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治疗时间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CU治疗时间(精选8篇)

ICU治疗时间 第1篇

关键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危险因素

重症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 其ICU治疗时间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积极了解探讨影响此类患者ICU治疗时间相关因素, 对患者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我科对63例ICU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性, 探讨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危险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重症感染63例患者为对象, 均符合重症感染的诊断标准[1]。以患者ICU治疗时间为标准, 将患者分为≤48h组 (16例) 与>48h组 (47例) 。≤48h组男9例, 女7例;年龄1个月~13岁, 平均 (3.7±1.2) 岁;>48h组男28例, 女19例;年龄1个月~13岁, 平均 (3.8±1.4)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方面比较, P>0.05。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频数 (f) 和率值或构成比 (P) 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样关指标对比

经分析发现, 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心率对比差异不大, P>0.05;两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多脏器功能障碍 (MODS) 几个方面的比较, 具有较大差异, P<0.05。见表1。

2.2 危险因素分析

以因变量为ICU治疗时间, 自变量为患者年龄、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DIC、MODS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氧合指数、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DIC、MODS均为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重症感染可引起某个脏器或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 感染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很快发展为感染性休克、DIC、MODS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近年来, 众多报道说明ICU治疗时间在判断重症感染病人预后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科ICU治疗时间≤48h及>48h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发现两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DIC、MODS几个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则显示氧合指数、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DIC、MODS均为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危险因素。本文分析所得结果与国内学者[3,4]对ICU治疗时间与APACHE-Ⅱ评分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 认为APACHE-Ⅱ评分越高患者ICU治疗时间也越长。乳酸水平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与ICU治疗时间关系密切, 乳酸水平快速恢复正常的患者其预后良好, ICU治疗时间缩短[4]。结果也表明DIC及MODS也是影响患者ICU治疗时间长短的危险因素, 说明DIC与MODS的发病率增加, 患者ICU治疗时间也跟着延长, 因此对DIC及MODS应积极的处理和干预, 降低发病率, 使患者ICU治疗时间缩短。

参考文献

[1]吴安华, 李春辉.重症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 (3) :334-335.

[2]李耀森, 王子海, 侯亚伟, 等.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 2011, 51 (17) :102-103.

[3]王勇强, 孙丽莹, 王东浩, 等.APACHEⅡ评分等因素对肝移植后ICU停留时间影响[J].天津医药, 2002, 30 (8) :457-458.

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第2篇

因此需要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认识,对诊断方法加以改进。新型抗真菌制剂已可以应对这一问题。

美国梅奥诊所 Limper 博士近期发表综述,详细介绍了 ICU 患者常见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文章发表在 2014 年12月1日出版的Chest杂志上。传统和新型抗真菌制剂

过去十年中,有大量新型抗真菌制剂问世(表 1)。当选择抗真菌制剂时,需权衡不同药物之间的优缺点以及患者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感染特点。

一般情况下,制定抗真菌治疗方案时需首先明确致病菌。同时通过真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患者感染的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表1:目前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多烯类药物(1)两性霉素 B: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的原型就是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尽管毒性较大,但是这类药物仍旧是重症真菌感染的首选,特别是那些危及生命的重症感染。包括:侵袭性曲霉菌病、部分全身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重症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和毛霉菌病。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相结合,诱导细胞缺陷,增加细胞通透性,导致细胞死亡。

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必须静脉使用。应用期间,需密切随访肌酐、尿素氮(BUN)、血钾、血镁、全血细胞计数(CBC)和肝功能。

总的来说,使用两性霉素 B 时,需密切随访患者各项指标(每天一次或每两天一次)。两性霉素 B 导致的肾毒性可突然出现。

很多医生为了避免应用两性霉素 B 后出现发热和寒战,会在应用前给予患者使用解热镇痛剂、抗组胺类药物、抗吐剂或哌替啶。两性霉素 B 需缓慢静脉滴注,一般滴注时间要超过 2-6 小时;因为快速静滴会导致威胁生命的高钾血症和心律失常的出现。

当和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时(如:氨基糖苷类),肾毒性作用会增加。两性霉素 B 的肾毒性是剂量相关的。

对于重症免疫缺陷患者、肾功能受损患者、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 B 剂量≥1.0mg/kg/d 的患者,强烈建议使用两性霉素脂质体来避免肾毒性的高发病率。肝毒性也会发生,但是比较罕见。(2)两性霉素脂质体:

目前为止已有数种两性霉素脂质体制剂问世,包括:两性霉素 B 脂质体、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复合物和两性霉素 B 胆固醇硫酸钠复合物。相比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这些脂质体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肾毒性。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两性霉素 B 的应用,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多。目前几乎没有研究能证实,两性霉素脂质体的疗效要好于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应进行平行对照研究来了解两性霉素 B 和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的副作用。动物模型研究指出,相比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两性霉素脂质体制剂中枢神经系统(CNS)浓度更高。但是尚无人体试验能证实这一点。

2、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口服活性,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三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 C-14-α-去甲基酶介导的羊毛甾醇向麦角甾醇转化合成来发挥作用。

已有研究指出,唑类药物与人类细胞色素 P450 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唑类药物的应用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于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移植患者和艾滋病毒(HIV)感染患者。

当唑类药物与环孢素、笨二氮卓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和某些抗 HIV 药物同时应用时,会产生药物互相作用,导致细胞色素 P450 酶活性和代谢率的改变。此外,所有唑类药物都会延长 QTc 间期,应用时必须特别注意;特别是当与其他可能导致 QT 间期延长的药物联用时。

早期制剂如:酮康唑,是咪唑类药物,对激素水平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会产生较明显的副作用,目前已被新型三唑类制剂所取代。

口服酮康唑会导致肾上腺副作用和严重肝毒性,随着毒性较低和作用更好的三唑类药物问世,酮康唑应该不再用于一线治疗。此外唑类药物是 C 类药物,不能用于孕妇。相反的是,两性霉素 B 是 B 类药物,可以用于孕妇;所以在重症感染时,首先考虑应用两性霉素 B。(1)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有一个亲脂的尾端,可以增强抗真菌活性,如:曲霉菌株。伊曲康唑能有效治疗部分曲霉菌感染、粘膜念珠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菌病。

