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二区域地理西亚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高二区域地理西亚(精选7篇)

高二区域地理西亚 第1篇

高二区域地理《西亚》教学设计

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

章徐芳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区域地理亚洲分区的西亚部分,高考考试说明认为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要求掌握本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因此学生应该要掌握奔去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本区的石油储量及输油线路,理解本区重要的地理战略地位,而本区的**也是围绕该地区的地位、资源、宗教、水源展开,一直是每年关注的热点区域之一,自然与时事的结合也是考试中的常题,本区的学习可以为学习之后的欧洲、非洲和美洲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为之前所学的气候、陆地与海洋的相关知识起到很好的巩固效果。【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教授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对区域的分布及一些基本常识能很好的识记和掌握,但在逻辑思维能力上,分析问题能力上还略有不足,因此课堂上也应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应用,为高考大题打好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西亚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意义

(2)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3)了解西亚的能源资源及输出线路及市场

(4)理解西亚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了解以色列农业特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西亚地图上找出五海、三洲、二洋,主要地形区及河流

(2)能够根据各种图表,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3)能够分析西亚气候类型及成因 情感价值与态度观:

(1)通过对区域的学习,培养学生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2)通过对本区域资源及战争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全球感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该区重要的战略地位(2)该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该区石油资源的输出线路(4)该区农业发展的优劣

(5)如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的基础上对该区的自然环境进行 分析,并对该地的工农业区位进行讨论(6)本区气候分布和成因及对该地区的影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千年争端,今日焦点》,大家看这个视频,根据视频中给你的信息,去地图上找找看,这个区域位于世界的哪个角落?

学生活动: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非洲北部中东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找地方,一方面考察学生对世界地图上事物相对位置的熟悉程度及对这地区的时事了解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通过视频更了解此地区的现状,增加直观的感受 教师活动:这块区域我们电视上经常看到听到的名词叫中东,包括非洲北部和西亚部分,不管是在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这里都信奉伊斯兰教,服装都是白色长袍,我们称之为阿拉伯国家,今天我们通过这一地区的一部分---西亚的学习来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此地区,(呈图)刚才我们通过视频看到,这一区域目前为止仍战火连绵,依你平时的了解,你觉得战争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活动:石油、水、宗教、民族、大国之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战争的分析,找出战争的原因,从而点出本课的核心问题,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作为铺垫,从战争原因 来分析该地区的基本状况,也培养了学生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教学环节:明确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通过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总结出有以下几个原因,大国之争、石油之争、宗教之争、水源之争。自从新航线开辟以来到现在的21世纪,大国们都在为争夺此地区而明争暗斗了几百年,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师生互动:找出西亚地区的五海三洲二洋及三大海峡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读图识图,对此地区的相对位置更熟悉,也为之后石油线路的输出作铺垫。教学环节:干旱的自然环境

教师活动:尽管被五海包围,但命运之神并没有给这个地区带来湿润的水汽,反而此地区的国家为了生存而进行水源的争夺(呈现该地区的降水量图)请大家描述此地区的降水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降水量总量较少,分布不均匀,西北多、东南少 教师活动:水量少而分布不均导致了这地区的水源之争,结合地图看看,他们争夺的水源有哪些? 学生活动:地表水,两河流域、约旦河

教师活动:本区干旱,地表水很少,表现在河流少,主要靠两河及约旦河的水源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很多地方几乎没有河流,如阿拉伯半岛上很多国家没有河流,称为“无流国”,降水量的多少还是取决于当地的气候,大家结合西亚的经纬度特征、海陆 位置特征和地形等因素分析西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活动: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

教师活动:(呈现西亚气候图和地形图)西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只有西北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高山地区为为高山气候,为什么这块区域的热带沙漠气候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受副高和信风带的控制,地形以高原为主,面积广大

师生互动:教师呈现此地区的气候练习题,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降水量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对气候特征的分布、气候类型、气候成因之间相互判读,考察了气候的这块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环节:农业

教师活动:由于干旱面积广大,水资源成了这里的稀缺资源,所以在西亚有两句话描述水的稀缺性,其中一句是水比奶贵,说明了本区的农业发展特点,从气候角度分析,西亚发展的农业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优势: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劣势:水资源短缺

教师活动:(呈现该区农业分布图)西亚农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么分布?

