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分析范文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精选8篇)
海洋产业分析 第1篇
海洋工程——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
发布时间:2011-11-14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工程网
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货流滚滚的海港码头,沟通世界的海底光缆,提供能源的海洋钻井平台,连接海湾两岸、大陆与海岛间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这些五花八门的工程设施,都属于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建筑业。
国家海洋局有关专家指出,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比如,海洋渔业需要海水养殖、大型人工渔礁等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船舶的建造首先需要船台船坞等工程设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与港口、码头、航道等海洋工程密切相关;在海洋油气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其它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工程建筑业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加快海洋工程建设的发展?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认为,应该重点统筹好3个关系,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统筹好海洋工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充分发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更要科学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以减少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海洋经济的制约。
其次,统筹科学论证与依法管理的关系。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既要严格执行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进行海洋工程项目科学论证,同时也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三是,统筹海洋工程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探索海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同时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在海洋工程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中应体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的内容,并建立相关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切实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监管监控能力。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海洋工程的种类越来越多,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4%。沿海各地也不断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沿海港口的改、扩建,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输能力,促进了临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港口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一座座跨海大桥的通车,在推动海洋经济
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一种特殊的海洋工程————围填海,规模迅速扩大。围填海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围垦迅速转变为建设用围填海,主要为临海工业、城镇和基础建设提供建设空间。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平均每年用于这方面的围填海面积达120到150平方公里,围填海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供给矛盾、减轻耕地保护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海洋工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围填海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产生了一些隐忧和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布局海洋工程施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采取科学方式进行围填海,以及如何有效地对海洋工程建筑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等,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各级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规范。
跨海通道作用大
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一批大型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现代海洋通道的出现,到现在不过1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跨海通道建设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跨海通道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我国建设跨海大桥历史并不很长。我国动工最早的广东省南澳岛跨海大桥,始建于1994年,跨海长度8.3公里;2005年建成的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外海跨海大桥。
2003年开工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跨海大桥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大桥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国内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可以抵抗12级台风。经过43个月的建设,大桥于2007年6月26日全线贯通,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备受瞩目的福建平潭海峡大桥,2007年11月30日正式动工兴建。平潭岛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大桥起自福清小山东,跨海坛海峡,止于平潭娘宫,全长近5000米,其中跨海峡大桥长3500多米。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1亿多元,总工期3年半。平潭海峡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贸易发展,有利于建立更高层次、更加紧密的两岸经贸合作。
在加大跨海大桥建设的同时,我国也加大了海底隧道建设的力度。2009年6月13日下午,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建设者负责建设的我国大陆第一座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