但是伊曲康唑与蛋白结合率极高,几乎无法渗透入脑脊液,因此不能用于治疗 CNS 感染。

伊曲康唑有口服胶囊和口服溶液两种制剂。口服制剂需要在有胃酸的环境中进行吸收,因此口服胶囊应与食物或酸性饮料同时服用。

应避免在使用伊曲康唑时,同时应用抑酸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为了使伊曲康唑吸收更稳定,伊曲康唑口服液中含有环糊精。伊曲康唑口服液应空腹时服用。当使用伊曲康唑时,需常规监测伊曲康唑血药浓度。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不需要调整口服伊曲康唑剂量。伊曲康唑在肝脏进行代谢,对于严重肝功能受损患者应慎用。

伊曲康唑的副作用较少,包括:外周水肿、皮疹、腹泻和恶心。严重的副作用发生更罕见,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Stevens-Johnson 综合症和肝损伤。和其他唑类药物一样,伊曲康唑与很多细胞色素 P450 代谢相关的药物同时服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2)伏立康唑:

伏立康唑有静脉和口服制剂两种,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和其他真菌感染中。和大多数唑类药物一样,当与其他细胞色素 P450 代谢及通路(包括:CYP34A、CYP2C9 和 CYP3A4)相关药物联用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肝硬化患者,伏立康唑应慎用。

静脉伏立康唑制剂中含有环糊精,因此肾功能受损患者应慎用;因为环糊精会在肾脏中累积。

口服伏立康唑制剂中没有环糊精,必要时可以替代静脉制剂应用。对于轻中度肾功能受损患者,不需要调整伏立康唑剂量。如果必须要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应用静脉伏立康唑,需密切监测患者血肌酐水平。

一般情况下,伏立康唑不应用于严重肝功能受损患者中;除非没有其他药物选择、综合评估后获益大于风险时,尚可应用。伏立康唑有光敏性,所以应用时应避免日光直射。

随着伏立康唑越来越多的预防性应用于严重免疫缺陷患者中,出现了不少慢性光敏反应的病例。

应用伏立康唑后也有不少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报道。但是免疫抑制患者本身就有不少皮肤癌的危险因素。最近研究指出,应用伏立康唑并不是导致皮肤恶性肿瘤的唯一危险因素。

尽管因此,临床医生仍需关注这类患者皮肤病变和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的情况。

伏立康唑的副作用还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和肝功能异常。目前严重肝功能异常的副作用已很少见。

应用伏立康唑后确实会出现外周水肿,但是相比伊曲康唑其发生率显著下降。大约 1/3 的患者会出现视觉异常。但这一并发症通常只持续数小时,然后逐渐消散;一般数天到数周后,可恢复正常。

伏立康唑药物代谢情况因人而异,因此需定期监测血药水平。(3)泊沙康唑:

泊沙康唑可以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预防性用药,包括:免疫缺陷患者的曲霉菌病和播散性念珠菌病;也可有效治疗 HIV 患者的口咽念珠菌病以及对于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的重症口咽念珠菌感染。

对于重症免疫缺陷患者,泊沙康唑作为二线用药有效治疗该难治性曲霉菌感染及球孢子菌病。

泊沙康唑也可有效治疗毛霉菌病。常见副作用包括:腹部不适和腹泻。严重毒性作用包括:偶发肝功能异常。泊沙康唑会达到吸收饱和,因此为了取得最佳吸收效果,需要有充分的膳食脂肪。

对于中重度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患者,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当对药物毒性进行临床监测时,需包括肝功能检测。

泊沙康唑现在已有口服控释片问世,可以取代之前吸收较差的口服混悬液。此外,静脉制剂也已问世,这可以推动泊沙康唑在重症真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4)氟康唑:

氟康唑是一种低脂溶性药物,应用方便,能有效治疗白色念珠菌。氟康唑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粘膜念珠菌病和侵袭性念珠菌病,对球孢子菌病和隐球菌病也有效。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当肌酐清除率 < 50mL/min 时,氟康唑剂量需减少至 50%。接受血液透析患者在血透后需要给予全量。

相比其他唑类抗真菌制剂,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氟康唑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对较少的,比伏立康唑还要少(伏立康唑是一个对 P450 和相关通路较弱的抑制剂)。

副作用相对较少,但是也可以出现皮疹、皮肤瘙痒、头痛、恶心、呕吐和转氨酶水平的增高。其他新兴唑类药物:针对新兴唑类抗真菌药物(如:雷夫康唑、艾莎康唑、阿巴康唑)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这些药物的临床有效性和适应症尚未完全确定。

3、棘白菌素类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质膜上的β-1,3-D-葡聚糖合成酶、破坏真菌细胞壁来发挥作用。

(1)卡泊芬静:

卡泊芬静对白色念珠菌有杀菌作用,对曲霉菌有抑菌作用。卡泊芬静最初主要应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但卡泊芬静也可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发热,可作为侵袭性曲霉菌肺炎治疗中的一部分。

未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通过的适应症还包括:经验性应用于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预防性应用于重症免疫缺陷患者中。基础研究指出,卡泊芬静可有效治疗卡什肺孢子虫感染。

但是目前尚无确切的临床研究能明确:棘白菌素是否可有效治疗卡什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因此,棘白菌素不应作为卡什肺孢子虫感染的一线或单药治疗方案。由于细胞壁黑化作用,所以隐球菌对卡泊芬静是天然耐药的。卡泊芬静有静脉制剂,在肝脏代谢,所以当肝功能受损时需调整剂量。当患者存在肝功能受损、怀孕、或同时使用环孢霉素时,需慎用卡泊芬静。

有趣的是,卡泊芬静和其他棘白菌素类药物不会影响细胞色素酶系统。但是当和环孢霉素、他克莫司、利福平和特定抗 HIV 药物联用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仍会发生。

