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合作理论范文
会话合作理论范文(精选5篇)
会话合作理论 第1篇
人们在交流中, 不会总是坦率地说出自己所想说的话, 而常常是含蓄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一个男孩对女孩说“你穿裙子的时候很漂亮”, 这个女孩会立刻做出回应“我不穿裙子的时候一定很丑了”。这个男孩可能有理由去否认这个女孩对他所说的话的解释, 但他却无法否认他的暗示。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 不只是靠语义理论, 还要靠语用理论来分析, 并借助谈话参与者的共有知识、推理, 以及对语境的了解。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双方都有把谈话进行下去的合作愿望, 可见合作原则是会话活动中的首要原则。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交流通常是由一些有关联的话语构成, 否则就不符合情理。也就是说话语交流是一个相互配合的过程, 话语交流好像遵循着某种原则使话语符合双方认同的谈话目的和方向。这就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在6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合作原则。但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合作原则的意义在于它解释言者是如何有可能传达多于字面意义的信息, 这种额外意义只有当听话者具有共享知识, 或听话者知道说话者如何有意违背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某一个准则时, 才是可以理解的。
2 合作原则的运用
(1) 遵循合作原则
很多对话都遵循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被认为是谈话顺利进行的基础。
例如:A:I heard that Peter had bought a big house.How much did he spend?B:Yes, he spent$500, 000.这个对话遵循了合作原则, 体现出了量的准则 (一栋大房子500, 000美元) , 又体现出了质的准则 (是的, 他买房了, 回答得非常真实) 。同时方式准则也在对话中体现出来了 (回答得清楚明白, 没有歧义产生) 。当话语双方都遵循合作原则时, 话语就没有什么隐含意义。
(2) 违背数量准则
数量准则要求人们在会话中提供详细的但不超过现时需求的信息。但说话者有时会违背这一准则来表达出会话含义。
某位学生正在申请与哲学学识有关的工作, 他请以前的哲学教授给他写一封证明信, 证明他在哲学方面的学识。这位教授的信里说:“这个学生的英语学得很好, 并且他从来不跳课等等”。该教师应该为推荐人介绍一些这位学生哲学方面的情况, 但他只写了上面两句话, 并没有提到这位学生哲学方面的问题。很明显, 这位教师未遵循数量准则。该教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不愿多写。由此可得出这句话的含义是这个学生的哲学学得不好。又如:“女孩就是女孩”、“男孩就是男孩”、“战争就是战争”等。从字面上看, 这些句子没有提供任何信息, 但它们却传达了这些深沉的隐含意义:“女孩的天性就是爱美、爱打扮”, “男孩的天性就是淘气、顽皮”, “有战争就有悲剧, 不要为战争悲哀”。
(3) 违背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要求人们在会话中须提供真实的信息, 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但说话者可能故意不遵循这一个准则来表达出含蓄的意思。
让我们看看两个比较形象化的话语, 如:1) 他是铁打的。2) 每一个女孩都爱水手。从字面意义上看, 这两个句子提供的都是虚假信息。所以第一个例子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比喻句, 因为没有哪个人是铁打的, 除非是机器人。此句的意思是这个人有钢铁般的意志。而第二个例子的隐含意思是很多女孩喜欢水手。又如:A:What’s your impression on Tom?B:He is a good friend;he always pays much attention to my pocket.B故意不说真实的话, 违反质量准则的第一条, 其隐含意义是Tom不是个好朋友。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全Tom的面子, 不让他感到难堪, 而听话者清楚他这样做的目的。
(4) 违背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要求会话者的话语必须要有关联, 然而在现实中, 一方为了避免某种不合时宜的话题, 或其它原因, 常常违反关系准则, 说一些毫关联的话。
如:A:How did you like the dress?B:It was a nice clothing shop.A问B对这条裙子的印象如何, B的回答与之无关联。B避而不谈对这条裙子的印象如何, 只是表示了对时装店的好感。表明她不喜欢这条裙子, 只是不愿直接否定而已。B的回答没有遵循关系准则, 但是A却能够明白其意思。
(5) 违背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特别要避免歧义。说话人有时会故意使用具有模糊语义的话语, 从而违反方式准则来实现某种交际目的。
