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重叠式
汉语动词重叠式(精选7篇)
汉语动词重叠式 第1篇
动词重叠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语法现象, 最基本的AA式在先秦时期便有偶现, 但数量不多, 直到明末清代才大量出现。近几十年来涉及或专门论述动词重叠的论文专著数量众多, 但对近代汉语的动词重叠研究远少于现代汉语。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总是尽可能地从已知来推断未知, 以已知来隐喻未知, 人类的基本认识范畴是有限的, 而其隐喻的范围是广泛的, 当我们去面对一个复杂的新事物的时候, 从它的底层形式出发, 将会更好地把握它发展和变化的历程。故本文将在大量近代汉语语料的基础上, 以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格式为线索, 分析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语法意义及其语法功能, 并追溯其来源, 以期读者能对近代汉语动词重叠式有初步了解。
语法结构及语法意义
关于哪些结构形式是动词重叠, 基于对重叠的语法性质认识和依据标准不一, 学界有很多不同观点。综合各家言论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抽象格式是:V (+O) +V (+C) , 两个V为同一个动词, O为宾语, 可不带, C为补语, 也可不带。典型的动词重叠格式有单音节的AA式, 双音节的ABAB式和AABB式。但大部分学者认为重叠后的动词词汇意义没有改变, 只是给原动词增加了一些附加的语法意义, 是原动词的不同语法形式。所以从广义上来讲, A了A, A一A, A了一A, A着A着, AB了AB, AB一AB, AB了B, AB一B, ABB式等也可以认定为动词重叠式。
AA式
唐五代时期AA式大量出现。
(1) 漫行行, 徒历历, 舞蝶休飞蜂觅觅。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2)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3) 行行逆风去, 初亦略沾洒。 (姜夔《昔游诗》)
(4) 更试一回看看, 后功将补前过。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5) 上堂:看看, 山僧入拔舌地域去也! (《五灯会元》)
从以上例句可看出V既可以是及物动词, 如“看看”, 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如“行行”, “历历”, 但一般不直接带宾语。VV重叠的语法意义大多表示动作行为的长久和反复次数多, 如例 (1) (2) (3) , 但也有表示尝试 (例4) 和短时 (例5) 意义的, 这点与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完全相同。
事实上, 先秦、魏晋及唐宋时期表示动作行为长久和反复多次的AA式绝大部分出现在韵文中, 极少见于散文。唐代偶现表示尝试、短时意义的AA式, 大多是在叙述性很强的散文中, 如上的例 (4) (5) , 但整体来讲数量并不多, 远少于表示反复多次、绵延持续的AA式。
(6)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 (《古诗十九首》)
(7) 郑客已入关, 行行未能已。 (李白《古风》)
(8) 伤风城仙子, 别来千里重行行。 (柳永《引驾行》)
(9) 拔剑捎落网, 黄雀得飞飞。 (曹植, 野田黄雀行)
(10) 舟遥遥以清扬, 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
(11) 去去割恋情, 遄征日遐迈。 (蔡琰《悲愤诗》
(12) 望望不见君, 连山起烟雾。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13) 潮头拍拍鸥乱飞, 舟人叫绝篙师喜。 (黄遵宪《下水船歌》)
例 (6) (7) (8) “行行”表示不停行进的意思, 例 (9) “飞飞”表示不停的飞动, 例 (11) “去去”表示不停远去, 例 (12) “望望”表示长久的眺望, 例 (13) “拍拍”表示反复多次拍打, 以上诸例AA式都是表示动作长久, 不停歇, 反复多次。
从元明时期开始, AA式大多表示短时态和尝试意义, 尤其在明后期的《西游记》中大量出现。
(14) 你起来走走我看。 (《西游记》)
(15) 我这两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 (《西游记》)
(16) 等我就变做那和尚, 往他洞里走走。 (《西游记》)
(17) 惠岸行者整整衣裙。 (《西游记》)
(18) 等老孙和他耍耍儿来。 (《西游记》)
(19) 即抖抖身, 现了本象。 (《西游记》)
以上诸例中的AA式都表示时间短、尝试意义。
朱德熙认为,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的量的, 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来看, 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 前者叫做时量, 后者叫做动量[1]。由前文论述可知, 这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适用于古代汉语, 也适用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但其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在先秦、魏晋及唐宋韵文中, 动词重叠表示时量长, 动量大, 即持续时间长, 动作反复次数多。在元明以后的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 则大多表时量短, 动量小, 即持续时间短, 次数少, 尝试态。
