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的雅与俗
花鸟画的雅与俗(精选4篇)
花鸟画的雅与俗 第1篇
一、形神
形与神是中国画的美学问题。自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论来以后, 每代的形神论在各方面不断深入而且使其丰富, 向前发展。因此, 无论是哪一代的论画者们所表达的语言和他们所体现的内容有多大的不同, 但是“神韵为上, 形似次之”的主次关系的把握则决定了作品雅俗的格调。谢赫的《画品》在品画中对形似之外的神、气、韵的追求视为超凡脱俗之举。形和神在花鸟画中, 往往注重对形的描绘, 使其倾向俗, 注重形神兼备则雅。历代文人画排斥画工画, 说其俗气, 其原因是画工对形注重却对神的忽视。宋代的花鸟画对物象描绘的重视, 宋代花鸟画多为写实, 以小幅为主, 以造型和对画面氛围的营造取胜, 形成了宋代独特的审美倾向。如《枇杷山鸟图》一只山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食果实, 这时发现一蚂蚁爬于其上, 于是停下啄食, 定睛端详, 神情生动。由于山鸟的动作, 枝头仿佛失去平衡而上下晃动, 画中静中有动, 妙趣横生。这是画家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自然热爱的结果。花鸟画其意义在于通过描绘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抽象的道理。工笔画这种以形造型并不是机械的模仿自然, 而是通过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物象进行加工, 是对物象的一种再认识, 一种升华。因此, 在花鸟画中, 注重物象的精致刻画并不是倾向于俗的表现。在宋代的院体画中, 文人画对院体画持有偏见, 贬其俗气,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因为院体画对形的刻画比较注重, 而文人对水墨画推崇备至, 把水墨推上很高的位置, 称其水墨画为雅, 成为一种趋势, 在当时社会形成一种普遍倾向。其实, 宋代的院体画的雅, 是对生命的道通过作品意象来传达, 以物象的再现表现出来, 而文人水墨花鸟画, 则是对神的重视, 它不拘泥于形的把握, 而是在塑造型上多以主观处理。所以不能以简单的形似就叫俗, 形是神的载体, 而神依附于形存在, 因此, 作品的形之似与否不能成为判断花鸟画作品雅俗的一种标准。
二、笔墨
以笔墨论雅俗, 首先表现在技法方面, 其用笔是否板、刻、结, 以及笔墨的干湿浓淡, 运笔的快慢缓急顺逆正侧。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论用笔三病》:“一曰板, 二曰刻, 三曰结。板者腕弱笔痴, 全亏取兴, 物状平扁, 不能圆浑也;刻者运笔中疑, 心手相戾, 勾画之际, 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 当不散, 似物凝碍, 不能流畅也。”笔墨的俗归结于对中国画辨证思维的把握。当然还包括对物象的长期观察和作品的构思。中国画受道家儒家思想影响的形成以墨代色的色彩观。因此在《小山画谱》记载到:“笔之雅俗在本于性生, 亦由于学习生而俗者不可医, 习而俗者犹可救俗眼不识, 但颜色鲜明, 繁华富贵者为妙。而强为知识者, 又以水墨为雅, 以脂粉为俗。二者所见略同, 不知画固有浓脂艳粉而不伤于雅, 淡墨数笔而无解于俗者。
三、题材
社会本身就存在着简单与复杂、落后与先进、渺小与宏大、次要与重要、瞬间与永恒、单调与丰富、暧昧与明朗、严肃与活泼、悲壮与欣喜、滑稽与崇高、庸俗与伟大、平凡与独特等之分, 所以题材有差异那是必然的, 这是客观规律, 毋庸置疑。在社会的不同时期, 其题材是不同, 而且画种的地位随时代背景不同有所变化。从而不同时期的不同画种或题材的兴盛, 影响同一时期雅俗鉴赏的标准。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强大, 视院画为俗, 成为文人的主导雅俗思想。文人绘画多为寄兴抒情, 写胸中逸气, 创作题材多以梅兰竹菊自喻。以后, 文人画家们的观点左右着整个画坛。如, 视传统观念经典题材以外的题材为不雅, 如鱼、菜、蟹。显然, 看雅俗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性特征。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说过:“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 是它的本质。”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再现的, 不应该根据绘画的的题材来划分雅俗。
其实文人画中也有审美品位的高低优劣之分, 并不是所用的文人画都姓雅。院体画中也不缺精品, 并非都是俗不可耐的作品, 不能带有色眼镜看待。因此, 我们要根据具体作品自身的艺术风貌、审美格调来判断画作的雅俗, 而不是一刀切地给职业画和文人画划分雅俗。
四、修养
“绘画的美源于文心。画中无文, 则画不可读;若无心, 则画不明志也。”中国画讲究的是雅逸而高妙, 它是画家的思想变幻形成视觉知觉的全过程。一个画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学养, 那么这个画家对绘画的领悟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要广泛阅读哲学、美学、文学等书籍, 加强文化的学习, 以及对音乐、民间艺术、西方艺术等优秀艺术的吸收, 进行文化积淀, 积淀, 再积淀。“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这样才能减少俗而向雅靠拢, 雅俗与否, 最终还是呈现在画面上。正所谓“清者自清, 浊则自浊, ”想要追求作品的“雅”, 就必须通过提高绘画者自身的修养, 这样才能感悟到作品的“雅”的内涵, 从而更能体会到“俗”的含义。
