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股市分析中的模糊语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股市分析中的模糊语(精选7篇)

股市分析中的模糊语 第1篇

模糊现象客观、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 语言中的模糊语可以分为三类:模糊词、模糊限制语以及模糊蕴含。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不同的语境和文体中,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是不同的。在日常交际中, 说话者往往会使用不同的模糊限制语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一个句子中可以存在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有一些模糊限制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只能根据语境来判断他们的类型 (何自然, 2006) 。如今, 广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告不仅仅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而且反映了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在广告语中越来越常见。在广告英语中, 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使广告更具有效性和表达性。相反, 广告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不当则会给消费者造成困惑, 有时候甚至会欺骗消费者。因此,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广告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及其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中最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就引起了语言学家广泛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模糊限制语。在国外, L.A.Zadeh是模糊现象研究领域最杰出的先驱者之一, 在他发表的论文《模糊集》里, 他首次研究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 并提出了模糊概念理论。G.Lakoff (1972) 认为模糊限制语是“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何自然, 2006) 。在国内, 伍铁平 (1999) 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研究, 被认为是将模糊集理论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何自然和冉永平 (2006) 认为模糊限制语包括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approximators) 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shieds) 。他们指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指的是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做出某种程度的修正, 或者给原话语确定有一个变动范围。它又可以细分为程度变动语 (adaptors) 和范围变动语 (rounders) 。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 只是增加了一个说明。高晓芳、张琴 (2002) 在其研究中以语境依附程度的高低为标准, 将模糊限制语分为语义型模糊限制语和语用型模糊限制语。

2 广告英语的特点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无处不在, 广告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 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广告语是广告的心脏, 商业广告的目的是要加强人们对商品的印象, 并刺激消费者消费商品。广告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 它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及特点。Bolen (1984) 认为广告语应该是可信的、简单的、可读的, 而且广告商应当有选择性地使用陈词滥调和夸张的词语, 要创造出积极的、能够广泛理解的内涵。简而言之, 广告英语应当具有吸引性、目的性, 语言生动活泼、简单明了, 这样才能使广告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 广告英语中模糊限制语

如今, 广告语言已经发生了改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商家们不遗余力地创造不同的广告语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正因如此,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常见。在广告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使得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际变得更生动、灵活。但是, 当广告商用模糊限制语来掩饰隐藏在广告后的虚假信息时, 模糊限制语又使得广告所表达的意思变得很模糊。广告是交际的一种形式, 而语言则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 广告英语作为广告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言语交际形式, 它应该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四个准则:质准则, 数准则, 关系准则及方式准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有时候为了满足某些交际需要, 说话者常常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美国语言学家Grice指出, 故意藐视或者不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说, 当人们违反任何一条准则时, 所表达的话语就会变得不直接、不明确。

为了更好地促进商品销售, 广告商尝试各种方法来制作广告语, 力求能够让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一些著名的广告英语为例:

1.Our wheels arealwaysturning. (Isuzu motor)

在这则广告语中, 它使用了一个程度变动语“always”, 其作用是用来限制车轮的转动。在此广告中, 广告商想传递的信息是五十铃汽车的质量非常好, 但是又不能直接表达这个概念, 因为没有人能保证其产品质量是最好的。这则广告语的意思是质量好的车不容易坏, 但是又不能完全保证车一定不会坏。因此, 广告商使用了程度变动语“always”来表达他们的不确定性。

2.To me, thepastisblackandwhite, but thefutureis always color. (Hennessy)

此广告语使用了包括时间副词“past”“future”, 形容词“black”“white”以及“color”等模糊限制语。在这则广告语中, “past”和“future”没有明确的时间上限和下限, 时间计算的基点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在这则广告中, 时间上限和下限都不清楚, 所表达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3.No business toosmall, no problem toobig. (IBM)

这则广告语中的形容词“small”以及“big”所表达的意思是模糊的。不同的生意人对生意规模的大小的界定是不同的, 究竟什么样的生意算是小生意?同理, 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观点是不同的, 什么样的问题算是大问题?显然,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决定了描述事物的语言没有明确的边界, 这只是人们对事物的感受, 其语义是相对模糊的。

4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依照Grice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 广告商应当如实描述商品的情况, 不应当将他们自知虚假的商品信息传达给消费者。然而,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以及加深他们对商品的印象, 广告商通常会在广告中使用一些夸张和模糊的词语。例如:

Probablythe best beer in the world. (Carlsberg)

这则广告语使用了一个范围型模糊限制语“probably”, 用来修饰“the best beer in the world”。范围型模糊限制语“probably”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 因此, 在广告商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是否是世界上最好的时候, 使用范围型模糊限制语的目的就是不想把话说得太死, 以免与事实有偏差。即使以后由于广告语产生纠纷, 广告商对于产品所承担的责任也要轻得多。

根据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 广告商在制作广告语时要尽可能多地传达产品的信息, 不应超出消费所需要的商品信息。但是由于广告的语言特点, 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要求都是不同的, 广告商既不可能向公众展示商品方方面面, 也不可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此, 广告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留给消费者想象的空间。例如:

Ask formore. (PEPSI fashion shoes) more

在这则广告中“more”是不确定的, 广告商虽然知道一个确切的数字, 但是他们也不会告诉消费者。而对于消费者来说, 他们并不知道拥有多少鞋子才可以称之为“more”。

根据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说话者提供的信息含义应当清楚、简洁, 避免晦涩、歧义。广告语言通常简单明了而且主题突出。然而, 有时候为了使广告更具吸引力, 广告商会违反方式准则, 故意在广告中使用更加模糊的语言表达。例如:

Just do it! (Nike)

这句耐克公司的广告语非常有名, 但是, 当人们第一次读这句话的时候, 很可能无法把握它所传达的信息。这句广告词很简短, 但是却是一句意义表达不明确, 含糊不清的话语。如果读者没有直接语境, 很可能不会联想到相关产品。

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要求说话人说话要有关联。也就是说, 广告商在广告中要给消费者传达关于产品的核心资料。然而, 在某些情况下, 广告商却违反了关系准则, 与遵守关系准则相比, 广告商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例如:

Make a date with about 136, 000 women every Wednesday. (Anewspaper advertisement)

从这则广告中我们看不到与报纸和杂志相关的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 这则广告的含义或许是模糊的, 但是, 结合上下文语境之后, 我们可以发现这则广告语的关联性。有时候消费者从广告中获得的信息越少, 他们越容易被吸引。

5 结束语

模糊限制语是广告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语境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是不同的。在商业广告英语中,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丰富广告的内容和形式, 使广告变得深刻、意义深远, 从而能够引起消费者内心的共鸣。此外,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使广告信息和意义更加清晰、准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广告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对于说话者来说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然而在广告中过度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模糊的概念, 从而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 广告商应该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广告语创作, 正确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来促进商品销售。

参考文献

[1]Bolen W H.Advertising[M].London:John Wiley&Sons.Inc., 1981.

[2]Lakoff 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of fuzzy concepts[J].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1972 (8) .

[3]高晓芳, 张琴.模糊限制语:分类与应用[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18 (5) .