学生活动:分布在两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教师活动:在西亚发展农业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土地荒漠化与土地盐碱化

设计意图:通过西亚的农业分布和几个关于农业的题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的观念,从本区域的自然条件出发,联系当地的的农业生产活动。对以后区域练习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环节:石油资源及线路

教师活动:从西亚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亚总体地势较高,在仅有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地中海沿岸低地是以发展种植业,那广大的高原地区则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地区水比奶贵了,这里还流行一句,水比油贵。大家知道是什么吧? 学生活动:石油

教师活动:(呈现石油储量图),波斯湾的石油可以通过哪些线路输送出去,目的地在哪?

学生活动:找出三条输往欧洲、北美、日本的三条线路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路线,从活动中明确石油的输出线路,更进步一了解本区的战略地位,也更熟悉本区地图,也了解大国插手干预此地的原因,培养了全球观 教学环节:宗教之争—巴以问题

教师活动:(呈现哭墙)从开头的视频中我们知道本地区**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宗教而战,最典型的是巴以之间的战争,看书上材料,找出原因 学生活动:这里是三大宗教发源地,争夺的耶路撒冷是三大教的圣城

教师活动:这里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以色列信奉犹太教,宗教信仰之争也成为了此区争论的话题。今天这节课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战争的表象出发了解真正战争原因,从而认识到西亚地区本身的地理位置和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并且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几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只有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一个区域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既为本堂课做小结,也指出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更明确的指出事物的关联性。【作业布置】

区域地理相应西亚作业

章徐芳老师简介:

章徐芳,中学一级教师,曾获湖州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教学设计、精彩片段市一等奖,论文获二三等奖。

高二区域地理西亚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

1.从考核内容看,主要考查世界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交通运输线、城市化特征等知识。

2.从考核形式看,多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重要国家及地区的地理特征。题型选择题、综合题都有,但以综合题为主。结合热点问题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考查发生地区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3.从考查能力上看,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考查区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区域定位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描述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记住中亚和西亚的主要国家、首都、地形图、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征。

2. 能够根据中亚和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 能够在地图上找出西亚主要产油国的位置和石油输出路线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亚的工农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难点:西亚石油资源的分布及其储量、产量、出口路线。

四、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问题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中亚的位置、范围?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五海三洲之地:

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正好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所以,又称为“五海之地”。

(2)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

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由我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到达地中海东岸或小亚细亚半岛,再通到欧洲去的路线。

(3)现在交通枢纽。

西亚除有铁路、公路以及国际航空线联结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非洲。

(4)控制着海上交通要冲。

其中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使其成为西方国家长期争夺的对象。

(5) 战争不断的“中东”地区:

通常把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统称为“中东”。所谓“近东”、“中东”、“远东”,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根据距离欧洲的远近对亚洲各地区的称呼。它们之间,特别是中东和近东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2、西亚的地形特征?

地形:高原为主、平原狭小、世界最低

西亚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如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此外,地中海沿岸地带也有狭窄平原。

3、西亚的气候特征?干热

气候分布: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西亚热带沙漠气候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几乎全年都是夏天,炎热干燥。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在冬季吹西风时,降水较多,夏季炎热少雨,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伊朗高原海拔较高,距海较远,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亚气候干热的主要原因分析:

(1)读“西亚和北非位置图”,确定其纬度位置:本区处于12N~42N,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干30N以南的低纬地区,这是造成本区气温高的主要原因。

(2)读“西亚地形图”,确定其地形结构:阿拉伯半岛,地表起伏小,海岸线平直,加强了气候的干旱性。红海虽处于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之间,但其面积小,海洋水汽影响少;伊朗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虽濒临海洋,但周围被山脉环绕(大高加索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托罗斯山脉、扎格罗斯山脉),地形闭塞,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的进入。

(3)联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确定其大气环流形势:本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1月,本区大部分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稳定少雨,此时.虽然地中海地区受西风控制,气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但范围较小,仅限于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带;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到地中海地区,本区受自陆到海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湿度低,降水很少。所以,西亚气候干热。

4、西亚主要河流湖泊?

水文:地表径流稀少,淡水稀缺

西亚的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大:

西亚的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75%。内流河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或充足的地下水补给才能全年有水。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七个国家由于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被称为“无流国”。本区只有地中海沿岸在冬季吹西风时,降水较多。水源缺乏成为该地区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水源比较充足的河谷地带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农业比较发达,如两河流域。

5、西亚的农业特征?

