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处理范文
改进处理范文(精选11篇)
改进处理 第1篇
现在会计界对广告费的处理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将广告费作为期间费用,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二是将广告费作为长期待摊费用 (或待摊费用) , 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三是将广告费作为无形资产, 予以资本化。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广告费用的会计处理却经过了几个阶段的演进:
(1) 费用化或资本化。财会 (2002) 18号规定:如有确凿证据表明 (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等) 企业实际支付的广告费, 其相对应的有关广告服务将在未来几个会计年度内获得, 则本期实际支付的广告费应作为预付账款, 在接受广告服务的各会计年度内, 按照双方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各期接受广告服务的比例分期计入损益。以此说明提前支付的广告费与享受广告服务期间根据配比原则, 将广告费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或待摊费用处理。
(2) 费用化。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原则, 淡化了配比原则, 强调对不产生经济利益且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不必执行配比原则。因此企业投入广告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 也没有必要进行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
二、现行广告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弊端
我国现行制度是将广告费予以费用化而不是区别进行资本化, 这种做法虽然符合稳健性原则, 处理简便, 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盈余操纵的机会, 但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拥有资产的状况。虽然企业支付广告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使消费者在短期内了解并购买产品;然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以确保产品畅销不衰。从企业资产的角度来看, 其实是形成了企业的商誉, 使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牢固的形象, 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能推动企业其他会计期间营业收入的增加, 因此, 广告费支出作为费用化支出处理, 直接一次性计入当期“销售费用”科目。不能真实反映广告费用支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影响。
(2) 不符合有关会计原则的要求。第一、不符合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确认支出时, 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如果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有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 将原本应计入收益性支出的计入资本性支出, 就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所有这一切, 都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 广告费用究竟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还是作为收益性支出, 应取决于该费用的发生是否仅与本期收益有关。而鉴于上文所分析的广告费与当期收益存在的三种关系, 笔者认为对于企业的广告费应该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为了未来时期效益而耗用的资金, 应列为资本性支出, 并分摊于未来各期, 按此项规定, 企业所付巨额广告费中为了未来效益的那一部分, 应计入“递延资产”科目。第二、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配比原则要求费用必须与相关收入相联系, 并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 企业的广告费, 其支付行为往往是当期完成的, 而对企业的影响却是逐渐在以后各期见效的, 为了正确计算当期损益, 必须将本期广告费中一部分分摊到以后各期, 否则将会加大本期期间费用, 导致前后各期收益计算的不正确并且波动较大, 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第三, 不符合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不仅要求会计的日常核算应真实可靠, 而且要求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也必须真实可靠, 有些企业的广告费支出相当大, 如将之作为当期费用, 则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要求。第四, 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成功的广告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期间就已经承担了这些费用,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就应将属于本期的广告费支出计入本期, 属于以后各期的广告费支出则应计入以后各期。
(3) 当广告费用较大时导致损益波动。将广告费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会导致企业各期损益波动较大, 各期损益的波动将给企业带来各方面的负面影响, 从而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一定方法进行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反而成为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
三、广告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
在企业实践中, 广告宣传可以帮助顾客认识企业产品, 引起购买兴趣, 在促销的同时能扩大企业知名度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创造条件。有些企业的广告费发生时数量较大, 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时效性较长, 不仅对企业当期的损益产生影响, 而且能推动其他会计期间营业收入的上升。所以笔者认为, 广告费支出不应该不加以区分都全部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而应根据广告支出的性质和额度区分为费用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具体应该依照以下原则来进行处理:
(1) 当企业的广告费支出数额很小或基本上只与当期收益有关时, 依重要性原则或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可以将之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 直接计入“销售费用”科目。
(2) 当企业的广告费支出数额很大而且与几期收益有关时, 则应作为递延项目处理, 在相关期间内均衡摊销, 摊销期可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会计处理为:当支付广告费时, 借记“长期待摊费用广告费”, 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 待未来各期摊销时, 借记“营业费用”, 贷记“长期待摊费用广告费”。这样处理的结果与《企业所得税法》就广告支出的处理规定相一致。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无限期地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 广告费不能全部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实际上表明在税务会计领域认为广告费用具有资本性支出性质, 应该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同时, 在财务会计处理中将企业的大额广告费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不仅符合其支出本性, 而且还将简化企业的纳税调整。因此, 对待广告费用,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
参考文献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改进途径分析 第2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改进;途径
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处理不规范。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处理过程中常对账面价值与可回收金额做性能比较分析,如果出现后者大于前者的情况,则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这种做法看似符合规矩,但可回收金额的数据统计不够规范,相关规定对该数据的统计类别和方法缺乏详尽说明,数据统计受会计人员主观影响较大。减值处理中参照的其他数据尽管具有客观性,但由于某一数据的不准确,或者精度不高,导致整个数据缺乏有力的原始依据,其真实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披露不全面。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不全面与企业会计准则对此规定的不清晰有关。已有的规定对于信息披露的具体项目缺乏相应的明细,仅从原则上进行规定难以取得实效,这会导致企业会根据自己所需随意增减项目。因此,利润表中所体现的资产减值损失,因为原始数据存在失真的可能性,常导致最终数据与实际损失存在较大偏差。我们所见的资产减值损失和对利润的增减,尽管可从一些不同的损益类账户明细中体现出来,然而这种体现范围较为有限,无法完整体现其对整个经营状况的影响。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对于企业利润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使企业从盈利变为亏损,一些企业为达到少缴税、不交税的目的,常加大资产价值损失以减少利润,这对国家的税收造成非常严重地损害。
