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工作记忆与科学理解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工作记忆与科学理解(精选4篇)

工作记忆与科学理解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市方便抽取3所幼儿园,选取托班和小班85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剔除不全资料,最终得到有效数据81例。其中男童42名,女童39名;年龄为25~42个月,平均(33.5±4.7)个月。其中92.5%的父亲教育程度在专科及以上,87.3%的母亲教育程度在专科及以上。祖辈教养人在幼儿园之外照顾儿童的时间最多和次多时为隔代教养主导组(30例),照顾的时间不是最多和次多时为隔代教养辅助组(28例),祖辈教养人并不参与照顾儿童时为无隔代教养组(23例)。

1.2 方法

研究人员经培训熟练掌握测评方法,对儿童先进行工作记忆测评,再进行语言理解能力测评,并将气质问卷和基本信息调查表交由儿童的主要抚养人填写并回收。

1.2.1 气质调查工具

采用Rothbart等的气质量表(ECBQ),浙江大学陶冶翻译并检验了中文版[7]。该量表的标准版有201个条目,考虑到信息收集的方便而使用简化版,有36个条目,包含消极情感、外向性、努力控制3个维度。问卷中列举了儿童在生活中常见情景下可能产生的行为,要求儿童的主要抚养人根据儿童的特点对每一条目进行7级评分,报告行为出现的频繁程度。分数越高,分别表示儿童的消极情感越多,外向性越高,努力控制越强。此次调查中,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0.75,0.62。

1.2.2 语言理解测查工具

采用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R)[8],测评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该测验包括175张图片,按难易程度排列,每张图片上有4个图形。主试依次呈现图片,同时说出一个词,要求被试指出图片上哪个图形最符合该词汇。如果儿童在连续的8道题中出现6次错误即终止测验。最后统计选择正确的总个数作为语言理解能力指标。

1.2.3 工作记忆测评任务

根据Hughes[9]的珠子任务进行改编,将6个颜色形状各不相同的小盒子整齐摆放在一个圆盘上,然后将贴纸在儿童的注视下藏于其中的盒子里,盖上方巾,旋转1周后儿童寻找藏有贴纸的盒子。共有9个试次,藏有1张、2张、3张贴纸各3个试次,儿童只有在1个试次中找出所有贴纸才算正确。以最终正确寻找的次数作为工作记忆指标。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录入,进行χ2检验、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隔代教养发生情况

有隔代教养的占71.6%,其中37.0%的儿童以隔代教养主导。男、女童隔代教养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9,df=2,P>0.05)。见表1。

2.2 隔代教养经历对儿童气质的影响

对儿童气质的3个维度以隔代教养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发现隔代教养经历不同(无隔代教养、隔代教养辅助、隔代教养主导)儿童在气质3个维度(消极情感、外向性、努力控制)的得分上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隔代教养对儿童语言理解的影响

以隔代教养和性别为自变量,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隔代教养和性别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存在交互作用(F(2,74)=6.127,P<0.0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表明,性别因素在无隔代教养和隔代教养辅助水平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2,76)分别为6.83,6.74,P值均<0.01),在隔代教养主导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1.15,P=0.287)。隔代教养因素在男童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75)=5.62,P<0.01),在女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5)=2.99,P=0.056)。借由自定义检验可知,男童中隔代教养辅助组显著优于无隔代教养组,女童中隔代教养主导组显著优于隔代教养辅助组。

2.4 隔代教养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采用协方差分析对工作记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隔代教养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性别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F(2,74)=0.948,F(1,74)=0.002,P值均>0.05),但隔代教养存在主效应边缘效应(F(2,74)=3.067,P=0.053)。模型对比结果表明,隔代教养辅助和隔代教养主导组均高于无隔代抚养组,但有隔代教养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夏梓红等[10]研究结果发现,由祖辈照顾的家庭中儿童麻烦型、中间偏麻烦型和启动缓慢型所占比例较高。虽然本研究气质调查所依据的维度划分与之不同,但无论代表活动水平的外向性,还是代表反应阈和反应强度的消极情感、代表注意集中的努力控制,不同隔代教养参与程度的儿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所调查儿童均较早入托、父母文化程度较高使得隔代教养的影响得到了避免。值得注意的是,祖辈教养人对不同年龄儿童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儿童年龄越小,祖孙之间的亲密身体接触更多[11];而这对于0~3岁的儿童因父母工作繁忙而出现“缺位”时,有着较好的安抚和情感支持作用。