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很多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数年滴雨不下。在高原上较湿润的地区,或沙漠中有地下水出露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1)畜牧业:

多以游牧方式为主。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等畜产品都很著名。用羊毛织成的地毯,是阿富汗、伊朗等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2) 灌溉农业:

西亚降水稀少,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的绿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叫两河平原,是西亚主要的灌溉农业区。枣椰树是绿洲农作物的代表植物椰枣是当地人民的主要食物。

枣椰树是热带和亚热带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枣椰树形态美现,树干高大,能耐干旱,但需要较多的水分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枣椰树一般生长在水源较为充足的地方,人们形象地称它是“头长在火中,脚浸在水里”的果树。枣椰树的果实叫椰枣,营养丰富,含糖量高,可当粮食,又可制糖和酿酒。伊拉克是椰枣的主要出产国,其产量居世界首位。

(3)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以色列气候干旱少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但由于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农业成就。以色列2/3的地区是沙漠,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人年均水资源仅为370立方米,是我国人年均量的1/7。以色列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条件下,节水农业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色列农业节水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修建完善的水渠和输水管线系统。②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和滴灌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③是充分开发水源,利用微咸水和废水灌溉。

6、西亚主要石油生产国及石油出口路线?

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等国是西亚的主要产油国。

西亚所产的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部分石油通过管道运输到地中海和红海沿岸。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西亚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中东居民和经济结构特征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高二区域地理西亚 第3篇

MARDI所长、拿督Sharif Haron致开幕词。CSAM项目官员艾宇新致辞。她首先介绍了CSAM近期工作情况,指出此次会议是对2014年11月在柬埔寨提出的“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农业机械化数据库”构想的具体实施,希望CASM成员国对该项目增进了解,积极参与实施,促进亚太区域农机项目合作。

会上,来自各国的业内专家就亚太区域农机数据库项目实施计划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该数据库的建立是对现有各成员国农机数据库的补充和提升,能够有效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同时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各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亚太区域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流通。

会议讨论并通过2016至2017年工作重点:组建一支亚太区域农机领域专家队伍,构建区域数据库框架,在2个国家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试点并开展培训,组织年度区域研讨会,促进各成员国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扩大。

高二区域地理西亚 第4篇

摘要: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个显著特点。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应选取典型案例,采用问题探究和思维建模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典型案例;问题探究;思维建模;地理学科素养

2015年4月,笔者在福建教育学院参加“2015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高中地理)省级培训”期间,有幸获邀到福建师大附中进行教学观摩,现场听取公开课“北美——以美国为例”,感触良多。授课教师选取北美地区最典型的美国为案例进行教学,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思维建模”,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地理素养,获得广泛好评。

一、精选“典型案例 ”,以点带面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其中区域性是地理科学的本质特征。区域地理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方法、视角和价值,知识集中程度高。高中系统地理的研究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区域地理教学已从统一分区教学转化为多元化分区教学,从以具体区域为基本面的教学转化为以突出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导向的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所有学习的“区域”都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通过深入学习典型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上,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区域”,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目的。

作为近代迅速崛起的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但在诸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而且在北美洲的地理特点中具有典型特征,因而在讲述北美洲时往往以美国为例进行教学。通过选用“美国”作为典型案例,起到“窥一豹(美国)而知全身(北美洲)”的作用。

精选案例后,教师就要架设“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架设“桥梁”的关键是设计好问题,围绕案例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主动探究学习,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

二、凸显“问题探究 ”,培养学科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试题的命题已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化,在注重考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是突出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思考情境,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了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探究1: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特征。

(2)简述美国本土的地形特征。

问题探究1实质是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回归课本,复习基础知识,进行知识建构。

问题探究2:以乌鲁木齐和芝加哥为例,读图2和图3,对比两地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异同及成因。

问题探究2是在问题探究1的基础上,跨越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用相关知识并被激活应用在新的情境中,巩固相关的气候基础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和运用。

问题探究3:读图4分析美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知识拓展:比较北美西海岸、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并分析其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以上三个“问题链” 彼此相关、层层递进,重点考查“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论证地理问题”的地理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构建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三、着力“思维建模”,形成知能迁移

区域地理的复习应在学科思想的统领下,以培养地理学科素养为目标,将各地理要素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进行内化,统整成地理综合体,由具体规律推导出一般原理,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去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思维建模一: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

授课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即从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入手→认识区域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探讨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区域特征包含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其中自然特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土壤的特征;人文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及其它产业的特征。接着提问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途径有哪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如下。