[4]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股市分析中的模糊语 第2篇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思维的体现。人的思维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的,但是语言符号是有限的,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模糊的表达,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语言模糊概念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查德教授(L.A.Zadeh)在他的《模糊集》中提到,20世纪70年代,伍铁平先生将其引入中国,后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取得颇多成果。本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从语用者的角度探究模糊语在日常话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2模糊语的产生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R.Yager(1980)曾经将模糊性定义为“模糊性就是一个命题与另一个命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具体地说,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越远,它就越不模糊;相反,如果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越近,这个概念就越模糊。”这体现在语言中就比如词语冷、热。冷和热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不能规定气温在多少度是冷,多少度是热,这是人的直观感受,因人而异,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所在。伍铁平(1997)指出:“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模糊性的词语随处可见,比如老和年轻、丑和漂亮、高和矮、胖和瘦等等,这些词语的概念之间都存在模糊边缘。除了这些客观存在之外,人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大量的模糊语,当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不是特别清楚的时候,就会采用模糊语进行表达,比如或许、大概、大约、可能等词语,当人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的时候也会采用模糊语来进行表达,比如当被问到另一个人怎么样的时候,我们会说:“他人挺好的。”没有指出到底有多好,“挺”这个程度副词就是模糊语,诸如此类的模糊语数不胜数,本文暂且不谈模糊语的客观性,结合合作原则,仅从交际者的主观角度探讨模糊语的诸多语用功能。

3合作原则下的模糊语

Grice(1975)指出:“在正常情况下,交谈的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目的,或者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面,这就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合作原则,即你的话语,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参与的谈话所公认的目标或方向。”在这基础上,Grice提出了4条会话准则,即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关联准则(Maxim of 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他认为遵守这些原则,就是遵守合作原则,在日常话语交际中,我们有意无意地都在遵守合作原则,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有时交际者又会有意地违背它,使用模糊性语言进而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

4模糊语的使用动机及其语用功能

除了语言模糊的客观性之外,语言的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会主观选择模糊性语言,下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模糊语的使用。

(1)认知能力的不足

根据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人们在交际中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有时交际者对某些具体情况不是特别清楚,这时就会使用模糊性语言,进而保证话语内容的准确性。

例1:A对B说:“新闻报道北京警方打掉一‘号贩子’团伙,号贩子俩月挂700多专家号。”

这里面的700多就是模糊语,正因为A讲话时并不知道具体的挂号数量,所以使用模糊语确保自己讲话内容的准确性。再比如上文提到过的冷和热,极冷和极热之间的各个温度的体验已超过我们所具有的词汇范畴,所以我们会用冷、热这两个词表达大量体验信息,这也正是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总之人类认知能力的不足,会促使人们在交际中使用模糊性表达。

(2)记忆空缺

当说话者在交际中忘记某些信息的时候,为了遵循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也会使用模糊语。

例2:当被问到:“你这件衣服多少钱?”的时候,A回答说:“好像450元。”

A忘记了这件衣服的准确价格,因此用“好像”这一模糊说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表面上看模糊表达违背了质量原则,但其实恰恰相反,在不知道确切答案的情况下,这种模糊语的使用确保了自己答案的准确性。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出现记忆空缺,这时我们就会选择表达模糊语义的限定词。

(3)有意保留信息,表达言外之意

根据数量准则,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应该提供适量的信息,不能多,也不可以少。但有时人们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故意违反此原则,提供更少信息,这个时候听话者就需要考虑说话者是否想要表达某种言外之意。

例3:A跟B抱怨:“我们公司有的人整天在上班时间看电视剧消磨时间,不把工作放在心上。”

这里面A当然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他在交际中故意不提到这个人的名字,巧妙地利用模糊语“有的人”代替,通过违反数量原则,表达言外之意,B也能由此推断出A对此人的不满和轻蔑的态度。

(4)保护自我

一些情况下,说话者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自我防卫,防止自己的讲话内容被证明是错误的,给自己留有后路。

例4:A被妈妈看管练习写字,当A走出书房,妈妈问他:“字帖练习写了多少页?”A回答:“七八页。”

A的回答从表面上看违反了数量准则,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其实是A有意如此表达,他很清楚自己写了七页,这样讲既能让妈妈感觉他练习得足够多,又能在将来妈妈检查的时候为自己辩护,因为他并没有确切地讲到底是7页还是8页,而是用模糊语七八页代替。正如Nash所说的:“模糊限制语在帮助说话者保护自己的声誉方面起到保险的作用。”(Hyland,1996)

(5)幽默的表达

言语交际的过程不仅仅是交换信息的过程,交际者还需要考虑谈话的氛围,不愉快的谈话氛围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模糊语的使用可以让交际双方的谈话气氛更融洽,达到幽默的效果。

例5:A与男朋友吵架,A特别气氛地说:“你为什么又玩游戏!”男朋友回答说:“因为我女朋友漂亮!”

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根据关联准则,自己所说的话要与他人的话相关联,可见A违背了关联准则。A当然知道女朋友在讲什么,但他也知道女朋友很生气,通过使用这样模糊的话语成功避免了吵架的问题,同时又讨得A开心。

(6)突出功能

例6:A在街上看到两个女孩儿在跳舞,跳得特别好,带着羡慕的心情回到宿舍后跟B讲述她所看见的。A说:“我刚才在路上看见两个20来岁的女孩在街边跳舞,被一群人围观,跳得真好!”

A在跟B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重点是想要突出两个女孩舞跳得特别好,听者也不会关心这两个女孩到底多大岁数,到底有多少人围观,所以A使用了“20来岁”“一群人”这样的模糊表达,来突出重点。A遵守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即语言表达要简洁、清楚,避免含糊歧义。

(7)礼貌功能

模糊语还有一个重要的语用功能,即礼貌功能。人们在交际中都被期望遵守礼貌原则,使用模糊语是一个很常见的手法。

例7:A:“你看我这件衣服漂亮吗?”B:“可能是我眼光的问题,我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

面对A的问题,若B直接回答漂亮,可能觉得自己在撒谎,因为她本身不喜欢这种类型的衣服,若B直接回答不漂亮,又会让A觉得很没面子,根据面子理论的积极面子,任何人都希望被认同、被肯定,所以B没有直接否定A,她使用“我不喜欢这种风格”这样的模糊表达,表面上看违反了关联准则,实际上则起到了礼貌的交际效果,另外B用了“可能”这个模糊限制语,使话语更加委婉,保全A的面子。

(8)强调功能

起强调作用的主要是模糊限制语,我们在交际中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起修饰作用,强调作用。

例8:A和B在外面散步,A:“今天的天气太好了,能和你一起出来散步真的很高兴!”

这里面使用了两个模糊限制语“太”“真的”,都是起到修饰作用,目的是强调天气好,强调心情好,模糊限制语经常被用来修饰形容词,起强调作用,日常话语交际中这种模糊表达随处可见。

5结语

以上分别以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为理论基础,探讨模糊语在日常话语中的语用功能,但模糊语远远不止上文提到的表达言外之意、保护自我、幽默表达、突出功能、礼貌功能、强调功能等语用功能,还有待我们继续总结与发现。模糊语除了上文提到的积极的价值外,当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地方,比如记忆空缺被动使用模糊语,没有达到听者理想的交际效果,亦或者某些模糊语的使用会让听者理解为说话人在推卸责任、说话人做事不仔细等等,从而引发交际失败,这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总之,模糊语在日常话语交际中随处可见,具有许多语用功能与使用价值,希望本文会为以后的研究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Grice,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M].Cole P,Morgan J L.Syntax and semantics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Hyland,K.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

[3]Yager,R.On the measures of fuzziness and negation[J].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80(3).