其他副作用包括:肝酶升高、面部肿胀、头痛、皮肤瘙痒和恶心。过敏反应很少见。极个别患者会对所有棘白菌素类药物出现过敏。(2)阿尼芬静: 阿尼芬静可用于治疗念珠菌血症、侵袭性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食道炎。阿尼芬静也能有效治疗曲霉菌感染。有时阿尼芬静还能经验性的用于疑似念珠菌血症的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阿尼芬静耐受性较好。

常见副作用包括:低钾血症和腹泻。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极罕见的肝毒性。(3)米卡芬静:

米卡芬静可用于治疗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获准用于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预防性应用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以避免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出现,预防性治疗念珠菌性食道炎。

副作用包括:皮疹、腹部不适伴恶心、呕吐、腹泻和黄疸。注射部位可发生静脉炎。

目前所有 3 种批准上市的棘白菌素对念珠菌感染都应视为是同样有效的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抑制 / 缺陷个体中。临床医生需关注那些可能提示为真菌感染的临床体征,如:持续性肺部浸润,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表 2)。

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肺部和脾脏弥漫性钙化肉芽肿,特别是那些组织胞浆菌病患者。这些浸润病灶对常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表 2:提示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免疫缺陷患者的真菌感染主要是由于念珠菌血流感染和侵袭性曲霉菌的组织感染,包括:侵袭性曲霉菌肺炎。但是其他真菌感染,包括:地方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取决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和卡什肺囊虫肺炎,也往往会出现在免疫缺陷患者中。

需引起重视的是,除了白色念珠菌以外,其他念珠菌病的感染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更耐药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包括:毛霉菌和丝孢菌感染,也在不断增加中。地方性真菌病的治疗方法

地方性真菌病包括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菌病。这些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 / 缺陷个体中。隐球菌肺炎和隐球菌脑膜炎也是常见的真菌感染。

地方性真菌病的有效诊断需要:明确不同感染的地区差异、临床特征、相关血清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支气管镜检查以及必要是的腰椎穿刺术。这些感染的临床诊断已在其他综述中详细介绍。地方性真菌病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状态。

一般情况下,非重症真菌感染选用广谱唑类药物;重症感染首先选择两性霉素脂质体,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选择长期使用广谱唑类药物。

针对具体地方性真菌病和隐球菌病感染应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1、组织胞浆菌病和相关后遗症

荚膜组织胞浆菌可引起的感染包括: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的孤立性肺结节、支气管结石症、纵隔肉芽肿和纤维化、有症状的或播散型肺组织胞浆菌病(包括:组织胞浆菌相关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临床症状较轻、免疫功能正常的肺结节或孤立支气管结石症患者,通常不需要唑类药物的治疗。有症状的或活动性组织胞浆菌病结节状浸润,伴或不伴明显淋巴结肿大患者,通常需使用伊曲康唑治疗同时预防后遗症的出现(如:纤维性纵隔炎),剂量为 200mg bid,疗程 3 个月。

但是,目前尚无研究可证实:抗真菌治疗可以降低纤维性纵隔炎的发生率。纵隔肉芽肿伴随大量淋巴结肿大患者,若血清学或尿液抗原检测阳性,提示存在近期或活动性感染,可给予伊曲康唑治疗,剂量为 200mg bid,首先治疗 12 周。若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可以继续治疗至 12 个月。

不幸的是,大多纤维性纵隔炎使用那个唑类药物治疗无效。抗纤维化药物和全身激素应用也不能有效治疗纤维性纵隔炎。

纤维性纵隔炎可导致严重的血管或气道变形,需要植入血管内或支气管内支架,接受支气管成形术或进行其他外科手术干预。

支气管结石症是由于组织胞浆菌病感染淋巴结,淋巴结钙化所导致,可能会进入支气管腔内。

当支气管结石症合并咯血或肺不张时,可行支气管镜检查评估病情,经支气管镜或外科手术行取石术。当进行支气管镜取石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大出血的发生。

轻中度有症状的肺组织胞浆菌病肺炎患者,一般首选伊曲康唑治疗,疗程 12 周。

但是对于重症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如果有危及生命的肺部感染伴严重气体交换异常(图 1),应首选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直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图1:进行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 CT 影像。

这是一名 72 岁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年女性,正在接受阿达木单抗和氨甲喋呤免疫抑制治疗。这名妇女出现进行性的气体交换异常,CT 显示有广泛播散的粟粒样结节浸润。支气管镜检查 BAL 中发现有组织胞浆菌,尿组织胞浆菌抗原阳性,从而得到确诊。

然后选用伊曲康唑作为维持治疗,剂量 200mg bid,疗程至少为 3 个月。对于那些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常伴空洞),可选用伊曲康唑治疗,剂量 200mg bid,疗程为 12 到 24 个月。

免疫缺陷 / 抑制的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治疗时往往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例如:免疫功能缺陷 / 抑制的、有症状的、轻中度组织胞浆菌病患者通常首选伊曲康唑治疗,开始 3 天剂量为 200mg tid,随后调整为 200mg bid,维持 12 个月。

重症免疫功能低下(如:AIDS)伴进行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应首选静脉两性霉素脂质体,直到患者临床症状相对稳定。

然后可使用口服伊曲康唑,200mg bid;直到有效免疫重建,CD 4+ 计数 > 200/μL。持续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需要终身维持治疗。

对于部分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伴重症肺组织胞浆菌病和弥漫性肺损伤,可以给予辅助激素治疗,建议用量为泼尼松 40 到 60mg/d,持续 1 到 2 周,可使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2、芽生菌病感染

皮炎芽生菌,是双相型真菌,好发于美国中部和东南部,会导致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肺部感染。

