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精选11篇)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第1篇

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中,《电子测量技术》 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涉及测量的误差及数据处理;测量方法的分类与选择;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自动与智能测试系统和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等内容[3]。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掌握一般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针对不同的测量任务,能选用恰当的测量仪器,合理设计测量方案;能调试、排除测量过程中的简单故障;对测量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因此,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强、实践要求高的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电子测量技术》 课程的改革应该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1理论教学改革

1.1理论课教学现状

传统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理论课教学,一般都是选用一本教材,以该教材为教学依据,教师在课堂“填鸭式”讲解各种测量仪器的原理、电路构造及工作参数。一方面,测量技术发展快、技术更新迅猛,教材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步伐, 国内具有高水平和突出特色的教材很少。教材上对最新的电子测量仪器的介绍和分析涉及较少,教材上仪器仪表的图片少并且大多是黑白照片,难以看清仪器的原貌和细节;另一方面, 由于该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种纯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老师讲解难度大,不容易做到深入浅出,学生听的是云山雾罩,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且,近年来,我们发现,由于本科考研学生比率增加,《电子测量技术》课程一般不在考研科目内,所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度一直下降。 以上综合因素导致理论课堂教学常常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理论课改革措施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我校已全面更换第二代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理论课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首先,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选用一本相对适合的教材,利用课件优化来补充教材上不足的内容。在绪论中,增加对这门课重要性的分析,加强学生对电子测量课程的学习重视度。比如利用同一台频率计测量频率和周期,误差可能会相差成百上千倍;利用同一个电压表的不同档位测量同一电压,可能得到误差很大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果。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来说,对电子测量技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那么对原理的掌握是正确使用测量仪器的前提。在优化后的课件中,保留经典内容同时,大量增加应用性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的检测;空气中对人身体有害的的微尘颗粒的浓度和大小如何检测;空调是如何控温、又怎样检测等等。这样大量的学生熟悉的应用实例。同时,增添技术更新类的内容:包括智能测量仪器、自动化测量仪器、数字测量仪器等内容。这些电子测量领域内前沿知识能深深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科自豪感。在我们近三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也证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起来了,教学效果就明显大幅度提升了。

以往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课件,常常只是教材内容的Powerpoint版本的简单复制,内容主要是文字形式和一些测量仪器的电路原理图。这样的课件单调枯燥,学生上课时视力容易疲倦,降低注意力。在我们的课件优化方案中,将原课件中大量的描述性文字删除,增加大量的图片、视频和动画演示。 比如在讲解信号发生器时,我们利用Labview设计一个虚拟的函数发生器,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函数发生器发出的波形和占空比的调整对波形的影响。在一些公式、原理的推导上,果断放弃多媒体的播放,以老师黑板推导为主(我校二代多媒体教室都具备一块屏幕和一块黑板),保证课堂教学知识面广、重点突出,上课形式变得轻松、有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

2实验教学改革

2.1实验教学现状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发展快,测量仪器种类繁多,更新换代迅速,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数字测量仪器更是价格高昂,这使得很多高校尤其是高师院校一般很难具备完善的、高水平的电子测量实验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如我校虽具备《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实验室,但只有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率计、万用表等简单的电子仪器,像频谱仪、 扫描信号发生器等较贵重的仪器还暂缺。学生接触的电子测量仪器种类少、档次低,测量任务少、内容相对简单。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2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在实验内容设置上,减少传统测量实验的个数,丰富其内容,将原来分别设置实验项目的相关测量任务融合在同一个实验中。如我校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实验中,原电路参数测量项目实验任务只有一阶、二阶低通滤波器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测量,改革后的测量任务增添了一阶、二阶高通滤波器(与低通选作)、电容、电感参数的测量。每个实验项目的内容增加了,对学生的操作熟练要求也提高了,迫使学生提前预习实验, 充分调动学生课前准备的积极性。同时,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个数。如二极管伏安特性的测量、RLC电路的品质因数和元件参数的测量,都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测量方案。这类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益处匪浅。为了弥补实验室高档电子测量仪器的不足,将虚拟仪器技术、仿真技术引入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来,我们对电子专业的学生的要求是,必须具备一种虚拟软件、仿真软件的编程能力。如虚拟频谱分析仪与示波器实验,就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虚拟的频谱分析仪,学生既掌握了Labview的应用技能,又对频谱分析仪有了直观的理解;信号失真度的测量中要求学生利用已设计的虚拟频谱分析仪分析信号的失真度,这使得学生在频域分析中加深了对信号频谱的理解。

另外,利用实验室开放周给学生提供选做的创意实验。通过实验室的开放,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4]。开放周的创意实验以较高的设计和操作难度和实用性、趣味性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设计性的测量任务中来。 如要求学生利用传感器去测量一些实际应用的物理参数,如液体位置、温度、压强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电子测量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创意实验中,由学生自主设计测量方案、确定实施步骤,老师在学生的方案实施遇阻的时候,适时地给予指导。

在整体电子测量课程的实验环节,我们本着基础性和综合设计性相结合;原理验证性和实际应用性相结合;必做类和选做类相结合;实体实验设备和虚拟仿真软件相结合;定时实验课和实验开放周相结合的原则,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就业目标学生的课程需求。

3课程考核改革

3.1课程考核现状

目前,各高校对于《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考核一般都由理论课考核和实验课考核两个部分组成。理论课又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大多是依据平时到课情况和作业情况。实际上这种考核模式对学习效果的区分主要还是体现在期末考试上。但是近些年,我们发现,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学生的素质有所降低;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学生课堂学习精力分散,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在高校已屡见不鲜。期末考试成绩年年下降,不及格的人数甚至多到让老师尴尬的地步。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高校老师面临的新挑战。 而实验课由一个教师指导,每组实验学生在二十个左右,在实验过程中,由实验指导老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打分,是不现实的,所以实验成绩大多还是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没有认真做实验的学生也可以抄袭实验报告、测量数据蒙混过关。所以,改革课程考核模式不失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新途径。

