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P数据网论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P数据网论文(精选10篇)

IP数据网论文 第1篇

铁路IP数据网是铁通公司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构建的铁路内部专用网络平台, 基于TCP/IP技术, 用于实现铁路局、各站段到各中间站、车间、班组的办公联网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远程监视系统、监测系统、铁路信息系统、运输指挥管理系统、行车安全监测系统等不同系统的接入, 是一个铁路企业内部专用的“互联网”。该网络在物理上和国际互联网隔绝, 具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接口标准、开放、简单、便于扩容、接入成本低廉等特点, 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通道承载服务。铁路IP网分为骨干网和接入网两个层次, 其中骨干网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结构。核心层节点为路局节点, 汇接本路局业务, 上联铁通总部和铁道部;汇聚层节点为本路局内的地区汇接节点, 负责本地区业务的汇聚和转发;接入层节点为枢纽汇接节点, 负责范围内沿线车站路由器的接入。接入层主要实现用户业务的接入, 由安装在各个铁路沿线车站的路由器构成, 并按照物理位置分别接入骨干层路由器。

2 铁路IP网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IP数据网络, 是根据传输业务带宽的需求, 利用通信系统的光纤资源和数据网设备, 并采用相应技术提供业务系统隔离和Qo S保证, 构成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级网络。由此可见, 影响IP数据网安全运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器区域没有进行独立防护

铁路IP网内计算机数据快速、便捷的传递, 造就了病毒感染的直接性和快速性, 如果网络中服务器区域不进行独立保护, 其中一台电脑感染病毒, 并且通过服务器进行信息传递, 就会感染服务器, 这样路网中任何一台通过服务器信息传递的电脑, 就有可能会感染病毒。虽然在网络出口有防火墙阻断外来攻击, 但无法抵挡来自局域网内部的攻击。

2.2 计算机病毒及恶意代码的威胁

由于网络用户不及时安装防病毒软件和操作系统补丁, 或未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而造成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许多网络寄生犯罪软件的攻击, 正是利用了用户的这个弱点。寄生软件可以修改磁盘上现有的软件, 在自己寄生的文件中注入新的代码。最近几年, 随着犯罪软件汹涌而至, 寄生软件已退居幕后, 成为犯罪软件的助手, 上述犯罪软件在铁路IP网内也有可能进行潜伏。

2.3 铁路IP网用户安全意识不强

铁路数据网主要负责完成各种文本、图形、多媒体信息等的交换与传送, 主要接人有会议视频及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旅客服务信息系统、GSM.R系统, 以及其他需要在数据网中传输的非安全生产业务等。各系统通过不同的接入渠道统一汇聚在数据网中传送, 个别系统接人终端的不稳定也可能对整个网络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

3 加强铁路IP数据网安全建议

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防患未然, 保护数据网中的硬件、软件及其数据不遭到破坏、更改, 使系统持续可靠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成为建设、维护铁路IP数据网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3.1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以人为本, 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 才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3.1.1 制定办法, 明确责任。

从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使用、维护、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规章制度, 规范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 并严格执行。严格的机房管理、工单管理, 保证网络的物理安全和数据安全, 杜绝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故障甚至网络中断。

3.1.2 加强培训, 提高水平。

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维护人员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执行者, 只有维护者业务水平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

3.1.3 加强监控, 做好分析。

获取网络中各种Log信息、MIB信息, 加强网络的性能分析, 消除隐患;监控网络异常流量, 设置路由过滤、命令屏蔽等管理策略, 防止网络入侵;对数据定期备份, 确保故障时的快速恢复, 增强网络的健壮性。

3.2 提高网络自身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网络安全包括硬件安全 (消除单点故障) 和软件安全 (传输通道畅通、数据配置准确、路由自动调整等) 。

3.2.1 网管系统的安全, 包括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

硬件方面, 应配置UPS防止系统异常掉电造成数据库损坏;软件方面, 应在终端与网络之间设置硬件防火墙, 同时加强对各种操作的日常管理, 如访问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

3.2.2 路由器的选择和配置。

从包转发、路由处理、抵御攻击及对VPN的支持等方面进行考虑, 核心层与汇聚层节点汇聚了本线所有的业务流量, 必须配置较高性能的高端路由器;接入层节点对业务处理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可以采用中端路由器, 但作为提供接入服务的设备, 必须具有10M/100Mb/s以太网端口、POS 155M/622Mb/s端口、GE端口。另外, 各层路由器设备的可靠性应满足99.999%指标, 在设备配置时应对电源、路由引擎、交换矩阵等关键部件采取冗余配置, 实行1+1热备, 并要求各板件支持硬件的热插拔。

3.2.3 核心、汇聚节点设备冗余配置, 接入层设备链路双归属。

3.2.4 传输通道的保护。

数据网各节点间的通信, 需要利用通信系统的光纤资源, 或者由MSTP设备提供承载通道, 因此, 在规划数据网组网时应充分考虑传输通道的安全性, 可通过不同的传输设备提供通道或者利用不同物理径路的光缆提供数据网所需的通道资源。

3.2.5 启用动态路由协议。

通过启用IS.IS、OSPF动态路由协议, 可以在链路中断或者拥塞时, 由设备自动调整路由表, 确保业务的安全畅通。另外, 建议利用MD5加密算法对路由消息进行加密, 避免路由欺骗的情况发生。

3.2.6 加强登录控制。

包括设置不同级别的用户管理权限、以密文设置口令、设置Console和VTY会话超时、通过ACL控制Telnet远程登录、设置SNMP Community参数、配置SNMP认证失败陷阱等内容。

3.2.7 关闭无关的服务和未启用的物理端口。

路由器默认会提供一些与本线业务无关的缺省服务, “no cdp enable”可以停止CDP服务、“no ip httpserver”可以停止HTFP服务等。通过关闭无用的默认服务, 可有效避免人为或者病毒攻击造成的网络故障;另外, 应执行“shutdown”命令关闭未使用的物理端口防止误接设备而引起网络异常。

3.2.8 部署技术策略。

通过部署流过滤和分析, 启用线路板和主控板之间的流量控制功能, 配置URPF网络安全方案;另外, 建议关闭已知病毒的常用端El, 防止网络受到攻击, 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3 对接入业务进行分类管理

铁路IP数据同时接入多种业务, 为了避免业务间的相互影响, 确保网络的安全, 需要通过技术手段, 使各种业务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3.1 接入层面。

各种业务可能需要接入同一个交换机, 可以通过VLAN隔离, 为每个接入业务提供独立的VLAN, 以此控制业务的接入请求, 保证不同接入业务间的逻辑独立和安全。

3.3.2 业务层面。

VPN技术在共享网络资源并保证安全性、专有性的同时, 提供强大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其中, MPLS VPN具备安全性高、管理性、扩展性强等特点, 在合宁线、合武线等铁路专用IP数据网中已被广泛使用, 效果明显。建议将采用MPLS.VPN技术对接入业务进行逻辑隔离, 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4 结束语

铁路l P数据网作为铁路通信系统的基础承载平台, 必须保证安全、可靠。网络安全是一个长远持久的课题, 我们只有适应技术的发展,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才能保证铁路IP数据网的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为铁路运输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于佳亮, 于天泽.铁路通信网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1]于佳亮, 于天泽.铁路通信网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周碧英.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J].甘肃科技, 2008.24.3.[2]周碧英.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J].甘肃科技, 2008.24.3.

