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范文
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范文第1篇
青扶贫领办〔2007〕29
2007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
明年工作要点
2007年工作总结
我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在市区领导、部门、企业的大力支持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按照“三个集中”“三新突破”的要求,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程,坚持走城乡统筹、四位一体、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之路,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全区19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682元,增幅达17.2%,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芦稿等17个贫困村达到动态管理要求按时退出贫困村行列。
(一)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整合帮扶资源,集中组织全区72个区级部门、82家驻区企业加上“四联系”的9位区级领导、9 -1-
位市人大正副主任、11个市级部门、6位市委组织部下派处级驻村干部与19个贫困村对接,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食用菌、伏季水果、生猪、家禽等农产品基地和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全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投资项目28个,投入项目资金3350万元,贫困村农民从第一产业收入人均增加272元。加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用技术的培训和转移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吸纳贫困村劳动力和到外地务工,全年劳动力转移培训9930余人次,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人数达16648人,劳务输出比上年增加2831人,劳务增收511元/人。目前贫困村农民增收渠道得到拓宽,增收的长效机制已开始形成。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贫困村基础
设施建设。全年共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1935万元,同比增长86.41%,其中市财政投入473万元,同比增长3倍,市区两级部门帮扶资金951万元,企事业单位帮扶资金10万元,农民投工投劳27742余个;全区贫困村修建村组道路52.2公里,其中:水泥路43.6公里,柏油路3公里,碎石路4.6公里;建蓄水池285口,添置抽水设备1台,打机井79口,整治提灌站9座,整治堰塘147口,整治沟渠43.5公里,解决了7244人、6844头牲畜饮水问题;改造贫困户住房97户,建筑面积3580平方米;实施“三改”农户665户,新建沼气池897户;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新建和改建村活动室12个,建筑面积2818平方米;建村级-2-
卫生站11个,建筑面积626平方米。各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一是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
在上年基础上我区对《青白江区财政扶贫项目管理文本》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下发《关于庄昭友等贪污挪用扶贫资金情况通报》(青扶贫领办﹝2007﹞2号文件,将贪污判刑情况通报各乡镇,以此为鉴,警钟长鸣,不断强化扶贫工作廉政建设。坚持扶贫项目申报走群众议定、镇村认可、技术部门审核、领导同意的科学决策路子。二是下达《关于2007实施“惠民行动”贫困村增收任务分解的通知》青扶贫领办〔2007〕14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贫困村“惠民行动”扶贫解困要实现的工作目标。三是及时跟踪扶贫动态、领导调研视察等新闻事件,切实做好信息报送工作。经统计,全区报送区农发局及农经信息中心19条,报送市扶贫办29条,其中转收编发信息10条,成都市《扶贫开发简讯》登载使用21篇。区扶贫办编发青白江区《农村扶贫简讯》达6期,及时跟进和反映了挂钩帮扶领导、部门和企业帮扶情况与成效,有力地促进和强化了我区对口帮扶工作。四是通过《关于表彰2006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的决定》(青委发〔2007〕8号)对3个扶贫任务乡镇、3个贫困村、8个区级部门和18家企业予以了表彰,大力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3-
(四)开发合力明显提升。为使全区对口帮扶工作的深入开
展,年初制定了《关于做好2007农村扶贫开发帮扶工作的意见》(青扶贫领发〔2007〕1号)。要求区委办等四大部门继续牵好扶贫这个头;各扶贫任务乡镇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负责制;各贫困村要主动上门向帮扶单位汇报,积极争取支持;各帮扶单位要建立健全日常帮扶信息报送制度,及时通报对口帮扶工作情况。
2007年我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
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二是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还不够,贫困村“等、靠、要”的思想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三是镇村抓扶贫开发的力度还不够大,思路还不够宽,农民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
明年工作要点
坚持“三个集中”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
把推进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一体两翼”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把转移贫困村劳动力与推动贫困村农户向
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向城镇和集中居住点集中居住结合起来,整村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主要工作目标是:积极为新一轮扶贫开发探索工作并建言、献计和献策;努力实现清泉镇红星村、五桂村达到动态管理退出标准并在2008年末按时退出贫困序列。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坚持科学发展是扶贫开发的第一要
-4-
务,脱贫致富、改善民生是扶贫开发的根本任务。瞄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产业,在产业开发过程中,打好“三张牌”。第一是要打好“资源牌”。要合理、有效和可持续地利用开发资源,通过资源开发,培育支柱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推动农民致富。第二是要打好“特色牌”。要从实际出发,培育特色经济。第三是要打好“生态牌”。生态问题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农业要努力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无公害和有机的食用产品。同时,在产业推进过程中实施“三个战略”:一是坚持产业化,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注意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坚持市场化,实施开放推进战略。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注意引入大企业。三是坚持标准化,实施品牌驱动战略。要培育属于自己的精品名牌。
二、切实改善民生。一是结合实际继续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
建设,着力推进道路、饮用水问题的解决。二是加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落实。不断推进合作医疗,不断提高合作医疗点的医疗水平。逐步建立帮困扶贫的“惠民中心”,对特困群体,特别是绝对贫困人口给予特殊关爱。三是抓好职业教育、农民工培训、在职教育以及“9+X”教育。搞好“两免一补”,突出抓好和推进寄宿制教育。探索推进“9+X”教育。抓好职业技术教育,注意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提高外出务工收入。四是充分认识移民搬迁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实际出发,充分借助工商企业界力量,积极推进生态移民。
-5-
三、整合、有效利用扶贫资金。要紧紧围绕增加群众收入这
一目标,大力整合帮扶资源,财政扶贫、以工代赈扶贫、对口帮扶援助、地方配套等扶贫资金要集中和捆绑使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方面的投入开发力度并取得更好效益。
四、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扶贫新格局。继续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积极探索新的扶贫帮困的合作方式,拓展扶贫领域,扩大扶贫规模,提高扶贫水平,实现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与贫困地区资源、市场优势的结合。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的培养。调动全党全社会参与扶贫帮困热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不苦等,苦干不苦熬,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主动性激发出来,把创造性发挥出来,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把外部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形成相融互动的对接机制,因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推进富民奔小康。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6-
附件:2007扶贫工作统计表
主题词:农村扶贫工作总结要点
送:国清,志刚;
市扶贫办;
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
各乡(镇)街道办,区级各部门。
成都市青白江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11月27日印发
(共印120份)
