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绘画艺术中的节奏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绘画艺术中的节奏(精选4篇)

绘画艺术中的节奏 第1篇

什么是节奏?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节奏, (1) 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如:节奏明快。 (2) 比如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如, 工作有节奏的进行。节奏是指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 一是指时间关系、是指运动过程。一是指力的关系、指强弱变化, 把运动中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 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

节奏指一些元素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或排列, 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 就会产生节奏感。如梁思成分析建筑中柱窗排列所体现的节奏感:如, 一柱二窗就像柱窗窗、柱窗窗的圆舞曲。

节奏在绘画作品中, 则表现在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上。重复出现某一形状, 无论是类似的三角形, 方形, 还是圆形, 如果通过作者处理巧妙, 就能产生令人愉快的节奏感。形状的重复出现产生了“惯性”便容易被人接受这一形状, 但是如果仅仅出现两次就不能成为所谓的节奏。在克莱门特艾罗斯科的作品《萨巴塔党人》中, 一队序列人体, 线条的轮廓以某种有节奏的形式连在一起, 明暗交替出现的一系列倾斜的轮廓。这种节奏感表现了被压迫人民反抗的强劲力量。画面中强烈的视觉节拍是由进行者和反复出现的带有阔边帽的人构成的。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杜桑的作品《走下楼梯的女人》以渐进性的节奏排列成一组夸张变形的女人体从楼梯上走下来组成画面。

中国画在长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相当的艺术程式化 (不是概念化) , 而形成了一种特有表现方法。如人物画的线条有“十八描”。花鸟画“点花撇叶”及山水画中的各种皴法等等。中国画布局讲究攒三聚五、疏密有致。中国画用笔时提按顿挫所造成的线条的丰富变化, 中国画用墨浓淡干湿等墨色变化, 使作品气韵生动妙不可言。这些特殊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在宣纸上反复出现便产生了强烈的形式感和节奏感。

节奏在绘画创作当中对人的视觉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节奏只是一种简单的单调的重复, 就拿声音来讲, 电锯声、火车汽笛声可以说也是有节奏的, 但它们只有单调声音的重复并不悦耳, 更不像音乐那样动听。绘画亦是如此, 无论多么高明精制的作品, 如果其形状不久不厌其烦的重复出现也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绘画毕竟不同于设计, 设计要的是悦目、好看。但绘画仅仅

版社, 1984

3.鲁迅美术学院.美术之路色彩写生.1992作者简介:

悦目好看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是它要抒发画家的情感, 反应画家的思想, 要有意境、情思, 所以绘画作品不仅要有节奏感还需要韵律感。有时人们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 二者既有相同点, 又不能完全等同, 节奏仅是简单的重复, 具有条理性, 具有机械美, 而韵律则是情调、情趣、意境在节奏中起作用。它是有情调、有意境的节奏。绘画作品中节奏和韵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者是绘画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节奏着重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韵律是神韵变化给人以情趣和精神上的满足。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 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 节奏富于理性, 而韵律则富于感性。

但凡优秀的绘画作品, 都会给人一种韵律感、节奏感, 那么, 绘画中的韵律感、节奏感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如康定斯基、毕加索、八大山人、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有具有点线面的重复组成, 但与平面构成相比, 更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因为他们的作品有思想、有意境、有情趣。在中国画中通过主次、疏密、承接、呼应、开合、向背、俯仰等对立统一因素的把握与运用, 以线条的穿插、墨色的虚实、布局的疏密、点线面排列, 体现节奏韵律之美, 抒发作者情感、情思的千变万化, 这便是中国画中韵律节奏的体现。如元代的山水画中各种皴法、点法、线条的重复出现在画面中往往虚实分明, 错落有致、点缀以茅亭草舍、木桥高士、或山樵渔夫, 抒发作者的志向情怀。