股市分析中的模糊语 第3篇

如何准确地分析和预测证券市场的未来趋势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而技术分析法更是人们常用的方法之一。技术分析法通常基于一个假设,即历史信息影响未来趋势。基于上述假设,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学方法筛选历史数据以得到有用信息,常见的方法有平滑异同平均线技术(MACD)、K线图理论、人工神经网路(ANN)[1]、模糊神经系统(NeuroFuzzy)[2,3]、模糊时间序列(Fuzzy Time Series)[4,5,6,7]等。

这些方法分门别类、各有所长,却各有不足之处。主要的不足在:(1)不可重用性:现有的分析预测模型大多需要做预先训练来最优化参数,因此训练的结果往往不适用于其它的数据。比如,我们训练一个神经网络来分析中国的股市,但相同的ANN却不能用来预测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Index)。(2)效用性:预测结果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之间仍有距离。作为一个投资者来说,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时候股市会反转(拐点),而不是预测每天的股价。而现有的模型大多仅仅给予投资者一个股价的预期。(3)抽象性:现有的方法大多较为抽象,大多投资者只知其所为,而不知其为何所为。比如MACD,投资者往往只知道金线和死线交叉往往是买进或者卖出信号,而很少有投资者理解MACD双线的计算公式和深层含义。基于以上三点不足,我们提出一个无需预先训练的、能预警拐点的、直观的金融技术分析模型,该模型能够指导投资者进行更加准确的投资决策。

金融数据为一条时间序列,曾有大量的文章采用子序列聚类的方法(Clustering of Time Series Subsequences)[9,10,11,12]试图在时间序列中寻找模式,后来文献[13]认为这一方法是无效的,之后又有文章去修改原来的算法或者提出新的算法[13,14]。然而这些方法都基于一维的时间轴上,且并没有对数据做任何模式化、符号化的处理。

文献[4]中运用模糊逻辑理论将台湾股市的K线图符号化成模糊序列,并且用ID3算法实现分类来预测股市。然而ID3算法需要预先分类,且容易造成过渡拟合。文献[15]中将序列符号化后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比对序列,然而其时间序列仍然是一维的,其中含有的模式信息仍然十分有限。

为此,首先我们利用模糊逻辑理论,将精确的时间序列符号化为模糊的K线图;然后改进生物序列比对的方法,使用动态规划来找到局部匹配的子序列模式;最后通过统计分析这些在历史中出现的子序列模式来达到预测未来趋势的目的。

本文模型的优点是:(1)利用模糊逻辑建模后的模糊K线图将原来精确的、连续的时间序模糊化、离散化、符号化,降低了噪声影响。(2)改进后的动态规划算法能从一条较长的历史序列中查询到多条与目标子序列匹配的子序列,查询到的子序列的数目由匹配率这个参数决定,匹配率越高,查询到的子序列越少、越精确;匹配率越低,查询到的子序列越多、越模糊。即通过简单的控制匹配率的大小,就能够找到相应的匹配子序列。(3)该模型是直观且可理解的,投资者通过匹配历史数据就能清楚地分析当前行情,来预言“历史究竟是如何重演的”。

1 背景知识

1.1 模糊逻辑理论

模糊逻辑理论是1965年,卢菲特泽德教授在加洲大学伯克力分校提出的, 它是经典的布尔逻辑理论的扩展。一方面,模糊逻辑扩展了布尔逻辑的论域范围, 使得除了0和1之外,还加入介于0和1之间的中间值,主要应用于现代的工业控制之中;另一方面,模糊逻辑可以将连续的实数离散化和符号化,使得精确的数值模糊化,最近有许多文章将模糊逻辑应用于时间序列上来预测金融数据[4,5,6,7]。模糊逻辑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隶属度函数和参数, 最常用的方法是凭经验确定。

1.2 K线图理论

K线图理论来自于日本,该理论认为K线图的模式往往真实地反映了市场的行为和人们的心理活动。K线分为实体和引线,引线由单位时间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组成,实体由单位时间的开盘和收盘组成,在沪深股市中,如果开盘价高于收盘价,则实体为绿色;如果开盘价低于收盘价,则实体为红色,如图1所示。

1.3 序列比对

序列比对指将两个或者多个序列排在一起进行比对,然后得到相似之处,相似之处可以插入间隔。文献[8]中将模糊逻辑理论运用到DNA多序列比对问题上,该算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低质量的生物数据。序列比对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局性比对,一种是局部性比对。文献[15]将经济序列符号化,采用全局性序列比对的方法来寻找序列中的模式。本文使用局部性比对方法。序列比对最常用的方法是动态规划,使用动态规划时需要一个相似矩阵,用来对相近的符号进行奖分,对相反的符号进行罚分;同时还需要一个间隔分值,用来对间隔进行罚分。我们基于金融数据的特殊性质,对动态规划算法加以改进,添加一个新的机制来限制间隔(在下文中会详细说明)。

2 模糊K线模式建模

以下将讨论如何将单位时间内的开盘、收盘、最高、最低价符号化为模糊K线图。其中,模糊K线图分为三个部分:实体类型、引线类型和实体在引线中的相对位置。模糊趋势是用前后相邻两个时间段的收盘价的差来表述。下面我们依次为模糊K线图和模糊趋势建立模糊集合。

2.1 模糊K线图建模

在一个K线图中,用来描述实体类型的模糊语言变量一共有7个:BLACK_LONG(BBL),BLACK_MIDDLE(BBM),BLACK_SHORT(BBS),EQUAL(BE),RED_SHORT(BRS),RED_MIDDLE(BRM),RED_LONG(BRL)。这些语言变量提供了实体的长度与颜色的信息。其中,BLACK表示收盘价低于开盘价,RED表示收盘价高于开盘价;LONG,MIDDLE,SHORT代表了实体的长短; EQUAL表示收盘价几乎等于开盘价。由于在沪深股市当中,一天股价的涨跌幅不得高于或者低于前一天收盘价的10%,因此对于1天来说,描述实体的模糊集合的论域为:[-0.2,0.2],正规化后,论域为:[-2,2]。隶属度函数如图2所示。

图2中,X轴表示的是实体的类型,由式(1)得到:

Typebody[t]=(close[t]-open[t])/(close[t-1]0.1) (1)

其中,open[t]、close[t]分别为t时刻的开盘价和收盘价。

用来描述引线类型的模糊语言变量共有4个:EQUAL(SE),SHORT(SS),MIDDLE(SM),LONG(SL)。计算如下:

Typeshadow[t]=(high[t]-low[t])/(close[t-1]0.1) (2)

其中,high[t]、low[t]分别为t时刻的最高价和最低价。表述引线的模糊集合的论域为:[0,2],隶属度函数如图3所示。

用来描述实体在引线中的相对位置的语言变量共有5个:RP_LOW(RL),RP_LOWMIDDLE(RLM),RP_MIDDLE(RM),RP_MIDDLEHIGHT(RMH),RP_HIGH(RH)。相对位置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BodyCenter[t]用来描述t时刻实体的中心位置。其模糊集合的论域为:[0,1], 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函数如图4所示。

2.2 模糊趋势建模

描述模糊趋势的语言变量为9个:EXTREM_BEAR(EBE),STRONG_BEAR(SBE),NORMAL_BEAR(NBE),WEAK_BEAR(WBE),CROSS(C),WEAK_BULL(WBU),NORMAL_BULL(NBU),STRONG_BULL(SBU),EXTREM_BULL(EBU)。EXTREM,STRONG,NORMAL,WEAK描述了涨跌幅的大小; BULL,BEAR,CROSS的规则如下定义:

IF close[t]>close[t-1] THEN 趋势为BULL

IF close[t]<close[t-1] THEN 趋势为BEAR

IF close[t]=close[t-1] THEN 趋势为CROSS

模糊趋势中集合的论域为:[-1,1],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函数如图5所示。

2.3 符号化

建立模糊集合后,为了简化计算,我们采用隶属度函数最大法,将股价符号化。设单位时间内的股价为p[t]=(open[t],close[t],high[t],low[t]),如果p[t]对于模糊集合Ai的隶属值最大,则将p[t]符号化为Ai。因此,按照上述定义的模糊集合符号化后,p[t]将转换为四个语言变量:(实体,引线,相对位置,趋势)。模糊变量集如表1所示。

