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回声》一课教学反思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回声》一课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回声》一课教学反思 第1篇

《回声》合作片段:

以“合”为主,学习生字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好好学习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吗?想不想像刚才这位老师一样地来读读这个故事?不过课文中可有不少拦路虎呢?(出示课文中的6个生字)。你们有信心把他们打败么?(有)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这些生字吧!

一、学生小组学习识记生字。

师:合作之前我们把要求和步骤再来复习一下吧!

第一步:自由读课文,思考怎样记住生字。在课后 “我会认”中简单地写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记住每个生字,在表格上记下来(简单)。

第三步:组长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全对(优);错一个(合):二个以上(待)。

师:刚才的要求都清楚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先自己读课文,识记生字吧!

学生开始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检查。(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发放组长记录表)

二、识字情况反馈。

1、展示生字的识记方法。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师:现在我们就来考考大家对这些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出示词语)

小组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3、集体朗读课文。

师:看来大家已经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除了拦路虎,相信接下来我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美美地。

生:集体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真是厉害,课文中的每一个生字宝宝都能够读得这么标准。老师把大拇指奖给你们。

反思: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网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向学生介绍回声的形成这一块上。但是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在这节课中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环节,总结了一下,觉得原因还是有很多:

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间,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3、学生对这个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够好。

4、任务分配还没有到位。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回声》一课教学反思 第2篇

《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回声比较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本来最开始我是想找一个动态的演示视频播放给大家看,但后来视频没有找到,我便让学生对课文四、五自然段进行一遍遍地朗读感悟,让学生结合青蛙妈妈的答案来让学生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师生合作读、带动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童话是学生最爱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创造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本课要学的生字不多,我便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式,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来可降低一点难度。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波纹是什么样儿的,我出示了直观形象的图示,结果有个孩子说:“老师,这波纹像大树的年轮!”我仔细一瞧,嘿!还真像!对于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我是欣喜的,不过,我却没能抓住这一生成,为了不耽误时间,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了一下,课后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契机。本节课的教学按照预设我本来早最后还安排了学写两个字的内容,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孩子们总是喜欢添字漏字,再加上抽象的东西感悟起来比较困难,我便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训练,到后来,时间不够用了,所以写字的教学内容没能完成,有些遗憾。在时间的把握上,我总是估算不准,这也是我急需改进的地方之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多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课时,力争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回声》一课教学反思 第3篇

再看《回声》一文的生字书写, 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 颇具难度, 因此笔者在本课的写字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三步走”策略, 下面就这三个写字片段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

【片段一】指导读帖写“纹”字

师:小朋友, 波纹的“纹”字该怎么写呢? (课件出示“纹”字)

生: (观察) 左边一个“纟”旁, 右边一个“文”字。

师:要想写好这个字, 先得学会读帖。我们可以伸出一个手指描笔画, 边描边记住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师领着学生一起读帖。然后,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纹”字。 (同时示范正确的写字姿势)

师:老师写得怎么样? (响起一阵掌声)

师:会欣赏别人的孩子自己也会变得更优秀。看, 小青蛙也在夸我啦!

生: (齐读) “呱呱呱, 多好看哪!”

师:想让小青蛙也夸夸你吗? (想) 那就坐端正认真写哦!

(生端正写字姿势, 认真写“纹”字;师巡视, 画“☆”)

(反思:写字教学本身就带有些许的“枯燥”, 在指导写字中, 如果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倾听教师讲解书写要点、笔顺规则、间架结构, 似乎不太可能。在课的行进过程中, 让写字与识字、学文巧妙融合进充满童趣的情境之中, 寓教于乐, 学生的写字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这样, 学生写字才能更加有滋有味。)

【片段二】引导评议写“游”字

师:听完了这既奇妙又有趣的回声, 小青蛙想看看我们班有哪些小书法家了。 (出示本课生字)

(生自由读生字)

师:在这课生字中, 有一个字特难写, 你觉得是哪个字?

生:“游”字难写。

生:“影”字难写。

师:徐老师自己班里的小朋友觉得“游”字确实难写, 咱们来看看。 (出示学生写的5个“游”字)

生:第一个写错了。 (错在哪?) 右边不是反文, 而是……

师:你说得很对, 右边是“”, “大人带着孩子”, 这样去游泳才安全。我们写字的第一步要做到把字写正确。

生:第二个字写得太分开了。

师:你很会观察, 左中右结构的字写分开了就变成三个字, 我们要把三个部件写紧凑些, 让它们亲如一家人才行。

生:最后一个字最好看。

师:为什么最后这个字好看呢?

