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型药疹范文
固定型药疹范文(精选9篇)
固定型药疹 第1篇
苯巴比妥为镇静催眠药, 阿托品为抗胆碱药, 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等作用。术前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阿托品分别具有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及减少腺体分泌的作用, 通常作为术前30min的基础麻醉药[1]。苯巴比妥、阿托品可出现过敏反应, 如皮炎、红斑等, 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大疱、剥脱性皮炎、甚至呼吸循环衰竭[2]。我院于2012年9月收治环状混合痔1例, 术前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阿托品致固定型药疹, 经积极治疗与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 女, 28岁。2012年9月因肛门便后异物外脱伴胀痛加重1个月, 由门诊拟“环状混合痔”收入本院肛肠科。体格检查 (PE) :神清, 气平, 心肺听诊无殊, 腹平软、无压痛, 双下肢无水肿。肛检视诊:肛门外观不平整, 肛周环状皮赘松弛伴齿线上暗红色黏膜团隆突明显, 尤以截石位3、7、11点方向为甚;指诊:肛管无狭窄, 肛门收缩力正常, 肛门截石位3、7、11点齿线上黏膜隆起, 直肠内未扪及实质性肿块, 指套无染血。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尿分析示隐血 (±) , 镜下红细胞2~3个/HP, 白细胞7~9个/HP, 询问患者无明显尿路刺激症状, 故考虑污染所致, 暂不做特殊处理, 嘱患者注意保持外阴清洁, 多饮水, 必要时择期复查尿常规。于2012年9月14日在静脉麻醉下行直肠黏膜环切术, 术前30min按医嘱常规予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后2min, 患者主诉会阴部轻度麻木瘙痒, 但无皮疹及皮肤颜色改变, 未行特殊处理, 按原计划行手术治疗, 手术顺利, 术后安返病房。于术后2h患者主诉伤口疼痛轻, 口唇及阴唇水肿明显, 伴轻度瘙痒, 肛周皮肤无瘙痒。追问病史, 患者述分娩时剖腹产后也曾发生口唇及阴唇水肿, 且述注射术前针后即曾有口唇麻木感觉, 因当时无口唇异常, 故未作特殊处理。经皮肤科会诊后, 诊断为固定型药疹, 予以抗菌、消炎、抗过敏等对症处理,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 患者恢复良好, 于2012年9月25日顺利出院。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对于疾病、手术和治疗常伴有恐惧、焦虑情绪, 且术后伴有口唇及会阴水肿, 更易引起紧张情绪。应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2.2 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观察患者神志、伤口出血、皮肤温湿度情况, 每天询问患者皮肤有无瘙痒及局部有无刺痛、灼痛, 观察身体部位有无红斑或水疱, 口腔黏膜是否有溃疡或白色分泌物。观察体温变化, 使用激素后有无血压升高、头痛等不适, 注意观察心率、有无心肌受损,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3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 必要时予半流质饮食。禁食油腻、辛辣、海鲜发物及刺激性食物, 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 勿饮酒, 可食排骨薏米汤。应告知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配合饮食治疗, 才能达到更好治疗目的与效果。
2.4 会阴部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 每次两便后, 用温水清洗会阴部, 每天用0.5%碘伏棉球消毒会阴2次。用50%硫酸镁 (硫酸镁粉50g加热水100ml配制) 白天持续湿热敷[3], 以双层无菌纱布浸湿后, 敷于会阴水肿处, 纱布块面积稍大于红肿范围, 待纱布稍干后, 另换50%硫酸镁纱布块 (如50%硫酸镁水已冷却, 可放在开水中将其加热) , 如此方法持续使用, 并辅以特定电磁波谱 (TDP) 治疗仪照射会阴部, 每天2次, 每次30min。照射方式:双侧大腿分开, 仪器置于双侧大腿之间, 正对患处, 照射距离为20cm, 以患者自觉舒适之热感为度, 治疗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 观察局部反应。
2.5 口腔护理
用0.9%生理盐水棉球口腔护理每天2次, 保持口腔清洁, 注意动作轻柔。
2.6 针对性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洁净的病房环境, 保持空气新鲜通风、温湿度适宜, 病房空气消毒每天2次, 请家属配合减少探视陪护人员, 防止继发感染。每天皮肤护理2次, 勿用热水、肥皂洗澡, 勿晒太阳, 每天换干净柔软衣物。嘱患者尝试站立小便并少量多次饮水, 每次100ml左右, 每天8次, 促进药物排出, 并予床边伤口换药每天2次。
2.7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终身禁用此药, 并在就医时主动向主治医师提供过敏史。平时穿着柔软棉质衣物, 保持床单位洁净平坦。切勿搔抓会阴部皮肤, 以免感染, 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 保持心情舒畅, 并定期到医院检查随访。
3小结
成年人苯巴比妥、阿托品所致过敏反应临床上较少见, 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但过敏是一种严重的变态反应, 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和死亡, 且为改变术后治疗转归的重要因素[4]。本例提示, 虽然此过敏反应少见, 但由于个体差异, 仍应密切注意其过敏反应, 并做好应急处置的临床准备。通过此例患者的护理, 笔者体会到加强心理护理、正确饮食指导摄入、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加强皮肤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辛晶, 张丽, 李红.苯巴比妥钠、阿托品肌内注射致固定型药疹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1) :2534.
[2]陈战巧, 雷文生.苯巴比妥钠、阿托品肌注致固定型药疹1例[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6, 23 (2) :108.
