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学性状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化学性状范文(精选6篇)

化学性状 第1篇

1 实验测定过程

1.1 材料准备

本研究共采集四种不同性状的款冬花, 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产地。通过手工挑选的方式将四种不同性状款冬花的花蕾摘下, 按照紫色与黄色加以区分。

1.2 仪器和试剂

研究使用德国布鲁克公司制造的质子频率为600.13MHz的600兆核磁仪;所需试剂为3-三甲基硅基、氘代氢氧化钠、氘代丙酸钠、质量分数为99.8%的氘代氯仿、氘代甲醇以及NMR试剂重水。

1.3 样品制备

准确秤取200mg的款冬花样品粉末置于10mL的离心管内, 甲醇与蒸馏水各加入1.5mL, 然后加入3mL氯仿, 将其混合均匀。执行超声提取操作25min, 之后进行离心, 速度为3 500r/min, 时间在25min左右。离心之后, 提取液会分为上下两层, 然后将其转移到25mL的圆底烧瓶内进行减压, 使其浓缩蒸干。之后将其溶解于NMR试剂中, 下层的氯仿相使用800μL的CDCl3进行溶解, 上层的甲醇水相部分则使用400μL的氘代甲醇以及400μL的缓冲重水进行溶解, 溶解后再次进行离心, 10min以后取600μL上层清液放置于核磁管中待测。

1.4 测定过程

测定频率为仪器的额定频率600.13MHz, 谱宽为12345.679Hz, 傅里叶变换为0.188Hz, 共扫描64次, 脉冲的间隔时间为1s, 温度设定为25℃。采用手动方式进行基线和相的调节以及峰的校正。在核磁测定甲醇水相提取物的过程中, 采用noesyppr1d序列来压制水峰, 并使用氘代甲醇来锁场, 使用TSP作为内标。核磁测定氯仿相提取物的过程中, 采用的是zg30序列, 使用氘代氯仿来锁场, 内标使用的是TMS。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实验数据处理

采用MestReNova对得到的核磁图谱进行处理, 在δ0.54~10.02分段内进行积分。而甲醇水相核磁图谱中的δ4.70~5.02段属于残余水峰, δ3.30~3.38属于残余甲醇峰, 因此不需要进行积分;氯仿相所得到的核磁图谱中, δ7.22~7.30属于残余氯仿峰, 也不需要积分。将积分得到的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利用SIMCA-P13.0软件来分析款冬花的主要化学成分, 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以及偏最小二乘法对成分进行判别分析。

2.2 实验数据分析

本次实验结果得到了款冬花的40多种代谢产物, 由于信息比较复杂, 因此决定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比较不同性状款冬花化学成分的不同, 步骤如下:

2.2.1 款冬花主成分的分析过程

对款冬花紫色与黄色花蕾的甲醇水相提取物进行PCA分析, 由主成分23.0%的PC1和20.3%的PC2所构建出的得分图显示, 紫色和黄色款冬花花蕾呈现分开的趋势, 并且组间差异较大, 表明两组花蕾的代谢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主成分差异很大。通过氯仿相散点图我们可以知道, 两种不同性状款冬花非极性成分的差异也比较大。在PCA分析方法下得到的数据为最原始状态, 可以判定样品的组别关系和自然分布情况, 但可能会存在组内误差, 为进一步确定两种不同性状款冬花化学成分的不同, 本研究继续采用OPLS-DA和PLS-DA这两种方法来分析实验数据。

2.2.2 OPLS-DA分析

OPLS-DA分析法可以确定出紫色与黄色花蕾化学成分的差异, 因此在确定二者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之后, 就可以采用OPLS-DA分析法将二者间的差异成分确定出来。通过对两种不同性状款冬花花蕾甲醇水相以及氯仿相进行OPLS-DA分析我们得到:紫色款冬花花蕾主要含有脯氨酸、马来酸、磷脂酰胆碱、苏氨酸、α-葡萄糖、醋酸、肌酐、3, 4-二咖啡酰奎尼酸、延胡索酸、4, 5-二咖啡酰奎尼酸、咖啡酸、芦丁、3, 5-二咖啡酰奎尼酸、对羟基苯甲酸、山柰酚类似物、腺嘌呤、芥子酸、款冬酮、甲酸、腺嘌呤核苷、16α-diol以及bauer-7-ene-3β等成分, 并且含量较高;而黄色花蕾的款冬花中则主要以琥珀酸、蔗糖、乙醇胺、柠檬酸以及脂肪酸类物质为主要成分。经t检验, 两种不同性状款冬花中的脯氨酸、醋酸、咖啡酸、3, 4-二咖啡酰奎尼酸、EMDNT、16α-diol以及bauer-7-ene-3β等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性;而磷脂酰胆碱、肌酐、苏氨酸、马来酸、4, 5-二咖啡酰奎尼酸、芦丁、3, 5-二咖啡酰奎尼酸、腺嘌呤、山柰酚类似物、款冬酮以及腺嘌呤核苷等物质的差异则更加明显。