AA式还有一种颇为常见的完成体A了A式。见以下例句。
(20) 只听宝玉在床上扑哧的一声笑了, 爬起来抖了抖衣裳。 (《红楼梦》)
(21) 贾母同邢王二夫人看了看便出外间坐下。 (《红楼梦》)
(22) 脸上一点血色也没有, 摸了摸身上, 只剩的一把骨头。 (《红楼梦》)
较之AA式, A了A式附加了“动作已完成”的语法意义, 表示此短时、小量的动作已经完成, 因为动作已完成, 所以A了A式一般不可能表尝试义。
ABAB式
上文论述了典型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式, 汉语双音节动词也可以重叠。
对于ABAB式是双音节动词重叠结构学界大多持认可态度, 异议不多。
有学者考证, 双音节动词ABAB式重叠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 仅有3例。
(23) 盖道:“……请尊步同到敝庄, 有句话计较计较。” (《水浒传》)
(24) 宋江又道:“……今去那里, 我有一计, 只望众人扶助扶助。” (《水浒传》)
(25) 宋江对花荣说道:“听闻此间市镇上今日晚点放花灯, 我欲去观看观看。” (《水浒传》)
明清时期这类用例则逐渐增多。
(26) 行者暗想道:“此必是穿宫的妖怪, 就变做这个模样, 进去打听打听。” (《西游记》)
(27) 行者道:“把那丑且略收拾收拾。” (《西游记》)
(28) 正说着, 只见琴童儿进来对迎春说:“爹分付把房内收拾收拾, 花大舅便进来看娘, 在前边坐着哩。” (《金瓶梅》)
(29) 说道:“哥哥、嫂嫂不识好歹, 常来扰害你两口儿。你哥老了, 看顾看顾罢。” (《金瓶梅》)
(30) 黛玉道:“若带来了, 就给我们见识见识也罢了。” (《红楼梦》)
由上例句可总结出, ABAB式的动词重叠一般不能带时量宾语和动量宾语, 例 (28) (30) 我们可以说“收拾一下”, “见识一下”但不能说“*收拾收拾一下”, “*见识见识一下”。但ABAB式后面可以接特指宾语, 如“打听打听这件事”, “收拾收拾这房间”, “看顾看顾我”等。
动词重叠为ABAB式的语法意义与明清时代的AA式类似, 表示动作时短、量小, 一般带有尝试的语义, 此外, ABAB式较之AB式, 在语体方面更为随便、轻松, 口语色彩较浓。
我们都知道汉语词汇从古代发展至今最明显的趋势便是双音化, 动词的双音化更为明显, 加之近代汉语ABAB式动词重叠的口语化, 语气随便、轻松, 与汉语的发展方向一致, 所以ABAB式动词重叠成为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最普遍方式, 其短时、小量、尝试的语法意义也一直传承给现代汉语而未曾改变。
AABB式
关于AABB式是否是动词重叠式, 学界观点不一。学界起初认为动词的AABB式已经转变为形容词了, 可称之为状态词。但后来认为动词AABB式重叠后仍然是动词, 但有一定的“形容词化”倾向, 还有学者认为AABB式是处于动词重叠ABAB式和形容词重叠AABB式之间的递变地带[2]。本文仍将AABB式归为动词重叠的一种类型, 但有一定的“状态化”倾向。
AABB式动词重叠早在唐五代时期就有出现了。
(31) 向上云烟, 散散漫漫;向下铁锵, 撩撩乱乱。 (《敦煌变文·大目乾连民间救母变文》)
(32) 黄檗见来便问, 这汉来来去去, 有什么了期。 (《真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到宋元明以后AABB式重叠已经很普遍了, 而且与现代汉语用法近似。
(33) 若恁地安安排排, 只是做不成。 (《朱子语类》)
(34) 婆婆也, 再也不要啼啼哭哭, 怨怨烦烦, 怨气冲天。 (《感天动地窦娥冤》)
(35) 去考举人进士的, 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 谈谈讲讲些仕途的学问。 (《红楼梦》)
由以上例句可看出, AABB式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ABAB式差异较大, 并不表示短时小量尝试义, 反而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多, 反反复复, 这反倒与前文所提先秦、魏晋和唐宋韵文中的AA式动词重叠相似。
溯源动词重叠式
关于动词重叠式的来源, 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有学者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疑似的动词重叠现象。
(36) 采采卷耳, 不盈倾筐。 (《诗经》)
(37) 京师之野, 于时处处, 于时庐旅, 于时言言, 于时语语。 (《诗经》)
(38) 未见君子, 忧心忡忡。 (《诗经》)
(39) 有客宿宿, 有客信信。 (《周颂·有客》)
以上重叠后动词的动词性非常明显, 高亨认为这是动词重叠在先秦的偶现, 而丁声树却证明先秦时期及物动词不可重叠, 不及物动词可以重叠。对动词重叠式的最早出现时期各家看法不一, 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动词重叠现象已大致认可。
(40) 行行日已远, 人马同时饥。 (曹操《苦寒行》)
(41) 生人作死别, 恨恨那可论。 (《孔雀东南飞》)
(42) 飘飘渐高, 有顷而没。 (《搜神记》)
(43)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 (《古诗十九首》)
(44) 吹我东南行, 行行至吴会。 (曹丕《杂诗》)
不过, 由以上例 (40) 至例 (44) 可知, 这些例句中的动词重叠语法意义都是表示动作频率高、反复多次, 持续时间长、不停歇。
太田辰夫、潘允中、赵克诚等学者都认为动词重叠式在先秦就已经产生, 表示反反复复、动作持续时间长的语法意义。近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只不过到近代以后语法意义发生转变, 主要表示次数少、时间短、尝试意义。
