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文化范文
黄酒文化范文(精选6篇)
黄酒文化 第1篇
黄酒文化实践论文
黄酒文化实践论文本文主要通过列举历史上文人雅士及英雄豪杰的实例,来描述总结黄酒的特性和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总结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互相影响之处。这归咎于历史的不断发展,及黄酒与儒家文化随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共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黄酒渗入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且儒家文化也处处体现在黄酒礼俗中。
黄酒文化实践论文儒家 黄酒 绍兴 文化习俗
自古以来,以孔孟之学为基础的儒家文化就被看做是我国文化的中心。历史上儒家的各种学说更是被推崇为治国安邦的基本观点。所以,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酒文化。
儒家文化讲究“德”字,酒文化中也少不了“酒品”和“酒德”。从字面上就可知,酒品酒德是说饮酒者应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不能像历史上的夏朝亡国的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除此之外,儒家所推崇的酒德也体现在《尚书》和《诗经》中,这就是“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实际上儒家没有建立反对饮酒的立场,相反,也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而且,儒家在饮酒时候很注重正确饮酒,也就是饮酒时该有的德行。
在远古时代,作为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饮酒早就成为一种大家应当遵守的礼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饮酒礼节也在不断改变和更新,变得越来越繁琐,且随场合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不一定要恪守既成的饮酒礼节,但在某些必要场合,要注意饮酒的分寸。明代文人袁宏道就曾写下传诵千古的名文《觞政》,其灵感就是来自于一次看到酒徒不遵守酒礼,有失酒德。这篇文章既是对行饮酒令之人写的,也是对一般饮酒人写的。
众所周知,黄酒位列大酒种之一,发源于中国,且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儒家学说主张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宣扬以清淡无为为中心的中庸之道;而黄酒正恰恰性温且厚重。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之道不仅是以和为贵讲究和谐的伦理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一种方式。黄酒同样也以“温和”著称,恰恰与儒家学说互相融合。黄酒本身集甜酸苦、新鲜涩于一体,六种味道融合得恰到好处,稍稍偏向其中任何一种口味,都会给人以美中不足之感。黄酒的这种“中和”确是其他酒种所没有的。白酒辛辣,不够温和;啤酒带苦,缺乏厚重;而西欧最为推崇的葡萄酒又偏向酸涩。唯独黄酒口味刚好,深得人们青睐,好似我们推崇的“中庸”之道一般温润,甚至被誉为国粹。
说到儒家的中心思想,非“仁”莫属,仁是儒家学说的最中心范畴和道德准则。孟子常常以“仁义”为重。“仁”字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尊重和关怀。黄酒,作为一个传统酒种,自古以来就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酒既可以成为善的指引,也可以助长恶的发展。所以在饮酒的度上来说,我们要正确把握。酒德基本功能有三个:一是使人解乏,消除疲劳;二是可以用于强身健体;三是可以成就礼数。黄酒有着表达爱心释放情感的作用,这就与儒家主张仁义的思想不谋而合。著名诗人王维就曾经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诗词,可见酒的确是表达情感、增进友情的一种催化剂。陆游也曾经写下“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名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借酒寄情的诗词流传千年,经久不衰。而这些约定俗成的酒礼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规范,深入道德、制度、习俗等各个方面,渐渐形成了酒文化。
子曰“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厚老实是一种人与人交往中的表现,且忠孝是仁义的基础,这个“孝”,不仅体现为尊重父母和长辈,更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儒家的忠孝之学正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精髓。黄酒既以“温润”受大家称道,其酒俗一直以“尊老爱幼,朴实厚道”为主,这又与儒家学说所推崇的“忠孝”精神相承一脉。这从黄酒的发源地就可轻易看出。绍兴黄酒远近闻名,当地酿酒人薪火相传,不仅传酒也传酒之道。
儒家学者有着积极进取的顽强意志和观念,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勇夺中原大地后置酒文台,大加庆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学派认为应当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方针,应当有献身国家与人民的精神和百折不屈的进取思想。这一点从黄酒中也可看出,且借黄酒得以升华。谈到近代,女英雄秋瑾一句“吾辈爱自由,勉强自由一杯酒”,正可谓把自己的赤胆忠心表露无迹。当时在绍兴有很多像徐渭一样胸怀大志的文人进入官府当师爷,他们有勇有谋,刚柔并济,处事方圆。就如黄酒所具有的温和性质一般,既不会硬去以石击卵,也不会趋炎附势。
绍兴文人身上具有的美德与胸襟完完全全在黄酒中可以体现出来。如清代文人袁枚就曾在《随园食单》中写过:“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袁枚这样一个比喻,不仅大加赞赏了绍兴黄酒,更加总结了黄酒之魂。这也充分道出了黄酒与儒家学派之间的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1] 田明扬.酒史与酒诗[M].长春树书坊,1984.
[2] 杜金鹏.中国古代酒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3] 张远芬.中国酒典[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 袁立泽.饮酒史话[M].台:国家出版社,.
[5] 王春瑜.明朝酒文化[M].台湾: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0.
[6] 沈汉,朱自清.中国茶酒文化史[M].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
[7] 万伟成,丁玉玲.中华酒经[M].天津:百化文艺出版社,.
