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轮转换论文范文
话轮转换论文范文(精选10篇)
话轮转换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话轮,话轮转换,话轮转换策略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提出会话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是研究人类交际语言的重要方法。美国社会学家Harvey Sacks及Emanuel Schegloff、Gail Jefferson是这一领域的前沿人物。在对日常会话进行研究的前提下, 他们提出用话轮转换理论来解释日常对话时交谈者的相互转换问题。会话是“言语行为最为自然的形式”, 会话尽管是一种有明显任意性的言语交互行为, 但其衔接有极强的规律性。本文分析英语对话中的话轮转换策略, 能够让会话参与者在言语交际中灵活运用会话策略, 从而实现既定的交际目的。
1 话轮转换
话轮概念最早由Sacks, Schegolff和Jefferson提出的, 话轮是“话轮转换是指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 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 受话者变为发话者”。话轮是组成会话的基本单位, 对日常生活不同语境进行会话分析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Nofsinger提出任意的四种不同单位长度的会话结构可以组成话轮。话轮可以由独立词语构成, 如:“Hurry;Flower”等。可由短语组成, 如:“Of course;His sister”等。可由分句构成, 即不需有完整的句子形式, 也可不必有独立存在的完整句子条件, 如:“the flower that we love”等。另外一些话轮则由完整句子构成, 如:“I'm glad”。为进一步解释话轮的构成情况, 我们看下例对话:
A:Was yesterday the first time you went to HongKong?
B:Went to where?
A:HongKong.
B:No.
以上对话, 话轮1由一个完整句子构成, 而话轮2和话轮3是由短语构成的, 话轮4则是由一个独立的单词构成。针对话轮构成Fasold也有类似的描述, 他说, “Turns are constructed of units which, for English at least, turn out to be syntactic units:words, phrases, clauses, and sentences.”为了阐明话轮的转换策略, Sacks, Schegloff和Jefferson提出话轮如何构成的规则和话轮分配的规则。其中, 话轮分配规则在二者中更有意义。
2 话轮转换的过程及策略
话轮转换是在发话人和受话人的互动作用, 或者说是在会话参与者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话轮转换这一过程的实现, 既受言语因素的影响, 也受非言语因素和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话轮转换的过程和转换策略, Stenstrom提出, 话轮转换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过程, 即:取得话轮、保持话轮和放弃话轮。本文会在话轮转换的三个过程上做深一步的研究。
2.1 取得话轮
取得话轮, 不仅指发话人开始发话, 而且指听话人通过使用某些会话策略取得发话机会并且开始说话。这些技巧包括:开口发话、接话和插话。大多情况下, 开口发话以问候语为作为开始, 或者以当情当景想谈论的话题开始。
例1 Well, firstly, I want to say...
接话通常是由话头引起, 指听话者根据发话者言语中某个诱导语接过这个话题, 得到说话机会。
例1 A:But someone got an e-mail last week, telling that there was trouble aboutyou know.
B:oh, there are always many troubles.
在这两组例句中, “you know”是诱导语, “oh”是话头。诱异语的作用是诱导听话者进行发话, 它的构成是多种多样的, 词、短语或分句都可以充当诱异语。通常情况下话头是由某些应答呼唤性词语充当的, 例如“ah, ok, w ell, yes”等。
插话指打断别人正在进行的会话, 为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听话人想发话而又难以找到适合的机会, 而采取插入或打断这种策略。利用插话这一方式争取发话机会,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使用某些言语来取得, 如:“May I have a word?”等。
2.2 保持话轮
保持话轮指发话人采用发话技巧延续自己的发话。由于发话人事先可能准备不足, 在发话以后出现了一些停顿或者是难以继续自己话题的现象。这类现象有时会造成误解, 使听话者以为这些是发话人放弃发话需进行话轮转换的信号。为了保持话轮, 发话人需要主动采取一些会话策略。下列策略对于保持发话有着积极作用:
(1) 通过使用连词, 如“so, and”或者其他一些分句引导词, 如, “however, since”等。这些词常可充当会话未完成标志。
(2) 发话人可提前准备构较长发话内容, 通过使用“first, last”等词语向受话人提示还有有剩余内容需要继续。
(3) 采用言语的重复和沉默法:在发话中灵活运用言语的重复和沉默法, 提示受话人发话仍在继续。
例1 What about yours?I wondered whether, whether, whether we could see our future in this way.Well, well, let’s make a fist.
在例1中, 发话人通过“whether”的重复表示想继续发话的意图。用“well, well”充当沉默填补:用以说明发话人虽不清楚该如何继续发话, 但仍想保有话轮。事实上, 沉默填补起着拖延的作用。“重复和沉默填补共同起到了支持继续发话的作用”。
2.3 放弃话轮
放弃话轮, 指发话人认为自己此刻的发话已接近结束并准备放弃发话。发话的放弃通常由一下几种方式得以实现:
(1) 当前发话人选择下一个发话人
在结束发话前, 当前发话人借助故意突出某一听话人的方式让其接住话轮。包括使用语言的方式, 使用“ok, umm”等词语并使用降调, 提醒听话人当前发话已趋结束, 也可向听话人提问, 使听话人接过话题。另一种策略使用非语言手段, 如“可采用点头示意、微笑或目光接触等体态语来传递转换话语的信号, 从而诱导或激发受话人接过话题发话”。但是, 背景文化的不同, 使得同一体态语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如, 在交谈过程中, 英国人常常不会注视着听话人, 在结束发话时反而会看着听话人。
(2) 听话者的自我选择
自我选择的这一策略存在多面性, 并会随着会话背景或参与者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例如, 听话人以举手的方式争取发话机会, 也可采用1.中介绍的接话和插话等方式接过话头进行发话。
在研究话轮转换的过程中, 常会出现此类语言现象:一会话是互动型的交往活动, 在会话进行中听话人在听发话人发话的同时, 会给予一些回应, 如发出“yeah that's right, I see”等。这些回应往往不是听话人想要发话, 而是听话人以此表示对发话人的赞许或支持, 让其继续保有话轮。此类现象也称反馈语支持。二是在会话分析中常发生发话人与听话者发生言语交迭的现象。对此, Fasold认为“会话中言语交迭的现象可被视为打搅’”。
3 结语
会话语料虽然通常复杂多变, 但是我们也可找到其中的规律加以研究。在交际过程中, 如果会话参与者对会话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 并能够灵活准确地使用话轮转换策略, 会话交际会取得更佳效果。当然, 在话轮转换的策略方面, 我们仍需进行深一步的研究解决一些既有问题。例如, 会话参与者的文化背景是否可能是影响话轮转换的重要因素;会话参与者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性别等因素对会话交际有着怎样的影响, 也需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Fasold, 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Hudson, R.A.Socio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Sacks et al.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 1974 (50) .
[4]Stenstrom, A.B.A n Introduction t o Spoken Interaction[M].Harlow, Essex:Longman, 1994.
[5]Nofsinger, R.E.Everyday Conversation[M].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 1991.
[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7]乔治-埃利亚, 萨尔法蒂著。曲晨译《。话语分析基础知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话轮转换论文 第2篇
口语课堂教学中话轮转换的调查与分析
以课堂录音转写成的文字材料为语料,结合课堂观察和开放式访谈等形式对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话轮转换的类型、教师与学生分别引发的话轮转换的数量及比例、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分别引发的话轮转换的.数量及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只有恰当地运用各种话轮转换类型及转换方式,让学生享有较多的话轮转换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质和量.