有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12,13,14]。因此,本研究在控制年龄的影响后采用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隔代教养对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影响与性别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无隔代教养时女童的语言理解显著优于男童;当隔代教养作为辅助时,女童则显著差于男童;当隔代教养作为主导时,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国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偏向,这一偏向在祖辈教养人进行隔代投资(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抚养支持)时也会发现[15],即在相同情况下,祖辈教养人对于孙子会相比孙女有着更多的交流和关注。在无隔代教养的情况下,女童凭借先天的优势在语言理解方面优于男童;祖辈教养人参与辅助教养时,对于男童的积极关注与支持会促进其发展,而对女童则可能缺少积极的支持使其受到消极影响;隔代教养主导时,祖辈教养人与儿童的联系更为紧密,投入也更多,之前的性别偏向得以弥补。

语言理解水平对工作记忆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以往研究表明,两者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16,17]。本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对儿童工作记忆可能有着积极的影响,即无论隔代教养主导还是辅助,儿童的工作记忆均优于无隔代教养组。这可能是由于调查儿童大多数为中等阶层的城市家庭,父母通常有着较多工作压力和较少的时间陪伴儿童。相比之下,祖辈教养人有着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丰富的养育经验和人生阅历[18],可以更多的陪伴儿童和给予支持,对于儿童的喜爱使其更少责骂或干涉孩子,也会努力给儿童创造安全的环境,结合中等阶层的家庭收入和较高的父母教育水平,形成利于开发儿童智力的家庭环境[19]。同时语言理解和工作记忆发展的一致性[20],使得隔代教养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可能间接促进了工作记忆的发展。在北京等一线城市早教开展的早,但是也容易存在家长“急功近利”的情况,而祖辈教养人常常有着更为平和宽容的心态,可以减少对于孩子的压力,也能在亲子关系冲突时起到缓冲作用。

从工作记忆看英语听力理解 第2篇

一、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

在工作记忆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前, 心理学家曾提出过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暂时储存一些信息的地方,容量有限,大约7个不相关的语块,语块是指编码后的有意义的单元。长时记忆里储存的是永久性的信息,其信息具有以下特性:有意义、无限量、有变化、要激活。

2.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 。

1974年 , Baddeley和Hitch提出了工作记忆的系统概念 , 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对正在被加工的任何领域的认知任务中的信息暂时存储”。 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工作记忆是一个有限容量的加工和存储装置,当不存在加工任务、单纯进行信息的存储时,个体具有较高的记忆容量;当要求受试者同时完成加工和存储的任务时,工作记忆容量变小,当加工任务的难度提高时,对信息加工系统的负荷又增加,从而使工作记忆容量再次变小(竺金飞,2007)。

二、信息加工模型

为了更便 于理解工 作记忆在 语言理解 过程中的 作用 , Gagne(1977)提出了如下信息处理模型 (桂诗春 ,2003)。

1.理解信息加工模型 。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接受器主要是眼睛和耳朵,在接受到来自环境的信息后,传输到大脑的感觉记录器。信息经过感觉记录器有选择性地听辩,被送入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语义编码后,送入长时记忆。同时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被提取到工作记忆中, 然后经过反应产生器作用于效应器,即嘴巴和手。在整个过程中,工作记忆起着一个中间桥梁的作用,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缓冲器”。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关系就如同电脑内存和硬盘的关系。

2.信息加工模型中的编码过程 。

在这个模型里, 我们不但要考察这个模型由哪些结构组成,还要考察结构之间的转移过程,转移过程实质上就是编码的过程。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信息在由感觉记录器传入工作记忆时应该采用组块记忆,以增加记忆单位的信息量(段胜峰,2001)。如在一首儿歌中,便用到了这样一个技巧,部分歌词如下:A for apple, B for boy, C for cat, D for dog...通过将字母与简易单词进行联系, 学生在轻松的歌曲学习中不仅能记住26个字母,还能相应地掌握些简单的单词。

