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精神范文
黄河精神范文(精选4篇)
黄河精神 第1篇
一、创作历程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延安,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词作者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 与曲作者冼星海都有创作抗日救亡文艺作品的激情, 以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敢坚强、无畏牺牲的伟大精神,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决定创作一部大型的合唱作品。光未然担纲合唱作品歌词部分的写作, 他以诗人独有的笔触, 回想曾经路过黄河时感受到黄河那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宏伟气魄, 写出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诗句, 仅用了5天时间就完成了400多行诗的创作。当时正值除夕联欢会, 光未然在联欢会上朗诵了其中的一部分, 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会后冼星海激动地找到光未然要立即谱曲, 两人在彻夜未眠的研究交流后, 冼星海回到窑洞开始了合唱的谱曲创作。冼星海将歌词的八个部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 黄河!》分别用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混声合唱的形式来表现, 并在每段歌词前安排说白进行简单介绍及衔接, 整个作曲过程不足一周, 成就了世界音乐创作史上的一段佳话。最终这部后来震撼全国并享誉世界的大型合唱作品被命名为《黄河大合唱》。
二、艺术特征
1. 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
《黄河大合唱》用到了相当多的歌唱表现形式, 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等。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男声合唱的形式展现了在黄河险滩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黄河船夫的形象, 纯粹男声的运用恰如其分的表达了黄河船夫们坚强勇敢、不惧挑战的无畏性格;又如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轮唱的形式犹如千军万马, 气势恢宏, 生动的展现了中国军民奋勇抗日的热情。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使作品更具丰富性、层次性, 可以充分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
从音乐技法的角度来讲, 冼星海运用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和声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使整部作品不仅独具中国特色, 也具有了更持久的艺术感召力, 同时也为该作品日后走上国际舞台并被广泛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真挚热烈的情感表达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一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结束了辉煌的大国时代, 接连遭受屈辱, 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人民开始了救亡图强、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民族解放斗争。正是在爱国激情的驱使下, 才有了这部作品的诞生, 所以作者将真挚热烈的情感融汇在作品中, 时处可见真情的流露与激情的迸发, 不仅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 更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并展现了中国军民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场面, 勾画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的壮丽画卷。第二乐章《黄河颂》, 一曲庄严安详的颂歌, 男中音明亮浑厚音色的表达, 使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升华, 深化了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与自信, 给人以蓄势待发的力量。
3. 情境结合的表现手段
大合唱的词作者与曲作者在写作时均以真实生活情景为基础, 展现了黄河流域人民国破家亡的生活状态与军民们顽强抵抗、救国救家的热情。词作者光未然将来延安路上的所见所闻生动地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曲作者冼星海则是运用音乐再现各种真实的生活场景。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的劳动号子, 就是取材于真实的黄河船夫号子, 在演唱过程中音量由小增大再变小, 表现了船由远及近及远, 劳动号子由不清晰到清晰再到远去消失的真实过程, 并且对真实的劳动号子进行了还原展现;又如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 两个男声对唱的形式讲述了两位逃难在外的中年人无意间聊起家常, 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日本铁蹄践踏下的中国普通劳动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状。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入情入境唤起了听众的想象力, 更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化了主题。
4. 精彩震撼的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与其他合唱作品在形式上的区别还在于其包含了一段激情澎湃的朗诵段落,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实现了音诗画的完美交融。这个段落一共142行诗句, 字字深情、句句血泪, 诗人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苦难生活的呻吟、对残酷侵略的抗争都融进了诗的语汇中, 感人肺腑。光未然还在1939年5月11日《黄河大合唱》的正式演出中, 亲自朗诵这个段落, 可见他的用情至深。冼星海在对这个乐章进行配乐时并未使用复杂的配器手法, 而是简单的运用中国传统乐器三弦, 一方面模仿水流的声音, 一方面推动情绪的表达。如今遗憾的是几乎所有新排演的《黄河大合唱》都不再演出这个章节, 使整部作品减色不少。