[3]娄秀清, 刘燕.产后会阴水肿20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 :4.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治疗体会 第2篇
【关键词】热毒宁;剥脱性皮炎;药疹
【中图分类号】R758.2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7-0129-01
剥脱性皮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以全身性或近于全身性皮肤弥漫性发红或持续性剥脱为特点的皮肤炎性反应,由药物引起者称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重症药疹之一。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潮红、肿胀、脱屑,病情发展迅速,重者皮肤肿胀明显,伴有大量渗液脱屑、手足鳞屑较厚、呈手套或袜套状脱落,口腔红肿,口唇、口角脱屑干裂,黏膜损伤等。急性发作者发热,肝脾肿大、电解质失衡,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因继发感染或全身脏器衰竭而危及生命[1-2]。笔者在临床中将热毒宁配合中药外洗剂治疗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某,女,6岁,因“面部、胸背部皮肤红肿脱屑7d”于2014年4月4日以“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收入院。患者亲属代诉7d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口唇周围出现少许红色小疱疹,伴红肿瘙痒不适,于当地诊所静滴先锋霉素治疗,次日晨起出现面部红肿,胸背部皮肤潮红瘙痒脱屑,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入院症见:面部、口眼红肿,睁眼、张口困难,面部、胸背部皮肤潮红肿胀瘙痒、大片脱屑伴少量渗液。入院后予以静滴热毒宁(国药准字:Z20050217)、美能对症治疗,热毒宁注射液1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配合自拟中药外洗剂局部治疗,组方:黄芩15g,黄柏15g,白芷15g,白鲜皮15g,苦参15g,蛇床子30g,金银花15g,花椒10g,水煎外用,每次取200ml药液稀释后熏洗患处,每日2次。入院第2日,患者面部口眼肿胀、胸背部皮肤潮红症状明显缓解,睁眼、张口基本恢复正常;第3日,面部口眼肿胀消退,面部、胸背部脱屑减轻;第4日,面部胸背部患处皮肤少许脱屑、肤色欠均匀;第7日,患者患处皮肤恢复正常,痊愈出院;随访1月患者病情无复发反跳现象。
2讨论
目前有研究认为[3],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药物进入机体后,机体对药物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抗原体反应、类过敏反应;很多药物可引起剥脱性皮炎,常见的致敏药物有抗生素、巴比妥类镇静剂、解热镇痛药、抗癫痫类药物等[3-4]。临床中一般以抗炎抗过敏对症治疗为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及治疗感染。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归属于中医的中药毒、药毒、药疹等;多因禀赋不耐,毒邪内侵所致,蕴热中毒,伏于血分,血热妄行,溢于肌表则见红斑泛布,肿胀脱屑[5-6]。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提到:“热极沸腾发为斑。”“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诸病源候论》记载:“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7]。基于以上认识,临床中笔者根据热、毒辨证论治,选用热毒宁配合中药外洗剂治疗剥脱性皮炎型药疹,重在清热解毒。
热毒宁注射液其主要成份为青蒿、金银花和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等作用[8]。青蒿,味苦、辛、性寒,能清热凉血,透散肌表、阴分风热邪毒及入里邪热。现代研究表明[9],青蒿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及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还具有免疫抑制和细胞免疫促进作用。金银花,味苦、性寒,功擅清热解毒,兼可透散表邪。金银花的主要成份为有机酸类、挥发油、黄酮类等,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免疫调节等作用,被誉为“植物抗生素”[10]。栀子,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可清泄心、肺、胃和三焦之火。栀子含有熊果酸、栀子苷、去羟栀子苷等,具有镇静、降温、抗感染、抗微生物作用[11]。上述三药合用,既可使风热之邪从表透解,又能使热毒泄气从内清泄,共奏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达到抗病毒、抗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综上所述,热毒宁配合中药外洗剂治疗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总体以清热解毒为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世荫.药源性皮肤病-实用分类及临床表现[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5):326-326.
[2]张志清,张燕梅,胡永福.药源性剥脱性皮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1(7):418-419.
[3]曹兴梅,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4):67-68.
[4]陈青,唐志华.药源性剥脱性皮炎270例文献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药,2008,12
(8):763-765.
[5]陈修漾,冯燕虹.清解化斑汤治疗剥脱性皮炎2例[J].新中医,2009,9(41):120-121.
[6]罗茂林.双解散治疗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0(5):393.
[7]阮希芳,袭雷鸣,潘月丽.中医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130-132.
[8]余俭.抗菌抗病毒新药-热毒宁注射液[J].中南医药,2010,7(7):548-550.
[9]吴叶宽,李隆云,钟国跃.青蒿的研究概况[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4,19(2):58-65.
[10]庄丽,张超,阿里穆斯.金银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2):378-380.