[8] 黄清连.中国酒与文化[M].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黄酒文化 第2篇
引言:通过对本学期对酒的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加深了对各类型酒的了解,老师在课程提到的黄酒更是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又因为我的家乡只有一区域性白酒,其酿造工艺并无独特之处,所以此次论文结合老师的两个问题对具有悠久文化底蕴黄酒展开论述。
一、东方酿造酒的典型
黄酒是中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其中以中国绍兴黄酒为代表的麦曲稻米酒是黄酒历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以稻米为原料酿制成的粮食酒。不同于白酒,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不同种类的黄酒颜色亦呈现出不同的米色、黄褐色或红棕色。山东即墨老酒是北方粟米黄酒的典型代表;福建龙岩沉缸酒、福建老酒是红曲稻米黄酒的典型代表。
说起黄酒,人们几乎都想到浙江绍兴,认为那里是黄酒的发源地,其实,黄酒的发源地在湖南衡阳。考古发现,彭头山遗址是世界最早的古稻谷栽培地,酿造黄酒需要谷物,而湖南最早出现古稻谷栽培,说明湖南最早具备酿酒条件。有典故记载,衡阳古酒的酿酒技术与现在的黄酒酿造工艺基本一致,这也说明,过去衡阳的酃(ling)酒就是今天的黄酒。有学者对史料进行细考后还发现,绍兴酒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衡阳的酃酒(亦称酃湖酒、醽醁酒)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其历史要早于绍兴黄酒,因此,可以这样推测,酃酒才是黄酒的真正“鼻祖”,绍兴黄酒很可能是从衡阳酃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趟过悠久的历史长河,华夏民族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粮食酿酒经验,使黄酒酿造工艺技术炉火纯青。
二、黄酒的分类成分及分类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黄酒香气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并含有氨基酸、糖、醋、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等。
黄酒的分类标准较多,按黄酒中所含的糖份来分可分为干黄酒,半干黄酒,甜黄酒,半甜黄酒。如“加饭酒”,是半干型黄酒;“封缸酒”(绍兴地区又称为“香雪酒”),表示甜黄酒或浓甜型黄酒;“善酿酒”表示半甜黄酒。
按原料和酒曲划分可以分为以酒药和麦曲为糖化,发酵剂主要生产于中国南方地区糯米黄;以米曲霉制成的麸曲为糖化、发酵剂,主要生产于中国北方地区黍米黄酒。大米黄酒则为一种改良的黄酒,以米曲加酵母为糖化、发酵剂。主要生产于中国吉林及山东。红曲黄酒以糯米为原料,红曲为糖化,发酵剂。主要生产于中国福建及浙江两地。
三、黄酒的营养及保健功能
黄酒的主要成分除乙醇和水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这8种氨基酸,在黄酒中的含量比同量啤酒及葡萄酒多数倍。
此外,黄酒含有许多易被人体消化的营养物质,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脂类.甘油、高级醇、维生素及有机酸等。这些成分经贮存,最终使黄酒成为营养价值极高的低酒精度饮品。
黄酒也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维生素B1、B2、尼克酸、维生素E都很丰富,长期饮用有利于美容、抗衰老。
锌是能量代谢及蛋白质合成的重要成分,缺锌时,食欲、味觉都会减退,性功能也下降。而黄酒中锌含量不少,所以饮用黄酒有促进食欲的作用。
黄酒内含多种微量元素。如每100毫升含镁量为20~30毫克,比白葡萄酒高10倍,比红葡萄酒高5倍;含硒量为1~1.2微克,比白葡萄酒高约20倍,比红葡萄酒高约12倍。在心血管疾病中,这些微量元素均有防止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黄酒夏天可以加冰加薄荷,这是比较时尚的喝法。传统的喝法是加姜丝加话梅煮一下喝,“青梅煮酒论英雄”煮的就是黄酒,适合秋冬季节喝。现代意义上的“清爽型营养黄酒”也可以直接开瓶引用,口感也不错的。
四、历久弥香文化酒
凡是好酒,必有芳香。凡是历史名酒,也必然浸融了深厚的文化精髓 黄酒是吴越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黄酒文化 众所周知,以惠泉黄酒为代表的吴文化和以绍兴黄酒为代表的越文化,是中华黄酒文化中的两支风格各异的杰出流派。
据《史记》、《吴越春秋》等书记载,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酿酒历史有两千年以上。明人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已写过“惠山泉酒”之名。清代年间,惠泉酒已是进献帝王的贡品。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继位,曹雪芹之父在江宁织造任上,一次就发运40坛惠泉酒进京,可见无锡惠泉酒已经成为贾府这个贵族之家的饮用酒是不奇怪的。惠泉黄酒作为苏式老酒的典范,它以江南地下泉水和江南优质糯米作为原料,主要采取半甜型黄酒的酿造工艺,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和工艺完善,终于成为明代的江南名酒,直至清代的宫廷御用酒,完成了从普通民间黄酒,发展成皇家御用黄酒的神话,从此源远流长,乃至今天。到了近现代,由于结合了现代技术、科学管理,“苏式老酒”的风格更臻至完美,其味温雅柔和、甘爽上口,饮后让人怡神舒畅、回味悠长。今天,随着吴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苏式老酒”也成为了中国黄酒多元化市场中的一支百花争艳的典型代表,这应该不亏于乾隆皇帝当年对无锡惠泉酒御笔亲题传世佳酿之美名吧。
惠泉黄酒作为“苏式老酒”的典型代表,以地下优质泉水和江南上等糯米为原料,辅以独特的惠泉酒酿造工艺,经过多年窖藏而成。其香气中正平和,介于外露与内涵之间。轻摇一下惠泉黄酒,一股醇和馥郁的香气便自然沁入肺腑,令人心旷神怡。酒色为琥珀色,晶莹明亮、富于光泽。当酒液滋润到整个舌面,感觉到酒质协调、柔和顺口、清爽冰凉、别具风味。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独有酒种,被誉“国粹”,儒家文化乃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称之“文化精髓”。两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酒生性温和、风格雅致,酒文化古朴厚重,传承人间真善之美、忠孝之德;儒家内涵讲究中庸之道,主张清淡无为,宣扬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细细体味,黄酒与儒家文化可谓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庸”黄酒之格。