三、《黄河大合唱》对黄河精神的体现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 注入黄海, 全长5464公里, 流经九个省区。黄河不仅仅是条河流, 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她哺育了中华先祖, 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中华文明, 促生了历代多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如今又直接养育了中国过亿的人口, 无愧是一条母亲河。一代伟人毛泽东说:“没有黄河, 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黄河不仅是母亲河,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黄河水滔滔不绝, 劈山斩石、百折不回、汹涌澎湃、一往无前, 她既有磅礴宏伟的气魄, 又有接纳百川的气度, 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铸就了他们自强不息、蓬勃奋进、兼收并蓄、厚德载物的性格。中华儿女不仅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更以血肉之躯抵挡着内部的黑暗与腐朽及外来的残酷侵略, 正如毛主席所说“你们可以藐视一些, 但是不能藐视黄河, 藐视黄河, 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大合唱》正是一部对黄河精神进行了深刻诠释的作品。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 正是全国抗日热情高涨的时期, 也是敌人侵略较为疯狂的时期。在此时期, 迫切需要一些形式为中国军民擂鼓助威, 提升全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 点燃军民救亡图强的激情, 树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黄河大合唱》的适时出现正顺应了历史的要求。《黄河大合唱》寓情于黄河, 借助对黄河及黄河儿女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生活状态的描述, 突显了黄河精神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黄河大合唱》分别通过赞颂黄河、向黄河控诉、对比黄河两岸遭受侵略前后人民的生存状态、为黄河而战等方式对中华民族的黄河精神进行了深入的阐释。《黄河大合唱》不仅唱出了黄河势不可挡冲破一切前进阻碍, 荡涤一切没落与腐朽的恢宏气势, 更唱出了中华民族不堪受辱, 勇敢争取自由, 为维护民族尊严而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的英雄气概。
正是因为《黄河大合唱》对中华民族黄河精神进行了精准的阐释, 才使得这部作品荡气回肠、震撼人心。当年《黄河大合唱》无论在根据地还是在国统区唱响, 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成为了全国军民共同传唱的合唱曲目。每当演出结束时, 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以及感动的泪水和抗日救亡的豪情。《黄河大合唱》不仅在中国反响热烈, 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合唱很快传入了苏联, 后又在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反法西斯阵线演出,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见《黄河大合唱》为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台湾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解禁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 使得这一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可以在海峡两岸的华人间共同唱响。
摘要:黄河不仅是母亲河,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对黄河精神进行了深刻诠释的作品, 它寓情于黄河, 借助对黄河及黄河儿女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生活状态的描述, 突显了黄河精神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黄河精神,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赵袆楠.黄河大合唱诞生前后[J].湘潮, 2010 (10) :40-44.
发扬黄河精神 第2篇
“君不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 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母亲河,他发祥于青海源头,流经 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场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精神就是中华人民 勤劳,无私,奉献,勇敢和坚忍不拔的崇高精神。
黄河流域不仅见证了一个一个王朝的诞生,也经历了一个一个时代的交替。她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还激励着我们的祖先奋勇前进。黄河流域从来都是人杰地灵,这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人物,如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 廉颇.卫青 霍去病 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 张衡 司马迁 杜甫 白居易 关汉卿 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杨靖宇 吉鸿昌·······他们如璀璨的群星 照耀着在历时长河中摸爬滚打勇往直前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也是黄河精神不朽的传承和体现。
没有千年前的大禹治水,也不会有如今的三峡工程,没有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又怎么有如今的社会主义美好生活?