3 模糊序列比对

在序列比对问题中,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对长度为mn的两条序列进行比对时,其算法复杂度为:O(mn)。本文基于金融数据的特殊性质,对动态规划算法加以改进,添加一个新的机制来限制间隔。

3.1 局部序列比对

不同于全局序列比对,局部序列比对在创建相似矩阵D的过程中,分值矩阵中的元素D[i,j]不允许为负数。设两条序列ST的长度分别为mn,S[i](i∈[0,m-1])为序列S的第i个单位,T[j](j∈[0,n-1])为序列T的第j个单位,D[i,j]的计算式如下:

其中,sim_mat为相似矩阵, gap_score为间隔罚分,一般小于零。

考虑金融数据的特殊性质,我们对上述公式加以修改。首先,发生间隔匹配时, 与间隔匹配的项必须与间隔前的有效项相似,其中有效项指除间隔外的所有语言变量, 相似指两个项之间的相似度小于一个阈值。假设S[i-1]与T[j-1]相匹配,S[i]与T[j]不匹配,而S[i+1]与T[j]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S[i]相似于T[j-1], 则S[i]和间隔相匹配,否则无效。如下所示:

其次,将gap_score的值设为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捕获不同长度而形状相似的两条序列。在证券市场中,比如两个股票收到利好消息,可能在今后的几天内呈现上扬趋势,有可能是一天,也有可能是三天,如果三天的走势和一天的走势相似,就应当将一个股票的三天和另一个股票的一天的K线图模式相匹配。因此D[i,j]的公式修改如下:

下面介绍如何得到相似矩阵sim_mat。本文将单位时间内的股价符号化为模糊实体类型、模糊引线类型、模糊实体与引线的相对位置和模糊趋势这四种模糊集合,因此,sim_mat也由四个矩阵所组成,分别为:sim_matbody,sim_matshadow,sim_matrp,sim_mattrend。 我们采用面积中点法来计算任意两个模糊集合之间的相似度。设AB为两个模糊集合,和 SB分别为它们所在坐标轴上与X轴之间所围的面积(这里假设论域是有限的)。假设和分别将SASB均分,则集合A与集合B的相似度为:sim[A,B]=|x1-x2|。以sim_matRP为例,计算相似度如图6所示。

3.2 回朔法

在计算分值矩阵D的过程中,维护一个列表用来保存最高的前k个分值。计算完D后,用回朔法求相似子序列。为避免不同的相似子序列重叠,维护一个列表来标记使用过的地方。如图7所示, 将目标子序列和比对序列相比较,试图查询到最多k=8个和目标子序列相似的子序列,显然,4个“ABCD”被很快找到,然后按照分值得大小,又会找到和目标子序列相似的4个“ABC”,然而这四条子序列和上面的子序列已经重叠,因此被忽略。

4 实 验

4.1 沪深股市K线模式匹配

我们以上海和深圳自1990年开市以来到2006年的所有数据作为比对数据库,以2007年、2008年的日K线数据作为测试对象,对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中的部分股票中的K线图模式及未来趋势作了分析和预测。自1990年到2006年,沪深股市共1413个股票,我们将之依照第2节中的方法编码为1413条模糊K线序列作为比对数据库。我们随机选取了三个股票:600963(岳阳纸业)、600061(中纺投资)、600867(通化东宝),以2007年1月4日为起点,以2008年11月26日为终点,将日K线序列截成长度为10日,重叠的长度为5日的子序列集。示意图如图8所示。

截取后的序列集中共有90条子序列;将这90条序列进行编码后,分别与比对数据库中的1413条序列进行比对,以搜索模式相似的子序列。

我们设置了匹配率ρ来控制匹配的程度。查询到的子序列的数目由匹配率这个参数决定,匹配率越高,查询到的子序列越少、越精确;匹配率越低,查询到的子序列越多、越模糊。ρ的定义如下:

如果scores,t>=ρlength,则序列ST匹配;

如果scores,t<=ρlength,则序列ST不匹配。

其中,scores,t=i=0length-1(1-sim(s[i],t[i])),因此当∀i,sim(s[i],t[i])=0时,score达到最大值:length

图9给出600963从2007年1月9日到2007年1月17日与之匹配的前5个子序列的K线图。

实验中设置的ρ为0.8(上图中的目标子序列,我们在历史上一共找到124条与之相似的序列。)。表2列出了600963在2007年中匹配的子序列的数目。

4.2 趋势预测

我们以匹配的子序列集的后k日的趋势来预测目标子序列的后k日的趋势。实验设置k=3。预测方法为,将后k日趋势分为:trend(k)=(close(k)-close(0))/close(0),将之分为三类:

(1) Bear: 小于-3%;

(2) Cross:-3%到+3%之间;

(3) Bull: 大于+3%。

统计匹配子序列集的三种趋势的数量:Num(Bear),Num(Cross),Num(Bull)。

如果Num(bear)>2Num(Bull),表明跌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涨的可能性,则预测看空趋势;如果Num(Buil)>2Num(Bear),表明涨的可能性显著高于跌的可能性,则预测看多趋势;否则,不做预测。

如600963在2007年1月4日到2007年1月17日的子序列的预测情况为:

(1) Bear: 19.0323%;

(2) Cross:31.7742%;

(3) Bull: 49.1935%。

Num(Bull)>2Num(Bear),因此预测今后三天的走势涨幅大于+3%, 实际走势涨11.3815%。

对于600963(岳阳纸业)、600061(中纺投资)、600867(通化东宝)在2007年~2008年的趋势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中可以看出,通过使用模糊K线序列比对的方法来找出历史上相似的K线模式,来预警今后趋势的正确率非常高。600963中的83条序列,共对其29条序列作出预测判断,其预测正确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9.7%;未作出预测的子序列,说明其匹配的子序列的趋势分布不具有预警涨跌的功能。

图10为600963自2008年8月21日到2008年9月1日的比对匹配的结果。图中列出了前5条匹配的序列(匹配的数据均在2006年前)。红线前面是用来进行匹配的K线,红线后面是用来预测今后趋势的K线。可以看到,匹配的子序列在红线后的三到四天内都呈现较大幅度的跌势,而目标子序列在红线后同样呈现较大幅度的跌势。其中,匹配的子序列三在红线之前少了一天,这是因为算法存在间隔的原因(间隔发生在第二天)。

同时,该模型在计算时间上也是可接受的。对于查询一条长为m的子序列,比对所用的时间复杂度为O(mn)。实验中,m=10,n≈3000,一共1413只股票,则作1413次比对。比对完后的趋势分析的时间依赖于比对所得匹配的子序列的多少,忽略查询数据库所用的时间,这时间复杂度为O(k),k为匹配的子序列的数目。实验中,预测600963自2007年1月4日到2008年12月26日的趋势所用的时间总共为4小时36分钟。

5 结 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模糊K线序列比对的股市技术分析模型是一个基于历史统计信息的、无需预先训练的、能预警拐点的和直观的金融技术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计算模糊K线模式未来趋势的统计特性,能够指导投资者进行更加准确的投资决策。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会对该模型做进一步的工作。包括:(1) 改进现有的动态规划的算法,可以运用生物中的blast算法,使之更加快速有效。(2) 试图寻找模式之间的相关性。(3) 将历史的K线模式进行比对和分类,得到一个分类数据库,这样每次查询一条新的序列的时候,只需查询分类数据库中与之匹配的模式,而不用查询所有历史数据。

