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精选5篇)

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第1篇

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在临床护理课堂、见习教学、毕业实习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以期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方法:采用模拟、模仿、综合应用的方式用在课堂、见习、实习环节对72名护理本科女生进行沟通能力培训,并用沟通能力测量表进行调查并自制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培训前、后护理本科女生沟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2,P=0.00),护生在见习前、后和实习后与患者沟通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92,P=0.00)。结论:通过在课堂、见习教学、毕业实习教学中加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关键词】沟通; 能力; 教学; 护理; 本科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nursing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Methods: Cultivated 72 female nursing undergraduat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y simulation, imitation and combined methods during many processes such as teaching, probation and internship.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wi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ventory (ICAI) and evaluated it based on self?made criterion. Results: Comparing with the pre?training score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post?training score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4.522, P=0.00).The results were the same during probation and internship (F=14.092, P=0.00).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during teaching, probation and internship can improve nursing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Ability; Teaching; Nursing; Undergraduates

护理作为服务于社会人群健康的专业,国内外对护理人员要求的第一素质就是沟通能力 [1,2]。有调查显示,大约56%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人际状况感到不满,认为自己“不善于人际沟通”最突出表现为语言沟通有障碍,社交恐惧、自我封闭[3],而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在护生中发生率为51.9%,是诸多心理问题中的最常见问题[4]。以上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她们建立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护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但有关人际沟通的教学大多集中在《护理人际学》课堂教学中,没有贯穿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三大环节的始终。出现卷面考试成绩好,但沟通与交往的能力较差现象。基于以上的现状,本研究在护理专业临床护理课堂教学、见习教学、毕业实习教学三大教学环节中对护生进行沟通能力培养,以期提高护生实际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海南医学院级(2年级)护理本科生72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1.15±1.51)岁。

1.2 工具

采用吴玉编制的《沟通能力测量表》[5]在培训前、后对其进行调查,该测量表中设有40个项目,总值120分,总分越高,表明沟通能力越强。查阅相关文献[6],咨询有关专家,根据研究目的制订评价标准(表1),分数越高,沟通效果越好,经小样本测试,内部一致性系数0.871。表1 护理学生与患者沟通评价标准

总条目评分细则分值评分沟通前准备

(25)注意沟通交流环境的安全性,给患者安全感 5护生准备良好,着装整洁,充满活力,给患者信任感10沟通目的明确,有计划性,时间不宜超过30 min5安排合理,与患者活动休息无冲突 5沟通中技巧

(40)根据患者的实际理解能力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避免使用专业词汇10交流中注意倾听, 不随意的打断患者,在患者谈话走题时能及时引导 10尊重患者的意愿与文化差异,不做随意评论 5对重要的信息再次确认以保证准确性 5注意动态的观察患者,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时终止谈话或采取有效措施5真诚对待患者,用“心”去交流,关爱患者有实际行动5沟通后评价

(35)了解患者的现病史与主要症状、体征10能够发现患者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 15患者能够听懂和理解护士的问题 10合计100

1.3 方法与安排

本研究对象为已修完“人际沟通学”课程,平均成绩82分。在第三学年的临床理论授课、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环节中分别对护生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内科护理学(总学时170,理论:90学时,见习:80学时);外科护理学(总学时176,理论:88学时,见习:88学时);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总学时分别是90,理论:50学时,见习:40学时);实习时间46周,实习地点在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

1.3.1 对护生、临床带教教师沟通能力的认知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72.41%的护生认为自己缺乏勇气与陌生人交谈,也不知如何与陌生人交谈;42.07%的护士不知如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7]。临床带教老师对沟通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性有较一致的认识,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较重视。

