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不同作物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41

不同作物范文(精选9篇)

不同作物 第1篇

关键词:作物,茬口,轮作

茬口特性是指耕作和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 它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及耕作栽培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合理轮作是根据不同作物的茬口来安排适宜的前后作物以及各个轮作组合的轮作顺序。

1 茬口特性的评价

a.按土壤养分特别是有效肥力来分。豆类、瓜类等作物茬有效肥力较高, 其后作在施肥较少的情况下, 也能有较好的收成。这类茬口称油茬, 是好茬口。和油茬相反, 甜菜、向日葵、荞麦等属于白茬, 有效肥力低, 其后作必须施肥作物才能长得好。而麦类、玉米等称为中间茬、平茬或调剂茬。

b.按有机质积累多少, 分为耗地作物, 指中耕作物;养地作物, 指豆科作物、绿肥、牧草等, 普遍认为这类作物有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培肥地力作用。

c.按土壤耕性好坏分硬茬和软茬。硬茬的土壤结实, 耕耙时易起硬坷垃, 如高粱、谷子、向日葵等。这类作物坚韧的根系, 耕作时易使耕层土壤板结、不易分散, 必须消除残茬, 细致整地, 才能种好下茬作物。软茬则土壤松软, 易于整地, 如豆类、麦类茬地。

d.根据茬地土壤温度状况和影响下茬发苗程度分为冷茬 (如甜菜、荞麦等) 和热茬 (如小麦、玉米和谷子等) 。冷茬有的因植株阴蔽性强或收获较晚, 没有晒田机会, 土壤养分转化受阻或土壤物理性状不良而引起的, 冷茬对后作发苗有一定影响。属于热茬的作物, 其覆盖度小, 中耕次数多或收获早, 有晒田时间, 土壤温度高, 养分转化快。

e.按土壤积累水分多少分干茬 (如荞麦、甜菜) 和润茬 (如玉米等) 。茬口好坏是相对的, 是各方面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因此分析茬口时一定要全面考虑, 判断茬口好坏不能离开具体条件。

2 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2.1 大豆

大豆根系入土较深, 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 并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 改善土壤结构, 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大豆每年每公顷的固氮量为112.5kg左右, 食用豆类至少每年固氮量为49.5/hm2。东北地区的大豆为油茬、软茬和热茬, 是养地的茬口。大豆茬草少肥沃, 是一般作物良好的前茬。但大豆连作, 会加剧线虫的危害, 此处, 加重大豆紫斑病的发病程度, 所以大豆不宜重茬和迎茬。

2.2 玉米

玉米施肥量大, 铲趟次数多、杂草少, 是多种作物的良好前作。玉米适应性强, 对前茬地要求不严, 但以豆为最好。玉米能耐短期连作, 但需氮肥较多, 连作时玉米螟和大斑病较重, 所以连作时必须增施粪肥, 搞好对病虫害的防治。玉米在轮作中可作为“调剂茬”。

2.3 谷子

谷子是浅根性作物, 但根系发达, 吸收水肥能力强。又由于谷子多种在原垅地上, 施肥较少, 所以谷茬地较硬, 肥力较低。谷子粒小, 幼苗生长慢, 容易草荒, 因此, 对前茬要求严格, 以土壤肥沃、杂草少的大豆茬和玉米茬为最好。谷子的下茬可种大豆。

2.4 高粱

高粱根系入土较深, 可吸收土壤下层的水分和养分。高粱茬地板较硬, 肥力较低, 一般叫硬茬。在施肥少的情况下为下等茬口。高粱茬适应性较少, 一般以大豆为前茬, 高粱不宜重茬和迎茬。高粱后茬可种谷子、大豆和玉米。

2.5 春小麦

春小麦生育期短, 收获早, 收获后能进行伏翻或搅麦茬深松, 土壤熟化时间长, 接纳降雨多, 有利于提高地力, 增加底墒和灭草。所以它是很多作物的良好前茬。春小麦生育初期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反应很敏感, 并易受杂草危害。因此, 以玉米、大豆为前茬较好, 最好不种在谷茬上。较耐连作, 重茬以1~2年为限。

禾谷类作物, 一般对氮的吸收量比其它作物多, 氮的吸收量中的10%~20%可由残茬和根系归还土壤。因此除了在施肥多的情况之外, 禾谷茬土壤氮素的收支为负值, 谷类作物对磷吸收量的5%~10%可由残茬及根系归还给土壤, 所以禾本科作物在长期连作情况下, 会导致土壤氮、磷营养元素的缺乏和失调。

2.6 甜菜

甜菜苗期怕草欺, 并易遭虫害, 干旱年份不易保苗。甜菜根系庞大, 入土深, 生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因此, 对前作要求严格, 通常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茬口较为适宜。甜菜不能连作, 因为连作消耗肥力大, 褐斑严重, 致使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 一般需要间隔5~6年后再行种植。甜菜茬肥力低冷茬。在增施粪肥、加强田间管理基础上, 后茬种植玉米或小麦较适宜。

2.7 绿肥

不同作物 第2篇

为了了解不同作物品种间对60Coγ射线的辐照敏感性,作者用0~1500Gy60Coγ辐射剂量对棉花、水稻、大麦、油菜、大豆和玉米等作物7个品种的种子进行了辐照.结果显示发芽率呈现:(1)不敏感的油菜;(2)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发芽率逐渐下降的水稻和大豆;(3)发芽率呈“下降-上升-再下降”的棉花和大麦,但最高发芽率未超过对照;和(4)发芽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辐照剂量为300Gy时发芽率达到最大值的糯玉米和甜玉米等4种类型的`变化.辐照敏感性依次为水稻>大豆>棉花>糯玉米、甜玉米>大麦>油菜.因此,作者认为不同作物辐照敏感性的差异除了油菜种子因内含对辐射有屏障作用的丙烯芥子油外,主要受作物基因组大小和种子饱满度的影响.

