) 、血红蛋白 (Hb) 、体质量指数和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

营养支持前2组ALB、Hb及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营养支持2周后, 2组ALB、Hb及体质量指数均高于营养支持前,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胃肠道并发症

治疗组胃肠道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ICU危重患者因不能自主经口正常进食, 机体正处在应激状态, 使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 导致蛋白分解增加, 合成受到抑制, 机体对能量的消耗急增, 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患者表现为ALB、Hb降低。因此为满足其营养需求, 需尽早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EN符合正常生理特点, 早期应用EN支持既能满足患者机体对能量的要求, 能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 又能保护胃肠道的结构及肠内菌群的正常生长, 防止黏膜萎缩, 保护黏膜屏障, 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当食物通过肠道时能增进肠蠕动, 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 利于肠黏膜细胞的生长, 改善肠黏膜的渗透性, 维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减少肠道细菌内毒素的移位, 尽快恢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力功能[4]。且操作简便, 节约医疗费用, 是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5]。有研究指出, 对危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尤其是早期EN支持治疗, 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及保护其结构完整, 预防细菌易位, 减少并发症, 缩短ICU住院时间, 并对患者预后产生积极影响[6]。本结果也显示, 治疗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ALB、Hb、体质量指数明显升高, 与传统胃肠营养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组胃肠道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P<0.05) 。进一步证实ICU危重症患者早期给予EN可更好地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可显著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及出血等情况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有效的营养支持是ICU患者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早期对ICU危重患者给予EN支持, 能维持患者机体内电解质平衡, 对胃肠道起到保护作用, 使患者发挥机体的自身调节机能, 维护内环境的稳定, 维持营养、保证治疗和减少并发症, 且经济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 (EN) 用于ICU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6例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采用早期EN, 对照组采用传统胃肠营养。治疗2周后比较2组血清白蛋白 (ALB) 、血红蛋白 (Hb) 、体质量指数和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前2组ALB、Hb及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营养支持2周后, 2组ALB、Hb及体质量指数均高于营养支持前,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胃肠道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危重症患者早期给予EN可更好地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及出血等发生率, 从而明显改善预后, 且经济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危重症,肠内营养

参考文献

[1] 龙燕, 龙景芝, 彭明虹, 等.早期肠内营养在ICU患者中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 (10) :1256-1257.

[2] 华晨, 刘励军.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1, 18 (1) :12-14.

[3] 肖艳超.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2, 4 (4) :171.

[4] 张红松.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6) :203-204.

[5] 陈风华.ICU危重患者早期应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 2012, (4) :118-119.

ICU早期治疗 第10篇

【关键词】 美宝湿润烧伤膏;ICU;失禁性皮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39-01

失禁性皮炎是指皮肤长期暴露在尿液和/或粪便中所导致的皮肤炎症。ICU患者由于病情重、长时间禁食、肠道菌群失调、肠内营养不耐受、继发感染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容易发生大便失禁,特别是水样腹泻。粪便中含有蛋白水解酶和脂肪分解酶,削弱了皮肤角质层的防护作用。成型粪便的PH值接近中性且活性酶数量少,对皮肤的损害较小,水样粪便PH值呈明显的碱性而且含有大量的活性酶,容易发生失禁性皮炎,失禁性皮炎伤口床颜色发红,有光泽,没有腐肉,外观不一,呈斑点状,伴有烧灼痛或刺痛,周围皮肤红色,炎性。我科自2011年9月使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失禁性皮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24例水样腹泻致肛周、大腿内侧、臀部发生失禁性皮炎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治疗组12例,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57±16.9)岁;对照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58±16.6)岁。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肛周、大腿内侧、臀部皮炎程度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由伤口护理小组成员护理,患者每次大便后予温水清洗会阴部并用软毛巾拭干皮肤后,治疗组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涂皮炎处,厚度<1mm,边缘超过皮炎0.5cm,对照组应用锌氧油软膏涂皮炎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皮炎的改善、皮炎的愈合时间、皮炎的复发率。判断标准为皮肤完全恢复正常,无痛感为愈合;皮肤潮红改善、糜烂愈合、疼痛缓解为好转;皮肤状态无改善并且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实验数据均以(x±s)表示,使用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失禁性皮炎治疗效果的比较 经确切概率法检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比对照组失禁性皮炎治疗效果好(P<0.05)。(详见表1)

2.2 失禁性皮炎治愈时间和复发的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比对照组失禁性皮炎治疗效果明显好。(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大便失禁造成的会阴部失禁性皮炎一般采用温水清洗,保持干燥,皮炎处涂锌氧油软膏的护理方法,效果不佳,患者皮炎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患者痛苦不堪,护士的工作量增加。

美宝湿润烧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连、地龙、芝麻油等,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生肌之功效,从而达到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1]。 湿润烧伤膏能有效隔离粪水,并且使创面持续处于湿润状态,给创面创造湿性愈合环境,湿润环境可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刺激毛细血管生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促进角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创面愈合[2]。美宝湿润烧伤膏能有效治疗失禁性皮炎,加速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湛曼琼.湿润烧伤膏治疗33例溃疡期褥疮的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4):120-121.