1.3.2 课堂人际沟通训练 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重点、难点教师讲授。

(1)角色扮演:在教学中,将护生分到多个模拟病房(实验室),营造出许多临床护理工作常出现的情景,让护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在身临其境中训练沟通技巧。如:结肠癌手术后2 h的患者想喝水,护士该怎样与之交谈;一位官员在病房抽烟,护士该怎样劝导;初次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但入院后一直闷闷不乐,护士应怎样了解其心理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等。“患者”、“护士”由学生扮演,暂未担任角色的护生担任“观察员”、“评论员”的`角色,最后教师引导护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2)小组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提供病例,然后按学号随机分成9组(8人一组)。①布置学生按小组查找资料,要求从教科书、期刊、网络数据库等可获取相关知识的地方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过程中要贯彻循证护理的理念,对所获取的资料要用评判性的思维进行评审、整理;②小组内每位成员将各自查找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汇报并展开讨论,特别是对与教科书有不同观点的资料进行重点讨论,记录每人的发言并签名;③每次每组轮流推出一位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汇报,学生各组间互相提问并进行解答,有不同观点者可提出来,教师主持讨论,从中起到引导作用;④教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概述、讲解和分析。

1.3.3 见习人际沟通训练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首先在学期开始由内、外、妇、儿临床教师制定见习总体学习目标,确定其中由老师为主的带教部分和学生自主见习为主的部分,并对重点内容设定有关病历采集,由学生自主完成选择患者,自行完成评估并口头汇报病情和发现的护理问题,由教师进行实时的总结点评,分析什么是有效的沟通。课后要求每个学生主要从以下3方面:(1)沟通过程?(2)借此我学些什么?(3)我如何将它做得更好?写反思日记并作为平时成绩。并在中期、结束时安排二次书面的病历汇报,根据自制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作为见习考核成绩。

1.3.4 毕业实习人际沟通训练 先对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为期2天的《人际沟通》理论回炉培训。实习开始2个月:(1)老师(认真备课,组织实施)设计有关人际沟通的问题。并在学生实施沟通过程中,带教老师在旁观察,进行指导。(2)学生接受问题(理解、领悟、复述、作出计划、交给老师修改)。(3)学生实施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语言与非语言(语气、语调、眼神、表情、触摸、沉默等)技巧与患者进行交谈,如采集病史、做各项护理操作、进行卫生宣教等工作。

实习后几个月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写出反思周记:(1)叙述(发生什么事?);(2)情感(你当时的思想与感觉如何?);(3)自我评估(沟通中自己的优缺点);(4)分析(反思分析整个过程);(5)结论(你当时应做些什么?);(6)行动、计划(再次经历这种情况,我将会怎样处理?)。反思周记计入考核成绩,每月由带教医院护理部组织学生叙述、老师反馈、典型案例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结束所在专科实习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写出人际沟通体会并按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获得的数据输入SSP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学生自制PowerPoint电子资料225份(1份/10学时,共9组),小组讨论记录225次,见习反思日记:内科护理学人均10篇(内科护理学采用集中见习的方式,1次/8学时),外科护理学人均29篇,妇产科护理学及儿科护理学共记人均26篇。实习反思周记人均28篇。

2.1 课堂、见习、实习前、后沟通能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培训后人际沟通能力得分最低60分,最高117分,平均得分(89.11±12.89)与国内常模(85.34±18.2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2,P=0.015),与培训前[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说明护理本科女生经过培训后沟通能力有所提高。

2.2 护理学生与患者沟通情况

结果表明,见习前、后和实习后护生与患者的沟通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生经过培训后,与患者沟通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表2 2004级护理专业本科女生人际沟通能力得分培训前后比较表3 护理学生与患者沟通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三大教学环节(课堂、见习、实习)对护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在理论课上,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使护生加深了对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但毕竟是模拟的环境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见习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见习训练,护生对沟通技巧逐步达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以及初步使用,再通过实习环节的训练已经将理论实践化了,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沟通能力是护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单靠学习《护理人际学》这门课程还达不到培养目标[8],因此,将沟通知识融入内、外、妇、儿护理学等临床课堂教学、见习和实习中,实践证明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2 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延续的过程

人际沟通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结果提示,护生的沟通能力及沟通技巧从见习前、见习后到实习后逐步提高。例如:护生在角色扮演及见习中,常出现以下无效沟通:只顾自己说话而不注意倾听;护生视线离开患者,只顾记录而没有和患者保持目光接触;护生只顾提供大量信息,而没有评估患者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使用医学术语而又没有任何解释。通过不断的练习及书写反思日记后,护生沟通能力逐步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易被患者接受,并且感悟出在沟通过程中要微笑、真诚、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尤其通过写反思日记不但能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也能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教是为了用,护理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而人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三大教学环节通过从课堂的模拟,到见习的模仿,再到实习的综合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沟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职业化与社会化成长的过程,因此,需要护理教育者与护理管理者从思想上、观念上对未来护理人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进行定位,只有把学校教育与职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沟通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人才。

【参考文献】

1Rosenstein AH.Nurse?physician relationship:impacton nurse satisfaction and retention[J]. Am J Nurs,,102(6):26.