作 者:颜晓华 YAN Xiao-hua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7刊 名:平顶山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INGDING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00817(1)分类号:H319.9关键词:口语课堂教学 话轮转换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英语小组会话中话轮转换策略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换论转换;小组会话;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33-02
一、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法式和重复式教学已经难以应对日趋频繁的口语交际。有些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人际交往时无所适从,听得远比说得多,或者不知道如何礼貌恰当地进行轮番说话,以至于对话没有实质性进展就匆匆结束,赶紧逃之夭夭,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很难拓展职业生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英语教师不得不正视现实,寻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本文着重探讨在英语口语课堂中的小组会话活动中,如何应用话轮转换策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二、话轮与话轮转换
会话是由会话者交替参与的一项口头活动,这一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话轮转换。话轮这一概念最早由Harvey Sack,Emanuel Schegolff和Gail Jefferson于1974年在“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中提出。Harvey Sacks认为,会话的基本单位是“话轮”,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具有某种交际功能的话语,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以沉默为放弃话轮标志的言语过程。在Sacks之后,中外很多学者也对话轮进行过研究和解释。Edmondson W认为话轮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称为说话者的机会;二是指一个人作为讲话者时所说的话。在会话中,第一个说话者将发言权转移给下一个说话者就构成了一个话轮,也就形成了话轮转换。话轮转换是指“参与讲话者在谈话中组织自己进行有效接替话轮的一种方式”。话轮转换是会话双方轮流地说话,互换听说角色。[5]目前中国学者比较接受的解释是,由黄国文教授提出的“话轮转换是指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它是语言学家进行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语言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娴熟的话轮替换是交际能力之一,它要求一个人在观察话轮进行的同时,判断获取发言权的机会,而且还要考虑一旦获得发言权后应该怎么说,这种技能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没有这种能力,一个外语学习者即使具备良好的遣词造句能力,也无法有效地利用外语进行自然会话。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话轮的研究也对会话的分析与研究开始,从静态描述发展为动态研究。Psathas指出,话轮转换的规则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①他选:发话者选定下一个发话者;②自选:受话者寻找时机发话,接过话轮;③如果他选和自选都没有出现,发话者只能继续发话,不引起发话者的变更。[3]
语言教师在口语课堂中引入话轮转换的理论,教授学生掌握话轮转换的技巧和策略,是提高交际能力的必要手段。教师可以从话轮的开始、接续、把持、施让和结束等几个方面,鼓励学生学习话轮转换的常用话语并在小组讨论中运用这些策略进行会话活动。
三、话轮转换策略应用研究
小组会话是英语口语课堂的重要的练习形式,三四个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组,即构成了一个交际场景。大家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促进了合作学习。对话和小组讨论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如何有效地指导会话活动,从微观层面帮助学生与别人进行会话,并且得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确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小组讨论中使用话轮转换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应用话轮转换机制组织会话活动时,笔者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并基于话轮转换理论做出相应的解释。
1.引导学生掌握话轮转换策略进行话语填充
话轮转换策略可以作为课堂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话的策略,学会观察和捕捉话轮的转换之处,从而抓住机会与对方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英国英语教育法专家Richards的研究,话轮之间的转换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点:第一,施与话轮策略(Strategies for taking a turn),即说话人放弃自己的话轮,施与话轮给其他人;第二,接续话轮策略(Strategies for holding a turn),也叫获取话轮;第三,把持话轮策略(Strategies for relinquishing the turn),即说话人还有话要说。Sacks等人认为话轮转换多出现在转换关联位置(TRP: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Furo指出这些位置主要包括语法完整点(Grammatical Completion Points),即发话者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法结构;语义完整点(Semantic Completion Points),即发话者完成了一个意义表述;语调完整点(Intonational Completion Points),即发话者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升调或降调等。[2]学习者要练习使用话轮转换策略,在转换关联位置上选择接续话轮或是放弃话轮。
笔者发现,中国学生因为性格和文化等原因,不太会去主动插话,教师可以在接续话轮上多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策略支持,比如通过表达对对方观点的赞同或者反对来接续话轮。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分别对学生展开话轮转换策略的讲解,并组织学生就此展开训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应该具备话轮转换的基本知识,并通过话轮转换技能的培养,懂得如何在多人会话中交替话轮。
2.控制副语言特征和语音词的比重
在话轮转换策略练习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成员会多用副语言特征(paralinguistic features)或者使用“Er,um,em,en,mmm,eh”等語音词进行话轮转换。副语言特征,指的是用表情、动作、姿势、手势、沉默、语调等副语言特征来控制话轮。这种非语言符号在提示对方什么时候开始讲话、什么时候结束讲话时具备一定的交际意义。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控制学生使用副语言特征进行话轮转换的比重,多引导学生练习话题转变(topic change)的话轮控制策略。语音词的使用固然有延缓话轮、抢占时间进行思考的作用,但语音词不具备实际的交际意义,同时它反应出学生的英语语感不够,不会使用诸如“well”等词汇进行话语填充。教师在口语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减少汉语在英语表达中的负迁移影响,提高学生口语交流的自然性和流畅性。
3.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
尽管话轮转换策略在多人会话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交际的顺利完成并不能单单依靠话轮转换策略的掌握。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体会,有的学生有强烈的交际意愿,有的学生受到性格和情绪的影响,在小组讨论中的话语量特别少,几乎不运用语言的转换策略。所以话轮转换策略只是交际中的一种智力因素,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也是教师不容忽视的其他因素。因此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尽量能多多创设轻松的交谈氛围,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让学生在相对愉悦和宽松的环境中自发地使用话轮转换策略进行会话。
四、结束语
话轮转换机制是话语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师可以把这一理论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在小组讨论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话轮转换策略包括施与话轮策略、接续话轮策略和把持话轮策略,其中,教师要多加注意接续话轮策略的训练。另外,教师还要控制副语言特征和语音词在小组讨论中的使用,多鼓励学生使用话题转变的方法来控制话轮。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对小组讨论话题和环境的创设,尽量营造活泼轻松的讨论氛围。小组讨论虽然接近自然会话,但毕竟只是一种课堂训练形式,学生必须在动态的、自然的环境中才能领会话轮转换机制,娴熟地运用话轮转换的策略进行交际沟通。
参考文献:
[1]Cook,G.Discours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Furo,H.Turn-taking in English and Japanese[M].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2001.
[3]Psathas,G.Conversation Analysi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
[4]Sacks,H,Schegolff,E.A.& G.Jefferson.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苗兴伟.话轮转换及其对外语会话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1995,(3).
[9]张祺.学生会话话轮转换处的会话填充语——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
话轮转换论文 第4篇
Sacks等人于1974年在《日常会话最简系统》中提出日常会话的最简系统, 包括两个基本元素及一套基本规则构成。两个基本元素分别为:话轮构成及话轮转换策略。其中, 话轮可由单词、短语、分句、句子及其组合构成。话轮转换策略包括话轮放弃策略、话轮索取策略、话轮保持策略。然而, Sacks等人并未对“话轮”作出明确的定义。随着话轮研究的发展, 许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定义“话轮” (Sacks 1974) 。其中我国学者刘虹认为“话轮”即说话者在会话进行过程中任意时间说出的连续话语。一个话轮的结束通常有两个标志, 即听话人及说话人角色的转换和会话参与者的沉默。沉默指超过2秒以上的停顿。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交流与认知》中提出,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交流中的认知机制。关联理论包括两个核心原则:认知原则和交流原则。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性”。交流原则即“每一个信息显明行为都假设其具有最佳关联性” (Sperber and Wilson 2001) 。关联理论在幽默研究中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Sperber 1995) 。最佳关联及最大关联所产生的差异是言语幽默产生的基本原因。
二、幽默话轮转换特点
本文选取《生活大爆炸》第五季前10集为研究对象, 结合“背景笑声”及刘虹提出的话轮标准确定幽默话轮, 共890个。根据Sacks的最简系统对890个幽默话轮进行标注, 以确定幽默话轮的转换特点。以关联理论为基础, 解释在话轮转换中幽默的产生原因。
(一) 幽默话轮的构成特点
在所研究的890个幽默话轮中, 由各单位组合所构成的数量最多, 占总数的56.63%, 由一个句子构成的幽默话轮共337个, 占总数37.87%, 由一个单词、词组、分句构成的幽默话轮数量非常少, 不足总数的6%。
(二) 幽默话轮转换策略
1. 幽默话轮的索取策略特点
最简系统中索取策略包括插入、打断及重叠三种。通过分析, 作者发现, 插入策略的使用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有779个幽默话轮都是通过插入的策略索取的, 除去90个会话开始的幽默话轮, 占剩余幽默话轮的97.38%。使用重叠策略的仅有13处, 而使用打断策略的仅有8处。
插入策略占据绝对优势的原因有: (1) 插入策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会话的顺畅性。无论在情景喜剧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插入策略都是最自然的索取话轮方式。听话者可以推测说话人可能结束话轮的位置, 在转换关联位置接过话轮, 表达自己的看法, 并且不影响当前话轮的进行。 (2) 根据说话者的内容, 听话者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决定自己的说话内容, 并在最近的转换关联位置索取话轮, 但根据话轮转换规则, 这一过程要力求快速, 以确保取得话轮。根据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能够使听话者通过最少的努力得到最合适的语境效果, 因此, 最佳关联是听话者的最佳选择。听话者的最佳关联与观众的最大关联之间常会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索取策略能够产生幽默效果。
打断是通过阻止说话人完成话轮而取得话轮的策略, 许多学者认为其不应该出现在日常会话中。但在会话中, 由于听话者错误地判断了发话者的转换关联位置或听话者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便会出现打断的现象。在研究对象中, 8个幽默话轮通过打断的方式索取, 其中有4个都是谢尔顿发出的。这种打断是一方运用自己较高的地位来阻止当前说话人完成话轮。
重叠策略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前说话人并未结束话轮, 听话者便开始发话, 两个话轮重叠进行;另一种是为了索取话轮, 两个或两个以上听话者同时在转换关联位置发话。当重叠发生时, 可能一方会退出会话, 也有可能两个或两个以上发话人同时进行话轮直到话轮结束。在研究对象中, 13个使用重叠策略的幽默话轮都属于第二种情况。通过重叠策略的使用, 表达了不同会话参与者一致的意见, 从而达到一种幽默效果。
2. 幽默话轮的放弃策略特点
除去90个在会话开始位置的幽默话轮及8个由打断索取的幽默话轮, 在剩下的792个幽默话轮中有532个幽默话轮是由指定下一说话人这一放弃策略引起的, 占总数的67.17%;由听话人完全自选所引起的幽默话轮数占26.39%;而由听话人自选所引起的幽默话轮数仅占6.44%。
在所研究的幽默话轮中, 当前发话人通常会通过提及被选发话人的名字, 或通过眼神、问句等形式选择下一发话者。有时, 这种选择可以通过情景推测出来。这时, 幽默话轮可能出现在当前话轮, 也可能出现在下一发话者话轮当中, 出现在后者的几率更大。经过分析, 在所研究幽默话轮中, 通过指定下一发话人所产生幽默话轮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第一种情况, 被指定的下一发话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发话, 其说话内容超过观众的最大关联, 因此产生幽默效果。第二种情况, 虽然当前说话人指定了下一发话者, 但未被选定的其他会话参与者却接过话轮, 这种情况也超过了观众的最大关联, 产生幽默效果。最后一种情况, 被选定的说话人并未对当前发话人所提及的话题发表看法而是提起新的话题。
说话人完全自选的放弃策略在日常会话中也被经常使用。当当前发话人通过这一策略放弃话轮时给其他会话参与者提供了许多空间, 不仅其他会话参与者都可以发话, 且由于未指定话轮内容, 因此下一发话者的发话内容选择也更多, 给幽默效果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作为应用最少的一种放弃话轮策略, 在研究对象中, 说话人自选策略通常被应用到有两个以上参与者的会话中, 其中一个参与者发话提出一个话题, 其他会话参与者分别表达自己的看法。
结束语
通过结合话轮转换理论及关联理论, 作者以话轮为基本单位, 发现《生活大爆炸》中幽默话轮在其转换过程中有其自己的特点, 一些话轮转换策略能够引起更多的幽默效果, 在理论上丰富了研究幽默的方法;在实际英语教学中, 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美国情景喜剧的幽默效果, 而且能使教师注意到英语学习中关注语言动态系统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Sacks.1974.H.Schegloff.E.A.Jefferson.G.A.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50, (4) :696-735.
