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6篇)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第1篇

摘要:我国会计体系分为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两大分支,其中,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只是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制定政策和监管预算施行而言则是至关紧要的。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而言,其不仅背负着国民服务经济支柱性产业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同时也要完成自身的使命,造福于民。但是,目前来说,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会计预算管理在如此严峻时势下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了预期既定目标及任务的完成。鉴于这些问题本文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改革举措。本文还从预算会计核算的必要性为立足点,剖析了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面临的应战和艰难,并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倡议。

关键字:事业单位 拨款 体制

所谓预算会计,主要是指以预算管理为重心展开的会计工作主体,并集核算、反映、相互监督职能于一体的专业会计工种,因此地方各级组织机构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预算会计。总体来说,经过多年的实践及不断总结,我国当前的预算会计机制基本趋于完善。但是,随着当前经济计划体制的逐步深入及变革,政府以及所在地方区域内的事业单位基本会计职能已经发生了改变。而面对当前愈发严峻的形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及其相关工作流程的开展所表现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我们需要提出更加完备的解决之道。

预算会计又称拨款会计。用来追踪和记载触及财政拨款及其运用的营运事项,它掩盖拨款、拨款分配、拨款增减变动、承诺、核实的支出,以及付款阶段的资金拨付。会计集中核算是在单位预算管理体制、资金支配权及会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取消事业单位现有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岗位,只设立报账员,担任本单位财务材料的搜集、传送和报销,由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以下简称会计中心),在银行统一开设账户,集中停止会计核算、办理资金支付结算、管理会计档案及统一财务公开的核算机制。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必要性

(一)进步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请求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归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会计中心选配高素质的专职会计人员,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厉依照国度统一会计制度停止核算,大大进步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了信息材料的真实完好、及时和统一,同时也进步了各个主体应用会计信息的效率。有利于事业单位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增强财政资金管理,进步资金运用效率的请求

会计中心成立后,各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增强统一管理,增强了管理部门对资金运用的监管,使资金调度愈加灵敏,有效进步了资金的运用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平安运用。

(三)强化财政监视职能,减少违规违法行为的请求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的每一项支出都必需经过会计中心的严厉审核,不合规则的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超范围、超规范的违纪、违规支出果断予以拒付。这样的监视体系必然会限制违规、违纪行为的发作,使资金的运用愈加透明化、科学化,有利于我国事业单位安康的开展。

(四)促进了政府采购与“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顺利施行的请求

事业单位提出支付申请的根据是其预算指标。一切开支在单位审核的根底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人账;同时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根绝了回扣等问题。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事业单位吊销了一切银行账户,各项事业性收费及处分收入均直达国库,完成了收缴别离、罚缴别离,完成了权利的别离,有效的根绝了贪污、糜烂等现象的发作。

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剖析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增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重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中央。详细如下: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监控问题

原始凭证是反映经济业务最根本的材料,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视是断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环节。由于会计中心的人员不参与单位的详细业务,只能依据票据来断定,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能否完备;二是看票据能否标准合法。但凡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论反映的经济内容能否真实,都必需报销。由于分类不清和监管制度不健全,所以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出疑问。

(二)会计核算与财富物资管理的脱节问题

会计中心将记账、算账等工作停止集中。而财富物资等需求反映的客观经济事物仍分散在单位。假设单位指导与报账员法制观念淡薄,或因工作忽略而不提供真实状况,会计中心将无从得知各单位的资产实有情况。但凡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注销保管,财富物资由原单位停止管理,核算与物资管理的脱节问题必然会滋生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

(三)经费开支规范问题

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规范。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规范规则执行,从而招致在报账业务的审核中。会计中心难以把握准绳性与灵敏性的尺度,经常会形成对某一支进项目预算单位恳求支付与会计中心回绝支付的矛盾。

(四)管理层对本单位的往来经济业务的控制问题

在处置单位往来经济业务时,由于单位报账员不停止日常账务处置,而会计中心只提供月报表材料,使单位指导及报账员对本单位债权债务不能及时把握,给其结算工作添加了不用要的费事。

(五)预算管理问题

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监视机制还不健全,未能树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且归入会计中心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实行部门预算标准化方面尚有差距,在支出方面随意睦依然存在,因此形成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依然十分单薄。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想象

(一)构建财政稽查监视、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机制

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经过增强财政监视,加大对奉公守法行为的处分力度,树立奉公守法行为档案,进步财政监视的威慑力;能够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停止剖析,找到相比照重较大的项目停止重点监控,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视;也能够经过上下之间的纵向比拟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拟,查找经费支出的不合理成分,剖析缘由,加以纠正;还能够充沛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应用播送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将部门经费运用状况和管理倡议等会计信息及时反应给各部门。

(二)增强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交融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变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进步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益和增强会计监视,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转本钱。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变革主体和目的是完整分歧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变革相分离是完整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施行和稳健运转,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根底。

(三)实在注重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动单位会计义务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财务职能,而且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变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更进一步增强,范围也要进一步扩展。因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应愈加注重财务管理工作。单位的报账会计应当持证上岗,有据注销会计台帐,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对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停止指导审批前的审核及阐明,向会计中心报账并阐明单位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状况等职责。因而要增强报账会计队伍建立,进步报账会计整体素质是强化财务管理和进步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而制定报账会计的道德标准,树立恪守职业道德的监视考核机制是进步会计工作质量和报账会计总体素质的保证。

(四)增强预算的管理

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一切公共资金的完好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方式,统筹思索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人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而,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变革,扩展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契合实践的定员定额规范,改良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经过提早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进步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编制预算办法的选择上,应该综合各个办法的优点,尽量选择混合预算办法,将预算结果与理想的企业运营状况停止良好的分离,在最大水平上凸显预算管理的作用。

摘 要:

所谓预算会计,主要是指以预算管理为重心展开的会计工作主体,并集核算、反映、相互监督职能于一体的专业会计工种,因此地方各级组织机构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预算会计。总体来说,经过多年的实践及不断总结,我国当前的预算会计机制基本趋于完善。但是,随着当前经济计划体制的逐步深入及变革,政府以及所在地方区域内的事业单位基本会计职能已经发生了改变。而面对当前愈发严峻的形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及其相关工作流程的开展所表现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我们需要提出更加完备的解决之道。

一、主要存在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原始凭证是反映会计工作业务范畴内活动展开的基本资料,而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及监督是评价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的主要依据。常规而言,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本身不参与具体经营活动各项事宜,因此只能由各种资料、数据、及各项信息来评价会计工作业务范畴内的报账发票是否健全,同时还要看各项经营支出活动产生的发票数据是否真实有效,合理合法。也就是说,会计发票数据、手续等是否健全、完备,并且合法,才能如实报销。但是,当前不少事业单位未能视真实情况而如实反映,会计失真、弄组作假情节尤为严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徇私舞弊、违规逾矩等现象,进而致使大量资源造成浪费与流失。

(二)事业单位预算单位地位需变革

预算会计基本任务中心主要倾向于预算管理,本身不会参与各项物质生产环节。以往传统观念上的预算会计包含财政支出有关的预算会计、行政组织机构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三者组成。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及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入及变革的影响,事业单位也先后顺应形势所需相继推广了绩效测评机制,致使事业单位基本性质发生改变,不少事业单位由非营利性质转向为营利性质,不仅承接着国家下达的各项财政经费、拨款,自身还有一定的稳定收入,进而在资本资金管理方面实行独立核算。诸如某些大型律师税务所、民办学校以及大型体育场等,都逐步改变自身经营性质,实行对立核算、自负盈亏。因此,这些组织机构的会计主体是否属于预算会计主体还有待推敲。