(生说不清楚。教师用红笔辅助画了间架结构走势图, 并作简要的解析。学生听后, 似有恍然大悟之意。教师趁机又范写了一个“游”字。学生跃跃欲试, 陆续拿起笔写了起来。)

师:小青蛙期待着小书法家的出现。

(学生写完后, 教师选择两位学生的字进行评议, 略作修改, 并为其画上“☆”)

(反思:如果说前面“纹”字的书写是热身一试, 做好铺垫, 那么“游”字的书写可谓是写字环节的重头戏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书写指导, 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同时, “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中来”, 也实现了难写字教学的有效突破。小青蛙的期待又进一步燃起了学生写字的热情。在教师细致的评议引导中, 学生有了驾驭困难的信心, 这样一来, 哪怕是再难写的字, 他们也会觉得轻而易举。)

【片段三】迁移运用写“倒”字

师:在这课的生字中, 还有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 你能自己观察, 自己思考, 写一写吗?

生:能。 (声音肯定有力)

师:那就写吧!写完后同桌评议。

(生认真写字, 同桌相互评比)

课堂展示同桌两位同学相互之间对所写“倒”字的评议。 (略)

师提议:自己学会写的字, 哪怕有一个笔画写得很漂亮, 小青蛙也会夸你是小书法家啦!

(学生试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同桌的字, 画上“☆”, 又指出了不足之处)

一课三备教学反思 第4篇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

八年级上册M6以保护濒危动物为话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濒危动物,特别是大熊猫的现状及保护措施。第二单元的课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以及政府组织和其他组织如WWF保护大熊猫采取的行动,号召人们多多关爱地球上的濒危动物,保护环境。本单元着重训练学生归纳段落主旨的能力,同时学习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并且增强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M6U2为读写课,在课堂上我以训练学生读写的能力为课堂导引的方向,通过“读前拓展、问题导读、读后归纳、趣味读写”等多样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的引导,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把知识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在看中学,在读中学,在问中学,在写中学,真正做到“阅快乐,悦长大。”。

一、课前准备

1、学生交流、互相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大熊猫的资料。

2、根据老师展示的课件内容,齐读单词。

【百度搜索】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搜索有关资料,教师提供下列网站作参考: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http://baike.baidu.com/view/1317745.htm

WWF (China) http://www.wwfchina.org/

WWF (Global) http://wwf.panda.org/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http://www.cwca.org.cn/index.htm

野生动物网 http://www.cnwildlife.com/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制成PPT,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与分享。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生动。

二、复习铺垫、激活已知(Revision)

Why are many animals in danger? Because people kill animals to…

三、设疑激趣、导入新课(Lead in)

1、a picture about volunteers of WWF

2、free talk: pandas

3、More about pandas:true or false

(1)Scientists think the panda is from the cat family.

(2)Research shows that baby pandas start to eat bamboo when they are 1 year old.

(3)Pandas like eating apples and drinking water.

(4)Pandas can eat for 14 hours a day.

(5)Mother pandas usually feed one baby panda even when there are two.

(6)Pandas produce babies once a year.

(7)The Chinese Government gives pandas to many other countries as presents

四、品味文章(Reading)

【任务一】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 match the headings with the paragraphs. (匹配每个段落与标题)

Paragraph 1 A. Help for pandas

Paragraph 2 B. Pandas help other animals

Paragraph 3 C. The pandas home

Paragraph 4 D. An animal in danger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并指引学生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 进行学法指导(Learning to learn)。

T:Where to get the topic sentence?

S:Sometimes it is the first or last sentence.

【任務二】Read again & answer the questions. (再一次阅读文章,找出课文的细节内容)。

1、Read paragraph 1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animal is in danger ?

(2). Why are the scientists doing to help the pandas?

2、Read paragraph 1,2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How is the pandas situation ?

Living situation : Pandas live in .

food situation : The bamboo forests are ,so pandas are .

baby situation: Pandas do not have ,and baby pandas often .

(2)How will the panda improve the pandas situation?

Living situation : Our government is

Food situation:There will be to feed panda Baby situation: Pandas born in the zoo

3、Read paragraph 4 and check the true sentence

(1).The panda is the symbol for 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2). The panda is the symbol of all animals in danger everywhere.