话轮转换论文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话轮转换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转化为英语知识,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话轮转换策略,作为有效的课堂交流方式,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都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平台。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要将话轮转换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保证自己话轮转换技巧熟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话轮转换活动。
一、话轮转换的基本含义以及分配原则
所谓话轮转换,即一个人在一个基本的轮轴中进行关于一个特定事物的讨论,直到出现沉默或者另一个谈话者的谈话终止或者新一轮的谈话开始。但是在课堂上,话轮转换在时间和人物的分配上并不是均匀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占了绝对的话语权以及支配权,是话轮转换的引导者。教师在首轮的话语陈述中,可以设定一定的讨论主题,可以指定哪一个学生进行接下来的话语转换。
与其它学科相比,英语学科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有相关研究表明:在英语课堂上能够进行大方交流的学生,其以后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比较突出;反之,在英语课堂上排斥英语交流的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一轮轮的英语交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中英语教学中,对话轮转换策略的运用主要遵循以下规律:教师在一节英语课堂上占用的话语时长应该保留在50%左右,其余的时间应该将话语权科学分配给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话语轮轴中进行英语知识的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以及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话轮转换的基本策略
在了解了话轮转换的基本定义以及分配原则之后,我们就要探究它的使用策略,保证它在英语课堂上的高效运用。一段的对话,缺乏任何参与方的发言,都不能算作是一个成功的对话,因此,我们在高中英语课堂上,为了防止这一尴尬情况的出现,主要将话轮转换策略分为三大模块:续述话轮转换策略、转回话轮策略以及转让话轮策略。教师只有灵活运用这三大策略,才能够保证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进行,以及话轮的顺利运转。
1.续述话轮转换策略。所谓续述话轮转换策略,就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一些问题、观点抛给学生进行阐述。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进行举手回答,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随着学生年纪的增大,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在课堂上举手回答。此时,如果我们使用话轮转换策略对学生进行暗示,学生就很容易接着我们的话语进行观点阐述,具体的做法包括:(1)使用一些语气词,例如“Yeah”、“ Mm”,这些语气词虽然包含的信息量较少,但是能够给学生一种被教师关注的感受,学生通过感知教师的这些感受后,会更愿意续述教师的观点。(2)通过一些微表情或者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续述,例如,我们在进行某一观点的讨论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一些眼神交流,通过眼神来示意学生进行语言的轮转。适当的微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自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发言频率。(3)培养学生的续述习惯,只有学生养成了续述习惯,才会在无意识中接教师的话题进行续述。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需要学生进行续述时,故意将语调进行拉长,那么,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在下一次听到教师拖长语调的时候,自觉进行续述。
2.转回话轮策略。所谓转回话轮策略指的是教师在课堂进程中,被学生打断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的讨论又比较激烈时,我们要使用一定的话语轮转技巧将话语权再次转到自己的身上。具体的做法包括:(1)利用一些表示转折的语气词进行话语权的转回,例如“but”、“and”、“however”,当学生听到这些词时,自知自己没有更加合适的话语进行转接,就会将话语权还给英语教师。(2)利用一些搪塞语暗示学生自己的论题还没有结束,例如,在自己讲课过程中一时语塞时,我们就可以故作思考状,用一些“er”这样的搪塞语表示自己的话语还没有结束,留短暂的时间供自己思考,又不会扰乱课堂秩序。(3)利用肢体语言将话语权转回自己手里,此做法与上述的续述话轮转换策略中的第二点做法类似,主要是采用一些表示停止的手势表示“stop”,从而阻止学生进行无纪律的讨论。
3.转让话轮策略。所谓转让话轮策略,则表示自己在结束一个论点之后,主动将话语权转让给另外一个人进行新一轮话题的论述。简而言之,是第一个人结束自己那一轮的论点,第二个人开启第二轮的论点。具体的做法是利用一些暗示语,暗示学生进行新一轮话题的讨论。例如,我们在与学生进行“weather”讨论时,如果再引出下面对“science”的讨论,我们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现在人们能够精确地预测天气啊?”学生很容易就会回答“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啊。”从而将话题进行转让。
如果高中英语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话轮转换策略,把握课堂节奏,该抛出话语权时进行话语的抛出,该收回话语权时将权利进行收回,必然能够加快课堂进程,提升高中英语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森林.话轮更迭的语用策略[J].外语教学,2007(4).
话轮转换论文 第6篇
1 研究工具
该文采用的语料库为北京大学开发的CCL语料库检索系统及自建的语料库 (由老舍的《茶馆》, 张爱玲的《半生缘》, 琼瑶的《一帘幽梦》, 金庸的《天龙八部》, 王朔的《编辑部的故事》, 《我的青春谁做主》组成的188, 5436字的语料库) , 对于自建语料库使用Anc Con3.2.4软件进行关键词检索, 因检索出来的关键词并非都是起话语标记语的作用, 故笔者按话语标记语界定特点, 结合上下文语境在检索结果中进行了筛选。通过相关语料的检索, 从获得话轮、保持话轮、放弃话轮三方面对现代汉语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进行考察分析及探讨。笔者在自建语料库中检索了会话中常用话语标记语, 其作为话语标记语和非话语标记语分布频率统计如下:
虽然此种检索会受到检索语料的影响, 但从上表的统计可以看出, 该文中的检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并没有超过传统语法上的使用, 如“我说”作为动词用法还是比较多的。另外, 不同话语标记语使用频率不同, 相同话语标记语在不同语料中出现的频率亦不相同, 也许不同语体、文体语料的检索会使得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因本文重在探讨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故统计数据对本文的质的研究影响较小。
2 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分析
2.1 获得话轮中的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分析
本部分, 笔者未细分获得话轮的方式, 如首次发话、抢夺话轮、接应话轮等, 而是将其统一起来探究获得话轮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获得话轮的话语标记语诸如:这个, 那个, 我说, 你看, 你知道等, 它们主要起引出话题、开启谈话的作用, 但具体的语用功能也有很大差别。刘丽艳 (2009) 在“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个和那个”的研究中指出:“这个”和“那个”虽然已经从指代短语虚化为话语标记, 但它们的话语标记功能仍然会受到初始词功能的影响。同时, 受初始词功能 (近指代词短语和远指代词短语) 的影响, “这个”和“那个”在使用中还会表现出功能差异和所出现语境的差异。如例一、例二所示“这个”“那个”:
例一:
段誉道:“这个姑娘说第一个见到你面貌的男子, 你便得便得”
木婉清道:“谁骗人了?我立过毒誓, 怎能不算?从今而后, 你便是我的丈夫了。不过我不许你拜这恶人为师, 学了他的本事来扭我脖子。” (《天龙八部》)
例二:
老林:那个, 你看, 我们俩是把兄弟!
老陈:对!把兄弟, 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
老林:他有几块现大洋!
刘麻子:现大洋?
老陈:林大哥也有几块现大洋!
刘麻子:一共多少块呢?说个数目!
老林:那, 还不能告诉你咧!
老陈:事儿能办才说咧!
刘麻子:有现大洋, 没有办不了的事!
老林:真的?
老陈:真的?
刘麻子:说假话是孙子! (《茶馆》)
在例一中, “这个”为近指, 即指木婉清所说她要嫁给见到其容貌的第一个男子, 此处的“这个”也隐含有段誉难为情之意。例二中的“那个”, 既可指思考之后开启的话题, 引起会话参与者的注意, 亦指接下来要谈论的话题是听话者不愿触及的或发话者有求于听话者, 有难言之隐。
刘丽艳 (2006) “话语标记你知道’”的研究表明:“你知道”类话语标记在口语交际中体现为显著的话语标记元语用标记的互动性特征。在获得话轮中使用话语标记语“你知道”既表明说话者与听话者互动的意愿, 也说明互动中说话者认为将要说的信息听话者理应知晓或感兴趣。如在例三中, 钱小样要说的是赵青楚的活动, 而对于喜欢赵青楚的高齐来说, 他是比较关注她的行动的, 对此知晓或感兴趣。
例三:
小样故意起话茬儿:“我姐前一阵又去西塘了, 你知道吧?”
“又去了?还是和那宝马?”
“这回是一个人, 不过还是为那宝马去的。” (《我的青春谁做主》)
“嗯”、“啊”、“是”、“对”等之类的词, 在话轮转换中起着接应话轮的作用, 确保了话轮的有序进行, 谈话的顺利开展。在例四中, 编辑部的林一洲与陈主编的对话及林一洲与李东宝的辩论, 都由话语标记语“嗯”“是”“啊”来使其顺利进行的。此类话语标记语通常出现在话语的左边界即发话之初。
例四:
林一洲又挪挪屁股, 凑近陈主编:“我写的是个爱情故事, 可呼唤的是理解, 哥颂的是善良, 传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心声。”
老陈频频点头:“嗯嗯, 接着说。”
林一洲并不理他, 待老陈重新面向他时, 才眉飞色舞地往下说:“爱情是美好的, 爱情里的人自然也是美好的, 当爱情真正降临时, 一个人想坏也坏不出来了, 要是人人都拥有一点爱呢?”