作 者:张瑞勋 冯水英 祁永斌 陆艳婷 叶胜海 张小明 作者单位:张瑞勋(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杭州,310053)

冯水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杭州,310021)

祁永斌,陆艳婷,叶胜海,张小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杭州,310021)

不同作物 第3篇

关键词:淹水:葫芦科作物:叶绿素荧光

淹水是水分胁迫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对植物形态、生理和代谢等都会产生影响。淹水一般会抑制根系生长、吸收和运输等活动,使整株植物生长量降低,地上部分生长受到抑制,严重时会导致果实脱落。叶绿素荧光与光合作用中各个反应过程紧密相关,任何逆境对光合作用各过程产生的影响都可通过体内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可以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方法快速、灵敏、无损伤地研究和探测各种逆境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本试验拟以不同耐淹水的葫芦科作物为材料。通过测量根部淹水及淹水恢复后的叶绿素荧光情况,进而分析鉴定不同葫芦科作物的耐淹水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与处理

试验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试验基地五连栋温室内进行。所用黄瓜材料为春秋王,丝瓜为早熟香丝瓜,苦瓜为翠绿苦瓜,黑籽南瓜为云南黑籽南瓜。将上述瓜类同时浸种催芽后,播于50孔穴盘中,待第1片真叶展开后移栽至20cm×20cm塑料花盆中,育苗及移栽基质均为田园营养土,以自来水和营养液交替浇苗,苗龄35d后(此时黄瓜7片真叶,丝瓜8片真叶,苦瓜7片真叶,黑籽南瓜9~10片真叶展开)进行根部淹水,淹水以刚好过表1cm为标准。每个处理6株,共8个处理(4个淹水处理。4个对照),重复3次。各处理瓜苗淹水3d开始进行恢复,(试验中发现黄瓜淹水4d或超过4d,很多植株茎部开始腐烂。不利于研究其恢复情况和其他葫芦科作物的比较,所以本试验选择淹水3d后即转入正常条件开始恢复生长)即不再进行淹水处理,放到正常环境中。

1.2试验方法

用PAM-2100便携式脉冲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Walz,德国产)测定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并计算PsⅡ潜在活性(Fv/FO),测定前叶片充分暗适应30min;同时测定光下荧光参数:光下最小荧光(FO’)、光下最大荧光(Fm’)、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以上测定均在淹水3d后和淹水恢复3d后进行,选取植株中部展开叶,所有指标重复测定5次,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淹水3d后不同葫芦科作物荧光参数的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淹水处理并没有明显改变4种作物PSⅡ的Fv/Fm,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Fv/FO常用于度量PSⅡ的潜在活性,笔者发现根部淹水3d后。各处理的Fv/FO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FO’表示光下最小荧光,是光适应状态下全部PSⅡ中心都开放时的荧光强度,淹水3d后,黄瓜、黑籽

南瓜的FO’显著降低,丝瓜略有升高,而苦瓜基本无变化。Fm’表示光下最大荧光,在光适应状态下全部PsⅡ中心都关闭时的荧光强度,处理后黄瓜、黑籽南瓜的Fm’降低更为明显,苦瓜略有降低。丝瓜变化差异不显著;ETR表示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各处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黄瓜、黑籽南瓜降低非常明显,而丝瓜、苦瓜略有降低。Yeild表示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它反映PSⅡ反应中心在部分关闭情况下的实际原初光能捕获效率。Yeild的变化情况和ETR相似,淹水的降低幅度为黑籽南瓜>黄瓜>苦瓜>丝瓜。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反映的是PSⅡ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份额,要保持高的光化学猝灭系数,就要使PSⅡ反应中心处于“开放”状态,所以光化学猝灭系数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即光合活性的高低。淹水3d,4种作物的qP都有所降低,黑籽南瓜、黄瓜为显著降低,丝瓜、苦瓜降低不显著。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反映的是PSⅡ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不能用于光合电子传递而以热的形式耗散掉的光能部分,反映了植物的光保护能力,淹水使黄瓜、黑籽南瓜的qN极显著增加,苦瓜显著增加,丝瓜增加不显著。

2.2淹水恢复3d后不同葫芦科作物荧光参数的变化

图2显示:淹水恢复3d后,各处理的Fv/Fm略有降低,黄瓜、黑籽南瓜恢复后和对照比较差异显

著,丝瓜、苦瓜变化不显著。Fv/FO在恢复后各处理也都略有降低,但是和对照差异不显著。FO’在恢复后各处理均略有升高。但和其各自对照差异不明显;各处理的Fm’只有黄瓜在恢复后降低差异显著,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淹水恢复3d后,黄瓜、黑籽南瓜的ETR和Yeild较其对照的差异明显减小,黄瓜表现为极显著降低。丝瓜、苦瓜、黑籽南瓜为显著降低。4种作物恢复3d后和各自对照比较,并没有使其qP有所增高,反而与对照差异更为明显,黄瓜仍表现为极显著降低。丝瓜、苦瓜、黑籽南瓜为显著降低。qN在恢复后表现为和对照差异有所减小,除黄瓜表现为显著升高外,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