(三)对企业业绩考察的不规范。国家对上市公司的上市、退市制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通常要求连续亏损三年的企业退出股市。于是一些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做手脚,在即将退市的前一年巨额提取,完成减亏和盈利的目标,从而保住了上市公司的地位,避免被迫退市,于是继续名正言顺地亏损。这种做法的危害非常大,会造成企业的恶性循环,结果必然使企业的彻底崩溃,对于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市场环境的维护也非常不利,应该予以严厉谴责和有效规范。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完兽和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资产减值准备审计。会计作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主观意识和判断对工作执行情况发挥重要影响,所以存在很大的出错风险,为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主观因素干扰,会计报表需由注册会计师进行认真审计。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审计者应以会计法准则为根据,秉持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程序对资料进行分析,准确鉴别计提方法实施的合理性,最终提出审计报告。在审计中发现问题和错误时,审计师应明确提出意见,
(二)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市场价格因素是企业进行资产价值评估的主要依据,因为我国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并不规范,各项资产的最新市价的发布工作较为滞后,资产价值会计在进行计提资产减值时所依据的参照价格必然存在偏差。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一旦存在问题,减值会计就失去了可依托的根据,难以保证工作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全面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一些上市公司为造成企业经营业绩优良的假象,以便能够顺利上市,最大限度地缩减计提减值,甚至根本不去做。这样的企业蒙混过关上市后,很快就露出本来面目,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给股民造成严重的损失。投资者容易被企业制造的虚假繁荣所迷惑,以为企业业绩优良,上市后未来发展前景必定更加可观,从而蜂拥进行投资。因为一些企业对资产减值的遮遮掩掩,导致会计报表内容不全面,会计计量误差增大,使企业的整体数据缺乏真实性,同时埋下隐患。一旦企业必须进行计提资产减值时,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审计部门应完整考查企业的经营实际状况,特别是对计提资产减值的情况要严格审查,避免信息使用者收到蒙骗,遭受经济损失。
(四)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企业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能够对其所得税费用科目进行变动,会计在处理账务过程中,借方计人所得税费用,贷方计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都能够对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影响。一些上市公司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做出正常的会计处理,用账目的假象蒙蔽股东的实现,使其看不到自身权益的损失,幻想着能够获取最大的利益。
上市公司能够售卖的金融资产,必须依据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将发生的改变计人公允價值变动并计人当期的所有者权益。这些金融资产一旦发生减值,就应及早对账面的减值做出修改,不应以其他科目来替换,必须直接转出,在当期的损益中反映出来。此工作在执行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认真严谨、秉公办事,绝不允许弄虚作假,同样,一旦公允价值发生变化,也必须即时转回。尽管这种做法偶尔能对企业短期利润带来消极影响,却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中水处理工艺分析与改进 第3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的用水总量越来越大, 目前水资源污染严重, 很多城市用水严重短缺, 怎么对有限的淡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呢?人们开始对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进行了研究。污水回收利用包括区域性回用和局部回用两种, 区域性回用是指把某一区域的生活污水进行简单处理后使用某种目的, 如冲洗厕所, 这种回用水质要求不一, 根据某种需求实现开放式的供给;局部回用则是将一个或几个用水个体的污水, 经过处理后回用, 这种装置要设置分流管道, 经过处理后在经过专门的管道供给杂水使用, 因为这种回用的水质处于上、下水水质之间, 是除上下水管道之外的分流及杂用水管道系统, 所以叫做中水管道, 其处理系统叫做中水处理系统。
2 中水处理工艺的分析及改进
2.1 中水处理系统简介
中水是指生活或城市污水经过一定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要求, 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处理系统一般包括城市中水系统、小区中水系统、家庭中水系统以及独立建筑中水系统。城市中水系统处理的水量一般较大, 水源为污水, 供给工业用水, 其处理标准符合一般灌溉和冷却用水, 水中的磷、氮富集无法进行生产食用;小区中水系统是以小区为单位进行中水处理, 水质达标后返回小区使用;家庭中水系统与小区中水系统相比, 结构相对简单, 应用十分广泛;独立建筑中水系统用于酒店、饭店、医院、学生宿舍等, 每天排出大量洗浴、洗涤用水, 水质较好, 污染较少, 经过简单的中水处理就可以再次使用。
2.2 中水处理工艺分析
在中水处理系统中, 常用的工艺方法有以下四种:一是物化法, 即利用混凝沉淀技术与活性炭吸附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技术, 使水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二是SBR法, 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它是将进水、反应、沉淀以及放水四道工序有序的结合起来, 组成一种时间顺序的污水处理系统, 其优点在于污泥产量和设备投资都相对较低, 水量平衡易于控制, 缺点是处理周期过长会降低水质;三是CASS法, 此法是在SBR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实现方式是在SBR反应池前加入全氧化物反应区, 从而实现间歇排水、连续进水的目的, 其优点在于结构紧凑、节省占地面积和费用, 管理简单, 运行费用低, 但是水质也只能达到冲厕的标准;四是曝气生物滤池法, 此方法具有较好的脱氮及去除有机污染物的作用, 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高负荷淹没式三相反应器装置, 兼有生物膜和活性污泥法两种处理方法的优点, 而且基础费用及运行费用都比较低, 在水里停留时间较短, 出水的水质较好, 可以达到直接排放的国家标准, 唯一的缺点是噪音较大。
2.3 中水处理工艺常见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在大多数中水处理系统中, 常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一是水处理的工艺设计不合理, 在对中水处理系统进行设计时, 设计人员不考虑具体的使用场合和水质要求, 采用污水的常规处理方法进行中水处理设计, 导致处理工艺及设计参数不合理, 运行不正常, 成本也较高;二是施工质量差, 中水处理工程对施工质量要求极高, 施工不当不仅影响处理水的效率, 还容易导致构筑物的报废;三是中水处理的工艺不是完全成熟的, 中水处理工程较为特殊, 不仅要求技术娴熟、投资小、占地小、运行费用低, 还要求管理方便、运行稳定、水质好, 所以完全理想化的处理工艺很难选定;四是温度的影响, 中水处理工程中有许多采用生物处理技术, 温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系统的出水水质;五是日常维护与清理不及时, 中水处理系统的部分设备需要周期性的清理淤泥, 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设备的损坏, 影响水质。
在中水处理系统中, 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十分依赖于地下水网, 对其改造并铺设中水管道十分困难, 一般只能用于较大型的企业、学校附近, 如果要大规模建立中水系统, 需要城市设计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 目前的中水主要用于洗车、浇灌、冲洗便器、消防等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杂水。目前中水处理系统已经可以达到任何所需的应用要求, 所以在实际设计中, 一定要根据水的用途进行合理和设计, 不能盲目的运用污水处理技术。
3 结束语
我国对中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 时间上相对较短, 技术上和管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作者通过对中水处理系统的调研, 对中水处理工艺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然后对各种中水处理工艺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 对中水处理系统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为我国中水处理系统的发展提供可有力的支撑。
摘要:中水是城市用水的第二水源, 主要用于生活杂用, 而中水处理技术是对城市中的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 缓解城市用水, 达到减少污水排放, 增加水资源, 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文章通过实际调研, 对中水处理工艺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 对其中的部分工艺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水处理,工艺,分析,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全寿.略论我国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 (3) 42-46.
[2]司亚安, 孙艳玲.液中膜MBR工艺在中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J].环境工程, 2011 (5) 35-38.