3.2课程考核改革措施

理论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以阶段性测验为主,平时到课情况和作业情况作为参考。阶段性测验一般是两章为一个单位。测验形式以少量题目试卷和章节内容的讨论题、设计题为主。这种计算平时成绩的方法将整个课程考核的内容化整为零,学生平时学习的压力大了,学习积极性势必要提高。这种阶段性的测试也便于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由于平时的学习效果变好了,所以期末考试的压力反而小了,期末考试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而实验考核也有两种方式相结合,一是在理论课的阶段性测验中加入实验内容的问题,考察学生平时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了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选考一个必做实验。为了减少实验考试的总体时间,可将实验考试穿插于实验课中。比如一个80个学生的标准班,实验20个人一组,分为4组,必做课程实验6个,抽考到第1个实验的同学有13个,在做第二个实验的时候,就可以将13个考实验1的同学分为4组,一组3个同学左右穿插于第二个实验的四组中。从第二个实验开始,每次有3个同学考前一个实验的操作考试, 抽到考第6个实验的13个同学,在实验课程全部结束后,安排2个课时的时间一次考完。这样,就解决了《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课时少,无法安排实验操作考试的问题,总体时间只是增加了2个课时,而每组实验增加3个同学对于指导老师来说,完全可以胜任。通过实验题目的加设,实验动手操作的考核,我们发现,学生对实验重视度增加了,测试系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了。

4成效和体会

通过电子专业《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多角度教学改革,加深了学生的学科重视度,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成绩大幅提升,开阔了专业视野,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增强, 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测试技能和自主创新意识。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效果改善明显,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就业竞争力也相应加强。

电子测量技术内容涉及数电、模电、计算机技术、软件仿真、虚拟仪器技术等多个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 本课程对电子专业学生有较高要求,教学改革应立足于高校和学生专业的具体情况,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措施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

摘要:针对在电子信息专业中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的新要求,培养对象的新特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课程发展要求。从电子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现状出发,通过理论课内容快速更新、课件优化、虚拟仪器使用、阶段性测试等方案的实施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改革后的教学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专业素质提高明显。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第2篇

【教材分析】

“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是高中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五章“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节要求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阶段及其对社会产生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在多媒体信息上主要体现在对图像进行理解和加工,初步体验图像的独特魅力,尝试合理、有效地选择工具进行图像加工,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Photoshop的功能及工具,本节内容是前一节内容的延伸,也是整个图像信息加工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Photoshop的一些应用来尝试图像简单合成的过程。其课型属于“实验操作课”类型,同时也是一节“新授课”。由于本节只进行图像合成及修饰的基本操作,故教学课时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Photoshop进行简单的图像合成和修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互助方式获得新知识,任务驱动与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学情分析】

小学和初中已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很熟悉计算机中的常用操作和基本概念(如鼠标操作及对应术语等),具备良好的操作基础。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过“画图”、“金山画王”等图像制作工具,具备一定的图像处理能力。通过前面“图像的加工”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Photoshop的打开、选择、移动、色彩调整、旋转、滤镜、关闭等操作。此外,学生还具备一些基本的美术素养(对美的认识,什么样的图像才是完美的)。

【教学重点】

掌握Photoshop合成图像及修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图层概念的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方法】

采用有趣的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任务驱动与评价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模式;采取“实物演示”方法介绍图层的概念;在指导巡视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要发掘典型便于评价;采用对具体案例评价分析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

【学习方法】

在机房服务器内建立导学教案,学生通过浏览它们,自学和总结操作步骤。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以及新授课的特点,学生采取异质分组(根据本校实际,4人一组)。

以小组协作方式完成任务。

通过评价和自我定位,优化操作。

通过自主思考,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环境】

网络教室 大屏幕 Photoshop8.0中文版

【情境导入】

脑筋急转弯: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需要几步?

合作探究1:

1.参考导学案例“不规则选取”与“图像合成”部分,使用磁性套索工具,选择完整大象图形,与冰箱图进行合成。

2.组内协作完成,个人总结步骤。

问题发现:

在合成后的图像中,选择移动工具并在屏幕上拖动鼠标,能随着鼠标拖动而改变位置的只是最后一次被合成的图像元素,这是为什么?

实物演示:演示透明胶片叠加效果,解释图层的概念。

合作探究2:

1.参考导学案例中“图层概念”部分,实践其中的操作。

用心

爱心

专心

2.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图层概念。

3.组内协作,共同探讨。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总结为什么只能改变最后一次合成元素的位置。

知识巩固:选择规定图层,设置透明度并隐藏该层。

问题发现:大小比例、布局、合成痕迹、不完美。

合作探究3:

要求:

1.结合导学案例“图像修饰”部分,修饰自己合成的图像。

2.结合美术学的虚实、空间等概念,使合成图像达到最佳效果。

3.组内互助,取长补短。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综合实践:

1.在“练习2”文件夹中,任意挑选2幅(或以上)图片,进行合成操作,注意要用到刚学的选择工具。

2.结合网页学习文件及自己操作实践,修饰图像。

3.遇到问题,参考网页学习文件“问题解答”部分,和同学互助,也可以询问老师。

作品互评:展示两幅学生作品,由全体学生进行作品评价。

精品赏析:部分优秀作品。

作品评价:

优秀作品的特点:

1.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贴近时代要求。

2.熟练使用图像合成技术,做到“天衣无缝”。

用心

爱心

专心

3.作品具有美感,大小比例适合,色彩搭配融洽,布局合理。

4.构思新颖,有创意,个性强。

教学思考:

1.导学案例的使用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知识的差异,加之教材设置的“非零起点”问题,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而导学案例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能有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特别对于实验操作课,建立导学案例是很有必要的。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提出目标要求、学生参考导学案例(或互助探索等)完成任务、评价完成效果”──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现在较为常见、也是较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实验操作课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与动手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但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任务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3.教学分组、小组协作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学习时应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但是,无论哪种分组方式,在小组内部都应该采取协作探讨的模式,以实现全员达标的教学目标。

4.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巩固学习、取长补短、检验教学效果等,因此如何合理运用评价方式是决定教学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简单问题的评价,一般采取学生自评(例如是否完成某项操作);对于需要讨论的问题,采取互评的方式(例如对一个作品优劣的探讨);而一些高层次、理论总结性的评价,一般采取教师点评的方式。

用心

爱心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TN20-4

一、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随着我国微机事业的发展,目前微型机在我国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社会需求旺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三、教改的具体建议

(一)改革教学方法。利用校园网与多媒体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教学与辅导系统,进行网络教学、答疑、测试、练习、作业提交、通知下发、学习资源共享、网络学习交流、网络前沿知识获取等。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改革课堂教学。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三)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突出实践教学份量,建立起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课程设计、综合系统设计、项目设计、电子实习,电子实习由学生设计并制作产品,要求从性能设计到外观工艺设计等,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全面接轨,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大赛。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中学生的基础理论得以加强,也更加强调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也得到了体现。在新的环境下,专业的培养模式将从原来单一的校园培养,逐渐扩展到由校园、社会与单位合作培养。通过与校外单位的合作与联系,结合气象行业的历史渊源,分别与校外单位签定合作协议,从教学、科研、人才输送、信息交流等几个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采取定期派教师下企业顶岗、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鼓励教师取得技能证书、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在教师中形成“技高为荣”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一支既能教动脑又能教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五)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

