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精选10篇)

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2011年8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患者, 年龄45~72岁, 平均 (56.3±2.5) 岁, 均为单侧乳腺癌发病, 其中左侧19例, 右侧21例, 病理活检结果证实Ⅰ期21例, Ⅱ期17例, Ⅲ期2例。 所有患者对本组试验完全知情同意, 经病理活检证实为乳腺癌且满足乳腺癌根治术手术指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乳腺癌根治手术, 术中切开后牵拉胸大肌直接切断胸小肌, 不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观察组行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术前常规MRI检查定位病变位置, 根据患者乳房形状及病变位置设计合理手术入路, 选择距肿瘤边缘3 cm以上位置做横月牙形切口, 对胸大肌周围淋巴结进行完全清扫, 分离胸大肌筋膜至外缘, 分离胸大肌外缘与乳腺组织, 暴露胸大肌、胸小肌切除其周围脂肪组织及淋巴结, 牵拉内提胸小肌暴露锁骨下静脉, 结扎后离断切除其向下所有属支, 对腋静脉周围脂肪组织、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 术中需保护肩胛下肌群筋膜, 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 常规冲洗留置负压引流管并闭合切口。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 并于术后6~12个月随访复查, 统计两组患者复发、转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及转移、复发调查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患者术后转移率、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1例上肢水肿,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发生率为5.00%, 对照组发生胸大肌萎缩2例, 上臂运动功能障碍3例, 上肢水肿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5.00%,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临床调查结果显示, 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安全的第二大恶性肿瘤, 并且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逐年攀升, 已成为全球性女性健康难题[5,6]。乳腺癌根治术通过根治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乳腺癌转移率, 但常规乳腺癌根治术中对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损伤可导致术后上臂功能障碍[7,8]。本组试验结果证实, 采用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 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通过试验回顾可知, 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是支配人体上臂感觉、功能的主要神经之一, 其损伤可导致患者上臂功能障碍、 上肢水肿等不良症状, 并且常规根治术对胸大肌的损伤可导致术后胸大肌萎缩, 丧失正常生理作用, 影响上臂活动功能[9,10,11,12]。而本组试验证实, 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并不会提高乳腺癌复发率与转移率, 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上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采用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较常规乳腺癌根治术, 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患者复发率、转移率较低, 并且术后无胸大肌损伤、上臂功能损伤,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胸前神及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1年8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乳腺癌根治术, 观察组行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用时、术后复发率、肿瘤转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用时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无胸大肌萎缩、上臂运动障碍发生, 1例患者上肢水肿,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较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患者复发率、转移率较低, 并且术后无胸大肌损伤、上臂功能损伤,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糜瘘1例 第2篇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乳糜瘘鲜有报道,引流量每日大约2000ml更为罕见。本科于2011年4月成功治疗了1例乳癌改良根治术后乳糜瘘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汇报如下:

1 病史摘要

女性47岁,因发现左乳肿块2月入院。既往有多发性肌炎10年累及呼吸肌和心肌,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9年,甲状腺功能减低年,长期口服甲泼尼龙,甲氨蝶呤,优甲乐,瑞格列奈,使用优泌林针。入院查体:双乳未见桔皮样改变和乳头凹陷,左乳外下象限可及8×8cm大小肿块,质地便硬,形态不规则,腋窝淋巴结未及肿大,右乳无殊。辅助检查:乳腺全容积B超(ABVS)提示:双乳多发结节,左乳低回声区(内伴结节状低回声及多发钙化灶),左乳腺占位待排,双腋下多发淋巴结可及。术前穿刺活检:左乳浸润性癌。术前心超:室间隔肥厚,EF0.47;肺功能;重度限制性通气障碍。于4月7日在全麻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行腋清时未发现有乳白色液体溢出,术中放置胸壁、腋窝引流管各一根接负压,因考虑患者呼吸机无力,肺功能差,为不影响肺膨胀未予局部加压包扎。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为510ml,术后一周到达最多2440ml乳白色伴淡血性液体,引流液胆固醇测定为18mg/dl,甘油三脂256mg/dl,考虑为“乳癌术后乳糜瘘”。由于患者有术后引流液量大、局部未加压包扎等局部因素,也有长期服用激素、免疫力差、营养状况差等全身因素,使左胸部皮瓣与胸壁完全不能闭合。于术后第10天开始,在无创呼吸机支持下予以胸壁加压包扎,引流量开始减少,保持在1000ml左右,仍为乳白色。术后20天起予以,于腋下引流管注入76%复方泛影葡胺20ml,每日2次,每次夹闭引流管2小时,同时于腋下区、背阔肌前缘、锁骨下区等处加压包扎。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疼痛、发热、胸闷、气短等,如无不良反应,闭管2小时后打开引流。术后1月引流量突然减少,在100ml以内。后拔管痊愈出院。

2 讨论

乳糜瘘可见于食管、贲门、肺手术清除肺门纵隔淋巴结、颈部淋巴清扫及锁骨上淋巴结活检手术后,乳腺癌术后相对少见,特别是腋窝第Ⅲ组淋巴结清扫术后。对于乳癌根治术后乳糜瘘的原因可能为:①解剖变异,胸导管损伤。②异常回流:乳糜瘘发生于肋弓上缘、腹直肌外侧的皮下脂肪层。③行腋窝清扫时肩胛下肌前方胸背神经和胸长神经之间组织时未行结扎,小淋巴管渗漏。④根治术中腋下及锁骨下区清除过度、过深,损伤胸导管分支,组织未行结扎,小淋巴管渗漏。对于术后乳糜瘘,大量时建议早期再次手术,找到瘘口予以结扎或缝扎,少量时经加压包扎后大部分可自行痊愈,本例患者自身条件不允许再次手术,通过保守治疗痊愈,保守治疗通常是加压包扎和通畅引流。