关于动词重叠式的起源, 学界还有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观点。李讷、石毓智 (1997) 认为动词重叠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句法格式, 只有大约两、三百年的历史。唐代及以前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VOC结构, 承担了引进宾语的功能, 见以下例 (45) — (50) 。然而宋、元、明时期, 动补结构发展成熟, 其成熟的主要标志为, 动词和补语联系紧密, 组成一个句法单位, 不能够被宾语隔开, 因此VOC结构便在此时期衰落, 到清代已经完全不用了, 其相应的功能被动词重叠式V (+O) +V (+C) , VCO结构, “把”字句, 话题结构所替代。而VCO结构, “把”字句, 话题结构是原来业已存在的, 本就无法完全承担VOC结构引进宾语的功能。所以一种全新的结构V (+O) +V (+C) 动词重叠式便在这一时期大量兴起, 填补了VOC结构消失的功能空缺。
(45) 待君久不至, 已去。 (《世说新语》)
(46) 寺中有一僧, 长念法花经已多年。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47) 日本国灵仙三藏昔住此院二年。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48) 丹霞有一宝, 藏之岁月久。 (《祖堂集》)
(49) 戴安道中年画行像甚精妙。 (《世说新语》)
(50) 戴既无吝色, 而谈琴书愈妙。 (《世说新语》)
以上唐代及以前例句中的VOC结构在现代汉语中都已不可直说, 但都可以用动词重叠式引进宾语来说。比如, 例 (45) 可以是“等你等了很久都没来”, 例 (46) “念法花经念了已经很多年了”, 例 (47) “住这个院子住了两年”, 例 (48) “藏它藏了很久”, 例 (49) “画行像画得很精妙”, 例 (50) “谈琴书谈得更妙”。
本文赞同李讷、石毓智的观点, 动词重叠式V (+O) +V (+C) 的产生是为了填补宋元明时期VOC结构衰落所造成的语法功能空缺, 起到了引进宾语和补语的作用。我们认为, 先秦、魏晋及唐宋韵文中表示动作反复多次、持续绵延意义的动词重叠式是属于动词重叠的一种, 但却不太可能是现代汉语表示短时、少量、尝试义动词重叠式的渊源。因为我们尚未找到其语法意义朝完全相反方向演变的证据, 无法解释为何二者在语法意义上截然相反。
结语
本文以动词重叠的基本格式为轨迹, 基于大量近代汉语语料分析了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语法意义及其语法功能, 主要选取了AA式, ABAB式和AABB式这几类常见且代表性极强的动词重叠格式, 至于其他格式或数量很少, 如“AB了AB”, “AB一AB”, 或属于不完全重叠, 如“AB了B”, “AB一B”, “ABB”式。而且分析有代表性的动词重叠式可以给解析其他未涉及的重叠式提供重要启迪。
本文还追溯了动词重叠式的来源, 并认为动词重叠式是近代汉语时期为了填补VOC结构衰落所造成的语法功能空缺——引进宾语和补语, 而产生的新格式。先秦及魏晋、唐代韵文中大量的表示动作绵延持续、反复多次的重叠动词现象的确是动词重叠式的一种, 但并非元明以后表示短时、小量、尝试义动词重叠式的源头。
参考文献
[1]、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商务印书馆, 1984
时间副词与动词重叠式的组合考察 第2篇
时间副词与动词重叠式的组合考察
时间副词和动词重叠式都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其研究也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于两者的组合问题却少有研究.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者的组合情况做一番考察,并在描写的基础上,对制约它们组合的原因作出相应的解释.
作 者:张言军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6)分类号:H146关键词:时间副词 动词重叠 组合 语义特征
浅析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第3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1、动量是什么
动量即动作的量。有关动词重叠的动量,也是众说纷纭,大多学者把它解释为“短时”、“少量”、“轻量”。直到朱景松先生做出了新的阐述:“所谓动作的量不能仅仅理解为动作时间长短、次数多少,而应该包括动作、行为、变化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可以有广义量的意义的因素。朱景松先生对“量”含义的拓宽无疑对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动量包括动作的时间长短、力度大小、难度高低、语气强烈与缓和等。
2、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减弱动量
既然动量包含诸多因素,那么动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的短时说、动作轻量说、委婉语气说等就可以概括为减弱动量。具体到不同语境,每个句子的动量的侧重点会不一样;也可能同时弱化几个因素。所以应该从具体事件着手分析动词重叠语法意义。
2.1 缩短动作时间
动词重叠式最常见的效果是缩短动作时间。
(1)a你先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
b你先坐一会儿,我去就来。
句(1)是最典型的短时的例子。重叠式“去去”体现说话者离开时间较短,让听者容易接受,且“一会儿”已经缩短了动作的时间,有限定作用,后半句只能使用重叠式。类似的还有“你等等我”,不仅很有礼貌,还能缩短动作行为“等待”的时间,让请求更委婉。而基本式“你等我”就没有这种短时的作用,且不如重叠式委婉、礼貌。
(2)他看看表:“已经10点了!”