“我觉得我们办刊物吧, 编辑方针应该很灵活的。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别先把自己限制死了。”
“是, 我们是有一定灵活性。象你这种小说我们要发也是连载”
有人要翻译你这东西吗?”陈主编很感兴趣。
“嗯, 我的一个学英文的朋友看了几行便很激动, 准备学会英文后立即动手翻译我这篇小说广东话的全被我拒绝了。” (《编辑部的故事》)
2.2 保持话轮中的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分析
保持话轮即指一方在会话中一直发言, 因此发言者会使用一些话语标记语来保证会话顺利进行, 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此类话语标记语或起话语延缓或起话语修正或起期待认同或起维护面子的功能。下面就以具体实例做简单分析。
在言语交际行为中, 说话者并不是像演讲那样提前准备好演讲稿, “有备而来”, 因此, 在实际的会话中, 说话者因思考或不知该说过什么而出现思维短暂空白现象, 这时, 部分话语标记语如这个、那个、呃等会起到填补思维空白或话语延缓的作用。如例五中, “这个”及其后省略号的使用表明段誉此时不知该怎样说, 用“这个”来延缓话语, 留出时间思考该怎样说。
例五:
段誉道:“这个姑娘说第一个见到你面貌的男子, 你便得便得 (《天龙八部》)
实际交际中的话语表达是边思考边表达的, 有时可能会表达不明确、不清楚, 这时, 会话者就会用话语标记语在后面的说话中补充完整。如例六, 乔峰明确了赵钱孙的好, 但可能开始并未考虑周全, 因此, 后一句话用“嗯”表示出他的顾虑, 以修正前面的话语。
例六:
乔峰点头道:“不错, 还是去问赵钱孙的好。嗯, 这赵钱孙多半也是宁死不屈, 但要对付他, 我倒有法子。” (《天龙八部》)
再如, 例七中, 阿碧一个“王姑娘”称呼语将话轮转换到王语嫣那, 王语嫣接应话轮, 为明确回答阿碧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 她用“依我说”一词来达意。
例七:
阿碧道:“王姑娘, 咱们现下去哪里?”王语嫣道:“我和段公子本来商量着要来救你们两个。现下四个人都平平安安, 真是再好不过。丐帮的事跟咱们毫不相干, 依我说, 咱们去少林寺寻你家公子去罢。”朱碧双姝最关怀的也正是慕容公子, 听她这么一说, 一齐拍手叫好。段誉心下酸溜溜地, 悠悠的道:“你们这位公子, 我委实仰慕得紧, 定要见见。左右无事, 便随你们去少林寺走一遭。” (《天龙八部》)
在例八中, 陈主编用话语标记语“我说两句”成功打断林一洲与李东宝的话轮, 开启新的话轮, 为求的林一洲的认同, 陈主编又使用“你也知道”这一话语标记语, 说明《人间指南》不是纯文学刊物, 这样, 林一洲认同这一情况, 从而在考虑投稿之事。
例八:
“我说两句我说两句。”陈主编打断他们二人的争论。“稿子我看了, 认为还不错, 但有些情况我要对你做些说明。很感谢你对我刊的信任。你也知道, 我刊不是纯文学刊物。”
“知道, 所以你刊对文学作品要求格外严。”
“严倒不严, 比较而言, 我刊对文字作品还是稀松的。主要是篇幅问题, 不可能发很长的作品。咱们这么说, 你这东西是好东西, 可对我刊来说太长了。” (《编辑部的故事》)
2.3 放弃话轮中的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分析
放弃话轮是指说话人放弃发话, 结束自己当前的话轮。话语标记语在话轮放弃中的主要语用功能为:达意而结束话轮、发出邀请开启新的话轮。
在例九中, 听了杨丽红的话后, 赵青楚对其进行了解释, 并说明自己的决定, 其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意思, 因此, 用“这样吧”来结束自己的话轮。
例九:
屡被拒绝造就了杨丽红一眼看透本质的敏感:“他不想接, 对吗?”
“我不清楚他工作安排, 这样吧, 有进一步消息, 我主动联系你。”
“不能再等了, 求你带我进去见他一面, 就耽误几分钟, 他不接我不勉强, 可跑这么多趟, 要连面都见不上一下, 我也太冤了, 而且这回我找着新证据了。”
“新证据?”青楚兴趣被陡然勾起, 是指向周晋吗? (《我的青春谁做主》)
例十中使用“你说你说”及例十一中使用“你说对不对”、“好不好”话语标记语明确向会话参与者发出邀请, 表达他们的观点, 结束自己的话轮。笔者通过语料检索发现, 此类话语标记语常出现在话语的右边界位置, 可归结为“A不A”类话语标记语, 当前说话者邀请会话其他参与者发言, 表明其观点。
例十:
于德利接茬儿:“都别扭!就恨自己不争气, 一身克服不了得毛病, 拖累得国家都落后。”
“那是你!”牛大姐厉声道, “我可是瞅著自个儿挺不错, 心里怎么想的不管, 表面上”
“比谁都咋唬得凶!”
“哎, 我说你怎么老接下茬儿?你是我肚里的蛔虫?”
“你说你说。”于德利端著茶缸子离开。
“心里怎么想的不管。大面上还是能做到对自己严格要求, 服从大局。”牛大姐一脸正气。 (《编辑部的故事》)
3 结束语
由该文研究及基于语料库的实证分析可得, 相同词项 (LI) 作为话语标记语与非话语标记语呈现出互补分布, 并且话语标记语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非话语标记语的分布频率。话语标记语的识别既有客观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 从前者角度来说, 它主要是基于语篇和句法的结构和功能来定位, 从语篇的角度来说, 话语标记语也属于一类衔接手段 (cohesive device;Halliday&Hasan1976) , 使语篇更加衔接与连贯。从句法结构的视角分析, 话语标记语多数处于左边界位置 (left periphery;Rizzi, 1997) , 但是话语标记语呈现右边界或小句结尾即功能上类似于句末小品词。话语标记语是一种语境依存或上下文依存现象, 而不是与上下文无关现象。它的识别不仅依存于语境因素, 还要依赖于显著性和主观性。话语标记语功能上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于语用行为标记, 携带语力和语用行为潜势。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呈现出语用、语篇分析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劲态势, 尤其计算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学科也需话语标记语研究的数据支持。该文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方法需要结合实际语料进一步的完善, 以解决更多现实问题。
摘要:该文基于语用言语行为理论 (SAT) 、关联理论 (RT) 对现代汉语话轮转换的话语标记语及其功能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进一步探讨获得话轮、保持话轮、放弃话轮等三种具体话轮, 尤其对话语标记语的动态性、语境依存性等重要现象进行了整体性阐述和剖析。系统研究发现, 某些话语标记语起着强化或弱化语力的作用, 具有一定的言语行为潜势。
关键词:话轮转换,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语料库,依存性,动态性
参考文献
[1]Blakemore D.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UP, 2002.
[2]Halliday M A K,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3]Harris Z.Structural linguistics[M].Cambridge:CUP, 1951.
[4]Rizzi.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Left Periphery[C]//Haegeman L.Elements of Grammar.Dordrecht:Kluwer, 1997:281-338.
[5]Schiffrin 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UP, 1986.
[6]何自然, 莫爱平.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2 (1) :1-6.
[7]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J].中国语文, 2006 (5) :423-432.
[8]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个和那个[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 189-96.
[9]马国彦.话语标记与口头禅-以“然后”和“但是”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 (4) :69-76.
浅谈话轮及话轮转换中的技巧 第7篇
20世纪70年代, SJS (Sacks, Schegloff and Jefferson) 通过对大量真实录音材料的分析提出了话轮转换系统理论。他们认为会话作为话语的一种基本形式, 是一种对话性质的话语, 也是一种随意的语言交际活动。对会话的分析研究重点是探讨人们在日常会话交际中如何进行话轮转换, 并指出会话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语言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为探讨这些规律或特点, 本文试图从会话交际中话轮的构成、话轮转换的形式及话轮转换的过程等方面来探讨其中的规律、特点和转换技巧。
2. 话轮与话轮转换
话轮 (turn) 最早是由SJS在1974年提出的, 他们认为会话的基本单位是话轮。单词、短语、从句、句子、句子组合等都是构成话轮的语言单位, 可见话轮有长有短。而话轮的长短同时也受到语场、语旨、语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会话是交际者双方或多方互动合作的过程, 其特征是轮流发话, 然而在同一时间里交际双方不能同时发话, 只能由一人发话。在会话过程中, 交际者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角色, 即说话人可以随时转换成听话人, 反之亦然。如果会话不断进行下去, 一个话轮终止之后, 另一个话轮又会开始,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会话结束, 这个过程叫做“话轮转换” (turn-taking) 。话轮转换的基本模式为:A-B-A-B-A–B…。而会话中任何一方的沉默或者另一方的谈话就标志着话轮的终止。
3. 话轮转换规律
Sacks, Schegloff和Jefferson认为话轮与话轮之间的转换经常出现在会话的“转换关联位置”。姜望琪 (2000:254) 指出转换关联位置指一个话轮单位可以识别的终止位置, 也就是一个话轮单位中听话人认为可以发生话轮转换的位置, 如句子或分句的结尾处。话轮转换中有两条规则。一是SJS提出的话轮分配规则;二是交际双方无意识遵守的一条的规则。SJS (1974) 和Psathas (1995) 的观点认为:在话轮分配规则下, 话轮转换的发生通常有三条基本规律, 即1) 在话轮形成后, 当前发话人可以挑选下一发话人, 而所选之人有权作为下一话轮的发话人, 而其他人无此权利;2) 如果在当前话轮已经形成, 而当前发话人没有选定下一发话人, 则受话人可采取自我选择的策略主动争取发话机会;3) 如果当前发话人没有选择下一发话人, 而受话人又不主动争取发话时, 那么当前发话人可继续发话。
4. 话轮转换的类型
4.1 毗邻应对
毗邻应对常出现在会话的开头和结束, 被认为是会话结构中最基本的话轮形式。黄国文 (2001:8) 认为“毗邻应对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发话人所发出的两个相关话段的言语结构。”就是发话人以某种方式示意、请求或命令从而使听话人给予相应的应答。在会话中常见的毗邻应对形式有:问候—问候;提问—回答;请求—同意;提议—赞同;埋怨—申辩;祝贺—感谢;邀请—接受;告别—告别等。例如:
A:Am I honored to invite you to dine out this Sunday? (邀请)
B:That sounds lovely, thanks. (接受)
或B:Thank you all the same, but I’m afraid I’m already booked up this Sunday. (拒绝)
4.2 插入语列
插入语列是指插入出现在毗邻应对前面、中间和后面的语段。听话人如果对说话人的言语所指有歧义, 或者听话人有意搪塞、拖延回应, 往往这时会出现插入语列。例如:
A: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is address is? (Q)
B:Well, which part of town do you live? (Q1)
A:I live at Fleet Street. (A1)
B:Well, you don’t very far from there. (A)
在这段对话中, Q—A构成主要毗邻应对, 但在形式上Q—A之间加入了Q1—A1的插入语列。插入语列Q1—A1的加入, 并没有改变这组对话的意思, 反而它的加入使得会话双方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4.3 前置序列
前置序列是指在日常会话中说话人在实施某一言语行为之前, 为试探对方或引起对方注意而发出的预备性话段, 由于有些毗邻应对的始发话可以不止有一个应答语, 需要预先“投石问路”, 以免出现一些尴尬局面。常见的前置序列有:邀请前置序列和请求前置序列。例如:
1.A:Will you go for a picnic with your family tomorrow?—邀请前置序列
B:Of course.What’s wrong?