到目前为止,芽生菌病相关的 ARDS 和重症弥漫性肺炎病例报道的数量很少。皮芽生菌感染更常见表现为非重症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大面积实变病灶、肺结节和慢性纤维空洞性病变。皮肤播散最常发生。有时也会累及骨关节、很少累及 CNS。对于轻中度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一般首选口服伊曲康唑治疗,200 mg bid,疗程为 6 个月。但是,对于骨关节芽生菌病患者,伊曲康唑疗程需延长至 12 个月。

对于重症肺芽生菌病患者,如:弥漫性肺损伤或全身重症病变,应首选静脉两性霉素 B 治疗,直到临床症状缓解。然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 6 个月,200mg bid。体外实验和少量临床研究提示,也可选用伏立康唑治疗,200mg bid。激素辅助治疗对于部分重症芽生菌病 ARDS 患者有效。

免疫缺陷 / 抑制合并轻中度肺芽生菌病患者,若不伴 CNS 受累,可口服伊曲康唑 200mg bid,疗程至少在 12 个月以上。

但是对于重症肺芽生菌病不伴 CNS 累及的患者,应首选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直到达到临床稳态。然后改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疗程至少 12 个月。AIDS 患者需要终身持续口服伊曲康唑 200mg/d,或服用至免疫功能重建为止。肺芽生菌病合并 CNS 感染患者,应首选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5mg/kg/d),直到达到临床稳态。在停用静脉两性霉素 B 后,应继续使用伊曲康唑,疗程至少 12 个月。

也可选用伏立康唑来替代伊曲康唑治疗,剂量为 200mg bid。合并 CNS 感染的 AIDS 患者应终身口服伏立康唑 400mg/ 天,或服用至免疫功能恢复。

3、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是因为吸入含球孢子菌的尘埃而感染,好发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金华河谷、亚利桑那州中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很多球孢子菌病感染症状轻微。部分感染可出现类似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肺部症状。

急性肺球孢子菌病和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不同点包括:一般抗菌治疗无效、同时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疲劳、盗汗、皮肤病变(部分患者可出现多形性红斑或结节性红斑)。急性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经常是自限性的。

绝大多数免疫缺陷 / 抑制合并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患者,如果没有全身播散的危险因素,不需要治疗。但是必须对每位患者全身播散危险因素进行仔细评估。这些危险因素在表 3 中做了详细讨论。表 3:球孢子菌病播散的危险因素

此外,某些疾病状态会导致重症肺部感染出现的风险增高,包括: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和其他结构性肺部疾病、肾功能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免疫功能正常合并中重度肺球孢子菌病患者,治疗首选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疗程至少为 6 个月;如果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无明显改善,则治疗时间需进一步延长。

泊沙康唑也能有效治疗球孢子菌感染,可用于治疗耐药病例。

只有球孢子菌相关肺结节患者,可首先观察 1 年,不需要抗真菌治疗。但是当合并重度免疫抑制状态(如:化疗、全身激素治疗、CD4 计数 < 200/μL)时,可以给予应用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时不能忽视全身播散的风险(表 3)。可给予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

球孢子菌相关肺结节若合并全身播散危险因素、合并空洞型病变伴或不伴咯血时,可以使用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

对于那些有症状的慢性肺结节或慢性肺空洞型球孢子菌病患者,病程超过 3 个月的,可给予唑类药物治疗,疗程需延长到 12 到 18 个月或更长,直到肺空洞或临床症状稳定。

弥漫性肺球孢子菌病合并弥漫性肺损伤和气体交换障碍患者,首选两性霉素 B 治疗。待临床症状改善后,改用伏立康唑(400mg/d)或者伊曲康唑(400mg/d)治疗,疗程至少为 1 年。

免疫抑制 / 缺陷患者需要接受持续唑类药物治疗直到免疫功能恢复。

球孢子菌病可以从肺部播散至骨头、关节、皮肤、CNS 等。对于不存在脑膜播散患者,可给予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疗,疗程至少为 1 年,直到临床稳定。对于骨关节球孢子菌病患者,首选伊曲康唑。重症患者首选静脉两性霉素脂质体,待临床稳定后,改用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疗,疗程至少为 1 年。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发性球孢子菌病患者,需要行腰椎穿刺术来了解是否存在球孢子菌性脑膜炎。播散型球孢子菌病和脑膜炎患者,首选两性霉素脂质体,待临床稳定后,改用唑类药物治疗,如:伏立康唑(800-1000mg/d),唑类药物可能需要终身用药。因为如果停药的话,很容易造成复发。曲霉菌病的治疗

肺曲霉菌病的治疗取决于医疗环境、免疫状态和疾病状态。当足分支菌定植在预先存在的肺空洞中形成曲霉肿时,往往存在出血倾向。可通过放射介入栓塞治疗大出血来挽救生命。外科手术治疗曲霉肿,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但是,仍然有部分病例必须行外科手术切除。有时当患者存在免疫抑制 / 缺陷时,曲霉肿可以进展为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

侵袭性曲霉菌肺炎一般只发生在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中,通常是那些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大量激素应用或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患者。

目前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一线治疗是静脉使用伏立康唑:第一天 6mg/kg q12h,第二天起 4mg/kg q4h,直到临床改善。病情稳定后,可改用口服伏立康唑,200mg q12h,直到病灶消散。

或者也可以使用静脉两性霉素脂质体(3-5mg/kg/d),直到临床改善。继而选用口服伏立康唑 200mg q12h。只要有可能,在治疗期间应尽可能的改善患者免疫状态。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一线治疗失败的,可给予棘白菌素治疗,如:静脉卡泊芬静(第一天 70mg,第二天起 50mg/d)。目前并不清楚棘白菌素联用伏立康唑能否改善疗效。

此外,口服泊沙康唑也可以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难治性、局灶性、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积极治疗失败的,可考虑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治疗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免疫状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轻中度感染患者可以给予口服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直到临床稳定。