总之, 影响花鸟画的雅俗有很多影响因子, 而综上这些不是影响花鸟画的雅俗的品评, 只是想为花鸟画向高品味作品的发展提供基础。因此, 只要我们把中国画的审美的共性和花鸟画审美的特性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 就能为今后花鸟画的创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雅俗”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它们是互为矛盾的关系, 它们既对立又相互统一, 缺一不可。雅俗在中国画中, 尤其在花鸟画中, 雅俗成为一种绘画品评的重要标准。在中国传统艺术中, 尚雅贬俗一直占主导地位, 不同的时期, 雅俗的含义也各不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 花鸟画中的雅俗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雅俗雅俗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11.
[2]刘勰.文心雕龙[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5.
浅谈大众文化中的雅与俗 第2篇
关键词:雅与俗;大众文化;雅俗共赏
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内容的越来越丰富,大众的审美趣味也呈现多元化,一方面通俗的音乐如《最炫民族风》,《小苹果》,青春励志小说等红遍大街小巷,另一方面探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百家讲坛》,以及传统国学、三字经等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个是通俗趣味、以娱乐大众为主的俗文化,一个是精致典雅、以提高人们文化修养为主的雅文化。
雅文学和俗文学,一直是美学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在传统的文学观念里,雅文学与俗文学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高雅文学追求表现作者对现实、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致力于提高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通俗文学则主要追求娱乐大众,满足大众一般的精神文化需求,雅文学和俗文学是相对而言的,对它们的区别和界定也有各种各样的阐释。但随着21世纪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到不断提高,雅与俗之间的对立逐渐消解,二者走向互动依存的状态。
一、雅与俗的畸形发展
对于雅文化和俗文化,近代的中国文化对其曾有过片面极端的理解,曾为了雅文化的发展而打压俗文化的创作,也曾为了满足娱乐大众的精神需求而一味发展俗文化。
(一)雅文化的发展
以雅文化为主流而忽视俗文化的文化现象屡见不鲜。前几年国学盛行,一些城市办起了国学班,一些家长不顾孩子是否能懂,把两三岁的小孩送到里面学习,那些摇头晃脑的诵读国学经典的孩子是否就能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三纲五常,五伦八德?还记得冯导的《私人定制》影片中雅与俗的故事:李成儒演的大导,获奖无数,国内的,国际的,奥斯卡的,终身成就的……他认为这些都是些俗奖,就想变得高雅。私人订制为他创造了特高雅的环境,让他去生活,竟然得了“雅过敏症”。由此可见,一味地重视雅文化而忽视俗文化并不能促进人们健康和谐的生活和发展。
(二)俗文化的兴盛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他们使加工形态的文学艺术相形见绌,他们是一切加工形态的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藉此,作家们开始无条件地向“工农兵学习”,民间文学成为文学的正统形式。 那些“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拥有知识、批判意识及个性主义的作家难以走向大众、为百姓所接受,因此必须无条件地放弃。纯文学作家基本上失去了对文学发展的干涉能力。民间文学固有的俗气陋习大肆发展。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文坛上的“多余人”。雅文学的边缘化,文学俗化进入失控状态,从而直接导致作品艺术质量的下降
二、文学发展的趋势
(一)俗文学向雅文学的转换
俗文学与雅文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纵观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明清小说,几乎每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俗文学到雅文学的发展过程,例如现在被奉为国学经典《诗经》,在先秦时期,是广泛流传于世俗民间的民歌,因此在先秦时期它属于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到了汉代,这些民歌又被认为是“雅文学”,而现在则成为了国学经典之作。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清朝,石头记被认为是禁书。但是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将之视为一部具有高度思想价值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伟大作品。因此,文学的雅与俗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历史上的俗文学经过时间的过滤到了现在或者未来也许就会成为雅文学。