油脂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 第4篇
分析了油脂化工废水原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预处理和强化生物处理的优化运行措施.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工艺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
作 者:宋颖萍 孙依群 梁伟刚 SONG Ying-ping SUN Yi-qun LIANG Wei-gang 作者单位:宋颖萍,SONG Ying-ping(张家港市格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张家港,215600)孙依群,梁伟刚,SUN Yi-qun,LIANG Wei-gang(郑州市污水净化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44)
刊 名:中国给水排水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2005 21(3)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油脂化工废水 预处理 生物处理 改进★ 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研究论文
★ 化工工艺节能降耗技术分析论文
★ 转炉煤气回收工艺的研究
★ 钽铌冶炼厂酸性含氟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 中纤板废水处理技术初探
对含汞废水的处理及改进措施 第5篇
关键词:汞废水;污染;改进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194-3
0 引言
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氯碱企业,在氯乙烯合成过程中必须要用的高汞触媒,在合成过程中会挥发出汞蒸汽和含高汞的触媒粉,在后续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含汞废水,产出含汞废水的主要来源是盐酸脱吸副产盐酸废酸液;碱洗塔废碱液以及更换触媒氯化汞时产生的含汞废水。传统含汞废水的处理,有四种方法,包括硫化物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混凝法等。这些方法大部分需要根据费用来选择,因此会对工程中一些废水处理造成一些问题。现就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种含汞废水处理方法及该公司对应含汞废水的处理措施做如下综述。
1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种含汞废水处理方法
1.1 硫化物沉淀法
含汞废水中加入硫化物处理,由于Hg2+与S2-有强烈的亲合力,能生成极小硫化汞而硫化汞是汞化合物中溶解度最小(Ksp=4*10-53),因此可以用硫化物沉淀法从溶液中除去,硫化物沉淀法反应式如下:
Hg22+ + S2- =Hg2S↓
Hg2+ + S2- =HgS↓
其方法为:用氢氧化钠和盐酸将废水pH值调节至弱碱性,分别加一定量的硫化钠、FeSO4后续处理可与絮凝、重力沉降、过滤或溶气浮选等分离过程相结合。就可以使废水中的汞含量低于国家排放标准(0.05mg·L-1)。该方法的优点是:①操作简单,不受废水中Hg2+浓度高低的限制;②沉渣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该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①在硫化物过量较多时会形成可溶性汞硫络合物;②检测起来比较困难;③一些残余物质会造成一定的污染。④硫化物沉淀法处理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富汞沉淀污泥的不断积累。
1.2 吸附法
吸附法包括:活性炭吸附法、沸石分子筛吸附法、改性膨润土吸附法、玉米芯粉吸附法等,下面主要对活性炭吸附法进行介绍。
生产中最为常用的是活性炭吸附法。此方法可以将水中的汞吸附掉,主要用于发达国家,虽然我国也有很多地区在用,但是因为其成本比较高,所以所用地区也不是很多,而且只能用于浓度比较低的废水。废水含汞浓度高时,可先进行一级处理,降低废水汞浓度后再用活性炭吸附。将含汞量1-2 mg·L-1以下的废水通过活性炭滤塔,排出水含汞量可下降至0.01—0.05 mg·L-1。回收汞后活性炭可再生并重复利用。
活性炭的处理效果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包括汞的初始形态和浓度、活性炭的用量和种类、pH控制值以及活性炭与含汞废水的接触时间。
1.3 离子交换法
大孔巯基离子交换剂对含汞废水处理有很好的效果。树脂上的巯基对汞离子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在树脂上的汞,可用浓盐酸洗脱,定量回收。含汞废水经过处理后排出水含汞量可降至0.05mg/L以下。除此之外,该方法也是目前我国正在极力推广的一种方法。而且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在大部分无机汞的离子交换处理技术中,首先需加入氯气或次氯酸盐或氯化物,以形成带负电荷的汞氯络合物,然后用阴离子交换树脂脱除。此方法主要用于汞量较高的工业废水,先进行初级处理,然后再用此方法处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一旦废水中氯化物的成分比较低,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是非常有效果的。含巯基(R-SH)的树脂如聚硫苯乙烯对汞离子的吸附有很高的选择性。硫羟树脂在欧洲被广泛应用于汞正离子的去除。据报道异硫脲鎓树脂对无机汞和甲基汞都有效,而甲胺酸酯型树脂对汞有极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不管是用来去除汞氯络合物的阴离子树脂,还是用来去除汞离子的阳离子树脂,它们处理无机汞的最低出水含量为1~5μg/L。
用离子交换纤维净化含汞废水的优点是:①处理水质高、处理后可使汞含量达0.005mg/L以下;②设备简单,离子交换纤维比表面积很大,可达40m2/g。吸收汞的速度快,一般20min就可平衡,缩小了设备体积;③没有二次污染,离子交换纤维吸汞饱和后,可以用酸液再生,再生液浓度比原来废水要高100倍以上[4],便于集中处理和利用,纤维老化后,可以烧掉纤维,回收汞盐。
综上含汞废水的处理方法还有很多,各企业及研究机构都在对此进行攻关和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于氯碱企业,VCM合成过程中产生有多种,较复杂成分的含汞废水,还没有一种经济、高效、成熟的处理工艺。
2 对含汞废水的处理及改进措施
公司氯碱厂氯乙烯车间一期项目生产装置40万t/a PVC装置于2008年11月份建成投产并一次开车成功。含汞废水处理装置是一期技改期化工项目上的一套环保设施,该装置本应与一期技改化工项目同步调试开车,但系统安装完成后,该装置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废水含汞处理达不到使用要求,且处理过的废水含盐量较大,回用后对生产系统影响较大。2012年新增双效蒸发装置,解决废水含盐量大问题。
2.1 车间含汞废水概况
2.1.1 车间用水来源
①正常生产中,HCL、乙炔原料气夹带的水;
②正常生产中,碱洗塔配碱(<30%液碱),每次有70%以上的水进入系统。
③正常生产中,碱洗塔洗塔用水。
④因调解解析中酸浓度,水洗塔的加水。
⑤机封水用水。
⑥车间界区的雨水、雪水。
2.1.2 车间废水产生点
①HCL和乙炔夹带的水,在混脱中形成酸排放进入解析系统。酸中>60%的水。
②车间3套装置,四个碱洗塔排放的废水。
③合成净化装置产酸,在深度解析废酸所生成的废水。
④压缩、精馏的生产排污。
⑤机封水排污。
⑥各岗位打扫卫生排污。
⑦车间界区雨水、雪水的排污。
2.2 车间废水产水量分析(表1)
2.3 改进措施
①新上双效蒸发工艺,通过蒸发的方式除去废水中的盐分及汞和其他杂质,形成较为纯净的水,且含盐便于回用。
其工艺原理为:在负压状态下,通过两级蒸发,蒸馏出较干净的废水,从而滤除含汞盐作为汞废弃物由汞生产单位回收利用。
②对车间废水,经过缜密的分析后,清污分流,增加双效蒸发装置,便于废水的合理回用。
③车间废水清污分流,压缩、精馏排水,雨水、雪水含汞较低,直接分流至渣浆回用。
④经过双效装置的处理,废水完全可回用于各用水点。
主要理念是:含汞废水在何处排放,经除盐后废水回用于何处。产生的含汞盐,作为含汞危废物由有资质厂家回收利用。减少汞流失。
2.4 实施情况
含汞废水项目2012年3月开始实施,7月完成工艺安装,8月份装置试运行过程中,运行情况如下:(表2)
单从数据上看,脱盐率保持在95%以上,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回用至碱洗塔洗塔、可作为固碱化碱用水、水洗塔加水等,形成含汞废水的自我循环,逐步断绝外加工业水,从本质上减少含汞废水的产生量。
在装置试运行过程中,曾出现机封易损坏、装置自动化程度低,现场操作工劳动强度大等一系列问题,经技术人员攻关改造,消除了工艺缺陷(表面冷凝器配管存在工艺缺陷),加强自动化改造。2014年3月15日完成改造后,现废水处理量约为1.2m3/h,实现装置全流程DCS控制,大大降低现场操作工劳动强度,实现装置连续良好运转,达到预期目标。
2.5 实施后产生的效益(表3)
从上表看出,车间外排废水产量=0。
3 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①减少含汞废水产量,降低汞污染。
②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回用系统,降低成本。
③采用双效蒸发处理装置处理含汞废水的方法较为简单、方便,能耗较低。
④废水处理装置的有效使用,大大减少了车间的水的消耗,按车间水的使用统计计算,车间每天用水48.6m3,全年17739m3。废水装置的有效使用每年可以减少税费 开支5万多元。
⑤污水处理装置的改造,更解决了全行业性含汞废水的难题。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改进 第6篇
金融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1) 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 比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2) 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 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比如企业基于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的需要, 将某些金融资产进行组合从事短期获利活动, 对于组合中的金融资产, 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并将其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3) 属于衍生工具, 比如国债期货、远期合同、股指期货等, 其公允价值变动大于零时, 应将其相关变动金额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同时计入当期损益。但是, 如果衍生工具被企业指定为有效套期关系中的套期工具, 那么该衍生工具初始确认后的公允价值变动应根据其对应的套期关系 (即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或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 不同, 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
一、企业会计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规定