(3)年纪大了,重活干不了了,只能洗洗衣服,铡铡草,喂喂牲口。
看表是为了知道时间,一般1、2秒足以。例(2)中“看看表”正好符合这样的语言环境,比基本式“看表”更加贴切。例(3)强调动作时间不长,如果使用基本式“洗衣服”“铡草”“喂牲口”就不能体现动作的短时。
2.2轻化动作力度、难度
动词重叠式的减弱动量还常表现在动作力度、难度的轻化上。
(5)a孩子敲敲门进去了。
b孩子敲门进去了。
例(5)重叠式“敲敲门”就体现了力度轻,如果换成“敲门”就不能体现动作力度轻,还显得没有礼貌。动词重叠式明显轻化了动作的力度。
(6)a你给我讲讲这道题。
b你给我讲这道题。
例(6)重叠式“讲讲这道题”表现“讲题”的任务没有难度,听者可以轻易完成,因此也易于接受 “讲题”的要求。上述例句分别反映了动词重叠式降低力度和难度。
2.3 缓和语气
前面提到,语气强烈与缓和也属于动量。那么动词重叠减弱动量就应当包括语气的缓和,也属于动词重叠基本语法意义的范畴,而不仅是表达功能。动词重叠式在缓和语气的同时有委婉的效果。
(7)a这个字很难,您给我们写写。
b这个字很难,您给我们写。
可以感到使用重叠式的a组均比非重叠式的b组语气缓和,也更有礼貌。缓和语气的重叠式一般出现在表示未然的祈使句中,起到委婉地表达主观愿望的作用。
缓和语气不是孤立的一种减弱动量的情况,而是经常与缩短时间或轻化力度、难度同现的。如例(1)的“我去去就来。”,缩短时量,也显得委婉、有礼貌。和基本式“你先敲门。”相比,重叠式“你先敲敲门。”轻化力度的同时让要求更委婉、礼貌。
把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归纳为减弱动量,扩大了动量的范围,弥补了“短时说”“少次说”等现有观点的不足,概括了现有观点不能解释的句子。减弱动量是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一种更全面的说法。
3、动词重叠减弱动量具有主观性、模糊性
3.1主观性
动词重叠对动量的弱化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上动量减小。很难说清“我每周五晚上跑跑步”和“我每周五晚上跑步”事件主体所作的动作的量在客观上具体差多少。“请你讲讲这道题”和“请你讲这道题”,两句的动量客观上一致,只是心理上觉得前者动量减小,从而使请求带有委婉语气。
(8)以前说“顶顶风就可以混过去”的造纸污染企业老板经理们,这次是躲不过去了。
例(8)中“顶风”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第三个义项是:“比喻公然对抗现行的政策法律等。”,“顶顶风”相比基本式,分量明显减轻,反映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某行为难度不大。所谓减弱动量,仅指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动作行为则不一定有客观具体的动量减弱。
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还体现在对施事者的选择上,它常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句子,而不出现在第三人称里。如:
(9)a我明天去逛逛公园。
b你明天去逛逛公园。
c他明天去逛公园。(逛逛)
因为第三人称不是对话当事人,c句是客观的表述,无法体现施事者的主观情感。而b表达的是说话人对第二人称对象的要求,是一种主观态度。所以a和b可以重叠。
3.2模糊性
动词重叠的动量弱化还具有模糊性。首先,不能明确动量具体减轻了多少;其次,难以确认具体弱化了哪个方面的动量。比如:
(10)a他每天晚上跑跑步,打打球。
b他每天晚上跑步,打球。
使用重叠式后主观上感觉时间减少,但是不能明确说明“跑步”“跑跑步”分别是多长时间,“跑跑步”比“跑步”具体少了多少分钟。弱化动量,具体是程度减弱,还是时量减少,量减少了多少,都不能准确地讲出来。这些都是动词重叠式减弱动量具有模糊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05):378-386.
[2]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5):8-15.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探讨 第4篇
1.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形式
(1) 宾语的中置与后置。宾语的位置在现代汉语动词重叠中, 中置出现的频率远少于后置, 但是也不是所有都后置, 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转移, 而只有指物名词才一直是后置。人称代词的位置在动词重叠中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VV式, 另一种是V一V式。在VV式中人称代词的位置在中间, 作宾语中置使用, 而后又逐渐向后置转移, 同时在后期V一V式中也是后置, 到现代汉语中发展成为后置已成定局。
(2) 嵌“一”和省“一”。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说话的速度比较快, 轻读“一”时一语带过容易忽略。在说话过程中, 出于语言环境需要放慢语速时, 轻读“一”还是要留存, 在书面表达中也不可以省略。嵌“一”的发展是由多到少, 省“一”的发展则是由少到多, 两者无论是增是减, 都是大幅度的。比较这两种形式不难发现二者运用的方式不同, 而若想用一者去替代另一者也是办不到的, 因为功能不同、作用不同。
(3) 语法规则和语用特例中间的分立。在一般的语法规则下, 有一些动词被人们重叠使用的频率很高;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特别的语境下, 出于某种修辞的目的, 使用一些平常不会用的动词重叠。在动词重叠的语法规则下, 应用普遍的、高频的、常用的动词才是重点, 而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用例, 具有偶然性与不实用性, 不会被人们所认同与使用。
2. 词法语义条件
(1) 动词次范畴角度。动词可以划分为六个小类:动作行为动词, 心理活动动词,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 判断动词, 能愿动词, 趋向动词。这六类动词都有着各自的动词重叠规则, 其中动作行为动词的重叠比例最高, 它的重叠能力最强, 也最为典型, 而判断动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是完全不能重叠的。