复方泛影葡胺治疗乳糜瘘的原理是利用其性状粘稠、密度高、流动性差,干燥后形成稠厚冻状物,经加压包扎后均匀分布于創面下,封闭了小淋巴管道。另外,泛影葡胺作为一种异物,刺激了创面,造成创面粘连,使得皮片与创面空隙消失,淋巴管封闭。复方泛影葡胺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对术后乳糜瘘治疗疗效明确,经引流管注入泛影葡胺治疗乳癌术后乳糜瘘的方法操作方便,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石刚,刘波.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后大量乳糜瘘1例治疗体会[J].辽宁医学杂志,2010,24,(2):93

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第3篇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我院正式引入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对2008至2010年在我院治疗的68例乳腺癌的患者 (治疗组) 均进行该疗法治疗, 并将其治疗效果与我院2006至2008年给予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的患者 (对照组) 疗效进行对比, 分析其差别。两组患者均满足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 且均接受乳房切除手术, 治疗组患者年龄在32~55岁间, 平均年龄43.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3~54岁间, 平均年龄44.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构成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可作为临床对照组参与分析。

1.2治疗方法

(1)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乳腺彩超及钼靶检查, 再次确诊其病情后根据其病理情况确定是否进行辅助放化疗。 (2) 治疗组:采用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即将肿瘤表面半径1cm内组织切除, 冰冻切片检查后扩大手术范围至半径1.5cm, 固定硅胶管于其腋下并使用负压引流[1]。缝合时使用可吸收术缝线进行皮内缝合。 (3) 对照组:切除肿瘤半径3cm以内全部淋巴组织, 仅保留薄层脂肪, 使用负压引流。

1.3

满意度评价疗程结束后对患者及其亲属进行问卷调查, 测评其术后满意度。

1.4

随访对全部患者复查时进行随访, 为期6~12个月, 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心理状态。

1.5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进行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 当P<0.05时, 认为其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经过以及术中数据见表1。治疗组平均胸壁切口长度为11.68cm, 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2.38cm (P<0.05) , 前者平均手术耗时 (135.21min) 略大于后者 (110.54min) (P<0.05) ;两种手术方法的术中出血量 (149.20~148.09mL) 、清扫淋巴结数量 (13.01~11.85) 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治疗组患者及其亲属的满意度为95.59% (65/68) , 对照组患者及其亲属的满意度为60.81% (45/74)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出现少数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等并发症患者, 经过临床处理后并发症消失, 癌细胞无扩散或转移。

3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随着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 外科手术保留乳房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上。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保留乳房的患者[2], 会因瘢痕明显、失去魅力等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 对其工作、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我院近年引进的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虽无法保留乳头与乳晕, 但其切口较小, 仅有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的1/2, 美容效果优于常规疗法[3], 对患者心理有一定的安慰作用。两种手术方法的术中出血量 (149.20~148.09mL) 、清扫淋巴结数量 (13.01~11.85) 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出现少数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等并发症患者, 表明上述两组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无明显差别, 且更小的切口利于患者的乳房再造, 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综上所述, 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 且疤痕不明显, 更适宜作为不幸罹患乳腺癌的爱美女性的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 分析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对乳腺癌的疗效差别, 为临床治疗提出推荐治疗方式。方法 2008年我院正式引入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对2008至2010年在我院治疗的68例乳腺癌的患者 (治疗组) 均进行该疗法治疗, 并将其治疗效果与我院2006至2008年给予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的74例患者 (对照组) 疗效进行对比, 分析其差别。结果 治疗组平均胸壁切口长度显著小于对照组 (P<0.05) , 前者平均手术耗时略大于后者 (P<0.05) ;两种手术方法的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 且疤痕不明显, 更适宜作为不幸罹患乳腺癌的爱美女性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疗效

参考文献

[1]魏鑫.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引流方法的疗效比较:附145例报道[J].中外医疗, 2010, 29 (30) :24-25, 27.

[2]王华.2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30 (9) :97.

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第4篇

【摘要】目的:分析及对比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分别采用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收集我院接诊的患早期乳腺癌的86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保乳手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比,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的临床价值更为优秀,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07-01

临床上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案共包括传统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近年来新兴的保乳手术等[1],为了对比以上两种手术方案在本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收集我院接诊的患早期乳腺癌的86例患者,分别给予两种手术治疗,现总结临床效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2月间接诊的患早期乳腺癌的86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且均为Ⅰ~Ⅱ期[2]。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本组8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对照组中,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58岁,平均年龄(41.73±6.28)岁;TNM分期:Ⅰ期患者35例,Ⅱ期患者8例。研究组中,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59岁,平均年龄(42.27±7.06)岁;TNM分期:Ⅰ期患者33例,Ⅱ期患者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TNM分期比较,(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患者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将患者包括乳头在内的肿块3.0cm范围内的皮肤,其中20例患者保留了胸大肌与胸小肌,剩余23例患者则仅保留的胸大肌。术后常规给予CAF方案进行化疗治疗。(2)研究组患者则采用保乳手术治疗,沿患者乳晕和皮肤交界处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保留患者乳房前方内下限皮肤和乳晕间的链接,再以3、7两点作为起点,沿内下方平行切开至胸骨,两线长约4~7cm,宽约2~5cm,切口深度和乳晕线切口相同,沿切口及皮下组织将其剥离至胸骨附近,将皮肤全层保留下来,乳头下方可酌情保留适当的皮下脂肪。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并通过Harrrs对的四等分类法对患者术后6个月时乳房美容效果进行评估,共分为优、良、中、差等4级。