小议日语中的模糊限制语 第4篇

关键词:日语模糊限制语,分类,语用功能

模糊现象客观地、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模糊限制语是人类语言中非常典型的一种模糊现象。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限制语, 如:“たぶん (大概) ”, “ごろ (左右) ”, “そうだ (据说) ”等。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有着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对日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有益于我们正确地使用它来进行日常交际。本文以日语中的模糊限制语为研究对象, 根据位置形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大类, 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了它的三个语用功能。

一、日语中的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是指对某个模糊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而改变其模糊程度, 或者对某个明晰中心词或明晰命题进行修饰限制而使明晰词语或明晰命题变得模糊的词语。”[1]日语中也大量地存在着这一特征的词汇, 即日语模糊限制语。具体说来是:

“对某个模糊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而改变其模糊程度”, 就是在模糊程度上改变模糊中心词的模糊语义的隶属度。如:“深い (形容词:深) ”是个模糊词语, 利用模糊限制语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程度的模糊等级。“ちょっと深い”表示“有点深”, “よほど深い”表示“颇深”, “すごく深い”表示“很深”, “大変深い”表示“相当深”等。虽然各个等级之间的界限仍是模糊的, 但已经有一个大致的等级划分了。这使“深い”在没有质的改变的基础上发生量的变化。“大変深い”使其程度提高了一些, “ちょっと深い”使其程度降低了一些。

“对某个明晰中心词或明晰命题进行修饰限制而使明晰词语或明晰命题变得模糊”, 就是改变明晰语义的真值条件, 使明晰语义模糊化。如:“くらい”表示“大约”, “ほぼ”表示“差不多”, “全く”表示“十足的”, “本に”表示“本质上”, “そうだ”表示“据说”等等。具体来说, 这种运用模糊限制语使明晰语义模糊化的形式有三种: (1) 添加模糊限制语之后, 明晰语义转化为边界单向模糊的模糊语义, 即上限模糊或下限模糊。例如:“一日から”是“从1号开始”, 使上限模糊。“六日まで”是“截止到6号”, 使下限模糊。 (2) 添加模糊限制语之后, 明晰语义转化为边界双向模糊的模糊语义, 即上下限皆模糊。例如:“三月ごろ”是“3月前后”, “八時ぐらい”是“八点左右”, 使上下限都模糊。 (3) 添加模糊限制语之后, 明晰命题转化为模糊命题, 从而改变了命题的真值条件, 但不存在着前两类中的上限或下限模糊的问题。例如:“午後から雨になるそうだ”是“据说午后有雨”。添加模糊限制语“そうだ (据说) ”后, 使“午后有雨”这一明晰命题转化为模糊命题, 从而改变了命题的真值条件。

二、日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日语模糊限制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在这里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形式的不同, 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 用在中心词前面

日语模糊限制语用在中心词 (中心词可以是模糊语言, 也可以是明晰语言) 前面, 其作用是表示修饰限制。如:“すごく可愛い (很可爱) ”, 是模糊限制语“すごく”修饰中心词“可愛い”。“大変疲れた (相当累) ”, 是模糊限制语是“大変”修饰限制中心词“疲れた”。

(二) 用在中心词后面

日语模糊限制语用在中心词后面。根据作用的不同这一类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

1. 表示概数或程度。例如:“三時ぐらい (三点左右) ”, 中心词是“三時”, 模糊限制语是“ぐらい”。“今日まで (到今天为止) ”, 中心词是“今日”, 模糊限制语是“まで”。

2. 表示揣度和估计、表示肯定或强调语气、表示消息来源、言之有据、表示某种角度等。如:“雪でも降りそうだ (好像就要下雪) ”, 中心词是“降り”, 模糊限制语是“そうだ”, 表示一种揣测、估计。“そうだと言われる (据说是那样) ”, 中心词是“そうだ”, 模糊限制语是“と言われる”, 表示消息的来源。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日语中的模糊限制语在句中常常是前后呼应着使用的。如:“恐らく彼はしたくないであろぅ (恐怕他不愿意做吧) 。”在这里, “恐らく”和“であろぅ”这两个模糊限制语前后互相呼应。

三、日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 模糊限制语被大量地使用。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 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效果。在这里概括地总结了日语模糊限制语的三大语用功能:

(一) 改变隶属度, 使表义更准确。如:

(1-1) この部屋はきれいです。

这个房间是干净的。

(1-2) この部屋はすごくきれいです。

这个房间是很干净的。

(2-1) ここは騒々しいから、別に静かな所を探そう。

这儿吵, 另找个肃静的地方吧。

(2-2) ここは大変騒々しいから、別に静かな所を探そう。

这儿太吵, 另找个肃静的地方吧。

例 (1) 中“きれい (干净) ”与“すごくきれい (很干净) ”同义;例 (2) 中“騒々しい (吵) ”和“大変騒々しい (太吵) ”同义。后者都增加了程度副词, 改变了隶属度, 这是为了起强调作用。

(二) 改变明晰中心词或明晰命题的真值条件, 使表义具有灵活性。如:

(1-1) 彼のお母さんは大連の生まれだ。

他的母亲生在大连。

(1-2) 彼のお母さんは大連の生まれだそうだ。

据说他的母亲生在大连。

(2-1) 私は毎朝七時に起きます。

我每天早晨七点起来。

(2-2) 私は毎朝七時ごろに起きます。

我每天早晨七点左右起来。

例 (1) 中“彼のお母さんは大連の生まれだ (他的母亲生在大连) ”是明晰命题;例 (2) 中“私は毎朝七時に起きます (我每天早晨七点起来) ”也是明晰命题。后者分别添加了表模糊限制的“そうだ (据说) ”和“ごろ (左右) ”, 就改变了该命题的真值条件而具有了模糊性, 使语言表达具有灵活性。

(三) 增强或舒缓肯定、否定的语气。如:

(1-1) そうだと思います。

我想是那这样的。

(1-2) たぶんそうだと思います。

我想大概是那样的。

(2-1) この本は難しくないと彼女が言います。

她说这本书不难。

(2-2) この本はそんなに難しくないと彼女が言います。

她说这本书不那么难。

例 (1) 前者是“そうだと思います (我想是那这样的) ”, 后者添上了模糊限制语“たぶん (大概) ”, 使肯定的语气更加舒缓了。例 (2) 前者“難しくない”表示不难, 后者“そんなに難しくない”也表示不难, 相比而言前者难的程度要浅一些。“難しくない (不难) ”和“そんなに難しくない (不那么难) ”之间也有个模糊隶属度的问题, 但前者明显减轻了否定的程度。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 日语中大量的模糊限制语, 根据在句中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 即在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前面和在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后面。而且在一个句子中也常有两个模糊限制语前后相呼应。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准确, 更具有灵活性, 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 而且还能够增强或舒缓肯定、否定的语气, 使语言表达更委婉、有礼貌。

参考文献

[1]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费建华.日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1) .

[3]邓高.日语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J].文学教育, 2010, (8) .

[4]张勇.英、汉、日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类型及语义功能[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 .

有关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第5篇

通过对乔治莱考夫讲座的分析, 可以得出英语学术讲座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有以下语用功能。

1.提高知识表述及传达的准确性

模糊限制语表面上看似模糊, 但事实上显示了知识的精准性。由于对知识进行追本溯源性的研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反而显得更准确。模糊限制语可以把一些不能或不太明确的话语说得不那么确定, 从而可以避免知识表述及传达的错误或模糊性, 使话语更加精准。例如:

例1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is roughly between anywhere from 35%to 45%...