2 何平先,熊诗华,李莹,等.护理本科教育与临床需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18(9):658.

3 蔡翥,汪凯.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J]. 卫生软科学, ,20(2):157?160.

4 刘登蕉,谢涛,廖伟坚. 中专护生人际关系与个性特征的调查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2):112?113.

5 吴玉.管理行为调查与度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85.

6 史瑞芬.护理人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13?115.

7 袁爱华,张彩虹,张宏玉,等.护理专业本科女生沟通能力及社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7(4):355.

8 何国喜.《护理技术》教学中加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做法[J].护理管理杂志,,15(9):39?40.

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第2篇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为护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PBL通过教师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技能,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优点是设置特定的问题,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的放矢,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者的某种能力,因此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便利取样法抽取护理专业见习阶段学生126名,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3名,男6名,女57名;年龄19~23岁,平均(20.26±1.18)岁;本科38名,专科25名。实验组63名,男7名,女56名;年龄19~24岁,平均(20.46±1.26)岁;本科42名,专科21名。两组性别、年龄、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参与学生均了解研究目的并自愿参与研究调查。

1.2 研究方法

以沟通能力测量评分表[2]及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3]作为评价依据,采用《护理人际学》[4]作为理论教材,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接受常规的理论内容传授;实验组应用PBL教学方法,教师针对见习的不同疾病预先设置基础性的问题,让学生查找有关教材或文献资料,以便学生预先对此疾病有一定认识,为学生和患者的交流沟通提供专业知识基础,同时,在护理策略方面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组织好语言,做好充分准备。

1.3 评价方法

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①护理人际学课程和实习结束后,两组模拟理论和实践考试,采用百分制,理论成绩占平均成绩的30%,实践成绩占70%,统计两组平均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②采用自制的考试平均成绩满意度评价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设“满意”、“较满意”、“不满意”、“难以判断”4个条目让学生选择回答,邀请资深教授、授课老师进行点评,总结反馈意见。③采用沟通能力测量评分表评价沟通能力,设定“沟通前准备”、“沟通技巧运用”、“沟通后评价”3个维度进行评分、测量得分。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75,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④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评价心理品质情况,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在0.65以上,信度基本良好[3]。从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选取与人际沟通关系较密切的品质,如“思维与洞察力”、“真诚”、“幽默风趣”等1 1项进行评分并与大学生常模评分[5]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试平均成绩比较

与对照组考试平均成绩[(72.34±3.12)分]比较,实验组平均成绩[(87.98±4.85)分]明显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学生对考试平均成绩的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对考试平均成绩的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两组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评价得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沟通前准备、沟通技巧运用、沟通后评价得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2。

2.4 各组积极心理品质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真诚”、“自制”心理品质的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热情”、“幽默风趣”、“宽容”、“谦虚”、“爱与友善”心理品质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大学生常模各项心理品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3.1 PBL教学法能够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面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化,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既包括专业实务素质,也包括人文素质,人际沟通能力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认为是第一素质[6]。本研究在前期课堂教学阶段的护理实习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教育中,尝试在课堂上综合应用情景模拟法(SSM)和基于团队学习法(TBL)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7]。笔者体会是,许多护理实习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克服了对人际交往的焦虑感,锻炼了社交能力,获得了与人沟通、和谐相处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参考了有关PBL教学法运用的许多实践例子[8,9,10,11,12],研究在见习阶段如何应用该法提高护理实习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本次实践中观察到,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考试平均成绩、对考试平均成绩的满意度、沟通前准备得分、沟通技巧运用得分、沟通后评价得分均明显提高(P<0.0 1),同时,和人际沟通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如“真诚”、“自制”、“热情”、“幽默风趣”、“宽容”、“谦虚”、“爱与友善”得分均升高或明显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在见习阶段,有针对性地运用PBL教学法能取得比传统带教授课方式更好的效果。据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前提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参与能力,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明显增强,并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化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13,14,1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2 PBL教学法实践策略