多西环素致固定性药疹1例 第3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54岁, 65kg, 因解脲支原体感染早期服用过克拉霉素缓释片、左氧氟沙星3周治疗, 未愈, 后做分泌物培养加药敏显示多西环素敏感。患者于2012年12月18日开始口服盐酸多西环素 (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204191) , 100mg, 每日2次, 次日右前臂出现紫红斑, 伴轻度瘙痒, 患者怀疑药物过敏, 于是停药, 停药后症状减轻, 2天后再次口服多西环素, 连服2日, 发现局部红斑颜色加重, 瘙痒加重, 于2012年12月22日到我院皮肤科就诊。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诊情况右前臂见一紫红色水肿性斑疹, 呈类圆形, 直径约4cm大小, 边界清楚。诊断为固定性药疹。嘱停服多西环素, 给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5mg, 口服, 每日1次, 炉甘石洗剂, 外用, 皮疹颜色逐渐变淡, 瘙痒逐渐减轻, 1周后原皮损处留下淡灰黑色色素沉着斑。患者既往无药物不良反应史, 近1个月无其它药物服用史, 既往未服用过多西环素。
2 讨论
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的皮肤和 (或) 黏膜的不良反应, 起病急。固定性药疹是药疹中较常见的一种疹型, 其形态较特殊, 易识别, 皮疹特点是限局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 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 愈后留色素沉着, 发作愈频繁则色素愈深, 每次服用同种药物则在同一部位发生, 亦可同时增加新的损害。常引起固定性药疹据国内统计主要是磺胺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巴比妥类三种药物[1]。本例患者首次服用多西环素后局部起皮疹, 停药后缓解, 再次服用时于原发病灶再发相同症状, 临床表现典型, 故诊断为多西环素引起的固定性药疹。多西环素又名强力霉素、脱氧土霉素, 由土霉素经6α-位上脱氧而得到的一种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 其不良反应有: (1) 以胃肠道反应为多 (约20%) ; (2) 肝损害; (3) 肾损害; (4) 影响牙齿和骨发育; (5) 过敏反应主要是皮疹、荨麻疹、药物热、光敏性皮炎[2]。目前国内文献报道, 多西环素引起固定性药疹较罕见。固定性药疹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已有研究证实细胞免疫在固定性药疹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患者接触药物时, 药物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结合, 由朗格汉斯细胞递呈给真皮或周围淋巴结的淋巴细胞, 产生CD8+效应淋巴细胞群, 患者再返回到表皮产生IFN-γ和TNF-α在内的多细胞因子, 结果导致表皮坏死[3]。目前皮肤科常应用多西环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痤疮、梅毒等多种疾病, 对于导致固定性药疹的药物应终身禁用, 所以建议临床医生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 杜绝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关键词:多西环素,固定性,药疹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23.
[2]陈学谦, 公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5.
固定型药疹 第4篇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是病情严重的药疹之一,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类、巴比妥类等引起。本病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其典型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水疱、 大疱,稍受外力即成糜烂面,形成大面积的表皮松解坏死,易合并感染,形成烫伤样外观[1],触痛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伴高热、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口腔、颊粘膜、眼结膜、呼吸道、胃肠道粘膜也可糜烂、溃疡。严重者常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内脏出血、蛋白尿甚至氮质血症等而死亡。我科2012年12月收治1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病人,经积极治疗与护理后,病人治愈。现将其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周成文,女,31岁,患者因牙痛口服卡马西平3天,2天前患者眼结膜出现充血、疼痛,口唇干裂、麻木,当天下午开始出现全身发冷、发热,未测体温,自行口服三黄片,感冒胶囊,1天前面部、躯干、四肢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口唇及口腔黏膜溃烂,结膜充血加重,睁眼困难。测体温38.4°,患者入院后全身皮肤松解,背部大片表皮剝脱,缺失,渗液多,双手、双足肿胀明显,有多个松解的大疱,会阴部皮肤破溃、糜烂,患者吞咽时疼痛剧烈、有烧灼感,不能进食。治疗给予停用可疑药物、 应用大量激素(甲基强的松龙等)、 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
2护理
2.1预防感染:患者皮损面积较大,皮肤完整性受损致免疫功能下降,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戴手套、口罩;保持室内温度20 ~ 28℃,当采用暴露疗法时室内温度在,28~30℃,湿度在40%~50%;病室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每次30min;定时开窗通风,并注意清洁。使用含氯消毒液清洁地面、擦拭室内物品每日2次。保证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诊疗用具专人专用,并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每日2次。采用暴露疗法 :1.定时翻身,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2.高热护理 患者出现高热,头部用冰枕、腋窝用冰袋物理降温,冰袋用无菌巾包裹。及时更换内衣裤及床单、被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观察患者皮温、皮肤色泽,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体液丢失过多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建立护理记录单,密切观察生命体征1次/h,并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2.2皮损护理:小水疱或渗液少的水疱,可待其自然吸收;大水疱经碘酊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低位穿刺抽吸。面部皮损及渗液较多的糜烂面用6~8层浸3%硼酸溶液的无菌纱布湿敷,以不滴水为度;背部大片皮肤剥离缺失,我们把无菌纱布剪成2~3cm的小方块,用络合碘浸透,逐个贴于背部,用烤灯照射,保持创面干燥。床单位尤其是背部用无菌棉垫铺背下,随脏随换,保持清洁干燥。背部敷料(小纱布块)自行脱落者给予及时更换,以同法贴上,随掉随贴。患者手指、足趾皮损处,用同法给予贴敷,防止粘连。