隧道右线胜利贯通,这标志着我国海底隧道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能力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翔安隧道全长8.695公里,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约70米,隧道于2005年9月6日开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摸索,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初级支护、多级防水板等施工工艺,给隧道装上了防水、防渗的“金刚罩”。初期支护后还在隧道四壁预留注浆孔,确保滴水不漏。翔安隧道的抗腐蚀、抗渗水等级均为最高,可保用100年,并能抵抗7级至8级地震,安全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继翔安海底隧道后,2006年12月27日,我国大陆地区开工建设的第二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项目也正式开工。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作为连接青岛市主城与西部黄岛城区的重要通道,南接薛家岛,北连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全长约7120米。隧道设两条主隧道和一条服务隧道,以及各项运营管理设施,并预留市政管线敷设通道。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许多大型的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海港建设稳步发展
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贸易增长放缓,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2008年我国沿海港口生产运输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各地沿海港口建设的热情不减。
据初步统计,以基本完成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由地方政府完成竣工验收进入试营运阶段,并以实际吞吐量为项目建成投产标准,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各沿海港口城市都充分认识到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港口建设。其中仅福建省泉州市就投资10.7亿元,重点完成肖厝作业区4号(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石湖作业区4号(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围头防波堤(技改10万吨级泊位)工程、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成品油码头改扩建工程等项目。
浙江省宁波市2008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14亿余元,其中港口水运占了很大一部分,达22.5亿元。在港口水运方面,宁波积极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加快穿山半岛、象山港、石
浦港和金塘、六横等岸线资源综合开发,抓紧建设北仑港区5期、梅山港区、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等一批沿海码头。根据规划,到2011年宁波将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国际深水枢纽港,彻底改变宁波交通末端的状况。
2008年,辽宁省锦州市港口与口岸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港口的牵动能力,全面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锦州港口建设投资4亿多元,港口吞吐量完成4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0万标箱。
港口建设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龙头,他们高度重视沿海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专门成立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将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三港整合为广西北部湾港。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广西沿海三港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不仅为广西的加快发展,也为我国中南、华南、西南的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出海大通道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7月21日,投资超过11亿元的防城港20万吨级进港航道及投资36亿多元的防城港第四港区403至407号泊位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两个10万吨级和三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项目建成后,将新增集装箱能力250万国际标准箱。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建成后,对于增强防城港以至广西北部湾港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产业分析 第2篇
加速海洋信息产业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加快我国海洋信息产业的建设,不仅能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还能在增强我国海防实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 者:彭超 文艳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海洋法学研究院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英文刊名: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1“”(3)分类号:F49关键词:
海洋产业分析 第3篇
为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各沿海国家和地区普遍聚焦于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有关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理论文献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受到了各国政府、学术界越来越高的关注度。这些研究有的是讨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界定, 有的回顾产业发展历程、预测发展趋势, 也有的学者在文章中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机制。而明确的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研究尚少。
本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 通过分析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意在理清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作用。除了运用经济理论分析, 本文还利用灰色分析方法, 明确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密切关联。
1.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界定
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笔者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界定范畴,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拥有重大技术突破, 具备重大发展需求, 并且在长远上能够引领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 节能环保、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本文遵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界定方法,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七个产业, 各产业类别、各门类的重点发展领域如表1。