1.4统计学方法

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分别采用x2比较法与t检验法进行对比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对比

经表1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的乳房美容效果对比

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的乳房美容效果中优22例,良17例,差4例,优良率为(90.69%);对照组术后的乳房美容效果中优16例,良12例,差15例,优良率为(65.12%)。两组对比(P<0.05)。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了广大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目前,手术切除方案依旧是早期乳腺癌患者主要治療手段,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手术措施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虽然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其会损害患者的形体美,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造成了明显的影响。而保乳手术是近年来临床上一种新兴的乳腺癌手术治疗方式,且已基本取代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再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3~4]。相关学者研究表明[5],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比,保乳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等优点,且更为美观,故患者的接受率较高,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比,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的临床价值更为优秀,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日,姚广裕,董建宇等.155例临床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5):840-843.

[2]黄群英,张海霞,韩莘野等.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2):115-118.

[3]韩渊,张兴义,任光辉等.老年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47-2848.

[4]张腾华.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47):68-69.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探讨 第5篇

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和提高, 手术治疗已成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手术治疗的手段也由原来切除胸大肌、胸小肌的经典乳腺癌根治术逐步发展到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 或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的改良根治术, 以及保留乳房的乳腺区段或象限切除术。这样既可减少手术的创伤, 又能保留胸肌, 改善胸廓的外形和上臂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手术要点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以肿瘤为中心做横式梭形切口, 潜行游离皮瓣, 上至锁骨下缘, 下至肋弓处, 内侧抵胸骨中线, 外侧达背阔肌前缘, 游离皮瓣时要注意皮瓣的厚度及勿穿透皮瓣。将乳腺从胸大肌膜浅面由上至下、由内侧向外侧分离至腋部, 暴露并清除胸大肌、胸小肌之间脂肪及淋巴组织, 并注意保护胸前神经外侧支。牵开胸大肌、胸小肌, 暴露腋静脉, 清除其周围脂肪及淋巴组织至腋窝顶部, 切断结扎横向静脉分支, 保护胸前神经、胸背神经和肩胛下血管, 最后将乳房连同胸肌的脂肪和淋巴组织、腋静脉周围脂肪淋巴组织一并切除。腋下放置引流, 接负压吸引, 缝合皮肤。

2讨论

2.1尽管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既能达到清除癌灶及区域淋巴结的要求, 又能保留胸肌, 改善患者胸廓外形, 但由于术中清扫腋窝淋巴结及胸大肌、胸小肌之间的淋巴结时, 常损伤支配胸大肌、胸小肌的神经, 导致术后胸大肌、胸小肌不同程度地挛缩、纤维化和短缩, 影响上臂的功能。所以术中应规范操作, 注意神经的分布和走行, 加以保护, 尤其是伴有血管出血时切忌盲目钳夹, 以免损伤胸外和胸内侧神经支。

2.2由于术中对腋窝淋巴结的清扫, 导致上肢淋巴回流不畅, 术后上臂可发生肿胀。所以术后在切口愈合后要加强上臂的肌肉锻炼, 促进血液的回流及尽快建立代偿性的淋巴通路, 争取预防及减轻肿胀。

2.3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皮下积液、积血, 可影响皮肤血供, 导致皮缘坏死或切口感染, 造成延期愈合, 增加患者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术后引流不畅, 由于该手术创伤面积大, 创面渗血、渗液增多, 因此, 在术中要注意尽量避免切口有较大的张力, 在缝合切口前要仔细止血, 争取做到无肉眼所见的渗血。创面和腋下可同时放置引流管接负压吸引, 并可将切口及腋窝加压包扎, 可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皮下积液, 防止皮缘坏死, 促进切口愈合。另外, 术后患侧上臂过早地大幅度活动会导致皮缘与创面滑动, 使皮缘与创面形成的纤维连接受到破坏, 从而导致皮下积液的发生。所以, 术后患侧上臂早期进行必要的固定也是预防皮下积液的一个重要方法。

2.4乳腺癌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 手术只是切除原发病灶, 不可能完全清除微小转移存留在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在手术过程中, 由于创伤、牵拉、挤压均有可能使癌细胞逸出扩散, 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中, 为了预防游离的癌细胞种植及生长, 早期的化疗及放疗对预防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有重要的意义。乳腺癌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 一般认为辅助化疗应在术后早期应用, 通常是在术后5 d开始用药, 联合化疗的效果优于单药化疗, 辅助化疗应达到一定的剂量, 治疗期不宜过长, 以6个月左右为宜, 能达到杀灭亚临床转移灶的目的。放疗一般在切口愈合拆线后开始进行, 早期的化疗及放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 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疗效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疗效