例如:A:What shall we get for the children?B:How about C-A-K-E.双方都知道B在发“cake”一词的音毫无困难, 但B却这样来发音, B就违反了方式准则。B的会话含义是:“I don’t want the children to know we are talking about getting them some cake.”又如:A:My boss doesn’t appreciate me, does yours?B:I don’t know.I never heard his mention of your name.在例句中, “does yours?”是个歧义句, 本意是指“你的老板欣赏你吗?”可第二个人没有听清楚, 就误解成了“你的老板欣赏我吗?”在这个例子中, 由于说话人违背了方式准则中“避免歧义”这一原则, 从而听话人的回答令人好笑。
3 结束语
合作原则是会话的主要原则, 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并不一定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 它使得会话含意成为可能。人们根据交际中表达的需要, 对合作原则进行有意无意的违反, 这是语言的灵活运用, 在一定语境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谈话中, 双方都应该尽力理解会话含义, 特别是那些从表面上看意义没有关联的话语。只有人们理解交际中的真实的语用含义, 会话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陈融.格莱斯的会话含义学说[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5.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 第2篇
数量准则——
1.使你的话语(交谈的当前目的)如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
2.不要使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质量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
1.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要清晰。
1.避免含混不清。
2.避免歧义。
3.要简短。
4.要有序。 (Grice 1975:45-46)
以上四条准则描述了一个合理、有序的会话过程,如果交际的参与者严格按照此准则,就能达到顺利交谈的目的。
实际交际并不总是直来直去,多数情况下我们接触到的是话语的间接使用过程,需要我们从表面的话语结构中去估量和判断出话语的间接意思。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合作原则。我们上面也提到合作原则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对人们实际行为的描述,它不应被视为一种规范。束定芳在《现代语义学》中说:“这些准则并非说话的规则,而是人们在话语交际中所假设的使话语得以进行的一种底线,是人们理解话语的基础。”因此,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违反它所造成的“会话含义”,也就是话语中所包含的间接意思,即“言外之意”。
格赖斯概括了违反合作原则的四种情况:交际者悄悄违反第一条准则;交际者公开宣称不遵守合作原则;交际者无法遵守某条准则,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和其他的准则产生抵触;交际者故意违反某一准则,并让听话者体会到这一点。第四种是格赖斯最关心的,也是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说话者处于自身的动机或某种理由,常常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以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我们主要讨论违反合作原则的第四种情况。
一、故意违反数量准则
根据数量准则,言语交际的一方提供的信息量应该不多不少,正好符合另一方所要求的。所以,违反数量准则的情况自然也有两种:
(1)在当前的交际目的下,一方提供的信息量少于另一方所需要的。如:
卢非奥:你必须和埃及谈判,我们需要小麦、黄金。
安东尼:我不能再去他那儿谈判签约了。
卢非奥:她不见任何人。
……
卢非奥:你真的不爱她了吗?
安东尼:不……——《埃及艳后》
安东尼最后的回答很明显违反了数量准则,他没有给卢非奥一个明确具体的答复,而只是说了一个“不”字。他是有意的,因为此时他内心深处对克里奥帕特拉是相当内疚的,他深爱着她,但却由于政治目的娶了另一个女人。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他都伤害了克里奥帕特拉,所以他觉得自己无颜以对。卢非奥的一问是相当尖锐的,像一击重锤沉甸甸地击在他的心上,无疑有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这并不是简单的“爱”或“不爱”两个字就能回答清楚的,所以他在内心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只说了一个“不”字,看上去违反了合作原则,但对于一直跟随他的卢非奥来说,已经深深了解到安东尼内心的挣扎了。如果简单的遵守合作原则,安东尼此刻复杂的内心挣扎就难以刻画了。
(2)在当前交际的目的下,一方提供的信息量多于另一方所需要的。例如:
庞太监:哟!秦二爷!