ICU治疗时间 第3篇

关键词:ICU,重症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重症感染患者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及感染性休克, 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 据相关文献报道[1], 其死亡率可达50%以上, ICU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会受到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 包括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 (SOFA) 、慢性健康状况系统Ⅱ (APACHE II) 、氧合指数、乳酸水平及MODS与DIC的发病率等。找出ICU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时间的高危影响因素, 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92例ICU重症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92例ICU重症感染患者, 根据ICU时间分为两组, A组50例患者ICU时间≤48h, 其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32~76 (59.5±27.5) 岁;B组42例患者ICU时间>48h, 其中男28例, 女14例, 年龄34~75 (60.5±26.5) 岁;其中腹腔感染39例, 占42.39%;肺部感染37例, 占40.225;其它感染16例, 占17.39%;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感染部位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分析方法

对两组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乳酸水平及MODS与DIC的发病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分析ICU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时间的危险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且进行t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乳酸水平及MODS与DIC的发病率等指标, 结果显示A组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乳酸水平、MODS与DIC的发病率明显低于B组, MAP水平明显高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3 讨论

注:与B组比较, *:P<0.05

重症感染是一种进行性综合征, 以死亡率高而得到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据相关文献报道[2], 重症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与APACHE II评分呈正相关, APACHE II评分越高, 则治疗时间越长, 死亡率也越高。本组92例ICU重症感染患者的A-PACHE II评分情况显示, 与文献报道相符, B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A组, 因此, APACHE II评分可作为评价患者的感染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3], 同时也是影响患者治疗时间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从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显示, A组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乳酸水平、MODS与DIC的发病率明显低于B组, MAP水平明显高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提示ICU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时间的危险影响因素分别是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乳酸水平、MODS与DIC的发病率、MAP水平, 针对上述危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是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的重要措施。

乳酸是判断患者预后及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人体组织包括腹腔、肺及其它部位严重感染时, 由于机体缺氧可促使乳酸大量生成, 乳酸水平增高往往提示组织供氧不足和血流灌注不足, 乳酸增高对于机体缺氧与缺血的反应通常早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因此, 对ICU重症感染患者乳酸水平进行监测, 不仅可判断患者预后, 同时也可判定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患者血乳酸值在治疗后下降, 往往提示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状况有明显的改善, 是影响ICU重症感染患者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

MODS与DIC的发病率是影响ICU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DIC是一种临床综合征, 以纤维蛋白溶解、血液中过量蛋白酶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为特征, 当DIC发生时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休克、低血压、严重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血栓栓塞等, DIC的发生率与ICU治疗时间呈正相关。因此, 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进行干预, 以减少DIC的发生率, 一方面可以缩短ICU治疗时间, 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死亡率。SIRS是导致MODS的共同途径, 而MODS是SIRS进行性加重的最终后果[5]。创伤、感染可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 当机体炎症反应失控后最终导致自身性破坏, 是MODS发生的根本原因。MODS的表现是炎症介质异常释放、组织缺氧和自由基及炎症细胞激活[6], 肠道屏障功能破坏是机体炎症反应失控的表现, 炎症反应失控的后果相当严重, 机体的作用由保护而转变为自身破坏, 不但可造成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同时还可使远端器官受到打击, MODS患者死亡率极高, 因此, ICU患者应加强对MODS的监测, 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特别是对于ICU时间大于48h的患者, 进行积极处理,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可缩短患者的ICU治疗时间,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李红, 刘效辉, 黄平, 等.APACHEⅡ评分对肝切除手术中血液制品输注的作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3 (3) :379-381.

[2]蒋文中, 汤彦.危重病乳酸增高机制及其在预后中价值[J].临床荟萃, 2004, 19 (7) :405-407.

[3]王东浩.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 (1) :15-17.

[4]Smith I, Kumar P, Molloy S, et al.Base excess and laetate as prog-nosticc indlcaton, for patients admitted to intensive care[J].Inten-sire Care Med, 2001, 27 (1) :74-83.

[5]王勇强, 孙丽莹.APACHE II评分等因素对肝移植后ICU停留时间影响[J].天津医药, 2002, 30 (8) :457-458

ICU治疗时间 第4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96例, 均为我院2009年2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59例, 女37例。年龄7~76岁, 平均年龄46.3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53例, 坠落伤25例, 砸伤18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伴血肿8例, 伴急性硬膜外血肿24例, 伴急性硬膜下血肿32例, 伴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 伴脑干损伤18例, 伴弥漫性脑肿胀16例。临床表现:单侧瞳孔散大16例, 双侧瞳孔散大8例, GCS评分:3~5分39例, 6~8分57例。

1.2 方法

伤后3h内手术者26例, 3~12h手术者33例, 12~24h手术者13例, 24h后手术24例。手术适应症均根据神经外科进行评估[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ICU停留时间及转出情况

本组96例患者中42例在ICU内停留3d, 26例停留3~7d, 28例停留7d。转出ICU时77例各项生命体征较平稳, 顺利转出ICU, 19例死亡, 病死率19.79%。

2.2 影响患者ICU停留时间分析

在本组研究中分析结果显示, GCS评分低者脑损伤较重, 合并呼吸功能不全及血糖升高者, 手术时机的选择, 均导致I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 对疾病预后有不利影响, 以上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2。

2.3 患者死亡分析

在本组中19例死亡, 其中导致中枢神经衰竭者6例, 多发性血肿、脑干损伤9例, 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3例, 并发大面积脑梗死1例。呼吸功能不全4例,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需重症监护室 (ICU) 进行治疗, 以提高临床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患者在ICU停留的时间越长发生合并感染的机率越高, 因此如何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ICU停留时间是医师关注的重点[3]。颅脑损伤具有高致残率、临床常以GCS评分作为判定颅脑损伤预后标准, 在本组统计中分值较低者, 在ICU时间也较长。

分析中显示, 随着患者年龄越大, 术后并发症也较多, 死亡率也较高, 笔者分析与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 免疫力下降, 机体恢复较慢有关[4], 在本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与年龄正相关, 年龄与ICU停留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在本组中脑挫裂伤伴血肿8例, 伴急性硬膜外血肿24例, 伴急性硬膜下血肿32例, 伴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 伴脑干损伤18例, 伴弥漫性脑肿胀16例。研究资料显示, 广泛性脑挫裂伤伴多发血肿、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ICU停留时间较长, 病死率也较高。ICU停留时间较短者为脑挫裂伤伴单发血肿, 同时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患者ICU停留时间具有密切关系, 有统计学意义。