2.3眼部护理:患者眼结膜可见溃破,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流泪,每日用生理盐水清冼后,有粘稠分泌物时用消毒棉签将分泌物清除,最后再行眼部冲洗,冲洗后无异物残留再按医嘱使用眼药。涂玻璃酸钠滴眼液和红霉素眼膏,每日4次,交替使用。分泌物多时可增加清洗和滴眼次数,以防继发感染。
2.4口腔护理:患者口腔黏膜糜烂、疼痛、口唇大疱破溃,形成血痂,导致张口进食困难,分泌物增多,极易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清除口腔内污痂。操作时动作应轻柔,以减少对创面的刺激,减轻疼痛。仔细观察口腔黏膜及舌面有无溃疡、脓性分泌物及假膜形成。口唇上涂红霉素软膏或贴凡士林油纱布滋润口唇,防止感染。
2.5鼻部护理:鼻黏膜受损时可出现出血、鼻腔堵塞、干燥、呼吸不畅等情况,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球洗鼻腔2次/d,再用植物油软化鼻痂,然后用无菌镊子取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2.6外阴护理: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3次/d,操作时动作轻柔,清洗后用浸有氧化锌油的纱布贴敷,贴敷时分开大小阴唇,将纱布置入其间,防止粘连,促进皮损早期愈合。
2.7饮食护理:饮食上由进流食、软食、普食逐渐过渡,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口腔糜烂时先食用牛奶、米汤、蛋花汤,嫩豆腐等流质素食,鼓励患者尽量多经口进食,以补充所需营养。全身情况较差者,也可静脉补充,病情减轻时再改流质饮食。
2.8心理护理:患者病情较重、皮肤大面积脱落、遭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造成心理上恐惧、自卑、绝望,责任护士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关心患者,同时鼓励家属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解除心理负担,树立信心以战胜疾病。
2.9药物护理:患者住院第3日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冲击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严密监测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定期测定血钾、 钠、 氯水平并及时补充调整;严格记录出入量,保证出入量平衡;检测血糖水平,观察呕吐物、大便的颜色、性质和次数等,给予使用保护胃黏膜制剂和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此类病人处于高敏状态,对其他药物也容易引起交叉过敏,因此,使用任何药物, 都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药物的作用。如有不良反应,及时汇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体会
重症药疹的病人,除了基础护理外,还必须具备皮肤科护理的专科技术,包括为患者涂外用药,为皮肤糜烂溃疡的患者清创换药,严密观察皮损的变化。对于患者的护理要求做到:为有大量皮屑和结痂伴有异味患者涂药时不怕脏,为全身糜烂破溃的患者换药时必须有耐心,为严重疱病患者抽吸水泡时要细心[2]。认真执行基础护理和悉心的专科护理,是治疗严重型药疹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的成功与否,护理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卡马西平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 临床上主要用于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及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另据抗癫痫药物所致药疹中重症药疹占比例较其他类型药物所致药疹明显偏高[3]。因此, 医生在临床用药, 护士指导患者服药时应充分了解相关知识,指导患者观察有无不良反尖,一旦有任何不适,即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以防不测。
参考文献
[1]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23.
[2]吴欣娟.实用皮肤性病科护理及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罗红霉素致不典型固定性药疹1例 第5篇
讨论
有文献报道, 罗红霉素的不良反应常表现于变态反应、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出现异常。其中变态反应包括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过敏性肝炎、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等;涉及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包括便秘、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腹部胀痛等;涉及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频[1]。该患者在口服罗红霉素后引起性皮疹, 停药后给予抗过敏治疗, 病情好转, 故罗红霉素致不典型固定性药疹诊断明确。提醒临床应用罗红霉素时应全面观察患者反应,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罗红霉素,药疹, 固定性, 不典型
参考文献
固定型药疹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40例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患儿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8例;年龄分布在1个月~7岁, 平均年龄 (2.14±3.49) 岁;发病部位:手背8例、足背5例、背部3例、肛周3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4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抗感染治疗、口服抗组织胺药、及换药处理, 对于出现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及时给予输血或皮下注射巨和粒子对症治疗, 治疗持续1周后酌情减少用药量[2]。
2 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系统治疗和护理, 40例患儿的病情均得到好转, 患儿口腔颌面部、四肢、肛周的皮肤损伤基本消失, 糜烂面有所缩小。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
所有患儿均由专人护理, 每4 h对所负责的患儿生命体征 (呼吸、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 进行监测, 并观察患儿患处的大疱是否有增加、破损、渗液的情况, 如果有渗液应及时送检, 进行一般细菌培养[3]。
3.2 皮肤护理
①创面护理:要尽量避免受损皮肤摩擦, 在护理中应采取暴露疗法, 保持创面干燥, 对面积较大的水疱 (1 cm以上) 进行抽液处理, 较小的水疱则用针头挑破, 并用棉签将液体吸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儿每天用在高锰酸钾溶液 (1∶5000) 中坐浴1次[4], 每次持续10 min, 并嘱家属看护患儿, 避免患儿抓破皮肤。②红外线照射护理:红外线照射可以促进患处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皮肤组织再生速度, 另外不可以调节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 以达到活血化瘀、水肿止痛的功效。患儿每天要接受红外线灯照射2次, 每次持续20 min, 注意保持皮肤与红外线灯的距离在50 cm左右, 而且要用有色眼镜保护患儿的眼睛。