2.A:Do you have a bike?—请求前置序列
B:Yes, I have.
A:I want to borrow your bike for riding.
5. 话轮转换的技巧
为了使参加会话的双方或各方相互配合达到某种默契, 让会话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需要利用一些技巧或手段。话轮之间的转换技巧包括:开始发话技巧、持续发话技巧和放弃发话技巧。
5.1 开始发话技巧
开始发话不仅是指发话人开口发话, 而且指受话人如何运用某些技巧或手段获取发话机会并开始发话。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使用Um, Yeah, Hmm等词并辅之升调或者通过手势或面部表情来表示继续说话的想法, 向说话人表达想要开始下一话轮发话的欲望。2) 对说话人所提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 或者接着说话人的意思往下说, 及时补充或完成说话人没表达完整的意思。3) 准确判断转换关联位置, 及时回答说话人提出的问题来获得话轮, 即回答毗邻应对的第二部分。如:
A:Do you have a brother? (提问)
B:Yes, I do. (回答)
此例是毗邻应对结构中的提问—回答语对, 说话者可以通过回答此结构而获得话轮。
5.2 持续发话技巧
持续发话指的是发话人利用发话技巧延续自己的发话, 即表示说话人还有话要说。在实际会话过程中, 由于发话人事先缺乏足够的准备, 故而在开始发话后会产生停顿或不知如何继续说下去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使受话人产生误解, 并误认为是话轮转换的信号。为持续发话, 发话人不得不采用某些发话技巧。使用下列技巧能使发话继续下去:
1) 采用“and, but, because, if, since, however”等连接词。它们所起的作用是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还有话要说, 说话人还没结束其话语, 在会话分析中称这些词语为未完成标志。
2) 说话人可事先做好一个规划, 预先告诉听话人他大概有多少内容要讲, 可利用“first, second, third”等词语。说话者在没准备好接下来要说什么, 但又不愿意放弃话语权时, 可使用”well, let me see”等词来为自己争取时间, 保住话语权。
5.3 放弃发话技巧
放弃发话是指发话人准备放弃自己的话轮, 将话轮施与其他人。通常情况下, 说话人会有意、无意地给出各种语言或非语言信号, 暗示他即将终止这一话轮。一般来说, 说话者放弃话轮的信号有:当前发话人直接选定下一个发话人。采用的技巧可借助语言手段也可借助非语言手段。语言手段方面:首先可使用“all right, okay, well”等词语并辅之以降调, 暗示受话人当前发话即将结束, 或者向受话人提出问题使受话人接过话题发话, 如“What do you think of it?How about you?”。其次还可使用语义重复的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非语言手段方面:采用点头示意、打手势、停顿、微笑或目光接触等身势语给别人获得话轮传递信号。能否准确辨别说话人是否放弃话轮的各种言语或非言语手段, 并且判断一个话轮的终止位置, 及时恰当地获得话轮是非常重要的。
6. 结语
会话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它虽然表面上纷繁复杂令人捉摸不透, 但实际上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会话交际中, 要想提高会话的效率, 使交际更富有成效, 会话参与者就必须了解、掌握会话的规律和特点, 并恰当运用相关的话轮转换技巧。
参考文献
[1]、Psathas, G.Conversation Analysi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 1995.
[2]、Sacks, H., Schegloff, E.A., &Gail, J.A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 1974:50 (4) , 696-735.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姜望琪.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话轮转换论文 第8篇
关键词:话轮转换模式,曹禺戏剧,女性形象,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一、前言
戏剧与小说、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 戏剧主要是用话语表现人物性格和关系。对话是戏剧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因而, 对人物会话的分析成为戏剧分析的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 (Sacks) 等根据对日常自然语言的收录、观察和研究, 旨在通过解释会话过程研究人类社会交往。他们在研究中提出“话论” (Turn) 及“话论转换” (Turn-taking) 的概念, 并描述和解释了通过说话人选择及自选实现的话论转换规律, 继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模式。[1]九十年代始, 新兴的戏剧文体学突破对戏剧对话语言的静态描述, 将语用学理论与会话分析结合起来, 应用于戏剧分析。在这一领域, 话轮作为会话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 通常用于解释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话轮转换模式为理论框架, 对中国戏剧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日出》及《原野》中的片断进行分析, 对所选片断的话轮分布及转换特点进行描述, 并以此为据, 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周繁漪、陈白露和花金子三个形象进行分析与比较, 揭示人物话轮转换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此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读者有意识地通过话轮分析解读戏剧作品, 同时也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话轮转换模式在戏剧分析中的运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此课题均有著述。麦卡锡 (McCarthy) 和卡特 (Carter) 将戏剧对话与日常会话进行比较, 以品特 (Pinter) 的《看管人》 (The Caretaker) 为例, 解析剧作家怎样通过设计戏剧对话中的话轮转换表现人物关系。[2]海尔曼 (Herman) 在其戏剧文体学专著《戏剧话语》 (Dramatic Discourse:Dialogue as Interaction in Plays) 中对戏剧文体分析做了全面详尽的论述, 并用较大篇幅从话轮分布 (Turn distribution) 、话轮长度 (Length) 和话轮序列 (Turn sequencing) 角度描述了话轮转换系统对戏剧的情节及人物关系的表现作用。[3]英国文体学家肖特 (Short) 指出, 一般来说, 在其它条件等同的情况下, 会话中的强势说话人的话轮较多、较长, 首先发话、控制话题或是打断对方话轮。[4]辛普森 (Simpson) 以阿尔比 (Albee) 的《动物园的故事》 (The Zoo Story) 为例, 通过分析剧本的话轮结构, 解释了人物之间竞争控制话题的过程。[5]沃利斯 (Wallis) 和谢波德 (Shepherd) 指出即使人物并未竞争控制话题, 较长的话轮也表示了控制谈话的意图, 同时也指出话轮的长度并不绝对表示权力, 也可能意味着人物间的亲密关系。[6]
国内, 李华东、俞东明以阿瑟米勒 (Miller) 的《推销员之死》 (Death of a Salesman) 为例, 研究话轮转换与戏剧人物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的关系, 并提出了较完善的话轮转换定量分析框架。[7]王虹选取了奥斯本 (Osborne) 的《愤怒的回顾》 (Look Back in Anger) 中的开场对话, 运用话轮转换模式阐释戏剧人物关系和性格, 指出戏剧意义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剧中人的说话内容, 而且取决于由话轮转换系统所决定的对话结构, 并提出用会话分析模式对戏剧人物的表现进行阐释“使戏剧批评, 尤其是戏剧人物评论, 能够建立在相对客观和可复制的分析方法之上”。[8]
上述研究或通过对剧本片断的分析说明话轮转换模式在戏剧分析中的可行性, 或运用该模式对某剧作中的人物或情节进行分析。目前为止, 还鲜有运用该模式对同一剧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笔者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次尝试。
三、研究框架
萨克斯等提出的话轮转换模式 (Turn-taking model) 是由话轮构造部分 (Turn-constructional component) 、话轮分配部分 (Turn-allocation component) 和一系列规则组成的。说话人从开口说话到停止发言为一个话轮 (Turn) 。话轮的构成可以是词、短语或句子。听话人根据这些语言特征判断接话时机, 即话轮转换关联位置 (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 简称TRP) 。[9]话轮分配有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或下一个说话人自选获得发言权两种方式。话轮的顺序、长度及分布情况是随着语境变化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说话人的关系和性格。
根据以上研究尤其是肖特对话轮转换与人物关系的描述, 结合国内研究者的成果, 笔者从话轮数、话轮平均长度和话轮类型三方面进行分析。
1. 话轮数。
剧中人物任何一次从开始说话至结束说话为一个话轮。在两人对话中,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角色不断地相互转换, 话轮数的分布一般是均等的。
2. 话轮平均长度。
在戏剧分析中, 一般采用字数统计的方法计算话轮长度。在本文中, 话轮平均长度=说话人话语的总字数/话轮数。人物在剧中所说话语的多少表现着他的性格或他在剧中的分量。一般来说, 角色越重要, 性格越主动, 所说话语越长。
3. 话轮类型。
笔者将话轮分为发话、反应、反应后发话、打断、独白和话题转换6种类型。一般情况下, 发话、反应、反应后发话、打断和独白的总和应与人物的话轮数相等, 话题转换则可能与上述类型重叠。发话与话题控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人物发话次数越多, 控制话题的欲望越强烈, 对谈话的态度越积极。打断是指听话人在话轮转换关联位置以外打断说话人话语。在戏剧中除非作者精心设计, 一般不存在打断现象。戏剧中的打断现象因语境而异有多种解释。听话人打断说话人话语可能因为对下文已有把握而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 可能因为不想让对方继续谈话, 也可能是为了平息争论。剧中的打断现象是作者特意设计用来说明人物的特殊关系的。独白是指剧中人物不在意其它人物的存在, 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话题是谈话的基本内容, 范围可大可小。话题的自然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话的连续性, 但说话人也可能是故意转变话题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逃避正在进行的谈话内容。