(2) 动词的类意义角度。具有正式、庄严、典雅及严肃色彩的动词, 都是不易重叠的, 因为其应用的语境是庄重典雅的, 不能像重叠动词那样随意使用, 另外还有贬义动词也不可以重叠使用。而可重叠动词具有随性和轻松的色彩, 可以任意使用不需要考虑太多, 因此它在生活中很常见, 应用也很广。
3. 句法语义条件
(1) 动词重叠中时间因素。从时间角度出发, 可将动作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还可以根据动作的持续时间将动作分为延续性和瞬间性, 可以说, 凡是动作发生就一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是动作的特性。从时间的角度来看, 重叠动词和不重叠动词的差异性显而易见, 可以利用时间对动词重叠加以分析。
(2) 研究结果。前人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特定的系统, 有些人从动作的起始点出发, 去阐明重叠动词的使用情况;而有一些人则从动作的终点出发, 动词重叠由终点的动作来判断。系统还很不成熟, 面对不同的出发点不能够统一, 更加不能得出一个合理的结果。所以在对动词重叠进行分析的时候, 要建立一个成熟的系统, 利用规范化的系统使动词重叠的研究更加深化, 得出一个得到人们认同的完美结论。
(3) 动词重叠在时间因素方面的特征。动词重叠具有未完成性, 在未完成的动作体下才会出现动词重叠。可重叠动词具有持续性, 持续是指时间的延长, 是时间概念, 表示动作发生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动词重叠所跟随的动作行为会有变化。动词重叠的动态性可以生动地绘制出动态画面, 加以时间上的持续性, 为动态变化提供了条件, 使动词重叠变得更加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 这也是动态性的具体表现。由此总结出可重叠动词的三个特点分别为未完成性、持续性和动态性。
本文在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形式中分析宾语的中置与后置、嵌“一”和省“一”、语法规则和语用特例中间的分立;在词法语义条件中分析动词次范畴和动词类意义;在句法语义条件中分析动词重叠中时间因素、研究结果和特征, 在这一系列探讨中, 我们学习到了很多, 还要学习的也很多。
摘要:随着对现代汉语动词的分析与不断探索, 我们发现词语和其所处语境都有着一种双向性, 对动词重叠具有双向影响。通过本文深入分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形式、词法语义条件、句法语义条件等, 我们对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现象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词法语义,句法语义
参考文献
[1]白雪佼.汉语动词重叠及其习得偏误考察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2.
[2]崔慜知.基于语言象似性的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4.
汉语动词重叠式 第5篇
根据后A读轻声还是读原调,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可以分为AAq(后A读轻声,下同)和AAy(后A读原调,下同),AAq表示动量小、时量短,可以带宾语,具有动词的功能,已有定论.文章列举AAy式用例并论证它具有状态形容词功能,以期对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功能有所补充,也可以体现语音形式对语法功能的影响.
作 者:华玉明 夏群 作者单位:华玉明(南开大学文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夏群(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南开,300071)
汉语动词重叠式 第6篇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 单音节 动词 重叠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是霍达1987年完成的作品,该作品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3年被改编成电影。《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在北京生活的回族人一家三代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融入了民族、环境、时代三种要素,回顾了我国回族的悠久历史,既体现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又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目前对这部长篇小说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它的文学的悲剧性以及“新月”的意向方面,从语言方面着手进行研究的成果却少之又少。
在读这部作品中笔者发现,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重叠,量词、数词的重叠也很常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小说中出现的单音节动词重叠(“AA”式、“A了A”式和“A一A”式)现象进行了穷尽式的考察,从其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
经过统计,其中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包括以下:
AA式
摆摆3 败败1 帮帮1 抱抱2 补补2
擦擦2 猜猜1 尝尝5 冲冲1 瞅瞅23
凑凑1 叨叨1 等等7 点点11 定定5
发发1 翻翻2 缝缝1 改改2 拱拱1
逛逛2 滚滚7 唬唬2 划划1 划划5
换换3 回回1 记记2 见见2 讲讲3
解解2 救救8 开开4 看看76 考考1
拉拉1 连连6 练练1 聊聊6 遛遛3
摸摸5 努努2 拍拍4 跑跑1 飘飘2
撇撇1 破破1 瞧瞧21 亲亲3 求求6
嚷嚷3 揉揉2 撒撒1 散散1 烧烧1
试试6 数数1 说说15 耸耸6 送送2
算算1 谈谈8 烫烫1 舔舔1 听听16
偷偷9 玩玩8 望望11 问问13 焐焐1
洗洗2 想想6 笑笑34 歇歇2 写写2
谢谢41 醒醒2 痒痒1 摇摇11 咬咬1
跃跃3 找找1 照照2 指指5
转(zhuǎn)转1 转(zhuàn)转1
走走2 坐坐 2 做做1
共出现89例482次。
A了A式
摆了摆2 闭了闭1 甩了甩1 拂了拂1