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是祖祖辈辈坚持不懈 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尊崇黄河精神,发扬黄河精神的结果,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经过如此岁月的洗礼黄河精神却依旧流传至今。黄河,她没有金碧辉煌,也无需粉墨,朴素 执着,千年如一日 哺育着祖祖辈辈的中国人民,我们不仅从生活上物质上得到黄河的恩惠,从思想上我们也不断受到黄河的洗礼,发扬如此黄河精神,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 不仅是回馈养育了我们千万年的黄河,也是对祖祖辈辈的先烈们的崇高敬意。
发扬黄河精神,就是在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党的带领下,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我们不仅是拥有一个物质上美好的生活环境,思想上也开拓进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中国人民应尽的职责。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发扬黄河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你我的一小步 将会是社会的一大步,我相信 祖祖辈辈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黄河精神将在我们这辈新中国的天之骄子身上发扬的淋漓尽致。
黄河精神 第3篇
1. 情境创设入境。
备课时,我想到以一种新的方式导入。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练含蓄,平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开课时,在学生欣赏了钢琴协奏曲《黄河》、说了自己了解的黄河、读了一些诗人眼中的黄河后,我出示一副对联:“滔天浪艄公如履平地羊皮筏乘客谈笑风生”,读后让学生加横批(在多个答案中,最后选出“黄河的主人”),从而引入课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感情奠定了基础。
2. 语言感悟动情。
阅读不只是言语的习得,更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而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把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1)品读感受黄河的气势。
读词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读诗体会黄河在不同诗人眼中的不同景象;读句子想象黄河奔腾的气势和羊皮筏子之险。学生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相关词语: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战心惊、汹涌、激流、湍急、羊皮筏子、提心吊胆、专心致志、谈笑风生、惊涛骇浪、破浪前行等。然后边读边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那犹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的黄河令人胆战心惊。再读描写羊皮筏子和黄河激流的句子,从对比中感受黄河惊心动魄的气势和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中前行的危险和不易。
(2)细读体会“主人”的精神。
通过默读课文,勾画体现艄公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句子,让学生感悟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那么小”、“那么轻”,而且上面还载着“六个人”,这已经让人“胆战心惊”了,然而“在他们的身边还摆有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更让“我”“提心吊胆”。艄公的“沉着”、“专心致志”,既“小心”又“大胆”;乘客的“谈笑风生”、“从容”、“浏览”,不仅正面描写,也侧面衬托了艄公的机智勇敢、沉着大胆。对这些句子,我让学生默读、大声读、个别读、齐读、有感情地诵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艄公是当之无愧的“黄河的主人”。因为,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上,载的人多、物重,让人看了胆战心惊、提心吊胆,而艄公却撑着它在黄河上来回运输,如履平地。当然,使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的,还有他那驾驭羊皮筏子的高超技术和丰富经验。学生对艄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阅读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整节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黄河的气势,在读中体会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在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 评价激励上进。
弘扬黄河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第4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发祥地之一,黄河两岸地灵人杰,涌现出许多灿烂的群星,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黄河千年间凝结的黄河文化激励着一代代人向着美好生活奋斗不止。黄河奔流不止,水患频发,用科学发展观治理黄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黄河精神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着力体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完善黄河治理,改善黄河沿岸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黄河精神赋予我们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带领着我们走出黑暗,迎接挑战。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进步发展,弘扬黄河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黄河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扬黄河文化。黄河之水从源头到入海口,汩汩滔滔,孕育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古往今来,黄河两岸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在黄河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人民群众的治黄实践活动,是黄河文化发展的沃土和源泉,而黄河经济的发展又为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黄河文化激励着人们不断进步前行,用先进的文化指导生活实践,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黄河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落实黄河生态文明。黄河源头长期屡禁不止的盗猎、金矿开采以及过度的林区资源开发,导致了黄河源头的“美丽童话”正渐渐消失,落实黄河生态文明,必须治理黄河源头的水和沙。加强对黄河沿线的污染治理,防止新的污染的产生,恢复黄河的生态体系,实现生态健康,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黄河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千年间治理黄河的重要经验,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有其自身的规律,黄河发育了华北平原,提供了水资源,同时也带来了水患,治理黄河,从黄河的本身的特性出发,兴修水利设施,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黄河精神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