(3)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igers, elephants and any other animals in danger.

反思:在品读文章这一环节中,学生用时较多,以至于之后的写作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也体现了学生对于课文的不熟悉,可以让学生先熟读课文,做好预习,同时教师要精简一下内容。

【任务三】领会文章主旨

Read paragraph 3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oes the WWF work for ?

【任务四】由“There are still many animals in danger”, 引出成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MV,再次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引导学生用不定式设计保护动物的口号。

1、It is wrong _____.

2、Its a good way to make bigger nature parks ______.

3、We should work hard ______ .

4、_______ is to love ourselves.

5、The animal has less and less place _________ .

反思:动词不定式的练习在这里不够充分,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度的扩展,让学生来自己设计口号,加深对动词不定式的理解,学生如果讨论,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趣味写作(writing)

步骤一: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串成一篇关于panda的小短文(课文的中心内容),让

T:When we write, we can think about these below.

1、What is the animal written about in the U2?

2、Where does it live?

3、What does it feed on?

4、show how serious the situation is

5、what we can do to save the animal

步骤二:老师出示任务

Write about an animal in danger

反思:由于之前设计的内容偏多,到这一环节时课堂写作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提前把作文写好,然后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后在课堂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借阅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六、情感升华(Emotional sublimation)

Enjoy a poem

七、课堂总结(Sum-up)

反思:教师的板书不够明确,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总结。

八、知识拓展 (Extension/ Homework)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制作主题为“保护动物”的poster.

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收获颇多。

首先就是对各种网络资源以及视频、图片的使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它们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又是丰富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的一个好方法。比如我在进行free talk 环节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了熊猫生活习性的图片:在熊猫很小的时候进行人工喂奶;熊猫妈妈怀里只抱著一个熊猫宝宝;把熊猫和熊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这些图片给予的信息,得出了以下结论:1.When the pandas are young, they need milk.2.The mother panda only feed on one baby even there are two.3.Pandas look like bears.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具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只要我们给的足够多,他们就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再次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果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确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很容易造成目标多,而完成度低的状况。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的感受尤为深刻。

回声教学反思 第5篇

《回声》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而我认为,毕竟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而且也是一堂语文课,识字、读文是重点,因此,课前我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感悟,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加以引导,回声的形成问题很容易就解决,即使不能够让学生彻底的明白回声的知识也不要紧,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在识字和学生朗读方面下的工夫比较多,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而且

识字过程中,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对于字的理解,可以用字到词,词到句或一字多词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字的含义。而在读文这一块,我借助了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看到的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样比较直观形象的把课文内容先展示出来,一来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来给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读文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书的方式,如齐读,范读,学生分角色读,师生角色分读等,让学生在多次读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深的印象,以备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在解决回声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上,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蛙妈妈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观看了课件之后,好象略有所感,各抒己见,虽然有的同学说的不是很到位,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是他思想的火花,这一点很重要。最后布置学生试着到课外去找资料,寻找答案。但在交流的环节时,我应该安排一个小的分组讨论会,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作到各个都说,关照面更大,还可以便于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二次产生思想的火花,使他们的理解更加的到位。预设和生成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是课堂精彩的源泉。问题的设计、关键语句的品读是预设的,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设计问题的有些过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得到了一些启发,虽然我的识字、读文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课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关注学生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课本只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载体,我们不应过多的把目光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视野打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生活。

回声教学反思总结 第6篇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带动作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渎、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童话是学生最爱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创造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很活跃。

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这节课我运用多媒体动画先来演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的动画。让学生根据画面和文中句子来描述一下画面。并且还让学生用动作演示波纹的形成和碰岸荡回来的样子。接着我又让学生看多媒体中小青蛙声音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画面,让学生再结合青蛙妈妈的答案来让学生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两组动画很形象,很直观地把回声的形成与水的波纹的回荡加以联系和比较,很容易地让学生就明白了回声产生的道理了。

《回声》教学反思 第7篇

今天,我上的是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回声》。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借一只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物理现象――回声。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生动有趣,但是要理解回声还真是有点难。看不见摸不着的,尽管在以往可能都遇到过这种现象,但是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让孩子们在周末预习了课文,在这节课上,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青蛙妈妈说的那段话,在读时看图理解,还用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过程,模拟回声产生的过程,孩子们好像理解了,这时,还有孩子站起来提问了:“我们在教室里为啥没有回声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还真是费劲了,让孩子都走出教室,留一个人在教室里大声说话,别的同学听。还真的有回声,这是我告诉孩子们,回声产生必须在空旷的山谷,或者是空荡荡的房子里。接着用动画媒,体演示青蛙妈妈捡石子扔到水里,河水溅起一圈圈波纹又荡回来的情景,这样孩子们就理解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不错。只要老师用点心,不论什么课文,孩子们学起来也并不是很难。