IP数据网论文 第2篇

Mappath=fso.getabsolutepathname(n)

End Function

Function ipToNum(Ip)

IpNs=split(ip,“.”)

IpN=IpNs(0)*S4+IpNs(1)*S3+IpNs(2)*S2+IpNs(3)*S1

if err0 then IpN=0

err.clear

IpToNum=IpN

End Function

www.dnzg.cn

S1=256

S2=256*S1

S3=256*S2

S4=256*S3

on error resume next

Set Fso=CreateObject(“Scripting.FileSystemObject”)

Set Conn=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open “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data source=”&Mappath(“dat.mdb”)

Set Rs=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Rs.open “S elect * from d”,Conn,2,3

Set Fto=Fso.OpenTextFile(Mappath(“dat.txt”))

Do while not Fto.atendofstream

Rs.addnew

Res=Split(Replace(Replace(Fto.Readline,“   ”,“”),“ ”,“ ”),“ ”)

Rs(“s”)=IpToNum(Res(0))

Rs(“e”)=IpToNum(Res(1))

Rs(“c”)=Res(2)

Rs(“h”)=Res(3)

Wscript.Echo “From ”&Res(0)&“ To ”&Res(1)&“ Updated.”

Rs.update

Loop

Rs.close

注意S elect中间有空格,复制时候请去掉中间空格,

VBS纯真IP数据库转MDB/MSSQL/MySQL技巧

复制代码,保存另存为.vbs 即可。

将纯真数据库转MSSQL数据库也很简单,只需改

程序代码

Conn.open “driver={SQL Server}; server=(local);database= ;uid= ;pwd= ”

将纯真数据库转MySQL数据库,只需改

程序代码

IP数据网论文 第3篇

相信不少投资者都还记得前3年风行市场的上交所赢富(TopView)数据,由于它能够及时反映各机构资金进出情况和具体交易席位,被众机构诟病为“让大户在阳光下裸奔”,终在2009年初被叫停。时隔3年,难道赢富数据改头换面,又重出江湖?

据该公司销售经理介绍,这款软件能够精确到机构交易时的IP地址,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机构,但能明晰大资金的动向,“这个作用足以和当年的赢富数据相比,虽然不是太具体,但也已经很厉害。”

记者随即以投资者身份向深交所有关人士咨询,对方回复说:“根本没有这种产品,交易所也没有大户、机构、私募、散户之类的划分,如果有的话,也只能是软件商自己的分类。所有客户都是平等的。他们是虚假宣传。”

除了这种推销电话,记者发现,网上亦有其他卖交易软件的公司在私下联系客户时,声称有类似于早前赢富数据的客户端出售。

虽然前述声称与深交所有关的数据产品遭到官方否认,但这些打着“交易所”数据旗号的交易软件的暗中流潜也反映出,正是这些市场最为渴望的交易信息的不公开,给了神秘数据以市场。

出现替代品?

已经“谢幕”3年的赢富数据,现在仿佛又换了张皮重现市场。

赢富数据的推出始于2007年6月,是上交所推出的一项增值服务,涵盖了每天每只个股中4类主力席位的成交情况,包括买入金额、卖出金额、净买金额、净卖金额的前十席位交易信息,可谓“数据在手,主力动向尽收眼底”,一时拥戴者众多。

但由于该数据算是揭了机构的“老底”,不久就遭到以基金公司为首的众多机构的群起围攻,2009年1月1日,在赢富数据上线运营一年多后宣告下线。

此后,各股票软件销售商为了抢占市场,不得不积极研究赢富数据的替代品,前述公司也是其中一员。记者在深交所官方授权的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网站上看到,该公司是深交所基本行情境内授权单位之一,但类别只限定在“网站类”,而没有“软件类”。

“虽然交易所不允许显示具体的机构席位,但是深交所最新推出了一个交易产品,能够分清大户、私募、散户等交易信息。”上述公司的销售经理解释说,“我们公司获得了首家授权。”

他对记者表示,这套数据可以将所有交易明细罗列出来,包括行业、板块以及个股,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能够长期追踪机构的IP地址。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股票交易的地点可能经常更换,因此IP地址不固定,但对机构来说,交易的IP一般都是固定的,因此通过长期跟踪和分析,就能够将个人还是机构,乃至私募都基本辨识出来。

他声称,深交所把个股资金流向分成大户、私募和散户三类,每只个股都可以用百分比来区分资金的进出情况。

“这应该算是交易所推出的第三代数据,目前我们是市场上唯一一家使用的。”上述销售经理说,从交易所购买这套数据的价格为每季度80万元,因此公司开发出的软件售价也比较高,至尊终端版数据一年卖8.8万元,还不是敞开销售,目前已经达到了150人的上限销售规模,不再销售,但是可以购买相对简单的机构版,一年费用3.3万元。

“目前主流的软件商都是按资金的大小单来区分哪些是大户、散户,而我们是直接以IP地址来分类,准确度更高,这也是我们卖高价的原因。”上述销售经理解释说。

可以说,这位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的销售经理非常了解投资者的需求,抓住了投资者窥探机构底牌的心理,但是按深交所的说法,则根本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产品。

对此,指南针的一位销售经理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交易所公开交易数据,这样既断了虚假宣传的公司的“财路”,也断了真实数据非法外流的可能。

Level 2数据成主流

虽然上交所不再公开各类机构席位的动态和持仓情况,但是仍然提供Level 2行情数据。Level 2通过统计分笔数据,计算主动性买卖盘,最后得出资金流入流出的情况。

目前,国内几乎主流的数据软件提供商,都基于Level 2数据开发研究产品,之所以该数据成为主流,也是因为赢富数据停止公布后,Level 2成了紧急替补。

首批获得level 2行情销售的公司有Wind资讯、航海家软件公司、大智慧公司、金融界网站、高英公司、财富道网站、指南针等多家数据提供商。

作为一项收费服务,Level 2包括十档行情、买卖队列、逐笔成交、委托总量和加权价格等多种新式数据。目前,投资者使用的普通交易软件承载的是Level 1数据,仅提供买卖的5档行情。指南针一位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们公司基于Level 2数据开发的产品,年费大约是5000元~6000元。

相比Level 1,Level 2行情有以下几大优势。

其一,在Level 2之前,沪深交易所提供的都是行情快照,大家看到的分笔成交其实是两次快照期间累计的成交量和最后一笔的价格,而逐笔成交则是真实的每笔成交价和成交量的明细数据。Level 2极大地提高了行情的透明度。