3.3 感染护理
由于在治疗大疱性表皮松懈症的治疗过程中经常应用大量激素类药物, 而且患者的皮肤受损严重, 因此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因此护理人员每天要对暧箱进行消毒, 并且要经常更换患儿的衣物、床单及日常用品, 避免交叉使用, 在治疗与护理时, 要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感染情况的出现。
3.4 用药护理
患儿所用的抗生素要根据水疱液培养的细菌情况进行选择, 常用的抗生素有舒巴坦钠、凯福隆及阿莫西林等[5], 实施支持疗法, 间断向患儿静脉滴注白蛋白, 血浆或新鲜血, 同时配合使用转移因子, 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在为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 动作要轻柔, 避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3.5 口腔护理
每天早晚各对患儿的口腔进行常规护理1次, 清洗液选用碳酸氢钠溶液 (5%) , 清洗后涂制霉菌素甘油, 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
3.6 出院指导
本组所有患儿在出院前, 护理人员均嘱咐家长要保护好患儿的受损皮肤,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衣物要以宽松柔软的棉质面料为宜, 尽量避免摩擦;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忌腥、冷、辛辣食物;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增强机体免疫力;定期复诊。
4 讨论
目前临床中对大疱性表皮松懈症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 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单纯型、营养不良型及交接型。单纯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营养不良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交接型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大疱性表皮松懈症的发病较急, 患处会出现水疱、血疱、糜烂等, 受到外力摩擦会造成明显创面或大面积坏死, 触痛感强烈;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并经常伴有高热或心、肺、肝、肾等脏器的损伤, 而且由于此病多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 治疗和护理的难度都非常大。因此, 及时的治疗与优质的护理工作是疾病康复的关键环节, 本组研究中, 通过对所有患儿进行细致的护理工作, 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果, 经过1个月的系统治疗和护理, 本组40例患儿的病情均得到好转, 患儿口腔颌面部、四肢、肛周的皮肤损伤基本消失, 糜烂面有所缩小。
总之, 预防皮肤感染与防止皮肤摩擦受压是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患儿护理工作的重点, 另外, 有效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出院指导都有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患儿的临床护理对策, 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40例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患儿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 总结并归纳针对所有患者所给予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系统的护理, 40例患儿的病情均得到好转, 未发生病情恶化病例。结论 预防皮肤感染与防止皮肤摩擦受压是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患儿护理工作的重点, 另外, 有效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出院指导都有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新生儿,大疱表皮松懈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姒怡冰, 邹蓉, 龚黎琳, 等.天疱疮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4) :2330-2331.
[2]Amagai M.Autoimmune and infectious skin diseases that target desmogleins[J].Proe Jpn Acad Ser B Phys Biol Sci, 2010, 86 (5) :524-537.
[3]闫凤琴, 葛美君.大疱性表皮松懈型药疹的观察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21) :127-128.
[4]何小妮, 陈敏玲, 于朝鲜.晚期肺癌并发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 :104-105.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护理体会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资料均来自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收住我科的患者其中男2例, 女3例, 年龄5~68岁。过敏性药物分别为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解热镇痛类、磺胺类药。患者均有表皮松解脱落, 黏膜损害, 尼氏征阳性, 其中合并肝功能损害1例, 肾功能损害1例。
1.2 治疗原则
5例患者入院后, 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 给予糖皮质激素应用, 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持治疗,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 护理
2.1 环境要求
每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温度22℃~24℃, 采用暴露疗法时18℃~34℃, 湿度50%~60%。病房内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1次/d, 60 min/次。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2次/d;患者床单、枕套、被套经高压灭菌后使用, 保持床单整洁, 干燥。医护人员的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严格无菌操作, 禁止探视。
2.2 创面护理