(二)雅俗共赏的新发展
当今中外文学,“雅俗共享”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只雅不俗难以获得更广泛的读者;只俗不雅,难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雅文化与俗文化相辅相成,为文学的新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被认为将大俗大雅完美结合的张爱玲,她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把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说形式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完美融合,使得作品既有高度的思想价值,也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此外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等作品,也是兼取雅俗小说之长,达到了大俗大雅的境界,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审美性、需求性相结合,使得作品雅俗相融。既能丰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也能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修养。
此外,随着21世纪以来电视电影的普及,加速了雅俗文化的彼此转化,雅文化通过电视这一媒介的转化走向大众、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例如《武则天》、《大汉天子》等通过电视剧的形式让人们更能直接的了解历史,将《活着》《平凡的世界》改编成电视剧让人们去体味中国人的精神,雅文学文本通过电视媒介散播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去,让人们有了了解的广阔平台。另一方面,中国精神也正在通过一些幽默诙谐的方式来表现,比如这几年的春晚小品,《将军与士兵》真实再现九三阅兵前夕,一个普通士兵班长训练一位坚持带头训练达标的将军的情景,让百姓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感受到更为强大的中国梦、强军梦。关注底层普通人的《社区民警于三快》《快递小乔》《公交协奏曲》等故事,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那些生活在城市底层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善良的人们。雅文化通过电视等形式的改变有的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更广的受众人群;同时,俗文化也通过电视提升了一定的精神高度,形成普及社会的新风尚。
三、结语
陈福朗在《怪味嬉皮士·后记》中说:“我一直在追寻一条雅俗共享的艺术道路,使自己的作品既拥有广大读者,又有相当的审美价值,让读者在得到阅读 愉悦的同时,还得到思想启迪。”雅俗共享是当今文学发展的新趋势,雅中有俗,可以扩大文学的受众群体,增强文学的人文情怀;俗中有雅,可以提高文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增强文学的文化底蕴。将雅与俗完美结合,丰富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凤亮.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2]杨敏.关于“雅”与“俗”的再理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3]严琳.大众视域下文化的雅与俗--从春晚小品看大众文化取向[J].华章 ,2014(24).
[4]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9.
[5]黄书泉.从“俗中有雅”到“雅俗融合”——试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通俗长篇小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民间艺术的雅与俗 第3篇
雅与俗,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 西方无此概念。
在中国传统的概念中, 人生的一切行为, 都要符合道德要求。每个人都能够不断反省自己, 提升自己, 人类社会才会和谐而无争, 每个人才能和乐而美满地度过一生。流俗的行为, 虽然会一时取悦于大众, 但悦众往往逆德, 故中国人凡涉俗字, 特加鄙视。如中国人经常说:移风易俗, 匡时正俗, 和人宁俗, 陶物振俗等。
俗, 往往具有地域性、时间性。既具此两种特点, 可知它不具有长久性, 没有永恒的流传价值, 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如西方的音乐, 先有古典乐, 继之有爵士乐, 又有摇滚乐, 现又有流行音乐。每每兴起于一时, 大众趋之若鹜。久则生厌, 标新立异, 又寻新的花样。变来变去, 无外乎投众人之所好, 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立意在其中。一般人受此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亦无所着落, 心中也没有真正的中心思想, 只好一味地寻求新的刺激, 浑浑愕愕地“跟着感觉走”而已。身为现代社会中的我们, 谁不受此靡靡之音的负面影响?