其二,包含买入委托和卖出委托前10档的委托价和委托量,投资者可以看得更远,哪个价位有阻力?哪个价位有支撑?哪个价位有大笔挂单,一目了然。

其三,提供买一或卖一的前50笔委托单明细。根据委托单的大小或委托单是否有规律,可以判断委托是机构、大户或散户所为。

其四,提供当前全部买入(卖出)委托的总量和加权均价,据此投资者可以判断盘中的支撑位(委买均价)、阻力位(委卖均价)、支撑力度(委买总量)、阻力大小(委卖总量),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的动态变化分析多空双方力量的變化,寻找行情的转折点。

其五,接收速度比普通Level 1行情有所改进,速度上快3~10秒。

虽然相比普通行情,Level 2行情对辅助投资的作用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相比当年赢富数据准确跟踪主力资金动向的能力,仍有很大差距。

为了尽力弥补,各个股票软件销售商们往往根据盘中资金量的大小去区分机构、私募、大户还是散户,但是每家公司采用的标准都不同,得出来的结果彼此各异。

“由于交易所给股票软件销售商的是一个半成品,还需要他们的重新研发加以重现。这也是大家经常发现从各个来源计算的资金流进流出情况并不一致的原因。”天狼软件50总设计师陈浩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曾遭高层叫停

当年的赢富数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分类账户统计,即将投资者账户分为机构、法人和个人三类,然后将沪市每只股票的持股账户进行分类统计;二是不同账户的持股数被分成9档:1000股以下、1000~1万股、1万~5万股、5万~10万股、10万~50万股、50万~100万股、100万~500万股、500万~1000万股和1000万股以上,根据这9档数据进行分别统计;第三类则是对活跃度前十的席位进行统计。正是细致的分类,使投资者非常清晰地看到了资金进出情况。

但是,很快就有人提出,赢富数据来自于上交所,而沪深交易所均受中国证监会管辖,交易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单位,其存在应该是维护股票交易秩序,而不是通过自身垄断地位获得的资源谋取利益。因此上交所拿交易数据出售,不符合国内的具体情况。

而赢富数据由于将机构动向暴露得犹如“裸奔”,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主力机构非常反感这一数据的商业化运营。

“当初,有基金公司上书全国人大,说上交所以收费的形式提供信息,涉嫌违反中国相关法律,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不公平,应该停止。国务院某位副总理甚至亲自下令叫停了该数据,当时负责这个数据的领导还为此不得不引咎辞职。”一位知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回忆说。

陈浩表示:“上交所的这次行动,让我们损失惨重。当时已经付费给上交所,而且还有很多客户。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信誉。”

反对数据公开的阻力变小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曾经极力反对公开交易数据的基金经理,如今反对的态度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从近几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看,机构的操作思路已经从以前的趋势、短炒开始逐步转变为价值投资。过去公布交易席位的变化,能清晰地看待机构的动向,但如今即使公布了,机构对此的敏感性也没有之前那么强了。”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因此是否公开,我们也不是特别关心了。”

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咨询上交所,对方明确表示赢富数据现在不会公开。但是当年最大的反对方不再坚持原来的态度,没了阻碍,交易所是否可以重新公开赢富数据呢?

对于股票软件销售商來说,当然希望开放这个数据,而也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由于不敢保证这些数据在叫停后肯定不会泄露给个别特殊群体,因此公平起见,也应该放开。但上述人士表示:“自从高层指示关闭赢富数据后,就再没人敢提这个话题。”

公开数据或更公平

有人士认为,如果机构席位数据公开,就能从一定程度上使坐庄小盘股的私募资金无法遁形,从而打击内幕交易。数据的下线对于监管来说,是件遗憾的事情。想当年有赢富数据的时候,就有人通过它发现了市场多起违规案例,因此让交易数据阳光化,未尝不是一件能够减少监管成本的事情。

郭树清就任证监会主席以来,推动了一系列遏制“炒新”和打击内幕交易的举措。有市场人士发问:“是否到了可以重新公开数据的时候了?”

在这派人士看来,目前沪深交易所对上市首日新股涨跌幅和换手情况的种种规定,是干预市场过重的表现,如果公开这些交易席位,就能够明确知道是谁在炒作新股,不一定需要临时停牌的强制手段,可以减少对正常“打新”投资者的损害,同时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

而另一大原因是,目前赢富数据虽然不能上线,但并不能保证这套数据就真的没有向市场上流出一丝一毫。

“这些数据现在主要是给证监会做监管用。证监会怎么去处理内幕交易,怎么进行动态识别检测,都得根据交易所提供的一系列数据。”上述指南针经理告诉记者。

这位经理表示,他就曾经在深交所看到过这些数据,当时因为有某只股票异动异常,数据显示突然有人大举买进500万股,深交所立马打电话对这个投资者进行了警示。

交易所的数据能精确到大家都想象不到的地步,理论上这些数据仅能在很小范围内被具有权限的管理者看到,但实际上,究竟会不会通过某些可能的漏洞泄露出去,或被人拿来谋私利呢?

“很难判定到底有没有,不能做有罪推定。”上述指南针经理表示,“就像银行,总会有一些工作人员能够看到每位储户的资金变动。所以为了防止敏感保密信息泄露出去,还是应该把交易数据公开化。”

“赢富数据是否公开的争论,实际最根本的是涉及到了资本市场中各个市场主体之间是否平等的问题。”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时,很多声音认为,大户等因为付费,而能先于普通投资者拿到数据,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对中小散户不公平。但即使不公开这一交易数据,手握巨资的机构和小散户之间,实际上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信息对称的情况。

IP数据网论文 第4篇

1增强型OIT技术

研究人员根据传统电信运营商所应用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利用前后两段来进行具体地连接。在具体的建设和实际的应用中需要将交换机应用到工作中。利用相对比较丰富的广电纤维来对数据进行延伸处理, 进而将信号传输给网络, 在最终的光纤接入时, 技术人员还需要采用其他类型的应用形式。从电信运营商的工作中可以看出, 交换机和EPONOIT的分立是比较常见的组成形式。最终形成了城域网。接入层在工作中需要进行扩容, 因此, 相应的设备往往需要应用在设备汇聚的位置。网络上的各类设备不能随便地替换, 因为要想增强技术的应用程度, 需要加强对各种设备进行保护。

对于广电行业来说, 在对设备进行改造之前, 局域网络呈现出空白的形式, 也就是说地市级的地域网还不够完善, 需要进行全面地改进。因此, 研究人员对整个网络进行规划和设计, 对IP运营网络进行了构建和重组, 促进了IP网络运行的高效性。为了提升E-PONOIT的功能, 研究人员需要将其进行全新的定位。在原有比较单一的OIT功能上, 加强交换和汇聚的力度, 提升业务的接入, 提升设备的部署。这种形式不仅对广电IP城域网进行改善, 还可以提升网络的性能, 进而增加业务的承载能力, 对增值业务的开展提供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 很多厂商逐渐推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 将网络的各项功能融为一体。