3讨论与结论

叶绿素荧光是探测和分析植物光合功能的重要手段,为研究光系统及其电子传递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叶绿素荧光也经常被用于评价环境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Fv/Fm被认为是反映光抑制程度的可靠指标,4种作物根部淹水3d,并没有发现各处理有明显的变化。同时PSⅡ的潜在活性Fv/F0也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淹水3d并没有导致葫芦科几种作物发生明显的光抑制。淹水处理使黄瓜和黑籽南瓜的FO’、Fm’、ETR、Yeild、qP都显著降低,并且黑籽南瓜降低更为明显。说明淹水对黄瓜和黑籽南瓜都造成了严重的胁迫。其中黑籽南瓜遭受胁迫更为严重,这和笔者观察到的黄瓜和黑籽南瓜淹水后叶片在晴天明显萎蔫相一致,黑籽南瓜生长较快,试验时已经有9~10片真叶展开(黄瓜7片真叶,丝瓜8片真叶。苦瓜7片真叶),并且叶片相对较大,淹水处理3d均为晴天,强烈的蒸腾与淹水时有限的根系吸水,可能导致黑籽南瓜遭受到更为严重的胁迫。同时,淹水使黄瓜和黑籽南瓜的qN极显著增大,说明其需要以热的形式耗散掉PSⅡ反应中心吸收的过量光能,以保护其光合机构,也说明淹水使黄瓜和黑籽南瓜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减少。丝瓜、苦瓜的ETR、Yeild、qP也有所降低,并且以丝瓜降低最少,丝瓜的qN在淹水后基本不变,而苦瓜有所升高,说明试验中丝瓜抗淹水能力最强,其次为苦瓜。张雪芹等研究淹水对番木瓜的影响时发现,淹水使ETR、Yeild、qP值显著降低,qN值则明显升高,并且随淹水时间越长,对植物伤害越严重。

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更主要应该从其胁迫后的恢复情况来看。淹水恢复3d后,黄瓜、黑籽南瓜的Fv/Fm和其对照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说明这时候其光合系统才表现出光抑制;恢复3d,黄瓜、黑籽南瓜的FO’、Fm’、ETR、Yeild、qP和其对照的差异明显减小,其中黑籽南瓜和对照差异减少最多,说明2种作物叶片系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并且以黑籽南瓜恢复效果较好。恢复后只有黄瓜的qN和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其他作物差异均不显著,这也说明淹水对黄瓜伤害最为严重。其恢复最慢。试验中淹水3d测量时为晴天,恢复时测量为阴到多云天气,这可能是一些数据(如ETR、qN)差异较大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淹水主要造成植物根部缺氧,低氧胁迫下植物叶片蛋白质、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等降低,进而对植物光合等系统产生严重影响。近来,也有人通过试剂外施提高植物抗淹水能力。关于淹水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和伤害机理,以及如何寻找到更好的缓解淹水的措施,需要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本试验,笔者发现,叶绿素荧光技术可以较快的鉴定淹水对葫芦科几种作物的伤害及伤害程度,并可以通过测量恢复情况,确定植物的耐淹性。

不同作物 第4篇

1 示范基本情况

2013年7月份, 选择位于长江村梅州鸿福农林生态有限公司进行间种示范。长江村的鸿福农林生态园占地133.4hm2, 采用山顶种油茶, 山腰种果, 山窝筑塘养鱼的模式。2012年新种植油茶33.33hm2、三红蜜柚6.67hm2、脐橙6.67hm2, 园内大部分为红壤土, 较为贫瘠。2013年选择在新种植的油茶、三红蜜柚、脐橙行间间种华厦3号大豆各1.33hm2左右。

2 间种的主要技术要点

2.1 种植规格

2.2 播种

7月下旬选择在雨后播种, 如果播种时没有下雨, 播后浇透水, 保证土壤湿润, 提高出苗率。大豆播种前拌根瘤菌, 2.5kg大豆拌100g根瘤菌, 即拌即种。播种后覆土3cm。

2.3 管理措施

2.3.1 前期管理。

播种后当天或第2天喷施除草剂。在出苗后7天左右, 667m2淋施尿素2kg、复合肥0.5kg。苗, 高10cm左右时, 进行培土。

2.3.2 中期管理。

初花期667m2施用尿素3kg、复合肥3kg。久旱不雨时应注意浇水, 特别是在初花期和结荚鼓粒期, 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2.3.3 病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有蚜虫、豆荚螟、豆毒蛾、红蜘蛛等, 可选择锐劲特、蚜虱净、康宽、阿维菌素等农药防治;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霜霉病、灰斑病等, 可选择爱苗、甲基托布津、瑞毒霉等农药防治。

3 产量调查

每种间种模式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点, 每个点1m2, 调查大豆的667m2株数、株高、有效分枝、单株有效总荚数、百粒重、百荚重等。

4 总结分析

(1) 3种间种示范的模式中, 三红蜜柚间种的大豆667m2产量最高, 达到了260.3kg, 株高、有效分枝、单株有效总荚数、百荚重、单株总粒数等性状都优于油茶和脐橙间种的大豆。油茶和脐橙间种大豆的产量只有166kg和149.1kg。除了3种作物种植规格不同所造成的间种大豆株数不相同外, 还与种于山脚的三红蜜柚的水分较种于山顶和山腰的油茶和脐橙充足有关。初花期和结荚期受旱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2) 华夏3号大豆丰产性能好, 普遍667m2产量在150kg以上, 比老品种产量提高20%以上。该品种适应性强, 适合各种土地种植, 可以选择与不同经济作物间种、套种, 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 增加农民收入。

不同作物 第5篇

1.1 试验场地及时间

本试验选择在定西市安定区香泉伊兰肉牛养殖场开展。试验自2012年11月11日~2012年11月20日为预试期,正试期从2012年11月21日~2013年2月21日,为期90 d。

1.2 参试牛选择及分组

选择体况中等、发育良好、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12月龄的秦川小公牛16头,作为试验牛。在预试期内对试验牛进行驱牛、防疫,期末按组间平均体重相近的原则调整搭配,编号分为四组,玉米秸青贮(试验A组)、小麦秸氨化(试验B组)、小麦秸微贮(试验C组)三个试验组和一个小麦秸(D组)对照组,每组4头,四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

1.3 不同饲料加工调制方法

1.3.1 青贮饲料调制

收获果穗后的玉米青贮,宜在玉米果穗成熟,玉米茎叶仅有下部一两片黄叶时,应当立即收割进行青贮。将秸秆铡碎至2~3 cm,喷洒适量水,以手紧捏碎料指缝有水渗出而不下滴为宜,在池底铺一层20 cm厚的干草,将铡短的秸秆装入。每装一层踏紧压实一层,特别注意四周。装至超过池口0.6 m时,塑料布覆顶,上压40~60 cm厚的湿土,打实拍光。封顶后常检查,如下沉有裂缝应立即修平拍实。经45~60 d启封检验合格后饲喂。