2.3 实验结果谈论

核磁仪的测定以及OPLS-DA分析证实, 紫色与黄色款冬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差异较大, 尤其是磷脂酰胆碱、肌酐、苏氨酸、马来酸、4, 5-二咖啡酰奎尼酸、芦丁、3, 5-二咖啡酰奎尼酸、腺嘌呤、山柰酚类似物、款冬酮以及腺嘌呤核苷等物质, 差异非常明显。由于芦丁、3, 5-二咖啡酰奎尼酸以及款冬酮等成分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抗氧化以及镇痛作用, 而咖啡酸及绿原酸类则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抗菌以及抗肿瘤等效用, 款冬酮可以升压和兴奋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间接或者协同方式发挥止咳化痰作用。也由此可知, 不同性状的款冬花由于主要成分不同, 因此药用价值也存在一定差异。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不同性状款冬花的主要成分确实存在一定差异, 也因此决定了二者在药用价值上的差异。在临床用药中, 需要根据款冬花成分以及主要成分的作用来确定其用途。

参考文献

[1]任雪峰, 吴冬青, 林敏, 等.响应面法优化款冬花总鞣质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2, 5 (8) :23-25.

[2]刘毅.款冬花规范化种植及质量标准的系统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 2 (3) :36.

[3]高运玲, 潘正, 于晓丽, 等.款冬花色素的提取与稳定性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 (6) :59.

[4]陈雪园, 张如松, 杨苏蓓.款冬花化学成分及药理毒理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6 (5) :98.

[5]赵鹏, 张丽华.款冬花多糖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18 (1) :63.

化学性状 第2篇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列齿目(Tax-odonta)、蚶科(Arcidae),俗称毛蛤、毛蚬子,是我国重要的海产贝类之一。其多栖于低潮线至水深十多米的泥沙底质中,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和我国近海海域,其中以黄渤海资源尤为丰富。毛蚶因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适应范围广,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的亲睐。目前,国内对毛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苗繁育和增养殖技术,遗传育种工作尚未见正式报道。

贝类的壳形态性状,如壳长、壳高和壳宽,不仅是种苗繁育中亲本选择的基本依据,也是良种选育的目标性状之一。而了解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体重和软体重)的相互关系,将有助于对重量性状这一尤为重要的育种目标进行间接选择进而大大提高育种效率。近年来,以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为代表的多元分析方法在水产动物良种选育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分析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的相互关系进而找到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从而达到优化育种计划的目的。本文以分布于我国北黄海海域的毛蚶野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毛蚶壳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效果,旨在为进一步开展毛蚶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实验用毛蚶(Scspharca subcrenata)均采自辽宁大连金州新区的野生群体,活体取样后置于清洁海水中暂养1d,暂养期间没有发现死亡个体。

1.2测定方法

随机取样100只,逐一编号后,分别用游标卡尺(精度:0.02mm)测量毛蚶的壳长(X1)、壳宽(X2)和壳高(X3),解剖后用电子天平(精度:O.000 1g)称量阴干后的体重(Y1)和软体重(Y2)。

1.3分析方法

采集后的各性状数据经过初步整理,首先通过Excel软件处理并获得各性状的描述统计量;然后用SPSS 13.O软件对各性状的统计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从而建立以重量性状为因变量,壳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并依据相关系数、通径系数、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通径分析和决定程度分析。

2.结果

2.1各性状的描述统计量

表1为毛蚶壳形态性状和重量性状的描述统计量。从表中可知,体重和软体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8.51%和18.96%,表明相较于壳形态性状,重量性状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