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儒家把“中”与“和”联系在一起,主张“和为贵”、“普通的和谐”。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原则,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中庸之道无处不在,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黄酒以“柔和温润”著称,恰与中庸调和的儒家思想相吻合。黄酒集甜、酸、苦、辛、鲜、涩六味于一体,自然融合形成不同寻常之“格”,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黄酒兼备协调、醇正、柔和、幽雅、爽口的综合风格,恰如国人“中庸”之秉性,深得人们青睐,被誉为“国粹”也就为之不过了。黄酒之“和谐”,对今日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相符的。儒家“和为贵”、“普通的和谐”与黄酒“中和”之理念,正好给予了现代意义“和谐”诠释、发挥和想象的一个空间。
“仁义”黄酒之礼。“仁”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范畴和最高道德准则。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其中“仁”是目标,“克己”而使“礼”得到遵守和恢复是实践途径。孟子则经常以“仁义”并重。“仁”体现 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尊重关怀他人的基础上,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怀。黄酒是一种物质,它自古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酒作用于人的精神的东西,可使人为善,也可使人为恶。酒虽有利有弊,但适度把握,裨益颇多。酒的功能有三,一是可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二可药用治病滋补健身,三酒可成礼。黄酒承载着释放人们精神,惠泽健康,表达情感,体现爱心,激发睿智的作用,这与儒家崇尚“仁义”,主张“天地人合 一”的精神境界,提倡友善、爱护是息息相通的。
“忠孝”黄酒之德。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孟子更是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这些“忠孝”思想体现了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文明,也是中国美德的一部分。黄酒生性温和、醇厚绵长,在漫漫中国酒文化长河中,黄酒以其独有的“温和”受国人称道,黄酒的文化习俗始终以“敬老爱友、古朴厚道”为主题,这与儒家所追求的“忠孝”精神一脉相承。
五、黄酒的发展现状
黄酒被称为国粹。从课文里了解到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家柜台前站喝,到《红楼梦》里的黄酒配螃蟹斗诗会,那会儿曹雪芹他爷爷已经开始把绍兴黄酒当做贡品以每年40坛的数量进献朝廷了,清朝时的“禁烧酒不禁黄酒”也充分地说明了黄酒在当时有多时髦。这些历史和传说故事都在告诉我们,黄酒曾经真的很流行过。那么再看看我们现在黄酒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以绍兴黄酒为例。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绍兴黄酒更以其悠久的历史积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蜚声中外,享誉环宇,其卓绝精湛的酿制工艺,幽雅馥郁的醇厚口味,得到了中外友人、名流学士的普遍赞赏,也为古城绍兴增添了耀眼的光彩诚如著名学者陈桥驿先生所言:“名酒出于名邦,于事绝非偶然。酒以城而名闻遐迩,城因酒而风望倍增”。
据统计,绍兴市(包括所辖县市)有各类黄酒生产企业 214家,其中绍兴县境内就有76家。这些酒厂中,万吨以上的酒厂仅5家,绝大多数不足千吨。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规模小、档次低、归属散。
黄酒文化 第3篇
一、酿酒起源考
关于我国酿酒的起源, 自古就有种种说法。《吕氏春秋》:“仪狄作酒”。《战国策》:“昔者, 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进之禹。禹饮而甘之”《说文.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 杜康也”这些记载表明酒始于夏朝。宋朝人寇宗?则认为“酒自黄帝始”。这两说时间上约差千年, 但二者认为最早的酒是人工酿成的。晋朝人江统提出酒始于自然发酵说。他在《酒诰》中说:“酒之所兴, 肇自上皇, 或云仪狄, 一曰杜康。有饭不尽, 委余空桑, 郁积成味, 久蓄气芳。本出于此, 不由奇方”。从人类认识规律来说,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随着原始农业的诞生和发展, 粮食略有积贮, 由于保管不良, 部分粮食自然发酵, 在水中糖化, 酒化, 最后形成自然酒。人工酒则是对自然酒的认识、仿造。所以, 中国酒的起源应分两个阶段:先是自然酒, 后是人工酒。
二、酒官、酒礼、酒德、酒令
古时用酒, 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 大体上用于祀天地、事鬼神、祭宗宙。《尚书酒诰》:“祀兹酒。惟天降命, 肇我民, 惟元祀。”后来, 宫廷宴享, 庆功喜寿, 婚丧嫁娶, 送往迎来也都用酒。自从周王室开始, 历朝都设置了专门的酒官来进行管理。如周朝的酒正、郁人、司尊彝、大酋等职掌酒的政令。后汉有汤官丞, 主酒事。晋朝设酒丞, 梁朝叫酒库丞。隋朝有酿酝署。唐、宋因袭。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礼仪渗透到社公生活的各个方面。国人饮酒, 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 而且是一种礼的行为。《说文》:“酒, 就也, 所惟就人性之善恶”。明代学者邱浚讲得更清楚:“酒以为祭祀养老、奉宾而已, 非以为日常食之物也”。 (《大学义朴征榷之课》) 所惟酒行为必须受到礼的制约。饮酒必须符合礼。直到现在, 酒桌上仍有诸如:斟酒, 不可满杯;喝酒, 不宜过半 (杯) :;劝酒, 不宜勉强;干杯, 举杯互视等礼。
《礼记》上作了具体说明:“君子之饮酒也, 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可见, 制止滥饮, 提倡“节饮”。适当饮酒, 就是应该提倡的酒德。
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特有的现象, 它不是单纯的助兴而已, 兴奋时, 是情绪的交流;压抑时, 是渲泄的表现。酒令起于何时, 现难以考查, 大体上西汉已经有酒令助兴。行酒令时需要借用媒介物, 如击鼓传花, 掷骰子、划拳等, 能增加饮酒的气氛, 娱乐性较强。
“酒官”、“酒礼”、“酒德、”“酒令”是中国文化中的四大特色。
三、酒化效应
酒文化折射社会生活诸方面, 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效应。
1、酒以成礼