笔者基于以上框架对所选文本进行标注统计。
四、文本介绍
笔者所选择的文本为曹禺戏剧, “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和《原野》中的三个片断。为方便分析, 在此对所选文本的背景及有关人物加以介绍。
文本一:《雷雨》第四幕, 繁漪做最后努力挽留周萍选段。[10]周繁漪是《雷雨》中的一个最鲜活的形象。她受过新式教育, 渴望自由, 嫁入周家后一直处于压抑、憋闷的生活状态。丈夫周朴园出身封建家庭, 以暴力手段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成为一个所谓的体面人物。他冷酷专横, 致使家庭笼罩在阴冷、抑郁的气氛里。周萍是周朴园的长子, 与继母繁漪的私情使其陷入精神困境, 试图借与四凤的感情找到新的生活。所选片断为繁漪得知周萍意欲带四凤离开周家时, 与周萍展开的对话。
文本二:《日出》第四幕, 方达生劝陈白露离开交际场, 陈白露回忆婚姻生活选段。主人公陈白露, 原名陈竹筠, 出生于书香门第, 年少时天真纯洁, 对生活充满向往。因家道中落, 为维持生活做过电影演员、交际花, 最后沦为一个出卖身体和灵魂寄生于交际场的人。与陈白露青梅竹马的乡村教师方达生朴实、执着、痴情, 从乡下来找她, 希望把她带走与她结婚。所选片断为方达生劝陈白露和他走, 引起了陈白露对过去的一段婚姻生活的回忆。
文本三:《原野》第二幕, 花金子与仇虎商量出走计划选段。主人公仇虎从监牢逃出后, 欲找八年前害他家破人亡, 失去爱人和自由的焦阎王报仇。焦阎王已死, 仇虎便将复仇对象转向他的儿孙。此时, 与仇虎有过婚约的初恋情人花金子也被迫嫁给焦阎王的儿子焦大星。她热情奔放, 敢做敢为, 在焦家过着牢狱似的痛苦生活。婆婆视她为眼中钉, 丈夫善良懦弱, 他孝顺母亲又爱恋妻子, 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她们的硝烟战火中。所选片断为仇虎与花金子计划出走, 花金子劝他放弃对无辜的焦大星报仇一段。
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理想与情感是曹禺剧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他刻画出的女性, 无论是《雷雨》中的周繁漪, 《日出》中的陈白露, 还是《原野》中的花金子, 无一不是所在剧中的最鲜亮的色彩。她们身上都散发着雷雨般的、阳光般的、原野般的生命力, 她们敢于挑战命运, 面对苦难与压迫, 她们敢于主动出击, 为了追求自由与幸福, 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雷雨》中的周繁漪有着火一般的热情, 她将一颗熊熊燃烧的心灵裹在“文弱”、“哀静”的外表下, 她沉静的外形中充满着雷雨般的暴发力, 促使她能够冲破一切桎梏, 为了获得理想中的爱与幸福, 做着歇斯底里的困兽之斗。《日出》中的陈白露美丽聪慧、骄傲任性, 她拥有过的自由婚姻因无力承受沉闷的现实生活的摧残最终走向毁灭, 她怀抱着对过去的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 沉沦于灯红酒绿的交际场, 把内心对生活的狂野热情挥洒在无尽的喧嚣里。她厌恶自己的生活, 鄙夷周围的虚伪而污浊的面孔, 以玩世不恭的生活姿态隐藏着善良而勇敢的心, 她敢于不顾自己可能陷入的危险, 搭救孤女于苦海。《原野》中的花金子藐视一切世俗成规, 从不掩饰自己心中的爱恨欲念, 她泼辣强悍又善良仁慈, 她喜欢同样充满着野性的旧情人仇虎, 而当仇虎从大狱里逃出来同她见面时, 她又狠恶地打骂仇虎发泄潜伏于心中的爱。她鄙视老实窝囊的丈夫焦大星, 而当仇虎将复仇的对象转移至无辜的焦大星时, 她又用各种方式劝仇虎放过他。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果决地与仇虎并肩战斗, 期待着穿过黑林子, 奔向“那金子铺的地”。她像山中的野花, 妖冶而强健地开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曹禺剧中女性形象的鲜亮色彩都是在不同个性的男性角色的衬托下散发出来的。爱与幸福是她们共同的生命理想。剧中的男性角色, 像《雷雨》中的周萍、《日出》中的方达生和《原野》中的仇虎, 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她们理想的象征。笔者所选的三个片断, 均为剧中女主人公命运发生转折的关键部分, 体现了她们对走与留、生与死、坚持与放弃的抉择, 以及男女主人公的真情流露和情感较量。在以下部分, 笔者通过对这三个片断话轮转换的量化分析揭示人物的性格与话轮转换的关系。
1. 横向比较
如表一所示, 整体而言, 周繁漪的话论长度和发话次数在漪萍对话中占据着绝对优势, 也就是说, 在与周萍的对话中, 她较有主动性和进攻性。周萍大多处于反应地位, 且反应的话轮长度极短, 表明其会话态度消极, 基本是不太想说话。尽管双方的话轮长度差异较大, 但话轮数始终保持均衡, 这说明双方都没有对谈话置之不理。尽管周萍态度消极, 却基本对繁漪的发话都有反应, 他们的关系还维系在有来有往的程度。从各个子话题下的话轮分布情况来看, 不同话题下的数据状态均有差异。话题1中, 繁漪的话轮长度是周萍话轮长度的三倍之多, 周萍仅有一次反应后发话, 其它均为消极反应, 且没有任何打断、独白或话题转变现象, 这反映出在周繁漪挑起话端主动出击的情况下, 周萍以巨大的耐心最大限度地与之合作。当会话进行到话题2时, 周萍开始转变话题, 繁漪的话轮长度与其在话题1中的长度相比大大减小, 双方的话轮长度差距缩小, 双方进入冷战僵持的谈话状态。会话进行到话题3时繁漪又开始发起进攻, 但话轮长度骤然增加, 此时周萍已无心应付, 两次转变话题, 并两次打断繁漪的话, 会话行将结束。会话进行到话题4, 繁漪转变话题, 周萍反应并接连发话, 话轮长度也超过繁漪在该话题的话轮长度, 突然控制了谈话局面。整段会话以周萍的胜利和繁漪的沉郁独白而告终。从以上的话轮分析, 结合各个子话题的会话内容, 很容易发现繁漪虽则对周萍发起了猛烈进攻, 这些进攻到了周萍身上却宛如落入一潭死寂的淤泥, 除了几声嗡嗡的闷响, 再无其它反应。繁漪将对自由的渴望, 对感情的执着, 以及对新生活的热情, 与周萍的懦弱而自私的逃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繁漪这个形象显得更加激烈有力。
表二中陈白露与方达生的话轮长度比较相近。值得注意的是, 陈白露的发话次数基本是方达生的一半, 话轮均长度却还稍多于方达生的话轮长度。这表示, 陈白露对方达生的发话极其配合, 虽然主动发话不多, 却特别有说话的欲望。双方均有4至5次反应后发话, 各有一次话题转变, 整个会话过程没有打断和独白现象, 这充分说明了会话双方心态较平稳, 在会话过程中很合作, 发话者没有咄咄逼人, 反应者也没有消极应付。具体到各个子话题, 我们可以发现, 除了在话题3中陈白露的话轮长度突然显著增加, 而方达生的话轮长度则急剧减少, 双方话轮长度呈现较大距离外, 在其它3个子话题中, 方达生的话轮长度均大于陈白露的话轮长度。这与双方对所谈话题的态度有着莫大关系。因为这段对话主要是围绕方达生对陈白露的劝告进行的。在话题1和话题2中, 方达生对陈白露的生存环境提出批评并提出带她一起走, 在这两个话题中, 方达生语言较多, 他积极地想要改变陈白露的生活状态, 相比之下, 陈白露的反应并不如他一样激烈, 甚至可以说并未对他的提议作任何考虑, 而只是作出了理性而简洁的反应。当会话进行到话题3时, 方达生用不断提问的方式把陈白露带入了对过去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对这段生活, 陈白露可以说是刻骨铭心, 那是她最自由、最烂漫、最幸福的一段生活, 也正是这段生活给她带来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与绝望。而对待这段生活, 她也是极其愿意回忆的。但当前的毫无生气与希望的日子与那段生活简直是不可相提并论。因为有了那段生活, 她即使是结束生命也没有多少遗憾。而每对过去的生活回忆一次, 就相当于把那段时光重新度过一番, 这于她而言是无比愉悦的。而方达生在这个话题中不断发话、不断提问, 无疑是在与陈白露分享过去的那段美好, 他恰到好处地、雪中送炭地提示着陈白露让她把这个话题持续得长一点, 更长一点, 直到陈白露从回忆中醒来向他发话时才转变话题。这也体现了他对陈白露朴素而无私的真情。会话进行到话题4时又恢复到了话题1和2的状态, 方达生遗憾地放弃。陈白露不愿跟方达生一起走, 而宁愿继续呆在那个让她厌恶的圈圈中, 最终不可避免地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她勇敢过, 追求过, 幸福过, 也绝望过, 但她没有沉沦于无边的绝望, 而是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重新“活”了过来。她敢于出走, 也敢于承担出走后的一切后果, 这样已经够了。
在表三中, 就话轮长度而言, 双方无论是整体的话轮长度, 还是在各个子话题的话轮长度都比较均衡, 而花金子发话次数明显比仇虎要多。双方均有多次转变话题, 4次反应后发话, 仇虎有3次打断, 说明谈话气氛略显紧张。具体到各个子话题, 花金子的发话次数一直比仇虎多, 这表明花金子在谈话中更加主动, 意欲控制话题。在话题1中, 花金子小心探问仇虎的态度, 当仇虎反应并发话提出要花金子和他一起复仇时, 花金子赶紧转换话题, 将仇虎的注意力转移至他们可能共同拥有的美好未来。仇虎再次反应后发话表明复仇决心, 花金子对虎子的发话作出反应并再次发话憧憬“那金子铺的地”。在这个话题中, 双方事实上暗地里进行了五个回合的竞争控制话题:花金子发话仇虎反应后发话--花金子转移话题--仇虎反应后发话--花金子反应后发话。其中仇虎发话的内容都关于复仇, 花金子发话的内容都关于未来。会话进行到话题2时, 花金子与仇虎之间对话轮控制的竞争更加激烈。花金子借助周围的声响、心情表白各种方式转变话题, 转移仇虎的注意力, 仇虎则多次反应后发话提出复仇的具体时间。会话进行到话题3后, 花金子的话轮长度、发话次数占了绝对优势, 牢牢地控制了话题。仇虎两次打断花金子话语, 强烈表示复仇决心。会话进行到话题4后, 花金子开始让步, 不再转变话题, 仇虎话语增多, 两人基本达成一致。花金子从始至终对话题的控制情况充分表现了她聪明机智、伶牙俐齿的一面。她想劝虎子放弃复仇, 不伤及无辜, 却并不直接说出口, 而是不断试探, 避开复仇的话题, 用各种方式不断转移仇虎的注意力, 在未达到目的后才直接劝告。她分别站在虎子的角度、焦大星的角度、自己的角度苦苦规劝, 在规劝过程中, 她牢牢地控制着话题, 以至仇虎只能通过打断话语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决心。而花金子在话题4时对话题控制的放弃, 也体现了她勇敢果决, 与爱人共进退的立场。
2. 纵向比较
根据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统计结果, 将各剧中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的话轮长度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与男主人公相比, 作者总是对女主人公的着墨较多。其中男女主人公话轮长度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们的不同关系。如繁漪频频进攻, 而周萍步步躲闪, 反应冷淡, 繁漪的话轮长度就远远超过周萍。陈白露与方达生心境平和, 互相配合, 他们之间关系默契, 都极有谈话欲望, 话轮长度就比较均衡。花金子与仇虎个性相仿, 在心照不宣的氛围里默默竞争控制话题, 他们这种你夺我抢的关系特点从两个人物在剧中第一次重逢时已有所体现。但是这种争夺于他们而言, 就像一种益智游戏, 不仅不伤及感情, 而且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一条纽带, 越争越紧, 越夺越亲。他们的话轮长度也始终均衡。不同的人物关系特点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必然不同:周繁漪攻击性最强, 极具暴发力, 几乎是歇斯底里;陈白露理性淡然, 表面玩世不恭, 却心存善良, 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花金子机智聪慧, 勇敢果决。