(三)核算方法有失科学性 对于事业单位组织机构而言,往往预算会计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主要倾向于汇总支出费用总额。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事业单位资金缺乏有效管理,无法为单位本身提供有利、真实以及参考或衡量价值准确的会计信息。另外,有不少事业单位往往对自身固定资产具体管理漠不关心,对待某些固定资产往往不进行计提折旧,这就导致了某些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得不到准确的了解,进而对于一些闲置资产及报废资产的处理情节无章无序;另外,某些事业单位也通常将自身固定资产盘活,把固定资产性质改变,充分利用到商业中去,进而导致在会计报表登记这一块,不能准确衡量资料的评估价值,连带导致的是会计信息

质量难以保障。

二、解决相应问题的实施对策

(一)强化预算管理实现预算会计目标

其一,要提升预算编制的使用及监督效能。也就是说,不论事业单位是非营利还是营利性质都应当把自身经营的收入支出归入到预算体系中去,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资金外流。同时,在预算编制这一块,应当由明确各个部门,集体综合进行预算编制,进而避免重复编制现象发生。对于监管、监督环节的活动开展,应有单位财政部门进行监督,发挥出事业单位的管理执行能力,合理对各项支出经费进行评估,找出项目监控的重点部分,对项目各项经费的使用出向进行追踪、监督。另外,当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机构内部监督,在预算会计各项事宜的处理应当配套电算化程序流程,充分发挥电算化在财政相关业务支出的这一块的优势,配合监督行为活动的开展。其次,加强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组织的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强财务管理可提高预算资金的利用率,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共化。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应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单位的报账会计应当持证上岗,处理好登记会计台帐,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并对会计事项的真实性进行预审。

(二)重新界定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地位

事业单位本身职能的改变,直接连带的是其预算会计基本职能也相应做出变革,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发展形势所需。但当前不论如何看待预算会计的最终划分地位及性质的归属问题,即具体是归结到企业会计一类还是划分到政府会计公益性一类。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衡量好自身事业单位的机构、性质特点,对于被市场化模式同步的、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主体而言,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虽然风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但是其经济效益也同样提升了,因此这类事业单位应当改用成企业预算会计比较适中,即会计预算偏向于权责发生制;但对于一些仍具备公益性性质的事业单位主体而言,依然适用预算会计。

(三)改进会计准则,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及科学性

传统意义上的预算会计在固定资产、收支统计、及会计信息反映与揭露等方面的处理仍然有失科学性。也就是说,对于非营利事业单位而言,其具备产业价值及公益性机构的双重性质,其所对应的固定资产保值也要增值,应当按照相应规范及标准实施计提折旧对固定资产。另外,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宜并入事业性收入,归结为预算外资金。在现金流量上,将收支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这样才能通过预算会计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的资产、现金流量,进行成本分析,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语:

总之,当前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改革过程是一个漫长且系统的复杂过程。我们不仅要掌握好理论基础,为实践的改革及推进做出铺垫,同时也要保证自身事业单位的各项预算会计流程工作的开展有规有矩,才能在统筹协调各项事宜的前提下实现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逐步变革。

摘要:我国会计体系分为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两大分支,其中,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自从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分开之后,国家相继出台和实施了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区别进行探析。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报告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于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拨的款项,所以需对各项资金的耗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柳生,因此,必须采用动态的等式,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首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别,两者相比较而言,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更为细化和全面,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简单、数量也相对较少;其次,两者在某些相同的会计业务核算事项上,其核算方法不同,如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就存在较大区别;再次,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结论: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得到了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差异会逐步缩小,但是可能完全达成一致,两者的本质差异性是无法消除的。

参考文献: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6).[4]关秀峰.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财经界(学术),2009(3).[1] 李玲.关于中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进一步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 2009,(01).[2] 蒋晓凤.关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改革的探讨[J].现代商业, 2009,(17).[3] 王永奇.当前会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02).[7] 李筱佳.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研究, 2009,(06).[8] 杜安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内外部问题研究——基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化管理[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01).[9] 顾豫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成因及对策[J].市场论坛, 2009,(02).[10] 田春燕.适应预算管理的要求,改革预算会计制度[J].河套大学学报, 2009,(03).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第2篇

财务会计系毕业论文选题库(一)会计学部分

1、学习会计后,给我的人生启示

2、××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现状及问题剖析

3、企业会计准则在某企业的具体应用

4、《会计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从××案例引发的会计造假思考

6、对某企业执行现行税收政策的若干思考

7、税收筹划在企业的具体应用及相关财务、会计问题

8、关于××资产减值问题的探讨

9、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思考

10、《会计法》的会计责任体系分析

11、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有关问题探讨

12、××会计信息的探讨

13、××会计要素的探讨

14、稳健性原则及其发展分析

15、企业盈余管理有关问题探讨

16、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思考

17、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矛盾及其协调探讨

18、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剖析

19、网络会计的问题思考 20、××会计风险的思考

21、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会计运作

22、关于财务报告的改进建议

23、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24、税收筹划与会计政策的选择

25、所得税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26、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分析

27、会计诚信思考

28、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29、商誉会计的处理技巧剖析 30、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分析

31、后金融危机下的会计处理

32、从××案例分析,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成本会计部分

33、成本的经济实质与应用

34、××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剖析

35、××公司成本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36、有关成本核算的组织原理及其案例分析

37、制造成本法及其案例分析

38、××企业成本计算实务分析

39、××企业目标成本的探讨 40、××企业标准成本分析

41、××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

42、××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43、××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和建议

44、××新产品试制的成本管理与核算分析

45、××行政机关会计报表的问题与建议

46、××单位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的思考

47、××院校财务与会计核算方面的现状与改进建议

48、××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方面的现状与建议

49、对加强预算外资金核算及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探讨 50、××单位量本利及其应用的探讨

51、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的具体运用

52、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的具体运用

53、责任会计及其应用与案例分析

54、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思考

55、××企业的损益平衡分析

(三)财务管理部分

56、关于财务管理要素分析

57、××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辨析

58、关于××企业(公司)财务评价指标的分析

59、××企业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 60、股东与经营管理者委托代理关系的协调方式浅议 61、关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思考 62、理财经济环境的思考 63、杜帮财务分析体系的原型和现实运用 64、××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 65、投资项目的决策方法探讨 66、理财的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投资风险价值观念综述 67、××投资风险分析 68、关于公司资产流动性分析 69、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建议 70、关于××存货管理的若干思考 71、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对策分析

72、关于××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分析 73、关于××公司融资管理的思考 74、浅谈××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优化决策 75、对××企业财务杠杆效应的分析 76、论××公司的财务政策 77、论××公司的融资政策 78、浅析××公司的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 79、××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剖析 80、关于××企业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81、公司财务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82、××公司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认定 83、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分析 84、××国有企业资本营运的财务问题分析 85、企业参与证券投资的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86、浅议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87、对××企业现金收支预算编制的认识 88、××企业的财务重组方面的问题分析 89、企业价值的财务评估 90、股票股利分配方式对股东权益和利益的影响分析