2.2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毛蚶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均为极显著(P<0.01),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7,呈高度正相关,说明对所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是有意义的。其中,壳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壳长一壳宽>壳高,与软体重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壳长>壳高>壳宽,壳长与体重和软体重的相关性最大。

2.3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之间的回归分析

表3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最终得到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Y1=-30.904+0.451X1+0.713X2+0.352X3;Y2=-11.262+0.170X11+0.208X2+0.185X3。

各回归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故所得回归方程成立。另由表4可知,其回归关系也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进一步表明所求回归方程成立。而通过回归预测,实际观测值与估计值差异不显著(P>0.01),该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毛蚶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之间的关系。

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之间的通径分析

依据通径分析原理,剖析毛蚶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的相关系数,可以确定单一壳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直接作用和通过壳其他性状对重量性状的间接作用。从表5可知,壳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依次为壳宽>壳长>壳高;壳宽通过壳长和壳高对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间接作用,且直接作用均大于间接作用。因此,壳宽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子。壳长和壳高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但二者通过壳宽对体重的间接影响作用都较大。由表6可知,壳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依次为壳长>壳高>壳宽;壳长通过壳宽和壳高对软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间接作应,且间接作用也均小于直接作用。因此,壳长是影响软体重的主要因子。壳宽和壳高对软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但二者通过壳长对体重的间接影响作用都较大,尤其是壳宽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对软体重产生影响。

2.5壳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决定程度

通过决定系数公式可计算出单一形态性状及性状间的协同作用对重量性状的决定程度。从表7中可以看出,壳长、壳宽和壳高对体重的相对决定程度分别为12.9%,14.1%和6.2%;其中壳宽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大。在共同决定系数中,壳长和壳宽对体重的共同决定程度最大,为2.90%。从表8中可以看出,壳长,壳宽和壳高对软体重的相对决定程度分别为10.6%,6.9%和9.9%;其中壳长对软体重的决定程度最大。在共同决定系数中,壳长和壳高二者对软体重的共同决定程度最大,为1.70%。

nlc202309050005

3.讨论

虽然反映贝类壳形态性状的测度指标有很多,但壳长、壳宽和壳高作为最重要的形态性状,反映出贝壳的膨胀程度,进而直接决定了体重和软体重这两个在养殖生产中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从本文得出的壳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进一步可以看出,壳长、壳宽和壳高较真实地反映出其与重量性状的关系,因此可以作为毛蚶贝壳的测度指标。本文通过分析毛蚶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间的关系,丰富了有关毛蚶基础生物学的研究,也为开展毛蚶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中,毛蚶体重和软体重的变异系数较高,说明对其重量性状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潜力。但是由于贝类的重量性状,特别是软体重不易准确测定,因此分析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的相关关系,找到对重量性状影响的主要因子,将有利于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鱼类、贝类、虾蟹类和棘皮类等水产动物的遗传育种中。在鱼类方面,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而红鳍东方纯(Takifugu rubripes)体周长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子;Harue等[。]研究了真鲷(Pagrosomusmajor)标准体长和体重与体脂肪含量的关系,并建立了不同生长阶段体长和体重与体脂肪含量的最优方程;Su等分析了虹鳟(Oncorhynchusmykiss)不同生长阶段体重与繁殖的相互关系。但由于贝类种与种之间壳形态特征差别较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每一经济贝类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展开研究。贝类壳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影响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华贵栉孑L扇贝(Mimachlamysnobil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长肋日月贝(Amussium Pleuronectes)、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企鹅珍珠贝(Pteriapenguin)["]、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tus)、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日本镜蛤(Dosinia.japonica)、青蛤(Cyclina sinen-sis)[、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琴文蛤(Meretrix lyrata)L24]、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大竹蛏(Solen grandis)、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加州扁鸟蛤(Clinocardi-um californiense)、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沙海螂(Mya arenaria)、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 ongensis)、栉江珧(Atrinapectinta)、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s)、扁玉螺(Neverita didyma)L36]及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等海产贝类,以及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蝠(Charybdis japoni-ca)、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等虾蟹类。

