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核心基础课程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核心基础课程范文(精选12篇)

核心基础课程 第1篇

西班牙中央政府下辖17 个自治区(相当于中国的省),采取中央和地方教育分权制。中央教育部负责颁布教育法令、建立教育体系、制定国家课程,各自治区独立制定学科计划和教学大纲。公民从小学开始享受10 年制义务教育(小学6 年,初中4 年),大部分学生16 岁时结束义务教育。

遴选与界定核心素养以及相对应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教育问题。通过一系列清晰、具体的法律条文,西班牙确立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并切实、合理地将核心素养分散融入教育目标,在宏观教育理想与微观教育实践当中架设桥梁。

(一)确立核心素养框架

界定素养的内涵是后续行为的前提,不仅要界定语义学意义上的核心素养,还需要做出更明晰、更细化的定义,以指导课程编制。2006 年12月18 日,欧盟颁布了一项建议案,倡导学生掌握八项核心素养: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这项法案为各成员国提供了核心素养模型的基本框架。[1]由于欧盟成员国在教育与培训领域享有自主权,甄选核心素养时会依据本国教育愿景和原则、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及文化历史特色对欧盟的建议进行调整。

在欧盟建议案的框架内,西班牙教育部规定本国学生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语言交流素养、数学素养、了解物质世界并与之互动的素养、信息处理和数字素养、社会和公民素养、文化和艺术素养、学会学习、自主和个人主动性。教育部既给出了每项素养的描述性定义,又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展开解释。例如语言交流素养的定义:

这种素养是指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书面及口头沟通,表达、解释和理解现实,建构和传播知识,组织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素养。

与这种素养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传达思想、情感、经验和观点,进行对话、批判和道德评价,产生思想,建构知识,使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前后连贯,并正确进行书面与口头形式的听说和阅读。此外,这项素养有利于发展自尊和自信。[2]

西班牙版本的八项核心素养和欧盟建议案的内容在结构和表述上存在差异。这是因为西班牙是一个多语言国家,官方语言除了西班牙语,还包括加泰罗尼亚语、加利西亚语、巴斯克语等自治区语言,将语言素养细分为母语和外语素养有可能误导西班牙教师。其次,欧盟建议案中的“文化意识”难以转化为外显的评价标准,西班牙用“文化和艺术素养”取代。再次,西班牙照顾到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的深度和难度,将“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泛化为“了解物质世界并与之互动的素养”,并去掉“创业精神”的表述。最后,西班牙紧跟课程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入了对信息处理素养的要求。

至此,西班牙基本确立了八项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由于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改革对于一向重视知识教育的西班牙是全新的挑战,该国并没有发展出一套覆盖各学段的素养序列系统,而是用教育目标的形式规定了学生的最低表现。

(二)修订教育目标体系

西班牙属于第一批将核心素养写入教育法令的国家。2006 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法》(Ley Orgánica2/2006)和“1631 号皇家谕令”(Real Decreto 1631/2006)确立了国家层面指导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政策,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制定义务教育各学段的教育目标。表1 为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目标以及对应的核心素养。

西班牙的教育目标体系有以下特点:第一,多数教育目标都有横跨多种素养、多个科目、多元社会场域的广度,打破学科课程的统治地位,体现了多样性、个性化、面向未来和全纳教育的原则。第二,教育目标是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机展开,不同学段的目标衔接紧密、垂直贯通,对学生的要求是螺旋增长的。第三,教育目标涵盖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内容,彰显了素养教育理念,是对“培养什么人”问题的全面回应。第四,教育目标具有适度抽象性,有转化为实践的可能性,而非宽泛、宏大、口号化。过于笼统的教育目标不适合指导课程建设和日常教学,也会给教育质量评估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二、完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从具体学科或领域出发,规定课程目标、组织形式和内容,回答“教什么”的教育问题。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都已融入了核心素养,并且将之分解到各个具体学科,这些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晰,对教和学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一)设置课程目标

将核心素养对应的教育目标分解、细化到各个领域/ 学科中,按学段详细阐述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从知识、技能、态度维度描述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行为水平,就生成了恰当、清晰、可操作的课程目标。

多样化和灵活性是西班牙素养课程的一大特色。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是网状关联的,不管以领域还是学科形式组织,课程的目标都指向学生的基本素养,但是在领域/ 学科跟素养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项领域/ 学科都能促发不同种类的素养,同样,每一种素养都要通过多元领域/学科教育实现。在多样化原则指导下,设计课程目标不是机械、僵化的程序性工作,而是富有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创造性工作。

以初中阶段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自然科学课程目标为例,这些目标涵盖所有以下核心素养,体现了课程目标和素养意图的交叉对应关系:(1)理解并使用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解释自然现象;(2)按照科学程序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分析和评价技术应用带来的影响;(3)以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科学内容;(4)利用各类资源和技术获取有关科学主题的信息,并正确评价这些信息;(5)利用所学知识,独立或在团队中对科学技术问题进行评价;(6)培养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区健康发展的正确态度和习惯,制定策略应对当前社会中食品消费、吸毒和性行为相关的风险;(7)了解利用科学知识满足人类需求的必要性以及解决当地及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8)特别关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寻找和实施解决方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9)认识到科学的试验性及创造性本质以及科学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中的贡献。[4]

将这些目标继续分解、细化、统整入每个学段,就得到横向连贯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目标群。围绕八项核心素养的所有课程目标群最终构成系统化目标网络。

(二)规划课程类型

从权力分配角度看,西班牙存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该国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教育体系:首先,教育立法机关在宏观政策层面制定课程要求,然后交予中央政府为各教育阶段、学段和学科制定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原则和评价标准在内的基本课程要素。这些要素被称作ense觡anzas mínimas,构成了全国普遍遵守的核心课程。此后,17 个自治区按图索骥,在核心课程的框架内制定反映多元文化的地方课程。在中央和自治区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教师代表小组进行再加工,起草学校课程。最终,教师对课程进行解释,并将内容、活动及评估程序分解为适应学生水平的具体单元。学校和中央、自治区政府共同视域中的关注事项、价值观和原则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微观政策层面,决定具体的教学实践。西班牙特色的课程管理体系既确保细化后的学校课程包含国家统一的教育目标和自治区的特殊考量,也避免课程的过度泛化或窄化,推进课程内容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同时,由于经过中央和地方的认可,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障碍大为减少。

在课程结构方面,西班牙利用灵活的课程组合保障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既有广域课程也有学科课程,既设置必修课也给予选修课充足空间,工具类、知识类和技艺类课程比较平衡。小学主要开展广域课程,初中以学科课程为主。小学阶段的国家核心课程包括五门广域课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西班牙语言文学、数学、第一外国语)和三门学科课程(体育、宗教或社会公民价值观二选一、艺术教育或第二外国语二选一)。由于初中涉及升学,前3 年和第4 年的课程有所区别。学生在初中前3 年需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含地理和历史)、体育、西班牙语言文学或其他官方语言文学、第一外国语、数学、公民和人权、造型和视觉艺术、音乐、技术。初中4 年级学生必须修完公民伦理、体育、社会科(含地理和历史)、西班牙语言文学或其他官方语言文学、数学、第一外国语。按照规定,学生还要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三门:造型和视觉艺术、拉丁语、音乐、生物学和地质学、物理和化学、技术、食品营养和健康、应用科学专业活动、信息学、职业指导和创业、第二外国语。

(三)选择课程内容

发展核心素养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学科知识,而且要用各种方式进行文化表达。迪亚纳、莫亚和卢恩戈(Tiana,Moya & Luengo)认为,技能、知识和素养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相互依存、“多元决定”的:技能为知识的获得提供条件,知识决定素养,素养的发展又促进了技能的提高;素养既展示了一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又促进二者发展。[5]素养课程指向当前和未来的复杂社会生活情境,课程内容往往结合生活世界的开放性问题,因此国家课程没有硬性规定教材知识点和学习活动,而是以模块为单位描述每一学段的知识集群、集群的演化以及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

西班牙在组织学习经验时符合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三大标准,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从多元而不是单一素养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梦想,贴近人们热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兼顾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例如,初中自然科学课程以公民教育和小学科学训练为基础,横向整合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以及天文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跨学科,纵向贯穿了四大内容板块(科学常识、地球和宇宙、物质和能量、生物多样性)。期望学生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走出贫乏的纯科学视野,为今后能够评价和整合自然界的知识和信息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供课程实施建议

将素养作为贯穿课程的核心理念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需要有意识、合乎逻辑地整合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各类教育机构共同追求的新型教师文化,创造最佳学习环境。只有新理论被大部分教师内化,才能保证学生素养课程的有效实施。西班牙从教学方法和教师教育两方面入手,提供规范化的教学指导和教师培训,回答“怎么教”的教育问题。

(一)提供教学指导

西班牙教育部整合学者和官方组织的教学方法研究成果,明确规定了总体教学原则和各领域/学科的教学建议。该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有:(1)重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促进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2)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习得和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八项素养;(3)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难以融入一般活动的学生、高智能学生以及残疾学生;(4)培养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正确使用口语和书面表达;(5)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使用西班牙语或其他官方语言作为辅助语,优先发展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