[3]夏定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第4篇

为了适应汽车电子行业的人才需求, 南京航空航空大学金城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设立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我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 它主要面对汽车行业。为了在本科教学中体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 特别增设了《汽车电子系统》课程。为了适应本专业的培养定位, 对《汽车电子系统》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 要求掌握传感器、电子控制和通信等技术的内容和它们在汽车上的应用, 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设计制作汽车电子系统,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以下改革。

1 “汽车电子系统”课程结构改革

《汽车电子系统》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培养定位, 结合汽车电子技术的主要特点, 《汽车电子系统》课程有三个模块组成, 即理论教学模块、课内实验教学模块和课程设计模块。

1.1 理论教学模块

新的电子技术不断涌现, 为了能让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汽车电子新技术, 配置课程内容制定大纲时, 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重点研究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状况和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 随着法规的日益严格和人们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 汽车电子系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技术复杂程度上都大大提高。据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配置, 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如图1 所示。

1.2 课内实验教学模块

《汽车电子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光靠课堂任课老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验课是学生在校内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1.3 课程设计模块

课内实验大多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先搭好实验系统, 再按步骤观察各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以及测量各重要的传感器信号和控制信号, 根据观察结果和测量结果验证课堂所学的知识。对于电子控制系统是如何设计制造出来的, 学生还处于理论认识阶段。为此, 在实践上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任课老师给定学生任务书, 让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和所学习的汽车电子知识完成课程设计。

2 “汽车电子系统”教学方法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汽车电子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实物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研究性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

(1) 现场实物教学法。对汽车的某一部分进行电子控制, 先必须对控制对象的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对于控制对象结构和电子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 以及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等知识的学习, 单靠语言和多媒体当中的图形, 学生很难理解, 更不能对结构和工作过程有个直观的把握, 将教学过程转移到实验室, 利用实际的电子控制实验平台进行现场实物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

(2) 任务驱动教学法。老师将每一次课的上课内容作为一个任务, 每一次课上完后, 给学生提出下一次课学习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预习下节课所上的内容, 通过预习, 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 每节课开始时抽查一部分学生, 了解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是这次课所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 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能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让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的效率。

(3) 项目研究性教学法。在讲授某电子控制系统时, 模仿企业完成项目的过程, 把某一电子控制系统看成是一个项目, 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以工程设计人员的身份, 尝试着如何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构造知识, 研究如何利用电子技术设计这个电子电子控制系统。再进一步进行功能描述和方案设计, 最后老师在从电子控制系统的前景调研、功能描述、方案论证、中间环节的样机开发、功能验证, 再到最后的标定、测试等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介绍。

3 “汽车电子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本科生主干课程要求必须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闭卷考试以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主, 强调记忆力和理解力。这样就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上去, 不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体现不出学生的创造性。课程结构多元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 这就要求考核方式也要随之改变, 考核内容更加多元化。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情况和团队合作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该门课程考核采用期末成绩占50%, 实验成绩占20%, 课程设计占30% 的比例权重进行成绩的评定。

4 结论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第5篇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电子信息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高等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重视实践环节[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实践教学没能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是纯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由教育部和前电子工业部共同倡导和主办的[2]。我院于2000年首次派出代表队参赛,共取得全国二等奖一次,全省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多次的优异成绩。以上这些优异成绩凝聚了老师心血和同学们的汗水,更证实了我院近几年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管理体制、加强实验室建设等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我们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之路也是伴随着参与电子设计竞赛工作逐渐展开的。竞赛要求参赛者在规定的时间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涉及到80%的专业课程知识,因此竞赛题目具有实用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高、技术水平发挥空间大的特点。每组参赛队员协作完成从题目选择到方案论证、从软件设计到系统整体调试、从电路的独立涉及到电路安装调试完成、最终的论文写作等全部工作。涉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有:专业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因此若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在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要脚踏实地,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相关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如下:

1 结合实际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根据我院培养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和改革实践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构建适合学分制相配套、开放式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前提,创新人才培养为主导思想,将实践教学改革融入到教学改革的总体中,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实践教学对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相结合,建立不断更新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机制,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统筹规划,逐步形成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方式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逐步分层次开设实验课程,因材施教,在大学不同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类型的实验课程。由单一性质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转变,形成适应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化、实现实践教学考核过程化。多年来我们坚持务实方针,脚踏实地的构建和完善我们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并经过检验效果是良好的。

2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为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专业首先确立以“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为一体为主导思想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导下,确定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目标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两个重要目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实验内容与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整合实验内容,创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划分为四个逐步递进的层次。首先,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基本工程概念和基本工程理论的学习;其次,是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动手能力的训练。第三层是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和专业技术结构理论的学习;第四层次是以实现工程应用和创新为目的,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训练和学习。通过以上逐层递进式培养,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建立起高校科技创新平台

为了给学生们的科研活动提供便利的场所。我们还在校内实验场地非常短缺的情况下建立了开放式实验室,无条件地向参加各类科技和创新活动的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同学们的科技活动提供了场所。为了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我院还注重学生梯队的培养。能够充分利用本院的师资力量,首先培养一大批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骨干,发挥学生骨干专业导向作用。通过开放实验室的训练,为参加各类设计大赛选拔人才、输送人才,促进专业的建设和专业的发展。

利用本院的科研优势和师资力量,专门组织师资力量为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生在低年级就能够参加学院老师主办的科研活动,如201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的三位参赛选手,均参加过教师的科研任务。

学院定期举办“院电子设计竞赛”,专门组织、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出题和进行集体评审,赛制完全模仿全国竞赛的比赛形式,这些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比赛经验,也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4 重视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电子设计竞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途径。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校内建立了电子设计训练基地,在电子设计训练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常用仪器仪表,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是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可以任选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基地的实验实训活动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灵活多样,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实验,也可以选择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竞赛等。以上是我们在实践教学改革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特别强调的是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了危机意识,从而形成了动力,同时这项赛事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通过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能够发挥学生在高校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们学习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们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们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专业过去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更多的得益于我们学院多年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结果,为此我们将继续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坚定不移的走实践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潘蕾.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4):107-109.

[2]郭云林.重视电子竞赛推进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1):63-66.