在实践中也注意到,精心设置与见习内容相关的问题,见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放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PBL教学法取得成效的关键。针对一些学生不太好理解的内容,例如,在有关沟通技巧方面,有的学生对“肢体语言”、“倾听技巧”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对这两种技巧有直观的理解;再例如,在进行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护理见习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该疾病的发病原因、诱因、临床表现、用药等设置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让学生查找有关教材或文献资料,以便学生预先对此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为学生和患者的交流沟通提供专业知识的基础。此外,最重要的是在护理策略方面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因为涉及到与患者的沟通,因此,在护理策略上,要重视健康知识宣讲、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为此,可以设置“该疾病饮食的原则为什么要提倡清淡、营养、易消化?”、“如何劝告患者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的食品如腌肉、辣椒、烈酒之类?”、“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疑虑和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诸如此类的问题,设置好这些问题后,让学生提前预习,组织好语言,准备充分,在病房面对患者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如果问题设置的全面,学生人际交流技巧运用得当,更加有助于护患双方沟通获得成效。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与人沟通的心理品质,通过潜移默化,树立提高沟通能力的自信心,经过这样的一种学习,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护理;人际沟通:新学制;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护理专业教师,笔者深切体会到,人际沟通既能给中职生带来幸福和欢乐,也可能造成苦恼与悲伤;既能促进中职生之间的友谊,也可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沟通能力的增强、沟通方式的得当,才能对中职生个性的丰富、互助交流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他们形成美好理想、崇高的人生追求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现状

1.生源状况。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初中毕业生,他们正处于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其生活环境的相对单纯和狭窄,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学校两点间,人际圈狭隘,交流能力相对低下。同时,受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局限,部分中学人际沟通课程几乎没有,仍然采用的是学科教育的模式,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比较匮乏。近年来,虽然社会各界对中学生的人际沟通问题日益关注,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提出了较好的指导意见,但研究大多以城市学生群体为主。

2.职业取向。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学生毕业后首先面临着就业,即大部分毕业生的个体发展目标是直接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这个“特定目标”的导引下,学生需要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通过课堂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实现学生、护生角色的改变,最后变为护士“职业人”。中职学校这一特定的发展目标从中职生踏入中等职业学校时就已经明确了。常见学生在课堂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一言不发的现象,由于沟通能力欠缺,团队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就业方面连连受挫,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

3.服务对象。护理专业是服务于社会人群的专业,协调和处理护理实践中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护士的人际沟通主要是医患沟通,几乎涉及当今医患关系领域的所有问题,强调医患关系不可能不涉及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关键要改善医患之间的沟通状态。医患交流水平直接和间接地关联着医疗质量、效率和效益,影响到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4.课程设置。随着现代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是否具备较专业的素质,是检验护患关系的标准之一。传统的人际沟通教学体系中,往往将人际沟通的理论知识穿插到各个学科中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严重缺乏科学、系统、全面的学习,讲解的内容不透彻,缺乏全面的理论作为科学依据,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人际沟通在护理教学中也成为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措施

1.深化课程改革。护理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临床护理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所以学校一定要将人际沟通的理念深入到学生心里,将医患交流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贯穿于医学教育全程,落实在医疗服务实践中。加强教育体制改革,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堂开放式的交流,加强语言交流技巧和技能,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护理教学工作中,人际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体现工作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师要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加大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制订有效的教学措施,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并将人际沟通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中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开足开好文化及德育课程,从而培养出能够满足病人合理要求,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良好沟通能力的护理人员。

2.壮大师资力量。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需要不断地壮大教师力量,特别是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是目前提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师队伍的组成包括人文医学护理学科、临床实习操作学科以及语言沟通学科。教师的挑选一方面要保证教师队伍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知识和经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另一方面,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地辅导和关心学生,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语言规范意识,使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思维模式,并潜移默化地拓展学生的专业美德,将教师言传身教的美德发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以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打下牢固的基础。