91、对××企业资产评估的问题分析 92、对××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思考 93、对××企业商誉的价值评估分析 94、对××国有企业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的思考 95、××企业集团的财务调控方面的问题研究 96、××跨国公司的财务运作思考 97、债券投资价值与决策分析 98、债券投资收益与决策分析 99、××国资经营公司的财务运作分析 100、并购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101、××公司税收筹划建议 102、××金融企业的理财思考 103.投资基金的财务管理分析 104.关于国资委托代理经营中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思考 105.关于财务电算化及财务

模型问题分析 106.经济核算制与公司内部理财的思考 107.资本经营的内涵和类别探讨 108.××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建议 109.××上市公司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110.关于财务委派制的思考 111.关于公司财务策略研究的探讨 112.关于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113.股票投资价值与决策分析 114.杠杆原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15.关于××企业信用政策选择的思考 116.关于××企业收益分配的分析 117.××企业产品销售利润分析 118.××企业资金利用效益分析

(四)审计与CPA 部分 119.特殊存货监盘的风险思考 120.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分析 121.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比较 122.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之我见 123.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24.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探讨 125.抽样审计在实质性测试中的运用 126.审计独立性的理性思考 127.关于审计准则运用的思考 128.关于审计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 129.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审计组织体系的探讨 130.审计证据特征对审计结论的影响认识 131.对××企业审计报告的分析 132.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规范问题的思考 133.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问题探讨 134.注册会计师如何避免法律诉讼 135.CPA 开展环境审计可行性探讨 136.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分析 137.审计目标的确立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影响 138.浅析舞弊专门审计 139.CPA 职业风险来源分析 140.CPA 职业道德探讨 141.审计重要性在现代风险审计中的运用 142.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典型特征分析 143.××公司资产重组的审计思考 144.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45.会计信息失真与审计的关系 146.集团公司审计方法探讨 147.关联交易审计思考 148.企业终结审计 149.CPA 如何有效控制验资业务风险 150.盈利预测审核分析 151.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特点分析 152.证券审计的热点问题 153.会计报表审计质量分析 154.金融审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55.审计与相关服务分析 156.司法会计鉴定 157.法务审计思考 158.中期财务报告审阅 159.商定审计程序 160.管理层诚信问题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161.非货币交易审计 162.内控制度审核 163.资产评估准则运用的思考 164.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的思考 165.品牌价值评估的理性思考 166.非专利技术评估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67.项目评估的探讨 168.商标评估的思考

(五)会计电算化部分 169、我国(或某行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170、会计电算化系统基本结构分析 171、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172、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173、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方法的思考 174、网络会计的实证分析 175、面向结构的开发方法与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176、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标准化、通用化 177、电子商务与会计电算化 178、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维护 179、通用会计报表系统的设计 180、会计信息化的思考 18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182、计算机舞弊与审计 183、电算化审计与审计电算化 184、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 185、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构建 186、电算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188、电算化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 189、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 190、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六)金融会计部分 191、金融会计与一般企业会计的比较分析 192、某银行的资产规模剖析 193、金融业挖掘资金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 194、金融业会计凭证的使用分析 195、银行成本控制的思考 196、银行账号的使用现状和统一规范的必要性分析 197、不同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比较 198、单位存款与储蓄存款的实务处理 199、交易方式与结算办法的关系思考 200、不同结算办法(如银行汇票)的利弊分析 201、加强商业汇票管理的建议 202、信用卡的使用现状及其管理措施 203、贴现业务的实证分析 204、贷款计息的现状及其比较 205、会计电算化的理性思考 206、联行往来的实证分析 207、银行内控制度现状和建议 208、降低银行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 209、对银行应收应付利息的实证分析

210、计提呆帐准备金的思考

211、银行财务报告的实证分析

212、头寸的匡算与运用的思考

213、对存款准备金率的探讨

214、现行银行理财业务的种类与比较

215、金融危机给银行带来的影响

216、对当前货币政策的思考

217、民间借贷的现状和对策建议

怎样撰写会计学毕业论文 第3篇

一、论题的选择

正确选择论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条件。作为学位论文,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除了要遵循观点正确、专业为本、量力而行等基本原则外, 还要特别注意其创新性和应用性。

1、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 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 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 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创新性并非抛开前人成果, 而是在吸收和强化已有学说基础上的创新, 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例如, 某学院2007届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张涛的《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一文, 在分析公认的审计风险模式后, 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即审计风险= (营业风险+固定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报告风险) 法律风险。这反映了该同学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发挥主观能动性, 写出来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应用性。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采用专门的方法, 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 (核算) 和监督, 以提高其经济效益。会计论文应取材于社会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 通过分析、总结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操作, 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现象、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然后再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的环节中, 指导会计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 使其更好地参与经济管理实践活动。因此, 在撰写会计学论文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论文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性。

例如, 某学院2007届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丁海英在《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和审计有效性研究》一文中, 提出了要重视人际关系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重要性问题, 并且分析论述了在内部审计中如何才能构建有效的人际关系, 既研究了人际关系的架构问题, 又体现了内部审计环境的独特性。文中重点阐述了审计工作中人际交流、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讨论了如何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取得内部审计的最大成效, 这些解决方案和措施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二、搜集和筛选资料

占有资料、整理资料, 在撰写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中要贯彻始终。但主要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应该在拟定写作提纲之前完成。

1、会计专业资料的来源。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学科。搜集资料时, 一定要注意资料的时效性。一般来说, 会计资料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书刊资料。除有关教材、专著外, 财务会计方面的刊物主要有《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财会月刊》、《四川会计》、《审计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审计》、《审计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以及财经院校的学报。

(2) 实际资料。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凭证账表格式等等, 都是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这类材料比较零散, 但它是第一手材料, 往往能给人以深刻的感性认识, 不可忽视。必要时可有重点地进行一些调查。

(3) 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以及专业会计网站的建设, 网络资源中汇集了大量的会计信息和经济数据, 这些资料已经成为会计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重要的信息资源。主要有:中华财会网 (http://www.e521.com/)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 (http://www.esnai.com/) 、国家审计署 (http://www.audit.gov.cn/)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http://www.snai.edu/)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http://www.cicpa.org.cn/) 等。

从上述两位同学所参考的文献资料来看, 主要包括了会计专著、教材、期刊等, 比如说胡春元的《审计风险研究》、文硕的《世界审计史》、劳论斯的《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以及《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财会月刊》等期刊文章。丁海英同学的文章还较多地参考了人际关系方面的专业书籍, 比如克里司的《沟通与技巧》。总体来看, 两位同学所运用的参考文献都是在会计学界享有盛誉的著作, 或知名期刊的文章, 这保证了论文内容、论据的可靠性;同时, 都搜集了国外的或者是其他相关专业的一些资料, 保证了论文研究的前沿性, 或促进了论文研究的边缘融合性。

会计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不同于工科学生, 他们不可能依靠实验室的实验获得精确的数据, 也不可能仅凭一些二手资料就能得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 必须通过大量艰苦的社会调研活动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 这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必备条件。在确定论题之后, 丁海英同学围绕论题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基本熟悉了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这为进一步的社会调查打好了基础。在进行社会调研之前, 自己先拟定一个提纲, 将需要调研的内容列出, 并根据调研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好了调研方式。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又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调研方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切地体会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内部审计中的重要性, 并发现了很多问题。张涛同学的论文实践资料的调查主要是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 也直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资料的筛选。