企业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应着重于该金融资产与金融市场的紧密结合性, 反映该类金融资产相关市场变量变化对其价值的影响, 进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1.初始确认与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 应按公允价值计量, 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中, 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所谓新增的外部费用, 是指企业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企业为发行金融工具所发生的差旅费等, 不属于此处所讲的交易费用。企业取得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 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 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2.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3.处置时的账务处理。处置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 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 同时, 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的余额, 将原记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
4.利润表中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 在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要单独披露, 即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列示, 作为“营业利润”的一部分。
准则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表达和披露是作为利润表的子项目列示在营业收入层次中的加项的第一项, 处于“投资收益”前、“资产减值损失”后。并且在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来源、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等。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举例分析
例:2008年1月1日, 甲企业从二级市场支付价款1 020 000元 (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20 000元) 购入某公司发行的债券, 另发生交易费用20 000元。该债券面值1 000 000元, 每半年付息一次, 甲企业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其他业务如下: (1) 2008年1月5日, 收到该债券2007年下半年利息20 000元; (2) 2008年6月30日, 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 100 000元 (不含利息) ; (3) 2008年7月5日, 收到该债券2008年上半年利息。
(一) 账务处理
1.2008年1月1日, 购入债券。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 000 000, 应收利息20 000, 投资收益20 000;贷:银行存款1 040 000。
2.2008年1月5日, 收到该债券2006年下半年利息。借:银行存款20 000;贷:应收利息20 000。
3.2008年6月30日, 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 100 000元 (不含利息)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 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借:应收利息20 000;贷:投资收益20 000。
4.2008年7月5日, 收到该债券上半年利息。借:银行存款20 000;贷:应收利息20 000。
5.出售时。
(1) 在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年度和资产出售年度一致。假定2008年12月31日, 甲企业将该债券出售, 取得价款1 100 000元 (不含利息) 。会计处理如下:借:应收利息20 000;贷:投资收益20 000。借:银行存款20 000;贷:应收利息20 000。借:银行存款1 100 0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 00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 000。同时将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科目。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贷:投资收益100 000。结转本年利润, 借:投资收益100 000;贷:本年利润100 000。
(2) 在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年度和资产出售年度不一致。假定2009年3月31日, 甲企业将该债券出售, 取得价款1 100 000元 (含一季度利息10 000元) 。会计处理如下:借:应收利息20 000;贷:投资收益20 000。借:银行存款20 000;贷:应收利息20 000。2009年3月31日, 出售, 借:应收利息10 000;贷:投资收益10 000。借:银行存款1 110 0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 00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 000, 应收利息10 000。同时将2008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2009年转入“投资收益”科目。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贷:投资收益100 000。结转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100 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投资收益;贷:本年利润。
(二) 会计核算分析
1.初始“交易费用”账务处理分析。不管“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年度和出售年度是否一致, 在初始确认计量中, 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的“交易费用”都计入了投资收益。
像上面例子, 2008年的实质情形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对营业利润贡献了100 000元。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当年没有出售, 当年却有已实现的“投资收益”-20 000元。也就是说, 再高明的投资者, 无论购买何种高盈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当面临企业会计准则时也无可奈何, 一句话“一买就赔本”。
初始确认计量时,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 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核算要求。
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分析。在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年度和资产出售年度一致的情况下,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出售核算基本上合理, 在年度会计报表中, 正确地反映了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即原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后转入“投资收益”科目) 。由于当年出售, 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抵销, 所以2008年年度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为零, 只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已实现损益, 即“投资收益”100 000元。
3.在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年度和资产出售年度不一致的情况下,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出售核算出现扭曲。2008年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事项, 在2008年年度会计报表中正确反映为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元;但在2009年公允价值未发生任何变动, 利润表中却反映为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为-100 000元, 已实现投资收益100 000元。
这样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从年度利润表中得到的潜在信息是:甲企业2009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降低了100 000元, 当年的“投资收益”同时实现100 000元。实际情形是当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没有发生丝毫变动。
因此, 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已无期末余额的情况下, 凭空从其借方结转一笔:借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为了结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期末又做一笔:借或贷记“本年利润”科目, 贷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并且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 既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又将被售出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净额从“投资收益”科目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果是:一方面, 造成重复计算利润的假象;另一方面, 使得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严重歪曲, 丧失其相关性, 从而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三、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 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 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核算要求;在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年度和资产出售年度不一致的情况下, 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会造成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会计信息的歪曲, 丧失相关性, 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为了弥补上述缺陷, 提出以下建议:
1.初始“交易费用”会计处理改进。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交易费用, 建议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核算, 这样处理不仅符合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 而且可以恰当反映取得当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及盈利信息, 不会陷入“一买就赔”的尴尬局面。
2.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处理的改进。
方案一:严格遵循收入实现原则, 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别进行核算:不改变现有会计科目,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部分, 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出售时, 由“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1) 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时, 借 (或贷)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 (或借)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 出售时, 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入“投资收益”, 借 (或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 (或借) :投资收益。
这样处理后, 第一, 可以解决跨年度账务处理问题;第二, 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估计企业投资价值的需要;第三, 利润表仍基于“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 反映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润, 不会造成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前营业利润的大幅度波动;第四, 可以为税收、利润分配、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提供更为可靠、有用的信息。
但这种做法的重大缺陷是:与国际惯例不接轨, 使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相同, 金融资产的划分丧失了意义;同时可能使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造成的损失隐匿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 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方案二:突破收入实现原则, 对公允价值变动已实现、未实现损益分别进行明细核算及在利润表中披露, 同时对企业利润分配进行限制。
(1) 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级科目下增设两个二级明细科目, 对“公允价值变动已实现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未实现损益”分别核算。 (1) 对于持有期间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未实现损益。处置时, 不再将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只需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二级科目之间对转即可。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未实现损益;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已实现损益。 (2) 对于持有期间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减少, 做与上述分录相反的会计处理。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信息的质量 (分为未实现、已实现) , 而且还可以避免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出售跨年度时,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信息的扭曲。但方案二也违背了收入实现原则, 会造成企业将未实现利润列入利润表, 并对其进行分配;同时会造成各个年度“营业利润”的波动, 不利于考核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2) 对已实现损益、未实现损益分别披露。
在利润表中, 对“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做如下改动: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损失以负号填列) :
其中:未实现部分 (损失以负号填列)
已实现部分 (损失以负号填列)
(3) 对企业有关利润分配事宜应加以限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的未实现收益部分, 从会计理论的角度看属于“利得”, 对这部分未实现的“利得”在利润分配时应给予扣除, 防止企业把未实现的利润提前进行分配。
顺酐工艺废水的处理及改进措施 第7篇
生产过程中为防止填料的堵塞和塔压增加影响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工艺生产中需要两天洗锅一次, 废水主要来源于减压蒸馏终止时的洗锅水。废水监测结果表明:第一, 此类废水中不可生物分解的有机物数量很多, 可生物处理性差;第二,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反酸, 其次有少量的高聚物、酚、醛类物质, 反酸是合成树脂的基本有机原料, 这部分废水污染物含量较大, 直接排放达不到排放标准, 即使送污水处理站处理, 也因废水酸性、COD偏高对污泥的毒性大, 使生物酶失去活性, 对生物氧化系统有毒性效应, 必须在生化前进行预处理, 使之符合可生化的条件才能采用生化法;第三, 反酸是合成树脂的基本有机原料, 不采用反酸回收工艺, 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1 废水处理工艺介绍
为了使顺酐洗锅水达标排放, 我们在实验室经过试验, 选择了利用顺酐生产中的副产蒸汽蒸馏洗锅水, 馏出液送污水处理站处理, 釜底残渣销售, 主要设备及投资项目总投资18万元。具体流程为 (图1) :废水用耐酸泵送蒸发器的管程, 在蒸发器壳程内利用工艺副产蒸汽将洗锅水加热到100~120℃将其中的水蒸发, 到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 高浓度废水回废酸沉淀池沉淀, 水汽在冷却器冷却后出水p H值2~3、COD小于3000mg/L, 用适量NaOH中和, 达到控制指标后送生化进行处理。
废水处理装置投用后, 由于生产工艺方面的问题每月约有50~80m3的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 且顺酐废水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这部分废水不能外排, 不得已直接排到生化废水处理设施, 对其造成了严重冲击和影响;因洗锅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 造成洗锅效果降低, 精馏塔阻力升高, 系统减量生产, 影响到系统的正常生产, 必须对顺酐洗锅废水进行综合治理。
2 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1) 洗锅水温度偏低, 洗锅效果差、工艺废水量大。精馏塔设计落后, 当初设计选用20世纪60年代的填料塔 (目前国内顺酐厂家只有我们一家仍在使用) , 与现在新改进使用的浮阀塔相比, 存在处理能力差, 洗锅用水量大的缺陷, 产生的废水量是先进工艺设备的2倍, 所用的洗锅水为一次水, 由水泵打入塔内, 由于水温偏低, 还需加热使塔顶温度达到9 0℃以上, 比较费时;所用的水量较大, 每次需用一次水40t, 造成废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增大, 为了减少外排水量, 就须减少洗锅水的用量, 由于精馏塔内瓷环冲洗不充分, 水量不足, 塔的阻力不断提高, 影响了精制和氧化的生产负荷, 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 机械动力消耗增加。从目前分析, 改造塔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只有从废水处理系统上想办法解决。
(2) 循环水温度高, 制约废水处理能力。废水处理装置的冷凝冷却器与氧化装置共用一套循环水系统, 因循环水冷却塔能力不足, 循环水温度偏高达到35℃, 氧化装置和废水处理装置只能低负荷运行, 影响系统废水处理能力。同时由于废水处理装置使用蒸汽为氧化装置副产蒸汽, 系统低负荷运行造成蒸汽产生量不足 (尤其冬季) , 严重制约了废水处理装置的处理能力。
(3) 废水池容量小。废水池容量小, 洗锅水集中排放, 而废水处理是连续运行, 所以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来暂时盛放废水, 这是造成废水直接外排的主要原因。
3 改进措施
(1) 优化洗锅工艺和程序, 减少废水产生量。氧化、精制所有设备的退气冷凝液, 除一部分回收到软水槽外, 其余全部进入排污池经明渠流入河滩, 致使大部分高温冷凝液白白浪费。通过增加一个冷凝液回收槽, 利用直接外排的冷凝液洗锅, 以减少废水量, 提高洗锅水温和质量。在此基础上, 通过控制蒸发器的加热温度小于120℃, 减少精馏塔内反酸等物质的形成, 将洗锅水加热部位、加热方式由塔前直接加热改为泵后蒸汽混合器加热, 保证蒸汽和洗锅水充分换热, 达到较好的洗锅效果, 废水产生量比改进前减少50%。
(2) 改造循环水冷却塔, 降低水温。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 将循环水凉水架的处理能力由100m3/h提高到200m3/h, 循环水的凉水温度降低到28℃以下, 氧化装置的处理能力提高10%以上, 蒸汽产生量明显增加, 废水处理能力由0.5 m3/h提高到1.0 m3/h, 系统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3) 增加废水收集设施。针对洗锅废水集中产生的特点, 我们增加了一个65m3的废水钛材贮槽, 洗锅时利用废水装置输送泵将多余废水送入钛材贮槽, 根据系统水量将其放入废水池进行处理, 解决了洗锅时废水直接外排的问题。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洗锅水综合治理, 对生产操作产生了一定的有利作用, 用冷凝液洗锅, 因其水温度较高, 又比较纯净, 所以不仅能够节约洗锅蒸汽用量, 又能够提高洗塔的质量, 减小塔阻力, 防止塔填料结块, 能有效的延长塔填料的使用周期, 使精馏塔一直保持良性状态运行, 同时产品质量和产量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改进后, 每天可节约蒸汽3t, 回收冷凝液2t, 减少新鲜水的用量20t, 年可回收废渣 (反酸) 150~200t, 年经济效益约20万元。
对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改进 第8篇
一、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规定
1. 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在租赁期开始日, 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配。在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时, 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当期的融资收入。出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时, 应当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率。