2. 区域海洋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含义
我国对于区域海洋经济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曹忠祥 (2005) 认为, 海洋经济是有区域性的。周江 (2005) 把空间投资论、经济增长极模式还有地区分工论等传统理论拿来作为海洋经济的区域经济理论基础。叶向东 (2006) 认为区域海洋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 这是基于一定的海洋空间而产生的。此类研究为区域海洋经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区域海洋经济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 对该范围蕴藏的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保护活动。而“一定的区域”的划分, 既可以全, 也可以是不同的行政区、经济区或者不同的自然地域空间。本文中的区域海洋经济, 研究的是我国的海洋经济, 并以青岛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区域海洋经济涉及许多种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多个部门和行业的经济活动, 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 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系统。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同的生产部门,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二、相关理论及现状简述
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1) 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主张是, 首先发展某一或几个种类的有带动作用的部门, 再使其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赫希曼将发展的路径比作链条, 由主导部向其他部门传递。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某一些产业中, 再以此提升其他产业。
(2) 连锁效应。连锁效应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该效应是在非均衡增长理论中提出的概念。连锁效应产生途径有三 (见表2)
(3) 外部性理论。在阿罗模型中, 阿罗认为, 技术进步是投资的副产品, 即溢出效应。累积的生产经验可以供投资的厂商获得, 也可以供其他的厂商学习, 技术进步存在外部性。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 经济增长的惟一动力就是技术进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拥有先进技术。符合外部性理论的观点。
2. 海洋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的增长来看,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海洋生产总值构成是否合理、发展方式是否存在不足, 亟待推敲。对此, 知名学者李靖宇表示, 多年来,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并无明显突破 (见表3) 。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
从表3可知, 2001年至2011年这十年间, 符合李靖宇所说,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并无明显突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 巨大的市场需求, 有能力实现海洋产业产值构成的巨大突破。举例来说, 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无疑能够为海洋经济活动提供大量的电力, 缓解“用电荒”, 为生产活动提供便利。等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成熟之时,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会优化升级。
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方法
1. 运用灰色关联度目的
在我国, 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初期的起步阶段, 提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仍然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虽然研究文献不断涌现, 但是鲜有通过具体数值来分析其与海洋经济的关联的研究。
本文为了明确认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理解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海洋经济的关联程度, 定量的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海洋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 为探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产业、提升海洋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2. 灰色综合关联度计算步骤
产业增加值指的是某产业在一个特定期间内 (本文中是1年内) , 生产和服务活动取得的最终成果。笔者采用的是2004年至2013年这10年的数据, 选取海洋生物医药业作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代表产业, 利用其各年的产业增加值, 以及各年的海洋产业总增加值进行计算分析。
使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方法处理数据可以分为4个步骤:
(1) 根据研究目的, 确定系统特征序列和相关因素序列。假设系统特征序列是:
相关因素序列为:
Xi= (Xi (1) , Xi (2) , …Xi (n) ) , i=1, 2, …m, 且各序列长度相同。
第K个时刻的值为Xi (k) 。
(4) 计算关联系数与关联度
ξi (k) 表示第k个时刻X'0与X'i的相对差值, 也是此刻二者的关联系数。
θ称为分辨系数, 在0与1之间取值, 一般选用θ=0.5。
四、灰色综合关联度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的系统特征序列X0为2004年至2013年间, 历年海洋产业总增加值;Xi为2004年至2013年间, 历年海洋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增加值。本文选用θ=0.5, 代入数据。计算结果如下表4: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1. 与海洋产业整体联系紧密
从数值上来看, 显而易见, 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与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关联度多年来保持在0.7以上。翻阅有关灰色分析方法的文献, 笔者发现灰色综合关联度的计算方法与评定标准并不是完全固化, 即便是同样的数据源, 因权重赋予或是初值化处理不同, 得出的数值会有不同。但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若R值处在0.6至0.7之间, 甚至高于0.7时, 灰色综合关联度属于较高水平。例如毛伟、居占杰在《中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中, 计算2003年~2011年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海洋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时也体现此观点。
因此, 该结果不仅能表示出海洋生物医药业与我国海洋产业总体的发展历程接近, 也表示出它在我国发展早, 与海洋产业总体发展状况近似, 有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潜力。这表现出了以海洋生物医药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即有能力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特性。