3.影响工作记忆的因素 。

从这个模型,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影响工作记忆的因素,其中有编码过程、理解、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影响理解的主要问题有词汇问题、句法知识和背景知识问题。心理语言学家的实验证明,同时分析句子结构的两个以上的组成部分,在记忆上是很困难的。也就是说,句法越复杂,理解越困难,信息加工越耗时。生理因素指的是工作记忆有个体差异。根据Daneman和Carpenter对阅读广度的研究结果可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记忆容量(Carroll,2000)。心理因素则指的是学习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如焦虑、歧义容忍度、自信等。

三、工作记忆与听力理解

随着社会发展对听说能力要求的提高, 听力学习被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然而,由于听力学习不同于其他传统学习活动,很多学生无法有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1.听力理解的特点 。

听力过程中, 学习者无法像在阅读过程中一样控制信息输入的速度。同时,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如果遇到生词或理解问 题 ,学习者可 以返回去 多读 ,而在听力 理解中 ,文本稍纵即逝,不能返回重听。这和平常中国学生大多通过阅读获取的词汇有很大区别。刘思(1995)通过实验证明,学生的听力词汇与阅读词汇是有区别的, 听力词汇量一般少于阅读词汇量。

2.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工作记忆 。

在听力理解的信息处理模型中,当声音信号输入后,感觉记录器利用听觉筛选信息, 将文中的有用的信息储存到工作记忆。同时, 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被部分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从记忆的特征来看,收听信息中的工作记忆属听觉记忆。Sperling和Darwin的实验结果显示 ,听觉记忆的容量比其他任何记忆的容量要小(陈吉棠,2002)。

由于有声信号输入的连续性及稍纵即逝性, 以及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特点,信息量超出记忆承载时,未经加工的旧信息就被挤出工作记忆,从而被遗忘。这就要求听者用合理的策略方法不断地对语料进行加工,以减少信息遗失。

四、对中学英语听力学习的启示

根据影响工作记忆的因素, 以及听力理解的连续性和稍纵即逝性,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1.用 联想记忆法进行有效的编码 ,加强课外听力练习 ,缩 短编码时间。

联想记忆法通过建立一个语义网或将知识点联系起来, 帮助减少听力过程中信息的遗失。所以学生在拿到试题时,一定要利用时间浏览试题,产生一个预设,同时激活话题相关信息。比如在看到与机场相关的话题时, 我们应激活买机票 (buying tickets), 登机 (boarding) 等相关信息 , 构成一个体系。这样,在一个有机系统的帮助下,记忆将更牢固。平时在听力练习时,也尽量做到对不同场景的语言表达习惯的汇总,尽量培养用英文思维的习惯。比较好的英语表达习惯的方法有听后复述(retell)和听后跟读(read after the tape)。

2.扩 大听力词汇量 ,熟悉英文句法 ,加大背景知识学习以 加强理解。

有研究表明, 阅读词汇量的大小和听力词汇量的大小不成正比。因为阅读材料与听力材料在语言的使用上是有差异的。 所以,平时学生就应该养成积累听力词汇的习惯。同样拿机场对话为例, 与此话题相关的词汇如flight, baggage/luaggage, board, take off, seatbelt, steward等 , 都应该在平时积累起来,并且在听前激活。

英语句法在这里是指一些英语口头的习惯表达方式。在听力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俚语或口头常用句型。这些句子意思灵活,不易掌握,所以平时也要多积累。如在餐厅用语中常用到 “It’s my treat.Let me foot the bill.Let’s go Dutch (means AA)”等付款方式的表达。

前面提到长时记忆对工作记忆的激活扩散作用, 这里的长时记忆就是我们的背景知识。实验证明,学习者对听力材料内容越熟悉,听力效果越好。具备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后,学生在接收到信息时,相关的图式将被激活,可以对后面的听力内容进行一定的猜测。所以要想提高听力理解水平,不仅要练听力,而且要不失时宜地学习相关知识。

3.克服心理压力 ,提高注意力 。

由于听力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无形的声音, 多少有些不适应。 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试题中的信息提示预先捕捉听力 线索 ,从而确立 记忆的方 向与重点 ,增强有意 识的记忆。

4.学会利用笔记注意关键词 ,抓 住要点 。

英语是一种重视语言逻辑的语言,结构明显,中心突出。在语言表达中,通常在文章开头和段首表达主要意思,然后通过细节来论证支持。所以在英语听力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音、语调及信息在听力中出现的位置来判断其重要性,抓住重要的衔接词和信息含量高的句子。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我们可以借助外在的方法如笔记帮助记忆。在笔记中,主要记下对理解篇章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并利用一些符号表明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便在回溯时可以记起一个篇章体系而不是一些符号碎片。