2接入网端到端统一网管技术

从广电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对IP网络进行具体维护的技术人员还相对比较缺乏。但是由于接入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拥有功能相对比较强大, 且易于使用的网管至关重要。从很多数据网应用的区域来看, 各种网管的组合形式比较常见。其中EOC的头端就是应用带内网管直接对网管信息进行代理。在其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网管信息, 就可以直接通过SNMP协议来进行设置, 最终将相关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中心。EPON的信息可以通过OIT的管理接口来进行传递, 一些头端设备可以直接应用到一些厂家的协议当中。

3流量管控技术

三网融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 同时也是当前广电网络和数据发展的主要基础前提。伴随着当前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当前广电网络定向发展的趋势下, 针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 强调内容可管、业务可控、网络可信和服务可靠。在工作的过程中对流量的管理是不容忽视的重点环节, 由于在广电业务的开展中是利用太网汇聚后, 对业务流量和内容安全工作的管理应用有着不足和缺陷, 因此在管理中需要采用深度包检测技术, 对网络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确保网络传输流量和安全能够有效的控制。广电网络实现双向化改造后, 业务分析和流量管控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 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业务的不断开展, 对其新型的业务进行严格分析和控制管理。尤为重要。互动电视、宽带接入、BCPA等新兴业务不断发展, 网络流量高速增长, 应用呈多样化趋势。基于电信级业务分析和流量管控技术。可以帮助广电运营商实现削峰填谷, 保证网络平衡运行, 降低运营成本, 保障关键应用。通过对应用层协议进行分析, 提高广电城域网出口带宽的利用效率。降低带宽成本。电信级AP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如何在体系架构上保证功能扩展性、如何提高业务识别的准确率、如何提高统计分析的实时性、如何实现流量和队列的同步、如何实现BGP路由可见等等。目前国内已经出现支持8G处理能力、500万用户的大容量设备, 对固网和移动数据网都可以进行专业的业务分析和流量管控。

4电信级以太网技术

在典型的宽带接入网架构中, 一般在分前段部署汇聚交换机或者EPONIT设备。分前端的汇聚设备通过星型结构连接到中心的业务路由器和BRAS上。这种星型组网与广电分前段之间的环形光纤路由存在一定的矛盾, 意味着分前端数量越多, 光纤资源的消耗将越大:而且星型组网对接入和汇聚路由器ACR的端12占用较多。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电信级以太网技术解决了以太网环形组网的问题, 同时在QOS、OAM扩展性等方面对传统以太网进行了很大的增强, 是适合广电在分前段承载多业务的一种理想技术方案。

5展望

目前广电网络的高清互动方案更多的是采用机顶盒+电视机的终端模式, 其运营的目标是要尽量把客户吸引到电视机前面。但随着社会及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视节目仅仅是人们多种娱乐方式的其中一种选择。而互联网的出现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各种资讯、信息以爆炸性速度增长并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 电视在年轻一代已不再是获得资讯的第一选择。由此可见, 目前广电的高清互动业务未必能为广电带来理想中的利润增长。而且面对电信IPTV激烈的市场竞争, 以及互联网电视对用户收视习惯的改变, 广电传统的视频业务更有可能逐渐萎缩。单纯在电视呈现的高清互动可能不是广电的未来之路。或许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 通过IP网络承载多种业务, 实现三屏合一, 融入互联网内容的高清互动才是广电真正的未来之路。

6结论

总而言之, 三网融合的趋势是广电IP数据网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空间, 广电行业发展中应用的数据网和电信行业各个商家所应用的数据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从现如今广电行业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中, IP数据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以太网所承载的业务形式较多, 各种不同类型的组合形式促进了规格部署阶段的提前到来。在本文中, 笔者所提到的光电IP数据网建设技术可以为广电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巍枫.广电IP数据网建设若干技术探讨[J].通讯世界, 2011 (09) .

[2]刘智超.关于广电IP数据网建设技术的探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9) .

[3]张健健.江苏广电IP数据网规划建设问题讨论[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0.

[4]黄初满.HFC+IP技术是建设广电宽带信息网的最佳方案[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8) .

IP的商业价值及全球IP商业趋势 第5篇

其实IP最关键的是情感。任何一个IP都有情感,都有追求。你可以延伸到像旅游也好,场景也好,场地也好,商品也好,甚至一些互动,这是IP的最大价值。刚才谢总说到,IP很多。而且以后,IP满天飞。真正有价值的IP是能落地的IP,能有内容沉淀的,可以做延伸,可以长红的IP。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IP的商业价值和全球IP商业趋势》。我讲之前,讲一下授权链,版权、收购、改编、合作。每年5月份、6月份,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有全球的授权展,已经好几十年了,包括上海也已经坚持5年,而且越来越火。授权链从上到下,从文字到内容改编,是非常长尾的大工程。

我们现在国内文旅板块,是异军突起的文化板块。我这里讲一个小故事,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全球知名IP做得很好,英国DT,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现在在别的国家卖得很好,中国还没有进来,找我谈的时候,我开玩笑,我说为什么把授权给我,他说你为什么不要?我说不是不要,这是传播英国的文化,英国的文化通过IP,通过品牌力量到中国来。

我当时开了一个玩笑,这20年来我学了很多。我举一个例子,可以拿北京地铁来说。北京地铁大家坐过,有几个环,每个环,每个门,东直门、西直门,每个门是一个出口,就代表中国IP的崛起,代表中国IP文化的露出,这些年大家也肯定看到文旅板块,特别是前几年很多特色小镇在各地建设,现在看怎么样?基本上都有问题,特色小镇不特色,没有内容,没有文化,没有挖掘出来。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全球授权商品的数据。从20到,已经是2800多亿美元。这只是官方数据,还是远不止的,可以按照授权、地区、品类进行划分。这个数据大家看一下,授权商品年零售额中国排在第五位,年销售额95亿元,700亿人民币,美国1500亿美元。所以可以看到我们的差距,我们这个空间很大。现在对于IP商品,对它文化的传播以及我们国内IP的崛起,这是一个蓝海。其实现在说什么生意好做?很多人说生意都不好做,但是这个板块的生意现在是一片蓝海,因为刚刚开始。

中国授权趋势现在还是以商品为重的。IP可以赋能很多生活方式,刚才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小鸟,想把愤怒的小鸟、可爱的小鸟带到中国,现在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准备落地,大家也看过今年7月份大电影《愤怒的小鸟》上映。

我们不考虑做大乐园,可以做一些室内,或者国内特色小镇,或者文旅板块、地产项目,现在很多地产项目说,文旅的的背后有地产,地产靠着文旅拉动,没有主题真的很难拉动。我现在一直坚持,做乐园可以做,最好做室内乐园,做互动的,可控性大的。不是大批量建房子,一心不能二用,这样做乐园基本很难成功。这是我们乐园的示意图,室内为主,又节省空间,不浪费土地,关键是聚人气,室内乐园还有什么好处?一年四季刮风下雨,冬天夏天,天热天冷都无所谓,关键是里面的情感、互动,IP乐园是最直接抓人心的。