采用暴露疗法, 将患者安置在单人房间, 裸露于无菌床单上, 双上肢上抬, 暴露腋窝, 双下肢外展, 暴露腹股沟及会阴部, 足跟垫高, 下肢悬空, 其上放置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的拱形支架, 距离患者身体30~40 cm, 支架上覆盖棉被以保温。头部、躯干部铺垫6~8层无菌大纱布, 更换体位时禁止推、拉以防皮肤受损, 增加感染机会[2]。对创面用烤灯进行照射, 烤灯距离患者20 cm, 及时调节温度, 以患者不感觉冷或皮肤出汗为佳, 避免烫伤, 时间30~60 min/次。对臀骶尾创面尤要注意局部清洁护理, 避免大小便污染,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3 皮肤水泡的处理
未破溃的大水疱, 局部皮肤消毒后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 使表皮紧贴皮肤, 尽量保持疱壁完整, 对掌跖部疱壁较厚的大疱应低位抽吸, 抽吸后加压包扎。已破溃的大疱, 局部涂抹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 涂拭时棉签不宜滚动, 以免表皮下水泡移动加重表皮松懈, 糜烂面外敷凡士林油纱。小水疱使其自行吸收, 静脉输液部位, 避免使用止血带及胶布, 必要时用无菌敷料覆盖针柄, 绷带包扎固定。换药时注意保暖, 避免着凉感冒。
2.4 黏膜护理
2.4.1 眼部护理
患者可出现眼睑表皮糜烂, 分泌物增多, 双眼不能睁开, 甚至出现角膜受累等。因此, 眼部护理尤为重要。遵医嘱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 3次/d, 滴氧氟沙星眼药水4次/d, 晚上涂红霉素眼膏。每次滴眼液应将眼部的药膏及分泌物清除, 同时观察眼部的情况。
2.4.2 鼻腔护理
患者可出现鼻腔堵塞、干燥、呼吸不畅, 予生理盐水滴入鼻腔, 使鼻腔分泌物及血痂软化后, 用无菌镊轻轻夹出, 再涂以红霉素软膏, 2次/d。
2.4.3 口腔护理
口腔黏膜糜烂者禁用棉球擦拭, 护士每次做口腔护理时, 应仔细观察口腔黏膜及舌面有无溃疡, 脓性分泌物及假膜形成。对可疑感染者, 应及时取分泌物做细菌和真菌培养。上唇糜烂者涂以无菌的食物油、防止干裂出血, 并鼓励患者经常做张口动作。
2.4.4 会阴部护理
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分泌物多时, 采用湿敷, 湿敷时应注意将阴茎、阴囊隔开, 以免影响湿敷效果。此外, 应做好肛周护理, 每日检查肛周皮肤黏膜的变化, 每次大便后, 应及时清洁肛周。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
2.5 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根据黏膜损伤情况逐渐过渡软食、普食。由于使用暴露疗法, 患者水分消耗较多, 再加上创面渗液, 患者口渴明显, 除输液补充体液外, 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一般每日饮水在2000 ml左右,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者, 应及时输入新鲜血浆、白蛋白及请营养科会诊, 予肠外营养制剂使用。
2.6 心理护理
本病起病急、发展快, 加之患者体无完肤, 疼痛, 常担心不能治愈或治愈后留有瘢痕, 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情绪不稳定, 故加强对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士应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 并认真讲解此病的有关知识,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3]。
2.7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①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注意局部皮损情况, 如创面渗液量、颜色、气味、皮下有无积浓, 注意有无新的皮损, 并记录24 h出入量, 遵医嘱给予白蛋白或血浆静脉输入, 以补充丢失的蛋白质, 并维持有效的血容量;②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重要药物, 但剂量过大可出现许多并发症, 所以在激素治疗期间,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和精神状态以及有无消化道症状, 感染征象, 一旦出现立即给予处理;③致敏的机体往往存在交叉过敏和多元过敏, 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在好转过程中病情突然加重、出现新的皮损, 警惕再次过敏的现象。
2.8 出院指导
①告知患者致敏药物的名称, 不能再次使用;②穿纯棉的内衣裤, 以免刺激皮肤;③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防止受凉, 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④严格执行激素减量计划, 避免擅自减量或停用;⑤按时复诊。
3 结论
重症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因此只有尽早确诊, 停用致敏药物, 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才能提高治愈率[4]。根据我科5例病例治愈情况, 体会到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遵医嘱及早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3], 严格消毒, 无菌操作, 防止外来感染, 是治疗成功的关键。②加强对皮肤黏膜护理, 是处理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③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支持, 不仅能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还可缩短疗程, 对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解型药疹的皮肤综合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收治的5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解型药疹的皮肤综合护理情况。结果 5例均痊愈出院, 住院时间15~30d。结论 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解型药疹患者,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对其加强皮肤综合护理, 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大疱性,表皮松解,药疹,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侠生, 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432.
[2]于延玲.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物疹的护理体会.山东医药, 2003, 43 (5) :66.
[3]林树云.15例严重药物疹病人的护理体会.天津护理, 2010, 18 (4) :223-224.
固定型药疹 第8篇
1 病例简介