2. 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在租赁期开始日, 承租人通常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 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但是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高, 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在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承租人应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计算, 如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
二、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分析
例:201年12月28日, A公司以融资租赁方式为B公司提供全新生产设备一台, 该设备使用年限为6年。从租赁期开始日 (即202年1月1日) 起B公司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00 000元, 该设备在202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400 000元。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8% (年利率) 。有关该项业务的其他资料如下: (1) 该设备账面价值为400 000元; (2) 发生初始直接费用30 000元; (3) 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本期应分配的未实现融资收益; (4) 206年12月31日, A公司收回该生产设备。
1. 计算租赁内含利率。
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 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本题不含未担保余值, 因而租赁内含利率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100 000 (P/A, i, 5) =400 000+30 000=430 000
由于 (P/A, i, 5) =4.3, 通过插值法, 可计算出租赁内含利率为5.25%。
2. 计算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及其现值和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付款额+第三方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各期租金之和+承租人担保余值+第三方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 (100 0005+0) +0+0=500 000 (元)
最低租赁收款额=100 0005=500 000 (元)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100 000 (P/A, 5.25%, 5) =100 0004.3=430 000 (元)
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 -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500 000-430 000=70 000 (元)
3. 账务处理。
(1) 202年1月1日, 租赁业务开始, 账务处理见表1 (单位:元, 以下各表同) 。
(2)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及未确认融资费用分配的账务处理。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及未确认融资费用分配的计算见表2。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及未确认融资费用分配的账务处理见表3。
三、融资租赁业务会计处理中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1. 出租人应收融资租赁款入账价值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1) 问题分析。《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 在租赁期开始日, 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即借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并按未担保余值, 借记“未担保余值”科目;按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 贷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如有差额, 应当将其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 上述例题会计处理中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500 000元) 和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算的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530 000元) 有所矛盾, 应对其予以修正。
(2) 改进建议。为取得长期资产所发生的交易费用, 通常都应该资本化, 构成长期资产的入账价值, 因此初始直接费用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构成项目符合会计理论和会计惯例, 但此项费用又不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因而只能采用分期确认的方式。也就是说, 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在资本化后, 应在各租赁期间按配比原则分摊, 分期对应收融资租赁款项进行抵减调整。为了更明确地对其进行会计核算, 笔者建议在“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下分设“租赁收入”和“交易费用”两个明细科目。“租赁收入”科目用于核算应分期确认计入租赁收入的未实现融资收益, 而“交易费用”科目则专门用于初始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
202年1月1日, 租赁业务开始, 账务处理见表4。
本例中不含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 因而在租赁开始日, 承租人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 而将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承租人的账务处理与原例中一致。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及未确认融资费用分配的计算见表5。
注:计算均保留两位小数, 尾差计入相应项目最后一期。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及未确认融资费用分配的账务处理见表6。
由于在计算内含报酬率时已经考虑了初始直接费用, 为避免重复计算, 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在资本化后应在各租赁期间按配比原则分摊, 分期对应收融资租赁款项进行抵减调整。
此处处理不涉及承租人, 出租人“未实现融资收益交易费用”总计抵减“长期应收款”30 000元, “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总的实际金额为:530 000-30 000=500 000 (元) , 与承租人“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总额相当。
2. 对承租人初始直接费用的补充说明。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 承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但不构成融资额, 不构成对出租人的负债。如原例中的初始直接费用由承租人发生, 则承租人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30 000
贷:银行存款 30 000
3. 对租赁双方存在关联方关系的规范意见。
当承租人和出租人存在关联方关系时, 现行会计准则对如何确定最低租赁付款额和最低租赁收款额没有明确规定, 这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例如, 租赁交易双方可以通过操纵租赁价格, 提高各期的租赁收入, 导致承租人虚增资产, 从而把损失转给承租人。鉴于此, 笔者认为当租赁双方存在关联方关系时, 相关部门应该对最低租赁付款额和最低租赁收款额加以限制, 并加强监督管理, 如参照独立企业之间进行类似业务活动的金额加以限制, 从而规范此类融资租赁行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用友U872累计折旧处理改进 第9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用友软件
用友U872财务管理软件固定资产管理模块是为加强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而开发的一个子系统,主要功能有固定资产增减、折旧的计提、相关变动单的处理等。然而笔者在使用U872进行业务核算中发现存在累计折旧计算不正确情形。下面以一实例说明,某企业2012年1月初固定资产卡片如右表所示:
2012 年1 月发生如下业务:①1 月31 日,发现联想电脑I5因使用不当毁损;②1月31日,由于技术更替,对“信号测试器”固定资产进行资产减值测试时发现其本月发生减值36 000元。
一、撤销资产减少后累计折旧错误
操作员在执行资产减少前,进行当月折旧计提。但由于操作员失误,在对“联想电脑I5”执行资产减少时,误将“联想电脑I3”资产减少,发现后随即在“卡片管理”功能下,选中“已减少资产”列表中的“联想电脑I3”固定资产,执行“撤销减少”功能将误减少的“联想电脑I3”进行恢复。此操作过程为采取正常修改失误过程,然而在后续的分析发现,“联想电脑I3”资产这一减一恢复之间,其累计折旧的金额发生了变化,可通过图1和图2对比发现。
经对比发现,“联想电脑I3”经过两次操作后,累计折旧由原来的2 280元减少到2 160元,少了当月计提的折旧金额120元,这是由于软件设计的缺陷。在进行撤销资产减少时,系统默认将月初的累计折旧回写到1月末的累计折旧项目中。笔者经过研究用友账套数据库UFDATA_101_2012(笔者建立账套号101),发现数据错误出现在账套数据库的fa_Depr Transactions、fa_Depr Transac⁃tions_Detail和fa_Total表中,前两者主要存放固定资产折旧数据,后者是固定资产汇总信息表。如果要修正此错误则需修改数据表中1月份累计折旧对应字段dbl Depr T1的值。
具体操作方法为:依次点击开始—— 程序 ——Microsoft 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在控制台界面上,逐级展开到UFDATA_101_2012 数据库中表项目,依次打开fa_Depr Transac⁃tions表和fa_Depr Transactions_Detail表,将其中“00002”记录行,将dbl Depr T1 字段的值修改“2280 元,另外,修改fa_Total数据表中对应记录的dbl Depr Total字段的值修改为2 280元即可。
二、资产减少后累计折旧对账不平衡