呼吸功能不全是最常见的颅脑伤并发症, 是影响ICU 停留时间的重要因素[5]。肺部感染、呼吸功能受到限制可造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呼吸功能受限。颅脑损伤越重, 脑水肿越重, 尤其为昏迷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和栓塞最易发生呼吸功能障碍。同时呼吸功能障碍会导致脑缺氧, 加重病情。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糖升高, 明显造成ICU监护时间延长, 对患者预后有较严重影响。笔者认为, 发生血糖升高的机制与多种因素功能作用有关[6], 因此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升高者减少糖液体摄入, 对于持续高血糖者给予胰岛素治疗, 同时密切监测血糖情况。

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可加重脑损伤程度, 造成患者致残率升高, 早期发现及治疗可逆转其病理过程, 在本组中此类患者较少, 对于患者并发大面积脑梗死者ICU停留时间较长, 病死率较高。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颅脑损伤脱水程度, 早期发现减少大面积脑梗死, 改善其预后。总之, 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在有效治疗的基础上尽量减少ICU停留时间, 对预防并发症, 节约经济支出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停留时间的相关因素,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丽水市中心医院2009年2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9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影响ICU停留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该组96例患者中42例在ICU内停留3d, 26例停留3~7d, 28例停留7d。转出ICU时77例各项生命体征较平稳, 顺利转出ICU, 19例死亡, 病死率19.79%。分析结果显示, GCS评分低者脑损伤较重, 合并呼吸功能不全及血糖升高, 手术时机的选择, 均导致I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 对疾病预后有不利影响, 以上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损伤程度、GCS评分、手术时机选择及合并症情况直接影响患者ICU停留时间。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ICU,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徐秀芝.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11) :78-82.

[2]田雪.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安徽医学, 2010, 31 (8) :998-999.

[3]巨保东.康复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08, 29 (5) :510-511.

[4]胡兵兵.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护理[J].安徽医学, 2009, 30 (8) :960-961.

[5]李新文.颅脑损伤合并医院感染临床特征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5) :6096.

ICU治疗时间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老年术后病人55例, 男38例, 女17例;年龄63岁~81岁 (66.70岁±8.15岁) ;手术治疗:胃肠道手术28例, 肝胆手术11例, 胸科手术7例, 其他9例;预后结果:存活40例, 死亡15例。

1.2 方法

1.2.1 评定方法

疾病的严重程度评分采用APACHE Ⅱ, APACHE Ⅱ评分由年龄评分 (YS) 、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CPS) 及急性生理改变评分 (APS) 3部分组成。年龄评分>74为6分, 65岁~74岁为5分;重要脏器功能不全5分;APS由12个指标组成, 包括体温、动脉压、心率、呼吸、氧分压、pH值、血清钠、血清钾、肌酐、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和意识障碍, 每个指标根据异常程度分别计0分~4分。所有的指标均取病人进入ICU以后最初24 h之内的最差值。APACHE Ⅱ评分0分~10分为低分, 11分~20分为中分, >20分为高分。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不同APACHE

Ⅱ评分病人ICU停留时间比较 按照术后APACHE Ⅱ评分将55例病人分组:低分组10例, 中分组36例, 高分组9例。随着APACHE Ⅱ评分的增加, ICU住院时间逐渐增加。经秩和检验, 术后APACHE Ⅱ评分同ICU住院治疗时间呈正相关 (P<0.05) , 术后APACHE-Ⅱ评分越高, ICU治疗时间越长。详见表1。

2.2 不同预后病人术后APACHE

Ⅱ评分与ICU停留时间比较 55例病人存活40例, 死亡15例;术后APACHEⅡ评分为7分~24分, 平均12.95分;存活组病人术后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 (P<0.05) 。ICU停留时间48 h~321 h, 平均162.5 h;存活组ICU停留时间长于存活组 (P<0.05) 。详见表2。同时显示, APACHE Ⅱ评分10分以下病死率为0, 11分~20分病死率为16%, >20分的病死率达100%。

3 讨论

APACHE Ⅱ评分系统是1985年由Knaus等[2]提出的, 根据APACHE Ⅱ评分的高低和预测病死率的大小对病情进行预测, 方法简便易学、设计合理, 预测准确, 是一个能够反映重症病人病情的严重性及其本身所储备的抗病能力的系统, 该系统能够在病人接受治疗前即对其预后及死亡风险进行预测, 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危重病预后评价系统。APACHE Ⅱ评分系统由年龄评分、APS、慢性健康状况评分3部分组成, 最后的得分为三者之和。本研究显示, 老年术后危重病人APACHE Ⅱ评分越高, ICU住院时间越长;死亡组APACHE Ⅱ评分高于存活组, 且ICU停留时间长于存活组。同时发现, APACHE Ⅱ评分10分以下病死率为0, 11分~20分病死率为16%, >20分的病死率达100%, 与Erbay等[3]报道相一致。

老年人基础情况较差, 手术耐受性明显不如年青人, 患病后病理生理变化比较复杂, 病理生理的紊乱必然表现为临床检验指标的异常,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分, 可判定机体总体生理紊乱程度, 评估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预后。通过对老年病人病情进行评估及可能的住院天数进行预算, 可以指导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 有研究显示APACH评分方法对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高护理质量有一定帮助[4]。通过APACHE评分分析病人病情及对住院时间进行预算, 可更显著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 缩短病人住ICU时间, 减少医疗费用, 对住院时间可能较长病人加强防压疮等护理, 能降低住ICU期间压疮、医院感染、躯体疾病性精神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ICU病区贵重设备集中、床位有限、医疗成本很高, 对于评分较低、生存机会较大、住院时间较短的老年手术病人, 应加强监测治疗、营养支持, 以期尽早度过危险期, 而对于评分>20分的极危重病人, 生存希望小, 可能长期住院, 应及时与家属沟通, 尽量减少费用。

综合以上分析, APACHE Ⅱ评分系统可以作为老年手术病人的一个预测、评价工具, 判断病情的程度及预后在临床上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若引入其他相关因素, 可望进一步提高该类病人不同预后的区别能力。

参考文献

[1]Derek C, David T, Walter T, et al.Short-time and long-term out-come prediction with th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system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J].CritCare Med, 2000, 28 (1) :150-156.

