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评分范文
化学评分范文(精选3篇)
化学评分 第1篇
关键词:课改,合作,对话,评分艺术
在新一轮课改中, 小组合作探究的对话教学模式可谓教育新理念。这种教学模式正在我校教学中广泛开展。它主要结构包括:导入对话, 尝试对话, 合作对话, 展示对话, 拓展对话和检测对话 (即课堂课后作业测试等) 。这一模式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良性结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我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展示出了生动活泼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效应。我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中艺术的使用了评分教学机制, 使我的化学教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根据初中化学课的学科特点,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对话教学模式实践中, 我深感分数在评价学生品德和学业、刺激学生参与激情等方面的积极效应显而易见。因为它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的体现。可以说, 给学生评定分数, 既是对学生品德和学业的评价, 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手段、一种刺激机制。
初中化学课到初三才开设。这对于学生来说, 是新东西。如果说, 其他学科已经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厌烦感, 那么, 化学课则适时地给了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时候给学生评定分数, 就不能只作为一种学业恒定的标准了, 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刺激机制。不少教师只把评分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手段, 而且只限于试卷评分。能对课堂答题、实验操作、练习作业也慎重的评定分数, 应算是比较认真的了。但在一些教书育人卓有成效的老师手里, 评分除了它的“常规用途”外, 还被奉为教育的艺术, 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对话教学模式中, 有着明显的教育效应。我在我的化学教学中, 努力学习卓有成效的老师的经验, 特别注意了在整个对话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评分艺术的教育效应, 受益匪浅。
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的角度, 以及对话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各种对话形式的热情、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表现等角度考察, 评分是教育的一种调控手段。通过分数变化的反馈信息, 教与学的双方都能了解质量变化的轨迹, 给教学提供质量分析的依据, 从而实施有效控制。这样就能使教学过程始终保持在最优的动态平衡状态, 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从近期效果看, 评分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控手段:教师评定一个分数就给学生一个反馈信息, 一个心理刺激。学生接收这个信息、感受这个刺激后, 便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情绪, 决定自己的学习态度, 又向老师输出新的反馈信息。教师采用灵活巧妙的评分艺术,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保持在最佳状态, 避免受到不良刺激而产生对抗和抑郁情绪。这就是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 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开来。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 评分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进行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可以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从这段精湛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认识到两点:其一, 评分对教师来讲, 是一种教育工具;对学生来讲, 是一种刺激物。其二, 这种手段使用要有效果, 前提条件是师生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和怀有好意。
抓住新学科这一有利因素,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因势利导, 利用评分的艺术, 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充分享受到那种令人心醉的成就感。绝不把评分作为表达自己好恶的手段, 通过评分整治那些“讨厌”的学生。因为这会造成学生心情的苦闷和精神的抑郁,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那样就会弄得一堂名为“小组合作对话教学模式”的课堂, 只有寥寥几个学生“表演”, 造成索然寡味的冷清局面, 到最后可能连那几个“表演”的学生也觉无味而停息下来。甚至有学生, 因为厌学而与老师情绪对立, 趁机捣乱, 致使老师不好控制局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根据学生对教师评分所持的态度, 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作出结论, 断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何, 是否相信和尊敬教师。”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用他三十多年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 对教师提出的恳切忠告。