2. 与海洋三次产业联系紧密
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势头强劲, 伴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在国内外市场见到海中提取的保健品、化妆品、药品, 它被赞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前景光明。
海洋医药业带来的经济收益, 远不止它在国内外市场上通过销售贡献的GDP。每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海洋医药业的蓬勃发展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存在于多个方面, 这些产业之间互相支撑、提升。首先来说, 不论是用于治疗疾病的海洋药物、增强体质的保健品, 还是从海洋中提取加工成的化妆品, 都需要海洋第一产业为其提供原材料。有了原料只是初步, 在其后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配套设备、机器, 这需要海洋第二产业的支撑。再次, 这一些列的生产、流通过程中, 少不了海洋第三产业的帮助:仓储、运输、配送等一些列的配套物流服务, 资源勘探与测绘等技术服务。这一切帮助促成了我国现在研制成功、投入市场很多海洋医药业产品, 有著名的抗癌药物、专治心脑血管病症的药物等。海洋医药业与海洋三次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海洋三次产业的支撑, 同时对海洋三次产业, 对海洋经济产生了愈来愈强的提升作用。
五、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与海洋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机理
1. 科技引领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高科技性, 正是其高科技性决定了其高附加值和在市场中强劲的竞争力, 因此通过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将资源的配置逐渐从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上来, 符合当前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内在要求。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下, 将实现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路径。
2. 自主创新
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 主要的方面是在保有原来市场的前提下, 大力拓展新兴市场, 以此确立更加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创新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源动力,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长发展的过程就是新技术与战略性产业的融合过程。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引致了生产要素在更广范围的流动, 更多的生产要素从只有创新而没有市场需要的部门自发、迅速的流向既具有高技术性同时市场需要广阔的部门, 这正是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推动力和有效保障。
3. 产业链延伸
海洋开发:产业与生态 第4篇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国的海洋开发,在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部分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如海洋渔业,捕捞强度过大,已使我国的渔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鱼种已形不成渔汛,有的濒临灭绝。长期以来,人们把海洋当成天然垃圾场,使近岸和河口地区海域水质严重污染。在渤海湾和珠江口海域,这种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群生活和生产的安全。在这些地区普遍加大海洋开发的力度,势必会加剧海洋环境的恶化。这就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到的“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我国的八大海洋产业中,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及海洋化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早,聚集的劳动人口多,有些产业生产技术落后,低水平盲目发展造成资源破坏严重,自身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油气业、旅游业和医药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政策命题。同时,也要积极培育可以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技术产业,积极勘探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加快海洋科技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海洋开发,必须以科技开路,加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尤其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的资源配置。海洋产业是高投人、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在我国目前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较薄弱的情况下,必须由国家继续支持海洋科技的发展。由于海洋的环境特殊,无论是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开发、勘探,海产品的深加工,还是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对科技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而且这些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单靠市场、靠产业自然积累来投资,都很难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最根本的是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理顺海洋管理体制。近2 0 年来,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规,为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确立,在世界海洋综合管理中走在了前列。其中的海域国有、分级管理,使用有偿的制度,改变了中国数千年来海洋资源无偿使用的历史。海洋执法队伍的建设近年来也有新的进展,“ 中国海监” 经过整合和准军事化的训练将成为海洋执法队伍中的主力,近年来在海域使用执法和在监视日本在我海域打捞不明国籍的沉船中,初露锋芒。
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维护海洋经济领域的市场秩序,是“ 实施海洋开发” 最根本的体制保证。
海洋产业分析 第5篇