作者简介:柯洪娣(1977-),女,吉林德惠人,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仪器、智能仪表。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第6篇

1 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意义

在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现有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电子技术的学习,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跟上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利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计算机上学习电子技术理论,进行电子电路的设计、仿真调试等工作,提高了电子技术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过程案例

当今流行的EDA工具有成百上千种,从中能否挑选出最适合在校学生学习的EDA工具,这些工具能否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帮助,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电子设计自动化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步。结合我国的实际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谈谈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结合部分EDA工具,培养学生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学计划,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对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规划如下图所示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学习过程,这些工具相互独立,但又联系紧密。

EWB是专用于电子线路仿真的“虚拟电子工作平台”,该软件可以对各种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路和混合电路进行仿真,具有界面直观、操作方便等优点,创建电路、选用元器件和测试仪器与实物外形基本相似,可直接从屏幕图形中选取,是一种易学易用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

PROTEL是一款优秀的电路板设计软件,它较早在国内使用,普及率也最高,同时也是业界人士首选的电路板设计工具。PROTEL通过将电路原理图设计、PCB板图设计、电路仿真和PLD设计等多个实用工具软件组合后构成EDA工作平台。

Or CAD / PSPICE是一种国际通用、功能强大、可用于个人计算机的电路分析软件,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子电路仿真软件。包括对IGBT、脉宽调制电路、A/D转换、D / A转换等等器件和电路都能进行仿真,可以完成蒙特卡罗分析、最坏情况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较为复杂的电路特性分析,电路图绘制完成后可直接进行电路仿真,并且可以随时分析观察仿真结果。

MASM是汇编开发环境,拥有可视化的开发界面,编译速度快; Turbo C不仅是一个快捷、高效的编译程序,同时还有一个易学、易用的集成开发环境。

Keil C51是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Proteus是一款集单片机和SPICE分析于一身的仿真软件,功能极其强大,实现了单片机仿真和SPICE电路仿真调试相结合,并且具有强大的原理图绘制功能。

Model Sim是业界最优秀的HDL语言仿真软件,它能提供友好的仿真环境,支持VHDL和Verilog混合仿真的仿真器,在设计、编译、仿真、测试、调试开发过程中,有一整套工具供使用。

下面针对EWB、protel、Or CAD/PSPIC进行举例,分析如何开展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

2. 1 EWB,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笔者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门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引入EWB工具,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

专业基础课在专业教学培养中是重中之重的。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门专业基础课中,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学会电子技术的基本操作。EWB工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特别是EWB软件中的仪器库中存放了常用的仪器,如数字多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波特图仪、字信号发生器、逻辑分析仪和逻辑转换仪,这些仪器仪表的连接与操作与实物相似,应用它们测试理论的结果,形象直观,不仅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各种仪器仪表相当于做了一次“模拟”操作,学生有一个从模拟到实践的过程,可以减少在实际的仪器仪表上的操作失误,实际测试能力也大大提高。该工具对于刚升入大学学习专业课程的新生来说特别合适。

2. 2 Or CAD / PSPICE,辅助分析简洁明了

PSPICE程序由于适合做系统级电路的模拟分析,因此在高频电路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使用PSPICE工具辅助理论教学,在PSPICE软件的协助下,理论变得简洁明了。

如在讲解幅度调制电路及解调电路时,引入实验能让解调与调制的概念更加直观易懂,例如需要观察普通调幅、双边调幅电路的输出波形及频谱结构,观察同步检波器输出波形并与调制信号进行比较来加强理论的理解。该实验需要用到示波器,频谱仪等对电路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检测和比较,但由于实验场所、实验时间等原因,不方便把实验箱和仪器仪表都搬到教室里来。而采用PSPICE工具,课堂上就可以快捷、高效地对电路输入输出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为高频电路的教学提供了一套新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方法。

2. 3 PROTEL,课程设计的好助手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已学的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之上,综合运用这两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际地进行一次课题的设计、安装和调试。

在单片机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每位同学设计一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板。一个典型的单片机最小系统一般由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片外RAM、片外ROM、按键、数码管、液晶显示器、外部扩展接口等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在PROTEL平台上设计电路原理图与电路板,这个过程会涉及到电路图的设计、电路元器件的封装、电气特性、电路板的布局布线、电路板电磁兼容性等实际问题,同时结合Keil C51编程、Proteus的仿真来完成整个课程设计,就是对电子设计自动化开发过程做一次很好的演练。对于自己能够实际动手来完成一个功能电路的设计,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不仅按要求成功设计电路,不少学生还自己给电路增加不少功能,如A/D和D/A转换、温度检测等等。学生在整个电路设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理解,同时把在校所学知识串连起来,对电子技术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

3 结束语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第7篇

MATLAB(MATRIX LABORATORY)直译矩阵实验室,主要解决当时高级语言在处理矩阵相关运算时的不便,最初由Cleve Mole用Fortran语言设计的。现在的MATLAB软件是MATHWORKS公司用C语言开发的,是目前科学界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集模型概念设计、算法仿真于一体的计算机语言,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性软件。MATLAB语言具有编程效率高、绘图功能强大、内部工具函数丰富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数值分析、工程与科学绘图、数字图像处理、通讯系统设计、财务与金融工程等领域[1]。

对于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来说,MATLAB语言既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又是必须掌握的工具性软件。它可以完美地与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图像处理等重要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类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利用软件工具解决相关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MATLAB语言已经成为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开展研究时必须要掌握的工具性语言[2,3,4,5]。鉴于MATLAB语言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几乎各种层次院校都开设了MATLAB语言课程。有鉴于此,本文结合作者在MATLAB教学实践中的感受与该课程自身特点,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善MATLAB语言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明确课程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通常,人们在决定是否花时间与精力学习一项新技术时,主要关心以下几点:1)这项技术能否给自己带来益处;2)投入精力与将来收益大小的权衡;3)自己是否感兴趣。上述几点同样适合于学生是否决定对某门课程投入足够的学习能量!他们对某门课程认识与印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如采取被动式的应试学习还是主动式的能力增强型学习),而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下述两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强调课程地位

通过演示一些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MATLAB语言事例,如高等数学中的解微分方程、信号与系统中的求离散信号Z变换及数字频谱图、通信系统中的调制与解调系统构建等,既要让学生体会到MATLAB语言作为是一门重要的程序设计言语相对其他语言(如汇编语言、C语言等)优势,也要使其认识到MATLAB语言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促进他们对相关专业课的理解。

1.2 增强紧迫感

通过介绍MATLAB言语在各个领域包括数值计算与科学绘图、经济与金融、信号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让学生认识到MATLAB言语不仅在本专业各类课程实验和相关课程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它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性软件的事实,学好MATLAB言语有利于在今后工作或将来进一步深造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以增强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MATLAB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针对性不强,教学重点不突出,与专业背景结合不紧密,没有很好地突出MATLAB语言专业工具手的地位;其次,在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易出现“听得懂,编不出”的现象[6];最后,教师对MATLAB言语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践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性不足,有时不能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导致实践项目开展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1 背景式教学