孔融说:“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 类帝禋宗, 和神定人, 以济万国, 非酒莫以也”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 。所谓“百礼之令, 非酒不行” (《汉书食货志下》) 。也即饮酒是礼仪的一种。酒德是酒礼的反应, 设置酒官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执行酒礼。
2、酒与健康
酗酒会使人醉, 无益于身体健康;节饮则有助于身体健康。李时珍说:“酒, 天之美禄也, 面曲之酒, 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 (《本草纲目》) 西晋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述了当时人们在制曲原料中加入一些植物的材料, 这是后代酿造“药酒的开始。很多药酒医疗功效显著, 能驱风散寒、活血化淤。现代评酒家们认为:丹阳黄酒酒味特出, 甜性充足, 酒度适中, 醇厚适口, 刺激性水, 风味独特, 丹阳人除了把它作为饮料佳品外, 还看作一种滋补饮料和烹调食物的优良佐料, 既可解腥去邪, 又可增加菜肴的鲜美。
3、文人与酒
历史上很多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中仙李白在酒后产生了许多千古名句, 如《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穿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才华横溢。跃然纸上。从上古的《诗经》到清代《红楼梦》。三千年的文学著作中, 几乎都离不开酒。文人的喜怒哀乐都在酒文化中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为研究古人和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4、酒与交际
酒能成为交际的媒介。《礼记乐记》:“酒食者, 所以后欢也”。晏婴说:“古之饮酒者, 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它可以使陌生人缩短距离, 使沉默寡言都倾吐心声。通过酒, 朋友之间可彼此交流感情, 增进了解和友谊。
四、丹阳黄酒异名考略
丹阳盛产黄酒, 丹阳黄酒曾经有许多不同的称呼, 更丰富了丹阳酒文化的内涵。
丹阳酒最古时为“曲阿酒”。宋人乐史著《太平寰宇记》中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丹徒有高骊山, 传云: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酒礼娉之, 女不肯, 海神拔船履酒, 流入曲阿湖, 故曲阿酒美也”。曲阿是丹阳的古称, 曲阿湖就是现在的练湖。
元代人萨都刺著的《练湖曲》中说:“丹阳使者坐白日, 小史开甕宫酒香, 倚栏半醉风吹醒, 万倾湖光落天影”。曲宁说的“宫酒”当是丹阳酒又叫“宫酒”的来源。
古时丹阳酒是用当地产的一种色泽红润的秈米酿造, 由于品质优异, 在漫长有封建时代, 丹阳酒被列代皇帝列为“贡品”, 为丹阳赢得了“贡酒”之称。另外, 丹阳黄酒还有百花酒, 玉乳浆, 天下佳酿, 中国琼浆等美称。
五、发展酿酒事业、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人民既有悠久的酿酒历史, 也有饮酒的习俗。解放后, 党和人民政府对我国宝贵的民族工艺和科学遗产十分重视, 醇酒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黄酒文化韵醉天下 第4篇
在韩国丽水市举办的2012年世博会上,一款来自中国的古越龙山绍兴(花雕)酒吸引无数游客驻足。
这是一坛高50厘米、容量10公斤的古越龙山绍兴酒。“从一瓶酒可以追溯到田头的稻米、古代的酒具、名士的诗赋……”在世博会现场,展示方代表对黄酒充满独特文化魅力的介绍,令不少游客为之着迷。
黄酒起源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相依相随数千年。而黄酒中最有名的当数绍兴酒,它以选料上乘、工艺独特、酒精度低、营养丰富,并具有多种养身健体之功效而著称于世。黄酒起兴于唐代,定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名著《红楼梦》中就有许多饮绍兴黄酒的场面,贾府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饮的多是黄酒。第六十三回上半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袭人与平儿商议,“已经抬了一坛好绍兴酒藏在那边了”。这是大观园儿女皆可参加的盛宴,果然赴宴者都欢喜上这坛好酒,尽情畅饮,直至“酒缸已罄,众人听了,方收拾盥漱睡觉。”而清代著名食谱《调鼎集》则对绍兴黄酒的历史演变、品种和优良品质有全面的阐述。
绍兴酒第一次与世博结缘是在上个世纪初。1915年2月,为庆贺巴拿马运河开航,美国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31个国家参展,中国也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参展,绍兴酒首次参加这一国际盛会,并摘获一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时隔百年,2010年世博盛会在上海举行,绍兴黄酒再次进入世博会。为期一周的黄酒文化展示活动,包括展览、酒道表演、品鉴活动……向世人展示了黄酒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魅力。最有意思的是一坛为2010上海世博会量身定制的古越龙山佳酿还被抬上花轿,吹吹打打进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被中国馆永久珍藏。
2012年世博会5月12日至8月12日在韩国丽水市举行,这是继上海世博会后的第一个专业性世博会。位于朝鲜半岛东南端的丽水市是韩国最美丽的口岸城市之一,也是绍兴市的友好城市。1997年5月21日,绍兴市与丽水市正式签约建立友好交流关系,10多年来两地交往不断深入,丽水市曾派代表参加绍兴黄酒节等活动。
此次韩国丽水世博会期间,“丽水馆”特地为友好城市绍兴开辟一个展区,于是也成就了绍兴酒和2012年韩国世博会的一段情缘。
“从上海世博会到韩国世博会,是绍兴黄酒的品牌之旅”。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与参加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时相比,今天的黄酒在酿造工艺、口感以及包装上,既传承古老文化,又接轨国际潮流。
祭酒神与制佳酿
在绍兴,有两场祭祀盛典非常值得一看,一是谷雨时节祭祀大禹,二是立冬时节祭祀酒神。
每年的谷雨,绍兴都会举行隆重的公祭大禹陵典礼。祭祀仪式十分讲究,采用古代最高礼祭—“谛礼”形式进行,共分肃立雅静、鸣铳、献供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酒、敬酒、恭读祭文、行礼、唱颂歌、献祭舞13项仪程。
绍兴从1995年起恢复公祭大禹陵典礼活动。为表达对大禹的崇敬,当时古越龙山捐资百万修建了大禹陵牌坊,并拿出百年陈酿公祭大禹陵。当琥珀色的醇酒倒入酒爵时,扑鼻酒香弥漫了整个大禹陵,国内外好多媒体都作了报道,引起了轰动。据在祭祀现场的人回忆,那一坛百年陈酿真是香啊!