积极吸纳京津冀高端产业与创新资源外溢、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将自身建设为京津冀产业融合先行区,形成多种形式的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模式。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日前发布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将重点打造海洋和互联网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京津冀“海洋智谷”。同时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力争到2020年30%以上的注册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零突破。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塘沽海洋高新区是全国唯一以发展海洋产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天津市国家海洋经济试点“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海洋产业是塘沽海洋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园区聚集了三四百家涉海类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海洋高新区将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京津冀“海洋智谷”,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同时,围绕海洋、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园区将积极吸纳京津冀高端产业与创新资源外溢,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何谓“海洋智谷”?这位负责人介绍:“‘海洋智谷’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京津冀海洋信息产业新基地,陆海信息统筹发展平台、‘互联网+海洋’经济示范平台等三大平台,海洋大数据中心、海洋云计算中心等五大载体以及海洋智能装备业、海洋通信业、海洋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等七大产业。” 培育互联网产业“隐形冠军”
未来三年,塘沽海洋高新区将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载体平台“筑巢计划”和“互联网+”行动,推进互联网产业倍增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隐形冠军”,打造互联网领军企业聚集地。
上月,天津市政府与北京紫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20亿元的紫光云全国总部落户塘沽海洋高新区。据了解,3年内,紫光云总部市值可达300亿元,5年可达1000亿元,将为天津带来各类高端人才2000名。
2016年底在塘沽海洋高新区揭牌的天津滨海互联网产业园总投资65.6亿元,园区设立了6亿元的专项资金,强化对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把握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发展契机,海洋高新区将聚集京津冀互联网人才、数据和产业资源,积极培育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互联网产业集群。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塘沽海洋高新区还将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力争到2020年使30%以上的注册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零突破,实施知识产权“强企”战略,加快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塘沽海洋高新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5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天津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3家;拥有有效专利2335件,其中发明专利497件、有效注册商标909件。“十三五”以来,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知识产权拥有量既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构建园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专利申请‘消零’,正是为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学会利用知识产权基本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高新区将着力培育专利优势企业,构建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专利储备。专家解读
结合教育和新兴产业丰富“海洋智谷”内涵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 李春成
天津海洋技术实力雄厚,有多个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都设有海洋相关的学院。在海洋油气开发和海洋工程方面,天津的实力很突出。支持北京建设全国科创中心,天津想要体现出自身特色,海洋产业发展是重要方向之一。
塘沽海洋高新区是全国唯一的海洋高新区品牌。按照海洋高新区发布的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海洋高新区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吸纳京津更多海洋高新技术资源,聚集国内外前端海洋科教产业、高端海洋油气产业、高附加值的精细海洋化工产业、高技术含量的海洋新能源与海洋生物等产业。
塘沽海洋高新区提出了创建京津冀“海洋智谷”的战略,目前来看虽然有一定基础,但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因此,海洋高新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在未来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要长期不懈坚持培育壮大“海洋高新”品牌,不断丰富“海洋智谷”理念与内涵。首先,把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研发结合起来,这方面已经有一定基础,还可以新建一些研发机构,这样做本身就是“智谷”概念的一部分;其次,要利用最新的智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的海洋制造、海洋服务产业,开拓更多相关的新兴业态;第三,把国内外特别是北京的海洋开发保护相关技术通过一定形式聚集到海洋高新区来。
塘沽海洋高新区要坚定信心,通过长期努力,当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得到完善,海洋科教、海洋技术创新、海洋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后,产业集群效应和共同的品牌效应就随之形成了。
海洋产业分析 第6篇
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海岛海洋文化不仅是我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而且是发展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应主动打破海岛封闭性,积极发展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企业,充分有序地发掘显性与隐性海洋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海洋文化精品,并实行民营化企业管理机制,多渠道投资,促使海岛海洋文化产业走出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 者:叶云飞 YE Yun-fei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浙江,舟山,316004刊 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E SCIENCE)年,卷(期):22(4)分类号:G05关键词:海岛 海洋文化产业 困境 发展策略
纪录片《海洋》分析 第7篇
老师说,要分析一部纪录片要先看清楚他是一部真实电影还是直接电影
我认为《海洋》可以算是真实电影,理由如下
1.《海洋》前半部分意识形态不强,似乎是一部直接电影;但是最后十分钟加入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得前半部分完全成为最后十分钟的铺垫,整体大逆转成为一部观点鲜明的具有故事片特质的真实电影。
2.摄影机是和被摄体有互动的,有肢体上的访谈的;《海洋》使用了大量的先进摄影机和摄影设备,以达到各种刁钻的摄影角度要求,有些镜头就仿佛是摄影机和鲸鱼在大海中翩翩起舞,可以理解为摄影机参与进入影片,虽然没有语言,但是形成了一种肢体上的访问,个人认为这是直接电影的表象,但却是真实电影的形式。