MATLAB言语是一门解释性的程序语言,具有指令众多,内部集成函数丰富的特点。在传统MATLAB教学中教师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讲授尽可能多的MATLAB指令和内部函数,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疲惫不堪,难以集中精神跟踪教师思路,长此以往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丢失,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注重MATLAB基本语法教学与程序设计思想培养的同时,需注意教学必须与专业背景紧密配合,重点讲授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

对电子信息专业MATLAB教学来说,在让学生掌握数值计算、向量(矩阵)运算、符号运算、字符运算及画图功能等MATLAB基本功能外,重点在于介绍信号处理工具箱的应用,讲授如何利用相关工具箱进行基本的信号处理和系统设计,包括如何利用相关工具函数对信号进行DFT、FFT,小波变换等基本变换和进行模拟和数字滤波器设计等。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其他相关知识点和帮助他们触类旁通式地理解与掌握其他相关指令和函数的正确用法,达到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能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的目的。

2.2 应用实例式教学

MATLAB语言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特别强调与工程背景和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地利用MATLAB语言解决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实例式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应用背景以增强学习目的性,又能培养利用MATLAB语言解决相关专业课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符号变量替换函数时,可讲解这样一个例子:如何利用MATLAB语言绘制函数f(x)=exp(-ax)sin(bx)在不同参数a,b时的图像,并求其x=0.5时的值?而在讲解Fourier变换函数时,则可以如何求解某个函数的Fourier变换开始。简言之,实例式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习,不断体会到MATLAB语言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和便捷,从而增加其学习兴趣。

2.3 习惯引导式教学

目前,MATLAB课程教学多采用多媒体PPT模式,存在课堂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且学生难以同步通过实践来体会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通常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堂内容只有一些粗浅印象,而容易忽视其他一些重要信息与易出错环节,导致普遍存在的“听得懂,编不出”的现象。MATLAB语言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具有利用MATLAB软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而要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MATLAB程序代码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写程序代码,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技巧,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编程风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勤读写MATLAB代码,如通过实例讲授泛读程序代码的方法与技巧等,培养学生自觉读写程序代码和上机练习的习惯,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听得懂,编不出”的现象。

2.4 交互式实践教学

交互式教学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络及投影仪构成一体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MATLAB语言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语言,其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实践教学中,通常教师介绍完实验项目背景、基本原理及任务之后,就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存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不足,信息交互不畅的问题。上述问题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经常出现无法下手或长时间徘徊于某些低级语法错误上,从而无法顺利完成实验项目的现象。交互式实践教学能帮助教师在实践环节中不断地与学生交互信息,掌握学生实践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鼓励与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树立信心、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尤其要避免部分学生因长时间得不到有效帮助而丢失信心与兴趣,从而放弃实验的情况。

3 结语

本文总结了作者在电子信息专业MATLAB语言教学实践中的相关经验,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到改善MATLAB语言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结合专业背景的教学模式,包括背景式教学、实例式教学、交互式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简言之,提高MATLAB语言教学效果需要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把握好从课件制作到教学方法、实验项目设定与指导、学生习惯培养等环节,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摘要:MATLAB语言是目前最实用的计算机语言,已成为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集专业基础理论分析与系统设计仿真为一体的工具性课程。为了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MATLAB软件,并利用它解决相关专业课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到改善MATLAB语言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MATLAB,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慧颖.Matlab R2007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平怡.Matlab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135-136.

[3]姚华桢.Matlab在图像处理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5):161-162.

[4]童德茂.探讨Matlab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0,27(1):80-82.

[5]梁虹,梁洁,陈跃斌.信号与系统分析及MATLAB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第8篇

关键词:高直链淀粉,电子级玻璃纤维,淀粉型浸润剂,交联剂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 计算机、仪器仪表、家用电子器件所需的印刷电路PCB用7628、2116、1080等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用量越来越多。我国玻璃纤维纱2013年累计总产量490万吨, 其中电子级玻璃纤维年产量已突破90万吨, 在这90万吨中, 约有一半是覆铜箔板用电子级玻璃纤维布[1]。玻璃纤维生产中需要高质量的浸润剂, 淀粉型浸润剂是生产电子工业用纺织纱的通用浸润剂, 原料无毒, 对人体无刺激性, 环境友好等优点, 生产的玻纤细纱质好, 适用性广, 热清洗方便, 织造的电子布热分解温度低, 易于热处理。而高直链改性淀粉型浸润剂对玻纤集束保护作用好, 退解织造时毛丝极少, 后处理布面洁白、平整、无黑褐色条纹, 残碳量低, 可达n×10-4 (n为1~9) 水平[2,3]。国内玻纤厂家用高直链改性淀粉基本从日本、台湾进口, 为满足国内企业需要, 我们进行了改性高直链淀粉合成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高直链玉米淀粉 (国民淀粉直链含量大于70%) ;环氧丙烷 (化学纯) ;环氧氯丙烷 (化学纯) ;氢氧化钠 (分析纯) ;甲醇 (化学纯) ;烷基醇聚氧乙烯醚 (化学纯) ;聚乙二醇 (化学纯) ;去离子水 (自制) 。

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磁力搅拌高压釜;真空泵;FTIR-8400s红外光谱仪;721分光光度计;NDJ-79旋转式粘度计;p H酸度计;差示扫描量热仪。

1.3 合成方法

(1) 高直链淀粉在碱性条件下和环氧丙烷反应生成醚化淀粉 (St代表淀粉) 。

(2) 醚化淀粉和环氧氯丙烷反应生成交联淀粉。

1.4 实验方法

1.4.1 醚化淀粉的合成

在具有搅拌装置、温度计、压力表的密封压力反应釜中, 加入一定量的高直链淀粉和甲醇, 加入10%氢氧化钠水溶液, 室温搅拌0.5~1 h, 使淀粉充分碱化。再加入复合催化剂和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 通入氮气, 反应器压力在0.1~0.5 MPa, 开启搅拌, 保持反应温度在40~60℃, 反应10 h。

1.4.2 交联淀粉的合成

将一定量的环氧氯丙烷加入淀粉中, 密封反应器, 通入氮气, 反应器压力在0.1~0.5 MPa, 开启搅拌, 保持反应温度在40~60℃, 反应6 h。反应结束后, 经过滤得到白色粉末状改性淀粉的粗产品[4,5,6]。