例子中的“anywhere”的使用看似模糊了语言, 实际上是削弱了报告者的断言程度, 提高了知识传递信息的精确程度, 更准确地表达了对所传达知识内容的把握。

2.增强互动性, 留给听者思考的空间

在讲座过程中, 为了避免将报告者作为“独裁者”的错误认识, 报告者会常常使用模糊限制以增强与听者之间的互动性, 留给听者思考的空间, 以达到自我提升或尊重对方, 营造一种和谐的交流气氛的目的。例如:

例2:And during those lectures I went to probably about a third to a half of them.

“probably about”从表面上看模糊了知识的准确性, 其实是增强了与听者的互动, 给听者留有思考的空间, 灵活性很大。因此, 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以提高知识传达的效果, 还能增强语言表达的伸缩性。

3.增强知识的说服力, 尊重研究成果

在讲座中, 报告者有时知道关于某些知识点的准确信息, 但却常常使用模糊限制语来传达和引用前人的话语和论断, 这是由于一方面可以增强报告者所传达知识的说服力, 另一方面表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例如:

例3:, right after it was announced that Andrew Wiles had proved Fermat’s last theorem.

说话人通过“宣称”认为是Andrew证明了Fermat的定理, 表明知识的依据和来源。模糊限制语作为表明知识的依据和来源的标记, 使知识具有客观性。一方面增强了知识的说服力, 表明此论断是有据可查, 此外还说明报告者在前人研究成果面前显示出的尊敬。

英语学术讲座中模糊限制语主要语用功能的分析可明确学生和教师及学者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性, 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Benson, M.J.The academic listening task:a case study[J].TESOL Quarterly, 1989, 23/3.

试议学术语篇中的模糊语及教学启示 第6篇

关键词:模糊语,学术语篇,语境,写作教学

1 术语的界定

模糊语的定义最早来源于心理语言学家lakoff,他认为“那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就是模糊语”。后来,他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重新认识,提出“模糊语作为一种降低或提高语义模糊性的方式,将语言的概念范畴中的核心要素和边缘要素区别开来”(lakoff,1972)。90年代,Crismore和Kopple将语言情态系统中的语言表达式,如"perhaps,might,to a certain extent,it is possible that"等归为模糊语,并指出“它们能够对所指称信息的真实性或可能性加以评判”。

Hyland对模糊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语言学者。早在90年代,他对这一术语提出了清晰的定义:

"Hedge is any linguistic means used to indicate a)either a lackof complete commitment to the truth of an accomplishing proposi-tion,or a desire not to express that commitment categorically.Hedg-es are therefore the means by which a writer can present proposi-tion as an opinion rather than a fact"(Hyland,1996;478).

在Hyland看来,模糊语不外乎是说话人或作者由于对命题的真实程度缺乏信心或不愿对其承担责任而采用的语言手段。说话人或作者通过模糊语言的使用,将命题以观点、意见的方式,而非事实的方式呈现出来,避免了对命题的真值承担责任。该文将借鉴Hyland的定义作为研究的基础。

2 文献回顾

Hyland(1998)分析了四个不同学科的28篇专业研究论文,涵盖生物、市场营销、天文物理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结果表明,模糊语是最常用的人际元话语标记,市场营销类和应用语言学论文中模糊语的使用频率要明显高于生物和天文物理学研究论文。该研究反映了学科类型的差异对模糊语使用频率和类别的影响。

Gillaerts&Van(2010)对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元话语,主要是模糊语、增强语和态度标记语进行了历时研究和分析,考察元话语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分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互动元话语的整体使用率呈下滑趋势,但模糊语的使用频率不仅未受影响,反而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作者认为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术气质的改变,即作者采取尽量谨慎、谦虚的语气、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和言论,以说服读者、提升自身的诚信度和个人魅力;另一方面是由于语篇社团不断发展壮大,作者需要寻求社团成员对其观点的认同、支持的愿望显得尤为迫切。

Abdollabzadeh(2011)调查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术语篇作者,英语本族语者和伊朗籍作者的英语应用语言学论文中结论部分的元话语使用情况。两组被调查者都明显趋向于使用模糊语表达命题意义,尽管英语本族语者比伊朗语作者在总体上使用了更多的人际元话语,且呈现有统计意义的显著差异。本研究证实了学术语篇作者表达学术观点、与读者协商互动、让读者参与介入的方式与作者所在的特定文化背景、学术社团的规约和期望紧密相关。

Lewin(2005)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不同角色类型的话语参与者,如论文作者、专业读者和语言学家,对科技论文中模糊语语法结构的确认、识别及使用动机的判断上表现出较大差异。Lewin认为,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话语参与者的语言能力(母语或第二语言)及认知水平的差异。对于学习学术英语写作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包括模糊语在内的修辞策略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Koustantoni(2006)比较了工程类“学科专业论文作者”和“学生学位论文作者”的修辞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论文中模糊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专业学术论文,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学术社团中的权势地位差异造成的。学生在学术社团中处于“弱势”,他们的观点必须受制于外界的质疑和驳斥;而专业学术论文作者,为了能够在专业学术领域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也必然要受制于代表更高学术权威的论文评审者的挑战和质疑。同时他们也要表达在特地学术领域的独特建树,这种学识上的权威与其学术地位的不对称性相互平衡,给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专业学术论文作者更偏爱使用归因的模糊表达(如to our knowledge,we feel that,we make no claims for等),他们更愿意主动承担观点或论点的责任,给观点增添了“个人主观”的色彩,弱化了观点肯定程度的同时,也为与读者对话协商搭建了互动的平台。

3 理论基础

3.1 元话语理论

1959年Harris首次提出“元话语”的概念,它是指“理解语言使用,表示作者或说话人引导受众理解语篇的一种方法”。Hyland(1996;478)后将其定义为,“用来协商语篇互动意义的自我反省表达形式,它能帮助作者表达观点、与作为社团成员的读者进行交际”。该定义强调评价、态度和参与等人际意义,把元话语看作由开放性的语言项目体现的一个意义系统。

Hyland还讨论了元话语的三个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一、元话语与话语的命题不同;二、元话语指语篇中作者与读者互动的部分,语篇元话语能体现人际意义或者命题意义;三、元话语只指内部关系。基于上述三原则,Hyland提出了元话语的分类模式。该模式把元话语分为交际和互动两大类。交际类元话语引导读者,注重组织话语的方法;互动类元话语涉及作者的闯入和评论。交际资源包括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回指标记、言据标记、语码注释语等。互动资源包括模糊语、增强语、态度标记、自称语、介入标记等。互动类元话语通过闯入和对信息的评论,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其目的是澄清自己的观点,希望读者对其话语作出回应。互动类元话语本质上市具有评价和介入性质的,表达一致性,期望听到不同的观点、声音,体现作者或说话人希望与读者对话的意愿和结盟读者构建语篇的程度。

作为互动类元话语的重要语言资源,模糊语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作者回避对所论述观点应承担的责任,扩展与读者的对话空间,增强语篇的互动效果。模糊语强调观点、立场的主观性,将信息以个人观点的方式来呈现,表达作者与其它读者协商、沟通的意愿。Hyland(1998)指出,“作者必须把握好自己论断应有的分寸,考虑到他所作的论断所负载的精准度和可靠程度,以防观点遭到反驳时可能寻求保护”。因此,模糊语其实暗示着一个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作者合理的推理、而非某一具体事物的认知基础上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对其观点的信心程度。