3.《海洋》使用了大量的故事片叙事手法,将割裂的场景和镜头连在一起,而不是直接电影那样按照被摄体本身的进程发展。虽然《海洋》制作团队难以干预各种海洋生物的行为,亦未干涉大海的发展进程,在解说和音乐的使用上也非常谨慎,这是直接电影的特征;但是通过强势的视听语言和剪辑手法,打乱了大海的逻辑,而影片结构也是精心安排,全然没有了即发的特性,真实电影的人工痕迹非常明显。4.最明显的就是该片有演员参与表演,还制作了仿真模型代替难以拍摄的物体,如机械控制的鲨鱼代替被捕捉的而砍去鳍沉入海底的鲨鱼。这都有违直接电影的原则。
5.总体看来《海洋》这部纪录片,虽然有很多直接电影的元素,但是更多偏向于真实电影。
我将先选择1:03:40-1:04:00的这一个镜头来分析画面
这是一个在空中的运动镜头,起幅是一个远景,在广阔平静的湖面上,纵深是连绵的远山被云层覆盖,画面中央有两条座头鲸的尾巴露出水面,仿佛在旋转着舞蹈;随着镜头前移,镜头向下扣,直到湖水充满屏幕,两条尾巴已经到了水下,水面打着转,形成一个浅浅的漩涡;落幅水面平静,但是漩涡中心水流翻涌,同时配着座头鲸的鸣叫,让人感觉水下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这个镜头前五个镜头开始起悠扬的笛子音乐,配着平静的水面;到这个镜头音乐止,座头鲸的鸣叫从远到近;
紧接着下一个镜头是一大群座头鲸冲出水面。
据花絮片所描述,这是2007年7月剧组追踪这个座头鲸群从夏威夷来到阿拉斯加占单海峡时拍摄的画面。剧组坐在一个小橡皮艇上接近鲸鱼群,而摄影机夹在三维稳定仪上,用装在橡皮艇上的摇臂进行拍摄。
这个镜头,作为一个过渡作用的承上启下的镜头,以向前的运动、水面的漩涡和鲸鱼越来越逼近而急促的鸣叫声,将整个平静的节奏打破,观众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水下隐藏着蠢蠢欲动的庞大生物,随时会窜出水面。
在器材方面,使用的是ARRI435摄影机,该机器使用钢性连接,可以升格至150,其后座头鲸冲出水面的两个镜头就使用了这个机器的升格功能。摄影机通过一个万向稳定器连接到摇臂上,因为稳定器的使用,使得即使在晃动的小船上也能保证画面的高质量。同样的,为了获得各种刁钻艰难的画面,制作小组使用了遥控直升机,防水外壳,大型摇臂等等先进的摄影设备,甚至在法国国防部的帮助下将一枚鱼雷改装成摄影机,只是为了拍摄一个鱼群追着摄影机游泳的镜头。
好了,现在我要截取 9:52-13:45 南非 海豚和海鸥捕猎沙丁鱼群段落 来分析他的拍摄和剪辑
节奏控制方面
从剪辑的镜头长度来看,在前半部分海豚和海鸥前往目的地的时候,镜头长度由长变短,从13秒变成6秒,接着稳定在2-4秒,逐渐缩短;在随后的捕猎阶段出现了大量1秒的跳接;而捕猎结束后镜头长度又回到4秒以上,并以一个14秒的镜头结束了这段激烈的捕猎。而音乐上,平静的海面悄然无声,第6个镜头急促的低音弦乐预示着危险的到来;直到11镜雄壮的低音管乐伴随着全屏幕的海豚在海面上跳跃,海豚群仿佛一支军队,英勇无畏地行进;随着乐器越来越丰富,节奏越来越快速,音调越来越高亢,节奏即将达到顶点;
突然31镜一只海鸥的俯冲升格让整个世界安静下来,32镜成为整个捕猎的分界点,随着32镜海鸥入水的那犹如炮弹发射的一声闷响,嘹亮的高音管乐突然响起,如同军队的冲锋号一般将整个捕猎推向高潮,空中的海鸥群展开了全面进攻,雨点一般落入水中;
整场战役最终在海鸥海豚酒足饭饱之后由一头蓝鲸的介入而结束,蓝鲸窜出海面的巨响使得音乐戛然而止;配着镜头长度的增加,舒缓悠扬的钢琴乐起,捕猎者大获全胜,凯旋而归。
景别角度
舒缓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大量远景,而紧凑的捕猎高潮多用中近特来拍摄;随着景别的越来越紧凑,节奏也越来越推向紧张。
蓝鲸作为一个极佳的亮点的出现着实让大家眼睛一亮,借用其大体型动作缓慢的自有特点,将几乎就要失控的捕猎一下控制下来。
亲,这哪是动物世界,简直就是海空联合大作战啊有没有 器材方面
和阿拉斯加的很像,万向臂稳定器的先进机械结构直接保证了在海浪颠簸如此极端恶劣的拍摄条件下仍能获得稳定的高质量影像。
华丽的空中俯拍镜头得益于航拍遥控直升机,起降方便,便于携带;
而技巧高超的潜水员使用水下摄影机提供了漂亮的水下画面。
那么最后,全片导演构思与导演创作的分析如下
整部影片的出发点是一个问题:“海洋是神马?”,而导演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科学角度的了解,而是理解,靠近他们,融入他们,理解他们;这使得《海洋》超越了一般的科教作品,而成为一部寻求感动,探究生物和自然之间的直接关系的电影。
导演在5年前策划影片拍摄对象的时候曾犯愁该在25万种海洋生物中挑选哪些来拍摄,后来,制作组抛弃学名和数字,而是按照行为方式对生物进行分类,挑选出一批能够表现大海的汹涌暴烈的生物;“人与鲨鱼”便是一个典型的选择,而导演组为了精确达到叙事的目的,甚至为这些无法预测的野生生物设计了分镜。
为了从数百部表现海洋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制作组决定以生物的快速和强大的生命能量来表现海洋的汹涌和暴烈;最终,海豚和金枪鱼进入导演视线,他们快速,顽强而聪明,完全符合表现目的,而为了完美捕捉他们的动作,剧组开发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以在海面快速前进的航拍直升机,船基吊车;在水中潜行的潜水推进器,水下摄影机;这些设备在帮助剧组客观地传达了大海的魄力的同时也带给了所有人全新的视觉感动。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乔纳斯”——剧组和法国国防部合作开发的鱼雷摄影机;这枚鱼雷的制作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从未有人尝试的在鱼群前拍摄的镜头;乔纳斯的开发非常成功,最终画面里,我们看到鱼群追随着摄影机,如同领头的鱼的视角,仿佛摄影机和鱼群翩翩起舞,真正做到了靠近、融入海洋的理解与感动。
除去复杂高端的机械的使用,优秀的潜水员和水下摄影师也是整个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完成表现海洋汹涌暴烈的目的,经验丰富的潜水员从鲨鱼身边游过,按照设计的分镜草图拍摄了大量与鲨鱼共舞的镜头。如水下摄影师所说:“为了理解生物,我们只能亲自去体会,他们是非常美丽的生物;虽然是支配者,但并不是怪物;相反的是警戒心很强,胆小的生物;难的并不是和鲨鱼的对峙,而是静静地靠近他们,需要相当冷静,控制住着急的行为,表现出崇高的敬意,肩膀和鱼鳍凑在一起”。
我想这就是导演想要在这一部拍成了战争片的自然类纪录片中想说的,海洋汹涌而暴烈,难的并不是与海洋与自然的对峙,而是静静地靠近她,表现出足够崇高的敬意,靠近海洋,融入海洋,理解海洋。
——————————————————————FIN————————————————————————— 雅克贝汉帅爆了有没有 等我截张图
嗯 再来点废话 你能想象拍纪录片都做分镜的么 他居然把每个镜头画出来了 然后再去拍一样的画面
你见过8米摇臂装在轨道上的么 要6个人推 就是最后这个截图这场里用到的 我说那炮有8米都是保守的了
另外 雅克贝汉最早是个演员,《天堂电影院》就是他,拿了威尼斯金狮之后转行制片拿了两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然后导纪录片做了《迁徙的鸟》《海洋》
不过就纪录片而言,相比雅克贝汉我更喜欢RonFricke,《天地玄黄》《轮回》的导演,这个疯子居然是自己导自己拍,他是有多么精力充沛。
讲到最后惯例都要讲一下本土制作,我觉得中国的纪录片装逼的太多,大概是我没有那么喜欢人文题材的纪录片,不过画面都不讲究是公认的;但是就我最近接触的几个做纪录片的朋友来看,对画面的态度有要求有提高;这是好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关注本土纪录片嘛。
海洋产业分析 第8篇
近年来, 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各地争相抢占的产业制高点。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主战场的青岛, 其战略地位越发变得重要。《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十三五”期间, 青岛将着力增创海洋经济新优势, 大力实施“海洋+”行动计划, 培育基于海洋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空间和新载体, 推动实现蓝色跨越, 建成海洋强市, 把青岛打造成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将“中国蓝谷”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建海洋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青岛作为著名的海洋科技城, 海洋科技创新如何为海洋新兴产业提供支撑, 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青岛海洋经济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014 年, 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 亿元, 同比增长13.1%, 占GDP比重超过20%, 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9.5%。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200 亿元, 达到200.6 亿元, 同比增长18.9%, 增速较全市海洋经济快5.8 个百分点;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11.5%, 提高0.6 个百分点。其中, 增速超过30% 的产业共有4 个, 分别是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船舶业;增速20% ~ 30% 之间的产业共有6 个, 分别是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但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等占海洋经济比重较大的产业与2013 年相比有所下降。