新时期的教育法规给出更细化的教学建议。例如,“1631 号皇家谕令”指出,初中阶段的自然科学和视觉艺术课程能够促进信息处理和数字素养。在自然科学课上,应大量使用图表或思维导图,多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使用信息通讯技术收集信息、提出反馈、处理数据,这些手段都能强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在视觉艺术课上,强调运用视听技术和多媒体环境的教学活动,将技术资源当作增强数字素养的手段,而不仅是视觉设计的工具。[6]

(二)加强教师培训

全面、深入的课程改革让西班牙中小学教师重回职业生涯的“求生阶段”,重新开始适应自己的角色。为了顺利渡过这一阶段,他们必须以合作的工作态度接受指导和培训。西班牙的教师培训遵循国家政策主导、国家项目引领、自治区和学校合作创新的模式。总体看来,教师专业标准的涵盖面较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通识教育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2)教师的专业学科教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对学生普世价值观的培养。[7]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课程改革后,教师培训增加了12 大项、67 小项的素养教育目标,主要通过三类培训发展教师素养:基础培训(包括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史、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课程和教学设计等课程),学科能力培训和教学能力培训。

实践层面的教师培训由教师专业发展项目(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引领。该项目组织自治区教师团体以代表大会的形式定期交流,教育部代表参与讨论。[8]2008 年起,随着素养目标在课程中的深化,全国的教师都体验了六项“素养课程”,包括一部分欧盟基金项目,如圣地亚哥波斯特拉大学的暑期课程———教师一周内参加14个研讨会和工作坊,讨论“如何评估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等主题。除了培训课程,教师也必须参与校本培训活动。2009 年教育评估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valuation)发布的报告显示,校本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中占的比例由2003 年62%上升到2007 年的70%。[9]这些活动基于学校这个专业学习社区,有很好的灵活性,可以结合学校发展的优先级,强化学校特色和教师的教学个性。同时,校本活动要求教师跟行政和教辅人员对话,开发教师的领导能力,并且帮助他们批判性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四、建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西班牙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管控和评价体系。2006 年《普通教育法》第18 条规定用国家考试的方法诊断学生的素养习得状况,从而对核心素养课程进行结果评价。

(一)开发评价的框架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引导教育政策,增强教育系统的透明度和实效,并收集学生素养水平信息,西班牙教育部下属的教育评估研究所通过全国规模的诊断性评价,来评估学生核心素养习得和学校教育实施状况,这是一项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形成性评价。建立评价体系有两个关键步骤:首先,在共同的假设、原则、目标下,教育系统各个部门合作决策,建立诊断性评价的框架;其次,在基本框架指导下,各自治区协调执行评价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西班牙国内外专家作为智囊团贡献知识和经验。

诊断性评价的框架由7 部分构成:(1)基本方面,包括法律基础、人口调查情况以及实施进度表;(2)样本采集标准;(3)学生和学校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这是解读评价结果的必要条件;(4)评价的技术指标,包括测试的时间、类型、题量、开放性问题的编制原则等;(5)对核心素养及组织向度的描述;(6)结果分析的要素,包括分析的标准、数据的解读及评价表现的层次;(7)最终报告的类型以及结论传播的步骤。

由于评价指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在选择题目时必须注意三点:首先,考场是否具备将素养表现出来的环境和情境;其次,应当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展现素养行为;第三,学生不仅在教育情境中,还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知识、技能和态度。以评价“了解物质世界并与之互动的素养”为例,教育评估研究所颁布的《2009 年小学4 年级总体诊断性评价》描述了具备该素养的4 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纵向分为个人、社会和世界三向度,横向覆盖四大应用领域(生活和健康、地球和环境、风险评估、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综合起来得到12 个模块。之后按照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将12 个模块分解为五个能力层次,涵盖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最终得到该素养水平体系(见下页表2)。该体系详细说明了每个水平层次学生的应然表现,据此确定学生的素养掌握程度。

(二)执行诊断性评价

每位西班牙学生必须在小学4 年级和初中8年级各参加一次全国规模的诊断性评价。2010 年有476,274 名学生参加了这项考试,内容涉及语言交际、数学素养、与物质世界交互、社会和公民素养几大部分,包括50%的选择题,30%的半开放问题和20%的开放性问题。[11]以“了解物质世界并与之互动的素养”考试为例,主题包括6 个模块(物质和能量,生物,环境和环保,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探索和科学解释),覆盖三类科学素养(调查科学问题,运用科学手段解释现象,正确利用科学证据)。从题目设置上看,检测这三类科学素养的题目各占总数的24.6%、49.4%和26%。考试涉及的所有主题和内容都包括在国家核心课程中。

教育评估研究所每年负责约100 个教育评估研究项目的运转,除了诊断性评价,还在国际、自治区和学校层面开展对学生和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评价结果侧面反映出课程的有效性。学生既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经合组织的中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估,欧盟15 岁至16 岁学生语言能力、外语能力测评等国际项目,[12]也参与自治区和学校组织的测评。

必须指出,虽然西班牙有意识地改变课程评价体系,尝试在学术能力测试的基础上融入素养评定,但目前没有能够提供证书和文凭的外部评价手段。中小学各一次的全国素养测试只具有形成性评价功能,不影响学术评估,也不用于给学生或学校分级,最重要的考试依然是大学入学考试,及时评价学生的素养主要还是依赖学校和教师。因此,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素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个人和集体的努力成为决定教育改革进展的关键因素。

五、西班牙课程体系建构的特点

(一)规范、详尽、可操作的教育法规可为课程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颁布政策性文件通常是教育变革的第一步。西班牙结束独裁统治后,1978 年出台了历史上内容最详实、最丰富和最完善的一部宪法,其中第27条明确规定了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是“充分发展个性和能力”,并将公共性置于立法的基本价值和逻辑起点。之后的《普通教育法》、皇家谕令、《教育质量提高法》等法律文件确立了西班牙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课程开发网络、教师教育和资源支持等基本框架,并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目的、融入课程内容的原则和教学方法提供了指导,为该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改造课程体系打下了基础。

(二)民主的交流平台为达成教学共识提供制度保障

西班牙基于民主化思想,搭建了制度化的交流平台,整合不同层级和职能教学主体的观念,以激发教学共识的形成。第一,西班牙教育事务的分权制度造就了嵌套式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赋予学校课程和教学辗转腾挪的空间,给学校的制度创新留下余地。事实证明,学校获得一定自主权后,能够运用资源开展校级项目,敦促学校管理逐渐打破科层制的束缚,围绕项目来运营。教师和行政人员通过参与项目,面对共同的教学难题,不得不进行视域融合,想办法结成共同体。他们不再属于上下级或不同职能部门,而是作为合作伙伴发挥整体性力量。[13]教师在法律文件的指导下,既是学校课程的最终开发者,也是决策者和评价者,教什么和怎么教不再由外部因素强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从标准研制到教学实施的落差。第二,通过参与国家和自治区组织的教师发展课程,普通教师与课程研究者和决策者产生思想碰撞,而校本活动强化了行政和教学人员的互动。由碰撞和互动引发的思考促进他们优势互补,在学校结构内外形成参差多态的教育合力。

(三)课程权力的博弈为教育制度创新提供动力

经历漫长的封建专制和军人独裁后,西班牙扬弃占统治地位的百科全书主义教育传统,接受全新的教育哲学,背后少不了制度革新的支持。构建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过程同时也是更多权力主体进入课程开发和课程决策领域的过程。在规划课程制度时必须伴随对异己的尊重,否则又会退回到等级化、强权化的一元论思考模式中。目前西班牙的国家课程占全部课程的55%,留下45%的空间给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现了多元主义和宽容精神。

与中国情况类似,在课程改革之前,西班牙的主流学校按照理性原则组织课程,强调知识性和逻辑结构。然而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的变迁,教育全球化和终身化潮流主导了各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推动课程价值取向和组织方式由知识中心向社会和儿童中心过渡,课程范式也随之发展。但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现代教育制度不是客观的理性产物,而是教育主体多次博弈的结果。通过个人或团体间反复的谈判、磋商和争议,形成教育契约,达到“N人博弈的均衡解”。[14]这一过程必然是渐进的,甚至可能出现暂时的反复,期望教育制度创新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参考文献

[1]CEC.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2006/962/CE)[EB/OL].http://eur-lex.europa.eu/Lex Uri Serv/Lex Uri Serv.do?uri=OJ:L:2006:394:0010:0018.2015-04-12.

[2]LOE.Ley Orgánica 2/2006,de 3 de Mayo,de Educación[EB/OL].http://www.educacion.es/dctm/mepsyd/horizontales/prensa/documentos/2008/loe.pdf?document Id=0901e72b80027758.2015-04-12.

[3][4][6]Ministerio de Educacióny Ciencia.Real Decreto1631/2006,de 29 de Diciembre,por el que se Establecen las Enseanzas Mínimas Correspondientes a la Educación Secundaria Obligatoria[EB/OL].http://boe.es/boe/dias/2007/01/05/pdfs/A00677-00773.pdf.2015-06-04.

[5]Alejandro Tiana,JoséMoya&Florencio Luengo.Implementing Key Competences in Basic Education:Reflections 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in Spai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1,46(3):307~322.

[7]黄志成,潘建平.西班牙教师教育标准及其特点分析[J].基础教育,2012,(2):11~17.

[8]A.Ezquerraa,A.De-Juanasb&C.San Martín Ulloaa.Teachers’Opinion about Teaching Competences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Key Competences in Spain[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6):1222~1226.