[2]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5.

【摘 要】 目的:观察ICU失禁性皮炎患者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ICU失禁性皮炎2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治疗组12例,对照组给予温水清洗后皮炎处涂锌氧油软膏,治疗组给予温水清洗后皮炎处涂美宝湿润烧伤膏,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创面愈合快,皮炎复发率低,护理工作量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ICU失禁性皮炎患者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美宝湿润烧伤膏;ICU;失禁性皮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39-01

失禁性皮炎是指皮肤长期暴露在尿液和/或粪便中所导致的皮肤炎症。ICU患者由于病情重、长时间禁食、肠道菌群失调、肠内营养不耐受、继发感染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容易发生大便失禁,特别是水样腹泻。粪便中含有蛋白水解酶和脂肪分解酶,削弱了皮肤角质层的防护作用。成型粪便的PH值接近中性且活性酶数量少,对皮肤的损害较小,水样粪便PH值呈明显的碱性而且含有大量的活性酶,容易发生失禁性皮炎,失禁性皮炎伤口床颜色发红,有光泽,没有腐肉,外观不一,呈斑点状,伴有烧灼痛或刺痛,周围皮肤红色,炎性。我科自2011年9月使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失禁性皮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24例水样腹泻致肛周、大腿内侧、臀部发生失禁性皮炎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治疗组12例,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57±16.9)岁;对照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58±16.6)岁。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肛周、大腿内侧、臀部皮炎程度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由伤口护理小组成员护理,患者每次大便后予温水清洗会阴部并用软毛巾拭干皮肤后,治疗组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涂皮炎处,厚度<1mm,边缘超过皮炎0.5cm,对照组应用锌氧油软膏涂皮炎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皮炎的改善、皮炎的愈合时间、皮炎的复发率。判断标准为皮肤完全恢复正常,无痛感为愈合;皮肤潮红改善、糜烂愈合、疼痛缓解为好转;皮肤状态无改善并且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实验数据均以(x±s)表示,使用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失禁性皮炎治疗效果的比较 经确切概率法检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比对照组失禁性皮炎治疗效果好(P<0.05)。(详见表1)

2.2 失禁性皮炎治愈时间和复发的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比对照组失禁性皮炎治疗效果明显好。(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大便失禁造成的会阴部失禁性皮炎一般采用温水清洗,保持干燥,皮炎处涂锌氧油软膏的护理方法,效果不佳,患者皮炎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患者痛苦不堪,护士的工作量增加。

美宝湿润烧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连、地龙、芝麻油等,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生肌之功效,从而达到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1]。 湿润烧伤膏能有效隔离粪水,并且使创面持续处于湿润状态,给创面创造湿性愈合环境,湿润环境可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刺激毛细血管生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促进角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创面愈合[2]。美宝湿润烧伤膏能有效治疗失禁性皮炎,加速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湛曼琼.湿润烧伤膏治疗33例溃疡期褥疮的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4):120-121.

[2]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5.

【摘 要】 目的:观察ICU失禁性皮炎患者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ICU失禁性皮炎2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治疗组12例,对照组给予温水清洗后皮炎处涂锌氧油软膏,治疗组给予温水清洗后皮炎处涂美宝湿润烧伤膏,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创面愈合快,皮炎复发率低,护理工作量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ICU失禁性皮炎患者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美宝湿润烧伤膏;ICU;失禁性皮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39-01

失禁性皮炎是指皮肤长期暴露在尿液和/或粪便中所导致的皮肤炎症。ICU患者由于病情重、长时间禁食、肠道菌群失调、肠内营养不耐受、继发感染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容易发生大便失禁,特别是水样腹泻。粪便中含有蛋白水解酶和脂肪分解酶,削弱了皮肤角质层的防护作用。成型粪便的PH值接近中性且活性酶数量少,对皮肤的损害较小,水样粪便PH值呈明显的碱性而且含有大量的活性酶,容易发生失禁性皮炎,失禁性皮炎伤口床颜色发红,有光泽,没有腐肉,外观不一,呈斑点状,伴有烧灼痛或刺痛,周围皮肤红色,炎性。我科自2011年9月使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失禁性皮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24例水样腹泻致肛周、大腿内侧、臀部发生失禁性皮炎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治疗组12例,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57±16.9)岁;对照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58±16.6)岁。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肛周、大腿内侧、臀部皮炎程度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由伤口护理小组成员护理,患者每次大便后予温水清洗会阴部并用软毛巾拭干皮肤后,治疗组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涂皮炎处,厚度<1mm,边缘超过皮炎0.5cm,对照组应用锌氧油软膏涂皮炎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皮炎的改善、皮炎的愈合时间、皮炎的复发率。判断标准为皮肤完全恢复正常,无痛感为愈合;皮肤潮红改善、糜烂愈合、疼痛缓解为好转;皮肤状态无改善并且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实验数据均以(x±s)表示,使用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失禁性皮炎治疗效果的比较 经确切概率法检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比对照组失禁性皮炎治疗效果好(P<0.05)。(详见表1)