近代画家齐白石作品《荷》 (《白石老人自述》145页) 中, 莲蓬、荷叶、荷梗、荷叶、题字等各种不同大小的点线面相互穿插交错, 把空白处分割成无数个大小不等的三角形, 整个画面中, 无论是实物还是空白处都妙趣横生, 使画面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其作品不但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节奏感还流露出白石老人对生活中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怜惜之情和老人的赤子之心、一种热烈的乡思。

韵律不是简单的重复, 它是有一定变化的互相交替, 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 能在整体中产生不寻常的美感。绘画的本质是抒发情感、表现生命、节奏韵律在绘画中有着重要作用, 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或情趣的色彩便形成了韵律, 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满足人的精神享受。纵观当代绘画作品中我不难看出, 当代画家更加注重画面形式的探索, 那么对节奏与韵律的把握对作品形式感中则起着重要作用。韵律节奏的构成, 受画家个性品质、生活阅历、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审美意向所决定。为此, 灵活的把握画面的节奏与韵律, 也是一个成功作品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著.《美学基本原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3][美]杜安·普雷布尔.萨拉·普雷布尔著.《艺术形式》.山西人民出版社.

茶艺文化中的绘画艺术研究论文 第2篇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茶艺文化是传统文化里的一块瑰宝;与茶艺文化一同发展的绘画艺术,反映出我国的茶文化在各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中国的绘画作品里,有很多都是以茶为题材,在博物馆珍藏的绘画作品中都生动地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饮茶时刻。茶艺文化中我们能感受到绘画艺术的魅力,也在绘画作品中体会茶艺文化的精髓。本文将从茶艺文化中细细品位绘画艺术带来的视觉之美。

关键词:茶艺文化;绘画;传统;魅力

绘画艺术可以在侧面反映出茶文化的发展,还能在画作中感受到当时人们饮茶的风气。所以,茶艺文化中的绘画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艺术殿堂里的一块瑰宝,并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在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的经济在发展,茶艺文化也随着而改变,但不变的是茶艺文化的美始终贯穿于我国的传统文化里。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节奏艺术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64-01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隶属于艺术范畴。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园中的一支奇葩,她以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教学内容的疏密相间,教学方式的交替交换,教学节奏的和谐统一等手段营造出丰富多彩、引人人胜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指导学习过程和方法,又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感意志、价值观。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相当深广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节奏艺术的认识和运用主要是:

一、讲究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

美的语言对学生影响之深。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换交替,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扬顿挫。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二、讲究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剩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锰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以“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讲究教学方式的交替交换

教学方式的交替交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地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的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的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老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面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

四、讲究教学节奏的和谐统一

论绘画中的节奏内涵与表现形式 第4篇

郭沫若曾具体分析了节奏的两种情况:一种是鼓舞的节奏, 先抑后扬;一种是沉静的节奏, 先扬后抑[2]。节奏因形式因素有规律的重复, 而产生单纯、明确的联系, 富有机械美和静态美;韵律因形式因素有规律的变化, 而产生高低、起伏、进退和间隔的律动关系, 富于充实的变化美和动态美。简单的说, 节奏让声音不再单一化, 从而产生层次、韵律, 出现美感。

由于人们自身审美需求的改变, 带动了人们内心对于节奏的需求。所以, 这种节奏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步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得到认同与发展, 舞蹈、诗歌、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有其发展的身影。同样,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其表现形式, 也因本身的艺术特色而变化, 并都会通过节奏感的安排与润色来体现所表达的美感。

比如舞蹈节奏, 是指舞蹈动作在方向、力度、幅度、速度等方面的对比、重复或变化;而舞蹈韵律则是舞蹈节奏的延伸和发展, 是身体各部位之间和动作与动作之间连绵起伏的流动线条。任何舞蹈都必须在一定的节奏中进行, 离开节奏, 舞蹈的情态就不可能存在。舞蹈的各种动作都是人体有节奏的、合乎韵律的运动, 是一种在统一的基调上连贯、流畅而有节奏的动作。不同的节奏可以表演出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相同的动作, 正是由于节奏发生了变化, 情感和情绪也相应发生变化, 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3]。