占有论文资料后, 还要围绕论文的论题筛选资料, 保持论文思路的清晰和逻辑的严谨。搜集到的论文资料, 并不是都要全部运用到论文中, 要取舍资料。指导教师也要教会学生边搜集、边思考、边筛选资料的方法。比如, 张涛同学在搜集资料时, 自己准备了一个笔记本, 随时把有用的资料、数据、观点、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使搜集材料过程变成了一个研究过程, 从中抓住最重要的、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资料, 反复看, 反复琢磨;对那些离论点稍远些的资料只是简明看, 在筛选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经过这样的努力形成的论文就达到了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三、论文的撰写

1、论文提纲是关键。

草拟论文写作提纲的过程, 是整理思想、进行构思的过程。通过论文提纲, 可以规划论文的基本内容, 搭好基本框架, 使自己的思想明确化、条理化, 还可以发现构思的缺陷、材料的不足、论据的不充分、思路的不清晰, 使论文写作少走弯路。论文提纲一般应包括文章的基本论点和主要论据, 反映文章的体系结构。

这个环节是指导教师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 张涛同学的论文, 在草拟提纲阶段, 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反复修改, 最终形成了一个较明确的思路和文章结构。论文按照审计风险的含义→审计风险的模型→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审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为思路展开论述, 使得在写文章前就对文章的总体布局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组织论文材料, 也避免文章思路混乱、层次不清的问题, 而这一问题恰恰是最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2、初稿内容要丰富。

编写初稿要层次分明, 突出中心论点。在论文初稿的写作中, 为了使文章层次分明, 应按提纲中拟定的层次和段落, 将大小标题、顺序号一一列出。每篇论文都有其中心论点, 这是文章要刻意用力的地方, 不能平铺直叙, 使人不得要领。要自始至终注意让读者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有明确、深刻的印象。

论文的初稿可以把想写明的东西全都写出来, 所用的材料也可多用一些, 以便在修改初稿时删去一些内容。

3、形成定稿。

初稿写成后, 还需要经过多次修改, 这是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修改初稿是一个弃糟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一般说来, 修改时应该先着重内容和结构的修改, 把内容、顺序、层次安排妥当;其次再侧重修辞和其他细节, 初稿在这方面往往是比较粗糙, 在修改中则要一丝不苟、反复推敲、刻意求精。论文经过反复修改, 几次清稿, 就可以定稿。

四、结论

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撰写毕业论文, 使学生学会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研究实践问题, 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通过这个过程, 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能力。经过多年的学生毕业论文实践证明,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以及围绕毕业论文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能够使学生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 对大学生自身也是一个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过程:一方面在成功的经验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在失败的教训中自我反省, 发现自己的缺点, 进行自我调整, 这样可以促使大学生端正自我认识, 把自我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之中, 从而使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

当然, 论文的撰写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毕业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确定选题→搜集和整理资料→拟定提纲→写成初稿→定稿等过程中, 运用科学的方法完成每一步骤的任务, 从而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摘要: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写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顺利毕业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系统, 探讨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期对广大应届毕业生有所启发。

关键词:毕业论文,写作,会计学

参考文献

[1]张玉静, 陈建成.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期工作改进探索.科技与管理, 2008.5.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第4篇

英语“观点型”议论文是高考和模拟考的热点写作形式,其在文章结构和段落展开上有着鲜明特点。对于这类文章的写作训练,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范文的方式,让学生宏观感知范文的谋篇布局,指导学生分析和模仿范文写作结构,积累范文语料素材,体味范文主旨内涵,再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轻松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水平的目的。

比如,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笔者的学生们遇到了这样一个作文题:“People can go to shop, bank and work with smart phones. But the danger of smart phones is people are getting isolated and losing some social skills.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with this opinion?”,也就是让学生们评价“智能手机的消极影响”。由于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写作,为了让学生写出议论文的结构特点,笔者补充了一篇类似结构的“评价电脑的消极影响”的范文,供学生们阅读并加以指导,让学生们体会写出“观点型”议论文应有的语言文字和结构特点。

在引导学生们对范文进行分析和学习时,笔者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学生分析整篇范文的结构

1.运用图示处理文章结构。图示法中的概念图能将文章结构形象化、系统化和图示化,是一种“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示方法”,能帮助学生构建语篇的逻辑框架。学生在运用概念图处理范文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熟悉和把握议论文的谋篇布局和逻辑结构特点,有利于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这种能力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使自己的文章更具逻辑性,结构更清晰,符合议论文写作特点。

2.强调链接结构在标明文章层次中的重要性。本文中链接结构的使用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它们是的文章更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笔者在分析文章时,向学生强调了三个表示观点列举的链接结构:in the first instance, secondly, last but not least; 表总结的 in general;表转折对比的however, on the contrary;表举例的 for example 以及表递进关系的 furthermore.

3.分析文章段落展开方法。

(1)找出每段的主题句。议论文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作者的分论点一般作为各段的主题句(通常是第一句话)讲明,各段作为支持该分论点的论据展开。笔者采用师生共同分析的方法,带领学生找出文章各段排比形式的主题句,体会如何围绕论点,确定分论点,层层扩展,阐述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2)向学生介绍写好扩展句的方法。议论文的各自然段需要丰富的内容来扩展主题句,对于主题句的展开,通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Question, Quotation, Example, Comparison, Survey, Statistics, Classification, Other words, Reason and cau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des。在范文中,学生们可以清楚的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 Reason and cause以及Example等多中扩展主题句的手法。笔者还提醒学生,合理的段内结构(及对主题句的扩展)和巧妙的构思与规范的语言一样,对于一篇议论文至关重要,学生们应在自己的写作中巧妙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自己文章的耐读性。

二、帮助学生积累范文的语料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在写作时常常苦于腹中无词,不能准确得体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积累出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按照语言生成规律,写作的次序应是: 词——句——篇,因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为其提供丰富的话题语料储备,并训练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灵活地使用已经习得的词汇,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这些词汇和句型的能力,为他们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在带领学生分析完范文篇章结构之后,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注重常用学生话题词汇的拓展,要求学生找出并吸收文中丰富的话题词汇(文中的黑体字就是推荐学生们积累使用的话题词汇),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笔者还要求学生注重对范文中重点句型的操练,和学生一起找出文中各类从句和含非谓语的句子,总结出好的句子结构。

三、鼓励学生思考、体味范文的立意与内涵,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作,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身边事物所思、所想的集中表达,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养成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在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文章的立意和观点态度。

在阅读范文时,笔者还会在最后鼓励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复述作者思想内容,并对作者思想内容进行简单评价,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应当明白,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考的结果,同学们应当向作者那样平时勤于观察思考,写作时善于总结和表达,写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和视角。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第5篇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

原因及对策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0级 会计学

2014 年4月 11 日

摘要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不断向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电算化逐渐成为了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先导性工作,因此我国对会计电算化实施了许多改革办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所以如何利用会计电算化来确保会计资料的合法与完整,并且使会计电算化更好的为管理者做决策服务,是当前经济工作所需解决的大事,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针对会计电算化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辩证地了解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这不仅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对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in our country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zation, legalization and scientific,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market economy, the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gradually became the pilot work of realization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so many reform measure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in China and has achieved obvious effect.So how to make use of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to ensure legal and complet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make better service for managers to make decisions, the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is needed to solve the current economic work, is also the basic duty of accounting personnel.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analysis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the dialec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for the problem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his is not only to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work can continue to work hard t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ccounting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The status quo.Problem;The reason;Countermeasures