1.3.2 氨化饲料调制

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将小麦秸秆铡碎至2-3 cm,按100 kg秸秆加尿素3~5 kg,加水40~50 kg制成溶液,然后装池按比例均匀喷洒,装一层洒一层压实至高出地面60~70 cm左右,用塑料布覆顶,泥巴封严。夏季气温15~18℃需1~4周,春秋两季气温0-5℃需4~8周后启封饲喂。

1.3.3 微贮饲料调制

首先应视微贮池大小和当天能处理麦秸的数量(原料重),按1 000 kg秸秆,3 g发酵活干菌的比例,计算出所需菌剂的数量,在喷洒前1~2 h,将菌剂溶解在2~5 L水中,在常温下放置1~2 h复活。再配制浓度为1%的盐水,(数量按1 000 kg秸秆,12 kg盐,1 200 L水的比例计算),将菌液兑入盐水后,搅拌均匀,便可喷洒菌液,当天用完不能过夜。然后将铡成的2~3 cm长的秸秆洒上配好的菌液水,使贮料含水率保持在60%~65%左右,拌匀装池,厚度40 cm压实(并撒入0.5%的玉米面粉),装一层压实一层,当装至高出池口40 cm左右时进行封池。微贮一月左右开池使用处理好的微贮秸秆,色泽金黄,具有酒香味,质地柔软。

1.3.4麦秸碾青

将30~40 cm厚的鲜苜蓿夹在上下各有30~40 cm厚的麦秸中进行碾压,使麦秸充分吸附苜蓿汁液,然后晾干铡短至2~3 cm贮存饲喂。这种方法减少了制苜蓿干草的机械损失和暴晒损失,较完整的保存了其营养价值,而且提高了麦秸的适口性。

1.4 饲养管理

试验期内供试牛均处于同等条件的暖棚式全舍饲环境下,整个试验期内均由专人饲喂,每天清理圈舍以保持清洁,同时观察试验牛的健康状况、采食情况等。

1.5 日粮组成及饲喂

试验所用精料为配合饲料,各组头均日喂精料2 kg,粗料自由采食,并供给充足清洁饮水,喂后1 h清理剩余草料。精料配方:玉米50%、麸皮25%、胡麻饼23%、骨粉1%、食盐1%。测定采食量(风干物计)、称重。凡参试牛在试验始末及每月定期空腹称重一次。

2 试验结果

2.1 采食量

通过90 d的饲喂试验,农作物秸秆经青贮、氨化、微贮处理后,牛的采食量分别比未处理秸秆提高16.85%、8.73%、10.55%,见表1。

2.2 增重效果

试验A组、B组、C组比对照组D组头均增重分别提高42.80%、29.22%、27.29%;试验A组、B组比试验C组分别提高12.22%、1.5%;试验A组比试验B组提高10.56%。试验A组增长速度最快,试验B组、C组均比试验D组有较大幅度提高,见表2。

本试验表明,农作物秸秆在“过腹”利用过程中,三种处理方法都能大幅度提高秸秆利用率,饲喂效果均高于未处理秸秆。对肉牛来说,尤以青贮饲喂效果最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不同施肥量对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6篇

施肥量不足将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而施肥过量则会造成浪费, 甚至会形成毒素, 对作物造成伤害, 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施肥要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 需肥特点而进行。巧施肥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肥效, 最大限度的提高作物的经济效益。

1 掌握科学施肥的基本要领

不同的施肥量对农作物有着很大的影响, 施肥时要仔细分析农作物需肥的规律, 土壤供肥的性能以及肥料的效能。科学合理, 适时施肥, 才能够用最少的肥料成本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

1.1 根据不同农作物不同需求施肥

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之间不可以互相替代。如作物对N、P、K的需求, 要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而定, 对N肥需求大的作物, 不能利用多施钾肥来补救。而且施肥还要根据作物生长期的需要, 不同的生长期对肥料的需求也不同, 错过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 就达不到增产的目标。如水稻分蘖以前秧苗较小, 所吸收的N占一生总吸收量的1/3, P占1/6, K占1/5。而分蘖后抽穗到成熟期, 吸收的N占总吸收量的1/6, P占1/3, K占1/4。由此可见, 水稻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N、P、K的需求量是不同的, 所以要根据作物不同时期对肥料的需求及时调整营养元素的比例恰当地施肥。

1.2 根据土壤供肥性能施肥

土壤供肥的性能也影响着施肥量。通气透水的团粒结构土壤是供肥能力最强的。这样的土壤对肥料和水分有着很强的保蓄能力, 使肥效不至于流失浪费。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 还可以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 即当土壤中的酸碱度发生改变时, 对作物的伤害能降到最低。所以要常使用有机肥, 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 改良土壤, 提高其供肥的能力。富含有机物的土壤还可以促进生物的活动。如蚯蚓的活动, 可以增强土壤转化养分的能力, 提高土壤的供肥强度。

1.3 根据肥料不同效能施肥

有机肥是大多数农作物的必用肥, 大多作基肥使用, 施肥的有效期比较长。有机肥多以畜禽的粪便、秸秆和沼气渣等富含有机物的资源为材料。这样的农家肥需要发酵、醅腐, 效果才最好。水溶性肥是可以完全溶于水的多元复合肥料, 因为溶于水, 作物可以完全吸收, 而且肥效很快。现在, 还有缓控释肥, 释放肥效比较慢, 但可以一次施肥终身受用, 减少劳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测土配方肥。根据不同的作物, 不同的土壤以及土壤的供肥性能, 有针对性研制出的专用肥。测土配方肥实现了既节约又高产的目标。