这坛百年陈酿,可以说是国内保存历史最长的黄酒,酿制于1928年,是古越龙山前身—一个老酒坊酿造的。上个世纪50年代拆建仓库时被发现,存放在瓦房里,约有百余坛,用特制的大型陶坛盛装,最小的有40公斤重,最大的有60公斤重。开坛时,酒液只剩下三分之二左右。酒坛泥盖里还存放标有1928年酿制的坊单,是手写的。这些酒被当作“镇厂之宝”加以悉心存放。
绍兴的另一个重要祭祀是立冬时节祭祀酒神。绍兴酒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时间最适合做黄酒,称为“冬酿”。因为冬季水体清洌、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确保发酵顺利进行,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立冬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也是绍兴酒投料开酿的日子。
对酒神的尊崇其实深埋在每一个酿酒师傅的内心。由于黄酒是敞开式发酵,多菌种共酵,酿制工艺比较复杂也比较神秘,稍有把握不当,酿出的酒味道容易发酸。所以在从前,不管是寻常人家还是大小酒坊,在每年立冬开酿之时,为祈求能酿出好酒,都会举行一个祭拜仪式:一般选在开酿这一天的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打开酿酒间的所有门窗,摆上五牲四果、三茶六酒,点燃香烛,然后大家轮流祭拜酒神。正像一位酿酒师傅所说:“祭拜过酒神后,我的心才会觉得踏实,才会自信满满地开始这一冬酿季节的生产。”
独特的稽山鉴水与千年精湛工艺酿造出中国黄酒的完美滋味。
国礼与诗酒艺文
绍兴黄酒1988年起被定为国宴酒,而且屡被选为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或领导人的礼品。
1985年9月,邓小平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家共进午餐,尼克松喝了绍兴酒大加赞赏。宾主欣然握别时,邓小平遂赠其“古越龙山”加饭酒4瓶,并祝他旅途愉快,身体健康。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作为国礼赠送总统的是100多坛十年陈绍兴花雕,坛上塑有天女散花等图案,并刻有“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纪念”字样。
绍兴酒还是周恩来总理与柬埔寨王国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友谊的见证。在周总理的热情推荐下,亲王亦对绍兴酒情有独钟。亲王偕夫人莫尼克公主两次访问绍兴,都曾亲临绍兴酿酒总厂参观,并说:“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要我有机会到绍兴酒厂看一看,尝一尝。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
绍兴酒又称老酒,越陈越香;越陈,味越醇。
据传,古时有一裁缝婚后多年无子,后因妻子有孕而喜不自胜。他酿酒数坛,以备生子庆贺,不料临盆竟是女孩,再无心绪酒宴,遂将酿成之酒埋入院中。孰知女儿越长越聪慧俊俏,至18岁,更是人见人爱,说亲者接踵。裁缝不忍爱女远嫁,即让女儿与自己的得意徒弟成亲。人逢喜事,裁缝忽然想起18年前埋下的酒,便小心翼翼挖将出来。不料甏盖一开,竟然奇香袭人。品尝少许,则口感绵柔醇厚,余味无穷。裁缝大喜过望,遂开坛大宴乡亲。有询之究竟者,裁缝随口答曰:“女儿红。”
nlc202309010534
自此,绍兴酒竟成了女儿必备的陪嫁。“女儿红”以其特有的温馨和无穷的寄情空间,不仅醉了秉性柔婉的江南才子佳人,而且能在醺醺然的氛围中让北方的豪士侠女醉在越地文化的柔美之中。
绍兴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考,在绍兴沈园与前妻唐琬邂逅。接过唐琬敬酒,陆游痛饮不已,百感交集便索笔挥毫,在沈园壁间题书千古绝唱《钗头凤》一阕: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
今年5月,乐坛著名词人方文山有感于古越龙山黄酒的醇美,特意作了一阕词。词中有这样的文句:
“鉴湖岸、溢酒香,绍兴佳酿、佐蟹黄。”
“一壶一碗一举觞,酒是中国黄。
—茶一汤一过往,故事我浅尝。
古越凭龙山,我举杯,品无双。
曲水流觞,兰亭对饮击掌。
这天地微醺,我独酌梦江南。”
古往今来,吟咏、描绘绍兴黄酒的诗词文赋、佚闻逸事、戏曲书画数不胜数,以绍兴黄酒为题材的诸如《女儿红》等影视作品更是可圈可点,从中可见黄酒文化源远流长,底蕴特别深厚。
Yellow Wine: A Tasteful Cultural Phenomenon
By Ru Yongzheng
In September 1985, ex-president of America Richard Nixon visited China. At a home banquet hosted by Deng Xiaoping, Nixon and Deng sipped yellow wine made in Shaoxing, a historical city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Nixon enjoyed the wine very much. After the banquet, Deng gave four bottles of yellow wine in the brand of Gu Yue Long Shan as gift to Nixon. When American President Clinton visited China in June 1998, he received more than100 jars of 10-year vintage yellow wine of Shaoxing as state gifts from China.
Yellow wine, also known as Shaoxing wine or rice wine, is almost another name of Shaoxing, although rice wine is brewed in many places across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Rice wine is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ld. The best known is the wine produced in Shaoxing.
It is said that people in Shaoxing began to brew yellow wine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In the Song Dynasty, it became well known and in the following centuries, the reputation became widespread across the nation.
In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a timeless novel of Chinese literature writte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ere are descriptions about banquets in which yellow wine is served. A book on food and wine written in the Qing Dynasty ha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evolution, brands, quality of the yellow wine made in Shaoxing.
In 1915, the 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was held in San Francisco, the United States. Thirty-one nations participated. Of the exhibits showcased by China was the yellow wine made in Shaoxing. The wine was awarded a gold medal at the exposition.
Shaoxing displayed its yellow wine at the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A jar of yellow wine tailor-made in Shaoxing for the expo was escorted into the China Pavilion with all the fanfare. The jar of yellow wine is now in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pavilion.
Yellow wine made in Shaoxing also had a remarkable time at 2012 World Expo Yeosu Korea. Shaoxing and Yeosu became sister cities in May 1997. Over the past 10 plus years, the two cities have been engaged in promoting friendship through mutual visits and other programs. At the 2012 Expo Yeosu Korea, the Yeosu Pavilion assigned a space for Shaoxing to display its wine. The exhibit was a 50-centimeter-tall jar of ten-kilogram yellow wine.
nlc202309010534
Sacrificial Ceremonies in Shaoxing
Nowadays Shaoxing holds two important annual public ceremonies. One is to honor Yu the Great at the Yu Mausoleum, a legendary emperor who brought prehistoric floods under control. The great emperor was buried in Shaoxing, hence the mausoleum. The other is to honor the god of win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nnual wine-brewing season.
In 1995, Shaoxing resumed the public sacrificial ceremony at the Yu Mausoleum. At the 1995 ceremony, Gu Yu Long Shan, a major wine maker in Shaoxing, donated one million yuan to restore the memorial archway at the mausoleum. The wine brewer also donated a jar of vintage yellow wine for the sacrifice. When the jar was opened at the ceremony and the wine was being poured into ancient-styled wine cups, the aroma of the wine wafted, causing a huge sensation. Many who attended the ceremony in 1995 fondly remember the permeating aroma at the sacrifice.
The vintage wine came from a secret wine vault discovered in a screen wall in the 1950s when some construction workers were dismantling a warehouse. They discovered about 100 pottery jars of yellow wine. The weight of these jars varies, some about 40 kilograms heavy and some about 60 kilograms. A jar was opened; in the sealant earth on the opening of the jar was a workshop record form indicating that the wine was brewed in 1928. These huge jars of yellow wine are now cherished as the brewer’s most important treasure.