对差生, 对参与各层次对话都不够热情或有较大困难的的学生, 我更注意评分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没能力掌握知识, 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由此, 我在评分时, 如果学生确实是勤奋努力的, 就给他的努力以肯定性评价, 对那些想有所表现又自信心不强的学生, 他们哪怕只有表现的欲望, 我也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到“我也行”而激发出努力的方向, 绝不让分数在评价学生方面使学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这对他们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于是, 我在课堂对话或平时考查中, 学生即使说错了, 也对其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展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给予肯定, 并热情鼓励:“虽然这次我没给你评分, 但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燃起学生的希望之火, 使学生尽量发挥出他们的最高水平。
化学评分 第2篇
课程实验要求及报告评分标准
为考察学生对“电化学原理与方法”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本课程利用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对其进行考核。现制定课程实验论文及报告撰写要求及评分标准如下:
一、课程实验要求
本课程包括5各实验,要求修课学生具有独立完成课程实验的能力,实验过程中能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学会实验仪器的使用,学会利用电化学原理分析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修课学生必须完成课程实验才能取得课程学分,实验中的表现将计入成绩(体现在报告评分中)。
二、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1.实验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a)实验原理,完整反映实验过程及方法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原理;
b)实验过程,简略概述实验过程(可以框图方式表达)
c)实验仪器,准确反映实验中所涉及的主要仪器(名称、型号、编号)
d)原始数据记录,记录包含实验条件,过程数据(若仪器记录数据较多或为图形,可以图形表达)
e)实验结果,包括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图表,处理公式,作图处理过程及最终结果,实验结果应单独列出。
2.实验过程原始记录若为手工记录,需将记录表附在报告后,若
实验为合作完成,则原始记录可附于任意实验人报告中,其余实验人需在相应部分注明原始记录所在处以便核对,若相应记录缺失,则各合作人对应部分得分均为零。
3.实验原始记录不得涂改,记错数据可在数字上标记删除线,并在旁边(或上下)位置补记正确数据。
三、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1.实验报告分分为5部分分别计分,依次为实验原理掌握、实验过程得分,实验结果准确性、报告撰写规范性、原始记录完整性,各部分均已5级评分,各实验得分为各部分评分总和×4;
2.完成实验但报告缺失,则该实验成绩不超过50分;
3.实验原理掌握标准:
a)优(5分):掌握了实验原理,按要求完成预习报告、能在思考题的提示下思考分析实验有关的原理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b)及格(3分):大致了解实验过程,完成实验预习
4.实验过程评分标准
a)优(5分):能脱离实验教材独立完成实验,实验过程基本操作准确,不出现事故;
b)及格(3分):能按照教材所列的内容完成实验,不出现重大事故。
5.实验结果评分标准
a)优(5分):实验结果可靠,测量结果合理,数据记录完整清晰,误差在实验允许范围内;
b)及格(3分):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取得结果,结果合理,有数据记录。
6.报告规范性评分标准
a)优(5分):实验报告完整,能独立完成报告,报告能完整反映实验过程的结果,有原始数据,有数据处理示例,数据表和图解处理过程规范,卷面整洁,有结果讨论;
b)及格(3分):实验报告基本完整,有原始记录,有处理结果,图表无重大错误。
7.原始记录规范性评分标准
化学评分 第3篇
笔者在我校2007级5个药剂专业班的药物化学技能考试中, 采用抽签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 要求学生在20~25分钟内完成对未知药物的鉴别实验并回答监考教师有关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注意事项等的提问, 技能考核成绩单列, 按平时表现占10%、平时实验报告占20%、技能考核成绩占70%的比例计算, 最终成绩包括平时的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以及考核的实验原理、现象解释、基本操作等内容, 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操作技能, 现介绍如下。
1 考试方法
事先准备好6种片粉或6种注射液, 逐一对其进行编号, 同时按每批次的学生人数每人配备一套可供鉴别6种片粉或6种注射液所需的化学试剂及仪器, 学生临考前在监考教师处抽签决定鉴别哪一个编号的药物。要求学生在20~25分钟内用规定的2种鉴别方法鉴别出该药物并报告教师, 同时回答教师的相关提问。每批次有2~3名监考教师, 每名教师可以同时监考3位学生, 2个学时可以考24~36位学生。
2 考核内容
2.1 待鉴别的未知药物