[2]Knaus WA, Draper EA, Wanger DP, et al.APACHEⅡ:A severityof classfication system[J].Crit Care Med, 1985, 13 (40) :818-829.

[3]Erbay H, Yalcin AN, Serin S, et al.Nosocomial infections inintens-ive care unit in a Turkish university hospital:A 2-year survey[J].Intensive Care Med, 2003, 29 (9) :1482-1488.

重度颅脑损伤ICU治疗临床观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从2009年4月-2012年10月收入院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2例, 分为普通病房住院的对照组和住ICU治疗的治疗组。对照组41例, 其中男26例, 女15例, 年龄12~61岁, 平均年龄 (42.62±6.95) 岁, 损伤原因:车祸伤21例, 高处坠落伤9例, 打击伤6例, 挤压伤5例;损伤类型均经颅脑CT证实: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者13例, 硬脑膜外血肿者11例, 硬脑膜下血肿者8例, 脑挫裂伤6例, 脑干损伤3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均<8分, 其中3~5分者22例, 5~8分者19例。治疗组41例, 男28例, 女13例, 年龄13~63岁, 平均年龄 (42.85±7.13) 岁, 损伤原因:车祸伤22例, 高处坠落伤8例, 打击伤7例, 挤压伤4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者12例, 硬脑膜外血肿者10例, 硬脑膜下血肿者9例, 脑挫裂伤6例, 脑干损伤4例;入院时GCS均<8分, 其中3~5分者23例, 5~8分者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类型及GCS评分等方面相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P>0.05, 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治疗, 包括给予营养支持、应用脱水降颅压、止血、糖皮质激素、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颅压监测、亚低温治疗及循环支持等治疗, 治疗后观察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GCS评分疗效比较。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伤后6个月按GCS评分评定:5分为恢复良好, 能正常生活, 可有轻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4分为轻、中度病残, 能生活自理;3分为重度病残, 意识清楚, 生活不能自理;2分为植物生存;1分为死亡[1]。总体疗效= (恢复良好+中度病残) /总例数×100%。

2.2 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2%,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注:经χ2检验, *P<0.05。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由于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 主要原因多见于交通事故、工地高空坠落伤、事故伤、打击伤等, 由于其病情复杂, 治疗较困难, 死亡率较高, 所以应及时诊断和抢救。进入ICU后应进行多系统监护, 抢救的关键是保证基本的生命支持, 维持呼吸、循环稳定, 最短时间内去除致伤因素, 恢复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最大限度的恢复这些脏器功能, 为后期的处理创造机会[2]。应用机械通气使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 特别对于呕吐频繁或颅底骨折造成鼻腔出血较多者, 更应该应用, 以免发生血块和分泌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同时给予维持循环支持, 保持患者心脏有效的泵血量, 以达到对脑组织的供应, 防止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造成进一步的损伤。补充血容量, 积极进行脱水降颅压, 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的方法使产生利尿作用, 从而使患者脑组织内的水分及脑脊液减少, 起到降低颅压的作用[3]。应用糖皮质激素有稳定膜结构的作用, 减少由于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降低脑血管通透性增加损伤性血流量, 使脑水肿得以改善[4]。亚低温治疗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 改善血管通透性, 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 提高血中氧含量, 促进有氧代谢;可降低脑代谢, 减少脑细胞对氧和葡萄糖的需求, 保护血脑屏障, 减轻脑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 减轻脑水肿[5];保护脑组织;抑制自由基生成, 急剧增加兴奋性氨基酸, 保护脑神经元[6]。本次临床观察显示, 在ICU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 由于有良好的、齐全的设备和条件, 所以不论在改善患者病死率还是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所以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要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并给予机械通气、颅压监测、亚低温治疗、循环支持、脱水降颅压、止血、糖皮质激素、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ICU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两组均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给予营养支持、应用脱水降颅压、止血、糖皮质激素、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颅压监测、亚低温治疗及循环支持等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必须早诊断、早治疗, 在ICU进行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ICU,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黄云华, 苟锡军, 张兴德.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依达拉奉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 (4) :125-126.

[2]黄馨.28例重度颅脑损伤ICU治疗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0 (上) :83-84.

[3]田君红.重度颅脑损伤ICU治疗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6) :86.

[4]李红玲, 郭飞, 王马奎, 等.32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综合康复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 (4) :226.

[5]秦振宇.亚低温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8) :41-42.