这是我们20年红纺走过的路,我在这个行业一不小心干了20年,这是我最大的受益。从20开始,我们开始注重产权、授权、特许经营、特许加盟、特许商品这块儿。当时我参与过奥运,我是中国唯一的福娃独家授权商。从年到,奥运结束以后就转型,当时环境也是20的金融危机,像现在一样,也是寒冬。但是这个时候也有机会,所以在每一次危机的时候,机会就来了。但是怎么选这个路,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路,所以年奥运结束以后,我们坚定不移做了这个转动。

年之前,几十亿的市场。但是2015年很少人知道IP运营、IP授权、IP链怎么做。2015年以后,这个行业迎来了春天。特别是现在和旅游结合,把空间做出来了,这是对IP更大的延伸。

我们的企业使命是成为IP商业转化的领导品牌企业。用我们的一句话讲一下,IP链接一切。今天这个会场也是IP链接一切,我和洪总第一次见面也是因为IP和IP的力量,我们两个意见一样,一起合作,创造共享了很多和IP相关联的事。

基于TCP/IP数据通讯系统设计 第6篇

数据通讯是依照一定的协议, 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终端之间传递数据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和通信业务。它可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计算机和终端以及终端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 主要是“人 (通过智能终端) 机 (计算机) ”通信与“机机”通信, 但也包括“人 (通过智能终端) 人”的通信。数据通信中传递的信息均以二进制数据形式来表现。

随着即时通信的普及, 即时通信软件已不仅仅用于娱乐和聊天, 更体现了卓越的商务通信功能。即时通信作为一种更加便捷、有效的交流平台, 以高效、低成本和灵活便捷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所接受, 即时通信将会成为下一个电子商务渠道, 并将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力量。

1 系统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

1.1 TCP/IP协议解析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 即两个程序在进行数据交换之前, 它们必须先建立起连接, 一个程序作为客户方 (client) 发出连接请求, 另一个程序作为服务方 (server) 监听, 并响应其连接请求。一旦连接建立好, 双方便均可收发信息, 直到连接断开。

两个应用程序在进行通讯时, 先建立一个Socket, 或称为通讯端点, 建立Socket本身并不能进行信息交换, 还必须建立Socket的连接。Socket的地址由3部分组成, 协议、IP地址和Service Port号, 其中协议标识着下一层使用何种协议, 在此是指IP协议。 通讯时客户方建立一个Socket并试图同服务方建立连接, 服务方也建立一个Socket等待客户方发来的连接请求, 当收到一个申请后, 双方便形成一条虚电路 (即两个程序之间的一条逻辑通讯链路) , 其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网络通信模型C/S模型

C/S (Client/Server, 客户/服务器) 模型, 可以合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优势, 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 降低系统通信开销。在这种结构中, 服务器处于系统的中心地位。服务器是一个拥有强大处理能力和很大带宽的高性能计算机, 数据和信息都保存在服务器上。服务器始终处于工作状态, 它被动地接受客户连接, 根据客户的请求提供相应的服务。C/S模型如图2所示。

1.3 Visual Basic开发语言

Visual Basic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Visual Basic语言有以下特点:①提供了易用的应用程序集成开发环境;②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设计工具;③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④支持多种数据库访问系统;⑤OLE和Active技术的应用。

2 系统程序设计与实现

2.1 文本即时通信的实现

文本即时通信分为服务器模型和客户端模型。服务程序通常在一个众所周知的地址监听对服务的请求, 服务进程一直处于休眠状态, 直到一个客户程序提出了请求信息。此时, 服务程序被“惊醒”为客户端创建工作线程, 并由线程负责与该客户端的数据通信, 完成与该客户端的各种请求服务。

客户端的模型设计相对简单, 分别设计了数据接收线程和数据发送线程, 分别负责该客户端的数据接收和发送操作。当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后, 等待服务器端的连接反馈, 连接成功后, 利用线程发送和接收数据。部分程序如下:

创建一个服务器端口号, 并开始侦听是否有客户请求连接。

当客户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到达后, 产生DataArrival事件, 在事件中接收数据。具体采用WinsockServer对象的GetData方法接收数据。

当我们需要向客户发送数据时, 只需调用WinsockServer对象的SendData方法。

同理, 客户端接收和发送数据时, 也用GetData方法和SendData方法实现功能。

2.2 文件传输的实现

服务器提供了接收客户端文件和向客户端发送文件两种功能。同样, 客户端也提供向服务器接收和发送文件功能。

服务器接收文件时, 客户端发送请求信息后, 服务器判断在默认接收路径内是否存在该文件并取得已有文件大小等信息, 而后便将该信息发送至客户端, 由客户端从指定的文件位置发送数据给服务器。

服务器在文件发送操作过程中, 文件本身就是一组连贯的数据流。建立连接后, 客户端首先发送文件信息给服务器, 其中包括文件名、文件大小、已接收大小等。工作线程根据该信息打开并从指定位置读取和发送数据给客户端。

用Open语句打开传送文件, 并说明文件大小, 转换成二进制。

定义function SendChunk, 文件数据按序划分到缓冲区, 再分别发送

3 系统测试

经过多次测试表明, TCP/IP数据通信系统的各个性能都基本达到了实用的要求。客户端能够及时发送服务请求或信息与文件传输, 以及接收各种请求结果。服务器能够在接收到请求后按照请求正常工作。其中, 服务器CPU的占用率会相对比客户端的CPU占用率要高, 而且在文件传输过程中, 服务器和客户端的CPU占用率都相对比较高, 但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4结束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基于TCP/IP协议的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CP/IP协议是网络世界中使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 具有大容量的地址空间, 能够按需选择安全协议, 安全地传输数据。本文采用了客户/服务器模型, 该模型的利用有效地减轻了服务器负担, 提高了网络利用率。该系统能够准确、实时地将数据从客户端 (服务器端) 传送到服务器端 (客户端) , 实现文本即时通信、文件传输功能, 基本满足了用户的现实要求。

本设计有如下特点: (1) 采用C/S模型设计方法, 实现点对点数据的传输, 实现基本的通信要求; (2) 采用可视化的语言开发工具Visual Basic, 该语言使用方便, 有利于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的开展; (3) 采用TCP/IP协议, 安全性高,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 不容易丢失。

摘要:TCP/IP数据通讯系统是基于在TCP/IP协议的基础上实现的, 具有数据通讯的实时性、通讯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信息储存的安全性等特点, 为局域网内的用户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安全的通信平台。讨论了一种基于Visual Basic开发语言在局域网内实现数据通讯的方案, 阐述了该系统设计的思想与方法, 以及系统程序设计与实现的整个过程, 并通过测试证实该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数据通讯,TCP/IP,Visual Basic

参考文献

[1]阙向红, 齐惠颖.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晋海.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广州:暨南大学, 2004.

[3]蓝玉龙.TCP/IP协议及其工作原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 .