青岛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对海洋产业的支撑情况
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
青岛市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31 家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 拥有各类海洋人才15000 人, 各类国家级海洋优秀人才总数达207 人, 拥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5700 人;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 余艘, 现有千吨级以上现役大型科学考察船7 艘;建有科学数据库12 个, 种质资源库5 个, 样品标本馆 (库、室) 6 个。
青岛市有涉海领域科技创新载体107 家, 占全市创新载体总数的1/5, 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 家、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8 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3 家;有各类涉海工程技术中心18 家, 其中省级以上涉海工程技术中心7 家, 市级涉海工程技术中心11 家;建立涉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 家。
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2011 ~ 2013 年, 海洋领域共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 包括863计划7项、省自主创新专项7项, 国际科技合作、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富民强县各1 项, 项目资金1.89 亿元, 到位资金0.74 亿元, 占全市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4%、10.7%和6.6%, 带动海水养殖、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
从项目承担单位来看,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别承担6 项、6 项和4 项科技计划项目, 争取项目资金0.47亿元、1.03 亿元、0.38 亿元, 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总量的2/3, 企业占1/3, 数据表明, 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海洋仪器仪表所等为代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境监测、海水种苗养殖等领域研发实力较强;在产业方面, 以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海洋化工研究院和青岛青大海源集团等为代表的企业,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防腐材料、海藻纤维、海洋生物寡糖等领域取得突破。
海洋领域企业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数、资金量占海洋领域总量的35% 和25%, 明显低于全市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数、资金量占全市总量的85.8% 和86.0%。其中, 作为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的船舶海工产业, 仅有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的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设备争取到省级自主创新专项1000 万元的支持,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海洋科技工程化创新能力不高, 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科技创新支撑蓝色经济发展
加快海洋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在蓝色硅谷加快建设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 包括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天然产物国家标准样品定值实验室、国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 凝聚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 全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为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提供强力支撑。2015 年, 青岛市“青岛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高新区建设, 重点开展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装备与技术、海洋综合观测探测装备与技术、海洋油气设备、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研发, 着力构建海洋装备产业组织体系, 推进海洋装备产业发展。
加强海洋高端研发机构引进, 增强海洋科技发展竞争力。瞄准全球海洋高端产业, 引进新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 吸引高水平人才, 增强海洋科技发展持续竞争力。2015年, 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青岛海洋测绘装备研究院等已投入运营;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已开工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基地、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海洋产业发展中心、山东海洋资源勘探研究院等已签约。
以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2015 年,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投资1609.5 万元, 带动社会投资1.2 亿元。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 突出抓好优势蓝色产业升级发展, 在水产种苗和水产品加工出口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海水淡化产业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提升了蓝色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海洋科技产出
从涉海专利占比情况来看, 2010 年青岛涉海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为60%, 2011 年为35%, 2012 年为12.5%, 在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总量逐年翻番的过程中, 青岛涉海专利申请量保持稳定, 因而占比呈现逐年明显下降趋势。青岛涉海专利主要分布在海洋食品、海水淡化、碱工业、盐业、船舶工业、海水养殖、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洋矿产开采、海洋环保等14 个方面。