[9][11]Beatriz Crujeiras,María Pilar Jiménez-Aleixandre.Challeng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 in Spain[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13,(10):208~220.

[10]Instituto de Evaluación.Evaluación General de Diagnóstico2009 Educación Primaria.Cuarto curso INFORME DE RESULTADOS[EB/OL].http://www.mecd.gob.es/dctm/ministerio/horizontales/prensa/documentos/2010/informefinal-egp.pdf?document Id=0901e72b801170df.2015-06-08.

[12]闫丽春.西班牙教育督导制度与评价[J].中国民族教育,2012,(5):41~43.

[13]徐继存.论教学共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7~62.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 第2篇

就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十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被列入国家的战略教育主题。提高课堂有效性是解决这一战略主题的不二选择。各地教育教学改革都因此把重心聚焦于课堂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以有效教学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的实施模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先学后教”。其中,在初中阶段,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影响最大,这些学校改革起步早,力度大,原有基础薄弱但成效显著,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在小学阶段,福建省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参与面广,持续时间久,影响较大。本课程将对这四个典型个案进行述评。从实践、操作维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解答,为一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引领。课程意义: 1.永恒性

① “吾生而有涯而知而无涯”,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 ② 有效性是学校教育的本源问题,基本特征、隐性标识; ③ 所有的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追求有效、更加有效。2.时代性

① 课程改革:“课改”→“改课”;

核心基础课程 第3篇

关键词:应用能力;核心价值观;计算机基础课程

在当下,我国很多学生在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往往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还是简单的理论基础教学,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没有做到很好的重视,从而使很多的学生空有计算机理论知识,在毕业工作中,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却出现了很大的缺失,给这些毕业生在工作上造成了很大影响。

一、现代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当下计算机技术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以及价值观等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当下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技能提高上以及智力开发上都与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有着直接的联系,此外计算机技术也能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改善,对大学生在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以及研究水平等各方面提高上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当下决定大学生能力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就是运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组成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都应该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这两个为出发点对计算机教育中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在当下的社会中,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主要要求有: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一些列的计算机能力[1]。在工作任务上这些计算机能力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完成,同时也能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正确的树立,还能够在信息垃圾上做到自觉清除,对一些有害的信息做到很好的避免,对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也能做到很好的抵制,帮助学生在人际关系以及合作意识上进行有效的建立。

二、当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一)理论课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

在当下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校在教学上都是对理论知识进行着重讲解,对于实践环节却很是忽略,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上还停留在多年以前的教学内容上[2]。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演变成对课本知识的验证上,计算机的实践环节的动手操作演变成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辅助工具,从而使很多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自学能力上都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此外还有一些学校老师在教学内容上都是照本宣读,甚至对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对于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也致使进行口语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让很多的学生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学习压力,从而排斥计算机的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形成了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被动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在计算机水平上都存在差异明显

众所周知,当下我国社会问题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地域差异以及贫富差异,而这些我国存在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水平。[3]每个学校在刚刚开学的第一个学期或者第二个学期都非常有可能直接开设计算机课程,而由于地域和贫富差异,其中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非常的低,因此老师应该格外的关注和重视这些情况。如果忽略了这种现象,就很有可能让一些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自卑和畏惧的心理,从而使这些学生在对计算机课程上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水平高的学生在对于一些基础计算机教学中则会出现厌倦的情绪,这样也会造成这些学生的兴趣降低,对于预期的学习目标上就更加难以完成。

(三)计算机课程教学手段的落后

在当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传统的黑板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教学方式,很多的学校都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更有一些学生都开始开展网络化形式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这些当下比较普及的各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依旧能够发现对媒体取代了黑板,但是在教学模式上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还是普遍的存在着[4]。此外,当下我国很多学校都非常的缺乏相应的网络设备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因此,我国的计算机教学由于这些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对教学的想过造成了严重干扰,从而也就无法使计算机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完成,也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三、以应用能力为核心价值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一)以在教学内容上以社会需求为改革的方向

当下计算机的应用也来越广泛,只有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做到很好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下竞争强烈的社会[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前应该充分的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案例说明来进行基础课程的编写,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际情况很好的被学生所认识到,也在趣味性上有所增长。其次还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将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撇弃,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计算机应用知识。

(二)改进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在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它是教学和上课中的核心所在。计算机技术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质,因此落后的教学方法是肯定不能存在的。其次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充分的发挥出来,可以将投影仪、课件等手段运用到各个环节上,同时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彼此之间都应该多进行一些交流和讨论,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边做边看边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6]。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灵活的运用案例,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加强。最后还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学生资料的调查和记录,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按照记录的资料进行针对性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学习到计算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当下我国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不断提高的计算机水平,不管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要保持和社会进步以及科技发展相同的步伐,在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同样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也是当下我国教育工作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有效的提高当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为社会提高更多的既熟悉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好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久仲,汪清明,贺秋芳,李洛.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28-31.

[2]李勇帆,廖瑞华.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J].计算机教育,2009,12:68-70+75.

[3]陆铭.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3:25-27.

[4]马新民,孙佳佳.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士官高职学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2:19-21.

[5]王瑛淑雅.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01:128-131.

核心基础课程 第4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目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求职就业的必备技能。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发展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以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受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不能够与高职特色相结合。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要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突出实用性,技能培养要与岗位需求相结合,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所选教材针对性不强,理论知识不能够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所选教材针对性不强,理论性和知识性内容较多,从表面看,课程内容面面俱到,几乎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方方面面。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却会发现,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本科专业教材的压缩版,理论知识不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时,虽然可以了解许多知识,但是,受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知识通常都学不精、学不深,很难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理论知识也不能够与实践相结合,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应用发展。另外,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教学内容与实践相互矛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和一些传统公共课程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大多数都是以前的版本,其教材的更新速度、改版速度很难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点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严重影响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效性。高职院校选定教材时间周期最快也需要一到两年,然而,就算这个时间周期,教材内容也很容易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知识的更新,以及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最新知识的掌握。

(二)教学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对于实践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比较高的要求,不单单需要课堂理论教学和教材,还需要在机房内加强实践练习。但因为机房紧张,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就很难达到3∶1的比例,不能从整体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是对基本概念和一些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具有偏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能单独解决一个案例和项目。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上对学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招聘时,往往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点考虑,所以,传统的教育很难与社会发现需求相适应。

(三)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新形势下,一些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受到生源的影响,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一些进行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显著偏低。随着不同地区经济环境及越来越大的招生比例,很多地区在高中阶段,就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开设。而一些欠发达地区根本就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此导致高职学生具有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使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动性。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跟不上进度,也不能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具有较大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差别,同时,受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器材和师资力量制约,不能对所有学生的需求给予满足,也不能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最后,因为缺少师资的原因,一些学生在课后练习时,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难题。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甚至会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打消。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一)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改变教学理念

为更好地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相适应,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教学改革,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行改变,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强化,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在日常教学中。学习应用技能和基础知识,是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职业化办公习惯进行训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岗位需求为准则,对学生进行强化,以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全面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以职业化能力为宗旨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改革教材,强调其实用性和应用性

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课程内容信息容量大的特点,选择教材应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应及时更新知识,对新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的应用软件进行选择。在编排教材上,应具有新意,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一般具有较强应用性的项目和案例,就具有大量的信息,关键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选择合理的案例和项目,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际岗位需求,深入一线进行材料的搜集,并进行调查研究。案例和项目的编写,不单单要考虑实用性,还要对案例的趣味性高度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市场调研,结合企业实际问题,对典型的案例进行选择和分析。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进而将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能对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更加了解,在教学工作中,直接引入岗位需求目标。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答疑解惑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教学项目的全局,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设置一些虚拟的岗位,结合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案例,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其交互性能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出来,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征,更容易使学生获取知识。同时,还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作为一门具有极强操作性和应用性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理论教学时,除了可以对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应用,还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等主要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上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证实,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非常重大。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是保障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同时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能有效检验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对高职院校的应用性和职业性进行体现,必须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更加有效合理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该立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实行的考核方式是期末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其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并且期末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即实践考试和理论成绩。使用以上考核方式,可以将当前的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取代。这样可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技能化和职业化,规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注重计算机考试题型的弊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还可组织各种职业认证考试以及各种技能竞赛。

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重点是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意识,对学生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搜索、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对计算机娴熟地运用,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的社会和文化知识等问题更好地了解,为学生与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夯实基础。随着社会信息的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广大计算机教师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培养职业化和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计算机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观念,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改革教学方法,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好地适应未来计算机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于平.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21).

[2]万征,刘谦.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2).

[3]姜云莉,高宝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0).

[4]赵英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3).