3.2 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起源于上世纪80-90年代Martin等学者承担的科研项目“写得准确”(Write it Right),该项目的中心课题是“人际功能的语义问题”,即探讨作者在什么语境下使用何种语言手段来传递价值观和判断。Martin等学者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旨和人际模式,提出了评价理论。

该理论关注说话人或作者表示态度以及与受众协商态度立场的方式。Martin和White(2005)将表达观点、态度、立场的语言资源称为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涉及语言的人际意义,关注语篇中作者对所陈述内容和交际对象的主观态度,关注作者如何建构身份和角色,如何为语篇构建和适应潜在的受众。

评价系统包括三大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系统。态度子系统中,语言使用者对行为进行判断,对产品、过程和事物进行鉴赏,对行为、文本及各种现象表达情感;介入是评价者参与话语的方式。说话人运用介入手段与受众相互参照,协调彼此的社会地位,涉及说话人或作者对所讲或所写内容的责任和义务。介入可分为自言和借言两大类。前者排除对话的可能性,后者则容许多种声音的共存,通过投射的声音达到评价的目的。

借言又可细分为内言和外言,如表示可能性、表象、传闻等内言的语言资源,还有表示归因和引源的外言资源,都可以看作是作者或说话人所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和语用策略,是说话人间接表达对话语命题的态度立场和与受众协商的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认为,模糊语正是作者在与读者对话中,为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运用的一种语言策略或评价资源。

3.3 语境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将弗斯关于情景上下文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结构中,并提出了决定语境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语境是话语在其中行使功能的整个事件,以及说话人或写作者的目的。话语范围是话语的主题;话语基调是指交际中的角色类型,是话语参与者之间形成的一套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社会关系;话语方式是事件中话语的功能,它包括采用的渠道、语言风格或修辞手段(Halliday,1994)。

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离不开特定语篇产生的语境。Crismore&Kopple(1990;50)曾提到,“如果不考虑话语发生的场景,作者或说话人、受众、所谈论主题事物的本质及语篇,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模糊语的作用和效果”。Markkona&Schroeder(1989;167)也强调指出,“使用模糊语手段不是语篇的内在特征,而是作者与读者交际互动的结果。模糊手段只有通过在读者身上产生的回应才能反映其效果和意义”。因此,对某一语篇的模糊手段的分析应该从交际情境的分析入手。

4 学术语篇的语境分析

早期有学者将学术语篇理解为“揭示事物真相的语篇”(lemke,1995)。学术语篇凭借其对“纯粹真理”和“实证论据”的展示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议论形式。理性的推理、科学精准的研究方法、客观公正的观察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为学术语篇强大的说服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术语篇重视对自然和人类世界的各种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甚至趋向于将这种说理论证的形式视为“可靠知识的保障”,具有浓厚的“文化权威”色彩。

过去十年间,学术语篇逐渐失去了它作为“客观的语篇形式”属性的传统标记,开始被看作是促成读者与作者间互动而采取的说服言语行为的产物。对学术研究结果的讨论和相关理论的探讨,目的并不是要揭示“纯粹的事实或证据”,而在于参与某种特定形式的说理论证过程(Hyland,2005)。换句话说,学术语篇作者并非旨在生产出能合理反映外部现实世界的语篇,而是要使用语言与语篇社团成员来建构和协商社会关系。学术语篇的建构离不开赋予其意义的语篇社团,学术语篇的创作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语篇的生产反映了作者在说服读者、结盟语篇社团成员的过程中采取的语篇建构方法、观点和修辞手段。学术语篇的创作过程可以看作是作者使用各种语言手段,恰当地表述学术思想和观点,增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努力过程。

学术语篇的语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谈谈学术语篇的语场。作者就某一学科领域中颇有争议或引起学界关注的研究话题,或就相关的研究发现或成果进行的说理论证。语篇的语式是属于说理类书面语篇。语篇的语旨具有较为复杂的特性。语篇作者即研究论文的撰写者,既属于语篇社团的普通成员,也是以某一学术思想的“代言人”的身份来建构语篇的。无论其观点是否可以被学界普遍接受或认同,他们都会将自己“假想”为学术的权威,新的学术思想的“倡导者”和学术成果的“发布者”。所以,潜藏在语篇作者与读者受众间的权势地位悬殊是勿容置疑的;另一方面,语篇作者必须遵守语篇社团的规约,必须对同领域的其它学者或更权威的学术观点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谦逊。对于持反对意见的观点,作者应采取“倾听、包容”的态度,通过与其它社团成员商讨和协商等貌似“妥协”的方式来逐步达成说服读者的交际目的。简言之,学术语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具有矛盾的双重特性:上下地位权势关系和平等的同盟关系。成功的语篇作者就是要力图在这两种关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5 模糊语研究对学术写作教学的启示

对学术语篇写作的分析,首先必须建立在“把写作看作是作者与读者间的一种社会交际活动”的基础上。学术语篇在本质上属说理类语篇,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投射到作品中,表明自己的交际意图。模糊语是作者在交际过程中为说服读者、赢得学术社团对其观点认同和肯定而采取的语用和修辞策略。

模糊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所指信息可靠程度的主观评价,也明示了作者参与言语事件的方式;它允许作者以语篇社团普通成员的身份发表学术见解、参与学术讨论,同时它也成为作者协调与语篇社团的关系,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合理的人际策略。

能否恰当地使用模糊语,对于学术语篇作者,尤其是二语学习者来讲,已经成为一大学习障碍。如何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模糊语用策略,是摆在语言教师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研究任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学术论文写作教学:

5.1 培养以读者为中心、以语篇社团为导向的意识

任何语篇都包含了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学术语篇体裁与其它书面语篇一样,要考虑到目标受众,并对他们的学科背景知识、对语篇的认知困难及反应作出预先判断(Widdowson,1984)。写作是在特殊语境下针对特定读者的一种社会行为(Brufee,1986)。强化以读者为中心的意识,还必须考虑到作者所在的语篇社团。作者为学科社团成员,每个人都有专业化话语的能力,能够将数据和观察结果以读者能够理解的模式呈现。只有将信息建立在社团认可的关系上,遵守社团的学科文化规约,才能够有效地说服读者接受我们的观点。

5.2 写作任务的制定要明确具体语境

在学术用途英语中,写作这一社会活动主要取决于读者、作者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Hyland,2000;Thompson,2001)。Crismoore&Kopple(1990)在“语境修辞和模糊语”一文中,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了修辞语境与模糊语使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模糊语会因为具体的语境因素、语类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点。例如学科性质、读者对象、作者的语言文化背景,都是影响模糊语使用的要素。让学生比较同一主题的不同语体(如研究论文和教科书,同一论文的不同语类结构组成部分)在观点表述上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语境要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5.3 鼓励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

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DDL)模式有助于模糊语的研究。检索真实的语料数据,观察模糊语的不同词项、表达式在语料库中的分布特点,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假设,并采取演绎推理的方法,使用实证材料加以验证。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鼓励他们由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同伴修改互评的方式营造协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

5.4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学习者的参与性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多样化”的原则,可根据实际设计几下的学习任务:

1)选择一篇专业学术论文,通过省略或添加模糊语的方法,将作者的观点连接起来,并对其关系进行评价;

2)用模糊语对不确定的观点进行重新阐述和解释;

3)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让学生从选择项中挑选合适的模糊语将句子补充完整;

4)使用人际模糊表达对政治家或记者的观点进行反驳;

5)用模糊语或表示确定程度的标记将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

6)由本族语专家对学生的论文草稿进行改写或修改,用于课堂讨论;