正常处理业务1,对“联想电脑I5”进行减少处理后,且将生成的凭证在总账系统中进行审核、记账处理后,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下对账,发现总账与固定资产对账不平衡,如图3所示。经过分析发现,对账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账务系统与固定资产系统的累计折旧金额不同,具体差额为总账系统比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多120 元(56 160-56 040),根据图1可知,经过毁损“联想电脑I5”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应该是56 040元(58 320-2 280)。由此可见,总账系统中累计折旧的金额出错,多计120元。
由于期初固定资产原始卡片录入完成后进行对账平衡,产生对账不平衡的原因应出在固定资产减少业务。“联想电脑I5”减少时,会计分录应该为:借:固定资产清理5 120,累计折旧2 280;贷:固定资产7 400。
经过查询资产减少生成的凭证(如图4所示),生成的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清理5 240,累计折旧2 160;贷:固定资产7 400。
上述凭证传入到总账系统后,累计折旧借方金额比正确金额少120元,从而使总账系统中累计折旧贷方金额比正确金额多120元。针对上述错误,多数学者认为,在对此项资产减少生成凭证时,直接将凭证中累计折旧金额直接修改为2 280元,可以确保对账平衡。笔者认为,此处理方法存在不妥之处,虽然,这一操作可以使得总账和固定资产对账平衡,但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对账虽然能够平衡,但如果对该资产进行后续处理,如在报表管理系统中使用固定资产函数ZKS、ZHS等取该笔资产减少相关数据将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在固定资产相关数据库中还存在着错误的记录数据。
经过研究用友固定资产数据库发现,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在软件执行固定资产减少时,软件误将减少当月初的累计折旧写入相应数据库中“累计折旧转出”字段,从而将相关数据传到“固定资产分配凭证临时表”中,使得生成凭证时,提取出来的数据是资产减少当月初的累计折旧金额。解决此问题,关键是在执行资产减少后不要立即生成凭证,而是修改修改相应数据库的字段数据,然后根据正确的数据再生成凭证。
具体操作方法是:按上述提到方法展开到UFDATA_101_2012 数据库中表项目,将fa_Cards表相应记录中的dbl Trans Out Depr TCard字段、fa_Cards_Detail表相应记录中的dbl Trans Out Depr TCard字段和fa_Total表相应记录的dbl Trans Out Depr Total字段等均修改为应该转出的累计折旧金额2 280 元,同时修改固定资产分配凭证临时表fa_ZWVouchers中关于“资产减少”记录行中md字段,分别将“1602累计折旧”金额修改为2 280元“、1606固定资产清理”修改为5 120元。然后再由固定资产系统批量制单生产凭证传递给总账系统彻底解决资产减少对账不平衡的问题。如此修改可以保证数据库中各文件相关数据保持一致性。
三、计提减值准备后累计折旧计算错误
在按要求处理完第2 项业务,1 月份进行月末结账处理后,采用系统给定的“平均年限法(一)”折旧方法下系统2月份“信号测试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金额为1 533.6元,而按目前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按这项规定,“信号测试器”固定资产1 月末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为原值扣除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金额137 940元(240 000-53 760-48 300)。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按平均年限法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92 个月内平均分摊。即每月的折旧额应该是(137 940-9 600)/92为1 395元。
为什么两者计算不一致呢?分析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两种折旧方法定义,通过设置菜单下折旧方法,打开平均年限法(一)显示月折旧率计算公式为“(1-[净残值率])/[使用年限]”,本例中,月折旧率计算为(1-4%)/120,结果是0.008,月折旧额计算公式为“([月初原值]-[月初累计减值准备金额]+[月初累计转回减值准备金额])×[月折旧率]”,本例中月折旧额计算为:(240 000-48 300)×0.008,结果是1 533.6 元。计算结果错误在于折旧率的计算口径与折旧额计算时的口径两者不一致造成。在计算折旧率[(1-9 600÷240 000)÷120]时假设计提折旧的原值径为240 000元,所以计算月折旧率时应该以240 000 乘以月折旧率计算得出月折旧额。而在本例计算折旧时,使用(240 000-48 300)为计算折旧的原值口径,用(240 000-48 300)得到的结果乘以上述计算出来的折旧率0.008,两者口径不一致,必然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上述错误同样会出现在固定资产业务会计估计变更发生后的后续计量上。
再看平均年限法(二)的定义。月折旧率为“(1-[净残值率])/[使用年限]”,月折旧额计算公式为“([月初原值]-[月初累计减值准备金额]+[月初累计转回减值准备金额]-[月初累计折旧]-[月初净残值])/([使用年限]-[已计提月份])”。从月折旧额的计算公式来看,其基本含义为,将固定资产剩余折旧总额在剩余的折旧年限内平均折旧,显然,平均年限法(二)在月折旧额的计算上符合现行会计准则的计提要求。虽然平均年限法(二)也计算月折旧率,但其计算月折旧额时并不采用计算出来的折旧率,所以结果并不受月折旧率的影响,结果计算正确。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当固定资产存在原值变化、预计使用年限的变更、净残值变化等情况不宜选用“平均年限法(一)”。在采用平均年限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时建议选择“平均年限法(二)”。当然,笔者不建议非专业用户直接进行更多其他数据库方面的修改,错误的修改将可能导致用友U8财务管理软件崩溃。
一种改进的连续k近邻查询处理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k近邻查询 TPR树 SR-CNN查询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01-02
针对大量移动对象CNN查询问题,Benetis等人首先提出了Find-NN算法,利用最小距离函数对TPR树裁剪,进行深度优先遍历搜索,以获得最近邻对象。Tao等人对Find-NN算法进行了扩展,以支持CKNN查询。Glenn等人提出的CW-KNN算法利用搜索区域对TPR树索引节点进行搜索预裁剪。Tao等人提出的TP-KNN算法能够有效地处理时间参数化k近邻查询,但必须重复提交并多次计算查询,增加了计算负担,其效率低下。廖巍等人提出了SI-CNN算法,能够基于上次查询结果增量地更新查询,具有良好的伸缩性。文献[5]提出了相似查询的概念,并利用相似查询引入了动态扩充的查询处理算法,具有良好的查询效率。但文献[5]在处理新查询时如果近似结果集中对象个数小于查询近邻数目k时,或在更新时如果搜索区域内对象个数小于查询近邻数目k时,都需要访问整个TPR树,影响了查询的效率。本文基于动态增大的搜索区域提出一种改进方法,减少TPR树节点访问次数,提高查询效率。
1算法
在处理大量并发连续k近邻查询时,查询的更新变化非常频繁,如果每次搜索都直接扫描整个TPR树,造成额外节点的访问,影响查询效率。本文提出的SR-CNN算法则利用预处理技术,在不扫描整个TPR树的前提下,直接利用动态增大搜索区域裁剪TPR树,计算新查询的近似结果集。SR-CNN由Query算法、Update算法组成。
定义1(查询相似度).给定两个CKNN查询q1、q2,q1相对于q2的相似度为Sq1,q2,Sq1,q2=1/dq1,q2 * q1.k/q2.k,其中,dq1,q2表示q1.Loct和q2.Loct之间的距离。
本文算法需要设定动态增量值为 。Query算法处理新加入查询,如下:
Algorithm Query
Input q, qs,ob,T
Output qr,updated qs
(1)if qs is null
(2)if q.k > ob.count
(3) q.SR = search(ob)
(4) q.result = use q.SR prune(T)
(5) while q.result.count < q.k
(6) q.result = use (q.SR +) prune(T)
(7)else
(8) q.result = search(ob)
(9)else
(10) cos = SearchSimilarQuery(qs,q)
(11) if q.k > (ob + cos).count
(12)q.result = use q.SR prune(T)
(13)while q.result.count < q.k
(14)q.result = use (q.SR +) prune(T)
(15)else
(16)q.result = search(ob + cos)
(17)put q into qs
(18)return qr,qs
算法Query中,如果查询表为空,则不计算相似查询,若对象缓冲区中对象个数count小于查询近邻个数k,则从现有的候选集合中计算搜索区域,然后裁剪T,若得到结果个数小于k,则增大搜索半径为q.SR+ 重新裁剪,直至结果个数不小于k;若对象缓冲区中对象个数count大于查询近邻个数k,直接在对象缓冲区中搜索。SearchSimilarQuery为计算查询表中每个查询的相似度,得出最大相似度查询。
在更新时刻,利用查询的搜索范围,裁剪TPR树索引,更新查询结果的更新算法如下:
Algorithm Update
Inputqs, ob, qrs, T
Outputupdated qs,updated qrs
(1)for each q in qs
(2)for each mo in ob
(3) if mo in q.SR
(4) update(q,qr)
(5)for each q in qs
(6)use q.SR prune(T)
(7)if q is affected
(8)update(q,qr)
(9)while q.result.count < q.k
(10)use q.SR +prune(T)
(11)update(q,qr)
(12)return qs,qrs
算法Update中,首先判断对象缓冲区中移动对象mo是否落在q的查询区域内,影响查询结果,如果在查询区域内,则更新查询。然后利用q的动态增加的查询区域裁剪T,判断T的子节点内是否有移动对象影响查询结果。
2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仿真实验。实验数据为模拟产生的空间移动数据点,模拟了一个104€?04大小的二维环境,采用的动态数据集为满足随机分布的100 000个移动对象然后随机生成在1 000€? 000二维环境内的1 000个查询。
从图1可以看出,SR-CNN算法的查询性能略优于SI-CNN,主要是由于SR-CNN算法减少了TPR树的访问次数,减小了I/O访问代价。
从图2可以看出,在查询数量较小的情况下, 值较大具有更好的效率。这是由于候选的移动对象较少,搜索区域的增量较大会在较少次数内完成查询,因此效率较高。在查询数量较多的情况下, 值较小具有更好的效率。这是由于候选的移动对象较多,搜索区域的增量较大会一次引入更多的移动对象,增加了计算近邻的代价,影响查询的效率。
3 小结
针对基于TPR树索引的大量并发CKNN查询处理,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查询处理方法。本文方法利用动态增大的搜索区域裁剪TPR树,避免遍历整个TPR树,提高了查询的效率,减少了TPR树的访问价。本文算法支持大量并发的查询处理,具有良好的查询效率。
参考文献:
[1]Benetis R,Jansen CS, Kariauskas Galtenis S.Nearest neighbor and reverse nearest neighbor queries for moving objects.In:Nascimento MA,Ozsu MT,Zaifane OR,eds.Proc of the 2002 IDEAS,lnt’1 Symp.on Database Engineering & Applications.IEEE moving points with updates.In:Frcytag Computer Society , 2002.44-53.