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一的常见恶性肿瘤, 属于上皮来源的肿瘤, 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 浸润性癌又分为浸润性特殊型癌、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和其他罕见癌。乳腺癌临床表现主要有, 乳房肿块, 乳头溢液, 乳房皮肤出现酒窝征、橘皮征, 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发病因素与激素长期刺激、病毒感染、乳腺非典型增生、遗传和家族病史、高脂物质摄入过多、长时间接受辐射有关, 此外长期饮食结构过度酸性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可造成体质过度酸化、人体整体的功能下降, 进而引起人体代谢循环障碍, 造成免疫功能下降, 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疾病, 从而导致乳腺组织异常增生和癌变[1]。手术切除一直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传统的切除术创伤较大, 现已不常采用, 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 术后残存的微小亚临床转移灶的有效控制, 早期病例的发现大大增加, 女性在外形上的要求, 乳腺癌治疗模式的改变, 手术方式朝着缩小切除范围的方向发展, 形成了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改良根治随之广泛开展, 改良根治术主要适用于临床Ⅰ、Ⅱ期早期乳腺癌患者, 既能减少手术创伤、达到根治目的, 又能保持良好的肢体功能和胸廓外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现将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10例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探讨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10例, 均为女性, 年龄25~76岁, 平均年龄48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病灶, 其中左侧54例, 右侧56例;肿瘤位于外上象限者34例, 内上象限者23例, 内下象限者28例, 外下象限者25例;肿瘤直径0.7~3.0cm, 术前均经组织学穿刺或冰冻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国际抗癌联盟 (UICC) 分期;Ⅰ期48例、Ⅱ期52例;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44例, 浸润性小叶癌39例, 硬癌16例, 其他类型11例, 所有患者均有强烈保乳意愿。

1.2 方法

1.2.1 适应证

(1) 单侧病灶; (2) 肿瘤直径<3cm; (3) 肿瘤位于乳晕外2cm以上; (4) 乳房大小与腺体比例适当; (5) 腋窝淋巴结阴性; (6) 有保留乳房的意愿。

1.2.2 手术方法

依肿瘤所在部位及乳房的大小形态设计切口, 切口应距肿瘤边缘3cm以上, 可采用横月牙形、纵梭状切口。切开皮肤后, 游离皮瓣, 皮瓣厚度以不保留或保留少许薄层脂肪组织为宜, 自皮瓣下开始向上外至胸大肌外缘, 一并分离乳腺与其深面的胸大肌筋膜。将翻起的乳腺组织向外拉紧, 向内牵拉胸大、小肌, 沿乳腺组织与胸大肌外缘分界处纵向切开, 彻底清除胸大、小肌间的脂肪及Rotter淋巴结。因内支配胸大肌的锁骨部和胸骨部的侧胸神经在胸小肌前方斜过, 与胸肩峰血管伴行, 共2~4支。操作中需要仔细分离, 勿损伤胸肌神经及血管。将胸小肌向内向上提起, 暴露锁骨下血管、腋血管, 从锁骨下静脉入胸处开始, 沿锁骨下静脉下缘解剖, 结扎所有向下分支。彻底清除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及肩胛下肌群的筋膜, 行Auchincloss手术[2]。切除胸小肌时, 应注意保护好外侧胸神经。在清除腋下群各组淋巴结时, 注意保留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以及肩胛下血管。冲洗手术创面, 于腋下置一胶管引流, 接负压吸引。术后患肢取内收位, 适当加压包扎, 以便缩小腋窝腔隙, 各层在张力小的条件下紧贴有助愈合。每天重新包扎伤口, 检查愈合情况, 以及皮下、腋下有无积液水肿, 保持引流通畅, 使皮下及腋下无残腔。

1.2.3 术后化疗

一般术后5~7d开始用药, 表阿霉素60~90mg/m2, 环磷酰胺600mg/m2, 氟尿嘧啶500mg/m2, 三种药物联合应用, 静脉给药, 以21d为一个周期, 3个周期一疗程, 共3个疗程。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跟踪随访, 包括门诊及住院随访, 术后半年内每月随访1次, 术后2年内每3个月1次。随访复查内容:局部复发情况、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情况、上肢水肿 (上臂及前臂较对侧周径>3cm者) 和功能障碍情况, 以及对侧乳腺钼靶、肝脏B超、胸部X线和全身骨扫描等检查[3]。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 无皮下积液, 皮瓣坏死, 水肿、胸肌萎缩等并发症。乳房外形基本正常, 9例乳房略小于对侧。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障碍者6例。全部病例随访6~36个月, 无局部复发, 3年生存率100%。

3 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主要病理为乳房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 发生了病变, 细胞增殖失控, 呈现出无序、无限制的恶性增生, 其无限增殖和无序地排列, 挤压并侵蚀了周围的正常组织, 破坏了乳房的正常组织结构。癌细胞连接松散, 很容易脱落游离, 随血液或淋巴液等播散全身, 形成早期的远端转移, 将癌变扩散至全省, 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发现有疑似病变应及时检查, 以便为治疗争取有利时机。对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 改变了以往局限的Halsted理论, 这些新研究成果指导乳腺癌治疗模式的改变, 形成了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

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 术后残存的微小亚临床转移灶的有效控制, 以及女性在外形上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起, 乳腺癌外科治疗进入微创手术时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适应证较为广泛[4], 对于肿瘤未累及胸肌筋膜的Ⅰ、Ⅱ期患者, 腋下淋巴结明显肿大并有轻度融合的患者均可。改良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降低术后并发症, 并可获得良好的肢体功能和胸廓外形,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可采用改良根治术, 年老体弱, 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 肿瘤远处转移, 身体情况差呈现恶液质者;Ⅲ期乳房部皮肤呈桔皮样水肿且超过乳房面积一半, 皮肤出现卫星状结节, 病灶侵犯胸壁, 患侧上肢水肿;肿瘤破溃等不可采用改良根治术。

总之,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能较为彻底地清除肿瘤病变组织, 术后辅以放化疗, 可有效控制癌细胞转移,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总之, 改良根治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 本组研究表明对早期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并没有提高近期局部复发率,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无局部复发,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疗效满意。而严格的手术指征, 规范的切除和术后放疗、化疗等配合治疗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志勇, 丁菊花, 吴坚.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乳腺癌15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25) :58-59.