地图: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城市、交通线的分布……

统计图表:各要素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折线图、扇形统计图……

景观图片:地貌、民居、植被图……

文字材料:课本、图册、网络……

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以及该区域中需要提炼的区域特征以及提炼途径,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学习地理原理,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化知识迁移意识。

思维建模二:位置特征

复习美国的领土、位置和范围时,授课教师特别提醒学生,在描述某区域的位置时,一般包括经纬度位置(或温度带)、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思维建模三:地形特征

复习美国的地形时,引导学生从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特殊地貌、海岸线的曲直状况等角度回答。

思维建模四:气候成因

分析北美洲气候类型时,注重分析其成因,让学生分别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地形、洋流、海陆位置、植被)等角度阐释。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以区域为载体对能力的考查集中体现在五方面:地理位置的判断与分析;地形特征的描述及分析;气候特征的描述与分析;河流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区域人地关系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本节课紧紧围绕区域特征,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西亚(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第5篇

1.读图,(1)国家: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大洲:⑧  ⑨  ⑩

(3)水域:A.(内陆湖)B.C.D.E.F.(4)海峡:G.H.(5)运河:I.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部分位于10°N----45°N之间,位于  纬度地区。

(2)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大部分位于  带,小部分位于  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1)北临   海、海(大西洋),南临   海(印度洋)。

(2)地处 洲、洲、洲交界之地,位于 洲  部。

5.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海和   海

6.土耳其海峡有什么航运作用?

7.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湾和   海

8.霍尔木兹海峡有什么航运意义?

9.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和 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10.苏伊士运河有什么航运作用?

11.有什么别称?“      ”

12.交通位置有什么重要性?联系、、三大洲,沟通大  和  洋,是  方交通枢纽

13.石油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生产石油最,输出石油最   的地区。

14.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

15.重要产油国有哪些?、、、16.石油主要用哪种方式输出?

17.石油主要输往哪里?、、等。

18.三条石油外运航线各经过哪些水域?

A:经过   海、海、运河、海、海峡、洋,到达、。

B:经过   海、洋、角、洋,到达、。

C:经过   海、湾、海峡、海,到达。

19.为什么A、B两航线到达地点一样,B航线距离长、运量大?

20.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气候、气候、气候

21.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

22.沙特阿拉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

23.因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主要发展  业和  农业。

24.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什么会成为中东地区的焦点?(1)

(2)

(3)

25.西亚是哪三种宗教的发源地?  教、教、教

2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作为圣城的是哪里?

27.为什么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1)

(2)

(3)

(4)

第二节  西亚

1.读图,(1)国家:①阿富汗②伊朗③伊拉克④科威特⑤沙特阿拉伯⑥叙利亚⑦土耳其

(2)大洲:⑧亚洲⑨非洲⑩欧洲

(3)水域:A.里海(内陆湖)B.黑海C.地中海D.红海E.阿拉伯海F.波斯湾

(4)海峡:G.土耳其海峡H.霍尔木兹海峡

(5)运河:I.苏伊士运河

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部分位于10°N----45°N之间,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2)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1)北临地中海、黑海(大西洋),南临阿拉伯海(印度洋)。

(2)地处亚洲、欧洲、非洲交界之地,位于亚洲西南部。

5.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黑海和地中海

6.土耳其海峡有什么航运作用?

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与世界其它地区海上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

7.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8.霍尔木兹海峡有什么航运意义?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及其沿岸石油外运的唯一通道。

9.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个水域?地中海和红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10.苏伊士运河有什么航运作用?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使亚洲、非洲至欧洲的海上运输不用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缩短了航程,节约了航行时间。

11.有什么别称?“五海三洲之地”

12.交通位置有什么重要性?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东西方交通枢纽

13.石油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

大,生产石油最多,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14.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15.重要产油国有哪些?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6.石油主要用哪种方式输出?海洋运输。

17.石油主要输往哪里?东亚、欧洲西部、北美洲

18.三条石油外运航线各经过哪些水域?

A:经过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到达西欧、美国。

B:经过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达西欧、美国。

C:经过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南海,到达日本。

19.为什么A、B两航线到达地点一样,B航线距离长、运量大?