3.加强实践教学。护理人员的工作面临的人际交往范围比较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大量的情境,对学生进行角色训练,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解、沟通、实践和操作能力。护理操作教学中,可以设定护理中的情境,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可在操作演习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理人员,由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了解、照顾、沟通,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一方面可以了解病人的真实感受,分析病人的心理特征,体会病人的难言之隐;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能力,第一时间掌握病人的基本资料,随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亲切、热情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打招呼,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有什么要求或建议,积极地解答医患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沟通过程中尽量表现得大方得体,端庄稳重,运用精简的话语准确地表达护理操作的目的及要求,在患者信任的基础之上,进行认真的讲解,以恰当的语言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降低其紧张的情绪,使患者能够轻松地配合治疗。教师要保证在实践的过程中,从始至终的操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技术能力。课堂实践中进行角色扮演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主观能动性。护理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通过小组讨论、角色定位、角色互换、角色模拟、上台表演等一系列过程的演习,锻炼小组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要特别对那些内向和胆小的学生进行鼓励,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小组表演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小组成员建立自信心,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进行角色模拟训练。(2)教师要根据每个小组角色的模拟提出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不足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不足和漏洞。如“对于故意刁难你的病人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加强病人对你的信任”。学生在表演完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学生语言表达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学生经常犯的错误,告诉学生怎样才能降低错误,怎样才能做到最好。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及时探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

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护理实验教学,人际沟通

护理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与人进行交往并为其提供健康服务,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目前, 护理教材中关于人际沟通、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内容不多、课时也很少, 因而在护理实验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护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影响培养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原因

(一) 护生方面的因素

目前, 中专学校的护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他们多为非自愿入读护校, 缺乏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且多为初中毕业生, 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与他人沟通少。在初中应试教育中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 进入护校后又与外界交往受限, 所以大部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薄弱。

(二) 教师方面的因素

护理教师或实验指导教师多为专职教师, 有的是护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护校, 他们与病人接触少, 缺乏临床经验, 对病房环境及病人不熟悉, 其教学重点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在实验操作时重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没有让学生去体验病人, 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与病人沟通, 更没有让学生把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中, 学生不会与病人交流, 造成了实验课上的“哑巴操作”。所以在实验课中教师要把沟通技巧纳入到教学实验中, 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 贯穿于所有的护理操作中。

(三) 环境方面的因素

基础护理实验室是护生进入临床护理工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模拟演练基地, 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场所, 但是在护理实验课中, 很多操作练习面对的都是模型、模具, 交流时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应答, 缺乏真实感, 以至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甚至有的同学感到可笑, 从而影响了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 实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沟通技能的关键

带教老师对护患沟通意义的理解、带教责任心、护理临床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病人关爱的态度等, 都会直接影响到护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教师在示教每一项护理操作时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 根据不同的病人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沟通, 做好解释工作。学生练习时, 要督促、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护患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中, 而不要背老师的语言, 这样反复练习, 使学生能自然与患者交流,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护理操作用语, 避免说废话或语言不当引起护患纠纷。

(二) 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几种方法:

1. 引导学生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病人。

护理实验室都是模拟病房, 练习的对象都是模型人, 学生因与其交流没有真实感而不愿交流。因此, 上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场景, 如对学生说:“这是一个什么病房, 这里住着什么病人, 现在这个病人非常难受, 需要我们为他解除痛苦等等”, 把学生引入一个真实的病房环境, 把模型人当做真正的病人, 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与其进行交流。

2. 从最基本的问候语开始锻炼学生的开口能力。

学生最初开始练习护理操作时, 不知怎么开口, 也不知说什么,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称呼、问候以及操作的目的等开始, 逐步加入一些专业知识, 锻炼学生大声、自然的与患者沟通, 让学生从羞于开口到能清晰表述直至带有职业情感的交流。