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1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2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2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阶段....................................................................................2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

(一)我国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认识不足....................................................................4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4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4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规范性差................................................................................4

(五)数据安全性、保密性差........................................................................................5

(六)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考虑国际化........................................................................5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原因分析...............................................................................6

(一)电算化普及率较低、分布不均............................................................................6

(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6

(三)财会软件使用者与开发者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7

(四)开发技术、工具或平台落后................................................................................7

四、解决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的对策...........................................................7

(一)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7

(二)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并加大宣传力度................................................................8

(三)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8

(四)加强会计软件向账务和管理方面齐头并进........................................................9

(五)建立通用、规范的会计电算化协议....................................................................9

(六)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9

(七)规范会计软件市场..............................................................................................10

(八)使系统开放并使软件具有国际水准..................................................................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经济的发展推进了互联网经济时代,伴随而来的是经济的持续走高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作为融合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新中国,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产业注入活力,推动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现阶段随着客观经济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会计电算化的分布情况、人员结构、软件开发技术和国际化的角度分析制约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因素,找出具体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只有消除了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诸多因素,才能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软件的开发才能更加规范并与国际接轨,在总体上加快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步伐,深化会计改革。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从字面意思上解释便是信息技术利用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中,总体来说,便是让会计软件来使计算机等设备替代手工或者手工条件下很难完成的过程[1]。它其实便是把电脑与当代数据处理的相关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它的目地旨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准与经济水平,使会计逐渐步入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便是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一切会计活动,像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软件市场的规范与建设,相关的制度与法治建设等。

会计电算化促使会计理论与技能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加速了会计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使整个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发生了的根本性变革,因其不但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还改变了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方法,在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数据的来源领域,而且改变了会计内控与审计方面的方法技术。从浅层次说,会计电算化就是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会计核算当中,用电脑来替代手工记账,减少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精度与速度[2]。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会计内部的变革,他不但对核算工具进行了改进,在核算方法上也进行了重大变革。这样的变革不但减轻了会计从业者的负担还大大提升了会计工作质量,加快了会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职能转变。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阶段

会计电算化已经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它从最开始的没有到今天的普及,从简单的数据处理核算到如今的企业管理应用,从缓慢发展到迅速崛起,一批我国研发的会计软件在不断的发展中更是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在发展中显露出来的很多问题却也成为了了我国会计电算化更进一步的发展的拦路虎。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这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基本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科研试点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2 年以前,这一阶段属于起步阶段。1979年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1981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的讨论会,会上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称为“会计电算化”[3]。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正从理论研究逐步跨入实际应用。

2.第二阶段自发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1983年到1988年,是自发发展阶段。这段时间里电子计算机流行起来,这对会计工作革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会计电算化在许多企业中被争相使用,它逐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起来。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的革新发展速度赶不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因此电算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变得非常缓慢,阻碍了会计进一步变革的脚步。

3.第三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6年,是稳定发展的会计期。这个阶段中,会计软件产业应运而生。1998年8月,实现会计软件通用化,并将市场机制引进我国会计软件市场,这一措施在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上被提了出来,这极大地增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力度,为他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奠定基础。

4.第四阶段深入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是从1997年至今,是会计创新阶段。从90年代开始,会计电算化就逐渐向ERP发展,会计电算化成为了ERP的一部分。在企业初步对管理一体化模式应用的探索中,被会计软件重点尝试的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这三个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会计软件的使用与发展却并不平衡,广大开放地区普遍使用水平较高,可有的偏远地区才刚起步,在已经实施会计软件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并没有甩掉手工记账,只是应用电算化的部分功能。在段时间中,管理型会计应运而生,是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5.现状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并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这在我们周围已经非常普遍了。如今的社会,使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不仅精确而且效率十分高,节省人力物力,所以许多单位不断发展电算化并逐步甩掉了手工记账,实现用机器替代手工记账的质的飞跃[4]。现在会计电算化已经融合了多种学科,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逐步分离了出来。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正在逐渐加大,拥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人们并未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影响与重大意义。多数单位在使用会计电算化代替人工进行核算中,只是提升了其运算效率,并未真正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国家对在软件更新与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并不够,企业没有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以及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5]。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进行手工核算,还需掌握有关的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操纵会计软件以及对网络的维护等。对于很多会计从业人员来说,虽然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6]。具体表现为对电算化的认识比较狭隘,不能熟练操纵会计软件,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运行不顺畅时不能及时解决,延误相关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企业快速实现电算化的步伐。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长久来,会计工作中的事前分析与事中的控制一直很难进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比较重视事后核算而忽视事前的核算。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能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的管理功能,让会计人员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管理上面来。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比较重视材料费用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工资核算等记账功能,忽视了管理功能在指导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这极大限制了其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功能作用。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规范性差

目前的会计软件市场十分的混乱,会计电算化软件在选择与购买上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许多单位在购买软件时,不以自身需求来选择会计软件,对软件的实用性缺少调查,一味追求产品的先进性,而且不注重人员的培训,结果往往带来软件的适用性差、初始参数的设置难度较大、软件的操作与运行要求较高、软件的运行成本较大等一系列问题。不良配置的软件降低了电算化的安全度,企业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信息泄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企业为节约而选用非正版的会计软件,软件在使用时经常发生问题,故障频频,影响会计核算系统与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了计算机被非法入侵的风险,这严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重制约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数据安全性、保密性差

1.会计电算化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很大风险

现在市场上流通的会计软件都配有完整的授权、审批、权限控制等功能。但许多企业在使用中,将系统密码公步,使软件缺少了保护,这种危险的做法使企业一旦会计信息网络公开化,就容易造成系统信息被篡改,账务参数与体系被破坏,数据库丢失,严重的还会造成系统瘫痪。再有一种情形就是各部门为了开展活动的便捷,相互间公开了密码,致使信息被盗取与篡改。而且有些软件本身安全性上就不如人意,所谓的加密只是对软件本身加密防止盗版,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数据的丢失与被篡改,当受到病毒感染与突发性断电时,系统就不能使用了,先前的数据也很难恢复。

2.数据共享、系统维护、硬件及软件的维护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更多的企业可凭借网络来展示自己,所以说网络加快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与数据共享。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料因其具有辅助分析、预测与决策功能逐渐的被企业接受,但在使用时,许多重要的方面却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电算化信息安全十分重要,很多企业缺乏信息安全意识,肆意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其结果往往造成会计信息被盗用,基础设置被篡改,企业秘密被公开,商业机密泄露等,这些严重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经济活动。

3.会计软件功能不完善

有些企业在购买会计软件时不看重它的售后服务。软件性能不稳定,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幻的会计工作需要。系统在升级改造中缺乏考证,不看重实际需要,盲目地就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造成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还不断,为会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麻烦。

(六)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考虑国际化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强,对外的贸易量不断加大,经济向全球化发展。这对会计软件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的财务会计软件缺少了多种货币与多国语言的处理能力,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方面有些也并不符合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更深层次的国际会计文化问题也制约着我国会计软件向国际化发展,使得我国研发的会计软件不能够满足现代化跨国企业的经营与集团化发展的需要[7]。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电算化普及率较低、分布不均