2 不同施肥量对水稻和甘蔗经济效益的影响

2.1 不同施肥量对水稻的影响

2.1.1 整地施肥

根据水稻的需肥要求, 插秧植稻前的整地时期就要施用基肥。农家基肥所含的养分比较全, 除了水稻必需的N、P、K以外, 还有其他微量元素。有机肥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整地深翻时, 施好基肥能够保证水稻的前期需肥量, 有利于水稻的前期生长。

2.1.2 管理施肥

2.1.2.1 分蘖期施肥

分蘖期是水稻生长期中第1个吸肥高峰期。分蘖期要注意及时补充肥料, 但也不能大量施肥, 肥量过足会让植株生长过于繁茂, 引起无效分蘖, 甚至会引起生长期的延长, 而推迟岀穗。或分蘖过多, 穗肥跟不上, 造成岀穗不齐、岀穗小的现象。这都是没有合理施肥的结果。分蘖期施肥要根据分蘖的规律进行, 分蘖初期分蘖少、慢, 所需要的养分就少, 此时不能大量施肥。到了分蘖盛期, 就应该追补蘖肥, 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所以分蘖期施肥最好视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式最好。

2.1.2.2 穗期施肥

拔节长穗期要巧施穗肥, 穗肥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此时要根据具体的稻苗生长的情况而定。促花肥的使用更要慎重对待。尤其前期分蘖正常, 秧苗生长良好的水稻, 不必追加促花肥。而对于分蘖较少, 瘦弱泛黄的秧苗可在抽穗前30d左右施一定量的促花肥。对于保花肥, 则要求只要是正常生长的秧苗都需要追施一定量的保花肥。这对后期的粒重和产量影响都比较大。水稻抽穗到成熟期, 所需钾肥是总量的1/4, 所以保花肥以钾肥为重, 正常生长的稻田, 最好每667m2追施5~8硫酸钾。穗肥的使用要根据品种、气候、土壤等因素, 合理巧施以提高结实率。

2.1.2.3 灌浆结实期施肥

灌浆结实期的肥药并施是保证产量的前提。此时要严谨施肥以防早衰和贪青倒伏。水稻灌浆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也比较大, 此时施肥可施水溶肥, 吸收快, 肥效的利用率高。齐穗后还要及时喷施粒肥, 叶面喷施氮素肥, 能够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防止早衰。或喷磷钾肥, 可提高结实率, 促进早熟。也可以根据需要喷施生长调节剂, 以改善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作用, 促进籽粒的成熟。一旦肥效达不到, 就可能会出现秕粒, 减少产量。

2.2 不同施肥量对甘蔗的影响

2.2.1 甘蔗需肥特点

甘蔗的需肥量是比较大的。N、P、K中, 对K肥的需求最多, N次之, P较少。研究表明, 每生产1000kg蔗茎大致需从土壤中吸收钾2.0~2.7kg, N2.0~2.3kg, P1.4~1.7kg。甘蔗的生长期比较长, 对肥料的需求开始的苗期和最后的成熟期比较少, 而对中间的生长旺盛期需求较大。幼苗期对N肥的需求比较大, K肥和P肥较少。生长期所需养分占一生养分的50%, 所以要及时补充营养, 避免缩苗。

2.2.2 甘蔗施肥原则

2.2.2.1 基肥

基肥要以有机肥为主, 农家有机肥要进行腐熟处理, 避免苗期病虫害。一般每667m2施1500~2000kg。基肥要在整地开沟时, 埋于沟底, 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

2.2.2.2 追肥:

追肥分为苗肥、分蘖肥、茎的伸长期, 此时肥料不能直接与苗茎接触, 以免烧苗。

苗期的肥效跟得上能够促进叶片的生长, 促进分蘖;如果施肥不足, 苗小, 蘖少, 发育不良, 将会导致产量的下降。

分蘖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施肥。如果幼苗生长健壮, 施肥宜少, 如果幼苗长势较弱, 则应该增加施肥量。分蘖期对N和K的需求较大, 所以宜施高氮高钾的复合肥, 兑水穴施, 及时覆土, 保证肥效。

茎的伸长期是关键时期, 此时应多施氮肥, 加强生长。每667m2施高氮肥15~20kg, 使之达到最大生长量。此时, 施肥和培根同时进行, 以增强抗倒伏的能力。成熟期, 则不宜大量施肥, 尤其是收获前更应该减少氮肥的施入, 以提高糖分。

2.2.3 对甘蔗不同施肥量的对比试验

不同的施肥量对甘蔗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 根据对比试验可以很醒目的看出施肥量的不同对甘蔗的影响。试验设3个施肥量处理, 分别为 (见表1) :

A组:施用25%复合肥3820kg/hm2, 其中基肥施1270kg hm2, 攻蘖肥施980kg/hm2, 攻茎肥施1570kg/hm2;

B组:施用25%复合肥2930kg/hm2 (中) , 其中基肥施980kg/hm2, 攻蘖肥施750kg/hm2, 攻茎肥施1200 kg/hm2;

C组:施25%复合肥2000kg/hm2, 其中基肥施665kg hm2, 攻蘖肥施515kg/hm2, 攻茎肥施825kg/hm2;

D组:以不施任何肥料作空白对照。

按照甘蔗当时收购价273元/t, 复合肥1200元/t。其他的投入成本按市场价结算。

由上表可以得出施用相同的复合肥, A组施肥量最高, 其产量也最高, 较C组增产明显, 与B组相比差异不大。产量高, 纯收入就高, 其经济效益与施肥量是成正比的。具体的施肥方法要根据土壤、气候以及甘蔗的生长状态而定。

3 结语

施肥要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恰当施肥, 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肥效。施肥量不够, 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 施肥量过剩则会造成浪费, 甚至会产生“过犹不及”的肥灾结果。所以, 对作物施肥要适时适度, 要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期的需要及时调整肥料的元素比例, 以保证作物苗壮、茎粗、实满。提高作物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是对作物施肥的目的, 所以“科学合理”才是我们对作物施肥的最高原则。

参考文献

[1]张洪昌, 赵春山.作物专用肥配方与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 .