苏伊士运河海水较浅,大型油轮无法通过,只能绕道好望角。

20.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1.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阿拉伯半岛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

22.沙特阿拉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淡化海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23.因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主要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24.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什么会成为焦点?(1)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稀少。(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资源紧缺日趋严重。(3)许多河流、湖泊分属多个国家。

25.西亚是哪三种宗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

2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作为圣城的是哪里?耶路撒冷

27.为什么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1)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位置。(2)石油资源丰富。(3)水资源匮乏。(4)宗教、文化差异大。

前言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20多年,接触了海量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料,吸收其优点,经过对比修整,编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案。

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高中部教学,深感高中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采用初中地理教学案的编排模式,按照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吸收初中地理各个版本的优点,对应北斗区域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区域地理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写与教材同步,采用了正反页的方式。正面提出问题,反面相应位置展示答案。解决了学生背诵不知答案,感觉背好后无法自我检测的问题。学生可对着反面背诵,对着正面自我检测。

教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测评等于一体,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与地图有密切的联系,编写中对地图进行了详细修改,去除了无关内容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影响,只保留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做题,没有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做再多的题,也会有欠缺。有了对知识的拓展提高,才会考高分。教学案两者都兼备了。

教学案中地球、地图、气候部分设置了大量的习题,因为这部分像理科知识一样,变化很多,需要学生掌握方法。其它部分考试题就直接从基础知识及拓展部分中出,设置过多的习题只能是重复,只设计了少量拓展对比性的习题。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方法范文 第6篇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爱学网编辑

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一定不要只机械地重复一遍初中地理课本,而应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并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结合高考训练要求进行复习整理。鄙人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供同仁们参考,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如东亚日本气候及风性及海洋性特点。东南亚位置,特别是板块中的位置,和东南亚地形特点及其成因是重点。又如非洲的气候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点。欧洲海洋性气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区域地理重点。完成这一点,应由教师主导操作。另外,在以主要国家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区域地理中,区域的概述复习为辅,国家地理知识重点。例如东亚概述部分:第一,对东亚每个国家做一两句介绍。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朝鲜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第二、季风气候显著。但日本是东亚地理复习的重点。

第四、在区域地理总结时,注意区域地理知识的类比和综合。

高二区域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第7篇

一、课标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国家的课程内容有9条,“巴西”一节可以承载以下5条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5.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河流等自然地理特点。2.理解巴西多元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

3.掌握巴西农业、工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分布特点。

4.知道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及雨林被破坏后我们应该做什么来拯救雨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指图、绘图、填图、析图等过程,分析、归纳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巴西人口分布特点。

2.结合地形图、气候图、矿产图等资源,综合分析巴西农业、工业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归纳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2.分析巴西人口分布、人种构成以及多元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巴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过程、特点。

(二)教学难点

结合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分析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策略

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打造合格的社会公民。

教材简析:巴西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国家,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国家地理的基础和经验,本节课重点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在课程资源方面,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在能力培养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任务:

1.课前预习。积极预习课本,查阅巴西的相关视频资料、文本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从感性方面熟悉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学习,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展示,与其他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任务:

1.组织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

2.引领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进行知识整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视频文件、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外搜集巴西的相关资料;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里约奥运会主题曲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第31届世界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承转过渡: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巴西,我们学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从哪些方面学习? 预设学生回答:知道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人口、农业、工业、城市这9方面学习。

承转过渡: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巴西,了解巴西。我们学习的总体思路是: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认识巴西。

【设计意图】运用奥运会主题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直接转向巴西知识的学习;通过询问,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了解一个国家,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

【展示目标】

学生结合课件,研读学习目标,互设自探,教师做简单解释,明确重点和难点。【设计意图】认领目标,有利于实现学习的有序性,初步建立知识网络。【学习新课】

游戏课堂:翻转课堂:假如你是导游„„ 教师布置任务:全班分6组,每组负责讲清讲会某一知识点并且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作为的导游,带领我们一同游览巴西这个美丽的国家.导游要求:

1、请用导游词

2、结合地图进行导游

3、游客不懂的地方导游必须耐心讲解,如导游讲不清,由导游团队其他队员帮忙讲解

【互设自探】

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完成任务,上讲台展示: 导游一展示一巴西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半球位置 导游展示时应完成以下任务

(1)读图,分别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半球位置三方面进行梳理,通过指图、讨论进行分析、总结。

(2)指图总结:巴西的位置特点:巴西地处低纬度,位于拉丁美洲,东邻大西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全部在西半球。

【设计意图】读图、指图分析、描述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用图能力; 承转过渡:教师点评导游发言,请出第二组导游 导游二展示:巴西的地形与河流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读巴西的地形、河流图,分析巴西的地形、河流有什么特点? 学生完成任务:

1.读图找出巴西的主要地形区?巴西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2.找出巴西的主要河流?结合课本分析巴西河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点评学生导游效果,运用课件展示相关答案。