分2组, 一组均为已研细的白色片粉: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维生素C、红霉素、磺胺嘧啶及异烟肼。另一组均为已转移至试剂瓶中的无色注射液:盐酸普鲁卡因、尼可刹米、盐酸肾上腺素、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异丙嗪及碘解磷定。可以选择考核片粉或注射液的鉴别。
2.2 评分标准 (见表1)
分基础分及操作分、理论分。能够用2种鉴别方法进行鉴别并说出待检药物的即有50分基础分, 实验操作规范有30分, 实验原理回答正确有20分。超过规定时间5~10分钟的适当扣除5~10分。
3 讨论
3.1 待鉴别药物的选择
3.1.1 待鉴别药物都是片粉或注射液
我们选择的片粉在外观上相似, 都是白色粉末;注射液都是透明无色液体。因为原料药很难购买。再加上通过查询《中国药典》知道, 有些片剂的鉴别需要先通过如溶解过滤或水浴蒸干残渣的方法来对片粉进行提取, 再按原料药的实验去做, 比较费时。我们经过在实验室用片粉或注射液代替原料药并按原料药的操作方法做实验发现, 这些药物的片粉或注射液不经提取也可以出现和原料药一样的现象, 虽然没有原料药做得那样清晰明显, 但都呈阳性反应。因此, 就我们所选的这些药物来进行比较, 可以鉴别并判断出该片粉是哪一种药物, 故未用原料药进行鉴别。
3.1.2 待鉴别药物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药物
在学生平时做实验时就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操作训练的主动性, 注重实验技能操作,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次实验。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则严格按考核标准要求学生, 规范学生的操作。
如在鉴别苯巴比妥时要求学生做2个试验, 一个是在NaOH存在的碱性条件下加热产生氨气, 可使湿润的红石蕊试纸变蓝, 另一个是银盐反应试验。第一个试验在滴加NaOH溶液时, 如果学生不注意把滴管碰到试管口, 则NaOH溶液就会黏附在试管壁上, 那么不管加热后是否产生氨气, 都可使湿润的红石蕊试纸变蓝;而且加热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有轻微爆沸现象, 使试管里的溶液喷出, 因为含有NaOH的溶液也同样可使湿润的红石蕊试纸变蓝。虽然这2种情况下试纸所出现的蓝色斑点与产生氨气的不一样, 但试纸都会变蓝, 学生很容易以为试验呈阳性, 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
3.2 样品及试剂的用量
对于取样量, 笔者通过做实验得出, 每种片粉约取50 mg就可以有明显的现象, 有些多了反而不好, 而且样品取多了也浪费。笔者在平时的实验课上让学生自己用电子天平称50 mg的片粉, 感知50 mg片粉的量。
为了缩短考试的时间, 笔者要求学生在考核时均不使用天平和小量筒, 片粉的用量通过目测观察, 用小药勺的勺柄统一取样约50 mg;注射液或试液根据操作方法用滴管按照每ml 20滴或按照每滴管1 ml来取样。对用量进行规定可以避免学生盲目使用、浪费实验用品。
3.3 要求学生对每个待检药物均要做2个鉴别实验
(1) 当学生对一个试验结果做出错误的判断时, 如苯巴比妥的第一个试验, 可以通过再做另一个试验去验证。
(2) 每位学生只抽取一种药物, 如果只做一个鉴别试验则太少, 操作步骤、操作要点不多, 考核较片面, 也难以评分。
(3) 待检药物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 如盐酸普鲁卡因和尼可刹米都能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产生碱性气体, 就必须做另一个试验再去判断。学生必须掌握并能区分各个药物之间的性质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判断能力。
又如磺胺嘧啶和苯巴比妥, 都可以有银盐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但磺胺嘧啶银盐的白色沉淀在刚滴加AgNO3试液时不会像苯巴比妥的银盐那样溶解, 因为我们考核用的是片粉, 故现象没有原料药那样明显, 所以学生更要学会少量滴加试液, 观察一下现象, 再滴加再观察, 不能一下子就把一滴管的试液加下去, 这就要学生在平时的实验课中多注意观察。
3.4 考核前随机抽取
笔者在本次考核中准备了多种未知药物, 要求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 考核前由学生随机抽取, 抽到什么考什么, 并按统一评定标准进行考核, 符合公平、公开、合理的原则。
3.5 操作考核后的提问或笔试
为了避免学生在做考核实验时出现“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原理或现象等的提问或简单的笔试, 不能只知道现象, 如白色沉淀、试纸变蓝、溶液变紫等, 还要知道这个反应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 产生的产物是什么等。
如阿司匹林的2个鉴别试验, 第一个试验可以提问:为什么要加热?加热后出现的是什么颜色?FeCl3和产物中的什么结构发生反应?阿司匹林转化为水杨酸是什么化学反应等。第二个试验可以提问:加入碳酸钠试液煮沸2分钟后得到的产物是什么?滴加稀硫酸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最后产生的白色沉淀是什么等。
笔者对本校2007级5个药剂专业班的药物化学均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技能考试,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操作训练的主动性, 使其注重平时的实验练习, 认真规范地做好每一次实验, 而且能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教师在平时做实验时就提出考核要求,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实验课上真正做到既动手又动脑, 以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作风, 对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艳, 周玉平, 张万金, 等.在药物化学实验中加强技能训练[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10) :1046~1047.
化学评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