The other important public sacrificial ceremony in Shaoxing is the sacrifice in honor of the god of wine at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a solar term that falls on early December. The period between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and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is the brewing season in Shaoxing largely because water quality and temperature are especial suitable for wine to mature.
As yellow wine making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and wine may go wrong if any detail in the long process is amiss. Nowadays, a wine brewing process takes 100 days including 20 plus steps and 5 key procedures before it matures. So brewers, no matter whether they are factory-size brewers, workshop-sized brewers or home brewers, hold a sacrificial ceremony to seek blessing from the god of wine. The important ceremony is complex. Many brewers say that they become confident to begin a year’s work only after the ceremony is properly performed.
黄酒文化 第5篇
黄酒与白酒的区别
黄酒就是发酵型酒.白酒是蒸馏型酒.黄酒是中国的国粹!黄酒度数低,一般带点甜味.白酒是有很多香型的.度数一般较高!
黄酒的种类:
1、干黄酒:
“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总糖含量低于或等于15.0G/L。口味醇和、鲜爽、无异味。
2、半干黄酒:
“半干”表示酒中的糖份还未全部发酵成酒精,还保留了一些糖份。在生产上,这种酒的加水量较低,相当于在配料时增加了饭量,总糖含量在15.0G/L-40.0G/L,故又称为 “加饭酒”。我国大多数高档黄酒,口味醇厚、柔和、鲜爽、无异味,均属此种类型。
3、半甜黄酒:
这种酒采用的工艺独特,是用成品黄酒代水,加入到发酵醪中,使糖化发酵的开始之际,发酵醪中的酒精浓度就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速度,由于酵母菌数量较少,对发酵醪中产生的糖份不能转化成酒精,故成品酒中的糖份较高。总糖含量在40.1G/L-100G/L,口味醇厚、鲜甜爽口,酒体协调,无异味。
4、甜黄酒:
黄酒知识 第6篇
一、定义
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也称米酒,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黄酒主要是以糯米和黍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特定的加工酿造过程,使原料受到酒药、酒曲、浆水中的多种霉菌、酵母菌等的共同作用而酿成的一类低度原汁酒(压榨酒)。
二、分类
(一)按地区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并由此而形成黄酒的三大流派和风格
1.以山东省的即墨老酒为代表的北方黄酒。
2.以福建省的福建老酒和龙岩沉缸酒为代表的南方黄酒。
3.以江浙沪为代表的江南黄酒:江苏丹阳“封缸酒”;浙江“会稽山”、“塔牌”、“古越龙山”绍兴酒;上海地区的“金枫”、“石库门”、“和酒”、“淀山湖”海派黄酒。
(二)按含糖量的不同,可根据黄酒的总糖含量由低到高分为:干黄酒、半干黄酒、半甜黄酒、甜黄酒四类。
1.干黄酒
总糖含量等于或低于15.0g/L,如上海黄酒、元红酒等。适合于偏爱清淡、爽口的消费者饮用。
“干”表示酒中含糖量少,糖份都发酵变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份含量最低。
色香味格:口味醇和鲜爽,浓郁醇香,呈橙黄至深褐色,清亮透明,有光泽。
2.半干黄酒
总糖含量在15.1g/L-40.0g/L的酒,如特加饭酒、石库门上海老酒、侬好成年酒、花雕酒等。
“半干”表示酒中糖份还未全部发酵成酒精,还保留了一些糖份。酒质浓厚,风味优良,可长久贮藏,是黄酒中的上品。色香味格: 口味醇厚柔和鲜爽,浓郁醇香,呈橙黄至深褐色,清透有光泽。
3.半甜黄酒
总糖含量在40.1g/L-100.0g/L的酒,如善酿酒、清醇型蜜清醇、即墨老酒等。
色香味格: 醇厚鲜甜爽口,酒体协调,浓郁醇香,清亮透明,有光泽。4.甜黄酒
总糖含量高于100.0g/L的酒,如香雪酒、沉缸酒、蜜醇型蜜清醇等。色香味格: 鲜甜醇厚,酒体协调,浓郁醇香,呈橙黄至深褐色,清亮透明,有光泽。
三、名酒
浙江花雕酒、福建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江苏丹阳封缸酒、无锡惠泉酒、广东珍珠红酒、山东即墨老酒等。
被中国酿酒界公认的、在国际国内市场最受欢迎的、最具中国特色的,首推绍兴酒。
四、存放要求
黄酒属于发酵酒类,一般酒精的含量较低,越陈越香是黄酒最显著的特征。黄酒的储存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宜储存在地下酒水仓库。