秦仲义:庞老爷!这几天你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了,谭嗣同问斩!告诉你,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了!——《茶馆》
对于庞太监的问候,秦仲义本来只需要反问候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中国传统的见面问候方式。但是,秦仲义又多加了一句“这几天你安顿了吧?”看上去违反了数量准则,有点画蛇添足,但就是这多余的一句恰恰传达了维新派对封建守旧派杀害戊戌六君子的愤恨与反讽之情。可见,违反数量准则不仅没有阻碍会话的正常进行,反而使话语在特定的背景下更加耐人寻味。
二、故意违反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是合作原则又一个重要的方面。通常在对话中,都要求交际双方尽量说真话,如果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说的是假话但是还将对话进行下去的话,很明显是听话人利用自己的语用知识,了解到说话人的会话含义,使得话语在交际功能上得以连贯。
如《红楼梦》第三回王熙凤初见黛玉说的一番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凤姐的话,大家一听就知道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是从贾母至下,无一人指出,为什么呢?说黛玉是她所见天下最标致的人物,这显然是言过其实了,明显是在夸赞黛玉;说她是通身的气派,这也是不对的,因为黛玉是来投奔贾府的,母亲又病故,何来气派!以上这两句显然是为后一句做铺垫的,我们看到“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就明白了,凤姐这一席话故意违反质量准则,不仅称赞了黛玉的标致,也不让三春觉得逊色,而且又让贾母觉得很有面子,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修辞上的隐喻也是通过违反质的准则来传达言外之意,以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交际的一方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作为补偿,他会尽可能提供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语境信息;另一方仍然本着合作原则,相信对方可能故意这样做,试图站在对方的立场利用已知因素和自己的推断力去推导对方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找出所要表达的隐含意义。认知语用学认为:“话语的暗含,如隐喻及言外之意,可靠推理来认知。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人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
如《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看宝钗生的肌肤丰泽,一时间看呆了,忘了接宝钗递过来的手串,正巧让黛玉撞见。“……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口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和大雁之间本来是没有联系的,双方之所以能够搭起隐喻的桥梁正是因为宝玉的“呆”,通过隐喻的手法,黛玉故意不正面回答宝钗的话,将宝玉此时的形神面貌表露无疑。
三、故意违反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规定了会话交流的双方说话要切题,不要说和话题无关的话。但在言语交际中,有时候一方提出的话题让对方不好回答,或回答者不愿就对方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会选择“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看上去似乎答非所问,实际上对方已经领悟了真正含义,达到了故意违反关系准则的目的。例如《雷雨》第二场:
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萍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這个人的妈。
鲁侍萍见到多年来自己一心想念着的儿子,一时激动,脱口而出“你是萍”,但是理智让她顾及到这样做的后果,所以她慌忙利用“萍”与“凭”这两个同音词将话题引开;面对周萍的问话,作为母亲,鲁侍萍当然第一个反应就是告诉他面前这个人就是他亲生母亲,但出于同样的理由,在回答脱口而出的瞬间,她又选择了退缩。两次话语的转折,都违反了关系准则,从中我们不仅可见鲁侍萍的智慧,也能看出她作为一个母亲和一个受害人的无奈。
四、故意违反方式准则
说话清晰,简短有序,避免含混不清,这样才不会让听话人不理解或误会说话人的意思。但在实际交际中,说话人常常出于各种原因,故意不遵守方式准则,产生会话含义,使交谈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下继续进行,更好地利用了合作原则。
小说中的对话,作为现实生活对话的再现,经过作者的精心策划、构思后,变得更加集中、凝炼。违反方式准则并因此产生会话含义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如《红楼梦》第三十回:“他(宝玉)便改口说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另外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說了这么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宝玉问宝钗听了什么戏,以宝钗的才学,不可能不知道戏的名字,却故意将戏的具体内容复述一遍,引得宝玉说出戏名,按理来说这样也就够了,也不算很违反合作原则了,但她却一连重复了三遍“负荆请罪”,违反了方式准则中简洁的要求,言外之意很是明显,一方面对于报复宝玉刚才对她的奚落,另一方面又同时奚落了黛玉,可谓一箭双雕。在完全遵守合作原则的情况下,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
五、结语
人们在交际中根据表达需要,对合作原则进行有意无意的违反,是语言的妙用,表现了语言的丰富多彩,在一定语境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合作原则的提出只是探求人们谈话的一般规律,我们不能因此而影响日常交际,不管是否违反合作准则,只要人们能够理解交际中真实的语用含义,交际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石安石.语义论[M].商务印书馆,1993.
[5]蒋祖国.浅谈合作原则的变异性[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5).
[6]陈婷.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讲话看“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7]赵 颖.谈合作原则 解言外之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3).
[8]史 扬.浅谈合作原则[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9]王 岩.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会话寓意[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4).