我国会计电算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并没有影响它的发展,数十年间就已经进入了深入的发展阶段。在这数十年的探索中,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用电脑记账来代替手工记账,并且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8]。

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信息还是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致使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力度还是不够。当前完全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较少且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在采用,小型企业却很少采用;国有企业在采用,但集体企业和乡镇较少采用;发达地区的企业较多采用,广大内地企业较少采用;有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较少采用。

(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涉及到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财务知识,一类是计算机知识,有些会计从业人员虽然有过计算机知识的培训经历,但仍然与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

很多年长的从业人员通过多年在会计工作岗位中的实践学习,较熟练地掌握了会计业务,但是在计算机方面却很薄弱,而年纪轻的从业人员却正好与之相反。所以想要真正培养出知识全面的会计人才还有待时日。

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

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的速度在短短几年间就翻了几十倍,软件的操作系统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教材的更新速度却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有的教材理论性较强实用性却太弱,用这些教材培训考试出来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

3.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缺乏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缺少会计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这严重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虽然国家与各企、事业单位经常组织各种种类的会计培训,但由于培训的时间与地点、个人精力与工作繁重等原因制约着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致使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三)财会软件使用者与开发者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时,忽视了管理功能在企业应用中的作用。电算化软件中的账务功能虽然为会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便携,可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会计记账方法,它只不过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让电脑运算代替手写键盘,其实并没有减少中间的重复环节。总的来说只是简单的用计算机来处理会计信息与手工的会计系统在对企业的数据录入方面并无本质区别,计算机拥有高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不过是利用其高效性与准确性,但这种简单的替代并不是电算化的最终目的,人们利用计算机,需要的不仅仅是不断涌现的信息,而是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建立相关的数据模型,向人们提供更有价值的会计数据。

我们很容易发现专用会计软件缺点之一就是太过重视账务功能而忽视管理功能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的作用。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时,固定资产核算、生产成本核算、工资核算等软件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开发软件的管理决策功能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管理效益。很少有企业能够开发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的资金供求、财务风险预估、财务指标分析体系等一系列管理型功能模块对企业进行事前的分析、事中控制和事后决策等。

(四)开发技术、工具或平台落后

由于早期会计软件的规模相对较小且开发者多是非计算机的人士,所以大多数开发者更愿意去选择大众化的开发工具,因此开发出的会计软件许多功能并不完善,很容易造成会计软件的通用性与规范性较差,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也很难保证的情况。而且软件开发中存在的许多弊病也制约着我国研发的会计软件与国际接轨,制约着会计电算化向又好又快发展。

四、解决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的对策

(一)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因此,更应该加大会计电算化的宣传力度,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对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普及制造有利条件[9]。

企业负责人作为领导企业发展的核心人物,不但对企业的发展问题负责,也应在企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业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中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宣传与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普及电算化理论知识,转变员工的思想认识,让员工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接受会计电算化。只有企业核心领导与员工共同努力,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才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并加大宣传力度

要使会计信息化安全更加安全可靠,好的电算化软件是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能有一部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会计电算化的积极作用。电算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其功能上更是不断的完善与革新,为了使其更加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与此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也应紧跟会计电算化发展步伐,应加大对规范会计市场与电算化管理制度的研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使之能够真正起到约束与惩戒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不法行为的作用,使会计电算化不断向法制化的方向中迈进。另外,国家应加大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升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正确认识,一起完善与遵守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

(三)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人才是能否推进会计电算化的关键,对于会计管理与监督建设、推进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的普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构建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等都需要有优秀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保障。所以,应加大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建立健全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选拔机制,从学历教育与人才培训等途径选拔优秀的会计人才,以确保人才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

1.注重理论基础

会计准则与原理作为会计学的入门基础,它不但是手工会计的实施基础,同时也是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基础。因此我们应强化会计的基础教学,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次,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财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培养,由浅入深从一般到具体,循序渐进的学习。

2.优化课程设置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入交叉学科,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情况,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并加强信息的管理意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同时不断的改革与优化相关的课程设置,使之能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相适应。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3.鼓励社会实践

为了能使从业人员多参加社会实践,企事业单位、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软件的开发公司等应联合起来,共同建造一个良好的而且持久的运行机制,保证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多参加此类社会实践与培训,不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电算化水平。

4.加强从业人员的再教育

推进会计人员再教育是会计电算化建设的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己,将自己打造成熟悉会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制度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从业人员。

(四)加强会计软件向账务和管理方面齐头并进

现阶段可以看到,会计软件已经逐渐从开始重视账务到重视管理的转变,但要充分发挥出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上的优势,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提升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管理功能,应多增加一些具有管理功能的模块[10]。在会计电算化的工程中,研究如何加强人工与会计电算化的分工,怎样将人工与电算化结合起来,这对减小成本、缩短工时、优化会计信息系统也有着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的账务处理功能与企业管理功能只有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使之更好地为会计工作服务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五)建立通用、规范的会计电算化协议

只有建立了通用、规范的电算化协议,才能保证各部门协调一致,能够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不但起到了方便资源共享的目地,对节约人力物力等也有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为保证会计电算化软件能够很好的运行下去,企业电算化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衔接还有企业高管与财务人员、生产技术人员的相互配合,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会计电算化协议更加通用规范,才能保证数据共享,使之能迅速、便捷的为会计工作服务。

(六)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1.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

国家应不断制定与完善计算机安全法律,运用法律手段来应对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严厉制裁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为计算机信息安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2.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应完善岗位分工责任制,规范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采取一定的手段来保证计算机安全。明确电算化会计各岗位的工作权限,管理好各自的登录密码,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操作会计软件或是越权管理。建立健全数据保护机制,对于修改文件和数据的必须登录备查,对于涉及到机密文件时应登陆用户名、日期、运用方式与结果等[11]。系统应配备的终端入口有自动识别功能,当非法的用户企图登陆时,系统应及时的识别锁定目标并记录下来。

3.加强系统维护并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虽然网络十分便捷,在会计工作中实现了会计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但是来自于共享后容易造成内部资料被泄密,还来自于不法分子对单位网络的黑客攻击。为了应对此种情形,我们应在完善与维护企业网络的同时采用信息加密、身份识别、防火墙与防毒软件等多重防护方法。

4.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

首先应利用高科技手段,例如提升用户口令密码强度、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音监控等用户的权限控制。其次在硬件与系统芯片上加密等保护机器的办法来防止不法分子的登陆盗取信息。与此同时,应加强与完善专门的行业规范与管理制度来保证数据不会丢失,可以采用专机专用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来强化管理。再者,会计档案的妥善保管也是规避与防范风险的重要一环,《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指出,企业应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做好经济业务数据的双重备份工作,只要有新的经济业务发生,就应在经过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后实行双重的备份,同时分人保管,标注好存放地点与保管人员,以备突发的意外事件致使会计资料的丢失,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最后,光盘、可移动硬盘等备份会计资料的工具的保管与维护同样重要,他们应有专人看管维护,定期进行检查与复制,远离磁场等。在此种会计媒介需要被传阅时,应通过会计主管的同意并履行严格的借阅手续,当事人还应按照规定确认后签字,当资料被归还时,还要进行严格的杀毒处理,以备感染病毒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七)规范会计软件市场