通径分析,主要是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直接作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和间接作用(该自变量通过其他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从结果中可得,壳宽对体重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壳长对软体重的影响是最大的;对体重、软体部重的间接作用都大于直接作用,因而可以以此来判断体重和软体部重。作为影响体重的其它因子,壳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要大于壳高,但二者的间接作用都大于其直接作用,说明体重主要是受到它们对壳宽间接效应的影响。作为影响软体重的其它因子,壳高对软体重的直接作用大小要大于壳宽,二者对软体部重的直接作用都小于其间接作用,表明它们主要是通过壳长的间接效应来影响对软体部重。本文中通径分析结果与决定系数分析的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所以,壳宽是决定毛蚶体重的主要壳形态性状,而壳长是决定毛蚶软体部重的主要经济性状。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分析了毛蚶壳形态性状和重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并确定了壳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决定程度,研究结果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毛蚶养殖生产和遗传育种研究中。

化学性状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通过对万州区土样采集分析得出, 万州烟区土壤水溶性氯含量的变幅为1.54~19.96 mg/kg, 平均值为7.76 mg/kg。按照中国烟草总公司烟草种植区划对土壤氯素含量的限定标准, 当土壤含氯小于30.0 mg/kg时, 最适宜烟草种植;当土壤含氯大于45.0 mg/kg时, 不适宜种植烟草[8,9,10,11,12];可见, 万州区植烟土壤均符合中国烟草总公司规定的最适宜种植烟草的标准, 不会发生烟草氯过量问题。相反, 万州区烟土氯含量总体处在较低水平, 而植烟土壤氯素含量并非越低越好, 烟叶含氯含量过低会影响烟叶品质[13]。万州潜在缺氯的土壤 (≤10.0 mg/kg) 占82%[13], 长期而言, 需适当增施含氯肥料, 避免缺氯影响烤烟生长和品质[14] (表1、图1) 。供试烟叶品种为K326。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施氯量处理, 分别为34.5、67.5、135.0、169.5 kg/hm2, 以不施氯作对照 (CK) 。4次重复, 共20个小区, 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每个小区面积为30 m2, 每个小区植烟50株, 栽烟16 500株/hm2。周围设置保护行, 底肥施用烟草专用复合肥 (9-12-25) 600 kg/hm2, 全部在移栽前一次性施入。各处理的氯肥全部单独施加。

1.3 测定方法

测定的烟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总糖、还原糖、蛋白质、烟碱、总氮、钾、氯, 并计算糖碱比和氮碱比, 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参照参考文献[8]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氯量对烤烟K326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施氯可明显提高烤烟K326的产量。从表2可以看出, 施氯量为135.0 kg/hm2, 烟叶产量最高, 为1 834.5 kg/hm2。施氯量为67.5 kg/hm2, 烟叶产量次之, 为1 791.0 kg/hm2。当施氯量为169.5 kg/hm2时, 烟叶产量比施氯量34.5~135.0 kg/hm2反而下降, 但仍比CK增加。结果说明, 针对K326这一烤烟品种, 施入氯的有效适量可以提高该品种的烟叶产量。

2.2 不同施氯量对烤烟K326产值及烟叶等级率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施氯可提高烤烟K326上等烟的比例。随施氯量的增加, 上等烟比例呈直线上升, 其中以施氯量135.0 kg/hm2处理的上等烟比例最高, 为55.23%。当施氯量为169.5 kg/hm2时, 上等烟比例降低。表明适量提高施氯量可提高烟叶上等烟比例, 提高其外观品质和经济效益。

各处理均价对比表明:施氯量135.0 kg/hm2处理价格最高, 均价21.4元/kg, 其次为施氯量67.5、34.5 kg/hm2处理, 其均价分别为21.2、20.7元/kg, 不施氯的对照处理与施氯量为169.5 kg/hm2处理均价差别不明显, 表明合理施氯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烟叶的外观品质。氯对烟叶产值变化的影响与均价相同。各处理产值对比表明:施氯可提高烟叶的产值, 其中施氯量135.0 kg/hm2处理产值最高, 为39 258.3元/hm2。

2.3 不同施氯量对烤烟K326中部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 对照不施用氯的情况下, K326中部烟叶中的氯含量仅为0.21%, 含量偏低。随着施氯量的增加, 其烟叶中的氯含量直线上升。当施氯量为67.5 kg/hm2时, 中部烟叶含氯量为0.86%, 符合优质烟标准。而施氯量为135.0、169.5 kg/hm2处理的含氯量分别为1.43%、1.78%, 大于对一般优质烟要求烟叶含氯量小于1%的标准[15,16,17]。