青岛市涉海专利数量有两个特点:一是青岛的涉海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比重较高, 占78.7%, 说明青岛的海洋基础研究能力比较强, 而应用研究较弱。二是青岛的“涉海”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占全省四成多, 但是2012 年青岛海洋产业规模只占到全省的12.4%, 说明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还有较大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海洋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反映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活跃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但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一直是困扰青岛由海洋科技城向海洋产业城发展的重要问题。2012年, 海洋领域大学科研机构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为0.85亿元, 仅占青岛总额的3.35%。上述数据显示,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不畅, 技术市场海洋技术交易不活跃, 大学科研机构对青岛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 尤其是海洋领域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易所占总额比例过低, 与青岛在海洋科研方面的全国优势地位不相称。
2014 年10 月, 科技部批复青岛市在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 标志青岛市成为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核心区。2015 年, 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建设, 在海洋生物、海工装备等领域成立8个分中心。
存在的问题
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 青岛仍以传统的海洋产业为主体, 其中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和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四个支柱产业2014 年增加值总量达到1166.3亿元, 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66.6%, 而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普遍规模小、产值低, 占海洋经济比重仅为11.5%。
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和体制机制不够完备
青岛市的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在国内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 在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海洋重点实验室数量、涉海工程技术中心数量方面均领先国内同类城市, 但是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仍然缺乏, 体制机制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现行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制度不利于调动技术创新人员的研发积极性, 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还没有形成为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供需矛盾突出, 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作为技术成果的主要提供方, 驻青涉海科研单位中公益类、基础研究类偏多, 技术开发类机构偏少, 承担的国家海洋科技项目中, 公益调查类项目偏多, 应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偏少;作为技术成果的主要需求方, 涉海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 涉海类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中小企业参与高门槛的海洋技术创新积极性较低。
专业从事海洋领域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少, 活跃度差;服务海洋技术转移转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少, 服务水平低;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等海洋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和运行相对滞后;金融资本支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作用不突出。
发展建议
青岛在海洋经济发展, 特别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在支撑青岛海洋经济发展上的确发挥了龙头作用, 但海洋科技上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没有形成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 我们认为青岛在海洋新兴产业的选择上在发展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和海洋高技术服务业等七大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同时, 不要局限于与其他地区雷同的产业, 应着力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信息产业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 对技术基础较好的行业 (如:海洋防腐) 进行开发和投入, 挖掘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与此同时, 需要更新观念,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创新生态体系, 才能将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推动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
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 帮助中小企业企业解决技术和资本的问题。鼓励高校院所围绕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 引进和设立青岛发展研究机构和专职专岗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 发展创客教育, 建立创业学院, 打造创客空间。调整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方式, 综合运用“拨、投、贷、补、奖、买”等手段,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强化技术需求市场, 通过壮大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所产生的知识和技术需求来形成反向拉动疏通创新链。
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 引领海洋产业高端化
以地方涉海研发平台及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为抓手, 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跨行跨级资源共享与合作研发新体制、新机制, 用市场化模式引导、刺激各级各类驻青研发机构、平台、人员对接地方平台研发需求, 为地方涉海产业和企业发展服务。建立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队伍, 围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 引进和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管理和服务人才和团队, 加速海洋科技成果在青转移转化。
以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发展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