要规范会计软件市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优化会计软件的结构,推动企业合并与重组,调整与完善产业链条,使企业并购与资本的运营相结合,在不断强强联合的优化中,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培养出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超的大企业。在国内会计软件企业强强联合的同时,吸引外商投资,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第二点,为使会计信息化能够更加高速的发展起来,应拓展企业融资的渠道,在大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应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此外,也应放宽会计信息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外上市的条件,拓宽融资的渠道,尽早建立与完善证券市场。各银行也应为会计信息化贡献一份力量,加大对国内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在资金上保证我国信息化产业稳步发展。

(八)使系统开放并使软件具有国际水准

为了满足企业跨国经营与集团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在软件的开发上不但应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还应与国际接轨,使软件具备多国语言与货币的处理能力。多国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才能制造出既符合自身需要还适应全球范围的会计软件,只有不断完善与加强会计软件才能使软件更具国际水平。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结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兴起与互联网的迅速走俏将会计带入了电算化会计时代,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国度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是必然的,我们要消除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利因素,不断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本论文认为,为了消除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诸多因素,应加大会计电算化的宣传力度,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加强会计软件在管理方面的功能,建立通用、规范的会计电算化协议,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并不断规范会计软件市场,使软件开发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于婧涵.会计电算化[J].中国外资.2011,(16):98-100.[2] 胡炜.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以中小企业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137-138.[3] 周丽敏.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内蒙古统计.2012,(6):81-82.[4] Chen J,Yang D C.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ization of accounting[J].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in China(RLE Accounting).2013,(2):229.[5] 欧玉辉.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0-32.[6] 顾久炜.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外资.2013,(2):97-98.[7] Martin S.Bressler.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J].Accountancy Magazine.2010,(11):13.[8] 韩彦良,张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思考[J].财税纵横.2010,(33):395.[9] 景佳琳.对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应用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9):225-226.[10] 马先锋.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系统建设[J].经济视野.2014,(2):23-25.[11] 孔延平.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研究[J].中国商界.2010,(9):67.13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范文 第6篇

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篇1

前言

在乡镇基础会计工作的研究调查中,发现了许多不利于财政政策审计和判断的错误,出现了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在一些乡镇会计基础工作的员工中,存在许多没有专业性知识的人员或者是经验不足者,导致账目不明漏洞百出的现象显而易见。为了加强乡镇的基础会计工作的严密性,必须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措施,形成更加完整的管理基础会计的管理的体系。从而促进乡镇的基础会计的稳定发展。

一、乡镇会计基础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在乡镇的会计工作中缺少有效的监督

随着乡镇的经济的不断扩大和来源不断增多,乡镇的财政流动也会不断变多,这就使得会计基础的工作更加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而目前的乡镇财政工作中缺乏合适的监督,使得乡镇财政的收支状况不明。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条令,但是缺少切实的保护和实施导致实际与工作跟不上调配,致使财政的内部环节与会计的基础工作上的环节连接不上,还有就是在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中的监督概念相对模糊,而使会计的监督与审查的职责、权限的内容有待明确。

2.在乡镇会计基础工作的人员的素质配置

在众多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上人员的配置不够完善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和人员配置不合理,使得在交接工作的时候不到位,财政账目的出现不真实、不合理更严重的是不合法。导致各种各样的相关的问题处理不当,这些都是人员素质不够先进而引起的。例如,原始凭证丢失或者是没有对其中的账目进行正确的记录和保存,内容的形式不规范,使得乡镇的会计基础工作出现众多的不合理、不准确、不及时等现象。

3.在乡镇会计工作中会计具体核算不准确

乡镇财政的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入帐不规范。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完整、不真实,最常见的问题是一些相关的就要素填写不完整,乱改发票日期、单位、金额等,没有经过审核人的审核、签署、证明、经办和签批人等要素,更加严重的是经济业务和数字不真实的虚假发票。乡镇会计记账凭证填写不规范。随意填写记账凭证,记账凭证与实际的发生也不一致,附带的张数计数不正,批改错漏、记账人员的印章不经过严密保管。在乡镇经济业务当中发生的流动较少,出纳等会计科目做不到日清月结、及时查账等要求。对新出台的乡镇会计基础法律及新出台的会计核算要求不学习,仍然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用过去的方式进行审核等会计工作,科目使用随意,导致前后对账不一致,过分地依赖电脑等速成工具导致乡镇再无及报表没有对比分析。

二、针对乡镇会计基础工作的解决措施

1.重视乡镇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随着乡镇经济的兴起和竞争的日益严重,还有对外的公开性的提高,准确的会计信息对于乡镇的发展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为此,需要组织会计人员反复学习会计的相关法律,强化依法监督,服务人民的态度,加大对乡镇会计基础人员的后续教育力度,使他们熟练的掌握会计业务,及相关知识与会计准则,刑侦的财政部门也要对此进行严格的监督提高整体的素质。

2.加强乡镇政府对会计基础人员的干预

新出版的乡镇会计法中规定政府是会计责任主体,应对本乡镇的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只有加强对乡镇的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干预监督,才能保证在其工作中的真实有效性,才能真实的记录本乡镇的财政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够因为不方便的懒惰心理而造成人员的干预不到位。如果像乡镇的会计工作都做不好的话,更别提其他了,这将直接造成国家的财政预算的准确度。

3.有效的实行工作人员责任制

随着这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确保乡镇会计工作有效的进行,必须实施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明确政府公共财物和服务的质量和规模,必须要有资金的流动和登记,防止一些乡镇干部随意的调动业务安排,起到了互相负责的态度,有效的防止政府会利用公共财产来购置政府公共设施,提升会计人员的记账真实性。

三、结束语

目前乡镇会计基础工作正处于关键时刻,采取适当可行的办法可有效地规避风险和带来的财产损失,更加完善乡镇政府的工作体系,确保人民的财产不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将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虽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和更好的反应乡镇的经济收支与相关的业务活动,还需进一步的加强和沟通。

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篇2

我国经济市场在不断发展,市场的体量在逐步增大,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会计学这一学科应运而生。会计基础理论是在原有的会计学基础上形成的,但近年来这一课题的发展缓慢,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要求,所以创新成为这一学科当前发展的重点内容。本课题旨在提高会计基础理论的科研水平,借鉴国外这一学科的发展经验,使其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现状,促进经济长远发展,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相关资料参考。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会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对象、会计职能等。会计环境指的是外部原因对会计系统的影响,包括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等学科内容。良好的会计环境使企业乐于使用会计信息,使企业乐于用会计程序与方法管理企业,也使企业乐于为人们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等。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AIS)涵盖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数据,系统、连续、全面综合地给出了企业的效益状况,成为企业未来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数据来源。会计对象指的是会计工作的特定对象,也就是会计工作每天要统计、监督管理的内容,具体的工作为:为自己所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经营和业务中资金流动方向的统计和监督。会计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把会计职能分为以下两方面: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但会计职能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会随着企业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随着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会计职能发生了很多分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与控制,反映与监督,反映、监督与分析、考核与评价等等。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客观性。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会计事物的统计、监督及最终得出的结论必须要客观,即实事求是地反映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不加入任何主观观点和臆想,不阻碍企业高层对企业发展的判断。第二,规范性。企业遵循会计人员工作的特点和内容,制定出会计人员权利范围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这样的制度来进行自己的工作。会计基础理论的客观性和规范性,有利于保证相关的会计工作平稳有序、有效的运行,除此之外,其还有着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方面的特性。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