1.4.3 制备高直链改性淀粉

粗产品用去离子水溶液浸泡, 用盐酸中和、洗涤、过滤、干燥得到纯净白色粉末状高直链改性淀粉。

1.5 分析方法

1.5.1 取代度的测定

测定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的原理与测定丙二醇相同, 羟丙基淀粉的羟丙基可水解成丙二醇, 丙二醇再与水合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的性质, 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羟丙基淀粉取代度[7]。

1.5.2 粘度的测定

称取15 g试样加入300 m L去离子水, 在105℃糊化30 min, 冷却至50℃, 用旋转粘度计测定糊液粘度。

1.5.3 灰分的测定

称取10 g试样, 用马弗炉在650℃焙烧6 h, 冷却至室温, 称取重量, 测定灰分。

1.5.4 样品的红外光谱的测试

将实验制得的样品用溴化钾压片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检测条件:测试范围4 500~0 cm-1, 分辨率1 cm-1, 扫描时间30 s。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图1)

由图1可知, 在3 421 cm-1处出现淀粉-O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1 640 cm-1、1 430 cm-1、1 160 cm-1出现了-O-C-C-C的特性吸收峰, 其中1 640 cm-1处为C-O键对称与不对称伸缩振动的吸收峰为强峰, 在1 430 cm-1、1 160 cm-1处为两个中峰, 证明淀粉已经羟丙基化。在波数为3 421 cm-1峰越来越宽, 而且越来越不对称, 说明了淀粉颗粒的-OH键发生了缔和, 证明淀粉已经交联化[8,9]。

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当反应温度升高时, 羟丙基淀粉的取代度提高。因为提高反应温度, 环氧丙烷分子在溶剂中的运动速度加快, 增大了Na+向颗粒内部的扩散速率, 淀粉与环氧丙烷的有效碰撞几率。但反应温度过高易使环氧丙烷变为气相, 不利于反应的均匀进行, 使产品的取代度降低。反应温度最好低于淀粉的溶胀温度, 一般不超过60℃。反应温度对取代度的影响见图2。因此, 反应温度选择在55℃左右。

2.3 催化剂的影响

在氢氧化钠作催化剂时, 淀粉和环氧丙烷或环氧氯丙烷反应速度较慢, 取代度低。通过实验, 选择一种相转移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提高取代度。此实验的催化体系为:氢氧化钠、聚乙二醇和烷基醇的聚氧乙烯醚。催化剂对取代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见表1。

2.4 醚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醚化反应时间增加, 产品的取代度先增加后减小。醚化反应时间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见图4。因为反应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体系的反应效率不再增加, 使得羟丙基淀粉取代度下降。而且, 随着醚化反应时间的延长, 产品的透明度降低。因此, 醚化反应时间为10 h比较合适。

2.5 醚化剂的影响

随着环氧丙烷的用量增加, 反应体系中环氧基的浓度增大, 与淀粉自由基发生反应的几率增加, 提高了淀粉的醚化程度。当醚化剂用量在10%~20%之间, 取代度逐渐增大, 产品的亲水性和透明度增加, 糊化温度降低。醚化剂的影响见图5。综合考虑, 醚化剂用量为16%。

2.6 交联剂的影响

本文采用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随着环氧氯丙烷的用量增加, 交联度增大。当交联剂用量大于1%时, 产品亲水性降低, 糊化温度增加, 透明度降低, 糊化液产生沉淀物。交联剂的影响见表2。因此交联剂用量为0.8% (以淀粉计) 最好。

2.7 粘度的影响

称取同样重量的样品和高直链淀粉, 照1.5.2方法进行, 分别记录粘度和温度,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样品取代度越大, 其粘度变小, 粘度稳定性随取代度提高而提高。这是由于羟丙基使淀粉颗粒内部粘滞力减少而使粘度降低, 粘度稳定性却提高。

3 结论

(1) 研究了改性高直链淀粉的合成工艺:以甲醇作为溶剂, 采用氢氧化钠、聚乙二醇和烷基醇的聚氧乙烯醚作为催化剂, 反应温度为55℃, 反应时间为16 h, 其取代度在0.2左右。

(2) 本文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醚化剂、交联剂等因素对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醚化剂用量16%, 交联剂用量0.8%, 选用复合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提高取代度, 降低反应时间。

参考文献

[1]危良材.国内外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生产及市场现状分析[J].玻璃纤维, 2007 (2) :29-33.

[2]朱立洪, 李睿, 白涛, 等.改性淀粉浸润剂的配制工艺及性能分析[J].玻璃纤维, 2013 (3) :6-10.

[3]叶轶.国外电工电子行业用玻璃纤维产品及全球市场前景[J].玻璃纤维, 2013 (4) :40-43.

[4]陈鹏, 雷洪, 霍冀川, 等.改性豌豆淀粉用于改进玻纤浸润剂的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 2012, 50 (3) :576-579.

[5]陈广德, 毛学峰, 史雪岩.复合催化固相制备羟丙基淀粉及其制备方法[P].CN101024706.

[6]邱礼平, 温其标.高直链交联变性淀粉结构及糊化性质的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 2004, 12 (1) :8-10.

[7]李学红, 杨京, 徐贵华, 等.羟丙基淀粉取代度测定方法初探[J].粮食与油脂, 2000 (8) :36.

[8]邹丽霞, 刘峙荣, 丁慧玲, 等.微乳化法合成羟丙基高直链淀粉研究[J].食品科技, 2005 (8) :9-12.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究 第9篇

1 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技术的学习不仅仅要依靠书本知识, 还要结合实践。因为所有学习到的知识都是为了实际应用, 如果学校不能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就不能培养出专业型人才, 那么学生毕业就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近年来, 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真正用到实处的现象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进行有效沟通, 教学模式一直在走闭门造车的道路, 一直都按照课本循规蹈矩地进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 没有按照市场要求来教学, 更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开展教学目标,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有效地把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中国的制造业飞速发展, 而电子制造业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学生在这一行业的就业率也不断加大。当面对全球竞争的压力, 我国的产业结构就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开展高职的电子专业教学时, 要深入市场调查人才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实行“校企联手”, 联合对人才进行培养, 打造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可以通过多方渠道抓取市场信息, 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讯, 才能更好地对人才进行培养。

开始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和一些大型的企业建立联系, 要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新产品的开发。这样在老师教学时, 就会体现出知识该如何正确应用。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沟通后, 我们知道了数码相机在大陆会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加入了光电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毕业后能马上融入社会。另外, 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 让他们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教育, 这样可以让学生把知识点和实践结合起来。