而中国传统观念, 无论音乐也好, 绘画也好, 文学也好, 一切艺术形式, 乃至一切思想、政治、经济、社会行为, 必分雅俗, 必须使一切行为有其永恒不破之价值。而道德、道义, 无论是何种民族、何种国家, 无论古今, 它是每一个人长久不变的永恒需求, 是人性中本具的向上、向善的天然愿望, 自然永久, 自然永恒。中国人对此深思熟虑, 为了圆满地安排人生, 一切行为必“以德为先”, 称其为“雅”, 鼓励大家乐雅鄙俗, 这正是中国人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的体现。
中国人将人生的一切行为都分雅俗, 期望所有的人都能自觉地以道德为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言行, 每个人都成为儒雅君子, 从而建立一个美满和谐的人间乐土。孟子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正是有这样深厚悠久的文化传统, 所以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有一大不同处, 即中国人特具道德感。中国人普遍心地善良, 敬业乐群, 乐善好施, 其心灵之淳厚善良, 为其他民族所少见。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持“雅俗之辨”的传统观念有直接的关系。
二、民间艺术的中蕴含的大雅
著名画家吴冠中在评价《石涛世界》中说道:“石涛重感受, 有感而作, 我入黄山, 如见石涛其人。吾道一以贯之, 体现在创作上是尊重自我感受。重感受, 且多变, 这便是无法之法的出发点。不限于题材, 石涛画山川、人物、花木, 都缘传情。”“收尽奇峰打草稿”只说明石涛创作源于生活, 其实石涛的艺术到并不侧重在“奇”, 而在于“真”, 他的画新颖、平易、亲切, 只有当时死抱着八股山水观念者才会觉得他怪。早在学生时代, 吴冠中就对梵高和石涛一见钟情, 入迷。他们的作品都流溢着浓郁的感情, 情胜于技。吴冠中说:我贪得无恹地到处找他们的作品, 因每幅作品都含蕴着不同的情思, 均能从中触摸到作者强劲的脉搏和灼热的体温。真情永远感人, 在体育与健美的时代新潮中, “人比黄花瘦”的艺术意境仍脍炙人口。流传于民间的手工艺品, 其制作巧夺天工, 均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历代皇家宫廷里摆设的工艺品, 即贡品, 出自民间, 却来自大臣们的供奉。
在艺术的审美追求上, 重雅轻俗,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求“雅”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主流, 很多艺术门类和艺术家为求“雅”而不遗余力。“俗”在中国是有原罪的, 似乎总是与低俗、庸俗、粗俗、媚俗等联系在一起, 很多艺术门类和艺术家视之为洪水猛兽而不齿。按照通常的理解, 以雅俗作为标准, 可以将艺术门类大致分为两类。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舞剧、话剧、油画、国画等属雅艺术, 相声、小品、二人转、魔术、杂技、评书、漫画等属俗艺术。但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在今天看来, 《诗经》无疑是我国古代雅文学中成就最高的典范之一, 但其中的《风》和《雅》在当时却分别是俗和雅的极致;唐诗宋词同样是雅的典范, 但唐宋时代的诗人、词人也有雅俗之分, 杜甫、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等是雅派诗词大家, 白居易、柳宗元等则为俗派诗词大家。白居易写诗, 最求通俗,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等因通俗易懂而成为千古绝唱。从《诗经》到唐诗宋词, 其中的经典名篇, 无论是雅还是俗, 能流传至今的, 无一不是“雅俗共赏”的典范。
艺有雅俗之分, 言有雅俗之别。须知雅人也做俗事, 俗人也有雅举。刻意脱俗而求雅, 往往不是真雅。唯有雅俗共赏, 才是真高度、真境界、真智慧和真力量, 才能产生巨大的生命力和超常的影响力。
三、民间艺术走上历史的舞台
为什么长久以来低迷的民族音乐在“女子十二乐坊”的商业炒作下, 获得如此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为什么诸位前辈大师的演奏仅仅是得到行内人士的称道, 在普通民众中默默无闻, 几个年轻的小丫头却能征服众多民乐的门外汉?难道她们的演奏已经登峰造极, 远远高于众多致毕生精力于民乐艺术的老先生们?