此外, 女主人公之间话轮长度的差异也体现着她们不同的生存状态和性格特点。周繁漪的话轮最长, 陈白露居中, 花金子的话轮则最短, 而相比之下, 周繁漪和陈白露的话轮长度则较为接近, 这与三个角色的文化水平与生活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周繁漪和陈白露都称得上是知识女性, 语言结构较为复杂, 话轮较长, 而花金子来自乡村, 故而语言较为简洁, 话轮较短。
五、结果与讨论
表一、表二和表三分别为《雷雨》、《日出》和《原野》选段中男女主人公的话轮统计结果。为使数据分析较充分, 笔者先后进行各个剧本中男女主人公的横向比较, 以及三个剧本中女性形象的纵向比较。
六、结语
和者以话轮转换模式为框架, 通过对《雷雨》、《日出》和《原野》的三个片断进行统计分析, 揭示了人物的话轮转换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对人物话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 曹禺在剧作中更倾向于将精神与情感寄托在女性角色上,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 或汹涌澎湃如繁漪, 或骄傲理性如白露, 或泼辣机智如花金子, 无不在剧中男性人物的衬托下散发出亮丽的光茫。用话轮转换量化分析的方法使这些形象的描述有了实实在在的数理依据, 增强了解释的充分性。当然,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仅体现在会话这一个方面, 即使是以人物话语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戏剧, 也与作者的自身体验和创作动机、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的。话轮转换模式作为会话分析的一个部分, 也只能从一个角度对人物形象做具体分析, 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方法, 它不仅具有可行性和充分性, 而且能够在运用过程中实现系统模式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Sacks, H., Schegloff, E.A.&Jefferson, G.Asimplest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 1974, 50 (4) :696-735.
[2]McCarthy, M.&Carter, R.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 1994.
[3]Herman, V.Dramatic Discourse:Dialogue as Interac-tion in Plays[M].London:Routledge, 1995.
[4]Short, M.ExploringtheLanguageofPoems, Playsand Prose[M].London:Longman, 1996.
[5]Simpson, P.Language through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 1997.
[6]Wallis, M.&Shepherd, S.Studying Plays[M].Lon-don:Hodder Arnold, 2002.
[7]李华东, 俞东明.从话论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
[8]王虹.从会话分析角度看《愤怒的回顾》中的人物关系[J].现代外语, 2001, (1) .
[9]Levinson, S.C.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话轮转换论文 第9篇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话轮转换策略, 根据会话情景, 话轮长短不一, 单词、短句和长句均可构成话轮。根据话轮的构成要素, 可将其分为相邻语对、前置序列、插入序列和结束序列。为了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我们对话轮转换策略分析如下:
一、如何寻求话轮
会话包括发话人和受话人。二者之间相互转换一次为一次完整的会话。作为基本组成单位, 话轮的寻求应注意发话人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根据发话人的肢体和语言结构等判断话轮转换信号。其中判断话轮可通过发现发话人的总结语言、语言结构的完整性、语速降低以及结束动作等方式。此时要求受话人回答相邻语对的第二部分或者直接选定下一发话人, 从而完成会话。在一定的条件下, 受话人可通过打断会话人的语言实现角色转化, 或者对会话人的语言进行补充。如:“...I wonder why I came here In fact, I just came here for you.”其中, sorry, wait等单词及由其构成的词组使受话人打断会话人时常用的语言。
二、如何保持或放弃话轮
会话的目的在于双方交流, 因此保持和放弃换轮同样重要。首先, 保持话轮使为了避免交流结束。为了降低误会, 会话人可选择一些连接性的语言进行暗示。其中包括:on the other hand、or、however、in addition等。从而将完整的句子拆分成几个便于理解的部分。使受话人理解会话并未结束, 从而避免尴尬。与此同时, 应尽量避免相邻语对的使用, 对于较长的话语, 可通过一些短语进行连接。其中包括:first of all...;in my opinion...;there is something that...等。这样可以使受话人预先了解会话人的语言长度, 降低会话被打断的几率。如果会话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表达时, 可使用语气词为会话争取时间, 防止会话中断。其中包括:“um”、“you know”、“uh”、“well”等。
而对于如何放弃话轮, 会话过程应进行角色的转换, 使交流顺畅。因此, 发话人应根据受话者的表情主动放弃话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互动教学模式, 并且要适时给予学生会话权, 并随时收回对话轮的绝对控制权,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交流。具体方式如下:
1.合理利用相邻语对, 即由受话人来完成相邻语对的第二部分, 或者指定下一会话人。这一过程多数由教师来控制, 根据课堂时间安排和学生的需求合理掌握教学进度, 维持课堂秩序, 确保每个学生发言。如在讨论France这一话题时, 这一话题时, 学生A发言后,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总结, 然后说:“Lily,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France?”
2.在会话过程中, 还可通过以下连接语言结束会话, 将话语权转移给下一个会话者。“and that's all, what's your opinion”;“so what do you think”;“and just one last point”等。放弃话轮的目的在于更换角色, 使受话人成为下一个会话者。在这个过程中, 适当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都可以暗示受话人会话结束, 从而使会话更加顺畅。总之, 无论是保持话轮还是适时放弃话轮都是英语交际的重要手段。
三、适时反馈方式的应用
反馈是指受话人通过给予会话人某种表情或动作以表示其对说话者的态度。反馈有助于激发会话者的热情。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 反馈主要来源于受话人。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 保持沉默也是对会话者的一种支持, 这种思想作用于现代英语教学, 使学生之间的会话受阻, 无法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教学目的。这种思想影响了英语教师, 使学生不能及时提出问题, 因此教学反馈的作用无法体现。
事实上, 信息反馈能够促进会话的完整性, 通过简短信息反馈可使会话者意识到其表达是否被理解。之于大学英语教学, 学生在打断教师的讲解, 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对话语进行调整,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反馈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和语言表达, 其中包括:1.“oh”、“uh”、“um”、等“搪塞语”, 暗示会话者其在听。2.使用“that's all right”、“Maybe”、“I see”、“It's OK”等表示支持或反对, 或“Oh dear!”、“What?”、“No!”等表示感叹。3.最后, 受话者还可通过必要的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来表达对会话者语言的反馈。身体语言简单且实用, 能够第一时间使会话者了解受话者的态度和情绪, 从而对话语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停止会话。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实施反馈教学方式, 可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改革。目前, 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转变为语言能力提高。会话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教师应认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会话机会, 使其认识到话轮转换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掌握英语换轮转化的单词、语法结构以及句式表达, 从而提高其交际能力。基于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足够的英语会话, 教会学生话轮转换技巧。这一过程可通过会议、情景设置和演讲等方式完成, 并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时刻手段。教师应分析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发音等差别, 使学生意识到换轮转换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现代外语教学致力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话轮转换培养技能, 使学生掌握这一策略,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摘要: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话轮转换作为会话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策略影响英语教学效率。因此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话轮转换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话轮转换,会话,策略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话轮转换策略[J].英语广场, 2012 (08) .