ICU治疗时间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0例重度路脑损伤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有45例患者, 包括男23例, 女22例, 年龄为19~68岁, 平均年龄为 (42.9±11.5) 岁。损伤类型包括硬脑膜外血肿、脑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 分别有11例、10例、9例和15例。由于车祸而导致损伤有16例、外力击打损伤有14例、高空坠落损伤有10例以及挤压损伤则有5例;观察组有45例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21例, 年龄为18~67岁, 平均年龄为 (41.8±12.1) 岁。损伤类型包括硬脑膜外血肿、脑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 分别有12例、9例、10例和14例。由于车祸而导致损伤有17例、外力击打损伤有13例、高空坠落损伤有11例以及挤压损伤则有4例。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 (GCS) 昏迷评分均低于7分。而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和伤情方面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相关仔细检查后则被转至普通病房进行常规的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为对患者进行脱水治疗而降低颅内压以及脑循环改善, 适当的营养支持, 及时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体内的平衡和相应的止血治疗, 抗生素需要合理适当的使用以进行抗感染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相应的检查后转入ICU病房,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CU治疗, 具体措施为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机械通气, 对患者的各项生命症状、血氧饱和度、颅内压、瞳孔变化等进行密切的监测, 必要时还需对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和循环支持治疗等措施。从而对患者的中枢神经起到保护作用, 改善了患者的血管通透性。除此之外还需及时的根据所监测到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最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3 观察指标和平均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该研究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著有效、好转以及无效4个等级。痊愈的标准为患者各项身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够进行正常工作生活。显著有效的标准为患者各项身体功能没有完全恢复, 但并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好转为患者恢复清醒意识, 存在一定的轻度或者中度残疾, 对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无效标准为患者死亡或者成为植物人状态。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总分对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 5分为预后良好;4分为预后一般, 表现为患者有轻或中度的残疾, 对日常生活造成轻微影响;而1~3分均为预后效果差, 患者为重度残疾、植物人或者死亡。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仅有1例死亡, 4例出现植物状态, 轻度残疾、中度残疾以及重度残疾分别有9例、6例和5例;对照组患者则有5例出现死亡, 7例患者出现植物状态, 轻度残疾、中度残疾以及重度残疾分别有5例、8例和8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具体见表1。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痊愈+显著有效+好转) 达到了95.6%,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则为77.8%,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根据GOS评分标准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总优良率为91.1%, 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总优良率则为71.1%, 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3。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意识丧失较长、恶心呕吐、血压下降以及代谢紊乱等[3]。重度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 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花费一般较高, 也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负担。为了尽可能降低重度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临床医务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究来解决这一难题。目前临床上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一般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术后并发症, 同样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4]。而非手术治疗又包括常规保守治疗和ICU特殊治疗, 其中ICU治疗是一种特殊监护治疗, 这种治疗主要依靠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对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以及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监测, 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 这样有利于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的各项脏器功能, 最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5,6]。

该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了ICU的全面治疗, 包括机械通气、亚低温治疗以及循环支持等措施。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死亡, 临床总有效率为95.6%, 而对照组有5例患者死亡, 临床总有效率为77.8%,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的预后情况也同样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些结果和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也相符, 赵宝利等[7指出采用ICU治疗的患者临床有效率可以达到93.3%, 而常规治疗的患者临床有效率仅有66.7%;而胡琪清[8]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指出了采用ICU治疗的临床有效率高, 这些都充分表明了ICU治疗有着绝对的优势。

ICU治疗的几种措施综合进行对患者作用, 其中机械通气能够改善患者的缺氧情况, 通过观察患者的某些呼吸指标如Pa CO2等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 从而对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9]。亚低温治疗一般针对于出现高热、脑部挫伤或者水肿等颅脑损伤患者, 这种治疗能够有效的使颅内压降低, 对血脑屏障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也对脑外伤后组织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降低患者身体温度而产生疗效, 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避免降温过度而使得患者出现寒战等不良反应, 如果患者一旦出现寒战, 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给予镇静剂等[10]。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液循环一般会出现障碍, 因此需要在治疗的过程中保证患者的血液循环正常进行, 这时候就需要采取循环支持治疗对患者的血液流速等进行密切监测, 从而可以维持患者机体的正常血压, 对维持机体循环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11,12]。除了以上的一些主要的治疗措施, ICU治疗还包括比如对患者进行颅内压全程监测和ICU护理等, 因为颅内压升高是造成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对患者颅内压进行密切监测对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ICU护理则可以对治疗有着很好的辅助的作用。这些ICU治疗措施综合对患者进行治疗进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降低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ICU治疗时间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腹部严重创伤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28例, 年龄20岁~72岁, 平均年龄 (32.3±15.2) 岁;交通意创伤32例, 坠楼伤24例, 锐器伤21例, 其他意外3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伤形式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自进入ICU之后, 采取常规性的救治措施, 包括营养支持、输血、补液、急救和常规性的心电监护。观察组患者进入ICU之后, 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 采取加强治疗措施, 包括有重点地监察患者的意识情况、血压和心率, 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休克症状, 对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进行观察, 为后续治疗提供数据基础[2]。采取多通道的补液措施, 迅速输血预防休克并查找患者伤口的位置和受伤情况, 为后续的手术提供及时的支持。

1.3评价指标患者从ICU抢救开始, 直至手术治疗后1个月的时间内为数据收集周期, 统计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治疗并发症情况和病死率, 治疗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为主[3]。痊愈:患者治疗后腹部各项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腹部的各项功能持续好转;无效: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 在1个月时间内死亡。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之后, 痊愈25例, 有效12例, 死亡3例, 治疗后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患者痊愈16例, 有效13例, 死亡11例, 治疗后并发症患者有12例, 占比30%。2组比较, 在痊愈人数, 死亡人数和治疗后并发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3讨论

腹部严重创伤是指患者的腹部受到外界因素所导致的腹部脏器和腹部腔壁受到严重损伤的一种创伤性症状, 患者往往需要进入ICU进行抢救。在抢救的过程中, 采取加强治疗对于患者的后续手术治疗和治疗后生存率、术后并发症的降低都具有积极意义[4]。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之后, 痊愈25例, 有效12例, 死亡3例, 治疗后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患者痊愈16例, 有效13例, 死亡11例, 治疗后并发症患者有12例, 占比30%。2组比较, 在痊愈人数、死亡人数和治疗后并发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提示在临床腹部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中, 采取加强治疗可以明显提升ICU对于患者的功能性, 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建文, 杨涛, 张修忠, 等.中枢损害的最后防线——论神经外科重症专科ICU建设[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1, 18 (2) :109-110.

[2]白建忠, 吴宗明, 李一凡, 等.多科协作创伤救治模式探索[J].创伤外科杂志, 2008, 24 (3) :247-248.

[3]朱巧梅, 郭艳玲.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42 (4) :40-41.

ICU治疗时间

ICU治疗时间(精选8篇)ICU治疗时间 第1篇关键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危险因素重症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 其ICU治疗时间可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