五、结语

学好数学也需要理解与记忆并重 第3篇

一、学好数学需要记忆的内容

1. 记公式、概念。

初中数学有许多必须牢记的公式和概念, 如n边形内角和公式, 弧长、扇形面积公式, 勾股定理公式, 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格, 坡度坡角的概念, 等等, 均需要记忆。记忆公式除了公式本身外, 还应记忆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达的含义, 而记忆概念未必非要学生逐字逐句地背, 只要说到重点或表达出相应的意思即可。

2. 记异同点。

数学记忆毕竟不同于文科背诵, 数学学科“多变”的特点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 只有记忆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加以运用才算掌握。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判定时, 仅机械性地记住性质判定并不能为做题带来多少好处, 只有擅长从已有的系统中分离出异同点, 才能抓住证明的要害。另外一些定理及推论往往只是互换部分已知条件和结论, 记住这当中的异同点便能清晰地记住定理及推论。

3. 记数学模型。

我常对学生说, 数学模型就像某种武功套路, 平日里常练貌似没多大用处, 但是没准到紧要关头条件反射式地用上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总结一些数学模型并引导学生也这样做, 如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斜边上的高时用等积法, 平行加角平分线可推等腰, 等等。

4. 记错误。

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订正作业时只是把正确的答案写上, 但对自己的做法为什么错, 错在哪里, 没有深究。这样下次仍然按错误的思路走, 反而巩固了错误。其实正确的改错应该是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 深挖致错的根源, 从而加深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改错须认真及时, 既可改自己之错, 又可改他人之错, 做到“错一遍, 精一遍”。

5. 记格式。

中考时解答题是按步给分的, 因此一些特定的格式就必须要求学生记忆, 有些学生虽然能得到正确结果, 但是因为格式问题被扣分是很遗憾的。格式如在运用勾股定理或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时的格式:“在Rt△XXX中, ∠X=90°”, 应用题格式:“解:设, 列方程, 解方程, 检验, 答”, 分式方程有无解的检验格式等都需要学生记忆。

二、记忆方法探讨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数学中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少, 那么怎样又快又好地记住它们呢?有效记忆的方法有哪些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以下几种供大家参考。

1. 归类记忆法。

是把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归为一类进行记忆, 它是利用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记忆的。比如在中考前的复习中, 我们常常采用模块化复习, 专题型复习, 如把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归为函数这一类;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 , 一元二次方程归为一类;应用题分为路程类、利率类、工程类、方案类, 等等。把相似的内容归类复习, 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我总是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小结, 长此以往, 对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有些学生甚至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系统复习。

2. 比较记忆法。

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记忆。如中线, 中位线, 中垂线的概念;内心、外心、重心概念;对顶角、对应角、对角概念。这些数学名词在学生看来十分相似, 容易混淆, 通过比较法能加深印象。

3. 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 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判定历来是学生最易混淆的内容, 在教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列表方式对比相同与不同, 记忆起来更方便。

4. 口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 从而便于记忆。如在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时, “大大取大, 小小取小, 大小小大取中间, 大大小小是无解”, 学生边念口诀边解题, 其乐无穷。

5. 交谈记忆法。

在和他人的交谈中, 把自己尚未牢固的记忆经过证实、修改、补充变成切实的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记忆各种材料或事物。培根说过, 谈话使人敏捷。谈话之时一般精力集中, 对所谈的内容易引起高度注意, 这是加强记忆的良好心理基础。谈话中有问有答, 有自己说有对方说, 可以相互证实、修正、补充。这样, 使自己原有正确的记忆得到加深, 原有不正确的记忆得到纠正, 原有的不完善的记忆得到补充, 因而是记忆的好方法。我在复习时, 常常会敦促学生组成自主复习小组, 甲提出问题, 乙谈谈自己的答法, 乙提出一个问题, 甲说说自己的答案, 互相切磋, 收到很好的记忆效果。采用此法, 还能发现自己理解的主观片面性, 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记忆与笔记策略 第4篇