[2]余运岚, 许启新, 袁绪山, 杜娟.不同施肥水平对广两优96等杂交中稻经济性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 (11) .

[3]陆国盈, 将明明, 韩世健, 等.水磷藕合对甘蔗经济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 (32) :18107-18109, 18131.

不同作物 第7篇

我灌区目前实施的主要工程节水措施有渠灌、管灌、大田膜下滴灌、温室滴灌等。通过节水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灌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达到了高效、节能、节水、省肥、省工、增产等目的,提高了灌区农民的种植效益,增强了农民的种植信心。

1.1 渠灌

“U”型渠道较土渠具有水流条件好、流速快、便于管理的优点,同时可减少渗漏损失97%左右。经测算,灌溉水利用率由原来的0.61提高到0.84,较土渠亩可节约水量38 m3左右。

1.2 管灌

管灌具有高效、节能、节水、省工等特点。地下管道代替原来土渠后,提高了灌水速度和灌水效率,可将渠系水利用率提高到98%左右,节能20%左右,亩节水68 m3,节水率为20%左右;同时,还可减少水渠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且管理方便,亩可省工2~3个工日。

1.3 大田膜下滴灌

经实测,大田膜下滴灌比常规地面灌节水48%,亩节水200 m3,可省地2%~5%.另外,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农药10%左右,杀虫效果好,将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0%左右,节省了20%左右的机耕费,作物产量提高了9%左右。

1.4 温室滴灌

温室滴灌可使土壤始终保持疏松状态,保证作物根部的通透气能力;提高作物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减少水肥的深层渗漏,水的利用率在90%~95%之间,可节水30%左右,节肥20%左右;可有效降低温室内的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病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可以节约耕地2%~5%;可有效减少灌溉,达到方便、快捷和高效的目的;亩增产达30%以上,灌溉均匀,因为每个滴头水量是一定的,所以能实现精准灌溉。

2 灌水效益对比

2016年,我灌区的毛灌溉综合定额为394 m3/亩,通过近几年节水措施的实施,结合我灌区实施的农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和差别水价制度,我们对几种不同灌水模式下作物采用算水帐、作比较方式进行了效益分析,下面是2016年对灌区种植的玉米和温室滴灌辣椒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分析如下。

严格实行农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具体幅度和标准:①超定额用水30%(含30%)以下的,超定额部分按相应计量水价的150%收取水费;②超定额用水31%~50%(含50%)的,超定额部分按相应计量水价的200%收取水费;③超定额用水50%以上的,超定额部分按相应计量水价的300%收取水费。

农业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具体范围和标准:①对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大田实施滴灌的种植作物,在亩配水定额内,按执行水价,水费优惠50%,地下水水资源费免征;②对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小麦、大麦、露地平作玉米等作物,在亩配水定额以内,按执行水价,水费上浮50%;③特色林果种植和生态用水,在亩配水定额内,按执行农业用水价格的50%计收。

3 几种不同灌溉模式下节水效益分析

渠灌:全生育期灌水5次,分别灌77 m3/亩、75 m3/亩、78 m3/亩、75 m3/亩,泡地105 m3/亩,亩灌溉定额为410 m3/亩。较土渠灌溉节水38 m3,节水率为10%左右,单方水效益较土渠灌溉高0.44元/m3。

管灌:全生育期灌水5次,分别灌70 m3/亩、67 m3/亩、70 m3/亩、68 m3/亩,泡地105 m3/亩,亩灌溉定额为380 m3/亩。较土渠灌溉节水68 m3,节水率为20%左右,单方水效益较土渠灌溉高0.86元/m3。

大田滴灌:全生育期灌水12次,苗期-拔节期灌水2次,共30 m3/亩;拔节-抽雄期灌水4次,共70 m3/亩;抽雄-灌浆期灌水3次,共58 m3/亩;灌浆-成熟期灌水3次,共52 m3/亩。亩灌溉定额为210 m3/亩,较土渠灌溉节水238 m3,节水率为50%左右,单方水效益较土渠灌溉高4.57元/m3。

温室滴灌:温室滴灌辣椒全生育期灌水27次,每次灌水1 4 m3/亩左右,亩灌溉定额为359 m3/亩。较传统沟灌辣椒灌溉节水1 0 2 m3,节水率为22%左右,单方水效益较传统灌溉高29.7元/m3。

不同作物 第8篇

植物对重金属都有一定的吸收能力[3], 由于植物生长特性及遗传特性的不同,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利用作物对土壤污染元素不同富集特性, 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有选择地栽培食用部位污染物积累少的作物, 可以减少作物产品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富集[4], 作物对重金属吸收越少, 人体食用作物产品后对健康影响也越小, 这样能有效降低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本文根据成都市传统种植习惯, 研究成都平原不同大春作物种类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 比较不同大春作物种类的吸收能力, 筛选对重金属低富集的作物种类, 为在重金属污染区调整种植业结构、减轻农产品重金属污染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6类大春作物分别为水稻、玉米、红薯、茄子、冬瓜、甘蓝, 作物品种见表1。

1.2 供试土壤

供试土壤为成都市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均匀的水稻土, 3个试验点分别以紫潮田土属、灰棕潮田土属和冲积黄泥田土属3种土壤类型为代表。3个试验点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情况见表2。

1.3 试验方法

在每个试验点分别以6类作物为6个处理, 每个处理3次重复, 每个小区面积为20m2, 各处理间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各处理及重复间开沟隔离。