[4]李元臣, 刘维群.基于TCP/IP协议的点对点通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

航天器移动IP数据链路层接入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通信网,移动IP,预测切换

航天测控网作为空间通信与探索的主要测控手段,其发展历来受到各国航天局的重视。目前国内对于移动IP技术应用于航天测控网中的航天器的移动接入进行研究的比较少,而国外移动IP技术应用于航天测控网的成功范例,特别是NASA的航天测控网[1,2],可以作为我国测控网发展的技术参考。由于航天测控网中航天器移动接入的特殊性,直接采用移动IP技术将在长延迟高误码率的使用背景下面临大量的问题,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于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1 移动IP的切换机制分析

移动节点MN(Mobile Node)切换的定义是:当移动节点从无线链路中离开当前子网,并连接到新的子网中的某个路由器的过程称为移动IP的接入(切换)。移动节点在从一个AP(访问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移出并进入另一个AP的信号覆盖范围时,移动终端首先根据新的AP的配置参数完成链路层切换,然后接收当前AP所发出的RA通告(路由器通告),并根据RA通告中的信息配置新的IPv6地址转交地址(Co A),之后向自己的家乡代理HA(Home Agent)和对端节点CN(Correspondent Node)发出BU(Banding Update)消息,用来绑定其新的Co A,HA和CN收到BU后会返回给MN相应的BA(Banding Ack)消息表示绑定注册成功[3,4]。

2 数据链路层切换机制分析

在链路层切换期间,移动节点不能收发IP报文,这就是链路层切换所引入的时延。移动节点发现当前接入AP的无线传输环境变弱,则进入通信中断状态,准备进行信号扫描;移动节点执行信号扫描功能,并将探测到的AP根据链路质量按照优先级排列(通常只是选取第一个满足通信的AP),MN选择加入某一个AP,并执行与所选AP的物理层和链路层时钟参数同步操作,接着MN请求与新AP进行认证,最后MN请求与新的接入AP进行关联,包括发送速率,通信调制方式调整等等。

在移动接入的2层接入中,信号扫描所带来的延时占主要部分(90%以上),所以有必要改进信号扫描带来的延迟影响。信号扫描本身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可连接性功率扫描以及可用信道扫描。

在空间链路长延迟和高误码率的情况下,难以保证扫描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例如可能当前扫描接入基站(AP)中有一个基站突然发生信号强度的强烈变化,这将导致反馈给航天器的链路层参数不准确,而没能找到最优的AP,这将会使航天器接入到通信质量不是最佳的地面基站,而没有实现切换的最优化。

3 基于轨道信息预测的移动IP接入方案

本文的优化办法就是针对航天器轨道固定的特点而设计的。这样就将信号扫描策略更换为按规划时间切换。对于切换时间的规划,主要通过航天器轨道信息、航天器运行速度以及航天器实际通信覆盖范围的动态变化综合得到的。给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1)根据航天器与地面基站的基本信息,需要遍历出所有AP的位置信息(AP Position Information),该信息包括地面站的位置信息,BSS ID,可用信道等等,并且为可以根据地理位置信息规划出初步的切换次数(AP_count)。

(2)由于得到了轨道的位置信息,通过计算可得到航天器总的通信时间T,那么根据切换要求的精度,把整个的通信时间T上选取N个时间点,将这个时间点称为位置信息采样时间点,记为Ti(i=1,2,3,,N)。

(3)根据航天器轨道信息,在每一个采样时间点Ti,遍历航天器所处位置与所有可能接入地面站AP的距离,根据链路方程(1)以及路径损耗公式(2)。

其中Pt代表发射功率,Gt代表发射天线增益,Gr代表接收天线增益,Lp代表路径损耗,λ代表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R代表信号传输距离。

上式为在理想状态下的链路损耗,而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到由于氧气、水蒸气和降雨产生的衰减,链路两端天线产生的内部损耗,以及由于指向错误影响引起的消耗,等等。这样,链路方程常常被写为:

从以上几个公式分析,航天器在运行过程中大气损耗La对系统影响一般为0.74~15dB,路径损耗是在Lp虽然在各种损耗中是最大的一个量,但是距离因素的增减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量,而本文研究判断航天器在采样时间点Ti上的最佳接入AP,是在2层的最小时延意义下获得的,而不是像信号扫描策略那样寻找物理层的最佳接入,所以本文在求解最佳接入AP的判据上采取求最小距离的方法,这样可以最大的降低时延,只要比较在每个采样时间点Ti的对于航天器的最短传输距离的地面基站即可,然后选择出该基站,并记录下基站的基本信息。

在这里采取了一种分层查找的策略,这样的做法既增加了查找效率又降低了计算量,减轻了移动节点的负担,并提高了查找速度。

4 性能仿真分析

在仿真中,主要比较标准移动IP接入和预测式移动IP接入两种接入协议下的数据包收发和延迟数据链路层延迟,端对端延迟情况。

首先以数据包发送速率在32kbit/s的媒体业务背景为例,验证两种协议接入方式下数据的实际收发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a),(b)中可以看出预测式的移动IPv6接入情况良好,从收发情况来看没有发现丢包的现象,而标准移动IP接入则在切换时刻出现了明显的丢包现象,只有在切换完成后,才能够恢复通信,而这种丢包率将随着更高的业务强度而变得严重,这主要是因为高业务强度将带来高延迟,从这里看出基于预测式的移动IP由于呈现更低延迟以及丢包率,这将更适合在空间链路的应用背景下工作。

如图2所示给出两种接入协议在负载强度变化的情况下时延的变化情况。

从上面的仿真结果中可以看出,当负载强度变化中时,基于轨道预测式的移动IP接入数据链路层端对端时延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业务负载的增加并没有影响到接入的时延特性,而标准的移动IP接入的时延随业务负载增加而明显增加,从这里可以看出基于轨道预测式的移动IPv6接入有着低时延且时延稳定的性能优势,这将更有利于航天器接入地面基站时获得高质量的通信性能。

5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航天器移动IP接入地面网络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轨道预测式的移动IP解决方案。通过仿真分析,本方案在处理数据链路层切换时延方面具有突出的性能。有关网络层切换延迟、航天器移动IP接入的服务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等其它影响IP接入质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Ivancic W,Stewart D,Shell D,et cl.Secure,Network-Centric Operations of a Space-Based Asset:Cisco Router in Low Earth Orbit(CLEO)and Virtual Mission Operations Center(VMOC).2005

[2]Cooke D,Lancaster R,Uckley J,Cisco Router3200UK-DMC Payload Interface Control Document.SSTL Internal Technical Document,2003