要做好毕业生的后期联系工作。在毕业生队伍当中, 可能会有一部分优秀学生经过几年的磨练后, 成为了企业的管理人员, 他们就是了解企业发展动向的人。我们可以请这样的优秀毕业生进行讲座, 让他们提出对课程的建议, 对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议。根据老毕业生的反馈和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 目前电子软件行业人才奇缺, 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加入了软件设计等相关课程。我们也开展了技术选学课, 让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后, 还能掌握一门技术, 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一门手艺。

2 不要忽略基础教学

近几年来, 电子行业的发展态势非常迅猛, 技术革新也非常快, 制造工艺和原件向着标准化前进, 成本降低了不少。在现有的教材中, 专业知识在多数时候要强于理论知识, 但我们在教学时偏重于理论教学, 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所以, 我们要对教学进行改革,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 引入新技术教学

教材通常几年才更新一次, 而技术的更新是时时刻刻的。所以, 教材中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包含并不多, 有很多不能符合企业的技术要求。要注重开展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实际经验来设置课堂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传授更多的实践知识。例如, 在进行模拟电子线路课的时候, 要重点讲解分离元件和模拟电路, 在我们高职沿用的教材中几乎就没有电路应用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整体内容繁杂, 且没有实用性, 偏离了对蓝领的定位。在开展实际教学时, 先分析原件内部, 再分析原件外部的特征应用, 但是不要讲过多的分离原件的内容, 可以适当进行删除和增减。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应用, 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2.2 教学内容设置从实际出发

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不要固守陈规, 要事实求是、与时俱进, 在够用的基础上, 重新重点选择教学内容。可以删减一些没有实际用处的理论课程, 增加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相关内容;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尽量多地安排实际应用课程, 可以进行电子设计自动化核电路仿真教学。

2.3 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这是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电子工作平台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教学应用模拟平台, 可以让学生真实地对工作情景进行实际体验。通过实践, 学生可以对电学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比如, 在讲解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等内容时, 就可以通过平台上机模仿, 清晰地了解实验室的电路状况, 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教学, 这样学生就能非常快速地理解实践工作的原理。比如, 在使用protel99SE软件开展电路设计时, 包含了电原理图绘制、模拟电路等专业技能的掌握, 只依靠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会让学生难以理解, 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会大大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动手能力

可以在课外时间候鼓励学生开展创意小制作或小电子元件维修等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电子兴趣学习小组, 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电子元件, 比如声控灯、门铃等, 来不断培养学生对电子元件的学习兴趣。最开始在制作上可以简单一点, 后来就要逐渐复杂。最开始学生的学习是知识型, 后来就会变成实践型。

我们要保证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应用,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制造方面的乐趣。在出现问题以后, 老师和学生要集体研究, 这样可以有效地找出问题的原因, 以提高学生在维修方面的技巧。当作品完成后, 可以在全班面前展示, 树立学生的信心, 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学生在课余时间应多阅读一些科技报刊, 使视野变得开阔, 并利用网络查阅知识, 了解电子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知识, 以拓宽知识面。

在进行教学实践时, 鼓励学生维修身边的小家电, 这样可以掌握一些简单的技巧, 在维修时也能体会到亲自动手的快乐。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 当学生能够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时, 就会发现知识的实用性, 会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学校可以引进一系列先进的生产线, 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 在流水线上安排学生亲自组装原件, 比如万用表、对讲机的安装和调试等。学生在安装、调试时就会对电子产品产生一定的了解, 安装、调试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在社会上得到认可, 所以我们要了解市场的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教学。进行电子教学只是一个开始, 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 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所以, 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 并且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段德功, 丁莹亮.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16) .

[2]何芹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浅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2 (08) .

[3]高玲, 于帅珍.依托电子设计竞赛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14 (08) .

[4]杨双.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 2013 (04) .

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教学;信息技术;融合;课堂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强化,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电子教学对于培养我国电子工程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电子教学中,由于专业性强,难度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对电子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融入到电子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现代信息技术进入电子教学中,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在此情形下,电子教学应该在明确自身学科定位及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而更好地提升电子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所面临的挑战

1、观念的挑战

电子教学在我国不同的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种电子设备、工程类的基础,作为传统学科,我国的电子教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受到高度的关注与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与电子类工程的关系日益密切,而电子教学却未能充分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些电子学科的内容偏于陈旧,尤其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很多教师还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实行“一言堂”,忽视了学生主体性需求,导致电子教育教学不仅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还难以切实地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

2、技术的挑战

信息技术涵盖的内容广泛,而要实现与电子教学的融合,还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一方面,电子教学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够深入,难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辅助电子教学活动,例如在课件的准备与制作上,教师可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初步掌握一项技术,也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由于耗费的精力与时间过大,导致信息技术很难运用于日常电子教学中。另一方面,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层次较低,无法有效提升电子教学课堂的质量,电子教学中所融入的信息技术含量较少,电子教学的信息技术展示效果不佳,不仅降低了课堂的效率,也使得学生在接受电子知识时遇到一定得阻碍。

3、融合运用形式的挑战

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需要丰富多元的形式为载体,信息技术促进电子教学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展现方式,使抽象的电路图更加的具体、细致,目前,多媒体课件使电子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信息技术形式,因为他可以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整合展现,这种多元化的展示形式使电子教学课堂更加生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课件只是信息技术的其中一部分,而要将电子教学中更加深入的知识展现出来,需要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技术,使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更加充分的融合,才能更完整地呈现电子教学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环境。

二、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容和运用的途径

1、电子教学多媒体课件

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概念、过程、算式推导、电路构成、电子仪器工作原理等,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枯燥乏味,还晦涩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解,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如在讲解桥式整流电路短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电路短路的原因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通过逐一的分解步骤,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或图片,将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注意,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的结合,让学生更加细致地体会电子电路的神奇魅力。

多媒体课件制作还可以将现实中无法呈现的仪器设备展现出来,通过内部构件的分析,让学生对仪器设备有更加完整的理解,从而提升电子教学课堂的整体质量。

2、信息技术中的仿真软件

仿真软件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在很多科学生产实践中都得到广泛的运用,将仿真软件运用到电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加具体地对电子电路作出模拟设计、测试、演示,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电子实验是电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仿真软件,不仅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结合,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电子专业的整体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究。

仿真软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通过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实验所学要的各种条件、电路电流的变化等,让学生对电子电路的发生关系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电子教学的质量。

3、改进学生学习工具与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展现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电子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对各种电子电路、设备仪器、工作原理的认识与实践,还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拓宽视野,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动力,如电子电路的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电子仪器设备优秀案例,通过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查阅、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发表创新的观点,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将信息技术与电子教学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另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认识到电子学习的魅力与乐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更加自主的学习与探究,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将电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成为电子学科教育的重要趋势,不仅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教师拓宽教学技能、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电子教学的备课、教学设计、实验设计、电子实践等各个环节,使二者充分融合,是提高电子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也是促进我们不断学习、创造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宜诗白,华英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商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电子信息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探讨 第11篇