这些年, 东北二人转这个词汇因为赵本山的缘故渐渐成了各地报纸文娱版面上的常见词, 从《刘老根》热播到央视小品大赛表演风波, 二人转在追捧与呵斥中已渐渐把脚步迈进了山海关内。而从上周四开始, 中国评剧院的“红馆”剧场每晚都将上演吉林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表演的二人转, 按现定计划, 表演将在这里持续一年。
在赵本山出名之前, 二人转艺人的江湖地位很低, 经常是在街头巡回表演, 或是到乡间去给婚丧节庆添热闹, 演出一场才几块, 几十块, 由此构成了一种生存状态上的恶性循环:因为地位低, 所以不入大雅之堂, 只能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演出, 投他们所好, 以黄段子等庸俗的东西来迎合人最原始的本能;又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而使自身受到极大的限制, 无法提升层次, 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赵本山的可贵之处便在于他自己是从这样的一种环境和生存状态中来的, 但他能对此产生意识, 并积极利用自己所获得的机会对这种曲艺形式进行改造, 使其成为雅俗共赏的东西, 获得更多人的接受与喜爱。他是一个可以被载入史册的艺人, 对二人转可以称得上有再造之恩, 一如当年的侯宝林之于相声。
花鸟画的雅与俗 第4篇
的道路。他的人物画匠心独运, 画面意境新颖深邃, 其绘画的雅与俗问题一直是近代以来讨论的热点。
被誉为海派巨擘的任伯年于184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一个有绘画家学的市民知识分子家庭, 初名润, 字小楼, 后字伯年。任伯年的父亲是一位有文化的民间画家, 这成为任伯
年日后绘画发展上的一个重要基础。任伯年在绘画技法上继承了陈洪绶、任熊、任薰诸家之长, 同时又吸收了民间传统
艺术的养分。其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 艺术趣味由雅转“俗”, 艺术形式由千篇一律而化为多姿多彩。他的作品明快清新、意趣盎然、技艺超妙, 人物画更是寓意深远, 从而被认为是海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蔡若虹称之为“近代绘画的巨匠”, 徐悲鸿称他为“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的第一人”。
任伯年的画平易近人, 通俗易懂, 画中人物生动传神,
他的人物画取材非常广泛, 还画神仙佛道、传奇人物, 因此画面常常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有人批评任伯年的画缺少文化修养, 不会作诗题款, 画品不高, 以此贬低他的绘画成就。如果我们对任伯年的作品不加以研究和分析, 盲目地赞扬或一味否定, 这对于我们接受前人的遗产也是不利的。古往今来, 凡是一个作品能得到多数人喜爱, 能够被普通人所接受的画家, 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独到之处。况且绘画主要是依靠形象来表现的, 我们要从画家的作品题材、内容并结合时代背景等方面来全面看待。
由于任伯年自幼随父卖画, 吸收了民间绘画的精华。后又受任渭长、任阜长等名家的影响, 继承了陈老莲的画风, 所以任伯年的画既有来自民间的“俗”, 又有来自文人画家表现方法的“雅”。正因为他的画有雅有俗, 受到广大群众和文人们的喜爱与欣赏, 所以影响很大, 遍及全国。任伯年的人物画具有时代特征, 体现了近代中国画坛受“西画东渐”时风影响的特点。任伯年的许多作品中还蕴涵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 他用自己的画笔, 揭示群众心声, 描绘人民的愿望。因而, 任伯年创作的艺术形象高于同时代的许多画家, 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任伯年的作品取材来看, 人物画中有苏轼、苏武、钟馗、牧童等富有人情味的民间传统题材, 如表达“小刀会”爱国革命运动的《观刀图》;技法高超的大型作品《群仙祝寿图》;表达旧社会文人不幸的《饥看天图》和没落封建社会文人自嘲的《酸寒尉像》, 表现边塞历史题材的《关河一望萧索》。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形象都颇简练和传神, 造型生动, 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画风独特, 自成一家。