[3]Johnson D,Perkins R,Arkko J.Mobility Support in IPv6,RFC3775,June2004:5~30

IP数据网论文 第8篇

关键词:TCP/IP,长延时信道,加密,重新封装

一、引言

TCP是一种TCP/IP协议族中的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是TCP数据段的检措编码和确认机制实现, 而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 延时大的固有缺点, 通过卫星链路传输TCP数据, 一次往返所需时间长, 导致在高带宽的信道条件下, 信道利用率随着信道速率的提高而迅速降低, 从而出现各种TCP加速方法, 如TCP Spliting、TCP spoofing、selective ACK、增大TCP滑动窗口值、改善TCP慢启动特性等[1][2], 改变原有TCP传输路径或原TCP传输过程, 从而提高传输效率。各种加速方法各有侧重, 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尤其在处理加密IP数据时, 因为IP数据加密隐藏了TCP数据段格式, 并加入了防止数据篡改机制, 所有依靠TCP数据段格式加速或依靠改变TCP内容加速的方法在面对加密IP数据时均显得无能为力[3][4]。

二、加密TCP/IP协议分析

加密TCP/IP协议比较成熟的是IPsec和TSL/SSL两种, 常用IPsec。IPsec有两种工作模式:传输模式和隧道模式, 每一种模式有两种封装:AH封装和ESP封装, 最常用的隧道模式ESP封装如图1所示。

三、IP加速器简介

一种典型的IP加速器, 也叫性能增强代理PEP, 其工作原理的必要条件是:IP加速器是根据TCP报头进行加速的, 因此必须要能看见IP报中的TCP报头才能加速;同时, A、B两端加速器要实现加速, 必须改变TCP原有的确认机制, 即必须要修改部分TCP内容。所以要实现加速不但要TCP结构即TCP报头可见, 而且要具有可更改性。

四、解决方法

IPSec加密IP数据包隐藏了TCP特性参数, 利用TCP特性参数进行加速的TCP加速方法无法使用。同时由于IPsec VPN的广泛性, 研究IPsec VPN穿过加速器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研究机构提出了不少的方法, 有的采用一种特殊的3DES的VPN模式, 部分改善了卫星信道传输加密IP报文和IP加速器矛盾的问题;也有机构提出一种SLE (Selective Layer Encryption) 技术, 也部分提高了两者兼容工作的性能;还有部分研究表明, 合理调整加速和加密位置也可以在部分环境解决这一矛盾, 先加速再加密的方法也得到部分应用;有研究指出, 采用特殊的VPN技术, 保留基本完整的IP报头和TCP报头;很多人建议通过卫星信道的业务传输, 采用应用层VPN技术 (如SSL等) , 可以较好地解决矛盾[5][6][7]。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适合于特定的应用环境,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 还没有找到一种完善的解决方法。

五、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采用IP报文多层加密技术, 可以实现分段分层IPSec, 从而达到整条路径的安全传输。该方法将应用层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进行加密, 将加密后的应用层数据作为一个整体, 再进行IP报文加密。在传输路径上, A用户端到A网关, 实现IP层加密, A网关到B网关实现应用层加密, 便于实现IP加速, B网关到B用户实现IP报文加密。从而达到既保证数据传输安全, 又不影响IP加速器工作的目的。其原理如图2所示。

该方法IKE实现就是如何协商一个双方认可的一致的SA, 宜采用较为复杂的分段方式。H.Fereidooni提出的方法[8]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郭伟.Spoofing技术在卫星链路TCP传输运用研究煤炭技术[J].煤炭技术, 2010.11:146-147

[2]张亚生, 彭华, 谷聚娟.卫星TCP加速技术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0.5:29-31

[3]叶青娣.卫星链路中TCP传输性能改进与仿真[J].现代电子技术, 2010.11:51-54

[4]王健, 王海涛.卫星通信网中TCP加速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1:3148-3152

[5]梅松.一种新的采用TCP封装的IPSec广域网加速通信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7:4-7

[6]Y.Zhang.A Multilayer IP Security Protocol for TCP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Wireless Network.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2004.VOL.22.PP:767-776.

[7]Peter j Brown.VPN Over Satellite:More Than Viable[J].ViaSatellite.2007.3

IP网多媒体数据传输的应用分析 第9篇

关键词:UDP/IP协议,RTP/RTCP协议,传输方式

一、UDP/IP协议与RTP/RTCP协议

1、UDP/IP协议。

Internet网络对实现不同地域间计算机的相互通讯及基于数据传输的资源共享意义重大。Internet网络所用的协议较多, 但使用最频繁的协议是UDP/IP协议。OSI七层网络标准认为IP层是网络层, UDP与TCP是传输层的协议, 其中UDP面向无连接, 主要完成数据报服务;TCP面向连接, 主要完成可靠流服务。 (1) UDP属最基本的传输协议, 其不具备任何可靠性措施, 但其效率相当高。实践表明, UDP为面向交易型的传输协议, 其中单次交易仅包含来回2次报文交换, 由此免除连接的建立与撤销所产生的费用。 (2) TCP主要完成可靠性服务, 如采用滑动窗口机制及确认与超时重传机制等, 其通常被应用到拥塞处理与流量控制等领域, 但运行TCP协议必然加重网络开销, 因此传输实时性数据或突然性的大量数据不宜采用TCP协议 (如音频流或视频流等) 。

2、RTP/RTCP协议。

由前文可知, UDP协议具有不可靠性, 那么基于UDP的应用程序必须自主解决可靠性问题 (如报文重复、丢失、失序等) 。连续传输媒体数据阶段, 数据接收方与传输方皆应具备处理数据丢失或延迟等问题的能力, 因此RTP/RTCP协议的提出具有必然性。 (1) RTP主要传输端到端或实时特征的数据, 其中包括装载数据的序列计数、标识符、传送监视、时戳等。RTP报文结构的时戳字段主要记录数据包的采样时刻;序号字段主要记录数据包的序号。所以, 对音频视频数据用RTP协议进行封装可实现对丢失数据的准确解码。 (2) RTCP是RTP的控制协议, 其主要完成对数据接收双方传递信息及网络服务质量的监视。RTCP的报文格式包括RR与SR, 其中RR由数据的接受者使用;SR由数据的传输者使用。RTCP的通信具有周期性, 同时能向数据传输质量提供反馈信息。

二、基于IP网的多媒体数据传输的应用

研究证实, 尽管不同的多媒体系统执行者不同的协议, 但其皆具有相同的原理。

1、Windows操作系统。

考虑到用UDP协议对数据流进行传输, 必须采用Win Sock (TCP/IP应用接口的标准) 无连接的数据报方式, 即把数据直接发送到IP层进行打包, 注意上一层数据包的字节数必须交下一层子网的最大IP包小。若数据的传输采用广播方式, 那么各数据包的字节数应≤512字节, 因此应对RTP/RTCP包的字节数进行限制。总体而言, 发送端对数据包进行分组封装与发送, 接收方再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相仿的封装重组处理, 由此确保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数据格式相同。WINDOW/NT操作系统内基于以太网的多媒体数据流的传输方式包括点对点的单播、点对多点的广播与组播三种。

2、单播传输方式。

若Win Sock的数据报套接字要实现UDP传输, 必须严格执行如下操作步骤: (1) 借助函数socket () 创建一个数据报套接字; (2) 传输前把数据报套接字与本地主机端口及IP地址捆绑到一起; (3) 用函数sendto () 发送数据; (4) 用函数recvfrom () 接收数据, 注意函数recvfrom () 与sendto () 的语法大致相同。