核心基础课程 第5篇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杨向东

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人课程标准,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从而实质性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正确理解核心素养和本次课程改革深化的内在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

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该概念的提出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1997年发起的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DeSeCo)项目有着深刻渊源。该项目旨在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个体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或品质,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时代变化和加速度的科技革新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种种挑战。根据OECD的界定,素养(competenc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它超越了“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OEC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来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改革趋势,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用来评判此次以“核心素养”为设计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就有失偏颇了。这是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并不是机械照搬西方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而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这种理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核心素养是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构想。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那么对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内涵、构成、彼此关系及其发展水平的论证和阐述,就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化成具体和系统的基础教育阶段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按照这种定位,确定“核心素养”既要批判性地吸取国际上有关“key competence”研究的合理内涵和学理基础,也要站在21世纪的角度合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还要对我国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的数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总结和反思。在这一定位下,“核心素养”内涵既要涵盖通过学校学习应该掌握的人类文化工具,也要包括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胜任力”;既要关注西方文化下科学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的传统,也要继承中华文化明德修身、“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所采用的“核心素养”及其理论建构,本质上试图回答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下“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核心素养”的提法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和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在根本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这一提法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素质教育旨在改变当时过分强调“智育唯

一、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弊病,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型。此次提出“核心素养”,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试图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阐明人才培养要求,从而实现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之所以采用“素养”概念,而没有沿用“素质”的提法,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1)“素质”通常指的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在个体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结果。而“素养”更多的指向后天习得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的,可以更加凸显教育的价值。(2)虽然国内已有大量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的讨论,但一直没有形成公认的系统理论体系、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相比之下,“素养”是与国际科研文献一致的科学建构,存在大量相关研究和成果,可以在借鉴国际理论和研究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3)从推进策略的角度来讲,选择“核心素养”而不沿用“素质”的用法,更加容易赋予其新的含义,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免除旧有概念可能蕴含的思维定式。

(三)以“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育人目标,并不意味着基础的读写算能力、具体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就不需要了。核心素养的突出特征在于个体能否应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挑战性的复杂真实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个体能否综合运用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或探究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动力系统。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是只看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术语的字面意思,而没有理解其培养过程是以学科或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为基础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试图直面的问题与可能的突破

概括来讲,本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试图回应当前存在的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期望做出实质性的突破。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体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我国,虽然形式上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到各学科教育目标,再到各学科的学段、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这样一个目标体系,实质上却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我国基础教育总体目标应更多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但表述往往过于抽象,其内涵和外延缺乏明确界定和系统阐述。而实践层面的具体学科教育,因受应试教育和学科教学传统的影响,则更多地将习得具体知识和技能、形成学科知识体系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这种现象不仅导致学科教育目标和总体目标之间难以衔接,还造成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滋生学科本位思想,难以在育人价值上实现真正的统整。

构建系统的核心素养模型,是连接我国基础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科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模型作为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成为思考和界定不同学科的共同育人价值和独特育人价值的参考框架。它为各学科在课程目标、内容和学习机会上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目标依据,也为跨学科学习主题(或课程)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核心素养的发展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揭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中不同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与结构、表现特征与发展机制等,可以构建一个以核心素养为主轴的、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密切结合的教育目标理论。这一目标理论是制定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和管理、教学、评价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从而为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保障。

(二)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三维目标”割裂的问题,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为了打破学科教学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点的传授和操练,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科教育目标。然而,由于理论和现实中的种种原因,“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演变成只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未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形式化和虚化。

核心素养有助于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这一过程离不开个体能否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或探究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动力系统。在这个意义上,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这种整合发生在具体的、特定的任务情境中。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在情境中通过活动,创生知识,形成思维观念和探究技能,发展素养。教育或教学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的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所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活动方式,开展体验式的、合作的、探究的或建构式的学习。

(三)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标准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我国现有课程标准本质上仍然属于内容标准,编排体例主要遵循学科内容体系的逻辑,过于重视内容标准,学科与跨学科素养没有成为主线,导致核心素养的培养不突出和不系统。

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采用了国际上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最新研制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针,在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反思学科本质观和学科育人价值,凝练各学科核心素养,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指向,用(跨)学科大观念统整和重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结构化;凸显学科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科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渗透。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始终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轴,真正实现了“育人为本、素养为纲”的设计理念。

(四)改变当前基于学科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学业质量标准观,创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学业质量标准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我国学科教学的理智传统的影响,学科教学过分关注知识训练和技能操练,将知识点的掌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由此形成的学业质量观,强调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应用水平作为质量水平的划分依据和表述方式。

本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学业质量标准,重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质量观。按照这种观点,所谓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学习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这种学业质量观有利于引导教师关注核心素养如何落在学生身上,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素养表现,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课程资源。将带有明确水平描述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意味着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可以直接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过程性学业评价、毕业考试命题和高考命题提供依据,为学科教学法的理论更新、实践变革以及高考命题的改革,提供了上位的理论框架和水平依据。

(五)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我国现有的考试和评价过多拘泥于纸笔形式,强调孤立的确定性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评价任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情境,过于注重标准解题过程和正确答案。

科学演唱基础核心技术研究之一 第6篇

摘要:本文结合我们多年高校声乐教学实践和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研究成果,主要想与初步入声乐学习的同学谈谈:科学歌唱中“歌唱状态”和“咬字、吐字”几个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声乐技术问题,旨在给同学在开始学习声乐时就对这几个技术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声乐学习的起步的阶段在导师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起科学发声正确的声音概念,慢慢形成较为科学的发声状态,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咬字和吐字等相关技术问题,早日形成科学的声音概念,步入科学的发声状态,在发声训练和歌唱中掌握合理的咬字、吐字等相关的技术,走一条科学的声乐学习之路。

关键词:基础;核心;状态;咬字;吐字

一、概述

声乐技术训练的核心技术,首先,就是“科学训练”。就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与人才培养而言,均提倡“科学训练”,而科学训练简单的来看所指的主要就是“混声歌唱”。当然、科学训练即混声歌唱的核心技术,我们认为,首先指的就应该是“状态”,科学歌唱也称“混声歌唱”的状态,我们称之为“上哼、下叹、中间自然”,我们称之为“科学发声状态”、当然也称之为“混声歌唱”状态。其次要解决的就应该是发声位置的问题,所要解决的就是在歌唱中“解放”嘴巴的问题,我们的做法就是在发声前的瞬间,通过“叹气”或者“打哈欠”或者“微笑”,使整个人形成“上哼、下叹、中间自然”的混声发声状态,使整个人置于“气息”之中,紧接着打开喉咙,就是在“打哈欠”或者“微笑”或者“叹气”的同时,形成“喉咙开、嘴巴松,叹到哪里哪里起,所有的字或音都从哪里起,这实际上就是解决咬字、吐字声音位置统一的问题,前者就是要解决,歌唱中形成科学发声状态的问题,实行“状态稳定的问题”,也就是达到科学歌唱科学状态稳定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在这样相对稳定的发声状态下,声乐训练和歌唱才有可能实行发声发音位置的统一的问题。当然在科学歌唱中,另外一个技术上的要求就是在歌唱中要实行咬字、吐字清晰,我们提倡用“弹出去、叹开唱”,做到歌唱中字与音的分离。我们倡导,歌唱中情感要做真挚、自然。高校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和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其中技术训练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科学训练状态、位置,咬字与吐字和情感几方面,从而获得“自然”“畅通”“美妙”的声音,最终实现声乐艺术塑造美、创造美。

本文,结合我们多年高校民族声乐教与人才培养研究,与初步入高校民族声乐的莘莘学子,谈谈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成长,对于科学演唱来说,首先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科学发声的技术要求,逐步树立起科学演唱“混声歌唱”的科学理念,通过漫长的专业学习和肌能训练,将自己与身俱来的生物肌能逐步培养成为适合“混声演唱”的“歌唱肌能”,逐步使整个人体成为一件具有生命的“乐器”,使其能够发出越来越“美妙”的声音。

二、科学发声状态

科学发声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能够发出更加适合歌唱的声音,我们长期从事声乐教学与声乐人才培养的工作,对科学演唱进行了几十年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认为的科学演唱,就是要经过声乐的专业的学习与技术训练,最终要能够将歌者与生俱来的适合讲话的生物肌能,逐步演变为适合“混声歌唱”的歌唱肌能,在歌唱中能够发出:上下声区贯通,声音运用自如、饱满、圆滑的声音,在歌唱中能够做到声音的强弱、快慢、长短随着情绪的变化、情感表达运用自如。

我们认为,科学歌唱并非高深莫测,难以把握,其实与做其他任何工作都一样,只不过工作内容、性质不一样,达到的目的不一样,要求自然就不一样。常说的各行如各山就是一样的道理。其实,由于工作内容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各种工作自然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要求,我们这把这各自形成的“独特的要求”和形式称之为“状态”。我们说,各自按照自身的工作内容、性质逐渐形成的独特要求和表现形式,其实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客观要求,也可理解为客观规律。我们说,它既是事物内部固有的,也是多少代人不懈的努力、挖掘、归纳、总结和研究,逐步认识、总结,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取存真,慢慢形成该事物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我们说,对于从事任何一个专业某一个方面的初学者,首先都要倾心学习和总结,逐步认识它,了解它,慢慢把握属于隐藏在该事物内部固有的客观要求、只有当你按照它的客观要求去认识它、了解它、把握它,其实这时你就慢慢进入了专业“状态”了。对于科学演唱来说,我们业界普通把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定格为“混声歌唱”在此,我们把科学演唱的“状态”定格为:“上哼、下叹、中间自然”,关于“自然”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长期以来业界普遍将“中间”的提法视为“开”或“松”。我们在长期声乐人才培养工作和演唱实践中,特别是多年来倾心于声乐发声技术训练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理解和领悟到的应该是“自然”更为准确。当然,对于有一定科学演唱修养的歌者来说,无论怎样叙述都知道其实质所指的是什么,但是对于初步入科学演唱的学习者来说,提法不一样理解上差异是很大的。我们研究中发现,如果中间“松”是无法将整个人体支撑起并且形成“上哼”“下叹”的科学发声状态,另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中间“开”也无法形成这个科学的科学发声状态,因为“松”中间没有支撑,“开”中间就要用力向外扩张,这样自然会破坏“上哼、下叹”,所形成的“自然”状态。因此,我们认识,在发声前的瞬间,歌唱者通过微笑或打哈欠等技术手段,以“气息”为纽带、使整个人置于气息之中,自然形成“上哼、下叹”的“混声歌唱”状态,也就是说,发声前我们只需同时注意做到上哼和下叹,实际上,这时,我们整个人体就进入到科学发声状态了,即“上哼、下叹”状态。对于中间来说,实际上不需加任何说明强调,因为,这时,中间实际本身没有做什么。我们的研究和观摩认识到,这时中间无论做什么都是多余的,并且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上哼、下叹”混合声歌唱状态的品质,也就是说,这时、中间这会无论做什么,无论怎样做都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提出中间“自然”更多的因素也只是针对业界普遍的提法,中间“开”和中间“松”等说法所提出的。实际上,我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歌唱者在发声前的瞬间只需专注地做到上哼和下叹,我们就自然地进入到混合声发声的科学歌唱状态之中了。

