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原文及翻译
《活板》原文及翻译(精选6篇)
《活板》原文及翻译 第1篇
活板原文翻译及赏析
活板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板印书籍(1),唐人尚未盛(shèng)为之(2)。五代(3)时始印五经(4),已后(5)典籍(6)皆为板本(7)。
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8)。有奇字(29)素无备者,旋(30)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1),文理(32)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3)与药相粘,不可取(34);不若燔土(35),用讫(36)再火令药熔,以手拂(37)之,其(40)印自落,殊不(38)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9)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
(改编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改编人王浩铭)
(选自《梦溪笔谈》)
《活板》注释
(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有雕版印刷。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之,指“版印书籍。”
为:做,使用。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7)板本:版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版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另外。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以纸帖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木格,用木格,名做状。
(2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旋:随即,立刻。
(3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纹理,质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来。
(35)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36)讫(qì):终了,完毕。
(37)拂:擦拭,掸去。
(38)殊不:一点也不。
(39)为予群从(zò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为,被。
(40)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活板》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印模,(印模上的字)薄得像铜钱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融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三两本,还不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不用木头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松脂,蜡等物)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融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后世影响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板印书籍 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
3.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副词。
⒋文理有疏密 文:通“纹”,纹理,质地。
词类活用
⒈板印书籍:“板”,名词作动语,表示工具。“用雕版”。
⒉名词作动词: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印刷
3.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火”。
再火令药溶:“火”用火烤,名词用作动词
4.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木格”。
古今异义
⒈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⒉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
⒊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⒋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⒌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一词多义
⒈板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
⒉印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
(2)每字为一印。(字印,印章,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印为群从所得”中“印”同此)
⒊火
1)持就火炀之。用火(动词)
(2)火烧令坚。用火(名词作状语)
(3)再火令药熔。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
⒋可
(1)瞬息可就。可以(能愿动词)
(2)高可二黍许。大约(副词)
⒌若
(1)若只印三二本。如果(连词)
(2)不若燔土。像(动词)
⒍帖
(1)则以纸帖之。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ě
(2)每韵为一帖。类、标签(名词)tiě
⒎就
(1)持就火炀之。靠近(动词)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动词)
⒏以
(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3)以松脂、蜡和纸灰/以一平板按其面/用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以纸贴之 介词,用,拿
(4)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把
⒐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每韵为一贴(做,动词。)
(2)皆为板本。是(动词)
(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
(4)未为简易/极为神速 算是(动词)
(5)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6)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7)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8)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⒑其
(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指铁板的(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⒒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 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 代词“这”
(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 代指“铁板”
(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 代指不用的字模
(5)旋刻之 代指“奇字”
(6)不以木为之者 代指活字模
(7)以手拂之 代指字模
⒓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⒔自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词)
其印自落(自己,代词)
活板原文翻译及赏析2活板
沈括〔宋代〕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时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注释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印刷。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已后:即“以后”。已,同“以”。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始,才。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板本:板印的本子。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钱唇:铜钱的边缘。印:印模、字印。令坚:使……坚硬。和(huò):混合。以:用。冒:蒙、盖。欲:想。范:框子。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止:同“只”,仅仅。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自:别自,另外。具:准备好。更(gēng)互:交替、轮流。以:用来。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奇(jī)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旋:旋即。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文理:纹理,质地。文通“纹”,花纹。兼:又。不可取:拿不下来。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讫(qì):终了,完毕。拂(fú):擦拭,掸去。殊不:一点也不。予:我。群从(zòng):堂兄弟及侄子辈。
赏析
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史料,由于统治阶级的正见,像毕昇这样平民出身的创造发明家,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本文作者独具眼力,为我们保存了这一宝贵史料。一些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往往是从小人物开始做起的,这形进步和发明,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我们应该对毕昇这类民间革新家、发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
本文抓住特点,说明工艺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形象。写活整版印刷,紧扣“活”整,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艺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版的优越性。写制版是按照制整、设版、排整、炀版、平整的顺序加以说明的。写印刷厂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整,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写拆板是附带说明,但是胶泥整模的优越性,也在与木头刻整的对比中,其灵活方便得以充分显示。
全文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整个过程,包括最后拆板的过程,一整套工艺,全无修饰性词语,用词准确,通俗易懂。整篇文章只用三百多整,便将印刷书籍的历史,活整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整的优点解释得清楚明白。文中多次运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贴之”“贮之”、“刻之”它们分别指代相应的事物,这就减少了行文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本文的优点,“烧”、“炀”、“镕”、“燔”,按照加热的方法、程度不同分别使用,用得都准确贴切。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活板》原文及翻译 第2篇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仅仅。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jī)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旋即。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纹理,质地。文通“纹”,花纹。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ì):终了,完毕。
拂(fú):擦拭,掸去。
殊不:一点也不。
予:我。
《活板》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张培基先生自幼就和散文结下不解之缘, 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散文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觉得读散文是一种享受。先生对散文的享受不仅体现在自身的阅读过程中, 更体现在其译本中。本文试图以朱自清早期散文《背影》的英译本为例, 从语言成分和文学成分分析和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不管是形还是神都相似的程度。
一、从作品的语言成分上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 其中用的是提炼的口语, 语言朴实清新, 感情真挚动人, 读来有一种委婉、娓娓动听之感。先生的译作中不管是选词还是造句都充分体现了原作这一语言风格, 简洁, 朴实无华, 及其准确地再现了原文信息。试看以下例子:
1) 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原文中“见着”、“狼藉”、“簌簌”“流下眼泪”等都是日常生活的口语语体, 浅显易懂。译文中对应的词sight, disorderly mess, trickling, start tears也都是英语中常用之词。其中started tears充分体现了先生对原作的理解不在于其表面而在于其内涵。原文“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译为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反映了作者在经过一段长途跋涉, 回家看到家里的惨淡, 再加上祖母去世的打击, 这重重云雾使原文作者郁结难舒, 眼泪自然开始流出。原文中作者几次提及落泪, 这是第一次出现, start一词清晰地表现出这一情形。
2)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
I spent the first day in Nanjing strolling about with some friends at their invitation, and was ferrying across the Yangtse River to Pukou the next morning and thence taking a train for Beijing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same day.