(二)黄酒最适宜的温度一般在20度以下,相对湿度是60%-70%之间,黄酒的储存温度不是越低越好,低于零下5度,就会受冻,就会变质,结冻破坛,不易露天存放。
(三)不宜于其他有异味的物品或酒水同库储存。
(四)不易经常受到震动,不能有强烈的光线照射。
(五)不可用金属器皿储存黄酒。
(六)黄酒启封后,因空气进入,容易酸败,不宜久存。
(七)普通黄酒宜贮存一年,这样能使酒质变得芳香醇和。如贮存时间过长,酒的色泽则会加深,尤其是含糖分高的酒更为严重;香气则会由醇香变为水果香,并有焦臭味,口味会由醇和变为淡薄。
(八)黄酒经贮存会出现沉淀现象,这是酒中的蛋白质凝聚所致,属于正常现象,不影响酒的质量。但注意不要把细菌引起的酸败混浊视为正常的沉淀,如果酒液发混,酸味很浓,已变质,不可饮用。
五、饮用温度、方法
(一)温饮黄酒
黄酒最传统的饮法是温饮。温饮的显著特点是酒香浓郁,酒味柔和。温酒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盛酒器放入热水中烫热,另一种是隔火加温。但黄酒加热时间不宜过久,否则酒精都会挥发,反而淡而无味。一般,冬天盛行温饮。
黄酒的最佳品评温度是在38℃左右,隔水烫热至60—70℃。在黄酒烫热的过程中,黄酒中含有的极微量对人体健康无益的甲醇、醛、醚类等有机化合物,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同时,脂类芳香物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蒸腾,从而使酒味更加甘爽醇厚、芬芳浓郁。因此,黄酒烫热喝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冰镇黄酒
目前,在我国香港及日本,年轻人中盛行一种冰黄酒的喝法,尤其流行黄酒加冰后饮用。自制冰镇黄酒,将黄酒放入冰箱冷藏室,温度控制在3℃左右为宜。饮用时再在杯中放几块冰,口感更好。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在酒中放入话梅、柠檬等,或兑些雪碧、可乐、果汁。有消暑、促进食欲的功效。在黄酒中加入冰冻苏打水,苏打水的淡淡涩味与黄酒的浓郁药香充分结合在一起,让人神清气爽。
(三)佐餐黄酒
黄酒的配餐也十分讲究,以不同的菜配不同的酒,则更可领略黄酒的特有风味。以绍兴酒为例:干型的元红酒,宜配蔬菜类、海蜇皮等冷盘;半干型的加饭酒,宜配肉类、大闸蟹;半甜型的善酿酒,宜配鸡鸭类;甜型的香雪酒,宜配甜菜类。
六、黄酒伴侣及营养功效
(一)黄酒+姜丝、话梅、枸杞、桂圆 黄酒本身即被视为一种良好的药酒,常被作为药引子而饮用,将黄酒加入枸杞、桂圆这些具有美容养颜功效的中药浸泡煮制,可滋补气血。外敷不如内服,女性长期饮用,可使面色红润,毛发丰泽,更加容光焕发,这是单纯使用美容护肤品所无法取得的佳绩。
(二)黄酒+枣
黄酒存放久了会产生酸味,如果在酒里放几颗黑枣或红枣,就能使黄酒保持较长时间不变酸。红枣吸收了黄酒的精华,形状饱满、口感丰厚;黄酒则因沾染了红枣的甘香与糖分,酒味更醇厚。红枣去核食肉,黄酒烫后温服下,若是再来一两道清嫩的海鲜菜,黄、红、白三色交相辉映,入口入眼入心。
(三)黄酒+青梅
青梅有生津止渴、润肺养胃、清肝活肾的功效,还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青梅消融了酒的烈性,而黄酒也缓和了梅的酸涩,两者半斤对八两,都是主角。
(四)黄酒+时令水果
水果可选柠檬片、樱桃、黄瓜等,视觉上清爽清新。这是流行在日本餐馆里的一种黄酒喝法:在玻璃杯内先放入一些冰块,注入少量黄酒,加冷水稀释,再放入一片鲜柠檬或樱桃,感觉类似于鸡尾酒,食趣盎然。
(五)黄酒+饮料
饮料可选雪碧、可乐、果汁等,冰镇之后大口饮入,如同饮入一股清泉,醇美可口,暑意顿消。
(六)黄酒+啤酒
据说在浙江衢州城曾经有一种流行的黄酒喝法“一比二”、“一比三”,就是以一瓶黄酒与两瓶、三瓶啤酒相兑,放在火上煮热了之后再喝。经过与啤酒的握手言和,黄酒的醇厚滋味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这种喝法不适宜浅酌慢饮,更适合用来拼酒,不醉不归。
七、菜品搭配原则
以绍兴酒为例:干型的元红酒,宜配蔬菜类、海蜇皮等冷盘;半干型的加饭酒,宜配肉类、大闸蟹;半甜型的善酿酒,宜配鸡鸭类;甜型的香雪酒,宜配甜菜类。
八、鉴别方法
(一)观色泽:较好的黄酒色泽橙黄,清澈透明,允许有少量蛋白质沉淀;而浑浊不清、有杂质等应视为劣质产品。
(二)闻香味:较好的黄酒具有黄酒特有香气,醇香浓郁,无其他异杂味;而劣质黄酒由于是用酒精等配制而成,没有原料香味,有酒精气、醋酸气等杂气,甚至有酒精刺鼻的味道。
(三)试手感:倒少量酒在手心,酿造的黄酒有十分强烈的油腻感,干了以后非常粘手;而配制的黄酒触手只有水的感觉,干了以后也不觉粘手。
(四)比价格:较好的黄酒是用纯糯米酿造,出酒率较低,并经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陈酿,价格一般不会很便宜,所以低价的陈酿黄酒需引起注意。
(五)尝味道:好黄酒口感醇厚顺口,味正纯和,具有黄酒的典型风味,无异杂味。以次充好的黄酒则口味不清爽,缺少优质黄酒应有的清爽和醇厚,常有其他杂味如酒精味、香清味、水味、焦苦味等。
九、名酒介绍
(一)浙江花雕酒
绍兴是驰名中外的黄酒之乡,黄酒代表中国文化,绍兴花雕是黄酒的精华,而“女儿红”则为绍兴花雕锦上添花。“女儿红”的酒名源于广为流传的以酒陪嫁的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绍兴乡下有个裁缝师傅,妻子即将临产。他想妻子怀的定是贵子,待儿子降生时,定要庆贺一番。他特意请有名的酿酒师傅精酿了几坛米酒,准备到时款待亲友。可是事与愿违,妻子生了一个女儿,这犹如给裁缝师傅当头泼了一盆冷水,酿好的酒也不请人喝了,全部埋入屋后的树下。光阴似箭,裁缝的女儿长大成人后,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十分讨人喜欢。满心欢喜的裁缝师傅把她嫁给了自己最得意的徒弟。成亲之日摆酒请客时,他忽然想起十几年前埋在树下的几坛老酒,便掘了出来。开坛之时,浓香四溢,使人闻之思饮,饮之回味无穷。席上宾客从未品酌过这样色泽橙红、口味甘醇的陈年佳酿,纷纷赞道:“发埋女儿红,闺阁出仙童。”此后绍 兴一带很多家庭生下女孩,必酿“女儿红”埋于地下,到女儿出嫁时款待宾客。那时的酒异香扑鼻,色呈琥珀,口味香醇,堪称绍兴黄酒陈酿之极品。“女儿红”酒由此得名。这种习俗唐朝已经盛行。《清稗类钞》中有饮此酒的一首诗:“越女作酒酒如雨,不重生男重生女。女儿家住东湖东,春糟夜滴珍珠红。”这种酒经过18年、8年或5年的陈酿,自然醇香无比。