三、“弹”和“叹”

在科学演唱中,我们对咬字和吐字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在歌唱中,特别是科学歌唱中,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物肌能经过长期科学训练,使其逐渐演变为适合歌唱的肌能,也就是说演变为更加适合歌唱的肌能,我们称之为歌唱肌能。当人体经过一系列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歌唱实践的锻炼,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物肌能逐渐演变成为适合科学歌唱的肌能,这时,我们人体的肌能就能够根据演唱者对歌唱作品的理解,对其风格的把握,能够很自然地随着演唱作品音乐的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情感的发展变化等,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人体这时做为一件特殊的“乐器”既担负着发出优美的音乐旋律,而且还要完成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借助文学手段即语言艺术,经过咬字,吐字,用讲话的方式与音乐共同完成对演唱作品所感受到的情绪,情感和内容,包括演唱者由此所能够联想到的一切,通过音乐和语言艺术的表述进行传递和表达。我们知道,这时,演唱者的肌能是已经过科学的训练,在音量、音色、音乐的大、小,声音圆滑,饱满等多方面都是与学习之前存在非常大的区别的,如果,这时就歌唱的语言而言,假如把自然讲话的状态用于科学歌唱之中,也就是说,用平时我们长期形成的讲话的“习惯”,用这种状态去完成承担歌唱语言这部分的任务,那么,这时的科学演唱就必然会出现音乐的声音远远大于我们在歌唱进行中的讲话的声音,并且,我们在歌唱进行中的讲话的声音也就会不同程度的与音乐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形成我们业界常说的字包音或音包字。音乐的声音和歌唱中“讲话”的声音就会含混不清,而且,在歌唱中“讲话”的声音甚至还会被音乐的声音所吞没,使人听起来很吃力,很难听清楚歌唱者在唱什么和说什么,这样,自然就严重破坏了声乐艺术的美感,使歌声魅力大打折扣。

歌唱中,我们要求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在长期的声乐人才培养实践和研究中,我们认为,在科学歌唱中,做到咬字和吐字清晰的核心就是要在歌唱中实现“字与音”的分离。否则,实现科学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往往就只可能是一句空话了。长期的声乐人才培养工作实践和研究中我们认为,在科学歌唱中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我们的做法就采用“弹”和“叹”来实现歌唱中的字与音的分离,最后达到“咬字,吐字”清晰的目的。

这里说的“弹”和“叹”,实际上就是我们科学演唱人才培养过程,对处理“咬字”和“吐字”提出的具体做法。即“弹”就是在科学发声技术训练和科学歌唱中嘴巴松,字头在嘴巴上只是经过而已,不做任何停留,更不能停留在嘴巴上,也就是说“粘”在嘴巴上。字头在嘴巴上经过时要尽力做到“短促,有力,有弹性”。也就是像火炮经过暴晒后点火后发出的那样清脆“干净”,嘹亮的声音。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发声技术训练和科学歌唱中,咬字和吐字技术的完成,实际上,它与在发声前的瞬间通过形成科学的歌唱“状态”,即喉咙开,嘴巴松,叹到“哪里”从“哪里”起,所有的音和字都要从“哪里”起是一气呵成,连成一体同时完成的。只不过在科学发声中就这些声乐技巧的完成是一气呵成的。我们稍加实验就能体会出。在歌唱中,这些技术实际上分两步完成,先通过打哈欠或微笑等技术手段,紧接着在经过喉咙开,嘴巴松,即打开后咽腔,呈“哼鸣”状,叹到哪里从哪里起,使整个人体形成一个“上哼”“下叹”的混声发声状态,使整个人置于“气息”之中,另外,在一个乐句中,在保持已形成的这个混声发声状态的基础中,对咬字和吐字进行科学发声发音处理,我们在这里提倡“弹出去。叹开唱”,使歌唱中实行“字”与“音”的分离,达到科学歌唱中咬字,吐字清晰的这一个环节的目的,为美妙歌声的获得解决好“状态”和“咬字,吐字”中的所有技术问题。

核心基础课程 第7篇

笔者本学期讲授《管理学基础》, 授课对象是报关专业2015级新生。新生对大学学习与生活充满了好奇, 就像一张白纸, 可以涂抹最亮丽的色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以知识目标为导向, 以素质目标为宗旨, 以能力目标为本位, 把学生培养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笔者秉承教学改革理念, 尝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核心能力观念, 激发其培养能力的动力

1.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和掌握程度。笔者通过职业核心能力问卷调查, 初步了解了高职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情况。统计结果显示, 只有10%的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有基本了解;55%的学生只是知道这个名称, 但并不了解其具体内容;35%的学生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看到“职业核心能力”, 更无从谈起如何系统、有效地加以培养。65%被访对象均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对以后就业、择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5%被访对象还处于懵懂状态。在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中, 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与人合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2.职业核心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现实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和职业素养, 人才的规格、内涵日益丰富,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和“诚信、责任感、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内核的价值观, 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是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在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3.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核心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的职业生涯和一切社会活动之中, 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 其影响辐射到整个活动领域, 对人才的职业发展和成就意义重大。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是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 也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阐释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 大一新生虽然还没有就业压力, 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只是具备了初浅的概念, 但是在“亲其师, 则信其道”的引领下, 大部分学生信心满满, 对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充满了热情和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表明, 观念决定动机, 动机决定行为。经过观念引导, 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教学实施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途径

《管理学基础》原理性强, 部分学生不重视、不喜欢, 认为枯燥无趣, 所以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改变单一的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 运用“任务驱动”“教中学”“学中做”等教学模式, 同时探索翻转课堂的“课前翻”和“课中翻”模式, 学生在学好管理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的基础上, 职业核心能力也大有提高。

1.运用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决策与计划、领导与协调、控制与组织、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的相关原理与技能。在每一部分知识、技能的学习中, 教师运用相关案例进行教学, 改变以往单独呈现案例的情形, 案例在讲授知识、技能之前先发给学生, 引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然后讲授相关内容, 最后再回到先前案例上, 可以让学生个体、也可以团队讨论、解答, 不设置任何信息, 学生甚至可以脱离案例去展开, 甚至“天马行空”激烈讨论之后, 教师再进行讲评, 补充相关知识信息与解答思路, 教学相长, 学有所长。经过一学期的锻炼, 学生分析案例的水平较开学时有了明显进步, 课堂学习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而是学生渴求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的局面, 气氛活跃。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学生回答问题不再有畏难情绪, 不再脸红、说话语无伦次、不敢出声。学生练就了起身回答问题时气定神闲、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同时团队合作意识提高, 明白职场如战场, 单兵作战固然可以, 但是团队出击胜算更大。采用翻转课堂“课前翻”教学模式, 事先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网络资源进行查询, 锻炼了使用计算机查询信息的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大有提高。个别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由于受到家乡话影响, 一直遭到同学们吐槽, 现在已经好多了。虽然在案例分析中用不到英语, 但是在学习外国管理大师的经典理论时有英语出现, 趁机向学生说明英语的重要性, 一些学生英语水平还好, 想有更大的提高, 鼓励他们提高英语水平, 对于专业学习和以后的职业生涯都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2.运用管理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数字运用能力, 培养其严谨的职业素养。在管理学基础学习过程中, 在决策、计划和控制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会有一些计算题, 要运用数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决策、选择。高职学生数学不好是普遍现象, 学生也有畏难情绪, 笔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鼓励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在这一过程中, 有些学生表现十分出色, 出乎教师意料, 教师不吝赞美之词, 运用夸奖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辅之以团队合作和学生讲解, 提高大家学习的劲头。经过一学期的历练, 学生解答这类问题、运用数字的能力明显提高。

3.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初步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探索翻转课堂的“课前翻”和“课中翻”学习模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设置辩论、演讲、讨论、制作PPT并演示等教学环节, 积极引导甚至“逼迫”学生嘴、眼、手、脑动起来, 养成职业核心能力体系。通过一学期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大有提高, 同时交流、合作以及创新能力都有所长进。学生们上课兴奋, 敢于表现自己, 期待老师布置新的学习任务, 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而不是枯燥无趣。

三、教学改革感悟

经过一学期的探索与尝试, 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做一些尝试, 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首先教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与观念, 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同等重要, 要承担培养的责任;其次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合理布局, 巧妙安排, 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不必面面俱到,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 重点培养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几个即可, 以点带面。如果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注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就会遍地开花, 八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日可待。再次, 要教育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职场竞争是何其惨烈, 就业形势严峻, 要想顺利就业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顺利, 职业核心能力必须具备, 而且要强于其他求职竞争者, 让学生明白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是关键,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可或缺。观念决定态度, 态度决定动机, 动机决定行为, 有了学生的真心配合和努力,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日可待, 效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琼.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报关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科技视界, 2015 (21) :54, 116.