3. 情境模拟及角色扮演。

在护理实验操作练习时, 为了提高练习的真实性, 让护生在模拟病房中、在想象的真实环境中扮演特定的角色, 表演某些真实的行为。让学生两人或三人一组, 分别扮演“护士”、“病人”及“病人家属”, 循环操作练习。也可设置一些障碍, 如“病人害怕打针怎么办?导尿时病人不好意思怎么办?”等等,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为“病人”解释、与病人交流, 做到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咐, 按病人的实际需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技巧,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体态语言, 如表情、眼神、体触等表达对病人的关爱。

4. 改进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标准, 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学生的沟通技巧纳入技能操作考核项目。

学生多注重考试分数, 将学生的沟通技巧纳入技能操作考核项目, 给学生一定的压力, 迫使其自觉加强练习, 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通过考核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加深沟通记忆, 从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 非语言性沟通能力的训练

1. 训练学生使用身体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

可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 如认真倾听患者诉说、眼神中能流露出同情感、轻触患者以给予安尉等, 恰当地使用身体语言, 以增加沟通的效果。

2. 训练学生判断对方身体语言所表达含义的能力。

在临床护理中, 观察病情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病人的表情、举动可间接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 这类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 护患沟通时, 即使患者不说话, 护士也能从患者有意或无意的身体语言表露中了解病情, 这点对评估病人非常重要。

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第5篇

我们注重在课前的诊断与课中的教师演示, 通过学生对某一特定场景的演示, 如:如何接待患者, 如何减轻患者的焦虑, 在演示过程中,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在知识点方面的表现, 在点评过程中, 注重从知识点方面入手, 指出学生表演上非常到位的方面, 再点出学生需要整改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方便教师在演示过程中注重范围和强度。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对课程知识探索的一个兴趣, 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强度。在教师演示之后, 我们不能觉得课程内容已经深入学生的脑海, 毕竟学生们的知识掌握能力不一, 对一个个重要的知识点要反复的再演示, 纠正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回归正确的知识点。采取这种“回顾———纠错———再演示”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印象。学生们在自身和同学的表演过程、结果的比较中找到自身想要的答案, 在讨论中明白课程的内容。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最主要的特征是礼仪知识和沟通技巧的习得性和应用性, 因此我们在课程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训练, 达到学生的习得性与应用性统一。因此在实训中, 我们会让同学们进行分组的练习, 一般是4-6人一组, 扮演各种角色, 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观察同学们在角色表演中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对个别表现较差的同学还可以给予单独的一对一式的指导,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采用了“角色交换演绎仿真案例”, 让同学们在其中去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诉求, 以角色互换的方式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在具体的沟通案例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辞与行为。在这样一个演绎的过程中, 肯定会有好有坏,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来讨论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影响沟通的因素, 将来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性。通过让学生接触该项训练, 使他们了解到对病人心理、生理、文化、道德、述求等方面的正确评估对解决患者就医问题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了解了他们的相关方面才能使他们更为轻松地接收治疗, 积极配合。

礼仪与沟通知识技能的评估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有效评价, 我们采取的评估形式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性方面包括社交礼仪与人际沟通几个方面;护患沟通、护士仪表等是定量的方面。结合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的方法, 借助实际操作 (自荐信的撰写、简历的制作等等, 把护理职业礼仪 (护士仪容、仪态) 和护际、护患沟通能力融合, 检验学生对礼仪知识和沟通技巧掌握与运用的实际综合能力。评估能使学生更清晰的看出自身知识的短板在什么地方, 使之后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我觉得在我小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应该加入真正的实战经验收集环节, 即接触社会和临床。因为我们知道进行礼仪修养与沟通技巧的培训不能纸上谈兵, 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这才是进行课程训练的根本方法。为此, 我们在教学计划应增加临床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多元化, 多方式的, 比如打敬老院关爱老人, 与老人进行沟通到医院见习, 参与正规的导医工作等常规护理工作等。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潜能, 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注重自身的调节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 2001:96-100.

[2]宁华, 皮至明, 高虹宇.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学经验[J].家庭护士, 2007.

[3]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

[4]阎松, 陈素华.加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社区医学杂志, 2004, 2 (1) .

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精选5篇)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第1篇护理专业三大教学环节人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