(二)福建老酒
凡用糯米酿造的红曲黄酒陈放一年以上的,一般都叫“老酒”。福建老酒原名为“五月红”酒,是福建红曲黄酒中的典型代表,曾被誉为全国第一黄酒。为了突出福建特色,1958年定名为“福建老酒”,注册商标为“鼓山”牌。逢年过节,福建民间许多人家都备有几瓶福建老酒。福州的“三坊七巷”一阵阵福建老酒的芳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俗语中有“开坛香百里,洗瓮醉千家”之赞誉。
福建红曲黄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当时的文人雅士对福建的红曲黄酒尤为偏爱。北宋文学家苏轼当年谪居岭南时,晚上无聊苦闷之际,喜欢喝点福建红曲黄酒,并留有诗句:“去年君苜宿盘,夜倾闽酒赤如丹”。这里的闽酒就是福建红曲黄酒。南宋诗人范成大著有赞老酒的诗《食罢书字》:“荔枝梅子绿,豆蔻杏花红。蛮腹扪茶快,扶头老酒中。”诗中赞誉了福建特产荔枝、茶叶、老酒。
学术界人士对福建老酒赞美有加。无锡轻工业学院朱宝镛教授称赞道:“福建老酒是色香味俱佳的全国第一黄酒”。我国发酵工艺的老前辈朱梅、齐志道工程师在《我国独创红曲的福建省酿酒工业》一文中赞誉:“红曲酒是我国独树一臶的酒,是以浙江的黄酒为姐妹酒,一红一黄两相媲美,是我国的两大创造……但是最有名的酒是红曲酒,也是全国最有名的酒种之一。”
(三)九江陈年封缸酒
江西省的传统名酒,它起源于一千年前的唐朝元和年间,当时称为醅酒。醅酒,就是未经榨过滤的米酒。为什么醅酒后来又叫陈年封缸酒呢?这里面有一段有趣的民间传说。
有一年,王母娘娘设宴,在瑶池中做“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土地神听说九江醅酒色美味醇,在赴蟠桃会时随手携了一坛上天,准备请众神仙 与他一同品尝。宴会上,珍馐美味,玉液琼浆,异果佳肴,样样鄹全,王母娘娘得意洋洋地请神仙们入度痛饮。酒过一巡后,土地神想起自己带来的醅酒,便令侍从打开来,本欲自己先尝尝,然后再请诸神品尝。谁知酒坛刚一启封,那醇香的酒味进朝各路大仙氽的鼻子里钻。不等土地神自己先尝,大家便涌上前,你碗,他一碗,一抢而光。而王母娘娘的玉液琼浆竟被冷臵在一旁,无人问津。王母娘娘看到人间的酒竟超过了天上的仙酒,觉得大失面子,又恼又羞,十分生气,便函下令土地神将九江的醅酒缸全部封起来,谁也不准喝。土地神一看自己闯了这么个大祸,直吓得战战兢,不住地叩头请罪。等不到宴会结束,便函急急忙忙地来到人间命脉令封缸,违者杀头。老百姓闻之,又气又恨,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忍痕将酒负荷封住。一睥、二年、……五年过去了,喝惯醅酒物人实在忍不住了,一位胆大的人偷偷将封条启开,发现封缸后的醅酒如甘露,格外香甜,颜色也由原来的淡黄变成了琥珀色。这一发现,使他又惊又喜。把这事偷偷告诉了自己的好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不胫而走,大家纷纷启封。土地神见王母娘娘忘了这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也乐得受用。从此,醅酒便得名“陈年封缸酒”。有一首民谣曾概述了这件事,民谣道:“天上玉液琼浆,不如九江封缸。色美味甜性稳,气煞王母娘娘。”
(四)江苏丹阳封缸酒
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南征前与刘藻将军辞别,相约胜利会师时以“曲阿之酒”款待百姓。曲阿即今丹阳,故丹阳封缸酒古有“曲阿酒”之称。传说很久以前,江苏镇江一条街上有一口井,冒出的不是水,而是酒。这口井冒出的酒又醇又香,l0里以外都闻得到它的香味,当地人更是整天都可以闻到它的香味。所以这条街上酒店特别多,来吃酒的不要花酒钱,只要买些小菜就行了。因此每天来这儿喝酒的人很多,这条街也就有了名气。三国时,蜀国猛将之一的张飞路过镇江,一下码头就闻到酒香,馋得嗓子直发痒。一打听,说这儿有口酒井,他也顾不得“将士在外不得喝酒”的军令,到了井边就喝酒,一口一碗,一边喝一边碱:“好酒!好酒!”一口气喝了不知多少碗,人也瘫到地上不省人事了。这事被关公知道了,就气呼呼地跑来责问酒家,为什么要给他兄弟喝这么多酒。酒家说:“我们的酒是井里出的,不要钱,随 便哪一位上门,都是想喝多少就喝多少的。”关公不信,世上会有冒酒的井和不要钱的酒?要店家带他去看看。他趴在井边往下一看,这井里的一股酒气直往上冲,他猛吸一口,浓烈的酒味;中得他直咳嗽,脸憋得通红。关公的大红脸也就因此而成。关公想:这酒不花钱,人们就会贪杯,这样不知要误了多少大事。于是,他挥起青龙堰月刀,一下子把井劈成两半,井里的酒满街横流,成了一片酒的海洋。后来,据说这条街就叫“酒海街”。酒井里淌出的酒,顺着运河流到丹阳,丹阳家家户户用缸把酒封存起来,逢年过节,婚嫁吉日,或生孩子喝“三朝酒”时,便拿出酒来招待亲友,这就是后来丹阳有名的封缸酒。
(五)无锡惠泉酒
无锡惠山多泉水,相传有九龙十三泉。经唐代陆羽、刘伯刍品评,都以惠山寺石泉水为“天下第二泉”,从而声名大振。从北宋开始,用二泉水酿造的糯米酒称为“惠泉酒”,其味清醇,经久不变;在明代,惠泉酒已名闻天下。曾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的李东阳曾在诗中写道:“惠泉春酒送如泉,都下如今已盛传”;到清代初期,惠泉酒更成为贡品。江宁织造曹兆页、苏州织造李煦向皇上进贡的物品中,都有“泉酒”(即惠泉酒)。曹雪芹更因此把它写进了《红楼梦》。
(六)广东珍珠红酒
早在唐代珍珠红酒就已名声显著。1516年,明朝江南才子祝枝山任兴宁知县时,曾雇请民间善酿酒师,开设“珍珠红烧坊”,从此,在兴宁得以传承,并誉代相传。
(七)山东即墨老酒
黄酒文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