[2]吴春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物流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培育, 2013 (5) :74-76.

核心基础课程 第8篇

在如今的高职高专院校中, 计算机基础课作为第一门面向所有专业新生开设的计算机课程, 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这也使得高校必须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不断改进教学。但是目前的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如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 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教学模式上仍以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为主, 尤其是面对不同专业, 教授的内容不能很好结合专业进行, 而是所有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均是“一锅出”, 从而使得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不能很好为专业服务, 甚至与专业完全脱节。另外, 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也是高职学生后续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 但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对此尚缺乏足够认识, 因而不能较好发挥课程的优势, 对学生的部分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培养。

2、结合专业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紧密结合专业开展教学

目前,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 无论是计算机相关专业, 还是非计算机专业, 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统一教材, 统一教学目标, 统一教学进度, 统一评价标准, 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量身定制, 从而使该课程不能很好服务于专业, 也使学生因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 不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另外,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始终。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基本上能够围绕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展, 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服务职业能力的意识也很模糊, 究其原因, 仍然是没有很好地结合专业。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覆盖各个专业, 但是各个专业依据其职业能力和岗位培养要求的不同, 对这块知识的学习内容和要求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分专业教学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服务专业的特征, 且一般情况下, 学生对自己本身的专业比较感兴趣, 联系专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也要求, 教学中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 确定教学目标, 筛选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方案, 选择教学方法。下面以本校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探讨其教学改革思路。本校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紧跟行业前沿技术, 熟悉Java平台 (或C#.NET平台) 下软件开发流程和编码规范, 能在软件公司、IT类相关行业或其它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部门, 从事软件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和维护等技能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的岗位有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工程师和软件设计师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这个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学期开设。结合学生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最终的职业能力需求, 确定该课程教学理念应以学生的应用技能为基础, 学习内容服务于专业, 确立该门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如下: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流程和软件开发的相关文档, 了解软件开发文档的编写规范, 能够区分软件开发各个阶段所需的文档材料, 能够熟练使用word对软件文档进行编辑和处理, 能够使用Excel制作项目报表等, 使用PowerPoint制作项目汇报类的演示文稿, 能熟练利用Internet搜索信息、下载信息、对信息加工处理以及使用电子邮件等进行通信。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并能对各类文件和文件夹进行有效管理。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增加Visio和Publisher的内容, 使学生能使用Visio绘制软件开发的流程图、数据流图以及UML用例图等, 使用Publisher制作文档的封面等。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可采用以项目为载体的方式, 以项目的开发阶段组织教学内容。对于个别与项目关联较少的知识点可以以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完成。课程考核采用立体式考核机制, 即以过程考核为主, 辅以期末结果考核。

另外如语文教育专业, 可根据该专业学生实习期经常使用ppt制作课件这一要求, 展示并布置给学生相应主题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完成, 并组织评比;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 可充分利用word中图文排版的功能, 布置学生设计海报、宣传单等并打印出来, 使学生充分感受word的功能和魅力;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学生, 因其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 在引导其认识计算机基本组成以后, 给学生机器配置要求, 让学生自己到“模拟攒机”网站, 完成一份电脑配置单, 学生在模拟配置的同时, 通过阅读、对比一些参数, 从而加深印象和理解。

(2) 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个人与团队管理等。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 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且, 在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如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方面, 教师可在教学中, 采取将学生分组并实施角色扮演的方法, 即教师根据项目的难度将多名学生划分为一组, 组长负责安排组员的角色和任务, 带领大家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必须通过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 倾听别人的想法, 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小组成员之间也必须从团队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出发, 取长补短, 积极学习, 形成最大的合力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 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 体察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方面, 教师可采取“提出任务→探求获取信息的途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问题→完成任务”流程进行教学。教师给出明确且具体的任务, 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进行查找, 下载有用信息分类存储, 运用word对查找的信息进行储存或分析、选择、归类, 将资料整理, 得出的结果通过word中图文混排及表格方式形成报告最后提交。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真正做到紧密结合专业, 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这也要求教师对所教专业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的特点, 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脱节且不能很好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现状, 提出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专业, 并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结合专业,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科.改进计算机教学培养职业核心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4) :252-253.

[2]黄晋.顾莉.基于职业岗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与探索[J].福建电脑, 2011 (8) :20-21

品牌核心价值的理论基础探析 第9篇

一、品牌核心价值展现其重要性

1. 经济减缓下, 品牌价值凸显。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大陆很多外向加工型中小企业损失惨重, 但是少部分很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锤炼的企业受到的影响很小。优秀的品牌正是企业应对危机的最关键因素。

2.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传播具有长期有效性的保证。

很多企业也非常注重对企业品牌的宣传, 希望塑造一个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深刻印象的优秀品牌, 却总是达不到理想的长期效果。

这种现象经过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品牌缺乏核心价值, 或没能一直坚持核心价值。如:“企业所有价值活动都要围绕以核心价值为中心展开, 否则大量广告费只能促进短线销售, 无法积累品牌资产”[1], “一些著名国际品牌讲求核心价值的建立与坚持, 反观国内很多品牌缺乏核心价值的设定或是随意变化”[2]等等。

为什么只有具备了核心价值的品牌, 才能够在长期的传播中产生和累积品牌资产呢?

二、品牌传播的科学理论基础

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 在研究人的记忆时反复实验绘出了一条记忆的遗忘曲线[3]:其横坐标表示回忆的时间间隔, 纵坐标表示记忆保持程度, 人们在记忆一个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 记忆的保持程度越来越低, 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这个规律主要表明人们的一个记忆痕的衰退过程。如果在记忆痕消退的过程中及时地重复巩固这个痕迹, 那么记忆程度就保持得更高。如果间隔时间很长才重复, 其效果几乎是完全从新记忆。另外, 实验通过对比记忆不同的材料, 证明了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内容。人们对具有深刻含义的内容的记忆速度和保持程度远远高于对普通、单一名词的记忆。

2. 品牌传播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竞争激烈, 每个企业都将大量信息不断传送到消费者头脑中去。根据, 假设一段时期某品牌的每一次传播都能够成功地到达消费者处并留下记忆痕 (不考虑个体差异) , 则可以产生这一段时期的记忆遗忘曲线 (ABC) , 我们称之为这段时期的有效的品牌传播遗忘曲线 (如图2) 。

一次传播在消费者头脑中留下的记忆痕是极浅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及时重复效应, 如果用相同内容及时重复刺激, 这个记忆将越来越深[3]。一段时间内品牌传播的内容是一样的, 所以经过连续传播 (一组遗忘曲线I) , 每及时重复一次, 遗忘曲线的纵轴水平位置就更高, 即消费者记忆程度越深, 市场上表现为品牌的知名度增加。

市场上众多品牌都在传播, 当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记忆下降到一定程度 (假设为MN水平线) 以下的时候, 如果没有旁人的提示, 消费者在主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会想起其他高记忆程度的品牌而“遗忘”该品牌。我们称MN水平线为“市场遗忘警戒线”, 其对应的时间t1即为本期品牌传播的“市场有效时限”。

尽管很多企业不知道以上原理, 但是并不妨碍品牌传播者逐渐找到各种加强人们记忆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品牌。USP理论、名人效应等各种实用技巧的运用, 正是暗符了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中的有意思、及时重复的要求。

三、品牌传播的长期有效性

1. 品牌核心价值的存在及意义。

人们一般认为, 上一期的品牌传播总应该在下一期中留下一部分记忆基础, 品牌传播就应该更容易。然而很多品牌的这种记忆基础很薄甚至好象根本就不存在, 后一期品牌传播仿佛从零开始。即每一期品牌传播曲线是相对独立的, 不具备长期有效性。因此在采用了种种充满效率的技巧之后, 很多企业仍然要不断付出高额播费用同样重复建设每一期品牌, 令企业更加感到迷惑却又难以自拔。

但是, 市场上有少数企业情况相反。他们在随后一期又一期有效的品牌传播中, 有着很好的品牌基础, 用较少的费用就能再次赢得消费者, 或者用同样高的传播费用能获得消费者更高更长久的记忆和认同。特别是一些国际著名品牌, 在一期期的传播之后, 渐渐有效积累起了品牌资产, 并能利用品牌效应获取高附加值的销售收入。这说明其每期有效品牌传播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是完全独立的。尽管每一期品牌传播内容形式不同, 但其中必定始终蕴含着一种相同的、有意义的因素, 这一因素产生的那部分记忆能够兼容地延续到下期, 在每一次品牌传播中它都能够及时、反复地刺激消费者记忆。逐渐累积起来, 才能得到以上的记忆效果, 即该品牌传播的效果具有长期有效性。这一因素就是品牌的核心价值。