任伯年的人物画原型大都是他所熟悉的朋友和亲属, 他能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描绘对象, 具有独创的艺术技巧。他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 他反复画钟馗、八仙、神话故事、历史故事、鸳鸯等一类题材, 但在艺术处理上各不相同, 构思新颖、奇思妙想、千变万化。
“俗”是任伯年绘画的主要特色, 是他思想感情、性格气质、文化修养、艺术情趣、审美理想等在创作中的反映, 是任伯年不同于其他画家的独特之处, 也是其绘画作品与大多数画家不同、大放异彩的原因。通过群众熟悉的喜闻乐见的题材, 对社会生活进行独立的判断与批判, 形成个人的见解并赋予作品新意, 所以他的作品经得起群众的考验, 又同时具有他人所不能代替的个性,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 是一朵奇葩, 独树一帜。由此可见, 任伯年的画是在通俗的基础上求高雅的, “雅俗共赏”正是任伯年绘画的特点。
任伯年的绘画受当时的历史状况和阶级状况所制约, 当然也不能完全超越时代, 他的民主思想是有限度的, 不够完全成熟的。特别是在任伯年后期影响很大, 要他画画的人太多, 为了赶画, 不免在画中有不少“率”笔, 即有的地方尚嫌粗糙。也由于画得太多, 有一些画华丽有余, 朴实不够。[2]但与当时画坛上的封建顽固派势力相比, 他适应了历史潮流, 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任伯年的人物画作为晚清“海派人物画”的代表, 不仅是明清以来中国画坛优秀人物画传统的新的集成与发展, 而且直接成为现代中国人物画不同画派的源头与先声, 其人物成为后来“海派人物画”兼容并蓄的特色;而人物画中所包含的画工性品格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京派人物画”发展的基础;人物画包含的文人性品格成为“浙派人物画”形成的基础。若就当时的中国画坛, 尤其是在中国人物画方面, 任伯年作为近代中国画家中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两种不同因素相互并存或相互融合的过渡性特征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后来的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黄胄等画家, 甚至建国后享誉画坛的浙派人物画派, 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借鉴了任伯年融贯中西的绘画传统。
晚清的中国传统绘画由于存在因袭模仿、脱离群众的弱点, 已处于衰势。任伯年适应新兴工商业城市的要求, 发扬传统技巧中的精华, 汲取民间和外来画种的营养而有所突破, 在传统基础上恢复师造化的优良传统, 吸收外国绘画的某些技法表现新内容, 大胆探索, 取得成就。任伯年不仅应当被视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从古代向现代转变的推动者与启蒙者, 还应当被当作开辟通向20世纪中国画全面复兴之路特别是人物画复兴之路的先驱者。他能够不为当时流风所困, 突破了以往千人一面、陈陈相因、没有生机的固定模式, 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任伯年以他在清末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上的独特成就, 成为了近代中国传统人物画别开生面的主要代表。他所开创的人物画创作新方法, 对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
摘要:任伯年的人物画作为古代传统绘画和现代中国画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人物画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任伯年的作品不仅使我们领悟到古代绘画的精华, 还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当今中国画创作的道路。他的人物画匠心独运, 画面意境新颖深邃, 其绘画的雅与俗问题一直是近代以来讨论的热点。
参考文献
[1]薛永年.海派巨擘任伯年的生平与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 (1)
花鸟画的雅与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