会话含义理论研究发展 第3篇
一、会话含义
格莱斯1967年讲座“逻辑与会话”中指出:人们会话时使用字面意义与会话主题不相关的词语和句子而并不影响双方相互理解,是因为在会话中人们都遵循着一个目的或一组目的,相互配合。与英国哲学家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有相似之处。Searle进一步发展了Austin的理论指出(1968):通过说出句子所做的言语行为就是句义的功能。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超越了语音、音位、词素、句法、句义等传统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格莱斯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这些准则说明参与者是如何合作的。会话含义的产生与否关键在于共事各方对眼前交际所持的合作态度如何。
合作原则作为人们会话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合作原则是一些描述性的准则,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在日常社会活动与交谈中,谈话的一方不遵守合作原则,目的不是说谎,而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或意图,说出了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意识到对方没能遵守合作原则的时候,他就会越过话语的字面意义,去揣测说话者说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去寻求说话者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于是产生了会话含义。
二、反叛与修正——新格莱斯原则
Horn(1984)提出将格莱斯的四个准则改造成数量(Q—principle)、关系(R—principle)两个原则。Levinson(1983)批评Horn的两原则混淆了语义内容的最小极限化和表达形式的最小极限化。将量准则的两次则具体化的构想作了详尽的总结和阐述,即以量准则的第1次则为指引,进行等级含义和小句含义的推导;以第2次则为指引,从较少的信息中推导出较多的信息。
Levinson提出了新格莱斯三原则: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实质上是对格莱斯数量准则的两条次准则和方式准则的重新解释,是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新发展。格莱斯会话含义的推导是通过对人的意图的把握,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对语句进行分析的过程。所以,格莱斯对含义的推导是不通过语法知识或形式的,而是一种从意向到含义的过程,这种推导形式能够表达语法所不能说明的东西。
斯帕伯和威尔逊提出用“关联原则”将格莱斯提出的四准则统一起来(Sperber and Wilson,1986)。他们认为,言语交际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部分,人类认知的基本事实之一就是,人类只对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现象给以关注、表达和处理。关联原则更贴近语言交际的模糊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它试图取代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这是会话含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内理论研究
会话含义理论的引进主要通过两条路:介绍和评述。有关格莱斯理论较为全面的介绍以程雨民(1983)的“格莱斯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一文为主要标志。在引进同时,学者们还介绍利奇的礼貌原则,如刘润清的“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等。评介的文章有:孙玉的“Grice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几个问题”(1994)、顾曰国的“礼貌,语用与文化”(1992)、徐盛桓的“礼貌原则新拟”(1992)、张韧的“礼貌的概念及其他”等。新的理论观点也被介绍,如徐盛桓的“新格莱斯理论的新发展”、钱冠连的“新语用机制,新在哪里”等。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开始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如舒晓杨(2014)作了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远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四、总结
格莱斯通过全新的方法去分析意义,将人的意图融入到对意义的分析中,为意义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利奇为合作原则添加了礼貌原则。霍恩与Levinson对合作原则进行了简化,并对其做了重新的解释,使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会话含义理论已经成为语用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会话含义理论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会话含义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力量,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它也将被用于分析法律文本、公函等特殊领域的文件。
参考文献
[1]Levinson,S.C.1983.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Sperber,D.&Wilson,D.1986.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封宗信.格莱斯原则四十年[J].外语教学,2009,(5):1-8.
[5]牛保义.会话含意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研究,2002,(1):6-13.