学生在接受并吸收电子信息教育知识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是其接触的最直观的途径。也就是说, 教师课堂效率的高低及其是否能认真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 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接受度的最直观的影响。故而在课堂中, 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理论性的教学, 更应该主动教导学生如何运用电子信息教育的知识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但事实上, 在现在的教学课堂中, 电子信息教育却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其问题大概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学生在汇编语言的使用中表现得很不熟练, 在编写汇编语言的程序时, 往往无从下手,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计算机原理的课程中出现了诸多难题。[1]

第二, 学生的“应付政策”导致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很多需要单个芯片初始化进行编程的项目, 不少学生为了应付采用ROM程序进行编写, 这也就使得实践目的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后, 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多为机械性听教师授课, 很少自己动手主动编写程序, 如此, 实验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意义, 即使实践课堂仍是经常进行, 但学生在实践中所能获得的真正学习价值却是少之又少。

二、电子信息教育的课程内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 信息产业日新月异, 电子信息技术也成为了时下渗透范围最广, 活跃度最高的科学技术。同时, 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由此走进了千家万户, 甚至已成为了当今时代发展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电子信息技术也成为了工科类院系在教学中的主要科目之一。它的授课内容侧重于实践, 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复杂的理论教学体系, 但要想学生的电子信息技术得以提高, 在加大课余实践力度的同时, 把握住主要的理论知识点, 注重在授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无疑也是必不可少的。[2]故而, 笔者认为, 要想把握住电子信息教育的主要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 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独到的见解, 侧重于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诸般难题, 同时, 教师要把握好在课堂进行教学时的侧重点, 既突出其实用价值, 又注重其理论价值, 将授课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并有选择地进行讲解, 遵照由浅入深的讲课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 去除掉无用冗杂的授课内容, 重点突出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 教师在进行电路分析的知识时要对其内容进行分解和简化, 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精华部分溶为一体, 着重讲其外部特征。电路分析是现代电工技术的基石, 也是学好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性知识之一, 传统的电路分析在授课时以基本理论为其主线, 侧重讲解正弦交流电路、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磁路和铁芯线圈电路、互感电路、二端口网络、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时域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但也正因传统电路分析课程在理论上的侧重, 故而其在培养应用能力的部分也有着相当大的不足。但在改革后, 教师可以在讲解电路时将它看成一个内部的黑匣子, 并按照由浅至深, 纵横相交的顺序进行讲述, 这也大体可以算作是对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大方向下的一种创新。

第三, 电子信息技术之间并不是一个个分散的个体, 而是存在着多种必然联系的一个总体。故而, 他们的内容间是存在着整合和分类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不同章节间的联系串联起来, 注重教学中的推陈出新, 使教学安排的内容设置更加趋于合理化。

第四, 将电子信息技术的原理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 故而再多的理论性知识也应当回归到实践中去。电子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极强, 它所培养的学生也应该多为实践性高于理论性的人才, 故而教师在授课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从而扩大电子信息技术的实践范围。

三、电子信息教育实践内容的改革

根据当前的方向, 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是电子信息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武器。笔者认为, 要想进行电子信息教育的实践改革, 必须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也就是要在实验课的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在实验课方面, 应当增加实验课教学在弟子信息教育课堂中的比重, 将单一的理论性的求知过程变为复杂的实验过程。同时, 尽量避免教师指定实验内容及干涉实验结果的行为, 改为由学生自行拟定实验主题, 并且在实验全程中, 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划分, 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所设定的题目, 教师仅负责对实验结果的审核。同时, 应将实验等级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四个部分, 即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操作性实验。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由浅入深, 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 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掌握, 综合性地运用该门课程的内容。在进行这四个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也将通过实验而有所得, 将自己的专业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运用, 进而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课程设计的方面, 教师也应当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 促使学生加深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它不仅可以考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度, 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增加该门课程的趣味价值, 使得学生自发、主动地进行学习, 不仅可以牢记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的思维和意识。故而,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教师要提高课程的灵活性, 将机械的理论转为灵活的运用。

四、定期举办电子竞赛活动

有理论便要有实践, 而竞赛无疑是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积极性和活跃性的有效方式。通过定期举办竞赛的活动, 学生既可以巩固一段时间内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能增强动手能力, 同时赋予原本有些枯燥的电子信息技术这一学科以趣味性。故而, 定期举办电子设计竞赛, 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举三得。作为一种面向各年级学生的科技活动, 它的涵盖范围极大, 其中既有理论设计却又不乏实践制作, 故而在实际生活中也深得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在举办竞赛时, 给予学生一些电路产品的原图纸, 要求学生在读懂电路图后, 进行自行选题, 将电路图改造完善, 也可以让其对电路图中的技术性原理进行总结, 以文案方式进行上报评选。如此一来, 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的了解, 而且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 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园内设立科技小组, 吸引有爱好有能力的同学加入, 以趣味的方式开展各类活动, 使学生在业余时间内也能得到技术方面的加强和研究, 同时, 教师也可以在小组内帮助设立选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由小组成员完成, 选取优秀的作品送交省级、甚至国家级的设计竞赛活动,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在当今社会下, 对于电子信息教育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远比培养其理论知识性的研究更加重要。目前, 电子信息教育通过实践所得到的发展也获得了长足进步。但在诸般的优势情况下, 不足和欠缺之处也是我们所无法忽略的。故而笔者认为, 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弊病需要教师来完成改革。首先, 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作为学生的兴趣点所在, 通过网络进行辅助作用也有利于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其次, 教师在课堂中应将“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转为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自行在课堂中发掘新知识, 举一反三,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 以层次法对实验教学进行分门别类。电子信息教学的难度跨越度极大, 故而, 教师就更应该掌握层次教学方法, 由浅至深、由易到难, 针对学生的课堂接受情况不断地改变教学策略,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为学生安排最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最高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 改进教学方式, 使电子教育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蓬勃发展。

摘要:目前在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中, 电子信息教育无疑是其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课程之一。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 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电子信息教育的出现也是为适应当今社会所产生的必然要求。但这门课程, 在目前发展进程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仍存在着诸多弊病,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对电子信息教育进行相应改革, 故而, 笔者从对电子信息教育的改革方案出发, 浅论电子信息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改革,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教育,实践教学,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程希泽.电子信息教育在实验教学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探讨[J].电子制作, 2015 (08) :117.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精选11篇)合成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第1篇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中,《电子测量技术》 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