各类作物的播种方式、播种 (移栽) 期、栽培密度、采收期、施肥量见表1。每类作物用三元复合肥 (15-15-15) 35kg/667m2作底肥, 播栽前一次性施用。水稻返青期追施尿素 (N46%) 6kg/667m2, 拔节期施用尿素5kg/667m2、氯化钾15kg/667m2;玉米提苗肥施用尿素5kg/667m2, 攻苞肥施用尿素10kg/667m2、氯化钾10kg/667m2;红薯底肥中加入有机肥 (菌渣) 200kg/667m2;茄子开花期追施三元复合肥17.5kg/667m2, 结果期施用三元复合肥17.5kg/667m2;冬瓜开花期追施三元复合肥17.5kg/667m2, 结果期施用三元复合肥17.5kg/667m2;甘蓝苗期、结球期分别追施尿素5kg/667m2、氯化钾5kg/667m2。供试肥料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GB/T23349-2009的限定值。

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常规栽培管理相同且各处理间保持一致。

1.4 检测方法

采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 (AFS-230E型) 测定作物产品样品中砷、汞总量, 耶拿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Jena-ZEEnit700P型) 测定样品中铅、镉总量。

作物产品检测参照食品检测国家标准, 砷的测定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5009.11-2003) ;汞的测定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T5009.17-2003) ;铅的测定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5009.12-2010) ;镉的测定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 (GB/T5009.15-2003) 。

1.5 评价方法

试验作物产品重金属污染评价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GB 2762-2012) , 其中6类大春作物产品重金属限量指标如表3所示。

1.6 数据处理

本试验数据使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潮田土属试验点6类大春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紫潮田土属试验点6类大春作物重金属平均含量见表4。通过方差分析可知, 各类作物处理间砷、汞、铅、镉含量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通过LSD法多重比较, 对于重金属砷的吸收, 玉米含量最高, 与其他作物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和水稻吸收汞的能力极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对于重金属铅的吸收, 水稻含量最高, 与其他作物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茄子、冬瓜和甘蓝吸收较少, 与水稻、红薯和玉米差异显著;水稻吸收镉的能力极显著高于其他作物。水稻的镉含量超过限量指标, 其他作物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限量指标。

注:同一列中的相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作物的重金属含量在0.05水平差异不显著, 相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作物的重金属含量在0.01水平差异不显著, *表示重金属含量超过限量指标, 下同。

2.2 灰棕潮田土属试验点6类大春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灰棕潮田土属试验点6类大春作物重金属平均含量见表5。通过方差分析可知, 各类作物处理间砷、汞、铅、镉含量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通过LSD法多重比较, 对于重金属砷的吸收, 红薯和水稻含量最高, 与其他作物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水稻吸收汞的能力极显著高于其他作物, 茄子、冬瓜和甘

mg/kg

蓝对汞吸收较少, 与水稻、玉米和红薯差异显著;对于重金属铅的吸收, 玉米和红薯含量最高, 与其他作物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水稻吸收镉的能力极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各类作物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限量指标。

mg/kg

2.3 冲积黄泥田土属试验点6类大春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冲积黄泥田土属试验点6类大春作物重金属平均含量见表6。通过方差分析可知, 各类作物处理间砷、汞、铅、镉含量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通过LSD法多重比较, 对于重金属砷的吸收, 水稻和红薯含量最高, 与其他作物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水稻吸收汞的能力极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对于重金属铅的吸收, 水稻和红薯含量最高, 与其他作物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水稻吸收镉的能力极显著高于其他作物。水稻的镉含量超过限量指标, 其他作物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限量指标。

2.4 3个试验点6类大春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综合分析3个试验点6类大春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如表7所示。对于重金属砷的吸收, 6类大春作物的吸收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红薯>水稻>玉米>甘蓝>冬瓜>茄子, 各类作物的砷含量均未超限量指标。6类大春作物对重金属汞的吸收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稻>玉米>红薯>甘蓝>冬瓜>茄子, 各类作物的汞含量均未超限量指标。对于重金属铅的吸收, 6类大春作物的吸收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稻>红薯>玉米>冬瓜>茄子>甘蓝, 各类作物的铅含量均未超限量指标。6类大春作物对重金属镉的吸收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稻>茄子>玉米>甘蓝>冬瓜>红薯, 其中水稻的镉含量超过限量指标, 其他作物的镉含量未超限量指标。水稻样品中的镉含量与供试土壤的镉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三个试验点的土壤镉含量为冲积黄泥田土属>紫潮田土属>灰棕潮田土属, 水稻样品的镉含量也依次为冲积黄泥田土属>紫潮田土属>灰棕潮田土属。其中, 冲积黄泥田土属和紫潮田土属试验点的水稻镉含量均超过限量指标, 灰棕潮田土属试验点的水稻镉含量未超限量指标。

注:Min=Minimum, 最小值;Max=Maximum, 最大值;Ave=Average, 平均值。*表示重金属含量超过限量指标。

3 小结

6类大春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差异较大, 紫潮田土属、灰棕潮田土属和冲积黄泥田土属试验点各类作物对砷、汞、铅、镉的吸收均具有显著差异, 部分水稻籽粒样品的镉含量超过限量指标。

综合分析不同作物种类对4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 水稻对4种重金属的吸收量均较高, 冬瓜、甘蓝、茄子、玉米和红薯对4种重金属的吸收量较低。

综上所述, 建议在重金属污染区调整种植业结构, 增加冬瓜、甘蓝、茄子、玉米和红薯等作物的种植。

参考文献

[1]杨刚, 李燕, 巫林, 等.成都平原表层水稻土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分析[J].环境化学, 2014, 33 (2) :269-275.

[2]张先福, 樊立超, 宋晓平, 等.Hg、As、Cr、Cd在食物链中迁移规律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29 (1) :103-105.

[3]侯锐, 李昆, 刘方炎.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植物吸收累积效应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3, 25 (5) :104-109, 111.