《快速跑》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8篇

一、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三点收获

1.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下, 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展示的学习方式, 既考虑了全体学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采取讲解示范, 小组自评, 小组之间互评等形式进行;2.器材运用合理、充分到位。充分体现了现行课程标准“一物多用”的理念;3.音乐与课堂教学巧妙结合是这堂课的又一亮点, 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来控制步频与步幅的练习节奏, 营造了最佳的教学氛围。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欣赏美、表现美”在体育课堂上的表达方式之一。

二、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在教学时, 练习方式过于游戏化、忽视了对技术动作的细节讲解。对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的时间较少, 应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学、互学, 提出问题、并及时分析问题;2.没能较好地调动和激励起学生参与“学”及“练”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的运动潜能, 没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睛”。

总之, 快速跑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 根据小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特征,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留心教学中的每个环节, 尽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学习, 大胆创新, 把繁杂、枯燥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 使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从学生的一切出发, 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点评:

1.课堂要精彩, 在于课下的努力。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习规律, 学生乐于参与。

2.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自制教具和教具的充分运用, 绳梯始终贯穿课堂。通过绳梯的变换运用, 使一堂枯燥的快速跑变得生动而有趣, 突破了传统的快速跑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3.教师激情的教学、恰到好处的音乐、巧妙的教学设计为我们展现了一节优秀的体育课。

“周长是多少”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9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积累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结合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本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应突出“经历———体验———迁移”三个环节。

一、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过程实质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这种思考,本课的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测量的过程中,有效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内化了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既有日常生活经验,还有在数学课中获得的经验。它的获得依赖于多种数学活动,如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经历后才有体验。

三、迁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调控活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的思考。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拼一拼、量一量”这两个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倾听同伴的想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回声》教学反思 第10篇

左中右结构的字,两边大,中间小。我在写的时候。特意画出了字型的框架。要学生在学写的时候,注意是不是按照字型框写的。

三PIE的写法,每一笔顶腰起笔。前两笔平,最后一笔竖。这个影字,我专门拿出时间来练,几乎每个学生都指导到了。

岸的写法。下面的半包围结构,里的字要稍稍向外延。这样字才能协调的。

纹。自然是PIE应该是先竖后PIE。

《回声》教学反思 第11篇

没有二年级的教学经验,跟随师父学习是四年级的教学方法。虽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学段教学方法还是有的,不仅有,而且还是不同的。只能边教学,边学习,边摸索,希望能够更快的成长起来,不至于让自己有时候上完课都气馁。

说实话,二年级的教学,主要是怕生字的教学。以前教科学时,都是从三年级开始,写字时很少会注意到笔顺笔画,撇,捺,横,竖,都是很随意,但是语文教学不同,不仅要在意,还要特别在意。没有听过二年级的课堂教学,网络上的视屏基本上都是公开课的教学。说实话,其实每句都是实话。真心不喜欢这种所谓的公开课,基本上都是第二课时,磨的都已经有点模式化了,除非一些大家的课,课堂生成较多,其余都时按部就班的解读。又扯远了。

临时决定先上这篇课文。本课的生字比较少。我首先让学生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六个生字拼读三遍,带到课文中再读两遍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前一段时间,我是让学生预习时,把带拼音的生字的拼音标注到课文里再读,后来发现有的小朋友根本就是把拼音直接抄写到课文的生字上面,根本就没有拼读,导致指名读书时发现该错的还是错误的。现在要求课堂上拼读后再读课文,检查效果并没有发现明显提高,也许是时间太短暂。从生字注音上来看,班级小朋友的拼音基础不是很扎实,b和d,p和q,到现在是分不清楚。希望这个方法能够让孩子们的拼音有所提高。