建筑艺术也如此, 梁思成分析建筑中柱窗的排列所体现的节奏感:“一柱一窗地排下去, 就柱窗, 柱窗的2/4的拍子。若是一柱二窗的排列法就有点像柱窗窗, 柱窗窗的圆舞曲。若是一柱三窗就是柱窗窗窗, 柱窗窗窗排列的4/4的拍子[4]。”

在绘画艺术中, 单从绘画中的构图要素来看, 构图要素的紧密疏松都会直接导致画面节奏的产生, 或激烈或抒情、或闲适或紧张, 如《清明上河图》在形象排列上由静到动, 由疏到密, 便形成一种节奏感。当然, 在不同门类的艺术中, 节奏的体现是有制约性的, 比如音乐是通过声音传播, 作用在时间当中;而绘画是通过画布体现, 作用在二维空间当中。诚然, 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不同, 体现形式不一, 但并不妨碍各门类之间共同的节奏特性。

在绘画中或是其他的艺术门类中, 主题、形式和内容一直就是一件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5], 简单来看, 主题代表“什么”, 形式代表“如何”, 内容代表“为什么”, 而这三者综合产生有机整体。从艺术追求来看, 无论要素主题、形式和内容如何演进、进步和变得重要, 有机整体都是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同时这三个基本要素又与节奏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换言之, 就成为“需要什么样的节奏”“如何表现节奏”“为什么要这样的节奏”。

一个主题是一个人物、一个事物, 或者一个观念[6]。但对于节奏感而言, 主题是一个起点, 也是一个对画面节奏感起着制约性作用的因素, 绘画创作者在创作前会明晰自己目的, 知道什么样的主题需要什么样的节奏。所以我们在分析节奏这一主题时, 可以从绘画作品本身发现在音乐中所提到的通过一种固定规律而产生的节奏感, 而这种节奏的基调就是创作者所赋予的。在关涉到艺术对象时, 形式这个术语有众多的用法[7]。如绘画中不存在音符、付点这些元素, 但是绘画同样是由各种不同的视觉符号组成, 我认为, 绘画中的节奏感是由绘画本身的形式所组成, 线条、形状、明暗、肌理、色彩、空间等, 也就是说, 它们都是如何表现节奏的表现手法。画面中形成不同的对比线条、明暗色块及规则地构图样式, 这些看似繁杂的元素, 却最终让画面形成了统一的节奏。与音乐不同的是, 绘画中的节奏感并没有如音乐中的节奏型一样, 有那么明显且从生理器官上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 (如听觉) , 而必须是由主体本身带给观者的感受。这也使得节奏的表现形式, 对于心理感官的影响决定了节奏的作用。一件艺术作品的感情的、知识的讯息就是它的内容[8], 而为什么要这样的节奏, 就是让观看者在主观意识中来感受作品真正传达出的内容, 这就与主题、形式共同综合产生了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上述种种的论证, 可以说能形成一种有规律、有变化的对比, 就能形成了一种节奏。而节奏就是一种在对比中产生的美感, 其自身的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体现美感。

节奏也罢, 美感也罢, 它们首先是根植于创作本身。从遥远的艺术纪元开始, 艺术创作的技术和意愿都在迅速的扩大, 到今天, 已经形成了众多的关于艺术的不同解释[9]。这些对艺术的不同风格的界定已无限增生, 并激发了许多对艺术的定义, 而每一种都试图在说出什么是艺术的基本方面, 这就形成了经久不息的对艺术的需要与探询。

有些艺术家们为了通过作品把我们从日常生活表象引入充满意义的状态上, 会运用构图、舞台、夸张的服饰和姿势、化妆、音乐厅和画廊等来强化听和观看艺术的观念, 这样就使我们不再处于日常世界, 而是进入了一个具有理想价值的澄明世界之中[10]。其中, 在整个过程中, 在主观性的条件下, 节奏就是一根线、一座桥梁, 将各种表象 (艺术元素) 串联起来, 最大限度的把艺术家自身的观念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 赋予构成元素以韵味。