听力理解是英语学习者吸收语言知识的重要渠道和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困扰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的一大难题。Buck (2001)指出,从听力理解的角度,话语表现为以声音形式编码且呈线性形式真实发生,没有重复或复习机会的特点。可见好的记忆能力对听力理解的作用相当重要。很多英语学习者抱怨由于记忆不好,他们无法记下全部听力内容,在听力的过程中即使听懂前面的内容,也是边听边忘,以致出现听力录音结束,听力内容也随之在脑海中消失。同时,大多数学习者在英语听力实践和受试过程中,通常自发地运用笔记策略来弥补记忆的不足。笔记策略被普遍认为是减轻记忆负担、改善记忆效果的学习策略。可是,该记什么、怎样记、记忆与记笔记互相干扰等问题也相继出现。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对听力理解的记忆过程与听力理解的关系,笔记策略如何克服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中的记忆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听力中的记忆障碍,提高听力水平,改善听力测试绩效。

二、听力理解中的记忆过程

当语言信号以声音的形式进入人脑时,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注意力在记忆过程中首先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其选择性和区分性的功能将听力信息选择性地传入感觉记忆。外部信息保存在感觉记忆中的时间极短,受到注意并存留下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存储和加工分析,发挥储存信息和心理运作功能,未被加工的信息被遗忘。记忆系统加工的信息归根到底要在长时记忆中贮存。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储存大量信息,将现在的信息保存下来供将来使用,或将过去储存的信息用于现在。

(一)注意力、感觉记忆与听力理解。

注意力对听力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注意也就形成不了感觉记忆。经过感觉记忆接收到的语言刺激进行初步辨认,选择对该信息是否加工,并把信息保存足够长的时间以供工作记忆处理。我们知道,学习者在听力过程中不可能全盘接收外界语言的所有刺激,对某个刺激选择性地注意时,就会进而思考留下记忆,对注意以外的刺激就模糊不清。因此,学习者进行听力理解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排除其他干扰,否则就会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造成听力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注意力的集中与平时英语学习中所下的苦功也是分不开的。在英语学习课堂、课外听广播阅读交谈中多听多说多记,有意识、无意识地增强英语信号的刺激,丰富长时记忆在声学上对英语语言的储存量,都能使学习者在听力理解练习或考试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然而在听力测试中,则不可将注意力过分纠集在听不懂的单词或表达上,否则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影响接下来的听力部分。

(二)工作记忆与听力理解。

工作记忆把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码后存入长时记忆,也同时从长时记忆中获取已有信息帮助理解。工作记忆存储时间短和容量有限,英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中应加快语言处理过程。Miller曾指出,记忆不被刺激的各种物质单元的数量所限制,但却相反地被有意义的组块的数量所限制,因而提出了组块(chucking)记忆之说。如果英语学习者能充分运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将信息组块整合,就可以减少需要存储的信息容量。也正是这样,长时记忆内容丰富、熟练掌握外语的人,其工作记忆的容量远较初学外语者大。

尽管有组块记忆辅助,工作记忆的容量仍是有限的,也存在加工运作功能与存储功能相互竞争有限容量的局面。在实际听力练习中,学习者要能放弃某些信息的听辨,容忍知识的模糊和不完整(刘绍龙,1994),否则对个别陌生词意表达的再三思考会使得工作记忆存储信息的容量更加有限,影响干扰随后信息的听辨、处理和存储。在做听力理解练习时,英语学习者都有过前听后忘的经历,既影响理解速度又影响理解效果。如果能找到存储信息的窍门,减轻存储的负担,不但能记住该记的信息,而且能多留点空间让使得工作记忆编码分析听力内容,从而提高理解的效率。桂诗春(2001)指出,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要利用外部储存。在诸多听力策略中,笔记策略是减少信息遗忘的一种有效手段,促使工作记忆内容成为书面信息,在笔记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择时与选词的可行性与适度性,这样才能保证笔记策略运用时,听力效果更优越。当然,笔记策略需经过训练,熟练掌握,否则也会给听力理解带来负担,产生反作用。

(三)长时记忆与听力理解。

长时记忆是知识系统保存的地方,这就包括了保存和提取两方面的问题。保存亦是为了提取。有的人能快速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积累信息,产生对新的声音刺激的选择性注意和工作记忆的编码加工,思想敏捷反应快,很快进入听力角色。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能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的运作提供基础,辅助前面记忆阶段进行,而不断输入长时记忆的新信息又可以使学生重新评估已经获得的信息,排除掉那些不合逻辑的内容,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对所听的内容形成正确的整体理解。因此,英语学习中将接受到的信息材料尽快尽多地存入长时记忆,一方面扩充长时记忆信息量,一方面刺激活跃原来已经储存的信息量,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帮助英语学习者填补理解过程中的缺口,实现较好的听力理解效果。