2. 品牌核心价值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因此, 消费者对于某品牌的记忆, 实际上是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每一期品牌传播的具体内容、形式方面的记忆, 另一部分是对于其中蕴含的品牌核心价值的记忆。两部分共同组成那一期品牌传播的遗忘曲线。

如图3所示, 遗忘曲线Ⅱ′即这一段时期消费者对对于品牌核心价值的记忆, 是这一期品牌传播遗忘曲线Ⅱ的一部分。对于那些没有核心价值的品牌, 消费者没有相应的记忆, 只有对其传播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的记忆。

3. 只有品牌核心价值的传播具有长期有效性。

如前分析,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消费者对于各期品牌传播中由具体内容和形式所产生的记忆会衰退。其每一期品牌传播的相应部分没有共同因素作为连续的记忆。所以, 如果一个品牌缺乏核心价值, 无论每次传播的费用多么昂贵, 广告多么有创意, 也只有一段时期的有效性。

而在下一时期的品牌传播中, 如果还蕴含了与前期相同的品牌核心价值, 则消费者对这部分的记忆会持续强化刺激, 积累下来的记忆保持增高。长期循环下去, 最终能够在消费者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 就只有对品牌的核心价值部分的记忆。

这两种不同的品牌, 长期传播后, 其记忆效果 (如图4所示) 。缺乏或者没有坚持核心价值的品牌, 其品牌传播遗忘曲线Ⅱ (ABC) 的记忆下降程度更快, 市场有效时限只有t1天很容易被消费者遗忘;而具有和坚持了核心价值的品牌, 由于拥有积累的品牌核心价值的记忆基础 (曲线Ⅲ′AD) , 其最终记忆曲线为曲线Ⅲ (AL) , 不但记忆程度极高, 而且其市场有效时限t也得到极大地延长。这证明消费者对该品牌能长期深刻地记忆。

由此可见, 只有具有了核心价值且保持不变, 该品牌传播才具有长期有效性。

4. 品牌核心价值的实质。

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可知, 品牌核心价值这个不容易被消费者遗忘的要素并非品牌名称这个单一名词, 而是其代表的深刻意义。能深刻触动大多数消费者并被认可, 必然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符合这个社会文明和文化价值的。

品牌核心价值, 就是品牌所蕴含的最能触动消费者内心的某种社会文明文化价值。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和文化价值既有共通之处, 也各有不同之处。在不同国家和社会传播, 其核心价值就要符合这个国家社会的文化价值[4]。

四、在经济减缓下坚持和如何坚持品牌的核心价值

在经济减缓、现金流吃紧的情况下, 企业任何一次营销活动要尽量同时达到多个目的, 才能大幅降低品牌塑造的成本, 但任何活动都要与其品牌核心价值定位密不可分。对于设定品牌核心价值观念模糊或常常偏离核心价值, 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要使企业的品牌传播得到更高的回报, 就必须精心确定符合相应社会文明文化价值的品牌核心价值, 并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保持不变。做好这两点才能保证品牌传播的长期有效性, 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摘要:品牌及其核心价值越发重要。品牌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人们有记忆的能力。追根溯源, 可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探索消费者记忆与品牌传播的联系, 以及品牌核心价值的心理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品牌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翁向东.低成本打造强势品牌[N].中国技术市场报, 2006-06-02 (4) .

[2]曾朝晖.中国式品牌[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3]Hermann Ebbinghaus.Memory, 1885.

核心基础课程 第10篇

核心员工是指这样的员工, 他们的工作岗位要求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 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如财务总监和优秀的技术开发人员;或者要有本行业内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杰出的经营管理才能, 如销售经理和企业的总经理, 他们的人数很少, 但是特别重要, 一旦核心员工离职, 将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要培育和增长核心能力, 就应重视对核心员工的战略管理。

一、激励核心员工的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估算物力投资增加4.5倍, 利润相应增加3.5倍;而人力投资增加3.5倍, 利润将增加17.5倍。人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活跃, 最具有创造力的要素, 高素质的核心员工更是如此。只要企业有效地利用核心员工这种优秀的人力资源, 激励其末发挥的潜力去实现企业目标, 则他们完全可以长期高效地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评价一种激励办法是否合理的标准是着激励后员工能否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例如一名研究人员在技术上为企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公司为了奖励他, 提升他为分公司经理, 但是他虽然有技术上的才华, 却并不具有管理才能。那么这项晋职激励就会对公司产生两种损失:一是他没能继续为公司做出技术贡献, 导致公司在技术上落后于竞争对手;二是他缺乏管理才能, 做出错误决策或失去经营机会给公司造成的损失。

激励核心员工, 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有:1.股票期权激励。这已成为今天大公司和网络公司激励人才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股票期权在实施中一般向核心员工倾斜, 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通讯业一家著名企业, 其股本结构为:30%的优秀员工持股;40%的骨干员工有比例持股:10~20%的低级员工适当持股。2.工作内容激励。让一位才华出众的核心员工长期做一项没有挑战性的工作会使他感到很无聊, 没有成就感。时间长了, 他要么懒散低效, 要么辞职。3.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核心员工是同业竞争对手争夺的对象, 企业应当不拘一格, 为核心员工提供丰厚的薪酬。这种高薪不仅表现为比本企业的普通员工薪水高, 而且应不低于人才市场上该岗位的平均水平, 否则难以留住他们。对一些公司来说, 在某些情况下, 事业的成败往往操在高级管理者或一两名高级技术人员的手里, 所以公司会愿意对他们下大的本钱。

核心员工虽然对于企业非常重要, 但只有其为企业服务才能体现他的价值。现实中存在部分的核心员工骄横跋扈, 目中无人, 不听从企业指挥, 使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受制于核心员工。为此应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加以约束。

二、制衡核心员工的有效机制

核心员工一般熟悉企业的主营业务, 了解企业的客户资源, 甚至洞察企业的商业机密。如果在激励措施之外不加以约束和制衡, 他们就会跳槽到同业其他公司或离开公司, 自己出来创业。适度的制衡机制可以培养核心员工的企业精神和合作意识, 这些约束和制衡措施包括:1.招聘把关。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如果对重要岗位的人员选聘不当, 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科学招聘乃是管理核心员工的第一步。招聘时不仅要考察他们的工作技能, 更要注意考察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2.适当分权。不能让某一个核心员工在较长时间内拥有或控制企业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权利, 例如:在技术研发中, 应该严格管理资料, 采用技术小组或团队的形式, 注意各技术开发人员的相互协调。3.培养内部人才市场。即形成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 给核心人员形成压力和动力, 例如对分公司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可包括一项对优秀下属的发现、培养和选拔, 如果分公司经理达不到这项考核要求, 他自己就得不到提拔。4.注重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如对员工职务发明和其他技术成果所有权的归属, 应制定出符合法律的企业内部规章。在人员聘用合同的条款中, 明确阐述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做到有备无患, 避免在万一陷入法律诉讼时的被动地位。

三、加强核心员工的动态管理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更准确的说是核心员工的竞争。企业应当珍惜和管理好这笔宝贵的资源, 留住核心员工, 否则核心员工的流失也就意味着企业核心能力的流失, 进而导致企业利润的流失。更严重的还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对核心员工的管理应注意动态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1.加强沟通。同核心员工进行对话、座谈、交流,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以发现和分析哪些因素能促进留住人才, 哪些因素会丧失人才。通过开放式沟通, 公司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听取员工的改善意见;了解他们对职业发展机会, 人际关系和工资等的满意度如何。2.定期评估。每隔一个季度或一年, 对公司核心员工管理的现状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核心员工的出勤率、流失率是否突然变大;公司能否吸引到外部的优秀员工加入本公司;同业其它公司在核心员工管理上有什么新动向, 市场平均薪酬是否上涨, 本公司是否采取了对策等等。

随着经济自由化、贸易全球化、市场开放化的日益形成, 企业面临的是巨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核心能力和核心员工能力制度的构建应突出“专而宽”, 即集中发展擅长于某一点或某几点的优势, 并成为最擅长者。企业只需在某一点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并将其加以充分利用, 即可获得超额利润, 获取竞争优势,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 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各方面, 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本文以基于核心能力基础上的核心员工发展战略作为研究内容, 目的在于揭示核心能力的本质, 探讨我国企业提高核心能力的具体措施。

核心基础课程 第11篇

1.建构主义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 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得到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学生的学习与任务相结合,以解决任务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任务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分析问题。

2.高考改革的现实背景

2014年9月19日出台的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无疑对传统的化学学科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在不分文理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能够从情感上接纳这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亟需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落实。而课程标准提到:“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此,为实现学生能力的最大化、最优化,笔者决定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来设计一节在学生参加选考、学考前的复习课——高中化学定量实验分析方法总结及探究。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任务1:根据资料卡1中有关信息,与小组成员合作讨论,归纳出高中阶段化学实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并把讨论结果写在任务卡1中。

资料卡1

1.为测定某盐酸溶液的准确浓度(范围在0.05 mol/L-0.2 mol/L),阿翔同学在实验室找来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0 mL的滴定管、甲基橙溶液、锥形瓶等药品和仪器来完成实验。

2.实验室里小莉同学为了完成氯化钠样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测定,她决定采用硝酸银溶液做沉淀剂,同时配合使用了漏斗、烧杯、玻璃棒、干燥器、天平等仪器。