挪了挪1 敲了敲2 舔了舔1
试了试2 捋了捋1 挥了挥1 擦了擦2
揉了揉1 点了点6 瞥了瞥1
瞅了瞅5 停了停3 抹了抹2 揪了揪1
看了看25 闪了闪2 欠了欠1
瞟了瞟2 动了动3 推了推2 望了望2
想了想6 笑了笑21 摇了摇4
咬了咬3 咂了咂1 站了站2 张了张1
皱了皱1
共出现33例110次。
A一A式
摆一摆1 尝一尝1 冲一冲2 戴一戴1
等一等4 躲一躲1 放一放1
赶一赶1 跪一跪1 看一看7 摸一摸1
瞟一瞟1 试一试3 送一送1
谈一谈5 听一听2 停一停1 想一想4
歇一歇1 眨一眨1 蒸一蒸1
共出现21例共41次。
二、单音节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动词重叠有多种语法意义,有的表示动作的时间短,有“轻微”的意义或是减弱动作;有的表示动作的时间长,主要用于加强动作;有的表示尝试的意义等。重叠的动词处于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义。我们总结了《穆斯林的葬礼》的单音节动词语法意义,其语法意义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表示动作的时间短,用于减弱动作,有“略微……”或是“稍微……一下”的意思。
(1)她下了车,略略站了站,环顾着周围。(1)[1]
(2)客人欠了欠身。(8)
(3)新月的嘴唇张了张,伸出干涩的舌尖,舔舔嘴唇。(533)
上例中“站了站”“欠了欠”“舔舔”都表示动作的时间短,开始一段时间即结束,即“略微站一下”“略微欠一下”“稍微舔一下”的意思。
(二)表示动作的加强、持续时间长或是反复次数多。一般前面会有形容词作状语来修饰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4)这都是天星他爸过去爱吃的,在外国横是没地方买去,回来准馋北平的吃食,叫他好好儿地回回味儿吧! (490)
(5)她是不放心你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上学,再跟她好好儿说说!(36)
(6)你哥最近太忙,我就多跑跑腿儿吧。(397)
上例中“回回”“说说”“跑跑”前面有形容词“好好儿”“多”来加强动作的行为。
(三)表示尝试的意义。但并不是动词重叠本身具有尝试的意义,而是在整个句子的语境中或者跟动词重叠共同出现的词语使之有尝试的意义。比如后加“看”“试试”等。
(7)“找找看,能买到!冬天玫瑰也开花,鲜红鲜红的,像玛瑙!”(383)
(8)“试试看!”楚雁潮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她(435)
(9)咱搁火里烧烧试试?(204)
“找找看”“试试看”“烧烧试试”都具有尝试的意义,含有建议的意味,表示未然的状态。
(四)表示一些泛指的动作或是经常性的动作,有轻松随便的含义。endprint
(10)樱桃,这是樱桃啊,爸,您吃几个解解渴!(13)
(11)帮助师傅记记账目、写写书信就不算难事儿了。(49)
(12)更多的人则是凑凑热闹,想等着看到底谁能买得起。(7)
“记记”“写写”表示经常性的动作,“解解渴”“凑凑热闹”表示泛指的行为动作。
(五)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能够达到委婉的表述的目的,常用于祈使句当中。
(13)我的宿舍就在旁边,到我那儿坐坐吧?(141)
(14)你身体恢复好了,咱们出去转转,散散心,香山、颐和园、八达岭、十三陵,这些地方咱们还没玩儿遍呢!(530)
“坐坐”“转转”“散散”这些动词重叠语气都比较缓慢。
三、动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动词重叠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在我们所考察的语句中,还可以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下面分别试论。
(一)动词重叠式单独作谓语
陆俭明先生认为,现代汉语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并不太自由,要受到很大限制”,“如果在动词前后加些别的成分,或变为一个重叠式便能自由的作谓语了”。
(15)新月,你醒醒,爸爸没事儿!你醒醒!(207)
(16)韩子奇笑了笑,并不回答。(183)
(17)您看一看吧,现在,您总算可以瞑目了!(111)
虽然动词重叠式可以自由地充当谓语,但是经过考察笔者发现,在所考察的620个动词重叠的例句中,单音节动词单独作谓语的有64例,占总数的10.3%,比例比较低。笔者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A式和A一A式常出现在祈使句或是含有祈使意味的句子中有一定的句式限制,而A了A式表示的是完成的态,常出现在一般性的叙述性句子中。
(二)动词重叠式和其他成分共同作谓语
动词重叠式和其他成分共同作谓语是动词重叠式最常见的语法现象。笔者所考察的621个语例中,共同作谓语的有481例,占总数的77.6%。动词重叠式和其它成分组成复杂谓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前有状语或是后有宾语,作句子的谓语中心语:
(18)她用筷子指指上铺。(125)
(19)梁亦清茫然地瞅了瞅徒弟,好似听他在说梦话。(60)
(20)你们慢慢地谈一谈,考虑考虑我的建议。
二是动词重叠式和其他动词构成连谓短语:
(21)我瞧瞧就成了,你们吃去吧!(13)
(22)他惦记着东厢房里的“览玉盛会”,站了站就要走。(179)
(23)他本来也想看一看《马门教授》,可惜,他没有这个时间。(133)
三是组成助动结构:
(24)老师,您听听这乱七八糟的!(195)
(25)我瞅了瞅他们柜上的买卖,亲眼见有个洋女人买走了我雕的一只玉瓶,花了五百现洋!(60)
(26)远的、近的,看一看姑娘的遗容,点上一束香,大哭一场。(540)
(三)动词重叠形式作状语
单音节动词重叠式还可以作状语,一般加“地”。在笔者所考察的所有语例中,共有22例作状语,占总数的3.6%,如:
(27)她怎么偷偷儿地走了?我们俩说好了的……(87)
(28)易卜拉欣眼睛定定地看着那只玉碗,洁白,晶莹,碗壁薄如蛋壳,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壁儿托着碗的手指。(21)
进一步研究笔者发现,作状语的22例全是“AA”式,“A一A”式和“A了A”式由于动词性太强,一般不能作状语。
(四)动词重叠式作主语、宾语、定语。
(29)出去玩玩儿没关系,别忘了下午的班会!(79)
(30)你瞅瞅她就得了,走吧! (214)
以上两个例子做的是主语,在所考察的例句中,作主语的例子有5个,占总数的0.8%。笔者发现,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变为:
出去玩一玩儿没关系,别忘了下午的班会!