【设计意图】读图分析地形、河流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地形区和河流自述的形式展开教学,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合探】:亚马孙河为什么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从地形、气候方面分析)

学生分析总结:(预设探究结果)

亚马孙河所处地区地势低平,北、中、南地势高,便于水的汇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位置是主导因素,位置影响到气候,气候影响河流,河流影响地形,地形影响河流。

承转过渡:教师点评导游发言,请出第三组导游 导游三展示三:巴西的气候

教师:呈现巴西气候图,布置任务:

找出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结合气候特征图分析巴西的气候特点。学生:按照要求找出巴西的主要类型,描述气候分布和气候特点。总结巴西的气候特点:终年高温、降水较多,气候以湿热为主。

承转过渡:我们一直在说雨林,那雨林什么样子,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互动合探】关注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学生欣赏图片并阅读资料:

1.走进“动植物王国” 2.感受“地球之肺”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热带雨林有哪些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思考:这些环境效益中,哪些能对全球产生影响,哪些主要影响当地?

2.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了解热带雨林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4.学法引导:学会比较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比相同类别的事物时,能够找出差异和相同点。

4.初步讨论:雨林的生态效应? 5.深入讨论:如何保护雨林? 教师指导:

1)巴西对热带雨林的保护 2)阶段小结:

想一想:如何解决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预设回答:开发热带雨林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应该适当开发热带雨林,注意加强保护热带雨林,做到可持续发展。

例如:砍伐后及时补种,分片开发,有计划开发„„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呈现相关答案 【互设自探】巴西人文地理 导游四展示:巴西人口 导游完成下列任务:

1.巴西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亚马孙河流域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巴西的首都在哪里?找出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

1.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原因是: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开发较早等。

2.亚马孙河流域人口稀少。原因是:亚马孙河流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交通不便等。

3.学生指图回答。

教师总结:人口分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位置、地形和气候;人文因素主要是交通、开发历史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

【互动合探】为什么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都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地区? 4.初步讨论:巴西人口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原因 5.深入讨论:巴西城市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原因 学生总结发言,老师实时纠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对地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这就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导游四继续展示巴西人种构成 导游完成下列任务:

1.读图归纳巴西人种构成的特点。

2.巴西混血种人数量最多,这是怎么形成的?

阅读课本P83的内容,分析原因并结合卞卡一家成员构成图、巴西足球队员图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预设学生回答:欧洲殖民者进入巴西,贩卖黑奴到巴西,居民通婚,出现混血种人。教师:出示相关图片,点评学生回答情况。【设计意图】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本环节活动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分析相关图片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注重知识的生成。

导游五展示:巴西工业和农业

步骤1: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巴西主要有哪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哪里? 2.巴西有哪些主要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预设学生答案:经历了五个阶段:木材采伐、种甘蔗发展制糖业、采金热、咖啡种植、种植天然橡胶。

学生:指图说出巴西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预设学生回答:咖啡、可可、天然橡胶、香蕉、大豆、剑麻、甘蔗等。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东南部。学生:指图说明巴西的主要矿产及其分布。

预设学生回答:主要有铁矿、金矿、石油、锰矿等,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

教师评论导游同时强调:巴西的铁矿储量大,质量好,除本国使用外,还大量出口,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基地就大量进口巴西的铁矿。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互设自探】学生完成任务:

1.巴西产量占世界首位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 2.巴西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有哪些?(答案见课件展示)

步骤2:工业发展突飞猛进

教师:布置任务:二战后,巴西的经济发展特点。学生完成任务:(读图、指图、讨论、展示)1.巴西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2.在9.24图中找出:铁、煤、石油主要分布在哪里? 教师任务: 1.呈现课件 2.总结提升:

(1)工业分布要考虑矿产资源、交通条件等因素。

(2)巴西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这就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承转过渡: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完成板书内容

【设计意图】学习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内容,要充分地读图、讨论、分析、归纳,进行知识整合;运用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热带雨林开发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师:出示课堂训练题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较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强化本节学习内容,可以检验学习效果,也是对学生学习技能的拓展和巩固。

八、教学反思

教学特点:重视学生阅读地图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整个学习过程基本都是以学生的表现、表达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不足:最好将学习任务再进行细致布局,可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二区域地理西亚

高二区域地理西亚(精选7篇)高二区域地理西亚 第1篇高二区域地理《西亚》教学设计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章徐芳【教材分析】本节是区域地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