3.某固体纯碱样品中可能含有碳酸氢钠,为测定纯度,冰冰同学打算用酒精灯、大试管、装有碱石灰干燥管、天平来完成实验。

4.某石膏样品,为测定结晶水含量,大卫同学决定加热已称量的样品从而除去结晶水。

任务卡1

1.阿翔同学采用了何种定量实验分析方法 。

2.小莉同学采用了何种定量实验分析方法 。

3.冰冰同学采用了何种定量实验分析方法 。

4.大卫同学采用了何种定量实验分析方法。

通过任务1,学生可以讨论并巩固在高中阶段常见的化学定量实验的分析方法,并得出滴定法、沉淀法、测气体质量法、热重法等结果,有效巩固已有知识和日后灵活应用,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

任务2:在资料卡(2)中展示一种未曾学习过的化合物——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 (4Na2SO4·2H2O2·NaCl)的样品,为确定其纯度,通过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资料卡2

中性高档洗涤剂、高档烫发剂、医用消毒剂等是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 (4Na2SO4·2H2O2·NaCl)在生活中的应用。它可以看做是三部分的综合,其性质也由各部分来体现。

任务卡2

为确定某4Na2SO4·2H2O2·NaCl样品(其中含有硝酸盐杂质)中该加合物的纯度,每小组至少讨论出一种实验方案,并将本小组的结果写在下框中: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得出以下几种方案:

1.沉淀法测定Na2SO4

准确称取样品,配制成溶液,准确量取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至沉淀完全,过滤、洗涤、干燥至恒重,得到白色固体 ,称量;

2.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H2O2

准确量取V1mL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酸酸化后,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消耗高锰酸钾V2mL,重复三次实验,取平均值;

3.热重法测定H2O2

准确称量m1g样品,热解,冷却后称量残留固体的质量至恒重,根据实验前后质量差来测定

H2O2含量。

任务2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目的是为了引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和实践重难点的任务3,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平时很少甚至从未接触过的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来确定该新物质的纯度。

任务3:资料卡3中提供气体体积测量方法的实验原理和装置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搭建好装置进行实验,并完成任务卡3中的相关讨论。

资料卡3

1.上图装置主要用于测量气体体积,从左至右以此为Y型管,滴定管,干燥管。

2.这套装置在实验前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查:搭好装置后,向水准管内加水,一段时间后,量气管和水准管内形成液面差,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3.中间量气管部分读数时需注意:

(1)“冷”: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

(2)“平”:反应前、后调整水准管和量气管高度,确保左右两边液面在同一水平;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切。

任务卡3

根据资料卡中的信息,采用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来确定一份含有杂质的4Na2SO4·2H2O2·NaCl样品的纯度,写出实验方案,完成装置搭建同时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

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就是任务3的实施和完成,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得出以下方案:称取样品m1g,配成溶液V mL,量取V/10体积于Y型管中,加入适量MnO2,用量气管读取产生的O2体积V1mL,计算出氧气的质量从而算出H2O2的含量,根据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计算出

4Na2SO4·2H2O2·NaCl的总物质的量。

三、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设计三个任务,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来驱动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则是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三个任务是环环相扣的,第一个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建立定量实验的分析方法的总体框架;随后任务2抛出了一种学生闻所未闻的陌生物质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并试图对含有该物质的样品进行纯度分析,让学生依据任务一中总结的实验方法来设定实验方案;最后,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气体体积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对一些在中学阶段甚少经历抑或是从未动手操作过的实验有一个更为明确的感受。

2.存在不足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课堂教学,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群体能有更高的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从而确保每一节化学教学课能充实而有意义。

论现代安全技术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第12篇

人类一直在探索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 至今, 事故致因理论主要包括因果连锁论、人机轨迹交叉理论以及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事故发生的原因。总之,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一般都是由于管理缺陷所导致。统计研究表明, 既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 也没有人的不安全行为, 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事故的比例仅为1.9%, 可见, 绝大多数生产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事故具有偶然性, 偶然性表明了相同条件下, 事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且事故的后果差异巨大, 对偶然事件的管理不是对结果的管理, 即便几年乃至几十年没有事故发生, 不能作为系统安全的充分证据。事故还具有必然性, 必然性指出了只要存在着发生事故的条件, 事故终究要发生。这里所指的条件就是“危险”的存在, 危险无处不在, 无边无际, 但它是可以预知的。如果我们能将所有的危险进行辨识预知, 并对之逐一进行控制, 事故一定不会发生, 但这样的管理是难以实现的, 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代生产系统是开放的宏观巨系统、是集成化的系统、是众多因素相关联的系统、是众多因素未知的系统, 危险因素不可避免的系统。只要危险存在, 事故风险就存在, 因此, 安全只能通过对危险的预知和对风险的有效控制来获得, 现代安全技术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危险预知和风险控制。

2 危险预知

危险指系统中存在导致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接受程度。危险因素一旦失去了控制, 事故就有发生的可能性。预知危险应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预测性的原则, 采用直观经验分析法或系统安全分析法来进行。

对于有可供参考的先例或可以借鉴以往经验的系统, 可采用直观经验分析法。即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 类推、分析系统的危险;或者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 直观地判断系统的危险。如, 可供对照的相关法规标准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1986) 、《生产过程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2009) 以及《职业病目录》等等。

对于复杂的、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应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进行危险预知。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故树 (FTA) 、事件树 (ETA)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FMEA) 等等。

3 风险控制

风险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所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不同大小的危险将导致不同的事故风险, 对于人们所不能接受的事故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 风险控制的实质就是通过技术和管理等手段消除可能失去控制的危险。现代安全管理利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思想, 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系统的风险控制。科学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是风险评价 (或安全评价) , 对所预知的危险进行风险评价后, 对风险进行科学排序, 运用有效的资源, 发挥智慧, 努力实现以下控制目标: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处置危险和有害物, 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能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发生意外事故时, 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

4 现代安全技术管理中的危险预知与风险控制

以现代安全技术管理方法之一的故障树分析法 (FTA) 对蒸汽锅炉缺水爆炸事故的管理分析为例, 说明危险预知与风险控制在现代安全技术管理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故障树分析法是通过编制故障树, 即从结果到原因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向的逻辑树, 以及对故障树进行演绎分析, 进行逻辑运算, 来寻求导致结果事件 (即需要控制的顶上事件) 发生的原因事件及其影响的重要程度, 以便有效控制风险, 为改进系统安全性提供重要信息的一种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蒸汽锅炉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又是比较容易发生灾害性事故的设备。由于蒸汽锅炉实际运行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造成受压元件失效的原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引起锅炉爆炸的主要事件有:锅炉结垢、炉壁腐蚀、缺水和超压, 现就蒸汽锅炉缺水爆炸事故进行分析。

4.1 预知危险, 分析危险因素与事故的逻辑关系

(1) 确定顶上事件。锅炉缺水事故T为需要控制的顶上事件。

(2) 锅炉缺水事故的原因分析。直接原因事件有:警报器失灵 (基本事件) 、水位下降 (系统故障事件) 、未察觉 (系统故障事件) ;各个事件用“与门”连接。继续分析原因事件的直接原因及其逻辑关系, 直至分析到基本事件为止Xi (分析过程省略) 。

(3) 绘制故障树。根据分析, 蒸汽锅炉缺水爆炸故障树见图1所示。

4.2 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最佳方案的确定

(1) 画出故障树的成功树图, 建立结构函数。

得到3个最小径集, 分别为:P1={x1}P2={x2, x3, x6, x7, x8, x9, x1 0, x1 1}, P3={x4, x5x12, x13, x14, x15, x16, x17, x18}。最小径集:每一个最小径集表示使顶上事件不发生所能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 事故树的最小径集越多说明系统越安全。

(2) 结构重要度分析。

利用最小径集来判断结构重要度。x1是单事件的最小径集, 因此:

4.3 蒸汽锅炉缺水事故的安全技术管理结论

通过危险预知与风险控制的分析可知, 锅炉缺水故障树的最小割集有72个, 说明发生锅炉缺水事故有72种可能性;从3个最小径集可得出, 只要采取最小径集中的任何一个方案, 锅炉缺水事故就可避免, 风险控制的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案。

第一方案 (最佳方案) {x1}, 只要确保水位警报器灵敏可靠, 锅炉缺水就可预防。

第二方案 (x2, x3, x6, x7, x8, x9, x10, x11) , 为保证锅炉水位不发生异常情况, 要求给水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并且管道阀门畅通。

第三方案{x4, x5, x12, x13, x14, x15, x16, x17x18}, 水位下降后操作人员未及时发现并进行判断的一些事件, 操作人员认真履行岗位工作职责十分重要。

通过危险预知与风险评估控制, 可得出如下结论:在预知的18个危险因素中, 造成蒸汽锅炉缺水的主要原因有:水位警报器失灵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x1) , 其次是操作人员脱岗 (x4) 及排污阀门故障 (x2) , 控制好这三个关键环节, 就能预防锅炉缺水事故, 获得安全。

摘要: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通过技术、教育及强制等手段, 融合安全文化, 针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运用有效的资源, 发挥人们的智慧, 通过人们的努力, 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 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 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本文论述了危险预知与风险控制是现代安全技术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关键词:安全,管理,危险,预知,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大为, 等.现代安全管理基础[M].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2011.

核心基础课程范文

核心基础课程范文(精选12篇)核心基础课程 第1篇西班牙中央政府下辖17 个自治区(相当于中国的省),采取中央和地方教育分权制。中央教育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