试论莱文森的会话含义理论 第4篇
【关键词】会话含义 莱文森 《重返17岁》
目前国内外对会话含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语言学家格莱斯的相关理论展开的,对莱文森的会话含义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使之与典型影视作品相结合的研究则更少,对这部影片的分析主要以电影文学角度分析为主,没有相关语言学研究。
一、莱文森会话含义理论
莱文森(1987)指出,在格莱斯的两条数量准则以及方式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三条原则:数量原则(Q-principle)、信息原则(I-principle)、方式原则(M-principle),每条原则都由“说话人准则”和“听话人准则”这两个部分构成。
1.数量原则。
(1)假若说话者断言A(W),并且(A表示一个任意句子框架,W表示较弱的信息,S表示较强的信息,K表示知道,~表示否定符号)构成霍恩等级,则能够认为推断K~(A(S)),即说话人知道更强的陈述是假的;
(2)假若说话者断言A(W),而且A(W)没有推导出被嵌入的句子Q,但比之更强的陈述A(S)却可以推导此句,除此之外,{S,W}构成对立集合(对立集合中前者的表达式是强式,后者的表达式是弱式),那么就可以预测~K(Q),也就是说话一方不知道Q成立与否。
2.信息原则。说话人准则又称为最小化准则,话语要说得尽可能少,仅仅说出谈话目的需要的最少话语;听话人推理又叫充实规则,依靠探寻十分详尽的解释,通过这种方式拓展讲话者的说话内容。
莱文森认为人类记忆储存里,有若干个“常规关系”,这些客观世界中的现实关系,如果根植在人类意识中,则会变成一种常规关系。因此,在话语中就不点自明,说话人可以说得尽量少,听话人力求将话语信息扩充到最大极限化。莱文森认为信息量含义和数量含义不同之处在于增强信息的方法。比起原语句,信息量含义要显得具体、确切;数量含义要依靠对一个更强的陈述的否定来充实信息。
3.方式原则。在这条原则中,说话人准则不可以毫无根据的用冗长、晦涩、有标记的表达式;听话人如果用这样的表达式M,则与使用无标记表达式U时有不同意义——进一步来说,他是尽可能地避免U的定型联想和信息量含义。一旦说话者选取这样的表达式M,则话语产生的意思就会不同。
二、莱文森会话含义理论在《重返17岁》中的运用
1.数量原则与会话含义。
Mike: Passing?
Alex: Good.
Mile: Dribbling?
Alex: Good.
这段对话是迈克详细地问儿子在篮球方面的表现。当迈克具体地说传球,运球都表现的怎么样时,亚历克斯回答说“Good”,然而,作为父亲的迈克期望得到的回答并不仅仅是“Good”,于是暗示儿子,“Good”是不能帮助拿到奖学金的。这时,亚历克斯便随口说出“Great”,以此满足父亲的期待。其中,
2.信息原则与会话含义。Scarlet: …and have water…streaming in from both sides. And then put a big deck right here…and then a flagstone patio there with sod in between. That would be pretty. And then to have twinkling lights above the whole thing… so that every night is a starry one.
迈克在表现出对花园感兴趣后,斯佳丽带迈克来到自己的修建的花园,继而解释了花园之前照料的不是很好,又说了自己打算在花园里放置一个水池,然后还要放一个台子,铺草坪……。斯佳丽回答的话语量明显超过了迈克询问所需要的最小信息量。在违反了这一原则的同时,我们可以推断斯佳丽和迈克特别投缘,想把自己对于花园的真实想法都告诉迈克,向他介绍自己将如何布置喜爱的花园,迈克也可以从斯佳丽过量的回答中更深刻了解她现在的心理状态。
3.方式原则与会话含义。Mike: Stan dumped you? Stan dumped you? What? What happened? How did this…? What did he do? What did he do?
重返17岁的迈克重返学校,变成了他的儿子、女儿的同班同学。迈克发现女儿一个人在操场上悲伤流泪之时,知道女儿失恋了,他用20个单词构成的7个问句询问麦琪,表现出对女儿的关心,当麦琪说完具体情况后,迈克语重心长地安慰麦琪,隐含在文字底下的是Mike复杂的心情,迈克知道了一个父亲需要承担的责任,复杂的心情通过晦涩不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深刻感人、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把莱文森会话含义理论应用到赏析影视作品中也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同时,也拓展了这一理论的应用,并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交流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会话合作理论 第5篇
[关键词]格莱斯话含义理论;产生背景;特点;实例
一、会话含义理论的产生背景
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语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它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由西方的学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语用学的很多基本观点都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的意义理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语用学”这一专业术语和符号学三分说,这是语用学研究的开端。继莫里斯之后,语用学的研究走出了纯理论的构想阶段,取得了重大的发展:1955年美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向当时的逻辑实证主义发起了挑战;随后,美国语言学家赛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继承、修正、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而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erbert Paul Grice)于1967年提出的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则进一步为语用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框架。1977年,《语用学杂志》的出版则标志着语用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格莱斯是英美语言哲学中日常语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日常语言学派认为应该对日常语言进行概念分析,以确定语言的意义,这与理想语言学派使用数理逻辑工具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传统大相径庭。