可见,记忆过程中各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对英语听力理解产生着重要影响,但由于记忆能力的局限性,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笔记策略作为学习策略之一被认为能减轻记忆负担,得到广泛运用。然而笔记策略的使用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者该记录什么,怎么记,记录过程反倒还影响听力效果的问题层出不穷。那么笔记策略在听力练习或考试中是否仅仅只是学习者自以为减轻心理压力的工具,而对记忆和听力理解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呢?以下就略谈一下听力理解中笔记策略如何辅助记忆。

三、记忆与笔记策略

从Di Vesta和Gary (1972)开始,心理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笔记功能假说:编码功能假说和外储存功能假说。笔记的编码功能假说指出记笔记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帮助信息的重组生成,保证了输入信息的理解和编码进入记忆。外储存功能假说认为对笔记的复习,唤起对记忆信息的再认,帮助信息的提取和记忆。这样,从笔记策略的认知功能看,笔记策略在理想情况下能补充甚至升华记忆效果。外语环境中,学习者很难在听力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英语听力练习或测试中,尤其是对长篇文章的听力理解,注意力一时的分散能使听力理解效果相差甚远。而笔记策略则能刺激选择性注意,帮助注意力的集中。笔记策略使工作记忆的信息内容转化为书面材料,作为一个外部存储弥补了工作记忆的容量不足,其自身对信息的分析编码能力同时加强了工作记忆对信息加工分析。记录下来的笔记可帮助学习者回忆前面的听力内容,也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增强对听力内容的理解。而现实操作中,笔记策略在听力理解中如何运用才能避免记笔记与记忆的相互干扰影响听力理解的局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在听力理解练习或测试中的听力笔记与课堂笔记、听写不可同一对待。听力理解过程中,学习者无需也不可能采用听写的方法,整句整段地记录听力内容,书写速度无法跟上说话速度,过多的笔记既很难实现又收效甚微。学习者听力笔记内容应以概念、名称、数字、逻辑关系(大小、先后、正反、因果关系等)为主;记录过程注意条理性,分块分点记录,帮助理解;形式多以简单的缩略语、数字、字母、特殊符号,也可使用母语表达,省时省力增强经济性。

第二,笔记策略需经过训练,经常操作。学习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应发展个性化的符号和记号,增强简单记号的信息量,持之以恒地训练练习,将笔记手段运用自如,使记忆和笔记记录这两种不同信息加工过程融合互补、优化效果,否则就会影响听力信息的输入以致干扰记忆。另外,勤操练笔记策略也能减少学习者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在听力理解中记下的笔记的现象,使笔记内容更有价值。

第三,不可过分依赖笔记,小篇幅的听力内容应以脑记为主,积极判断理解。听力理解时做笔记的目的是在学习者听懂材料的前提下弥补其记忆的不足,避免对已经理解听力内容的遗忘流失,有效地延长学习者对听力信息的记忆时间,帮助回忆较为复杂的信息。因此听力理解中学习者应以脑记为主,记笔记为辅,更不可仅满足于记录下的笔记。

四、结语

总之,记忆与听力理解的关系密切,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听力理解中记忆过程一步步解析,将记忆过程如何影响听力理解展现在大家面前,英语学习者可从记忆的各个环节加强锻炼,提高记忆能力。在运用记笔记手段帮助记忆时,更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

参考文献

[1]Annie, P., Thierry, O.&Ronald, T.K.Cognitive Effort dur-ingNoteTaking[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5, (19) :291-312.

[2]Baddeley, A.Human Memory (revised edition) [M].UK, East Essex:Psychology Press, 1997.

[3]Buck, G.Assessing Liste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5]刘绍龙.外语听力=声学符号的被动吸收吗-[J].现代外语, 1994, (3) :37-40.

工作记忆与科学理解

工作记忆与科学理解(精选4篇)工作记忆与科学理解 第1篇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在北京市方便抽取3所幼儿园,选取托班和小班85名儿童为调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