患儿, 男, 8 岁, 主诉 “双眼睑、双下肢、阴囊水肿, 腹胀伴少尿2d”。入院前2d, 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睑水肿, 家属未引起重视, 继之双下肢、阴囊水肿, 伴尿少, 尿色呈淡茶色样, 量不详, 有泡沫, 无尿频、尿急、尿痛, 无发热、咳嗽, 无头痛、气促、心悸、胸痛, 无腹痛、腹泻, 2015 - 11 - 13 门诊以 “浮肿待诊” 收住本院儿科。患病以来, 患儿精神欠佳, 饮食一般, 大便正常, 小便如上述。患儿既往体质一般, 近期有感冒病史, 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否认手术、创伤史,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后查体:体温36. 3℃ , 脉搏98 次/min, 呼吸21 次/min, 血压106 /81mm Hg ( 1mm Hg = 0. 133k Pa) 。急性病容, 意识清楚, 精神欠佳。双眼睑中度水肿, 唇红无发绀, 咽部充血, 扁桃体无肿大, 阴囊重度水肿, 透光试验 ( + ) , 双下肢水肿, 按压轻微凹陷。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 ( WBC) 9. 95 × 109/ L; 肝功能检查: 清蛋白 ( ALB ) 15. 2g/L, 三酰甘油 ( TG ) 2. 65mmol / L, 总胆固醇 ( TC ) 16. 61mmol / L, 24h尿蛋白3769. 6mg /24h, 腹部彩超示: 双肾皮质部肿胀, 回声增强, 皮质、髓质分解欠清楚。入院诊断: 肾病综合征。入院后给予呋塞米等利尿消肿, 卡托普利降尿蛋白, 泼尼松抗炎治疗。治疗后, 患儿颜面眼睑及双下肢水肿逐渐消退, 阴囊水肿逐渐减轻, 尿量逐渐增加, 停用呋塞米等, 因检查尿蛋白质仍然是+ + + , 继续使用卡托普利, 因体质量降至23kg, 调整泼尼松剂量为15mg, 3 次/d。12 月11 日患儿尿蛋白转阴。12月16 日患儿颜面及躯干出现较密集红色丘疹, 伴瘙痒, 双眼球结膜充血, 经皮肤科会诊, 结合患儿皮疹情况及无种痘史, 考虑为水痘感染, 药物过敏可能性小; 感染科会诊考虑不排除水痘的可能, 所以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夫西地酸乳膏涂抹患处。12 月18 日患儿双眼球结膜充血较前加重, 颜面及躯干红色丘疹, 较前增多, 伴瘙痒, 部分破溃, 因水痘不能排除 ( 本院目前不能做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确认水痘) , 且患儿长期使用激素, 免疫功能低下, 有可能出现水痘病毒播散, 现患儿尿蛋白已转阴, 故将泼尼松减量为25mg, 1 次/d, 因患儿皮肤损伤严重, 加用头孢匹胺抗感染治疗。12 月20 日患儿体温39. 7℃ , 体温继续升高, 12 月22 日患儿体温达到41. 8℃ , 头面、躯干及四肢大量黄豆或蚕豆大小暗红色斑疹, 其上有鸽蛋大小水疱, 疱液浑浊, 疱壁松, 尼氏征阳性, 口唇及双颊黏膜糜烂、破溃伴渗液。全院会诊, 皮肤科诊断为大疱型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 给予甲泼尼龙40mg, 1 次/d静脉滴注。临床药师据患儿病情, 结合前期用药情况, 考虑系卡托普利引起的严重药疹, 因患儿目前尿蛋白阴性, 可以立即停用, 患儿目前皮损虽严重, 但WBC不高, 可以暂停抗生素, 若需使用, 建议换用致敏可能性较小的阿奇霉素0. 5g, 1 次/d, 预防感染。用药至第4 天体温恢复正常, 无新发水疱, 红斑水肿开始消退; 第8 天创面无渗出, 一般情况逐渐好转, 甲泼尼龙减至20mg; 第11 天红斑颜色转淡, 并开始脱痂; 第15 天停用甲泼尼龙改为泼尼松15mg, 3 次/ d, 口服; 第20 天完全脱痂, 愈后创面略显淡红色, 无脓疱及皮损出现。复查血、尿、便常规, 肝、肾功能, 电解质均正常, 于2016 - 1 -5 出院。患儿大疱型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发病前的用药情况详见表1。
2 讨论
大疱型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常由药物诱发, 常见的有抗生素 ( 青霉素类、磺胺类及头孢菌素等) 、抗惊厥药 ( 卡马西平等) 、抗炎免疫药物 ( 阿司匹林、别嘌醇等) 、中药制剂等[1]。
患儿入院时无皮疹,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出现皮疹, 据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方法, 考虑可能为药物引起。根据导致皮疹的常见药物并结合前期用药情况, 可疑药物为头孢匹胺、氢氯塞嗪、呋塞米、卡托普利。用药时间看来, 皮疹由头孢匹胺、氢氯塞嗪、呋塞米引起的可能性小, 而由卡托普利引起的可能性大。卡托普利所致药疹常发生在治疗4周内, 该患者在治疗34d出现, 其治疗期间一直使用激素, 可能是导致皮疹晚发的原因。由于未及时停止使用致敏药物, 减少激素使用量, 以及患者可能处于高敏状态, 预防感染使用易致敏的头孢匹胺, 这些都可能导致皮疹的加重, 最终导致大疱型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 大疱型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确诊后, 及时停用可疑药物以及给予激素治疗, 最后可痊愈。
卡托普利所致药疹主要表现为斑丘疹或荨麻疹, 有个别导致严重皮肤反应的报道[2,3,4,5], 目前未见引起大疱型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的报道。
本例患儿因 “肾病综合征”入院, 入院第1 天进行了尿定量分析, 检查结果显示尿清蛋白+ + + , 给予卡托普利降低尿蛋白, 治疗第33 天, 患儿颜面及躯干出现较密集红色丘疹, 伴瘙痒, 双眼球结膜充血, 由于未及时停止使用致敏药物, 皮疹持续加重, 最后导致大疱型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通过本病例的分析, 笔者有以下体会: ( 1) 在激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皮疹, 考虑药物过敏可能性小, 药疹容易被误诊;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诊断明确后, 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及早采用激素治疗, 迅速控制病情。 ( 2) 临床药师在日常用药中, 应详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用药期间对患者密切观察和追踪。本病例中, 患者在已出现红色丘疹的情况下, 继续使用可疑药物卡托普利, 在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应提早告知医生药品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 建议医师在这种情况下停用卡托普利, 改用其他药物进行降低尿蛋白治疗, 协助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3) 临床药师必须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 发挥药学专业优势,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服务, 使患儿的用药安全能够得到保证, 从而体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 结合性,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勇彬.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致疹药物文献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 5 (1) :27-30.
[2]见丽娟.卡托普利致剥脱性皮炎1例[J].解放军药学学报, 1998, 15 (1) :60.
[3]陈向前, 刘向农.口服卡托普利致重症药疹合并药物性肝炎1例[J].福建医药杂志, 2004, 26 (1) :162.
[4]师祥安.口服卡托普利致局部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例[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6, 8 (4) :227.