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日常语言学派来说意义深远。另外,塞尔等人也系统地研究了自然语言的制约条件,力图纠正自然语言的不足。日常语言学派的传统,尤其是塞尔的研究深深地影响着格莱斯。格莱斯继承日常语言学派的概念分析传统,同时开创性地借用逻辑分析的形式化方法研究日常语言的意义,归纳出自然语言的一般规则,为语言哲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格莱斯的语言研究是从分析意义开始的。他借助逻辑分析这种形式化的工具,系统地研究了多种类别的意义: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词汇意义、句子意义与说话人的意义;说话人的意义与意图。在这三组概念中,格莱斯研究的重点是在一定语境下使用的语言的意义,即语用意义而不是静止意义上的语义意义。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格莱斯重点研究会话含义——言外之意,并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及相关准则。合作原则是描述性的,重在说明人们是如何得出会话含义的,而非规范性的。相关的准则有四条,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及方式准则,每条准则下又有若干次准则。会话含义正是通过遵守或违反这些原则或准则而得出的。遵守合作原则与相关准则得到的是常规含义;违反相关准则可以得到特殊的会话含义,即言外之意。会话含义的获得实际遵守着合作原则。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对语言哲学及逻辑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二、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特点
格莱斯(1975)针对会话含义和规约意义的区别,指出会话含义具有五个特点:
1.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可取消性也叫可废除性。会话含义的存在依赖于一些因素:所用词的规约意义,合作原则,语言和情景语境等等。在具体情况下,一个会话含义可以通过附加一个分句而被取消或者通过上下文表明说话人放弃了那个会话含义。
例如:John has three cows.一句带有这样的含义:约翰只有三头奶牛,不多也不少。但若在该句之后加上“…and perhaps four or more.”这样一个分句,则先前的含义(即约翰只有三头奶牛,不多也不少)就被取消了。
2.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不可分离性是说,会话含义是依附于话语的语义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因此,我们能用同义成分来替换话语的某一部分,而不改变原来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即使改变话语的具体词语,会话含义也不会因此从整个话语中分离出来。
例如:
A: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lecture?
B:Well,I thought the lecture hall was big.
B句的会话含义是:“没有多少人对讲座感兴趣”。如果将句中的thought换成believed,should say,reckoned等词,big换成large,great等词,句子的会话含义仍然存在。
3.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所谓可推导性,指的是听话人一方面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另一方面根据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推导出相应的会话含义(何自然,1988)。也就是说,当某人说什么的时候,可能从表面(字面义)上看没有任何意义,这时候你不会草率地認为他在胡说八道,不再去细想,而会从更深一层去挖掘隐含意义。如果根据你掌握的所有信息,有一种解释正好支持你前面的假设,那么,你会认为这种解释正是说话人想要说明的。格莱斯(1975)指出,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必须具备以下信息:(1)所用的词的规约意义和可能涉及的指称对象;(2)合作原则及其各条准则;(3)语言或非语言语境;(4)其他相关的知识背景;(5)下列事实或假定的事实;会话双方都能得到前面几条提到的信息,而且双方都知道或假定那是事实。
4.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会话含义不是话语的规约意义(conventional meaning)。也就是说,会话含义不是字面意义,也不是字面意义的一部分。它是通过合作原则中各项准则,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结合语境推导出来的。字面意义在话语中是不变的,会话含义则视语境的不同而变化。
例如:It's cold here.上例中,在某一特定语境中可能产生出“关窗”这个会话含义,而在另外一些语境中则可能产生一些其他的会话含义。
5.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推导会话含义就是推导交际双方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前提下话语的种种解释;而这种解释随语境的不同又可以有无数个,因而会话含义是不确定的。
例如:John is a machine.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约翰是冷酷的”、“约翰是能干的”、“约翰不停地干活”或“约翰不会动脑子”等会话含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会话含义即是一种隐含意义,可以在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指导下,在词语的规约意义基础上,联系语境推导出来。在这种意义上,会话含义相当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行事语力。它们都与意义的语境方面有关,或者说与汉语的“言外之意”有关。这两种理论的不同仅在于对语境义产生的机制解释不同。
参考文献:
[1] 刘根辉,李德华. 中国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J]. 现代外语,2005,(01):131-135.
会话合作理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