从表4还可以看出, 施氯量为67.5 kg/hm2处理中烟叶的还原糖、总糖、总氮、蛋白质含量对比其他处理为最高, 烟碱含量较适中, 钾含量较不施用氯时提高17.8%, 糖碱比、氮碱比较合理, 化学成分也较协调[18,19]。因而在本试验条件下, 施氯量为67.5 kg/hm2时, 可以保证品种K326中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符合优质烟的标准。因而针对K326而言, 适量施用氯肥, 有利于改善该品种的烟叶品质[20,21]。

3 结论与讨论

万州区烟区常年土壤中含氯量较低, 经测定2013年烟区土壤的平均含氯量为7.76 mg/kg[13], 烟叶平均含氯量为0.21%。针对万州区情况, 结合试验结果, 建议施氯量为67.5kg/hm2。另外, 本研究仅局限于针对烤烟K326中部叶的化学品质开展, 欠缺对氯在烟叶不同部位的含量及品质变化方面的研究分析, 同时未有降雨对土壤中氯含量的变化指标体现。因此, 具体施氯量应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土壤情况以及降雨量合理喷施[22,23,24,25]。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4篇

例1 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解析 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该过程仅发生于某些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中。经完善后的中心法则内容如下:

中心法则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包括:①DNA的复制体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发生在细胞增殖或产生子代的生殖过程中;②DNA的转录和翻译共同体现了遗传信息的表达功能,发生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

答案 D

例2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DNA][a] [DNA] [b][d][c][蛋白质]

(1)a、b、c、d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 、 、 和 。

(2)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 (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3)a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的 期。

(4)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

(5)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 ,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 。

(6)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有(用类似本题图中的形式表述):

① ;② 。

解析 必须要理解中心法则及其补充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了解每个过程的模板、原则、产物、发生时期及场所。

高等动植物只有DNA复制、转录、翻译三条途径,但具体到不同细胞情况不尽相同,如根尖分生区细胞等分裂旺盛的组织细胞中三条途径都有;但叶肉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无DNA复制途径,只有转录和翻译两条途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信息传递。

进行互补配对的场所有四个,即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需要解旋酶的过程:DNA复制(两条链都作模板)和转录(DNA一条链作模板)。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例3 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叶片内含氰化物(有剧毒)和不含氰化物。已知白花三叶草叶片内氰化物是经过下列途径产生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这一事例进行分析,可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 。

(2)如果利用两个能够稳定遗传的不含氰化物的品种进行杂交,能够选育出有剧毒的品种吗?请用遗传图解加以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三代即可)。

解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2)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题干中白花三叶草叶片内氰化物的合成途径属于第(1)种情况,而且只有D基因和H基因同时存在时(H_D_),才能合成氰化物。两个亲本能够稳定遗传,表明是纯合子,又不含氰化物,排除HHDD,则亲本可能为hhDD × HHdd。设计遗传图解,需要规范P、F1、F2、×、等符号和基因型的书写,并且基因型需要注明相应的表现型。

答案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从遗传图解看出,利用图解中的亲本杂交,能够培育出有剧毒的三叶草品种。

例4 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C.性状受基因的控制,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必定改变

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解析 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故A错。基因发生突变后,如果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则性状也不会改变,故C错。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是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故D错。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包括两个层面: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人的身高可能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也有重要影响;②生物体性状的调控网络: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生物体的性状,即表现型(性状)=基因型+环境因素。

答案 B

三、细胞质基因与细胞核基因的比较

例5 有关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 细胞质遗传中,两亲本杂交的后代也可能会出现性状分离

B. 红绿色盲遗传不表现为孟德尔遗传的分离比,属于细胞质遗传

C. 遗传物质分别是DNA和RNA

D. 胡萝卜根组织培养的繁殖过程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解析 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伴性遗传,其遗传时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细胞核遗传受细胞核内DNA控制,细胞质遗传受细胞质内DNA控制,无性繁殖时不遵循孟德尔定律,故B、C所述不正确。

细胞质基因与细胞核基因的区别可以通过下表比较:

遗传规律&联系&(1)细胞质基因的活动受细胞核基因的控制、制约

(2)核基因的复制、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质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均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叶绿体内完成,因为这两类细胞器中均有自己的核糖体

(3)生物的性状受核基因和质基因共同控制&]

答案 AD

【练习】

1.2009年诺贝尔奖金授予发现端粒和端粒酶的三位科学家。端粒酶是一种自身携带模板的核糖核酸蛋白酶,能够利用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从遗传信息表达的角度看,端粒酶属于( )

A.DNA酶 B.RNA聚合酶

C.转录酶 D.逆转录酶

2.下图表示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模拟实验。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的物质等

条件]

A.若X是mRNA,Y是多肽,则管内必须加入氨基酸

B.若X是DNA的一条链,Y含有U,则管内必须加入逆转录酶

C.若X是tRNA,Y是多肽,则管内必须加入脱氧核苷酸

D.若X是HIV的RNA,Y是DNA,则管内必须加入DNA酶

3.下列是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

-G GGC CTG CTG A……GAG TTC TTA-

1 4 7 10 13 100 106

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

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

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

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

4.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完整的HBV是由一个囊膜和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其DNA分子是一个有部分单链区的环状双链DNA。如图所示为乙肝病毒在肝脏细胞中的增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引起乙肝病毒的变异

B.②过程在生物学上叫转录,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和解旋酶

C.③过程在生物学上叫翻译,需要在核糖体上完成

D.④过程与①过程相比,其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

5.在山羊中,甲状腺先天缺陷是由隐性基因(b)控制的常染色体遗传病。基因型为bb的山羊,会因为缺乏甲状腺激素而发育不良;含有显性基因(B)的山羊,如果后天缺碘,同样会因为缺乏甲状腺激素而发育不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缺少甲状腺激素的山羊,其双亲的甲状腺可能是正常的

B.生物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对因缺乏甲状腺激素而发育不良的个体,如果在食物中添加碘,可确保它生长发育正常

D.甲状腺正常的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型

6.如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过程①需要 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2)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有 。

(3)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由此可推测该RNA聚合酶由 中的基因指导合成。

(4)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 (填序号),线粒体功能 (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

【参考答案】

1.D 2.A 3.B 4.D 5.C

化学性状 第5篇

关键词:玉米,品质性状,农艺性状,关联度分析

黑龙江省是全国玉米生产大省, 随着产量逐年提高, 玉米已从单纯的粮食作物向工业原料、饲料和加工业方向发展, 对玉米品质的要求也逐渐严格。玉米品质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分析各农艺性状与玉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弄清其对籽粒品质影响的主次和依存关系意义重大。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邓聚龙[1]教授创立的, 现已在小麦、大豆和水稻等作物品种的综合评判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2,3,4,5]。应用于玉米品种综合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方面[6,7,8]。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作物品质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的研究较少[9,10]。李淑华等[11]运用灰色系统理论, 对吉林省40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中籽粒的淀粉、脂肪、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及与百粒重、出籽率、生育日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孙志超等[12]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分析了玉米淀粉含量和性状的关系, 并排出顺序。

为解决玉米品质育种工作中急需优良种质资源, 明确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关系, 选用160个玉米品种 (组合) , 测定其籽粒营养成分,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供试材料的脂肪、蛋白质、淀粉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 明确黑龙江省玉米的营养成分及其与相关性状的关系, 为玉米品质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以加快玉米品质育种步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优良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系与自选玉米自交系,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 配制杂交组合, 经过淘汰筛选最终确定试验材料为包括中熟至晚熟对照品种及组合共160份 (见表1) , 依据对照品种生育期将供试材料分为5部分, 对照品种为龙单13、兴垦3号、郑单958、先玉335, 表1中所列材料数目不包含对应的对照品种。

1.2 方法

1.2.1 田间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0年在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育种基地进行。前茬为大豆, 2行区, 行长5 m, 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播种及田间管理措施略高于一般生产田。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百粒重等田间调查项目及室内考种的具体标准参照高会林等的研究[13]。籽粒脂肪、蛋白质、淀粉含量由Foss-1241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

1.2.2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标准化公式:undefined

其中, xi (k) 为标准化后的结果, undefined为同一性状平均值, x′i (k) 为原始数据, si为同一性状平均值。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undefined