[2]Tao YF,Papadias D.Spatial queri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ACM Trans.on Database Systems TODS, 2003,28-2:101-139.
[3] Iwerks GS,Samet H,Smith KP.Continuous k-nearest neighbor queries for continuously JC,Lockemann PC,Abiteboul S,Carey MJ,Selinger PG,Heuer A,eds.Proc.of the 29th VLDB Int’1 Conf on Very Large DataBases.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3.512-523.
[4]Tao YF,Papadias D.Time-Paramcterized queries in spatio temporal databases.In:Franklin MJ,Moon B,Ailamaki A,eds.Proc.of the 2002 ACM SIGMOD lnt’1 Conf.on Management of Data.ACM Press,2002.334-345.
浅谈改进农业会计的会计处理 第11篇
1 农业会计处理的复杂性
1.1 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
人类有着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向和属性, 对食物、水源、健康、自尊等的需求以及何种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温度、光照条件等等因素。除了自然人之外, 动物和植物也有着自身的属性趋向、生长规律等。如向日葵趋向太阳, 水草不能旱生, 蛇的冬眠、鱼类不能离开水、鸟类善于飞行等等。其出生、发展、繁殖、死亡等过程均需要认真研究。农业研究所面对的就是除了人类以外的这些活的生命体。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即这些动物植物和人类同样是有生命的, 需要按照一定的技巧加以研究。
对待动物植物的研究需要分类进行, 主要的分类方法有很多, 但这里主要研究的是生物资产分类, 即将其作为一种人类的农业生产对象来说的如准备用来生产肉品的牲畜、养殖的鱼、玉米和小麦等庄稼、长成后准备作为原木的树木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而产奶的牲畜、葡萄树、果树、保留树干但收获柴薪的树木等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从用材林中采伐的木材、奶牛产出的牛奶等收获的农产品由于其不再具有生命和生物转化能力、或者其生命或生物转化能力受到限制, 属于生物资产的收获品应当作为存货处理。但企业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处理各不相同。由此可见, 农业企业的会计处理应该牢牢把握生物资产的转化特征, 农业这一复杂的自然过程使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具有复杂性, 从而使农业会计信息客观真实的反映具有现实的难度。
1.2 农业生物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
农业企业资本核算主要是针对动物植物等具有生命形态的种类。这个工作的特点是时间较长, 需要的数据较多等。针对于各种动物、植物的生产周期、繁殖特点等各个阶段计算成本。而且还要对农作物的混种、畜禽混群与分群饲养并存、生产周期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林木果树等复杂情况进行成本核算。这些情况繁琐而时间跨度长, 同时动植物的生命性也给工作造成了新的困难。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应对具体问题, 具有精确的操作能力和持续工作的吃苦精神。以上情况使得农业资本核算日显复杂化, 因此它比商业资本核算难度更大。
1.3 农业会计标准具有多重性
农业活动的主体在性质、规模和组织结构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各自的具体会计目标不同, 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各不相同, 不同农业活动主体下农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标准理应有所不同。规范的公司制大中型涉农企业要求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公司制企业会计标准进行会计处理, 同时将农业会计核算办法作为一般通用性会计标准的补充。但国有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农户各自的农业生产活动有不同的特点, 外界对其会计信息的需求等有明显的不同。这就要求他们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标准进行 (如《会计核算办法》) 处理来规范各自的会计行为。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常常会要求农户提供基础的成本价格资料, 也就会要求农户进行必要的会计核算以满足这种需求。
2 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改进
如何提高农业计算管理技术主要有电算化等方式。电算化是一项综合方面的科学。它包括的传播学、信息科学、新闻学、甚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涉及面相当广泛, 但原理易于阐述, 即以电脑网络为主体, 将各种数据整合处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运用机器代替人脑整理数学问题, 产生可以影响未来企业管理政策的数据系统。这对于从前人工计算人为处理大大提高了准确率和效率, 可以说在现代这个阶段人类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 得信息者得天下。
2.1 农业会计核算复杂需要电算化减轻工作量
会计电算化对于自然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通过使用计算机便可以轻松有效地降低错误率, 提高精准程度。具体说来是一下几种用途。第一人为操作变为机器操作减轻了个人工作强度。使会计行业不再埋头于计算数据而有了更高的行动能力。第二, 相较于人工, 计算机的反应速度, 准确度和及时性由于其电脑设定的机械性, 是非常强大的。第三, 人脑的分析计算能力是有限的, 通过程序的设定, 计算机弥补了这一缺陷。第四, 人有体力和精力限制, 不能长时间机械重复性劳动, 而计算机的应对能力和抗压力能力十分强大, 其持续工作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在这种情况下, 农业电算化得到了广泛而充分的应用并不足为奇。电算化的技术化大量化的普及全面促进了会计行业的改革更新, 从体制到观念全部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一行业因此更加规整化、智能化。在传统条件下, 会计行业需要的人手众多, 手续复杂, 工作量大, 而电算化投入使用后一张会计凭证输入后会自行流入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 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将大量人工不愿处理不易处理的繁琐数据交由机器运行。大量人员恢复人性化自由。这与国家以人为本, 人性化服务的宗旨是相适应的。
2.2 会计电算化在农业会计核算中具有可行性
计算机技术的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 使会计电算化成为现实。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上企业、网际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 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要求会计核算方式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演变, 这必然要求会计系统进行相应的改革, 由此引发了对传统会计理念、会计规则等的挑战。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会计电算化绝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的优势体现在在农业行业中通过此方法能够得出相当精确有效的数据, 从而计算出企业运行的成本、支出、回流等各个阶段所需的费用。从而使决策者头脑更加清醒, 管理也更加精确到位, 企业运行效率因此大大提高, 收益也随之增加。
2.3 农业会计电算化应关注的问题
在国外发达国家中, 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早, 发展也较快。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则需要大力创新迎头赶上。不过, 通过政府、学术界、商业界各个方面的努力, 其发展成效依然不可小视。我们需要再更进一步努力, 如人才的吸收与运用、技术方面的革新、企业运行的有效管理、数据安全, 防盗等措施的积极努力。
3 结束语
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可以发现。会计电算化比起人工计算拥有强大的优越性。推动着农业发展, 为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 对会计和会计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也是十分深刻的, 这种影响必将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快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进程, 最终走向与国际联网, 为农业会计的国际接轨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义保.电脑会计.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陆义保.电脑会计.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改进处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