[2]曹旭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手术技巧[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 13 (2) :99-102.

[3]赵海宁, 沈三弟.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8) :60-62.

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 第7篇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生存率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居女性各种肿瘤首位, 且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 我院对收治的62例乳腺癌患者行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根治术,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2例女性患者, 年龄29~75岁, 平均42.5岁;均为单侧, 其中左侧28例, 右侧34例;依据国际抗癌联盟 (UICC) 临床分期:I期22例, Ⅱ期40例;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39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乳头状癌6例、髓样癌5例, 湿疹样癌2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切口选择:切口应距肿瘤边缘3c m以上。切口的选择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 切除肿瘤后便于皮肤对拢缝合。条件允许时尽量选用横切口, 切口大小以能充分显露手术野和便于淋巴结清除为宜。分离皮瓣:切开皮肤后, 先将含有2 ml肾上腺素与200 ml生理盐水的混合液注入皮下浅层, 然后电刀行锐性分离。皮瓣厚度以不保留或保留少许薄层脂肪组织为宜, 分离范围上至锁骨下, 内至胸骨缘, 外至腋中线, 下至肋弓缘。切除乳腺:自下内开始向上外将乳腺连同其深面的胸大肌筋膜一并分离, 直至胸大肌外缘下。腋淋巴结清除:暴露腋静脉, 沿此静脉将其小分支逐个切断并解离全部腋下脂肪组织及淋巴组织。当解离到胸小肌外缘时, 将该肌分离并用深钩将该肌拉起, 然后经胸小肌深侧继续解离, 直到腋顶。创口缝合及引流:全乳和腋淋巴组织等整块切除后, 用蒸馏水及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创面, 于腋下置一皮管引流, 接负压吸引, 行皮肤与创面组织多处缝合固定, 缝合皮肤时, 如因皮肤切除较多, 张力较大难以拉拢缝合时, 应予植皮修复, 最后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24~72 h后拔除引流管, 5 d后打开伤口检查皮下、腋下有无积液。

1.2.2 术后治疗

术后辅助化疗:5-氟尿嘧啶 (5-Fu) 0.75~1.0 g, CTX0.6~1.0 g第1、8天;阿霉素 (ADM) 40~50mg, 第1天, 静脉给药, 21~28 d为1周期, 用药4~6周期。Ⅰ、Ⅱ期乳腺癌术后病理证实为腋窝淋巴结阳性者行内乳及锁骨上、下区放疗;病灶在内侧或中央、腋窝淋巴结阳性者也要行内乳放疗。

2 结果

2.1

术后随访5年, 40名患者至今仍然存活, 定期回我院检查, 均未发现有远处转移。4例术后第2年出现骨转移而死亡, 3例术后1年半出现肺转移而死亡, 5例术后第3年出现肝脏转移而死亡, 4例术后第4年出现肝脏转移肝脏衰竭而死亡, 2例术后4年半因骨转移而死亡, 2例术后第5年出现肺转移而死亡。据统计, 62例经治疗后3年生存率为82.3% (51例) , 5年生存率为64.5% (40例) 。

2.2 术后并发症

62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皮缘坏死3例 (4.8%) 、皮下积液2例 (3.2%) 。

3 讨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既减少了手术创伤, 又保留了胸肌, 改善了胸廓外形和上臂运动功能,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当中, 在清扫腋窝淋巴结, 特别是在清扫胸大、小肌之间的淋巴结时, 常容易损伤支配胸大、小肌的神经支, 导致术后胸大、小肌出现不同程度的挛缩、纤维化和缩短, 影响上臂运动功能, 所以术中应该规范操作, 注意神经的分布和走行, 注意加以保护。尤其是伴有血管出血时切忌盲目钳夹, 要想到该处有伴行的神经, 以避免损伤胸外和胸内侧神经支。另外如何预防和避免发生皮下积液, 对促进切口一期愈合至关重要。在术中要注意尽量避免切口有较大张力, 在缝合切口前要彻底止血, 创面和腋下放置引流管或负压引流并加压包扎, 可有效的减少和避免皮下积液, 防止皮缘坏死, 促进切口愈合。

乳腺癌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手术只是切除原发病灶, 不可能彻底清除微小转移存留在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中的癌细胞。因此, 乳腺癌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手术只是治疗乳腺癌的其中一个部分, 还需配合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生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才能减少复发和转移, 提高远期疗效和生存率。外科医生除应注重手术外, 更应重视术后综合治疗, 应根据病变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水平等因素来决定治疗方案, 确定是否手术以及术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措施[2]。这些综合措施能有效地减少复发率和转移率, 并能提高总体的治疗效果。本组的术后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与经典的乳腺癌根治术相当, 但创伤小, 外形和功能是经典根治术无法相比的, 其远期效果也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郭仁昌.乳腺癌外科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65.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 第8篇

1 临床资料

586例均为女性, 年龄28岁~76岁, 平均年龄45岁。所有病例手术前未行放疗和化疗, 手术均行改良根治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型导管癌532例, 单纯癌33例, 髓样癌12例, 硬癌9例。发生皮瓣坏死47例, 坏死率为9%.