复方氨酚烷胺片致脓疱型药疹1例 第9篇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 同时戒烟、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通畅和防治继发性细菌性感染, 其对症治疗中, 感康为常用药物之一[1]。感康为复方制剂, 主要成分有乙酰胺基酚、盐酸金刚烷胺、人工牛黄、咖啡因、马来酸氯苯那敏。据文献报道, 感康成分中的乙酰胺基酚具有退热及止痛的作用, 是目前临床上运用较为广泛的退热止痛药物, 其退热止痛药效跟阿司匹林 (APC) 等药物一样, 常规应用剂量, 基本无胃肠道不良反应。乙酰胺基酚为非处方类药物, 全国药房比较容易买到, 易导致人为的盲目使用, 甚至过量服用, 因此误量而中毒。同时, 也是导致临床上药物性皮疹主要原因[2]。虽然, 感康导致药物性皮疹只发生于少数有特异性体质者, 首次用药一般有一定的潜伏期, 已过敏者若重复用药, 则在数分钟至几天内出现皮疹。
药疹鉴别有如下特点[3]: (1) 固定型药疹是最常见的一型, 其皮肤可见一个至数个疹子, 表现为紫红色椭圆形或圆形的斑, 界线较清晰, 直径在1~4cm。皮肤损伤部位临床上主要见于皮肤黏膜交界处, 如口周、龟头、口唇及肛门等, 也可见于手足背、躯干。并且, 黏膜处发生的皮疹常易糜烂, 严重者可融合成大疱疹, 伴有疼痛感。如果皮损处已溃烂则会导致愈合缓慢[4]。其次, 本药疹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停止服用该药物后, 紫红色椭圆斑可在一星期后缓解好转。如果此患者重复口服该药物几分钟内或至数小时后, 其原先皮疹处可能会有瘙痒感, 继而出现相似皮疹, 以致边缘潮红, 中央色深, 并向周围扩大, 发生水疱。同时, 皮肤其他处也可出现新的皮疹, 其数量与原先的相比增加许多。 (2) 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其皮疹表现与急性荨麻疹发生有类似的特点, 可伴有血清学样临床表现, 如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发热、血管性水肿及蛋白尿等。若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接触少量致敏原, 或致敏药物排泄十分缓慢, 可表现为慢性荨麻疹。 (3) 猩红热样或麻疹样药疹也较常见。发病时, 可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表现。猩红热样疹起初为小片状红斑, 先从头面部处向下发展至躯干, 几天后可发展至全身, 表现为全身满是红斑, 四肢肿胀, 形似猩红热皮疹, 以皮肤皱褶部位为甚。麻疹样疹为密集、散在、红色、米粒大小的斑丘疹, 可布满全身, 分布较为对称, 尤以躯干吧部位明显, 酷似麻疹, 皮疹严重处可引起小的出血点。此型药疹最明显的特点是皮疹非常鲜明, 可伴有血象的升高, 还可有肝功能的一过性异常, 但是全身皮疹的表现与猩红热、麻疹比较相对轻微, 也无猩红热、麻疹的其他表现。本型药疹在停药2周后病情好转, 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皮疹呈糠状或大片脱屑后消失。病程较短患者, 如若未能及时就诊或停药, 则很容易发展成为重型药疹[3]。 (4) 湿疹型药疹特点为粟粒状大小丘疱疹, 以全身为主, 常融合成片, 伴有糜烂渗液, 但全身表现较少。此药疹临床上主要是因为应用抗生素软膏而发生接触性皮炎, 从而导致皮肤过敏反应。此后, 如若再次应用类似的药物, 即可引发。 (5) 多形红斑型药疹的特点为豌豆至蚕豆大小椭圆形水肿样红斑, 皮疹中心为紫红色, 呈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躯干及口唇, 有痛痒感, 境界清楚。严重者可导致全身泛发大疱及糜烂, 疼痛剧烈, 常伴高热、肝肾功能障碍、肺炎等, 病情危险, 称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6) 光感性药疹分为光毒性红斑和光变应性药疹。光毒性红斑皮疹特点与晒斑相似, 常发生于日晒后7~8h, 局限于日晒部位, 可发生于任何人;光变应性药疹也常见于日晒部位及遮盖部, 但临床上此药疹仅见于少数患者, 发病时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特点常为湿疹样, 也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苔藓样或荨麻样疹。 (7) 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较为严重, 发病较急, 可导致大面积的表皮坏死松解, 尼氏征阳性[2]。常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表现为高热、畏寒、全身乏力、呕吐、腹泻等。其部位见于腋和腹股沟, 迅速波及全身, 有触痛, 呈弥漫性紫红色斑片, 随后红斑处可起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 稍一搓拉即成为破损面, 留下疼痛的剥露面, 类似浅表的二度烫伤, 坏死表皮以灰红色覆于糜烂面上。 (8) 剥脱皮炎型药疹发病最为严重。首次发病, 潜伏期约为2周。皮损初为猩红热样或麻疹样, 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肿, 伴有糜烂、小疱, 破裂后结痂。随着疾病的发展, 其皮损逐渐加剧, 呈现全身皮肤相继可脱屑鳞片状, 或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以面部及手足为重, 其后可融合成, 并迅速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如高热, 寒战等表现。其次, 头发、指甲可表现为脱落;眼结膜表现为畏光、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 严重者可发生角膜溃疡, 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 甚至引起口唇、口腔黏膜潮红、肿胀, 可发生水疱和糜烂, 也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等疾病, 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 更有甚者可导致粒细胞缺乏。如若患者未能及时停用该致敏药物, 可立即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皮肤剥脱时间可持续较久, 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9) 痤疮样药疹常见于胸背部、面部等, 呈缓慢发病, 潜伏期较长, 临床上一般无全身症状。其皮疹若在长期应用溴剂, 可发展成为肉芽肿皮损。
本例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后自行口服感康, 第2天出现皮疹, 符合药物性皮疹的特征。经停用该药物, 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药、维生素类治疗后皮疹消退, 考虑为感康所致。本例提示, 临床医师在使用复方感冒制剂时, 应注意询问其药物过敏史, 尤其是要加强询问其有无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物的过敏史, 这样必将有利于减少感康类复方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 一旦出现皮疹应考虑为药物不良反应所致, 同时停药, 并加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并告知该患者未来对该类药物需慎用。
关键词:复方氨酚烷胺片,药疹, 脓疱型,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葛军波, 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3-15.
[2] 诸彦忠, 刘海霞, 崔琳.乙酰氨基酚及青霉素引起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药疹1例[G].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3.
[3] 朱桂花, 宋绪彬, 王春英.药物性皮炎分类与防治[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3) :18-19.
固定型药疹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