让孩子听我范读课文。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三。一,学生刚才自己已经拼读过生字,且读过课文,可能还有不太有把握读准确的生字,因此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学习生字的正确读法。二,学习朗读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唱读,或是拖长声音读,或是丢字,加字,别字,错字等等问题。因此,在平时的预习中,我回要求学生一篇课文至少阅读三遍,一遍是通读,把生字生词,长句子解决掉;第二遍,是能够把句子读通顺流畅;第三遍,能够读出感情。把逗号,句号的停顿读出来,把问好,感叹号的语气读出来。这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教学时,我是允许他们加入动作的,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是非常喜欢能够起来朗读的。这样他们也就有了评价别人朗读的标准了。谁的声音很响亮,谁读的有些磕磕绊绊,谁读的很有感情

再让学生自己通读课文。这次阅读会明显的感觉到比前面自己的朗读要上升一个层次。生字词解决了,句子通顺了,感情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自然容易起来。由于二年级的`阅读理解问题基本上都是在文本中能够找到答案,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时,很注重学生的阅读及对应的回答问题方式,所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尽量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即使找不到原文的,也是可以用文本中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样就为学生的阅读语感和口语表达做了铺垫。

再次阅读是默读,带着问题默读。从每个自然段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孩子们在阅读时,就不得不认真阅读,并且要思考了。阅读完毕,让孩子们自己提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解答不来的,我再做解释。我也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提不出来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课文的阅读不是读一遍课文就可以的。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的阅读。

综合学生的问题,我提出的两个问题是“从这篇课文里,你能够看出小青蛙是个怎样的孩子?青蛙妈妈又是个怎样的妈妈呢?”孩子们恍然大悟,七嘴八舌的说开来,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是高兴的叫起来;听到妈妈的解释,高兴的一蹦老高;又游回桥洞,和回声进行对话时是非常欢快的。可以看出小青蛙是个非常乐观的孩子。可是小青蛙的乐观是从哪里学习来的,还是天生的呢?孩子们自然就想到了课文中的青蛙妈妈的形象,也就自然的能够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了。

最后再阅读,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对小青蛙和妈妈的语气的理解,再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好奇和青蛙妈妈亲切的语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青蛙妈妈讲解回声的形成,我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读来完成。

教学参考书的目标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形成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去却渗透了爱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许有悖于教学的课时目标,却也能达成总的目标。

回声教学反思 第12篇

1、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2、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正确的力度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2、在优美的歌声及有趣的游戏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回声》中的表演歌曲。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重难点:

用正确的强弱力度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和绘画纸笔。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感受美

1、播放《友谊的回声》伴奏音乐,以美丽的大山做背景,学生听音乐走进音乐室。

2、师生问好。

二、寓教于乐

音乐实践,体验美

1、基础练习:

1=F2/4

5342|1-|5342|1-‖

lalaililalailu

2、情境导入:

师:大家的声音真美,将这么简单的练习都变得如此动听!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声音是最美妙而复杂的,他能将大自然中很多的声音表现出来,例如:回声。

设问:什么是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大家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空房子里、山谷中)

3、模仿回声:

师:我们就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电子琴用固定音高不同力度伴奏)

f p

噢 噢

4、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现在老师把回声加上音高,请同学们唱一唱。(电子琴伴奏,控制力度)

1=bE2/4

f pp f pp

ⅰ 6 0 | ⅰ 6 0 |7 5 0 | 7 5 0‖

噢 噢 噢 噢

5、学习力度记号: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是美啊!尤其是加入音高后,声音更加动听了。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想请大家回答:

我们向着山谷喊的声音和山谷中的回声一模一样吗?有什么变化?(喊声“强”,回声“弱”)

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音乐中用什么记号来表示“强”?什么记号表示“弱”呢?

板书:“f”表示强,“p”表示弱。

引申:“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6、小游戏

师: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声的游戏,再一次的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

(1)介绍方法:10人模仿回声,表现p,其他的同学模仿人声,表示f。(电子琴伴奏)

1=bE2/4

f p f p

ⅰ 6 0 | ⅰ 6 0 |7 5 0|7 5 0‖

噢 噢 噢 噢

(2)学生自己设计f对pp和ff对pp的回声游戏,然后实践。

三、创造表现

表演歌曲,理解美

1、聆听歌曲。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再听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边听边引导学生划2/4拍的图式。

设问:这首歌唱出了哪些内容?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2、复听歌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设问:你觉得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唱曲调:

(1)教师示范曲调,要求学生仔细听并手划指挥图式。

(2)师: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

(3)生选择。

(4)第一部分的方法:

①分组自学,找出问题。(师钢琴单旋律作为背景。)要求:遇到问题的可做出标记。

②各出一招,解决问题。

③跟琴的伴齐唱第一部分的旋律。

(5)第二部分的学习方法

听琴唱第二部分(最后的14小节)歌谱。师关注学生的情况解决难点。

(6)完整唱全曲。希望同学们能表现出中间部分的回声效果。

4、填词。

(1)听琴轻声填词。

(2)找出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3)歌曲处理。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才能表达出友谊的回声呢?