2 皮瓣坏死的原因

2.1 皮瓣血供障碍

术后皮瓣的血液供应除依赖皮瓣蒂部的血供外, 还有赖于皮瓣与胸壁紧贴后所形成的新的血运联系。皮下积液使皮瓣不能紧贴胸壁, 从而不能短期内顺利地与胸廓建立血运, 形成皮瓣缺血坏死。另外, 手术游离皮瓣时层次不清、过薄可破坏真皮血管而导致血运不足;不正确地过度使用电刀可造成皮瓣烧伤和皮下血管的破坏。

2.2 皮瓣张力过大

术前切口设计欠合理, 使两侧皮瓣过宽, 缝合时皮瓣紧张, 张力过大, 易造成皮瓣边缘缺血、坏死、渗出增加, 同时又可引起真皮下小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 继而出现小动脉痉挛、血流受阻, 组织水肿, 水肿又加大皮瓣张力, 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导致皮瓣缺血造成坏死。

2.3 术后引流不畅

引流不畅是造成皮下积液的重要原因。术中创面止血不彻底或血管结扎线滑脱, 未结扎腋下淋巴管, 造成术后皮瓣下积液。若引流不畅, 则使皮瓣不能很好地附着于胸壁, 局部渗出增多, 使皮瓣缺血坏死。

2.4 感染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皮瓣剥离大, 破坏血管较多, 易造成皮瓣缺血、血供差、抗感染能力差。创面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液的渗出及液化坏死的脂肪组织形成积液, 如不彻底引流易发生感染, 感染及脓液可直接侵蚀皮瓣, 也可造成皮内及皮下血管网栓塞而致皮瓣缺血、坏死。

3 皮瓣坏死的预防

针对上述皮瓣坏死的原因, 笔者采取下列防治措施:设计好手术切口, 减少皮瓣张力, 在遵循治疗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肿块所在的不同象限来选择采用不同方向的梭形或半月形切口, 做到切缘距肿瘤边缘大于3.0 cm, 皮瓣尽量向背阔肌后缘及对侧胸壁游离, 尽可能使皮瓣在缝合时保持无张力。如皮瓣张力过大, 难以缝合, 需行Ⅰ期植皮;如皮瓣缝合张力稍大, 可在两侧皮瓣上做网形交错状减张切口, 结扎处理重要淋巴管, 防止皮下积液形成。在行淋巴结清扫时, 应仔细彻底地结扎处理所有通向腋窝处的淋巴管、胸骨旁的胸内侧穿支淋巴管以及肋弓、腹直肌前鞘处的乳腺深部与上腹部的交通支淋巴管等, 尤其是主干淋巴管, 这样可避免淋巴瘘的形成或者至少可以减少淋巴液的漏出量。术中注意皮瓣的保护:距切缘3.0 cm以外的皮瓣靠来自周围的血管网提供血运, 通常血供良好, 不易坏死, 而距切缘3.0 cm以内的皮瓣, 主要靠与胸壁紧贴并建立起新的血运后而成活, 这部分皮瓣血供差, 极易发生坏死。故游离皮瓣时, 距皮缘8.0 cm内的皮瓣均用刀片在皮肤与浅筋膜层间游离, 做到近切缘侧稍薄, 远切缘侧稍厚。8.0 cm以外的皮瓣则用电刀分离, 这样对皮下小血管网的破坏较少, 对皮瓣的血供影响不大, 能有效地防止皮瓣脂肪液化和坏死。正确熟练地使用电刀:术前检查电刀的性能及连接情况, 功率应小于30 W, 切割要迅速有效, 与组织接触时间要尽可能短, 防止烧伤皮肤或致脂肪液化坏死、皮下血管血栓形成。选择的引流管应有一定的韧性和硬度, 管径要足够大并需交叉剪制多个侧孔, 然后自腋窝、沿背阔肌外侧的手术创缘及胸骨边缘的内侧创缘各放置1根, 分别于肋弓下缘、切口下端另戳洞引出皮外固定, 全面兼顾对腋窝、胸骨旁、肋弓等处的引流, 防止积液形成。术中应彻底排除皮瓣下的积气积液, 并由引流管吸出, 在保证负压的前提下接负压引流器。患肢制动和功能锻炼:术后3 d~5 d, 患肢应内收制动、上臂紧贴于胸壁, 这样使得皮瓣与创面相对固定, 便于皮瓣与胸壁间血运联系的建立, 防止皮瓣游离, 促进创腔闭合。术后第1天应仅限于握拳、伸屈手指活动, 而且应在上臂紧贴于胸壁的状态下, 才能适当地屈曲腕关节和肘关节, 切忌做肩关节外展运动。及时发现并处理皮下积液:引流管未拔除时出现的积液, 可将液体推挤至引流管处排出;引流管拔除后出现的积液, 如是少量局限性积液, 可用粗针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 如积液量较多、穿刺抽吸无效, 则应在局部低位重新置管负压引流、加压包扎, 即能痊愈。引流管拔除时机和拆线时间:笔者以24 h引流量少于10 m L、连续2 d, 皮瓣下无积液征象为拔管标准时机。通常先拔除胸骨旁引流管, 最后再根据标准拔除腋窝处引流管, 拔管后局部仍需适当加压包扎, 防止隧道内积液产生。对合并有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所致的低蛋白血症或缝合时切口张力较大的患者, 应适当延长拆线时间, 以免伤口裂开。

血供不足无疑是术后皮瓣坏死的关键因素, 经本研究观察, 通过实施以上预防措施, 能有效地保护游离皮瓣的血液循环, 皮瓣坏死状况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皮瓣坏死率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1]刘弋, 耿小平, 王蔚宣.当代外科诊断与治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08-109.