汉语和英语在表达逻辑上的差异为前者为意象形文字而后者则是形式和意象兼具, 在形式上要求更为严格。原文以汉语读者的语言逻辑来理解较容易, 但如果英语以这样的顺序来表达的话就会容易出现误解。先生的这句译文读起来流利顺畅, 一气呵成, 符合译文的表达逻辑和习惯。Strolling about, ferrying的选词和补译的thence等均说明只有在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译出紧凑连贯的句子。
3)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I was then such a smart aleck that I frowned upon the way father was haggling and was on the verge of chipping in a few words when the bargain was finally clinched.
在翻译过程中最难的是译文不受原语言表达逻辑的影响。原文有三个句子, 主语也由他到我再到他, 而张培基先生通过反复推敲和理解原文将这些信息涵括在一句话里, 其中的was on the verge of ……when更是点睛之笔。
4) 唉, 我现在想,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Oh, when I come to think of it, I can see how smarty I was in those days!
5)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 obvi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
以上无不显出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不只在表面, 而在于其内涵。“我那时太聪明”是一句反话, smarty与smarty alec意思一样为person who acts as if he has great ability and knowledge; know-all。从形上看smarty与smart相近, 意思上相差甚远, 这与原作的表达方式相同, 译出了其内涵。
父亲爬月台这一系列动作“攀着上面”“向上缩”“微倾”译为held onto the platform, huddled up, tipped slightly toward。译作充分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的深刻理解, 不管是在文字内涵意义上还是外延意义上。攀着的是月台, 缩是往上这个方向, 身子朝上往左微倾, 这都体现在译作中。
二、从文学背景成分分析译作
作品的文学成分除语言外还包括背景、情节、人物、视角、主题、结构、风格等, 分析这些成分有助于理解作品。下面举例说明:
1) 丧事完毕,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After the funeral was over, father was to go to Nanjing to look for a job……
谋事译为look for a job, 找工作也可译为hunt for a job, 前者更符合原文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20 年代的中国找工作虽不易, 但也没达到如猎物捕食般的残酷, 这种译法更忠实于原文。
2) 关于橘子的译法, 张先生译为tangerine, 这也是在三番理解和思啄之后的选择。橘子的英文有orange, citrus, quince等, 原作中买橘子的地点在南京, 南京橘子属蜜橘, 翻译为tangerine显出译作者的谨慎和细致。
3) “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利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I’m all right except for a severe pain in my arm. I even have trouble using chopsticks or writing brushes. Perhaps it won’t be long now before depart this life.”
“笔”在原作中如不细啄, 就会很容易理解为钢笔或其他的笔, 但在当时毛笔才是主流, 故而译为writing brushes, 正是译者高明之体现。除此之外“大去”译为depart this life既忠实原文的语言风格也表达出当时的语言背景。Depart古英语中也有去世之意, 与“大去”这一表达法在风格上达到了一致。
英译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在张培基先生经过反复品读, 理解原作语言及其蕴含的真挚感情的基础上, 通过精心细致的选词、合理简洁的句法结构, 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在语言风格和背景意义上也很接近原文。由此不难看出, 理解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译者要想准确地阐释原作, 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原作的影响和魅力, 非下工夫分析原作不可。张培基先生译文自然流畅、准确细致, 蕴藏着无限深情, 不失为一篇传神达意的上乘之作, 完美地再创出原文的神韵。
摘要:对原文的理解是汉译英的第一步, 而基于透过对原文字面内涵意义的理解, 再综合透彻理解文字背后的联想意义做出来的译本更能把握原文总体精神, 译文读者更能通过译文感受到原作的精华和魅力。本文试图以朱自清早期散文《背影》的英译本为例, 从语言成分和文学成分分析和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不管是形还是神都相似的程度。
关键词:理解原文,张培基,背影
参考文献
[1]杜华.朱自清的《背影》与英译文的文体语言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2) .
[2]谷启楠.理解原作是文学翻译的关键[J].中国翻译, 1989, (5) .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活板》文言文翻译推荐 第4篇
《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盛,大规模地。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jī)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随即,很快地。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纹理,质地。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ì):终了,完毕。
拂(fú):擦拭,掸去。
殊不:一点也不。
予:我。
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
《活板》全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怨情》原文及翻译 第5篇
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风赋》原文及翻译 第6篇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活板》原文及翻译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