(4)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四、编创表演,升华美

1、自由选择小组:歌唱组、伴奏组、绘画组、舞蹈组。

2、分组编创,以歌曲伴奏做背景。要求:歌唱组用最美的声音表现歌曲,伴奏组可以选择打击乐或自备乐器为歌曲准确伴奏,绘画组画出你心中美丽的大山,舞蹈组用优美的舞姿表现歌曲的美)

3、集体表演。

五、完美结课、延续美

原来你喊出的声音是可爱的,那么你的回声也是可爱的,就像同学间的友谊一样,如果你付出的是真诚、友好,那么同学回报你的就像回声一样,是真诚、友好的,所以,这首歌曲唱出了《友谊的回声》。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的篇幅较长,如果采用整体听唱法显得有难度,因此在课的开头通过童话故事《回声》对重点乐句进行突破练习,学唱时把歌曲进行分解,牢牢把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给学生学习自主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让教学在“学习重点乐句整体听赏分解学唱整体练习情感升华”五步环节中逐一落实,让学生学得轻松,唱得愉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虽然不像成年人那样去创造、发明,但是,他们对事物或问题好奇、好问、好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被这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并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导入本课教学时,我运用故事导入法引出《回声》,通过让学生欣赏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回声”,从而使学生在接下去的“回声游戏”中能更好地表现“回声”,并在课堂中制造“回声”,轻松解决歌曲难点。

二、明确地位,引导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在“自信地做”中进行,引导学生自信尝试,自信表达,自信探究,自信创造,并在良好的自我观念和积极探索心态下,表现潜能,体会到“学唱歌我能行”。

在教唱歌曲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唱部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的学习状态中。另外,在学唱难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自己解决问题,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生自信地去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三、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情感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无一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八年级《弯道跑》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13篇

精心设计方案:在基本部分各步骤设计时, 笔者尝试过三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采用教师一步一步传授给学生的方法, 这个设计最终被否定, 因为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第二套方案:学生先自己在圆上体验, 让学生自我质疑, 去寻求解决办法, 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这样虽然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 但是前面的自主体验学习时间可能过长, 练习环节过多, 容易造成后面的正确动作练习时间过短, 学练效果不突出, 所以又否定了第二套方案。

付诸实践的是第三套方案, 笔者制作了四张内容一样的学习卡, 先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把学习卡发放到组长手里, 让组长持卡和本组学生们一起讨论, 探究, 尝试去练一练 (卡的内容是弯道跑技术动作要领, 并有图案, 展示了弯道跑时身体的姿势, 同时还提出了三个和技术要领有关的问题) 。

适时进行指导:笔者把学生集中起来, 先请一组学生展示, 跑一圈, 让各组学生讲一讲他们跑得怎样?这时, 有的学生就发现问题并指出来;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 回答学习卡上的三个问题, 从而得出弯道跑技术要领。这个环节, 由学生讲出要领, 比教师直接讲解动作方法要好得多, 因为学生自己讲出, 印象会更深刻, 并且有一种自豪感。用这种方法, 让学生探究出正确的技能动作, 让后面的练习少走弯路。

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如, 分组练习中, 由组长负责,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把主动权交给各组组长, 他们会督促组员练习, 以小组合作为核心,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组长, 细小问题交给组长, 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来。引导学生直道跑进弯道跑出时, 把学生从圆上跑引入到现实的情景中, 联系实际, 对动作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在游戏环节, 笔者增加了难度, 通过两条直道加两条弯道的接力比赛, 模拟小型的田径场, 学以致用, 进一步强化巩固, 课堂教学效果凸显。总结学习成效时, 学生们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 留下些许遗憾。首先, 是场地布置, 虽然四个圆的设计比较实用, 学生的小组学习也能得到体现, 但当学生快速跑时, 身体的向心力就比较难控制, 造成减速或是动作变形, 笔者也曾想把圆画大一些, 但是整个场地变大后, 又难以调控学生, 并且各组学生在圆上只有十人, 间隔会很大, 不利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 笔者虽然用了几种花样跑来辅助教学, 但还有所欠缺, 弯道跑的技术教学, 特别是摆臂幅度及身体倾斜角度的变化, 跑的速度及弯道内径的变化, 两者如何协调起来, 在跑动中去更好地掌握这些变化等, 都还有待继续探究。另外, 笔者在教学中专注于小组合作学习, 虽然略有效果, 但没有完全兼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如果把分层教学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益, 那或许更能真正体现体育课堂的高效及健身性。