艺术家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情调的变化便形成韵律[11]。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 满足人的精神享受。郑板桥所画的无根兰花, 在形象的排列组合中所表现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 也就是韵律。而韵律又是构成风格的一个重要标示。

到此, 节奏感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已显而易见, 而将节奏感融入到绘画本体的创作中也自然显得尤为重要。

绘画的节奏感虽然不能像音乐那样直接通过其传播方式让人从生理到心理逐步的体会到, 但艺术家可以通过须要设置、处理来表现、烘托主题或传递艺术家个体的情感倾诉, 使得节奏感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一样拥有同等价值与效用。从整体的、较为宏观的创作角度上来看, 节奏感的意义会最直接的附着在创作者的情绪上, 成为一种状态、一种独属于艺术家自身并带有明显“标签”的源泉。有这样一种状况, 艺术家初始的绘制会因灵感而流畅, 而这种过程成为一种艺术本源的冲动, 因为这种自发式的冲动, 所完成的一切绘制都会让绘者非常舒畅, 似乎每一个点都是其想要表达的最完美的表现, 如果可能, 甚至会把它保持到最后一刻。但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 绘者的一些绘制点开始出现一些阻力, 似乎又会慢慢的形成一种沟壑, 让人感到无力和难以逾越。烦躁、不好的情绪, 开始慢慢出现, 原本潜意识中的创作点似乎开始远离、偏移, 一个个细微的点的汇集, 让创作本源有所模糊, 使得所作非所思。反复、退回、重新来过, 就是如此, 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开始混乱, 更似乎中间夹杂着一丝茫然, 让原本的灵感带有自我意识的一种疑问:“我”到底要什么?节奏感, 随之飘散。国医中, 有句术语固本培元, 创作中的节奏感, 同理如此。技法深度、创作经验、心态思维、时间, 就成为一种综合的、慢性的、柔和的对节奏感的滋养。有句行话如是说:画一段时间就跳出来看一下。跳, 为状态;看, 为把握。全局与局部、平衡与失衡, 节奏感得以流入整个作品的过程, 其实就在这跳看之间。

还记得安托南阿尔托的一段话:“一切真实的感情是无法表达的。表达即背叛。表达即掩饰。真正的表达隐藏了它所表现的东西。它使精神与自然的真正虚空相对立, 在思想中创造一种满盈任何强烈的感情都在我们身上引起空虚的念头”。[12]

摘要:节奏感是艺术中的一个常见话题, 也是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绘画中节奏感的多重表现形式, 来解析绘画创作中节奏内涵的重要性与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同时, 在反思节奏的演变过程中, 挖掘节奏感在绘画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让绘画创作者更直观的了解艺术中的一种主观构成要素——节奏。文中引发出的思考与问题, 不仅是绘画问题, 更是对当今艺术创作中主观意识的探讨。

关键词:节奏,绘画,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 (法) 梅西安著《节奏、色彩和鸟类学的论著:德彪西的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1月1版第170页.

[2]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中《论节奏》.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1版.

[3]袁禾著《中国舞蹈美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1版第36页

[4]梁思成著《梁思成谈建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1版第96页

[5] (美) 奥克威尔克等著牛宏宝译《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9版第12页.

[6] (美) 奥克威尔克等著牛宏宝.译《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9版第13页.

[7] (美) 奥克威尔克等著牛宏宝译《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9版第16页.

[8] (美) 奥克威尔克等著牛宏宝译《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9版第19页.

[9] (美) 奥克威尔克等著牛宏宝译《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9版第32页

[10] (美) 奥克威尔克等著牛宏宝译《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9版第51页

[11] (美) 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宋协立译《艺术与观念》 (上、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1版第78页

绘画艺术中的节奏

绘画艺术中的节奏(精选4篇)绘画艺术中的节奏 第1篇什么是节奏?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节奏, (1) 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