6 结束语

浅议商业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 第7篇

关键词:商业,英语广告,模糊性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 广告作为联系生产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条纽带, 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经典的商业广告不仅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服读者购买自己的产品, 达到预期的扩大市场的目的, 而且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在商业广告竞争激烈的今天制作出成功的广告呢?语言的运用就显的非常重要, 特别是模糊语的运用, 如果应用恰当, 不但能够增强广告的生动性, 而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当然, 模糊语在任何语言的商业广告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只就模糊语在商业英语广告中的作用及应用形式进行研究。

一、模糊语在商业英语广告中的作用

商业英语广告中经常应用模糊语, 来增强广告的生动性、说服力, 他们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词、模糊数量词、模糊动词、修饰性形容词以及符号和缩略语等具备模糊性的语言来突破日常行为的规范, 使词语在表达字面意义的同时又暗示其多重含义, 形成词语含义的未定性, 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吸引他们的注意并提起他们的兴趣, 从而加深读者对广告的印象, 增强广告说服读者购买的效果。例如, Take time to indulge.尽情享受吧! (雀巢冰激凌) “indulge”这个词就非常的模糊, 可以享受的东西很多, 享受什么具有非常的不确定性, 但如果在炎热的夏季, 在配以简单的图画说明, 就会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 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在炎热的天气里, 吃上几个雀巢冰淇淋, 不错, 真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 在读者享受的过程中达到宣传的效果。

另外, 商业英语广告中模糊语的采用往往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不仅可以节约信息传递, 而且还可以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商业广告的特点就是简洁明快、短小精悍, 生动活波, 便于传诵, 注重效率, 事实证明, 恰到好处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使广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家认为, 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 相反, 倒是件好事, 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 并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 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效率。

二、模糊语在商业英语广告中的体现形式

1. 语音或语义双关

语音或语义双关就是指利用某些词语语音或语义相同或相似而构成双关。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语音语义模糊, 以达到风趣、幽默、俏皮、滑稽效果, 不仅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而且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We doctors hoes, heel them, attend to their dyeing needs and save their soles.”

这是美国密歇根一家修鞋店广告牌所写的。这则广告虽然短小。却通篇运用了语音语义模糊, 很是吸引人。句中“doctor”的意思可以是医治也可以是“修复”, “heel”可解释为“治愈”, 也可以是“钉鞋跟”, 而dyeing与dying同音, sole与soul同音, 这都运用了语音语义双关, 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则广告的表面意思是:“我们提供修鞋、钉鞋跟、给鞋染色、纳鞋底等服务。”而它暗含的意思却是为鞋子看病, 治愈他们, 满足他们切身的需要, 拯救他们的灵魂, 把修理鞋子象征为医生治疗病人、上帝拯救人类灵魂一样的崇高事业。同时又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他们服务的质量, 整则广告充满幽默感, 颇引人兴趣。

2. 用词模糊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一个词语具有一个或多或少的模糊的意义”因此广告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词语。英语中具有很强的模糊含义的主要是形容词、动词、数词和副词。

(1) 形容词、副词外延模糊

形容词和副词通常都是模糊词, 形容词在广告语言中起着描写商品、表述观念的作用, 用词恰当, 可达到细腻逼真的效果;副词在英语中主要是用来作状语, 它们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有时修饰整个句子。由于它们位置的灵活性和功能的多样性, 用副词来表达模糊意义在广告中的使用也相当频繁。例如:Impossible made possible.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佳能打印机) 在此例广告中Impossible和possible都是具有模糊概念的形容词或副词, 什么样的事情“不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变成什么样可能的事情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因此Impossible和possible这两个外延模糊, 内涵不清的词汇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这款打印机的特点, 而商品的优越性能也就显现出来了。

再比如:Show true colors.这则广告清楚地描绘了商品的特点, 但却只能含糊其词地表达其功能。读此广告语, 消费者的第一感受就是使用此商品可以达到自己所要求的效果, 但无法确定颜色可以真实到什么程度, 怎么衡量, 然而此广告却以简洁流畅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true以模糊的语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大增强了广告宣传的效果。

(2) 数词表达的意义模糊

广告语言中使用数词是常事, 但当一个数字不表示具体的数量时, 就失去了数量意义, 同时具有形象意义, 这是数的一种语义模糊现象。数词所产生的模糊意义总是使消费者品味再三, 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广告之中。例如:In TaiBei...1+1+1+1=ONE这是台北世界商业中心的广告, 本来四个一加在一块等于四, 可广告给出的答案却是一。一方面诱使读者急于知道广告的真实意图, 同时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实际上广告的形式实现了从数量到形象上的转变。广告中的四个1指的是该商业中心的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中心, 真可谓构思奇妙。

(3) 动词的意义模糊

现代英语广告慎用动词, 但某些动词的模糊性却不容忽视, 特别是一些表示人的感觉的模糊词, 如:look, feel, smell等。这类词可以表示主观意念, 其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和无法衡量”。这类词可以使事物显得得模模糊糊, 而且使语气不那么绝对, 因此为广告商留有回旋的余地。例如:Feel the new space.感受新境界。 (三星电子) It makes you look much young。 (某品牌服装广告)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 天天感受新境界, 广告商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普遍心理, 宣称他的商品可以让你“看起来”年轻, 他的电子产品能让你感受新境界, 其语义模糊至极, 因为每个人的视角、感受是不一样甚至是大相径庭的, 但却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也为广告商留下了很大的回旋空间。

3. 句子模糊

句子模糊是广告语言常见的形式之一。整个句子和要宣传的商品, 好象非常的不相干, 但如果把这些模糊的语言放在特定的广告中, 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例如It's time to rewrite history。

这则广告是一个化妆品的广告词。如果不是把它放在化妆品广告这个特殊语境里面的话, 这句话其实有很多理解方法。既然是指化妆品, 那么它就有了特定的含义, “rewrite history”改写历史, 看到这里,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发出会心一笑。它突出地强调了化妆品的效果可以改写历史, 幽默感十足,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 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商业广告中获胜, 常常要求广告语短小精悍, 别出心裁, 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因此广告语经常采用省略结构, 使语言具有某种模糊性, 虽然违反了相关的合作原则:然而正是广告语中充分表现出来的模糊性, 使语言含蓄, 或使人回味, 或增加话语情趣, 诱使消费者产生丰富的想象, 并促使消费者去琢磨其真正含义, 达到广告预设的效果。

例如:

(1) Just do it.只管去做。 (耐克运动鞋)

(2) Coca-cola is it.还是可口可乐好

(3) Just do it.随心所欲 (耐克运动鞋)

(4) Intelligence everywhere.智慧演绎, 无处不在 (托罗拉手机)

以上四则广告都是我们广为熟知的经典广告, 充分体现了广告的特点, 句子短小精悍, 但由于模糊语的运用, 给读者很大的自主联想空间, 其承载的信息量比着详细的说明一点不见少, 因而能够广为流传, 不仅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 而且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正如广告大师雷蒙·罗比凯所说:“上乘广告的最好标志是, 它不仅能使观众争相购买它的产品, 而且能使观众和广告界都把它作为一种可钦可佩的杰作而长久不忘。”

总之, 商业英语广告作为一种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传播媒介和实用文体, 巧妙的运用独具匠心的模糊语可表达其劝说功能, 以实现其促销的根本目的。在商业英语广告中使用模糊语可以增强广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效果。了解英语广告的模糊语有助于增强制作成功商业英语广告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参考文献

[1]关家玲:英语广告中词汇的模糊现象及语用功能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2

[2]季益广: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应用[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1998, 3

[3]曾立:广告要素与广告文体特征[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0, 3

股市分析中的模糊语

股市分析中的模糊语(精选7篇)股市分析中的模糊语 第1篇模糊现象客观、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