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和动力用电越来越大。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一片杂乱无章,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将受到制约。加强能源的开发和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水电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十二五”计划的重要目标。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根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当年10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书中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水电,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15 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2.9 亿千瓦(含抽水蓄能)。
面对新一轮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扩大内需拉动新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存环境质量,通过水电建设开发,掀起新一轮水电高潮,对营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水电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电是一种经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之所以说它经济,是因为水电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调节电源,水电在水力发电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与抗旱、防洪、农业灌溉结合起来,取得更大的社会综合效益。水电与燃烧矿物资源获得电力相比较,每一千瓦时水电电量大约可以减少原煤用量500克和二氧化碳排放量1100克。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我国人口而言十分有限。在未来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电力的比例将不断扩大,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水电建设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相比,水电开发为缓解资源短缺和减少相应环境污染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震惊世界的5.12中国汶川大地震中,房屋、道路、桥梁等建筑物由于遭受8级地震破坏而发生严重坍塌和破坏,造成严重次生灾害,在震区众多的大中小型水坝、水电站,没有一座因为8级地震而发生溃坝,造成次生灾害,经受住了最恶劣环境的考验。而2011年3月的日本核电事故,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使人们一直心存余悸。然而,我国水电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在能源发展领域中独枝一秀。
二、小水电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的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巨大,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据水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可开发农村水能资源约1.2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截止2012年年底,全国农村水电站总装机6500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000多亿度。我国二分之一的地域、三分之一的县、四分之一的人口主要依靠农村供电,就中国的国情来说,东部沿海发展较快,用电量大,西部发展较慢,山区多,水资源丰富。西部或中部一些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用电负荷较分散,大电网难以覆盖,集中供电成本较高,而这些地区的小水电资源往往十分丰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发挥小水电就近开发、就近供电、发供电成本低的优势,小水电就地成网,就地供电能切实降低发、供电成本,降低电价,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减少我国峰电不足状况。
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筹考虑小水电开发和偏远山区农网改造工作,切实降低农村电价,更好地服务“三农”,是保证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
三、小水电在当地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带动作用
1、以工程建设拉动发展构建和谐
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改善一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开发小水电既解决当地用电问题,又培育当地优势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形成农村社会生产力,把当地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以电气化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小水电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能促进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如使一些壮工从单一种植业转向工程技术类的行业或生产加工服务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2、水电开发形成生态产业链
水电开发引起了一系列产业带动链,水电建设不仅解决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用电需求,缓解电力供需矛盾,而且优化了能源结构,开发了当地优势产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水电梯级开发中,水库可以蓄水抗旱,可以调节水源进行土地优化,提高粮食产量,并可以渔业养殖等多种经营对当地资源充分利用,从而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小水电建设开发为投资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使企业有能力反哺社会,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据水利部水电局2012年度报告指出:自2009年以来累计安排项目242个、已有105个建成发电、新增装机21.2万千瓦,解决了60多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保护森林面积220万亩。
四、小水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途径
当前水电开发已从经济制约和技术制约转为生态环保制约,工程建设面临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实现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必须将工程建设从纯粹的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将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1、小水电开发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要把切入点放在生态环境与水电开发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到边建设边保护,要加强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水土保持,进行设计优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2、统筹好水电开发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流域水电开发产业带动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快,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工程建设牵扯面广,直接涉及地方利益,影响因素较多。因此水电建设开发中,要把电站的“三通一平”与地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尽可能结合起来,推动相关产业链中自然资源开发、种植、服务等行业配套进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移民安置工作,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文化教育、医疗等条件。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让广大农民就近上岗,促进劳动就业,让地方百姓真正感到水电开发带来的实惠。
3、适应市场变化,利用多种途径为小水电发展提速
根据当前中国中小水电资源和市场情况,首先以收购兼并为重点,进行资源整合,防止设备资源的长期闲置,增加装机容量和技术的改造,提高盈利能力;其次,积极筛选优良的水电资源点,投资建设经济效益好的新电站,确保水电建设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为解决小水电建设资金不足,除申请政府财政支持外,还要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利用国外和国内两个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实现外延发展。融资对象包括:基金、境外股市、银行、保险及其他投资机构、实业资本等。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债务融资、项目融资和银行贷款等。通过股权融资、债务融资、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小水电开发发展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4、加大水电技术升级,使水电成为新农村建设推动力
加大科技开发投入,逐步实现水文自动测报,水库优化和梯级优化调度,提高水能资源利用率。及时把握世界水电科技发展趋势,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优化设计,不断改进,缩短水电开发周期。同时当地政府支持和保护开发企业,特别是小水电并网发电,并按当地电力供应的实际情况,优化上网价格,加快投资企业的资金回笼,为水电的良性开发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水电开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
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