其中, 母序列x0与其它子序列x1-x16的关联系数表示为L0i (k) , 最小差值Δmin , 最大差值Δmax , 分辨系数ρ=0.5, 最后, 求解关联度的公式为:undefined

式中, 母序列x0与其它子序列x1-x16的关联度可表示为r0i, 资源个数为N, 关联系数Loi (k) 。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始数据整理和统计

由表2可知, 穗位高与百粒重变异程度较大, 均超过20%, 说明材料间差异较大;其它性状变异程度较小;籽粒营养品质的变异程度均不大, 各材料间淀粉含量差异最小。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穗位高>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株高>穗粗>生育期>出籽率, 品质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淀粉含量。

注: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数100。

3.2 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运用DPS 2000计算出籽粒脂肪、蛋白质、淀粉含量与其它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并进行排序 (见表3) 。综合分析表明, 不同品质性状与所有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差异不大。所有农艺性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度较低, 出籽率与其排在第一位, 关联度为0.750 5, 出籽率与脂肪含量关联排最后一位 (第9位) , 关联度为0.770 4, 百粒重与淀粉含量的关联序排最后一位 (第9位) , 关联度为0.774 4;所有关联度中, 生育期与脂肪的关联度最大, 为0.811 5。

对表3不同品质性状进行横向分析表明:不同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关联程度差异不大, 最大关联度均未达到0.9。

(1) 与脂肪含量相关联的农艺性状排在前三位的是生育期、穗粗与百粒重, 是影响脂肪含量最重要的农艺性状, 其它逐渐减弱, 具体排序为生育期>穗粗>百粒重>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株高>出籽率。

(2) 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农艺性状排在前三位的是出籽率、行粒数与株高, 是与蛋白质含量关系最密切的农艺性状, 其它依次降低。具体排序为出籽率>行粒数>株高>穗行数>百粒重>穗长>穗粗>生育期>穗位高。

(3) 与淀粉含量相关的农艺性状排在前三位的是株高、穗粗与穗行数, 是与淀粉含量关联程度最大的农艺性状, 其它逐个变小。具体排序为株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生育期>穗位高>出籽率>穗长>百粒重。

对表3不同农艺性状进行纵向分析表明:同一农艺性状与不同品质性状关联程度不同;穗粗与脂肪、淀粉含量关联序相同, 均排在第二位, 但关联程度有差异。

4 讨论

灰色关联分析是依据两指标数据序列的变化是否具有协同的趋势, 以及这种协同的强弱来判定关联强度的, 与一般相关系数不同, 它的优势是适用于数据不完全的动态过程, 分析适应性广。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是指导评价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的重要依据和方法之一, 它克服了以往只对某个优良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常规评估, 使众多主要性状处于孤立分散状态以及单位不同、数值大小不一、难以相互比较的弊端, 该法将诸多性状加以综合比较, 有利于优良品种的选用, 在育种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4]。

该试验选用黑龙江省160份玉米品种 (组合) 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样本数量远高于其它现有文献研究的数量, 分析结果与生产实际更加相符。由于玉米品质的形成受多因素共同作用, 品种、环境、栽培技术等都会对品质产生影响, 在分析性状间关系时应该结合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李晓辉等[15]研究表明, 在东北早熟玉米育种过程中, 应当侧重株高、穗长、生育期和穗位高的选择。

5 结论

选育高油玉米首先要增加生育期、穗粗与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的选择压力, 以其它农艺性状适中为宜。

选育高蛋白玉米品种应以出籽率、行粒数与株高等农艺性状为主, 以其它农艺性状为辅, 进行定向选择。

选育高淀粉玉米应优先考虑株高、穗粗与穗行数等农艺性状, 其它农艺性状次之。

化学性状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动物

选择出生时间相同,体重约20 kg的山黑猪、松辽黑猪育肥猪各10 头,在精气神抚松饲养场进行试验,试验期100 d。

1. 2 试验分组与饲养管理

将10 头山黑猪、松辽黑猪各分为2 栏,每栏5 头,饲喂相同饲料,逐步增加饲喂量,自由饮水,每天打扫卫生2 次,试验猪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注: 每千克预混料提供维生素 A 440 万 IU、维生素 D3150 万 IU、维生素 E 16 000 IU、维生素 K3800 mg、维生素 B1700 mg、维生素 B22 400 mg、维生素 B61 200 mg、维生素 B1284 mg、烟酸 14 500 mg、泛酸5 800 mg、叶酸 400 mg、生物素 70 mg、氯化胆碱 75 mg、铁 26 mg、铜40 mg、锌 160 mg、锰 7. 6 mg、碘 100 mg、硒 125 mg。