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第9篇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房再造;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护理

乳房是女性的重要器官,也是显示女性特征和体态健美的重要标志,所以一些拥有一对健康乳房的女性,还想通过整容手术做些锦上添花的工作,让自己的乳房变得更加丰满挺拔,更加结实,更富有女性特征。可对于不幸身患乳腺癌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和中年女性,在丧失了乳房的同时,也丧失了自信。应用现代医疗手段进行乳房再造,能防止或减轻这种消极心理,帮助患者恢复自信,改善其生活质量,让其获得生活的信心。2010年10月~2012年11月,我们对肿瘤外科和乳腺外科16例患者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应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手术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乳腺癌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28~50岁。TMN分期法:1期5例,2期9例,3期2例。右侧乳腺癌9例,左侧乳腺癌7例,其中14例有明确的乳房再造要求;2例因肿块大于3cm创面覆盖困难,征得家属同意,决定采用TRAM瓣。

1.2 切口设计 沿乳晕边缘5mm做环形切口,保留乳腺表面皮肤,从皮下将乳腺全部切除。横行下腹直肌皮瓣(TRAM)呈横行纺锤形,上缘位于脐下,两侧达髂前上棘,下缘以供区能够直接缝合为标准。

1.3 手术方法 以肿块为中心,环绕乳房做一横行梭形切口,切口距肿瘤边缘4cm左右,分离皮瓣,上至锁骨,下至乳房下皱襞,内抵胸骨正中线,外至背阔肌,将乳腺从胸大肌筋膜浅层分离,整块切除乳腺组织、腋血管周围淋巴组织、胸肌间淋巴结,保留胸大肌、胸小肌。于胸部正中向腹部做皮下隧道,分离切取TRAM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至胸部,折叠塑形再造乳房。于腋窝、胸壁、腹壁左右各放一根引流管,接持续负压吸引。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既担心肿瘤是否根治,又担心再造乳房是否成活,容易出现焦虑、自卑甚至悲观厌世的心理。护士应该耐心介绍乳腺癌的治疗前景,向患者讲解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乳房再造的优点,主动倾听患者的疑虑,纠正患者及家属的错误观念,以积极、乐观主动的心态接受手术。

2.1.2 皮肤准备 做好手术区及供区的皮肤准备,备皮时勿刮破皮肤,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并做好手术区及供区的手术标记。

2.1.3 肠道准备 术前1d流质饮食,术前晚清洁灌肠,以减轻术后的腹胀及早期肠蠕动的恢复。

2.2 术中护理

2.2.1 手术体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体位是平卧位,患侧上肢外展,肩下垫一薄软枕充分暴露腋窝。行乳房再造塑形时,调整手术床使患者处于半卧位,腹部缝合时,双髋屈曲45°,以减少腹部张力,有利于缝合。

2.2.2 严格无菌操作 乳房再造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感染[1],由于手术创面大,手术时间较长,故手术室护士要严格监督各类人员的无菌操作,同时控制参观人数,减少人员出入频率,减少感染的发生。

2.2.3 严格无瘤操作 要严格管理手术器械物品,在手术前做好充足的手术器械物品准备,根据手术步骤及时添加或更换器械和敷料。术中所有接触患者肿瘤的器械均放置于器械台的一角或弯盘中,不得接触未接触肿瘤的器械或者手术部位。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护理 采取屈髋屈膝位,上身抬高15°,下肢抬高15°,膝下垫软枕,以减轻腹部张力,有利于愈合。患侧上肢制动,用软枕垫高,与胸部呈同一水平,以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术后卧床休息1周。

2.3.2 引流管护理 乳房再造术后创面放置4条负压引流管,分别为: 再造乳房左、右侧,下腹部左、右侧,为保持负压引流管呈良好负压状态,以保持引流通畅。护理上应注意选择完好的负压器,妥善固定引流管,放置好负压器,观察置引流管口处有无渗血、渗液,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颜色。负压器每日更换。

2.3.3 皮瓣的护理 严密观察皮瓣血运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同时注意患侧肢体远端血液供应情况,如包扎过紧,皮肤紫红色伴皮温低,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调整胸带松紧度。如胸带松脱滑动应重瓤加压包扎,使皮瓣与胸壁紧贴,以利愈合[3]。本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4d体温持续在38.5℃左右,B超示:腹部积液,查腹部切口正中皮缘渗出坏死,经清创缝合,激光照射20min,2次/d,5d后切口愈合。

2.3.4 胸腹部切口的护理 密切观察胸部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并及时更换敷料,用胸带适度加压包扎。腹部切口用腹带加压包扎,保持屈髋屈膝位,减少腹部张力,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腹壁疝的形成。