你瞅一瞅她就得了,走吧!
在语料中,笔者没有发现“A了A”式作主语的情况。
(31)更多的人则是凑凑热闹,想等着看到底谁能买得起。(7)
(32)也没给儿女留下一件玩玩儿!(236)
(33)我求他转转手,出价一万。(186)
单音节动词重叠式作宾语有很大的限制,一般出现在动词“是”之后,或是作为双宾语的一部分。在所考察的语例中,作宾语的共有11例,占总数的1.8%。
(34)教授夫人伏在床边痛哭,楚雁潮也落下滚滚热泪,落在严教授那苍白虚弱的手臂上!(399)
单音节动词重叠式作定语的例子很少,在笔者所考察的例子中共出现7例,占总数的1.1%。史有为在考察动词的重叠式作定语时,认为定语位置对于动词重叠式来说是一个限制极大的非优势位置。即使加上“的”也很难作定语。
(五)独立重叠
还有一些单音节动词重叠之后可以不与其它词语发生结构关系,我们称之为独立重叠的结构。这种形式共出现了30例,占总数的4.8%。
(35)瞅瞅,瞅瞅,亲的切不断啊!
(36)想了想,只好又重新把镜框放在原来的地方,一切照旧吧。
(37)“哦,等一等,”新月说,“楚老师还没到呢……”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多样,在动词重叠的意义与语法功能方面也很全面,研究《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单音节动词重叠,能够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本质规律。
注释:
[1](1)表示页码,下同。
参考文献:
[1]崔应贤.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考察[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61.
[3]李人鉴.关于动词重叠 [J].中国语文,1964,(04).
[4]陆俭明.现代汉语里动词作谓语问题浅议·语文论集(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5]史有为.汉语重叠及其句法功能·汉语如是观[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上海话动词重叠式加补语研究综述 第7篇
我的母语是上海市区方言。首先, 从世界范围来说, 与其他语言相比, 汉语动词重叠式独树一帜, 有其鲜明的特点。近几年许多学者讨论过汉语动词重叠式的问题, 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 动词重叠式加补语作为动词重叠研究的一部分, 已经成为了现代汉语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并且更多的人从方言的角度入手考察动词重叠式加补语的问题。但是从目前收集到的论文来看, 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 大多数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对某类方言动词重叠的总体描述上, 而缺乏对动词重叠式加补语的研究。
对于汉语动词重叠的问题, 有的学者主张动词重叠后不能带补语, 但是在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广泛存在“VVC”这种情况。
(1) 一是没有正式职业, 没有固定收入;二是政治上不受信任, 常遇到说说清楚的对待。 (《作家文摘》)
(2) 要亲自去听听清楚, 看看明白, 要赶快去给吉英分担一份忧劳。 (《傲慢与偏见》)
(3) 我现在把野外穿的脏衣服拿到车里去, 然后把那些家伙拿进来擦擦干净。 (《作家文摘》)
邢福义 (2000) 指出“说说清楚”之类由“说一说, 说清楚”之类凝缩而成。但是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如果邢先生的观点成立, 那么“说说清楚”为什么不是从“说了说, 说清楚”凝缩而来的?邢文未做深入解释。
我认为在上海话中, “VVC”表示三种平行的情貌类型, 即“短时体”、“持续体”与“反复体”。这与学界广泛认为动词重叠式的基本式“VV”表示短时态不同, 由于“VVC”中动词重叠后与补语相连, 对动作的发生和随之产生的结果造成了影响, 说话人对于动作持续的心理时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估量, 即变短、不变和变长。
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收集的1266个动词进行考察, 我发现, “VV+结果补语”的动词是75个, 占总数的5.92%, “VV+趋向补语”的动词是13个, 占总数的1.03%, 可以同时满足“VVC”和“V一V”的动词是39个, 占总数的3.08%, 可以同时满足“VVC”和“V了V”的动词是6个, 占总数的0.47%。
在上海话中动词重叠加结果补语的数量最多, 加趋向补语的数量相对较少, 加结果补语的动词半数以上都可以进入“V一V”, 这说明这两种格式与“V一V”之间交叉性比较大。邢福义 (2000) 认为“V一V”既可以表示已然态也可以表示未然态, 我们在这里就不赘述考察, 这至少说明从已然与未然的角度不能有效地解释能够进入“VV+结果补语”和“VV+趋向补语”这两种格式的动词为什么也能进入“V一V”的问题。而满足“VV+结果补语”和“VV+趋向补语”这两个条件又同时可以进入“V了V”的情况相对较少, 戴文对当动词重叠式带上现实体标记“了”之后表已然态还是未然态也未做解释说明。以下从“短时体”、“持续体”与“反复体”这三种情貌特征上讨论在上海话中动词重叠式加补语的情态功能, 从语义上给出解释。
我们之所以可以从方言学的角度对于“VVC”进行研究, 是因为希望从方言学中得到更多的旁证, 以期对于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研究得到更多的启发和类型学上的解释。
二、现代汉语中“VVC”的研究现状
毛修敬 (1985) 认为带有结果补语的动词 (如:吃饱) 不能重叠。李明宇 (1998) 认为动词重叠式不能与具有表示完成作用的结果补语共现, 甚至连一些动补式的动词都不大能重叠。很多方言学的论文注意到了李明宇先生对于动词重叠式加补语几乎不存在的论述, 但是忽略了他在尾注中的表述。李明宇 (1998) 同时还不否认在一些方言中, 动词重叠式可以带结果补语, 但是他认为重叠式的意义与普通话不同。他还同意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发现“说说明白”、“讲讲清楚”、“洗洗干净”之类的说法可能来自某种方言的影响。而且还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看法, 即动词重叠式加结果补语可能会成为一条新的语法规则。