1. 3 测定项目及方法

生长性状测定参照《瘦肉型种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 GB 8467—1987) ,肉质测定参照《瘦肉型种猪肉质性能测定技术规程》( GB 8467—1987) 。

1. 4 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试验数据以“平均数 ± 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 1 生长性状测定( 结果见表2,3)

cm

注: 同行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 >0. 05) 。

由表2 可见,山黑猪体长显著低于松辽黑猪( P < 0. 05) ,胸围极显著高于松辽黑猪( P < 0. 01) ,体高和半腿围松辽黑猪均略高于山黑猪,但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3 可见,山黑猪与松辽黑猪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 P > 0. 05) ,松辽黑猪试验增重和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山黑猪( P < 0. 05) ,料肉比山黑猪与松辽黑猪之间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2. 2 肉质性状测定( 结果见表4)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4 可见,肌肉颜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剪切力松辽黑猪均显著高于山黑猪( P < 0. 05) ,熟肉率山黑猪显著高于松辽黑猪( P < 0. 05) ,p H值和肌内脂肪含量山黑猪与松辽黑猪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5) 。

3 讨论

山黑猪含有大白猪基因,故其外貌应与大白猪相似,属于短粗型,体长不如含长白猪基因的松辽黑猪,但胸围较松辽黑猪粗[1],本试验体尺测定结果与这一点相吻合。山黑猪另一半血统为北京黑猪,北京黑猪的日增重在700 g左右,明显低于山黑猪,说明山黑猪继承了大白猪的快速生长基因,在生长性状上超过了其父本北京黑猪。本试验结果表明,山黑猪的日增重显著低于松辽黑猪( P < 0. 05) ,但料肉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P > 0. 05) 。山黑猪饲料利用率较松辽黑猪低可能是由于松辽黑猪含有东北民猪血统,对当地饲料适应性较强,而山黑猪的民猪血统来自河北定县黑猪,对东北粮食制成的饲料利用率低。从体尺测量和日增重结果来看,山黑猪与松辽黑猪体高、半腿围之间差异不显著( P > 0. 05) ,但体长松辽黑猪与山黑猪之间差异显著( P < 0. 05) 。本试验虽然未对肌纤维进行对比,但剪切力山黑猪与松辽黑猪之间差异显著( P < 0. 05) 。

山黑猪和松辽黑猪都具有中国本地黑猪基因,而中国本地黑猪肉质一直较优秀。在试验中,山黑猪和松辽黑猪肉质性状都比较理想,但在不同肉质性状上存在差异。在肌肉颜色和大理石纹两个性状上,松辽黑猪优于山黑猪; 在滴水损失、熟肉率和剪切力性状上,山黑猪优于松辽黑猪; 在p H值和肌内脂肪含量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说明山黑猪与松辽黑猪肉质性状相差不大,各有千秋。研究表明,新吉林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为3. 82%[3],而山黑猪、松辽黑猪分别为4. 13% 、4. 26% 。说明山黑猪继承了中国本地黑猪肉质好的优点,不仅肉质性状与松辽黑猪相似,而且高于本地培养的其他优质黑猪,达到了生产优质猪肉的基本条件。

4 结论

本试验对山黑猪与松辽黑猪的生长性状和肉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山黑猪生长性状和肉质性状与松辽黑猪相比各有特点,难分伯仲,都是值得作为优质特色黑猪培育和饲养的优质猪种。

参考文献

[1]张树敏,吴文立,刘振锋,等.松辽黑猪的培育[J].中国猪业,2012,7(12):28-29.

[2]谢蜀扬.瘦肉型种猪——北京黑猪[J].河北畜牧兽医,2005,2(1):31.

化学性状范文

化学性状范文(精选6篇)化学性状 第1篇1 实验测定过程1.1 材料准备本研究共采集四种不同性状的款冬花, 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产地。通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