不同作物 第9篇

作物系数是计算农田实际蒸散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其基本定义为作物的实际蒸散量与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比值。作物系数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田实际蒸散量的计算精度[1]。影响作物系数的因子主要有作物种类与品种, 气候条件, 土面蒸发, 作物生育阶段, 根区土壤水分状况及田间管理水平等[2]所以, 确定作物系数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专门的田间试验, 在能够控制或监测进出水量的试验处理内实测某种作物在水分适宜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 从而反求不同时段的作物系数。本文通过盆栽试验, 研究了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不同氮肥条件下的大豆作物系数, 为科学的灌溉和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条件和研究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进行。该地区地处嫩江中游右岸, 地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四季冷暖干湿分明, 全年平均气温2.6℃, 无霜期150天, 年平均活动积温2263.7℃, 全年日照时数1791h, 生长季节日照时数1303.9h,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5.2mm, 雨量集中于7~9月。甘南县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以春旱为主。春旱的主要原因:春季降雨少, 每年春季降雨40mm左右, 占全年降雨量的8.9%;蒸发量大, 4、5月份的蒸发量达409.4mm, 接近全年降水量;春风强, 4、5月份八级以上大风日平均7.4次, 占全年的50%, 加大了蒸发量;土层薄, 质地粗, 不保水、跑风土面积大。

1.2 试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大豆盆栽试验, 品种为垦农18。试验设在移动式防雨棚内进行。选用规格为高33cm×口径31cm的塑料桶, 供试土壤为过筛的黑钙土。每盆保苗5株。土壤水分使用电子天平用称重法来控制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 每天下午17:00逐日称重并补水至控水标准直到作物成熟。将大豆生育期划分为苗期、分枝、开花、结荚、鼓粒5个生育阶段。肥量 (氮) 设4个水平, 分别为:N1:0.53g/盆;N2:1.81g/盆;N3:3.09g/盆;N4:4.37g/盆;注:P:1.77g/盆;K:1.68g/盆。

水分:每个生育阶段设1个水分受旱处理水平 (土壤含水量以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比计算) , 即中度受旱 (水分下限60%) 其他生育期为水分适宜处理。同时还设有一个全生育期水分适宜 (水分下限80%, 即与不同阶段不同亏水程度形成对比的对照处理) 和一个全生育期丰水处理 (水分下限90%) 。共计28个处理, 设三次重复。 (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计算。

参考作物是一种理想的作物, 1979年国际粮农组织 (FAO) 所定义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为:高度均匀一致 (8-15cm) , 生长旺盛, 无病虫害, 完全覆盖地面, 土壤水分充分供应条件下的绿色矮科作物的蒸发蒸腾。1992年又 (FAO) 对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进行了重新定义, 即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为一种假想参照作物冠层的腾发速率, 假想作物的高度为0.12m, 固定的叶面阻力为70s/m, 反射率为0.23, 非常类似于表面开阔, 高度一致, 生长旺盛, 完全覆盖地面而不缺水的绿色草地蒸发蒸腾量[3,5]。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计算方法有许多种, 在的作物需水量, 美国国家灌溉工程手册和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中, 都列举了过去应用较多, 影响面较广的四种方法:Penman-Monteith公式方法, 辐射法, 温度法, 蒸发皿法。FAO推荐首选使用Penman-Monteith公式方法, 之所以推荐使用此方法是因为这一方法以能量平衡和水汽扩散理论为基础, 既考虑了作物的生理特征, 又考虑了空气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具有较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较高的计算精度[1,2,6]。

式中:ET0-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mm;Δ-温度~饱和水汽压关系曲线在T处的切线斜率;T-平均气温, ℃;ea-饱和水汽压, kpa;ed-实际水汽压, kpa;γ-湿度表常数, kpa/℃;Rn-净辐射, MJ/m2·d;G-土壤热通量, MJ/m2·d;U2-两米处的风速, m/s。

2.2 不同氮肥条件下的作物系数的确定。

作物系数是田间实际作物的蒸发蒸腾量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比值[2,4]

式中:Kc为作物系数, 反映不同作物的区别ETc为作物潜在腾发量即作物需水量, mm;ET0为参考作物的蒸发蒸腾量, mm。

根据计算得到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及实测得到的大豆需水量, 利用作物系数计算公式, 分别计算以旬为时段和以生育期为时段的作物系数, 将计算结果绘制成图1, 图2。

是以生育期为阶段的大豆作物系数呈前期小, 中期大, 后期小的特点, 这说明Kc与大豆从生长初期-生长发育阶段-生长旺盛期-衰退期的变化程度及生理变化过程相符;不同氮肥条件下, 整体上呈随着肥力的增加, Kc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并且氮肥较多时即N3、N4时从分枝到开花增加的幅度与其他相比较大。这说明随着氮肥增加, 植株的ETc逐渐变大。

3 结论

3.1

以生育期为时段的大豆作物系数呈前期小, 中期大, 后期小的特点, 这说明Kc与大豆从生长初期-生长发育阶段-生长旺盛期-衰退期的变化程度及生理变化过程相符。

3.2

不同氮肥条件下, 以生育期为时段的大豆作物系数在初期, 肥力对Kc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但整体上呈随着肥力的增加, Kc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并且氮肥较多时即N3、N4时从分枝到开花增加的幅度与其他相比较大。这说明随着氮肥增加, 植株的ETc逐渐变大。

3.3 以旬为时段的大豆作物系数整体上也呈前期小, 中期大, 后期小的变化过程。

肥量不同时, 作物系数也有所不同, 不同肥量之间的作物系数的关系为:N4〉N3〉N2〉N1。

参考文献

[1]纪瑞鹏, 班显秀, 张淑杰.辽宁地区玉米作物系数的确定[J].农业环境科学, 2004 (4) :246-247.

[2]山仑, 康绍忠, 吴普特.中国节水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147-154.

[3]罗金耀.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49-55.

[4]刘钰.对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的严正[J].农业工程学报, 2000, 16 (5) :26-28.

[5]世彰, 索丽生.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系数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试验研究[J].2004, 1:17-18.

不同作物范文

不同作物范文(精选9篇)不同作物 第1篇关键词:作物,茬口,轮作茬口特性是指耕作和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 它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