1.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它的认识作用。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人员能很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状况,同时对自己所要做的工作有一个大致了解;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对企业中存在的和会计实务相关的问题予以解决,促进企业健康长久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会计基础理论在财务问题方面的作用为:在会计事物的判断中承担着认识作用,即企业在发展中若遇到相应的财务问题,会计大致了解企业财务的经营规律和总体发展趋势后,采用一系列措施弥补财务上的缺失,降低财务缺失给企业造成的经营损失。

2.指导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指导着企业的长远经营。比如:会计基础理论的专业内容,大大提高了财务的统计整合能力,会计人员也运用这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财务方面的数据统计整合工作。所以我国企业开始大力培养相关会计人才,具体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点:企业领导在重大会议和讲话场合宣传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同时对公司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认识,促进理论知识与企业发展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求会计人员规范操作,以避免统计核算错误,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基础理论也在一系列的统计核算工作中,梳理出一条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财务规划方向。企业领导通过这些信息,如财务报表,能够清楚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调整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规划方式、产业结构、业务交流等,有利于企业根据相应的问题制定更好的解决策略。

3.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主要是帮助教师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的专业知识,指导相关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会计基础理论教学旨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统计整合业务数据方面的能力。学校的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熟练应用相关技能,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

四、会计基础理论发展的关键

1.坚持解放思想

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受到两方面的制约: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文化因素、管理因素、法制因素和会计实践等。主观因素主要是研究者的个人好恶,如价值观、科学理念等,其中价值观是指自我对工作的意义的思索——工作到底是为什么,是为自己名利双收,还是为国家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科学理念即对工作规则的遵循情况,有些会计工作者工作态度自由散漫,不能在相应的制度规范下很好地完成企业交给其的任务。或者一味求快,降低工作质量,导致工作在很多细节上出错,影响公司的整体效益。另外,有些人过于遵循相关的制度规定,死板教条、墨守成规,觉得层出不穷的状况加大了工作难度,以至于在发生意外状况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些情况发生的根源就是会计工作者的思想还不够开放,不能与时俱进地看待新问题,根据新的形势做相应调整。因此,在对相应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要帮他们消除“理论无用论”“法规代替论”“畏难情绪”和“崇洋思想”,使他们能够真正对会计基础理论有一个正确而深度的了解,这样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处理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不害怕任何困难。

2.坚持推陈出新

笔者抽取了近十年来出版行业出版的会计基础理论的书籍,来说明该行业知识结构的转变。自20**-20**年之间,13家出版社出版很多关于会计基础理论的图书,分别有《基础会计》《会计基础》《初级会计》《会计原理》等,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以“核算型”作为主体编写的教材最多,有17种,其次是“核算主体型”,最后是“核算管理型”,从教材的编写成果来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会计基础理论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创新,也更能代表时代要求。

五、结语

会计基础理论是一个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服务。通过详细而精确的统计和监督,使决策者时刻把握企业的财务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要注重创新的巨大作用。在新形势下,应根据相应的会计环境、条件和企业需要,加深对会计本质、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模式、会计规范、会计现代化的探索,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摸索实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长远发展。

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篇3

1相关理论概述

1.1会计基础工作的涵义

会计基础工作属于经济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通常需要制定财务人员责任制、填报会计资料、运用会计基本科目、登记各类账簿、编制财务统计报表、保管财务资料、进行财务转账等。会计基础工作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企业集团式发展模式的逐渐形成和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金融工作的管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这对维护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十分重要,同时可以有效提供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必须对此拥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见,会计基础工作的意义重大,它在提供基本会计信息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1.2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

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一般都被称作是会计基础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会计形式、设计、准备和审计要求、提交截止日期等。会计表格、设计、准备和审计要求;档案存档要求、保管人截止日期、移交程序和销毁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应用到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中,既是基础的会计信息又较为广泛。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而言,对待会计基础工作要更加严谨和规范,同时要认识其重要性,发挥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职能,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助力。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交流与提高进行商业决策效率和对于经营状况进行合理真实的反映的首要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晴雨表”,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情形之下商业合作投资的各方主体分配利益的直接依据。只有通过规范化的会计工作路径,才不至于让企业在利用会计信息是出现解读失误,利益分配不合理等情况的出现。综上,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迫在眉睫。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具体措施

2.1要加强员工对于规范性的思想认识

企业中员工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有序的进行,企业的监督机制才能有效的实施。同时,企业中应该不断地建立并完善相关监督机制,使会计监督更加细化,这样更有利于员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要从根本上提高对会计工作规范性的认识,建立微观和宏观的监督机制,工作中要分工明确,切忌一人多岗和一岗多人。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不断发展的市场环境来进行调整,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建立健全高效的监督管理审核机制

企业中会计工作管理负责人员要监督和检查会计基础工作的完成情况,并能够不断地引导会计人员增强职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加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会计基础工作,从而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会计工作管理负责人员要认真履行相关职能,对于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同时会计人员要配合监督部门的工作,以推动监督工作的高效完成。对于会计审查机制的制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要加大工作的力度,对审查要实行检查和抽查两项结合,对于发现的问题必须严惩,对于较大的资金调动和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批准,一经发现违纪行为立即交由相关司法部门处理。同时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要定期学习会计的新知识和业务技能,以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必须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对资金监管要作为首要的会计管理工作内容来抓,通过对资金的严格把控,可以更好地保证资金的安全,从而有效地使用和分配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化价值,一旦资金审批,要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款项等现象的发生。只有进行严格的资金监管,才能保证企业经济的发展稳中有升,这也是会计基础工作得以有效保障的重要内容。会计工作管理的重点内容是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保障。《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企业的业务发展过程必须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管制度。设置定期轮岗,保证资金安全正常运行。通过多种制定并行,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更真实完整地参与企业的运作。

2.3全面提升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中要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的相关培训,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的发展动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再学习。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是飞速的,会计相关政策以及税收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所以企业中相关会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投入到工作中,另外会计人员还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并守法,提高其工作的严谨性,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企业除了要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的培训外,还要鼓励会计人员进行自我的学习和继续教育,学习会计的多方面的技能,使会计人员有更加全面的会计知识,最终提高其会计的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做到公平公正、客观认真、依法行事等,对会计岗位任职人员要有严格的任职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严禁录用。任何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切新事物的源泉,会计人员的发展也不例外,会计人员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后,要结合自身的知识去主动提供新建议,新对策,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会计工作能够更加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企业中更应该注重绩效考核,岗位职责和分工更要明确,定期的考核会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以督促会计人员更加有效地工作,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可以进行下一期的考评,或者是对其进行培训,以不断地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以实现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标准化管理。

2.4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要不断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而言,要根据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将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划分明确,一般情况下企业中评级指标是通过内控制度来确定的,所以管理会计的主体间除了要进行经营管理外,还要对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并最终解决问题。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由两部分组成,即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使会计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同时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助推力。对于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而言,其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定期地对制度进行完善,针对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发生的问题,结合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调整和预防。与此同时,要较快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对监管制度进行完善和细化,避免一些资金浪费和管理不当的现象发生,根据企业中的实际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条款,为会计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3结语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6篇)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第1篇摘要:我国会计体系分为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两大分支,其中,预算会计体系包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