石毓智 (2007) 认为在汉语方言中, 动词重叠式由于不是在动补结构类推之下所产生的, 且不表示结果的意思, 那么也就不排斥补语, 因此他认为一些方言的动词重叠式仍然可以带上补语。因此他根据刘丹青 (1985) 、汪平 (2007) 的研究, 列举了苏州方言动词重叠式的例子:“吃吃脱、弄弄好、烧烧熟、揿揿扁、敲敲碎”等。苏州方言被普遍认为对于上海方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可以想见对于苏州方言隶属于吴方言, 那么吴方言中个小片方言点中对于特殊的动词重叠式加补语形式的研究会对上海方言同样具有帮助。
三、吴方言中“VVC”的研究现状
上海方言隶属于吴方言, 先贤对于吴方言区内动词重叠式加补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刘丹青 (1986) 认为在苏州方言中, “VV”可以带单、双音节的结果补语形成“VV补”, 如:讲讲明白、看看清、汏汏干净、拉拉上。他同时认为“VV”结构对句类 (按交际作用分出的类) 有很强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所用动词的选择性。汪平 (2007) 认为普通话的动词重叠后不能带补语, 苏州话不但可以, 而且很常见。同时, 他还特别指出这种用法主要用在未然句中, 特别是祈使句中。寿永明 (1999) 对于绍兴方言动词重叠式的研究中认为, 绍兴方言“VV+补”式与“V+补”式有很大区别, 在于“VV+补”在句中能做主语, 另外动词前如果出现名词性成分, 这个成分在“V+补”式中可移至动词后, 但是“VV+补”就不能后移。阮桂君 (2006) 认为宁波方言VVC式是动补结构的扩展式, 凡动结式或动趋式都具有其VVC重叠式, 例如:磕磕煞、碰碰着、烫烫开、弄弄好、驮驮落、汰汰清爽、楷楷干净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去上海方言有亲缘关系的苏州方言, 宁波方言还有绍兴方言, 其中都存在动词重叠加补语的结构, 其中苏州方言和宁波方言尤其具有大量的语例存在。而上海开埠之前, 大量的江浙省籍外来人口移民来到上海, 那么上海方言中存在动词重叠式加补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上海方言中“VVC”结构研究现状
许宝华、汤珍珠 (1988) 认为“VV+形”是动补结构, 其中的补语是结果补语, 其中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 往往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如:“缚缚紧”、“煨煨热”、“烧烧烂”、“讲讲好”、“笃笃齐”、“扎扎牢”、“敲敲碎”、“吹吹干”、“摆摆平”、“做做好”、“着着好”、“揩揩干净”、“我想得侬讲讲清爽”、“我想拿一只灯吊吊好”。“VV+脱”也是动补结构。“脱”是表示结果, 这种格式可以表示祈使语气或缓和的命令语气。徐烈炯, 邵敬敏 (1998) 认为动词重叠式加补语是上海方言所特有的。第一, 动词一般是单音节的, 但是有些双音节也可以, 而形容词补语单音节或者双音节则都可以。第二, 该格式表示动作将会有某种结果, 因此大都是将来的动作的, 显示说话人的一种愿望、请求、命令等, 动词之前往往有能愿动词“要、可以、能够”或者心理动词“想、希望”等。钱乃荣 (2000) 认为吴语中常用一种动词重叠结果补语的形式 (VVC) , 如上海话“压压扁”、“吹吹干”、“想想明白”、“倒倒干净”、“做做光”、“拉拉牢”、“卖卖脱”。钱乃荣认为使用这种形式的对象必须是定指的, 否则句子不成立。该结构表示将来未然的行为, 动作经过短时进行或反复而完成。同时, 动词重叠加上唯补词“住”、“好”、“着”、“掉”、“完”等, 通常表示希望动作迅速完成。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上海话中动词重叠式加补语这一特殊语法形式的考察, 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解释与分析。本文总述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对于先贤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 从现代汉语、吴方言、上海方言这三个方面全面概括目前学界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上海话,动词重叠式加补语,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1]刘丹青.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J].语言研究, 1985, (1) .
[2]毛修敬.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和造句功能[J].语文研究, 1985, (2) .
[3]李宇明.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J].中国语文, 1998, (2) .
[4]许宝华, 汤珍珠.上海市区方言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5]徐烈炯, 邵敬敏.上海方言语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寿永明.绍兴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句[J].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5) .
[7]钱乃荣.现代汉语的反复体[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 (4) .
[8]邢福义.说“V一V”[J].中国语文, 2000, (5) .
汉语动词重叠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