[2]莫焕然.话轮转换机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 2012 (10) .
话轮转换论文 第10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各国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因此, 电话口译 (over-the-phone interpreting) 已经成为各国间高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如今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面对面口译或会议口译中的副语言 (paralanguage) 信息, 此时译员可以借助于视觉信息完善其口译工作。而电话口译中视觉信息的丧失使得掌握听觉信息即副语言在电话口译话轮转换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主要研究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 (switching pause duration) 、语音标志 (speech signals) 和语调 (tone) 这三种副语言在话轮转换中的作用, 通过实例与理论结合的方式为电话口译员的口译工作提供借鉴。先前研究大部分为面对面口译 (face-to-face interpreting) , 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是电话口译, 研究方法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介绍副语言、电话口译和话轮转换的相关内容。副语言可以分为五类——个人音质符号 (voice identifiers) 、语音分隔符号 (vocal segregates) 、语音区别符号 (vocal characterizers) 、语音修饰符号 (vocal modifi ers) 及语音替代符号 (vocal alternants) 。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和语音标志属于语音分隔符号, 而语调属于语音区别符号。第三章首先通过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对比, 解释判断说话者情感状态对口译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的填补词语 (hesitation fillers) 的分析, 解释语音标志对口译员接话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的三种语调, 解释语调在口译中的含义。
2 理论基础
2.1 口译
2.1.1 口译的发展和分类
根据对话发生的不同场合, 口译可分为会议口译和社区口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社区口译取得了快速发展。 (Gentile, Ozolins&Vasilakakos, 1996) 医学口译、法庭口译或联络口译被视为社区口译。电话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社区口译受到广泛传播。
2.1.2 电话口译
电话口译是“一种可以使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在电话口译员的帮助下相互沟通, 译员及双方说话者均不在同一地点” (Heh, Yung-Chung&Hu Qian, 1997:51-62) 。在1957年, Fredo Nestler发表了一篇关于德国电话口译的文章, 由此开始电话口译。之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1973年开始有了电话口译服务。美国的电话口译市场也迅速繁荣, 尤其是医疗保健、保险行业及法庭。
电话口译利弊共存。首先, 利在于其低成本, 容易获得 (便利性) 从而节省各方时间。然而其弊端在于视觉信息的缺失。这也使得客户可能会对口译者的译文产生怀疑。因此, 笔者讨论的是在视觉信息缺失的条件下, 如何利用电话口译中的听觉信息 (即副语言) 进行口译。
2.2 副语言的定义、发展及分类
在国外, Trager (1958) 在Paralanguage:A First Approximation一文中首次将副语言定义为语气 (tones of voice) 。之后, Hockett和Pittenge对个人音质进行研究, 之后出现了副语言的明确定义, “副语言是可选择的音效 (如语气) , 副语言伴随或改变话语的音素, 或直接代替话语。副语言还可以传达信息。沉默 (silence) 和停顿 (pause) 也属于副语言” (Webster, 1983) 。在国内, 中国学者也对副语言进行了定义和分类。曹合建 (1997) 给出了副语言的分类, Trask (1995) 认为副语言是如音高、音速等的一些非切分声音特性。笔者讨论的是狭义上的副语言, 即只有听觉信息而无视觉信息。根据曹合建 (1997) 的分类, 副语言可以分为五种:个人音质符号 (voice identifiers) 、语音分隔符号 (vocal segregates) 、语音区别符号 (vocal characterizers) 、语音修饰符号 (vocal modifiers) 及语音替代符号 (vocal alternants) 。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属于语音分隔符号, 可以推测说话者个人情感状态;语音标志也属于语音分割符号, 能暗示说话者继续话题的意愿;语调属于语音区别符号, 可表达说话者的言外之意。
2.3 话轮转换的定义、规则及阶段
对话中的一方开始说话到说话结束时的说话内容称为一个话轮。“话轮转换是交际者在国际活动中有权力或义务接过话轮的一个过程” (Sacks, Schegloff&Jefferson, 1974:696-735) 。话轮转换遵循两个规则——话轮构成规则 (the rule of turn components) 和话轮分配规则 (the rule of turn allocation) 。根据1975年Grice提出的会话的合作原则和以上两个规则, 会话双方可以高效沟通。话轮转换分为三个阶段——开始发话 (taking the turn) 、持续发话 (holding the turn) 、放弃发话 (yielding the turn) 。开始发话通常是以招呼语的方式。当出现话语重叠或话轮转换停顿, 交谈的其中一方可以通过诸如er, mm, excuse me, wait for a moment, sorry等词来开始发话。持续发话可以通过使用如but, and, well, you know, let me see等填补词语。放弃发话时可以利用如all right, have a nice talk with you此类的句子或短语来达成。
3 副语言在电话口译话轮转换中的作用
笔者将对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语音标志及语调进行分析, 从而为电话口译员的口译工作提供参考。
3.1 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
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指的是话轮间停顿的时间间隔。研究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时利用了UUDB (the Utsunomiya University Spoken Dialogue Database for Paralinguistic Information Studies) 的数据 (Mori Satake, Nakamura&Kasuya, 2008) 。UUDB有7组大学生 (12名女生和2名男生) 。该实验观察了6项对比内容。本文选取了其中2项内容进行分析, 即快乐—悲伤 (pleasantunpleasant) 和积极—消极 (positive-negative) 。以上7组大学生在不同的情感状态条件下展开了对话。实验记录了1, 862条对话信息, 均为正常转换。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是指当前话语的开始时间与上一句话语的转换关联位置 (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a place where a turn-taking might happen) 的时间之差。根据大学生的情感状态和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的相关记录, 得到如下图1所示结果。
但是此结果可能会受到诸如u n这样的反馈语 (backchannel) 的影响, 因为这些反馈语会出现在第二句话真正开始之前, 因此会造成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偏短。在对以上1, 862条对话信息排除含有反馈语的对话后, 选出1, 490条有效对话信息。结果如下图2 (Mori, 2009) 。
因此得到如下结论:若说话者停顿时间超过1.5秒, 说明他 (她) 很有可能处于烦恼或消极的状态。这时译员要注意自己的表达并且在双方之间传达信息时充当润滑剂的作用。译员应尽量保持中立并尽可能避免不愉快的对话。相反, 若说话者停顿时间低于1.5秒, 译员大致可以推断双方的谈话氛围比较和谐, 这也相应地减少了译员的压力。所以译员可以通过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来判断双方的情感状态, 从而更好地完成口译工作。
3.2 语音标志
语音标志属于语音分隔符号, 指的是填充词语及表明话语未结束的一些词项。电话口译时译员需要知道何时应该接过话轮并且预测一个话轮的结束。通常会有一些填充词语和词项如I think, you know, well, but作为提示。 (田华, 2005:14) 这些标志可以帮助电话口译员更精确地进行口译工作。如下面对话:
Sam:Hi, this is Sam Robber.Is that James Green?
James:Speaking.What’s the matter?
Sam:I’d like to invite you to visit the British museum this Saturday.I want to know whether you are available this Saturday afternoon.
James:Let me have a look at my schedule.Well, I often stay indoors on Saturdays,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But now that you wanna go to the museum I will accompany you.Anyway, you are my second half.
出现well和but时, 表明说话者还想继续说话, 此时译员不宜打断说话者。
同样, 也有一些标志表明话轮的结束。例如:
A:I think we need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mpany by innovation.Only innovation can make us stay in the leading role.
B:I agree with you.What you said just hits the point and represents my view.Have a pleasant talk with you.
A:All right, and today we can stop here.
Have a pleasant talk with you和today we can stop here表明一句话的结束, 此时译员可以开始进行口译。因此, 译员可以通过相关的填补词语和词项判断说话者继续话题的意愿, 适时地进行口译工作。
3.3 语调
语调是一种语音区别符号。在英语口语种主要有三种语调, 即降调 (the falling tone) 、升调 (the rising tone) 和降升调 (the falling-rising tone) 。在汉语中也有三种基本语调:降调 (the falling tone) 、升调 (the rising tone) 和平调 (the fl at tone) 。笔者集中讨论英语中的降调和汉语中的升调在表达说话者言外之意中的作用。
说话者: (升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不是很明白。
译员: (降调) Why does this phenomenon happen?I don’t really understand.
汉语说话者用升调提出特殊疑问句而译员译成英语时用降调译出特殊疑问句。吴星 (2009) 谈到在汉语中, 升调常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说话者希望听众思考他刚刚说的话, 而英语中, 降调常常用于特殊疑问句中, 升调是用于一般疑问句和反义疑问句, 表示说话者的怀疑, 轻微的责备或者要求上一个说话者重复原话。因此, 电话口译员在听到汉语的升调时, 应以降调译成英语。
了解不同文化中的降调和升调含义对于电话口译员的工作至关重要。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言外之意。
4 结束语
通过实例和理论相结合, 笔者讨论了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语音标志及语调在电话口译话轮转换中的作用。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暗示说话者的情感状态, 语音标志表明说话者是否持续发话的意愿, 语调传达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是电话口译, 研究方法使用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 本文仅讨论了三种副语言, 其他如节奏、音速、音量等副语言也值得深究。电话口译员可以对其他副语言加以研究后更好地进行实战口译。
摘要:电话口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社区口译形式, 在为各国间的沟通提供便利。而电话口译中视觉信息的缺失使得掌握听觉信息即副语言在电话口译话轮转换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副语言在电话口译话轮转换中的角色进行研究, 通过实际试验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推断出三种副语言可以为电话口译者提供重要借鉴。话轮转换停顿持续时间可以推测说话者个人情感状态, 语音标志能够表明说话者继续话题的意愿, 语调传达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因此, 掌握好这三种副语言能够为电话口译员在缺失视觉信息条件下更好实现恰当的话轮转换提供帮助。
话轮转换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