3、广播传输方式。

远程医疗系统及远程监控系统等多媒体系统的应用通常要求对多媒体数据实施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若发送者以点对点的单播传输方式分别向接受者世界发送数据, 其势必大幅度增大网络的带宽资源开销, 尤其是同一网段分布着多个接受者的情况, 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量更大。由此可见, 采用点对多点的广播或组播方式对此情况数据的传输非常必要。目前多数通信子网皆具备广播或组播的服务能力 (如令牌环网、以太网等) 。广播传输方式的实现步骤具体如下: (1) 借助函数setsockopt () 创建一个广播套接字; (2) 数据发送时, 发送地址应指定到广播地址; (3) 数据接收方法与单播相同。

4、组播传输方式。

组播传输方式要求把IP数据传送到“一组”地址, 由此使Internet网络内同组 (特殊的IP地址标识) 的全部成员节能受到数据包。组播传输方式具有高效率性, 即一个源站可向多个目标站同时发送IP包, 但网络拓扑提供的链路仅被使用1次, 由此使网络带宽资源被节省。TCP/IP的IGMP协议拥有组播的内容, 其中组播可用的地址为224.0.0.0~239.255.255.255。上述多路广播地址通常被用来存放组播路由的信息, 但该范围外的多路广播地址均由应用程序设计定完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Internet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若把Internet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其必能有效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杨.IMS多媒体会议之数据协同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 2010

IP数据网论文 第10篇

1 internet的综合数据通信服务模型

从当前我国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看, internet网络技术主要是提供尽力通信无法, 这种服务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可以很好的满足数据文件传输的相关要求,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也逐渐的发现了internet网络技术中尽力服务存在的局限性, 那就是无法使得通信服务的质量得到很好的保障, 这就不利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此我们为了实现internet网络的综合通信, 人们就将一些先进的网络通信服务模型和应用方法融入当中, 从而为internet网络技术的综合数据通信的应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不过, 无论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采用的哪一种结构, 整个网络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其自身的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无法得到改变的。因此我们在对internet综合数据通信服务模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人们就要根据用户的相关需求, 来有效的提升宽带IP网络的数据处理性能, 从而实现综合数据通信, 这样不仅使得数据通信技术的服务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还使其自身的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internet综合数据通信技术当中, 进而使其在实时应用的过程中, 满足网络资源共享的高效性和合理性。

2 网络对综合数据通信的支撑

在internet综合数据通信服务模型设计完成以后, 网络对综合数据通信有着一定良好的支撑作用, 人们可以在对其会话通信路径确定完成以后, 在按照相关通信服务要求, 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使得综合数据通信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虽然Qo S路由是建立Qo S连接的优选方案, 但是Qo S路由通常都是NP问题, 无法求解;另一方面Qo S路由需要更新原有的路由选择模块, 对于Intemet而言从实施上也不是一个经济可行的方案。因而Inter Serv/RSⅦ模型和Diff Serv模型尽可能在原有框架中实现Qo S连接的建立, 它们将路由选择与Qo S服务请求、资源预留分离, 在路由选择确定的通信路径上执行Qo S连接的建立, 这种方案继承了原有路由模块, 实现了对原有的尽力服务的兼容。

适当的网络资源的分配是网络向用户应用提供Qo S服务的根本前提, 网络资源包括包交换节点中处理单元的计算能力、信道带宽、缓存容量等。既然网络中的可用资源是确定有限的, 那么它就不可能不受限制地向更多的用户应用承诺Qo S服务, 接受更多的实时连接。准入控制通过分析用户通信的Qo S请求, 决定网络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接受此连接建立请求, 预留相应的资源提供Qo S服务。

确定性Qo S服务准入控制的测试中最重要的是时延边界测试, 时延边界测试验证连接的最大时延是否大于给定的时延边界, 其它的测试如缓存空间可从时延边界测试中直接推导出来。

对通信量的描述是网络实现Qo S服务支持的基本前提。用户应用发送的数据包通常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预测每个包实际到达的时刻既不可能也毫无必要, 但是支持Qo S服务的网络需要根据连接的通信量特性进行准入测试、计算网络资源需求、决定拒绝或接受此连接并预留相应的网络资源。

经过多年的研究, 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对通信量的描述方法, 我们认为当前各种通信量描述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确定性通信量模型和统计性通信量模型。确定性通信量模型是对实际通信量的上界估计, 保证实际通信量不会超出通信量模型的上界, 确定性通信量模型对于实现确定性Qo S服务支持不可缺少, 它用于对包调度算法在最坏情况 (Worst.case) 下的时延分析。但是确定性通信量模型不能覆盖用户应用的所有通信量过程, 并且使用确定性通信量模型进行准入控制通常会降低信道利用率。统计性通信量模型不是对通信量上界的精确估计, 允许部分通信量超出通信量模型界限, 使用它分析包调度算法的统计性能和准入控制, 可以提高对统计性Qo S服务连接的准入效率和信道利用率, 统计性通信量模型将在第五章中作详细的分析。

3 综合数据通信服务调试的相关对策

综合数据通信是现代高速宽带网络的主要特征, 这无疑是Intemet网络发展的方向。在宽带口网络上提供实时通信服务是实现综合数据通信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还不是全部。宽带冲网络中非实时通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对用户应用的影响巨大, 综合数据通信要求网络不仅支持实时通信, 同时还需要支持非实时通信, 提供多等级Qo S服务。包调度策略是实现综合数据通信的关键技术, 支持实时通信, 保证最小时延上界和带宽是必须实现的目的。但是根据综合数据通信的要求, 包调度策略在支持实时通信的基础上, 还应该能够实现实时通信和非实时通信对网络资源地分享, 在不破坏实时通信的时延约束的前提下优化非实时通信的传输性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当前宽带IP网络中, 综合数据通信技术的应用, 不仅可以使其通信服务的质量得到有效的艺术, 很好的满足用户的相关要求, 还能够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从而使得数据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的广泛。不过, 从当前我国综合数据通信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中一些关键性技术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因此我们还要在实践过程中, 来对其进行相应的调试, 从而使其工作性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以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摘要: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宽度IP网络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 很好的满足当前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相关要求。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宽度IP网络中存在的数据通信类型也越来越多, 这就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服务, 实现数据通信技术的综合运用。本文首先通过对internet的综合数据通信服务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 其次讨论了网络对综合数据与通信的支撑, 分析了综合数据通信服务调试的相关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宽度IP网络,综合数据通信,包调试策略

参考文献

[1]漆华妹.基于网络演算的无线Mesh网络QoS性能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2]阳小龙.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3.

[3]李大双.宽带网络的带宽动态分配与QoS控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2.

IP数据网论文

IP数据网论文(精选10篇)IP数据网论文 第1篇铁路IP数据网是铁通公司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构建的铁路内部专用网络平台, 基于TCP/IP技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