2.2 失禁性皮炎治愈时间和复发的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比对照组失禁性皮炎治疗效果明显好。(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大便失禁造成的会阴部失禁性皮炎一般采用温水清洗,保持干燥,皮炎处涂锌氧油软膏的护理方法,效果不佳,患者皮炎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患者痛苦不堪,护士的工作量增加。

美宝湿润烧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连、地龙、芝麻油等,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生肌之功效,从而达到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1]。 湿润烧伤膏能有效隔离粪水,并且使创面持续处于湿润状态,给创面创造湿性愈合环境,湿润环境可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刺激毛细血管生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促进角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创面愈合[2]。美宝湿润烧伤膏能有效治疗失禁性皮炎,加速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湛曼琼.湿润烧伤膏治疗33例溃疡期褥疮的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4):120-121.

ICU早期治疗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ICU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EN治疗。男31例, 女18例, 年龄40~75岁, 平均 (57.15±5.01) 岁;原发疾病:胃癌13例, 肺癌11例, 重症胰腺炎10例, 肝癌9例, 肋骨骨折3例, 颅脑2例, 四肢骨折1例, 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为 (55.73±6.62) 岁。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滴注法经空肠管滴入EN液为整蛋白型营养流食。能量供给均参照“允许性低热量”原则[3], 首日给予营养流质500 m L, 通过营养泵以20 m L/h匀速滴注, 适应后逐渐增至100 m L/h。定期检查胃排空情况, 监测胃残余量, 若<150 m L, 第2天可增至1 000 m L。3~5 d后, 根据病人需要量增加至1 500~2000 m L, 12~24 h持续缓慢滴注, 肠功能恢复后经口少量饮水。滴注至第7天结束。

1.3 指标测定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EN支持7 d后为观察点, 进行指标测定。免疫功能指标:采取患者静脉血4 m L,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 型号:XL/XL-MCL) 患者T细胞亚群 (CD3、CD4、CD8、CD4/CD8)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日本东芝TBA-40FR BIOCHEM-ICAL ANALYZER) 检测患者免疫球蛋白 (I-g A、Ig G、Ig M) m L水平的变化。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入院时, 观察组患者CD3+、CD4+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D8+T及NK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EN支持7 d后, 观察组CD3+、CD4+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CD4+/CD8+比值均高于治疗前和正常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D8+T及NK细胞水平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免疫免疫球蛋白比较

入院时, 观察组患者Ig G、Ig A、Ig M的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EN支持后, 观察组患者Ig G、Ig A、Ig M的浓度均高于支持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入住ICU的患者, 均病情危重, 患者的机体处于高代谢、高消耗状态, 营养物质大量消耗, 且患者进食困难, 难以满足营养的代谢需求, 最终导致患者营养失调、免疫功能迅速下降[4,5]。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均产生不良影响[4]。

研究发现, CD4和CD8分别代表辅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 是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的重要细胞, 但当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 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从而并发疾病[5];CD4/CD8比值代表了整体的免疫平衡状态, 其过高或过低时, 淋巴细胞的功能均会受到影响。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 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 可介导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

该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EN支持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CD3+、CD4+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均高于治疗前和正常对照组 (P<0.05) ;且观察组患者Ig G、Ig A、Ig M的浓度均高于支持前 (P<0.05) ;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主要是由于EN摄入后, 刺激胃肠液和胃肠激素分泌, 增加血液循环, 加速肠蠕动, 显著降低患者血浆内毒素, 有助于胃肠分泌免疫球蛋白, 增强胃肠道免疫功能。

该研究表明,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ICU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方面,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 (EN) 支持对重症监护病房 (ICU) 患者免疫功能的景程。方法 选取ICU患者49例, 对其EN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变化情况, 并与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EN支持后, 观察组CD3+、CD4+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CD4+/CD8+比值均高于治疗前和正常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IgG、IgA、IgM的浓度均高于支持前 (P<0.05) , 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ICU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方面,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ICU,营养状况,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丁盛, 蒋利, 张渝华, 等.早期经鼻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重庆医学, 2013, 42 (16) :1806-1808.

[2]骆一舟, 陈尚武, 赏仲兔.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8) :1980-1982.

[3]Martindale RG, McCarthy MS, McClave SA, et al.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therapy in critical illness:are not they all the same[J].Minerva Anestesiol, 2011, 77 (4) :463-467.

[4]昌震.ICU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3) :6333-6335.

ICU早期治疗

ICU早期治疗(精选11篇)ICU早期治疗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组63例患者均为外伤所致, 经头颅CT或MIR确诊, 符合重症颅脑损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