2.3.5 肢体功能锻炼 患侧上肢禁忌测血压、输液以免加重患肢的静脉以及淋巴的回流障碍。肩背部垫一软枕头,抬高患肢,促进回流,减轻肿胀。术后5d,如无其他并发症,可逐步进行患侧肢体功能锻炼,先从指、掌、腕关节开始活动,到肘部、肩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屈肘时避免上臂外屈,尽量靠拢胸部[4]。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加强功能锻炼。再造乳房1个月后进行部位按摩,促进血运,减少瘢痕挛缩,保持形态美。

2.4 出院指导与康复护理 ①饮食指导:由于乳腺癌的发生与高脂肪饮食有关,指导患者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忌偏食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②坚持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衣袖不应过紧,避免影响再造乳房血液循环。半个月后用指部轻轻按摩再造乳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戴合适的乳罩固定,不宜过紧。③出院3个月内不参加体力活动,尽量避免腹部的碰撞。防止增加腹内压的因素,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便秘。术后3个月至半年应戴弹力裤(袜),减少腹部张力,预防腹壁疝的发生。④坚持定期复查及化疗。⑤5年之内避免妊娠。

3 结 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期乳房再造,采用自身的腹部脂肪、肌肉移植到患侧胸部,既避免了患者遭受乳房缺如的心理打击,同时也满足了肿瘤治疗的要求,又完成了美容塑体的功效。在肿瘤性质允许和患者要求的前提下,乳腺癌根治同时进行乳房再造已取得广泛共识[5]。但因手术创伤大,相当于两次手术,易引起皮瓣的皮下血肿。经正确的护理观察及护理指导,本组1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全组无切口疝,术后1例TRAM皮瓣部分坏死,1例胸部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均愈合。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双侧乳房对称,外形和外观无明显变化,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 石松魁,郎义方.乳腺癌术后即时乳房再造[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4):253.

[2] 李学勤.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手术室的无瘤操作[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83-584.

[3] 亓发芝,陈君雪,顾建荚,等.扩大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13(3):118—121.

[4] 於爱宝.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7):77-79.

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223例, 均经病理组织活检及钼靶X线检测等确诊, 均为女性, 均为单侧乳腺癌。本组患者年龄29~62 (45.2±5.9) 岁;病程1~22 (7.8±1.2) 个月;乳腺癌分期为:Ⅰ期145例, Ⅱ期78例;左侧121例, 右侧102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69例, 浸润性小叶癌59例, 单纯癌52例, 髓样癌43例。将22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73例。2组年龄、病程、病情、乳腺癌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切口可根据肿瘤所处部位及乳房的大小、形态进行设计, 可采用纵梭状、横月牙形切口, 注意切口应与肿瘤边缘相距3cm以上。将皮肤切开后, 游离皮瓣, 以不保留或保留些许薄层脂肪组织为皮瓣厚度, 自皮瓣下开始向上外至胸大肌外缘, 将乳腺与其深面的胸大肌筋膜一并分离, 而后纵向切开胸大肌外缘与乳腺组织分界处, 将胸大、小肌间的Rotter淋巴结及脂肪彻底清除。注意仔细分离支配胸大肌的锁骨部和胸骨部的侧胸神经伴行的胸肩峰血管, 勿使胸肌神经及血管损伤。接着向内向上提起胸小肌, 将锁骨下血管、腋血管暴露, 自锁骨下静脉入胸处开始, 沿锁骨下静脉下缘解剖, 将所有向下分支结扎后将肩胛下肌群的筋膜及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彻底清除, 行Auchincloss手术。在对腋下群各组淋巴结清除时, 注意将胸背神经和胸长神经以及肩胛下血管;冲洗手术创面, 于腋下置一胶管引流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 切口无须加压包扎, 皮下无积液皮瓣无坏死。对照组采用传统根治术治疗, 需将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切除, 包括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的整块切除。手术期间均给予2组患者严密的监测, 术后给予精心的护理及针对性的心理指导, 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CMF方案或CAF方案的化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2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统计2组患者3、5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随访

2组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 其病因较为复杂, 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病理主要是由于乳房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了基因突变, 致使出现无限制、无序的恶性癌细胞增生, 其无限增殖和无序地拥挤成团, 对周围的正常组织进行产生挤压并侵蚀, 从而对乳房的正常组织结构造成破坏[3]。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 该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女性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 及时早期的诊断非常必要, 以期为乳腺癌的治疗争取宝贵时机。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乳腺癌的认识逐步深入, 临床治疗乳腺癌的方法逐渐增多, 但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并辅以放化疗的方法为主流。传统的乳腺癌根治术因其手术合理、疗效明确而被人们认可, 但该手术在术后并发症和乳房外观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 而在临床实践中, 能够有效保留患者胸大、小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它具有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保持患者乳房外观等优点, 因此而逐渐取代传统的乳腺癌根治术成为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此次我院分别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分别行改良根治术和传统根治术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相当, 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的观察组疗效更佳。值得一提的是, 手术医师必须严格掌握改良根治术的适应证, 并严格要求手术医师合理实施术中操作原则, 且必须对改良根治术后的护理和综合治疗予以高度重视。总之, 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确切, 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 乳房外观好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2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73例。观察组行改良根治术治疗, 对照组行传统根治术治疗, 比较2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3、5年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2组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确切, 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乳房外观好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乳腺癌, 早期,改良根治术

参考文献

[1] 刘胜云.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3) :101.

[2] 郭继文, 陈琳, 罗卓勋.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36例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1, 9 (8) :81.

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精选10篇)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筛选2011年8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