点评: 观八年级《弯道跑》一课的突出亮点

一、突出问题探究

充分发挥技术组长的作用是本课的最大亮点。在组长的组织带领下,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带着问题学练,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习卡的使用, 让繁难的技能学习充满期待和挑战, 学生不服输的韧劲儿被一张小小卡片激发出来, 体现了教师的巧妙构思。从自学 (独学、对学、群学) 展示 (发表、暴露、提升) 反馈 (归纳、拓展、延伸) 一气呵成, 凸显了组长的作用:有学习与组织、示范与引领、提醒与矫正等。此阶段, 教师的作用是就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和最需讲解的地方进行讲授, 减少无谓低效的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功效。

二、突出技能学练

弯道跑技能动作较复杂。课堂第二环节的讨论活动中, 教师结合本班的学情, 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对知识技能进行补充、纠正与完善, 形成适合本班特色的较为成熟的规范体系。如教师提炼出十六字的精炼口诀“身体左倾、左小右大、左收右张、左外右内”, 朗朗上口, 学生易记易懂。

本环节运用基本教材的教与学, 综合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能力, 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加大课堂密度, 强调一定的运动负荷, 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砺。在课堂上, 学生感受到体育独特的力量之美,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突出知识整理

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和方法后, 通过自主学习与思考, 积累多层面、多层次 (巩固拓展) 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三讲三不讲”, 即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的不讲、自己能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课后讲。保证了课堂上的效率, 做到时间明确, 内容明确, 方法正确。

在小组学习取得一定成效时, 教师果断下达指令:集体练习, 强化摆臂动作及身体姿态。教师重点强调下肢动作及上下肢配合协调, 示范放慢速度, 加快速度与不同方位等方式, 强化双脚的着力点, 讲解严谨细腻。学生进行第二次自学和交流时, 与教师共同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做到知识技能问题化与问题层次化。教师提问为先, 逐步转到以学生生疑为主, 落实提炼与铺垫。

对《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14篇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授完。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讲读课文的4-5自然段刘老师笑谈腿残和课讲得极好两件事。第二课时学习6-12自然段刘老师倾听学生发言和1-3自然段写春天来了,风筝竞翔的美景两部分。之所以把1-3自然段放在第二课时,是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我先讲4-12自然段,由过去到现在,采用顺序的讲授,学生对文中的刘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感悟到了“我”对刘老师的尊敬与怀念,再来理解1-3自然段就容易多了。

因为这篇课文是名家名篇,文学性较强,所以应该重视人物情感的体验,重视语言风格的欣赏,重视经典片段的赏析。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2. 品读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上完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我认为这节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不深,对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不到。二是教学过程不够紧凑,教师讲得太多,导致拖堂。

在课后的评课中,桑志军副教授指出:首先,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重点要学会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即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桑老师指出,我确定的“品读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教学目标表述不准确。“品读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这是教学任务,而且“品读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后面也应该是“体会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第二,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要选择一个方面来讲,不要面面俱到。因为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所以没有选择好教学内容,上课时面面俱到,讲得太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也使授课的时间不够,导致拖堂。

通过教学反思,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重新确定为:

1.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学习课文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2.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这次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收获一是: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只看教学参考书,还要去看课文前面的单元导读。如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阅读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 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也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如本课后面的思考题:“课文中的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这些特点的?课文题目与课文内容有什么联系?”所以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忽视了这部分内容。收获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以往我们上课时,总担心很多知识没有讲到,学生没有学到,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结果是老师讲累了,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吃力不讨好。这样的教学,对于应付近期的考试可能很适用,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无益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上升的。语文教材的编排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只要每个年级的老师抓好每个阶段的语文训练,就不用担心哪方面的语文知识没有讲到,学生也能得到全面发展。

《回声》一课教学反思

《回声》一课教学反思(精选14篇)《回声》一课教学反思 第1篇《回声》合作片段:以“合”为主,学习生字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好好学习这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